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基于治理理念的教育考试违规处理话语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虽早已过去三十多年,然而却仍遗留下大量的可供研究和探讨的空间。从考试学与社会学双向层面上解读,不难看出它是教育考试违规处理的话语模式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本文以之为切入点,首先通过对该事件文本还原以及其中的政治话语分析,阐明考试违规的话语处理模式对于教育考试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然后在阐释教育考试违规的内涵以及梳理古今中外的考试违规现象及其处理措施类型的基础上,对教育考试违规处理的话语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对古今中外的教育考试违规处理的话语模式进行概括、总结,指出它们存在的必然性及其意义,并对它们的利弊进行比较和鉴别;最后,本文在上述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指出建立基于治理理念的教育考试违规处理话语模式的迫切性和必然性,并详尽地梳理了治理理念这个概念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且得出本文对其的界定和阐明了基于治理理念的教育考试违规处理话语模式的三个要件:人文要件、平等要件、教育与发展要件及其意义等。本文也同时指出,任何教育考试违规处理的话语模式的形成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经过大量社会实践的验证,需要有一个磨合、演进的过程。我们应在具体的考试违规处理实践中去检验、丰富和完善,在探索中不断回应面对的冲击和挑战,从而为推动我国教育考试事业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It has been more than 30 years since the Ma Zhenfu People's Commune Middle School incident,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left for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From the aspects of assessment and sociology, it is obvious to find it a typical case of the discourse model of the disposal of the violation in educational examination. Based on the discourse mode, this thesis firstly restored the discourse in the incident and analyzed the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clarifi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discourse disposal mode of the violation in educational examination, and eve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secondly, based o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violation in educational examin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violating phenomenon and the disposal solutions to them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thesis analyzed the elements of the discourse disposal mode of the violation in educational examination, and concluded the features of the discourse modes, and explained the inevitabil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ir existence, and contrasted and distinguishe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t last,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this paper suggested the urgency and inevita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overnance-oriented discourse pattern of the violation in educational examination, and illust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administration of the violation in educational examination, and concluded defini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it, and the four conditions of the governance-oriented discourse model of the violation in educational examination: condition of culture, equality,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Meanwhile, this paper also indicated that any formation of the discourse disposal model of the violation in educational examination can not be accomplished in an action, because it takes proof and validation with large amount of social practice, and it needs a process of adjustment and evolvement. We should verify, enrich and improve the mode in specific practices of the disposal of the violation in examination, and respond ceaselessly to the challenge in the investigation to play an active role to facilitate the all-a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al examination field in our country.
引文
[1]在记载中,这段话流传的版本很多,这里以《唐河县教育志》中的记录为依据。
    [1]详见长篇文革回忆录范正美:《秋梦追思》,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1]2004年教育部出台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以及处于立法阶段的《教育考试法》.
    [1]黄莉敏:《古今考试及舞弊现象之比较》.《沧桑》2005年第2期
    [1]昆冈等修:《钦定大消会典事例》.上海:商务印书馆,1909.
    [2]相关研究,详见李田荣《咸丰八年顺天乡试科场案概述》(《历史档案》1986.4)、纪耕新《清代的科场案》(《文史知识》1990.2)、高中华《肃顺与戊午科场案考证》(《广西师院学报》,2003.2)等。
    [1]See G.Lewis and C.Slade,Critical Communication,Sydney:Prentice Hall,1994,pp.35-42
    [1]参见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30178/5712527.html
    [1]赵尔巽:《清史稿.选举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四一,《礼部·贡举·整肃场规一.乾隆十年”、“乾隆五十七年”》卷一○一三
    [1]详见 http://edu.sina.com.cn/exam/2006-0-03/113644449.html
    [2]最近两年,又把对考试违规考生的处理上网并与其个人信用记录挂钩。
    [1]此方面可参阅张治勇:《美国防考试作弊的经验及启示》,《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9期
    [2]丁华:《美国防治考试舞弊及其启示》,《江西教育》2005年第一期
    [1]胡肖华,徐靖:《“良法”治校与大学生合法权利保障——高校校规之上位法违宪检讨》,《法学论坛》,2005年第六期
    [1]Richard.D.and M.J.Smith(2002).Governance and Public Policy in the United Kingdo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p.26
    [2]Weiler,P.(2000).In Search of Governance.In David,A.,and M.Keating(Eds.).The Future of Governance.St.Leonards,NSW;Allen Unwin.
    [1]参见罗西瑙:《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21世纪的治理》,《全球治理》杂志,1990年创刊号,转引自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7-96页
    [3]江库伊曼、范.弗和:埃特:《治理与公共管理》.见库伊曼等编·《管理公共组织》,萨吉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64页,转引自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
    [1]资料来源:Salamon.L.(Eds.)(2002).The Tools of Government:A Guide to the New Governmen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p.9.
    [2]毛寿龙:《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3]World Bank,(1992).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
    [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28页
    [1]彭小奇 左清:《以人为本,依法管理,开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教育决策与管理》.2005年第9期上半月刊
    [1]刘世佳:《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十个论点》,《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五期
    [1]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上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4-04-05(1)
    [1][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36页
    [1]鲁子问:《国家.考试.人:国家构建视野的考试探索》.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廖平胜:《考试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3]廖平胜:《考试管理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廖平胜:《考试学原理》.武汉.华中示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廖平胜:《考试是一门科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梁其健,葛为民:《考试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杨学为:《普通高校入学考试文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杨学为,廖平胜:《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刘海峰:《中国考试发展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张宝昆:《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社会控制功能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11]于信风:《考试学引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2]贾非:《考试制度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
    [13]陈晓云:《普通高校入学考试改革与管理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4]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5]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6]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7]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8][美]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9][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0]李维安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1]宁向东:《公司治理理论》(第二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22][英]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从现代国家到世界主义治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但昭彬:《话语权与教育宗旨之共变》.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冯倩,魏玉娟:《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4期
    [3]张立文:《弘扬传统和思想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人民论坛.2005(3)
    [4]张行涛:《考试的社会学概观》.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
    [5]王蕾:《探索以人为本的普通高校入学考试新体制》.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4)
    [6]李平:《谈教育考试管理的范畴及社会性》.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7]冀纯堂,王海:《试论我国考试活动的现状与规范》.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8]谢福林:《浅谈控制只能及其在考试管理中的运用》.现代教育论丛.1997(1)
    [9]冯用军,张宝昆:《国家级大规模考试控制社会分层功能的政治学分析》.湖北招生考试.2005(4)(下半月)
    [10]将后强:《国家教育考试管理模式的立法定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7)
    [11]董杜骄:《试卷安全立法模式研究》.法学论坛.2005.4
    [12]廖平胜:《论考风考纪与考试的生命力》.中国考试.1999(3)
    [13]胡向东:《论考风》.湖北招生考试.2003(12)
    [14]马玉新:《依法制考之我见》.河北自学考试.2004(6)
    [15]安志红:《谈加强高效考风纪律建设》.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8)
    [16]郑国兵 苏福民:《考试信誉与考风考纪》.泰安师专学报.2002(4)
    [17]常天义:《考风考纪中存在的问题急待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2)
    [18]唐蓉,熊辉:《析考试舞弊谈依法制考》.湖北招生考试.2003(12)
    [19]汤灿晴,汪红:《普通高校入学考试集体舞弊现象的博弈分析》.湖北招生考试.2004(8)
    [20]张允平:《普通高校入学考试舞弊的解决之道》.新西部.2004(8)
    [21]韩重:《考试作弊归因及防范》.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2]张治勇:《美国防考试作弊的经验及启示》.教育科学研究.2005(9)
    [23]刘正发:《评考试舞弊问题》.民族教育研究.2002(2)
    [24]刘立支:《浅谈各类考试高科技作弊现状及其对策》.山东电大学报.2004(3)
    [25]谢文俊:《考试作弊处罚的正当程序研析》.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5)
    [26]李勇:《普通高校入学考试亦须依法规范》.法制日报.2000(7)
    [27]邢瑞春:《会诊普通高校入学考试舞弊案》.生活时报.2000(7)
    [28]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9]景象:《权力·话语·法律》.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0]李佳:《言语交际模式及策略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1]黄薇:《话语关联性解读》.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2]沈娉:《话语标记语与元认知》.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3]迟语:《话语误解分析及其对交际机制的启示》.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4]王允曦:《教师话语礼貌分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5]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博士学位论文1999
    [36]王爱君:《语言态度的社会实践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7]王美华:《说话者话语角色及其转换的功能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8]苏雪莲:《“革命文学”论争中的阶级话语》.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9]吕蓓蓓:《政治语篇思想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0]卫麦鹏:《会话中面子受伤害后的补偿话语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1]乔妍:《论辩话语的顺应性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2]陈盛荣:《论语境与话语交际的关系》.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3]伍国春:《话语控制行为及其成事性效应之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4]欧阳旭:《“委婉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云梦学刊-2006年5期
    [45]左燕:《权力与话语》.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6]田洁:《话语的社会构建作用》.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7]惠长征:《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和实例》.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8]湛朝虎:《试论批评话语分析的若干问题》.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49]胡继华:《批评话语的新近走向》.文艺争鸣.2005(2)
    [50]张红燕:《论话语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2)
    [51]李琳:《试论批评言语行为中的性别话语模式》.湖南社会科学2005(5)
    [52]刘伟红:《城市公共管理治理理念的定位:生态城市观》.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53]蒋一澄:《新合作主义:欧洲城市治理理念的转型》.兰州学刊2006(4)
    [54]朱斯琴:《治理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其启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55]朱政:《治理理念下的中国行政改革趋向》.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56]朱广忠:《加拿大的社会福利制度与政府治理理念》.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4)
    [57]陈丽,韩平:《治理理念下的我国行政主体状态研究》.前沿2005(11)
    [58]马晓燕:《变迁中的治理理念及中国实践分析》.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
    [2]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2004年
    [3]教育部: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2005年
    [4]湖北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教育招生政策文件汇编.武汉.200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