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20世纪前半期的清学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以来清代学术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当时学术界的一流学者,如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柳诒徵、胡适、钱穆、侯外庐、张舜徽等人都对它做过梳理和总结。清代学术之所以如此吸引众人,是因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学术在20世纪上半期空前繁荣;五四以来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以及新汉学运动高涨,都使得学者们十分关注注重实证、讲求征信的清代汉学;学者们生于斯、长于斯,在新时代下对哺育过自己的清代学术进行总结,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诉求。在众多学者中,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钱穆是20世纪前半期清学史研究的杰出代表,开启了研究和总结清学史的一代新风。
     作为20世纪以来用新思想、新方法研究清学史的第一人,章太炎在《訄书·清儒》篇中对有清一代学术做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他以乾嘉汉学为清代学术的主流,最早提出了吴、皖分帜之说,对近代学者的清学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刘师培的清学史研究稍后于章太炎,对章氏的研究既有继承,又有超越。他对清学来源的探讨,对乾嘉汉学的界定、对清儒治学特点的总结、对清代学术分期的解说,填补了章太炎研究的不足,也引发了后学对清学史研究的进一步思考。基于排满革命的需要,两人在论述清代学术时都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同时两人皆为清末古文经学大师,拘守古文家法,对晚清今文经学持强烈的批评态度。他们的清学史研究虽然没有留下什么鸿篇巨制,但开创之功不可磨灭,都是近代清学史研究初创阶段的大家重镇。
     继章太炎、刘师培之后对清学史研究最有成就的学者是梁启超。1904年,梁启超发表《近世之学术》一文,这是他治清代学术史的发轫。20世纪20年代,他先后撰写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两部著作,以“复古解放”为主线完成了对清代学术思想的全面考察与总结,进一步扩大了清学史研究的领域。他对清学成因问题的探讨,在章、刘分析的基础上续有展拓,提出了“理学反动说”,还指出了以“复古”为职志,以“解放”为手段的“学术反动”的发展方向,拓展了清学史研究的思路。梁启超不仅继承了章、刘的吴皖分派的观点,更是详细的论述的吴、皖两派的不同,并且有明显的抑吴扬皖的倾向。他对清代汉学做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既阐述了乾嘉学者在考据学上的杰出成就,又对其治学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也分析了清代汉学的弊端。其对晚清学术的分析较之于章、刘更为客观,较之于钱穆更为符合当时的实际。梁启超清学史研究可商榷之处亦不少,如隔断清学与宋明理学的联系、将清学比作文艺复兴是否确切、论述清代学术时表现出来的学术与思想上的矛盾等,这些都是我们在研究中需要加以注意的。
     在20世纪前半期的清学史研究中,钱穆的研究后来居上,将清学史研究推向深入。钱穆的清学史研究成就集中体现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该书虽与梁启超的著作同名,但在写作主旨、研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却与梁著大异其趣。他不同意梁的“理学反动说”而提出“每转益进说”,深化了对清学成因的分析;论清初学术时,对梁以顾炎武为清代汉学开山提出质疑,从而表彰和凸显黄宗羲的贡献;他不赞同梁启超的抑吴扬皖论,把考察的重心放在吴学对戴学的影响上;对晚清今文经学也多有批评;对清代理学,尤其是对乾嘉理学的深入发掘和阐发,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钱穆对章学诚的评价,既不同于章氏批评章学诚的正统史观,也不同于梁启超对章学诚史学成绩的赞扬,而是从尊崇宋学的角度对章学诚的学术思想和贡献进行了系统论述,较之章、梁的研究更进一步。当然,钱穆的清学史研究也有不少可商榷之处,诸如钱穆仅从学术求真的方面来评价晚清今文经学,论清代学术时绝少谈到西学,对乾嘉汉学的批评以及对戴震的评价均有片面之处。
     总之,近人研究清代学术,由章太炎开其端,刘师培继其后。继章、刘之后卓有成就者,当推梁启超、钱穆二人,尤其是钱穆后来居上,将研究引向深入。本文以20世纪前半期为研究时段,主要选取这一时期对清学史研究贡献尤大的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钱穆为研究对象,力图揭示出这一时期清学史研究的特点及其影响,希望能对近代学术史的研究起一些推动作用。
Since the 20th century,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has been the focus of attention. As the first group of scholars of 20th century: Zhang Taiyan, Liu Shipei, Liang Qichao, Liu Yizhi,Qian Mu, Hu Shi, Hou Wailu, Zhang Shunhui and so on, they not only received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but also actively adopt new knowledge.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cholars, they collated and summarized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those based on their growth environment,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academic thought and different social purposes. Why do so many scholars study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Because the academic was prosperity at the time of academ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spread of scientific concepts around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the rising of the new Sinology caused the scholars to concern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there was a universal psychological demands when they went back to summary the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Among the many schliars, Zhang Taiyan, Liu Shipei, Liang Qichao and Qian Mu were distinguished representative becacse they opended a new trend of the research on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Zhang Taiyan was the first person who with new ideas, new methods to study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20th century. He summaryed the academic of the Qing Dynasty in Qingru and he published some articles about Qingxue. Liu Shipei also engaged in study on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s a fellow of Zhang Taiyan, there are both inheritance and beyond of the research of History of Qing Dynasty by Zhang Taiyan, corresponding supplement is also for the research of history of Qing Dynasty by Zhang taiyan. On issues such as the positioning of the Qing beginner Scholar Gu Yanwu,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Qian-Jia school, the cause of the academic of Qing Dynasty, Zhang Taiyan discourse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later scholars. The discussion on the source of the Qing Dynasty by Liu Shipei complemented the lack of Zhang Taiyan, defined on the Sinology, summary of the confucianism in Qing studies characteristics, staging of the Qing Dynasty, these all fill the gaps of the research of Zhang Taiyan. Because they based on the needs of the revolution of Qing Dynasty, their nationatism principle was very obvious when they dischssed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Qing Dynasty. Based on their own academic origin and discontented of Reformists, they Preference confucian classics scholars to contemporary classics scholars. Overall, although there is no masterwork about the research of History of Qing Dynasty of them, but as the openers of the research of History of Qing Dynasty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y have the power to create indelible.
     Jinshizhixueshu is a maiden work to Liang Qichao research the learning of Qing Dynasty in 1904, the work was obviously affected by Zhang Taiyan’s. Qingdaixueshugailun and Academic History of China of the Past 300 Years were published in 1920s. He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se books broaden our horizon about the amademic of Qing Dynasty. He studied in detail several aspects: he proposed a new theory“Cheng-Zhu Confucianism Counteraction”about cause of the academic of Qing Dynasity, he Consolidated the Master position of Sinology in Qing of Gu Yanwu, he commended Qian-Jia school, he evaluated the lateQing scholarship that was objective compared with Zhang Taiyan and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reality of history compared with Qian Mu. Although he achieved results, but there were insufficient, such as he cuted off contact between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he put the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compared to Renaissance that was incorrect, he show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academic and though and so on. These faults must be concerned when we researched the works of Qing dynasty’s academic of Liang Qichao.
     The research of history of Qing Dynasty by Qian Mu focus on the discovery of Qing Dynasty’s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bring the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20th century into the depth of research. Because he dissatisfied the style around the 1930s, Stimulation of national crisis and launched an attack on the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of Liang writings, So he decided to open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China of the Past 300 Years courses in the Peking University, Thus also achieved a masterpiece of the research of Academic History of China of the Past 300 Years. There were many views unlike with Liang in this book, Such as: the cause of the academic of Qing Dynasty, Qian Mu proposed the“Advancement after each transformation”; he affirmed Gu Yanwu status, but he also pointed out that Gu Yanwu was not the originator of the Sinology in Qing, and detailed analysised of this issue; Relative to the beam on the Qian-Jia school,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Textual research was not enough to actually learning the whole; He also criticized the New Texts School of the late Qing. At the same time he discovered the Qing Dynasty’s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In the Preface and Contents of Academic Biographies of the Qing Confucian Scholars, the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was the main line, and phased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evaluation of Zhang was different from the Orthodox Conception of History of the criticism of Zhang Taiyan for Zhang Xuecheng, also different from the tribute to the historical results of Liang for Zhang Xuecheng, b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vocation of the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expounded on Zhang Xuecheng, positive attitude on the criticism of Zhang Xuecheng for Dai Zhen. Of course, the research of History of Qing Dynasty by Qian Mu could be opened to question more, Such as Qian Mu Only from the aspect of Academic truth to evaluate the New Texts School of the late Qing, he rarely talked about Western on the Academic of Qing Dynasty, On a one-sided at the criticism of the Qian-Jia Sinology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Dai Zhen.
     All in all, from the beginning research by Zhang Taiyan, Subsequently, by Lin Shipei on studying the Academic of Qing Dynasty among modern scholars. Overachievers after Zhang and Liu, Liang Qichao and Qian Mu should be elected; Especially Qian caught up and studied in depth.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for the study period, Selected as the main object of study for contribution to the larger on the research of Academic History of Qing Dynasty by Zhang Taiyan, Liu Shipei, Liang Qichao, Qian Mu. I am tried to reveal the history of this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s. I hope that this paper can play a catalytic role for the research of Modern academic history.
引文
1《列宁全集》第二十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16页。
    2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十三《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6页。
    3全祖望著,黄云眉选注:《鲒埼亭文集选注·甬上证人书院记》下编,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347页。
    4《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儒林传·序论》,中华书局1974年版。
    5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三《与施愚山书》,见《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8页。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68页。
    2李帆:《清末民初学术史勃兴潮流述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5期。
    3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1朱维铮:《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36页。
    2《刘申叔遗书·清儒得失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39页。
    3《刘申叔遗书·近代汉学变迁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1页。
    4朱维铮:《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00页。
    5陈祖武:《清代学术拾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0页。
    1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2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
    1罗志田:《探索思想与学术之间的历史》,《近代中国史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0页。
    2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00页。
    1龚自珍:《与江子屏笺》,《龚自珍全集》第五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46页。
    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3参见罗志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之导读:《道咸“新学”与清代学术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集第2页。
    4蒙文通:《经学抉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页。
    1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页。
    1参见:《制言》第五册,广陵书社2009年版影印版。
    2庞俊:《章先生学术述略》,《制言》第五册,广陵书社2009年版影印版,第2671页。
    3侯外庐:《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上海生活书店1947年版,第826页。
    4侯外庐:《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上海生活书店1947年版,第826-830页。
    5章念驰编:《章太炎生平与学术》,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5-29页。该文是钱穆在纪念章太炎逝世一周年之际所作,钱穆首先讲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不载章太炎的原因:“余为《近三百年学术史》,例不载生人,去岁,余杭章太炎先生逝世,余稿已付印,遂未补充。”然后论述了章太炎学术大要,尤其注重论述章太炎的史学。文中谈到章氏的学术渊源,并给出自己对章氏学术的评价:认为章太炎的学术受顾炎武影响,治学也与顾炎武相近,但在评论人物时“各据其世而为言”。钱穆还指出:“太炎论经学,仅谓六经皆史,说经所以存古,非所以适今。过崇前圣,推为万能,则适为桎梏。”这是钱穆指出章太炎论学的缺点,不过,钱穆给出了原因:“亦值并世今文讏言方张,激而主古文,时若不免蹈门户之嫌,然后世当谅其意也。”总体来讲钱穆对章太炎的评价相当客观。
    6许寿裳:《章炳麟传》,1945年由重庆胜利出版社出版,2004年团结出版社以《章炳麟传:国学大师与革命元勋》再版。
    7见章念驰编:《章太炎生平与学术》,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8-55页。该文发表于1976年,从文字学、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几个方面来论述章太炎的学术,涉及清代学术的不多。
    8龚书铎:《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此文由周婉窈翻译。1976年发表该文,其中“语言与学术”一节论及章氏小学,进而论述其对今文学派的批评,也涉及一些对清学的总体评价。
    9见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熊月之:《章太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王有为:《章太炎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唐文权、罗福惠:《章太炎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4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姜义华:《章太炎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6姜义华:《章炳麟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徐立亭:《章太炎》,哈尔滨出版社1996年版。
    8张昭军《儒学近代之境——章太炎儒学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9姜义华:《章炳麟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7、358页。
    10唐文权、罗福惠:《章太炎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01页。
    11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郑师渠:《思潮与学派: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3页。
    1朱维铮:《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54-769页。
    2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3陈其泰:《章太炎与近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年第1期。
    4李帆:《章太炎论清代学术》,《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5张昭军:《章太炎与清学史》,《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3期。
    6武少民:《章太炎与清代学术史研究》,《古代文明》,2010年第2期。
    1钱玄同编:《刘申叔先生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8-29页。
    2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3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该书主要论述国粹派,其中谈到了刘师培在清学史研究上的贡献,比如对刘师培关于汉学四分期的看法、从民族主义出发论清学、清儒无常师等等。
    4方光华:《刘师培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该书系统论述了刘师培在经学、史学、诸子学方面的成就,专节论述了刘师培的清学史,指出刘师培从学术经世这个角度出发来探讨清代学术,与以往诸家如江藩、皮希瑞等有明显区别。
    5李帆:《刘师培与中西学术:以其中西交融之学和学术史研究为核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页。
    6牛秋实:《从经学到史学:刘师培学术思想研究》,南开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7陈奇:《刘师培的汉宋学观》,《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4期。
    8陈奇:《刘师培的‘六经皆史’观》,《贵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另外,陈奇的《刘师培的今古文观》(《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2期)一文涉及刘师培今、古文观与政治的联系。《刘师培对传统经学的批判》(《贵州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对刘师培的经学进行研究,在经学边缘化的大背景下,刘师培利用经学中某些民主性的成分,对传统经学中的三纲说及天命观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9吴光兴:《刘师培对中国学术史的研究》,《学人》第7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1李帆:《刘师培论清代学术》,《明清论丛》第2辑,紫金城出版社2001年版。
    2李孝迁:《刘师培与近代清学史研究》,《东南学术》,2001年第4期。
    3刘建臻:《刘师培与焦循——刘师培与扬州学派间关系的个案分析》,《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4雷平:《刘师培清学史研究斠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5王元琪、崔锐:《论刘师培的清代学术史研究》,《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6郑振铎:《梁任公先生》,见夏晓虹:《追忆梁启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7张荫麟:《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之梁任公先生》,李洪岩选编:《素痴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张君劢:《评梁任公先生〈清代学术概论〉中关于欧洲文艺复兴、宋明理学、戴东原哲学三点》,《民主评论》第15卷第2期,1964年1月。
    2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耿云志、崔志海:《梁启超》,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易新鼎:《梁启超和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5陈鹏鸣:《梁启超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6吴廷嘉、沈大德:《梁启超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7吴其昌:《梁启超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8蒋广学:《梁启超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李帆:《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清学史著述之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0李锦全:《评“以复古为解放”说——读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求索》,1984年第3期。《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解放潮流——读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学术研究》,1987年第1期。
    1萧萐父、黄卫平:《评梁启超的“近三百年”中国学术史论》,《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
    2瞿林东:《概述清代学术的力作——读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文史知识》,1986年第12期。
    3陈祖武:《梁启超对清代学术史研究的贡献》,《清初学术思辨录·附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5页。
    4陈启泰:《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的出色成就》,《学术研究》,1993年第6期。
    5杜蒸民:《一本研究清代学术的入门书——重读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史学史研究》,1994年第2期。
    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7崔荣华:《论第一部中国学术思想通史——读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8夏晓红:《〈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9陈寒鸣:《梁启超、侯外庐“近三百年中国学术史论”的比较研究》,《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0袁咏红:《试评梁启超的清代学术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白寿彝:《钱穆与考据学》,《学步集》,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版。
    2汪学群:《钱穆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
    3陈勇:《钱穆传》,人民出版社2001年;《国学宗师钱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丘为君:《戴震学的形成》,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5汪荣祖:《史学九章》,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65页。
    6朱维铮:《走出中世纪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5页。
    7汪学群、武才娃:《清代思想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徐国利:《钱穆史学思想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郭齐勇、汪学群:《钱穆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3主要有:《略论钱穆的历史思想与史学思想》,《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2期;《从钱穆的中西文化比较看他的民族文化观》,《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春之卷;《疑古与考信——钱穆评古史辨派的古史理论》,《学术月刊》,2000年第5期;《读钱穆先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宾四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专刊》,台北市立图书馆《钱穆先生纪念馆馆刊》第8期,2000年12月;《“不知宋学,则无以评汉宋之是非”——钱穆与清代学术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钱穆与新考据派关系略论——以钱穆与傅斯年的交往为考察中心》,《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4路新生:《梁任公、钱宾四〈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合论》,台北《孔孟学报》第68期,1994年;《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3期。
    5汪学群:《钱穆学术思想史方法论发微》,《孔子研究》,1996年第1期;《钱穆学术思想探讨》,《学术月刊》,1997年第2期。
    6刘巍:《二三十年代清学史整理中钱穆与梁启超胡适的学术思想交涉——以戴震研究为例》,《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7陈祖武《钱宾四先生对清代学术史研究的贡献》,《清儒学术拾零》,湖南人民出版2002年版;《钱宾四先生与〈清儒学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周国栋:《两种不同的学术史范式——梁启超、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比较》,《史学月刊》,2000年第4期。
    2胡文生:《梁启超、钱穆同名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比较》,《中州学刊》,2005年第1期。
    1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阮元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页。
    2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阮元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页。
    3方东树:《汉学商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35页。
    4王昶早年向惠栋问学,与吴派王鸣盛、钱大昕相友善,又与皖派戴震、段玉裁有往来;朱筠与吴、皖两派学者均关系密切;武亿、洪亮吉是朱筠门下士,而任大椿既是朱筠弟子,亦是戴震弟子,这些人可归为吴派或皖派,而其旨趣行事有共同之处,立为一卷,亦为汉学昌盛之见证。见《国朝汉学师承记》第53、60、68、97页。
    5陈其泰:《〈汉学师承记〉的学术价值》,《文史哲》,2006年第2期。
    1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页。
    2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页。
    3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页。
    4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页。
    5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4-36,40,50页。
    1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3页。
    2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6页。
    3江钧,江藩的侄子,江藩在《国朝汉学师承记》卷七中言“养侄为儿”。
    4这里的《记》指的是《国朝汉学师承记》,按江钧的《附识》,江藩因不满传记不能更清晰展示清代汉学纯正,“复以传中所载诸家撰述有不尽关经传者,有虽关经术而不纯者”,作《国朝经师经义目录》附于《记》后,收录江藩所认为的清代学者中的纯汉学家及著作,收录标准较之《国朝汉学师承记》更为严格。
    5江藩:《国朝经师经义目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7页。
    1龚自珍:《与江子屏笺》,《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46页。
    2周予同选注:《清朝汉学师承记》,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50页。
    3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清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页。
    4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页。
    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6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4页。
    1唐尔藻:《唐确慎公集·唐公镜海府君行述》,见《四部备要·集部》90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页。
    2王中翰:《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400页。
    3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8页。
    4鲁一同:《通甫类稿》卷二,沈云龙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第37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第16页。
    1唐鉴:《清学案小识·叙》,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2页。
    2朱克敬:《儒林琐记》,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52页。
    3段玉裁:《经韵楼集》卷八《博陵尹师所赐朱子小学恭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93页。
    4唐鉴:《唐确慎公集》卷一《朱子学案目录序》,见《四部备要·集部》90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1页。
    5唐鉴:《清学案小识·叙》,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2页。
    1唐鉴:《清学案小识·黄倬谨跋》,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2页。
    2唐鉴:《清学案小识·叙》,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2页。
    3唐鉴:《清学案小识·叙》,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3页。
    4徐世昌著,陈祖武点校:《清儒学案》卷140《镜海学案》,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993页。
    5萧一山:《清代通史》(卷下),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62页。
    1唐鉴:《清学案小识》卷十四,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454页。
    2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七十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1此篇针对魏源言:“惠定宇、戴东原、程易畴、江叔澐、段若膺、王怀祖、钱晓徵、孙渊如及臧在东兄弟,争治汉学,锢天下智惠为无用”,所引发的关于清代汉学有用无用的论断。
    2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清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页。
    1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28-329页。
    2盛邦和:《解体与重构——现代中国史学与儒学思想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1-42页。
    1十二人为:康有为、宋衡、谭嗣同、梁启超、严复、夏曾佑、章太炎、孙诒让、蔡元培、刘师培、王国维、崔适。参见《刘申叔遗书·钱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页。
    2《刘申叔遗书·钱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8-29页。
    3《刘申叔遗书·国学发微》,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01-502页。
    1《刘申叔遗书·汉宋学术异同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47页。
    1梁启超:《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饮冰室合集·文集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页。
    2胡适:《四十自述》,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一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3页。
    3张荫麟:《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之梁任公先生》,李洪岩选编:《素痴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
    1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页。
    2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14页。
    3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4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5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页。
    6参见张荫麟:《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之梁任公先生》,李洪岩选编:《素痴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
    1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
    2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3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4页。
    4张京华:《梁启超学术史观念三题》,《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钱穆:《评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古史辨》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18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1孟祥才:《梁启超传》,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314页。
    2李喜所:《梁启超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93页。
    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5页。
    1李喜所:《梁启超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01页。
    2《史林》,1987年第1期,第138页。
    3 1928年春完成《国学概论》,1931年出版。
    4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6页。
    1汪学群:《清代思想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7页。
    2汪荣祖:《史学九章》,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64页。
    3钱穆:《清儒学案序》,《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15页。
    1《钱宾四先生全集》第22册,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619页。
    2《钱宾四先生全集》第22册,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639页。
    3参见陈勇:《钱穆与柳诒徵的学术交往》,《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林》(17版),2010年5月20日。
    4钱穆:《清儒学案序》,《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17页。
    5钱穆:《清儒学案序》,《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13页。
    1邓实:《国学今论》,《国粹学报》第1年第4号,第393页。
    2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8页。
    1傅斯年:《清代学问的门径书几种》,欧阳哲生编:《傅斯年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33页。
    2柳诒徵:《顾氏学述》,见柳曾符、柳定生编:《柳诒徵史学论文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2页。
    3柳诒徵:《顾氏学述》,见柳曾符、柳定生编:《柳诒徵史学论文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8页。另外,柳诒徵1924年曾发表《汉学与宋学》的演讲,在此次演讲中充分表达了汉学、宋学并非以朝代而截然两分,学术有自身独立发展演变的性质,汉学不绝对是指汉代学术,宋学也不全部都是理学,“就清人所讲诸种学术言之,实系由汉以来递演递进之学,绝非汉一朝所可专有……故以历史眼光观之,此种文字学,实自汉以来递演递精,六朝唐宋代有作者。虽号称治汉学者,不能不研究宋人之书……宋学之派别至多,由元及明,赓续相承,亦不限于自宋一代。且世人多以为宋人专讲理学。一言宋学,即可知为理学之别名。实则宋人之讲文字学、历史学等亦不逊于其他朝代。”柳诒徵的这些观点,应该讲是相当合理的,他的这些观点对后来治清学者应该有很强的启发性。见柳诒徵《汉学与宋学》,东南大学、南京高师国学研究会编《国学研究会演讲录》第一集,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84-88页。
    4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97页。
    5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804页。
    1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832页。
    2参见陈勇:《钱穆与柳诒徵的学术交往》,《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林》(17版),2010年5月20日。
    3张舜徽:《清儒学记》,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2页。梁启超、钱穆在论述清初学术时都强调了清初学术的经世思想,张舜徽认为清初学术除了有经世思想外,还有学术求真的一面。对于清末学术的论述亦然,既注意到经世又注重求真。另外,张舜徽也认为清代学术渊源于宋学,不过他所说的宋学内涵与钱穆不同。钱穆认为清学来源于宋明理学,张舜徽则认为清学除了来源于宋明理学之外,还包括宋明史学、子学、校雠学、小学和文献辑佚、天文历算等。参见刘筱红:《张舜徽与清代学术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张舜徽:《旧学辑存·忆往编》,齐鲁出版社1988年版,第1947页。
    5张舜徽:《清儒学记》,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2页。
    1侯外庐:《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自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页。
    1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26页。
    2李学勤:《谈清代学术的几个问题》,中华读书报,2001年8月15日.
    3朱维铮:《求索真文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4康有为:《纵情经济岁举归并正科并各省岁科试即改策试论》,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5页。
    1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文集四》,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页。
    2参见龚书铎:《晚清儒学论略》,《近代中国与文化抉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4页。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0-72页。
    4王国维:《观堂林集》卷二十三《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7页。
    5参见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41页。
    1陈黻宸:《陈黻宸集》上,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39页。
    2胡适:《论六经不够作领袖人才的来源》,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五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9页。
    3有关经学式微,多为学者进行探讨。可参见罗志田《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向中心》,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1922—1927)》,左玉河《现代中国学术体制之创建》,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等论著。
    4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九》,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页。
    1李帆:《清末民初学术史勃兴潮流述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5期。
    2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3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饮冰室合集·文集六》,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0页。
    4鲁迅:《鲁迅全集》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4页。
    5钱穆:《国学概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6-189页。
    1张君劢:《再论科学与人生观并答丁在君》,《科学与人生观》,黄山出版社2008年版。
    2胡适:《科学与人生观》,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三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2页。
    3毛子水:《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词误》,《新潮》,1919(2卷1期)。
    4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新青年》7卷5号,1920年4月1日。
    5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十九》,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页。
    6任鸿隽:《科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1页。
    1侯云灏、张荣:《20世纪初的科学观念及其对历史学的影响》,《齐鲁学刊》,2002年第3期。
    2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五《卢氏群书拾遗序》,钱大昕撰,吕友仁点校:《钱研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21页。
    3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8页。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这里的“今日”指的是20世纪20年代,因为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梁启超任教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所编讲义,大约撰于1923年冬至1925年春之间。
    6汤志均:《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20页。
    7章太炎:《与王鹤鸣书》,《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页。
    8傅杰编:《王国维论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3、403页。
    1顾潮:《顾颉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页。
    2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6页。
    3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97页。
    4胡适:《新思潮的意义》,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8页。
    5桑兵、关晓红:《先因后创与不破不立:近代中国学术流派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7页。
    6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页。
    1许道勋:《中国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5页。
    3鲁迅:《致台静农》,《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10页。
    1章太炎:《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页。
    2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客帝匡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3章太炎:《答梦庵》,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98页。
    4章太炎《箴新党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93-294页。
    5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5页。
    1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2页。
    2章太炎:《近史商略》,《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91页。
    3冯自由:《刘光汉事略补述》,《革命逸史》第三集,中华书局1981年6月,第186页。
    4刘师培:《岁暮怀人》,《警钟日报》1904年10月2日。
    5《刘申叔遗书·与刘光汉书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
    6《刘申叔遗书·与刘光汉书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7冯自由《刘光汉事略补述》,《革命逸史》第3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5页。
    8《刘申叔遗书·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1《刘申叔遗书·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页。
    2刘师培在20岁前已经写出《扬民却虏录》、《读船山丛书札记》等著作,这些书中已经有了“严夷夏之辨”的思想。
    3《刘申叔遗书·刘申叔先生遗书总目后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4《刘申叔遗书·攘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31页。
    5《刘申叔遗书·两汉学术发微》,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33页。
    6《刘申叔遗书·王船山史说申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665页。
    1《刘申叔遗书·全祖望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9页。
    2《刘申叔遗书·清儒得失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39页。
    3《刘申叔遗书·孙兰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805页。
    4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序》,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3页。
    5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85页。
    1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84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8,79页。
    4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67页。
    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6康有为:《论语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4页。
    7康有为:《论语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50页。
    8章太炎:《答铁铮》,《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1页。
    9章太炎:《今古文辨义》,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5页。
    1章太炎:《论承用维新二字之荒谬》,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43页。
    2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清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
    3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卷一,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页。
    4曲洪波:《略论章太炎对近代今文经学者的学术评论——以对康有为、廖平、皮锡瑞的评论为例》,《孔子研究》,2009年第5期。
    5章太炎:《论经的大意》,《教育今语杂志》(第2册),1910年4月9日。
    6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制言》第五册,广陵书社2009年版影印版,第2645页。
    7章太炎:《今古文辨义》,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1-112页。
    1章太炎:《说林(上)》,《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8页。
    2章太炎:《菿汉微言》,《章氏丛书》,台北世界书局民国七十一年(1982年)版,第949页。
    3章太炎:《与王鹤鸣书》,《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页。
    4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尊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13页。
    5章太炎:《征信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9页。
    6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76页。
    7李帆:《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清学史著述之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4页。
    1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清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页。
    2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清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158页。
    3章太炎:《清代学术之系统》,《师大月刊》第十期,1934年,第161页。
    4《刘申叔遗书·近儒学术统系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1页。
    5孙诒让:《刘恭甫墓志铭》,刘寿曾:《传雅堂文集(卷首)》,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稿本。
    1刘寿曾:《传雅堂文集·沤宦夜集记》卷一,民国26年徐乃昌刊本。
    2陈立:《公羊义疏·序》,《清经解续编》本。
    3刘恭冕:《论语正义·后序》,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97-798页。
    4刘毓崧:《通义堂文集》卷六,南林刘氏求恕斋刊本。
    5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四八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108页。
    1郭院林:《从“以礼治左”到“援古经世”:清代仪征刘氏《左传》家学研究》,北京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第59页。
    2刘师培:《甲辰年自述诗》,李妙根编:《刘师培论学论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52页。
    3刘师培之母李汝蘐(1842-1920),小学家李祖望之女,江苏江都人。父祖望,字宾嵎,著有《说文统系表》、《古韵旁证》、《唐石经笺异》、《小学钩沉篇目考证》、《说文重文考》、《江苏碑目纪略》、《锲不舍斋诗文集》等,编有《小学类编》等;母叶蕙心,字兰如,甘泉人,深于经史之学,著有《尔雅古注斠》等。
    4《刘申叔遗书·刘师培外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5《刘申叔遗书·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407页。
    1《刘申叔遗书·周礼古注集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页。
    2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7页。
    3此主张在《致梁启超书》和《致吴君遂书八》中均有提及,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65、167页。
    4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0页。
    5王国维:《观堂林集·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7页。
    6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41页。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5页。
    2本段引用皆出于《近儒学术统系论》。
    1章太炎:《说林(上)》,《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7页。
    2章太炎对黄宗羲的态度前后有别,20世纪前多褒扬,20世纪以后多贬斥,究其原因是与章太炎的政治志向分不开的。关于章太炎对黄宗羲的评价变化,可参见朱维铮《在晚清思想界的黄宗羲》(《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张永忠《章太炎与黄宗羲》(《晋阳学刊》,2005年第3期),唐文权、罗福惠《章太炎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等。
    3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7-58页。
    4《刘申叔遗书·清儒得失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35页。
    1《刘申叔遗书·近儒学案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754页。
    2《刘申叔遗书·南北考证学不同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54页。
    3《刘申叔遗书·论近世文学之变迁》,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648页。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5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序种姓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
    6王夫之:《船山全书》第16册,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441页。
    7欧阳祖经:《王船山黄书注》,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页。
    8章太炎:《王夫之从祀与扬度参机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27页。
    9顾炎武:《与黄太冲书》,《顾亭林诗文选》,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8页。
    1章太炎:《国学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0页。
    2章太炎:《适宜今日之理学》,傅杰编:《章太炎学术史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5页。
    3章太炎:《答梦庵》,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98页。
    4章太炎:《菿汉昌言》,《章氏丛书》,台北世界书局1982年版,第1125页。
    5章太炎:《国学演讲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0页。
    6章太炎:《清代学术之系统》,《师大月刊》第十期,1934年,第160页。
    7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清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
    8章太炎:《国学演讲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0-191页。
    9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60页。
    10《汉书·儒林传》言:“(倪)宽有俊材,初见武帝语经学。上曰:‘吾始以《尚书》为朴学,弗好。及闻宽说,可观。’乃从宽问一篇。”见《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第五十八》,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164页。
    1洪亮吉:《邵学士家传》,《洪北江诗文集》卷九《卷施阁文甲集》,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35页。
    2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六《自题校勘诸经图后》,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四十三辑第421册,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第279页。
    3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46-347页。
    4江藩:《经解入门》卷三《汉宋门户异同》,广文书局1977年版,第51页。
    5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曾文正公全集·文集》16册,大达图书供应社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版,第12页。
    6焦循:《雕菰集》卷十三《与孙渊如观察论考据著作书》,《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14页。
    1昭梿:《啸亭续录》卷二《考据之难》,见《啸亭杂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28页。
    2曾国藩:《绵绵穆穆之室日记》,《湘乡曾氏文献》,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版,第3280页。
    3王茂:《清代哲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84页。
    4章太炎在《清儒》篇中没有出现“汉学”称谓,“朴学”出现两次:“鼐不平,数持论诋朴学残碎”,“其义瑰玮,而文特华妙,与治朴学者异术,故文士尤利之”。就此篇来讲,在章太炎眼中朴学等同于考据学,因为在他看来清朝晚期的今文经学者治学不同于乾嘉考据学者,朴学不包括经今文学。
    5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学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页。
    6章太炎:《说林(下)》,《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9页。
    7章太炎:《检论·学隐》,《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80页。
    8章太炎:《国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页。
    1章太炎:《国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9页。
    2《刘申叔遗书·近代汉学变迁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2页。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1《刘申叔遗书·近儒学术统系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32页。
    2《刘申叔遗书·南北学派不同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54页。
    4柳诒徵:《汉学与宋学》,东南大学南京高师国学研究会编辑:《国学研究会演讲录》,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84页。
    5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8页。
    6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卷十《蒿庵随笔》,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1页。
    7按郭康松的观点,“真正意义上的考据学是在明代中后期萌芽,在清代才最终发展成熟,此前只有考据而没有考据学。”见氏著:《清代考据学研究》,崇文书局2001年版,第8页。
    1来新夏:《清代考据学论述》,《南开学报》,1983年第3期。
    2徐复观:《“清代汉学”衡论》,《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336页。
    1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清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61页。
    2章太炎:《汉学论(下)》,《章太炎全集》(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
    3《刘申叔遗书·清儒得失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39页。
    4章太炎:《答铁铮》,《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0页。
    5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
    6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胡适文存》第1集,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285页。
    7《刘申叔遗书·崔述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825页。
    8《刘申叔遗书·崔述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825页。
    1郑师渠:《思潮与学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2此段引用都出于《近儒学术统系论》,参见《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32页。
    3章太炎:《汉学论(下)》,《章太炎全集》(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
    4章太炎:《国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8页。
    5《刘申叔遗书·南北考证学不同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55页。
    1《刘申叔遗书·清儒得失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38页。
    2章太炎:《清代学术之系统》,《师大月刊》第十期,1934年,第159页。
    3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4陈祖武:《三礼馆:清代学术与政治互动的链环·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5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自序》,《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年版。
    1洪榜:《戴先生形状》,《戴震文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5页。
    2汪喜孙:《跋》,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4页。
    3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页。
    4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清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页。
    5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清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页。
    1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清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145页。
    2章太炎:《与吴检斋论清代学术书》,参见吴承仕藏:《章炳麟论学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47页。
    3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页。
    1《刘申叔遗书·近儒学术统系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33页。
    2《刘申叔遗书·南北考证学不同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55页。
    3《刘申叔遗书·近代汉学变迁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1页。
    1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设2001年版,第120-121页。
    2夏晓红:《〈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页。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1李纪祥:《清学之开端与清史儒林传的“卷首”问题》(上),参见:http: //www.qingstudy.com/data/articles/a03/169.html
    2参见林存阳:《三礼馆:清代学术与政治互动的链环》,陈祖武《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5《刘申叔遗书·南北考证学不同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59页。
    6《刘申叔遗书·南北考证学不同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58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55-356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56-357页。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53页。
    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55页。
    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57页。
    1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3页。
    2陈祖武:《乾嘉学派吴皖分野说商榷》,《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第7期。
    3陈祖武:《关于乾嘉学派的几点思考》,《清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4年版,第255页。
    4暴鸿昌:《乾嘉考据学派辨析——吴派、皖派说质疑》,《史学集刊》,1992年第3期。
    1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页。
    2龚自珍:《与江子屏笺》,《龚自珍全集》(五),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47页。
    3章太炎:《答铁铮》,《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1页。
    4康有为《孔子改制考》言:“上古茫昧无稽考……吾中国号称古名国,文明最先矣,然六经以前,无复书记。夏、殷无征,周籍已去,共和以前,不可年识。”参见《孔子改制考》,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页。
    5章太炎在《与吴检斋论清代学术书》中讽刺“魏裔介、李光地之伦,裨贩程、朱以自摧汉族者,可不谓贤欤?”参转引自吴承仕:《章炳麟论学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47页。
    1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清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页。
    2李纪祥:《清学之开端与清史儒林传的“卷首”问题》(上),参见:http: //www.qingstudy.com/data/articles/a03/169.html
    3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清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页。
    4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清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页。
    5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清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页。
    6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清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页。
    1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2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页。
    3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页。
    1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41页。
    1《刘申叔遗书·近代汉学变迁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1页。
    2《刘申叔遗书·近代汉学变迁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1页。
    3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清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63页。
    4廖幼平编:《廖季平年谱》,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46页。
    1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4页。
    2虽说变化不大,但有几点需要研究者注意,我在此标出:一、《訄书》中“皖南始戴震,综形名”,《检论》中“皖南始江永、戴震,综形名”。二、《訄书》中“及戴震起休宁,休宁于江南为高原”,《检论》中“及江永、戴震起徽州,徽州于江南为高原”。三、《訄书》中“会稽章学诚为《文史》、《校雠》诸通义,以复歆、固之学,其卓约过《史通》”,《检论》中“会稽章学诚为《文史》、《校雠》诸通义,以复歆、固之学,其卓约近《史通》”。四、《检论·清儒》中论述汉儒章句的经学篇幅较之《訄书·清儒》缩减。
    3章太炎:《检论·清儒》,《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7页。
    4章太炎评价魏源“素不知师法略例,又不识字……一切混合之,所不能通,即归之古文,尤乱越无条理”,指出龚自珍“稍知书……与魏源相称誉”,邵懿辰“斯所谓倒植者”,“三子皆好姚易卓荦之辞,欲以前汉经术助其文采,不素习绳墨,故所论支离自陷,乃往往如讝语。”评论康有为:“以孔子为巫师。诸此咎戾,皆汉学尸之。”分别见见《检论·清儒》、《检论·学隐》,《章太炎全集》(三),第476、481页。
    1章太炎:《检论·清儒》,《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7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4景海峰:《清末经学的解体和儒学形态的现代转换》,《孔子研究》,2003年第3期。
    1以上引用分别见《刘申叔遗书·近代汉学变迁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2页。《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2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00页。
    3李帆:《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清学史著述之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17页。
    4参见李孝迁:《刘师培与近代清学史研究》,《东南学术》,2001年第4期。
    5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页。
    1《刘申叔遗书·近代汉学变迁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2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页。
    3钱穆:《清儒学案序》,《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13页。
    4陈祖武:《钱宾四先生与〈清儒学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雷平:《20世纪清代学术史研究述略》,《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2敖光旭:《章太炎的“学隐”思想及其渊源》,《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1期。
    3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6页。
    4章太炎:《光复会志序》,《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23页。
    5《国学保存会简章》,《国粹学报(第13期)》,1906年2月13日。
    6章太炎:《与钟正楙论学书》,傅杰编:《章太炎学术史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4页。
    7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学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页。
    1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学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页。
    2章太炎:《论读经有利而无弊》,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63页。
    3章太炎:《说林(上)》,《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8页。
    4章太炎:《与吴承仕论清代学术书》,傅杰编:《章太炎学术史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18页。
    5章太炎:《说林(上)》,《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8页。
    1《刘申叔遗书·清儒得失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37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5页。
    4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20页。
    5章太炎:《与王鹤鸣书》,《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页。
    6章太炎:《清代学术之系统》,《师大月刊》第十期,1934年,第160页。
    1朱维铮:《清学史:汉学与反汉学一页》上,《复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5期。
    2参见郑师渠:《思潮与学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5-226页。
    1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12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蒋方震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页。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张荫麟:《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之梁任公先生》,李洪岩选编:《素痴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187页。
    5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68页。
    1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节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二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9页。
    2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06页。
    3参见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节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二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页。
    4他在《欧游心影录》中宣告西方“科学万能”之梦破灭之后,特别加了一条“自注”:“读者切勿误会因此菲薄科学,我绝不承认科学破产,不过也不承认科学万能罢了。”
    5梁启超:《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饮冰室合集·文集四十》,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页。
    6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节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二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5页。
    1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节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二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7页。
    2梁启超:《人生观与科学》,《饮冰室合集·文集四十》,中华书记1989年版,第23页。
    3梁启超:《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饮冰室合集·文集四十》,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4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节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二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5页。
    5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曾言及此次欧游的目的:“第一件是想自己求一点学问,而且看看空前绝后的历史剧怎样收场,拓一拓眼界。”见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74页。
    6梁启超:《欧洲文艺复兴史序》,见蒋方震:《欧洲文艺复兴史》,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7梁启超:《学校读经问题》,《饮冰室合集·文集四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0页。
    1朱维铮:《〈清代学术概论〉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34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页。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2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72页。
    3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73页。
    4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蔡元培序》,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六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页。
    6耿云志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3册,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15页。
    7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22页。
    1胡适:《胡适的日记》,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5年版,第440页。
    2 20世纪20年代在胡适“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的号召下,经由胡适领导的“整理国故运动”和顾颉刚领导的“古史辨运动”,到傅斯年建立历史语言研究,标志着新汉学主流地位的确立。这一学术潮流从胡适在1919年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揭櫫了“整理国故”的大纛后,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民国知识界长期兴盛。此派学者主张用中西方汇合的汉学方法治史,以整理和考辨史料为鹄的“新考据派”,(或称“史料考订派”、“史料学派”)便是这场新汉学运动的产物,他们通过整理国故,疑古辨伪,以及对地上和地下史料的扩充,为史学的近代化和专业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该派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学术界影响深远,是当时史坛的“主流派”。
    3梁启超:《治国学的两条大路》,《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十九》,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4页。
    4梁漱溟:《纪念梁任公先生》,夏晓虹编:《追忆梁启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259页。
    5周传儒:《回忆梁启超先生》,夏晓虹编:《追忆梁启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380页。
    6张荫麟:《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之梁任公先生》,李洪岩选编:《素痴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页。
    7张其昀:《梁任公别录·小引》,夏晓虹编:《追忆梁启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126页。
    8钱穆:《国学概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43页。
    1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41页。
    2梁启超:《我对于妇女高等教育希望特别注重的几种学科》,《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十八》,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页。
    3陶菊隐:《蒋百里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52页。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页。
    5胡适:《新思潮的意义》,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8页。
    6梁启超:《治国学的两条大路》,《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十九》,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0页。
    7梁启超:《治国学的两条大路》,《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十九》,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3页。
    1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22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胡适著,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第3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40页。
    1郑师渠:《梁启超与新文化运动》,《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
    2周善培:《谈梁任公》,《文史资料选辑》(3),中华书局1960年版。
    3张朋园:《胡适与梁启超——两代知识分子的亲和与排拒》,《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五期下册,台北1986年,第100页。
    4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正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页。
    1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清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页。
    2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学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180页。
    3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学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页。
    1《刘申叔遗书·清儒得失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35-1537页。
    2《刘申叔遗书·清儒得失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39页。
    3《刘申叔遗书·清儒得失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38页。
    1陈居渊:《20世纪清代学术史研究范式的历史考察》,《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第88页。
    2《刘申叔遗书·南北考证学不同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54页。
    3《刘申叔遗书·国学发微》,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01-502页。
    4关于清学承宋明学术而来,清代章学诚言顾炎武、阎若璩为朱熹的第五代传人,“五传而为宁人、百诗,则皆服古通经,学求其是,而非专己守残,空言性命之流也。”见《章学诚遗书》卷二《朱陆》,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6页。清代龚自珍批评江藩时亦言:“宋人何尝不谈名物训诂?”见《龚自珍全集》第五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47页。20世纪以后,钱穆提出了“不识宋学,无以识汉学”的论断。此后,余英时进一步发展为“内在理路说”,“清代经学考证直承宋、明理学的内部争辩而起。”见《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8页。
    1关于清学多继承宋明考据学这一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言:“明之中叶,以博洽著称者杨慎……此则焦竑,亦喜考证……风气既开,国初顾炎武、阎若璩、朱彝尊等沿波而起,始一扫悬揣之空谈。”见《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1028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2参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1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3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3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页。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1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0-31页。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3页。
    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7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页。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3李帆:《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清学史著述之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60页。
    4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清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145页。
    5章太炎:《与吴检斋论清代学术书》,转引自吴承仕:《章炳麟论学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49页。
    6章太炎:《说林(下)》,《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9页。
    1章太炎:《检论·学隐》,《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81页。另外,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也曾提到常州公羊学根源于惠氏家法的论断,与章太炎的论述相似。
    2《刘申叔遗书·近儒学案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753页。
    3《刘申叔遗书·东原学案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763页。
    4《刘申叔遗书·近代汉学变迁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1页。
    5《刘申叔遗书·近代汉学变迁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1页。
    1《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2刘寿曾:《传雅堂文集》卷一《沤宦夜集记》,1936年铅印本。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页。
    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页。
    7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页。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页。
    1梁启超:《戴东原生日二百年纪念会缘起》,《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十》,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9页。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03页。
    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76页。
    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03页。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05页。
    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17页。
    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18页。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42页。
    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50页。
    6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26页。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00页。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页。
    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80页。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6页。
    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7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8页。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106页。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页。
    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0页。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28页。
    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96页。
    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79页。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2页。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4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5-76页。
    3梁启超对今文经学的论述,对章太炎有继承。梁启超言:“常州学派有两个源头,一是经学,二是文学,后来渐合为一。他们的经学是公羊家经说——用特别眼光去研究孔子的《春秋》……他们的文学是阳湖派古文——从桐城派转手而加以解放。”再看章太炎的说法:今文经学始于庄存与,“其徒阳湖刘逢禄,始专主董生、李育,为《公羊释例》,属辞比事,类列彰较,亦不欲苟为恢诡。然其辞义温厚,能使览者说绎。及长洲宋翔凤,最善傅会,牵引饰说,或采翼奉诸家,而杂以谶纬神秘之辞。……其义瑰玮,而文特华妙,与治朴学者异术,故文士尤利之。”到了魏源、龚自珍、邵懿辰,“三子皆好为姚易卓荦之辞,欲以前汉经术助其文采,不素习绳墨,故所论支离自陷,乃往往如谶语。”可见两者的相因之处,不过章太炎是一种否定的语气,而梁启超则是肯定。分别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7页。章太炎《訄书·清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158页。
    4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清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页。
    5《刘申叔遗书·近儒学术统系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1页。
    6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页。
    7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9-80页。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9页。
    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99页。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6页。
    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74页。
    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7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131页。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
    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9-80页。
    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6页。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4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9-90页。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0页。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页。
    3《青鹤杂志》一卷五期,转引自印永清辑:《顾颉刚书话》,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0页。
    1《青鹤杂志》一卷五期,转引自印永清辑:《顾颉刚书话》,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0-242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页。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附录·蒋方震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79页。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15页。
    1汪学群:《钱穆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页。
    2参见陈勇:《钱穆与新考据派关系略论——以钱穆与傅斯年的交往为考察中心》,《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顾颉刚日记》第七卷,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474页。
    2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第五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34页。
    3参见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68页。钱穆言:“余至北平,即与孟真相识。孟真屡邀余至其史语所。有外国学者来,如法国伯希和之类,史语所宴客,余必预,并常坐贵客之旁座。孟真必介绍余乃《刘向歆父子年谱》之作者。孟真意,乃以此破当时经学界之今文学派,乃及史学界之疑古派。”
    4转引自顾潮:《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2页。
    5参见陈勇:《钱穆传》,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页。
    6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7-149页。
    1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60页。
    2胡适:《科学的古史家崔述》,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七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9页。
    3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古史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9页。
    4钱穆:《崔东壁遗书序》,《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22-323页。
    5钱穆:《崔东壁遗书序》,《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24页。
    6钱穆:《崔东壁遗书序》,《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27页。
    7参见陈勇:《钱穆与20世纪上半期的文化民族主义史学——以钱穆文化民主主义史学思想的形成为考察中心》,黄兆强主编:《钱穆研究暨当代人文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东吴大学2010年12月。
    8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页。
    9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0页。
    10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页。
    1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6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44页。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70-671页。
    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页。
    5参见陈勇:《钱穆与20世纪上半期的文化民族主义史学——以钱穆文化民主主义史学思想的形成为考察中心》,黄兆强主编:《钱穆研究暨当代人文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东吴大学2010年12月。
    1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4页。
    2转引自王汎森:《民国的新史学及其批评者》,见罗志田编:《20世纪的中国与学术·史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8页。
    3钱穆:《崔东壁遗书序》,《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19页。
    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页。
    3郦家驹:《追忆钱宾四师往事数则》,李振声编:《钱穆印象》,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91页。
    4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行谊述略》,李振声编:《钱穆印象》,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5韦政通:《儒家与现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页。
    6钱穆:《中国文化精神》,台北兰台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1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55-156页。
    2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50页。
    1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清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页。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页。
    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1页。
    2钱穆:《清儒学案序》,《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11-412页。
    3钱穆:《清儒学案序》,《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13-414页。
    4参见陈勇:《不知宋学,则无以评汉宋之是非——钱穆与清代学术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74-975页。
    6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26页。
    1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3页。
    2余英时:《从宋明理学的发展论清代思想史》,《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出版社1976年版,第106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页。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0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1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7页。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1页。
    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4页。
    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5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8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9-150页。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7页。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64页。
    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7页。
    6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2页。
    7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65页。
    8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69-70页。
    9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4页。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2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1页。
    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60页。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0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0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0页。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1页。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5参见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二十八《新刻十三经注疏序》。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4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6页。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4页。
    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1页。
    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0页。
    1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70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页。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6页。
    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8页。
    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9页。
    6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4-35页。
    7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5页。
    1章太炎:《说林(上)》,《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7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9页。
    3分别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0页;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1页。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1页。
    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2页。
    6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2页。
    1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3页。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7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7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9页。
    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8页。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2页。
    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1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50页。
    2此《序》乃是戴震为惠栋嫡传弟子余萧客《古经解钩沉》而作。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57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74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74页。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55页。
    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90页。
    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91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92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93页。
    3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79页。
    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40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48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91页。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67页。
    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68页。
    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30页。
    6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82页。
    7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80页。
    8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83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90-591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82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86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88页。
    3章太炎:《检论·学隐》,《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81页。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91页。
    6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96页。
    7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06页。
    8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13页。
    9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23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2页。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36-737页。
    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38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38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63页。
    3汪荣祖:《史学九章》,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63页。
    4钱穆:《前期清儒思想之新天地》,《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2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92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88页。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89页。
    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90页。
    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90页。
    6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91页。
    7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92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30页。
    2钱穆:《清儒学案序》,《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13页。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页。
    4钱穆:《清儒学案序》,《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30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41页。
    2钱穆:《清儒学案序》,《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13页。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39-340页。
    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16-417页。
    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01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40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60-563页。
    3关于从篇章结构论述钱穆对理学的发掘可参见:路新生《梁任公、钱宾四〈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合论》一文,台北《孔孟学报》第68期,1994年9月。
    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03-405页。
    5胡适:《戴东原的哲学》,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七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6-287页。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4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2页。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1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0页。
    2钱穆:《顾亭林学述》,《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77-78页。
    3钱穆:《近百年来诸儒论读书》,《学籥》,台北兰台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21页。
    5钱穆:《朱九江学述》,《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59页。
    6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44页。
    7钱穆:《学术与心术》,《学籥》,台北兰台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
    8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31页。
    9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49-651页。
    1诸祖耿:《记本师章公自述治学之功夫志向》,《制言》第五册,广陵书社2009年版影印版,第2717页。
    2章太炎:《论经的大意》,《教育今语杂志》第2册,1910年4月9日。
    3岛田虔次:《六经皆史说》,见《载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83页。
    4张昭军:《论章太炎的经史观》,《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2期第1页。
    5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66页。
    1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清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33页。
    2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卷一《易教上》,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3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卷一《经解上》,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4章太炎:《论经的大意》,《教育今语杂志》第2册,1910年4月9日。
    5参见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1868-1919)及其对儒学传统的冲击》第六章,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5年版。
    6张荣华:《章太炎与章学诚》,《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29页。
    7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清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49页。
    1章太炎:《与人论国学书》,《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4页。
    2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3章太炎:《救学弊论》,《章太炎全集》(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7页。
    4《刘申叔遗书·清儒得失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36页。
    5《刘申叔遗书·近儒学术统系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3页。
    6张荣华:《章太炎与章学诚》,《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34页。
    7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125页。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9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页。
    4陈鹏鸣:《试论章学诚对近代学者的影响》,《章学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421页。
    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
    6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页。
    7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24页。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34页。
    2论述清代史学时专门用一定的篇幅论述章学诚的“浙东史学”;谈到校勘学时,将章学诚在《校雠通义》中所讨论的书籍的分类别录法列为第五种校勘法;在谈论清代学者整理就学成绩时,引用章学诚对乾嘉汉学的批评来指出清代学者的缺点;在谈邵二云的史学成绩时,谈到章学诚史学识见对邵二云的影响。参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03、253、296、308页。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25页。
    4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9页。
    1钱穆:《清儒学案序》,《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12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20页。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21页。
    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34页。
    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36页。
    6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8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67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67页。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30页。
    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50页。
    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06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09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22-423页。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23-424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25-426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30页。
    3钱穆:《经学与历史》,张越编:《史学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4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6页。
    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32页。
    6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33页。
    7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33页。
    8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33页。
    9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5页。
    1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第105页。
    2刘冬蕊:《章学诚与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章学诚的学术接受史》,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第34页。
    3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5页。
    1《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顾颉刚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41页。
    2《刘申叔遗书·近儒学术统系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2页。
    3章太炎:《与人论国学书》,《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3页。
    4章太炎:《与人论国学书》,《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4-355页。
    1章太炎:《与人论国学书》,《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4页。
    2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卷一《经解下》,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
    3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卷二《原道上》,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0页。
    4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卷一《经解上》,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5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6-57页。
    1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6-57页。
    2仓修良,叶建华:《章学诚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页。
    3章太炎的这个观点在《说林》与《释戴》中都有论述。分别见《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7、122页。
    4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卷九《家书五》,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93页。
    1张越:《五四时期史学:走出经学的羁绊》,《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
    2仓修良:《谈谈明清时期“六经皆史”说的社会意义》,《文献学研究班讲演集》(李国祥、庞子朝编),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所1985年7月铅印本。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9-70页。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页。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08、310页。
    3梁启超:《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饮冰室合集·文集五》,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9页。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30页。
    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24页。
    3廖菊楝:《试论梁启超之方志观》,《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4钱穆:《近百年来诸儒论读书》,《学籥》,台北兰台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5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页。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页。
    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页。
    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9页。
    1所谓汉儒得其度数,宋儒得其义理。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66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35页。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55页。
    4钱穆:《清儒学案序》,《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14页。
    5参见陈勇:《“不知宋学,则无以评汉宋之是非”——钱穆与清代学术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6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93、861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8、21页。
    2《钱宾四先生全集》第22册,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1页。
    3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6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51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51页。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37页。
    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53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35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04页。
    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15页。
    4参见路新生:《理解戴震——钱穆、余英时“戴震研究”辨正》,《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82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90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91页。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23页。
    1参见路新生:《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3期。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3参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6-99页。
    4汪荣祖:《史学九章》,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52页。
    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42页。
    6傅斯年:《答于裴山》,《傅斯年全集》7,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0年版,第65页。
    7钱穆:《学术与心术》,《学籥》,台北兰台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
    1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76-189页。
    2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84-189页。
    3钱穆:《崔东壁遗书序》,《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29页。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2《刘申叔遗书·近儒学案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753页。
    3梁启超说:“学问之价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创获。所谓研究精神者,归著于此点。”见《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页。
    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74页。
    1钱穆:《清儒学案序》,《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11页。
    1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2页。
    2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50页。
    3张舜徽:《旧学辑存·忆往篇》,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1947页。
    1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广陵书社2004年版,第2页。
    2杨向奎:《绎史斋学术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3页。
    3喻松青、张小林主编:《清代全史》第6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4页。
    4陈祖武:《乾嘉学术与乾嘉学派》,《文史知识》,1994年第9期。
    5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汪中〈容甫学案〉》卷7,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189页。
    (清)崔述:《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清)段玉裁:《经韵楼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清)方东树:《汉学商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选》,中华书局1959年版。
    (清)顾炎武:《亭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清)戴震:《戴震全书》,黄山书社1994年版。
    (清)惠栋:《松崖文钞》、《九曜斋笔记》,聚学轩丛书本。
    (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
    (清)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上?偶霭嫔?2000年版。
    (清)钱大昕:《钱研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清)唐鉴:《清学案小识》,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清)唐尔藻:《唐确慎公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清)王夫之:《船山全书》,岳麓书社1996年版。
    (清)叶衍兰、叶恭绰编:《清代学者象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清)章学诚:《章学诚遗书》,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大达图书供应社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版)。
    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傅杰编:《章太炎学术史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侯外庐:《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上海生活书店1947年版。
    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侯外庐:《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
    胡适:《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华书局1979年版。
    胡适:《胡适学术文集》,中华书局1991年版。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华书局1958年版。
    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柳曾符、柳定生编:《柳诒徵史学论文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
    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第22册,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8年版。
    钱穆:《学籥》,台北素书楼文教基金会、兰台出版社2000年版。
    钱穆:《中国文化精神》,台北素书楼文教基金会、兰台出版社2001年版。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
    钱玄同编:《刘申叔先生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
    汤志均:《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吴承仕藏:《章炳麟论学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
    徐世昌:《清儒学案》,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许道勋:《中国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齐鲁书社1985年版。
    余嘉锡:《余嘉锡文史论集》,岳麓书社1997年版。
    章太炎:《章氏丛书》,台北世界书局民国七十一年(1982年)版。
    《章太炎全集》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章太炎全集》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章太炎:《国学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章炳麟:《訄书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中华书局1963年版。
    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中华书局1986年版。
    张舜徽:《旧学辑存》,齐鲁出版社1988年版。
    张舜徽:《清儒学记》,齐鲁书社1991年版。
    《国粹学报》
    《新民丛报》
    《民报》
    《制言》
    《师大月刊》
    陈鹏鸣:《梁启超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陈启泰:《清代公羊学》,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陈奇:《刘师培思想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仓修良,叶建华:《章学诚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陈勇:《钱穆传》,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陈勇:《国学宗师钱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祖武:《清代学术思辨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陈祖武:《清代学术拾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董德福:《梁启超与胡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杜维运:《清代史学与史家》,中华书局1988年版。
    方光华:《刘师培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郭齐勇、汪学群:《钱穆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龚书铎:《近代中国与文化抉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1997年版。
    耿云志、崔志海:《梁启超》,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蒋广学:《梁启超和中国古代学术的终结》,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李帆:《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清学史著述之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李帆:《刘师培与中西学术:以其中西交融之学和学术史研究为核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开:《戴震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李喜所:《梁启超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李润苍:《论章太炎》,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路新生:《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卢钟锋:《中国传统学术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罗志田:《权势的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罗志田:《近代中国史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来新夏:《清代考据学论述》,《南开学报》,1983年第3期。
    孟祥才:《梁启超传》,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盛邦和:《解体与重构——现代中国史学与儒学思想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唐文权、罗福惠:《章太炎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王国维:《观堂集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王俊义、黄爱平:《清代学术与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吴廷嘉、沈大德:《梁启超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汪学群、武才娃:《清代思想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汪学群:《钱穆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
    汪学群:《清代思想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晓清:《学者的师承与家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吴雁南:《清末社会思潮》,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王有为:《章太炎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桑兵、关晓红:《先因后创与不破不立:近代中国学术流派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徐国利:《钱穆史学思想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萧萐父、许苏民:《明清启蒙学术流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夏晓虹:《阅读梁启超》,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熊月之:《章太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易新鼎:《梁启超和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章念驰:《章太炎生平与学术》,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郑师渠:《思潮与学派: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岳麓书社1985年版。
    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朱维铮:《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朱维铮:《走出中世纪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昭军:《儒学近代之境——章太炎儒学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韩)都重万:《刘师培对晚清史学演进的贡献及影响》,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版。
    (港)李木妙:《国史大师钱穆教授生平及其著述》,香港新亚研究所1994年。
    (美)列文森著、刘伟译:《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台)林庆彰、张寿安主编:《乾嘉学者的义理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出版2003年版。
    (台)《清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4年版。
    (台)《清代学术论丛》,文津出版社2001年版。
    (台)丘为君:《戴震学的形成》,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台)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兼论其对儒学传统的冲击》,时报出版公司1992年版。
    (台)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谱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美)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美)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美)余英时:《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暴鸿昌:《乾嘉考据学流派辨析——吴派、皖派说质疑》,《史学集刊》,1992年第3期。
    陈寒鸣:《梁启超、侯外庐“近三百年中国学术史论”的比较研究》,《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陈国庆:《清代学术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州学刊》,2004年第5期。
    陈居渊:《20世纪清代学术史研究范式的历史考察》,《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
    陈居渊:《清代乾嘉之际的“新格物论”》,《哲学研究》,2009年第9期。
    陈克明:《试论刘师培的经学思想》,《中国文化》,1997年第15、16期。
    陈奇:《刘师培的汉宋学观》,《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4期。
    陈奇:《刘师培对传统经学的批判》,《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陈奇:《刘师培的今古文观》,《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2期。
    陈启泰:《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的出色成就》,《学术研究》,1993年第6期。
    陈启泰:《20世纪初梁启超对中国学术思想演进的宏观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陈启泰:《章太炎与近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年第1期。
    崔荣华:《论第一部中国学术思想通史——读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陈勇:《略论钱穆的历史思想与史学思想》,《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2期。
    陈勇:《疑古与考信——钱穆评古史辨派的古史理论》,《学术月刊》,2000年第5期。
    陈勇:《读钱穆先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宾四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专刊》,台北市立图书馆《钱穆先生纪念馆馆刊》,2000年第8期。
    陈勇:《“不知宋学,则无以评汉宋之是非”——钱穆与清代学术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陈勇:《钱穆与新考据派关系略论——以钱穆与傅斯年的交往为考察中心》,《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陈勇:《钱穆与20世纪上半期的文化民族主义史学——以钱穆文化民主主义史学思想的形成为考察中心》,黄兆强主编:《钱穆研究暨当代人文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东吴大学2010年12月。
    陈祖武:《乾嘉学派吴皖分野说商榷》,《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第7期。
    陈祖武:《钱宾四先生与〈清儒学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杜蒸民:《一本研究清代学术的入门书——重读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史学史研究》,1994年第2期。
    黄爱平:《百年来清代汉学思想性问题研究述评》,《清史研究》,2007年第4期。
    黄爱平:《清代汉学流派研究的历史考察及其评析》,《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秋之卷。
    黄爱平:《“乾嘉新义理学”与清代汉学研究》,郑师渠、史革新、刘勇主编:《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胡文生:《梁启超、钱穆同名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比较》,《中州学刊》,2005年第1期。
    靳路遥《“解放思想”与“经世致用”——〈清代学术概论〉浅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金家恒:《徽派朴学在清代学术中的作用》,《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李帆:《论刘师培学术史研究的地位与特色》,《大陆杂志》,2001年第6期。
    李帆:《刘师培论清代学术》,《明清论丛》第2辑,紫金城出版社2001年版。
    李帆:《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与近代的戴学复兴》,《安徽史学》,2003年第4期。
    李帆:《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戴震理欲观的评析》,《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李帆:《章太炎论清代学术》,《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李锦全:《评“以复古为解放”说——读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求索》,1984年第3期。
    李锦全:《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解放潮流——读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学术研究》,1987年第1期。
    雷平:《20世纪清代学术史研究述略》,《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雷平:《刘师培清学史研究斠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刘巍:《二三十年代清学史整理中钱穆与梁启超胡适的学术思想交涉——以戴震研究为例》,《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路新生:《梁任公、钱宾四《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合论》,台北《孔孟学报》第68期。
    路新生:《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3期。
    路新生:《理解戴震——钱穆余英时“戴震研究”辨正》,《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第1期第2期。
    李孝迁:《刘师培与近代清学史研究》,《东南学术》,2001年第4期。
    陆信礼:《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理论创构探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罗义俊:《钱穆学案》,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家学案》(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罗义俊:《论钱穆与中国文化》,《史林》,1996年第4期。
    欧阳哲生:《章太炎研究述评》,《求索》,1991年第4期。
    欧阳哲生:《“五四”新文化人与清代学术思潮》,《开放时代》,1992年第1期。
    瞿林东:《概述清代学术的力作——读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文史知识》,1986年第12期。
    祁龙威:《梁启超与清代学术》,《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孙钦善:《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文史知识》,1999年第1期。
    孙钦善:《清代考据学的分期和派别》,《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春之卷。
    吴光兴:《刘师培对中国学术史的研究》,《学人》第7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王俊义:《二十世纪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之回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第3期。
    武少民:《梁启超与清代学术史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武少民、闫玉环:《论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成书原因》,《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
    武少民:《钱穆对清代学者的比较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汪学群:《钱穆学术思想史方法论发微》,《孔子研究》,1996年第1期。
    汪学群:《钱穆学术思想探讨》,《学术月刊》,1997年第2期。
    汪学群:《钱穆的理学观》,《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王元琪、崔锐:《论刘师培的清代学术史研究》,《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徐雁平:《钱穆先生的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以〈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为例》,《博览群书》,2005年第3期。
    夏晓红:《梁启超的学术史研究》,《学人》第2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喻大华:《晚清国粹潮流中的章太炎与刘师培——交谊·学术·思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于楠:《试论“五四”前后学术界对“进化史观”的反省——以章太炎、梁启超、柳诒徵的史学思想为例》,《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增刊。
    袁咏红:《试评梁启超的清代学术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周春健:《从〈近世之学术〉到〈清代学术概论〉》,《德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周德丰、陆信礼:《论梁启超晚年清代学术史研究之特色》,《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周国栋:《论梁启超向清学正统派的复归》,《文史哲》,2000年第4期。
    周国栋《两种不同的学术史范式——梁启超、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比较》,《史学月刊》,2000年第4期。
    周积明:《关于乾嘉“新义理学”的通信——兼评张寿安研究员“乾嘉学术”的系列研究》,《学术月刊》,2001年第4期。
    周积明:《乾嘉时期的学统重建》,《江汉论坛》,2002年第6期。
    周积明、雷平:《清代学术研究若干领域的新进展及其述评》,《清史研究》,2005年第3期。
    郑师渠:《晚清国粹派论清学》,《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朱维铮:《清学史:汉学与反汉学一页》,《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5期。
    张昭军:《章太炎与清学史》,《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3期。
    (台)张朋园:《胡适与梁启超——两代知识分子的亲和与排拒》,《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五期下册,台北1986年。
    (美)傅乐诗:《独行孤见的哲人——章炳麟的内在世界》,见龚书铎《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台)李纪祥:《清学之开端与清史儒林传的“卷首”问题》(上),参见:http: //www.qingstudy.com/data/articles/a03/169.html
    (美)马丁·伯纳尔:《刘师培与国粹运动》,见龚书铎《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湖南人
    民出版社1988年版。
    (台)丘为君:《清代思想史“研究典范”的形成、特质与义涵》,《清华学报》,1994年第4期。
    (台)汪荣祖:《钱穆论清学史述评》,收入《史学九章》,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