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梁漱溟的民主思想及其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欧美世界近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华文明也无可避免地被纳入其中。中国旧有的经济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安排、思想文化传统、社会结构体系等各个方面,都在这一过程里持续不断地遭到冲击。与此同时,近代文明的传入也造就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形成各式各样的理论学说,一时蔚为壮观。在新旧文化碰撞中,一些人开始思索如何保守固有文化,如何接纳异质文化以及如何调和二者并使之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当然,这种思考绝不只停留在抽象的逻辑推理层面,而是在不断寻求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方案的过程中逐渐丰富发展起来。
     本文以梁漱溟等现代新儒学思想家的民主思想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现代新儒学思想中的政治学说,尽可能对它做出合理的解释,或许能够为中国政治文明的稳步前进提供某些理论借鉴。从梳理梁漱溟的生活经历与学术经历入手,首先勾勒出他思考民主问题的大致思路及其原因;其次重点评析梁漱溟民主思想的内涵、特征及其实现路径;复次讨论他的民主思想对现代新儒学思潮的主要贡献,着重辨析其他几位新儒家对民主的认知以及对梁漱溟民主思想的发展,总结该思潮对民主、政治制度发展、政治思想启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倾向;最后,从现代新儒学思潮整体出发,对其理论价值、特征及局限等问题做出综合分析判断。总之,通过这样的论证过程,最终要解决本论题针对的核心问题,即尝试性地回答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与民主思想话语表述之间的内在逻辑与相互关联。
Since 19th century, the political value system and restructuring of theConfucianism in china has collapsed. However, some intellectuals called“Neo-Confucianism”want to reconstruct the legitimacy of the traditional politics inchina. Liang Shu-ming and his adherents such as Zhang Jun-mai, Mou Zong-san, XuFu-guan and Tang Jun-yi advance the Confucianism, in order to adapt the Chinesemodernization.
     This thesis is called“A Democratic Theory of Liang Shu-ming and itsDevelopment”. I want to consider Liang’s democratic theory, including theconception, rationale, character of democratic and its influence. My purpose istrying to com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andits theories.
     Liang Shu-ming is identified as a founder of Neo-Confucianism, which has itsespecial historical environment. Chinese society has deeply transformed from 1895to 1919. The Republic of China overthrows the Qing Dynasty, and constitutes amodern government. In the meantime, the modern theory of politics has afferent inchina. A lot of intellectuals apply themselves to enlighten Chinese people. Theyconsider that“Democracy”and“Science”are the keys to solve Chinese dilemma,and depreciat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specially the Confucianism. But LiangShu-ming indicates that the Confucianism could reform and it could acclimatizeoneself to modern china too. Chinese political innovation must depend on its own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in china needs Confucianism. In the sametime, the Confucianism should be reform by the modern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Liang Shu-ming is interesting in democracy when he was a youth. However, heopposes pragmatism, instrumentalism, and identifies with the Lebensphilosophie. He is also a Buddhist, a Confucian. These knowledge construct his ideology andspirit. He considers that there are two issues in china which restrict its democraticdevelopment. Chinese people have little desire to pursue democracy. Chinese societyhas little energy to construct democratic activities.“The democracy is a kind ofspirit.”he said. It needs us to possess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equality, rationalityand the rules of democracy. These essentials could not be achieved in Chinese urban.So he put his attention to Chinese village. In his opinion, China will be constructedby a new model of democracy: it both accords with Chinese spirit and democraticorder. He wants to build a new social organizations, it advocates truth, regardspublic opinion. The nation respects its people; the people show their obeisance to thenation. Etiquette and custom of Confucianism is the base of our community.
     Liang Shu-ming’s democratic theory is developed by four Confucians. Theyagree with Liang’s radical view, but modify some details. Zhang Jun-mai’sdemocratic theory is better than Liang’s because of it accommodate Chinese realcircumstances. Mou Zong-san has innovated the conception of rationality, it accordswith modern philosophy. Xu Fu-guan applies himself to investigate intellectualhistory of Confucianism, his conception is much better than Liang’s. Tang Jun-yiwould rather construct a Confucianism utopia than establish an absolute democraticcommunity. Anyway, the Neo-Confucianism’s democratic theory has become animportant theory of Chinese thought system. However, it has own limitations. Theyunderstand wrongly about the concept of democracy and its logic. They mix upmorality and politics; it is a misunderstanding about modern common lives. In spiteof this, the Neo-Confucianism still has an important st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political thought. At the present time, it has lots of advocators not only in china butalso all over the world.
引文
1唐君毅:《文化意识宇宙的探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424页。
    1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1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杜维明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147页。
    2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收入张君劢:《中西印哲学文集》,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第876页。
    1梁漱溟:《忆往谈旧录》,金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2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1郑大华:《民国思想家论》,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16页。
    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7页。
    1景海峰:《儒家诠释学的三个时代》,载于李明辉主编《儒家经典诠释方法》,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年版第85-104页。
    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8-400页。
    3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
    1 2004年艾恺的这部著作由王宗昱和冀建中翻译成中文版并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2【美】艾恺著,王宗昱、冀建中译:《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中文版序言”。
    1王宗昱:《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560-561页。
    2孙德利:《梁漱溟的佛学思想和生活》,载于《佛学研究》2010(1)。
    1郑大华:《民国思想家论》,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页。
    2张毅:《叩问生命:现代新儒家的佛学因缘》,载于《清华大学学报》2007(3)。
    3方克立:《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载于《南开学报》1990(4)。
    4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288页。
    1郭齐勇:《试论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载于《学习与探索》1990(1)。
    2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三联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3杨国荣:《在中西哲学的融合中重建儒学:梁漱溟新儒学思想探析》,载于《学术界》1989(3)。
    4王宗昱:《梁漱溟与柏格森哲学(下)》,载于《社会科学家》1989(4)。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版,第4-5页。
    2朱义禄:《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潮述评》,载于《史林》,1997(4)
    3龚喜春:《评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载于《湖北师范学院报》(哲社版)1992(1)。
    4熊吕茂:《从农业引发工业: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模式探析》,载于《长沙大学学报》2006(6)。
    1(季10芳)。桐钟海连:《试论毛泽东农村革命思想与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根本分歧》,载于《党史文苑》2004
    2易燕明:《毛泽东与梁漱溟:两条现代化道路的若干比较》,载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1程颐:《周易程氏传·大有》。
    2荀悦:《申鉴·为政第一》。
    3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4顾炎武:《日知录》卷七。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君剑:《权利责任浅说》,《竞业旬报》第7期,1906年12月26日。
    2江都扬子江:《国民的奴性》,《竞业旬报》第29期,1908年10月5日。
    3崇实:《说权利》,《云南》第8号,1907年8月25日。
    4君剑:《权利责任浅说》,《竞业旬报》第7期,1906年12月26日。
    5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第16页。
    1【英】洛克:《政府论》(下篇),瞿菊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0页。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
    3【英】P.洛:《英国与日本人(1911-1915),英国远东政策研究》,转引自《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91页。
    4【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189页。
    1此处倒阁指内阁成员出现变动,而不仅限于内阁总理人选发生变化。参见谢彬著《民国政党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
    2邵元冲:《政党泛论》,载《国民》月刊,1919年,第1卷第1号。
    1石介:《中国论》,载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6页。
    2徐继畬:《瀛环志略》卷9,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90页。
    1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中华书局影印本,1989年版,第19、20页。
    2雨尘子:《论世界经济竞争之大势》,载《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205页。
    3余一:《民族主义论》,载《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485-492页。
    1重光:《国民与人民之分别》,《觉民》第9、10期合本,1904年8月。
    2论说:《中国民族论》,《湖北学生界》第4期,1903年4月27日。
    3邹容:《革命军》。
    4黄节:《国粹学报叙》,载《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43页。
    5柳亚子:《民权主义!民族主义!》,载《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下),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43页。
    1汪精卫:《民族的国民》,载《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100页。
    2梁启超:《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224页。
    3梁启超:《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226页。
    4杨度:《金铁主义说》,《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74页。
    5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页。
    1关于古代“民”的解释,参见孙晓春著《儒家民本思想发微》,载于《中国政治思想史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1-94页。
    2直觉:《国民主义》,《牖报》第4号,1907年7月10日。
    3《说国民》,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72页。
    4宪民:《政治与人民》,《政论》第1号,1907年10月7日。
    1明夷:《公民自治篇》,《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173页。
    2佚名:《公民之浅解》,《白话报》,第838号,1908年10月2日第1页。
    3《说国民》,《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册,第72页。
    4清凉散士:《论民权之说以驳愈明》,《选报》第39期,1902年12月30日。
    5君剑:《权利责任浅说》,《竞业旬报》第7期,1906年12月26日。
    6攻法子:《英人之权利思想》,《译书汇编》第2年第9期,1902年12月10日。
    1崇实:《说权利》,《云南》第8号,1907年8月25日。
    2攻法子:《英人之权利思想》,《译书汇编》第2年第9期,1902年12月10日。
    3崇实:《说权利》,《云南》第8号,1907年8月25日。
    4西艺丛钞:《各国公民公私权绪论》,《政艺通报》,壬寅第11期。
    5《民权问答篇》,《东浙杂志(录意轩稿)》第4期,1904年。
    6法意:《民权说》,《广益丛报》第225号,第8年第1期,1910年3月10日
    7剑虹:《论国民之责任》,《云南》第7号,1907年7月20日。
    8法意:《民权说》,《广益丛报》第225号,第8年第1期,1910年3月10日。
    9支那子:《法律上人民之自由权》,《浙江潮》第10期,1903年12月8日。
    10西艺丛钞:《各国国民公私权绪论》,《政艺通报》壬寅第11期,1902年8月4日。
    1《中国国民权利保全会宣言书》,《国报》第1号,1909年11月13日。
    2《论国人宜知政法之大要(录丙午三月二十九日时报)》,《东方杂志》第3年第5期,1906年6月16日。
    1【英】马克斯·布瓦索:《信息空间:认识、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王寅通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390页。
    1干春松:《制度儒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2列文森将中国的士大夫称为“amateur”,因为他们既不是职业官僚,也不是职业的道德家或艺术家。但他们却不仅占据官僚系统,而且以布道者自居。详见,【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序言”。
    1【美】艾恺:《最后的儒家》,王宗昱、冀建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2《胡适文存》(卷一),台北远东出版公司,1968年版,第707页。
    1陈独秀:《答佩剑青年》,《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60页。
    2《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8页。
    1【美】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
    2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1页。
    3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2页。
    1详见胡适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中相关解释。
    2关于梁漱溟早年的思想转变过程,将在第二章给予详细阐述。
    3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页。
    1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4-335页。
    2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7页。
    3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8页。
    4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8页。
    5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1页。
    6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2页。
    1【德】韦伯:《新教伦理》(第1卷),Heidelberg,1973.
    1【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2页。
    1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25、567页。
    2冯友兰:《新理学》,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1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1梁漱溟:《我的自学小史》,《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79-680页。
    2梁漱溟:《我的自学小史》,《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81页。
    1据梁漱溟回忆,他大量接触西方思想家著作应是1916年之后的事情——笔者注。
    2梁漱溟:《我的自学小史》,《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80页。
    3梁漱溟:《我的自学小史》,《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81页。
    4梁漱溟:《我的自学小史》,《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82页。
    1梁漱溟:《我的自学小史》,《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81-682页。
    2梁漱溟:《我的自学小史》,《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84-685页。
    3梁漱溟:《我的自学小史》,《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89页。
    4梁漱溟:《我的自学小史》,《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91页。
    1郭齐勇、龚建平:《梁漱溟哲学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9页。
    2梁漱溟:《朝话》,《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
    1参见王宗昱:《梁漱溟与柏格森哲学》(上),载于《社会科学家》,1989(3)。
    2梁漱溟:《唯识家与柏格森》,《梁漱溟全集》(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53页。
    3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43页。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页。
    2王宗昱:《是儒家,还是佛家——访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560-561页。
    1梁漱溟口述,艾恺采访《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尽可能完成保存史料,笔者在参考本书和通过获取完整录音资料后进行相互对照。这段话完全根据录音记录,并未经过加工整理。
    2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43页。
    1【美】艾恺著,王宗昱、冀建中译《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2梁漱溟:《我的自学小史》,《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91-692页。
    3梁漱溟:《谈佛》,《梁漱溟全集》(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1页。
    4梁漱溟:《思亲记》,《漱溟卅后文录》,台北出版社,1971年版,第100页。
    1Erikson, Erik H:“Young Man Luther”.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 1949. pp.161-162.
    2梁漱溟:《谈佛》,《梁漱溟全集》(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3页。
    3梁漱溟:《谈佛》,《梁漱溟全集》(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3页。
    1梁漱溟:《谈佛》,《梁漱溟全集》(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4页。
    2白吉庵:《物来顺应——梁漱溟传及访谈录》,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页。
    3太虚:《法相唯识学》(上),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0页。
    1太虚:《法相唯识学》(上),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3页。
    2梁漱溟:《唯识述义》,《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7-268页。
    3梁漱溟:《唯识述义》,《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6页。
    1【美】艾恺著,王宗昱、冀建中译《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1梁漱溟:《我的自学小史》,《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98页。
    2梁漱溟:《自述》,《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3梁漱溟:《自述》,《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1梁漱溟:《朝话》,《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
    2《明儒学案·泰州学派》
    3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61页。
    1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64-465页。
    2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76页。
    1梁漱溟:《民主是什么——什么是民主?》,《梁漱溟全集》(六),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125页。
    1梁漱溟:《民主是什么——什么是民主?》,《梁漱溟全集》(六),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2梁漱溟:《民主是什么——什么是民主?》,《梁漱溟全集》(六),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页。
    3梁漱溟:《民主是什么——什么是民主?》,《梁漱溟全集》(六),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页。
    4梁漱溟:《民主是什么——什么是民主?》,《梁漱溟全集》(六),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1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135页。
    2【美】罗伯特·达尔:《民主思想的前言》,顾昕、朱丹译,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3【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7页。
    1梁漱溟:《中国到宪政之路》,《梁漱溟全集》(六),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6页。
    2梁漱溟:《中国到宪政之路》,《梁漱溟全集》(六),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7页。
    3梁漱溟:《中国到宪政之路》,《梁漱溟全集》(六),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9页。
    4梁漱溟:《中国到宪政之路》,《梁漱溟全集》(六),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0页。
    5梁漱溟:《中国到宪政之路》,《梁漱溟全集》(六),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0页。
    6梁漱溟:《中国到宪政之路》,《梁漱溟全集》(六),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1页。
    1梁漱溟:《宪政建筑在什么上面》,《梁漱溟全集》(六),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0页。
    2梁漱溟:《宪政建筑在什么上面》,《梁漱溟全集》(六),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1页。
    3梁漱溟:《中国到宪政之路》,《梁漱溟全集》(六),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01页。
    4梁漱溟:《宪政建筑在什么上面》,《梁漱溟全集》(六),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2页。
    1梁漱溟:《谈中国的宪政问题》,《梁漱溟全集》(六),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03页。
    2梁漱溟:《谈中国的宪政问题》,《梁漱溟全集》(六),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07页。
    3梁漱溟:《谈中国的宪政问题》,《梁漱溟全集》(六),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15页。
    1梁漱溟:《民主是什么——什么是民主?》,《梁漱溟全集》(六),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126页。
    2梁漱溟:《中国文化的两大特征》,《梁漱溟全集》(六),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页。
    3梁漱溟:《中国民主运动的障碍究在何处》,《梁漱溟全集》(六),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129页。
    4梁漱溟:《中国民主运动的障碍究在何处》,《梁漱溟全集》(六),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1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2页。
    2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6-377页。
    3林安悟:《现代儒学论衡》,业强出版社,1987年版,第59页。
    1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0页。
    2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2页。
    3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7页。
    1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7页。
    2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9页。
    3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9-400页。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126页。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
    3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3页。
    1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2-393页。
    2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5页。
    3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6页。
    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6页。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
    4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页。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
    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3页。
    4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页。
    5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216页。
    6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1页。
    7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页。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4页。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0页。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2-73页。
    1梁漱溟:《政治上的民主和中国人》,《梁漱溟全集》(六),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3页。
    2梁漱溟:《自述》,《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153页。
    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页。
    4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6页。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页。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页。
    1郭齐勇、龚建平:《梁漱溟哲学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5页。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6页。
    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8页。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8页。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2页。
    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9页。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0页。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0页。
    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2页。
    4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2页。
    5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页。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4页。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4页。
    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5页。
    4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5页。
    5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7页。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8页。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9页。
    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8页。
    3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9页。
    4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3页。
    1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1页。
    2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65页。
    3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67页。
    4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0页。
    1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页。
    2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页。
    3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页。
    4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
    1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8页。
    2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页。
    3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9页。
    4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1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二个不通的路——俄国共产党发明的路》,《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4页。
    2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二个不通的路——俄国共产党发明的路》,《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8页。
    3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二个不通的路——俄国共产党发明的路》,《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页。
    4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二个不通的路——俄国共产党发明的路》,《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6页。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1页。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页。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8页。
    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7页。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页。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4页。
    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页。
    4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4-315页。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7页。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8-319页。
    1【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冀建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1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前途之共同认识》,转载于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79页。
    1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前途之共同认识》,转载于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82页。
    2从严格意义上讲,张君劢属于第一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宣言》其他三位作者都出于熊十力门下,可被视为真正的第二代新儒家。
    1张君劢:《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页。
    1张君劢:《立国之道》,转引自颜炳罡:《当代新儒学引论》,北京图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6-177页。
    2张君劢:《中西印哲学文集》,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版,第100-101页。
    1张君劢:《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页。
    2张君劢:《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118页。
    3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5-86页。
    1张君劢:《德国新共和宪法评》,《宪政知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4页。
    1张君劢:《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宪政之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页。
    2张君劢:《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宪政之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页。
    3张君劢:《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宪政之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4张君劢:《国家民主政治与国家社会主义》,载于《再生》第1卷第2期,1932年6月20日。
    1张君劢:《立国之道》,中国民主社会党中央总部印行,1969年版,第154页。
    2张君劢:《立国之道》,中国民主社会党中央总部印行,1969年版,第159页。
    1牟宗三:《政道与治道》,《牟宗三先生全集》(十),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1页。
    1牟宗三:《政道与治道》,《牟宗三先生全集》(十),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195-196页。
    2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台湾学生书局,1958年版,第156页。
    3牟宗三:《政道与治道》,《牟宗三先生全集》(十),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52页。
    4牟宗三:《政道与治道》,《牟宗三先生全集》(十),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58页。
    1牟宗三:《政道与治道》,《牟宗三先生全集》(十),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58-59。
    2牟宗三:《政道与治道》,《牟宗三先生全集》(十),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59页。
    3牟宗三:《政道与治道》,《牟宗三先生全集》(十),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60页。
    4牟宗三:《政道与治道》,《牟宗三先生全集》(十),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62页。
    1牟宗三:《政道与治道》,《牟宗三先生全集》(十),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64页。
    2牟宗三:《政道与治道》,《牟宗三先生全集》(十),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65页。
    1徐复观:《文化与人生》,《徐复观文集》(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2徐复观:《文化与人生》,《徐复观文集》(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1徐复观:《文化与人生》,《徐复观文集》(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35页。
    2徐复观:《文化与人生》,《徐复观文集》(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0-111页。
    3徐复观:《文化与人生》,《徐复观文集》(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页。
    1徐复观:《文化与人生》,《徐复观文集》(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页。
    2徐复观:《文化与人生》,《徐复观文集》(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8页。
    3徐复观:《文化与人生》,《徐复观文集》(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8页。
    1徐复观:《文化与人生》,《徐复观文集》(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页。
    2徐复观:《文化与人生》,《徐复观文集》(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116页。
    3徐复观:《文化与人生》,《徐复观文集》(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页。
    4徐复观:《文化与人生》,《徐复观文集》(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页。
    1徐复观:《文化与人生》,《徐复观文集》(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页。
    1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1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自序二”第7-8页。
    2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自序二”第3页。
    3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4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1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132页。
    1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4-155页。
    1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5页。
    2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3页。
    1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5页。
    2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5-226页。
    1参见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8-231页。
    2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1页。
    1余英时:《从价值体系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4页。
    2杜维明:《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版,第10页。
    【1】梁漱溟:《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张君劢:《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张君劢:《中西印哲学文集》,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版。
    【4】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张君劢:《宪政之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张君劢:《立国之道》,中国民主社会党中央总部印行,1969年版。
    【7】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张君劢:《义理学十讲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3年版。
    【10】徐复观:《徐复观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1】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
    【17】冯友兰:《新理学》,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
    【18】李渊庭阎秉华:《梁漱溟先生年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9】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0】汪东林:《梁漱溟与毛泽东》,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1】李渊庭阎秉华:《梁漱溟先生年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2】郑大华:《梁漱溟与胡适: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的比较》,中华书局,1994年版。
    【23】郑大华:《梁漱溟传》,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4】景海峰黎业明:《梁漱溟评传》,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5】马东玉:《梁漱溟传》,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26】刘克敌:《梁漱溟的最后39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27】马勇:《思想奇人梁漱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9】【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冀建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0】【美】艾恺梁漱溟:《吾曹不出如苍生何:梁漱溟晚年口述》,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1】郑大华:《民国思想家论》,中华书局2006年版。
    【32】曹耀明:《梁漱溟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3】郭齐勇龚建平:《梁漱溟哲学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4】熊吕茂:《梁漱溟的文化思想与中国的现代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5】李善峰:《梁漱溟社会改造构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6】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37】郑家栋:《现代新儒学概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8】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9】何信全:《儒学与现代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0】陈哲夫:《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
    【41】陈哲夫:《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2】宋志明:《现代新儒学的走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年版。
    【43】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4】李翔海:《现代新儒学论要》,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5】景海峰:《新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46】孙晓春:《中国政治思想史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7】王宗昱:《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49】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50】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三联出版社,2003年版。
    【51】李明辉:《儒家经典诠释方法》,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年版。
    【52】江宜桦:《自幼民主的理路》,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53】干春松:《制度儒学》,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54】赖贤宗:《儒家诠释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5】李明辉:《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6】李明辉:《儒家经典诠释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7】许章润:《说法、活法、立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8】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
    【59】【美】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杜维明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60】【美】杜维明:《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版。
    【61】【美】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2】【美】余英时:《从价值体系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6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64】【英】洛克:《政府论》(下篇),瞿菊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65】【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6】【美】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7】【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68】【美】罗伯特·达尔:《民主思想的前言》,顾昕、朱丹译,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9】【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7页。
    【70】【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1】【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7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3】【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7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75】【美】格里德尔:《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单正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6】【英】马克斯·布瓦索:《信息空间:认识、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王寅通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7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78】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影印本,1989年版。
    【79】杨度:《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0】胡适:《胡适文存》,台北远东出版公司,1968年版。
    【81】胡适:《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82】陈独秀:《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83】太虚:《法相唯识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84】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版。
    【85】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三联书店,1960年版。
    【1】程颐:《周易程氏传》,中华书局,2011年版。
    【2】荀悦:《申鉴》,中华书局,2007年版。
    【3】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华书局,2011年版。
    【4】顾炎武:《日知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6】王守仁施邦曜:《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
    【7】张廷玉:《明史·泰州学案》,中华书局,1974年版。
    【8】王艮:《王心斋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君剑:《权利责任浅说》,《竞业旬报》第7期,1906年12月26日。
    【2】江都扬子江:《国民的奴性》,《竞业旬报》第29期,1908年10月5日。
    【3】崇实:《说权利》,《云南》第8号,1907年8月25日。
    【4】邵元冲:《政党泛论》,载《国民》月刊,1919年,第1卷第1号。
    【5】重光:《国民与人民之分别》,《觉民》第9、10期合本,1904年8月。
    【6】论说:《中国民族论》,《湖北学生界》第4期,1903年4月27日。
    【7】直觉:《国民主义》,《牖报》第4号,1907年7月10日。
    【8】宪民:《政治与人民》,《政论》第1号,1907年10月7日。
    【9】佚名:《公民之浅解》,《白话报》,第838号,1908年10月2日第1页。
    【10】清凉散士:《论民权之说以驳愈明》,《选报》第39期,1902年12月30日。
    【11】攻法子:《英人之权利思想》,《译书汇编》第2年第9期,1902年12月10日。
    【12】西艺丛钞:《各国公民公私权绪论》,《政艺通报》,壬寅第11期。
    【13】《民权问答篇》,《东浙杂志(录意轩稿)》第4期,1904年。
    【14】法意:《民权说》,《广益丛报》第225号,第8年第1期,1910年3月10日
    【15】剑虹:《论国民之责任》,《云南》第7号,1907年7月20日。
    【16】支那子:《法律上人民之自由权》,《浙江潮》第10期,1903年12月8日。
    【17】《中国国民权利保全会宣言书》,《国报》第1号,1909年11月13日。
    【18】《论国人宜知政法之大要(录丙午三月二十九日时报)》,《东方杂志》第3年第5期,1906年6月16日。
    【19】王宗昱:《梁漱溟与柏格森哲学》(上),载于《社会科学家》,1989(3)。
    【20】易燕明:《毛泽东与梁漱溟:两条现代化道路的若干比较》,载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1】孙德利:《梁漱溟的佛学思想和生活》,载于《佛学研究》2010(1)。
    【22】张毅:《叩问生命:现代新儒家的佛学因缘》,载于《清华大学学报》2007(3)。
    【23】方克立:《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载于《南开学报》1990(4)。
    【24】郭齐勇:《试论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载于《学习与探索》1990(1)。
    【25】杨国荣:《在中西哲学的融合中重建儒学:梁漱溟新儒学思想探析》,载于《学术界》1989(3)。
    【26】王宗昱:《梁漱溟与柏格森哲学(下)》,载于《社会科学家》1989(4)。
    【27】朱义禄:《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潮述评》,载于《史林》1997(4)。
    【28】龚喜春:《评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载于《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2(1)。
    【29】熊吕茂:《从农业引发工业: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模式探析》,载于《长沙大学学报》2006(6)。
    【30】季芳桐钟海连:《试论毛泽东农村革命思想与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根本分歧》,载于《党史文苑》2004(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