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秦汉时期广西地区汉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秦朝时,广西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版图。也就是自秦朝起,汉文化在广西地区更大范围内得以传播。因此,研究秦汉时期广西地区的汉文化,探讨这个时期广西地区在汉文化影响之下的社会变迁,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于秦汉时期广西地区的历史,文献记载并不多。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近50多年来广西先秦时期及秦汉时期墓葬、遗址的发掘报告以及考古文集和极为有限文献资料,通过系统法、比较法、图表法、二重证据法、文化因素分析法,从物质、制度及组织、精神三个层面来论述秦汉时期广西地区汉文化的内容。
     本文由七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是对秦汉时期广西地区汉文化研究状况进行回顾,肯定研究已取得的成就,指出其不足之处,并对本文资料的运用、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进行介绍。第一章在介绍先秦时期广西地区的文化面貌的基础上,对广西地区秦汉墓葬及遗址数量,分地区、分时期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对墓葬与遗址进行断代,结合传世文献史料与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研究了秦汉墓葬形制演变特点与分布特色。这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及主要依据。第二章从物质层面,按时期、地区、类型分析了秦汉时期广西地区墓葬中的汉文化因素:汉式生产工具、手工业、汉式物品。第三章从制度及组织层面对汉文化因素进行了研究,包括汉式庄园、汉文字、郡县建制。第四章则是从精神层面来研究汉文化因素:汉式乐器、博戏、汉人风俗。第五章对汉文化传入广西地区的途径及载体作分析。汉文化传入广西地区的载体主要有驻军、因罪迁入的汉人及贬官、朝廷命官、商人、北上中原求学的士人、入质汉人朝廷的质子、自发的汉移民等。最后是结语,这是对本文进行归纳总结。
     纵观全文,秦汉时期广西地区墓葬及遗址主要分布在广西的东北部、中部、东南部,而广西西部仅有零星分布。与此同时,秦汉时期,汉文化在广西地区的传播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主要集中在广西地区的东北部、中部、东南部,而西部仅有零星的体现。广西地区的汉文化主要来自中原地区,并通过官方强制手段等途径进行传播,而载体则主要有朝廷命官、移民、商人等。汉文化在广西地区的传播,加速了该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开发。因此,从物质、制度及组织、精神三个层面对秦汉时期广西地区汉文化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秦汉时期广西地区的历史发展面貌。
In Qin Dynasty, Guangxi Region was included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lso in the Qin Dynasty, the Han culture was spread in a wider scope in Guangxi Region. Therefore, the study of Guangxi Region's Han culture during Qin and Han Dynasties and exploring the social change of Guangxi Region during this perio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an culture not only, has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but also has som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re is not much literature about the history of Guangxi Region Dynasties during Qin and Han.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is dissertation made full use of archaeological data from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reports and collected works of Qin and Han tombs& sites in Guangxi Region from the 1950s to the 2009s and limited literature, by using the systematic method, evidence law, comparative law, cultural factor analysis as well as the chart method, from the material level, the system and the organizational level, spirit level, studied Han culture in Guangxi Region during Qin and Han Dynasties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seven parts. The Introduction part reviewed Han cultural studies of Guangxi Region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which affirmed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studies, pointed out the deficiencies, and introduced the use of this materials, research methods and main content. Based on introducing Guangxi Region's cultural landscape in the pre-Qin Period, the first chapter were the statistics of the Qin and Han tombs and sites in Guangxi Region and the analysis in accordance with regions, periods; combined with handed documents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related to research results with the predecessors to study the evolu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Qin and Han tombs. This is the basis of this study. The second chapter, from the material level, by periods, regions, type of classification, analyzed the tombs' Han cultural factors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in Guangxi Region:the Han-style tools for production, handicrafts, Han-style materials. From the system and the organizational level,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d Han cultural factors, including the Han-style manor, Han text, counties forms. The fourth chapter, from the spiritual level, studied Han cultural factors:the Han-style musical instruments, gambling, Han customs. The fifth chapter analyzed incoming channels and carriers of the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of Han culture. Spreading Han culture in the Guangxi Region, the carriers were mainly the stationed troops, the crime of ethnic Han, derogatory officers, imperial officers, businessmen, going-northward-studying scholars, hostages of the Han imperial court, the spontaneous Han immigrants and businessmen. The last part is a conclusion for this dissertation.
     Through the whole dissertation, we can find that Guangxi's tombs and burial sites and sites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are mainly in the northeast, the center and the southeast of Guangxi Region. During Qin and Han Dynasties, Han culture mainly from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spreading in the Guangxi Region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east, the central and the southeast of Guangxi Region. Han culture spread in Guangxi Region mainly through official channels such as compulsory means, while the major carriers were the imperial officers, migrants, businessmen and so on. Han culture spreading in Guangxi Region accelerated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study Han cultural contents in Guangxi Region during Qin and Han Dynasties with a comprehensive system from material, systems and organizations, which helps us to understand Guangxi Region'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better.
引文
1俞伟超:《考古学中的汉文化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度傅斯年汉学讲座演讲稿,载于《古史的考古学探索》,文物出版社,2000年。
    2覃彩銮:《汉文化的南传及其对壮族古代文化的影响(一)》,《广西民族研究》1988年第4期。
    3王东平:《先秦至唐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4刘文锁:《汉文化与古代新疆》,《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5雷虹霁:《秦汉文化区域与区域文化研究综论》,《民族艺术》2002年第2期。
    1雷坚:《秦汉至民国时期广西建置沿革初探》,《广西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
    2莫凤欣:《广西历史沿革述略》,《广西地方志》1998年第5期。
    3蒲艺果:《广西古代政区划分规律与当今政区改革》,《广西地方志》2001年第3期。
    4蒋远鸾:《广西区域建置沿革简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专辑)2001年6月。
    1苏振芳:《闽南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及其特点》,《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钟文典:《广西通史》卷1,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页。
    1[日]大庭脩著、林剑鸣译:《秦汉法制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5-156页。
    2钟文典:《广西通史》卷1,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页。
    3本文只收集了截至2009年公开发表且与本文相关的广西先秦及秦汉时期的考古资料。
    1李伯重: 《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页。
    3《毛泽东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57页。
    4魏宏森:《系统科学方法论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6页。
    1陈新芳:《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青海教育》2006年第4期。
    2鄂虹:《比较法——学习历史的金钥匙》,《理论观察》2004年第3期。
    3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收入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07页。
    1陈远璋:《广西考古的世纪回顾与展望》,《考古》2003年第10期。
    2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导言》,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71年。
    1蒋廷瑜:《广西考古四十年概述》,《考古》1998年第11期。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资源县晓锦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3期.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桂林市革命委员会文物管理委员会:《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的试掘》,《考古》1976年第3期。
    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隆安大龙潭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2年第2期。
    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南县博物馆:《广西平南县石脚山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1期。
    6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那坡县博物馆:《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10期。
    7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钦州县文化馆:《广西钦州独料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2年第1期。
    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工作队等:《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998年第11期。
    9韦江:《广西先秦考古述评》,《广西考古文集》第2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10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先秦崖洞葬综述》,《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1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先秦崖洞葬综述》,《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1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先秦崖洞葬综述》,《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先秦崖洞葬综述》,《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武鸣岜旺、弄山岩洞葬发掘报告》,《广西考古文集》第2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3岩洞葬又叫崖洞葬、崖墓,为了便于论述,本文统一使用岩洞葬。
    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先秦崖洞葬综述》,《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先秦崖洞葬综述》,《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6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龙州县博物馆:《龙州县更洒岩洞葬调查清理报告》,《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7贺州市博物馆:《广西贺州市马东村周代墓葬》,《考古》2001年第11期。
    8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南宁市博物馆、武鸣县文物管理所: 《武鸣县敢猪岩洞葬发掘简报》,《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武鸣岜马山岩洞葬清理简报》,《文物》1988年第2期。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先秦崖洞葬综述》,《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武鸣县文物管理所:《广西武鸣马头元龙坡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2期。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先秦崖洞葬综述》,《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4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恭城县出土的青铜器》,《考古》1973年第1期。
    5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灌阳县文物管理所: 《灌阳县古城岗战国墓》, 《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6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宾阳发现战国墓葬》,《考古》1983年第2期。
    7蓝日勇:《田东县大索屯战国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7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先秦崖洞葬综述》,《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9贺县博物馆:《广西贺县龙中岩洞墓清理简报》,《考古》1993年第4期。
    1陈其复:《田东出土两面万家坝型铜鼓填补了广西铜鼓发展系列的空白》,《中国古代铜鼓通讯》1993年第9期。
    2陈其复:《田东再次出土万家坝型铜鼓》,《中国古代铜鼓通讯》1994年第10期。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那坡县博物馆:《广西那坡县感驮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10期。
    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先秦崖洞葬综述》,《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桂林市文物工作队、灵川县文物管理所:《灵川马山古墓群清理简报》,6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7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贺州市博物馆:《贺州市高屋背岭古墓群勘探与试掘》,《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8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武鸣岜旺、弄山岩洞葬发掘报告》,《广西考古文集》第2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1覃芳:《顶蛳山文化衰变的人类学探索》,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2钟文典:《广西通史》卷1,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页。
    3蒋廷瑜、彭书琳:《广西打制石器的传统风格》,《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3期。
    4蒋廷瑜、彭书琳:《广西打制石器的传统风格》,《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3期。
    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隆安大龙潭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2年第2期。
    6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南县博物馆:《广西平南县石脚山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1期。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博物馆:《广西南宁市豹子头见丘遗址的发掘》,《考古》2003年第10期。
    8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那坡县博物馆:《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10期。
    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隆安大龙潭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2年第2期。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钦州县文化馆:《广西钦州独料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2年第1期。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那坡县博物馆:《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10期。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资源县晓锦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3期。
    4[汉]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70页。
    1刘晓路:《焱焱炎炎 扬光飞文——秦汉绘画概论》,《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2陈远璋在《广西考古的世纪回顾与展望》(《考古》2003年第10期)一文中认为,广西含有汉文化因素墓葬主要经历了西汉前、后期,东汉前、后期四个阶段。
    3关于秦汉时期广西地区的墓葬,本节大体上是自北而南进行排列。
    4名称是根据出处的资料而定。
    5贺县于2002年更名为贺州市,下同。
    1陈远璋:《广西考古的世纪回顾与展望》,《考古》2003年第10期。
    1黄晓芬:《汉墓形制的演变——试析竖穴式椁墓向横穴式室墓地演变过程》,《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1期。
    2黄晓芬:《汉墓形制的演变——试析竖穴式椁墓向横穴式室墓地演变过程》,《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1期。
    3黄晓芬:《汉墓形制的演变——试析竖穴式椁墓向横穴式室墓地演变过程》,《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1期。
    1李珍、蓝日勇:《秦汉时期桂东北地区的交通开发与城市建设》,《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
    2李珍:《汉代零陵县治考》,《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3李珍、蓝日勇:《秦汉时期桂东北地区的交通开发与城市建设》,《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
    4李珍:《兴安秦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5李珍:《兴安秦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6李珍:《兴安秦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7李珍、蓝日勇:《秦汉时期桂东北地区的交通开发与城市建设》,《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
    8李珍:《汉代零陵县治考》,《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1李珍、蓝日勇:《秦汉时期桂东北地区的交通开发与城市建设》,《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
    2李珍、蓝日勇:《秦汉时期桂东北地区的交通开发与城市建设》,《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
    3张旭、黄文信:《武宣汉代城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7》,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215-216页。
    4李珍、蓝日勇:《秦汉时期桂东北地区的交通开发与城市建设》,《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
    5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南宁市博物馆、宾阳县文物管理所:《宾阳县领方古城址调查与试掘》,《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6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南宁市博物馆、宾阳县文物管理所:《宾阳县领方古城址调查与试掘》,《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7韦革:《从历史学和考古学方面对汉代合浦郡县设置的一些认识》,《广西考古文集》第2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8蓝日勇:《汉代广西越文化特点简论》,《广西民族研究》1993年第3期。
    1李珍、蓝日勇:《秦汉时期桂东北地区的交通开发与城市建设》,《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
    2李珍:《汉代零陵县治考》,《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3韦革:《从历史学和考古学方面对汉代合浦郡县设置的一些认识》,《广西考古文集》第2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4甘宁:《龙州三江口发现汉代遗址为广西西南首个汉代遗址》,http://www. gxnews. com. cn/staticpages/20091215/newgx4b26c345-2495983. shtml
    5张智荣、陈忱、陈玉萍:《寻找布山:港北区政府旧址古建筑遗址考古纪实》,《贵港日报》2008年9月19日。
    6庞革平:《广西贵港发现汉代城内运河》,《广西城镇建设》2008年第10期。
    7韦革:《从历史学和考古学方面对汉代合浦郡县设置的一些认识》,《广西考古文集》第2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1李乃贤:《广西梧州富民坊汉代印纹陶窑址发掘》,《中国古代窑址发掘报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2张旭、黄文信:《武宣汉代城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7》,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215-216页。
    3熊昭明:《广西汉代考古的回顾与展望》,《广西考古文集》第2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4钟文典:《广西通史》卷1,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5-86页。
    5《北海日报》2001年4月9日。
    6郑超雄:《平南县六陈汉代冶铁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236--237页。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北流铜石岭汉代冶铜遗址的试掘》,《考古》1985年第5期。
    1潘琦:《广西环北部湾文化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98页。
    2象州县志编纂委员会:《象州县志》,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615页。
    1[汉]司马迁:《史记》卷112《平津侯主父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958页。
    2[汉]司马迁:《史记》卷113《南越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975页。
    1[南朝]范晔:《后汉书》卷24《马援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38页。
    2钟文典:《广西通史》卷1,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3页。
    3[汉]司马迁:《史记》卷113《南越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969页。
    1[汉]班固:《汉书》卷95《南粤王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855页。
    2[汉]班固:《汉书》卷95《南粤王列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855页。
    1[汉]桓宽:《盐铁论简注》,马非百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76页。
    2[汉]桓宽:《盐铁论简注》,马非百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9页。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9页。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北流铜石岭汉代冶铜遗址的试掘》,《考古》1985年第5期。
    2张荣芳:《略论汉初的“南越国”》,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秦汉史论丛》第1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5李龙章:《岭南地区出土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45页。
    6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7李龙章:《岭南地区出土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79页。
    8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9蒋廷瑜:《西汉南越国时期的铜桶》,《东南文化》2002年第12期。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风流岭三十一号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84年第1期。
    2根据洪石(《战国秦汉漆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从使用功能来看,战国秦汉时期的漆器可以分为八类:(1)日常生活用器类,包括饮食用器、居室用器、梳妆用器、唾器、溺器等小类,其中,饮食用器如杯、盘、卮等,居室用器如床、儿、案、屏风、枕等,梳妆用具如妆奁、梳蓖、镜等,溺器如虎子等;(2)丧葬用器类,如棺椁、面罩、俑等;(3)兵器类,如弓、矢菔、盾、兵器架等;(4)乐器类,如鼓、琴、瑟及击钟鼓的锤等;(5)交通工具,如车部件中的舆、轮等;(6)文娱用品,如六博盘、砚台、印章等;(7)计量及天文仪器,如量器升、天文仪器式盘等;(8)服饰,如纱帽、履、漆骨饰等。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4蓝日勇、杨小菁:《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漆器铭文探析》,《江汉考古》1993年第3期。
    5洪石:《战国秦汉漆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
    6洪石在《战国秦汉漆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一文指出:髹漆是对各种胎骨的漆器进行髹饰的第一步,正因为有了髹漆这一步骤,器物才具备了漆器的特性,有了光滑、耐酸、抗潮、防腐的优越性。髹漆分为器底漆和面漆两种,一般不加彩绘的器物只髹底漆,彩绘漆器一般要加髹面漆。
    7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54页。
    8张荣芳:《略论汉初的“南越国”》,《秦汉史论丛》第1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1李乃贤:《秦汉时期汉文化的南传及其对瓯骆文化的影响》,《广西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
    1钟文典:《广西通史》卷1,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5-86页。
    2《北海日报》2001年4月9日。
    3熊昭明:《中国合浦汉代考古综述》,http://www.liuliart.cn/Article/proglass/Article_143.html
    4冼光位:《西汉木犊<从器志>及其特点研究》,《广西地方志》2001年第2期。
    5蒋廷瑜:《贵县罗泊湾汉墓墓主族属的再分析》,《学术论坛》1987年第1期。
    6[清]王先谦撰集:《释名疏证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13页。
    7[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72《食物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1248-1249页。
    1李龙章:《岭南地区出土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37页。
    2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2页。
    3李龙章:《岭南地区出土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45页。
    1李龙章:《岭南地区出土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58页。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合浦风门岭汉——2003-2005年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3湖北省博物馆:《1978年云梦秦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6年第4期。
    1李龙章:《岭南地区出土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67页。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1李龙章:《岭南地区出土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73页。
    2李龙章:《岭南地区出土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73页。
    1李龙章:《岭南地区出土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74页。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写作小组:《广西合浦西汉木槨墓》,《考古》1972年第5期。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西林县普驮铜鼓墓葬》,《文物》1978年第9期。
    4李龙章:《岭南地区出土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76页。
    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1李龙章:《岭南地区出土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78页。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4蒋廷瑜、蓝日勇:《广西出土的楚文物及相关问题》,《江汉考古》1986年第4期。
    5广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西贵县汉墓的清理》,《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
    1李龙章:《岭南地区出土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2页。
    2李学勤:《论新都出土的蜀国青铜器》,《文物》1982年第1期。
    3李龙章:《岭南地区出土青铜嚣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2页。
    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乐银山岭汉墓》,《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
    1李龙章:《岭南地区出土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82页。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二号汉墓》,《考古》1982年第4期.
    1刘耐冬:《先秦秦汉时期金银工及金银器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2李龙章:《岭南地区出土青铜嚣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18页。
    1王凯旋:《秦汉生活掠影》,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年,第291页。
    2《尔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5页。
    3温乐平:《秦汉社会消费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4王凯旋:《秦汉生活掠影》,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年,第293页。
    5熊昭明:《广西汉代出土灯具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
    6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昭平县文物管理所:《广西昭平东汉墓》,《考古学报》1989年第2期。
    7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1李龙章: 《岭南地区出土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22页。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写作小组:《广西合浦西汉木槨墓》,《考古》 1972年第5期。
    3覃芳:《广西铸铜业的发生发展及工艺艺术》,《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4覃芳:《广西铸铜业的发生发展及工艺艺术》,《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1赵昌:《汉代铜镜的历史文化内涵》,《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昭明、洪海:《古代铜镜》,北京:中国书店,1997年,第86页。
    3曾甘霖:《铜镜史典》,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34页。
    4孔祥星、刘一曼:《中国古代铜镜》,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5页。
    5曾甘霖:《铜镜史典》,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36-51页。
    1张晓梅、薛野:《从中国古代铜镜的演变看装饰风格的时代性》,《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铜镜》,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2页。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二号汉墓》,《考古》1982年第4期。
    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北郊汉墓》,《考古》1985年第3期。
    6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合浦县堂排汉墓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1981年第4期。
    7全洪:《南越国铜镜论述》,《考古学报》1998年第3期。
    1表15中所列举的铜镜,除注明出处外,其余均出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的《广西铜镜》,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2李如森:《汉代葬礼礼俗》,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年,第103页。
    3李如森:《汉代葬礼礼俗》,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年,第103页。
    4李如森:《汉代葬礼礼俗》,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年,第104页。
    1疑报告者在正文中陈述有关出土铜钱的具体情况及附表的某些地方有误。
    2[汉]班固:《汉书》卷19《百官公卿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724-726页。
    1孙贯文、赵超:《由出土印章看两处墓葬的墓主等问题》,《考古》1981年第4期。
    2周世荣:《长沙出土西汉印章及有关问题研究》,《考古》1978年第4期。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贺县文物管理所:《广西贺县金钟一号汉墓》,《考古》1986年第3期。
    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二号汉墓》,《考古》1982年第4期。
    6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贺县文物管理所:《广西贺县金钟一号汉墓》,《考古》1986年第3期。
    7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北郊汉墓》,《考古》1985年第3期。
    8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合浦风门岭汉墓——2003-2005年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9广西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母猪岭汉墓的发掘》,《考古》2007年第2期。
    10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九只岭东汉墓》,《考古》2003年第10期。
    1蒋廷瑜先生原先将该印章的印文隶定为“劳新封印”,印章年代为西汉晚期。而后,蒋先生研究并更正此种观点,详见蒋廷瑜:《“劳邑执刲”琥珀印考》,《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4期。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乐银山岭汉墓》,《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3蒋廷瑜:《广西汉代农业考古概述》,《农业考古》1981年第2期。
    1曲用心:《东汉时期铁器在岭南地区的推广使用及其社会动因》,《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3[汉]班固:《汉书》卷89《龚遂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639页。
    4[汉]桓宽:《盐铁论简注》,马非百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77页。
    5[汉]桓宽:《盐铁论筒注》,马非百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78页。
    1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85页。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乐银山岭汉墓》,《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
    4李炳东、戈德华:《广西农业经济史稿》,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97页。
    5贺县文化馆:《贺县莲塘公社发掘两座汉墓》,《文物博物馆工作通讯》1977年第2期。
    6蒋廷瑜:《广西汉代农业考古概述》,《农业考古》1981年第2期。
    7[汉]班固:《汉书》卷95《南粤王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851页。
    8钟文典:《广西通史》卷1,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8页。
    9李龙章:《岭南地区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44页。
    1[汉]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40页。
    2李龙章:《岭南地区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59页。
    3[南朝]范晔:《后汉书》卷118《百官志》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625页。
    4[汉]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40页。
    5[汉]班固:《汉书》卷28《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599页。
    6[汉]班固:《汉书》卷28《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01页。
    1郑超雄:《关于岭南冶铁业起源的若干问题》,《广西民族研究》1996年第3期。
    2曲用心:《汉初岭南地区铁器使用的社会机理探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3蒋廷瑜:《先秦两汉时期岭南的青铜冶铸业》,《桂岭考古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5黄贵贤:《广西梧州出土的青铜器及有关问题的探讨》,《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
    1黄贵贤:《广西梧州出土的青铜器及有关问题的探讨》,《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
    2蒋廷瑜:《先秦两汉时期岭南的青铜冶铸业》,《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2期。
    3姚顺安:《试论中国南方铜鼓的族属》,《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
    4刘汉东:《论秦汉时期西南地区与岭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往》,《文史杂志》2004年第2期。
    5[唐]魏徵等:《隋书》卷31《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888页。
    6[清]屈大钧:《广东新语》卷16《器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37页。
    7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40-141页。
    8吕名中:《秦汉时期的岭南经济》,《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1张荣芳:《略论汉初的“南越国”》,《秦汉史论丛》第1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3关于秦汉时期广西地区陶器制作的种类,李乃贤先生在《秦汉时期汉文化的南传及其对瓯骆文化的影响》(《广西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一文中做了统计:先秦时期广西地区发现的陶器只有14种,到了汉代则增加到50多种。
    4李乃贤:《广西梧州富民坊汉代印纹陶窑址发掘》,《中国古代窑址发掘报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6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贵港市文物管理所:《广西贵港市孔屋岭东汉墓》,《考古》2005年第11期。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合浦县堂排汉墓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1981年第4期。
    2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丰门岭10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第3期。
    3广西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母猪岭东汉墓》,《考古》1998年第5期。
    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北海市盘子岭东汉墓》,《考古》1998年第11期。
    5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编著:《长安汉墓》,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6页。
    6朱翔:《论汉代陶塑明器的演变》,《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7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8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港市马鞍岭东汉墓》,《考古》2002年第3期。
    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贵港市文物管理所:《广西贵港市孔屋岭东汉墓》,《考古》2005年第11期。
    10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贵港市文物管理所:《广西贵港深钉岭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6年第1期。
    1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写作小组:《广西合浦西汉木槨墓》,《考古》1972年第5期。
    1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九只岭东汉墓》,《考古》2003年第10期。
    1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北海市盘子岭东汉墓》,《考古》1998年第11期。
    1李乃贤:《秦汉时期汉文化的南传及其对瓯骆文化的影响》,《广西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
    2蓝日勇、杨小菁:《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漆器铭文探析》,《江汉考古》1993年第3期。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写作小组:《广西合浦西汉木梆墓》,《考古》1972年第5期。
    6李龙章:《岭南地区出土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70页。
    1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铜镜》,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2页。
    1参见蒋廷瑜:《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度量衡资料分析》,《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2广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西贵县汉墓的清理》,《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
    3广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西贵县汉墓的清理》,《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
    4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丰门岭10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第3期。
    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九只岭东汉墓》,《考古》2003年第10期。
    6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9页。
    7[汉]桓宽:《盐铁论简注》,马非百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2页。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写作小组:《广西合浦西汉木梆墓》,《考古》1972年第5期。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北郊汉墓》,《考古》1985年第3期。
    3广西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母猪岭东汉墓》,《考古》1998年第5期。
    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北海市盘子岭东汉墓》,《考古》1998年第11期。
    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合浦县禁山七星岭东汉墓葬》,《考古》2004年第4期。
    6廖国一:《论古代南越与中原的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7梧州市博物馆:《广西梧州市鹤头山东汉墓》,《文物资料丛刊》1981年第4期。
    8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昭平县文物管理所:《广西昭平东汉墓》,《考古学报》1989年第2期。
    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北郊汉墓》,《考古》1985年第3期。
    10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港市鞍马岭东汉墓》,《考古》2002年第3期。
    1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贵港市文物管理所:《广西贵港市孔屋岭东汉墓》,《考古》2005年第11期。
    1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九只岭东汉墓》,《考古》2003年第10期。
    13广西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母猪岭汉墓的发掘》,《考古》2007年第2期。
    14于兰:《秦汉时期岭南越人与外界的交往》,《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兴安县博物馆:《广西兴安县秦城遗址七里圩王城城址的勘探与发掘》,《考古》1998年第11期。
    2蒋廷瑜:《广西汉代农业考古概述》,《农业考古》1981年第2期。
    3梧州市博物馆:《广西梧州市近年来出土的一批汉代文物》,《文物》1977年第2期。
    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北郊汉墓》,《考古》1985年第3期。
    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港市马鞍岭东汉墓》,《考古》2002年第3期。
    6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写作小组:《广西合浦西汉木槨墓》,《考古》1972年第5期。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合浦风门岭汉墓——2003-2005年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78页。
    2郭清华:《陕西勉县老道寺汉墓》,《考古》1985年第5期。
    1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93页。
    2[汉]司马迁:《史记》卷113《南越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967页。
    1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91-92页。
    2[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53页。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7,[元]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42页。
    4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嘉靖南宁府志》,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第23页;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嘉靖广西通志》卷1,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29页;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出版,1992年,第5页。
    5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嘉靖广西通志》卷1,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19页;故宫博物馆编:《广西州府县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第24页。
    6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嘉靖广西通志》卷1,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25页。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嘉靖广西通志》卷1,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27页。
    8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嘉靖广西通志》卷3,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49页。
    9[汉]司马迁撰、[日]泷川资言考证、[日]水泽利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845页。
    10蒋远鸾:《广西区域建置沿革简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专辑,2001年6月。
    11杨东晨:《论秦汉时期广西地区的民族和文化》,《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第6期。
    12钟文典:《广西通史》卷1,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页。
    13[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53页。
    1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7,[元]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42页。
    15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嘉靖广西通志》卷3,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49页。
    16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嘉靖广西通志》卷1,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25页。
    1覃圣敏:《秦代象郡考》,《历史地理》1994年第3期。
    2白耀天:《象郡辩略》,《广西民族研究》1994年第3期。
    3蒋远鸾:《广西区域建置沿革简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专辑,2001年6月。
    4钟文典:《广西通史》卷1,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页。
    5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96页。
    6[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7,[元]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42页。
    7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嘉靖广西通志》卷3,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49页。
    8蒋远鸾:《广西区域建置沿革简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专辑,2001年6月。
    9钟文典:《广西通史》卷1,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页。
    10[汉]司马迁:《史记》卷113《南越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967页。
    11[汉]司马迁:《史记》卷113《南越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977页。
    1[汉]班固:《汉书》卷95《南粤王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859页。
    2[汉]班固:《汉书》卷28《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28页。
    3[汉]班固:《汉书》卷28《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28页。
    4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嘉靖广西通志》卷3,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49页。
    5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嘉靖广西通志》卷1,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19页。
    6故宫博物馆编:《广西州府县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第24页。
    7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嘉靖南宁府志》,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第23页;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嘉靖广西通志》卷1,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29页;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出版,1992年,第5页。
    8蒋远鸾:《广西区域建置沿革简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专辑,2001年6月。
    9钟文典:《广西通史》卷1,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1页。
    1李毓麟:《秦汉布山古城考》,《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2根据广西地图院编制的《广西地图册》(湖南地图出版社,2007年),贵港市的辖区:贵港市、桂平市、平南县;柳州市的辖区:柳城县、柳江县、鹿寨县、融水县、融安县、三江县;来宾市的辖区:象州县、武宣县、金秀县、忻城县、合山市;河池市的辖区:宜州市、罗城县、环江县、南丹县、天峨县、凤山县、东兰县、巴马县、都安县、大化县;南宁市的辖区:马山县、武鸣县、上林县、横县、隆安县、宾阳县;崇左市的辖区:凭样市、龙州县、扶绥县、宁明县、大新县、天等县。
    3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3-204页。
    4里耶秦简J1:16:5正面前面一段文字:“廿七年二月丙子朔庚寅,洞庭守礼谓县啬夫、卒史嘉、假卒史毂、属尉:令曰:‘传送委输必先悉行城旦舂、隶臣妾、居赀赎债。急事不可留,乃兴徭。’今洞庭兵输内史,及巴、南郡、苍梧输甲兵,当传者多。即传之,必先悉行乘城卒、隶臣妾、城旦舂、鬼薪白粲、居赀赎债、司寇、隐官、践更县者。田时也,不欲兴黔首……”对于里耶秦简中的苍梧,陈伟先生通过考证后指出,秦代的苍梧郡既然以“苍梧”命名,湘水上游今湖南南部的古苍梧一带,大概应在其境域。汉攸县故城约在今湖南攸县东。秦攸县想必与其同地或相近。因此,秦苍梧郡域应包含今湖南东南一带。与秦苍梧郡地域可能发生关涉的有秦桂林郡、汉苍梧郡与秦长沙郡。汉代的苍梧郡域与秦桂林郡东部大体重合,位于南岭以南。秦代的苍梧郡实即传世古书所载长沙郡,它们是同一处秦郡的前后名。详见陈伟:《秦苍梧、洞庭二郡刍论》,《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
    5[汉]班固:《汉书》卷28《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29页。
    6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嘉靖广西通志》卷3,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49页。
    7蒋远鸾:《广西区域建置沿革简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专辑,2001年6月。
    8钟文典:《广西通史》卷1,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1页。
    1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嘉靖广西通志》卷1,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17页。
    2根据广西地图院编制的《广西地图册》(湖南地图出版社,2007年),梧州市的辖区:苍梧县、藤县、蒙山县、岑溪市;贺州市的辖区:富川县、钟山县、昭平县;桂林市的辖区:荔浦县、平乐县、恭城县、临桂县、阳朔县、灵川县、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永福县、龙胜县、资源县。
    3[汉]班固:《汉书》卷28《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30页。
    4吴小玲:《“海上丝绸之路”与钦州的发展》,《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4期。
    5钟文典:《广西通史》(第1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1页。根据广西地图院编制的《广西地图册》(湖南地图出版社,2007年),北海市的辖区:合浦县等;饮州市的辖区:灵山县、浦北县等;玉林市的辖区:博白县、陆川县、北流市、兴业县、容县。
    6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3页。
    7王政挺:《传播:文化与理解》,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2页。
    8葛剑雄:《中国移民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第153页。
    9钟文典:《广西通史》卷l,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9页。
    1[汉]班固:《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21页。
    2[西晋]陈寿:《三国志》卷53《薛综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51页。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5冼光位:《西汉木犊<从器志>及其特点研究》,《广西地方志》2001年第2期。
    6《古代汉语词典》(大字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077页。夏之乾:《神判》,中华书局(香港),1989年,第49页。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北郊汉墓》,《考古》1985年第3期。
    2本节所列举的铜镜铭文,除注明出处者外,其余均出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的《广西铜镜》,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兴安县博物馆:《兴安县石马坪汉墓》,《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贺县文物管理所:《广西贺县金钟一号汉墓》,《考古》1986年第3期。
    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贺县文化局:《广西贺县河东高寨西汉墓》,《文物资料丛论》1981年第4期。
    6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贺县文化局:《广西贺县河东高寨西汉墓》,《文物资料丛论》1981年第4期。
    7《广西钟山发现西汉规矩镜》,《考古》1992年第9期。
    8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北郊汉墓》,《考古》1985年第3期。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北郊汉墓》,《考古》1985年第3期。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北郊汉墓》,《考古》1985年第3期。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北郊汉墓》,《考古》1985年第3期。
    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北郊汉墓》,《考古》1985年第3期。
    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北郊汉墓》,《考古》1985年第3期。
    6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北郊汉墓》,《考古》1985年第3期。
    7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贵港市文物管理所:《广西贵港深钉岭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6年第1期。
    7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贵港市文物管理所:《广西贵港深钉岭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6年第1期。
    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贵港市文物管理所:《广西贵港深钉岭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6年第1期。
    10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贵港市文物管理所:《广西贵港深钉岭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6年第1期。
    1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写作小组:《广西合浦西汉木梆墓》,《考古》1972年第5期。
    1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合浦县堂排汉墓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1981年第4期。
    1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合浦县堂排汉墓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1981年第4期。
    14广西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母猪岭汉墓的发掘》,《考古》2007年第2期。
    15广西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母猪岭汉墓的发掘》,《考古》2007年第2期。
    1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清理两座汉墓》,《考古》1986年第9期。
    2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清理两座汉墓》,《考古》1986年第9期。
    3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清理两座汉墓》,《考古》1986年第9期。
    4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合浦县博物馆:《2005年合浦县文昌塔汉墓发掘报告》,《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5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合浦县博物馆:《2005年合浦县文昌塔汉墓发掘报告》,《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6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合浦县博物馆:《2005年合浦县文昌塔汉墓发掘报告》,《广西考古文集》第三
    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7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合浦县博物馆:《2005年合浦县文昌塔汉墓发掘报告》,《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8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铜镜》,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59页。
    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兴安县博物馆:《兴安县石马坪汉墓》,《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岑溪市文物管理所:《广西岑溪市糯垌镇胜塘顶东汉墓发掘简报》,《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港市马鞍岭东汉墓》,《考古》2002年第3期。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港市马鞍岭东汉墓》,《考古》2002年第3期。
    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北郊汉墓》,《考古》1985年第3期。
    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九只岭东汉墓》,《考古》,2003年第10期。
    6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钟山县博物馆:《广西钟山县张屋东汉墓》,《考古》1998年第11期。
    7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北郊汉墓》,《考古》1985年第3期。
    8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贵港市文物管理所:《广西贵港深钉岭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6年第1期。
    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港市马鞍岭东汉墓》,《考古》2002年第3期。
    10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港市马鞍岭东汉墓》,《考古》2002年第3期。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贵港市文物管理所:《广西贵港市孔屋岭东汉墓》,《考古》2005年第11期。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九只岭东汉墓》,《考古》2003年第10期。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九只岭东汉墓》,《考古》2003年第10期。
    4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丰门岭10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第3期。
    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兴安县博物馆:《兴安县石马坪汉墓》,《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1苏奎:《铜镜铭文“其师命长”的考察》,《考古》2009年第3期。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贺县文物管理所:《广西贺县金钟一号汉墓》,《考古》1986年第3期。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北郊汉墓》,《考古》1985年第3期。
    3广西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母猪岭汉墓的发掘》,《考古》2007年第2期。
    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合浦县堂排汉墓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1981年第4期。
    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九只岭东汉墓》,《考古》2003年第10期。
    6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写作小组:《广西合浦西汉木槨墓》,《考古》1972年第5期。
    7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8彭书琳:《合浦县盘子岭汉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9广西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母猪岭东汉墓》,《考古》1998年第5期。
    10陈文:《贵港市孔屋岭东汉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95》,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第214页。
    11梧州市博物馆:《广西梧州市近年来出土的一批汉代文物》,《文物》1977年第2期。
    1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写作小组:《广西合浦西汉木槨墓》,《考古》1972年第5期。
    13广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西贵县汉墓的清理》,《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
    1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贵港市文物管理所:《广西贵港深钉岭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6年第1期。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写作小组:《广西合浦西汉木梆墓》,《考古》1972年第5期。
    3黄启善:《合浦县风门岭、望牛岭汉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合浦风门岭汉墓——2003-2005年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页。
    5[汉]班固:《汉书》卷28《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29页。
    6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丰门岭十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第3期。
    7彭书琳:《合浦县盘子岭汉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8灵山县博物馆:《广西灵山县发现东汉纪年砖》,《考古》1999年第4期。
    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乐银山岭汉墓》,《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合浦风门岭汉墓——2003-2005年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23页。
    1李如森:《汉代葬礼礼俗》,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年,第152页。
    2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96页。
    1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2--203页。
    2杨爱国:《汉代铜镜铭文的史料学价值》,《中原文物》1996年第4期。
    3曾甘霖:《铜镜史典》,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76页。
    4关于秦汉时期广西铜镜铭文广告内容的分类,此处参照了曾甘霖在《铜镜史典》(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76-77页)一书中的分类方法。
    1郭永利:《汉代铜镜上的相思铭文赏析》,《丝绸之路》2000年增刊。
    1李龙章:《岭南地区出土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00页。
    2李龙章:《岭南地区出土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01页。
    3李龙章:《岭南地区出土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02页。
    4李龙章:《岭南地区出土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05页。
    5陈其复:《田东出土两面万家坝型铜鼓填补了广西铜鼓发展系列的空白》,《中国古代铜鼓通讯》1993年第9期。
    6陈其复:《田东再次出土万家坝型铜鼓》,《中国古代铜鼓通讯》1994年第10期。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2《古代汉语词典》(大字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047页。
    1[汉]许慎:《说文解字》,班吉庆等点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132页。
    2[汉]司马迁:《史记》卷86《刺客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528页.
    3[汉]司马迁:《史记》卷69《苏秦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257页。
    4[汉]司马迁:《史记》卷86《刺客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237页。
    5[汉]司马迁:《史记》眷8《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89页。
    1程丽臻:《论楚地出土的琴瑟筝筑》,《乐器》1996年第4期。
    2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28-29页。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西林县普驮铜鼓墓葬》,《文物》1978年第9期。
    4萧亢达:《汉代乐舞百戏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202-204页。
    5萧亢达:《汉代乐舞百戏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205-207页。
    1傅举有: 《论秦汉时期的博具、博戏兼及博局纹镜》,《考古学报》1986年第1期。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3初师宾:《中国简牍集成》第17册,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299页。
    4初师宾:《中国简牍集成》第17册,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298页。
    5蓝日勇:《从考古发现谈汉代广西的博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西林县普驮铜鼓墓葬》,《文物》1978年第9期。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西林县普驮铜鼓墓葬》,《文物》1978年第9期。
    3蓝日勇:《从考古发现谈汉代广西的博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西林县普驮铜鼓墓葬》,《文物》1978年第9期。
    5蓝日勇:《从考古发现谈汉代广西的博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6琼恩:《壮族地区的古代交通》,《广西民族研究》1988年第4期。
    7蓝日勇:《从考古发现谈汉代广西的博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8本节中的博局纹铜镜均出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的《广西铜镜》(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一书,第60-65页、第82-84页、第103-117页。
    1全洪:《南越国铜镜论述》,《考古学报》1998年第3期。
    1[南朝]范晔:《后汉书》卷34《梁统传附曾孙商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177页。
    2[南朝]范晔:《后汉书》卷37《丁鸿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63页。
    3[南朝]范晔:《后汉书》志30《舆服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665页。
    4[南朝]范晔:《后汉书》志6《礼仪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141页。
    5李如森:《汉代葬礼礼俗》,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年,第5页。
    6刘尊志:《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郑州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7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写作小组:《广西合浦西汉木槨墓》,《考古》,1972年第5期。
    8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丰门岭10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第3期。
    1[唐]杜佑:《通典》卷84,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52页。
    2李如森:《汉代葬礼礼俗》,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年,第8页。
    3刘尊志:《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郑州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考古》1978年第9期。
    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贵港市文物管理所:《广西贵港深钉岭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6年第1期。
    6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写作小组:《广西合浦西汉木梆墓》,《考古》,1972年第5期。
    7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丰门岭10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第3期。
    8谢广维:《合浦县丰门岭六号汉墓》,《中国考古学年鉴·2004》,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313页。
    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合浦县禁山七星岭东汉墓葬》,《考古》2004年第4期。
    10广西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母猪岭汉墓的发掘》,《考古》2007年第2期。
    11[汉]许慎著、班吉庆等点校:《说文解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128页。
    12李如森:《汉代葬礼礼俗》,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年,第11-12页。
    13李如森:《汉代葬礼礼俗》,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年,第12-13页。
    14广西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母猪岭汉墓的发掘》,《考古》2007年第2期。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九只岭东汉墓》,《考古》2003年第10期。
    2熊昭明、谢日万:《广西出土的先秦两汉玉器》,《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1李如森:《汉代葬礼礼俗》,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年,第198页。
    2郭清华:《陕西勉县老道寺四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2期。
    3郭清华:《陕西勉县老道寺汉墓》,《考古》1985年第5期。
    4李如森:《汉代葬礼礼俗》,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年,第200页。
    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写作小组:《广西合浦西汉木梆墓》,《考古》1972年第5期。
    6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贺县文化局:《广西贺县河东高寨西汉墓》,《文物资料丛论》1981年第4期。
    7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兴安县博物馆:《兴安石马坪汉墓》,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8杨怡:《楚式镇墓兽的式微和汉俑的兴起——解析秦汉灵魂观的转变》,《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1期。
    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兴安县博物馆:《兴安县石马坪汉墓》,《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10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二号汉墓》,《考古》1982年第4期。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风流岭三十一号西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84年第1期。
    2杨怡:《楚式镇墓兽的式微和汉俑的兴起——解析秦汉灵魂观的转变》,《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1期。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写作小组:《广西合浦西汉木槨墓》,《考古》1972年第5期。
    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合浦县堂排汉墓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1981年第4期。
    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西林县普驮铜鼓墓葬》,《文物》1978年第9期。
    6李珍:《广西古代滑石器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合浦风门岭汉墓——2003-2005年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6页。
    1[汉]司马迁:《史记》卷5《秦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01页。
    2徐州博物馆:《徐州狮子山兵马俑坑第一次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12期。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二号汉墓》,《考古》1982年第4期。
    5蓝日勇:《合浦县廉州炮竹厂西汉晚期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1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8页。
    2蓝日勇:《从考古发现谈汉代广西的博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3李龙章:《岭南地区出土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75页。
    1[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53页。
    2[汉]司马迁:《史记》卷15《六国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757页:
    3[南朝]范晔:《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835页。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7,[元]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42页。
    2[汉]刘安等:《淮南子》卷18《人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03页。
    3[汉]班固:《汉书》卷64《严助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83-2784页。
    4[汉]班固:《汉书》卷64《严安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811页。
    1钟文典:《广西通史》卷1,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0页。
    2蒋非非:《秦代谪戍、赘婿、闾左新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3[汉]班固:《汉书》卷48《贾谊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245页。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7,[元]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42页。
    1黄灿:《试论秦汉的养子与赘婿》,《齐鲁学刊》1988年第1期。
    2[汉]司马迁:《史记》卷126《滑稽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197页。
    3[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53页。
    4[汉]司马迁:《史记》卷126《滑稽列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198页。
    5方心棣:《秦汉赘婿谪戍制度刍议》,《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6黄灿:《试论秦汉的养子与赘婿》,《齐鲁学刊》1988年第1期。
    7蒋礼鸿:《商君书锥指》,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8、11、12页。
    8[汉]刘安等:《淮南子》卷18《人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03页。
    1[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53页。
    2[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53页。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7,[元]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42页。
    4[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53页。
    5[汉]司马迁:《史记》卷15《六国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758页
    6[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7,[元]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42页。
    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7,[元]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43页。
    2睡虎地秦梦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梦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93号简。
    3[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54页。
    4周宗贤:《试论南越王国》,《贵州民族研究》1981年第1期。
    5罗庶长:《从西汉与南越的关系看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得失》,《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1韦东超:《关于南越国的几个问题》,《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2[汉]司马迁:《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086页。
    3[清]王先谦:《汉书补注》蒯伍江息夫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34页。
    1[汉]司马迁:《史记》卷113《南越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967-2968页。
    2[汉]司马迁撰、[日]龙川资言考证、[日]水泽利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846页。
    3[汉]司马迁:《史记》卷113《南越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967页。
    1[清]屈大钧:《广东新语》卷7《人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32页。
    2葛剑雄:《中国移民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第10页。
    1[西晋]陈寿:《三国志》卷53《薛综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51页。
    2《二十五别史》卷60《续后汉书》,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727页。
    3[汉]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88页。
    4[西晋]陈寿:《三国志》卷53《薛综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51页。
    5赖华明:《论秦汉移民政策及其历史作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1[汉]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9页。
    2[西晋]陈寿:《三国志》卷53《薛综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51页。
    3陈国保:《内地移民与汉代南部边疆交趾地区的统一》,《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4辑。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79页。
    5郭成伟:《社会犯罪与综合治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页。
    6蒋廷瑜:《略论汉“徙合浦”》,《社会科学家》1998年第1期。
    7[南朝]范晔:《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836页。
    1[汉]班固:《汉书》卷98《元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023页。
    2[南朝]范晔:《后汉书》卷23《窦宪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19页。
    3[汉]班固:《汉书》卷98《元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021-4023页。
    4[汉]班固:《汉书》卷76《王章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239页。
    1张仁玺:《秦汉家族成员连坐考略》,《思想战线》2003年第6期。
    2[汉]班固:《汉书》卷93《佞幸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732页。
    3张仁玺:《秦汉家族成员连坐考略》,《思想战线》2003年第6期。
    4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释文部分,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08页。
    5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133页。
    1[汉]班固:《汉书》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05页。
    2[汉]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10页。
    3[汉]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10页。
    4本节所论述的家属徙合浦,家属要承担“连坐”责任的反映。
    5[汉]班固:《汉书》卷84《翟方进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413页。
    1[汉]班固:《汉书》卷93《佞幸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739-3740页。
    2[汉]班固:《汉书》卷27《五行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376页。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35,[元]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1126页。
    4[汉]班固:《汉书》卷93《佞幸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733页。
    5[汉]班固:《汉书》卷93《佞幸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733页。
    6[汉]班固:《汉书》卷93《佞幸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736页。
    7[汉]班固:《汉书》卷93《佞幸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739页。
    8[汉]班固:《汉书》卷12《平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47页。
    1[汉]班固:《汉书》卷27《五行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518页。
    2[汉]班固:《汉书》卷82《傅喜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382页。
    3[汉]班固:《汉书》卷97《外戚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005页;[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35,[元]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1125页。
    4[汉]班固:《汉书》卷45《息夫躬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186-2187页。
    1[汉]班固:《汉书》卷86《师丹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505-3510页。
    2[汉]班固:《汉书》卷97《外戚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009页。
    1[汉]班固:《汉书》卷97《外戚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008页。
    2[汉]班固:《汉书》卷97《外戚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008页。
    3[汉]班固:《汉书》卷97《外戚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009页。
    4[汉]班固:《汉书》卷97《外戚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009页。
    5[汉]班固:《汉书》卷77《毋将隆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265-3266页。
    6[汉]班固:《汉书》卷97《外戚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007页。
    1[汉]班固:《汉书》卷60《杜周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682页。
    2[汉]班固:《汉书》卷60《杜周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681页。
    3[汉]班固:《汉书》卷99《王莽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152-4153页。
    4[汉]班固:《汉书》卷99《王莽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153页。
    5[汉]班固:《汉书》卷99《王莽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153页。
    1[南朝]范晔:《后汉书》卷23《窦融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19-820页。
    2[南朝]范晔:《后汉书》卷10《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04页。
    3[南朝]范晔:《后汉书》卷23《窦融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12-813页。
    4胡守为:《岭南古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3页。
    1[南朝]范晔:《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836页。
    2[汉]班固:《汉书》卷99《王莽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044页。
    3[汉]班固:《汉书》卷99《王莽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045页。
    4[汉]班固:《汉书》卷28《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30页。
    4吴小玲:《“海上丝绸之路”与钦州的发展》,‘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4期。
    6钟文典:《广西通史》卷1,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1页;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嘉靖广西通志》卷3,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49页。根据广西地图院编制的《广西地图册》(湖南地图出版社,2007年),北海市的辖区:合浦县等;饮州市的辖区:灵山县、浦北县等;玉林市的辖区:博白县、陆川县、北流市、兴业县、容县。
    7吕名中:《汉族南迁与岭南百越地区的早期开发》,《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4期;段塔丽:《秦汉王朝开发岭南述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8[后魏]郦道元:《水经注》卷36《温水》,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0页。
    1防城县志编纂委员会:《防城县志》,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634页。
    2葛剑雄:《中国移民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第48-49页。
    3李燕茹、胡兆量:《中国历史战场地域分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文地理》2001年第6期。
    4[西晋]陈寿:《三国志》卷49《士燮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92页。
    1[西晋]陈寿:《三国志》卷49《士燮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91-1192页。
    2张荣芳:《秦汉史与岭南文化论稿》,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227页。
    3[西晋]陈寿:《三国志》卷49《士燮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91页。
    4[汉]班固:《汉书》卷99《王莽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194页。
    5[汉]班固:《汉书》卷99《王莽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194页。
    6[汉]司马迁:《史记》卷117《司马相如列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018页。
    1[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00页。
    2[汉]班固:《汉书》卷99《王莽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154页。
    3[汉]班固:《汉书》卷99《王莽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175页。
    4[梁]僧祐:《弘明集》卷1《理惑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页。
    1[南朝]范晔:《后汉书》卷53《申屠蟠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754页。
    2[南朝]范晔:《后汉书》卷52《崔骃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732页。
    3[南朝]范晔:《后汉书》卷8《孝灵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48页。
    4[明]郭棐:《粤大记》卷13,黄国声、邓贵忠点校,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54页。
    5邓文彬:《中国古代词源学的建立与刘熙<释名>的地位和影响》,《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9期。
    1[西晋]陈寿:《三国志》卷53《程秉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48页。
    2[西晋]陈寿:《三国志》卷53《薛综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50页。
    1[汉]司马迁:《史记》卷113《南越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967页。
    2[汉]班固:《汉书》卷95《南粤王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847页。
    3[后晋]刘昫:《旧唐书》卷45《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712页。
    1[南朝]范晔:《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839页。
    2[西晋]陈寿:《三国志》卷57《陆绩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28页。
    3[南朝]范晔:《后汉书》卷17《岑彭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659页。
    4[南朝]范晔:《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836页。
    5[西晋]陈寿:《三国志》卷53《薛综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51页。
    1[南朝梁]沈约:《宋书》卷38《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204页。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2张荣芳:《略论汉初的“南越国”》,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秦汉史论丛》第1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1廖国一:《中国古代最早开展远洋贸易的地区——环北部湾沿岸》,《广西民族研究》1998年第3期。
    2温乐平:《秦汉社会消费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3[南朝]范晔:《后汉书》卷36《陈元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29-1230页。
    [南朝]范晔:《后汉书》卷36《陈元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34页。
    1[西晋]陈寿:《三国志》卷49《士燮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91页。
    2[汉]司马迁:《史记》卷113《南越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970页。
    1[西晋]陈寿:《三国志》卷49《士燮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92页。
    1陈远璋:《广西考古的世纪回顾与展望》,《考古》2003年第10期。
    1马克思:《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0页。
    1.[汉]司马迁: 《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汉]班固: 《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3.[汉]刘安编撰、刘文典集解: 《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4.[汉]桓宽: 《盐铁论简注》,马非百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5.[南朝]范晔: 《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6.[南朝梁]沈约: 《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7.[西晋]陈寿:《三国志》,[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8.[宋]司马光撰: 《资治通鉴》,[元]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9.[梁]僧祐:《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0.[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11.[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2.[清]王先谦: 《后汉书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3.[清]王先谦撰集: 《释名疏证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4.[汉]司马迁撰、[日]泷川资言考证、[日]水泽利忠校补: 《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明]欧大任:《百越先贤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明]郭棐撰、黄国声、邓贵忠点校: 《粤大记》,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
    3.[清]屈大钧:《广东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4.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 《嘉靖广西通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
    5.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 《嘉靖南宁府志》,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6.[清]谢启昆修、胡虔纂: 《广西通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7.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 《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92年。
    8.防城县志编纂委员会:《防城县志》,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
    9.合浦县志编纂委员会:《合浦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10.象州县志编纂委员会:《象州县志》,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年。
    11.钟文典:《广西通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12.胡守为:《岭南古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13.故宫博物馆编: 《广西州府县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1.睡虎地秦梦竹简整理小组: 《睡虎地秦梦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2.灵山县博物馆: 《广西灵山县发现东汉纪年砖》, 《考古》1999年第4期。
    3.初师宾:《中国简牍集成》,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
    4.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1.梁友仁:《广西贵县发现汉墓》,《考古通讯》1956年第3期。
    2.梁友仁:《广西贵县发现汉墓一座》,《考古通讯》1956年第4期。
    3.梁友仁:《广西贵县清理了一批西汉至宋代的墓葬》,《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2期。
    4.广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广西贵县汉墓的清理》, 《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
    5.何乃汉:《广西贵县东湖汉墓的清理》,《考古通讯》1957年第2期。
    6.黄曾庆:《广西贵县新牛岭第三号西汉墓葬》,《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2期。
    7.黄增庆: 《广西贵县新牛岭汉墓清理》, 《考古通讯》1957年第2期。
    8.梁友仁:《广西贵县汶井岭东汉墓的清理》,《考古通讯》1958年第2期。
    9.杨豪:《广东合浦东汉砖墓》,《考古通讯》1958年第6期。
    10.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写作小组:《广西合浦西汉木槨墓》,《考古》1972年第5期。
    11.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恭城县出土的青铜器》,《考古》1973年第1期。
    12.李铎玉:《兴安县溶江公社石马坪汉墓出土一件铜鐎壶》,《文物》1975年第5期。
    1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桂林市革命委员会文物管理委员会:《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的试掘》,《考古》1976年第3期。
    14.贺县文化馆:《贺县莲塘公社发掘两座汉墓》,《文物博物馆工作通讯》1977年第2期。
    15.梧州市博物馆:《广西梧州市近年来出土的一批汉代文物》,《文物》1977年第2期。
    16.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17.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西林县普驮铜鼓墓葬》,《文物》1978年第9期。
    18.广西文物工作队:《广西出土的古铜器》,《文物》1978年第10期。
    1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乐银山岭汉墓》,《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
    20.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乐银山岭战国墓》,《考古学报》1978年第2期。
    2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田东发现战国墓葬》,《考古》1979年第6期。
    22.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
    23.黄汉超:《广西藤县出土一批汉代文物》,《文物》1981年第3期。
    2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贺县文化局:《广西贺县河东高寨西汉墓》,《文物资料丛刊》1981年第4期。
    2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合浦县堂排汉墓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1981年第4期。
    26.梧州市博物馆:《广西梧州市鹤头山东汉墓》,《文物资料丛刊》1981年第4期。
    27.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钦州县文化馆:《广西钦州独料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2年第1期。
    28.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隆安大龙潭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2年第2期。
    2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二号汉墓》,《考古》1982年第4期。
    30.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宾阳发现战国墓葬》,《考古》1983年第2期。
    3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风流岭三十一号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84年第1期。
    3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柳江县新安东汉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84》,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33.李乃贤:《广西梧州富民坊汉代印纹陶窑址发掘》,《中国古代窑址发掘报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34.柳州市博物馆:《广西柳州市九头村一号汉墓》,《文物》1984年第4期。
    35.蓝日勇:《田东县大索屯战国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36.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北郊汉墓》,《考古》1985年第3期。
    37.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合浦县发掘八座汉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38.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北流铜石岭汉代冶铜遗址的试掘》,《考古》1985年第5期。
    3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北郊汉墓》,《考古》1985年第3期。
    40.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武宣县勒马村六座汉墓》,《中国考古学年鉴 ·1985》,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41.柳州市博物馆:《柳州市郊东汉墓》,《考古》1985年第9期。
    42.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清理两座汉墓》,《考古》1986年第9期。
    4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贺县文物管理所:《广西贺县金钟一号汉墓》,《考古》1986年第3期。
    44.湖北省博物馆:《1978年云梦秦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6年第4期。
    45.蓝日勇:《合浦县廉州炮竹厂西汉晚期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46.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贺县文物管理所: 《广西贺县金钟一号汉墓》,《考古》1986年第3期。
    47.黄启善: 《合浦县风门岭、望牛岭汉墓》, 《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48.张宪文:《三江县洋洞东汉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49.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50.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武鸣岜马山岩洞葬清理简报》,《文物》1988年第2期。
    51-武鸣县文物管理所:《武鸣独山岩洞葬调查简报》,《文物》1988年第12期。
    5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武鸣县文物管理所:《广西武鸣马头安等秧战国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2期。
    53.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昭平县文物管理所: 《广西昭平东汉墓》,《考古学报》1989年第2期。
    5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合浦县文昌塔汉墓群》,《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55.郑超雄:《平南县六陈汉代冶铁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56.蓝日勇:《广西象州县发现一批战国文物》,《文物》1989年第6期。
    57.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贵港市文物管理所:《贵港市选矿厂汉代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1990》,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58.南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南宁市三江村西汉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90》,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5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钟山县文物管理所:《钟山县张屋汉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60.梧州市博物馆:《梧州市富民坊西汉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6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荔浦县文物管理所:《荔浦县古城、新坪汉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62.莫测境: 《广西钟山发现西汉规矩镜》, 《考古》1992年第9期。
    63.贺县博物馆: 《广西贺县龙中岩洞墓清理简报》, 《考古》1993年第4期。
    64.陈其复: 《田东出土两面万家坝型铜鼓填补了广西铜鼓发展系列的空白》, 《中国古代铜鼓通讯》1993年第9期。
    65.藤县博物馆:《广西藤县鸡谷山西汉墓》,《南方文物》1993年第4期。
    66.陈其复: 《田东再次出土万家坝型铜鼓》, 《中国古代铜鼓通讯》1994年第10期。
    67.陈文: 《贵港市孔屋岭东汉墓》, 《中国考古学年鉴·1995》,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
    68.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丰门岭10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第3期。
    6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贵港市文物管理所:《贵港市三堆岭汉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70.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贵港市高中新校门东汉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7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文昌塔汉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72.彭书琳: 《合浦县盘子岭汉墓》, 《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73.张旭、黄文信:《武宣汉代城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7》,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74.俸艳: 《广西恭城县牛路头发现一座东汉石室墓》, 《考古》1998年第1期。
    75.广西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母猪岭东汉墓》,《考古》1998年第5期。
    7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工作队等:《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998年第11期。
    77.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桂平市博物馆:《桂平市大塘城村汉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98》,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78.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全州县文物管理所:《全州县龙尾巴汉墓群》,《中国考古学年鉴·1998》,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7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钟山县博物馆:《广西钟山县张屋东汉墓》,《考古》1998年第11期。
    80.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北海市盘子岭东汉墓》,《考古》1998年第11期。
    8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兴安县博物馆:《广西兴安县秦城遗址七里圩王城城址的勘探与发掘》,《考古》1998年第11期。
    82.贺州市博物馆:《广西贺州市马东村周代墓葬》,《考古》2001年第11期。
    83.恭城瑶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陀塘村发现汉墓》,《考古》2002年第7期。
    8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 《广西贵港市鞍马岭东汉墓》, 《考古》2002年第3期。
    8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南县博物馆: 《广西平南县石脚山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1期。
    86.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那坡县博物馆: 《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2003年第10期。
    87.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 《广西合浦县九只岭东汉墓》,《考古》2003年第10期。
    8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博物馆: 《广西南宁市豹子头贝丘遗址的发掘》, 《考古》2003年第10期。
    89.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90.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广西铜镜》,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9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合浦县丰门岭六号墓》,《中国考古学年鉴·2004》,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9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资源县晓锦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3期。
    9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合浦县禁山七星岭东汉墓葬》,《考古》2004年第4期。
    94.谢广维: 《合浦县丰门岭六号汉墓》, 《中国考古学年鉴·2004》,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95.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编著: 《长安汉墓》,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96.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贵港市文物管理所: 《广西贵港市孔屋岭东汉墓》, 《考古》2005年第11期。
    97.贵港市文物管理所:《广西贵港市孔屋岭东汉墓》,《考古》2005年第11期。
    98.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贵港市文物管理所:《广西贵港深钉岭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6年第1期。
    9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合浦风门岭汉墓—2003-2005年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100.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考古文集》第2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101.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102.广西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母猪岭汉墓的发掘》,《考古》2007年第2期。
    103.庞革平:《广西贵港发现汉代城内运河》,《广西城镇建设》2008年第10期。
    104.蒋廷瑜: 《桂岭考古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1.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2.魏宏森: 《系统科学方法论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3.孔祥星、刘一曼: 《中国古代铜镜》,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4.周振鹤: 《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5.俞伟超: 《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6.李炳东、戈德华: 《广西农业经济史稿》,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
    7.蒋炳钊、吴绵吉、辛土成: 《百越民族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
    8.陈国强、蒋炳钊等: 《百越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9.夏之乾: 《神判》,中华书局(香港),1989年。
    10.冯天瑜等: 《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11.萧亢达: 《汉代乐舞百戏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12.[日]大庭惰著、林剑鸣译: 《秦汉法制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3.郭成伟: 《社会犯罪与综合治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
    14.冷鹏飞: 《中国秦汉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15.俞伟超: 《考古学是什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6.刘彬徽: 《楚系青铜器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年。
    17.方铁、方慧: 《中国西南边疆开发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18.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19.昭明、洪海:《古代铜镜》,北京:中国书店,1997年。
    20.王政挺: 《传播:文化与理解》,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21.王子今:《秦汉区域文化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22.袁钟仁:《岭南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23.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24.李伯重: 《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25.潘琦:《广西环北部湾文化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26.王凯旋: 《秦汉生活掠影》,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年。
    27.俞伟超: 《古史的考古学探索》,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28.黄晓芬: 《汉墓的考古学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29.李如森: 《汉代葬礼礼俗》,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年。
    30.韦玖灵: 《儒学南传与壮族思想发展》,香港:香港新闻出版社,2003年。
    31.葛剑雄: 《中国移民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
    32.吴小平: 《汉代青铜容器的考古学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
    33.张荣芳: 《秦汉史与岭南文化论稿》,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34.李龙章:《岭南地区出土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35.郑小炉: 《吴越和百越地区周代青铜器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36.熊铁基:《秦汉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
    37.曾甘霖: 《铜镜史典》,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
    38.刘彬徽: 《江汉文化与荆楚文明》,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1.周世荣: 《长沙出土西汉印章及有关问题研究》, 《考古》1978年第4期。
    2.王克荣: 《建国以来广西文物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 《文物》1978年第9期。
    3.姚顺安:《试论中国南方铜鼓的族属》,《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
    4.蒋廷瑜:《广西汉代农业考古概述》,《农业考古》1981年第2期。
    5.孙贯文、赵超:《由出土印章看两处墓葬的墓主等问题》, 《考古》1981年第4期。
    6.张荣芳:《略论汉初的“南越国”》,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秦汉史论丛》第1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7.周宗贤: 《试论南越王国》, 《贵州民族研究》1981年第1期。
    8.李学勤: 《论新都出土的蜀国青铜器》, 《文物》1982年第1期。
    9.周宗坚: 《论秦西瓯战争》, 《学术论坛》1982年第4期。
    10.蒋廷瑜: 《从考古发现探讨历史上的西瓯》, 《百越民族史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11.罗庶长: 《从西汉与南越的关系看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得失》,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12.李炳东: 《广西两千年来人口演变概述》,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2期。
    13.吕名中: 《汉族南迁与岭南百越地区的早期开发》, 《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4期。
    14.罗庆康: 《两汉时期岭南人口的变动》, 《益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15.傅举有: 《论秦汉时期的博具、博戏兼及博局纹镜》, 《考古学报》1986年第1期。
    16.何乃汉: 《试论秦汉时期广西的社会性质》, 《广西民族研究》1986年第2期。
    17.黄展岳:《论两广出土的先秦青铜器》,《考古学报》1986年第4期。
    18.李安民: 《汉初“南越国”社会性质试探》,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19.梁旭达: 《论秦汉时期岭南越人和汉族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 《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
    20.覃彩銮: 《骆越青铜文化初探》, 《广西民族研究》1986年第2期。
    21.蒋廷瑜: 《贵县罗泊湾汉墓墓主族属的再分析》, 《学术论坛》1987年第l期。
    22.覃圣敏: 《秦至南朝时期岭南民族及民族关系刍议》, 《广西民族研究》1987年第1期。
    23.韦东超: 《关于南越国的几个问题》,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24.黄灿: 《试论秦汉的养子与赘婿》, 《齐鲁学刊》1988年第1期。
    25.琼恩: 《壮族地区的古代交通》, 《广西民族研究》1988年第4期。
    26.覃彩銮: 《汉文化的南传及其对壮族古代文化的影响(一)》, 《广西民族研究》1988年第4期。
    27.蓝日勇: 《广西战国铁器初探》, 《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3期。
    28.冼剑民: 《汉代对岭南的经济政策》,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29.冼剑民: 《秦汉岭南经济述评》, 《学术研究》1989年第3期。
    30.吕名中:《秦汉时期的岭南经济》,《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31.于凤之: 《广西出土古代铜镜选介》, 《文物》1990年第1期。
    32.蒋廷瑜、彭书琳: 《广西打制石器的传统风格》, 《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3期。
    33.刘彬徽: 《两广地区青铜容器研究》, 《东南文化》1991年第1期。
    34.盛义: 《略论赘婚》,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6期。
    35.孙筱: 《秦汉时期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中国人口科学》1992年第4期。
    36.巩富文: 《二重证据法溯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37.蓝日勇、杨小菁:《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漆器铭文探析》,《江汉考古》1993年第3期。
    38.蓝日勇:《汉代广西越文化特点简论》,《广西民族研究》1993年第3期。
    39.侯哲安: 《从历史上看百越的涵义及其演变》, 《贵州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
    40.白耀天: 《象郡辩略》, 《广西民族研究》1994年第3期。
    41.方素梅: 《汉文化与少数民族——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发展诸种外部因素探讨之三》, 《广西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
    42.莫金山: 《论汉文化的传播与广西区域文化》, 《学术论坛》1994年第3期。
    43.覃圣敏: 《秦代象郡考》, 《历史地理》1994年第3期。
    44.王东平: 《先秦至唐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45.徐亦亭: 《古代岭南西部民族文化交融初论》,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46.于兰: 《秦汉时期岭南越人与外界的交往》,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47.何成轩: 《儒学在壮族地区的传播》, 《孔子研究》1995年第3期。
    48.蒋非非: 《秦代谪戍、赘婿、闾左新考》,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49.赖华明: 《论秦汉移民及其特点》,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50.雷坚:《秦汉至民国时期广西建置沿革初探》,《广西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
    51.玉时阶: 《古代汉族入桂及其对广西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术论
    坛》1995年第6期。
    52.蒋廷瑜: 《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度量衡资料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会、延边科学技术大学: 《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53.程丽臻: 《论楚地出土的琴瑟筝筑》, 《乐器》1996年第4期。
    54.黄庆印: 《论孔子在壮族地区的影响及历史作用》,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55.黄晓芬:《汉墓形制的演变——试析竖穴式椁墓向横穴式室墓地演变过程》,《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1期。
    56.李乃贤:《秦汉时期汉文化的南传及其对瓯骆文化的影响》,《广西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
    57.杨爱国: 《汉代铜镜铭文的史料学价值》, 《中原文物》1996年第4期。
    58.郑超雄:《关于岭南冶铁业起源的若干问题》,《广西民族研究》1996年第3期。
    59.丁鼎、王明华: 《中国古代移民述论》,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60.李传永、李恬: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
    61.刘文锁: 《汉文化与古代新疆》, 《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62.刘武军、李冠福: 《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看广西壮汉民族融合过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增刊。
    63.蒋廷瑜: 《略论汉“徙合浦”》, 《社会科学家》1998年第1期。
    64.廖国一、黄华枢: 《环北部湾沿岸古代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环北部湾沿岸经济文化变迁系列研究论文之一》, 《广西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
    65.莫凤欣:《广西历史沿革述略》,《广西地方志》1998年第5期。
    66.全洪: 《南越国铜镜论述》, 《考古学报》1998年第3期。
    67.蒋廷瑜: 《广西考古四十年概述》, 《考古》1998年第11期。
    68.刘晓民: 《南越国时期汉越文化的并存与融合》, 《东南文化》1999年第1期。
    69.覃德清: 《壮族文化开放性特征新探》,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70.杨旗: 《论秦汉南方民族汉文化教育》, 《孝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71.段塔丽: 《秦汉王朝开发岭南述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72.范玉春: 《红水河流域汉族移民初探》, 《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
    73.郭永利: 《汉代铜镜上的相思铭文赏析》, 《丝绸之路》2000年增刊。
    74.何林夏、范玉春: 《湖南移民徙居桂东北的历史考察》,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75.廖国一: 《论古代南越与中原的关系》,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76.庞慧: 《论秦汉移民政策》,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77.熊昭明: 《广西汉代出土灯具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
    78.朱世陆: 《汉武帝时代江南、岭南经济地位的变迁》,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
    79.邓文彬: 《中国古代词源学的建立与刘熙<释名>的地位和影响》,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9期。
    80.李燕茹、胡兆量: 《中国历史战场地域分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文地理》2001年第6期。
    81.李珍、蓝日勇:《秦汉时期桂东北地区的交通开发与城市建设》,《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
    82.李珍:《广西古代滑石器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83.刘晓路:《焱焱炎炎 扬光飞文——秦汉绘画概论》,《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84.蒲艺果:《广西古代政区划分规律与当今政区改革》,《广西地方志》2001年第3期。
    85.魏爱棠: 《秦汉以后国家政权在汉越互动中的作用》,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
    86.冼光位: 《西汉木犊<从器志>及其特点研究》, 《广西地方志》2001年第2期。
    87.杨东晨: 《论秦汉时期广西地区的民族和文化》,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第6期。
    88.蒋远鸾:《广西区域建置沿革简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专辑)2001年6月。
    89.黄贵贤:《广西梧州出土的青铜器及有关问题的探讨》,《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
    90.蒋廷瑜:《西汉南越国时期的铜桶》,《东南文化》2002年第12期。
    91.雷虹霁: 《秦汉文化区域与区域文化研究综论》, 《民族艺术》2002年第2期。
    92.吴小玲:《“海上丝绸之路”与钦州的发展》,《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4期。
    93.尤建设、周伟: 《试论秦汉时期儒学在交趾的传播》, 《美与时代》2002年第11期。
    94.张荣芳、周永卫: 《两汉时期的雷州半岛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95.陈伟: 《秦苍梧、洞庭二郡刍论》, 《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
    96.陈远璋:《广西考古的世纪回顾与展望》,《考古》2003年第10期。
    97.黄秉生: 《广纳文化根系与壮族的文化生态美——壮族文化生态美研究之三》,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98.袁运福、尤建设: 《论秦汉时期汉文化对交趾的影响》, 《天中学刊》2003年第3期。
    99.张仁玺: 《秦汉家族成员连坐考略》, 《思想战线》2003年第6期。
    100.周建明: 《古代湘桂走廊的人口迁移与社会发展》,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01.鄂虹:《比较法——学习历史的金钥匙》,《理论观察》2004年第3期。
    102.蒋廷瑜:《先秦两汉时期岭南的青铜冶铸业》,《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03.李龙章:《广西右江流域战国秦汉墓研究》,《考古学报》2004年第3期。
    104.李珍:《汉代零陵县治考》,《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105.刘汉东:《论秦汉时期西南地区与岭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往》,《文史杂志》2004年第2期。
    106.苏振芳:《闽南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及其特点》,《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07.杨怡: 《楚式镇墓兽的式微和汉俑的兴起——解析秦汉灵魂观的转变》《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1期。
    108.张晓梅、薛野: 《从中国古代铜镜的演变看装饰风格的时代性》,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09.杜树海: 《试论两汉时期合浦郡与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关系》,《广西地方志》2005年第3期。
    110.方心棣: 《秦汉赘婿谪戍制度刍议》,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11.许桂灵、司徒尚纪: 《泛珠三角人口迁移与汉文化形成及其类型差异初探》,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12.胡晓建: 《瓯骆遗粹》, 《收藏家》2006年第4期。
    113.陈新芳:《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青海教育》2006年第4期。
    114.方铁: 《南越国的内外关系及其政策》,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
    115.韩国河、柴怡: 《有关墓葬考古学研究的思考——以两汉墓葬为例》,西北大学考古学系、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研究中心编: 《西部考古》第1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116.李毓麟: 《秦汉布山古城考》, 《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17.梁发奋: 《论合浦汉文化品牌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作用》,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7期。
    118.方铁: 《论夜郎国的内外关系》,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119.陈国保: 《汉代交趾地区的内地移民考》,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20.陈国保: 《内地移民与汉代南部边疆交趾地区的统一》,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4辑。
    121.韦美日、张景霓: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特点》, 《百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22.张坚: 《论马援平定交趾之乱对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23.朱翔: 《论汉代陶塑明器的演变》,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24.陈建森:《关于区域文化研究视域和价值取向的思考——以岭南文化为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25.黄海云: 《古代文化传播研究:古老与年轻的交融——以广西古代汉文化传播研究为例》,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26.郑君雷: 《俗化南夷——岭南秦汉时代汉文化形成的一个思考》, 《华夏考古》2008年第3期。
    127.吴俊: 《广西出土汉代铜镜铭文的研究》, 《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128.赵昌: 《汉代铜镜的历史文化内涵》,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29.赵常兴、安鲁: 《秦汉时期北人南迁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北方论丛》2008年第3期。
    130.张智荣、陈忱、陈玉萍:《寻找布山:港北区政府旧址古建筑遗址考古纪实》,《贵港日报》2008年9月19日。
    131.苏奎: 《铜镜铭文“其师命长”的考察》, 《考古》2009年第3期。
    132.孙启祥: 《“汉文化”概念及其相关问题》,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33.洪石、易西兵: 《“西汉南越国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考古》2009年第6期。
    134.曲用心: 《东汉时期铁器在岭南地区的推广使用及其社会动因》, 《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135.曲用心: 《汉初岭南地区铁器使用的社会机理探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36.王贵元: 《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木犊文字考释》, 《中国文字博物馆》2009年第2期。
    137.蒋廷瑜: 《罗泊湾铜器漆画解读》, 《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4期。
    1.洪石:《战国秦汉漆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
    2.张照:《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硕士学位论文。
    3.郑小炉: 《吴越和百越地区周代青铜器研究》,吉林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4.尉富国: 《壮族民间信仰的历史变迁与当代转型》,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5.温乐平: 《秦汉社会消费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6.黄佳梦: 《秦移民及相关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7.刘耐冬: 《先秦秦汉时期金银工及金银器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8.刘尊志: 《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郑州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9.秦佳: 《两汉交州官吏及相关人物研究》,郑州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熊昭明: 《中国合浦汉代考古综述》,http://www. liuliart. cn/Article/proglass/Article_143. html
    2.甘宁: 《龙州三江口发现汉代遗址为广西西南首个汉代遗址》,http://www. gxnews. com. cn/staticpages/20091215/newgx4b26c345-2495983. s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