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学生学业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一直为学业不良问题所困扰,学业不良日益广泛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并解决学业不良学生教育问题是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学业不良学生是其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另外,随着义务教育在世界各国的普及,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问题直接影响到义务教育的质量。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选择中学生学业不良作为研究内容。
     本文在前言中对学业不良的定义及中学学业不良学生进行了诠释和界定,并介绍了国内外学业不良的相关研究。接着在分析多项研究及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学生学业不良的主要成因在于其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低。
     在第二部分里,本文对中学学业不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征分为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绪情感、意志四个方面作了具体阐述。接下来,本文具体分析了影响中学学业不良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自身及学校原因。在学生自身方面,最根本的影响其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原因是学业不良学生在学业上反复失败的体验。在学校方面,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误区,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师爱的偏误正是阻碍中学学业不良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重要原因。
     根据两方面的影响因素,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中学学业不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对策,即培养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情绪情感,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及激发学习兴趣。
Underachievement problem is always serious in the educational bounds, especially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People begin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it. It's the important thing of abandoning examination ?oriented education for quality ?oriented education to study and solve the underachiever problem. Because quality ?oriented education is for all the students, the underachievers are the special members of them.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of the universalizing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underachievers have much effect on it. Basing on the reasons above, I decide to study the underachiever problem in middle schools.
    In the preface, first, I annoate and define the implications of underachievement and underachievers in middle schools, I introduce the study about underachievement in China and overseas. Then, I find the underachiever problem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personality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data from the study and investigation.
    In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article, I divide the underachievers' personality factors into four respects to explicate: learning motive, learning interest, attachment and volition. Then I analyse the influence of school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upon the personality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of students themselves, the experience of much failu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of schools, first, the error in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schools, second, the shortcoming in the teachers' teaching, third, the lack of teachers' love.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factors, this article 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optimizing the personality factors of underachievers in middle schools. That is to develop their learning motive, good attachment and volition, stimulate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引文
[1][3]刘京海:《学习困难学生问题的深层思考》,《现代特殊教育》2001年第5期,第16页。
    [2][4][30]徐芬编著:《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矫治》,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6、341页。
    [5]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教育研究》2000年第9期,第72页。
    [6][11][12][25]刘京海主编:《成功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6、52页。
    [7](苏)赞可夫编,杜殿坤等译:《教学与发展》,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3~225页。
    [8](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周渠等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8~63页。
    [9][10](美)布卢姆著,王纲等译:《布卢姆掌握学习论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66~67页。
    [13]叶立群主编:《特殊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01页。
    [14][15][19][22][33]李洪玉、何一粟著:《学习动力》,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6、24、27、56、29页。
    [16]张承芬主编:《教育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90页。
    [17]全国教育管理研究会课题组:《初中学业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教育研究》1996年第8期,第44页。
    [18]陈德华著:《刘京海与成功教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88~92页。
    [20][27]沈德立、阴国恩主编:《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9页。
    
    
    [21]钟启泉编著:《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
    [23]成都市人民路中学课题组:《初中学习困难学生心理与教育的初步探索》,《中小学教育》1995年第12期,第33页。
    [24]雷雳:《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干预》,《心理学动态》2000年第1期,第59~60页。
    [26]孙铁红:《对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几种教师因素分析》,《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70~71页。
    [28]周宏、高长梅、刑莉娅主编:《学校教育科研热点研究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9年3月版,第234页。
    [29]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页。
    [31]张庆林主编:《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页。
    [32]田景正:《苏霍姆林斯基转差理论的启示》,《教学与管理》2000年第4期,第5页。
    
    
    1.[美]丹尼尔·P·哈拉汉,詹姆斯·M·考夫曼,高卓、张葆华译:《异常儿童特殊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1992年版。
    2.[美]柯克·加拉赫著,汤盛钦、银盛铬译:《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徐芬编著:《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矫治》,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叶立群主编:《特殊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李洪玉、何一粟著:《学习动力》,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钟启泉编著:《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沈德立主编:《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8.燕国材著:《学习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沈德立、阴国恩主编:《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0.刘京海主编:《成功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陈德华著:《刘京海与成功教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12.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3.张庆林主编:《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4.石欧著:《教学病理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5.刘克兰主编:《现代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卢子洲编著:《实用教育新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杜殿坤主编:《原苏联教学论流派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8.王桂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教育改革的浪潮与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9.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开明出版社1999年版。
    
    
    20.崔录、李珍编著:《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
    21.阴国恩、李洪玉、李幼穗:《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理论与方法》,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
    23.彭智勇、钟型泰主编:《现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指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4.马桂佳主编:《青少年学习障碍及其调整》,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5.沃建中主编:《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张承芬主编:《教育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7.郑新生、周莉莉:《对后进生进行教育和转化基本模式的探讨》,《海南师范学报》1997年第3期。
    28.罗玲莉:《不良学习心理的分析及对策》,《心理天地》,2000年第7~8期。
    29.畅芳玲:《根据“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素质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4期。
    30.王春燕:《试析中小学学生的学习障碍及其转化指导》,《教育科学》,1995年第2期。
    31.曾瑞天,刘瑞子:《掌握差生特点促进差生进步》,《教育导刊》,1994年第2~3期。
    32.刘京海:《学习困难学生问题的深层思考》,《现代特殊教育》,2001年第5期。
    33.孙铁红:《对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同种教师因素分析》,《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4.陈德华:《学习困难学生及其转化的基本策略》,《现代特殊教育》,2001年第7期。
    35.于萍,高松,赵锦秀:《初中差生个性类型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36.中小学品德、学习后进生成因与对策研究课题组:《中小学品德、学习后进生成因与对策研究报告》,《普教研究》,1995年第4期。
    37.屈孝容:《中学后进生的心理障碍与消除》,《衡阳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38.雷雳:《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干预》,《心理学动态》,2000年第1期。
    39.王莘莘,王玲凤:《提高中学生成绩的方法初探》,《湖州师专学报》,1994年第1
    
    
    40.冯建华:《撕去“落后生”的标签——多重智力理论及其教育意义》,《中国教育学报》,1997年第8期。
    41.王剑兰:《普通中学差生及其转化》,《韶关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42.成都市人民路中学课题组:《初中学习困难学生心理与教育的初步探索》,《中小学教育》,1995年第12期。
    43.全国教育管理研究会课题组:《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教育研究》,1996年第8期。
    44.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教育研究》,2000年第9期。
    45.田景子:《苏霍姆林斯基转差理论的启示》,《教学与管理》,2000年第4期。
    46.凌新文:《试析职业高中后进生的心理特征及改善对策》,《班主任之友》,2000期1~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