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康洪雷军事题材电视剧的“英雄”美学建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1世纪初的十年是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繁荣发展的十年。其中导演康洪雷的三部军事剧力作《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以其强烈的创新意识、深挚的情感表达、一以贯之的高品质,以及对社会和历史的深切关注和反思精神,为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熠熠的英雄形象。
     何为英雄?面对真实的生存境况,“英雄”何以成为可能?本文力图从康洪雷的电视剧文本出发,采用理论和实际并重的方法,对康洪雷军事题材电视剧所突显的英雄主题进行类型研究,并将其创作放置于多元文化互动语境下的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发展中进行梳理。通过文本解读和比较研究,力求在一个更为广阔和合理的领域内,综合前人研究并有所突破,深入探究其作品的审美文化价值,彰显其实验创新品质对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借鉴意义。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prosperous peri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V series of military topics. Director Kang Honglei's three military opera masterpiece, "Time of Burning Passion", "Soldiers Sortie," and "My Commander and My Regiment," have created a series of military heroes for China's TV series of military topics by a strong sense of innovation, a deep and sincere expression of emotion, a consistent quality and a deep concern of the society and history as well as the introspection that the works contains.
     What can be called a hero? When confronted with the real life, how can a "Hero" become possible? This thesis tries to make a genre study of the hero topic featured in Kang Honglei's works through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ways and to sort it out by putting it into the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ilitary-topic TV series under the multicultural context. It also tries to gives a deep probe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esthetic culture of his works and to illustrate the significant example that he sets through the innovative features in his work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V series.
引文
1刘晔原.电视剧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5.
    2郝建.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与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109.
    3刘晔原.电视剧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9.
    4山花.康洪雷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特色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1.
    5边国立.立足当代,追求永恒——新时期军事剧创作综述[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1999(01).
    1胡芬婷.新世纪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叙事研究.[D].南昌大学,2008.
    2李铭韬.中国军事电视剧简史http://limingtao39.blog.sohu.com/147591839.html
    1(俄)瓦·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M].周启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9.
    1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9-164.
    2《尔雅序》“英儒赡闻之十”,邢昞疏引《礼辨名记》.
    3《后汉书,崔驷传》注引《文子》.北京:中华书局,1965:01710.
    4《战国策·齐策》,“小国英杰之士”,韦昭注.
    5《人物志》卷中《英雄第八》,汉魏从书本.
    6神话辞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7(英]托马斯·卡莱尔.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
    1(法)罗曼·罗兰.巨人三传[M].傅雷,译.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275.
    1(美)约翰·菲斯克等编撰.关键概念.李彬,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25.
    1薛岩.试析康洪雷的电视剧世界[D].中国传媒大学,2008:7.
    1三联生活周刊.康洪雷:说大实话办大实事得大实惠.[2011-4-18].转引自新浪网:http://ent.sina.com.cn/r/m/2007-12-04/11501819221.shtml
    2肖莹.康洪雷,让男人流泪[J].环球人物,2007(10).
    3康洪雷放言10年不拍战争戏 不喜欢自我重复[N/OL].京华时报.转引自http://news.mtime.com/2009/02/17/1404600.html.
    1蓝爱国.解构十七年[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11-12.
    1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9-164.
    1(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70.
    1让生活永远充满激情-记22集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2010-11-20.http://www.pladaily.com.cn
    1张西.奇迹:康洪雷和<士兵突击>[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2
    1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121-121.
    2(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序[M].周煦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70.
    1[法]格雷马斯.论意义:符号学论文集[C].吴泓缈,冯学俊,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246.
    2强以华.西方伦理十二讲[M].重庆出版集社,2008:173
    1晏培玉.许三多走红的深层社会意义探讨”——《士兵突击》再解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09)。
    2许三多——现代生活的人文回归.2000-11-20:http://hi.baidu.com/baidu/blog/item/d2f4ad1e499e7d1c413417b4.html.
    1三联生活周刊.康洪雷:说大实话办大实事得大实惠[J/OL].转引自:zhuanyi http://news.sohu.com/20071122/n253416333.
    2聂伟.却话<巴山夜雨>事——影片<巴山夜雨>的三重阅读[J].当代影视,2006(03)
    1吴娜.《士兵突击》的大众文化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6).
    2梁粱.与时代共鸣的真实寓言——本刊编辑部《十兵突击》座谈会综述[J].军营文化天地,2007(11).
    1(奥地利)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李心明,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61.
    2许三多——现代生活的人文回归.2010-11-20:http://hi.baidu.com/baidu/blog/item/d2f4ad1e499e7d1c413417b4.html.
    3许三多——现代生活的人文回归2000-11-20:2010-11-20:http://hi.baidu.com/baidu/blog/item/d2f4ad1e499e7d1c413417b4.html.
    1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研讨会纪要[J].中国电视,2007(10).
    2晏培玉.许三多走红的深层社会意义探讨——《士兵突击》再解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09).
    1吴飞.许三多的凶德[N/OL].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trs/raw/38557.
    2参看刘复生.用先天带菌的语言完成流行叙事——兰晓龙电视剧作的困境与成功[J].艺术广角,2010(04).
    1转自百度贴吧.一部中华民族的生存史诗2000-11-20:http://tieba.baidu.com/f?kz=555451429.
    2戈丽芳.评缺乏真实性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导演康洪雷的一次失败的尝试[J].电影文学.2009(14).
    3 2010-09-20:http://www.mtime.com/my/1370250/blog/1768319/.
    1虞昕.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研讨会综述[J].当代电视.2009(06).
    1(美)约翰·菲斯克等编撰.关键概念[M].李彬,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25.
    2010-11-24.:http://baike.soso.com/v1349694.htm
    1(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70.
    2郭林红.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战争叙事——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M].电影文学.2009(20).
    1徐刚.启蒙历史困境中的“生命政治学”——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解读[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0(07).
    2寇欣伟.家国还是国家——对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虞啸卿形象的思考[J].四川戏剧.2010(02).
    1转引自《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56.
    1《孟子·告子上》
    2《黑格尔全集》第七卷[M],转引自瓦·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9.
    1中国广电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几个节点问题.来自新浪博客2010-12-20:http://3g.sina.com.cn/prog/wapsite/blog/ArtRead.php?nid=4cc76f7d0100kyg0&a_pos=1&oid=sina &vt=3&wm=woo&page=rest3
    2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83-83.
    1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83.
    1 2010-12-20:http://www.sdtv.com.cn/advt/dsjc/jqrsdsy.htm.
    1(英)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3.
    1虞昕.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研讨会综述[J].当代电视.2009(06).
    1郭林红.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战争叙事——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J].电影文学.2009(20)
    1胡健.存在之光[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97
    2刘复生.《用先天带菌的语言完成流行叙事——兰晓龙电视剧作的困境与成功》[J].艺术广角,2010.04
    3人民网天津视窗娱乐频道团长让康洪雷摆脱“毒药”称号2010-10-12:http://www.022net.com/2009/3-5/483142152451733.html.
    [1](法)尼采.权力意志.张念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法)王斑.历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纪中国的美学与政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3](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汪,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英)托马斯·卡莱尔.论英雄与英雄史诗.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美)杰姆逊著.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6](英)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法)格雷马斯.论意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8](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美)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0]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1]郑树森.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12]史可扬.影视传播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13]欧阳宏生.电视批评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14]吴素玲.电视剧艺术类型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15]周月亮,韩骏伟:电视剧艺术文化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16]黄应全.死亡与解脱.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17]吕萌.媒介形态变化与电视文化传播.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18]金维一.电视观众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9]汪振城.当代西方电视批评理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0]吴飞,王学成.传媒·文化·社会.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1]曾庆瑞.我的电视剧观.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22]刘晔原.电视剧鉴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3]樊葵.媒介崇拜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4]秦俊香.影视接受心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5]史可扬.影视传播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6]尹鸿,凌燕.新中国电影史.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8]苗棣.中美电视艺术比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9]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0]陈枰.激情燃烧的岁月.北京:中国书店,2008.
    [31]石钟山.激情燃烧的岁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2]兰晓龙.士兵突击.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2007.
    [33]张西.奇迹:康洪雷和《士兵突击》.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34]兰晓龙.我的团长我的团.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
    [35]吴毅.我的团长我的团大揭秘.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1]边国立.展现壮观亮丽的军旅生活画卷.当代电视,2004(8).
    [2]史博公.论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观念的擅变.当代电影,2003(4).
    [3]周毅.时代大潮下的观念冷思考——近年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方向的思辨.电影文学,2011(7)
    [4]边国立.立足当代,追求永恒.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1999(1).
    [5]吕益都.家国军旅一身事,缝络执著两情深——对中国军旅现实题材电视连续剧创作的梳理与反思.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1).
    [6]谢静.社会转型期的受众分析.新闻大学,1996(3).
    [7]史博公,凌燕.电视电影的反类型策略.电影艺术,2003(4).
    [8]秦海英.军事题材的民间狂欢.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2).
    [9]阮丹娣.浅议军事题材电视剧中的军人形象.当代电视,2008(5).
    [10]李洋.2007年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回顾与感想.当代电视,2008(4).
    [11]赵灵敏.战争观的中国样本.南风窗,2008(4).
    [12]李冬菌.从《亮剑》谈新视角下的“红色偶像”.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9)
    [13]晓滨.军事题材影视剧:别走入误区.当代电视,2006(8).
    [14]邢拥军.军事题材电视剧的遗憾.电视研究,2002(10)
    [15]高力.《暗算》——英雄情结的潜隐与张扬.电影文学,2007(11)
    [16]徐旭.《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叙事策略和“反英雄”形象.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
    [17]罗维.红与黑——论十七年文学中的匪色想象.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8]迟明赟.英雄主义主题视角下中美电影对比研究.电影文学,2011(8).
    [19]张新英.新英雄传奇的回归和传统叙事模式的魅力.声屏世界,2007(2).
    [20]王彩霞.延安时期“英雄”角色的置换——陕甘宁边区的文艺与劳模运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2).
    [21]张晶.论电视崇高感及在传媒文化中的历史性功能.现代传播,2011(1).
    [22]杨惠林.国产抗日影片的内涵意蕴分析.电影文学,2011(5)
    [23]刘复生.《用先天带菌的语言完成流行叙事——兰晓龙电视剧作的困境与成功》.艺术广角,2010(4).
    [24]晏培玉.许三多走红的深层社会意义探讨——《士兵突击》再解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9).
    [25]王垚.《士兵突击》:每个人的心灵史.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5).
    [26]殷诗华,范萌.浅析《士兵突击》在男人精神意义层面的突破.中国电视,2007(12).
    [27]王珊珊.电视剧《士兵突击》的叙事人物探析.东南传播,2008(1).
    [28]李欣.《士兵突击》:许三多给我们的启示.东北之窗,2008(2)
    [29]贾艳艳.《士兵突击》的价值整合.社会观察,2008(2).
    [30]姜卫红.从《士兵突击》谈我国电视剧制作者与播映者的利益博弈.社会观察,2008(2).
    [32]郭林红.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战争叙事——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电影文学,2009(20).
    [33]虞昕.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研讨会综述.当代电视.2009(6).
    [34]徐刚.启蒙历史困境中的“生命政治学”——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解读.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0(7).
    [35]寇欣伟.家国还是国家——对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虞啸卿形象的思考.四川戏剧,2010(2).
    [36]刘复生.用先天带菌的语言完成流行叙事——兰晓龙电视剧作的困境与成功.艺术广角,2010(4).
    [37]张东.狂潮中的冷思近期军事题材创作问题思考.文学研究,2001(2).
    [38]房雷.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陷阱与危机.军营文化天地,2008(4).
    [39]谭晓明.军事题材电视剧中的民族主义.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7(2).
    [40]秦海英.军事题材的民间狂欢—电视连续剧《历史天空》、《亮剑》的创作特点分析.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报,2006(2).
    [1]薛岩.试析康洪雷的电视剧世界.中国传媒大学,2008.
    [2]魏彦彦.康洪雷电视剧研究.河北大学,2010.
    [3]山花.康洪雷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特色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4]康永斌.新世纪战争题材电视剧英雄人物形象的嬗变.河北大学,2009.
    [5]张岩.英雄·异化·文学.华东师范大学,2008.
    [6]宋洁.论中国电视剧的崇高范畴.中国传媒大学,2009.
    [7]胡克俭.中国当代文学的英雄主题研究.兰州大学,2008.
    [8]姜辉.“红色经典”的叙事模式与左翼文学经验.暨南大学,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