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金代女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金代女性占据金朝社会总人口的一半,深入考察女性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家庭关系、教育与文学成就、社会生活与习俗等情况,无论是作为金朝社会整体研究的一个方面,还是作为中国妇女史研究的一个部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以下按行文顺序依次将各章主要内容及所得结论性观点阐述如下。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全面梳理学术界目前对本论题的研究现状,分析总结研究中仍旧存在的不足之处,概述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创新点与难点,同时对论文中可能存在模糊的概念加以界定,明确本论文的研究范围。
     第一章,金代女性的社会阶层与政治地位研究。金朝宫廷妇女地位等级明确,上下尊卑关系不可逾越。后妃、公主群体因封号和品级不同,享有相应的等级礼仪待遇。宫女作为宫廷中地位低下的阶层,不仅工作繁重、升迁困难,而且诸权益很难获得相应保障。金代宦门妇女政治地位主要通过受朝廷封赠品官命妇封号体现,依靠家庭成员中品官的推恩,参考品官爵级而受封。对于这一问题前贤并未有研究,笔者通过考证认为,当品官达到封赠标准时,作为品官妻室的正室、继室均可从夫荣而受封,次室受封赠,其夫至少为一字王或爵级正从一品以上。作为品官母辈,嫡母均可凭子贵受封赠为品官命妇;庶母、继母若凭子贵而受封赠,其子至少为一字王或正从三品以上爵。金代妇女亦可凭孙、曾孙辈贵而受封,但其孙、曾孙至少或为一字王,或为正从三品以上爵。同时,金代少部分妇女亦可通过自身功绩荣而受封。金代平民阶层妇女人数众多、社会地位卑下,大多以从事艰苦劳动为生。奴婢阶层更是被奴婢主如同对待物品般随意买卖、赏赐、标记甚至杀戮,不仅没有人身自由,生命权限亦难以得到基本保障。
     第二章,金代女性的经济待遇研究。金朝宫廷妇女依品级与地位不同享有不同的俸给待遇,定制之外又有来自皇帝赏赉及非法所得等非常规性收入。宦门阶层妇女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随嫁妆奁、家产继承、参加朝廷宴饮时皇帝的赏赉及进封命妇时的赏赐。平民阶层女性的经济来源主要包括劳作所得、政府赈恤与表彰。
     第三章,金代女性与家庭关系研究。通过笔者详细考证认为,金代妇女与丈夫的关系从法律角度考察,家庭中妻、妾之于夫所承担的是较片面的义务,若妻、妾与丈夫犯同等罪行,妻、妾量刑要明显繁重于夫;无论是强奸还是通奸,金朝皆有从重处罚的习俗;金律在金朝社会上、中层执行效果与力度要明显优越于下层平民中,底层妇女基本法律权益很难获得相应保障。家庭生活中,夫贵妻荣、夫为妻纲终究为夫妻关系之本,倡导家庭内诸妻、妾之和谐为社会主流。金朝大多数离婚案例是妇女遭到丈夫休弃,有过婚史的妇女如若再嫁,并不受到太多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与家庭的歧视。部分妇女出自自身的责任感,为了完成对舅姑的孝养、对子女的教育,于夫亡后守志不嫁。金朝妇女与婆家的关系方面,恭敬孝谨、勤勉克己的顺妇形象为金朝已嫁妇之基本剪影。收继婚风俗,于金建国前盛行,建国后至熙宗、海陵时期没落。本章还详细探究了金代妇女与本家的关系情况。金代后妃和本家的关系非常复杂,金朝皇后级别一般获封赠本家三代,即曾祖父、祖父、父,品级三公范畴,爵级国公。封赠曾祖,降祖一等,祖降父一等。皇后本家曾祖母、祖母、母三代并封国夫人封号。皇后级别本家兄弟一般受封较为实际的官品,他们拥有比一般人更多的封官封爵机会,至于能否成为朝廷高品级与高爵级官员,最重要的仍是与个人才能息息相关。另外,如果是生前受封,一般均从较低品级起封,并逐步上升;如果是卒后追封,则一般品级较高,基本为正一品官爵。金帝正一品、正二品妃嫔,其本家父辈受封赠代数为一代以上,三代以下,父辈受封赠品级为正三品至正一品,受封赠爵级为正一品,母辈受封赠为国夫人。妃嫔品级越高,其本家兄弟姊妹受封赠人数越多。同时,妃嫔受封会惠及本家兄弟,本家兄弟才干出众同样会令妃嫔连带性受进封。宦门、平民妇女与本家关系部分,着眼于对妇女婚后与娘家的一般性接触,妇女离婚后归宁,妇女夫亡后归父母家或兄弟家等问题的探析。金朝妇女结婚后例行性、定期回父母家探望时为一种常态。离婚案被判定有效后,离婚后的妇女大多都归还本家生活。当收继婚风俗衰落,妇女在丈夫亡故后,更多的是选择回归本家而非留居夫家继续生活,此本家范围不仅仅指妇女的父母家,更扩大到已嫁妇之兄弟家,甚至是侄子家。
     第四章,金代女性的教育与文学成就。本章通过运用文字史料与金石史料结合的方法,首先从女性受教角度,全面解析金代社会宫廷妇女、宦门妇女及平民妇女所受教育情况,包括文化教育及思想教育等内容,同时总结各阶层妇女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另外,亦从女性作为施教者的角度,研究除官方教育外金代的家庭教育。上至宫廷后妃下至平民阶层妇女,金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教诫子女的内容与方式,教育取得的结果,通过对诸多问题的研究,进而探析金代妇女与晚辈关系问题。
     第五章,金代女性的社会生活与习俗。本章探讨了金代的婚姻习俗,包括婚姻习俗的特点、结婚聘礼、婚姻缔结的程序和礼仪。同时,探讨了金朝后妃阶层、宦门阶层、平民阶层女性的丧葬习俗。其中,在宦门阶层丧葬习俗部分,笔者具体研究了金朝妇女丈夫亡故后,丈夫与诸夫人合葬、与前室合葬或者与后室合葬、主持夫妇合葬者的身份问题。同时,还研究了金代岁时风俗与女性社会活动,尤其探讨了金代女性所参与的社会救助与宗教相关等社会活动。最后,探析了金代女性的生活习俗,包括饮食与居住习俗、服饰发式习俗、文娱与乐舞等内容。
     最后一部分为结语,对金代女性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家庭关系、教育与文学成就、社会生活与习俗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说明。
The female occupy half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in Jin Dynasty. In-depth study offemale's political status, economic remuneration, marriage and family, education andliterature achievement, social life and custom,etc, has significance and importantvalue, either as respect on study for the whole society of Jin Dynasty, or as a part ofresearch on Chinese female history, Following the order of writing, the maincontents of chapters and conclusive viewpoints are elaborated as follows.
     The introduction is mainly ab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opic selection, and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rom academic circles of present research on thistopic, also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subsistent deficiencies、research method andresearch approach in this study, simultaneously, defines the possible fuzzy conceptsin this paper, and clarifies the scope of this dissertation.
     ChapterⅠ,a study on political status of female in Jin Dynasty. The status offemale is clearly classified in Jin court,the relation of hierarchy is impassable.Empress and imperial concubine, princess groups deserve the treatment of etiquettecorresponding with their titles and grades. The maid as humble class in the court,burdens heavy work, and has less possibility of promotion,also their rights andinterests are difficultly protected.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female in courtier family aremainly reflected through granted title by emperor,which relies on the extend grace,and the peerage as reference of courtier in the family. When the courtier matches thestandard for grant, the wife and second wife can be granted by virtue of theirspouse,the concubine can be granted since the spouse is with the rank as a king orthe grade as vice first at least.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urtier’s mother, the mother canbe granted relying on the son; the concubine of courtier’s father and stepmother canbe granted when the courtier is with the rank as a king or grade as vice third at least.The female can be granted relying on their grandson and grand grandson in the JinDynasty, but the courtier need to be with the rank as a king or grade as vice third atleast. Certainly, a few female can be granted by their own merits、achievements andhonor。The civilian female have large number in Jin Dynasty,with inferior socialstatus, mostly engaged in hard labor for living. Further more,the maidservant slave is treated by the owner arbitrarily as goods for trade、reward, marking and evenslaughter, not only having personal freedom, also being difficult to obtain the basicprotection for the right to live.
     ChapterⅡ, a study on economic remuneration of female in Jin Dynasty. Thesalary of female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official rank and grade in Jin court,besides,their unconventional income include the reward granted by the emperor andillegal earnings,etc. The economic resources of female in courtier family are mainlythe dowry、inheritance and the emperor rewarding,which of the civilian mainlyinclude labor income, government relief and pension,and recognition.
     ChapterⅢ, a study on the marriage and family of female in Jin Dynasty. Fromthe view of law, the relation of spouses, the wife and concubine bear the unilateralobligation relative to husband, if the wife, concubine and her husband committed thesame crime, the sentence of wife and concubine would be heavier than husband; nomatter rape and adultery, those are severely punished by Jin Court in custom;theenforcement and effect of law are significantly superior in the upper-middle classesthan lower civilian of society,the basic legal rights of which are difficultly protected.In family, the basic relation is proud and honor of husband for spouses,themainstream of society advocates the harmonious relation between wife andconcubine. The most divorce cases are about the female to be abandoned,remarriagefemale do not have much pressure from public opinion and family discrimination.Due to their own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some female are not re-married in order tofoster the members of family and educate the children after death of the spouse. Therelation between the female and family-in-law,this kind of married female is basicsilhouette with respect、filial piety、diligency and self-abnegation in Jin Dynasty. Thelevirate custom, prevail before the founding of Jin,decline to the period of XiZongand Hailing. This chapter also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male and herfamily in detail. The relation between empress、imperial concubine and their familyis very complicated, the general grade of the empress can grant three generations ofher family, namely, great grandfather, grandfather and father, with the rank as threemain ducal minister,and the grade as state duke. If great grandfather is granted,grandfather granted one grade lower, father granted one further grade lower. Greatgrandmother, grandmother, mother of three generation is granted with the title ofstate lady. The brothers are granted by practical official position, and have moreopportunities over average for grant with grade and official position,acquisition most importantly depends on personal talent. In addition, if granted during lifetime,the grade is generally granted from the lower, and gradually rises; if granted afterdeath, the grade is normally higher as the first. The imperial concubines with the firstand second grade, the generation of their father are granted from one generation tothree generation,the rank from the first to the third,and the grade as the first,thegeneration of their mother are granted as state lady. Higher grade imperialconcubines are, the number of their brothers and sisters granted are more. At thesame time, the grant of imperial concubine will benefit the brother, also talentedbrothers can bring associate grant to the concubine. In the part of relation betweenfemale in courtier family、civilian female and their family,this chapter focus on theanalysis about the problems of general contact of married female and her family,mothering after divorce, returning to parents and brothers family after the death ofspouse,etc. The routine and regular visitation of married female is normal to theparent family. After the divorce is effective, most female return to their family forlife. When the fading of levirate custom, the female after the death of spouse,mostlychoose to return to their family rather than stay in the family-in-law for life, thefamily not only refers to the parent family, more expands to the family of marriedbrothers, even the nephew's family.
     Chapter Ⅳ, education and literary achievements of female in Jin Dynasty. Thischapter first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ale education,entirely analyze theeducation status of female in court、courtier family、civilian family,includingcultur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through the combining method ofutilizing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by written and carved in the stone, and summarizesthe literature achievements of female in all grades. In addition, this chapter,alsofrom the view of female as educators, researches on family education except theofficial education of Jin Dynasty. Up to empress and imperial concubine,down tocivilian female, the way and content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admonition to offspringfrom the female,with achieved results,this chapter,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oseproblems above, then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female and offspringin Jin Dynasty.
     ChapterⅤ, social life and custom of female in Jin Dynasty. This chapterdiscusses the marriage custom of the Jin Dynasty, inclu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custom、dowry、procedure and etiquette. Moreover, discusses the funeral custom ofempress and imperial concubine、female of courtier family and civilian family. Among which, in the part of funeral custom for the female in courtier family,aspecific study is made of female spouse after death buried with wives、ex-wife、second wife,and the problem of identity for the person,who hosted the funeral.Meanwhile,this chapter researches on the custom for seasons and social femaleactivities, especially on social activities relevant with assistance and religion thefemale participating in. Finally, analysis is on the female custom of living,includingdiet and residential habits, entertainment and dance with music,etc.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comprehensively summarizes andillustrates the political status, economic status, marriage and family, education andliterature achievements, social life and custom of female in Jin Dynasty.
引文
1参见琼·W·斯科特(Joan W.Scott):《社会性别——历史分析中的一个有用的范畴》(Gender:AUsefulcategory of historical analysis),《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91期,1986年,第1053-1075页。
    1杜芳琴:《中国妇女史构建初探》,《妇女研究论丛》,1992年第4期,49页。
    1宋德金:《辽金妇女的社会地位》,《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21-31页。
    2张邦炜:《辽宋西夏金时期少数民族妇女的生活》,《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收入张邦炜著:《宋代婚姻家族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192-206页。
    3杨果:《墓志所见金代士族女性形象——以<遗山集>墓志为重点》,张希清主编:《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96-608页。
    4游惠远:《从婚姻法比较宋金妇女地位的差异》,《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台湾)第33卷,2001年第
    7期,1-31页。
    1高世瑜:《历代<列女传>演变透视》,《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136-146页。
    2黄嫣梨:《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与妇女地位》,《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103-112页。
    3谢茂权:《从姓名看时代与我国古代妇女地位的演变》,《中国文化月刊》,1998年2月215期,8-15页。
    4芮素平:《金朝立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5王文卓:《金朝女性社会地位探析》,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6王可宾:《女真公主述要》,《北方文物》,1990年第3期,58-65页。
    7王民信:《辽金元的契丹女真蒙古公主》,《历史月刊》,117期,1997年10月,48-54页。
    8白钢主编,李锡厚、白滨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辽金西夏》,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238-244页。
    9王世莲:《金代非女真族后妃刍议》,《求是学刊》,1992年第2期,98-103页。
    1董四礼:《金朝后妃制度初探》,《黑龙江档案》,2006年第2期,58-59页。
    2孟古托力:《古代北方民族女性参政的若干问题—兼南北女性参政之对比》,《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6期,128-134页。
    3杜芳琴:《中国历代女主和女主政治略论》,《发现妇女的历史——中国妇女史论集》,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04-134页。
    4张宏:《金代后宫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5吴垚:《金朝后妃家族徒单氏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1杨雪:《金代后妃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2杨果:《辽金俸禄制度研究》,〔台北〕《大陆杂志》,1997年第5期;收入杨果著《宋辽金史论稿》,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117-152页。
    3宋立恒:《金代社会等级结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4张明华:《“靖康之难”被掳北宋宫廷及宗室女性研究》,《史学月刊》,2004年第5期,48-52页。
    5张明华:《宋徽宗宋钦宗金国攀亲考》,《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54-57页。
    6张明华:《战争、战俘、文化碰撞——金国宫廷生活方式及宫廷礼仪汉化趋势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125-130页。
    1张博泉:《金代奴婢问题的研究》,《史学月刊》,1966年9期;李锡厚《金朝的宫籍监户》,《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1期。
    2华山:《略论女真氏族制度的解体和国家的形成》,《文史哲》,1956年第6期;赵冬辉:《金代女真社会奴隶制度的特点》,载《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第5期;傅百臣:《金代法制初探》,《史学集刊》,1986年第4期;乔幼梅:《女真奴隶制的演变》,《文史哲》,1992年第5期;李锡厚:《辽金时期契丹及女真社会性质的演变》,《历史研究》,1994年第5期。
    3刘庆:《金代奴婢赎身制度初探》,《吉林大学研究生论文集刊》1985年。
    4刘庆:《金代赎身制度初探》,《辽金史论集》,第3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228-242页。
    5王曾瑜:《宋朝的奴婢、人力、女使和金朝奴隶制》,《文史》第29辑,1988年,199-228页。
    6[韩]李铉:《金代户口问题研究(1)——关于奴婢产生过程的分析》,《丁仲焕博士还历纪念论文集》,1974年;《金代户口问题研究(2)——奴婢赎良形态分析》,《釜山女大论文集》4集,1974年;《金代户口问题研究(3)——关于金代奴婢妻所生子女的身份归属》,《釜山女大论文集》5辑,1977年。
    7王书奴:《中国娼妓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179-182页。
    8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徐炳昶:《金俗兄弟死其妇当嫁于其弟兄考》,《史学集刊》3期,1937年第3期,69-72页。
    2唐长孺:《金代收继婚》,《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收入《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265-268页。
    3邓荣臻:《金代女真族“妻后母”说考辨——兼论女真族宗族接续婚》,《北方文物》,1990年第1期,58-63页。
    4王叔言:《女真“妻后母”复议》,《北方文物》,1991年第2期,65-68页。
    5董家遵著,卞恩才整理:《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63-72页。
    6陶希圣:《十一世纪至十四世纪的各种婚姻制度·上》,《食货》,1卷12期,32-36页,1935年;陶希圣《十一世纪至十四世纪的各种婚姻制度·下》,《食货》,2卷3期,32-36页,1935年。
    7[日]三上次男:《辽末金室完颜家族的通婚形态》,《东洋学报》27卷4号,1940年8月;收入《金史研究》,第3卷,东京:中央公论美术出版1973年版,80-82页。
    8桑秀云:《金室完颜氏婚姻之试释》,《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9本上册1969年,255-288页。
    9王可宾:《女真公主述要》,《北方文物》,1990年第3期,58-65页。
    1刘浦江:《渤海世家与女真皇室的联姻——兼论金代渤海人的政治地位》,《大陆杂志》,90卷1期,1995年,40-48页。
    2李玉君:《金代宗室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3李建勋:《金海陵王婚姻之分析》,《农垦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8-12页。
    4李忠芝:《金代完颜氏世婚制研究——以皇室、宗室为中心》,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7年。
    5李忠芝:《金代世婚制度与萨满文化》,《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第11期,92-94页。
    6孙志刚:《浅析女真完颜氏世婚制的原因》,《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4期,6-7页。
    7刘筝筝:《宋夏金时期的婚制婚俗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8刘筝筝:《金代女真的婚姻形式和习俗》,《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316-317页。
    9陈恩虎:《中国封建社会皇帝后妃问题初探》,《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3期,91-94页。
    10王莹:《满族先世婚俗礼仪》,《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4期,310页。
    11单召杰:《浅谈金代女真人的婚姻习俗和族际婚》,《黑龙江史志》,2013年第12期,第5页。
    12王小路等:《女真族婚姻制度的演变》,《才智》2012年第2期,第170页。
    1董家遵:《历代节烈妇女的统计》,《现代史学》三卷二期,民国二十六年,1-5页;收入鲍家鳞编著:《中国妇女史论集》,台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111-117页。
    2董家遵:《从汉到宋寡妇再嫁习俗考》,中山大学《文史月刊》(1934年)第3卷第1期,193-213页;收入鲍家鳞编著:《中国妇女史论集》(台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139-164页。
    3徐秉愉:《辽金元三代妇女节烈事迹与贞节观念之发展》,《食货》(复刊),10卷第6期(1980年),21-33页。
    4陈素贞:《史家笔下辽金元女性节烈观综探》,《东海中文学报》(台湾)13卷,2001年第7期,65-106页。
    5聂崇岐:《女子再嫁问题之历史的演变》,《辛巳文録初集》,161-170页;收入鲍家鳞编著:《中国妇女史论集》,台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128-138页。
    1王昕:《金代女性贞节观的变异》,《文史知识》2007年第2期,98-101页。
    2贾淑荣:《金代女真人的贞节观》,《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期,15-17页。
    3夏宇旭、赵玮彬:《辽金契丹女真婚制婚俗之比较》,《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76-78页。
    4刘代霞:《从<董西厢>看女真婚俗对金代婚姻观念的影响》,《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4期,78-82页。
    5李玉君:《金代宗室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6王可宾:《女真国俗》,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74-77页。
    7韩世明:《辽金时期女真家庭形态研究》,《史学集刊》1993年第2期,67-72页。
    1宋德金:《金代的社会生活》,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2朱瑞熙、张邦炜、刘复生、蔡崇榜、王曾瑜著:《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韩世明编著:《辽金生活掠影》,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年。
    4李桂芝:《辽金简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5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343-344页。
    6周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风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82-184页。
    7宋德金:《金代女真族俗述论》,《历史研究》1982年第3期,145-159页。
    8宋德金:《金代的衣食住行》,《辽金史论集》,第3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310-336页。
    9罗继祖:《枫窗脞语·金李元妃画像》,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93-94页。
    10景爱:《金上京女真贵族的社会生活》,《学习与探索》1986年第3期,136-142页。
    1赵评春、迟本毅:《金代服饰——金齐国王墓出土服饰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2赵评春:《金代女真服饰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年第1期,92-99页。
    3顾韵芬、杨书岫、曾慧:《金代女真族服饰文化的传承性发展》,《纺织学报》,2007年第11期,119-123页。
    4顾韵芬、刘国联、曾慧:《金代女真族服装结构处理技术的探讨》,《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312-317页。
    5戴洪霞:《金代齐国王墓服饰出土整体提取的技术问题》,《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第7期,96-97页。
    6李艳红:《金代女真服饰的汉化与创新——金齐国王墓出土袍服及蔽膝形制探析》,《装饰》,2013年12期,112-113页。
    7郭殿忱:《女真服饰史论》,《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年第2期,94-97页。
    8王春蕾:《试述金代女真族服饰及演变》,《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21页。
    9曾慧:《民族学视野下的金代女真服饰研究》,《满族研究》,2007年2期,77-82页。
    10曾慧:《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上)》,《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98-105页。曾慧:《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中)》,《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期,122-127页。曾慧:《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下)》,《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期,142-148页。
    1顾韵芬、张姝:《金代女真族服饰文化的涵化》,《纺织学报》,2009年1期,102-106页。
    2郭志伟:《10-12世纪宋辽金服饰文化的交流》,《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1-9页。
    3陈晓彦:《简论金代服饰的特点》,《黑龙江史志》,2009年23期,26-27页。
    4李甍、万芳:《契丹袍与女真袍》,《装饰》,2013年第4期,第74-75页。
    5[日]桑园隲藏:《中国人辫发的演变》,《东洋史说苑》,京都:弘文堂书房,1929年。《民族学研究》,新114号。
    6程溯洛:《女真辫发考》,《史学集刊》5期,1947年第12期。
    7邓荣臻:《女真发辫式样管窥》,《北方文物》,1987年第4期72-74页。
    8向景安:《从现存文物中探讨中国古代妇女发式的演变》,《文博》,1995年4期,31-43页。
    9刘肃勇:《从“放偷日”习俗看女真族早期婚制与经济生活》,《满族研究》,2009年第1期,83-86页。
    10曾代伟:《试论金朝婚姻制度的二元制特色》,《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5期,64-67页。
    1张邦炜:《辽宋西夏金时期少数民族的婚姻制度与习俗》,《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6期;收入张邦炜著:《宋代婚姻家族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116-128页。
    2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
    3鲁任:《金代渤海族女政治家贞懿皇后》,《北方民族》,1993年第1期,69-72页。
    4兰婷、孙运来:《金代女真教育制度》,《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6期,75-80页。
    5兰婷:《金代私学教育》,《史学集刊》,2010年5月第3期,40-46页。
    6兰婷:《金代宫廷教育》,《东北史地》,2007年第6期,34-37页。
    1王荣华:《辽金女性作家及作品考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李艺:《金代词人群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3李素平:《女冠元严考述》,《中国道教》,2006年4期,48-50页;《元严<补天花板>诗之究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9期,128-130页。
    4吴宗海:《<鬼董>中的宋代妇女第一长诗〔即王氏女<妾薄命叹>〕》,《文献》,2002年2期。
    5吴宗海:《<全宋诗>失收之宋代妇女第一长诗》,《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4期,16-17页。
    6郭武:《金章宗元妃与早期全真道》,《宗教学研究》,2009年4期,12-18页。
    7杨兆华:《从女性主义视角看金代全真教的男女平等思想及影响》,《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2期,161-163页。
    8杨兆华:《马钰女性观试探》,《宗教学研究》,2009年2期,184-186页。
    9常珊珊:《马钰孙不二夫妇对全真道的贡献》,安徽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年。
    1戴桢:《孙不二女丹功法浅述》,《宗教学研究》,2009年1期,163-165页。
    2胡碧玲:《全真道女冠孙不二与女丹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3吴家骏:《<孙不二元君法语>注释》,《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0年2期,28-30页。
    4邹宝库:《辽阳市发现金代<通慧圆明大师塔铭>》,《考古》,1984年第2期,175-177页。
    5张博泉:《<辽阳市发现金代“通慧圆明大师塔铭”>补证》,《考古》,1987年第1期,89-90页。
    6方殿春:《金代<通慧圆明大师塔铭>再证》,《北方文物》,2007年第1期,44-51页。
    7刘肃勇:《金代贞懿皇后年谱新证》,《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第1期,86页。
    8刘肃勇:《<金史>卷六四贞懿皇后传补证》,《江海学刊》,2008年第3期,85页。
    9景爱:《贞懿皇后与清安寺之变》,《文物天地》,1985年第6期,49-50页。
    10鲁任:《金代渤海族女政治家贞懿皇后》,《北方民族》,1993年第1期,69-72页。
    11范寿琨:《女政治家贞懿皇后李洪愿》,《中国北方各族人物传·金代卷》,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年,188-191页。
    12树林娜:《金代贞懿皇后述略》,《辽东史地》,2006创刊号。
    1连群:《小议金世宗昭德皇后》,《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22页。
    2于国石:《熙宗皇后裴满氏干政小考》,《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1990年第1期。
    3李锡厚、白滨:《辽金西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外山军治:《金章宗与李妃》,《大阪外国语大学学报》29号,1973(2)。
    5王凤翔:《从女婢到元妃的李师儿》,《中国北方各族人物传·金代卷》,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年,377-379页。
    6张博泉主编:《东北历史名人传》(古代卷·上),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7穆鸿利、陈国良主编:《中国北方各族人物传·金代卷》,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年。
    8郭长海、郭思克:《金帝后妃全传》,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
    9陈高华主编《中国妇女通史》,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
    10陈弱水:《试探唐代妇女与本家的关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八本第一分册,1997年3月,167-248页。
    1相关研究有如:张博泉、武玉环:《金代的人口与户籍》,《学习与探索》1989年2期;王曾瑜:《金朝户口分类制度和阶级结构》,《历史研究》1993年6期;刘浦江:《金代户籍制度刍论》,《民族研究》1995年3期;宋德金:《金代的社会生活》,西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熙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6页。
    3[唐]杜佑:《通典》卷34《职官典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7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后妃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28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20《世戚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2613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20《世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2629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20《世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2613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后妃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19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后妃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18页。
    2[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上册,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3[宋]文惟简:《虏廷事实》,[明]陶宗仪编纂:《说郛》卷8,涵芬楼本,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48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5《辈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38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熙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6页。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3《昭妃阿里虎等诸嬖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12页。
    7[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后妃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18页。
    1[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卷12《熙宗孝成皇帝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6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海陵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0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昭圣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26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宣宗皇后王氏》,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32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8《哀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99页。
    6完颜仲德:《谏选室女疏》,[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上册,卷15,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99页。
    7[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19《乌古论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01页。
    8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38页。
    1[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1《太祖武元皇帝·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页。
    2[宋]榷庵,耐庵编,崔文印笺证:《靖康稗史》之六《呻吟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21页。
    3[宋]榷庵,耐庵编,崔文印笺证:《靖康稗史》之六《呻吟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09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3《太宗本纪》,第61页;《靖康稗史笺证》之六《呻吟语》,第217页;《燕人塵》昏德谢表:“臣□言,伏奉宣命,以臣女六人赐内族为妇,具表称谢。”
    5张明华:《“靖康之难”被掳北宋宫廷及宗室女性研究》,《史学月刊》,2004年第5期,第52页。
    6[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1《太祖武元皇帝·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页。
    7[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3《昭妃阿里虎等诸嬖》,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11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4《宗望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03页。
    2[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1《太祖武元皇帝·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3《后妃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98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熙宗本纪·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6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7《百官三·内命妇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95页。
    2[金]张暐等:《大金集礼》卷27《仪仗下·皇后卤簿》(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第239页;[元]脱脱等撰:《金史》卷37、卷42《礼志·十》、《仪卫·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54页、第954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37《礼志·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49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31《礼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59-760页。
    1[金]张暐等:《大金集礼》卷5《皇太后皇后》(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第69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熙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6页。
    3[金]张暐等:《大金集礼》卷9《郡县主》(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第131页。
    4[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34《外命妇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88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熙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3页。
    2[金]张暐等:《大金集礼》卷9《郡县主》(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第128页。
    3[金]张暐等:《大金集礼》卷9《郡县主》(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第129页;[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5《百官·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29页。
    4周昂:《鲁国大长公主墓志铭》,梅宁华:《北京辽金史迹图志》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版,第291-221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世宗本纪·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4页。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1《章宗本纪·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8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3《卫绍王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1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5《宣宗本纪·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44页。
    3元好问编:《中州集》辛集卷8《张转运彀》,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412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20《世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2629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20《世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2618页。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20《世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2621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7《食货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45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世宗本纪·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5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9《章宗本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5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世宗本纪·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7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世宗本纪·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3页。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05《王翛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316页。
    7[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24《毛佺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05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世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8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1《章宗本纪·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2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6《宣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69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4《宣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5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4《宣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7页。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7《亨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57页。
    7[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4《宣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4页;[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24《宣宗皇帝·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5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元妃李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27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6《食货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32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6《百官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54页。
    4[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20《章宗皇帝·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78页。
    5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卷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7《百官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96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7《百官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98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6《百官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74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9《章宗本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22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93《庄献太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61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7《哀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86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4《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84页。
    5[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24《宣宗皇帝·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40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明惠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34页。
    2目前学界有用“女性尊长”指称“妣辈尊长”,笔者以为“女性尊长”应该包括母、祖母、曾祖母以外的长辈,如婶娘等,而在金代品官命妇封赠制度中,并不封赠品官的母、祖母、曾祖母以外的女性长辈。因此,本文用“妣辈尊长”来指称品官的曾祖妣、祖妣、妣;妻辈指品官的正室、次室、继室。
    3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42《昭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8页。“大夫命妇,丧浴用冰。祭寒而藏之,献羔而启之,公始用之。火出而毕赋。自命夫命妇,至于老疾,无不受冰”。
    4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卷31《丧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79页。
    5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44《丧大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4页。“外命妇率外宗哭于堂上北面”。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45《丧服大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86页。“于外命妇,既加盖而君至……于大夫、外命妇,既殡而往”。
    6杜佑撰:《通典》卷34《职官·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48页。
    7[北齐]魏收撰:《魏书》卷19上《匡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53页。
    8[唐]魏徵等:《隋书》卷12《礼志·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2页。
    9刘昫等:《旧唐书》卷43《职官·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21页。
    1杜文玉:《五代叙封制度初探》,《史学月刊》,2003年第10期,第36页。
    2脱脱等:《宋史》卷163《职官·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837页。
    3赵升编、王瑞来点校:《朝野类要》卷3《封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7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熙宗本纪·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6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5《百官·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30页。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5《百官·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22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4《耨盌温敦思忠传》,载“海陵欲定封爵制度,风思忠建白之。封王者皆降封,异姓或封公或一品、二品阶。……思忠言百官不当封妻,海陵从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82页。
    1元好问:《朝散大夫同知东平府事胡公神道碑》,元好问:《元好问全集》卷17,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85页。
    2贾益:《杨灜神道碑》,梅宁华:《北京辽金史迹图志》下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第157页。
    3元好问:《资善大夫吏部尚书张公神道碑铭并引》,[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卷96,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02页。
    4元好问:《大中大夫刘公墓碑》,[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卷98,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27页。
    1元好问:《中顺大夫镇南军节度副使张君墓碑》,[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卷98,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29页。
    2段成已:《故中议大夫中京副留守陈公墓表》,[清]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25,清光绪二十七年刻本。
    3元好问:《朝散大夫同知东平府事胡公神道碑》,[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卷93,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365页。
    4元好问:《中顺大夫镇南军节度副使张君墓碑》,[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卷98,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28页。
    5范成大:《揽轡录》,范成大:《范成大笔记六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页。
    6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册,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1王彦潜:《完颜娄室神道碑》,刘红宇:《长春近郊的金代完颜娄室墓》,《北方文物》,1986年第4期,第36-39页;李澍田主编:《金碑汇释》,《长白丛书》第二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第1-54页。
    2赵秉文:《尚书左丞张公神道碑》,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闲闲老人滏水文集》第二册,卷12,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第172页。
    3刘长言:《漆水郡夫人耶律氏墓志铭》,梅宁华:《北京辽金史迹图志》下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第289页。
    4元好问:《资善大夫集庆军节度使蒲察公神道碑铭并引》,[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卷97,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09页。
    5元好问:《故规措使陈君墓志铭》,元好问:《元好问全集》卷31,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24页。
    6郑肩:《石宗璧墓志铭》,刘精义等:《北京市通县金代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11期,第6、9-14页。
    7弭若愚:《张□震墓志铭》,秦大树:《北京市海淀区南辛庄金墓清理简报》,《文物》1988年7期,第56-66页。
    8[元]脱脱等:《金史》卷4《熙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6页。
    9[元]脱脱等:《金史》卷55《百官·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30页。
    1[元]脱脱等:《金史》卷5《海陵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6页。
    2[元]脱脱等:《金史》卷84《耨盌温敦思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82页。
    3[元]脱脱等:《金史》卷80《突合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03页。
    1元好问:《曹徵君墓表》,[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卷99,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45页。
    2刘涛:《张汝猷墓志铭》,候堮:《金<张汝猷墓志>考释》,《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二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第152-157页。
    3元好问:《资善大夫武宁军节度使夹谷公神道碑铭》,[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卷97,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12页。
    4张万公:《大金故中奉大夫护军武威郡侯段铎墓表》,《历代石刻史料汇编》第四编,第一册,《山右石刻丛编》卷22,三十六。
    5吕贞干:《王元德墓志铭》,毛汉光等重编:《历代墓志铭拓片目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5年版,第300页;〔美〕陈学霖:《金循吏王元德墓志铭考释》,《中国民族史研究》第四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年版,第92-107页。
    6贾益:《杨灜神道碑》,杨亦武:《北京房山区石楼村金代墓碑考》,《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三辑,北京:北京市文物研究所1992年版,第292-295页。
    1元好问:《龙虎卫上将军术虎公神道碑》,[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卷120,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84页。
    2元好问:《通奉大夫钧州刺史行尚书省参议张君神道碑铭并引》,[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卷96,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399页。
    3刘仲渊:《吴前鉴墓志铭》,梅宁华:《北京辽金史迹图志》下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第189-191页。
    4元好问:《赞皇郡太君墓铭》,元好问:《元好问全集》卷25,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10页。
    5曹揆:《刘元德墓志铭》,冯永谦:《金刘元德墓志考—兼考五代刘仁恭一族世系》,《北方文物》,1983年1期,59-66页。
    1宇文虚中:《时立爱墓志铭》,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省新城县北场村金时立爱和时丰墓发掘记》,《考古》,1962年12期,第646-650页。
    2[元]脱脱等:《金史》卷118《燕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91页。
    3元好问:《嘉议大夫陕西东路转运使剛敏王公神道碑铭》,[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卷94,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373页。
    1[元]脱脱等:《金史》卷64《元妃李氏传》、卷14《宣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21页、第315页、第1527页。
    2元好问:《平章政事寿国张文贞公神道碑》,[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卷92,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341页。
    3张汝能:《张行愿墓志》,《辽阳碑志选》,辽阳:辽阳市文物管理所,1976年,第40页。
    4元好问:《资善大夫吏部尚书张公神道碑铭并引》,[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卷96,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02页。
    5李仲常:《特赠金紫光禄大夫上护军户部尚书太子太保太原郡侯赐谥文端无疑武公墓表碑铭》,[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卷87,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75页。
    6元好问:《齐河刘氏先茔碑记》,阎凤梧等:《全辽金文》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317页。
    1[元]脱脱等:《金史》卷130《阿鲁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98、2800页。
    1[元]脱脱等:《金史》卷130《许古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99-2801页。
    2[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正:《大金国志校正》卷29《路伯达传》,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54页。
    3[元]脱脱等:《金史》卷96《路伯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40页。
    4刘昫等:《旧唐书》卷43《职官·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21页。
    1元好问:《平章政事夀国张文贞公神道碑》,[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卷92,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341页。
    2元好问:《国子祭酒权刑部尚书内翰冯君神道碑铭》,元好问:《元好问全集》卷19,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25页。
    3刘瑾:《刘中德墓志铭》,刘海文:《宣化出土古代墓志录》,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60-67页。
    4刘瑾:《刘中德夫人王氏墓志铭》,刘海文:《宣化出土古代墓志录》,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68-72页。
    5元好问:《资善大夫吏部尚书张公神道碑铭》,[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卷96,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02页。
    6王珦:《大金故通奉大夫前同知东平府路兵马都统管事护军谯国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一百户赐紫金鱼袋曹公神道碑铭》,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902页。
    7李嗣周:《中议大夫西京路转运使焦公墓碑》,[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卷86,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59页。
    8黄久约:《朝散大夫镇西军节度副使张公神道碑》,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上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5页。
    1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卷2,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9页。
    2[元]脱脱等:《宋史》卷163《职官·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837页。
    3[明]宋濂等撰:《元史》卷84《选举·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15页。
    1本表格依据《金史》、《金文最》、《全辽金文》、《中州集》、《归潜志》、《金代石刻辑校》等资料编制而成。所列受封赠品官命妇皆为因受夫、子、孙、曾孙之推恩而封,史籍中未载明因夫、子、孙、曾孙之推恩而封或者因特殊原因而受封赠的暂未列入。表格划分依据官员爵位品级分类而成,史籍未载明爵位品级的,参考官员官品品级排序。
    1赵元:《田间秋日》,元好问编:《中州集》戊集卷5,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267页。
    2赵元:《邻妇哭》,元好问编:《中州集》戊集卷5,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265页。
    3[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11《熙宗孝成皇帝·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5页。
    1党怀英:《醇德王先生墓表》,[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卷89,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98页。
    2赵秉文:《听雨轩》,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丛书集成初编)第1册,卷5,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第63页。
    3赵秉文:《长白山行》,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丛书集成初编)第1册,卷5,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第63页。
    4[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39《初兴风土》,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51页。
    5鹿汝弼:《成氏葬祖先坟茔碑》,[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卷86,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64页。
    6赵秉文:《过邠州二首》,《闲闲老人滏水文集》(丛书集成初编)第2册,卷7,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第110页。
    7赵秉文:《游郄家泺二首》,《闲闲老人滏水文集》(丛书集成初编)第2册,卷7,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第102页。
    1元好问:《七言古诗·秋蚕》,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册,卷3,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9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7《食货二·租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56页。
    3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册,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4元好问:《恒州刺史马君神道碑》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册,卷27,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38页。
    5蔡珪:《燕山道中》,元好问编:《中州集》甲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40页。
    6刘致君:《浣溪沙》,元好问编:《中州集》中州乐府,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550页。
    7王予可:《小重山》元好问编:《中州集》中州乐府,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564页。
    1王若虚:《贫士叹》,王若虚著:《滹南王先生诗集》(丛书集成初编),卷45,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初版,第1页。
    2曹勋:《北狩闻见录》,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第407册,第689页。
    3[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上册,卷7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583页。
    4[宋]榷庵,耐庵编,崔文印笺证:《靖康稗史笺证》之四《南征录汇》,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39页。
    5[宋]榷庵,耐庵编,崔文印笺证:《靖康稗史》之六《呻吟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99页。
    6[宋]榷庵,耐庵编,崔文印笺证:《靖康稗史》之五《青宫译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79页。
    7[宋]洪皓:《松漠纪闻》正卷,清代江苏常熟张仁济藏书照旷阁本,第7页。
    1元好问:《续夷坚志》(丛书集成初编),卷1,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八年版,第2页。
    2王寂:《南乡子》,《拙轩集》(丛书集成初编),卷4,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八年版,第50页。
    3元好问:《续夷坚志》(丛书集成初编),卷1,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八年版,第12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5《刑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20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00《孟铸传》、卷132《纥石烈执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201页、第2834页。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93《宗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74页。
    7[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9《徐文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86页。
    8刘祁撰:《归潜志》,卷6,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4页。
    1元好问:《资善大夫吏部尚书张公神道碑铭并引》,[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卷96,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02页。
    2宇文虚中:《乌夜啼》,元好问编:《中州集》甲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12页。
    3冯士美:《江城子》,元好问编:《中州集》,中州乐府,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548页。
    4元好问编:《中州集》庚集卷7《侯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380页。
    5[元]柯九思等:《辽金元宫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9页。
    6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5《院本名目》,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368页。
    7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册,卷2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页。
    8[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16《世宗圣明皇帝·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7页。
    1[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19《章宗皇帝·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52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9《章宗本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9页。
    3唐圭璋:《全金元词》,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5《百官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34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0《章宗本纪·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39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0《食货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25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0《食货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25页。
    4沙成之:《盘山志·甘泉普济寺赐紫严肃大师塔铭》,[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卷110,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588页。
    5[宋]洪皓:《松漠纪闻》正卷,清代江苏常熟张仁济藏书照旷阁本,第16页。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后妃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28页。
    7[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贞懿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18页。
    8《英公禅师塔铭》,罗福颐:《满洲金石志》卷3,《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23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82年版,第17305页。
    9[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0页。
    10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金墓发掘简报》,《北京文物与考古》第1辑,北京市文物研究所1983年,第55页。
    11鲁琪:《金窝鲁欢墓志考释》,《燕京春秋》,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226页。
    12《光禄大夫张行愿墓志》,罗福颐:《满洲金石志》卷3,《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23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82年,第17286-17287页。
    13元好问:《华严寂大士墓铭》,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册,卷31,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05页。
    14《理公和尚塔铭》,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3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第242页。
    1元好问:《续夷坚志》(丛书集成初编),卷1,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八年版,第13页。
    2《王婆婆墓幢记》,梅宁华:《北京辽金史迹图志》下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第112页。
    3李发良:《法门寺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7-285页。
    4李品清:《辽宁彰武发现金代佑先院碑》,《阜新辽金史研究》,1995年第2辑,第163-166页。
    5[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124《华藏世界海图碑》,《石刻资料新编》,第1辑8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82年版,第6013-6017页。
    6《顺天府志》卷8《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7《房山东岳庙女冠卜道坚升云幢》,[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卷112,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616页。
    8李俊民:《重建修真观圣堂记》,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537页。
    9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外宗教史论著八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07页。
    1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册,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5《谢里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39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5《乌古出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41页。
    4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册,卷7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551页。
    5刘祁撰:《归潜志》,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13页。
    6元好问:《包女得嫁》,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下册,卷46,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4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世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5《刑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14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6《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32页。
    4[宋]榷庵,耐庵编,崔文印笺证:《靖康稗史笺证》之四《南征录汇》,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42页。
    5曹勋:《北狞闻见录》,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第407册,第689页。
    6[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1《太祖武元皇帝·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页。
    7洪迈:《容斋三笔》卷3《北狄俘虏之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43页。
    8[宋]榷庵,耐庵编,崔文印笺证:《靖康稗史笺证》之六《呻吟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99页。
    9[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世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8页。
    10[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2《章宗本纪·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9页。
    1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6《宣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57页。
    12[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19《章宗皇帝·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8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2《太祖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2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6《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32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6《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33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3《太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1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6《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33页。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世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4页。
    7曹望之:《论便宜疏》,[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卷15,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99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7《哀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84页。
    2范成大:《范石湖集》卷1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56页。
    3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0,建炎四年十二月辛未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4[宋]洪皓:《松漠纪闻》正卷,清代江苏常熟张仁济藏书照旷阁本,第14页。
    5[金]张暐等:《大金集礼》卷6《公主》(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第130页。
    6[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39《初兴风土》,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52页。
    7[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6《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38页。
    8[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1《夹谷吾里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19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3《宗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80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2《乌延吾里补》,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37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7《仆散忠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35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2《海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57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7《宗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55页。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0《济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97页。
    7[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3《海陵诸嬖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10页。
    8[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2《彀英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63页。
    1[美]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46页。
    2[宋]洪皓:《松漠纪闻》续,清代江苏常熟张仁济藏书照旷阁本,第9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8《百官·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46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8《百官·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45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3《海陵皇后徒单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08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6《百官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74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8《百官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51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6《太宗诸子》,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30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世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7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世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8页。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世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8页。
    7[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显宗孝懿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24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0《章宗本纪·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30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7《食货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45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世宗本纪·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5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9《章宗本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5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9《食货·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09页。
    1元好问:《资善大夫吏部尚书张公神道碑铭》,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册,卷20,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30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20《裴满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15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3《张汝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71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00《完颜伯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208页。
    5刘祁撰:《归潜志》,卷7,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0页。
    1卫惠林:《生活人类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3页。
    2游惠远:《从婚姻法比较宋金妇女地位的差异》,《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台湾)第33卷2001年7期,第9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世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页。
    4[宋]洪皓:《松漠纪闻》正卷,清代江苏常熟张仁济藏书照旷阁本,第14页;[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39《婚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66页。
    5[金]张暐等:《大金集礼》卷6《公主》(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第130页。
    6[金]张暐等:《大金集礼》卷9《公主》(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第130页。
    7党怀英:《醇德王先生墓表》,阎凤梧等:《全辽金文》上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1页。
    8张建:《高陵县令张公去思碑》,[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74,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78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1《章宗本纪·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6页。
    2[宋]洪皓:《松漠纪闻》正卷,清代江苏常熟张仁济藏书照旷阁本,第18页。
    3《名公书判清明集》,卷8《继绝子孙止得财产四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51页。
    4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六一之五八《食货》,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5902页。
    5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01,元符元年第35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935页。
    6[宋]窦仪等撰:《宋刑统》卷12《户婚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7页。
    7[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20《徒单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16页。
    8[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4《耨盌温敦思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83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30《雷妇师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98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世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5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世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7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世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8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世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8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海陵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6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9《世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1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99《徒单镒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89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贞懿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19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32《徒单贞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27、2828页。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2《章宗本纪·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0页。
    7[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18《燕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91页。
    1元好问编:《中州集》戊集卷5《愚轩居士赵元》,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267页。
    2党怀英:《醇德王先生墓表》,[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卷89,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98页。
    3赵秉文:《过邠州二首》,《闲闲老人滏水文集》(丛书集成初编)第2册,卷7,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第110页。
    4赵秉文:《游郄家泺二首》,《闲闲老人滏水文集》(丛书集成初编)第2册,卷7,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第102页。
    5元好问:《七言古诗·秋蚕》,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册,卷3,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9页。
    6刘致君:《浣溪沙》,元好问编:《中州集》中州乐府,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550页。
    7王予可:《小重山》元好问编:《中州集》中州乐府,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564页。
    8平凉地区博物馆:《甘肃静宁发现金代墓葬》,《考古》1985年第9期,806-809页。
    1山西省考古所,长治市博物馆:《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壁画墓》,《文物》2008年第8期,第55-62页。
    2长治市博物馆:《山西长子县小关村金代纪年壁画墓》,《文物》2008年第10期,60-69页。
    3张德光:《山西绛县裴家堡古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5年第4期,第58-60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世宗本纪·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4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世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0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9《章宗本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6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9《章宗本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0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海陵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7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海陵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3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6《百官·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85页。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世宗本纪·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9页。
    7[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世宗本纪·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5页。
    8[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0《章宗本纪·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30页。
    9[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0《章宗本纪·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3页。
    10[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1《章宗本纪·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2页。
    1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8《哀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00页。
    1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9《章宗本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9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8《百官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53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6《食货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31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33《移剌窝斡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57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熙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7页。
    5[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16《世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6页。
    6[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18《世宗纪年》,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9页。
    7[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章宗本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9页。
    8[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19《章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7页。
    1张博泉主编:《金史论稿》第2卷,第四章,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431-469页;傅百臣:《金代法制初探》,《史学集刊》,1986年第4期,第11-17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3《后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98页。
    2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上册,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3[宋]洪皓:《松漠纪闻》正卷,清代江苏常熟张仁济藏书照旷阁本,第7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海陵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6页。
    5范成大:《揽轡录》,范成大:《范成大笔记六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页。
    1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页。
    2叶潜昭:《金律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7月初版,第88页。
    3[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十三《户婚》178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3页。
    4[宋]洪皓:《松漠纪闻》正卷,清代江苏常熟张仁济藏书照旷阁本,第18页。
    1[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卷12《熙宗孝成皇帝·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3页。
    2[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22《斗讼》325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09页。
    3[宋]窦仪等撰:《宋刑统》卷22《门讼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45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世宗本纪·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3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世宗本纪·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9页。
    2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下册,卷24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5页。
    3[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附录二·刑法》,第601页;卷36《科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19页。
    4[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26《杂律》410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93页;叶潜昭:《金律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7月初版,第183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世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6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海陵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1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6《衮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46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世宗本纪·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4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95《程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10页。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6《太宗诸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35页。
    7[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4《胡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10页。
    8[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世宗本纪·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2页。
    9[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13《完颜赛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83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5《刑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18页。
    2元好问:《资善大夫集庆军节度使蒲察公神道碑铭》,[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97,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08页。
    1[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13《户婚》第179条“诸居父母及夫丧而嫁娶者,徒三年;妾减三等。各离之。知而共为婚姻者,各减五等;不知者,不坐”;《元典章·刑部》卷3《不义》“居丧为嫁娶者徒”;《元典章·户部》卷4《服内婚》“服内成婚”;叶潜昭:《金律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7月初版,第89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1《章宗本纪·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3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32《纥石烈执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39页。
    4赵秉文:《尚书左丞张公神道碑》,《闲闲老人滏水文集》(丛书集成初编本)卷12,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初版,第169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5《世宗诸子·永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00页。
    1游惠远:《宋代民妇的角色与地位》,台湾: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88年,第8-9页;游惠远:《从婚姻法比较宋金妇女地位的差异》,《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台湾)第33卷,2001年第7期,第10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昭德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20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熙宗本纪》,第86页;卷63《熙宗悼平皇后》,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03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32《唐括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20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0《蒲速越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10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32《言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22页。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昭德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22页。
    7[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9《世纪补》,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3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20《世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29页。
    2王寂:《清河张氏夫人墓志铭》,[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87,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79页。
    3元好问:《隐德·薛继先》,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445页。
    4元好问:《平章政事寿国张文贞公神道碑》,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6页。
    5赵秉文:《盘安军节度副使姬公平叔墓表》,[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88,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83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06《张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329页。
    2王若虚《王氏先茔之碑》,[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91,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322页。
    3[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正:《大金国志校正》卷29《路伯达传》,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54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30《温特罕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03页。
    5元好问:《敏之兄墓铭》,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2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7《亨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57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6《太宗诸子》,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35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97《张大节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46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01《仆散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233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2《太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2页。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世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2页。
    7曹望之:《论便宜疏》,[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上册,卷15,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99页。
    8[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7《哀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84页。
    1王朋寿:《类林百篇·婚姻篇》,[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上册,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71页。
    2元好问:《冠氏赵侯先茔碑》,[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106,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533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3《后妃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97页。
    4程寀:《请肃禁御增谥号正风俗立纲纪戒妒忌严宫卫疏》,[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上册,卷16,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08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0《宗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20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7《纥石烈志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34页。
    2[宋]洪皓:《松漠纪闻》正卷,清代江苏常熟张仁济藏书照旷阁本,第7页。
    3元好问:《赞皇郡太君墓铭》,元好问:《元好问全集》卷25,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10页。
    4元好问:《冠氏赵侯先茔碑》,[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106,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533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30《完颜仲德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04页。
    1元好问:《冠氏赵侯先茔碑》,[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106,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533页。
    2[日]大泽正昭《“妒妇”、“悍妻”以及“惧内”——唐宋变革期的婚姻与家庭之变化》,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844页。
    3元好问:《内相文献杨公神道碑铭》,[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94,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365页。
    1元好问:《内翰冯公神道碑铭》,[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95,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386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30《蒲察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02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0《完颜思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26页。
    1游惠远:《从婚姻法比较宋金妇女地位的差异》,《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台湾)第33卷,2001年第7期,第10页。
    2张邦炜:《宋代妇女再嫁问题探讨》,《宋代婚姻家族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180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世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1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91《石抹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27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3《昭妃阿里虎等诸嬖》,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09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3《昭妃阿里虎等诸嬖》,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10页。
    2[元]蒋正子:《山房随笔》,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页。
    3详见本论文第一章,第二节。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25《蔡松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17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97《马百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56页。
    6元好问编:《中州集》卷7《崔遵传》,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364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30《列女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97页。
    2李芝《时丰墓志铭》,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省新城县北场村金时立爱和时丰墓发掘记》,《考古》,1962年第12期,第646—650页。
    3吕造:《东平县君韩氏墓志铭》,《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4期,第58—70页。
    4牟仲勖:《益都郑公墓碑》,[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87,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72页。
    1郭黻:《师节妇传并序》,[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卷114,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634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30《白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03页。
    3李俊民:《岁寒堂记》,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530页。
    4元好问:《续夷坚志》(丛书集成初编),卷3,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八年版,第45页。
    5[清]蒋廷锡辑:《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闺媛典》卷121《闺节部》,第404册,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第35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30《康住住传》、《李文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99页。
    2佚名:《张世本墓志铭》,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宣化辽墓(1974—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上册,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158—161页。
    3杨宏道:《为节妇尼醵粮疏》,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68页。
    4[宋]范仲淹:《胡公夫人陈氏墓志铭》,范仲淹撰,李勇先等点校:《范仲淹全集·范文正公集》卷14,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7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昭德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19页。
    2佚名:《李潮夫人贺氏墓志铭》,《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壹)上册,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页。
    3佚名:《大金崔尚书小娘子史氏墓志铭》,梅宁华:《北京辽金史迹图志》上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版,第285页。
    4刘瑾:《刘中德夫人王氏墓志铭》,刘海文:《宣化出土古代墓志录》,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68-72页。
    5牟仲勖:《益都郑公墓碑》,[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87,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72页。
    6黄久约:《朝散大夫镇西军节度副使张公神道碑》,[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86,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55页。
    7王鄂:《万户张侯孝思之碑》,《全辽金文》,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508页。
    8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潞州録事毛君墓表》,《元好问全集》上册,卷28,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71页。
    9元好问:《归德府总管范阳张公先德碑》,[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104,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503页。
    10[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24《忠义·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03页。
    11李俊民:《岁寒堂记》,《全辽金文》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530页。
    12马谌:《张岐墓志铭》,齐心:《金张岐墓志——兼论张氏族系》,《北京文物与考古》,第四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第145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30《冯妙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02页。
    2元好问:《南阳县太君墓志铭》,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下册,卷25,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11页。
    3元好问:《续夷坚志》(丛书集成初编),卷4,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八年版,第61页。
    4郭黻:《师节妇传并序》,[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114,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634页。
    5元好问:《内相文献杨公神道碑铭》,[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94,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365页。
    1[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14,《户婚》189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7页。
    2黄嫣梨:《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与妇女地位》,《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108页。
    3[宋]周必大:《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省斋文稿》卷36《靖州推官张廷杰妻李夫人墓志铭》,宋集珍本丛刊,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5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世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8《纥石烈良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51页。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4《兵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96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后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18页。
    2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册,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3[宋]文惟简:《虏廷事实》,[明]陶宗仪编纂:涵芬楼本《说郛》卷8,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48页。
    4陶希圣:《十一世纪至十四世纪的各种婚姻制度》,《食货》半月刊,第1卷12期,1935年,第32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20《徒单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16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4《完颜昂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83-1889页。
    2王可宾:《女真国俗》上编《女真地理风情》,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3《宗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80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5《辈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38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熙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6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3《昭妃阿里虎等诸嬖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12页。
    5[宋]洪皓:《松漠纪闻》正卷,清代江苏常熟张仁济藏书照旷阁本,第4页。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6《宗干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43页。
    1[宋]洪皓:《松漠纪闻》续卷,清代江苏常熟张仁济藏书照旷阁本,第页。
    2邹宝库:《辽阳市发现金代<通慧圆明大师塔铭>》,《考古》,1984年第2期,175-177页。
    1陈弱水:《试探唐代妇女与本家的关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八本第一分(1997年3月),167-248页;以及陈弱水:《隐蔽的光景——唐代的妇女文化与家庭生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1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1《太祖武元皇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3《后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98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熙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6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5《百官·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22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0《济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97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5《百官·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17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5《百官·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30页。
    1[宋]范成大《揽轡录》,《范成大笔记六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3《后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98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6《李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12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6《百官·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65页。
    3《蒲察胡沙墓志铭》,齐心:《金蒲察胡沙墓志铭考释》,《北京史论文集》,北京:北京史研究会编印1980年,第101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20《忽睹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15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7《仆散忠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35页。
    1刘涛:《张汝猷墓志铭》,《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二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第156页。
    2刘浦江:《渤海世家与女真皇室的联姻—兼论金代渤海人的政治地位》,《大陆杂志》,第90卷1期,第42页。
    3《蒲察胡沙墓志铭》,齐心:《金蒲察胡沙墓志铭考释》,《北京史论文集》,北京:北京史研究会编印1980年,第104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元妃李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27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95《董师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15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后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23页。
    1杨果:《墓志所见金代士族女性形象——以<遗山集>墓志为重点》,张希清主编:《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596-608页。
    2[宋]洪皓:《松漠纪闻》正卷,清代江苏常熟张仁济藏书照旷阁本,第6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3《昭妃阿里虎等诸嬖》,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09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30《白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04页。
    3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册,卷11,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53页。
    1元好问:《内翰冯公神道碑铭》,[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95,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386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0《完颜思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26页。
    1[宋]文惟简《虏廷事实》,[明]陶宗仪编纂:《说郛》卷8,涵芬楼本,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48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世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4页。
    3李俊民:《故王公辅之墓志铭》,[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92,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336页。
    4刘祁:《归潜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9页;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册,卷21,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61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30《康住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99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30《李文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99页。
    3元好问:《内相文献杨公神道碑铭》,[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94,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365页。
    4赵秉文:《赠少中大夫开国伯史公神道碑》,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闲闲老人滏水文集》第二册,卷12,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第167页。
    5元好问:《善人白公墓表》,[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100,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49页。
    1元好问:《赞皇郡太君墓铭》,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3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22《忠义二·乌古论德升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59页。
    3王可宾:《女真国俗》,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9页。
    4赵凤喈:《中国妇女在法律上的地位》,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8-10页。
    1陈弱水:《隋唐五代的妇女与本家》,《隐蔽的光景——唐代的妇女文化与家庭生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28《礼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92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0《章宗本纪·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37页。
    1元好问编:《中州集》卷7《毛宫教麾》,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38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世宗本纪·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5页。
    3元好问编:《中州集》卷7《朱宫教澜》,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340页。
    4元好问编:《中州集》卷7《朱宫教澜》,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341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26《文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34页。
    6元好问编:《中州集》卷7《兰泉先生张建》,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334页。
    7[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1《章宗本纪·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1页。
    8宋子贞撰:《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3页。
    9[元]郝经:《遗山先生墓志铭》,《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5,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8页。
    1[宋]岳珂撰、吴企明点校:《桯史》卷8《逆亮怪辞》,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5页。
    2[金]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册,卷4《世宗御书田不伐望月婆罗门引先得楚字韵》,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5页。
    3刘祁撰:《归潜志》,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36页。
    4裴满氏:《立裴满氏为皇后谢表》,[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上册,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54页。
    5唐圭璋编:《全金元词》,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96页。
    6唐圭璋编:《全金元词》,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96页。
    7乌林答氏:《上世宗书》,[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卷50,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34页。
    8[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显宗孝懿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24页。
    9[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昭圣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26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章宗钦怀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27页。
    2赵秉文:《杂体》,《闲闲老人滏水文集》(丛书集成初编)第二册,卷10,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第139页。
    3[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7《九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元妃李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27页。
    1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下册,卷48,《续夷坚志三·张女夙慧》,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4页。
    2元好问:《王黄华墓碑》,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91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30《聂舜英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04页。
    1元好问:《德华小女五岁能诵余诗数首以此诗为赠》,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册,卷13,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91页。
    2元好问:《即事》,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册,卷12,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81页。
    3元好问:《赞皇郡太君墓铭》,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3页。
    4刘长言:《漆水郡夫人耶律氏墓志铭》,梅宁华《北京辽金史迹图志》上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第289页。
    5佚名:《李潮夫人贺氏墓志铭》,《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壹)上册,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页。
    6王珦:《大金故通奉大夫前同知东平府路兵马都统管事护军谯国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一百户赐紫金鱼袋曹公神道碑铭》,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902页。
    7白如祥辑校:《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498页。
    1王寂:《清河张氏夫人墓志铭》,[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87,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79页。
    2王若虚:《王氏先茔之碑》,《滹南遗老集》卷41,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初版,第267页。
    3赵秉文:《赠少中大夫开国伯史公神道碑》,《闲闲老人滏水文集》(丛书集成初编本)卷12,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初版,第167页。
    4王若虚:《千户贾侯父墓铭》,《滹南遗老集》卷42,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初版,第271页。
    5李晏:《故崇进荣国公致仕谥忠厚时公神道碑铭并序》,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上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379页。
    6王若虚:《赠昭毅大将军高公墓碣》,《滹南遗老集》卷42,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初版,第277页。
    1元好问:《赞皇郡太君墓铭》,[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101,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64页。
    2贾圻:《陇西郡李公墓志铭》,[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90,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319页。
    3元好问:《资善大夫集庆军节度使蒲察公神道碑铭并引》,[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97,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08页。
    4王珦:《大金故通奉大夫前同知东平府路兵马都统管事护军谯国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一百户赐紫金鱼袋曹公神道碑铭》,《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902页。
    5元好问:《南阳县太君墓志铭》,[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101,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66页。
    6牟仲勖:《益都郑公墓碑》,[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87,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72页。
    7黄久约:《朝散大夫镇西军节度副使张公神道碑》,[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86,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55页。
    8马谌:《张岐墓志铭》,齐心:《金张岐墓志——兼论张氏族系》,《北京文物与考古》,第四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第145页。
    1雷文儒:《李氏墓表》,[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90,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317页。
    2元好问:《潞州録事毛君墓表》,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册,卷28,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71页。
    3元好问:《史邦直墓表》,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册,卷22,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71页。
    4刘长言:《漆水郡夫人耶律氏墓志铭》,梅宁华:《北京辽金史迹图志》上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第289页。
    5李俊民:《岁寒堂记》,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530页。
    6元好问:《信武曹君阡表》,[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105,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518页。
    7赵秉文:《中大夫翰林学士承旨文献党公神道碑》,《闲闲老人滏水文集》(丛书集成初编本)卷11,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初版,第163页。
    8元好问:《广威将军郭君墓表》,[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104,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510页。
    1雷文儒:《太原王氏墓记》,[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90,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315页。
    2元好问:《显武将军吴君阡表》,[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104,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514页。
    3马镛著:《中国家庭教育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30《张凤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04页。
    5徐秉愉:《辽金元三代妇女节烈事迹与贞节观念之发展》,《食货》(复刊),10卷第6期(1980年),21-33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30《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05页。
    2王朋寿:《类林百篇·贤女篇》,[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上册,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67页。
    3葛兆光:《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3《悼平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03页。
    2[宋]洪皓:《松漠纪闻》续卷,清代江苏常熟张仁济藏书照旷阁本,第13页。
    3裴满氏:《立裴满氏为皇后谢表》,[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54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章宗钦怀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27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20《乌古论粘没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19页。
    1[金]张暐等:《大金集礼》卷9《郡县主》(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第129页。
    2唐圭璋编:《全金元词》,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96页。
    3唐圭璋编:《全金元词》,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96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世宗昭德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19页。
    5乌林答氏:《上世宗书》,[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上册,卷50,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34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李氏师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27页。
    2张仓礼:《金代词人群体的组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4期,第79页;王昊:《论金词创作的形态和群体特征》,《文学遗产》1998年4期,第78页;刘扬忠:《金代山西词人群》,《晋阳学刊》2003年第4期,第95页;李艺:《金代词人群体研究》,中科院博士毕业论文,2002年。
    3[元]刘祁:《归潜志》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14页。
    1白如祥辑校:《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498页。
    2戴桢:《孙不二女丹功法浅述》,《宗教学研究》,2009年3期,第163-165页。
    3陈衍:《金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60页。
    4王国维:《耶律文正公年谱》,《湛然居士文集·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6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95《移剌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99页。
    6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湛然居士文集·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5页。
    7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3页。
    1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2页。
    2元好问:《尚书右丞耶律公神道碑》,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册,卷27,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50页。
    3元好问:《续夷坚志》卷1,(丛书集成初编),卷1,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八年版,第13页。
    4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册,卷11,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53页。
    5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下册,卷39,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1页。
    6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下册,卷37,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8页。
    7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册,卷11,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53页。
    1[元]郝经:《遗山先生墓志铭》,《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5,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8页。
    2[元]蒋正子:《山房随笔》,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9《李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83页。
    4元好问编:《中州集》卷7《史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78页。
    1周惠泉:《辽代文学论》,《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2期,77-86页。
    2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下册,《续夷坚志》卷4,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04页。
    1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下册,《续夷坚志》卷2,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25页。
    2元好问编:《中州集》卷4《刘左司昂传》,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193页。
    1元好问:《曹徵君墓表》,[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99,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44页。
    2李芝:《时丰墓志铭》,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省新城县北场村金时立爱和时丰墓发掘记》,《考古》,1962年12期,第646-650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28《牛德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58页。
    2吕造:《东平县君韩氏墓志铭》,孙勐:《北京出土金代东平县君韩氏墓志考释》,《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4期,第50-70页。
    3《段矩碑》,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1册,北京:北京图书馆2003年版。
    4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正:《大金国志校正》卷29《路伯达传》,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54页;元好问编:《路冀州仲显小传》,《中州集》下册,辛集第8,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年,第405页。
    5杨宏道:《窥豹集后续》,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51页。
    6李俊民:《孟氏家传》,[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114,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636页。
    7元好问:《南阳县太君墓志铭》,[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101,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66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30《蒲察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02页。
    2[清]蒋廷锡辑:《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闺媛典》卷121《闺节部》,第404册,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第36页。
    3曾代伟:《金律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296页。
    4如太宗吴乞买为世祖第四子,太祖阿骨打同母弟,“初为穆宗养子”;世宗昭仪梁氏早卒,上命梁氏子允成为妃李氏养子;“泰和七年,……卫王永济子按辰为永蹈后”等。
    5元好问:《王黄华墓碑》,[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92,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345页。
    6元好问:《资善大夫武宁军节度使夹谷公神道碑铭》,[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97,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10页。
    7[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33《仅言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45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海陵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7页。
    2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正:《大金国志校正》卷19《章宗皇帝·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2页。
    3元好问:《御史张君墓表》,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册,卷21,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46页。
    4[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46《耶律楚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455页;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全辽金文》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32页。
    5元好问:《归德府总管范阳张公先德碑》,《金文最》,[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104,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503页。
    6王反成:《大金故赠儒林郎郑公墓之碑》,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上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8页。
    7[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9《梁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81页。
    8[清]蒋廷锡辑:《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闺媛典》卷121《闺节部》,第404册,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第35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贞懿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18页。
    2佚名:《李潮夫人贺氏墓志铭》,《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壹)上册,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页。
    3元好问:《王黄华墓碑》,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93页。
    4麻革:《谢将军神道碑》,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778页。
    5元好问:《归德府总管范阳张公先德碑》,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074页。
    6元好问:《千户乔公神道碑铭》,[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105,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522页。
    7[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24《蒲察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03页。
    1元好问编:《路冀州仲显小传》,《中州集》下册,辛集第8,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年,第405页;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正:《大金国志校正》卷29《路伯达传》,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54页。
    2商彤流、杨林中、李永杰:《长治市北郊安昌村出土金代墓葬》,《文物世界》2003年1期,第3页。
    3雷文儒:《李氏墓表》,[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90,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317页。
    4元好问:《潞州録事毛君墓表》,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册,卷28,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71页。
    5元好问:《聂孝女墓铭》,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册,卷25,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13页。
    6元好问:《赞皇郡太君墓铭》,[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101,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64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28《牛德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58页。
    2元好问:《史邦直墓表》,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988页。
    3牟仲勖:《益都郑公墓碑》,[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87,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72页。
    4元好问:《大中大夫刘公墓碑》,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981页。
    5贾圻:《陇西郡李公墓志铭》,[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90,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319页。
    6马谌:《张岐墓志铭》,齐心:《金张岐墓志——兼论张氏族系》,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文物与考古》第四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页。
    7段成已:《故中议大夫中京副留守陈公墓表》,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550页。
    8张万公:《武威郡侯段铎墓表》,[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90,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321页。
    1[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第50《经解》第2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1-1602页。
    2[周]左丘明撰,[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15《僖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1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2《太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3《太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3《太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1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4《兵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91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8《唐括安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64页。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4《兵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95页。
    7[元]脱脱等撰:《金史》卷9《章宗本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8页。
    8[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2《章宗本纪·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8页。
    1[明]杨奇士、黄淮等编著:《历代名臣奏议》卷234《征伐》,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第3107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3《太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4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世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2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1《章宗本纪·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5页。
    5[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28《内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5页。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97《邓俨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50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9《章宗本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6页。
    2[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35《杂色仪制》,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02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1《章宗本纪·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3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5《刑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24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2《章宗本纪·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1页。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世宗本纪·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6页。
    7[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世宗本纪·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9页。
    8[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昭德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21页。
    1[宋]洪皓:《松漠纪闻》正卷,清代江苏常熟张仁济藏书照旷阁本,第14页。
    2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册,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3[宋]洪皓:《松漠纪闻》正卷,清代江苏常熟张仁济藏书照旷阁本,第6页。
    4[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4《王风·大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7页。
    5[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宋本周易注疏》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840页。
    6[汉]班固撰,[清]陈立疏证:《白虎通疏证》卷11《崩薨》,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58页。
    7[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第7《檀弓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8页。
    8[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588《掌礼部·奏议第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036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海陵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4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熙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7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3《大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07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5《永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99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32《礼志·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74-775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昭德皇后传》、《元妃李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23页。
    3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页。
    1赵摅:《吕嗣延墓志铭》,《北方文物》2009年第3期,第79-85页。
    2赵宾:《赵励墓志铭》,梅宁华:《北京辽金史迹图志》上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第280页。
    3张汝能:《张行愿墓志》,辽阳市文物管理所:《辽阳碑志选》1976年,第40页。
    4任询:《吕徵墓表》,王新英编:《金代石刻辑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页。
    5贾圻:《陇西郡李公墓志铭》,[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90,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319页。
    6李居中:《周论墓志铭》,《碑林集刊》第九辑,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44-47页。
    7刘瑾:《刘中德夫人王氏墓志铭》、《刘中德墓志铭》,《宣化出土古代墓志录》,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年,第60-72页。
    8刘航:《韩墓志铭》,《考古》1984年第8期,第752-757页。
    1吕造:《东平县君韩氏墓志铭》,《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4期,第58-70页。
    2冯开:《冯开父母合葬墓志》,《辽海文物学刊》1988年第2期,第46-49页。
    3元好问:《平章政事夀国张文贞公神道碑》,[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92,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340页。
    4周昂:《鲁国大长公主墓志铭》,梅宁华:《北京辽金史迹图志》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版,第291-221页。
    5元好问:《费县令郭明府墓碑》,[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104,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508页。
    6元好问:《故规措使陈君墓志铭》,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册,卷31,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24页。
    7元好问:《资善大夫集庆军节度使蒲察公神道碑铭并引》,[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97,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08页。
    8黄久约:《朝散大夫镇西军节度副使张公神道碑》,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上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5页。
    9宇文虚中:《时立爱墓志铭》,《考古》,1962年12期,第646-650页;《故崇进荣国公致仕谥忠厚时公神道碑铭并序》,《全辽金文》上册,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1377页。
    1马谌:《张岐墓志铭》,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文物与考古》第四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版,第145页。
    2李居中:《吴前鉴墓志铭》,梅宁华:《北京辽金史迹图志》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版,第44-47页。
    3元好问:《萧轩杨公墓碑并引》,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册,卷22,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75页。
    4徐瀚煊,庞志国:《金代左丞相完颜希尹家族墓调查试掘简报》,《中国考古集成——东北卷(18)》,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627-630页。
    5孟繁峰:《金墓壁画及柿庄壁画墓的时代》,《河北省考古文集》(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第428-436页。
    6贾益:《杨灜神道碑》,梅宁华:《北京辽金史迹图志》上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157页。
    7元好问:《故河南路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杨君神道碑》,[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99,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36页。
    1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40页。
    2元好问:《南阳县太君墓志铭》,[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101,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66页。
    3房仲亨:《保义校尉房公墓碑》,[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86,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60页。
    4刘仲渊:《吴前鉴墓志铭》,梅宁华:《北京辽金史迹图志》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页。
    5贾益:《杨灜神道碑》,梅宁华:《北京辽金史迹图志》上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157页。
    1赵秉文:《赠少中大夫开国伯史公神道碑》,《全辽金文》上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4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4《耨盌温敦思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83页、第1889页。
    3段成已:《故中议大夫中京副留守陈公墓表》,[清]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25,清光绪二十七年刻本,四十。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30《聂舜英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04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27《刘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46页。
    1黑龙江省文物考古队:《绥滨永生的金代平民墓》,《文物》1977年5期,第50-62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3《舆服·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78页。
    3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平市前坡林子遗址发掘简报》,《北方文物》2006年3期,第35-42页。
    4阎景全:《黑龙江省阿城市双城村金墓群出土文物整理报告》,《北方文物》,1990年2期,第28-41页。
    5林甸县文物管理所:《林甸县四合乡渔场金代墓葬调查简报》,《北方文物》1997年1期,第132-134页。
    6安达县图书馆:《安达县昌德公社小南山墓群简介》,《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年第2期,72-73页。
    7田广金:《四王子旗红格尔地区金代遗址和墓葬》,《内蒙古文物考古》,1981年1期,100-112页。
    8铜川市考古研究所:《陕西耀县董家河金墓清理简报》,《文博》1988年1期,17-20页。
    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荥阳金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7年3期,34-40页。
    10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北石家庄市赵陵铺镇古墓清理简报》,《考古》1959年7期,350-353页。
    11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孟津县麻屯金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6年第1期,13-16页。
    12赵永军:《金代墓葬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39页。
    1[宋]洪皓:《松漠纪闻》正卷,清代江苏常熟张仁济藏书照旷阁本,第15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35《礼制》,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26页。
    3[金]张暐等:《大金集礼》第2册,卷32《休假》(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第281页。
    4冯延登:《元日隆安道中》,元好问编:《中州集》戊集卷5,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256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海陵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6页。
    1岳行甫:《立春日》,元好问编:《中州集》庚集卷7,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350页。
    2滕茂实:《立春》,元好问编:《中州集》癸集卷10,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503页。
    3朱弁:《善长命作岁除日立春》,元好问编:《中州集》癸集卷10,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523页。
    4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卷11,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乌程蒋氏密韵楼藏明弘治刊本,第123页。
    5张瓒:《元夜雪》,元好问编:《中州集》庚集卷7,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341页。
    6[宋]洪皓:《松漠纪闻》正卷,清代江苏常熟张仁济藏书照旷阁本,第16页。
    7[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海陵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6页。
    8[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13《海陵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8页。
    9[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18《世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0页。
    1[宋]洪皓:《松漠纪闻》正卷,清代江苏常熟张仁济藏书照旷阁本,第15页。
    2[金]张暐等:《大金集礼》第2册,卷32《休假》(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第281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1《章宗本纪·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2页。
    4该条转引自宋德金:《金代的社会生活》,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8页。
    5朱弁:《寒食》、《寒食感怀次韵吴英叔》,元好问编:《中州集》癸集卷10,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521页、第523页。
    6麻九畴:《清明》,元好问编:《中州集》巳集卷6,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297页。
    7刘从益:《清明即事用前韵》,元好问编:《中州集》巳集卷6,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307页。
    8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册,卷14《壬子寒食》,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26页。
    9[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世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6页。
    1党怀英:《端午日照道中》,元好问编:《中州集》丙集卷3,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132页。
    2滕茂实:《五日》,元好问编:《中州集》癸集卷10,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503页。
    3郦权:《七夕》,元好问编:《中州集》丁集卷4,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214页。
    4刘迎:《和人七夕韵》,元好问编:《中州集》丙集卷3,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123页。
    5党世杰:《鹧鸪天》,元好问编:《中州集》中州乐府,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552页。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世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1页。
    7宇文虚中:《中秋觅酒》,元好问编:《中州集》甲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9页。
    8萧贡:《中秋对月》,元好问编:《中州集》戊集卷5,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238页。
    9边元鼎:《八月十四日对酒》,元好问编:《中州集》乙集卷2,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92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35《礼志·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26页。
    2宇文虚中:《又和九日》,元好问编:《中州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9页。
    3雷渊:《九日登少室绝顶同裕之分韵得萝宇》,元好问编:《中州集》己集卷6,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316页。
    4朱弁:《重九》,元好问编:《中州集》癸集卷10,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522页。
    5姚孝锡:《重九偶成》:元好问编:《中州集》癸集卷10,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510页。
    6张元济等辑:《四部丛刊》初编《遗山先生文集》卷10《十日作》,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景印十八年重印本民国八年版,第十五页。
    7[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贞懿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18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23《五行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44页。
    2元好问:《南阳县太君墓志铭》,[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101,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66页。
    3元好问:《赞皇郡太君墓铭》,元好问:《元好问全集》上册,卷25,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09页。
    4刘长言:《漆水郡夫人耶律氏墓志铭》,梅宁华:《北京辽金史迹图志》上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第289页。
    5王珦:《大金故通奉大夫前同知东平府路兵马都统管事护军谯国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一百户赐紫金鱼袋曹公神道碑铭》,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902页。
    6王鄂:《万户张侯孝思之碑》,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057页。
    1王寂:《清河张氏夫人墓志铭》,[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下册,卷87,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79页。
    2白如祥辑校:《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498-500页。
    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卷2《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4《全真教祖碑》,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北京图书馆2003年版,第576页。
    1《顺天府志》卷7《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页。
    2[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20《章宗皇帝·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76页。
    3刘瑾:《刘中德夫人王氏墓志铭》,刘海文:《宣化出土古代墓志录》,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68-72页。
    4元好问:《寿圣禅寺功德记》,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下册,卷35,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5元好问:《太古观记》,[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上册,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75页。
    1王绘:《大圣院记》,[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上册,卷23,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14页。
    2丘处机:《博州战姑庭楸诗序》,[清]张金吾编撰:《金文最》上册,卷46,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64页。
    3《顺天府志》卷7《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5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世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9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30《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页。
    1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册,卷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0页。
    2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册,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3[宋]洪皓:《松漠纪闻》续卷,清代江苏常熟张仁济藏书照旷阁本,第8页。
    4赵秉文:《松糕》,《闲闲老人滏水文集》(丛书集成初编)第1册,卷3,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第31页。
    5宋德金:《金代的社会生活》,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7页。
    6范成大:《范石湖集》第1册,卷1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57页。
    7[宋]洪皓:《松漠纪闻》正卷,清代江苏常熟张仁济藏书照旷阁本,第6页。
    1[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39《婚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53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昭妃阿里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09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世宗本纪·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4页。
    4[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19《章宗皇帝·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9页。
    5[宋]文惟简:《虏廷事实》,[明]陶宗仪编纂:《说郛》卷8,涵芬楼本,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49页。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9《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07页。
    7[宋]洪皓:《松漠纪闻》正卷,清代江苏常熟张仁济藏书照旷阁本,第14页。
    8[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9《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08页。
    9[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世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页。
    10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册,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1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下册,卷16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197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5《卢彦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16页。
    3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册,卷2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页。
    4[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33《燕京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70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24《地理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50页。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3《海陵嫡母徒单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04页。
    7[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海陵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7页。
    8刘祁撰:《归潜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页。
    9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册,卷8,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2页。
    10刘祁撰:《归潜志》,卷7,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0页。
    1元好问:《学东坡移居八首》,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册,卷2,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5页。
    2张本:《梁都运斗南新居落成》,元好问编:《中州集》庚集卷7,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362页。
    3[宋]洪皓:《松漠纪闻》正卷,清代江苏常熟张仁济藏书照旷阁本,第14页。
    4[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40,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66页。
    5赵秉文:《苛岚赋雪分韵得素字》,《闲闲老人滏水文集》(丛书集成初编)第1册,卷3,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第28页。
    6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册,卷7《倪庄中秋》,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0页。
    7赵秉文:《赴宁化宿王道》,《闲闲老人滏水文集》(丛书集成初编)第2册,卷6,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第80页。
    8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册,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9[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世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8页。
    10[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1《纪年》,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页。
    11张棣撰:《金虏图经》,[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附录·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96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熙宗本纪·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4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3《舆服·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75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3《舆服·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78页。
    1罗继祖:《枫窗脞语·金李元妃画像》,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93-94页。
    2雷渊:《宫鸦》,元好问编:《中州集》巳集卷6,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319页。
    3刘从益:《戏答侯威卿觅墨》,元好问编:《中州集》巳集卷6,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311页。
    4元好问:《赋南中杨生玉泉墨》,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册,卷9,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0页。
    5[清]李有棠:《金史纪事本末》,卷35《李妃干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03页。
    6[金]张暐等:《大金集礼》卷29《皇后车服》(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第249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3《舆服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72页。
    2[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34《车伞》,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81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3《舆服志·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79页。
    1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册,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2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阿城巨源金代齐国王墓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10期,第1-15页。
    3蔡珪:《画眉曲七首》,元好问编:《中州集》甲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41页。
    4元好问:《杏花二首》,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册,卷9,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49页。
    5朱国忱:《关于金齐国王墓的考古发掘》,《东北史地》,2008年2期,第2-10页。
    1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金墓发掘简报》,《北京文物与考古》,1983年,第55-93页。
    2[宋]洪皓:《松漠纪闻》正卷,清代江苏常熟张仁济藏书照旷阁本,第5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3《舆服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85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2《仪卫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59页。
    5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册,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6[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39《男女冠服》,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53页。
    7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册,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8范成大:《揽轡录》,范成大:《范成大笔记六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页。
    1苏辙:《栾城集》卷16《燕山》,台湾:台湾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1页。
    2陆游:《得韩无咎书寄使虏时宴东都驿中所作小阕》,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71页。
    3[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5《太宗文烈皇帝·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8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世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9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3《舆服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84页。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熙宗本纪·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4页。
    7[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3《舆服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85页。
    8[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3《舆服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86页。
    9[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世宗本纪·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0页。
    10[元]脱脱等撰:《金史》卷9《章宗本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8页。
    1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3《舆服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86页。
    1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册,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3《舆服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86页。
    3元好问:《听姨女夫人鼓风入松》,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册,卷10,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7页。
    4王若虚著:《滹南遗老集》(丛书集成初编)第四册,《滹南先生诗集》,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初版,第3页。
    5元好问:《满江红》,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下册,卷45,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5页。
    6石抹世勣:《纸鸢》,元好问编:《中州集》卷8,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422页。
    7[元]王恽撰:《秋涧先生大全文集》(丛书集成初编)第19册,卷77《江神子》,民国影印版本。
    1[元]柯九思等:《辽金元宫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2页。
    2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册,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3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册,卷2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页。
    4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册,卷7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583页。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39《乐制·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81页。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世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0页。
    7[元]脱脱等撰:《金史》卷39《乐制·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82页。
    8[宋]洪皓:《松漠纪闻》正卷,清代江苏常熟张仁济藏书照旷阁本,第1页。
    9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册,卷2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页。
    1范成大:《范石湖集》第1册,卷1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54页。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4《昭德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22页。
    3[元]脱脱等撰:《金史》卷39《乐制·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91页。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8《世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8页。
    5[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正》卷19《章宗皇帝·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2页。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海陵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3页。
    7[元]脱脱等撰:《金史》卷9《章宗本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4、256页。
    1.[汉]班昭撰,张福清编注.女诫[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2.[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4.[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金]李俊民.庄靖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7.[金]刘祁,崔文印点校.归潜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金]王寂.拙轩集[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9.[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金]王庭筠.黄华集[M].沈阳:辽沈书社辽海丛书本,1985.
    11.[金]佚名编,金少英校补,李庆善整理.大金吊伐录校补[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2.[金]元好问撰,常振国点校.续夷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3.[金]元好问撰,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14.[金]元好问编.中州集(上下)[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5.[金]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M].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丛,1985.
    16.[金]张建.兰泉老人遗集[M].丛书集成初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
    17.[金]张师颜.南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8.[金]张暐等撰.大金集礼[M].光绪二十一年(1895)广雅书局刊本.
    19.[宋]程颢等撰.二程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0.[宋]邓肃.栟榈文集[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21.[宋]范成大.揽辔录[M].范成大笔记六种.北京:中华书局,2002.
    22.[宋]洪皓.松漠纪闻[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23.[宋]洪迈.夷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5.[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6.[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7.[宋]确庵、耐庵编,崔文印笺证.靖康稗史笺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8.[宋]文惟简.虏廷事实,[明]陶宗仪编纂.说郛[M].涵芬楼本,北京:中国书店,1986.
    29.[宋]徐梦莘编.三朝北盟会编(上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0.[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上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1.[元]耶律楚材撰,谢方点校.湛然居士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2000.
    33.[元]脱脱等撰.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4.[元]脱脱等撰.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5.[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6.[元]王鹗.汝南遗事[M].北京: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本,1985.
    37.[元]王逢.梧溪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8.[明]宋濂等撰.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9.[明]杨循吉.金小史[M].明万历十三年(1585)徐景凤刻本.
    40.[清]毕沅.续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2.
    41.[清]顾奎光选辑.金诗选[M].清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
    42.[清]顾炎武,[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3.[清]胡聘之辑.山右石刻丛编[M].清光绪二十年刻本,1901.
    44.[清]杭世骏.金史补[M].东方文化研究所藏清抄本.
    45.[清]纪昀等编.续通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1988.
    46.[清]纪昀等编.续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1988.
    47.[清]金门诏.补三史艺文志[M].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5.
    48.[清]李有棠撰,崔文印整理.金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9.[清]倪灿,黄虞稷等撰.辽金元艺文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50.[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5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52.[清]施国祁.金史详校[M].北京:中华书局,1991.
    53.[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
    54.[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5.[清]赵翼.廿二史札记[M].北京:中国书店,1987.
    56.[清]庄仲方辑.金文雅[M].苏州:江苏书局重刊本,1891.
    57.陈相伟等校注.金碑汇释[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58.董克昌主编.大金诏令释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59.傅朗云编注.金史辑佚[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60.阎凤梧,康金声主编.全辽金诗(1—3)[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61.阎凤梧,康金声主编.全辽金文(1—3)[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62.赵永春编注.奉使辽金行程录[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1.鲍家鳞编著.中国妇女史论集[C].台北:牧童出版社,1979.
    2.安作璋.简明中国历代官制词典[Z].济南:齐鲁书社,1990.
    3.陈振主编.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陈述.金史拾补五种[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
    5.陈衍,王庆生.金诗纪事[M].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陈高华主编.中国妇女通史[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
    7.陈佳华.宋辽金时期民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8.程方平.辽金元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9.程妮娜.金代政治制度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10.崔文印.金史人名索引[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杜芳琴.发现妇女的历史——中国妇女史论集[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2.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
    13.邓广铭,程应镠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14.董杰英.元好问及辽金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
    15.董家遵著,卞恩才整理.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16.葛金芳.宋辽夏金经济研析[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1.
    17.郭长海,郭思克.金帝后妃全传[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
    18.郭志猛.中国宋辽金夏科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9.何俊哲,张达昌,于国石.金朝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0.胡传志.金代文学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21.黄惠贤,陈锋.中国俸禄制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2.翦伯赞.中国史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3.降大任.元遗山新论[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
    24.金毓黻.宋辽金史[M].台北:乐天出版社,1971.
    25.景爱.金上京[M].北京:三联书店,1991.
    26.柯大课.中国宋辽金夏习俗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7.兰婷.金代教育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28.李唐.金太祖[M].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8.
    29.李桂芝.辽金简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30.李锡厚.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1.李锡厚,白滨.辽金西夏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2.李正民、董国炎主编.辽金元文学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33.李玉君.金代宗室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34.罗继祖.枫窗脞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5.梁启超.饮冰室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9.
    36.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藏碑志精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37.刘庆,毛元佑.中国宋辽夏金军事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8.刘浦江.辽金史论[C].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39.刘肃勇.金世宗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40.刘晓飞.金代汉族家庭形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41.鲁亦冬.中国宋辽金夏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3.穆鸿利.中国北方各族人物传(金代卷)[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
    44.漆侠,乔幼梅.辽夏金经济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
    45.乔幼梅.宋辽夏金经济史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95.
    46.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984.
    47.唐长孺.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48.宋德金.金代的社会生活[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49.宋德金主编.辽金西夏史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50.孙进己.女真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51.孙文政.金代黑龙江人物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52.陶晋生.女真史论[M].台北:食货月刊出版社,1981.
    53.外山军治,李东源译.金朝史研究[M].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8.
    54.王春蕾,杨力编著.金上京历史文物研究文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5.王德朋.金代汉族士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6.汪玢玲.中国婚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7.王可宾.女真国俗[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
    58.王书奴.中国娼妓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
    59.吴梅.辽金元文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
    60.薛瑞兆.金代科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1.杨果.宋辽金史论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2.杨树森,穆鸿利.辽宋夏金元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6.
    63.叶潜昭.金律之研究[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
    64.于杰,于光度.金中都[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
    65.张邦炜.宋代婚姻家族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6.曾代伟.金律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5.
    67.詹杭伦.金代文学史[M].台北:贯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
    68.张践.中国宋辽金夏宗教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9.张晶.辽金诗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70.张晶.辽金元诗歌史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71.张博泉.金代经济史略[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72.张博泉.金史简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73.张博泉.金史论稿(1、2)[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74.张博泉主编.东北历史名人传(古代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75.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C].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
    76.张希清主编.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7.章正.中国宋辽金夏文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8.赵评春、迟本毅.金代服饰——金齐国王墓出土服饰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79.赵评春.金代服饰—金齐国王墓出土服饰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80.赵绍铭.中国宋辽金夏政治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1.赵永春.金宋关系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2.朱子彦.后宫制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3.周惠泉.金代文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84.周惠泉.金代文学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85.朱瑞熙.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86.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87.周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风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1.[日]三上次男.金史研究[M].金代政治制度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1970.9.
    2.[日]三上次男.金史研究[M].金代女真社会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1972.
    3.[日]三上次男.金史研究[M].金代政治社會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1973.3.
    4.[日]外山軍治著.金朝史研究[M].京都:東洋史研究會,1964.10.
    1.常珊珊.马钰孙不二夫妇对全镇道的贡献[D].安徽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
    2.程溯洛.女真辫发考[J].史学集刊,1947-5(12).
    3.程迅.女真族传说故事中所反映的婚姻与家庭形态[J].学术研究丛刊,1984(4).
    4.陈恩虎.中国封建社会皇帝后妃问题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5.崔明德.和亲文化与婚姻文化比较研究[J].文史哲,2004(2).
    6.陈相伟.从史书和碑刻看金代礼仪制度的改革[J].北方民族,1991(2).
    7.陈素贞.史家笔下辽金元女性节烈观综探[J].东海中文学报,13卷2001(7).
    8.崔文印.《金史》人名杂考[J].文史20辑,1983.
    9.陈晓彦.简论金代服饰的特点[J].黑龙江史志,2009(23).
    10.带洪霞.金代齐国王墓服饰出土整体提取的技术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7).
    11.杜成慧.金元时期浑源刘氏家族研究——以刘祁为中心[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2.邓荣臻.金代女真族“妻后母”说考辨[J].北方文物,1990(1).
    13.邓荣臻.女真发辫式样管窥[J].北方文物,1987(4).
    14.戴桢.孙不二女丹功法浅述[J].宗教学研究,2009(1).
    15.董家遵.历代节烈妇女的统计[J].现代史学,三卷二期,民国二十六年.
    16.董家遵.从汉到宋寡妇再嫁习俗考[J].文史月刊,1934-3(1).
    17.董四礼.金朝后妃制度初探[J].黑龙江档案,2006(2).
    18.都兴智.金代教育述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8(2).
    19.都兴智.金代女真人与佛教[J].北方文物,1997(3).
    20.都兴智.金章宗时期的宗室之祸[A].辽金史论集9辑[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21.都兴智.女真族的婚姻习俗[J].宋辽文物,1985(1).
    22.方殿春.金代《通慧圆明大师塔铭》再证[J].北方文物,2007(1).
    23.范军.北京金代碑刻叙录[J].北京文博,2001(1).
    24.范宁.金代的诗歌创作[J].文学遗产,1982(4).
    25.富育光.金代女真族的萨满教[J].黑河学刊,1988(3).
    26.郭殿忱.女真服饰史论[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2).
    27.郭武金.章宗元妃与早期全真道[J].宗教学研究2009(4).
    28.高世瑜.历代<列女传>演变透视[A].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C].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
    29.顾韵芬、杨书岫、曾慧.金代女真族服饰文化的传承性发展[J].纺织学报,2007(11).
    30.顾韵芬、刘国联、曾慧.金代女真族服装结构处理技术的探讨[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1.顾韵芬、张姝.金代女真族服饰文化的涵化[J].纺织学报2009(1).
    32.韩世明.金完颜始祖史事探赜[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3).
    33.韩世明.辽金时期女真家庭形态研究[J].史学集刊,1993(2).
    34.黄凤岐.论金朝的教育与科举[J].北方文物,2002(2).
    35.黄嫣梨.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与妇女地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36.胡碧玲.全真道女冠孙不二与女丹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37.姜思念.民族视野下的金代女真服饰研究[J].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2007(1、2).
    38.贾淑荣.金代女真人的贞节观[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9.景爱.金上京女真贵族的社会生活[J].学习与探索,1986(3).
    40.景爱.贞懿皇后与清安寺之变[J].文物天地,1985(6).
    41.兰婷,孙运来.金代女真官学[J].东北史地,2006(2).
    42.兰婷,孙运来.金代女真教育制度[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6).
    43.兰婷.金代宫廷教育[J].东北史地,2007(6).
    44.兰婷.金代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5.兰婷.金代女真族教育特点、历史地位及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2005(4).
    46.兰婷.金代私学教育[J].史学集刊,2010(3).
    47.雷庆,杨军.金朝宫廷及官场风气略论[J].松辽学刊,1999(5).
    48.李艺.金代词人群体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2.
    49.李建勋.金海陵王婚姻之分析[J].农垦师专学报,1994(4).
    50.李健才.金代女真墓葬的演变[A].辽金史论集4辑[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51.李素平.女冠元严考述[J].中国道教,2006(4).
    52.李素平.元严<补天花板>诗之究竟[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9).
    53.李西亚,刘洋.试论金代女真人的民族文化教育[J].东北史地,2006(2).
    54.李玉君.金代宗室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55.李忠芝.金代世婚制度与萨满文化[J].长春大学学报,2008(11).
    56.李忠芝.金代完颜氏世婚制研究——以皇室、宗室为中心[D].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7.
    57.连群.小议金世宗昭德皇后[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4).
    58.刘代霞.从《董西厢》看女真婚俗对金代婚姻观念的影响[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4).
    59.刘浦江.渤海世家与女真皇室的联姻[A].北大史学第3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60.刘浦江.渤海世家与女真皇室的联姻—兼论金代渤海人的政治地位[J].大陆杂志90卷1期1995-1-15.
    61.刘庆.金代女婢赎身制度初探[A].吉林大学研究生论文集刊.1985.
    62.刘庆.金代赎身制度初探[A].辽金史论集第3辑[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63.刘肃勇.金代贞懿皇后年谱新证[J].社会科学辑刊,1987(1).
    64.刘肃勇.《金史》卷六四贞懿皇后传补证[J].江海学刊,2008(3).
    65.刘肃勇.从“放偷日”习俗看女真族早期婚制与经济生活[J].满族研究,2009(1).
    66.刘筝筝.金代女真的婚姻形式和习俗[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1).
    67.刘筝筝.宋夏金时期的婚制婚俗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68.鲁任.金代渤海族女政治家贞懿皇后[J].北方民族,1993(1).
    69.孟古托力.古代北方民族女性参政的若干问题—兼南北女性参政之对比[J].学习与探索,1996(6).
    70.苗志刚.辽金体育简论[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6(2).
    71.聂崇岐.女子再嫁问题之历史的演变[A].辛巳文録初集,文奎堂书庄,1941.
    72.庞志国、王则.完颜希尹家族考[J].北方文物,1991(1).
    73.芮素平.金朝立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
    74.桑秀云.金室完颜氏婚姻之试释[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9上),1969.
    75.树林娜.金代贞懿皇后述略[J].辽东史地,2006(创刊号).
    76.宋德金.辽金妇女的社会地位[J].中国史研究,1995(3).
    77.宋德金.金代的衣食住行[A].辽金史论集3辑[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78.宋德金.金代女真族俗述论[J].历史研究,1982(3).
    79.宋德金.金代文化概述[J].历史教学,1982(2).
    80.宋馥香.论金代女真族的“双化”教育[J].松辽学刊,1998(3).
    81.宋立恒.金代社会等级结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5.
    82.孙勐.北京出土金代东平县君韩氏墓志考释[J].中国历史文物,2008(4).
    83.孙艳.试论金代山东日照张氏家族[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4.孙志刚.浅析女真完颜氏世婚制的原因[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4).
    85.唐长孺.金代收继婚[A].山居存稿[C].北京:中华书局,1989.
    86.陶晋生.金元之际女真与汉人通婚之研究[A].田村博士颂寿东洋史论丛[C].京都:同朋舍1968.
    87.王凤翔.从女婢到元妃的李师儿[A].中国北方各族人物传·金代卷[C].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
    88.王春蕾.试述金代女真族服饰及演变[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4).
    89.王则.金代女真族的萨满教[J].博物馆研究,1993(3).
    90.王崇时.论金代女真族文化教育的发展[J].延边大学学报,1995(2).
    91.王冬芳.联姻政策在女真统一中的作用[J].社会科学辑刊,1987(5).
    92.王久宇,王锴.阿城金代贵族墓碑的发现和考证[J].北方文物,2007(4).
    93.王可宾.女真公主述要[J].北方文物,1990(3).
    94.王可宾.试论女真人的部落外婚[J].北方民族,1990(2).
    95.王明荪.金代华北汉人四大家族之研究[R].国科会计划报告论文,1988.
    96.王世华.完颜希尹家族墓地略考[J].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吉林省舒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内部发行,1996.
    97.王世莲.金代非女真族后妃刍议[J].求是学刊,1992(2).
    98.王荣华.辽金女性作家及作品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9.王叔言.女真“妻后母”复议[J].北方文物,1991(2).
    100.王文卓.金朝女性社会地位探析[D].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01.王昕.金代女性贞节观的变异[J].文史知识,2007(2).
    102.王莹.满族先世婚俗礼仪[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4).
    103.王曾瑜.宋朝的奴婢、人力、女使和金朝奴隶制[J].文史29辑,1988.
    104.吴家骏.《孙不二元君法语》注释[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0(2).
    105.吴宗海.《鬼董》中的宋代妇女第一长诗〔即王氏女<妾薄命叹>〕[J].文献,2002(2).
    106.吴正格.金代女真族食俗窥略[J].满族研究,1986(3).
    107.向景安.从现存文物中探讨中国古代妇女发式的演变[J].文博,1995(4).
    108.夏宇旭、赵玮彬.辽金契丹女真婚制婚俗之比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109.徐炳昶.金俗兄弟死其妇当嫁于其弟兄考[J].史学集刊,1937-4(3).
    110.徐秉愉.辽金元三代妇女节烈事迹与贞节观念之发展[J].食货,10卷6期,1980.
    111.谢茂权.从姓名看时代与我国古代妇女地位的演变[J].中国文化月刊,1998(215).
    112.徐玉虎.女真建都上京时期的风俗[J].大陆杂志9卷10期,1954-11-30.
    113.杨果.辽、金俸禄制度研究[J].大陆杂志94卷5期,1997-5-15.
    114.杨果.墓志所见金代士族女性形象——以<遗山集>墓志为重点[A].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15.游惠远.从婚姻法比较宋金妇女地位的差距[C].台湾: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33卷,2001(7).
    116.杨兆华.从女性主义视角看金代全真教的男女平等思想及影响[J].社会科学辑刊,2009(2).
    117.杨兆华.马钰女性观试探[J].宗教学研究,2009(2).
    118.伊葆力,郭聪.金代皇后的“花株冠”与“纳言”[J].北京文博,2003(6).
    119.伊永文.辽金饮食生活漫述[A].北方文化研究2集[C].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89.
    120.于国石.熙宗皇后裴满氏干政小考[J].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1990(1).
    121.邹宝库.辽阳市发现金代《通慧圆明大师塔铭》[J].考古,1984(2).
    122.曾代伟.试论金朝婚姻制度的二元制特色[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5).
    123.张邦炜.辽宋西夏金时期少数民族妇女的生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9(3).
    124.张邦炜.辽宋西夏金时期少数民族的婚姻制度与习俗[J].社会科学研究,1998(6).
    125.张瀚.金代社会阶层研究[D].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7.
    126.张博泉.金代教育史论[J].史学集刊,1989(1).
    127.张博泉.完颜希尹家族考略[J].史学集刊,1986(4).
    128.张博泉.《辽阳市发现金代“通慧圆明大师塔铭”》补证[J].考古,1987(1).
    129.张仓礼.金代词人群体的组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7(4).
    130.赵评春.金代女真服饰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1).
    131.曾慧.民族学视野下的金代女真服饰研究[J].满族研究,2007(2).
    132.曾慧.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上)[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33.曾慧.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中)[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134.曾慧.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35.张明华.“靖康之难”被掳北宋宫廷及宗室女性研究[J].史学月刊,2004(5).
    136.张明华.宋徽宗宋钦宗金国攀亲戚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137.张明华.战争、战俘、文化碰撞——金国宫廷生活方式及宫廷礼仪汉化趋势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38.张宏.金代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39.张啸虎.论金朝文化结构及其宫廷文学[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2).
    140.祝注先.金代女真族的诗歌[J].北方文物,1988(3).
    1.[日]外山军治.金章宗与李妃[J].大阪外国语大学学报29号,1973.2.
    2.[日]三上次男.辽末金室完颜家族的通婚形态[J].东洋学报27卷4号,1940.8.
    3.[日]三上次男.关于金初女真人的服饰之一斑[J].史学杂志54编2号,1943.2.
    4.[日]岛田正郎.女真的婚俗与金代婚姻法[J].法律论丛39卷4、5、6号,1966.3.
    5.[日]滋贺秀三.评《女真的婚俗与金代婚姻法》[J].法制史研究18号,1966.10.
    6.[日]岛田正郎.洪皓《松漠记闻》所见女真婚俗及金代婚姻法[J].野田孝明教授古稀纪念法律学论文集[C].1966.3.
    7.[日]桑园隲藏.中国人辫发的演变[J].东洋史说苑[M].京都:弘文堂书房,1929民族学研究,新114号.
    8.[韩]李铉.《金代户口问题研究(1)——关于奴婢产生过程的分析[A].丁仲焕博士还历纪念论文集[C].1974年;
    9.[韩]李铉.《金代户口问题研究(2)——奴婢赎良形态分析[A].釜山女大论文集[C].4集,1974.
    10.[韩]李铉.金代户口问题研究(3)——关于金代女婢妻所生子女的身份归属[A].釜山女大论文集[C].5辑,1977.
    11.[日]太田有子.古代中国にゎける夫妇合葬墓[J].史学杂志49编4号,1980.3.22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