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在我国的译介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1979年发表处女作《且听风吟》算起,村上春树的创作生涯已满三十年;从1989年漓江出版社首发《挪威的森林》算起,村上春树进入我国读者视野亦满二十年。三十年、二十年,在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构建起来的历史概念里,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数字。然而,正是在这不算长的时期内,村上文学的影响力在全世界范围内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并形成了所谓的“村上现象”(或称“村上热”),与日本一衣带水的我国自然也成为了这股热潮的重点辐射区域。二十年来,我国的村上春树译介与研究伴随着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鉴于目前国内同类课题的稀缺,本文对80年代至今国内所有村上春树相关的翻译及研究成果作出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尝试通过这一基础性工作窥探村上文学在我国经历的由俗至雅、由小资读物到经典文学的蜕变之路。
     本论文共由五部分构成。序论部分提出问题,并介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概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一章村上译介部分,将主要以“副文本”这一概念为考察起点,结合文学文化语境、出版政策、信息社会特征等因素,详述村上春树作品在我国80年代、90年代及2000年后三个时期的译介情况;第二章村上研究部分,在整合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目前国内村上研究最热门的几个领域,分析其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归纳和补充一些被忽视、被“边化”的村上研究成果,有关译者林少华的个人研究成果也将单列一节进行论述;第三章将把近年来颇受媒体关注的村上中译本论争问题,作为译介和研究的一个交叉点单独论述,这也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所在,即从译者、译本层面考察译介这一过程与“村上热”之间的辩证关系。结语部分是对全文脉络的整理、回顾和总结,同时也对未来数个二十年或三十年内村上文学寄予期许。
It has been 30 years since Haruki Murakami published his maiden work Hear The Wind Sing in 1979 as an author ; It has been 20 years since the Chinese readers became familiar with Haruki Murakami’s works since 1989 when Norwegian Wood first published by Lijiang Press. In the historical conception of literary works especially classic literary works, popularity of 30 years or 20 years is not very impressive. However, it is exactly in these two or three decades that Murakami’s influence has expanded widely at a surprising rate and formed the so-called“Murakami Phenomenon”(or“Murakami fever”). As a neighborhood of Japan, China is naturally influenced by“Murakami fever”.
     In two decades, there are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in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and reception studies of Murakami influenced by multiple elements such as society and economy. Considering the scarcity of the same research subjects in China currently, this thesis is trying to make systematic analyses of all of the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ing findings of Murakami’s from 1980s till now, through which to look at how is Haruki Murakami’s works treated from being popular tasted to be oriented as classics.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five parts. Questions about Haruki Murakami are raised in the introduction which also tells u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imilar subjects and study methods. Chapter1 is about Haruki Murakami’s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paratext and combining the elements of cultural context, publishing policy,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so on, this chapter depicts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in three periods that is from 1980s、1990s to 2000s.Chapter 2 is the reception studies of Haruki Murakami. The most popular key words of the reception studies of Haruki Murakami are refin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existing study achievements. The neglected and marginalized reception studies of Haruki Murakami are further summarized and supplemented. Besides, this chapter also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Lin Shaohua that is the most famous translator of the works of Haruki Murakami. Chapter 3 depicted separately the debating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Haruki Murakami which has got a lot of media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Dialectic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debating and“Haruki Murakami fever”are inspected from the levels of translator and translation, which can be seen as the innovation part of the thesis. The conclusion argues that al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and reception studies of Murakami are interactive, and they can not be departed absolutely.
引文
1林少华:为了灵魂的自由——我所见到的村上春树,《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第7页。
    1 [法]弗兰克.埃夫拉尔:《杂闻与文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1页。
    2朱桃香:副文本对阐释复杂文本的叙事诗学价值,《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1王向远:《王向远著作集第三卷—日本文学汉译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24页。
    2 [日]藤井省三:「村上文学の世界最初の翻訳はおそらく台北の頼明珠による中国語であったろう」,『村上春樹のなかの中国』,東京:朝日新聞社,2007年,第75页。
    1柳东林:中国通俗文学和日本大众文学的界定差异,《日本学论坛》,2000年第2期。
    2林韵然:“普罗”还是“通俗”——大众文学的两副面孔,《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1期。
    1柳东林:中国通俗文学和日本大众文学的界定差异,《日本学论坛》,2000年第2期。
    2著名现当代文学专家、苏州大学教授范伯群先生曾于2009年4月在其博客中发表《还鸳鸯蝴蝶派一个历史公道》一文,该文发布后的回帖评论中充斥着不少教条模式的批判声音。
    3村上春树1979年凭《且听风吟》获“群像新人文艺奖”,1982年凭《寻羊冒险记》获“野间新人文学奖”,1985年以《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获第21届“谷崎润一郎奖”。
    1王志松:消费社会转型中的村上现象,《读书》,2006年第11期。根据行文需要修改了原文部分语句。
    2即村上春树处女作《且听风吟》。
    1王向远:《王向远著作第三卷日本文学汉译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225页。
    3 1999年该套精品集再版时,《青春的舞步》首次改用标题《舞!舞!舞!》,并沿用至今。
    4通译标题为《去中国的小船》。
    1从林少华为该版作品写的译后记中可知。
    2村上最新作《1Q84》的长度预计将超过《奇鸟行状录》。
    3即《世界末日与冷酷仙境》。
    1整理自闻琛硕士学位论文《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文学出版研究》。
    2林少华:关于《海边的卡夫卡》(答《新快报》记者问),《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银川:
    2语出《流淌的文字林少华与村上春树的“跨国恋”》,《新民周刊》,2009年1月26日。
    3其中2001年的《挪威的森林.全译本》及2003年的《海边的卡夫卡》从装帧和编辑来看不属于该文集,但因出版时间与文集系列同步,统计数量时暂且归入其中。
    1朱道卫:中国大陆村上春树研究述评,《长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31卷第6期。
    1黑古一夫:《村上春树:转换中的迷失》,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0月,第5页。
    1林少华:关于村上作品的翻译(答《羊城晚报》记者问),《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5页。
    1王志松:消费社会转型中的村上现象,《读书》,2006年第1期。
    1秦刚:《海边的卡夫卡》现象及其背后,《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夫卡〉》译本序,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8页。
    3林少华:《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自序,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第4-5页。
    2林少华:旅途拾遗——我的自画像,《落花之美》,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年9月,第23页。
    3林少华:我的书房,《落花之美》,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年9月,第58页。
    4林少华:旅途拾遗——我的自画像,《落花之美》,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年9月,第24页。
    5林少华:村上春树的『美』在中国,《落花之美》,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年9月,第201页。
    6栗长江、梁文霞:翻译:操纵与妥协,《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第27卷第10期。
    1林少华:“从1985年翻译日本电视连续剧《命运》开始,我就比较留意如何减少以至消除‘和臭’。”『和臭』要不得,《落花之美》,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年9月,第139页。
    2王法艳:《林少华谈30年译者生涯:游走在贞节与漂亮之间》,半岛网
    3李德纯:物欲世界的异化,《挪威的森林》译本序,漓江出版社,1989年7月,第7页。
    2林少华:“我曾一再强调,一百个人翻译村上就有一百个村上,而且每个译者都深以为自家翻译的村上是真正的村上——没有这样的自负,文学翻译就难以成立。”语出林少华新浪博客:《林译村上:0分?!》网址同上。
    3俞晓霞:文学翻译不存在定本,《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6卷第6期。
    1林少华:关于村上春树作品的翻译(答《羊城晚报》记者问),《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166页。
    1林少华:我给村上多放了几克盐——答《上海电视》记者问,《落花之美》,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年9月,第234页。
    2文中列举了“疯长”“热卖”“魅力四射”“精彩纷呈”等词语作为负面例子,详见林少华:村上春树在中国——全球化和本土化进程中的村上春树,《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
    3林少华新浪博客,答记者问I:“林家铺子”哪儿去了
    1村上春树中译本遭日本教授恶评,《新京报》,2007年12月2日。
    1藤井省三:『村上春樹のなかの中国』,朝日新聞社,2007年,第197-202页。
    2译自藤井省三:『村上春樹のなかの中国』,朝日新聞社,2007年,第208页。
    1王向远:《王向远著作集第8卷翻译文学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298页。
    2孟昭毅、李载道:《中国翻译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3页。
    3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三),《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第353页。
    4王友贵:《翻译家鲁迅》,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59页。
    5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二心集,《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72页。
    1王向远:《王向远著作集第8卷翻译文学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90页。
    2林少华:关于《海边的卡夫卡》(答《新快报》记者问),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152页。
    1査明建、谢天振:《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上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33页。
    2査明建、谢天振:《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上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74页。
    3梁实秋:论翻译的一封信,《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年11月,第602页。
    [1]村上春樹:『世界の終りとハードボイルド.ワンダーランド』[M]。東京:新潮社,1985年。
    [2]村上春樹:『ノルウェイの森』[M]。東京:講談社,1987年。
    [3]村上春樹:『ダンス.ダンス.ダンス上下』[M]。東京:講談社,1988年。
    [4]村上春樹:『パン屋再襲撃』[M]。東京:文芸春秋,1989年。
    [5]村上春樹:『ねじまき鳥クロニクル』[M]。東京:新潮社,1994年。
    [6]村上春樹:『篰xのカフカ』[M]。東京:新潮社,2002年。
    [7]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年。
    [8]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告别处女世界》(钟宏杰、马述祯译)[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0年。
    [9]村上春树:《青春的舞步》(林少华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1年。
    [10]村上春树:《舞吧!舞吧!舞吧!》(张孔群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年。
    [11]村上春树:《跳!跳!跳!》(冯建新、洪虹译)[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
    [12]村上春树:《奇鸟行状录》(林少华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
    [13]村上春树:《末日异境》(赖明珠译)[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年。
    [14]村上春树:《村上春树精品集》(共5部林少华译)[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1999年。
    [15]村上春树:《村上春树文集》(共25部林少华译)[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2005年。
    [16]村上春树:《村上春树随笔系列》(共5部林少华译)[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2005年。
    [17]村上春树:《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施小炜译)[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年。
    [1] [日]村上春樹?柴田元幸:『翻訳夜話』[M]。東京:文藝春秋,2000年。
    [2] [日]竹盛天雄?吉田凞生?野山嘉正編:『別冊国文学44新?現代文学研究必携』[M]。東京:学燈社,1992年。
    [3] [日]加藤典洋:『村上春樹論集①②』[M]。東京:若草書房,2006年。
    [4] [日]宮脇俊文:『村上春樹ワンダーランド』[M]。東京:株式会社いそっぷ社,2006年。
    [5] [日]藤井省三:『村上春樹のなかの中国』[M]。東京:朝日新闻社,2007年。
    [6] [日]小森阳一著、秦刚译:精读《海边的卡夫卡》[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
    [7] [日]黑古一夫著,秦刚、王海蓝译:《村上春树转换中的迷失》[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
    [8] [日]内田树著,杨伟、蒋葳译:《当心村上春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年。
    [9] [美]杰.鲁宾著、冯涛译:《倾听村上春树——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10][法]弗兰克.埃夫拉尔著、谈佳译:《杂闻与文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11]岑朗天:《村上春树与后虚无年代》[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12]黎照编:《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年。
    [13]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14]林少华:《为了灵魂的自由——村上春树的文学世界》[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0年。
    [15]林少华:《落花之美》[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年。
    [16]林少华:《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
    [17]孟昭毅、李载道:《中国翻译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8]苏静、江江编著:《嗨,村上春树》[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年。
    [19]王向远:《王向远著作集第三卷日本文学汉译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20]王向远:《王向远著作集第八卷翻译文学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21]王昕:《村上春树音乐之旅》[M]。海口:海南出版公司,2004年。
    [22]叶琳、吕斌、汪丽影:《现代日本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年。
    [23]杨炳菁:《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
    [24]査明建、谢天振:《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上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
    [25]张柏然、许钧:《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期刊论文:
    [1] [日]藤井省三:村上春樹の中国語訳――日本文学の土着化と中国本土文学の変革[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年第1期。
    [2]郭莉:揭秘信息误读——试论《潮骚》译本中的翻译问题[J],《华侨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黄志杰:试论日本当代文学的忧郁型[J],《日本研究》,2006年第2期。
    [4]金蕾:张扬与隐晦——试析《挪威的森林》与《红楼梦》[J],《安徽文学》,2009年第8期。
    [5]林少华:村上春树作品的艺术魅力[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6]林少华:暴力是打开日本的钥匙——读杰·鲁宾《倾听村上春树》[J],《中国读书评论》2006年第12期。
    [7]林少华:村上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以语言或文体为中心[J],《外国文学》,2008年第7期。
    [8]林少华:文体的翻译与翻译的文体[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年第1期。
    [9]林少华:作为斗士的村上春树——村上文学中被东亚忽视的东亚视角[J],《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
    [10]柳东林:中国通俗文学和日本大众文学的界定差异[J],《日本学论坛》,2000年第2期。
    [11]李曙豪:接受美学视野中的读者接受心理[J],《编辑之友》,2004年第6期。
    [12]刘洋风:记忆的神话——对《1973年的弹子球》的解读[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6期。
    [13]林韵然:“普罗”还是“通俗”——大众文学的两副面孔[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1期。
    [14]栗长江,梁文霞:翻译:操纵与妥协[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第27卷第10期。
    [15]林璋:文本的翻译与评说——以林少华译《挪威的森林》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年第5期。
    [16]刘略昌,唐敬伟:村上春树的耶路撒冷文学奖风波[J],《译林》,2009年第4期。
    [17]彭林祥、金宏宇:作为副文本的新文学序跋[J],《江汉论坛》,2009年第10期。
    [18]孙树林:井?水?道——论村上春树文学中的老子哲学[J],《日本研究》,2001年第4期。
    [19]尚一鸥:日本的村上春树研究[J],《日本学刊》,2008年第2期。
    [20]尚一鸥:美国情结与村上春树的小说创作[J],《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21]陶振孝:关于文学翻译的思考——评林少华的文学翻译观点[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年第2期。
    [22]唐嘉磷:再谈翻译风格——林少华译作是否“浓妆艳抹”[J],《东京文学》,2008年第9期。
    [23]王向远: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J],《国外文学》,1996年第1期。
    [24]王志松:消费社会转型中的村上现象[J],《读书》,2006年第11期。
    [25]王志松:翻译、解读与文化的越境——也谈“林译”村上文学[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年第5期。
    [26]王成:翻译的问题与政治——“林译”文体论争之刍议[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年第1期。
    [27]王成:翻译的文体与政治——“林译”文体论争之刍议[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年第1期
    [28]俞晓霞:文学翻译不存在定本[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9]杨慧芳:译文读者心理与翻译[J],《社科纵横》,2006年第4期。
    [30]谢志宇:从安部公房到村上春树———以小说的变迁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第4期。
    [31]杨炳菁:历史记忆与文学语言——评小森阳一的《村上春树论》[J],《外国文学》,2008年第7期
    [32]杨炳菁: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林译村上文本在中国大陆[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年第5期。
    [33]钟旭:村上春树长篇小说的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4期。
    [34]朱颖:试论翻译对村上春树创作的影响[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5]朱桃香:副文本对阐释复杂文本的叙事诗学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1]紀淑芳:賴明珠—村上春樹的「頭號」書迷,《财讯双周刊》,2009年12月25日,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253&f_SUB_ID=1442&f_ART_ID=225881。
    [2]百花文艺出版社官方网站http://www.bhpubl.com.cn/s_bsjj.htm。
    [3] 2002年十大文学现象,《新民晚报》,新浪读书频道http://book.sina.com.cn/第c/2003-01-06/3/1143.shtml
    [4]郦亮:村上新作中文简体版“难产”《1Q84》卡在“钱上”,《青年报》,2009年12月8日,http://www.why.com.cn/epublish/node4/node27618/node27626/userobject7ai203649.html。
    [5]村上森林论坛http://www.cunshang.net/main.htm。
    [6]林少华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nshaohua。
    [7]王法艳:林少华谈30年译者生涯:游走在贞节与漂亮之间,半岛网,2009年12月11日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0912/20091211/news_20091211_885395.shtml。
    [8]新闻晨报:弃用"御用翻译"林少华村上春树"回忆录"征译者,中国网,2008年7月25日,http://www.china.com.cn/book/txt/2008-07/25/content_16072654.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