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乾嘉时期扬州剧坛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扬州在乾嘉时期成为南方戏曲活动中心,演剧活动呈现出戏班多且规模大、演员众且技艺精、声腔广且花雅并盛、演出频且类型多的特点。与演剧活动的盛况相伴随,扬州的戏曲理论总结也是独树一帜。因此扬州剧坛在清代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着戏曲发展的方向。本论文以盐商对剧坛的影响为切入点,对扬州戏曲史实进行爬梳整理,以求呈现乾嘉时期扬州剧坛的整体风貌。全文共计七章。
     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论题的范围、选题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另外总结了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目的以此作为文章努力的方向。
     第二章论述扬州独特的地域文化。这包括以盐业为基础的扬州城市文化、竹西歌吹之盛的剧艺传统以及文人荟萃的人文传统。正是这种浓郁的地域文化传统,孕育了扬州剧坛的繁盛,也是扬州得以区别于其他戏曲中心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阐述扬州演剧活动之盛。扬州成为南方戏曲中心,与乾隆南巡有着重要的关系。乾隆的历次南巡成为扬州戏曲发展的重要契机,虽然迎銮接驾演出只是偶尔的行为,但规模大、影响远。两淮盐商征召各地名优戏班荟萃扬州,扬州成为花雅并胜的艺术舞台。文人士的雅集观剧与群众性的戏曲活动在此时期的扬州比较频繁。
     第四章介绍扬州演员及其声腔、剧目。扬州名优荟萃,艺人众多。既有来自苏州的昆曲演员,亦有秦腔、徽调、京腔、弋阳腔等其他地方戏曲演员,演出剧目也是花雅并胜。扬州呈现出演员构成的多元化与声腔剧种的兼容并蓄特色。各地艺人荟萃扬州,也为扬州本土艺人提供了一个交流融会的平台。
     第五章为扬州的戏曲创作。主要探讨了扬州本土作家仲振奎与李斗的戏曲创作。仲振奎以其“谱曲得风气之先”的《红楼梦传奇》成为扬州寂寞的创作界的一个亮点。
     第六章为转型期扬州戏曲理论的评价。乾嘉时期的扬州戏曲演出花雅兼擅,戏曲理论界也呈现出与此前理论总结有所差异的转型价值。既包括有“扬州当代戏曲史”之称的《扬州画舫录》,也有理论独树一帜的《花部农谭》。扬州戏曲局的设立是一个地方官员的私自行为,“奉旨设立扬州戏曲局”的提法不够科学,文章对也有所辨正。审查戏曲的副产品《曲海目》是一部“专门编纂的综合性戏曲目录”。
     第七章余论。乾嘉时期的扬州剧坛呈现出如下的一些特点:南方戏曲演出中心在乾隆时期由苏州转向扬州;家班主人由士大夫转向商人,商人戏班是士大夫家班向职业戏班的一种过渡样式;戏曲理论的评价客体转向对花部戏曲的理论总
In the Qian-jia era in Qing dynasty, Yangzhou became a traditional opera center of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there were many characteristics about the performing actions, such as more operatic groups, finer players and more Shengqiang in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s, and so on. In this periods, it has developed a school of its own theory about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s. It was very important that Yangzhou theatre world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s in Qing dynasty, it represented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s. In the thesis , we hope to take on the whole styles and features about Yangzhou's theatre world in the Era Qian-jia. There are seven chapters.
    Chapter one, it is an introduction, which includes the ranges and significance and the researching actuality of the thesis. In addition, we sum up some traits and innovations on the subject so that we make great efforts.
    Chapter two, it discusses the special regional culture in Yangzhou , which includes the civilization based on salt merchants and the popular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s in Yangzhou and the cultural tradition. It is so rich regional cultural tradition that resulted the prosperity in Yangzhou s theatre world. In the same time, it was the important factor which made the Yangzhou center was different to others.
    Chapter three, set forth about the flourishing opera
引文
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版。
    吴新雷:《中国昆剧大辞典》,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王芷章:《中国京剧编年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王永宽:《中国戏曲史编年·元明卷》,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谭正璧、谭寻编著:《弹词叙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新一版。
    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梁淑安 姚柯夫:《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李修生:《古本戏曲剧目提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蒋星煜、齐森华、赵山林:《明清传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
    华东师大图书馆咨询部:《中国戏曲研究资料目录汇编:1949年以前书目部分》华东师大图书馆咨询部,1988年。
    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傅晓航:《中国近代戏曲论著总目》,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
    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董康等:《曲海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
    北婴:《曲海总目提要补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5月版。
    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8月版。
    《中国戏曲志·江苏卷》,中国ISBN中心,1992年。
    《中国戏曲志·北京卷》,中国ISBN中心,1999年。
    《中国戏曲志·安徽卷》,中国ISBN中心,1993年。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苏卷》,中国ISBN中心,1992年。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中国ISBN中心,1994年。
    《中国戏曲研究书目提要》,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7月版。
    《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9月版。
    《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中国地方戏曲集成·江苏省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北京市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安徽省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
    《清史编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江苏艺文志·扬州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江苏戏曲志·扬州卷》,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
    《传奇汇考》,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吴文治:《中国文学大事年表》,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
    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周明泰《清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几礼居戏曲丛书》,1932年版。
    仲振奎辑:《仲氏女史遗草》,泰州市图书馆藏嘉庆辛未年兴宁刊本。
    仲振奎:《云涧诗钞》,泰州市图书馆藏嘉庆辛未年兴宁刊本。
    仲振奎:《绿云红雨山房文钞外集》,泰州市图书馆藏黑格稿本。
    仲振奎:《红楼梦传奇》,同治癸酉年抱芳阁刊本。
    仲鹤庆:《迨暇集》,泰州市图书馆藏嘉庆辛未年兴宁刊本。
    郑燮:《郑板桥全集》,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
    赵翼:《檐曝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赵翼:《瓯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张瀚:《松窗梦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张岱:《陶庵梦忆》,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
    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
    詹肇堂:《心安隐室诗集》,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
    曾灿:《六松堂诗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25册。
    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余阙:《青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1214册。
    余怀:《板桥杂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一粟:《红楼梦书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叶绍袁:《午梦堂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姚燧:《牧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1201册。
    杨钟义编《意园文略》,宣统二年刊本,朱印本。杨维桢:《铁崖先生古乐府》,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二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
    杨静亭:《都门纪略》,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2辑(总第716号),文海出版社,1966年。
    薛寿:《学诂斋文集》,光绪十五年广雅书局刻本。
    许道严:《南巡秘记》,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版。
    许承尧:《歙事闲谭》,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
    徐珂编撰:《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熊之缙:《花间笑语》,嘉庆十一年刻本。
    惺庵居士:《望江南百调》,《扬州丛刻》本。
    谢肇淛:《五杂俎》,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吴锡麒:《有正味斋骈体文》,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68册。
    吴伟业:《吴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王振世《扬州览胜录》,李斗《扬州名胜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王文治:《梦楼诗集》,见《续修四库全书》1450册,
    王秋桂:《善本戏曲丛刊》,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民国73[1984]
    王芑孙:《惕甫未定稿》,见《渊雅堂全集》,见《续修四库全书》1481册。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王昶:《春融堂集》,见《续修四库全书》1438册。
    汪鋆:《扬州画苑录》,见《续修四库全书》1087册。
    汪喜荀:《从政录》,见《江都汪氏丛书》。
    汪启淑:《飞鸿堂印人传》,丛书集成续编本。
    铁桥山人等撰,周育德校刊:《消寒新咏》,中国戏曲艺术中心内部资料。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年2月版。
    陶澍:《陶澍集》,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
    唐无名氏:《玉泉子真录》,见《说郛》,文渊阁《四库全书》878册。
    孙静庵:《栖霞阁野乘》,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版。。
    沈起元:《敬亭文稿续集》,学易堂刻本。
    沈起凤:《谐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阮元《淮海英灵集》,《文选楼丛书》本。
    阮元:《广陵诗事》,扬州:广陵书社,2005年。
    阮亨:《瀛舟笔谈》,嘉庆二十五年刊本。
    钱仲联:《清八大名家词集》,岳麓书社,1992年。钱咏:《履园丛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彭兆荪:《小谟觞馆诗文集》,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92册。
    潘之恒:《潘之恒曲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
    钮琇:《觚剩》,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177册。
    梅曾亮:《柏枧山房全集》,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514册。
    冒襄:《同人集》,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385册。
    冒襄:《巢民诗集》,《如皋冒氏丛书》本。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陆文衡:《啬庵随笔》卷四,清光绪23年石印本。
    陆费垓:《淮鹾分类新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57册。
    刘一清:《钱塘遗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版。
    凌廷堪:《校礼堂诗集》,安徽丛书第四期,民国二十四年本。
    凌廷堪:《梅边吹笛谱补录》,见《安徽丛书》第四期,民国二十四年本。
    林苏门《邗江三百吟》,《中国风土志丛刊》(27),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
    梁章钜:《浪迹丛谈·续谈·三谈》,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厉秀芳:《真州风土记》,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厉鹗:《樊榭山房全集》,光绪甲申年钱塘汪氏振绮堂刻本。
    李兆洛:《养一斋文集》,见《续修四库全书》1495册。
    李煦:《李煦奏折》,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李维桢:《大泌山房集》,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52。
    李念慈:《谷口山房诗集》,《四库全书存目存书》集232册。
    李斗:《永报堂诗集》,嘉庆十二年刊本。
    李斗:《永报堂集》,乾隆六十年至嘉庆刻本。
    李斗:《扬州画舫录》,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
    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李澄:《淮鹾备要》,道光三年官刊本。
    李秉新等:《清朝野史大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版。
    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
    孔尚任:《孔尚任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金埴:《不下带编·巾箱说》,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金兆燕:《棕亭诗钞》,见《续修四库全书》1442册。
    金安清:《水窗春呓》,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焦循《邗记》,姚文田《广陵事略》,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焦循:《易余籥录》,见《木犀轩丛书》,光绪丙戌刻本。
    焦循:《扬州足征录》,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
    焦循:《里堂诗集》,上海图书馆藏抄本。
    焦循:《里堂家训》,见《续修四库全书》951册。
    焦循:《剧说》稿本,见《续修四库全书》1758册。
    焦循:《雕菰集》,见《续修四库全书》1489册。
    焦循、江藩《扬州图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蒋士铨:《忠雅堂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蒋士铨:《蒋士铨戏曲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江春:《随月读书楼诗集》,嘉庆九年康山草堂刻本。
    计六奇:《明季南略》,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黄锡麒辑:《蔗根集》,道光16年清美堂刊本。
    黄文旸:《扫垢山房诗钞》,见《续修四库全书》1459册。
    黄图珌:《看山阁全集》,见《四库未收书辑刊》10辑第17册。
    黄均宰:《金壶七墨》,见《续修四库全书》1183册。
    黄承吉:《梦陔堂诗集》,道光壬辰年刻本。
    胡祗遹:《紫山大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洪迈:《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杭世骏:《道古堂文集》,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郭堃:《种蕉馆诗集》,清嘉庆十四年(1809)刻本。
    顾禄:《清嘉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涵芬楼秘笈本。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新一版。
    傅惜华:《白蛇传集》,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
    方成培:《香研居词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杜牧:《樊川诗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董玉书《芜城怀旧录》,徐谦芳《扬州风土记略》,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董伟业:《扬州竹枝词》,见《中国风土志丛刊》(27),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
    戴璐:《吴兴诗话》,1915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
    戴璐:《藤荫杂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褚人获:《坚瓠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陈文述:《颐道堂文钞》,见《续修四库全书》。
    陈仁锡:《皇明世法录》,江苏广陵古籍刊印社影印明刻本,1987年。
    陈乃乾:《清名家词》,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陈康祺:《郎潜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陈宏谋:《培远堂偶存稿》,陈宏谋家刻本。
    查慎行:《敬业堂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鲍皋:《海门诗钞》,宣统三年刊本。
    阿英:《红楼梦戏曲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
    《诸子集成》,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1-10),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扬州历代诗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扬州八怪诗文集·金农诗文集》,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
    《研经室集》,见《四部丛刊》初编,集部308函第七册
    《天籁集编年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审音鉴古录》,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781-1782册。
    《全元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弃余稿》,泰州市图书馆藏嘉庆辛未年兴宁刊本。
    《平山堂图志》卷九,成文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
    《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版。
    《丹午笔记·吴城日记·五石脂》,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迨暇集》,泰州市图书馆藏嘉庆辛未年兴宁刊本。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
    《鲍参军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嘉靖) 《兴化县志》4卷。
    (嘉靖) 《惟扬志》38卷。
    (隆庆) 《仪真县志》14卷。
    (隆庆) 《高邮州志》12卷。
    (万历) 《扬州府志》。
    (万历) 《泰州志》。
    (万历) 《江都县志》23卷。
    (万历) 《宝应县志》12卷。(崇祯) 《泰州志》10卷首1卷。
    (康熙) 《仪真县志》22卷。
    (康熙) 《扬州府志》40卷。
    (康熙) 《兴化县志》14卷。
    (康熙) 《江都县志》16卷。
    (康熙) 《宝应县志》24卷。
    (雍正) 《泰州志》首1卷。
    (雍正) 《江都县志》20卷图1卷。
    (雍正) 《高邮州志》12卷。
    (乾隆) 《江都县志》32卷。
    (乾隆) 《高邮州志》12卷首1卷末1卷。
    (乾隆) 《甘泉县志》20卷首1卷。
    (嘉庆) 《重修扬州府志》,嘉庆十五年刊本。
    (嘉庆) 《仪征县续志》10卷。
    (嘉庆) 《两淮盐法志》,同治九年扬州书局重刊本。
    (嘉庆) 《江都县续志》12卷首1卷。
    (嘉庆) 《高邮州志》12卷首1卷。
    (嘉庆) 《甘泉县续志》10卷首1卷。
    (嘉靖) 《宝应县志》略4卷。
    (道光) 《重修仪征县志》50卷首1卷。
    (道光) 《重修宝应县志》28卷首1卷。
    (道光) 《续增高邮州志》不分卷。
    (道光) 《泰州志》36卷首1卷。
    (同治) 《续纂扬州府志》,同治十三年刊本。
    (光绪) 《增修甘泉县志》,光绪七年刊本。
    (光绪) 《泰兴县志》。
    (光绪) 《江都县续志》3卷首1卷。
    (民国) 《歙县志》。
    (民国) 《江都县续志》30卷首1卷。
    (民国) 《甘泉县续志》29卷首1卷。
    《兴宁县志》,中国方志丛书第九号。
    朱世源:《扬州历代书法考评》,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朱福《扬州风物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0。
    朱福、许风仪:《扬州史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周育德:《中国戏曲文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年。
    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讲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周贻白:《周贻白小说戏曲论集》,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
    周妙中:《清代戏曲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
    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赵山林:《中国戏曲观众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赵山林:《中国戏剧学通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赵山林:《中国古典戏剧论稿》,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赵山林:《历代咏剧诗歌选注》,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
    赵景深:《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赵景深:《戏曲笔谈》,中华书局,1962年11月版。
    赵景深:《读曲小记》,中华书局,1959年7月版。
    赵景深:《读曲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版。
    赵景深、张增元编:《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赵航:《扬州学派研究》,扬州:广陵书社2000年。
    章培恒:《十大戏曲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章培恒:《洪升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
    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
    张庚 郭汉城:《中国戏曲通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版。
    张发颖:《中国戏班史》,学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张发颖:《中国家乐戏班》,学苑出版社,2002年2月版。
    曾永义:《戏曲源流新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俞为民:《宋元南戏考论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俞为民:《曲体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俞为民:《李渔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余从等:《中国戏曲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12月版。余从:《戏曲声腔剧种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
    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
    姚邦藻:《徽州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幺书仪:《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
    严敦易:《元明清戏曲论集》,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
    薛永年、薛锋:《扬州八怪与扬州商业》,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徐子方:《明代杂剧史》,中华书局,2003年8月版。
    徐扶明:《红楼梦与戏曲比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武俊达:《扬戏曲调介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4年。
    吴新雷:《中国戏曲史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吴新雷:《二十世纪前期昆曲研究》,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
    吴梅:《顾曲麈谈·中国戏曲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韦人:《扬州戏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韦人、韦明铧:《扬州曲艺史话》,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
    韦人,韦明铧:《扬州清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韦庆远:《清代奴婢制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
    韦明铧《扬州文化谈片》,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韦明铧:《维扬优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韦明铧:《二十四桥明月夜——扬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王瑜主编:《扬州历代名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王瑜、朱正海主编:《盐商与扬州》,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王鸿:《扬州散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田仲一成:《明清的戏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1月版。
    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孙逊:《人文研究与探索——都市与文化学术》,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
    孙逊:《都市文化史:回顾与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孙逊,孙菊园编:《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资料汇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版。
    孙歌 陈燕谷 李逸津:《国外中国古典戏曲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
    孙崇涛 徐宏图:《戏曲优伶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年。
    苏子裕:《中国戏曲声腔剧种考》,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任半塘:《唐戏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0月版。
    青木正儿著,王古鲁译:《中国近世戏曲史》,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
    秦岭云:《扬州八家丛话》,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齐森华:《曲论探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4月版。
    潘光旦:《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
    苗怀明:《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中华书局,2005年6月版。
    马积高:《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陆铨:《泰县著述考》,泰州市图书馆传抄本,1963年。
    陆萼庭:《清代戏曲家丛考》,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
    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卢前:《明清戏曲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刘水云:《明清家乐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刘念兹:《戏曲文物丛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
    刘瑾辉:《焦循评传》,扬州:广陵书社,2005年。
    林叶青:《清中叶戏曲家散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林鑫:《扬昆探微录》,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
    廖奔:《中国戏曲声腔源流史》,台北贵雅文化失业有限公司,1992年版。
    廖奔:《中国戏曲发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版。
    廖奔、刘彦君著:《中国戏曲发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李占鹏:《关汉卿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李修生:《元杂剧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李廷先:《唐代扬州史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李时人:《中国古代禁毁小说漫话》,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1999年。
    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蒋星煜:《中国戏曲史探微》,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
    蒋星煜:《中国戏曲史索引》,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
    蒋星煜:《中国戏曲史钩沉》,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
    季国平:《元杂剧发展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黄仕忠:《中国戏曲史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
    黄裳:《黄裳文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黄霖等:《中国小说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胡艺:《扬州八怪年谱》,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年。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胡忌:《宋金杂剧考》,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4月版。
    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
    郭豫适:《论红楼梦及其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郭豫适:《红楼研究小史稿(清乾隆至民初)》,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1月版。
    郭豫适:《红楼梦问题评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2月版。
    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7月版。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顾笃璜:《昆剧史补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龚国光:《江西戏曲文化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葛剑雄主编,曹树基著:《中国人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丁家桐:《扬州八怪全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陈汝衡:《说书史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陈芳:《乾隆时期北京剧坛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曹永森:《扬州风俗》,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
    蔡丰明:《江南民间社戏》,上海:百家出版社,1995年。
    白新良:《乾隆皇帝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
    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3月版。
    《扬州戏曲》,扬州市文化处,扬州市文联,1962年。
    《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
    《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
    《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左步青:《乾隆南巡》,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2期。
    朱宗宙:《清代扬州盐商与戏曲》,载《盐业史研究》,1999年2期。
    朱宗宙:《明清时期扬州盐商与文人雅集》,《盐业史研究》2001年2期。朱祥生:《关于扬州清曲的几点思考》,载《艺术百家》,2002年3期。
    朱万曙:《<雷峰塔>的梨园本与方成培改本》,载《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4期。
    朱恒夫:《清代戏曲班社概论》,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3期。
    周育德:《扬州太平班和迎銮戏》,载《戏曲研究》第九辑。
    周育德:《名噪都下得集秀场部——读<消寒新咏>所见,《戏剧学习》,1982年4期。
    周传家:《魏长生论》,《戏曲研究》第21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
    郑志良:《论乾隆时期扬州盐商与昆曲的发展》,载《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6期。
    张亭:《石牌发现郝天秀史料》,载《黄梅戏艺术》,1989年1期。
    袁行云:《清乾隆间扬州官修戏曲考》,见《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巴蜀书社,1990年。
    俞为民:《元代南北戏曲的交流与融合》(下),《山西师大学报》2003年2期。
    俞为民:《元代南北戏曲的交流与融合》(上),《山西师大学报》2003年1期。
    俞为民:《南戏的产生及其市民性》,《戏剧艺术》2005年3期。
    于质彬:《康乾二世南巡与花部之乡扬州——花部盛于清代扬州考》,载《艺术百家》,1991年2期。
    叶长海:《明清戏曲演艺论》,载《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5期。
    幺书仪:《乾隆皇帝与戏曲》,载《紫禁城》,2005年6期。
    薛宗正:《明代盐商的历史演变》,载《中国史研究》,1980年2期。
    薛锋、杨杏芝:《清代扬州徽商与扬州八怪》,载《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5期。
    谢柏梁:《序跋在戏曲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戏曲艺术》,2004年4期。
    吴新雷:《扬州昆曲班社考》,载《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1期。
    吴新雷:《吴中昆曲发展史考论》,《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1期。
    吴新雷:《苏州昆班考》,《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4期。
    吴新雷:《四大徽班与扬州》,载《艺术百家》,1991年第2期。
    吴新雷:《南京剧坛昆曲史略》,《艺术百家》1996年3期。
    吴新雷:《关于昆剧研究的世纪回顾》,《东南大学学报》1999年1期。
    韦明铧:《扬州剧场考》,载《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4期。
    韦明铧:《春台·春台戏·春台班》,载《艺术百家》,1991年2期。
    王伟康:《<扬州画舫录>中的演剧艺术实录探微》,载《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7年3期。
    王思治、金成基:《清代前期两淮盐商的盛衰》,《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2期。
    王强:《乾隆时期的山陕会馆戏台》,《戏曲研究》第31辑。
    汤振海:《焦循及其戏曲著述》,《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3期。
    苏子裕:《京腔六大班初探》,《戏剧学习》,1985年2期。史梅:《<扬州画舫录>版本初探》,载《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5期。
    丘慧莹:《乾隆朝剧学的创新与发展》,载《南京师大学报》,1999年2期。
    丘慧莹:《乾隆朝剧学的传承与延续》,载《东南大学学报》,1999年2期。
    祁淑惠:《论扬州评话的兴衰及艺术探源》,载《艺术百家》,2002年3期。
    明光:《扬州盐商家班研究》,载《艺术百家》,1990年4期。
    明光:《扬州古代戏曲发展史略》,《艺术百家》,1996年1期。
    明光:《李斗戏曲创作与理论》,载《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3期。
    明光:《班主江春传论》,载《艺术百家》,1993年2期。
    陆萼庭:《读<曲海总目提要>札记》,载《文学遗产》,2003年1期。
    刘致中:《<曲考>即<剧说>考》,《文学遗产》,1981年4期。
    刘琼:《清代徽商与扬州文化》,载《江苏图书馆学报》,2001年3期。
    刘孔伏:《<曲考>非<剧说>辨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2期。
    林鑫:《扬州昆曲考证》,载《扬州职业大学学报》,1999年3期。
    林鑫:《“扬昆”的演唱风格》,载《艺术百家》,2000年2期。
    李修生:《元代杂剧演员朱帘秀》,载《戏曲研究》第五辑。
    李明:《明清苏州、扬州、徽州三地风俗的互动互融——兼谈“苏意”、“扬气”与“徽派”》,《史林》2005年2期。
    柯玲、陈云龙:《消费视野中的城市俗文学活动——清代扬州俗文学引发的几点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3期。
    鞠德源、林永匡:《乾隆勒索盘剥官商民史料》,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1期。
    金登才:《花部的兴起》,《戏剧艺术》,1983年4期。
    黄俶成:《论两淮盐业经济对清代学术文化的影响》,载《江海学刊》,2001年3期。
    华立:《“唐船风说书”与流传在日本的乾隆南巡史料》,载《清史研究》,1997年3期。
    郭明道:《扬州学派哲学思想初探》,载《扬州大学学报》,2002年6期。
    顾泽旭:《论清代扬州画派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和生活时代条件》,载《学术探索》,2003年5期。
    范丽敏:《“京腔六大班”与“京腔十三绝”再探》,《艺术百家》,2004年3期。
    杜颖陶:《雷峰塔传奇的作者》,《剧学月刊》四卷八期,1935年8月。
    杜海军:《<曲考>不是<剧说>》,《殷都学刊》,2001年4期。
    车锡伦:《宋元小唱考——兼析扬州清曲起源说的一种错误》,《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2期。
    《道光初年楚岸盐船封轮散卖史料》,《历史档案》,1991年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