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汉碑文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漢代碑刻文字為主要研究材料,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研究。論文把漢碑文字放在秦以後文字流變的動態進程中來考察,同時與漢時其他文字進行橫向的比較。首先,在利用漢碑字形考察秦以後文字的流變時,具體描寫了47個漢字的演變路徑。其次對漢碑中的隸體古文進行了分類,並分別展開分析。論文還考察了隸變對漢代文字以及漢代訓詁方式的影響。由於漢字字形不是一個全封閉的系統,其字形演變必然與字義、字音甚至字頻等非字形因素有關,結合漢碑字形材料,我們從字義對字形演變的影響、字音對字形演變的影響以及類化這三個方面展開對漢字字形演變理論的探討。由於大部分碑刻立於東漢時期,在最後一章,我們收集整理了東漢碑刻中的通假字,並利用這些材料為東漢時期的語音研究提供佐證。
To study the Chinese characters on tablets in Han dynasty, we try to probe it in the dynamic rheological proces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fter Qin dynasty and analysis it within the scope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Han dynasty. Firstly, using the materials of Characters on tablets in Han dynasty, we described the specific evolution of 47 characters.Secondly,this article made a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on tablets in Han dynasty and analyzed it respectively, we also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Li-Bian to the characters and the way of explaining in Han dynasty. The 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s is not a closed system, it always affected by sound and mea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even by word frequency. Based on the materials of tablets in Han Dynasty ,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bout the evolving theory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influence to the evolvement by the mea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influence to the evolvement by the sound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identification. At last,since most inscriptions in Han Dynasty was built up in Eastern Han Dynasty , we collected all Phonetic loan characters on Tablets of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use these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the phonetics of Eastern Han Dynasty.
引文
[1]裘錫圭 《文字學概要》第40頁,商務印書館,1988年
    [1]高文:《漢碑集釋》前言,河南大學出版社1985年
    [2]啟功:《古代字體論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1]陳五雲《從新視角看漢字:俗文字學》28-29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曾憲通.《古文字資料的發現與多重證據法的綜合運用》--兼談饒宗頤先生的“三重證據法”,《古文字研究》第26輯426頁
    [1]張體義《十年辛苦 推出石頭“兩漢書” 鑄就精品》2007年4月18日大河網 http://www.dahe.cn/wenhua/whxw/t20070418_934608.htm
    [2]黄德寬//陳秉新《漢語文字學史》(增訂本)228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3]黄德寬//陳秉新《漢語文字學史》(增訂本)228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4]同上,229頁
    [1]黄德寬//陳秉新《漢語文字學史》(增訂本)229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2]駢宇騫《銀雀山汗簡文字編》在前言,文物出版社,2001年
    [3]駢宇騫《銀雀山汗簡文字編》前言,文物出版社,2001年
    [4]黄德寬//陳秉新《漢語文字學史》(增訂本)229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5]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第69頁2003年北京新1版
    [1]參考黃德寬//陳秉新《漢語文字學史》(增訂本)230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2]同上
    [1]黄德寬//陳秉新《漢語文字學史》(增訂本)230-231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2]周群麗,西南大學碩士論文《尹灣漢簡整理研究》緒論第1頁。
    [3]周群麗,西南大學碩士論文《尹灣漢簡整理研究》緒論第17頁。
    [4]黄德寬//陳秉新《漢語文字學史》(增訂本)231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1]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漢簡》前言,中華書局出版1991年6月
    [2]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漢簡》前言,中華書局出版1991年6月
    [1]《水經注校》270頁,酈道元著,王國維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
    [2]同上,288-289頁
    [3]同上,288-289頁
    [4]同上,288-289頁
    [1]《水經注校》550頁,酈道元著,王國維校,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5月
    [1](宋)趙明誠《金石錄》序,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10
    [2]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第18頁 文物出版社1987年4月
    [1](宋)劉球《隸韻》出版說明 中華書局編輯部,1987年4月
    [2](宋)劉球《隸韻》第1頁,翁方網“重刻淳熙隸韻序”中華書局1989年
    [3](宋)劉球《隸韻》第1頁,翁方網“重刻淳熙隸韻序”中華書局1989年
    [1](清)王昶《金石萃編》序,北京市中國書店1985年
    [2]《金石萃編補略》序,味青齋藏書 光緒8年9月刊
    [1]顧藹吉《隸辨》序,中國書店,1982年
    [1]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44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馬國權、孫稚雛《容庚先生在學術上的貢獻》《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38頁
    [3]張體義《十年辛苦 推出石頭“兩漢書”鑄就精品》2007年4月18日大河網 http://www.dahe.cn/wenhua/whxw/t20070418_934608.htm
    [1]陳淑梅《東漢碑隸構形系統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2]《甲骨文字釋林》175頁,于省吾,中華書局,1979年6月
    [3]林志強《漢碑隸體古文述略》《古文字研究》第16輯,中華書局出版社
    [4]《中國文字研究》第六輯第83頁,廣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1]《逹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月
    [2]《語文學刊》2006年第5期
    [1]趙立偉,《從隸變看俗字的產生》,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
    [2]王卉,《漢代金文字形特點研究》,寧夏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
    []]郭沫若《釋祖妣》,《甲骨文字研究》。參《古文字詁林》第九册459頁。
    [2]楊震卒於延光三年即公元124年,洪適考碑立於靈帝建寧以後,距其卒時已有四十多年。
    [1]王獻唐,《周虎段賊戈考記》,《那羅延稽古文字》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1]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卷五,科學出版社,1955年
    [2]高鴻缙《中國字例》二篇,三民書局,1981年
    [1]《漢語大字典》247頁,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97年
    [1]李圃主编《古文字詁林》第三册,599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2]《鐵云藏龜拾遣考釋》,葉玉森,《古文字詁林》第七册718頁。
    [1]顧藹吉《隸辨》644頁,中國書店,1982年
    [1]儲小旵 曾良.《漢魏碑刻文字演變考五則》《古漢語研究》2007年第3期
    [2]儲小旵 曾良.《漢魏碑刻文字演變考五則》《古漢語研究》2007年第3期
    [1]顧藹吉《隸辨》60頁,中國書店,1982年
    [2]劉釗《古文字構形學》96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3]劉釗《古文字構形學》100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文字形義學》楊樹達,引自《古文字詁林》第八册935頁
    [1]啟功:古代字體論稿,北京:文物出版社 1979.
    [2]林志強:《漢碑隸體古文述略》,《古文字研究》第26輯415頁
    [1]王國維:《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86-187頁
    [2]林志強 《漢碑隸體古文述略》,《古文字研究》第26輯413頁
    [3]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第6頁 文物出版社1987年4月
    [1](清)孫詒讓,戴家祥校點《名原》,齊魯書社,1986.5
    [2]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說文解字注》352頁 許慎撰,段玉裁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2]《說文解字義證》656頁 許慎撰,桂馥注,齊魯書社,1987年12月
    [1]《鞾華樓集古錄跋尾》柯昌濟,引自《古文字詁林》第七册121頁
    [1]《文字形義學》楊樹達,引自《古文字詁林》第八册935頁。
    [2]林志強《漢碑隸體古文述略》,《古文字研究》第26輯,413-417頁
    [1]參《古文字詁林》第一册234頁。
    [1]黄錫全,《汗簡注釋》卷二
    [2]黄鍚全,《汗簡注釋》卷六
    [3]曾憲通,《楚文字釋叢》,《中山大學學報》1996年第三期
    [1]林允富:“書同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1]趙平安:《隸變研究》67頁-83頁,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1996.
    [2]顧靄吉《隸辨》794頁,北京:中國書店
    [1]參見林志強《漢碑俗字綴述》,《中國文字學報》第二輯,商務印書館2007年。
    [2]趙平安:《隸變研究》78頁,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1996.
    [3]顧靄吉《隸辨》761頁,北京:中國書店
    [1]王力.《中國語言學史》37頁,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6.
    [2]齊佩瑢.《訓詁學概論》98頁.北京:中華書局1984.
    [3]黄侃.《文字聲韻訓詁筆記》194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154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王力.《中國語言學史》36頁 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 2006.
    [1][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
    [2][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
    [3]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44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4]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44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1]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第189頁,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
    [2]蔣善國《漢字學》第四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
    [3]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4]林沄《古文字研究簡論》第三章,吉林大學出版社,1986年。
    [5]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第三章,文物出版社,1987年。
    [6]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第9頁2003年北京新1版
    [1]陳楓:《漢字義符研究》第18-19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1月:
    [1]趙誠《古文字發展過程中的内部調整》,《古文字研究》第十輯358-359頁,中華書局,1983年
    [2]趙誠《古文字發展過程中的内部調整》,《古文字研究》第十輯358-359頁,中華書局,1983年
    [3]趙誠《古漢字演化中的過程性探索》(一) 《古文字研究》第26輯418頁
    [4]王筠《說文釋例》卷八,北京:中國書店,1983.7
    [5]王筠《說文釋例》卷六,北京:中國書店,1983.7
    [6]林澐《古文字研究簡論》87頁,吉林大學出版社,1986年
    [1]王力《古代漢語》上册第一分册,153-154頁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1]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卷五,科學出版社,1955年
    [2]高鴻縉《中國字例》,三民書局,1981年
    [3]顧藹吉《隸辨》183頁,中國書店,1982年
    [1]趙彤《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訂幾個上古音問題》(《語言研究的務實與創新--慶祝胡明揚教授八十華 誕學術論文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1]曾良,《隋唐出土墓誌文字研究及整理》45頁,齊魯書社,2007年10月
    [2]根據碑文可知,《夏承碑》刻碑時間應晚於漢靈帝建寧三年,即公元170年。公元220年漢亡,進入魏晉時期.因此,《夏承碑》時期的字音離《詩經》時期(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公元前六世紀)的上古音系在時間上已有很大距離。
    [1]張積家 張厚璨《漢字認知過程中整體與部分關係論》,《應用心理學》2001年第3期
    [2]裘錫圭《古文字學概要》62頁,商務印書館1988年,62頁.
    [1]張桂光《古文字義近形旁通用條件的探討》,《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595頁,[北京]中華書局,1992
    [1]陳初生《從“幾”字考釋看近義偏旁通用規律在古文字考釋中的應用》《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200頁,中華書局,2002年
    [2]張桂光《古文字義近形旁通用條件的探討》,《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580頁,中華書局.1992年.
    [3]同上,590頁.
    [1]徐中舒主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序,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
    [2]趙誠《古文字發展過程中的內部調整》,《古文字研究》第十輯358-359頁,中華書局,1983年
    [1]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第109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2]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第111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3]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第189頁,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
    [4]蔣善國《漢字學》第四編,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
    [1]《漢語大字典》(縮印本)4516頁,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5年
    [2]《隸辨》225頁,顧藹吉,中國書店,1982年
    [3]馬敘倫《說文六書疏證》卷十五
    [4]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釋量》415頁,中華書局,1979年9月
    [1]《說文解字注》576頁 許慎撰,段玉裁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2]臧克和《釋鰥》,《文學人類學論叢》第二輯
    [1]林志強《漢碑俗字綴述》,《中國文字學報》第二期
    [2]顧藹吉《隸辨》160頁,北京市中國書店1982年。
    [3]王力《漢語語音史》102頁,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年
    [4]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第87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1]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第87-88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1]顧藹吉《隸辨》141頁,中國書店,1982年
    [1]唐蘭《中國文字學》,第11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趙誠《古文字發展過程中的内部調整》《古文字研究》第10輯350-365頁
    [3]張湧泉《漢語俗字研究》第三章第五節,嶽麓書社,1995年:《敦煌俗字研究》第7章第1節,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4]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第95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5]劉釗《古文字構形學》95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6]劉釗《古文字構形學》100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1]楊豔輝《敦煌漢簡異體字整理研究》125頁,西南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
    [1]《睡虎地秦簡文字編》,張守中撰集,文物出版社,1992年。
    [1]參《古文字詁林》第一冊234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汗簡注釋》卷四,《古文字詁林》第八冊,767頁。李圃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2]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684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3]林志強《漢碑俗字綴述》,《中國文字學報》第二輯,商務印書館2008年
    [1]顧藹吉《隸辨》687頁,中國書店,1982年
    [2]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747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3]《說文解字注》557頁 許慎撰,段玉裁注,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6年
    [1]顧藹吉《隸辨》141頁,中國書店,1982年
    [1]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第二十卷。上海書店,1985年
    [1]林義光《文源》第三卷
    [2]曾憲通《楚文字釋叢》,《中山大學學報》1996年第三期
    [1]劉志基《《說楚簡帛文字中的“宀”及其相關字》,《中國文字研究》第5輯
    [2]黃文杰《戰國文字中的類化現象》,《古文字研究》第26輯,450頁。
    [3]黃文杰《戰國文字中的類化現象》,《古文字研究》第26輯,450頁。
    [4]黄文杰《戰國文字中的類化現象》,《古文字研究》第26輯,454頁。
    [1]《說文解字六書疏證》卷十六,馬敘倫,《古文字詁林》第七册718頁。
    [1]張再興《西周金文文字系統論》第6頁,華東師大出版社2004年(馮志偉《現代漢字和計算機》109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2]張再興《西周金文文字系統論》第90頁華東師大出版社2004年
    [1]張軸材主编:大規模古籍漢字用字統計報告,《古籍漢字字頻統計》第10頁,商務印書館2008年
    [2]張軸材主编:《古籍漢字字頻統計》第28頁 商務印書館2008年
    [3]同上,28頁
    [4]同上,29頁
    [5]同上,35頁
    [6]同上,28頁
    [1]張軸材主编:《古籍漢字字頻統計》第31頁 商務印書館2008年
    [2]馮麗萍《漢字認知及其神經機制研究》,《漢字的認知與教學》--西方學習者漢字認知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85頁
    [3]顧藹吉《隸辨》第555頁,北京:中國書店,1982年
    [1]錢大听:《潛研堂金石跋尾》第六卷
    [2]黄文杰 《戰國文字中的類化現象》,《古文字研究》第26輯,454頁。
    [3]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第27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4]陳偉《上博五〈弟子問〉零釋》,簡帛網2006年2月21日。
    [5]徐在國《上博五文字考釋拾遭》,簡帛網2006年2月27日。
    [1]田煒:《上博五〈弟子問〉“登年”小考》簡帛網2006年2月29日。
    [1]《兩漢韻部說略》,《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114-115頁,商務印書館2001年10月
    [2]《兩漢韻部説略》,《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115頁,商務印書館2001年10月
    [1]《兩漢韻部說略》,《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119頁,商務印書館2001年10月
    [2]同上,119-120頁
    [1]馬天祥《淺議語文辭書如何處理通假字》,《辭書研究》1982年第5期。
    [2]楊劍橋《通假研究述略》349頁,《漢字漢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3]王力《訓詁學上的一些問题》,《中國語文》 1962年第2期
    [4]楊劍橋《論通假字典的编纂》;上海師院分校《教學與科研》,1985年第5期。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757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蔣善國《說文解字講稿》160-161頁,北京:語文出版社,1988.
    [3]裘錫圭《文字學概論》第4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4]周盈科《假借簡論》,《江西師院學報》,1982年第2期
    [5]錢玄《秦漢帛書簡牘中的通借字》,《南京師院學報》,1980年第3期
    [1]錢玄《秦漢帛書簡牘中的通借字》,《南京師院學報》,1980年第3期
    [2]高文《漢碑集釋》479頁,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85
    [3]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侯馬盟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4]胡平生 韓自強:《阜陽漠簡詩經研究》第17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胡平生 韓自強:《阜陽漢簡詩經研究》第7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錢玄《秦漢帛書簡牘中的通借字》,《南京師院學報》,1980年第3期
    [1]錢玄《秦漢帛書簡牘中的通借字》,《南京師院學報》,1980年第3期
    [2]王筠《說文釋例》第9頁.武漢: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
    [1]孫詒讓.籀顾述林卷十[M]//龍異騰.基礎漢字學118頁.成都,巴蜀書社,2002.
    [2]參看附錄二。
    [1]參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第五卷
    [2]周祖謨《漢代竹書和帛書中的通假字與古音的考訂》,《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135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3]周祖謨《漢代竹書和帛書中的通假字與古音的考訂》,《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131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1]周祖謨《漢代竹書和帛書中的通假字與古音的考訂》,《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121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1]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第3頁,文物出版社1987年4月
    [2]唐蘭《古文字學導論》第33頁,齊魯書社,1981年
    [3]同上
    [4]裘錫圭《文字學概要》第28頁,商務印書館,1988年
    [1]李學勤《古文字初階》第2頁,中華書局
    [2]林澐《古文字研究簡論》第162-163頁,吉林大學出版社,1986年
    [1]高文:《漢碑集釋》,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2]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3]王力:《漢語語音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
    [4]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5]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6]郭沫若:《金文叢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7](宋)朱熹:《詩經集注》臺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8
    [8]周法高:《金文詁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9](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標點本,1962年.
    [10](南朝·宋)範曄:《後漢書》中華書局標點本,1965年。
    [11]《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中華書局影印阮刻本,1982年.
    [12]翦伯贊:《秦漢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
    [13]徐中舒主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14]王力:《中國語言學史》,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6.
    [15]齊佩瑢:《訓詁學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4.
    [16]黃侃:《文字聲韻訓詁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17]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8](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19]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
    [20]蔣善國:《漢字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
    [21]周祖謨:《周組謨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22]徐正考:《漢代銅器銘文研究》,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
    [23]張顯成:《簡帛文獻學通論》,中華書局,2004年
    [24]連雲港市博物館、中國文物研究所:《尹灣漢墓簡牘綜述》,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
    [26]向熹:《詩經詞典》,四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27]陳複華等:《古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8]《孫子兵法》(銀雀山漢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76年
    [29]《老子》(馬王堆漢墓帛書)文物出版社1976年
    [30]《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78年
    [31]《戰國縱橫家書》(馬王堆漢墓帛書)文物出版社1976年
    [32]《五十二病方》(馬王堆漢墓帛書)文物出版社1979年
    [33]《春秋事語》(馬王堆漢墓帛書)文物出版社1978年
    [34]《馬王堆漢墓帛書》(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
    [35]張軸材主編:《古籍漢字字頻統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36]張再興:《西周金文文字系統論》,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4年
    [37]曾良:《隋唐出土墓誌文字研究及整理》,齊魯書社,2007年
    [38](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39]王國維:《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40]《說文解字義證》 許慎撰,桂馥注,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12月
    [41](宋)劉球:《隸韻》,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42]陳淑梅:《東漢碑隸構形系統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43]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44]林沄:《古文字研究簡論》,吉林大學出版社,1986年。
    [45]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第9頁2003年北京新1版
    [46]陳楓:《漢字義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1月
    [47]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
    [48]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6月
    [49]張湧泉:《漢語俗字研究》,長沙:嶽麓書社,1995.
    [50]張湧泉:《敦煌俗字研究》第7章第1節,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51]楊豔輝:《敦煌漢簡異體字整理研究》,西南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
    [52]胡平生 韓自強:《阜陽漢簡詩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清)顧藹吉:《隸辨》,北京:中國書店,1982。
    [2]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
    [3]唐作藩:《上古音手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
    [4]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5]駢宇騫:《銀雀山漢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6]陳松長:《馬王堆簡帛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7]張守中:《包山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8]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9]張守中、郝建文、張小滄撰集《郭店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生
    [10]郭若愚:《戰國楚簡文字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11]陳建貢、徐敏《簡牘帛書字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12](宋)陳彭年等:《宋本廣韻》,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8
    [13]鄭權中:《通借字萃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10
    [14]徐正考:《漢代銅器銘文文字編》,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5。
    [15]孫慰祖,徐穀甫:《秦漢金文匯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
    [16]王海根:《古代漢語通假字大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1
    [17]《漢語大字典》(縮印本)4516頁,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5
    [18]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1]陳世輝:《略論〈說文解字〉中的省聲》
    《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2]馬國權:《戰國楚竹簡文字略說》
    《古文字研究》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3]陳世輝:《金文韻讀續輯(一)》
    [4]商承祚:《〈石刻篆文編〉字說》(二十七則)
    [5]羅福頤:《近百年來對古璽文字之認識和發展》
    [6]於豪亮:《古璽考釋》
    [7]馬國權:《繆篆研究》
    《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8]夏淥:《學習古文字隨記二則》
    [9]趙誠:《甲骨文字的二重性及其構形關係》
    [10]陳煒湛:《甲骨文異字同形例》
    《古文字研究》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11]饒宗頤:《略論馬王堆〈易經〉寫本》
    [12]曾憲通:《三體石經古文與〈說文〉古文合證》
    《古文字研究》第八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13]黃盛璋:《平山戰國中山石刻初步研究》
    《古文字研究》第九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14]陳煒湛:《甲骨文研究的過去、現狀及今後的展望》
    [15]陳邦懷:《兩周金文韻讀輯遺》
    《古文字研究》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16]嚴學窘:《循義定音,循音統形--釋字要則》
    [17]孫常敘:《假借形聲和先秦文字的性質》
    [18]趙誠:《古文字發展過程中的内部調整》
    [19]鄭良樹:《竹簡、帛書與校雠學、辨偽學》
    《古文字研究》第十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0]羅福頤:《臨沂漢簡分類考釋序》
    [21]羅福頤:《臨沂漢簡所見古籍概略》
    [22]羅福頤:《讀〈臨沂出土漢初古曆初探〉質疑》
    [23]羅福頤:《臨沂漢簡通假字表》
    《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24]周世榮:《湖南出土漢代銅鏡文字研究》
    [25]鄭超:《戰國秦漢陶文研究概述》
    [26]饒宗頤:《秦簡中的五行說與納音說》
    [27]王輝:《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校讀劄記》
    《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28]徐中舒:《怎樣研究中國古代文字》
    [29]湯餘惠:《略論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30]何琳儀:《戰國文字與傳抄古文》
    [31]張桂光:《古文字中的形體訛變》
    《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32]姚孝遂:《再論古漢字的性質》
    [33]單周堯:《讀王筠〈說文釋例·同部重文篇〉劄記》
    《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34]徐中舒、伍仕謙:《青川木牘簡論》
    [35]朱德熙:《長沙帛書考釋(五篇)》
    [36]陳五雲:《學習古文字劄記二則》
    [37]曾憲通:《“作”字探源--兼談字的流變》、
    [38]曹錦炎:《甲骨文合文研究》
    [39]湯餘惠:《戰國文字中的繁陽和繁氏》
    [40]黃錫全:《〈汗簡〉、〈古文四聲韻〉中之石經、〈說文〉“古文”的研究》
    [41]張桂光:《古文字義近形旁通用條件的探討》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42]黃錫全:《〈汗簡〉、〈古文四聲韻〉中之〈義雲章〉“古文”的研究》
    [43]姚孝遂:《甲骨文形體結構分析》
    [44]張桂光:《甲骨文形符系統特征的探討》
    [45]吳振武:《古文字中的借筆字》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輯,[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45]管燮初:《從甲骨文的諧聲字看殷商語言聲類》
    [46]林沄:《先秦古文字中待探索的偏旁》
    [47]張亞初:《古文字源流疏證釋例》
    [48]劉釗:《古文字中的合文、借筆、借字》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49]曹錦炎:《甲骨文合文新釋》
    [50]施謝捷:《古文字零釋四則》
    [51]塗白奎:《〈石鼓文·汧沔篇〉釋讀三則》
    [52]王蘊智:《對當前甲骨學基礎研究工作的幾點思考》
    [53]羅運環:《論楚文字的演變規律》
    [54]張亞初:《談四種整體文字及其意義》
    [55]張希峰:《簡論古文字形體的分化形式及其相互補足和運用》
    [56]萬業馨:《“關係位”略說》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57]鐘柏生:《秦以前古文字中文字部件“-”的來源及其演變(上)》
    [58]陳初生:《從“幾”字考釋看近義偏旁通用規律在古文字考釋中的應用》
    [59]陳偉武:《楚系簡帛釋讀掇瑣》
    [60]吳辛醜:《簡帛典籍異文與古文字資料的釋讀》
    [61]董琨:《郭店楚簡〈老子〉的語言學劄記》
    [62 楊澤生:《談出土秦漢文字“脊”和“責”的構形》
    [63]陳英傑:《讀〈睡虎地秦墓竹簡〉劄記》
    [64]麥耘:《〈帛書老子校注〉音韻求疵》
    [65]姚炳祺:《〈說文〉中之聲訓釋例》
    [66]李守奎:《〈說文〉古文與楚文字互證三則》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67]彭裕商:上博竹書《孔子詩論》剳記二則263
    [68]史傑鵬:《孔子詩論》簡中的“口言”和傳世文獻中相關字詞疏證339
    [69]林志強:《漢碑隸體古文述略》 413
    [70]趙誠:《古漢字演化中的過程性探索》(一) 418
    [71]曾憲通:《古文字資料的發現與多重證據法的綜合運用--兼談饒宗頤先生的“三重證據法”》.426
    [72]唐鈺明:《利用古文字校讀古籍三則》 430
    [73]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凡例440
    [74]鐘明立:《出土文獻中部分喻四字讀如見組聲母反映了上古的實際語音》 444
    [75]黃文杰:《戰國文字中的類化現象》 450
    [76]郝士宏:《試論同源分化方式在漢字不同發展階段的表現》 456
    [77]遊順釗:《聞之為臭與象之為像--視覺因素在語義派生中的作用》 464
    [78]麥裹筱:《寶字演變過程中所啟示其結構成分的選擇原則》 479
    [79]董蓮池:《古文字無傾頭形“夭”字說》 491
    [80]師玉梅:《以金文證《說文》形聲字的誤斷》 505
    [81]林志強:《漢碑俗字綴述》,中國文字學報第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82]黃敏:《從漢魏六朝碑刻看形似字的區別特征》《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
    [83]劉志生:《東漢碑刻詞語考釋十則》,《語文學刊》2006年第5期
    [84]趙彤:利用古文字資料考訂幾個上古音問題《語言研究的務實與創新--慶祝胡明揚教授八十華誕學術論文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85]張積家,張厚璨:《漢字認知過程中整體與部分關係論》,《應用心理學》2001年第3期
    [86]劉志基:《《說楚簡帛文字中的“宀”及其相關字》,《中國文字研究》第5輯
    [87]馮麗萍:《漢字認知及其神經機制研究》,《漢字的認知與教學》--西方學 習者漢字認知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85頁
    [88]陳偉:《上博五〈弟子問〉零釋》,簡帛網2006年2月21日。
    [89]徐在國:《上博五文字考釋拾遺》,簡帛網2006年2月27日。
    [90]田煒:《上博五〈弟子問〉“登年”小考》簡帛網2006年2月29日。
    [91]錢玄:《秦漢帛書簡牘中的通借字》,《南京師院學報》,1980年第3
    [92]儲小旵 曾良:《漢魏碑刻文字演變考五則》,《古漢語研究》2007年第3期
    [93]曾憲通:《楚文字釋叢》,《中山大學學報》1996年第三期
    [94]林允富:《“書同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95]馬天祥:《淺議語文辭書如何處理通假字》,《辭書研究》1982年第5期。
    [96]楊劍橋:《通假研究述略》,《漢字漢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97]王力:《訓詁學上的一些問題》,《中國語文》1962年第2期
    [98]楊劍橋:《論通假字典的編纂》,上海師院分校《教學與科研》,1985年第5期。
    [99]周盈科:《假借簡論》,《江西師院學報》,1982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