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战时国民政府金融法律制度研究(1937-1945)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影响深远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全国性民族战争,在战争中,国民政府依法实施金融统制,集全国金融之力以支持抗战,成为确保战争军需,夯实抗战基础的基本保障。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战时紧急金融法律制度,形成了一套高度集中而又灵活方便的国家统制金融体制,总体上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战时金融统制的综合性基本法律;二是战时金融统制的领域性专门法律;三是临时性、执行性的战时金融统制的条令、条例和制度等规定。以上各类立法的相互协调、完整配套,全面而有效的调动了国统区财力和物力支援抗战,同时又因时而动、因地制宜,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了战时金融统制能够持续、稳定、有效的推进。这个相对健全、统一、高效(相对近代中国法制而言是健全、统一、高效的,但较同时期的西方法制却仍显稚嫩)的战时金融法律制度,为金融动员准备与实施提供了基本依据和保证,使战时国民政府能组织实施高效的金融动员和保障,支撑长达八年的抗战,最终夺取战争的胜利,可以说是通过影响国统区经济而影响到战争的整个进程和结局。连作为敌人的日本人也坦言:中国抗战能够长期坚持,金融巩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从法律制定和运行的角度来看,抗战时期战时金融法律的制度变迁史同时也为现实中国法治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具教科书意义的历史范本,其成败得失能够为现实中国完善紧急状态立法和推进金融制度现代化提供极具意义的启示。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关于该论题的系统性研究与论述,在我国的法学领域尚属空白。而本文研究的旨趣则在于通过对战时国民政府金融立法的考辩,揭示战时金融法制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引经验和教训为鉴,以为当世之借鉴。基于以上目的而进行的本文研究,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史贵言实,本文的研究有助于还原战时金融立法实践之原貌。通过对战时金融机构统制、银行业统制和非银行业统制(包括证券业和保险业)等基本制度的深入研究,还原“中日两国虽然远离战场血肉厮杀,但同样充斥刀光剑影的经济领域的斗争”的基本史实。古人云,“治史如断狱”,而法律史学作为法学与史学的交叉学科,对法律历史现象的重大断语,应当客观理性,力求有相应的史实和史料依据,故笔者寄望于本文并非简单重复已有的结论或随意褒贬、剪裁历史,然百密或有一疏,如有如史实不符者,仍望诸师友有以教我。
     立论公允,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客观评价战时金融法律制度之利弊。从立法技术上看,抗战时期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管理立法基本完备,涵盖抗战之特殊时期国统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战备之所需,也确实起到支持八年抗战、最终取得战争全面胜利的积极作用。同时,笔者也无意避讳战时金融法律制度在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问题,欲借丰富的史料,从法律文本本身、法律价值选择、法律功能发挥三个角度,论述战时金融法律制度的诸多缺陷,揭露制度之弊。
     经世致用,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在推进法治建设过程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分析抗战时期中国金融法律制度的“供应——需求”及其均衡方式,衡量战时金融法律制度对国统区经济、政治目标反哺的实现情况,总结战争背景下金融法律制度的成因与变迁,从而窥探金融法律制度的发展规律。通过笔者对战时金融制度史进行理性的梳理,我们不仅可以刺探抗日战争这一特殊时期金融立法的利弊,而且能总结经验,用被实践证明了的合理规律形成科学的方法论,这对于我国当前和今后紧急状态立法与金融立法的改革与完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或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
     围绕战时金融法律制度这一极具价值的论题,为实现笔者寄以重望的以上目的,本文在广泛收集和整理战时金融制度的史料的基础上,以法学为研究视角,运用文献分析、实证分析、跨学科研究法(交叉研究法)、功能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历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战时金融制度变迁这一历史课题做一些初涉性的研究。笔者以为,作为法学领域一个极具开创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为:
     其一,弥补紧急状态立法研究之不足。人类社会是在平时状态与紧急状态的不断交织更迭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国家虽然可以尽量预防,但绝不可能完全避免紧急状态的发生,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然。古人云,“时移则势异,势异则情变,情变则法不同。”法律应当也必须为所有可能发生的社会现象提供规范性的解决方案,但实行紧急状态对一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伤害都会很大,是不得已采取的断然措施。这就需要法学界提前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以有效预防、及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减少紧急状态的发生,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然而,目前我国法学界对“常态”法律制度研究较多,对“紧急”状态法律制度思考不足。而战争状态作为一种最典型的紧急状态,战争状态下的法律运行规律应该是法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期间所进行的战时金融立法与实践,正为本文开展这种创新性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其二,弥补近代制度史研究之不足。以前学界对近代法制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宪政、刑民制度的研究,对经济制度史,尤其是金融制度史的研究稍显不足。抗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意义不言而喻,而战时金融法律制度,是国民政府出于支持持久抗战之需要,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干预经济金融活动的一项重要的立法实践,对于如此重要的研究领域,法学界却鲜有涉及。半个多世纪来,仅有经济史学界出版少量资料汇编性和史实介绍性的书籍,而且其中从法律角度研究这段历史制度的著作尚付阙如。据本人目前收集的资料来看,我国法律史学界对相关制度的专门研究基本是空白。本文从制度变迁角度研究抗战金融法律制度,可以弥补中国近代法史和部门法制史研究的不足。
     本文的结构基本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研究三段论逻辑,首先介绍战时金融法律制度的立法背景、基本演进轨迹与基本特征,继而具体分析具体统制制度的文本与实践效果,最后在对整个制度进行辩证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探求历史存在制度之现实启示。
     全文总共十二章,基于三段论的研究逻辑,本文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部分:
     第一章、第二章为战时金融法律制度总论,介绍该制度的深刻历史背景和法律继承性特征,简要描述了立法传承与历史动因,并在纵向时间维度简要研究战时各阶段的金融制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初步概括其法律关系构成与法律特征。
     第三至十章为战时金融法律制度分论,从横向业务维度划分为金融组织管理制度和金融业务制度:金融组织管理制度主要对战时金融机构内迁制度、战时金融决策协调机制的完善和中央银行制度完善;金融业务制度涉及货币、贴放、汇兑、储蓄、金银、保险、证券、票据法等几个方面,列举式介绍战时金融法律制度的各项具体规定,必要之处也对相应制度进行简单评价。
     第十一章、第十二章为战时金融法律制度评价与启示,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该时期金融制度立法与实践活动进行辩证分析,客观评价制度的得失,继而从现实紧急状态立法与金融立法两个维度提出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Anti-Japanese War, which achieved the final victory nationally and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During the war,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mplemented the financial control by law and collected all the financial power of the country to support the financial war, which ensured the supplies to the war and consolidated the basis of basic protection. During the war,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war-time emergency financial and legal system, which formed a highly centralized, convenient and flexible system of state control. In general,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First, the basic legal financial control in wartime; Second, the specific laws of the financial control in wartime; third, the orders, rules and systems of financial control in wartime and so on. It was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se various types of legislation and complete sets that the government can mobilize all the money and resources to support the war effectively. Meanwhile, it was modified according to the time and places. That ensured the financial law system in wartime can be sustained, stable and effective .
     It was relatively healthy, unified and efficient (in terms of relative modern Chinese legal system, it is sound, unified and efficient, but lower than the same period of the Western legal system )The wartime financial and legal system for the provision of financial mobilization prepa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basic basis and assurance that the wartime national government to organiz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icient financial mob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which support for eight- year war and got victory in the final.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war was affected by the economy throughout the process and outcome. Even the Japanese as the enemy admits that the financial consolid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victory of the long-term adherence of the war in China.
     From a legal point of view, the history of the change in the wartime legal system in China provides a great sense of history textbooks and model, and its success or failure can improve the state of emergency legislation and the reality of China promote meaningful modernization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in China. However, there is regret that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topic and discussion of areas of law in China is still blank.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lies in wartime national government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n financial legislation, financial law during the war revealed the objective law of development, and cited the experience, lessons learned as a warning and reference of the world. Based on the abov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its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study must be based on the real history. This study will help to restore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wartime practice of financial legislation. through the deep research 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anking and non banking control (including securities and insurance industries), which restore the real history——"Although China and Japan are away from the battlefield, the struggle in the economic field still exists, " there is an old saying that "Historical Studies, such as judging," while law and legal history the cross-disciplinary of law and history. As for the judge of the historical and law phenomenon, it is required to be objective and rational and seek to have the appropriate historical facts and historical basis, so I hope this is not a simple repeat of previous conclusions or arbitrary appraise. The glimpse of the history, though I made my all effort to bring it prefect. But nothing is perfect in the world. If such facts are not consistent, there is still hope all respectable and dear friends to teach m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conclusion can’t be made without fairness. The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is research will help evaluate the pros and cons of legal finance system in the wa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echnology and legislative .During the War, the law against banking, securities, insurance and other financial management basically complete, covering the special Anti-ruled areas during the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ombat readiness of the requirements, but also was supportive to eight-year war, and ultimately achieved a complete victory in the war. Meanwhile, the author has no intention to evade the serious problems of the legal system of financ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in wartime, trying to take advantages of the rich historical and legal text itself, the legal value of the choice of the three functioning legal point of view, and discused the disadvantages and many defects of the legal system of war finance.
     History makes us cleverer. This study will help in advancing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rules of law and learn lessons from it. Analysising the "supply - demand" and balanced manner of Chinese financial legal system during the War and measuring the financial legal system war on the economy ruled areas, and the achievement of political objectives, summarizing the context of war, the causes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change of the law, we’ll know not only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financial legal system, but also sum up the experience, which have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emergency legislation and reform and improvement of financial legislation.
     The topic about financial legal systems in wartime is very valuabl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bove purposes, the author has collected and arranged extensive historical materials with a method which is based on the study of law perspective, the use of literature analysis , empirical analysis, 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 (cross-study method),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e integrated use of history, economics and other disciplines of theor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and he has created a very significant research project in the field of law. The main innovation of this study was as follows:
     First, it makes up for the lack of emergency legislation, for the normal state of human society is constantly intertwined with the state of emergency, and continue to move forward. Although you can try to prevent a country from emergency, but never could completely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the emergency of a state, which is the objective law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re is an old saying goes like that,“the situation is changed with the time; the environment is changed with the situation; the method is changed with the environment. The law should also provide normative solutions for all possible social phenomena. Although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emergency law will have a bad effect on the whole country, there’s no other choice.
     This requires legal circles to study the relevant issues previously, in order to prevent effectively, solve the emergencies timely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 state of emergency, which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goal in managing state affairs. However, at present the experts focus a lot on the research about law, but ignore the research on the legal system in the "emergency" state. The law under the emergency state is very typical. The financial legal systems in wartime are an important law research. What National Government carried out during the war provides a valuable material which is useful to this creative study.
     Second, to make up for the blank in the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modern laws. Previous studies mainly focused on the Constitution, the Criminal Law and the Civil War, marginalizing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law, esp. the finance law. The Anti-Japanese War holds the balance in researches on Chinese modern history, so does the finance law during this war, which w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o protract the war and its legislation practice to impose interference on economic activities. Study on the latter, however, has rarely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law circles. For the past 50 years plus, a small number of books have been published by the economic history circles, compiling and introducing this topic. Among the books,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wartime finance law through a juristic perspective is still being left to further study. Statistics collected by the author prove this fact, so the paper will work over the wartime finance law and reveal its modifications, with the intention of filling the blank in the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modern laws and the history of department laws.
     This paper follows the three-step structure. That is to rise questions, analyze problems, and make a conclusion. First, the author introduced background of the legislation of the financial legal system during the war and the evolution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t. and then detailed analysis the specific control system and the practical effect. Finally, the author explore the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of the history on the basis of the dialectica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entire system.
     There are twelve chapters in total.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parts according to the three-step logical research method:
     The first chapter and Chapter II is the pandect for financial legal system in wartime, introducing a deep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system and the successive characteristics and make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legislative motive. On the basis of the reaserch on the developments of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the author concluded its constitution and leg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gal relationship.
     From Chapter three to Chapter ten, the author introduced the points for the financial legal system in the war , which is divided into two: the legislations on financial organization system and the regulation on financial business system .The legislations on financial organization system is about the movement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mergency and the principles of the central bank. What’s more, the financial business system involves money, paste release, exchange, savings, gold, silver, insurance, securities and several other areas. All of these are introduced by citing plenty of examples and make some evaluation on some points.
     Chapter XI, XII for the war is about the evalua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in the war.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text of the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the dialectical analysis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gains and losses are introduced, and the practical value of the modern legislation are propos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legislation of the state of emergency and finance.
引文
2林纪东:《新编六法全书》,台北:茂荣印刷实业有限公司,1975年版,第796页。
    5严耕望:《治史三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0—51页。
    8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四联总处史料》,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
    9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师范大学编:《中华民国战时首都档案(1937年11月-1946年5月)》,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10邓建鹏:“中国法律史研究思路新探”,《法商研究》,2008年第1期,第143页。
    11 [美]费正清,[美]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刘敬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 A.N.Young,China’s Wartime Finance and Inflation,1937-1945,Harvard Univ. Press,1965.Chang Kia-Ngau,The Inflation Spiral,The Experience in China,1939-1950,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Press,1958.Chou Shun-Hsin,The Chinese Inflation,1937-1949,Columbia Univ. Press,1963.
    13 [日]松本俊郎:《侵略和战争——日本资本主义和殖民地化》,御茶水书房,1992年版。
    14 [日]桑野仁:《战时通货工作史论——日中通货战的分析》,法政大学出版局,1965年;[日]岛歧久弥:《日元的侵略史》,日本经济评论社,1989年版;[日]岩武照彦:《近代中国通货统一史——十五年战争期的通货斗争》,みすず书房,1990年版。
    15 [韩]金正贤:“论国民政府的法币价值稳定政策及其在抗战中的作用”,《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4期,第123页。
    16 [韩]禹济昌:“英国战时金融政策与中国四十年代恶性通货膨胀的成因”,《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第71页。
    17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史》(第二册),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3年版。
    18林美莉:《抗战时期的货币战争》,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96年版。陈建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日伪的货币金融战”,《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2期;
    19崔敬伯:《中国财政中的金融统制》,北京:国立北京研究院经济研究会,1937年版。
    20王亚南:《战时的经济问题与经济政策》,上海:光明书局,1937年版。
    21管雪齐:《战时之财政经济与教育文化》,武汉:华中图书公司,1938年版。
    22华汉光:《中国货币问题》,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23《中日货币战》,上海:独立出版社,1939年版。
    24莫萱元编:《战时金融政策》,上海:正中书局,1938年版。
    25崔国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财政金融政策》,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6罗敦伟:《中国战时财政金融政策》,重庆:财政评论社,1944年版,第181页。
    27陈雷:《经济与战争——抗日战争时期的统制经济》,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8朱坚真:《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及经济统制措施》(上、下),《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2、3期。
    29董长芝:“论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金融体制”,《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4期。
    30徐惠伟:“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金融财政政策述析”,《财经研究》,1990年第6期。
    31杜恂诚:《金融制度变迁史中的中外比较》,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32孙建华:《近代中国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1840-1945)》,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8年版。
    33刘平:《近代中国银行监管制度研究(1897-1945)》,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4杜恂诚:“近代中外金融制度变迁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
    35杜恂诚:“中国近代两种金融制度的比较”,《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36黄立人:“四联总处的产生、发展与衰亡”,《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
    37魏宏运:“重视抗战时期金融史的研究——读《四联总处史料》”,《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3期。
    38伍春云、阮荣:“蒋介石与四联总处”,《民国档案》,2001年第4期。
    39刘祯贵:“试论抗战时期四联总处的工矿贴放政策”,《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40刘祯贵:“对抗战时期四联总处农贷政策的几点思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41黄立人:“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贷”,《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6期。
    42姜宏业:“四联总处与金融管理”,《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2期。
    43刘慧宇:《中国中央银行研究(1928—1949)》,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44杨菁:“四联总处与战时金融”,《浙江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45刘慧宇:《中国中央银行研究(1928—1949)》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内容提要”。
    46李立侠:《中央银行兴衰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47寿充一:《中央银行史话》,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48王红曼:“对中国近代金融三次制度性创新分离之考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49王红曼:“‘四联总处’对战时货币发行的法律监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3期。
    50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师范大学编:《中华民国战时首都档案(1937年11月-1946年5月)》,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5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财政金融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997年版。
    52重庆市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法规》(上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
    5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省金融志编委会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
    54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四联总处史料》,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
    55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56中国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
    57交通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交通银行史料》(第一卷),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
    58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9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中国农民银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版。
    60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1徐堪:“战时金融”,载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经济汇报》,第2卷,第1、2合期。
    62宋汉章:“我国银行制度之演进”,载朱斯煌:《民国经济史》,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版。
    63顾培东:“也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中国法学》,2009年第1期,第23页。
    64虞和平:“论民国初年的经济法制建设”,《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4期,第102页。.
    65 Harriet Martineau,trans.,“Introduction”,by Abraham S. Blumberg,p28,in The Positive Philosophy of Auguste Comte,(New York:AMS Press,1974).
    66邓建鹏:“面向现代的法律史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3月26日;邓建鹏:“中国法律史研究思路新探”,《法商研究》,2008年第1期。
    67关于旧式金融商号的研究,参见黄鉴晖:《中国银行业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90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下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33-834页。
    91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下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33-834页。国近代票据立法探析”,《现代法学》,1999年第6期,第84页。
    100马志刚:“中国近代银行业监理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7月,第33页。
    101李本森:“中国近现代证券立法的特点及启示”,《法学》,1996年第3期,第37页。
    106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711页。
    107徐堪:“战时金融”,载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师范大学编:《中华民国战时首都档案(第五卷战时金融)》,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108李婧:“近代中国银行立法的演进与嬗变”,《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1期,第139-140页。
    109 1935年《全国银行年鉴》,上海: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编印,1936年版,第235页。
    110沈祖炜:《近代中国企业:制度和发展》,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69页。
    111朱斯煌:《银行经营论》,重庆: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375页。
    112蔼庐:“银行法之订定”,《银行周报》,1931年15卷8号。
    113蔼庐:“银行法之订定”,《银行周报》,1931年15卷8号。
    114“金融监理局改为钱币司”,《银行周报》,1928年12卷34号。
    115《上海钱业监理委员会简章》规定,由财政部派员9人,负责审核各钱业所送帐表,送存押品,与钱业公会商讨,改进钱业办法;并对钱庄不合会计原则之处,勒令更改,若其营业不稳,即呈部查办。参见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年—1937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701-702页。
    116 [美]杨格:《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8页。
    117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第294—300页,第301—306页。
    126沈春雷:《中国保险年鉴(1936)》,上海:中国保险年鉴社,1937年版,第23页。
    127《保险业法施行法》因并未及时施行,管理经纪人、公证人、保险计算员等保险中介行业的一些规范由保险同业
    12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744一750、384页。
    132吴景平:《上海金融业与国民政府关系研究(1927—1937)》,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1页。
    133中央银行经济研究所编:《金融法规汇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54页。
    134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83次会议审议通过立法院院长胡汉民的提案,决定采“民商合一”的立法体制。参见薛梅卿、叶峰:《中国法制史稿》,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31页。
    147荣孟源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37页。
    148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74—75页。
    154洪葭管主编:《中央银行史料》,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770页。
    155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旧中国的工商金融》(第八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1、573、609—601页。
    156伍野春、阮荣:“蒋介石与四联总处”,《民国档案》,2001年第4期,第91页。
    157黄立人:《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史研究》,北京: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158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金融研究室:《近代中国金融业管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11页。
    159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文史资料选辑》(第80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22页。
    160刘东:《孔庸之(祥熙)先生言论集》,参见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2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
    161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金融研究室:《近代中国金融业管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14页。
    162石毓符:《中国货币金融史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7页。
    163石毓符:《中国货币金融史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5页。
    164转引自宋振铎、库桂生:《国防经济学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页。
    169清庆瑞:《抗战时期的经济》,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第209页。
    170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等编:《抗日战争时期重要资料统计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322页。
    171李平生:《烽火映方舟——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序言”第2页。
    172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70页。
    173陈建曾:“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日伪的货币金融战”,《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2期,第43页。.
    174杨东霞:“中国近代保险立法移植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7月,第131页。
    175杜恂诚:“中国近代两种金融制度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第178页。
    176吴景平:《上海金融业与国民政府关系研究(1927—1937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1页。
    177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85页
    184《总动员计划大纲、四川动委会督导员名单、各县委员名册》(1937年8月30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055-3-436。
    185《抗战建国纲领》(1938年4月1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122-1-174。
    186《战时健全中央金融机构办法纲要、巩固金融办法纲要、四联总处组织章程》等(1939年11月2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289-1-950。
    187《扩大农村贷款范围办法》(1938年8月24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289-1-950.
    188《第二期战时财政金融计划及其审查报告(1939年)》,转引自《档案史料与研究》,2000年第4期,第6页。
    189《国民政府转发巩固金融办法等纲要令》(1939年9月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633一634页。
    190《国民政府转发巩固金融办法等纲要令》(1939年9月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634一635页。
    198其具体规定后文第三章将作详细论述,详见《中、中、交、农四行业务划分及考核办法》(1942年6月15日),见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金融法规大全》,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329—331页。
    199《金类兑换法币办法、施行细则、兑换法币收集现金办法、兑换法币补充办法等》(1938年7月17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340-2-211。
    203张文显:《法理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页。
    20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54—255页。
    205《陕西省防止偷运法币资敌暂行办法》(1940年6月19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310-1-2061。
    212张肖梅:《四川经济参考资料》,重庆: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版,第46页。
    213寿进文:《战时中国的银行业》,重庆:中央信托局印制处,1944年版。第69页。
    214邓翰良:“十年来之商业”,谭熙鸿主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中册),北京: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52、54页。
    215蒋介石:《中国金融业的当前要务》,《抗战与建国》,香港:香港民社,1939年版;[日]多田井喜生:《占领地通货工作——续现代史资料11》,东京:みすず书房,1983年,XXXIV页。
    216杨菁:“试论抗日战时期的通货膨胀”,《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4期,第94页。
    217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台北:台湾综合月刊社,1974年版,第636页。
    223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86页。
    224《抗战时期工厂内迁资料选辑》,《民国档案》,1987年第2期。
    225徐堪:“战时金融”,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师范大学编:《中华民国战时首都档案(第五卷战时金融)》,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228一般认为:金融立法至少应当遵循一下基本原则:一、维护货币基本稳定原则;二、安全流动效益原则;三、利益平衡优化原则;四、有效监管原则。参见强力:《金融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229 [南]斯韦托扎尔·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一种关于比较体制的理论》,蒋琳琦译,张军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23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533页.。
    23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缉第一编):财政经济(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90页。
    23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551页。
    23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603页。
    234周华孚、颜鹏飞:《中国保险法规暨章程大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92页。
    235刘东:《孔庸之(祥熙)先生言论集》,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2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第196页。
    236魏浩然:“中国中央银行的现代化(1928—1945)——以银行立法为视角”,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7月,第36页。
    238现代行政立法的程序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接受行政立法的倡议和建议;(2)编著行政立法计划;(3)起草;(4)审查;(5)审议通过;(6)公布。参见蒋善祺、罗黎明:“民国战时经济统制法初探”,《南昌高专学报》,2008年第6期,第35页。
    239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48页。
    240杨菁:“四联总处与战时金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50页。
    241华友根、倪正茂:《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上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2年版,第342—343页。
    242“抗战时期工厂内迁资料选辑”,《民国档案》,1987年第2期,第85页。
    243卓遵宏:“抗战初期沪市金融的维护”,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第二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1页。
    244杨泽:《四川金融业之今昔》,四川省银行经济研究处编印:《四川经济季刊》,第l卷第3期,第221页,1944年6月;张肖梅:《四川经济参考资料》,重庆: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版,第82页。
    245参见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页;吴申元等:《中国保险史话》,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版,第100页。
    246杨荫浦:《五十年来之中国经济》,上海:中国通商银行,1948年版,第51页。
    247从占比来看,1937年全国有55%的银行总行和22%的分支行集中在华东地区。参见1936年《全国银行年鉴》,上海: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编印,1937年版,第539页。
    248傅润华、汤约生主编:《陪都工商年鉴》,第7编,重庆:文信书局,1945年版,第16-18、24-27页。
    266邓翰良:“十年来之商业”,谭熙鸿主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中册),北京: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52、54页。
    267周天豹等:“抗战时期国民党开发西南农业的历史评考”,《开发研究》,1986年第1期,第62页。
    268周天豹等:“抗战时期国民党开发西南农业的历史评考”,《开发研究》,1986年第1期,第62页。
    269王红曼:“四联总处与战时西南地区的金融业”,《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5月,第156-159页。100
    282《统一发行办法》(1942年6月11日),重庆档案馆藏档案:四联总处档案号0292-1-91。
    283《徐堪、徐伯园拟定调正四联总处组织办法草案等呈蒋介石稿》(1942年1月25日),重庆档案馆藏,四联总处档案,档案号0285-1-173。
    284吴秀霞:“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中央银行体制的确立”,《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55页。
    285沈雷春、陈禾章编:《战时经济法规(一)》,台北:沈雷春、陈和章编:《中国战时经济志》,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二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页。
    28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881页。
    28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882页。
    288沈雷春、陈和章编:《中国战时经济志》,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二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第4-9页。
    28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890页。
    290孔祥熙在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上的《财政报告》(1939年11月12日),《民国档案》,1986年第2期,第61、62页。
    291崔国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财政金融政策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
    29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省金融志编委会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890—896页。—659页。
    297刘慧宇:“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监管职能”,《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第80页。
    298刘慧宇:“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监管职能”,《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第45页。
    299宋鸿兵:《货币战争》,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页。
    304 [日]宫下忠雄:《支那法币制度论》,东京:宝文馆,1940年,第447页。
    305据崔国华统计,国民政府共借得美元17.9亿元、英镑6819.1万元、法郎6.6亿元。参见崔国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财政金融政策》,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页。
    308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旧中国的工商金融》,(文史精华丛书,第八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1页。
    326中央训练团编印:《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第3册),1941年版,第83-84页。
    327《案准四联总处抄来“日人伪造法币对付办法”九条》(1939年10月27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288-17-196。
    331寿进文:《战时中国的银行业》,重庆:中央信托局印制处,1944年版。第71页。
    332姚会元:“法币政策与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1期,第163页。
    340《四行普设简易储蓄处办法》(1940年9月5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292-1-500。
    341《四联总处三十年度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585-2-106。
    342四联总处:《金融三年计划》(1940年3月30日),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四联总处史料》(下),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第421页。
    343沈雷春、陈和章编:《中国战时经济志》,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二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第27—30页。
    344这六类投资分别是:1、有关国防的生产事业;2、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畜牧;3、发展工矿业;4、交通事业;5、联合产销事业;6、其他有关经济的建设事业。参见《节约建国储蓄条例》(1938年11月29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290-2-1134。
    351杨荫溥:《五十年来中国经济》,上海:中国通商银行编印,1948年版,第51页。
    352黄立人:“四联总处的产生、发展和衰亡”,《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第54页。
    353《中华民国统计年鉴》,南京1948年版,第261页。
    354杨荫溥:《五十年来中国经济》,上海:中国通商银行编印,1948年版,第99页。
    355康永仁:“论重庆的比期利息与物价”,重庆《新经济》第3卷第3期。
    356如果把银行业为逃避检查的暗账计入,其用于“商业投资”资金的比例将更高。参见康永仁:“重庆的银行”,重庆《四川经济季刊》第1卷第3期。
    365《四联总处第246次理事会记录》,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285-1-113。
    366四联总处秘书处:《四联总处重要文献汇编》,1947年版,第104页.
    369《四行内地联合贴放办法》(1940年11月1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287-1-500。
    370《杭四行致中央银行电》(1937年8月9日),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396-10340。
    371《殷钟戊、潘世杰致四总行函》(1937年10月20日),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396-10340。
    378《四联总处办理战时生产事业贷款实施办法》(1942年10月31日),重庆市档案馆档案,档案号:0292-1-150。
    379盐业放款居第二位,为72.05亿元;贸易放款第三,是31.79亿元;交通业放款28.62亿元,第四位;粮食放款第五,为21.64亿元;其他放款为20.38亿元。参见国民政府主计处编印:《中华民国统计年鉴》,1948年版,第262页。
    380参见国民政府主计处编印:《中华民国统计年鉴》,1948年版,第262页。
    381丁日初、沈祖伟:“论抗战时期的国家资本”,《民国档案》,1986年第4期,第67页。
    382丁日初、沈祖伟:“论抗战时期的国家资本”,《民国档案》,1986年第4期,第67页。
    383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139页。
    384尤其是重庆电力公司、华西实业公司、民生公司等大中型私营企业,都因得到四行资助而渡过难关发展起来。参见财政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档案号:148—51。
    385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023-1-128。
    400《财政部公布金类兑换法币办法》(1937年9月28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295-1-862。
    401《金类兑换法币办法施行细则》(1937年10月10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292-1-136。
    406《银币银类兑换法币办法》(1943年9月23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314-1-48。
    407《收兑金银通则》(1938年10月29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292-1-136。
    408《加紧中央收金办法》(1939年9月15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316-1-8。
    409该办法规定,“金类之收购,专由中、中、交、农四行收兑金银办事处指定四行之分支行及其以书面委托之各地金融机关、银楼、典当、邮电局所办理,未受委托之任何团体、机关、个人均不得收购金类,违者没收”,“受委托者收购金类,应切实遵守中央银行(未设中央银行地方之中、交、农民银行)定牌价收兑,不得抬高抑低”。参见赵廪:《金融法规续编》,重庆: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2年版,第714—715页。
    410收储金银的措施并非战时独有,早在1935年,政府就禁止白银的流通,并将其国有化。当时人们不愿意做白银和法币之间的交易,导致国有化的期限继续延长。因此,战时收储金银制度的实施既有完成前期国有化的目的存在,但更重要的是,加强金银储备,以利抗战的考量。参见王红曼:“四联总处与战时西南地区的金融业”,《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156-159页。
    411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四联总处史料》(下卷),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第629页。
    412《财政部与四联总处为西康产金被奸商输印往来函电》,载于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四联总处史料》(下卷),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第645页。
    413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四联总处史料》(下卷),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第645 -647页。
    414《增加金产办法》(1939年10月6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316-1-8。
    415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四联总处史料》(下卷),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第628页。
    416魏宏远:“重视抗战时期金融史的研究—读《四联总处史料》”,《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3期,第25-33页。
    417昆明尤为各地私金集中地,黑价私收,漫无止境,匪特滇省产金未能收兑,而川湘所产,亦为该地黑市所吸收。参见: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四联总处史料》(下卷),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第645页。
    418《限制私运黄金出口及运往沦陷区域办法》(1938年10月21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053-2 -1312。
    419办法规定旅客随身携带金饰出国或运往沦陷区域金饰必须是确为旅客本人现实服饰或准备自用者,且其所含纯金总量不得超过37.7994公分。参见《限制私运黄金出口及运往沦陷区域办法》(1938年10月21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053-2-1312。420
    421《防止水陆空私运特种物品进出口办法》(1939年8月7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310-1-151。财政部《防止私运暨携带金银出口办法》本是一部平时法律,该办法于民国三十二年五月六日公布,民国二十五年三月六日修正公布。参见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1924-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04页。
    422程庸镐编:《金融圈史话》,合肥:安徽省农村金融研究所,1985年版,第92页。
    423财政部统计处:《中华民国战时财政金融统计资料》,1946年版。
    424参见《四联总处重要文献汇编》,四联总处秘书处民国三十六年十月编辑出版,第99页。
    425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金融历史研究室编《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第380页。
    426《中央银行委托各行局办理黄金存款办法》(1943年9月22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316-1-86。
    42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0、101页。
    428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1924一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4页。
    429《核定东南各省有行局地方举办法币折合黄金存款(钱币司在部务会议上的报告)》,民国三十四年三月七日,《财政部档》。
    43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页。
    431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1924一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5页。
    432参见重庆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重庆市挡案馆编汇科编:《抗日战争时期的四联总处》(试写稿),出版社无,第43页。
    433抗战发生,资金外逃之风甚盛。“据外人方面估计,中国各银行存放美国之款,约在一万万美元之谱。而私人资金之逃避美国者,则在二万万至三万万美元之间”。参见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四联总处史料》(下卷),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页。
    434《孔祥熙关于抗战二年中办理金融事项报告(1939年9月1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471页。
    435虞宝棠编著:《国民政府与民国经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1页。155-156页。
    446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四联总处史料》(下卷),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第173页。
    447《统一四行外汇管理办法》(1942年5月28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289-1-286。
    448 A. N. Young,China’s Wartime Finance and Inflation,1937-1945,Harvard Univ. Press,1965.pp.207-208.
    449 [韩]禹济昌:“英国战时金融政策与中国四十年代恶性通货膨胀的成因”,《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第74页。
    450《国内汇款统一征费实施细则》(1940年3月19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292-1-140。
    451《便利内汇暂行办法》(1939年7月18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292-1-140。
    452《内汇审核处暂行规程》(1939年9月16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287-1-5591。
    453《各分支处办理公私机关服务人员家属赡养费口岸汇款审核须知》(1940年5月1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286-1-1970。
    459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四联总处史料》(下卷),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第186页。
    460《银行在国外设立分行吸收侨汇统一办法》(1939年2月11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287-1 -5842。
    461《金融三年计划1940年度实施计划》,参见四联总处秘书处编印:《四联总处重要文献汇编》,1947年版,第323页。
    464中央银行按照财政部要求,随即划分马来亚、缅甸、荷属东印度,欧洲、美洲、印度、华南(指香港)、菲律宾、越南、泰国共十区分别收集侨汇,并指定了代收侨汇的各区代理行。十区中除菲律宾、越南两区委托交行,泰国区委托广东银行作为代理行外,其余七区,均委托中行在当地的分支机构办理。参见林家劲等:《近代广东侨汇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189页。
    465徐堪:“战时金融”,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师范大学编:《中华民国战时首都档案(第五卷战时金融)》,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466另据不完全统计,仅1940年吸收侨汇额即达法币382072661.75元,其中“中国银行约合222299838.56元,交通银行约合27488851.38元,邮政储金汇业局依照部定办法,转解中央银行之外,约合132283971.81元”。参见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1924-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7页。
    467蔡仁龙、郭梁:《华侨抗日救国史料选辑》,福州:中共福建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出版1987年版,第105页。
    475杨东霞:“中国近代保险立法移植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7月,第105页。
    476《保险业代理人经纪人公证人登记领证办法》(1944年6月24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053-29 -153。
    478在中国,最早的兵险记录见于1906年刊印的《兵险与水雷险规条》,其中有对投保兵险的经营以及赔偿条件的详细规定。参见周华孚、颜鹏飞:《中国保险法规暨章程大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46页。
    479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4编《战时建设》(3),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127页。
    480《中央信托局办理战时兵险办法》(1938年11月4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310-1-2033。
    481周华孚,颜鹏飞:《中国保险法规暨章程大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92页。
    482罗北辰:“战时陆地兵险问题”,《新经济》,1939年11月1日二卷九期,第38页。
    483颜鹏飞:《中国保险史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41页。
    493《强制寿险条例草案》、《强制寿险推进程序草案》于1942年12月3日由四联总处向财政部呈交。
    494参见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四联总处史料》(中卷),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第247-252页。
    495罗北辰:“一年来中央信托人寿保险业务”,《经济汇报》,1942年第5卷第9期,第43页。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版,第437页。
    496《修正简易人寿保险法第五、十六条、廿二、廿四条条文之训令》(1942年5月16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053-29-153。
    497王庆德:“民国年间中国邮政简易寿险述论”,《历史档案》,2001年01期,第108页。
    49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12页。
    499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163页。
    500石丽敏:“浅析抗战时期四川的人寿保险业”,《文史杂志》,2003年第1期,第35页。
    52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省金融志编委会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293页.
    526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08页。
    52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省金融志编委会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916—926页。
    528寿充一等:《孔祥熙其人其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54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省金融志编委会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902—908页。
    541刘慧宇:《中国中央银行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542财政部《非常时期票据承兑贴现办法》等,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310-1-1642。
    54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省金融志编委会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685—686页。
    544《四联总处第223次理事会议记录》,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285-1-187。
    545财政部统计处编:《中华民国战时财政金融统计资料》,北平:财政部统计处,1946年版,第85业。
    546章乃器:“再论战时金融”,《银行周报》,1937年第21卷第38期,第9页。
    547虞和平:“论民国初年的经济法制建设”,《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4期,第24页。.
    548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552刘冰:“旧中国中央银行的兴衰”,《民国档案》,1990年第4期,第57页。
    553财政部钱币司:《十年来之金融》,重庆:中央信托局印制处,1943年版,第159页。
    554马志刚:“中国近代银行业监理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7月,第82页。
    555李菁:“近代中国银行立法的演进与嬗变”,《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1期,第137页。
    558财政部档案,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号:148—51。
    559其中,1940年,总处直接用于生产性贷款占放款总额的70.06 %,1941年至1944年四年中这一比例分别上升为88.26%,69.20%,88.62%,92.13%。绝大多数款项均用于生产性的投资。转引自虞宝棠:“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政策认析”,《史林》,1995年第2期,第23页。
    560四联总处秘书处编:《四联总处三十五年度工作报告》,四联总处秘书处,1947年。
    561郭荣生:《地方金融之调剂与北方金融网之建设》,重庆: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3年版。
    565陈雷、戴建兵:“统制经济与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2期,第185-187页。
    566《四联总处第338次理事会记录》,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285-1-589。
    567 [日]臼井胜美、稻叶正夫编:《事变处理要纲(否认现中央政府后)》(1937年12月15日,大本营陆军部),《现代史资料9·日中战争2》,东京:三铃书房,1964年版,第56页。
    568孔祥熙:“关于1937年—1939年财政实况密报”,《民国档案》,1993年第1期,第72页。
    569《蒋介石就四联总处工作手令稿》(1940年3月28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285-1-173。
    570《四联总处代电,日伪近滥发军用票及伪钞,经研究决定对策办法五项》(1939年12月19日),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310-1-02069。
    571吴承洛:“资敌问题的探讨”(1938年12月16日),《新经济》第1卷第3期,第63页。
    572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4编)“战时建设”(3),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会,1981年版,第379页。
    580罗敦伟:《中国战时财政金融政策》,重庆:重庆财政评论社,1944年版,第27页。
    585卓泽渊:《法的价值总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586吴克刚:《战时金融与币制》,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版,序言第5-7页。
    A.N.Young,China’s Wartime Finance andInflation,1937-1945,Harvard Univ. Press,1965,PP320—321. 587
    588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1937-1949)》,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3一4页。
    593 [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楚序平、吴湘松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249页。
    595《孟子·离娄上》第一章。
    596杜恂诚:“近代中外金融制度变迁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第38-39页。
    600 [韩]金正贤:“论国民政府的法币价值稳定政策及其在抗战中的作用”,《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4期,第123页。
    601制度执行的惯性继续反推通货的膨胀速度,使得这种通货膨胀状态在战时和战后一直得不到有效遏制。据统计,1946—1948年,赤字占财政支出2/3左右。货币发行更呈天文数字,1948年8月法币时与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相比,3年间法币的发行量增加1190余倍。参见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51页。
    602史全生等:《中华民国经济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56页
    603魏浩然:“中国中央银行的现代化(1928—1945)——以银行立法为视角”,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7月,第33页。
    607丁日初、沈祖伟:“论抗战时期的国家资本”,《民国档案》,1986年第4期,第65页。
    610章乃器:“再论战时金融”,《银行周报》,1937年第21卷第38期,第9页。
    611 [美]戈登·塔洛克:《寻租》,李政军译,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612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35页。
    613 O. W. Holmes,Jr.,The Common Law,ed.M.Howe,Boston:Little,Brown,1881,p.44.
    614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等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6—158页。
    615肖金明,张宇飞:“另一类法制:紧急状态法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134页。
    616传统意义上的紧急状态,通常包括战争、武装冲突、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恐怖袭击等,现代意义上的紧急状态通常包括严重自然灾害和内乱,恶性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经济危机等。
    617 [法]莱昂·狄骥:《宪法学教程》,王文利等译,沈阳: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
    618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2页。
    619刘武俊:“现代立法程序的价值体系”,《东南学术》,2001年第1期,第65页。
    620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621余凌云:“论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法学家》,2002年第2期,第31-38页。
    625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0页。
    626崔卓兰等:《地方立法实证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299页。
    627 [美]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梁小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2页。
    628严荣:“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可操作性的思考“,《理论探讨》,2000年第3期,第75页。
    629转引黄如桐:“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外汇政策概述及评价”,《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4期,第203页。
    630交通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交通银行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1页。
    631章太炎:“代议然否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1页。
    632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编:《陈光甫先生言论集》,上海: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印,1949年版第119页。
    633刘文:“我国刑事立法技术的反思与完善”,《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9年1期,第171页。
    634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中心:《国际危机管理概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144-145页。
    635参见《四联总处第295次理事会记录》,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285-1-187。
    636叶世昌:《中国古近代金融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6页。
    637宫廷璋:“由战时金融转入平时金融”,《聚星月刊》,1947年第1卷,第2期,第9页。
    646庄少绒:“中国近代金融法治演进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从法律文化的视角”,《理论月刊》,2007年第11期,第110页。
    647“差序格局”的概念最早由费孝通先生提出,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参见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659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页。
    660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37页。
    661杨建伟、何正斌:“战时金融安全保障研究”,《新学术》,2007年第4期,第113页。
    672《四联总处第270次理事会议记录》,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0285-1-661。
    675章乃器:“再论战时金融”,《银行周报》,1937年第21卷第38期,第10页。
    676杨建伟、何正斌:“战时金融安全保障研究”,《新学术》,2007年第4期,第113页。
    [1]四联总处档案:0285-1-7;0285-1-8;0285-1-173;0285-1-186;0285-1-187; 0285-1-540;0285-1-541;0285-1-589;0285-1-621;0285-1-625;0285-1-628;0285 -1-639;0285-1-662;0285-1-664;0285-1-675。
    [2]四联总处重庆分处档案:0287-1-640;0287-1-538;0287-1-3836;0292-1-113;0292 -1-115;0290-1-948;0290-1-887;0290-1-1186-1;0290-1-1186-2;0290-1-1065; 0290-1-1017;0290-1-1017;0292-1-96;0300-1-410;0310-1-463。
    [3]中央银行重庆分行档案:0286-1-1948;0286-1-1972;0286-1-1951;0286-1-265; 0286-1-279;0286-1-439;0286-1-539;
    [4]中国银行重庆分行档案:0287一1一500;0287-1-621;0287-1-1810;0287-1-1814; 0287-1-2052;0287-1-2113;0287-1-3140;0287一1一33760;0287-1-5383。
    [5]交通银行重庆分行档案:0288-17-196;0288—1-434。
    [6]中国农民银行重庆分行档案:0289-1-431;0289-1-449;0289-1-950。
    [7]新华信托储蓄银行重庆分行档案:0316-1-78
    [8]金城银行柳州分行档案: 0304一1一1120,0304-1-2050。
    [9]胜利商业银行档案:0318-1-2;0318-1-3。
    [10]聚兴诚银行档案:0295一1一862;0295一2一163。
    [11]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重庆分行档案:0310一1一1476;0310-1-2033;0310-1-2061;0310一1一2340;0310一1一2347 ;0310-1-471。
    [12]四明商业储蓄银行重庆分行:0314-1-62。
    [13]大川商业银行档案:0313-1-80;0313-1-85.
    [14]中国实业银行重庆分行档案:0307-1-80。
    [15]中国农工银行重庆分行档案:0308-1-27。
    [16]邮政储金汇业局重庆分局档案:0290-4-127。
    [17]重庆市银行业同业公会档案:0314-1-48;0316-1-8;0316-1=86。
    [18]重庆市政府档案:0053-29-153;0053-2-818;0053-2-1312。
    [19]重庆市各商业同业公会档案:0085-1-1284等。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档案号:3-2-694;3-2-2682等。
    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 396-2-10340;396-2-1542;396-2-2734等。
    四川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民61-152-24,民61-150-78等。
    [1]徐百齐主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2]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金融法规大全》,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3]中国法规刊行社编:《最新六法全书》,北平:春明书店,1948年版。
    [4]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
    [5]郭荣生主编:《中国省银行史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6]复旦大学历史系编:《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7]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中国农民银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版。
    [8]谭熙鸿主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中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
    [9]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0]千家驹主编:《旧中国公债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11]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12]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1、2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991年版。
    [13]重庆工商业联合会等编:《聚兴诚银行》(重庆工商史料第六辑),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4]沈雷春、陈禾章主编:《中国战时经济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
    [15]河北省金融研究所编:《晋察冀边区银行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年版。
    [16]徐寄庼主编:《最近上?鹑谑贰罚ㄓ坝“妫虾#荷虾J榈瓿霭嫔纾?989年版。
    [1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省金融志编委会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
    [18]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南京:江苏古藉出版社,1991年版。
    [20]中国人民银行总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1]中国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
    [22]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2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3]重庆市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法规》(上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
    [24]周华孚、颜鹏飞主编:《中国保险法规暨章程大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5]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四联总处史料》,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
    [2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7]交通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交通银行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财政金融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997年版。
    [29]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30]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等编:《抗日战争时期重要资料统计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31]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旧中国的工商金融(第八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2]陈旭麓等主编:《盛宣怀档案资料之五——中国通商银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四联总处会议录》(影印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4]洪葭管主编:《中央银行史料》,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35]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师范大学编:《中华民国战时首都档案(1937年11月-1946年5月)》,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1]周葆銮:《中华银行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版。
    [2]邹宗伊:《中国战时金融管制》,重庆:财政评论出版社,1943年版。
    [3]寿进文:《战时中国的银行业》,重庆:中央信托局印制处,1944年版。.
    [4]许涤新:《中国经济的道路》,上海:生活书店,1947年版。
    [5]陈行:《中央银行概论》,上海:银行通讯出版社,1948年版。
    [6]张郁兰:《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7]谭玉佐:《中国重要银行发展史》,台北:联合出版中心1961年版。
    [8]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台北:台湾综合月刊社,1974年版。
    [9]郭荣生:《中国省银行史略》,台北:台海出版社,1975年版。
    [10]姚落龄:《张公权先生年谱初稿》,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1]凌耀伦:《中国近代经济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
    [12]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3]郑友揆,程麟荪:《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4]石毓符:《中国货币金融史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5]中国近代金融史编写组:《中国近代金融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版。
    [16]李立侠:《中央银行兴衰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17]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1937-1949 )》,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18]寿充一:《中央银行史话》,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19]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版,
    [20]洪葭管、张继凤:《近代上海金融市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1]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2]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金融历史研究室:《近代中国金融业管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3]洪葭管:《在金融史园地漫步》,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
    [24]姜宏业:《中国地方银行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5]孙晓村等:《陈光甫与上海银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26]孔祥贤:《大清银行行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7]梁治平:《法辩》,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8]姚会元:《中国货币银行(1840——1952 )》,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9]许家骏等编:《周作民与金城银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30]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1]吴申元等:《中国保险史话》,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版。
    [32]姚遂:《中国金融思想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版。
    [33]黄鉴晖:《中国银行业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34]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中国抗日战争史》,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
    [35]中国银行行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银行行史(1912—1949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
    [36]崔国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财政金融政策》,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7]桑润生:《简明中国近代金融史》,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年版。
    [38]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9]寿充一等:《外商银行在中国》,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40]徐松龄:《中国农村金融史略》,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
    [41]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2]李一翔:《近代银行与企业的关系(1895—1945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版。
    [43]徐矛、顾关林、姜天鹰:《中国十银行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4]刘慧宇:《中国中央银行(1928—1949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45]吴景平:《宋子文思想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6]吴景平:《宋子文评传》,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7]吴景平:《宋子文政治生涯编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8]张忠军:《金融监管法论——以银行法为中心的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9]周林:《世界银行业监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0]姚会元:《江浙金融财团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51]严耕望:《治史三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2]刘慧宇:《中国中央银行研究(1928—1949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53]程霖:《中国近代银行制度建设思想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4]钟思远、刘基荣:《民国私营银行史(1911—1949年)》,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5]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6]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7]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8]郑振龙等:《中国证券发展简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9]叶世昌、潘连贵:《中国古近代金融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0]杜恂诚:《中国金融通史》(第4卷),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61]杜恂诚等:《上海金融的制度、功能与变迁(1897—1997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2]吴景平:《上海金融业与国民政府关系研究(1927—1937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3]张生:《中国法律近代化论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4]张晋藩:《20世纪中国法制的回顾与前瞻》,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5]张德美:《探索与抉择—晚清法律移植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6]黄宗智:《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67]何勤华、李秀清:《外国法与中国法——20世纪中国移植外国法反思》,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8]陈红民:《中华民国史新论》(经济·社会·思想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69]容闲:《容阂自传——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北京:百家出版社,2003年版。
    [70]钱弘道:《中国法律向何处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1]吴景平、马长林:《上海金融的现代化与国际化》,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03年版。
    [72]杜恂诚:《金融制度变迁史中的中外比较》,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73]洪葭管:《20世纪的上海金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4]周仲飞、郑晖:《银行法原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75]曹全来:《国际化与本土化一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6]胡旭晟:《解释性的法史学: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为侧重点》,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7]杜恂诚:《近代中国钱业习惯法——以上海钱业为视角》,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8]何旭艳:《上海信托业研究(1921—1949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79]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近代上海金融组织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0]袁远福:《中国金融简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81]郑成林:《从双边桥梁到多边网络——上海银行公会与银行业(1918一1936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2]洪葭管:《中国金融通史》(第四卷),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83]孙建华:《近代中国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1840-1945 )》,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8年版。
    [84]陈雷:《经济与战争——抗日战争时期的统制经济》,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5]刘平:《近代中国银行监管制度研究(1897-1945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6]王煜宇:《金融法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 [日]古屋奎二:《蒋总统密录》,台湾“中央”日报译,台北:台湾“中央”日报社,1977年版。
    [2] [美]郝延平:《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的桥梁》,李荣昌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3]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4] [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刘敬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5] [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 [美]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梁小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8]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等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宋全喜、任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9]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0]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1]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 [法]莱昂·狄骥:《宪法学教程》,王文利等译,沈阳: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3] [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楚序平、吴湘松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14] [美]戈登·塔洛克:《寻租》,李政军译,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 [美]艾伦·加特:《管制、放松与重新管制》,陈雨露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O. W. Holmes,Jr.,The Common Law,ed.M.Howe,Boston:Little,Brown,1881.
    [17]Chang Kia-Ngau,The Inflation Spiral,The Experience in China,1939-1950,The MassachusettsInstitute Press,1958.
    [18] Chou Shun-Hsin,The Chinese Inflation,1937-1949,Columbia Univ. Press,1963.
    [19] A.N.Young,China’s Wartime Finance and Inflation,1937-1945,Harvard Univ. Press,1965.
    [20] Lawrence M. Friedman. The Legal System:A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75.
    [1]董长芝:“论中央银行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载张宪文、陈兴唐主编:《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
    [2]姜宏业:“四联总处与金融管理”,《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2期。.
    [3]陆兴龙:“上海华资银行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档案与史学》,1989年第6期。
    [4]朱坚真:“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及经济统制措施(上、下)”,《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2、3期。
    [5]徐惠伟:“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金融财政政策述析”,《财经研究》,1990年第6期。
    [6]黄立人:“四联总处的产生、发展与衰亡”,《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
    [7]虞和平:“论民国初年的经济法制建设”,《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4期。
    [8]李本森:“中国近现代证券立法的特点及启示”,《法学》,1996年第3期。
    [9]刘慧宇:“中国近代中央银行体制演变当议”,《民国档案》,1997年第1期。
    [10]徐进功:“略论北洋政府时期的银行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1期。
    [11]董长芝:“论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金融体制”,《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4期。
    [12]汪敬虞:“近代中国金融活动中的中外合办银行”,《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
    [13]邱松庆:“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的金融体系”,《党史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6期。
    [14]刘慧宇:“论抗战时期中央银行的职能建设”,《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2期。
    [15]杜恂诚:“北洋政府时期华资银行业内部关系三个层面的考察”,《上海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
    [16]杨菁:“四联总处与战时金融”,《浙江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7]杜恂诚:“中国近代两种金融制度的比较”,《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18]吴秀霞:“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中央银行体制的确立”,《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9]麻光炳:“西方近代保险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兴起”,《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20]谭文凤:“中国近代保险业述略”,《历史档案》,2001年第2期。
    [21]吴景平:“从银行立法看30年代国民政府与沪银行业的关系”,《史学月刊》,2001年第2期。
    [22]刘慧宇:“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中央银行金融监管职能”,《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
    [23]黄立人:“蒋介石与四联总处”,《民国档案》,2001年第4期。
    [24]杜恂诚:“抗战前中国金融业市场活力的弱化”,《档案与史学》,2001年第4期。
    [25]吴景平:“评上海银钱业之间关于废两改元的争辩”,《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5期。
    [26]朱荫贵:“1927年-1937年的中国钱庄业”,《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
    [27]杜恂诚:“近代中外金融制度变迁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
    [28]刘慧宇:“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论”,《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29]朱荫贵:“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业”,《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30]岳宗福:“试探晚清和北洋政府时期的保险立法”,《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31]陈弘毅:“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哲学反思”,载张晋藩主编:《20世纪中国法制的回顾与前瞻》,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2]王涛:“中国法律早期现代化保守性价值评析”,载张晋藩主编:《20世纪中国法制的回顾与前瞻》,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3]吴景平:“上海银行公会改组风波(1929-1931年)”,《历史研究》,2003年第2期。
    [34]史继刚:“论抗战时期国民党大力推广县市银行的原因”,《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35]李金铮:“20世纪上半期中国乡村经济交易的中保人”,《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6期。
    [36]张晋藩:“综论中国法制的近代化”,《政法论坛》,2004年第l期。
    [37]肖金明、张宇飞:“另一类法制:紧急状态法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38] [韩]金正贤:“论国民政府的法币价值稳定政策及其在抗战中的作用”,《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4期。
    [39]王红曼:“四联总处与战时西南地区的金融业”,《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40]罗艳:“近代买办与晚清民族保险业”,《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41]罗艳:“近代保险的传入和中国民族保险业的产生”,《清史研究》,2005年第4期。
    [42]乔亮:“近代中国保险思想的探究”,《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43]陈诚:“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6年金融政策探析——新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的视角”,《全国商情》,2007年第3期。
    [44]杨建伟、何正斌:“战时金融安全保障研究”,《新学术》,2007年第4期.
    [45]岳宗福、张秀芹:“近代中国保险立法述论”,《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46]姚会元、易棉阳:“中国政府金融监管制度的演进与特点(1900一1949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年第9期。
    [47]庄少绒:“中国近代金融法治演进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从法律文化的视角”,《理论月刊》,2007年第11期。
    [48]邓建鹏:“中国法律史研究思路新探”,《法商研究》,2008年第1期。
    [49]黄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 )金融统制探略”,《政法论坛》,2008年第1期。
    [50]王红曼:“‘四联总处’对战时货币发行的法律监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3期。
    [51]顾培东:“也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中国法学》,2009年第1期。
    [52]邓建鹏:“面向现代的法律史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3月26日。
    [53]王红曼:“对中国近代金融三次制度性创新分离之考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54]胡滨:“完善金融立法与监管,积极应对金融危机”,载《中国金融》,2009年第8期
    [1]马志刚:“中国近代银行业监理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7月。
    [2]简传红:“近代中国银行业监管制度变迁”,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7月。
    [3]杨东霞:“中国近代保险立法移植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7月。
    [4]王志华:“中国近代证券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7月。
    [5]魏浩然:“中国中央银行的现代化(1928—1945 )——以银行立法为视角”,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7月。
    [6]陈雷:“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研究”,河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7月。
    [7]丁玉萍:“‘民十信交风潮’与近代上海证券市场的变化”,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7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