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现代语文教育诞生一百余年来,人们为了解决其中的母语写作教学难题,破解语文教育成效“少、慢、差、费”的困境,曾先后将日札写作引入了语文教育教学领域,企图籍此推动学生自由而主动地作文,切实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但是,由于人们疏于对日札写作史上的日札写作经验、语文教育史上的日札写作教育教学的典型个案,以及历史上零散、琐碎却不乏真知灼见的日札写作教育教学观念进行系统的评析和整理,因而导致了我国的日札写作教育教学理论很不成熟。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广大语文教师所积极开展的日札写作教育教学活动,无疑就带有了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我国语文教育界的日札写作教育教学活动已出现了种种不良倾向,如日札写作作文化、日札写作道德化、日札写作隐私化、日札写作的强制化与非自由化等。可以说,这些倾向已严重偏离了日札写作的本性,极大局限了日札写作教育教学价值的充分发挥。为了促进日札写作教育教学沿着正确、健康的轨道前进,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百年来的日札写作经验、日札写作教育教学的典型个案、历史上零散琐碎却不乏真知灼见的日札写作教育教学观念进行系统的评析和整理,将其纳入中国日札写作史和语文教育理论发展史的宏观背景下进行考察,以深入总结和归纳日札写作的性质、目的、分类、育人的内在机制,以及开展日札写作教育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具体活动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实施路径等。总之,吸取经验、借鉴教训,努力建立中国日札写作教育教学的理论观念及教学方法体系,以促使当代中国的日札写作教育教学由自发性向自觉性转变、由盲目性向科学性转变。
     经过对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教学的研究,我们认为:
     日札是一种私人写作、不是私密写作,是作者基于自身的资禀、经验、修养,以自己为中心,从个人眼光来记载每日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这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写作行为,这种行为反过来必然促进个人眼光的发展、个人经验的丰富、个人修养的变化、个人立场的确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作者基于自身经历、经验、立场,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观念认识体系。通过这样的日札写作,可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优良个性的人。同时,日札写作又有强烈的自我教育功能,它可以引导自我从自身参与人类社会实践之需要的视角思考问题,引导自我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高度思考问题。在此过程中,日札写作就对生命中的个性意识、直觉本能、敏活灵机、极富本性的心灵世界产生一定的规范和训教功能,从而又把个性的人培养成社会的人。可以说,重点而全面地促进人的成长是日札写作教育的根本价值。
     日札写作虽有多方面的积极价值,但也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为了充分发挥其积极价值又避免负面效应,语文教师(或家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阅读、批改和指导学生的日札写作,这是非常必要的。
     日札写作是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界在母语写作教学问题上存有严重失误,最严重的失误是将“写作”、“文章”、“作文”、“自由写作”(如日札)等四大范畴混为一谈,导致了我国的母语写作教学目标模糊、范畴不分、笼而统之,并因而成效低下。我以为,只有明确这四大范畴的区别及各自的任务,使日札写作与作文教学分工合作、各施其长、互济共生,将做人的训练与作文的训练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为了给推进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全社会还必须从民主、法制、文化等层面营造一个自由、多元、宽容,能充分保护人的私人空间,尊重和欣赏人的生命体验、自我价值与个性意识的社会环境,同时建立一个非道德化、非意识形态化的写作评价机制,这才能为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的健康发展培植适宜的“土壤”和创造宽松的成长空间。在进行具体的日札写作教育教学过程中,广大语文教师还必须处理好目的宗旨、指导思想、教学原则、教学艺术、写作训练等五方面的相关问题。
It is more than 100 years since the modern language education was born. In order to solve the writing problems of the mother-tongue teaching and eliminate the straits of "fewer, slower poorer and more costly" effect in language education, people have ever led the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education into the field of language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to write composition freely and effectively to improve their writing skills truly. However, people neglected to sort out and comment systematically the writing experience in the history of the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the typical cases of the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the history of language education; the fragmentary、trivial but no shortage of real knowledge and deep insight concepts of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so it led to the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ory in China very immature.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A large numbers of Chinese teachers are active in the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undoubtedly, their actions are spontaneous and blindness. Due to lack of systematic and scientific theory guide, the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hina has emerged all sorts of undesirable tendencies, such as regarding the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as composition, making the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moral education, looking on the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as secret writing, forcing the students to write the diaries and notes and so on. It can be said that these tendencies are seriously deviated the nature of the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already, greatly limited the value of the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o bring into full pla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o develop along the right and healthy track, we need to sort out and comment systematically the writing experience of the diaries and notes; the typical cases of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 fragmentary、trivial but no shortage of real knowledge and deep insight concept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in 100 years in China. We need to observe and study i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history of the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and the history of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ducation. So that we can sum up the characteristic、purpose、category、the inner mechanisms of educating people of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and the guiding ideology、teaching principles、the teaching methods、the implementation ways when we carry out the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so on. In short, we must absorb experiences、draw lessons,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theory and method of the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hina、promote the contemporary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o develop from the spontaneity to the consciousness、from the blindness to the science.
     After studying the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more than 100 years in China, We think that:
     The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is a private writing、not a secret writing, the authors base on their own intelligences、experiences、self-cultivations, regard themselves as the centers, record a daily seen、heard、done、the feeling from the personal vision This is a highly personal action of writing, In return, which mus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 vision、extensive personal experience、change personal accomplishment、establish personal positions and on these foundations, establish the recognition system which bases on the personal experiences、positions、emotions、attitudes and values. By the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we can nurture students to become excellent individuality pers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has a strong self-education function too, which can guide people to think from the view that they join in the human social practice and guide people to think from the politics、economy、culture of the human society. In this process, the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norms and drills people's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intuition instinct、sensitive thought、the innermost being full of nature character, thus changes the individuality person into a social person.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fundamental value of the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is promoting person to grow centr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The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has a wide range of positive values, but it has serious negative effects too,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sitive values and avoid its negative effect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language teachers (or parents) can read、correct and guide the students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and it is very necessary.
     The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develop、train and improve students writing skills. For a long time, there are serious mistakes in our mother-tongue language writing teaching, the most serious mistake is to confuse the four concepts of "writing"、"article"、"composition"、"free writing" (such as the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making the object of our mother-tongue writing teaching fuzzy、the scope disorderly、the four concepts general, and these make our mother-tongue language writing teaching ineffective. I think that only when we make clear the differences of the four concepts and their respective tasks, and unite the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and the composition teaching, make them divide and cooperate, can we unite person-training and writing-training together, and this can improve effectively the student's mother-tongue writing skills.
     In order to creat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promoting the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o improve, From the ways of democracy、legal system、culture and other dimensions, the whole of society must create a social environment which is a free、pluralistic、tolerant and can protect fully people's private space, can respect and appreciate people's life experiences、self-worth and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establish a writ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which is non-moral、non-ideological, which can cultivate the appropriate "soil" and create a relaxed room of growth for the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o develop healthily. In specific teaching process, a large number of language teachers must also deal with the five issues, such as the object and purpose、guiding ideology、teaching principles、teaching art、writing-training in carrying out writ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diaries and notes writing.
引文
[1]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康南海教育文选》第13页,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2]参见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鲁迅全集》第3卷第326页)、《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鲁迅全集》第3卷第33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3]黎锦熙:《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57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4]朱光潜:《日记——小品文略谈之一》,郜元宝编《谈读书》第129-131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5]朱光潜:《写作练习》,《谈美·谈文学》第16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1]梁启超:《作文教学法》,《梁启超全集》第4086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2]周国平:《周国平和中学生谈写作·第二讲/写作与自我》,《课外阅读》2008年第12期。
    [1]高德胜:《论批改日记的道德影响》,《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6期。
    [2]参见本文第三章第2节:《鲁迅的日札写作观及写作教材编写观》、《郁达夫的日记写作与教学观》。
    [3]黄大权:《请为日记正本清源》,《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7年第1期。/何训华:《命题日记初探——特级教师魏书生班集体理论研究与实践系列论文之一》,《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期。
    [1]黄大权:《请为日记正本清源》,《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7年第1期。
    [1]张鸿苓主编:《一般书信笔记日记》第144-145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2]钱念孙:《论日记和日记体文学》,2002年第3期《学术界》。
    [1]朱光潜:《日记——小品文略谈之一》第129-131页,《谈读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2]陈左高:《中国日记史略》第2页,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0年。
    [3]陈左高:《历代日记谈丛》第1页,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
    [1]钱念孙:《论日记和日记体文学》,2002年第3期《学术界》。
    [1]鲜于煌:《杜甫日记体诗歌和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比较研究》,《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1期。
    [2]《二程全书》卷三十七。
    [3] 《朱子语类》卷一百十六。
    [4] 《陈白沙集》卷二《与贺克恭黄门》。
    [1]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
    [2]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
    [1]黎锦熙:《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国文月刊》第52期,1947年。
    [2]陈左高:《中国日记史略》第202-203页,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0年。
    [1]章学诚:《章学诚遗书·与林秀才》,《章学诚遗书》第89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2]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家书一》,《章学诚遗书》第92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1]曾国藩:《致诸弟·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曾国藩家书》第110页,北京:线装书局,2008年。
    [1]潘新和:《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第16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2]参见本文第三章第2节:《梁启超的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观))。
    [1]胡适:《智识的准备》,柳芳编《胡适教育文选》第203页,北京:开明出版社,1992年。
    [1]参见本文第三章第2节:《夏丐尊、叶圣陶的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观》.
    [2]黎锦熙:《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57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3]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49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4]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附录国语作文教学法结论》,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50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谈美·谈文学》第10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2]朱光潜:《写作练习》,《谈美·谈文学》第16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1]朱光潜:《写作练习》,《谈美·谈文学》第169-17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2]朱光潜:《写作练习》,《谈美·谈文学》第16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3]参见吴艳红、(美)J. David Knottnerus《日常仪式化行为的形成:从雷锋日记到知青日记》,《社会》2007年第1期。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713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704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1]潘新和:《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第16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2]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第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1]黄炎培:《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教育杂志》1913年第5卷第7号。
    [2]蒋维乔,《湘省教育视察记》,《教育杂志》1916年第8卷第1号。
    [3]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节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三》第24-2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1]朱光潜:《日记——小品文略谈之一》,郜元宝编《谈读书》第129-131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2]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康南海教育文选》第13页,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3]周作人:《日记与尺牍》,《语丝》1925年第17卷。
    [4]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鲁迅全集(第3卷)》第326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5]参见本章第2节:《胡适的日札写作与教学观》。
    [1]朱光潜:《日记——小品文略谈之一》,郜元宝编《谈读书》第129-131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2]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康南海教育文选》第13页,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3]朱光潜:《日记——小品文略谈之一》,郜元宝编《谈读书》第132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4]黎锦熙:《论教育之根本问题》,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2-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参见本章第2节:《梁启超的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观》。
    [2]林华:《日记文作法讲话》第59-60页,上海:乐华图书公司,1934年。
    [1]胡适:《智识的准备》,柳芳编《胡适教育文选》第203页,北京:开明出版社,1992年。
    [2]朱光潜:《写作练习》,《谈美·谈文学》第16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3]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谈美》第86-87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参见本章第2节:《胡适的日札写作与教学观》。
    [1]邹振环:《日记文献的分类与史料价值(上)》,载《复旦史学集刊》第一辑《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07-334页。
    [1]董方奎:《梁启超对近代中国教育的贡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4期。
    [1]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康南海教育文选》第13页,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2]梁启勋:《“万木草堂”回忆》,《文史资料选辑》1962年第25辑。
    [1]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附录二》,《梁启超书话》第201-204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2]梁启超:《读书分月课程》,《梁启超书话》第177-184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3]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18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1]丁宇、刘景云:《梁启超教子满门俊秀》第31-32页,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2年。
    [1]孟祥才:《梁启超传》第37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
    [1]梁启超:《时务学堂札记残卷序(1922)》,《梁启超书话》第52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2]丁宇、刘景云:《梁启超教子满门俊秀》第266-269页,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2年。
    [3]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康南海教育文选》第13页,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1]梁启勋:《“万木草堂”回忆》,《文史资料选辑》1962年第25辑。
    [2]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康南海教育文选》第13页,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3]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9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4]梁启超:《时务学堂札记残卷序(1922)》,《梁启超书话》第52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1]梁启超:《作文教学法》,《梁启超全集》第4086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1]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梁启超全集》第4030页,北京出版社,1999年。
    [2]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节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三》第24-25,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3]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2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4]梁启超:《学校总论》,《梁启超全集》第17页,北京出版社,1999年。
    [1]梁启超:《论湖南应办之事》,《梁启超全集》第177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2]梁启超:《爱国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6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3]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27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4]梁启超:《致康有为书(1900年4月29日)》,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第13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5]梁启超:《新民说·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第20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6]龚郭清:《试论梁启超思想的基本历程》,《安徽史学》1996年第2期第53页。
    [7]梁启超:《新民说·论进步》,《新民说》第88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8]梁启超:《新民说·释新民之义》,《新民说》第8-9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1]梁启超:《论教育当定宗旨》,《梁启超全集》第911-915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2]梁启超:《论教育当定宗旨》,《梁启超全集》第911-915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3]梁启超:《论幼学》,《梁启超全集》第34-37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1]梁启超:《自由讲座之教育》,《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六》第35-3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2]梁启超:《为什么要注重叙事文字》,《梁启超全集》第4935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1]潘新和:《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第235-23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1]胡适:《中学国文的教授》,《胡适文存(卷一)》第303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
    [1]胡适:《中学国文的教授》,《胡适文存(卷一)》第321-323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
    [1]胡适:《胡适留学日记·自序》,《胡适留学日记》,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
    [1]梁启超:《作文教学法》,《梁启超全集》第4086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2]黎锦溪:《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国文月刊》第52期(1946年).
    [3]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第89-90页,广州:民智书局,1929年。
    [1]胡适:《中学国文的教授》,《胡适文存(卷一)》第311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
    [2]胡适:《中学国文的教授》,原载《教育丛刊》第二集(1920年)。
    [3]胡适:《胡适留学日记·自序》,《胡适留学日记》,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
    [4]胡适:《读书》,《胡适教育论著选》第211-21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
    [1]胡适:《胡适留学日记·自序》,《胡适留学日记》,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
    [2]潘新和:《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第24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1]胡适:《读书》,《胡适教育论著选》第211-21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
    [2]潘新和:《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第235-23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1]胡适:《吴淞月刊发刊词》,《胡适文存三集》第975-976页,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年。
    [2]胡适:《读书》,《胡适教育论著选》第211-21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
    [3]胡适:《胡适留学日记·自序》,《胡适留学日记》,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
    [1]胡适:《藏晖室札记·自序》,《藏晖室札记》,民国丛书第1篇[Z],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2]梅江海、刘可译:《传记文学——新大英百科全书条目》,《传记文学》1984年第1期。
    [1]胡适:《书舶庸谭·序》,黄保定、季维龙选编《胡适书评序跋集》,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
    [2]卞兆明:《胡适最早使用“传记文学”名称的时间定位》,《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4期。
    [3]胡适:《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黄保定、季维龙选编《胡适书评序跋集》,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
    [1]胡适:《胡适的日记》第21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胡适:《四十自述》,姚鹏、范桥编《胡适散文(第4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1]詹姆士:《实验主义》,《胡适文存(卷二)》第95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
    [2]胡适:《智识的准备》,柳芳编《胡适教育文选》第203页,北京:开明出版社,1992年。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解放》周刊第98、99期合刊(1940年/延安)。
    [2]潘新和:《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第26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1]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鲁迅全集(第3卷)》第326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2]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鲁迅全集(第3卷)》第33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3]黎锦熙:《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国文月刊》第52期(1947年)。
    [1]李美溶:《郁达夫日记文学谈》,《温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1]鲁迅:《三闲集·怎么写——夜记之一》,《鲁迅全集(第4卷)》第22-2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2]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鲁迅全集(第3卷)》第326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鲁迅全集(第3卷)》第326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孔另镜编<当代文人尺牍钞>序》,《鲁迅全集(第6卷)》第428-42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2]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第52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鲁迅:《三闲集·怎么写——夜记之一》,《鲁迅全集(第4卷)》第22-2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鲁迅:《三闲集·怎么写——夜记之一》,《鲁迅全集(第4卷)》第22-2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鲁迅:《三闲集·怎么写——夜记之一》,《鲁迅全集(第4卷)》第22-2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2]鲁迅:《日记十五(1926年)》,《鲁迅全集(第15卷)》第62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鲁迅全集(第3卷)》第33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2]鲁迅:《三闲集·怎么写——夜记之一》,《鲁迅全集(第4卷)》第22-2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3]潘新和:《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第260-27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1]郁达夫:《再谈日记——(达夫日记集>代序》,《郁达夫文集》(第七卷文论序跋)第263-267页,花城出版社(广州)、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编辑出版,1983年国内版。
    [2]郁达夫:《日记文学》,《郁达夫文集》(第五卷文论)第261--267页,花城出版社(广州)、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编辑出版,1982年国内版。
    [3]鲁迅:《三闲集·怎么写——夜记之一》,《鲁迅全集》(第4卷)第22-2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郁达夫:《再谈日记——(达夫日记集>代序》,《郁达夫文集》(第七卷文论序跋)第263-267页,花城出版社(广州)、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编辑出版,1983年国内版。
    [2]郁达夫:《日记文学》,《郁达夫文集》(第五卷文论)第261--267页,花城出版社(广州)、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编辑出版,1982年国内版。
    [1]郁达夫:《日记文学》,《郁达夫文集》(第五卷文论)第261-267页,花城出版社(广州)、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编辑出版,1982年国内版。
    [1]郁达夫:《再谈日记——(达夫日记集>代序》,《郁达夫文集》(第七卷文论序跋)第263-267页,花城出版社(广州)、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编辑出版,1983年国内版。
    [2]黄大权:《请为日记正本清源》,《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7年第1期。
    [3]张忠:《写日记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第3期。
    [1]郁达夫:《日记文学》,《郁达夫文集》(第五卷文论)第261--267页,花城出版社(广州)、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编辑出版,1982年国内版。
    [2]鲁迅:《三闲集2怎么写——夜记之一》,《鲁迅全集》(第4卷)第22-2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郁达夫:《日记文学》,《郁达夫文集》(第五卷文论)第261--267页,花城出版社(广州)、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编辑出版,1982年国内版。
    [2]郁达夫:《再谈日记——(达夫日记集>代序》,《郁达夫文集》(第七卷文论序跋)第263-267页,花城出版社(广州)、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编辑出版,1983年国内版。
    [3]郭沫若:《论郁达夫》,陈子善、王自立编《郁达夫研究资料》第86页,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
    [1]郁达夫:《日记文学》,《郁达夫文集》(第五卷文论)第261--267页,花城出版社(广州)、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编辑出版,1982年国内版。
    [2]胡从经:《郁达夫日记集·序引》,胡从经编《郁达夫日记集》第9-10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1]政协上虞县委员会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上虞文史资料·纪念夏丐尊专辑》第183页,1986年。
    [1]叶圣陶:《日记与写作能力》,杜草甬编《叶圣陶论语文教育》第49-50页,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
    [2]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第3版)))第89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年。
    [4]王松泉、王柏勋等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第141-142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叶圣陶、夏丐尊:《文心》第196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
    [2]叶圣陶、夏丐尊:《文心》第197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
    [3]叶圣陶、夏丐尊:《文心》第198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
    [4]叶圣陶、夏丐尊:《文心》第88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
    [1]叶圣陶、夏丐尊:《文心》第89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
    [2]曹洪顺:《语文教育家夏丐尊先生》,《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1期。
    [1]杜草甬、商金林编:《夏丐尊论语文教育》第84页,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2]夏丐尊:《夏丐尊文集·文心之辑》第256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
    [3]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第36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4]叶圣陶、夏丐尊:《文心》第15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
    [5]杜草甬、商金林编:《夏丐尊论语文教育》第45-46页,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1]叶圣陶、夏丐尊:《文心》第82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
    [2]叶圣陶、夏丐尊:《文心》第22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
    [3]叶圣陶、夏丐尊:《文心》第228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
    [1]叶圣陶、夏丏尊:《文心》第82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
    [2]叶圣陶、夏丏尊:《文心》第89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
    [3]叶圣陶、夏丏尊:《文心》第91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
    [4]叶圣陶、夏丏尊:《文心》第92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
    [5]叶圣陶、夏丏尊:《文心》第41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
    [1]杜草甬、商金林编:《夏丐尊论语文教育》第32页,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第356-359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3]政协上虞县委员会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上虞文史资料·纪念夏丐尊专辑》第149页,1986年。
    [4]叶圣陶:《临摹和写生》,《叶圣陶集(第九卷)》第362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5]叶圣陶:《认识国文教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第87-88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1]叶圣陶:《认识国文教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第87-88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2]叶圣陶:《何所为而学习》,《叶圣陶集(第12卷)》第13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
    [3]叶圣陶:《为己——给青年同学》,《叶圣陶集(第12卷)》第132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
    [4]叶圣陶:《“生活教育”——怀念陶行知先生》,《叶圣陶集(第6卷)》第246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
    [5]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第140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6]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第3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1]夏丐尊:《学习国文的着眼点》,杜草甬、商金林编《夏丐尊论语文教育》第81页,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2]夏丐尊:《怎样阅读》,杜草甬、商金林编《夏丐尊论语文教育》第79页,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3]夏丐尊:《学习国文的着眼点》,杜草甬、商金林编《夏丐尊论语文教育》第83页,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4]叶圣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第492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1]夏丐尊、叶圣陶编:《国文百八课(第1册)》第1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2]叶圣陶:《关于<国文百八课>》,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第177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3]张复踪、曾祥芹:《<国文百八课>的文章学系统——评夏丐尊、叶圣陶的七十二篇“文话”》,《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
    [4]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国语文》1978年第2期。
    [1]刘中黎:《解百年语文之弊开言语生命新说——读潘新和教授的<语文:表现与存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12期。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703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1]黎锦熙:《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572-57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黎锦熙:《论教育之根本问题》,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2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黎锦熙:《论教育之根本问题》,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2-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李国炎、莫衡、单耀海、吴崇康等编:《新编汉语词典》第550页,长沙:湖南出版社,1988年。
    [3]李国炎、莫衡、单耀海、吴崇康等编:《新编汉语词典》第763页,长沙:湖南出版社,1988年。
    [1]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第150-152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2]叶圣陶:《国文教学·序》,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第51-53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1]黎锦熙:《国语教育之目的》,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40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夏丐尊:《学习国文的着眼点》,杜草甬、商金林编《夏丐尊论语文教育》第81页,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3]夏丐尊:《怎样阅读》,杜草甬、商金林编《夏丐尊论语文教育》第79页,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4]夏丐尊:《学习国文的着眼点》,杜草甬、商金林编《夏丐尊论语文教育》第83页,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1]黎锦熙:《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57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第3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2]叶圣陶:《国文教学·序》,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第51-53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3]叶圣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第491-493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1]黎锦熙:《国语教学之目的》,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40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黎锦熙:《国文讲读教学改革案附教案(举例)》,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528/53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黎锦熙:《读本与“读法”——读书》,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43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3]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附言》,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44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49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附录国语作文教学法结论》,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50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3]黎锦熙:《国语教材和教学法的新潮·设计教学法举例》,张鸿苓、李桐华编《黎锦熙论语文教育》第53页,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1]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49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黎锦熙:《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56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黎锦熙:《本国语文教学法提要》,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10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黎锦熙:《中小学国文国语诵读之重要》,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20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黎锦熙:《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570/57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曾国藩:《致诸弟·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曾国藩家书》第110页,北京:线装书局,2008年。
    [1]梁启超:《读书分月课程》,《梁启超书话》第177-184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1]胡适:《中学国文的教授》,《胡适文存(卷一)》第321-323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
    [2]章学诚:《家书一》,《章学诚遗书》第92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3]周作人:《日记与尺牍》,《语丝》1925年第17期。
    [1]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叶圣陶集(第13卷)》第235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南京),1992年。
    [2]梁启超:《读书分月课程》,《梁启超书话》第177-184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3]胡适:《中学国文的教授》,《胡适文存(卷一)》第321-323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
    [1]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9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2]黎锦熙:《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570/57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黎锦熙:《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573-57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黎锦熙:《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569-57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3]黎锦熙:《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571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黎锦熙:《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569-57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潘新和:《语文新时代的揭幕者:语文教学新潮的弄潮儿——走近黎锦熙》,潘新和著《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近大师》第148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1]朱光潜:《写作练习》,《谈美·谈文学》第16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2]朱光潜:《写作练习》,《谈美·谈文学》第16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1]叶圣陶:《日记与写作能力》,杜草甬编《叶圣陶论语文教育》第49-50页,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
    [2]郁达夫:《日记文学》,《郁达夫文集(第五卷文论)》第261-267页,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编辑出版,1982(国内版)。
    [3]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谈美》第2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谈美》第3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朱光潜:《“情人眼里出西施”——美与自然》,《谈美》第35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谈美》第89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谈美》第83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谈美》第4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谈美》第84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谈美》第109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朱自清:《谈美·序》,朱光潜著《谈美》第93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谈美》第86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谈美》第87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谈美》第89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黎锦熙:《论教育之根本问题》,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2-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朱光潜:《写作练习》,《谈美·谈文学》第16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3]朱光潜:《写作练习》,《谈美·谈文学》第16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1]朱光潜:《写作练习》,《谈美·谈文学》第16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2]朱光潜:《日记——小品文略谈之一》,郜元宝编《谈读书》第129-131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3]朱光潜:《写作练习》,《谈美·谈文学》第169-17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4]朱光潜:《写作练习》,《谈美·谈文学》第17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l]朱光潜:《写作练习》,《谈美·谈文学》第16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2]朱光潜:《写作练习》,《谈美·谈文学》第16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3]朱光潜:《写作练习》,《谈美·谈文学》第169-17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4]朱光潜:《写作练习》,《谈美·谈文学》第17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1]朱光潜:《日记——小品文略谈之一》,部元宝编《谈读书》第129-131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1]朱光潜:《日记——小品文略谈之一》,郜元宝编《谈读书》第129-131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2]朱光潜:《随感录——小品文略谈之二》,郜元宝编《谈读书》第136-137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1]朱光潜:《日记——小品文略谈之一》,郜元宝编《谈读书》第129-131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2]朱光潜:《写作练习》,《谈美·谈文学》第16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3]黎锦熙:《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570/57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朱光潜:《日记——小品文略谈之一》,郜元宝编《谈读书》第129-131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1]朱光潜:《日记——小品文略谈之一》,郜元宝编《谈读书》第132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2]参考陈立胜:《“自我”与“他人”:现象学我本学的建构与解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3]黎锦熙:《论教育之根本问题》,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2-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 (美)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第33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2](俄)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铃等译:《诗学与访谈》第340/387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第419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4]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第704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1]朱光潜:《日记——小品文略谈之一》,郜元宝编《谈读书》第133-134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1]朱光潜:《日记——小品文略谈之一》,郜元宝编《谈读书》第133-134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1]参见吴艳红、(美)J. David Knottnerus《日常仪式化行为的形成:从雷锋日记到知青日记》,《社会》2007年第1期。
    [1]吴艳红、(美)J. David Knottnerus《日常仪式化行为的形成:从雷锋日记到知青日记》,《社会》2007年第1期。
    [1]吴艳红、(美)J. David Knottnerus《日常仪式化行为的形成:从雷锋日记到知青日记》,《社会》2007年第1期。
    [1]白戈:((1966—1976:中国百姓生活实录》第264页,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
    [2]赵越飞:《日记的流派》,《中国档案》2000年第4期。
    [3]转引程韶荣:《中国日记研究百年》,《文教资料》2000年第2期。
    [1]转引张曼菱:《关于日记与灵魂的失落》,《文学自由谈》2000年第4期。
    [1]崔文学:《“养猪日记”写出致富经》,《农家参谋》2004年第1期。
    [1]郭循智:《常写“日记”种好菜》,《农村·农业·农民》2000年第12期。
    [1]郑宗良:《惊人笔力何处来》,《新闻三昧》2005年第7期。
    [2]许进生:《逼儿子写日记》,《家庭科技》1994年第3期。
    [3]苏会芬:《从写日记中多识汉字》,《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4]程韶荣、王桂云:《日记长跑,我们与儿子同行》,《好家长》2004年第6期。
    [1]转引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1140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2]《中国少年报》第2445期(2005年4月7日)。
    [3]寇广生:《日记丰富我的秘书人生》,《秘书工作》2006年第8期。
    [1]参见高松:《读<安妮日记>有感》,《作文世界(小学)》2008年第3期。
    [1]王颖:《多萝西日记:捕捉生活的一瞬间》,《世界文化》2007年第6期。
    [1]孔祥吉:《金梁其人与<近世人物志>——兼论其以日记勾画人物的治学特色》,《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 《美国是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的》,《小读者》2003年第4期.
    [2]赵强:《“盘活”素材》,《优秀作文选评(初中版)》2006年Z2。
    [3]孙鹏国:《苏霍姆林斯基谈“教育日记”》,《内蒙古教育》2006年第7期。
    [1]张曼菱:《关于日记与灵魂的失落》,《文学自由谈》2000年第4期。
    [2]陈左高:《中国日记史略》第202-203页,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0年。
    [1]赵谦翔:《赵谦翔与绿色语文》第95-96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李明菊:《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06年第10期。
    [1]蔡品团:《让日记走进课堂》,《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2007年第5期.
    [1] 《广州小学生日记被选入教材》:《班主任》2003年第2期。
    [2]查晓红:《小学生成长日记实践研究综述》,《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06年第10期。
    [3]余潇潇:《四季豆系列观察日记》,《小学生作文辅导(快乐语文版)》2006年11期。
    [4]《小火炬》编辑部:《“动物宝宝观察日记大赛”活动评奖揭晓啦》,《小火炬》2003年Z1期。
    [5]陈元海:《借助科学日记来优化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研究》,《考试周刊》2007年第46期。
    [1]张雁:《以研究性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年第8期
    [1]赵兴奎:《日记反思的涵义与途径》,《西北医学教育》2006年第6期。
    [2]何茂世、张美玲: 《小细节中的大学问》,《语文建设》2007年第11期.
    [3]王丽华:《教育日记,让我们成为“思想者”》,《小学青年教师(语文版)》2006年第9期。
    [1]王颖:《多萝西日记:捕捉生活的一瞬间》,《世界文化》2007年第6期。
    [2]邓小军:《让记忆更丰满》,《中国档案》2008年第4期。
    [3]余闻婧:《“体验”在学生习作中的作用》,《小学青年教师》2005年第4期。
    [1]张云霞:《15万字日记创造的奇迹》,《基础教育》2006年第7期。
    [1]转引于左亚文、潘伯祥著《智慧之恋:哲学启示录》第245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2]参见周国平:《衡量一个人生命质量的两个标准》,《北方人》2007年第7期。
    [3]武玉兰:《日记评语“忌”》,《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年2期。
    [4]金明娟:《“心理日记”》,《基础教育》2004年第2期/夏燕冰:《发挥日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年第3期。
    [1]王曰平:《从日记到个性化作文的实践》,《语文学刊》2006年第10期。
    [2]伦恒强、王莉:《日记——心灵对话的桥梁》,《四川教育》2005年第z1期。
    [3]方芳:《日记,学生作文的支点》,《作文教学研究》2006年第6期。
    [4]叶慰林:《给一位青年作者的信》,路德庆主编《中短篇小说获奖作者创作经验谈》第5-6页,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
    [1]冯骥才:《“包法力夫人就是我”》,路德庆主编《中短篇小说获奖作者创作经验谈》第34-35页,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
    [1]转引《千万不要写日记》,《家庭科技》2005年第4期。
    [2]黄大权:《请为日记正本清源》,《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7年第1期。
    [1]高德胜:《论批改日记的道德影响》,《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6期。
    [1]张金花:((B1og应用于写作教学初探》,《安徽教育》2007年第5期。
    [1]程斯辉:《创新型教师》第226页,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年。
    [2]张曦娜:《中国“现代孔子”魏书生的教学传奇》,新加坡《联合早报网》2008年5月9日。
    [1]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国语文》1978年第2期。
    [2]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二卷)》第24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3]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二卷)》第259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1]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二卷)》第261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2]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二卷)》第262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3]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卷)》第62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1]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卷)》第62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2]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247-262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1]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二卷)》第75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2]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二卷)》第215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3]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卷)》第147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4]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二卷)》第51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5]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卷)》第222/207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6]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卷)》第72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7]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卷)》第74-75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1]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二卷)))第25/26/28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2]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卷)》第220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1]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卷)》第79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2]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卷)》第220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3]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二卷)》第249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4]魏书生:《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序》,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3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二卷)》第229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5]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卷)》第103-104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6]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二卷)》第229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1]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二卷)))第244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2]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二卷)》第252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3]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卷)》第103-104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4]魏书生:《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序》,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1-3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1]魏书生:《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序》,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1-3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1]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253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2]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250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3]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248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4]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251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5]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262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6]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260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7]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249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1]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257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2]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254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3]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250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4]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253-254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5]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249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1]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251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2]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255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3]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256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4]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262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1]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254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2]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249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3]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250-252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4]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253-254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5]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250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6]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255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1]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卷)))第68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1]梁启超:《读书分月课程》,《梁启超书话》第177-184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2]胡适:《中学国文的教授》,《胡适文存(卷一)》第321-323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
    [3]黎锦熙:《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第570/57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4]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叶圣陶集(第13卷)》第235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
    [1]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卷)》第62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2]魏书生:《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序》,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3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二卷)》第229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3]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二卷)》第244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4]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272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1]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卷)》第62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1]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卷)》第66-67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2]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卷)》第64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3]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二卷)》第148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1]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卷)》第66-67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2]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二卷)》第69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3]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卷)》第64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4]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卷)》第62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1]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第255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1]张志公:《科学态度与科学研究》,《张志公自选集(上册)》第223-22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教育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前言》。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第111/130/104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4]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第135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第47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第8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704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705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第518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第519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第530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4]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1130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5]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1131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1135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1142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1143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1143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第101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706/707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710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711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712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713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710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712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718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713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4]林河:《人之初,性本野》,林河的blog(http://blog.sina.com.cn/linhe4462060),2007.11.2.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1142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1143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1193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4]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第425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5]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1141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7]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1131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1130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1134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1363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4]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1139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5]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1186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779/780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1187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777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1]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文学理论基础》第9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曹毓生:《再现与表现的对立统一》,《文学报》1994年5月19日。
    [2]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3] 《尚书·尧典》:“诗言志”。
    [4]转引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第4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叶圣陶:《论写作教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第434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2]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第4/20/62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第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4]转引陈果安:《现代写作学引论》第50页,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5]参考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第68-95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1]祁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第60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1]贺玉波:《日记文作法》第16页,广益书局(上海),1935年。
    [1]贺玉波:《日记文作法》第62页,广益书局(上海),1935年。
    [2] 《教育杂志》第12卷第2号。
    [1]张震南等:《中学国文述教》“札记篇”,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
    [1]参见高馨圃:《日记代替作文的研究》,《小学教师》第2卷第24期。
    [1]参见程萍:《地干班国文教学》,《边区中等教育资料》第1期。
    [1]何茂世、张美玲:《小细节中的大学问》,《语文建设》2007年第11期。
    [1]张云霞:《15万字日记创造的奇迹》,《基础教育》2006年第7期.
    1.(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2.(美)约翰·杜威著,傅统先等译《人的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3.(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4.(美)布卢姆等编,施良方译《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5.(美)B·S·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6.(苏)赞可夫著,杜殿坤等译《教学与发展》,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
    7.(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宏宇译《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8.皮连生主编,《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9.冯建军著,《生命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10.程凯主编,《当代中国教育思想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张斌贤主编,《外国教育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12.任洁著,《走向自我发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13.杨荣春著,《先秦教育思想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
    14.罗利建著,《人本教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15.单中慧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16.(美)Dennis coon著《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9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
    17.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8.(苏)维果斯基著,李维译《思维与语言》,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3年。
    19.(德)哈贝马斯著,李黎译《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20.张春泉著,《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21.刘淼著,《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2.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
    23.李海林主编,《1978-2005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24.王晨、徐同编,《国外语文教学概况》,太原:希望出版社,1986年。
    25.张志公著,《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26.曹明海主编《语文教学解释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27.赵谦翔著,《赵谦翔与绿色语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8.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29.张鸿苓、李桐华编,《黎锦熙论语文教育》,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30.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
    31.张志公著,《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32.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33.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34.方智范著,《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35.杜草甬、商金林编,《夏丐尊论语文教育》,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36.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3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朱自清论语文教育》,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年。
    38.李镇西著,《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9.于漪著,《于漪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40.潘新和著,《语文:表现与存在》(上、下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41.潘新和著,《语文:回望与沉思》,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42.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3.潘新和主编,《新课程语文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44.赖瑞云著,《混沌阅读》,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45.张承明著,《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第2版),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
    46.王荣生著,《语文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47.李海林著,《言语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48.钱梦龙著,《语文导读法探索》,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49.刘永康主编,《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50.于漪著,《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51.魏书生著,《魏书生与民主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52.韩军著,《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53.高万祥著,《高万祥与人文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54.祁寿华(旅美)著,《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55.方明生著,《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56.孙绍振著,《审美形象的创作——文学创作论》,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
    57.刘锡庆著,《中国写作理论史》,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58.刘国正主编,《中国近现代名家作文论》,郑州:文心出版社,1992年。
    59.徐昌裕主编,《飞扬的个性》,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
    60.林可夫主编,《基础写作概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61.(苏)T·A·拉德任斯卡雅主编、吴立岗编译《苏联的作文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
    62.潘新和著,《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63.潘新和著,《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64.金言、屠树勋、徐桦君主编,《研究性作文教与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65.赵谦翔编著,《绿色作文实例实说》,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年。
    66.杜福磊著,《中国写作学理论研究与发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67.黄孟轲著,《中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68.尚爱兰著,《蒋方舟的作文革命》,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69.张会恩、曾祥芹著,《文章学教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70.陈太胜著,《作品与阐释:文学教学引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71.叶圣陶著,《文章例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72.裴显生主编,《写作学新稿》,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
    73.童庆炳著,《文体与文体的创造》,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74.刘锡庆主编,《基础写作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
    75.李白坚、丁迪蒙主编,《大学题型写作训练规程》,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
    76.周姬昌主编,《写作学高级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
    77.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78.郑子瑜著,《郑子瑜学术论集自选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79.张慕勋,《古代名篇写作技巧》,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
    80.王泉根、赵静著,《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81.罗钢著,《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82.蒋凡、郁沅著,《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4年。
    83.谭学纯等著,《接受修辞学》(修订本),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84.谭学纯、朱玲著,《广义修辞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85.李道荣等著,《中国写作学发展概论》,郑州:文心出版社,2002年。
    86.周芸等著,《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87.吴伯威主编,《基础写作教程》,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88.潘新和主编,《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89.朱晓斌著,《写作教学心理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90.郭预衡等著,《中国散文史》(上、中、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91.张松如主编,《中国诗歌史》(先秦两汉),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
    92.章熊著,《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
    93.梁启超著,《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上海:中华书局,1925年。
    94.(清)李扶九选编,《古文笔法百篇》,长沙:岳麓书店,1983年。
    95.季广茂著,《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96.韦志成著,《作文教学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97.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
    98.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文学理论基础》,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99.孙绍振著,《文学性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0.马正平著,《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1.陈果安著,《现代写作学引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2. 晋·陆机:《文赋》。
    103.《尚书·尧典》。
    104.《二程全书》卷三十七。
    105.《朱子语类》卷一百十六。
    106.《陈白沙集》卷二。
    107.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
    108.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
    109.章学诚:《章学诚遗书·与林秀才》,载《章学诚遗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110.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家书一》,载《章学诚遗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111.黄炎培:《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教育杂志》1913年第5卷第7号。
    112.蒋维乔:《湘省教育视察记》,《教育杂志》1916年第8卷第1号。
    113.林华著,《日记文作法讲话》,上海:乐华图书公司,1934年。
    114.张震南等:《中学国文述教》“札记篇”,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
    115.高馨圃:《日记代替作文的研究》,《小学教师》第2卷第24期。
    116.程萍:《地干班国文教学》,载《边区中等教育资料》第1期。
    117.贺玉波:《日记文作法》,上海:广益书局,1935年。
    118.梁启超著,《南海康先生传》,载《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三册,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
    119.梁启勋著,《“万木草堂”回忆》,载1962年中华书局(北京)出版《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
    120.梁启超著,《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附录二》,载《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121.梁启超著,《读书分月课程》,载《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122.丁文江、赵丰田著,《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123.丁宇、刘景云著,《梁启超教子满门俊秀》,北京: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2年。
    124.孟祥才著,《梁启超传》,北京出版社,1980年。
    125.梁启超著,《时务学堂(札记残卷)序》(1922年),载《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126.梁启超著,《作文教学法》,载《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127.梁启超著,《变法通议·论科举》,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北京:中华 书局,1989年。
    128.梁启超著,《戊戌政变记》,载《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129.梁启超著,《学校总论》,载《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130.梁启超著,《论湖南应办之事》,载《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131.梁启超著,《爱国论》,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132.梁启超著,《致康有为书(1900年4月29日)》,载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133.梁启超著,《新民说·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载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134.龚郭清著,《试论梁启超思想的基本历程》,载《安徽史学》1996年第2期。
    135.梁启超著,《新民说·论进步》,载《新民说》,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136.梁启超著,《新民说·释新民之义》,载《新民说》,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137.梁启超著,《论教育当定宗旨》,载《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138.梁启超著,《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载《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139.梁启超著,《欧游心影录节录》,载《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140.梁启超著,《论幼学》,载《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141.梁启超著,《自由讲座之教育》,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142.梁启超著,《为什么要注重叙事文字》,载《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143.董方奎:《梁启超对近代中国教育的贡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4期。
    144.胡适:《胡适留学日记·自序》,载《胡适留学日记》,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
    145.胡适:《中学国文的教授》,载《胡适文存(卷一)》,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
    146.胡适:《读书》,载《胡适教育论著选》(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147.胡适:《吴淞月刊发刊词》,载《胡适文存三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年。
    148.胡适:《藏晖室札记·自序》,载《藏晖室札记》,民国丛书第1篇[Z],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149.梅江海、刘可译:《传记文学——新大英百科全书条目》,《传记文学》1984年第1期。
    150.胡适:《书舶庸谭·序》,载黄保定、季维龙选编《胡适书评序跋集》,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
    151.卞兆明:《胡适最早使用“传记文学”名称的时间定位》,《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4期。
    152.胡适:《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载黄保定、季维龙选编《胡适书评序跋集》,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
    153. 胡适:《胡适的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54.胡适:《四十自述》,载姚鹏、范桥编《胡适散文(第4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155.詹姆士:《实验主义》,载《胡适文存(卷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
    156.胡适:《智识的准备》,载柳芳编《胡适教育文选》,北京:开明出版社,1992年。
    157.周作人:《日记与尺牍》,《语丝》1925年第17卷。
    158.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解放》周刊第98、99期合刊(1940年/延安)。
    159.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载《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60.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载《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61.李美溶:《郁达夫日记文学谈》,《温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162.鲁迅:《三闲集·怎么写——夜记之一》,载《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63.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孔另镜编<当代文人尺牍钞>序》,载《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64.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载《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65.鲁迅:《日记十五(1926年)》,载《鲁迅全集(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66.郁达夫:《再谈日记——<达夫日记集)代序》,载《郁达夫文集》(第七卷文论序跋),花城出版社(广州)、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编辑出版,1983年国内版。
    167.郁达夫:《日记文学》,载《郁达夫文集》(第五卷文论),花城出版社(广州)、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编辑出版,1982年国内版。
    168.郭沫若:《论郁达夫》,载陈子善、王自立编《郁达夫研究资料》,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
    169.胡从经:《郁达夫日记集·序引》,载胡从经编《郁达夫日记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170.政协上虞县委员会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上虞文史资料·纪念夏丐尊专辑》,1986年。
    171.叶圣陶:《日记与写作能力》,载杜草甬编《叶圣陶论语文教育》,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
    172.叶圣陶、夏丐尊:《文心》,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
    173.曹洪顺:《语文教育家夏丐尊先生》,《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1期。
    174.杜草甬、商金林编:《夏丐尊论语文教育》,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175.夏丐尊:《夏丐尊文集·文心之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
    176.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177.叶圣陶、夏丐尊:《文心》,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
    178.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179.叶圣陶:《临摹和写生》,《叶圣陶集(第九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180.叶圣陶:《认识国文教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181.叶圣陶:《何所为而学习》,载《叶圣陶集(第12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
    182.叶圣陶:《为己——给青年同学》,载《叶圣陶集(第12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
    183.叶圣陶:《“生活教育”——怀念陶行知先生》,载《叶圣陶集(第6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
    184.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185.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186.夏丐尊:《学习国文的着眼点》,载杜草甬、商金林编《夏丐尊论语文教育》,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187.夏丐尊:《怎样阅读》,载杜草甬、商金林编《夏丐尊论语文教育》,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188.叶圣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189.夏丐尊、叶圣陶编:《国文百八课(第1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190.叶圣陶:《关于<国文百八课>》,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191.张复踪、曾祥芹:《<国文百八课>的文章学系统——评夏丐尊、叶圣陶的七十二篇“文话”》,《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
    192.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国语文》1978年第2期。
    193.刘中黎:《解百年语文之弊开言语生命新说——读潘新和教授的<语文:表现与存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12期。
    194.叶圣陶:《国文教学·序》,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195.黎锦熙:《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载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96.黎锦熙:《论教育之根本问题》,载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97.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198.黎锦熙:《国语教育之目的》,载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99.黎锦熙:《国语教学之目的》,载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00.黎锦熙:《国文讲读教学改革案附教案(举例)》,载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01.黎锦熙:《读本与“读法”——读书》,载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02.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附言》,载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03.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载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04.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附录国语作文教学法结论》,载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05.黎锦熙:《国语教材和教学法的新潮·设计教学法举例》,载张鸿苓、李桐华编《黎锦熙论语文教育》,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206.黎锦熙:《本国语文教学法提要》,载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07.黎锦熙:《中小学国文国语诵读之重要》载,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08.潘新和:《语文新时代的揭幕者:语文教学新潮的弄潮儿——走近黎锦熙》,载潘新和著《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近大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209.朱光潜:《写作练习》,载《谈美·谈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210.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载《谈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11.朱光潜:《“情人眼里出西施”——美与自然》,载《谈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12.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载《谈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13.朱自清:《谈美·序》,载《谈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14.朱光潜:《日记——小品文略谈之一》,载郜元宝编《谈读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215.朱光潜:《随感录——小品文略谈之二》,载郜元宝编《谈读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216.邹振环:《日记文献的分类与史料价值》,载《复旦史学集刊》第一辑《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217.陈立胜:《“自我”与“他人”:现象学我本学的建构与解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218.吴艳红、(美)J. David Knottnerus:《日常仪式化行为的形成:从雷锋日记到知青日记》,《社会》2007年第1期。
    219.白戈:《1966—1976:中国百姓生活实录》,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
    220.赵越飞:《日记的流派》,《中国档案》2000年第4期。
    221.程韶荣:《中国日记研究百年》,《文教资料》2000年第2期。
    222.张曼菱:《关于日记与灵魂的失落》,《文学自由谈》2000年第4期。
    223.崔文学:《“养猪日记”写出致富经》,《农家参谋》2004年第1期。
    224.郭循智:《常写“日记”种好菜》,《农村·农业·农民》2000年第12期。
    225.郑宗良:《惊人笔力何处来》,《新闻三昧》2005年第7期。
    226.许进生:《逼儿子写日记》,《家庭科技》1994年第3期。
    227.苏会芬:《从写日记中多识汉字》,《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228.程韶荣、王桂云:《日记长跑,我们与儿子同行》,《好家长》2004年第6期。
    229.《小溪流》杂志社:《“小溪流杯”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奖赛征稿》,载《中国少年报》第2445期(2005年4月7日)。
    230.寇广生:《日记丰富我的秘书人生》,《秘书工作》2006年第8期。
    231.高松:《读<安妮日记>有感》,《作文世界(小学)》2008年第3期。
    232.王颖:《多萝西日记:捕捉生活的一瞬间》,《世界文化》2007年第6期。
    233.孔祥吉:《金梁其人与<近世人物志>——兼论其以日记勾画人物的治学特色》,《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34.《美国是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的》,《小读者》2003年第4期。
    235.赵强:《“盘活”素材》,《优秀作文选评(初中版)》2006年Z2期。
    236.孙鹏国:《苏霍姆林斯基谈“教育日记”》,《内蒙古教育》2006年第7期。
    237.赵谦翔:《赵谦翔与绿色语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38.李明菊:《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06年第10期。
    239.蔡品团:《让日记走进课堂》,《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2007年第5期。
    240.《广州小学生日记被选入教材》:《班主任》2003年第2期。
    241.查晓红:《小学生成长日记实践研究综述》,《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06年第10期。
    242.余潇潇:《四季豆系列观察日记》,《小学生作文辅导(快乐语文版)》2006年第 11期。
    243.《小火炬》编辑部:《“动物宝宝观察日记大赛”活动评奖揭晓啦》,《小火炬》2003年Z1期。
    244.陈元海:《借助科学日记来优化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研究》,《考试周刊》2007年第46期。
    245.张雁:《以研究性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年第8期。
    246.赵兴奎:《日记反思的涵义与途径》,《西北医学教育》2006年第6期。
    247.何茂世、张美玲:《小细节中的大学问》,《语文建设》2007年第11期。
    248.王丽华:《教育日记,让我们成为“思想者”》,《小学青年教师(语文版)》2006年第9期。
    249.邓小军:《让记忆更丰满》,《中国档案》2008年第4期。
    250.余闻婧:《“体验”在学生习作中的作用》,《小学青年教师》2005年04期。
    251.张云霞:《15万字日记创造的奇迹》,《基础教育》2006年第7期。
    252.左亚文、潘伯祥著《智慧之恋:哲学启示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253.周国平:《衡量一个人生命质量的两个标准》,《北方人》2007年第7期。
    254、周国平:《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在日记中成长>序言》,载《周国平自选集》,海南出版社,2004年。
    255.周国平:《周国平和中学生谈写作·第二讲/写作与自我》,载《课外阅读》2008年第12期。
    256.武玉兰:《日记评语“忌”》,《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年2期。
    257.金明娟:《“心理日记”》,《基础教育》2004年第2期。
    258.王曰平:《从日记到个性化作文的实践》,《语文学刊》2006年第10期。
    259.伦恒强、王莉:《日记——心灵对话的桥梁》,《四川教育》2005年第Z1期。
    260.方芳:《日记,学生作文的支点》,《作文教学研究》2006年第6期。
    261.叶慰林:《给一位青年作者的信》,载路德庆主编《中短篇小说获奖作者创作经验谈》,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
    262.冯骥才:《“包法力夫人就是我”》,载路德庆主编《中短篇小说获奖作者创作经验谈》,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
    263.黄大权:《请为日记正本清源》,《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7年第1期。
    264.高德胜:《论批改日记的道德影响》,2008年《思想理论教育》第6期。
    265.张金花:《Blog应用于写作教学初探》,2007年《安徽教育》第5期。
    266.程斯辉:《创新型教师》,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年。
    267.张曦娜:《中国“现代孔子”魏书生的教学传奇》,新加坡《联合早报网》2008年5月9日。
    268.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二卷)》,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269.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卷)》,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
    270.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271.魏书生:《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序》,载汤永军、宋玉珍编《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
    272.《“奥星杯”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奖赛征稿启事》,载《童话世界(A版)》2007年第3期。
    273.顾晓梅:《“逼”出来的日记》,《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28期。
    274.《小火炬》编辑部:《“动物宝宝观察日记大赛”活动评奖揭晓啦》,《小火炬》2003年Z1期。
    275.鲜于煌:《杜甫日记体诗歌和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比较研究》,《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1期。
    276。钱念孙:《论日记和日记体文学》,《学术界》2002年第3期。
    277.胡祁人:《妈妈,请别偷看我的日记》,《小学生导读》2003年第5期。
    278.何训华:《命题日记初探——特级教师魏书生班集体理论研究与实践系列论文之一》,《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期。
    279.张晓丽:《母女日记——沟通心灵的桥梁》,《少年儿童研究》2001年第4期。
    280.张鸿苓主编,《一般书信笔记日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281.陈左高著,《中国日记史略》,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0年。
    282.陈左高著,《历代日记谈丛》,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
    283.张忠:《写日记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第3期。
    284.曹毓生:《再现与表现的对立统一》,《文学报》1994年5月19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