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相对于其它诗歌类型而言,边塞诗在地理因素、战争题材、情感基调等方面的特殊性更为明显。地理因素决定了边塞诗不同于中原的山水风物之作;胡汉交战的征战性质又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军阀混战,其哀怨豪壮的情感基调也迥异于温柔敦厚的中正之音。这诸多的与众不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内容。
     先秦时期,“边”、“塞”的内涵虽不如汉唐明确,但《诗经》中的部分篇章已经涉及到了后来边塞诗的相关内容,如铺叙战争场面、抒发相思怀归之情等,这都为边塞诗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诗歌素材。
     汉代胡汉战争频繁,但在诗歌中的表现还不多,汉乐府中仅有几首表现厌战思想的诗歌。但是在《史记》、《汉书》等史传作品中有详细记载。历史典籍中有关胡汉战争的记载为边塞诗提供了丰厚的艺术素材,成为后世不少边塞诗歌中语典、事典的重要来源。在艺术表现方面,汉乐府的创作传统成为边塞诗创作的主要方法之一。
     汉乐府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对边塞诗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作为一种音乐艺术,鼓吹曲、横吹曲铿锵豪壮的音乐风格,奠定了后世边塞乐府诗的基本情感基调;作为歌辞的乐府诗内容,流露出强烈的厌战情绪,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成为后世同类边塞乐府诗的先声;作为一种娱乐艺术,汉乐府诗略显夸张性的铺叙方式及对话技巧,成为后世边塞乐府诗不可企及的艺术典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诗歌创作方式对建安文人拟乐府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并最终确立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总之,无论在题材主旨、诗歌语言还是表现技巧方面,汉乐府都对后世边塞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乐府诗也成为边塞题材的主要诗歌文体,借助于此,即使没有边塞经历,也能创作出极具地域色彩的边塞诗。
     汉末建安时期是中古文人诗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乐府与音乐的关系,相对汉代是淡化了,但相对晋宋,又是联系紧密的。边塞乐府在这双重性的音乐环境中表现出了既具音乐性的特点,又表现出鲜明的徒诗化倾向。这一时期,边塞乐府诗确立了以旧题写时事的文人乐府诗创作方法。同时,也扩大了边塞题材的乐府诗题,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白马篇》、王粲的《从军行》等。曹魏时期是边塞乐府发展关键性阶段,在诗歌内容上,建安诗人第一次把游侠与边塞相结合;在方法上,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创作方法为乐府边塞诗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晋宋是乐府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清商三调虽成为雅乐正声,但乐府拟作与音乐的关系却更为疏离,乐府的徒诗化倾向更为明显。在“诗赋欲丽”的大环境下,文人拟作主要集中于相和歌辞,且以曹植、陆机的乐府诗为主要模拟对象。在诗歌内容上,晋宋乐府虽然突破不大,但在诗歌技巧上,却进一步地强化了乐府诗的徒诗化发展方向,如陆机、颜延之的乐府诗。陆、颜的边塞乐府诗在题材内容方面无甚发展,全是对建安同题乐府的亦步亦趋,但在诗歌技巧上,却赋予了乐府更强的文人化色彩,如追求藻饰,讲究对偶,谐和声韵,表现在诗歌风格上便是“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这一时期,鲍照边塞乐府可谓横空出世,独映当时。这两位诗人比较集中地创作边塞乐府除与当时文坛浓重的拟作风气有关外,还与他们的身世背景有关。鲍照的边塞乐府,尤其是七言乐府诗创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边塞诗人鲜有不被其泽。
     齐梁陈隋是近体诗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清商三调虽仍被视为雅乐正声,但却淡出文坛,仅被视为仪式礼乐,而流行于朝野的却是吴声西曲。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文人拟汉魏旧曲者趋少,更多的是受新声俗曲影响写作的乐府歌辞。永明新体顺势应时的出现,标志着新体乐府诗歌创作传统的开始。之后,诗人拟作的边塞乐府诗篇幅趋短,韵律和谐,表现出了乐府近体化的倾向。梁陈时期,“赋题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拟作汉横吹曲题,促成了梁陈边塞乐府的繁荣。南朝文人所开创的用“赋题法”拟作汉横吹曲题的边塞乐府创作模式一直影响到唐代。
     在尚新求变的南朝文学氛围中,伴随南北交战、文化交流的进程,北歌南传对梁陈文人边塞乐府诗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诱发作用。北朝乐府民歌在边塞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其尚武的精神品格。边塞乐府诗经过北朝、隋代的发展,尤其是庾信、王褒入北以来,在诗歌技巧方面虽是沿袭齐梁,但在诗歌内容方面却表现出了纪实性的特征,以杨素、薛道衡、卢思道为代表。
     梁陈边塞乐府诗因囿于社会现实及个体经历,在诗歌题材上出现了类型化的倾向,但在诗歌艺术形式上却对唐代边塞乐府诗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如开创了“赋题法”创作模式;形成了“以汉喻今”的表达模式;确立了典型的边塞意象;丰富了边塞题材的表现内容等。可以说,唐代边塞乐府诗的艺术渊源便是直接从从南朝边塞乐府诗中来。
Compared with other types of poems, fortress poetry displays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geographic factors, war themes as well as emotional tones. Geographic factors differentiate fortress poetry from landscape poetry in Central Plains; its war theme of Hu and Han emphasizes the original political meaning of fortress and frontier,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chaotic battle among warlords in Central Plains; its plaintive and bold tone contrasts that of gentle and solemn style across Chinese poetry history.In the pre-Qin period, the connotation of fortress poetry is less explicit as that in Han and Tang Dynasties; its themes, however, are relevant to the content of fortress poetry regarding scene arrangement as well as longing for love, etc., all of which shed some light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rtress poetry.
     In Han Dynasty, battles between Han and Hu take place rather frequently. Very few poems are involved in these events, but detailed reports were found in history works including Shiji and Hanshu. In terms of content, these records in history documentation provide abundant materia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rtress poems and become core subjects of fortress poetry. In artistic features, the tradition of Han yuefu becomes one of the primary methods of fortress poetry writing. Han yuefu, as a comprehensive art form, exerts influence on fortress poetry in many aspects. As a type of music, the sonorous and bold tone that Guichui songs advocate lays a basic foundation of yuefu; as for lyrics, Han yuefu shows a strong anti-war tendency and becomes the pioneering works of similar themes. Typical works include:"Fighting in the South of the Town" and "Join the Army at the Age of15". As a recreational form, the exaggerating narrative modes and conversational skills of Yuefu become a model almost impossible to reach for the next generations.
     Fortress poetry displays duel features at the end of Han Dynasty and early of Wei Dynasty. For one thing, fortress poetry still carries its musical characteristic; for another, it gradually shows its tendency as a form of poetry. The greatest impact of poetry in this period on Yuefu poetry is that it establishes a new writing approach—that is to write current affairs in traditional poetry forms. Meanwhile, the range of Yuefu poetry is enlarged and the theme of swordsman becomes part of fortress poetry.This article explores different features of Yuefu poetry in different periods by analyz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Yuefu poetry system and fortress poetry development.
     The poetry don't concern too much boredom of war, only several poems in Hanyuefu although the battles happened frequently in Hu-han period, but it is recorded in details in Schi ji and Han Shu. The records of Hu-han Battle in some historic works provide abundant art materials for Fortress poetry Poetry and become the important source for some tales in the later age's poetry. The creating traditions are the main ways to write Fortress poetry Poetry in art.
     Hanyuefu, the comprehensive art, has a multiple influence on Fortress poetry Poetry. As a kind of music art, the bold music style of wind instruments music establishes the basic emotional tone of the later age's Fortress poetry Poetry; the content of Yuefu Poetry reveals a strong anti-war mood, for example, Zhan Chengnan, Shiwu Congjun Zheng, which become harbinger of the same kinds of Fortress poetry Poetry; as a kind of entertainment art, the slightly exaggerated descriptive methods and dialogue skills become the incomparable art model in Fortress poetry Poetry; the composing methods, feeling from sadness and happiness, have an direct impact on Jian'an poems, and establish the realism tradition in composing in the end. In short, Hanyuefu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Fortress poetry Poetry no matter what the themes, poetical language and expressing techniques are. Yuefu Poetry also become the main literacy form of Fortress poetry Poetry.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poets could write special Fortress poetry Poems without Fortress poetry experience.
     Jian'an period is the primary stag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enren Poetry. During this peri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uefu and music is lightened compared with Han Dynasty, but becomes close opposite to Jin-song period. Fortress poetry Yuefu reveals double natures, one is music nature, the other is poetry. And it establishes the compos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narrating overdue current affairs. At the meanwhile, it broadens the theme of Fortress poetry Poetry, such as Buchu Xianmen Xing written by Caocao, Yange Xing written by Caopi, Baima Pian written by Caozhi and Congju Xing written by Wangcan. Caowei period is the first stag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rtress poetry Poetry. Jian'an poets combine traveling and Fortress poetry as the content firstly; the composing methods from Yuefu provide commendable reference.
     Jin-song period is the classic peri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Yuefu Poetry. Qing Shang San Diao becomes the formal tone in this period, but the relationship becomes apart between Yuefu and music.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hi Fu Yu Li, poets focus on Xiang and Geci, imitating Caozhi's and Luji's works. The content of Jin-song Yuefu is dull, but the composing skills highlight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poetry, such as Luji's and Yan Tingzhi's works. There are no further enhancement in the theme of their poetry imitated by the poetry in Jian'an period, but endows humanism colours for Yuefu Poetry, such as beautiful words, antithesis and rhyme. In this period, Baozhao's and Wujun's Fortress poetry Yuefu Poetry are unprecedented. Apart from their family background, their works is related to the composing environment. Baozhao's Fortress poetry Yuefu, especially his Qiyan Yuefu, have a big impact on the poetry in later age.
     Qi Liang Chen Sui periods are the important stage for Jinti Poetry. Although Qing Shang San Diao is treated as the formal tune out of the literary world, Wu Sheng Xi Qu becomes popular among the court and the commonalty. In this cultural environment, the less the scholars imitate the old music, the more they reference popular music. Yongming Xinti occurs conforming to the times which marks the beginning of composing tradition of new Yuefu poetry. The poets make the length of the Fortress poetry Poetry short and harmonious, and tend to the new Yuefu Poetry afterwards. In Liang-chen period, Futi Fa was applied to compose the theme of Han Heng Chui Qu and accelerate the prosperity of Liang Chen Fortress poetry Yuefu. Futi Fa initiated by scholars in Nan Dynasty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composing Fortress poetry Poetry in Tang Dynasty.
     In the literature environment pursuing changing, the ballad spread from north to south stimulates the composing Fortress poetry Poetry with battles and culture interchange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The Yuefu ballad in North Dynas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Fortress poetry Yuefu Poetry and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vocating Wushu. With the development through North and Sui Dynasties, the Fortress poetry Yuefu Poetry carries on the techniques from Yi and Liang periods, especially Yuxin and Wangbao come to the north, and presents the practicality in the content as Yangsu, Xue Daoheng and Lu Sidao examples.
     As the Fortress poetry Yuefu Poetry is limited by the social reality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the theme tends to different types, however, it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rtress poetry Yuefu in Tang Dynasty:initiating the Futi Fa composing mode; forming Yi Han Yu Jin expressing mode; establishing the typical Fortress poetry image; enriching the content of Fortress poetry Yuefu Poetry. Therefore, the art of Fortress poetry Yuefu Poetry in Tang Dynasty originates from the Fortress poetry Yuefu Poetry in South Dynasty.
引文
①阎采平:《梁陈边塞乐府论》,《文学遗产》第6期,1988年。
    ②钱志熙:《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兼论乐府诗写作方法之流变》,《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1995年。
    ①[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39页。
    ②[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902页。
    ①[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53页。
    ②[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906页。
    ③[汉]司马迁著:《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105页。
    ④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和西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唐代边塞诗研究论文选粹》,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年。
    ⑤黄刚:《清代边塞诗繁荣原因初探》,《文学研究》第6期,1996年。
    ⑥胡大浚:《边塞诗之涵义与唐代边塞诗的繁荣》,《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
    ①阎福玲:《边塞诗及其特质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1999年。
    ②佘正松,王胜明:《“边塞”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2003年。
    ③[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53页。
    ④[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906页。
    ⑤[南朝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344页。
    ①胡大浚:《边塞诗之涵义与唐代边塞诗的繁荣》,《西北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1986年。
    ②萧涤非著:《萧涤非说乐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3页。
    ③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60页。
    ④黄侃著:《文心雕龙札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3页。
    ①钱志熙:《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兼论乐府诗写作方法之流变》,《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1995年。
    ②郭绍虞编,富寿荪点校:《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963页。
    ③[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5页。
    ④[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58页。
    ①[清]何文焕编:《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86页。
    ②王运熙著:《乐府诗述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62页。
    ③钱志熙:《论魏晋南北朝乐府体五言的文体演变——兼论其与徒诗五言体之间文体上的分合关系》,《中山大学学报》第3期,2009年。
    ①吴相洲:《关于建构乐府学的思考》,《乐府学》第1辑,2006年。
    ②黄侃著:《文心雕龙札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3页。
    ③[明]胡震亨著:《唐音癸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页。
    ①钱志熙:《论魏晋南北朝乐府体五言的文体演变——兼论其与徒诗五言体之间文体上的分合关系》,《中山大学学报》第3期,2009年。
    ②[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2页。
    ③[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7页。
    ①[清]何文焕编:《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86页。
    ②[清]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页。
    ③王运熙著:《乐府诗述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59页。
    ④[清]何文焕编:《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43页。
    ①钱志熙:《论魏晋南北朝乐府体五言的文体演变——兼论其与徒诗五言体之间文体上的分合关系》,《中山大学学报》第3期,2009年。
    ②[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5页。
    ①[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页。
    ②[宋]严羽著,郭绍虞校注:《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98页。
    ③郭绍虞编,富寿荪点校:《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115页。
    ④吕德申著:《钟嵘<诗品>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⑤傅璇琮编:《唐人选唐诗新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61页。
    ⑥傅璇琮编:《唐人选唐诗新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21页。
    ①[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303页。
    ②[明]杨慎著,王大厚笺证:《升庵诗话新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54页。
    ③郭绍虞编,富寿荪点校:《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20页。
    ①徐嘉瑞著:《中古文学概论》,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第175页
    ②胡云翼著:《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31页。
    ③胡云翼著:《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28页。
    ④贺昌群:《论唐代的边塞诗》,《上海文学》2卷6期,1934年。
    ⑤刘经庵著:《中国纯文学史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02页。
    ⑥阎采平:《梁陈边塞乐府论》,《文学遗产》第6期,1988年。
    ①张长弓著:《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125页。
    ②阎福玲:《边塞诗及其特质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1999年。
    ③佘正松,王胜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简论先秦边塞诗对唐代边塞诗的影响》,《四川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1999年。
    ④胡大浚:《边塞诗之涵义与唐代边塞诗的繁荣》,《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
    ⑤阎采平:《梁陈边塞乐府诗论》,《文学遗产》第6期,1988年。
    ①阎采平:《北朝乐府民歌的南流及其对南朝文坛的影响》,《湘潭大学学报》第1期,1989年。
    ②钱志熙:《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兼论乐府诗写作方法之流变》,《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1995年。
    ③阎福玲:《中国古代边塞诗的三重境界》,《北方论丛》第4期,1999年。
    ①阎福玲:《边塞诗描写边境的二重境界》,《内蒙古大学学报》第2期,2003年。
    ②阎福玲:《汉唐边塞诗主题研究》,2004年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③邹晓霞:《南北朝边塞诗的审美形成论》,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④邹晓霞:《拟乐府之风与六朝边塞诗的创作》,《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2003年。
    ①王小娟:《梁陈边塞诗创作心理浅解》,《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第2期,2005年。
    ②王文进著:《南朝边塞诗新论》,台北:里仁书局,2010年。
    ③王宜瑗:《梁陈:征战题材的新变——以横吹曲为中心》,《文学遗产》第3期,2010年。
    ①陈子展著:《诗经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99页。
    ②郭绍虞编,富寿荪点校:《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115页。
    ③[清]姚继恒著,顾颉刚标点:《诗经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68页。
    ④余冠英著:《汉魏六朝诗论丛》,上海:棠棣出版社,1953年,第16页。
    ①[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871页。
    ②[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874页。
    ③[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908页。
    ①[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906页。
    ②[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911页。
    ①[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52页。
    ①[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55页。
    ②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4页。
    ③罗根泽著:《乐府文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5页。
    ①[清]陈沆著:《诗比兴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6页。
    ②[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833页。
    ③余冠英选:《乐府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第4页。
    ①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97页。
    ②[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4页。
    ③李曰刚著:《中国诗歌流变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第69页。
    ④[南朝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450页。
    ⑤[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974—2975页。
    ⑥黄节撰:《汉魏乐府风笺》,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5页。
    ①[明]杨慎著,王大厚笺证:《升庵诗话新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60页。
    ②徐嘉瑞著:《中古文学概论》,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第65页。
    ③[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879页。
    ①[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03页。
    ②[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048页。
    ①[南朝宋]范哗撰:《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42页。
    ②[南朝宋]范哗撰:《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43页。
    ③[明]许学夷著:《诗源辨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64页。
    ④[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42页。
    ①[北齐]颜延之著,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48页。
    ②[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10页。
    ③[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242页。
    ①[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882页。
    ②[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79页。
    ③[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488页。
    ④[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854—2855页。
    ①[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768页。
    ②[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770页。
    ③[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84页。
    ④[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756页。
    ⑤萧涤非著:《萧涤非说乐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35页。
    ①余冠英著:《汉魏六朝诗论丛》,上海:棠棣出版社,1953年,第26页。
    ②[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3页。
    ③[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4页。
    ④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增补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2页。
    ⑤[明]许学夷著:《诗源辨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136页。
    ⑥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3页。
    ⑦[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78年,第37页。
    ⑧[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58页。
    ①[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1页。
    ②曹道衡:《论鲍照诗歌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第2期,1981年。
    ①王运熙:《唐人的诗体分类》,《中国文化》第12期,1995年
    ②[日]松浦友久著,孙昌武等译:《中国诗歌原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80—281页。
    ③[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72页。
    ①朱谦之著:《中国音乐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53页。
    ②钱志熙著:《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③吴相洲:《关于建构乐府学的思考》,《乐府学》第2辑,2006年。
    ①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增补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11页。
    ②钱志熙:《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兼论乐府诗写作方法之流变》,《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1995年。
    ③[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884页。
    ④[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43页。
    ⑤[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64页。
    ⑥[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26页。
    ⑦陆侃如:《乐府的影响》,《国学月报》第3期,1928年。
    ①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增补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229页。
    ②林庚著:《中国文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53—454页。
    ③[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195页。
    ④[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811页。
    ⑤[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884页。
    ①刘永济著:《十四朝文学要略》,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95页。
    ②[宋]郑樵著:《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626页。
    ①阎采平:《梁陈边塞乐府论》,《文学遗产》第6期,1988年。
    ②[清]沈德潜著,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97—198页。
    ③钱志熙:《乐府古辞的经典价值——魏晋至唐代文人乐府诗的发展》,《文学评论》第2期,1998年。
    ④黄穆如:《乐府源流》,《津逮季刊》第3期,1934年。
    ⑤罗根泽:《何谓乐府及乐府的起源》,《安徽大学月刊》第2卷第4期,1934年。
    ①[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23页。
    ②余冠英著:《汉魏六朝诗论丛》,上海:棠棣出版社,1953年,第8页。
    ①曹道衡:《试论“铙歌”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3期,1994年。
    ②[清]张玉谷撰:《古诗赏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06页。
    ③余冠英著:《汉魏六朝诗论丛》,上海:棠棣出版社,1953年,第8页。
    ④[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41页。
    ⑤[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90页。
    ⑥[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译:《中国诗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03页。
    ⑦[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译:《中国诗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07页。
    ①余冠英选:《乐府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第7—8页。
    ②郭绍虞编,富寿荪点校:《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691页。
    ③[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8页。
    ④[明]许学夷著:《诗源辨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53页。
    ⑤[明]于慎行著:《毅山笔麈》,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89页。
    ①[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09页。
    ②[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577页。
    ①[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15页。
    ②[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09页。
    ③[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11页。
    ①[清]王士祯著:《带经堂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22—23页。
    ②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99页。
    ①修林海,李吉提著:《中国音乐的历史和审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4页。
    ②修林海,李吉提著:《中国音乐的历史和审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5页。
    ③[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译:《中国诗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03页。
    ④钱志熙:《乐府古辞的经典价值——魏晋至唐代文人乐府诗的发展》,《文学评论》第2期,1998年。
    ①程千帆:《先唐文学源流论略(之三)》,《武汉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1981年。
    ②余冠英著:《汉魏六朝诗论丛》,上海:棠棣出版社,1953年,21—22页。
    ③[清]刘熙载著:《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76页。
    ①萧涤非著:《萧涤非说乐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3页。
    ②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增补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45页。
    ③钱志熙:《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兼论乐府诗写作方法之流变》,《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1995年。
    ④陈少峰主编:《原学》第四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第111页。
    ①[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262页。
    ②曾毅著:《中国文学史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12页。
    ③[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82页。
    ④[清]王士祯著:《带经堂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92页。
    ⑤阎采平:《梁陈边塞乐府诗论》,《文学遗产》第6期,1988年。
    ①钱志熙:《乐府古辞的经典价值——魏晋至唐代文人乐府诗的发展》,《文学评论》第2期,1998年。
    ②[清]沈德潜选:《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06页。
    ①[清]陈祚明评选:《采菽堂古诗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26页。
    ②[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96页。
    ③[清]方东树著:《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68页。
    ④[清]陈祚明评选:《采菽堂古诗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31页。
    ①[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75页。
    ②[晋]陈寿撰:《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0页。
    ①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2页。
    ②[清]丁晏纂:《曹集诠评》,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106页。
    ③[清]沈德潜选:《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16页。
    ④[清]何焯著:《义门读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919页。
    ①黄节撰:《汉魏六朝诗六种》,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97页。
    ②[清]陈祚明评选:《采菽堂古诗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41页。
    ③[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914页。
    ④[清]方东树著:《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71页。
    ①[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75页。
    ②[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91页。
    ③[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19页。
    ①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8页。
    ②黄节撰:《汉魏乐府风笺》,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42页。
    ①[晋]陈寿撰:《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74页。
    ②[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800页。
    ③[清]丁晏纂:《曹集诠评》,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第106页。
    ①[清]吴淇著,汪俊,黄进德点校:《六朝诗选定论》,南京:广陵书社,2009年,第137页。
    ①[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55页。
    ②[清]沈德潜选:《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29页。
    ①钱钟书著:《管锥编》,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193页。
    ②[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914页。
    ③[清]沈德潜选:《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06页。
    ①[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58页。
    ②郭绍虞编,富寿荪点校:《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193页。
    ③曹道衡选注:《乐府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130页。
    ④[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914页。
    ①[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66页。
    ②郭绍虞编,富寿荪点校:《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15—516页。
    ③[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74页。
    ④[清]陈祚明评选:《采菽堂古诗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5页。
    ⑤[清]陈祚明评选:《采菽堂古诗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5页。
    ⑥[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65页。
    ⑦[明]许学夷著:《诗源辨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1页。
    ①[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911页。
    ②陈少峰主编:《原学》第4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第116页。
    ③王立增:《乐府诗题“行”、“篇”的音乐含义与诗体特征》,《文学遗产》第3期,2007年。
    ①[清]沈德潜选:《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29页。
    ①钱志熙:《乐府古辞的经典价值——魏晋至唐代文人乐府诗的发展》,《文学评论》第2期,1998年。
    ②罗根泽著:《乐府文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74—75页。
    ①游国恩等著:《中国文学史》(第一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268页。
    ②郭绍虞编,富寿荪点校:《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075页。
    ①徐英:《汉魏六朝诗派衍变略说》,《安大季刊》第1卷第4期,1936年。
    ②游国恩等著:《中国文学史》(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268页
    ③[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861页。
    ④[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32页。
    ⑤[明]许学夷著:《诗源辨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90页。
    ①[清]吴淇著,汪俊,黄进德点校:《六朝诗选定论》,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第25页。
    ②曹道衡:《陆机的思想及其诗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1期,1996年。
    ①[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19页。
    ②[清]何焯著:《义门读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923页。
    ③[明]许学夷著:《诗源辨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90页。
    ④[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96页。
    ①[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9页。
    ②[明]许学夷著:《诗源辨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87—89页。
    ③ 吕德申校释:《钟嵘<诗品>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2页。
    ④游国恩等著:《中国文学史》(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268页
    ①[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78年,第861页。
    ②[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29页。
    ③郭绍虞编,富寿荪点校:《请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9页。
    ④[清]沈德潜选:《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56页。
    ①[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60页。
    ②[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324页。
    ③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增补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245页。
    ④[清]王士祯著:《带经堂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20页。
    ⑤[清]王士祯著:《带经堂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20页。
    ⑥钱仲联集注:《鲍参军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68页。
    ①萧涤非著:《汉魏六朝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60页。
    ①[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891页。
    ②钱仲联集注:《鲍参军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65—166页。
    ①[清]张玉毅选:《古诗赏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86页。
    ②钱仲联集注:《鲍参军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68页。
    ③[清]吴淇著,汪俊,黄进德点校:《六朝选诗定论》,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第343页。
    ①[清]何焯著:《义门读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925页。
    ②[清]方东树著:《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81页。
    ③钱仲联集注:《鲍参军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63页。
    ①余嘉锡笺注:《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90页。
    ②[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第352页。
    ③[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0页。
    ①[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937页。
    ②[南朝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72页。
    ③钱仲联集补:《鲍参军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85页。
    ④[清]方东树著:《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81页。
    ①[清]吴淇著,汪俊,黄进德点校:《六朝选诗定论》,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第342页。
    ①曹道衡,沈玉成著:《南北朝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87页。
    ②[清]沈德潜著:《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52页。
    ③[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324页。
    ①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增补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245页。
    ②[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49页。
    ③王钟陵著:《中国中古诗歌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602页。
    ④钱志熙著:《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5页。
    ⑤郭绍虞编,富寿荪点校:《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079页。
    ①[明]许学夷:《诗源辨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75页。
    ②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0页。
    ③曹道衡:《论鲍照诗歌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第2期,1981年。
    ④林庚著:《中国文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72页。
    ①[清]沈德潜选:《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56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第881页。
    ③[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83页。
    ④[日]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32页。
    ⑤[清]何焯著:《义门读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925页。
    ⑥郭绍虞编,富寿荪点校:《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61页。
    ①[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0年,第45页。
    ②[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324页。
    ③[清]王夫之评选,张国星点校:《古诗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0页。
    ④[清]刘熙载著:《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6页。
    ⑤钱志熙著:《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55页。
    ⑥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第631页
    ①郭绍虞编,富寿荪点校:《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61页。
    ②[清]方东树著:《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64页。
    ③[清]王夫之评选,张国星点校:《古诗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1页。
    ④[清]沈德潜著:《说诗晬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03页。
    ⑤[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5页。
    ①黄节撰:《鲍参军诗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12页。
    ②[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324页。
    ③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407页。
    ④钱仲联集注:《鲍参军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页。
    ①葛晓音:《鲍照“代”乐府体探析——兼论汉魏乐府创作传统的特征》,《上海大学学报》第2期,2009年。
    ①[清]方东树著:《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81页。
    ②吕德申著:《钟嵘<诗品>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00页。
    ①[清]刘熙载著:《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70页。
    ②[清]方东树著:《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65页。
    ①[清]陈祚明评选:《采菽堂古诗评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75页。
    ①[清]何焯著:《义门读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888页。
    ②[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20页。
    ①[清]沈德潜选:《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7页。
    ②[清]何焯著:《义门读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927页。
    ①[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90页。
    ②[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08页。
    ③[清]吴淇著,汪俊,黄进德点校:《六朝选诗定论》,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第279页。
    ④[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80页。
    ⑤[清]沈德潜撰:《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14页。
    ①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第631页
    ②[清]刘熙载著:《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4页。
    ③[清]陈祚明评选:《采菽堂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91页。
    ④[明]于慎行著:《谷山笔麈》,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88页。
    ①[清]王士祯著:《带经堂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26页。
    ②[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49页。
    ③[清]王夫之评选,张国星点校:《古诗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6页。
    ④[清]吴淇著,汪俊,黄进德点校:《六朝选诗定论》,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第333页。
    ①朱光潜著:《诗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199页。
    ②[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131页。
    ①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4页。
    ②[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262页。
    ③吕德申著:《钟嵘<诗品>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05页。
    ④钱志熙:《论<文赋>体制方法之创新及其历史成因》,《求索》第1期,1996年。
    ①钱志熙:《乐府古辞的经典价值——魏晋至唐代文人乐府诗的发展》,《文学评论》第2期,1998年。
    ②[明]于慎行著:《榖山笔麈》,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88页。
    ③[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87页。
    ④[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第37页。
    ①王运熙:《梁鼓角横吹曲杂谈》,《楚雄师专学报》第4期,1995年。
    ②钱志熙:《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兼论乐府诗写作方法之流变》,《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1995年。
    ①[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91页。
    ②[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42页。
    ③[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5页。
    ④[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73—574页。
    ①[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891页。
    ②曹道衡、沈玉成著:《南北朝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253页。
    ③钱仲联补校:《鲍参军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66页。
    ④黄节著:《汉魏乐府风笺》,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61页。
    ⑤[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29页。
    ⑥[明]许学夷著:《诗源辨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140页。
    ①[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02页。
    ②[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34页。
    ③[晋]葛洪著,杨明照撰:《抱朴子外编校笺》(下),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73页。
    ④[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12页。
    ⑤[清]赵翼著:《廿二史札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72—174页。
    ⑥唐长孺著:《唐长孺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①[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54页。
    ②[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17-318页。
    ③[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23页。
    ④[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30页。
    ⑤[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943页。
    ⑥[南朝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18页。
    ⑦[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16页。
    ⑧[唐]房玄龄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11页。
    ①[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99页。
    ②[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58页
    ③[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585页。
    ④[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81页。
    ①[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766页。
    ②[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890页。
    ①[南朝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293页。
    ②[南朝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41页。
    ③[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97—199页。
    ④[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77页。
    ⑤[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42页。
    ⑥[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55页。
    ⑦[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12页。
    ①[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46页。
    ②[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685页。
    ③[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213页。
    ④[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43页。
    ①[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219页。
    ②[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908页。
    ①程千帆著:《古诗考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70—71页。
    ②朱自清著:《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41页。
    ③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62页。
    ④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52页。
    ⑤黄节撰:《谢康乐诗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页。
    ①[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262页。
    ②吕德申著:《钟嵘<诗评>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5—56页。
    ③[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908页。
    ①[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09页。
    ②王瑶著:《中古文学史论集》,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130页。
    ③[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72页。
    ④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请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314页。
    ①[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64页。
    ②[明]许学夷著:《诗源辨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114页。
    ③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8页。
    ④[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03页。
    ⑤[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64页。
    ①[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474页。
    ②[唐]姚思廉撰:《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353页。
    ③[清]陈祚明编选:《采菽堂古诗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80页。
    ④[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03页。
    ①黄侃著:《文心雕龙札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12页。
    ②刘永济著:《文心雕龙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27页。
    ①[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474页。
    ②[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40页。
    ③[清]赵翼著:《瓯北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175页。
    ④葛晓音著:《八代诗史》,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12页。
    ①王瑶著:《中古文学史论集》,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138页。
    ②[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85页。
    ③高友工,梅祖麟著:《唐诗的魅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1页。
    ④马茂元著:《马茂元说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7页。
    ⑤张国星:《永明体“新变”说》,《文学评论》第5期,1998年。
    ①[南朝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61页
    ①[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820页
    ②[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92页
    ③[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92页。
    ①程千帆著:《古诗考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70—71页。
    ②[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848页。
    ③[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17页。
    ①[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24页。
    ②[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58页。
    ③[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49页。
    ④[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927页。
    ⑤[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99页。
    ⑥[唐]刘餗撰:《隋唐嘉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9页。
    ①周一良著:《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1页。
    ②[南朝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477页。
    ③[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823页。
    ④[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828页。
    ⑤[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15页。
    ①[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22页。
    ②[南朝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71页。
    ③[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436页。
    ④[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38页。
    ⑤[南朝梁]颜之推著,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81页。
    ⑥[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40页。
    ⑦[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48页。
    ①[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56页。
    ②[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39页。
    ③[清]赵翼著:《廿二史札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54页。
    ①郭绍虞编,富寿荪点校:《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30页。
    ②[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42页。
    ③王文进著:《南朝边塞诗新论》,台北:里仁书局,2000年,第119页。
    ①[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694页。
    ②[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33页。
    ③[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841页。
    ④[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01页。
    ⑤[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页。
    ⑥[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898页。
    ①[南朝梁]萧子显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79页。
    ②[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90页。
    ③[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3页。
    ④吕德申著:《钟嵘<诗品>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5页。
    ①王运熙著:《乐府诗述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58—359页。
    ①[南朝梁]萧子显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98页。
    ②[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9页。
    ①罗宗强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15页。
    ②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191页。
    ①[五代]刘昫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40页。
    ②[清]沈德潜著:《说诗晬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03页。
    ③钱志熙:《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兼论乐府诗写作方法之流变》,《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1995年。
    ④[唐]魏徵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714页。
    ⑤[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884页。
    ⑥[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557页。
    ①[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18页。
    ②[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84页。
    ③[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81页。
    ④[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81页。
    ⑤[清]沈德潜著,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03页。
    ⑥[南朝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61页。
    ⑦[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913页。
    ①[唐]李延寿撰:《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00页。
    ②[南朝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52页。
    ③[南朝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52页。
    ④[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811页。
    ⑤[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24页。
    ①[清]赵翼著:《廿二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54页。
    ②[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93页。
    ③[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96页。
    ④[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05页。
    ⑤[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09页。
    ⑥吴大顺:《梁武帝音乐活动与梁代宫体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2007年。
    ①钱钟书著:《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946页。
    ②宗白华著:《美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7页。
    ③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51页。
    ①[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010页。
    ②[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010页。
    ③[唐]魏征等著:《隋书》卷一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31页。
    ④[唐]魏征等著:《隋书》卷一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09页。
    ①[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2997页。
    ②[晋]崔豹著:《古今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0册,第104—106页。
    ①[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09—310页。
    ②[南朝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14页。
    ③钱志熙:《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兼论乐府诗写作方法之流变》,《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1995年。
    ④孙楷第著:《沧州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28页。
    ①王运熙著:《乐府诗述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76页。
    ②[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11页。
    ③曹道衡著:《中古文学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43页。
    ④孙尚勇:《横吹曲考论》,《中国音乐学》第1期,2003年。
    ⑤韩宁著:《鼓吹横吹曲辞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⑥曹道衡,沈玉成著:《南北朝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83—284页。
    ①阎采平:《北朝乐府民歌的南流及其对南朝文坛的影响》,《湘潭大学学报》第1期,1998年。
    ②[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78年,第37页。
    ③[清]王士祯著:《带经堂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2—23页。
    ④[唐]令狐德菜撰:《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184页。
    ⑤[唐]魏征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09页。
    ⑥郭绍虞编,富寿荪点校:《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3页。
    ⑦[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译:《中国诗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03页。
    ①[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33页。
    ②阎采平:《梁陈边塞乐府论》,《文学遗产》第6期,1988年。
    ③[明]胡之骥注:《江文通集汇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
    ④[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15页。
    ⑤钱志熙:《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兼论乐府诗写作方法之流变》,《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1995年。
    ①朱谦之著:《中国音乐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53页。
    ②阎采平:《梁陈边塞乐府论》,《文学遗产》第6期,1988年。
    ③钱志熙著:《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20—221页。
    ①[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77页。
    ②[南朝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52页。
    ③[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0页。
    ④[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449页。
    ⑤[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73页。
    ⑥[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03页。
    ⑦[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11页。
    ⑧[唐]姚思廉撰:《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84页。
    ①[唐]姚思廉撰:《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929页。
    ②曹道衡,沈玉成著:《南北朝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83—284页。
    ③钱志熙:《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兼论乐府诗写作方法之流变》,《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1995年。
    ①周一良著:《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70页。
    ②[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09页。
    ③[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4690页。
    ④[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21页。
    ①[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998页。
    ②[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42页。
    ③[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73—574页。
    ①[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58页。
    ②[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73页。
    ③曹道衡、沈玉成著:《南北朝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253页。
    ①[明]许学夷著:《诗源辨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6页。
    ②[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574页。
    ③[隋]阳玠撰,黄大宏校笺:《八代谈薮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47页。
    ④[明]张溥著,殷梦伦注:《汉魏卢潮百三家集题辞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25页
    ⑤郭绍虞编,富寿荪点校:《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20页。
    ①[南朝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71页。
    ①[唐]刘餗撰:《隋唐嘉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9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927页。
    ③[南朝梁]萧子显著:《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27页。
    ④[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3页。
    ①[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82页。
    ②[清]陈祚明编选:《采菽堂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57页。
    ①[清]方玉润撰:《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93页。
    ②[清]方玉润撰:《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71页。
    ①钱志熙:《歌谣、乐章、徒诗》,《中山大学学报》第1期,2011年。
    ①葛晓音:《论齐梁文人革新晋宋诗风的功绩》,《北京大学学报》第3期,1985年。
    ②[清]何文焕编:《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33页。
    ③[日]松浦友久著,孙昌武,郑天纲译:《中国诗歌原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98页。
    ①[日]松浦友久著,孙昌武,郑天刚译:《中国诗歌原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94页。
    ①葛晓音著:《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21—122页。
    ②陈平原著:《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1页。
    ①钱志熙:《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兼论乐府诗写作方法之流变》,《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1995年。
    ①佘正松:《边塞诗研究中若干问题刍议》,《文学遗产》第4期,2006年。
    ②王文进著:《南朝边塞诗新论》,台北:里仁书局,2000年,第78—82页。
    ①[唐]令狐德棻撰:《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738页。
    ②[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95页。
    ③[唐]吴兢撰,谢保成集校:《贞观政要集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17页。
    ④[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90页。
    ①[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41页。
    ②[北魏]杨街之撰,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42页。
    ③[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15页。
    ④[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15页。
    ①[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23页。
    ②修林海,李吉提著:《中国音乐的历史和审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4页。
    ③修林海,李吉提著:《中国音乐的历史和审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5页。
    ①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908页。
    ①[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91页。
    ②[清]张玉榖言:“此羡健妇能持门户之诗。”(张玉榖著:《古诗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26页。)。
    ①[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42页。
    ②[宋]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5页。
    ③[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73—574页。
    ④[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891页。
    ⑤曹道衡、沈玉成著:《南北朝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253页。
    ⑥钱仲联补校:《鲍参军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66页。
    ⑦黄节撰:《汉魏乐府风笺》,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61页。
    ①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00页。
    ②[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55—156页。
    ③[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56页。
    ④[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80页。
    ①蒋述卓:《北方文风的悲凉感与佛教》,《广西师大学报》第2期,1988年,
    ①[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010页。
    ②[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010页。
    ③[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99页。
    ④[北齐]李百药撰:《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744页。
    ⑤[清]陈祚明评选:《采菽堂古诗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62页。
    ①[唐]李延寿撰:《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702页。
    ②[北魏]杨街之撰,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8页。
    ③陈寅恪著:《隋唐制度渊源论》,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4页。
    ④[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04页。
    ⑤钱志熙著:《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页。
    ⑥[清]沈德潜著,郭松林注:《说诗晬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04页。
    ①[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744页。
    ②[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00页。
    ①[唐]李延寿撰:《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87页。
    ②傅亚庶撰:《刘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510页。
    ①傅亚庶撰:《刘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63页。
    ②[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37页。
    ③[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879页。
    ④[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56页。
    ⑤[唐]李延寿撰:《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752页。
    ⑥[唐]魏微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316
    ⑦[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90页。
    ①[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97页。
    ②[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323页。
    ③[唐]李百药撰:《北齐书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293页。
    ④[唐]李延寿撰:《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3337页。
    ⑤[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313页。
    ⑥[清]王士祯著:《带经堂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29页。
    ⑦[唐]李延寿撰:《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358页。
    ⑧[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80页。
    ①[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81页。
    ②[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7页。
    ③[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13页。
    ④[唐]令狐德棻撰:《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716页。
    ①[唐]李延寿撰:《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555页。
    ②[唐]李延寿撰:《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996页。
    ③[唐]李延寿撰:《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477页。
    ④[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260页。
    ⑤[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69页。
    ⑥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00页。
    ⑦[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7页。
    ①[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10页。
    ②[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79页。
    ③[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43页。
    ④[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13页。
    ①[五代]刘昫著:《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71页。
    ②[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28页。
    ③[五代]刘昫著:《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40页。
    ④[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430页。
    ⑤[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86页。
    ⑥[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04页。
    ①[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714页。
    ②[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41页。
    ③葛晓音著:《八代诗史》,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26—227页。
    ④[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11页。
    ⑤孙楷第著:《沧州集》,北京:中华书局,第332页。
    ⑥王运熙著:《乐府诗述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71页。
    ①[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605页。
    ②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90页。
    ③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24页。
    ④[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90页。
    ①《古乐苑》第十三卷,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①[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212页。
    ②[清]沈德潜选:《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345页。
    ①曹道衡:《再论北朝诗赋》,《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1985年。
    ①[唐]令狐德棻撰:《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734页。
    ②郭豫衡著:《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06页。
    ①罗宗强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48页。
    ②[唐]李延寿撰:《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793页。
    ③[清]倪瑶注:《庾子山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4页。
    ④刘永济著:《十四朝文学要略》,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94页。
    ⑤[明]杨慎撰,王大厚笺证:《升庵诗话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48页。
    ①[清]刘熙载著:《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7页。
    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17—318页。
    ①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24页。
    ②[明]许学夷著:《诗源辨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133页。
    ①[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286页。
    ②[唐]李延寿撰:《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13页。
    ③[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296页。
    ①[清]王士祯著:《带经堂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93页。
    ②丁福保编:《清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424页。
    ③[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34页。
    ④[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5499页。
    ①[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82页。
    ②[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7页。
    ①[唐]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7页。
    ②[清]王士祯著:《带经堂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93页。
    ③[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841页。
    ④[清]张玉毅撰:《古诗赏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13页。
    ⑤[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73页。
    ⑥[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5页。
    ⑦[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730页。
    ①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10页。
    ②郭绍虞编,富寿荪点校:《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3页。
    ③[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730页。
    ④[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741页。
    ⑤[清]沈德潜著,郭松林注:《说诗晬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05页。
    ①[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56页。
    ①[清]王士祯著:《带经堂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93页。
    ①[清]方玉润撰:《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44页。
    ②[清]方玉润撰:《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66页。
    ③[清]方玉润撰:《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65—566页。
    ①陈子展著:《诗经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99页。
    ②[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998页。
    ②吴闿生著:《诗义会通》,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03页。
    ④[清]方玉润撰:《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71页。
    ⑤[清]方玉润撰:《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60页。
    ⑥[清]方玉润撰:《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30页。
    ①钱钟书著:《管锥编》,三联书店,2007年,第193页。
    ②[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120页。
    ③[宋]朱熹著:《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40页。
    ④[清]王夫之等著:《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①陈子展著:《诗三百解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82页。
    ②[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19页。
    ③[清]姚际恒著:《诗经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91页。
    ④[清]王夫之撰:《姜斋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40页。
    ①[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93页。
    ②[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71页。
    ①[清]方玉润撰:《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64页。
    ②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汉魏古注十三经》,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70页。
    ①王夫之等:《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②[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6页。
    ①陈子展:《诗三百解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55页。
    ②钱钟书著:《管锥编》,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192页。
    ③[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78页。
    ④[清]王夫之撰:《姜斋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41页。
    ①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92页。
    ②[清]方玉润撰:《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46页。
    ③钱钟书著:《管锥编》,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192页。
    ④[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页。
    ⑤郭绍虞校注:《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98页。。
    ①钱志熙:《歌谣、乐章、徒诗》,《中山大学学报》第一期,2011年。
    ①[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第2534页。
    ②[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2页。
    ③[明]胡应麟著:《诗薮》,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1页。
    ④黄节著:《汉魏乐府风笺》,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43页。
    ⑤葛晓音:《关于“行”之释义的补正》,《文学遗产》第4期,1999年。
    ①钱志熙著:《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162页。
    ②[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97页。
    ③[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728页。
    ④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62页。
    ⑤[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第377页。
    ①[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638页。
    ②郭绍虞编选,富寿荪点校:《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223页。
    ③余嘉锡笺注:《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11页。
    ①褚斌杰著:《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39页。
    ②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48页。
    ③[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9页。
    ④[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1页。
    ①[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5页。
    ①[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83—984页。
    ②[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219页。
    ③褚斌杰著:《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16—122页。
    ④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8页。
    ⑤黄节著:《汉魏乐府风笺》,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42页。
    ①[唐]李善注:《文选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91页。
    ②[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1页。
    ③[清]王士祯选,[清]闻人倓笺注:《古诗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77页。
    ④[宋]郑樵著,王树民点校:《通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年,第897页。
    ⑤[清]陈祚明选:《采菽堂古诗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42页。
    ①[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69页。
    ②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33—135页。
    ③[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262页。
    ④关于汉魏乐府诗创作与音乐的关系,参看钱志熙的《汉魏乐府诗的音乐与诗》(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论建安诗歌与音乐艺术的关系》(载《原学》第4期,1996年。)
    ⑤[清]张玉谷撰,许逸民点校:《古诗赏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83页。
    ⑥[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1页。
    ①[清]陈祚明选:《采菽堂古诗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41页。
    ②[清]沈德潜撰:《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③[清]陈祚明评选:《采菽堂古诗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93页。
    ①[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61页。
    ②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89页。
    ③钱志熙著:《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1页。
    ④郭绍虞编选,富受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861页。
    ⑤[明]许学夷著:《诗源辨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90页。
    ⑥[清]陈祚明评选:《采菽堂古诗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22页。
    ①罗根泽著:《乐府文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20页。
    ②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43页。
    ③钱志熙:《情性与通变——唐人诗学的基本思想与方法》,《长江学术》第1期,2006年。
    ①[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731页。
    ②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12页。
    ①[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908页。
    ①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14页。
    ②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423页。
    ①[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6页。
    ②[唐]刘餗撰:《隋唐嘉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页。
    ③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3页。
    ①[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34页。
    ①[唐]卢照邻著,李云逸校注:《卢照邻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39页。
    ②参看钱志熙《乐府古辞的经典价值——魏晋至唐代文人乐府诗的发展》(见《文学评论》第2期,1998年。)
    《史记》,[汉]司马迁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汉书》,[汉]班固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三国志》,[晋]陈寿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宋书》,[南朝梁]沈约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梁书》,[唐]姚思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陈书》,[唐]姚思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魏书》,[北齐]魏收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南史》,[唐]李延寿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北史》,[唐]李延寿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周书》,[唐]令狐德棻撰,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
    《北齐书》[唐]李百药撰,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隋书》,[唐]魏徵撰,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金楼子校笺》,[南朝梁]萧绎撰,许逸民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通典》,[唐]杜佑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抱朴子外篇校笺》,[晋]葛洪撰,杨明照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撰,余嘉锡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洛阳伽蓝记校释》,[北魏]杨街之撰,周祖谟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颜氏家训集解》,[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贞观政要集校》,[唐]吴兢撰,谢保成集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唐六典》,[唐]李林甫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朝野佥载》,[唐]张鷟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大唐新语》,[唐]刘餗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因话录》,[唐]赵磷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云溪友议》,[唐]范摭撰,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史通通释》[唐]刘知几撰,[唐]浦起龙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唐国史补》,[唐]李肇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建康实录》,[唐]许嵩撰,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云麓漫钞》,[唐]赵彦卫撰,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北梦琐言》,[五代]孙光宪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唐摭言》,[五代]王定保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旧唐书》,[五代]刘昫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唐会要》,[宋]王溥撰,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著,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通志》,[宋]郑樵撰,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唐语林校证》,[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老学庵笔记》,[宋]陆游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野客丛书》,[宋]王林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朱子语类》,[宋]黎靖德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方舆胜览》,[宋]祝穆撰,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容斋随笔》,[宋]洪迈撰,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十七史商榷》,[清]王鸣盛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廿二史劄记校证》,[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文史通义校注》,[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日知录集释》,[清]王夫之著,黄汝成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义门读书记》,[清]何焯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文心雕龙注》,[南朝梁]刘勰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文心雕龙注释》,[南朝梁]刘勰撰,周振甫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诗品注》,[南朝梁]钟嵘撰,陈延杰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钟嵘<诗品>校释》,[南朝梁]钟嵘撰,吕德申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诗品集注》,[南朝梁]钟嵘撰,曹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金楼子校笺》,[南朝梁]萧绎撰,许逸民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日]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诗式校注》,[唐]皎然撰,李壮鹰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诗人玉屑》,[宋]魏庆之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诗话总龟》,[宋]阮阅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诗薮》,[明]胡应麟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唐音癸签》,[明]胡震亨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诗源辨体》,[明]许学夷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唐诗品汇》,[明]高棵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升庵诗话新笺证》,[明]杨慎著,王大厚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历代诗话》,[清]吴景旭撰,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历代诗话》,[清]何文焕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清诗话》,[清]王夫之等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诗话续编》,郭绍虞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曹植集校注》,[三国魏]曹植撰,赵幼文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84年。
    《庾子山集注》,[北周]庾子山撰,[清]倪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鲍参军集注》,[南朝宋]鲍照撰,钱振伦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文选》,[南朝梁]萧统撰,[唐]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玉台新咏笺注》,[南朝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杨炯集》,[唐]杨炯撰,徐明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王子安集注》,[唐]王勃撰,[清]蒋清翊注,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卢照邻集注》,[唐]卢照邻撰,李云逸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王维集校注》,[唐]王维撰,陈铁民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李太白全集》,[唐]李白撰,[清]王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杜诗镜诠》,[唐]杜甫撰,[清]杨伦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
    《杜诗详注》,[唐]杜甫撰,[清]仇兆鳌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岑嘉州诗笺注》,[唐]岑参撰,廖立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刘开扬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建安七子集》,俞绍初辑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初学记》,[唐]徐坚撰,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太平御览》,[宋]李昉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太平广记》,[宋]李昉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唐诗纪事校笺》,[宋]计有功撰,王仲镛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郡斋读书志校证》,[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唐才子传校笺》,[元]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诗集传》,[宋]朱熹撰,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明]张溥撰,殷梦伦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全唐诗》,[清]彭定求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编,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诗比兴笺》,[清]陈沆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全唐文》,[清]董诰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诗经通论》,[清]姚际恒撰,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诗经原始》,[清]方玉润撰,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古诗源》,[清]沈德潜编,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古诗赏析》,[清]张玉谷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采菽堂古诗评选》,[清]陈祚明评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六朝诗选定论》,[清]吴淇著,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
    《中国音乐史》,[日]田边尚雄著,陈清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隋唐制度渊源论》,陈寅恪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管锥编》,钱钟书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唐人行第录》,岑仲勉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金明馆初稿丛编》,陈寅恪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
    《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合肥:黄山书社,1987年。
    《魏晋南北朝试论拾遗》,唐长孺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曹道衡,沈玉成编撰,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唐代政治史论稿》,陈寅恪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汉唐外交制度史》,黎虎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文心雕龙校释》,刘永济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文心雕龙札记》,黄侃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谈艺录》,钱钟书著,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文心雕龙义证》,詹锳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全唐诗补编》,陈尚君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诗论》,朱光潜著,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南北朝文学编年史》,曹道衡,刘跃进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增订注释全唐诗》,陈贻焮主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张伯伟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中古文学史料从考》,曹道衡,沈玉成著,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唐人轶事汇编》,周勋初主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中古文学概论》,徐嘉瑞著,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
    《乐府古辞考》陆侃如著,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
    《中国文学史新编》,张长弓著,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唐诗概论》,苏雪林著,台北:商务印书馆,1958年。
    《乐府诗选》,余冠英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中国中古文学史》,刘师培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汉魏六朝诗论丛》,余冠英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汉文学史纲要》,鲁迅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程千帆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著,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
    《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逯钦立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古诗考索》,程千帆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葛晓音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乐府文学史》,杨生枝著:南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国诗史》,[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
    《中古文学史论文集》,曹道衡著,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古代文学杂论》,余冠英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唐诗综论》,林庚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唐诗研究》,胡云翼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7年。
    《形象意象情感》,敏泽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7年。
    《唐诗学引论》,陈伯海著,上海:上海:知识出版社,1988年。
    《八代诗史》,葛晓音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中国音乐文学史》,朱谦之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中古古代文体概论》,褚斌杰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汉唐文学的嬗变》,葛晓音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中国诗歌意象论》,陈植锷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被开拓的诗世界》,程千帆等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中国文学简史》,林庚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唐代文学史》,乔象锺,陈铁民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中国美文及其历史》,梁启超著,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乐府文学史》,罗根泽著,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魏晋南北朝学思想史》,罗宗强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唐人选唐诗新编》,傅璇琮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杜晓勤著,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吴先宁著,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中国文学史论》,王瑶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文学史纲》,曾毅著,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
    《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曹道衡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沈玉成编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唐诗杂论》,闻一多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白话文学史》,胡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汉魏六朝文学论文集》,曹道衡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钱志熙著,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
    《南朝边塞诗新论》,王文进著,台北:里仁书局,2000年。
    《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著,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说乐府》,萧涤非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钱志熙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钱志熙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赵敏俪等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唐声诗》,任半塘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乐府诗述论》,王运熙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唐代歌行论》,薛天纬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汉魏乐府风笺》,黄节撰,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赵敏俪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刘怀荣等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汉魏乐府艺术研究》,钱志熙著,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
    《汉魏六朝文学史》,萧涤非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
    《汉魏乐府艺术研究》,钱志熙著,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
    王运熙:《七言诗形式的发展与完成》,《复旦学报》1956年第2期。
    余冠英,王运熙:《唐诗发展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1978年第1期。
    曹道衡:《再论北朝诗赋》,《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1期。
    葛晓音:《论齐梁文人革新晋宋诗风的功绩》,《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胡大浚:《边塞诗之涵义与唐代边塞诗的繁荣》, 《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
    扬明:《宫体诗的评价问题》,《复旦学报》1988年第5期。
    阎采平:《梁陈边塞乐府诗论》,《文学遗产》1988年第6期。
    蒋述卓:《北朝文风的悲凉感遇佛教》,《广西师大学报》1988年第2期。
    阎采平:《北朝民歌的南传及其对南朝文坛的影响》,《湘潭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葛晓音:《初唐四杰与齐梁文风》,《求索》1990年第3期。
    曹道衡:《论北齐诗歌的历史地位》,《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2期。
    唐长孺:《论南朝文学的北传》,《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
    葛晓音:《论李白乐府的复与变》,《文学遗产》1994年第1期。
    葛晓音:《盛唐清乐的衰落和古乐府诗的兴盛》,《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4期。
    葛晓音:《论李白乐府的复与变》,《文学遗产》1994年第1期。
    钱志熙:《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兼论乐府诗写作方法之流变》,《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王运熙:《唐人的诗体分类》,《中国文化》1995年第12期。
    葛晓音:《新乐府的缘起和界定》,《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王运熙:《梁鼓角横吹曲杂谈》,《楚雄师专学报》1995年第5期。
    钱志熙:《论建安诗歌与音乐艺术的关系》,《原学》1996年第4辑。
    许总:《唐诗历史进程与存在方式之重构》,《社会可续辑刊》1996年第2期。
    李炳海:《北朝文人的临战心态及边塞诗的格调》,《晋阳学刊》1996年第1期。
    葛晓音:《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兼论歌行的形成及其与七古的分野》,《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
    曹道衡:《论隋代诗歌》,《齐鲁学刊》1997年第2期。
    钱志熙:《乐府古辞的经典价值——魏晋至唐代文人乐府诗的发展》,《文学评论》1998年第2期。
    钱志熙:《略说近体诗与古诗的渊源关系》,《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2期。
    曹道衡:《南北文风之融合和唐代<文选>学之兴盛》,《文学遗产》1999年第1期。
    阎福玲:《边塞诗及其特质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阎福玲:《中国古代边塞诗的三重境界》,《北方论丛》1999年第4期。
    钱志熙:《元白诗体理论探析》,《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春之卷。
    钱志熙:《论唐诗体裁系统的优势》,《陕西师大学报》2005年第4期。
    曹道衡:《东汉文化中心的东移及东晋南北朝南北学术文艺的差别》,《文学遗产》2006年第5期。
    佘正松:《边塞诗研究中若干问题刍议》,《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
    钱志熙:《论初唐诗人对元嘉体的接受及其诗史意义》,《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夏之卷。
    薛天纬:《歌行诗体论》,《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
    王立增:《乐府诗题“行”、“篇”的音乐风含义与诗体特征》,《文学遗产》2007年第3期。
    杜晓勤:《北齐文学传统与初唐诗歌革新之关系》,《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
    葛晓音:《鲍照“代”乐府体探析——兼论汉魏乐府创作传统的特征》,《上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钱志熙:《论魏晋南北朝乐府体五言的文体演变——兼论其与徒诗五言体之间文体上的分合关系》,《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葛晓音:《南朝五言诗体调的“古”“近”之变》,《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钱志熙:《歌谣、乐章、徒诗——论诗歌史的三大分野》,《中山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钱志熙:《论齐梁陈隋时期诗坛的古今分流现象》,《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钱志熙:《论初盛唐时期古体诗体制的发展》,《南开学报》2011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