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萧统文学集团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作家会因各种原因走到一起而汇集成一个文学创作集团。如南北朝时期,以梁昭明太子为首的文学集团,在当时众多的文学集团中,不仅人数众多,作品众多,而且因为萧统是皇太子的原因,他们的创作和风格格外引人注目。研究萧统文学集团,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其文学集团逐步形成的原因和过程,而且能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和作家对时代的众多贡献。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不仅在过去,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今天,也有重要的借鉴和研究价值。
     萧统文学集团约有32位作家,以所谓“东宫十学士”和刘勰等人为代表。其形成和演进共分为三个时期:从萧统出居东宫(506)到他加元服(514)是萧统文学集团的萌芽期。这一时期主要以萧统的学习活动为主。萧衍为自己的儿子萧统拣选了一批饱学之士,初步形成了萧统的文学圈子;从萧统加冠(514)到萧统去世(531),是萧统文学集团的形成和发展期。此时由于沈约的去世,萧统政治地位的确立以及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团结了一批著名的文士。他们在萧统的主持下开展了很多文学活动,并编撰了著名的《文选》;从萧统去世(531)到中大通六年(534),是萧统文学集团的终结期。这一时期,随着萧纲的入主东宫,萧统文学集团的成员受到政治上的打压和排挤,于是逐渐式微。
     综观萧统文学集团的形成过程,它不仅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因素有关,还与萧统自身的个人因素有关。沈约、任昉等人对后进文士的提携以及萧衍对文人的拣选,为萧统文学集团提供了人才基础。而萧统的政治身份,以及他的个人爱好,在客观上推动了该集团的形成和发展。这一文学集团首先是政治的产物,故有其鲜明的政治性;他们有组织地开展了一些重要的学术活动,故有其鲜明的学术性;由于该集团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成员流动频繁,故又有鲜明的开放性。
     萧统文学集团的文学思想是有梁一代最为积极健康的文学思想。这些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萧统、刘孝绰、刘勰等人的作品中。他们继承了儒家的文学思想,故贵雅;他们看到了裴子野等人的复古文学思想和沈约、萧纲等人的新变文学思想的缺陷,故尚中;他们身处文学求变的时代,故主张通变;他们受到情绮靡的影响,故重情。萧统文学集团还留下了许多作品。在诗歌作品中,最有特色的是咏物诗、赠答诗和艳情诗;在散文和辞赋中也有不少佳作,但其余大多数都是残缺不全的作品,因而很难对其进行整体评价和研究。
     从总体上看,萧统文学集团在有梁一代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直接关系到梁代文学的分期。他们的折中文学思想是后来南北文风融合的先导。他们编撰的重要成果——《文选》,成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品牌,对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In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a, numerous writers established a literary group because of their sharing creation thought. For example, there is a group led by the Prince Liang Zhaoming, in which they created lots of works. What’s more, another Prince Xiao Tong whose literary style rouses the creation interests of many people. Study on the Xiao Tong literary group makes us not only comprehend the cause and formation of the group, but also clearly see the impact of historic era on the writers and vice versa. The historic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past and in modern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Xiang Tong literary group has about 32 writers, as represented by Scholar Liu Xie and The Ten Scholars Lived in Donggong palace. The form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Xiao Tong group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stages. Firstly, the germination of the literary group is from Xiao Tong lived out of Donggong Palace (506) to his capping ceremony (514), this stage was mainly based on his learning. Xiao Yan (the founder of Nan Liang regime) helps Xiao Tong select a group of scholar of literature, and then it formed the literature circle centered on the scholar Xiao Tong. Secondly,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Xiao Tong literary group is from the Xiao Tong’s capping ceremony (514) to his death (531). Due to the scholar Shen Yue’s death at that tim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Xiao Tong‘s political power and his noble-mined personality, and the union of a group of famous scholar in literature, so many literary activities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anthology compiled under the help of the King Xiao Tong. Thirdly, the end period of Xiao Tong’s literary group is from his death(531) to the sixth year in Zhong Da Tong (534).with the entrance of Xiao Gang lived in Donggong palace, owing to the literary combine and the political squeeze, the Xiao Tong literary group had been gradually disappeared.
     After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oup, its formation benefited from political and personal factors of Xiao Tong. Due to Shen Yue and Ren Fang’s help on the following scholar and the Xiao Yan’s selection of scholar in literature, it established solid foundation of the Xiao Tong literary group in intellige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oup was objectively pushed up by the work of Xiao Tong’s political identity and his own personal taste in literature. The literary group has a feature in politics, because of the production the political struggle. They carried out some important academic activities in literature, so it has the feature in academy. What’s more, the group existed in the complicated surroundings, and the frequency of member’s flow, so the group has also an open feature
     The literary thought of Xiao Tong literary group has one of the most actively healthy in Liang Dynasty. And it has been embodied in the works of Xiao Tong, Liu Xiaochuo, Liu Xie, etc. They inherited the Confucian thought, so called elegance. They found the thought of return to the ancients advocated by Pei Ziye as well as the limitation of Shen Yue and Xiao Gang in newly changed literary thought, so called dialectics. And they located in the changing times of literature, so they emphasized the changing as well as they are influenced by the ingredient of emotion, so called emotional emphasis. Many works was left in Xiao Tong literary group. In the poetry, the most unique aspect is the object-chanting poetry, the reciprocal poetry and the erotic poetry. There also has a lot of excellent works in prose and CiFu, but most of the remaining works are incomplete, making it difficult to conduct an overall evaluation.
     In a word, Xiao Tong literary group played a keen role in Liang Dynasty,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closely related the classification of its literature. Their golden mean thought is the guidance of literary style combination in Nan-Bei Dynasty. And their compiled production in literature—anthology, has become name-brande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well as deeply influenced on the posterity.
引文
①指南朝齐代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延揽文学才士,由此形成的文学集团。代表作家有沈约、任昉、范云、萧琛、萧衍、陆倕、谢脁、王融等人。
    ②胡大雷:《中古文学集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前言。
    ③刘跃进先生用“文人集团”这一称谓,当是因为该集团中有些成员是经学家,如明山宾;有些成员是书法家,如殷钧。这些人的文学作品很少,有的甚至没有作品流传,称他们为“文人”更准确。
    ④刘跃进:《古典文学文献学丛稿》,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①参见(日)清水凯夫著,韩基国译:《六朝文学论文集》,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②俞绍初等编:《中外学者文选学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③俞绍初:《<文选>成书过程测》,文学遗产,1998年第1期。
    ④屈守元:《文选导读》,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版。
    ⑤穆克宏:《昭明文选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⑥傅刚:《<昭明文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⑦王立群:《文选成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①胡大雷:《<文选>编纂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阎采平:《齐梁诗歌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③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丁福林:《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⑤曹道衡:《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⑥曹道衡,傅刚:《萧统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⑦胡德怀:《齐梁文坛与四萧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⑧林大志:《四萧研究——以文学为中心》,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⑨沈意:《南朝文学集团与南朝文学》,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⑩丁国祥:《论南朝文人集团》,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1林大志:《论萧梁皇室文学集团的组成及其文艺活动》,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①普慧:《齐梁三大文学集团的构成及其盟主的作用》,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2期。
    ②阎采平:《士庶关系与齐梁文学集团》,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
    ③陈群:《文学集团与南朝文人的社会生活》,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①胡大雷:《中古文学集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前言。
    ②沈意:《南朝文学集团与南朝文学》,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8页。
    ③刘跃进:《古典文学文献学丛稿》,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67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67页。
    ③胡大雷:《中古文学集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页。
    ④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81页。
    
    ①胡大雷:《中古文学集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9页。
    ②胡大雷:《中古文学集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0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07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88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51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10页。
    ④(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09页。
    ⑤(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81页。
    
    ①穆克宏,郭丹编著:《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66页。
    ②(南朝·梁)萧统著,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43页。
    ④(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67页。
    ⑤(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1页。
    ①据《梁书·武帝本纪》:“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并游焉,号曰‘八友’。”
    ②柏俊才:《梁武帝萧衍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78页。
    ③曹道衡,傅刚:《萧统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页。
    ④所谓“永明体”,指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产生的一种新诗体,亦称“新体诗”。其主要特点是讲求“四声八病”。“四声”指平、上、去、入;“八病”指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
    ⑤曹道衡,傅刚:《萧统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页。
    ⑥(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07页。
    ⑦(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08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08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89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78页。
    ④(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51页。
    ⑤(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65页。
    ⑥(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73页。
    
    ①参见穆克宏著:《昭明文选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7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10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85页。
    ④(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80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40—641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26页。
    ③南朝丁父忧用郑玄说,时间为两年零三个月。参见丁凌华《中国丧服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4页。
    ④关于张缵的生卒年,曹道衡等人有详细的考证。参见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628页。
    ⑤(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65页。
    ⑥(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10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93页。
    ②王立群:《<文选>成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3页。
    ③王立群先生认为,《梁书》和《南史》王锡传的记载都有失误之处。他对这些文字作了细致的梳理,但最终的结论也是王锡和张缵不得同时为太子舍人。参见王立群《<文选>成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1—133页。
    ④刘孝绰天监十三年(514)出为安西成王萧秀的记室,随府在郢州,但此年三月回京。参见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34页。
    ⑤参见屈守元:《文选导读》,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版,导言。
    ⑥参见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81页;曹道衡,傅刚:《萧统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146页;刘跃进在《古典文学文献学丛稿》中也反对屈守元的观点。
    ⑦参见王立群:《<文选>成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7—129页。他认为梁代的学士有三种:读书之士、学者和官员学士。世人习称的“昭明太子十学士”是八位官员学士与两位文士的总称。
    ⑧(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06页。
    ⑨(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07—408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96页。
    ②曹道衡,傅刚:《萧统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82—1783页。
    ④(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09页。
    ⑤(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83页。
    ⑥(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16页。
    ⑦(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97页。
    ①(日)清水凯夫著,韩基国译:《六朝文学论文集》,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
    ②参见穆克宏《昭明文选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0—99页;曹道衡,傅刚:《萧统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8—226页。
    ③(日)遍照金刚著,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45页。
    ④(宋)王应麟:《玉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7页。
    ⑤阿土是刘孝绰小名。参见(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79页。
    ⑥(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80页。
    ⑦(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80页。
    ⑧(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83—484页。
    ⑨(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85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80页。
    ②(北齐)颜之推著,庄辉明、章义和译注:《颜氏家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页。
    ③(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影印本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83页。
    ④(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80页。
    ⑤参见(日)清水凯夫著,韩基国译:《六朝文学论文集》,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穆克宏:《昭明文选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页;曹道衡,傅刚:《萧统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9—226页。
    ⑥(唐)姚思廉:《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54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75页。
    ②曹道衡,傅刚:《萧统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页。曹说寄赠者9人,当为10人,漏记“刘侯”。
    ①(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17页。
    ②参见刘跃进:《古典文学文献学丛稿》,北京:文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脚注。
    ③(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86页。
    ④(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93页。
    ⑤(清)严可钧:《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七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18页。
    ⑥曹道衡,傅刚:《萧统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131页。
    ⑦(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05页。
    ⑧(日)清水凯夫著,韩基国译:《六朝文学论文集》,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47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47页。
    ②(唐)令狐德棻等:《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733页。
    ③曹道衡,刘跃进:《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6、474页。
    ④(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0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85页。
    ②(南朝·梁)钟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1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7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03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75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79页。
    ④(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84—485页。
    ⑤(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29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41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3页。
    ③柏俊才:《梁武帝萧衍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1—75页。
    ④曹道衡:《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4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66页。
    ②(清)严可钧:《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七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33页。
    ③严可钧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七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47页。
    ④(南朝·梁)萧统著,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⑤俞绍初认为“解讲”即解散法座,停止讲经之谓。而柏俊才认为“解讲”即“讲解”。
    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97页。
    ⑦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29页。
    ⑧胡适认为范缜发表《神灭论》在梁天监六年(507),参见柏俊才《梁武帝萧衍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4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05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51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06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08页。
    ③王立群:《<文选>成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17—120页。
    ④沈意:《梁代中期文坛之争的实质》,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142—145页。
    ⑤(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67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97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37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43页。
    ①《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62页。
    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44页。
    ④(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10页。
    ⑤(汉)王充:《论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59页。
    ⑥(汉)贾谊:《新书》(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9页。
    ⑦涂光社:《古代文学的雅与俗》,暨南学报,1995年第2期,第109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85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86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86页。
    ④(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85页。
    ⑤(汉)扬雄《法言》(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页。
    ⑥(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96页。
    ⑦(南朝·梁)萧统著,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84页。
    ①(南朝·梁)萧统著,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②(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00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02页。
    ④(南朝·梁)萧统著,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页。
    ⑤(清)严可钧:《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七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44页。
    ⑥穆克宏,郭丹编著:《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65页。
    ①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05页。
    ②同上。
    ③同上。
    ④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84页。
    ⑤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99页。
    ⑥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01页。
    ⑦(清)严可钧:《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七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35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43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43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页。
    ④(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90页。
    ⑤(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47页。
    ⑥(清)严可钧:《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七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18页。
    ①(清)严可钧:《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七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16页。
    ②(南朝·梁)萧统著,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1页。
    ④(清)严可钧:《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七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24页。
    ①曹道衡,傅刚:《萧统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页。
    ②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14页。
    ③刘畅:《论刘勰首倡融合南北文学两长》,文学遗产,1996年第6期,第12—20页。
    ④曹道衡,傅刚著:《萧统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⑤(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907—908页。
    ①曹道衡,傅刚:《萧统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
    ②穆克宏,郭丹编著:《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65页。
    ③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7页。
    ④《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19页。
    ⑤穆克宏,郭丹编著:《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66页。
    ⑥穆克宏,郭丹编著:《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66页。
    ①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19页。
    ②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21页。
    ③陈伯海:《释“情绮靡”——兼论传统杂文学体制中的文学性标志》,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6期,第70—79页。
    ④(清)沈德潜:《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79页。
    ①(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41页。
    ②(清)严可钧:《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七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10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0页。
    ④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36页。
    ⑤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37页。
    ①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38页。
    ①(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82页。
    ①(南朝·梁)萧统著,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75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33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33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35页。
    ③曹道衡,傅刚:《萧统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
    ①(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65页。
    ②林大志:《南朝咏物诗摭谈》,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③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94页。
    ④(南朝·梁)萧统著,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⑤(南朝·梁)萧统著,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①(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65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39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82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10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18页。
    ④阎采平:《齐梁诗歌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81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96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10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13页。
    ①(南朝·梁)萧统著,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40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21页。
    ④(南朝·梁)萧统著,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⑤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32页。
    ⑥(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77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9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23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75页。
    ④(南朝·梁)萧统著,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84页。
    ⑤(清)严可钧:《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三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76页。
    ⑥(清)严可钧:《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七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71页。
    ⑦(清)严可钧:《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七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22页。
    ⑧(清)严可钧:《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七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23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84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61页。
    ③(清)严可钧:《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七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64页。
    
    ①(清)严可钧:《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七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45页。
    ②(清)严可钧:《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七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493页。
    ③(南朝·梁)萧统著,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页。
    ④(清)严可钧:《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七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64页。
    
    ①(清)严可钧:《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七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22页。
    ②曹道衡,沈玉成:《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48页。
    ①(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0页。
    ②(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29页。
    ③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页。
    ④葛晓音:《八代诗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55页。
    ⑤林大志:《四萧研究——以文学为中心》,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57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43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14页。
    ②梁书曰:“沈约久处端揆,有志台司,论者咸谓为宜,而帝终不用,乃求外出,又不见许”。沈约进退失据,由此可见。
    ③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82页。
    ④以上例证参见林大志:《四萧研究——以文学为中心》,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8—89页。
     ①(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29—1730页。
    ①曹道衡:《中古文史丛稿》,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②(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48页。
    ③(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77页。
    ④原作是“三《词选》”,参见(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6页。许逸民注评本据后文《恨赋》、《别赋》改为《文选》。参见(唐)段成式撰,许逸民注评:《酉阳杂俎》,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3页。
    ⑤(唐)韩愈著,严昌校点:《韩愈集》,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373页。
    ⑥(宋)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老学庵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0页。
    ①曹道衡:《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89页。
    ②“新文选学”之称出于日本汉学家神田喜一郎。参见王立群:《现代<文选>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2页。
    ③曹道衡,傅刚:《萧统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6页。
    [1](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2](唐)姚思廉撰.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3](唐)姚思廉撰.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4](唐)李延寿撰.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5](唐)魏徵等撰.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6](唐)令狐德棻等.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
    [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8](清)严可钧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9]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0](汉)贾谊.新书(影印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1](汉)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12](汉)扬雄.法言(丛书集成初编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3](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4](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15] (北齐)颜之推著,庄辉明等译注.颜氏家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6](宋)王应麟.玉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
    [17](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8](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19](清)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20](清)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21](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2](唐)段成式撰,许逸民注评.酉阳杂俎[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
    [23](唐)韩愈著,严昌校点.韩愈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
    [24](清)王夫之.姜斋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25]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26](宋)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老学庵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2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8]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29](日)遍照金刚著,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
    [30]葛晓音.八代诗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31]曹道衡,沈玉成著.中古文学史料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32]曹道衡,刘跃进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33]曹道衡.中古文史丛稿[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
    [34]曹道衡,傅刚著.萧统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5]曹道衡.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36]曹道衡,沈玉成编撰.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37]刘跃进著.古典文学文献学丛稿[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1月第2版.
    [38]俞绍初等编.中外学者文选学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39]穆克宏,郭丹编著.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40](梁)萧统著,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
    [41]柏俊才.梁武帝萧衍考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42]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43]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版.
    [44](日)清水凯夫著,韩基国译.六朝文学论文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
    [45]穆克宏.昭明文选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46]王立群.现代《文选》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7]王立群.《文选》成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48]屈守元.文选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
    [49]傅刚.《昭明文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50]胡大雷.《文选》编纂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51]胡大雷.中古文学集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52]胡德怀.齐梁文坛与四萧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53]林大志.四萧研究——以文学为中心[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54]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55]阎采平.齐梁诗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56]丁福林.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57]林大志.论萧梁皇室文学集团的组成及其文艺活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38—44.
    [58]普慧.齐梁三大文学集团的构成及其盟主的作用[J].社会科学战线,1998,(2):106—113.
    [59]阎采平.士庶关系与齐梁文学集团[J].文学遗产, 1994,(3):22—28.
    [60]沈意.梁代中期文坛之争的实质[J].贵州社会科学,2007,(1):142—145.
    [61]沈意.南朝文学集团于南朝文学[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8.
    [62]丁国祥.论南朝文人集团[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6.
    [63]刘畅.论刘勰首倡融合南北文学两长[J].文学遗产,1996,(6):12—20.
    [64]陈伯海.释“情绮靡”——兼论传统杂文学体制中的文学性标志[J].社会科学战线,2004,(6):70—79.
    [65]涂光社.古代文学的雅与俗[J].暨南学报,1995,(2):107—115.
    [66]林大志.南朝咏物诗摭谈[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6):46—4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