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龚自珍哲学新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龚自珍(1792-1841)是中华帝国晚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深处乾嘉诸老凋谢和嘉道学术转型之间,是传统学术思想转型的重要推手,亦是新思想的萌蘖标志。在他身上既有传统的因袭,又有时代的创造。本文以龚自珍的自我观为中心,全面地考察了龚自珍的哲学思想,旨在克服现有研究的零碎,按照问题的逻辑进展来重建龚自珍的哲学。
     古典时代向现代转变的重要标志是自我观的转变,古典时代的自我观是整体论的,现代自我观则是分化的。自我意识的挺立是进入现代的主要标志之一。在中国历史上龚自珍是推动古典自我观向现代自我观转变的重要人物,因此,对其思想的系统研究,对于理解我们的时代及理解我们自身,无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传统哲学中,自我是只作为部分而存在的自我,是整体主义理解之下的自我,它无自性,完全依附于一个整体(天命、天理、自然、神)之下(第一章)。龚自珍第一次把“自我”转变为一个哲学概念。
     龚自珍说:“众人之宰,非道非极,自名日我”,他把自我作为世界第一原理提出,标志着现代“自我”开始醒悟,这是以个性自由为内容的近代人文主义的开端。较之传统的整体主义的自我观,龚自珍的自我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它是中国现代自我观念的雏形。龚自珍首先确证了自我是世界的创造者,是世界的第一原理。人不是天命的附庸,而是自然的主人。这在天人之辩上确定了自我的本体地位,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它意味着主客二元对立思维的开始。其次,他肯定人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认为创造和实践是自我价值确证的方式之一。自我意识只有在与其他意识的比较和竞争中才能确证自身,只有在独特的创造性行动中才能实现自我。龚自珍在力命之争上肯定人的创造观念,认为实践创造是人的意志的外化和体现。第三,相对于理学对人的存理灭欲式的规定,把人视为纯粹理性的符号,龚自珍认为人是一种情绪性的存在,时刻都有自己的情绪、欲望和利益要求,情和感性欲望满足是自我认同的重要方面。在理欲之辩上龚自珍肯定人作为真实的感性存在,反对把欲望和情欲视为不合理的要求。第四,龚自珍认为自我必须是有个性的、独立的个体,它不应该被群体和家族的角色所掩盖。他主张个性自由,他的理想人格具有平民化色彩,是现代理想人格的雏形。(第二章)
     从逻辑上来讲,自我的觉醒意味着天人合一思想的解体:自我本体地位的确立意味着人无需再从天命或者历史中确证自己。就政治而言,龚自珍认为政治应当关注当代本身,不应当以三代模式来规范当代。龚自珍从当代意识出发,提出了“一代之治即一代之政”的主张,反对传统的复古政治思潮,反对纯粹的德治主义的政治,认为“王道必有阴谋”,主张政治与道德的分离。自我本体地位的确立动摇了天命作为传统政治合法性基础的地位,龚自珍主张天命与君命分离,确立以人类自身需要为目的的主权意识,“以制作自为统”。以天命为基础的政治主张的是传统主义的因循政治,龚自珍则主张通过人的主观权能和人的理性创造力达到合理的政治。它不再诉诸于传统权威和习俗,而是主张诉诸于人的理性的筹划。(第三章)
     自我觉醒之前,“历史”本身并无意义,其意义依附于神圣化的“自然”中,依附于天经地义(天、命、理)中。换个角度说,历史的意义在于它是自然的构成要素;人被认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我意识无法显现;人被自然的必然性所吞没,不能够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的主体性凸显之后,“历史”本身就具有意义,历史的进程就是人类的发展进程。人创造历史,人的创造性赋予历史以意义,历史的意义不再是对于“天经地义”的表象,而是自在自为。同时,人从天的必然性的笼罩下解放出来,追求自由。自我觉醒之后,历史的意义不再源于三代,而是源于当下自我的建构。自我意识的兴起,使得人们认识到,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不同视角,古代的标准不再是唯一的标准。“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不同时代的历史探究必然会注意到不同的面相。每一个时代都具有平等的地位,并不存在所谓的黄金时代。每一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不再受命于神圣时代。每一代人都有自己面临的时代问题,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关注的时代焦点,“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第四章)
     龚自珍高扬自我的本体地位,肯定了自我多层次的品格。他反对以天命为道德的本源,主张将自我视为道德的根源。既然天命不足以成为道德的根源,那么就有重估一切价值的必要性。实际上,龚自珍确实有一股推倒重来的勇气,他否定天命,这意味着传统的道德主张需要重新加以审视。在明清之际,儒家道德经受着考验,其原先所具有的活力不再,传统与活力之间出现紧张。乾嘉考据学者试图重整儒家的生活世界,主张以礼代理,对理学思想进行拨乱反正,恢复原始儒家精神。在人性说上,清儒多持一元论,反对宋儒对人性的本体论思维,反对宋儒轻视功利和欲望的观点,主张情欲的合理性。但是清儒并未因此离开儒家道德规矩。龚自珍在前辈的基础上,主张新的道德理想。虽然他没有提出系统的伦理思想,但是他指示了道德建设新的方向——一种本真性的伦理学,主张以人道主义良心为基础的道德自律。(第五章)
Gong Zizhen was a significant thinker in later Qing Dynastey. He stood at the turning point from the traditional form to the modern one. Focusing the issue of Self,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examine his philosophy in a new comprehensive way.
     There is a shift on the view of self from the ancient time to the modern time, that is, from a self within a holistic framework dominated by Heavenly Command, Heavenly Principle, nature or god to an independent self. It is Gong Zizhen who treats Self philosophically for the first time.
     Gong promotes Self as the creator and therefore the first principle of the world, which marks the beginning of a modern understanding of Self. Firstly, as far as the debate of Heaven and Human is concerned, Self is not subject to Heavenly Command. On the contrary, Self is the master of Heavenly Command. In this way there is a dichotomy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Secondly, as far as the debate of Humanly Power and Heavenly Command is concerned, Self does affirm itself in the creation and practice as the manifestation of inner will. Thirdly, as far as the debate of Prnciple and Desire is concerned, emotional elements and sentient desires are necessary and rightful for Self. Fourthly, Self is an individual independent from social group or family.
     Self also plays a new role in the politcal domain. Gong argues the independence of politics from moral, that of the current from the past, that of ruler-orders from Heavenly Command. The political justification is founded upon reason rather than traditional authority or custom.
     With the promotion of Self history becomes meaningful since Self has freed itself from the inevitability of nature and can consequently creat history for itself. The significant of history originates from the current creation rather than any ideal past such as Three Dynasties. Every time is particular and self-sufficient in significance."If one will to know great Dao, he must study history firstly."
     According to Gong, Self rather than Heavenly Command, is the root of moral. Gong re-estimates traditonal values, claims new moral ideal and advocates an authentic ethics based on self-autonomy. In this way Gong has developped the moral doctrines in Qianlong and Jiaqing Reigns, which insist the replacement of Principle with Propriety, the naturalistic nature of human being, and the importance of emotions, sentient desires and utilitarian approach.
引文
2路易·杜蒙:《个人主义论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
    3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1如果从商业资本的兴起来理解资本主义,那么清代可以称得上资本主义发达时期。清代的经济与西方经济的发展情况比较,参见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对资本主义萌芽说的挑战,参见高王凌:《活着的传统: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石元康:《“明夷待访录”所揭示的政治理念》,载于《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第314-336页。
    3参见艾尔曼著,赵刚译:《经学、政治与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沟口雄三:《“明夷待访录”的历史地位》,载于《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七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第137-155页。
    4本文所涉及的清儒,主要是乾嘉考据学者,他们是当时社会思想的突出代表。
    1冯契:《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第29页。
    3在西方有许多学者都将法相唯识学与现象学进行比较研究。参见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北京:三联书店,1994。张庆熊:《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郝大维、安乐哲:《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第41页。
    1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109页
    2蒂里希:《存在的勇气》,载于《蒂里希选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第163页
    3参见吴国盛:《时间的观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蒂里希:《存在的勇气》,载于《蒂里希文集》,第213页。
    2蒂里希:《存在的勇气》,载于《蒂里希文集》,第212页
    3许多学者都注意到了这种形态,参见:腾尼斯的《新时代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路易·杜蒙:《个人主义论集》。
    1安乐哲,郝大维:《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第44页。
    2朱熹:《西铭论》,载于《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第410页。
    3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第232页。
    1牟宗三:《认识心之批判》,香港:香港友联出版社,1955,第47页
    1张世英认为中国思想中缺少两个世界,所以导致主体性不发达。参见《天人之际》,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陰阳第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92,第465-466页
    1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第320页。
    2陆九渊:《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455-456页
    3王阳明:《传习录》中,《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第73页。
    1杨国荣:《伦理与存在》,第110页。
    2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载于《舍勒选集》,第1331页。
    3倪德卫:《儒家之道》,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288页。
    1《快乐的知识》,第163页,转自河清:《现代,太现代了,中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57页。
    2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第197页。
    3路易·杜蒙:《个人主义论集》,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第93页。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天命之谓性”条,第17页。
    1《伊川易传》卷四,转自陈荣捷著:《近思录详注集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207页。
    2(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08,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2685页。
    3《朱子语类》卷四,第77页。
    4金观涛、刘青峰把这种思维方式称之为“常识理性”,氏著《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08。
    5这也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心灵层次的原因。
    1因此,高瑞泉教授说,“严格意义上的群己之辨只是近代的产物”。参见高瑞泉《群己之辨与近代中国价值观的变革》,载于《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1期。
    2参见傅小凡:《晚明自我观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1。
    1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第121页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第13-14页
    1龚自珍:《又忏心一首》,载于郭延礼选注:《龚自珍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第25页
    2《壬癸之际胎观第九》,《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第19页。
    3《壬癸之际胎观第九》,《龚自珍全集》,第19页。
    4《壬癸之际胎观第九》,《龚自珍全集》,第19-20页。
    5冯契:《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第48页
    6张庆熊:《自我、主体际性与文化交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7页
    2这里借用了塞尔的区分,参见塞尔:《心灵导论》。
    3(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十一·濂溪学案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497-498页。
    1岛田虔次:《阳明学中人的概念与自我意识的展开及其意义》,载于氏著《中国思想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84页。
    2《舍勒选集》,第1338页
    3Charles Taylor:Overcoming epistemology,载于Philosophical Argumen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4泰勒:《自我的根源》,第21页。
    6张世英:《天人之际》,第37页、第86页。
    1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高瑞泉:《创造与传统》,载于《从历史中发现价值》,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第329页。
    4罗洛·梅:《人的自我寻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168页。
    5高瑞泉:《创造与传统》,《从历史中发现价值》,第330页。
    1《文体箴》,《龚自珍全集》,第418页。
    3尼采:《不合适宜的沉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89页
    4尼采:《不合适宜的沉思》,第141页。
    5尼采:《历史对人生的利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43-44页。
    6《古史钩沉论三》,《龚自珍全集》,第26页。
    1《壬癸之际胎观》第七,《龚自珍全集》,第18页
    2笛卡尔:《方法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49页,引文略有改动。
    3罗洛·梅(Rollo May):《人的自我寻求》,第190-191页
    4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3,第16页
    1郝大维、安乐哲:《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第42页。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4页。
    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33页。
    6《文体箴》,《龚自珍全集》,第418页。
    2《龚自珍全集》,第344页。
    3《龚自珍全集》,第174页。
    4《龚自珍全集》,第91页。
    2《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第239页。
    3章学诚的文艺观,参见:《原诗》,《章学诚遗书》,文物出版社,1985,第5-7页。
    1《清邃阁论诗》,载于《宋诗话全编》第六册,第6112页。转自萧驰:《抒情傅统舆中国思想:王夫之诗学发微》,第218页。
    2《戒诗五首》其三,孙钦善选注:《龚自珍诗词选》,中华书局,2006,第28页。
    6《纵难送曹生》,《龚自珍全集》,第172页。
    2《舍勒选集》,第1362页。
    1《释风》,《龚自珍全集》,第128页。
    4《宥情》,《龚自珍全集》,第89页。
    5萨弗兰斯基:《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第459页。
    1《长短句自序》,《龚自珍全集》,第232页。
    2《长短句自序》,《龚自珍全集》,第232页。
    4孙钦善选注:《龚自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第78页。
    5《西郊落花歌》,《龚自珍选集》,第96页。
    1《龚自珍诗词选》,第72页。
    2贺麟:《论假私济公》,载于《文化与人生》,第72页。
    3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第120页。
    1直到现在,“自私自利”依然是非常严厉的道德谴责词。
    2参见张师伟:《崇公抑私:黄宗羲政治思想的主旨》,载于刘泽华,张荣明主编:《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155页。
    5《朱子语类》,卷六十二,第1486页。
    6《论语或问》,卷十七
    1《论私》,《龚自珍全集》,第92页。
    2《私说》,《陈确集》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258页。
    3《私说》,《陈确集》卷十一,第258页。
    4《朱子语类》,第224页。
    1《明良论一》,《龚自珍全集》,第30页。
    2《明良论一》,《龚自珍全集》,第31页。
    1《德业儒臣后论》,《藏书》卷32,《李贽文集》第2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626页。
    2《章学诚遗书·说林》,第32页。
    3《章学诚遗书·原学下》,第13页。
    4岛田虔次:《章学诚的历史地位》,载于《中国思想史研究》,第367页。
    5《上大学士书》,《龚自珍全集》,第319页
    6《龚自珍全集》,第434页。
    1关于培根的四个幻象,参见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26-527页。
    2《壬癸之际胎观第七》,《龚自珍全集》,第18页。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2006,第63节。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第二部分。
    4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载于《路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第204-233页。
    5密尔:《论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第56页。
    2黄宗羲:《明儒学案凡例》,载于《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
    1这一点与章学诚一脉相承。参见倪德卫:《章学诚的生平及其思想》,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郝大维、安乐哲:《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第17页。
    1《龚自珍全集》,第338-339页。
    2《龚自珍全集》,第173-174页。
    3密尔:《论自由》,第74页。
    1密尔:《论自由》,第68页。
    2《龚自珍全集》,第63页。
    4《龚自珍全集》,第61页。
    1参见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第8页。当然具体到历史而言,中国法律在秦汉两代法律为法家系统,曹魏以来,法律逐渐儒家化,一直到清末。关于法律的儒家化,参见瞿同祖:《中国法律之儒家化》,载于氏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附录,第355-374页。
    4《明良论四》,《龚自珍全集》,第34页。
    5《胎观第四》,《龚自珍全集》,第15-16页。
    1《定盒八箴·志未逮箴》,《龚自珍全集》,第417页。
    3章学诚:《文史通义·史释》
    1魏源:《皇朝经世文编五例》,《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第158页。
    3韦政通:《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台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1,第53页。
    1 Charles Taylor:The ethics of authentici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Chapter One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册,第4页。
    1冯友兰:《贞元六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357-358页。2《乙丙之际塾议第六》,《龚自珍全集》,第4页
    4龚自珍对孔子的解释与近人萧公权的观点如出一辙。参见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39-43页。
    1《对策》,《龚自珍全集》,第115页。
    2《上大学士书》,《龚自珍全集》,第319页。
    3《壬癸之际胎观第三》,第14页。
    4《乙丙之际塾议第六》,第5页。
    1《保甲正名》,《龚自珍全集》,第97页。
    2转自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583页。
    3《魏源集》,第47-49页,第156-157页。
    4魏源:《默觚》下,《治篇》九,《魏源集》,第60页。
    5柳宗元《封建论》,汤武“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者,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蓄于我也,然公天之端自秦始。
    6此说本于柳宗元: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有不肖乎?
    7《东华录》卷三十六,陈振汉等编《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农业册第一分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12页。转自高玉凌:《活着的传统: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04页。
    1古代“皇、帝、王、霸”的政治形态学的完成,到东汉始完成。参见:罗根泽:《古代政治学中的“皇”、“帝”、“王”、“霸”》,载于《诸子考索》,人民出版社,1958,第115-129页。
    1《五经大义终始论》,《龚自珍全集》,第44页。
    2《皇极经世·观物篇》
    2《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一》,第708页。
    4《明儒学案·东林学案一》,第1388页
    1《胤征》第四,《尚书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278页。
    2《仲虺之诰》,《尚书正义》,第292页。
    3《孟子·滕文公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268页。
    4王应麟:《困学纪闻》,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第46页。
    5《孟子·尽心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364页。
    1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第449页。
    2朱熹:《四书或问》
    3转自杨伯峻:《孟子译注》,第150页。
    《葛伯仇饷解》,《龚自珍全集》第124页。
    2参见徐复观:《与陈梦家、屈万里两先生商讨周公旦曾否践祚称王的问题》,载于《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第88-110页。
    3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9,第75页。
    1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第91页。
    2具体论述,参见第三节
    3冯天瑜:《道光咸丰年间的经世实学》,《明清文化史札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257-258页。
    1《乙丙之际塾议第六》,《龚自珍全集》,第5页。
    2老子原文: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3《京师乐籍说》,《龚自珍全集》,第117页。
    4《西域置行省议》,《龚自珍全集》,第105页。
    5《南雷文定后集》卷三,《赠编修弁玉吴君墓志铭》
    6参见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刘浦江:《五德终始”说之终结——兼论宋代以降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2《朱子语类》,卷87,第2239页。
    3《朱子语类》,卷105,第2636页。
    4王夫之:《读通鉴论》卷16,《船山全书》第10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第610页。
    5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183页。
    2《中国哲学》,《金岳霖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第1227页。
    3《中国哲学》,《金岳霖集》,第1231页。
    4《尊命》,《龚自珍全集》,第83页。
    6《与江子屏笺》,《龚自珍全集》,第346-347页。 1《说月晷》,《龚自珍全集》,第131页。
    2《语录》载:“‘圣人有国,则日月不食’,又曰:‘蠭虿不螫婴儿,螡螡不食夭驹’(引者按:语出《大戴礼记·诰志》)。先生曰:恐无是理。(《龚自珍全集》,第424页)
    3《非五行传》,《龚自珍全集》,第130-131页。
    1《魏源集》,第5页。
    1《龚自珍全集》,第49页。
    2《云麓漫抄》,转自周桂钿:《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第41页。
    3《宋元学案》,《荆公新学略》,第3248页。
    4皮锡瑞:《经学通论·易经》,北京:中华书局,1954,第18页。
    5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81页。不过按照刘小枫的说法,萧公权师承萨拜因,“在撰述中国政治
    2《尊命》,《龚自珍全集》,第83-84页。
    4《尊命》,《龚自珍全集》,第84页。
    5《尊命》,《龚自珍全集》,第84页。
    1《庄子外篇·胠箧》
    2石元康:《“明夷待访录”所揭示的政治理念》;载于《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三联书店,2000,第314-336页。
    3《尊命》,《龚自珍全集》,第83页。
    4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5,第271页。
    5《史记》,第272页。
    2冯契:《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第37页。
    4《龚自珍全集》,第341页。
    5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札记》,第292页。
    6艾尔曼:《经学、政治与宗族》。
    1沟口雄三:《中国的思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第103-104页。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奥克肖特:《哈佛演讲录:近代欧洲的道德与政治》,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第8页。
    2关于宋以来的经世思潮,参见张灏:《宋明以来儒家经世思想试释》
    3奥克肖特:《哈佛演讲录:近代欧洲的道德与政治》,第12页。
    4奥克肖特:《哈佛演讲录:近代欧洲的道德与政治》,第33页。
    5奥克肖特:《哈佛演讲录:近代欧洲的道德与政治》,第33页。
    6《乙丙之际塾议第十七》,《龚自珍全集》,第9页。
    1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78页。
    2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第381-382页。
    1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93页。
    2《温公文集》《与王介甫书》
    3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307页。
    1《壬癸之际胎观第七》,《龚自珍全集》,第18页。
    2《壬癸之际胎观第五》,《龚自珍全集》,第16页。
    1《明良论一》,《龚自珍全集》,第31页。
    2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新星出版社,2006。
    3《阐告子》,《龚自珍全集》,第129页。龚氏的人性说及其伦理思想,我将在第四章进行详尽的阐述。
    4《壬癸之际胎观第七》,《龚自珍全集》,第17页。
    1《乙丙之际塾议第七》,《龚自珍全集》,第6页。
    2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传统政治》,载于氏著《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阐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第45页。
    4《龚自珍全集》,第117-118页。
    1《尊命》,《龚自珍全集》,第84页。
    1陈少峰:《生命的尊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49页。
    2朱维铮:《走出中世纪》,第335页。
    3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9。
    1关于理论和理性的区分,参见陈嘉映:《何为理论?》,载于《无法还原的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第99-122页,尤其是第105-108页。
    2奥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200页。
    3奥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第5页。
    4奥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第21页。
    5张汝伦:《欧克肖特与中国自由主义》,载于《政治中的理性主义》附录,第203页。
    1《朱子语类》卷一,第4页。
    2《朱子语类》卷一,第2页。
    3先秦中国思想的关键词是道,道行之而成,具有生成性。而宋以后注重理,理是基本性的,是构成性的,它类似于强制性的法则,具有凝固性。参见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北京:三联书店,2002。
    1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5页。
    2引自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第1页。
    1雅斯贝尔斯:《论历史的意义》,载于《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54页。
    2参见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上海:三联书店,2002。
    1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第9页。
    2高瑞泉:《中国现代精神传统》(增补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58页。
    1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第212-213页。
    1关于明清之际时间意识的兴起,参见陈赞:《回归真实的存在——王船山思想的哲学阐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第十一章。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148页。
    4《读通鉴论》卷二十,《船山全书》,第10册,第763页。
    1《读通鉴论》卷二十,引魏征“折封德懿语”,第762页。
    2参见冯天瑜:《道光咸丰年间的经世实学》,载于氏著《明清文化史札记》,第266页。
    5《御试安边绥远疏》,《龚自珍全集》,第112页。
    2《乙丙之际塾议第六》,《龚自珍全集》,第4页。
    4冯契:《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第30页。
    2《朱子语类》卷122,第2951页。
    1 内藤湖南:《中国史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322页。
    2“文人说经”问题对于理解清代思想的转变意义重大。参见龚鹏程:《六经皆文》,台北:学生书局,2008。
    3《龚自珍全集》,第21页
    2《龚自珍全集》,第24页
    3《龚自珍全集》,第24页
    1《龚自珍全集》,第24页
    2岛田虔次:《辛亥革命时期的孔子问题》,载于氏著《中国思想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397页。
    3参见阎步克:《乐师与史官》。
    1《尊史》二,又名为《古史钩沉论二》,《龚自珍全集》,第21页。
    3《孙渊如外集》,《说文正字序》
    6《拟上今方言表》,《龚自珍全集》,第308页。
    1《与某书》,《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187页
    2《与是仲明论学书》,《戴震集》,第183页。
    3《孟子字义疏证》,《戴震集》,第267页。
    4惠栋:《周易述·易微言上·无》,转自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三),济南:齐鲁书社,1994,第120页。
    5钱大听:《左氏传古注辑存序》,《潜研堂文集》
    6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一部分109节
    7可参见凌廷堪对宋儒的慎独格物之说的反对意见。
    8参见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35-37页。
    9《拟上今方言表》,《龚自珍全集》,第308页。
    1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第一部分,第90节
    2陈嘉映:《<哲学中的语言学>导言》,载于万德勒:《哲学中的语言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第18页。
    1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第437页。
    1《释风》,《龚自珍全集》,第128页。
    2《上大学士书》,《龚自珍全集》,319页
    1《龚自珍全集》,第431-432页。
    3《春秋决事比答问第四》,《龚自珍全集》,第61页。
    4《尊史》,《龚自珍全集》,第82页。
    1《尊史》,《龚自珍全集》,第82页。
    3《龚自珍全集》,第429页。
    3《尊史》,《龚自珍全集》,第82页。
    1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97页。
    1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第330页。
    2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第196页。
    1Graham:Studies i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ical Literature, p8,转自刘梁剑:《天.人.际——对王船山的形而上学阐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70页。
    1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电子版)
    3阮元:《论语论仁论》,《研经室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第176页。
    2刘师培:《理学字义通释》,载于《清儒得失论》,第120页。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326页。
    5《阐告子》,《龚自珍全集》,第129页。
    2《阐告子》,《龚自珍全集》,第129页。
    4阮元:《性命古训》,《研经室集》,第235页。
    1《阐告子》,《龚自珍全集》,第129页。
    4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进程》,上册,第181页。
    1《阐告子》,《龚自珍全集》,第129页。
    2塞尔:《心灵导论》,第133页
    3阮元:《论语论仁论》,《研经室集》,第176页。
    4凌廷堪:《好恶说上》,《校礼堂文集》,第140页。
    5蒋国保、王茂、余秉颐、陶清:《清代哲学》,第765页。
    1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第94页
    2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第121页。
    3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第120页,译文略有改动。
    4朱熹:《大学章句》,《四书章句集注》,第7页。
    2Peter Singer, ethics, Encyclop(?)dia Britannica.
    1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第30页。
    2《壬癸之际胎观第一》,《龚自珍全集》,第12页。
    1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第203页。
    2参见朱维铮:《走出中世纪》,第1-50页。
    1参见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第五章。
    1《凤山知县常州汤公父子画象记》,《龚自珍全集》,第160页。
    2弗洛姆:《自为的人》,北京:国家文化出版社,1988,第128页
    3弗洛姆:《自为的人》,第133页。
    1弗洛姆:《自为的人》,第138页。
    2《龚自珍全集》,第418页。
    3Charles Taylor:The ethics of authenticit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Chapter 3.
    4王芭孙语,参见樊克政:《龚自珍年谱考异·嘉庆二十二年》,第111页。
    1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第200页。
    2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第199页。
    1《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舍勒选集》,第1343页。
    2《龚自珍全集》,第526页。
    1龚家尚:《听绿山房笔记·退庵迂谈》,转自樊克政:《龚自珍年谱考异》,第533页。
    2《朱子语类》,第2949页。
    4《朱子语类》,第2957页
    5章学诚:《朱陆》,《章学诚遗书》
    6《朱子语类》卷122,第2966页
    7《朱子语类》卷122,第2950页。
    8《朱子语类》,第2951页。
    1戴震:《绪言下》,《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第398页。
    2《资政大夫礼部侍郎武进庄公神道碑铭》,《龚自珍全集》,第142页。
    3《近思录详注集评》,第58页。
    4《近思录》卷二,载于陈荣捷著:《近思录详注集评》,第41页。
    5《朱子语类》卷122,第2953-2954页
    1《朱子语类》,第2951页。
    1董平:《论吕祖谦的历史哲学》,《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2期
    2《朱子语类》卷122,第2951-2952页。
    3《汉书·司马迁传·赞》
    1 M.Oakeshott, What Is History and Other Essays, Imprint Academic,2006.
    4龚鹏程:《乾嘉时期的文人说史》,载于《章学诚研究论丛——第四届中国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5。
    2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
    3山口久和:《章学诚的知识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90页。
    4《庄子·天道篇》
    5语出自《三国志·荀彧传》,转自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第558页
    1引者按:钱钟书认为阳明仅仅将“史”作为训诫之具,故而其说浅陋。
    2钱钟书:《谈艺录》,第657页。
    3参见向燕南:《从荣经陋史到六经皆史——宋明经史关系说的演化及其意义之探讨》,载于《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4期。
    4《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牧斋有学集》,卷14
    1钱大听:《廿二史札记序》,载于《廿二史札记考证》附录。
    1章学诚:《述学驳义》
    2岛田虔次:《中国思想史研究》,第349页。
    3参见樊克政:《龚自珍年谱考略·家世》,北京:中华书局,2004,第542页。
    1《朱子语类》卷一,第1页。
    2孙星衍:《岱南阁集》卷一,《问字堂集·岱南阁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第16页。
    5凌廷堪:《好恶说》下,《校礼堂文集》,第142页。
    1凌廷堪:《好恶说》下,《校礼堂文集》,第142页。
    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第184页
    1参见陈建洪:《施特劳斯论古今政治哲学及其文明理想》,《世界哲学》2008年第1期。
    2孙星衍:《原性篇》,载于《问字堂集》,第18页
    5牟宗三:《才性与玄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一章。
    1《原性篇》,《问字堂集》卷一,第15页。
    2参见《书孙渊如观察原性篇后》,《章学诚遗书》,第72页。
    3阮元:《问字堂集卷首赠言》,《问字堂集》,第9-10页
    2参见McDowell:Mind and Worl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Chapter One.
    1蒋国保、王茂、余秉颐、陶清:《清代哲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第622页。
    2Charles Taylor:Source of the Sel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6,第588页。
    2阮元:《性命古训》,《研经室集》,第216-217页。
    3阮元:《论语论仁论》。《研经室集》,第178页。
    4何怀宏的《良心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对此有充分的论述,可参看。
    1张寿安:《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第104页。
    2具体讨论,参见张寿安:《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第二章。
    1陈铭:《龚自珍综论》,桂林:新华书店,1991。
    2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张寿安:《龚自珍学术思想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民国86[1997],第107页。
    1滨久雄:《龚自珍的经学思想》,载于《浙江学刊》,1989第1期。
    3孔繁:《龚自珍的佛学思想》载于《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3期。
    4龚隽:《近代佛教从经世到学术的命运走向》,载于《哲学研究》,1997年第5期。
    5邓子美:《佛教传统与中国近代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郭朋:《中国近代佛教思想史稿》,成都:巴蜀书社,1989。
    7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4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陈铭:《龚自珍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64页
    2陈铭:《龚自珍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105页
    3顾红亮:《龚自珍的自我观与中国主体性哲学的开端》,载于《学术月刊》,2005
    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章太炎:《訄书·清儒》。这种差异性参见附录一。
    1陈鹏鸣:《龚自珍社会改革思想研究》,载于《求索》,1997年第6期。
    2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430-436页。
    3孙邦金:《龚自珍政治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7
    4王元化:《龚自珍思想笔谈》,载于《文学沉思录》
    5左鹏军:《龚自珍“尊情”三层面说》,载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3期;程亚林:《龚自珍尊情说新探》,载于《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1期。
    6吴根友:《明清之际三种人性论与中国伦理学的现代转向》,载于《学术月刊》,2004年第5期。
    1倪德卫:《儒家之道》,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蒋国保、王茂、余秉颐、陶清:《清代哲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第4页。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樊克政:《龚自珍年谱考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刘逸生:《龚自珍已亥杂诗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谢飘云等选注:《龚自珍文选》,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孙钦善选注:《龚自珍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康沛竹选注:《尊隐——龚自珍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朱杰勤:《龚定蓭研究》,“民国丛书”第一辑,卷84,上海:上海书店,1989
    孙文光、王世芸编:《龚自珍研究资料集》,合肥:黄山书社,1984
    管林等编:《龚自珍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陈铭:《龚自珍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1998
    杭州龚自珍纪念馆编:《龚自珍研究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
    王镇远:《剑气箫心》,北京:中华书局,2004
    张寿安:《龚自珍学术思想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民国86[1997]
    (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10
    (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
    (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
    陈鼓应注译:《老子今译今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清)郭庆藩撰:《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4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5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
    (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李贽文集》第2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
    (清)黄宗羲著沈芝盈點校:《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2008
    陈确:《陈确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
    (清)凌廷堪著,王文锦点校:《校礼堂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
    (清)阮元撰,邓经元点校:《研经室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
    (清)孙星衍撰、骈宇骞点校:《问字堂集·岱南阁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
    (清)戴震撰:《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清)段玉裁撰、钟敬华校點:《经韵楼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清)章学诚撰:《章学诚遗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8
    (清)江藩纂漆永祥笺释:《汉学师承记笺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江藩,方东树著、徐洪兴编校:《汉学师承记(外二种)》,香港:三联书店,1998
    王应麟:《困学纪闻》,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王夫之:《船山全书》第10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
    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
    皮锡瑞:《经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54
    钱穆:《论语新解》,北京:三联书店,2002
    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北京:三联书店,2002。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漆永祥:《江藩与<汉学师承记>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刘师培:《清儒得失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朱维铮编校:《梁启超清学史两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章太炎著、姜玢编选:《革故鼎新的哲理——章太炎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刘师培:《清儒得失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李大钊著、高瑞泉编选:《向着新的理想社会——李大钊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周作人著、高瑞泉编选:《理性与人道——周作人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周振甫:《谭嗣同文选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
    冯契:《冯契文集》(1-7),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冯契:《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高瑞泉:《天命的没落:中国近代唯意志论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高瑞泉:《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高瑞泉:《从历史中发现价值》,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
    高瑞泉等著《转折时期的精神转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刘小枫:《儒教与民族国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刘小枫:《中国现代性思想绪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高王凌:《活着的传统: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艾尔曼:《经学、政治与宗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7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
    郝大维、安乐哲:《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北京:三联书店,1994
    张庆熊:《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吴国盛:《时间的观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贺麟:《文化与人生》,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牟宗三:《认识心之批判》,香港:香港友联出版社,1955
    牟宗三:《才性与玄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杨国荣:《伦理与存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杨国荣:《存在之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杨国荣:《善的历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张世英:《天人之际》,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倪德卫:《儒家之道》,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河清:《现代,太现代了,中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香港中文大学,2008
    岛田虔次:《中国思想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萧驰:《抒情传统与中国思想:王夫之诗学发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王元化:《清园文存》,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王元化:《王元化集》第6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刘泽华,张荣明主编:《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韦政通:《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1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阎步克:《阎步克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阎步克:《乐师与史官》,北京:三联书店,2001
    倪德卫:《章学诚的生平及其思想》,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张寿安:《十八世纪礼学考证学的思想活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艾梅兰:《竞争的话语》,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新星出版社,2006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北京:三联书店,2007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2005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冯友兰:《贞元六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罗根泽:《诸子考索》,人民出版社,1958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卷五,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9
    朱维铮:《走出中世纪》,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札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金岳霖:《金岳霖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陈卫平:《第一页与胚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黄爱平、黄兴涛主编:《西学与清代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8
    周桂钿:《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沟口雄三:《中国的思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阐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陈少峰:《生命的尊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9
    陈嘉映:《无法还原的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北京:三联书店,2002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1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陈赟:《回归真实的存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北京:三联书店,2008
    陈其泰《春秋公羊学》,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
    内藤湖南:《中国史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龚鹏程:《六经皆文》,台北:学生书局,2008
    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9
    杜维运:《清代史家与史学》,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1
    刘梁剑:《天.人.际-对王船山的形而上学阐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陈仕华主编:《章学诚研究论丛——第四届中国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5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
    山口久和:《章学诚的知识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李明辉:《孟子重探》,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
    蒋国保、王茂、余秉颐、陶清:《清代哲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路易·杜蒙:《个人主义论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
    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塞尔:《心灵导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蒂里希:《蒂里希选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舍勒:《舍勒选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腾尼斯:《新时代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北京:三联书店,2006
    罗洛·梅:《人的自我寻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尼采:《不合适宜的沉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尼采:《历史对人生的利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笛卡尔:《方法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3
    萨弗兰斯基:《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2006
    海德格尔:《路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密尔:《论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贺照田编:《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柏拉图:《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奥克肖特:《哈佛演讲录:近代欧洲的道德与政治》,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奥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张文杰主编:《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上海:三联书店,2002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万德勒:《哲学中的语言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麦金太尔:《德性之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弗洛姆:《自为的人》,北京:国家文化出版社,1988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赖尔:《心的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徐向东编:《美德伦理与道德要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拉福莱特等:《布莱克威尔哲学指导丛书:伦理学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Charles Taylor:Source of The Sel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Charles Taylor:Philosophical Argumen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Charles Taylor:The ethics of authentici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Michael Allen Gillespie:The theological origin of moderni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8
    Karl Ameriks:Kant and the historical tur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Leo Strauss: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Hobbes:Its basis and Its Genes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2
    N.R.Hanson:Patterns of Discovery:An Inquiry into 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Sci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8
    The MIT Encyclopedia of Cognitive Science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M. Oakeshott, What Is History and Other Essays, Imprint Academic,2006
    McDowell:Mind and Worl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