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气与感——张载哲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前人研究把张载这里的气分疏出有形之气与太虚无形之气基础上,本文再进一步,认为神也应放在太虚之气里面来理解,这样太虚之气又有无形可象与无形不可象之分,照张载把无形理解为形而上的思路,它们都是无形之气,即都是形上之气。不过这里面真正有本体论意义的,还是无形无象之气,即神,而神也是气。神自己能化生,背后没有决定者、所以然者。有象之气与有形之器事实上都由神这种“清通而不可象者”、“清极”者浃注而成。不过,在行文过程中,本文也常以太虚之气笼统言神。落实到张载的哲学问题,即一方面反对佛老的虚妄,一方面反对庸人俗学对形器的拘执,“太虚之气”真实存在的特点可以破除虚妄,而它无形的特点,尤其其中“神”的清通至极、无形无象的特点可以破除方体之拘。
     关注到张载学说中的孟子学因素,联系《正蒙》中多处以“浩然”来形容太虚之气,尤其是《西铭》中“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与《孟子·公孙丑》篇中的“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以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塞乎天地之间”等文本的关系,“天地之塞,吾其体”所塞的是气,但不是有形之气,而是无形的太虚之气,正可上溯到浩然之气来理解。但和孟子不同,孟子的浩然之气主要强调“我”善养之然后由“我”推出去充塞于天地之间;而张载更强调对某个人来说,这个气可以是先已经在天地间,然后禀授于人的。另外,孟子尚未以阴阳来讲气,而张载是以阴阳屈伸相感来讲太虚之气的。
     太虚之气既可上溯至孟子的浩然之气来谈,而浩然之气是已经“配义与道”了的,它有人的精神因素在里面的,张载之前已有人把“夫志,气之帅也”与“气,体之充也”归并为志气,“志气”说的精神因素更为显豁。当代以“唯物主义”来说张载的气不曾理解到张载气的高度;而以“即存有即活动”来谈太虚,却又不认为太虚是一种气,则使“太虚神体”又荡入虚诞,都与张载本来的中正去远。
     张载这里主要的概念都可以通过太虚之气(严格来说是其中的“清极而神”的神)贯通起来。它们都是对气的不同角度的说法,指事而异名。从天的层面来看:有谈气之体的天、天地、神、天德、太虚、太极等;有谈气的运行化用的天道、道、太和、化、造化、易等;有谈气运行不可计度思虑的神、造化、天地之心;有谈气之运行生生不息、不欺不妄的天地之心、诚等。从人的层面来看,“性’这个概念也可以用太虚之气来说,本文注意到“天地之塞,吾其体”与“天地之帅,吾其性”的互文特点,以及它处多处出现的“体”与“性”的关系,提出“吾其体”与“吾其性”都指太虚之气或说天地之气、或说浩然之气,个人禀得的太虚之气就是性。这样,许多人在思考的天理、天命如何从天到人的问题在张载这里是不成问题的。关于天人在张载这里如何统一的问题,本文集中于他的“天地之心”概念来讨论,天地之心在《易传》中原指气的运行不息所体现的“生”意,张载不认为天有意志,他认为天地运行是没有造作安排的,他借用这个概念,把它转化成众人之心、众人之志、共见共闻之类。这里,君子的作用在于虚己之心去观照、体察众人之心,又以自己的体察所得去“为天地立心”。这里对“四句教”的解释在林乐昌基础上有进一步,把“立”据《说文》释为“住”,这样它所含的主体性意味并没有今日理解的那么强,能应对对“四句教”中所含“傲慢”的批评。而体察众人之心需要直感判断力。从人与天地之心的关系来看天人关系,在个人之先,天地之心就已有了,这个天地之心作为浩然之气授之于人、浸润人心;人或多或少得禀得它,克去人因形质而有的浊气越多,禀得它就越多,圣人通过直感判断力可以体得其全部,并且圣人还可以影响众人丰富它。圣人体得众人之心有个与众人协调的过程,这种协调正是直感判断力、共通感所具有的社会交往品性,它有外向的一面,不是逆觉体证就可以的,也不会成为傲慢的独知。
     接着谢遐龄师对直感判断力的重视、贡华南对感、味的思考、杨立华对张载哲学中感的分析,落实到张载的太虚之气来谈感,并也以感来说明太虚之气。太虚之气就是气之两体屈伸相感的过程,以感来说太虚之气非静止枯槁的实体,感使气的生生不已成为可能。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气就是感,感就是气。感把无形之气的“一”生发为万殊的“多”,又使殊物化为“一”。通过“感”来看张载这里心与外物的关系,对张载的这里的外物可持一个中道的看法。
     在杨立华对感的分殊基础上,再进一步,着力于对圣人之感的讨论,讨论圣人如何能“通天下之志”,把握“通”所含的两个路向,通得众人之心又通达到众人之心,这两个过程都需要圣人站在众人的位置上,考虑到他们可能会做出的判断加以调停从而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能力就是直感判断力。
     借助对感的这种讨论再来理解德性之知的问题,联系文物本中德性之知与共见共闻、天德所知、诚明之知指事异名,把握到德性之知所包含的社会交往层面,所以它需要圣人“置身在物中”以直感判断力去体察感知,对“体”字的讨论,把不同的几个含义根本上贯通为一。
     落实到气、感的问题来讨论《西铭》的宗旨、境界等。着力分析“天地之塞,吾其体”与“天地之帅,吾其性”,把握互文之义,从而落实到太虚之气、浩然之气来谈做到“民胞物与”的可能在于与民与物是一气相通的,所以可能“体’知到他人的痛与乐;而运用心之直感判断力正可以通得天下之志又去通达到众人,使民胞物与成为可以实践的。
Yanglihua has distinguished two kinds of Qi(气),the Qi has appearance and the Qi invisible.He also calls the invisible Qi as Qi of Taixu(太虚)But he doesn't think that Shen(神)was also a kind of Qi. I think Shen is also a kind of Qi, belonging to the invisible Qi, the Qi of Taixu.The invisible Qi is clear, but Shen is the clearest Qi.Shen is so clear that it has not any shape and Xiang(象)that we can tell about.There is nothing behind or above Shen to determine it. Actually the Qi has Xiang and the Qi has appearance or shape are condensation of Shen.
     Mencius influenced Zhangzai much.Actully Zhangzai's Qi of Taixu can be traced its source to Mencius. Mencius had talked about a kind of Qi that he called as HaoRanZhiQi(浩然之气).It was matched with Yi(义)and Dao(道)It contained something that today we called spirit.It is so big but also it is so thin, if one cultured it directly, it can fill up the world.Zhangzai spoke of HarRan(浩然)many times.He said that "the world is filled with Qi, it is what I have Ti(体);what is the commander of the world is what I have Xing(性)”But we must notice that what filled the world with is not a common Qi but the invisible Qi, the Qi of Taixu, the HaoRanZhiQi. Before an individual comes to the world, there is HaoRanZhiQi that the sages have cultured and stuffed it.A person is gifted with HanRanZhiQi, but this clear Qi can be corrupted by one's too strong desire.So it is important to him to control one's lust and clear the Qi day and day till it is so clear that one can called it as HaoRanZhiQi again.
     To ZhangZai, his vital concepts can all be linked to the Qi of Taixu. Some concepts talked about the Tii[体)of Qi, like Tian(天),’Tiandii(天地),Taixu(太虚),Taiji(太极).Some talked about The Yong(用)of Qi.A person is gifted with HaoRanZhiQi, so the Qi is his Xingi(性).’The heart is a little Taixu, filled with Qi.It is clear first but it can be densed and corrupted.One must clear the Qi so the heart is so clear like a mirror that can reflect and mirror himself and control his activity.
     One important concept is the Heart of Tiandi(天地之心),or somewhere he also said as the Heart of Tian(天心).This concept can be traced to the book Yi(易),where the heart of Tiandi is talked about the growing and growing of Qi, without any stop.Zhangzai also used this concept to talk the vitality of Qi.Although he didn't think that the Tian really has a heart to determine the world, he did think that the Tian is growing and growing with no stop like a man has benevolence, a kind heart.Actully most times he use this concept to refer to the hearts of people, the common will of people, the common sense.It is important for a gentleman to observe and realize what is the common will of the people.To learn what the people think or what judgement the people will make, one must control his own lust, his own will, and he should not be selfish. Also he must consider what judgement the people will make then he makes his judgement.In this process, he uses the power of judgement.
     Qi has two kinds of activity.One is stretching, and it also can be called Yang(阳);:he other is bending, and it also can be called Ying(阴).The process of stretching and bending can be called Gan(感).Without Qi there can be no Gan and Without Gan there is no Qi.Qi is Gan.Gan is Qi. It is Gan that make it possible that Qi growing and growing without any stop.Gan links One and Many and turns the special things into One.
     The sage has wisdom to use Gan. There are two processes.The sage judges what the people will judge then the sage makes his judgement learned by the people.During these processes, the sage clears his own heart, considers the desire of the people and make the judgement that can be accepted by the people.
     Zhangzai distinguish the knowledge that we get through eyes or ears and the Knowledge(知)of Virtue(德性所知)The Knowledge of Virtue is not the Knowledge that we can get just by reflcting ourselves.It contains a sphere that one communicate with others.It needs the sage place himself on the place of people and learn the desire of people.
     Talking about the goal and level of XiMing(《西铭》),"What I have Ti" and "What I have Xing" is the same thing, the Qi of Taixu. Because we are all gifted with the Qi of Taixu and because the Qi is stretching and bending, we can feel the pleasure or pain of others. And the power of judgement can help us to learn the will of people and make our judgement known by people. Then the state of "People are my brothers or sisters and things are my friends" is not a just idea but can be practiced really.
引文
1见《正蒙》苏晒序,收入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页3。
    2见《正蒙》范育序,收入《张载集》,页4—6。
    3见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收入《张载集》,页383。
    4见《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伊川先生语录四》,《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页196。
    5见《程氏遗书卷第十一·明道先生语一》,《二程集》,页118。
    6见《程氏遗书卷第十·二先生语十》,《二程集》,页115。
    7关于宋学、理学、道学、新儒学等概念的用法,本文参考田浩:《儒学研究的一个新指向:新儒学与道学之间差异的检讨》,收入田浩编;杨立华、吴艳红等译:《宋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页80-81;邓广铭:《宋史十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8见《伊洛渊源录》卷六,《朱子全书》(第十二册),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页992-1002。
    9见《西铭解》,《朱子全书》(第十三册),页139-150。
    10张载撰;王夫之注:汤勤福导读:《张子正蒙·太和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86。
    11参考陈来的序言,序于杨立华:《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下文简称《气本与神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页1-3;又参丁为祥:《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人民出版社,2000年,页3。
    12参考颜炳罡:《牟宗三学术年表》,附录于氏著《牟宗三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页312-316。
    12参见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页403.
    14同上,页398。
    15同上,页404。
    16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页63。
    17同上,页59
    18同上,页56-57。
    19见《张载集》,页1-18。
    20见《张载集》,页3。
    2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22同上,页160-162。
    23丁为祥:《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24吴震:《罗汝芳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页364-380。
    25主要有《20世纪张载哲学的主要趋向反思》,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12期;《张载理观探微——兼论朱熹理气观与张载虚气观的关系问题》,载《哲学研究》2005年第8期;《许衡对张载人性论的承接和诠释》,载《孔子研究》2006年第12期;《张载礼学论纲》,载《哲 学研究》2007年第12期;《张载两层结构的宇宙哲学探微》,载《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4期;《“为天地立心”——张载“四为句”新释》,载《哲学研究》2009年第5期。
    26杨立华:《气本与神化》,页27。
    27参见丁为祥:《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页1-9。又见林乐昌:《“为天地立心”——张载“四为句”新释》。
    28中国哲学原有的与工夫论对举之本体论,非"ontology"的对应翻译,本文出现的“本体论”的说法也均从这个角度上讲。
    29见郭晓东:《道学谱系下的张横渠“气”论研究》,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30参见谢遐龄:《“心即理”辩》,《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总第七卷第37期)。陈来:《宋明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页46-48。杨立华:《气本与神化》,页36-43。
    31参见牟宗三:《心体与性体》,页359-361:张亨:《张载“太虚之气”疏释》,收入《思文之际论集》,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页147-189;丁为祥:《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页21-40:郭晓东:《道学谱系下的张横渠“气”论研究》。
    32参见杨立华:《气本与神化》,页40-42。
    33《止蒙·太和》,《张载集》,页9。
    34同上,《张载集》,页7。
    35同上,《张载集》,页8。
    36同上。
    37杨立华:《气本与神化》,页33。另外他已对张载这里象的多种用法作了分疏,如以“形”言者,不过这在张载这里主要是为了体现语言上的变化才用者,并不多见;又如以日常用语的形象而言者;最为多见的是与“形”对举而言者,这才是在张载这里作为哲学概念而用的
    “象”,它的动词用法为“可象”。参页31。
    38《横渠易说》,《张载集》,页219。
    39同上,《张载集》,页231。
    40《止蒙·天道》,《张载集》,贞14。
    41《横渠易说》,《张载集》,页187。
    42《止蒙·神化》,《张载集》,页16。
    43同上。
    44同上。
    45《正蒙·太和》,《张载集》,页9。
    46同上,《张载集》,页7。
    47同上,《张载集》,页8。
    48《横渠易说》,《张载集》,页207。
    49同上。
    50《横渠易说.》,《张载集》,页207。
    51《正蒙·诚明》,《张载集》,页23。
    52《正蒙·参两》,《张载集》,页11。
    53《正蒙·太和》,《张载集》,页8。
    54同上,《张载集》,页9。
    55同上,《张载集》,页8。
    56此句《张载集》中只有德犹如毛四字加双引号,这里据《诗经》改。
    57《张子语录中》,《张载集》,页325。
    58《正蒙·太和》,《张载集》,页9。
    59同上,《张载集》,页7。
    60同上,《张载集》,页10。
    61参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页182-186。从当时范缜《神灭论》与萧缜《难神灭论》的辩论来看,范缜坚持形谢则神灭,而佛家坚持“神”作为一种灵魂的东西不灭。
    62杨立华已经据张载《正蒙·太和》中“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圣者,至诚得天之谓;神 者,太虚妙应之目……”这段话对牟宗三据这段话来说太虚神体之神与鬼神之神的区别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后一个神其实是接着“圣者”而从人道来立言,非指太虚神体。杨、华:《气本与神化》,页55—58:牟宗三:《心体与性体》,页409。
    63《正蒙·乾称》,《张载集》,页63。
    64《正蒙·神化》,《张载集》,页15。
    65《正蒙·天道》,《张载集》,页14。
    66《止蒙·神化》,《张载集》,页15。
    67同上,《张载集》,页16。
    68《正蒙·太和》,《张载集》,页10。
    69《二程遗书卷第一·二先生语一》,《二程集》,页21。
    70《二程遗书卷三·二先生语三·伊川先生语》,《二程集》,页66。
    71《朱子语类》卷九十九,页2538。
    72《正蒙·诚明》,《张载集》,页20。
    73《程氏遗书卷三·二先生语三·伊川先生语》,《二程集》,页67。
    74《程氏遗书卷十一·明道先生语一》,《二程集》,页118。
    75《程氏遗书卷三·二先生语三·伊川先生语》,《二程集》,页64。
    76《朱子语类卷五》,中华书局,1986年,页84
    77参见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页359-361。
    78见《张子正蒙·太和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88有“形而上,即所谓清通而不可象者也”,页93有“神则合物于一原,达死生于一致,絪编合德,死而不亡”。在王夫之看来,真正有本体论意义的是清极而神之气,简单说就是“神”。
    78同上,页352。
    80参见王植:《正蒙初义·臆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页418。
    81参见牟宗三:《心体与性体》,页382。
    82丁耘:《是与易——道之现象学导论》,载《逻辑与形而上学》(《思想史研究》第五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页158-207。
    83《横渠易说佚文》,《张载集》,页243。
    84《正蒙·神化》,《张载集》,页16。
    85《正蒙·至当》,《张载集》,页33。
    86《正蒙·中正》,《张载集》,页28。
    87《孟子·公孙丑上》。
    88徐洪兴:《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页105。
    89赵歧、董仲舒、《汉书》中的说法均参考焦徇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止义》(上),中华书局,1987年,页199-201。
    90同上,页201。
    91《经学理窟·学大原上》,《张载集》,页281。
    92《经学理窟·学大原下》,《张载集》,页287。
    93王元化:《读黑格尔》,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页52。
    94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页63。
    95同上,页59。
    96同上,页56-57。
    97同上,页55-56。
    98《正蒙·神化》,《张载集》,页21。
    99牟宗三:《心体与性体》,页402-403。
    100牟宗三关于“超越又内在”的说法,主要见“天道高高在上,在超越的意义。天道贯注于人身之时,又内在于人而为人之性,这时天道又是内在的(immanent)。因此,我们可以康德喜用的字眼,说天道一方面是超越的(transcendent),另一方面又是内在的(immanent与transcendent是相反字)。天道既超越又内在,此时可谓兼具宗教与道德的意味,宗教重超越义,而道德重内在义。”在这里,他是用外文词与中文词分别对应着来讲“超越”与“内在”的。不过,今天的研究者也有认为事实上他并不是在严格对应这两个外文词的意义上使有“超越”又“内在”的。参《中国哲学的特质》,台北:学生书局,1974,页30-31。
    101王植:《正蒙初义·臆说》,页420。
    102《正蒙·乾称》,《张载集》,页65。
    103《正蒙·范育序》,《张载集》,页5。
    104《止蒙·天道》,《张载集》,页14。
    105《止蒙·太和》,《张载集》,页10。
    106《正蒙·乾称》,《张载集》,页65。
    107《正蒙·神化》,《张载集》,页18。
    108同上。
    109《正蒙·诚明》,《张载集》,页22。
    110《正蒙·神化》,《张载集》,页18。
    111《止蒙·大心》,《张载集》,页26。
    112《正蒙·中止》,《张载集》,页26。
    113同上,《张载集》,页28。
    114同上。
    115参见《正蒙·乾称》,《张载集》,页65。
    116《张载集》,页19。
    117《论语·公冶长》
    118《张子语录上》,《张载集》,页307。
    119同上。
    120参见《张子止蒙·王夫之序论》,王夫之注:《张子止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81。
    121同上。
    122《正蒙·乾称》,《张载集》,页64-65。
    123王夫之注:《张子止蒙》卷一,页98。
    124《正蒙·乾称》,《张载集》,页65-66。
    125杨立华:《气本与神化》,页43-45。
    126《止蒙·神化》,《张载集》,页15。
    127《正蒙·乾称》,《张载集》,页65。
    128同上,《张载集》,页64。
    129《正蒙·乾称》,《张载集》,页63。
    130《正蒙·诚明》,《张载集》,页20。
    131《正蒙·大心》,《张载集》,页23。
    132《横渠易说》,《张载集》,页113。
    133《经学理窟·诗书》,《张载集》,页256页。
    134同上,《张载集》,页266。
    135《横渠易说》,《张载集》,页97。
    136吴震:《罗汝芳评传》,页374。
    137《横渠易说》,《张载集》,页232。
    138《正蒙·大心》,《张载集》,页24。
    139《横渠易说》,《张载集》,页232。
    140《正蒙·诚明》,《张载集》,页21。
    141谢遐龄:《康德对本体论的扬弃——从宇宙本体论到理性本体论的转折》,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页211。“大我”相对于“小我”而言,指知识、语言中的逻辑本性,“小我”指主体自身。
    142谢遐龄:《“心即理”辩》《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总第七卷第
    37期)。
    143同上,页6。
    144同上。
    145同上。
    146林乐是:《“为天地立心”——张载“四为句”新释》,载《哲学研究》2009年第5期,页58。
    147同上,页60。
    148同上,页61。
    149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页150-151。
    150《正蒙·大心》,《张载集》,页26。
    151《正蒙·诚明》,《张载集》,页22。
    152《正蒙·大心》,《张载集》,页26。
    153同上,《张载集》,页25。
    154林乐昌:《“为天地立心”——张载“四为句”新释》,页60。
    155《正蒙·诚明篇》,《张载集》,页20。
    156谢遐龄:《“心即理”辨》,页6。
    157谢遐龄析“我”为六义:“(1)纯粹统觉(心之认识能力之最高级活动,即‘自身意识’,有时实体化作认识主体)、(2)意识流(或口经验心理学的我、经验的统觉)、(3)身体(由心之认识活动构建,虽口我的身体,对‘自我’而言,实则外物也)、(4)道德主体(实则心之意志活动之人格化,先儒称作主宰)、(5)法权主体(即人格Person,由心之意志活动建构,为物主页或口财产所有者,政治学上称之为公民)、(6)文化载体(或称之为‘文化的存在’,文化精神、文化传统之载体)。”这样,前面5义主要都是“小我”的意思,而第6义则是“大我”,一个个的小我承载着大我,圣贤可以通过多识前言往行,通达天下古今,承载到“大我”之全体,常人只承载着部分。参考同上,页6。
    158《张载集》,页24。
    159《横渠易说》,《张载集》,页234。
    160《正蒙·太和》,《张载集》,页7。
    161《正蒙·诚明》,《张载集》,页21。
    162同上,《张载集》,页21。
    163《张载集》,页62。
    164《止蒙·乾称》,《张载集》,页64。
    165杨立华:《气本与神化》,页107。
    166《语录中》,《张载集》,页325。
    167《正蒙·诚明》,《张载集》,页23。
    168同上,《张载集》,页23。
    169同上。
    170参见陈来:《宋明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页53。
    171《正蒙·诚明》,《张载集》,22页。
    172同上,《张载集》,23页。
    173同上,《张载集》,22页。
    174同上,《张载集》,21页。
    175《经学理窟·气质》,《张载集》,273页。
    176《正蒙·诚明》,《张载集》,21页。
    177《张子正蒙·神化》,页115。
    178同上。
    179《张子正蒙·诚明》,页133。
    180《语录下》,《张载集》,页53。
    181《性理拾遗》,《张载集》,页374。
    182《正蒙·诚明》,《张载集》,页23。
    183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七》,中华书局,1975年,而465-466。
    184《正蒙·诚明》,《张载集》,页22。
    185《正蒙·乾称》,《张载集》,页63。
    186《正蒙·太和》,《张载集》,页7。
    187《横渠易说佚文》,《张载集》,页242-243。
    188《程氏遗书卷一·二先生语一》,《二程集》,页11。
    189《止蒙·诚明》,《张载集》,页23。
    190《正蒙·太和》,《张载集》,页9。
    191杨立华:《气本与神化》,页107。
    192《性理拾遗》,《张载集》,页374。
    193 《朱子语类》卷五,页91-92。
    194《张子止蒙·太和篇》,页94。
    195 同上。
    196《张子止蒙·乾称篇》,《张载集》,页232。
    197《性理拾遗》,《张载集》,页374。
    198杨立华:《气本与神化》,页117注③。
    199《经学理窟·学磊原下》,《张载集》,页285。
    200《大学或问》下,《四书或问》,1986年,第30页。
    201《朱子语类》卷五,页93。
    202《朱子语类》卷九十八,页2513。
    203同上,页2511。
    204《朱子语类》卷五,页91。
    205《文集》三十二,《答张敬夫三十七》,《朱子全书》第十二册,页1395。
    206《传习录下·黄修易录》,《王阳明全集》卷三,页101。
    207《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王阳明全集》卷二,页50。
    208《正蒙·诚明》,《张载集》,页22。
    209《经学理窟·义理》,《张载集》,页273。
    210“辩证法”的含义很多,这里指我国古语中的“辩证”之义,如中医讲辩证施治等。下文出现的“辩证法”也都从这个意义上讲。
    211王夫之:《庄子通·天道》,附录于严寿瀓导读《船山思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150。
    212《语录中》,《张载集》,页324。
    213同上,《张载集》,页325。
    214同上。
    215同上。
    216同上。
    217《正蒙·大心》,《张载集》,页24。
    218《经学理窟·学大原上》,《张载集》,页280。
    219同上,《张载集》,页284。
    220《正蒙·诚明》,《张载集》,页23。
    221《正蒙·大心》,《张载集》,页24。
    222同上,《张载集》,页25。
    223同上。
    224《正蒙·中正》,《张载集》,页28。
    225《正蒙·大心》,《张载集》,页25。
    226《易传·系辞下》。
    227《孟子·公孙丑上》。
    228《易传·系辞下》。
    229《经学理窟·气质》,《张载集》,页269。
    230《程氏文集卷第九·再答横渠先生书》,《二程集》,页596-597。
    231《经学理窟·气质》,《张载集》,页265。
    232同上,《张载集》,页270。
    233同上。
    234《朱子语类》卷九十八,页2518。
    235同上。
    236第45页。
    237谢遐龄:《直感判断力:理解儒学的心之能力》,载《复旦学报》2007年第5期,第25页。
    238文渊阁四库全书5本。
    239参杨立华.:《论张载哲学中的感与性》,载《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2期,第79页,该文把张载谈到的感分为三类,天的乾坤、阴阳的“二端”之感、人与物之间的合异之感,能“尽性知天”的圣人之感。
    24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4文渊阁四厍全书本。
    24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9《横渠易说》,《张载集》,页107。
    250同上,《张载集》,页97。
    25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6谢遐龄.《直感判断力:理解儒学的心之能力》,《复旦学报》2007年第5期,第32-36页。在这篇文章中,谢遐龄借用康德《判断力批判》中关于Gemeinsinn(今译为共通感)的思想,认为共通感的意思“是一种已经形成、已经获得的共同感觉、共同意见、共识。”(第33页)。与此有关的能力,就是判断力或说直感判断力。
    25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8《正蒙·诚明》,《张载集》,页23。
    259《正蒙·诚明》,《张载集》,页23-24。
    26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61参《横渠易说》,《张载集》,页126:释氏以感为纪妄,又有憧憧思以求朋者,皆不足道也。
    262《横渠易说》,《张载集》,页233。
    263《正蒙·乾称》,《张载集》,页64。
    264《横渠易说》,《张载集》,页107。
    265《正蒙·乾称》,《张载集》,页63。
    266《正蒙·太和》,《张载集》,页9。
    267《张子正蒙·太和篇》,页96。
    268《正蒙·太和》,《张载集》,页10。
    269《张载集》,页313。
    270杨立华:《气本与神化》,页91。
    271《正蒙·参两》,《张载集》,页10。
    272《正蒙·太和》,《张载集》,页7。
    273同上 ,《张载集》,页9。
    274《正蒙·诚明》,《张载集》,页23。
    275《正蒙·太和》,《张载集》,页9。
    276《正蒙·动物》,《张载集》,页19.
    277《张子正蒙·动物》,页128。
    278杨立华:《气本与神化》,页97-101。
    279《正蒙·乾称》,《张载集》,页63。
    280《张子正蒙·乾称篇》,页236-237。
    281《正蒙·乾称》,《张载集》,页64。
    282牟宗三:《心体与性体》,页423。
    283杨立华:《气本与神化》,页99。
    284杨立华:《气本与神化》,页99-101。
    285《正蒙·太和》,《张载集》,页7。
    286《正蒙·诚明》,《张载集》,页21。
    287丁为祥:《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页96。“承当者”的意思,丁为祥已谈到,笔者认为他是得张载之意的。
    288《朱子语类》卷第九十八,页2509。
    289《正 蒙·太和》,《张载集》,页6。
    290牟宗三:《心体与性体》,页427。
    291牟宗三:《心体与性体》,页421。
    292《张子止蒙·乾称》,页237。
    293《止蒙·乾称》,《张载集》,页63。
    294《张子正蒙·乾称》,页235。
    295《正蒙·太和》,《张载集》,页10。
    296《张子正蒙·太和篇》,页98。
    297《正蒙·乾称》,《张载集》,页63。
    298“启觉”的说法参考《张子正蒙·乾称》,页235。
    299《正蒙·大心》,《张载集》,页24。
    300同上,《张载集》,页25。
    301程氏文集卷第二》,《二程集》,页460。
    302牟宗三:《心体与性体》,页376。
    303同上。
    304杨立华:《气本与神化》,页68。
    305《张载集》,页7。
    306《正蒙·诚明》,《张载集》,页24。
    307《横渠易说》,《张载集》,页70。
    308《横渠易说》,《张载集》,页124。
    309《语录上》,《张载集》,页309。
    310《正蒙·神化》,《张载集》,而16。
    311谢遐龄:《复口.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312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28节,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页27。
    313同上,第29节,洪译本页30。
    314同上,第28节,洪译本页28。
    315同上,第30节,洪译本页30。
    316同上,第30节,洪译本页31。
    317同上。
    318同上,第31节,洪译本页32。
    319同上,第32节,洪译本页33。
    320同上,第33节,洪译本页34。
    321参见Robert Wicks,Kant on Judgment,LONDON AND NEW YORK,Taylor&Francis Group.该书的序言中提到,从出版《判断力批判》的1790年直到1970年,英语世界注意到《判断力批判》的甚少,整个地介绍此书的只有1938年由Ⅱ.W.Cassirer所写的A Commentary on Kant's Critique of Judgement.1970年这本书得到再版,此后才陆续出版了其它许多研究《判断力批判》的其它著作,对此书研究有了一个热潮。而我们可以由英语世界的第三批判的研究状况窥见整个世界的康德研究状况之一斑。
    322 Asthetisch-一词,康德在“审美的”和“感性的”两重意义上打通来使用,邓晓茫随文翻译,时取这义,时取那义。谢遐龄认为应该译作直感判断力。参看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节,邓晓茫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2年,页37注②。谢遐龄:《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323康德:《判断力批判》§5,邓译本页45。
    324康德:《判断力批判》§19,邓译本页74。
    325其实关于口味判断的问题,谢遐龄对康德的观点有所修正,认为如果这口味判断是作为类似品味大师的判断,则他不能只从自己的味觉享受来作判断,而是要考虑到其他人来品尝时可能有的感觉的。见《直感判断力——理解儒学的心之能力》,
    326康德:《判断力批判》§20,邓译本页74-75。
    327康德:《判断力批判》§40,邓泽本页135-136。
    328康德:《判断力批判》§59,邓译本页200。
    329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38节,洪译本页42。
    330康德:《判断力批判》§60,邓译本页204。
    331康德:《判断力批判》导言Ⅳ,邓译本页13-14。
    332同上,页14。
    333同上。
    334康德:《判断力批判》§35,邓译本页128-129。
    335 Jane Kneller, Kant and the Power of Imaginationg, Cambrige. Page39-43。
    336康德:《判断力批判》§29,邓译本页108。
    337黑格尔:《百科全书》§55以下,以及拉松编《逻辑学》Ⅱ,19;库诺·费舍:《逻辑学和科学学说》,页148。两处均转引自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45节,洪译本页50注②。
    338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44-45节,洪译本页49-51。
    339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43节,洪译本页48。
    340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45节,洪译本页51。
    341谢遐龄:《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页30。
    342关于用什么语言讲中国哲学,这方面已有一些声音要求人们注意使用西语解释我国传统哲学时应注意的边界,见刘笑敢:《“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载《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张汝伦:《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也谈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反向格义问题》,收入氏著《中西哲学十五章》,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343谢遐龄:《直感判断力:理解儒学的心之能力》,载《复旦学报》2007年第5期。
    344参考同上,页10。
    345参考同上,页9。
    346《横渠易说下经·咸》,《张载集》,页124。
    347《正蒙·至当》,《张载集》,页34。
    348《止蒙·诚明》,《张载集》,页23。
    349《正蒙·诚明》,《张载集》,页23-24。
    350《经学理窟·诗书》,《张载集》,页257。
    351谢遐龄:《直感判断力:理解儒学的心之能力》,载《复旦学报》2007年第5期,页33注1。
    352杨立华:《气本与神化》,页95。
    353高丽敏:《作圣之功——朱子哲学底蕴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页46-55。
    354康德:《判断力批判》§29,邓译本页104-105。
    355《正蒙·大心》,《张载集》,页25。
    356《经学理窟·学大原上》,《张载集》,页280。
    357《经学理窟·学大原下》,《张载集》,页285。
    358《正蒙·诚明》,《张载集》,页24。
    359《经学理窟·气质》,《张载集》,页269。
    360同上,《张载集》,页270。
    361同上。
    362《正蒙·诚明》,《张载集》,页23。
    363《正蒙·大易》,同上,页53。
    364《横渠易说》,《张载集》,页107。
    365《横渠易说》,《张载集》,页125。
    366《论语·为政》
    367《论语·颜渊》
    368《孟子·离娄下》
    369《孟子·尽心下》
    370《孟子·尽心上》
    371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全集第20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页237—238。
    372参见丁为祥:《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人民出版社,2000年,页142。
    373参见杨立华:《气本与神化》,页121-122。
    374《正蒙·大心》,《张载集》,页24。
    375《睚蒙·诚明》,《张载集》,页20。
    376《正蒙·大心》,《张载集》,页25。
    377《语录上》,《张载集》,页311。
    378《横渠易说》,《张载集》,页210。
    379同上。
    380《正蒙·大心》,同上,页24。
    381《经学理窟·义理》,同上,页273。
    382《止蒙·大心》,《张载集》,页25。
    383王植:《正蒙初义》卷七
    384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全集第20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页237—238。
    385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全集第20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页238。
    386《语录上》,《张载集》,页313。
    387《止蒙大心》,《张载集》,页25。
    388参见丁为祥:《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人民出版社,2000年,页142。
    389《正蒙·乾称》,《张载集》,页63。
    390《正蒙·动物》,同上,页20。
    391《经学理窟》,《张载集》,页256。
    392杨立华:《气本与神化》,页121。
    392《正蒙·诚明》,《张载集》,页20。
    393《正蒙·大心》,《张载集》,页25。
    394《荀子》卷二
    395《荀子》卷二
    396《朱子语类》卷九十八,页2518。
    397《正蒙·天道》,《张载集》,页13。
    398《正蒙·乾称》,《张载集》,页65。
    399《正蒙·诚明》,《张载集》,页21。
    400《正蒙·大心》,《张载集》,页25。
    401《正蒙·神化》,《张载集》,页15。
    402《正蒙·乾称》,《张载集》,页65。
    403《正蒙·天道》,《张载集》,页13。
    404《正蒙·乾称》,《张载集》,页64。
    405《正蒙初义》卷七
    406《大学章句》,《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页6-7。
    407同上,页6。
    408张汝伦:《关于格物致知的若干问题》,收入2008年10月25日—26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之论文集《宋代新儒家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学为中心》,页66。
    410同上,页67。
    411同上,页70。
    412关于大心体物是仁智不分的,王植已对不同的观点作了批评。参《正蒙初义》卷七
    413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全集第21册)序言,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页5。
    414谢遐龄:《格义与反格义的是是非非》,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页58。
    415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全集第20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页237。
    416同上,页237。
    417同上,页238。
    418同上,页239。
    419同上,239。
    420同上,页239。
    421同上,页239-240。
    422《经学理窟·气质》,《张载集》,页270。
    423同上。
    424同上。
    425哈佛燕京学社,三联书店主编:《儒家与自由主义》,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页30。
    42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卷),页153。
    427《程氏遗书卷第一·二先生语二》,《二程集》,页37。
    428《程氏遗书卷第一·二先生语二》,《二程集》,页39。
    429《程氏遗书卷第一·二先生语一》,《二程集》,页15。
    430《正蒙·乾称》,《张载集》,页63。
    431《朱子语类》卷98
    432牟宗三:《心体与性体》,页419。
    433《朱子全书》第十三册,页141。
    434《孟子·公孙丑》
    435《孟子注疏》,李学勤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页75。
    436《孟子或问》,《朱子全书》第八册,页936。
    437《正蒙·乾称》,《张载集》,页64。
    438《正蒙·太和》,《张载集》,页7。
    439《正蒙·诚明》,《张载集》,页21。
    440《张子正蒙·乾称》,页231。
    441《传习录中》,《王阳明全集》卷二,页55。
    442《正蒙·神化》,《张载集》,页15。
    443《程氏遗书卷第一·二先生语一》,《二程集》,页16-17。
    444曾亦、郭晓东:《宋明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页69。
    445《程氏粹言卷一·论道篇》,《二程集》,页1174。
    446《程氏遗书卷十一·明道先生语一》,《二程集》,页118。
    447《程氏遗书》卷二上,《二程集》,页15。
    448《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页968。
    449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页45。
    450陈来:《宋明理学》,页46-49。
    452陈来:《有无之境》,人民出版社,1991年,页235。
    452曾亦、郭晓东:《宋明理学》,页40。
    453《传习录中·答聂文蔚》,《王阳明全集》卷二,页79。
    454《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卷三,页107。
    455《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五,《年谱三》,嘉靖六年九月条,页1306。
    456《程氏粹言卷一·论学篇》,《二程集》,页1202一1203。
    457《朱子全书》第十三册,页145。
    458《正蒙·诚明》,《张载集》,页21。
    45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卷),页161。
    460黄宗羲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页776。
    461参见陈俊民:《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认为“理一分殊非《西铭》本旨”,“民胞物与的大同思想”才是《西铭》主旨,页85-89。丁为祥:《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认同陈俊民的结论,并且认为“程朱之解《西铭》,割裂了它与《正蒙》的一体关系,从而游离于《正蒙》的整体宗旨”,页16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卷),页158。
    462曾亦、郭晓东:《宋明理学》,页40。
    463同上,页42。
    464同上,页43。
    465丁为祥:《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页169。
    466同上。
    467宁新昌:《本体与境界——论新儒学的精神》,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付长珍:《宋儒境界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468付长珍:《宋儒境界论》,页162。
    469《正蒙·三十》,《张载集》,页43。
    470《经学礼窟·礼乐》,《张载集》,页264。
    471吕思勉:《理学纲要》,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页69
    472《张子止蒙·王夫之序论》,页80。
    473同上,页82。
    474杨国荣:《王学通论——从于阳明到熊十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页4;谢遐龄:《直感判断力:理解儒学的心之能力》,载《复旦学报》2007年第5期,页26—31。
    475陈来:《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与地位》,收入氏著《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页329。
    476《程氏遗书卷十,二先生语十》,《二程集》,页115-116。
    477余英时:《从政治生态看朱熹学与王阳明学之间的异同》,收入氏著《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页348-349。
    478《正蒙范育序》,《张载集》,页4。
    479《经学礼窟·礼乐》,《张载集》,页264。
    480《经学礼窟·礼乐》,《张载集》,页264。
    481《张子正蒙·乾称》,页232。
    482《朱子全书》第十三册,页143。
    483《正蒙·神化》,《张载集》,页17。
    484《正蒙三十》,《张载集》,页40。
    485《正蒙·神化》,《张载集》,页17。
    486同上。
    487同上。
    488同上。
    489两处均为《正蒙·神化》,《张载集》,页18。
    490同上,《张载集》,页17。
    491同上,《张载集》,页18。
    492同上。
    [1]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陈居渊.焦循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陈来.有无之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35.
    [4]陈来.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M].北京:三联书店,2009:329。
    [5]陈来.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陈来.宋明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6-53.
    [7]陈俊民.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戴震.戴震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邓广铭.宋史十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1东方朔.刘宗周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2]丁为祥.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3]丁耘.是与易——道之现象学导论[J].逻辑与形而上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8-207.
    [14]贡华南.从”感”看中国哲学的特质[J].学术月刊2006(2)
    [15]龚杰.张载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6]付长珍.宋儒境界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8
    [1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61.
    [18]高丽敏.作圣之功——朱子哲学底蕴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46-55.
    [19]郭晓东.道学谱系下的张横渠“气”论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0]焦徇.孟子正义(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7:199-201.
    [21]哈佛燕京学社,三联书店主编.儒家与自由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2001
    [22]胡瑗.周易口义[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182-186。
    [24]Jane Kneller,Kant and the Power of Imagination,Cambrige.Page39-43
    [25]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6]李光.读易详说[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李学勤主编.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5。
    [28]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8
    [29]林乐昌.“为天地立心”——张载“四为句”新释[J].哲学研究,2009(5).
    [30]林栗.周易经传集解[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1]刘笑敢.“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J].南京大学学报.2006(12).
    [32]吕思勉.理学纲要[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69.
    [33]宁新昌.本体与境界——论新儒学的精神[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34]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5]牟宗三.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6]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5.
    [37]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237.
    [38]Robert Wicks,Kant on Judgment,LONDON AND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Group.Page1-2
    [39]史徵.周易口诀[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0]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17.
    [41]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2]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3]王弼.周易正义[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4]王宗传.童溪易说[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5]王夫之,严寿瀓导读.船山思问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50.
    [46]王夫之.张子正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7]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M].北京:中华书局,1975:465-466。
    [48]王元化.读黑格尔[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52.
    [49]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0]王植.正蒙初义[M].文渊阁四库本:420.
    [51]吴震.罗汝芳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364-380.
    [52]谢遐龄.直感判断力:理解儒学的心之能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5—31.
    [53]谢遐龄.康德对本体论的扬弃——从宇宙本体论到理性本体论的转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211.
    [54]谢遐龄.格义、反向格义中的是是非非——兼论气本论不是唯物论[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58-66.
    [55]谢遐龄.“心即理”辩[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6]谢遐龄.戴震哲学之二三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57]杨立华.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6-43.
    [58]杨泽波.牟宗三三系论论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9]杨国荣.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60]杨儒宾,祝平次.儒学的气论与工夫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1]杨万里.诚斋易传[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2]游酢.游氏易说[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3]徐洪兴.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64]曾亦、郭晓东.宋明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69.
    [65]曾亦.戴震对宋明新儒学的误读及其思想的时代意义——兼对心之诸能力的阐发[J].孔子研究1997(2)
    [66]张亨.思文之际论集[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147-189.
    [67]张岱年.张岱年文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68]张汝伦.关于格物致知的若干问题[A].见:吴震.宋代新儒家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学为中心[C],朱子学国际讨论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08:66.
    [69]张汝伦.中西哲学十五章[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70]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71]郑纲中.周易窥余[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2]赵彦肃.复斋易说[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3]周敦颐撰,徐洪兴导读.周子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4]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75]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6-7.
    [77]朱震.汉上易传[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