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的改革正在从经济领域逐步向社会领域深化和发展,社会的组织方式和阶级阶层结构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各种利益关系之间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利益差距和矛盾不断扩大且日益复杂,所以,由以往的计划经济时代那种政府统一集中组织社会生活的惯有社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中国的社会管理需要不断创新,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增强现代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全面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格局。
     非政府组织是政府联系群众、连接社会和市场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首先,非政府组织可以与政府形成互补,能够很好的解决那些由于政府自身的局限性所解决不了的问题。虽然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主体,但政府对于满足广大人民多样化需求的回应能力是有限的,而非政府组织的多样化及其灵活性正好弥补这一点。其次,政府可以通过非政府组织获得广泛的社会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第三,非政府组织可以作为政府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发挥其中介作用,为民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有效的组织中介。因此,积极推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引导和支持非政府组织的正确参与,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管理中的独特作用,使其在社会管理中与政府建立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帮助政府满足社会公众的各种需要,这对于提高社会管理效率、节约社会管理成本及推进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本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以我国现行的社会管理体制为理论基础,结合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实践经验为依据,采取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等多学科视域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论文由一个导论章节和四章正文构成。导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结构进行了说明和阐释;第一章探讨的是“社会管理”和“非政府组织”是什么的问题,界定了二者的内涵与特征;第二章探讨的是“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在本章介绍了我国社会管理演进的历史过程及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及意义,描述了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状况,论述了长期以来中国的社会管理存在一元统摄与社会自主性共存的情况,总结出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离不开非政府组织的参与,非政府组织与政府有效的合作应当是未来社会管理的趋势和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非政府组织对解决社会问题、加快和谐社会的建立和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第三章探讨的是“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发展困境”,并探讨了其形成困境的要因;第四章探讨了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发展机制,提出了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机制的构想,并分别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两个角度提出了合作机制的实现路径。
China's reform is gradually from the economic field to the social sphere deepening and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class structure is undergoing tremendous changes and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in a variety of interests, the interests of the gaps and contradictionsexpanding and increasingly complex. Therefore, the era of the planned economy that bygovernment in social life, social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model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which requires China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need to beinnovative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strengthen the modern government 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 to build "the leadership ofthe party,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social coordination,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legalguarantees " a new pattern of social management.
     No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is the link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thegovernment bridg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ocial and the market, building a socialistharmonious society, an important force to promote the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innovation.First of al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 complement can be a goodsolution to those who can not solve the problem due to the government's ownlimitations.Although the government is the subject of social management responsecapabilities to meet the diverse needs of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but the government islimite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diversify its flexibility just to make up for it. Second,the government can through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ccess to a wide range of socialresources, develop greater social benefit.. Third, no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can serve as abridge between government and society play an intermediary role, for democraticparticipation in social management to provide effective organization of intermediary.Therefore, a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o guideand support NGO correct participation, give full play to its unique role in social management,to establish a positive interac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to help the government to meet thevarious needs of the public,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ocial management, socialmanagement cost savings purposes, and for China to promote innovation in socialmanagement system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e sight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is paper is to our current social managementsystem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developed countrie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involved in the practice of social management experience, adhere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Marxism, to take political science, history, philosophy, and other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methods and theory of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combing both history and reality. Thisthesis consists of an introductory chapter and four chapters body. The introductory part of thethesis studies the origin, significance, research status,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structureexplained and illustrated.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social management” and”no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The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NGO's role in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in this chapt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 and the socialmanagement innovation in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describes the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summed up thelong time the social management in China coexistence of a rule and social autonomy of thesituation, the participation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processof China's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effective cooperation should be the social management of the trend and direction of the future,based on the demonstrated th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o solve social problems, tospeed up th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role; The third chapter is a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 of "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in China's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the dilemma and reasonsof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 dependence, organizational initiative and publicresponsibility dimension to find out the reason; Chapter fourth discusses the mechanisms of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put forward the idea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 cooperationmechanism, and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the two angles NGO cooperation mechanism forthe realization of the path.
引文
①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285.
    ①王名.社会组织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22.
    ①张军涛.第三部门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95.
    ②王建芹.非政府组织的理论阐释——兼论我国现行非政府组织法律的冲突与选择.[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45.
    ③若弘.中国NGO——非政府组织在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97.
    ④王锐兰.解读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基于民主政治视野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
    ⑤尹海洁,游伟蜻.非政府组织的政府化及对组织绩效的影响[J].公共管理学报,2008(3)
    ⑥李文.关于亚洲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几个问题[J].当代亚太,2000(4).
    ⑦康晓光,郑宽.NGO与政府合作策略框架研究[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07(1).
    ①陈华.吸纳与合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35.
    ②刘培峰.社团管理的许可与放任[J].法学研究,2004(4).
    ③王名.改革民间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分析和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7(4).
    ④褚松燕.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251.
    ⑤卢汉龙.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61.
    ⑥龚维斌.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80.
    ⑦龚维斌.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86.
    ①宋晓梧.中国社会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18.
    ②温艳萍.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与经济效应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90.
    ③马长山.法治进程中的“民间治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98.
    ④张伟.社会管理创新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65.
    ⑤贾西津.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74.
    ⑥陈华.吸纳与合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72.
    ⑦陈华.吸纳与合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73.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②[美]尼尔·丁·斯梅尔塞.社会科学的比较方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2-3.
    ①潘丽霞.论第三部门与社会管理职能[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5).
    ②李真.完善社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5(5).
    ③胡盛仪.完善我国政府社会管理的思考学习与实践[J].学习与实践,2006(10).
    ④李军鹏.政府社会管理的国际经验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4(12).
    ①李学举.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J].求是,2005(6).
    ②黄舜.中国社会管理研究[J].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7(45).
    ①Lester M. Salamon and Helmut K. Anheier,The Emerging Nonprofit Sector:An overview.Manchester UniversityPress,1995.14-15.
    ①李友梅.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7.
    ①怎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74.
    ①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110.
    ①周永康.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N].人民日报,2011-02-26.
    ②2006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民政统计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07.2.
    ③中国非营利评论(第一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3.
    ①陈庆云.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其重点[J].公共行政,2003(3).
    ①王名.中国NGO的发展现状及其政策分析[J].公共管理评论(第六卷).139.
    ②王名.中国NGO的发展现状及其政策分析[J].公共管理评论,(第六卷).140.
    ①王名.中国NGO研究——以个案为中心[M].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2001.11.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16.
    ①[美]迈克尔·爱德华兹.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回顾与问题[J].非营利部门与中国发展.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①王名,刘培峰.民间组织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44.
    ②[美]查尔斯·林布隆.政策制定过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05.
    ③[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51.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81.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29.
    ③韩震.公共社团主义的兴起及其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5(2).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3.
    ①李德顺,马俊峰.价值论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237.
    ②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263.
    ①莱斯特·萨拉蒙.非营利部门的崛起[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58.
    ①樊勇明.全球化与国际行为主体多样化——兼论国际关系中的非政府组织[J].世界经济研究,2003(9).
    ①刘祖云.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博弈、冲突及其治理[J].江海学刊,2008(1).
    ①依据1995年中国税务总局下发的《外商投资企业公益救济捐赠有关税务问题的批复》。
    ①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J].管理世界,2002(8).
    ①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J].世界管理,2002(8).
    ①莱斯特·萨拉蒙,赫尔穆特·安海尔.公民社会部门[A].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①[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41.
    ②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41.
    ③刘彤,张等文.多中心供给:后农业税时代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模式[J].学习与探索,2012(5).
    ①王冬芳.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合作机制:公共危机的应对之道[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62.
    ②[美]莱斯特·萨拉蒙等著.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18.
    ①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18.
    ①苏大林,周巍,申永丰.走向良性互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关系探讨[J].甘肃社会科学,2006(4).
    ②2003年得全国政协提案中,王名委员等提出了关于立法保护公益财产的提案,提案号2002.
    ①张霞,张智河,李恒光.非营利组织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56.
    ①邓国胜.构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问责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3(3):28.
    ①王名.社会组织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81.
    [1]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285.
    [2]王名.社会组织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22.
    [3]张军涛.第三部门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95.
    [4]王建芹.非政府组织的理论阐释——兼论我国现行非政府组织法律的冲突与选择[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45.
    [5]若弘.中国NGO——非政府组织在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97.
    [6]王锐兰.解读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基于民主政治视野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
    [7]尹海洁,游伟蜻.非政府组织的政府化及对组织绩效的影响[J].公共管理学报,2008(3).
    [8]李文.关于亚洲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几个问题[J].当代亚太,2000(4).
    [9]康晓光,郑宽.NGO与政府合作策略框架研究[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07(1).
    [10]陈华.吸纳与合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35、172、173
    [11]刘培峰.社团管理的许可与放任[J].法学研究,2004(4).
    [12]王名.改革民间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分析和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7(4).
    [13]褚松燕.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251.
    [14]卢汉龙.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61.
    [15]龚维斌.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80-86.
    [16]宋晓梧.中国社会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18.
    [17]温艳萍.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与经济效应研究[M].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90.
    [18]马长山.法治进程中的“民间治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98.
    [19]张伟.社会管理创新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65.
    [20]贾西津.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74.
    [21]潘丽霞.论第三部门与社会管理职能[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5).
    [22]李真.完善社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5(5).
    [23]胡盛仪.完善我国政府社会管理的思考[J].学习与实践,2006(10).
    [24]李军鹏.政府社会管理的国际经验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4(12).
    [25]李学举.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J].求是,2005(6).
    [26]黄舜.中国社会管理研究.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7.45.
    [27]李友梅.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7.
    [28]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110.
    [29]周永康.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N].人民日报,2011-02-26.
    [30][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16.
    [31]王名,刘培峰.民间组织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44.
    [32][美]查尔斯·林布隆.政策制定过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05.
    [3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51.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81、129
    [35]韩震.公共社团主义的兴起及其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5(2).
    [36][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3.
    [37]李德顺,马俊峰.价值论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237.
    [38]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263.
    [39][美]莱斯特·萨拉蒙著.非营利部门的崛起[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3):58.
    [40]刘祖云.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博弈、冲突及其治理[J].江海学刊,2008(1).
    [41]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J].管理世界,2002(8).
    [42]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3][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41.
    [4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41.
    [45]刘彤,张等文.多中心供给:后农业税时代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模式[J].学习与探索,2012(5).
    [46]王冬芳.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合作机制:公共危机的应对之道[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62.
    [47][美]莱斯特·萨拉蒙等著.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18.
    [48]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18.
    [49]苏大林,周巍,申永丰.走向良性互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关系探讨[J].甘肃社会科学,2006(4).
    [50]张霞,张智河,李恒光.非营利组织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56.
    [51]邓国胜.构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问责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3(3):28.
    [52]王名.社会组织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81.
    [53]王世刚.中国社团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54]邓正来等.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现论的研究路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55]毛寿龙,李梅,陈幽泓.西方政府治道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6]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57]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58]陈庆,周志忍.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个案研究[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59]杨宜音,郭子华,应音.事业共同体——第三部门激励机制个案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版社,1999.
    [60]苏力,张守力.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61]苏力.规则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62]孙立平,晋军,何江穗等.动员与参与——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63]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4]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65]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观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版社,1999.
    [66]吴忠泽等.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67]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8]孙晓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9]陈晓春.市场经济与非营利组织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70]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1]刘春湘.NPO治理结构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72]金太军等.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73]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4]李思斌.全球化与公民社会[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5]范丽珠.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6]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7]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3.
    [78]邓国胜.构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问责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3(3).
    [79]潘左华.转型时期我国第三部门的缺失与构建[J].公共管理学报,2005(1).
    [80]兰华.我国公民社会发展与服务型政府建设[J].山东大学学报,2005(5).
    [81]黄晖.我国政府管理和培育非营利组织的观状、问题及改善措施[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6).
    [82]吴爱民.当代中国政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3]李文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吿[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84]吴东民、董西明.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5]张康之.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6]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因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个案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7]王名.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8]吴玉章.社会团体的法律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9]陈嘉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塑及市民社会的发育[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5(1).
    [90][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91][美]戴维·奥斯本,特徳·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92]王杰,张海滨,张志洲.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3]贾西津,沈恒超.转型时期的行业协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学出版社,2004.
    [94]王杰.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5]李珍刚.当代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6]蔡磊.非营利组织基本法律制度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97]陶传进.社会公益供给——NPO、公共部门与市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98]田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关系研究[J].学术研究,2005(1).
    [99]谢舜.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视角分析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功能[J].江汉沦坛,2005(1).
    [100]彭向刚.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政府能力建设[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
    [101]朱世达.美国市民社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02]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103]丁元竹.非政府公井部门与公共服务: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服务状况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04]夏义坤.论第三部门与我国政府行政关系[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2).
    [105]臧乃康.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中的公共利益[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2(3).
    [106]唐兴霖,吴志军,聂勇浩.国家与社会之间——论社会中介组织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2(5)
    [107]贾西津.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08]成志刚.非营利组织管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109][美]朱莉·费希尔.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10]王华.治理中的伙伴关系: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J].云南社会科学,2003(3).
    [111]贾西津.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第三条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3(3).
    [112]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一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04(5).
    [113]杨和焰.公共管理视域中的第三部门:功能、优势及闲境[J].公共管理学报,2004(8).
    [114]江泽全.英国志愿服务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9).
    [115]杨静.伙伴关系——政府与NPO新型关系探讨[J].美中经济评论,2004(9).
    [116]刘丽华.论服务型政府的有限性与非营利组织的补充作用[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5(1).
    [117][美]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18]党秀云.公共治理的新策略: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J].中国行政管理,2007(10).
    [119]刘卫柏,汪青雨,曾栋梁.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前沿,2008(1).
    [120]丁元竹.中国社会管理的理论建构[J].学术月刊,2008(2).
    [121]王贞.试析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J].陕西教育,2008(2).
    [122][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23]张昕.转型中国的治理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24]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中国民间组织评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125]马庆钰.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与管理[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126]王名.中国的非政府公共部门(上、下)[J].中国行政管理,2001(5/6).
    [127]谢蕾.西方非营利组织论研究的新进展[J].国家行政学报,2002(1).
    [128]吴锦良.论政府机制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的互动关系[J].福建党校学报,2002(1).
    [129]田军.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130]潭建光.志愿中国:亲历与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31][美]詹姆士·杰雷德.世纪曙光:非营利事业管理[M].台北: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1.
    [132]杨郁军.论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社会保障中的作用[J].经济师,2006(5).
    [133]井敏.试析服务型政府的内涵[J].兰州学刊,2006(7).
    [134]詹国彬.论第三部门与政府改革之间的互动[J].宁波大学学报,2007(2).
    [135]王世谊.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与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培育[J].国家行政学报,2007(2).
    [136]陈华.第三部门的功能、困境与发展路径[J].求索,2007(3).
    [137][美]戴维·奥斯本等.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38][英]拉尔夫·达伦道夫.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39]周志忍.英国公共服务中的竞争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1999(5).
    [140]杨团.美国非营利组织管理[J].中国民政,1999(10).
    [141]凤笑天,张莉.转型时期我国第三部门的兴起及其社会功能[J].社会科学,2000(9).
    [142]候玉兰.非营利组织:美国社区建设的主力军[J].北京行政学院,2001(5).
    [143]俞可平.和谐社会与政府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44]程昔武.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研究[M].北京:中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45][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46][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47]李卓.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定义与分类[J].中国行政管理,2003(3).
    [148]臧乃康.统治与治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进[J].理论探讨,2003(5).
    [149]严炜.平等合作与枳极竞争:公共服务领域中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5).
    [150][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151]朱健刚.行动的力量: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52]王振海,黄文冰,严惜怡等.寻求有效社会治理——国内外社会组织发展范式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53][美]托马斯·西尔克.亚洲公益事业及其法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54][英]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55]李景鹕.关于非政府组织若干问题的探讨[J].新视野,2003(1).
    [156]李虹.论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的建设[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1).
    [157]何增科.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158][美]理查德·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59]王名.改革民间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分析和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7(4).
    [160]熊跃根.转型经济国家中的“第三部门”发展:对中国现实的解释[J].社会科学研究,2002(1).
    [161]许捷.我国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分析与建议[J].税务研究.2007(6).
    [162]王建军.论政府与民间组织关系的重构[J].中国行政管理,2007(6).
    [163][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64]林震.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我国的对策[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1)
    [165]金太军.第三部门与公共管理[J]江苏社会科学,2002(6).
    [166]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67]超黎青.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保障[J].国外社会科学,1997(4).
    [168]秦晖.从传统民间公益组织到现代“第三部门”——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的若干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9(2).
    [169]刘明珍.公民社会与治理转型:发展中国家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170][美]保罗·菜特.持续创新:打造自发创新的政府和非营利组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71]宋世明.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J].理论学刊,1999(3)
    [172]王名.中国NG0的发展分析[J].管理世界,2002(8).
    [173]陈东.浅论美国志愿服务经验及其借鉴价值[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5).
    [174][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75]刘晓佳.中国非营利组织现状探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3).
    [176]Richard Abel Musgrave. 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 A study of public Economy [M].New York: McGraw-Hi11Book Company,1959.
    [177]Bakal, Carl. Charity USA[M]. New York: Times Books,1979.
    [178]Wuthnow, Robert. Between State arid Markets: the Voluntary Sector in ComparativePerspective [M].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179]Gidron, Benjamin, Kramer, Ralph, Salomon, L M.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 [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1ishers,1992.
    [180]Benjamin Gicdron, Ralph Kramer Kramer, Lester M. salamon.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Sector;Emerging Relationships in Welfare States[M]. San Francisco:Josser-BassPublishers,1992.
    [181]Stein Kuhnle. Per Selle.Government and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A RelationalPerspective[M]. Aldershot, Mans, England, Brookfield, Vt: Ashgate,199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