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道德情感的培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我国高校教育途径之一,现已蓬勃发展,并发挥综合效应。它不仅能够为社会带来一定的效益,而且能够有效的促进大学生的主体发展,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品德诸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道德情感作为个体品德心理要素之一,对于个体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社会,联系实际,具有大量鲜活的素材,更容易激发并丰富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因此,研究社会实践活动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本文通过论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社会实践活动应作为高校的必修课来抓。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目前高校最受欢迎的德育途径,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尤其是道德情感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论文通过现状调查,证实了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最有效途径,分析了社会实践活动中道德情感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对于如何更好的发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效,促进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从学校整体工作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开展两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The social practical activ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one of the educational ways in the college. Its function is very important and it
    has comprehensive effect. It not only can bring some benefit result for the society, but also can promote the consci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effectively, make the college students know the knowledge, ability and moral character better. As the social practical activity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society and reality, which has lots of lively materials, it can stimulate and enrich one's moral feeling easily. As we known, the moral feeling, which is one factor of psychological moral character,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orming one's moral character. So the research, which i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one's moral feeling in the social practical activit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By means of expounding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social practical activ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social practical activity should be a required course in the college.
    
    
    The social practical activity, the most received moral educational way, plays a special role in developing moral character, particularly the moral feeling of college students. By way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the paper bears out the social practical activity is one effective way of developing one's moral feeling, and analyses the present state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developing one's moral feeling in the social practical activity. At last, concerning 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moral effect on the social practical activity and develop one's moral feeling,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rough two aspects, i.e. the whole work of the college and the concrete carrying out on the social practical activity.
引文
1 《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154页。
    2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159页。
    3 《列宁全集》 (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版,第475页。
    4 同上,第461页。
    5 丁刚:《哈怫里的中国天才们》,载《环球时报》2001年12月21日,第15版。
    6 《世界著名学府》(欧洲卷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7 《列宁论教育》,工人出版社编译、出版1956年版,第496页。
    8 张焕庭主编:《教育辞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829页。
    9 朱作仁主编:《教育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774页。
    10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11页。
    11 张念宏编:《教育学辞典》,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第451页。
    12 《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25页。
    13 朱小蔓:《中国传统的情感性道德教育及其模式》,载《教育研究》1996年第9期,第30页。
    14 叶立群总主编:《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98页。
    15 转引自《教育研究》,1982年第5期,第50页。
    16 朱作仁主编:《教育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63页。
    17 杨云 杨泽宇主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8页。
    18 转引自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147页。
    19 朱小蔓:《道德情感论纲》,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第141页。
    20 杨云 杨泽宇主编:《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21 同19,第141页。
    22 毛亚庆:《论感化》,载《教育理论与研究》1993年第1期,第28页。
    
    
    1. 杨向荣、孙波,要重视和强化社会实践的德育效应,中国冶金教育,1995,2,9—12。
    2. 刘义,论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5(33),2,73—77。
    3. 陈俊珂,美国大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比较教育研究,1999,1,46—47。
    4. 杨向荣、孙波,社会实践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高等建筑教育,1995,4,45-46。
    5. 周甜,杨咏梅,克服障碍,争取社会实践的更大成功——对沪、苏部分大学学生社会实践现状的调查报告,当代青年研究,2001,4,28—32。
    6.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8月31日),中国教育报,1994年9月9日,第1版。
    7. 张炳力等,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3),1(增),140—146。
    8. 骆光林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系统工程建设的探索,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4,102—104。
    9. 闫丽红、唐国战,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历程及特点,许昌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16),3,108—111。
    10. 张子建,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61—62。
    11. 卓晴君,邓小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伟大意义及其时代特征,教育研究,1995,2,8—14。
    12. 王荣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渊源,学术探索,2000,3,71—74。
    13. 姚孟春,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52—56。
    14. 傅维利、张云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勤工俭学的发展走向,教育研究,1993,11,28—33。
    15. 吴亚芬,论德育过程中的情感效应,教育研究,1995,10,55—56。
    16.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九九八年五月十四日),中国高教研究,1998,3,3—5。
    17. 陈水英,道德情感教育的实践与认识,福州师专学报(社科版),1999(19),2,89—90。
    18. 张晓虎,论道德教育的情感环节,煤炭高等教育,1997,2,81—82。
    19. 檀传宝,道德情感、审美情感与道德教育,中国教育学刊,1997,1,11—14。
    20. 杨士昌等,道德情感:塑造道德灵魂的有效途径,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6,14—16。
    21. 李建华,道德情感培育的个体之维,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21),5,1—8。
    22. 朱小蔓,情境教育与人的情感性素质,课程·教材·教法,1999,1,7—9。
    23. 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 动情是德育的关键,教育研究,2000,4,7—8。
    
    
    24.朱小蔓、朱曦,中国传统的情感性道德教育及其模式,教育研究,1996,9,30-33。
    25.李建华,论道德情感功能的域限,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1(32),3,1-9。
    26.孙峰,创新教育与道德教育,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9),3,51—55。
    27.燕国材,论情感及其培育,教育研究,1992,2,77—81。
    28.毛亚庆,论感化,教育理论与实践,1993,1,26—28。
    29.叶立群,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0.施光明,学校德育新探,知识出版社,1999。
    31.肖文娥,德育心理学,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
    32.胡守棻,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3.朱江、张耀灿,大学德育概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34.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5.世界著名学府(美洲卷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
    36.世界著名学府(欧洲卷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
    37.班华,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
    38.谢练高,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与探索,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9.孙宇,脑的构筑与手的塑造——与大学生谈社会实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40.苏焕兰、田淑卿,大学生社会实践,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41.杨云、杨泽宇,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南,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42.韩明涛,高校社会实践论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43.童从奇,社会实践的理论与运作,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44.陈磊,跨世纪高校德育工作研究,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45.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6.邓晓春、张晓林,高等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验研究,中国劳动出版社,1993。
    47.宋书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48.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1993。
    49.刘献君,大学德育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50.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51.《教育百科辞典》编委会,教育百科辞典,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
    52.张念宏,教育学辞典,北京出版社,1987。
    53.朱作仁,教育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
    54.张焕庭,教育辞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55.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人民出版社,1970。
    56.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57.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84。
    58.丁刚,哈怫里的中国天才们,环球时报,2001,12,21(15)。
    59.列宁论教育,工人出版社,195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