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成人和谐教学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教学活动中,和谐既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谐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习者的“学”相统一的互动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既包含教师“教”的活动,也包括学习者“学”的活动,二者辩证统一于和谐教学过程中。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往往只强调教师单向施教,而忽视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导致教学陷于“无人”、支离破碎和片面化之中。教师因之变得厌教,学习者因之变得厌学,造成“教”与“学”的不和谐,难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在成人教学活动,特别在成人课堂教学活动中,导致教学收不到最佳效果的不和谐因素同样存在。如成人教学价值的背离、成人教学“普教化”、成人教学中“教”与“学”的疏离、成人教学中教学主体的倒错等等。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成人教学质量的提高,阻碍了成人教育的发展。我们就尝试建构一种教学模式,减少甚至消除这些不和谐因素,使成人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
     为了阐明成人和谐教学理论,有必要对若干相关的基本范畴加以梳理,它们就是:和谐、和谐教学、成人和谐教学。成人和谐教学是指在成人课堂教学中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使“教”的节奏能接近、适应,协调成人学员“学”的内在节律,逐步使成人学员“学”的节律与成人教师“教”的节奏达到和谐共振,使成人课堂获得最大效益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与一般的普通课堂教学相比,具有针对性、互补性、整体性和审美性的特征。
     任何理论的形成与其他科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有其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客观依据。成人和谐教学的产生,有其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系统科学基础、社会学基础和管理学基础以及工效学基础等;成
    
     人教学的质量危机、成人教育的发展需求、成人教学的内在要求以及
     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等为其产生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个理论体系产生了,那么怎样建构它呢?成人和谐教学体系的
     建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成人和谐教学体系的建构(一)—一和谐教
     学的命题、成人和谐教学体系的建构(二)—一和谐教学的策略、成
    .人和谐教学体系的建构(三)—一和梆学的境界.
     建构一个理论,就要对其基本命题以及价值加以分析阐释.成人
     和谐教学的基本命题有四个:咽教而教\“困学而教\“因教而
     学\“因学而学\“困教而教”的主体是教师,前提是对自身的了解;
     而“困学而教”的主体也是教师,前提是对学习者的了解;咽教而学”
     的主体是学习者,前提是对教师的了解;而“因学而学”的主体是学
     习者,前提是对自身的了解.无论主体是教师还是学习者、前提是对
     教师的了解还是对学习者的了解,这四个命题都是从师生互动的驯
     上进行研究的.既调动了教师“教”的积极性,又发挥了学习者“学”
     的主动性,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因教而教”与“因学而
    占 教”作为一种“教”的理论,“困教而学”与“因学而学”作为一种“学”
     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教学理论的不足,对于指导成人教
     师的“教”和成人学页的“学”将会产生一定的参考价值.
     解析成人“困教而教”、咽学而教”、“因教而学”、咽学而学”
     四个命题的内涵,阐释这四个命题的价值,最终落脚于咸人和谐教学
     策略。在成人教学活动中,如何建构成人“困教而教”、“因学而教”、
     咽教而学”、咽学而学”的策略,从而实现成人和谐教学是本论文
     的重中之重.实现成人和谐教学,就要有自觉培养“和谐教学”的意
     识,这是其必要前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其灵魂;正确处理“教”
    .与“学”的辩证关系,是其基本要求;提高成人学员的元 知能力是
     其关键;教学目标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和制
     约着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困此成人和谐教学中要因目标而“教”
     “学\ 最后,在成人和谐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情况采
     取相应的匹配或失配策略,这是实现成人和谐教学的有效途径.
     2
     )
    
     成人和谐教学的境界主要有三个层面:即以“教”为支点,发挥
     成人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成人“因教而教”与“因学而教”的整合
     建构,从而达到成人和谐教学第一层面的境界—一和谐地教;以“学”
     为支点,发挥成人学员的主体作用,实现成人“困教而学”与“困学
     而学”的整合建构,从而达到成人和谐教学第二层面的境界—一和谐
    ”地?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the harmony is not only a kind of guiding ideology, but also is a dynamic process and a tiptop state that is pursued by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harmony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a kind of mutual effective activity which includes the "teaching" of the teachers and the "learning" of the learners, which are united dialectically in the process of harmony teaching and learning. But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people usually just emphasize the function of "teaching", whereas, they often neglect the active participance of the learners who should be the subject of the learning. Therefor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re led fall into fragmented and unilateral situation. Because of this, teachers become disgusted with teaching and learners become disgusted with learning and the disharmon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ppears. It is very hard to achieve the best benefi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disharmonious factors that prevent teaching and learning from achieving the best effect also exist in the adult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especially in adult classroom instruction. For example, the deviation of the value, the tendency of general education, the aliena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the reversion of the subjects of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tc. The existence of these disharmonious factors prevent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from improving and adult education from developing seriously. We will try to establish a kind of mode to reduce, even eliminate these factors to achieve the harmony and un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process of adult classroom instruction.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theory on adult harmony teaching and learning, it is necessary to arrange the essential categories which are relevant to this theory. They are namely the harmony, the harmony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the adult harmony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adult harmony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a kind of teaching mode which may make the rhythm of "teaching" approach, adapt and harmonize the rhythm of "learning" and make the "learning" rhythm of the adult learners keep the same pace with the "teaching" rhythm of the adult teachers gradually, which make the adult classroom instruction achieve the most benefi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adult classroom instruction. Compared with the ordinary classroom instruction, it is focalizing, complementary, integrate and aesthetic.
    The formation of any theo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ther science and every one has its own theoretic foundation and objective evidence. The appearance of the adult harmony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based on philosophy, psychology, systematic science, social science,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fficacy science. The quality crisis of the adult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developing requirement of adult education, the innate demand of adult education and the essential request of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have provided objective foundation.
    Since a system-info has appeared, how should we construct i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dult harmony teaching and learning system includes three parts mainly. The first one is the proposition of the harmony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second one is the strategy of the harmony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third one is the state of the harmony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nstructing a theory, we should analyze and illustrate its basic propositions and values. There are four elementary propositions of the adult harmony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teachers' instruction", "teaching according to learning", "learning according to the
    
    
    
    teachers' instruction" and "learning according to learning". The subject of the first one is the teacher and it i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to itself. While, the subject of the second one is also the teacher and it i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to the learner. The subject of the third one is the learner and the prerequisite of it is the understanding to the teac
引文
[1]唐爱民:《成“人”:成人教育之终极追求》,《成人教育》(哈尔滨)2001年第1期。
    [2]尚凤祥著:《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3]姚远峰:《试析成人高等教育的“普教化”》,《中国成人教育》1998年第10期。
    [4]何书香:《对成人教育异化现象分析》,《中国培训》1994年第10期。
    [5][20][22][26][27][31][32][33]程凯、李如密主编:《成人教学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135页,9—12页,2页。
    [6][15][17]舒炜光主编:《自然辩证法原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09页,410页。
    [7]《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54页。
    [8]成民铎:《浅析和谐的体育教学》,《中国学校体育》2000年第2期。
    [9]转引自孙玉丽:《新世纪教学美的哲学思考》,《教育探索》1999年第5期。
    [10]孙玉丽:《立美——和谐教学模式探析》,《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1]李振纲、方国根著:《和合之境——中国哲学与21世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7页,288页。
    
    
    [12]谢鹏程著:《基本法律价值》,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
    [13][14]{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16]转引自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80页,181页。
    [8][30]王敏勤著:《和谐教学概论》,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30页。
    [19]张贵芝,王安娜:《谈和谐教学的几个原则》,《天津教育》1998年第7—8期。
    [21]阎承利著:《教学最优化艺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23]冉铁星著:《贫困的教育美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
    [24][25]钟以俊,焦凤君著《教学美学导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8页。
    [28]查有梁著:《系统科学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35页。
    [29]台湾傅佩荣解读:《论语》,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34]祖玉红:《传统教学观、现代教学观及成人教学》,《北京成人教育》2000年第2期。
    [35][36][46][51][59][60][61][68][73][75]李如密、王平:《主体和谐教学关系的整合建构模式探讨》,《江西教育科研》2001年第11期。
    [37]黄白:《因材施教与素质教育》,《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3期。
    [38]李如密、孙元涛:《成人教学中“因教而学”问题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01年第1期。
    
    
    [39]李如密:《教学风格综合分类的理论探讨》,《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
    [40][43][47][50]李斌:《论“因教而学”及其研究价值》,《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1期。
    [41]卢明德:《“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刍议》,《珠海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42]蔡飞:《“因教而学”略论》,《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44]孙元涛、李如密:《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的整合建构》,《教育评论》1999年第6期。
    [45]李如密、孙元涛:《成人教学中“因教而学”问题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01年第1期。
    [48][49]叶泽滨:《“因教而学”及相关问题的探讨》,《教育探索》2001年第9期。
    [52]转引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477页。
    [53]转引自《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中文2版,第55卷,第182页。
    [54]丁建志主编:《和谐教育》,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页。
    [55]转引自孙庆道:《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山东教育》2000年第21、22期。
    [56]孙元涛、李如密:《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的整合建构》,《教育评论》,1999年第6期。
    [57][62]李秉德主编:《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7页。
    [58]董奇:《论元认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63]谭顶良:《从因循式教学到策略式教学——兼论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与形式》,《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64]齐高岱、廖淑梅、王辉主编:《成人学习策略论》,济南: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65][67]谭顶良:《学习风格与教学策略》,《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
    [66]谭顶良著:《学习风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71页。
    [69][70])谢尔:《和谐 善教 乐学——创新教学谈》,《广西教育》2000年第7—8期。
    [71]宫铁英:《试论构建“学会学习”教学模式》,《现代中小学教育》1997年第6期。
    [72]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9—70页。
    [74]高艳:《关于“教”与“学”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5期。
    (一)
    1.陈孝彬:《和谐与和谐发展教育(上)》,《中小学管理》1999年第1期。
    2.陈孝彬:《论和谐与和谐发展教育(下)》,《中小学管理》1999年第2期。
    3.陈章干:《开展创造性教学的若干思考》,《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期。
    4.宫铁英:《试论构建“学会学习”教学模式》,《现代中小学教育》1997年第6期。
    
    
    5.郭宝仙:《促进成人有效学习的十二条原则》,《成人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6.何书香:《对成人教育异化现象分析》,《中国培训》1994年第10期。
    7.黄旭:《学习策略的教学问题》,《教育研究》1992年第7期。
    8.李斌:《论“因教而学”及其研究价值》,《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1期。
    9.李如密:《教学风格综合分类的理论探讨》,《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
    10.李如密、孙元涛:《成人教学中“因教而学”问题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01年第1期。
    11.李如密、王平:《主体和谐教学关系的整合建构模式探讨》,《江西教育科研》2001年第11期。
    12.李小平:《突破大学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13.李雁冰:《策略性学习与主体性教育》,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9年第7期。
    14.李政涛:《没有灵魂的教育》,《方法》1998年第12期。
    15.李志锋:《论成人教育的主体性教学思想》,《中国成人教育》1998年第1期。
    16.卢文华:《“双主教学模式”的形成及其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0年第8期。
    17.卢秀乐等:《实施和谐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人民教育》,1998年第8期。
    18.亓莱滨:《成人的学习风格策略及其优化》,《中国成人教育》1995年第4期。
    19.孙美堂:《沉重的“教改”话题》,《方法》1998年第9期。
    20.孙庆珠:《互学是成人学习的重要形式》,《成人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1期。
    
    
    21.孙元涛、李如密:《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的整合建构》,《教育评论》1999年第6期。
    22.谭顶良:《从因循式教学到策略式教学——兼论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与形式》,《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23.王敏勤:《让教学成为一个愉快和谐的过程》,《教育研究》1998年第10期。
    24.肖川:《教育的真义: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方法》1998年第11期。
    25.肖川:《论教学与交往》,《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26.肖川:《高校有效教学的目标和特征》,《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27.徐一鸣:《新中国成人教学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理论探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28.姚关琥、徐小杜:《试论函授教育中的面授教学环节》,《成人高等教育研究》1991年第6期。
    29.杨启亮:反思与重构:学科教学论改造》,《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30.杨启亮:《终身学习理念与教学角色观的改造》,《中国成人教育》2001年第1期。
    31.姚远峰:《试析成人高等教育的“普教化”》,《中国成人教育》1998年第10期。
    32.张倩苇编译:《成人学习特点与教学的有效性》,《成人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
    33.郑列勤:《教学活动中教与学关系问题的再认识》,《教学与管理》1997年第12期。
    34.支槐云:《学习策略教学刍议》,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0年第6期。
    35.朱小蔓:《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观念更新·成人教学改革》,载人大复印资料《成人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1999年第3期。
    
    
    36.周南照译:《教学的美学》,《教育研究》1983年第3期。
    37.钟以俊:《现代学习活动的主要特点与学法指导》,《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第3期。
    38.祖玉红:《传统教学观、现代教学观及成人教学》,《北京成人教育》2000年第2期。
    (二)
    1.[加]阿瑟·克罗普利著,沈金荣等译:《终身教育—心理学的分析》,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毕淑芝、司萌贞主编:《比较成人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陈桂生著:《“教育学视界”辨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陈厚德编著:《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程凯、李如密主编:《成人教学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丁建志主编:《和谐教育》,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7.董明传主编:《面向21实际我的教育观(成人教育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董守文、张华、李雁冰著:《成人学习学》,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董远骞著:《中国教学论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1.[美]J.S.兰祖利、S.M.里斯著,华华等译:《丰富教学模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赖春明、谢亚平主编:《中国成人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李秉德主编:《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4.李如密著:《教学艺术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5.刘典平、于云才著:《学习学》,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16.[美]马尔科姆·诺尔斯著,蔺延梓译:《现代成人教育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7.[德]O.F.博尔诺夫著,李其龙译:《教育人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齐高岱、廖淑梅、王辉主编:《成人学习策略论》,济南: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2001年版。
    19.尚凤祥著:《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施良方著:《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1.石鸥著:《教学病理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2.孙孔懿著:《教育失误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3.谭顶良著:《学习风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4.田广清著:《和谐论》,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
    25.王策三著:《教学论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6.王敏勤著:《和谐教学概论》,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年版。
    27.蒯超英著:《学习策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8.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阎承利著:《教学最优化艺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0.杨玉强、孙庆珠主编:《成人教学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1.杨国璋等主编:《当代新学科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2.[美]伊里亚斯、梅里安,高志敏译:《成人教育的哲学基础》,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3.叶澜著:《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4.叶忠海等著:《成人教育学通论》,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5.查有梁著:《系统科学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6.查有梁著:《课堂模式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7.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8.李振纲、方国根著:《和合之境——中国哲学与21世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9.陆玉林著:《东亚的转生——东亚哲学与21世纪导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0.张武升主编:《当代中国教学风格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1.卓晴君、方晓东主编:《教育与人的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42.[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北京:人民
    
    
    1. Anthony Kaye and Greville Rumble: Distance Teaching for Higher and Adult Education, Croom Helm London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81.
    2. Michael J. Finnan. Mary-Beth Fafard, Kenneth W. Howell: A Teacher's Guide to Human Resources in Special Education, Allyn and Bacon, Inc. Boston London Sydney Toronto, 1984.
    3. Peter Jarvis: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Croom Helm london & Canberra Nichols Publishing Company New York, 1983.
    4. Peter Jarvis: The Sociology of Adult & Continuing Educaation, Croom Helm London · Sydney · Dover, Nem Hampshire, 198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