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转型期农村基层党建的理论与路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代中国正在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信息化转变,当代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诸方面同时面临重大变革。在这一重大转变和变革中,农村作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经历着社会转型。面对这一转变和变革,中国共产党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自己所处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紧密联系治国理政的实践,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水平,全面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农村基层党建是这一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农村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之所在,是党政治体系的重要基石。做好农村基层党建,保持党组织在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作用,必须研究转型期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挑战、存在的问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规划农村基层党建的路径和实现方式,这既是为党加强自身建设、领导农村工作提供理论基石,丰富农村基层党建理论体系的需要;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需要;也是推动和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分为四章,各章主要内容和逻辑关系是:
     第一章——“党的农村工作与农村党建的历史回顾”,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农村工作与农村党建的系统总结,这是本课题研究的起点,也是农村党建的历史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农村工作和农村党建对中国农村和农民产生着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在今天的农村和农民中仍然存在,是今天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党建的坚实基础之一,也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重新认识和定位农村工作,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借鉴。综观党的农村工作和农村党建的历史,党的农村工作和农村党建,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变化,始终服从、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的基本宗旨没有变,即:组织农民、教育农民、引导农民、发展生产;中国共产党作为农村的领导核心,以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农村工作的基础,领导、引导推动农民组织起来,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第二章——“农村基层党建的当代社会环境变迁”,是通过对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过程的研究,探究中国农村党建赖以依存的社会环境的变化,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动因和基础。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既是中国社会整体转型的组成部分,又推动了农村社会的转型。社会转型是农村系列变革的宏观背景与基础,涉及到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个领域,包含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这一系列深刻、动态的变化,从社会层面看,体现为农民职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村城镇化;从政治层面分析,展现为农村权力结构主体,即党、政府与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的转变,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农村治理模式的改变。在农村社会中,坚持党的领导,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创新党的社会管理方式是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社会领导方式的改变,受到党的执政理念制约。它是通过整合、协调农村社会关系,充分实践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密切党群关系,稳固党的执政基础。
     第三章——“当前农村党建工作的现状分析”,是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组织对农村基层党建探索与创新的研究,对农村基层党建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问题的剖析,探讨当前社会转型对农村基层党建的要求,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陌生社会”转变,业缘、地缘关系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因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农业多种经营形式并存、新经济组织迅猛发展;村民自治改变了农村社会治理结构。农村社会转型,要求农村党组织应成为农村建设的领导者、农村利益的整合者、农村自治的引导者和社会稳定的推动力量。虽然,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围绕领导核心的实现方式、党建指导思想、党的组织架构以及党内民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创新。不容忽视的是,农村基层党建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在某些地方弱化。农村党建需要顶层设计,以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使农村党组织成为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引领和保证力量。
     第四章——“农村基层党建发展的路径研究”,是依据农村社会变化的内在要求,提出“大党建”的体系构架,进而规划设计农村基层党建的路径,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实质意义与实际作用之所在。当代中国农村,既是地域行政的基层组织,村民们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行自治;也是以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集体经济组织,其通过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现集体所有、合作经营、民主管理、服务农民;又是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集合地。农村基层党的建设既要引导、保障农民的自治权利的实现,也要监督和保障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还要服务、协调、整合各种利益诉求。中国共产党作为农村自治的保障者、农村建设的领导者、农村利益的整合者以及社会稳定的推动力量,要求党的农村工作必须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党建工作是这一整体的引领、协调和保证力量,且渗透到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社会转型期的党建路径,涉及到理念、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参与主体诸多方面,融合在农村社会的发展之中。农村基层党建的“大党建”体系包括: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体系;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自治中发挥引导政治方向作用的保证体系;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新兴经济组织、非政府组织中的监督、协调体系,等等。其基本价值追求是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基本方式是以开放式、社会化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改变传统的垂直化、内部化、封闭化的管理模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扩大党的工作覆盖范围;以功能化的组织理念,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从单一走向多元;以社会服务和民主协商的方法理念确立党在农村和农民中的威信和核心地位。
     社会转型期的农村党建,就是要抓住农村社会转型的历史机遇,通过由传统的‘执政者’和‘管理者’向‘引导者’和‘服务者’角色定位的转变,保持党的执政资源在消耗与开发中的动态平衡。农村党建的过程,既是执政资源的积累过程,也是执政基础的筑造过程,是为了实现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赢。
China is country which transformed from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to a modernindustrialized, information-based society, also faced major changes in economic,polit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aspects at the same time. In this major tranformation, as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of the Chinese social, the farming village is alsoundergoing social transition. In the face of this transformation, the Communist Partyof China scientifically judged and accurately grasped its historical status and mission,combined all theories with governing practice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arty'sgoverning capability and advanced nature,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Party's leadershipand governing quality, the Party decided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a great newproject of party building. The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of faming village is animportant part of this great project.
     The farming village is the largest social basis and mass basis of the Communist Partyof China, and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of the party's political system. In order toaccomplish the rural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maintain the party organizations'leadership durin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n farming village, and fully play a positiverole in "enhancing development, serving the people, rallying public support andpromoting harmony", we must study the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happed in the rural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in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as well as make plan for it andfigure out the method to do it with an innovative reform-driven spirit. This is therequirement of extending theoretical system of party building, which can provide a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party leadership of rural work and self-construction;and also the requirement of consolidating the party's base and improving the Party'sart of leadership, furthermore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promoting and facilitating theharmon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
     This article is composed of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Among them, bodypart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and the main content of each chapter and the logicalrelationship is in the following:
     The first chapter is named as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Party's Work in FarmingVillage and Rural Party Building". It is a systematic summary of party work andparty building in farming village. in the period of the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socialist construction, which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s research, and the historical foundation of Party-building in rural areas. The work and Party-building in ruralareas in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period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period,produced a far-reaching impact which still influences today's farming areas andfarmers. It is one of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today's rural party building during socialtransition. all of these provides a historical referenc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forre-understanding and re-defining of the Party's work in farming village after the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also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it. Throughout thehistory of the Party's work in farming village and Party-building in rural areas, wecan see the Party's work in farming village and Party construction in farming areasfollow and serve the Party's basic line. With the change of the party's basic line in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e policy of Party's work in farming village also changes;Whether during the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or socialist construction period, thebasic purpose of the Party's work in farming village has never changed, which is, toorganize,educate, guide farmers and develop production; As the core of leadership infarming area,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ays attention to protect fundamentalinterests of the farmers during its work in farming area, promotes the farmers to getorganized in a way of leading and guiding, to fulfill self management and selfservice.
     The second chapter's title is “Change of societal environment in the rural grass-rootsparty construction”. Through a carding of the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Chinese Farming Village, exploring the changes of societal environment which Partybuilding depend on. It is the motive and basis for this research. Since1978,influential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society of Chinese Farming Village.These changes are not only the component of the overall social transformation, butalso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society. As the macro background andfoundation of series changes in farming village,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volves invariou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fields,including the social structure, socialoperation mechanism and the change of people's notion. This series of profound anddynamic chan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society, show as the professionalismof farmers,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the urbanization of farming village;while from a politica-level analysis, show as the changes of status and role of theParty, government and society which formed the main body of power structure infarming village, and the changes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hree, which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arming village governing mode.In rural society, adhere to theleadership of the party,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party's style of leadership, andthe party's innovation in social management are inseparable. The change of CCP’leadership style in rural society, is restricted by the party's ruling concept. Throughintegrating and coordinating the rural social relations, and fully practicing the servicefunctions of Party organizations, the CCP maintain close ties with the masses, andconsolidate ruling foundation of the party.
     The third chapter is called "Analysis of current status of rural Party constructionwork".Through the study of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about rural grassroots partybuilding by the Party organizations at all level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wellas the analysis of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cquired by rural grassrootsparty building, to discuss the requirements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causedby today's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is is the basis point of this research. Since the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rural socity began the transition from the"acquaintancesociety"which based on blood relationship to the "semi acquaintance society","thestrange society". The geopolitical, ground predestined relationship began to becomean important factor in people's social communication; the accelerating of the processof the rural economic system reform, the coexistence of a variety of agriculturalmanagement form,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economic organizations; theautonomy of villagers has changed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rural society. Thetransition of rural society requests the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has to bethe guarantor of farming village's autonomy, the leader of farming village'sconstruction, the integrators of farming villagers' interests, and the driving force ofsocial stability. Party organizations at all levels made a series of exploration andinnova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re of leadership, the guiding ideology ofrural party building, the party'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which can adapt with thenew social-structure of farming village, as well a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er-partydemocratic system and mechanism. However, what can not be ignored is, because of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Party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lagged behind the ruralsociety, and due to the unperfect villager's autonomy system mechanism, the corerole of Party organizations in rural areas tend to weaken in some places. All thisrequires not only the top-level design, needs more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organizations playing a core leadership role, to be the lead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
     The fourth chapter is titled as "Study on the Path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study on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transformationof farming village society for the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to propose "largeParty-building" concept, furthermore plan and design a path for rural Party building.This is the real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this research. The contemporary rurualChina, is the regional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where the villagers ensuresautonomy by self-management and self-service; also an economy organization basedon collective ownership, in the two-tier management system that integrates unifiedwith separate management, it is collective ownership, cooperative, democraticmanagement, service to farmers; as well as the social management and social serviceset. The Party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is not only to achieve to guide, safeguardfarmer's autonomous right, but also to supervise and ensur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of the collective economy, as well as to the service, coordination, integration ofvarious interests. The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s the guarantor of Ruralautonomy, the leader of rural construction, the integrators of rural interests, and thedriving force of social stability. which require that the Party’s rural work must be anoverall, a system, Party building work should be the overall guidance andcoordination of power, and it must permeate all aspects of rural work. Party buildingpath during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related to concept, work content,work way, participants, etc. It is integrate amo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The "large Party-build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self-construction system of rural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the system which guarantee the CPC play a leadingrole in the political direction of rural autonom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ssrootsorganizations, emerging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nd 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 and so on.Its basic value pursuit is to better service for the people, thebasic way is open, socialized management and working mode, changing the oldvertical oriented, internalized, closed-oriented management style; expand thecoverage of the party's work by integrating social resources; make the rural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setting from single to multiple by using the functionalorganisational philosophies; establish the prestige and core position of Party infaming areas and farmers with the concept of social service and democraticconsultation. The rural party construc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is to catch thehistorical opportunity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farming village. Through thetransformation of the role of the traditional 'rulers' and 'administrators' to the role of'guider' and 'service providers', to maintain a dynamic balance in the consumption of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The process of rural party construction, are both theaccumulation process of governing resources, and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to buildthe foundation of ruling, which is in order to realize a win-win situation between theleadership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farming area.
引文
①冯骥才.中国每天消失近百个村落速度令人咂舌[EB/OL].中新网,2012-10-21.
    ②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EB/OL].2011-04-28.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1104/t20110428_30327.html.
    ③[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41.
    ④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2:23.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536.
    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04:4.
    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280.
    ④同上,P289.
    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916.
    ①J.Rothschild. Political Legitimacy in Contemporary Europe. in B.Benitch(ed.)Legitimation ofRegimes. 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 Inc.1979:38-39.转引自白钢,林广华.论政治的合法性原理[J].天津社会科学,2002(4).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09:694.
    ①具体可参见张书林.试论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J].大庆社会科学,2008(4);张荣臣.党的建设90年的历程经验和改革取向[J].学习论坛,2011(2);王庭大.建国以来党的制度建设的成就和经验[J].中国延安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9(6);张小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成就与历史经验[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马明冲,李茗茗.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2(1);吴梅芳.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擅变的历史考察及启示[J].探索,2008(5).
    ②马光选.农村基层党建的成就与经验总结[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2(2).
    ③参见靳燕凌,高凤林.陕北农村基层党建的现状分析及解决途径[J].延安大学学报,2009(6);张智亮,朱树彬.欠发达地区农村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研究,2000
    年(1);侯松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基层党建——以浙江省N县为个案[J].经济研究导刊,2008(9);王建华.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以湖南省华容县为例[J].学理论.2010(10);宗富荪.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J].唯实,1987(1);银书林.农村村级党组织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对随州市85个农村后进党支部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4).
    ①瑞珍,青加等.大力加强农村牧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J].柴达木开发研究,1989(6).
    ②张金鹏.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学刊,1995(2).
    ③汤能忠,陈镇孝,吴永才.农村基层党建新识[J].党建,1990(6).
    ④杨品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甘肃理论学刊,1990(6);吕枫.关于北京、唐山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的调查[J].党建研究,1990(12);罗逢源.试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同提高农村基层党支部战斗力之关系[J].湖南社会科学,1991(3).
    ⑤陈平其.农村城市化条件下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望城县星城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1(7).
    ①金晶,曹琳骄,吴巨刚.基于生态文明的苏南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思考——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为例[J].甘肃农业,2011(1).
    ②庄俊辉.浅谈新形势下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合与建设[J].江西农业学报,2007(1).
    ③陈自强.论当前农村基层党建亟待破解的五大难题——基于豫鄂川渝湘赣等六省市的实地调查与思考[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3(4).
    ④参见毕孟琴,杨赛楠.农村基层党组织角色定位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J].前沿,2010(23);张卫海.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整合功能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2(5);赵理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政治生态学考察[J].党政干部论坛,2004(6).
    ①殷焕举,李毅弘,杨雅涵.结构功能视阈下转型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点探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2).
    ②毕孟琴,杨赛楠.农村基层党组织角色定位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J].前沿,2010(23).
    ③李振昱.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层面结构理论及对策[J].甘肃理论学刊,1990(6).
    ④王乃波.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初探[J].党建研究,2007(5);包桂英,杨束芳.推行“四位一体”模式创新农村基层党建[J].实践,2009(7);卿秋军.农村新型基层党建模式探析[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2).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121.
    ②高新民.论党的基层组织的功能转换[J].理论学刊,2003(4).
    ③朱正平.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的强化动力与实现模式探索[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1(5).
    ④张晓燕.如何认识村民自治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影响[J].理论前沿,2001(15).
    ⑤马宝成.中国三农问题:现状与未来[J].山东社会科学,2005(10);穆晓辉,张彦飞.农村党建问题研究——从农村“两委”的视角[J].学理论,2011(18).
    ⑥李剑秋.农村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定位[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1(3).
    ①裴泽庆.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理论初探——以村民自治为宏观背景[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4(4).
    ②陈家喜.农村基层党组织选举改革:进展与问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1).
    ③田改伟,孙彩红.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选举问题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12).
    ④苑晓杰,李猛.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野下农村基层党建创新探析——以大连市湾家街道为调研对象[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8(2).
    ⑤徐勇.“法律下乡”:乡土社会的双重法律制度整合[J].东南学术,2008(3);“政策下乡”及对乡土社会的政策整合[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3);“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J].学术月刊,2008(3);“服务下乡”: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服务性渗透——兼论乡镇体制改革的走向[J].东南学术,2009(1);“行政下乡”:动员、任务与命令——现代国家向乡土社会渗透的行政机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9);“政权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J].贵州社会科学,2007(11);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村民自治的成长——对中国村民自治发生与发展的一种阐释[J].学习与探索,2006(6).
    ①黄辉祥.乡村博弈:国家整合的内在紧张——基于现代国家建构理论的尝试性解释[J].东南学术,2008(3);黄辉祥.乡村博弈:国家整合的内在紧张——基于现代国家建构理论的尝试性解释[J].东南学术,2008(3);黄辉祥.“民主下乡”:国家对乡村社会的再整合——村民自治生成的历史与制度背景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5).
    ②徐勇.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村民自治的成长——对中国村民自治发生与发展的一种阐释[J].学习与探索,2006(6).
    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77:336.
    ②转引自叶齐茂.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32-133.
    ③周礼注疏(上)[M].郑玄注.
    ①范燕宁.当前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1997(1).
    ②厉以宁.转型发展理论[J].经济学动态,1997(4).
    ①马西恒.政治与社会稳定:转型时期的不利因素及其控制[J].探索,1998(5).
    ②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1992(5).
    ③郑杭生.中国社会大转型[J].中国软科学,1994(1).
    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17.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M].人民出版社,1987:4.
    ②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532-536.
    ③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09:2.
    ④郑杭生等著.转型中的中国和中国的社会转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4.
    ①保甲书·广存[M].
    ①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630-631.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15.
    ③黄泽苍.中国天灾问题[M].商务印书馆,1935.转引自王奎,张驰.20世纪初中国农民生活贫困之原因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06(9).
    ④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M].农业出版社,1980:19.
    ⑤该部分内容参考了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⑥清经世文编·吏政四(卷18)[M].
    ①清经世文编·兵政五(卷74)[M].
    ②明太祖实录,卷68[M].
    ③黄六鸿.福惠全书·教养部(卷25)[M].
    ④周书·苏绰传(卷23)[M].
    ①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
    ②[德]斐迪南·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商务出版社,1999:52.
    ③刘伟.论村落自主性的形成机制与演变逻辑[J].复旦学报,2009(3).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39.
    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77:307.
    ②洛易斯·惠勒·斯诺.斯诺眼中的中国[M].王恩光等译,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47.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77.
    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692.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十一册)[M].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1991:467.规定“工人雇农不要候补期,贫农,小手工工人一个月,革命学生革命知识分子,小职员,中农,下级军官三个月”.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十二册)[M].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1991:192.
    ③刘少奇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1:395.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十七册)[M].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1992:16.
    ⑤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八卷)[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679.《中央对东北局关于公开建党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规定的批示》中指明农村公开建党的方向:“在农村中首先应吸收在土地改革与生产运动中涌现出来的雇贫农成份及工人的积极分子入党,对于中农可吸收经过斗争考验的觉悟进步的分子入党,过去被斗错的中农,一般地暂时不要吸收”,同时对于党员条件、介绍人、入党手续、入党仪式、候补期都有详细且严格的规定.
    ①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四卷)[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1.
    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1477.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15.
    ②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九卷)[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272.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35-36.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四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58.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九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6.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58.
    ①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3:37.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四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65.
    ②同上,P528.
    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931.
    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72-74.
    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M].人民出版社,1983:316-317.
    ②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3:39.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187.
    ④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3:467.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138.
    ②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3:43.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三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85.
    ④刘少奇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1:378.
    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六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547.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92.
    ②刘少奇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5:34.
    ①江燕.建国以来农村基层政权的发展路径和基本经验[J].长白学刊,2009(5).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44-645.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39.
    ①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二辑)[M].人民出版社,1986:186-187.
    ②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584.
    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1078.
    ④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提倡小学民办公助的指导[N].解放日报,1944-4-23.
    ⑤教育科学研究所筹备处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选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31.
    ①陈元晖,邹光威等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73.
    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M].人民出版社,1983:318.
    ③同上,P316.
    ④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1.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481.
    ②刘少奇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1:351.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35.
    ④刘少奇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5:83.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897.
    ②[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7.
    ①高新民.中国共产党活动方式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58.
    ②[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9.
    ③路阳.政治动员、群众运动与中国国家建构——毛泽东时代中共政治动员述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3(2).
    ④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36.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262.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二册)[M].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08.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138.
    ②罗荣桓传编写组.罗荣桓传[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117.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27-628.
    ①五个一号文件:1982年中共中央批转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1983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4年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
    ②从1985年到2000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比例由13%下降到8%左右,这15年国家共向农村基础设施投资1704亿元,仅占同期整个国民经济基建建设投资总额2%.详见:杨锋磊.国人民生“三农为大.中国经济网,2007-02-26.
    ①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达到了2626亿元,是1997年的3倍还多;从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取消了农业税,平均每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350多亿元;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达到了3917亿元.具体可参见:张新光.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农村改革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J].现代经济探讨,2007(1).
    ②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人民出版社,2011:417.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7:25.
    ③美国学者亨廷顿曾提出“政绩合法性困境”。他认为,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威权政权几乎毫无例外地被迫去把政绩当作合法性的主要来源之一.如果不是唯一来源的话,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在秘鲁和菲律宾,威权政权的领袖们许诺要进行经济和社会变革.在多数其他国家,他们许诺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不过,把合法性建立在政绩基础之上的努力产生了可以被称作政绩困局的东西.在民主国家,统治者的合法性通常依赖于他们满足一些关键选民对他们政绩的期望.但是这一制度的合法性却建立在程序之上,建立在其选民通过选举选择其统治者的能力之上.那些在职的统治者不可避免会作不出政绩,这样,他们就失去了合法性,也就会在选举中被击败.一群新的统治者会接替他们.因此,统治者失去统治的合法性导致这个体制重新肯定其程序的合法性.不过,除一党制之外的威权体制下,在统治者的合法性和政权的合法性之间都不可能作出明确的区分.政绩平平既瓦解了统治者的合法性,也瓦解了这一制度的合法性.参见:[美]塞缪尔·P·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59.此外,美国政治学家李普塞特对经济绩效与合法性的关系也有很好的阐释.他认为长期持续的有效性可以给予一个政治系统合法性,但有效性的一再或是长期丧失则会危及一个合法系统的稳定性.在现代世界,这种有效性主要是指持续不断的经济发展.有时候经济增长的有效性(即实际的政绩)会带来合法性,有时候合法性会促进有效性.但是,有时候有效性并不见得能增加合法性,特别在关键时期不允许出现新的组织接近政治,这个政治系统的合法性就会受到怀疑.具体可参见:[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8-59.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30.
    ①具体可参见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韦伯主张从财富、声望、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韦伯也把根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叫作阶级,认为阶级是指一批在经济状态和变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群.他进一步解释说,如果一群人在商品市场上或劳动市场上拥有相同机会,而此种机会又仅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的物品和收入,就可以说,他们构成一个阶级.划分阶级的标准实际上就是“市场购买力”,用马克思的话说是“钱袋的鼓瘪”,而不涉及在所有制中所处地位.声望地位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而确定,社会评价从肯定到否定构成高低有序的阶梯,声望地位即指人们在这一阶梯中所处的位置.影响人们声望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出身门第(身份)、仪表风度、知识教养、生活方式.声望地位与“同类意识”的产生有密切联系,它必须经由主观评判方式确定.权力地位则是依据人们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拥有权力大小而确定.所谓权力,在韦伯那里意味着为实现自身意志,无视他人意愿而支配他人的能力.权力分层反映政治领域的不平.任何有组织的社会生活都存在权力分层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合法权力的主要来源并非所有权,而是科层组织管理部门中的各种管理职位.财富、声望、权力三个基本维度分别对应社会分层的经济、社会与政治标准.
    ①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534-535.
    ①陆益龙.转型社会的农村各阶层分析——新农村建设的经验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2).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73.
    ②[法]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商务出版社,2003:67.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决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华夏出版社,1989:54.
    ①[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47.
    ①[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47.
    ②同上.
    ③胡鞍钢.中国的第二次重大转型[J].书摘,2004(1).
    ④习近平.加强基层依法治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EB/OL].人民网,2006-02-09.
    ①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6.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13:49.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商务印书馆,2009:84.
    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这些原则性、条文性的规定过于模糊、宽泛,难以把握工作的内容与权力的边界,容易导致村民委员会的行政化与附属化.
    ②张芳山.乡村精英与乡村治理模式创新[J].绿叶,2013(6).
    ③朱江平.村里的事村民定——四川南充市嘉陵区创建村级组织运行新模式探访[J].农村工作通讯,2010(16).
    ④案例由以下报道整理而成.何帆燕,朱江燕.村居委员会接手行政事项基层党组织全力创新党建[N]南方都市报,2012-12-27;村务监督委员会督查财务公开——顺德先行先试探索村居治理新模式[N].佛山日报,2011-06-30;中组部推介顺德基层党建新经验: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协同共治农村管理模式成最大亮点[N].佛山日报,2011-06-30;刘嘉麟,南盼.顺德试点农村“党政分开”[N].南方日报,2012-12-27;刘嘉麟,张如鸿.顺德吹响基层治理社工化号角:从管理社区到服务社会[N].南方日报,2013-05-29;刘嘉麟.顺德村居行政服务站:“自治导向”下的政社互动[N].南方日报,2012-10-22;骆苏艳.基层民意直达党代表,催生新政策——探究农村基层治理的顺德模式[N].佛山日报,2012-09-11.
    ①案例由以下报道和文章整理而成.记者从玉华.杨林桥农村社区调查:农村自治单元新裂变[EB/OL].人民网,2004-07-27;记者刘紫凌,张先国.农村社区化:中国乡村治理新探索[EB/OL].新华每日电讯,2005-09-13;陈华,曾庆民,梅云超,李林修.能人带领村民昂首“走”出大山——湖北省秭归县杨林桥镇“1+3”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再探[EB/OL].中国社会报,2010-05-19;王兴於.创建幸福村落是乡村治理的新路子[EB/OL].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2013-09-24;彭军.秭归“幸福村落”:新时期农村社区治理的群众途径[EB/OL].中国社会报,2013-07-02;万小艳等著.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秭归杨林桥社区建设与治理的实践探索[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①案例由以下文章整理而成.记者程志坚,林龙.乡村典章:一部村民自治的“土宪法”[EB/OL].人民网,2005-10-08;记者廉颖婷.浙江:“乡村典章”实践中国基层民主[EB/OL].法制日报,2008-01-11;沈锡权,孙金霞.“村民权力大了,干部威信更高了!”——新昌探索“乡村典章”自治新形式纪实[EB/OL].华东新闻,2005-01-06(第一版);赵爱庆,孙建军,赵佳维.超越乡村精英治理模式的政治抉择[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1);课题组,袁海平.从传统治理到农民参与式治理——绍兴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与启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8).
    ①案例由以下文章整理而成.绍兴县“夏履程序”让基层一切事务都按民主程序办[EB/OL].浙江在线,2013-01-17;袁祖.让“夏履民主程序”家喻户晓[EB/OL].绍兴县报,2009-10-25;记者张凤安.绍兴村政:从“莲东经验”到“夏履程序”[EB/OL].21世纪经济报道,2007-03-05;记者俞晓颖.“夏履程序”:“权力入笼”的基层探索[EB/OL].绍兴网,2013-02-01;赵爱庆,孙建军,赵佳维.超越乡村精英治理模式的政治抉择[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1);课题组,袁海平.从传统治理到农民参与式治理——绍兴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与启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8).
    ①案例由以下文章整理而成.记者阮加文,张志.中国村治模式论坛:浙江嵊州村治模式改变了什么[N].小康杂志,2006-07-04;“八郑规程”创新民主治村新模式[EB/OL].新华网-浙江频道,2006-06-07;袁华东.“八郑规程”的流传轨迹[EB/OL].今日嵊州,2006-10-11;赵爱庆,孙建军,赵佳维.超越乡村精英治理模式的政治抉择[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1).
    ②案例由以下文章整理而成.董建民.河南中牟实行家庭联户代表制破题村治模式[EB/OL].中新网,2010-04-19;张涛.家庭成为农村政治参与主体的制度化研究——对河南中牟县白沙镇联户代表制度考察[J].东南学术,2010(2);郝亚光.家庭联户代表制:破解村级换届困境——河南省中牟县白沙镇创新村民自治的探索[J].学理论,2010(33);吕永成,樊红敏.农村民主选举机制的探索与创新——河南省中牟县村治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领导科学,2009(17);樊红敏.村民自治的发展路径与走向——河南省中牟县白沙镇村治经验及其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2012(1).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742.
    ①卡尔·波拉尼第一个提出“嵌入性”概念,他在《伟大的转折》一书中详细讨论了前工业社会中经济是如何是嵌入社会、宗教以及政治制度之中的.他认为,人类的经济是嵌入到制度之中的,包括经济的与非经济的制度”.格兰诺维特继续将这一概念深化,提出“行动者既不是像独立原子一样运行在社会脉络之外,也不会奴隶般地依附于他/她的角色.他们具有目的性的行动企图实际上是嵌在真实的、正在运作的社会关系系统之中的.”“行动者的行为既是‘自主’的,也是‘镶嵌’在互动网络中的,受到社会脉络的约制”.也即是说,经济行动作为社会行动的一部分,它是嵌入到一定的社会结构之中的.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农村基层党建中,即是农村党的建设是嵌入到农村社会结构之中的,在自主行动的同时,也会受到农村社会关系网络的约制,只有使自己融入其,党的建设才有依托,才有生命力.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050-1066.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M].人民出版社,2010:3-4.
    ③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71.
    ①高新民.论党内民主(上)[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6).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M].人民出版社,2010:3-4.
    ②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71.
    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1131.
    ④蒋海升.资政通鉴:中国历代农民问题[M].泰山出版社,2009:335.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25.
    ①肖唐镖.群体性事件研究[M].学林出版社,2011:67.
    ②贺雪峰,仝志辉.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2002(3).
    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73.
    ①[英]欧内斯特·巴克.英国政治思想——从赫伯特·斯宾塞到现代[M].黄维新,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11.
    ②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282.
    ③林尚立.基层组织:执政能力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资源[J].理论前沿.2006(9).
    ④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7:54.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88.
    ②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2.
    ③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1:15.
    ④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2006:214.
    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5.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18.
    ②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3-14.
    ③新华社.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强调必须紧紧抓住党组织建设这个关键[N].人民日报.1994-10-27(第一版).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24.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09:25.
    ②包桂英,杨束芳.推行“四位一体”模式创新农村基层党建[J].实践,2009(7).
    ③田青华,殷丽霞.农村基层党建模式创新实践探索——肃南县明花乡双海子村创新党建模式的启示[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④山东莱芜:坚持“四个创新”构建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09-10-27.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570.
    ②“两票制”,即先由村里各户的代表从支部党员中选出自己中意的村支书人选获得票数最多的党员将被提名为正式候选人;然后再在党支部内部进行第二轮选举,产生新的村支书.
    ③“公推直选”,初步候选人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织推荐、群众推荐的办法产生,再由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和全体党员投票,并按得票多少依次确定党支部委员候选人,再举行党员大会进行差额选举,产生村党支部书记和党支部委员.
    ④“三荐二考”是由支部候选人采用党组织推荐、党员和群众举荐、自荐的“三荐”办法,产生初步候选人,再由党员和群众代表进行无记名投票测评,确定候选人后到支部大会进行选举.
    ⑤“两步两轮制”,即在上级组织部门和群众代表监督下,第一步由竞职党员发表施政演说并现场答辩,第二步采用两轮选举的方法,第一轮先由全体党员每人推荐村支部成员候选人,取前几名作为支部成员正式候选人,直接进行第二轮选举.第二轮选举按得赞成票多少产生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
    ⑥“两推一选”,首先“一推”,由普通群众提名候选人所进行的推荐;接着“二推”,在群众推荐名单的基础上进行党组织内部的候选人推荐;然后在组织考察的基础上,由上级党委根据群众推荐情况,确定党委委员候选人;最后将正式候选人交党员代表大会“一选”产生党委书记.
    ①重庆市巴南区于2010年在6个社区、9个村党组织换届选举中实现无候选人直接选举,并将无候选人直选模式推广至全区各机关单位、国有企业、两新组织等党委选举中,使得基层党内选举迈上了新的台阶.
    ②高新民,谌玉洁.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和基层实践——十七大以来党内民主发展概述[J].紫光阁,2012(8).
    ③案例根据:四川雁江:“三规范一创新”深度推进党务公开[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12-08报导整理而成.
    ①胡锦涛.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充分发挥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N].人民日报,2009-07-01(01版).
    ②广西临桂县委鼓励农村党员积极参与党内事务和乡村公共事务,以个人名义或联名方式就党的建设、村集体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设.村党组织要按程序在规定时间内受理党内的提案,并由县、乡、村三级党组织负责办理,并将处理意见反馈提案人,且保障提案人的复查权.通过“提案制”,农村党员的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得以保障,也有利于党组织集中党员智,共促农村和谐发展.此案例根据:李晓峰,于政捷.临桂:“农村党员提案制”倾听基层声音[N].广西日报,2010-10-25;秦成志.提案制激发农村党员参政议政热情[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2-04-09相关报道整理而成.
    ③惠州小金口镇通过将党员工作责任扩大至计划生育、公购粮任务、社会治安、土地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农村工作中,要求有能力的党员联系3-5户农户.并按照“优”、“良”、“差”三个等级对党员的工作进行评定,将考评结果作为年终发放党员村务工作补贴的重要依据.并将实施情况进行“三公开”:公开党员及联系户名单,公开党员责任制内容,公开党员联系工作的考评结果,使党员的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通过“农村党员联系村务工作责任制”的创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发挥,主体意识得到强化.此案例根据:惠州小金口.联系村务赢得民心[EB/OL].南方网,2002-05-13报道整理.
    ④由于新形势下农村党员管理呈现出组织活动难、发挥作用难、考核激励难等问题,山东省高密市于2010年在柴沟镇选取了柴沟村、朱公村等11个党建基础较好的村庄试点推行了“党员奉献积分制”的管理考核办法.具体做法是:通过开展“包村联户”、“一个党员一面旗”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创先争优,为奉献积分创造条件.优秀者将获得优先推荐为村“两委”后备干部、村委会下属组织负责人和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不合格者将采取诫勉谈话、延期转正等相关处理办法.此案例根据:山东高密:推行“党员奉献积分制”加强农村党员量化管理[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12-03-01相关报道整理.
    ⑤重庆市荣昌县为保障农村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创新党员参政议政的工作载体,设置“一委”:村党员代表联络工作委员会,在村产业、协会、村民小组中以公推直选的方式产生7名普通党员组成联络工委;召开“两会”,联络工委成员参加村党组织决策听证会、班子及成员质询会;开展“一评”,联络工委对党组织班子及其成员进行满意度测评,其结果将作为镇对村年终考评的重要依据;落实“两免”,联络工委对测评满意度低于30%的党组织书记及班子成员有权提出罢免动议,在镇党员会的指导下召开党员大会进行罢免,对未达到罢免动议条件的,由上一级党组织核实情况后进行诫勉谈话,并做相应处理.通过试点工作的开展,“一委两会、一评两免”的工作机制得以成形,是基层实践中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又一新途径.此案例根据:重庆荣昌:创新“一委两会、一评两免”探索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新途径[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2-03-06报道整理而成.
    ①所谓“三三制”,是指在襄樊广大农村实行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组织构架;实行重大村务党组织会议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办事的“三会治事”的运行机制;实行干群联动、工农联建、城乡联创、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联共建”的工作格局.具体可参见.襄樊: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模式[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09-10-28.
    ②“青县模式”、“四议两公开”模式在本章的第三节有详细论述.
    ③案例根据:湖北郧西县推行“一会两票”民主管理机制[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8-07-07报道整理而成.
    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69.
    ②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84.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
    ①其中,“两票制”的经验模式被中央组织部规范为“两推一选”,2009年中组部下发《关于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根据不同村情,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乡镇党委委派等方式产生村党支部书记.“一肩挑”模式则以“四个提倡”的形式广泛推开.200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提出四个“提倡”,即“提倡把村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按照规定程序推选为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通过选举兼任村民委员会成员;提倡党员通过法定程序当选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提倡拟推荐的村党支部书记人选,先参加村委会的选举,获得群众承认以后,再推荐为党支部书记人选.如果选不上村委会主任,就不再推荐为党支部书记人选;提倡村民委员会中的党员成员通过党内选举,兼任村党支部委员成员”.此外,2001年,中组部向全国介绍了“一制三化”的经验,重点强调建立“两委”联席会议制度、“三审”财务制度、村委会向村党支部请求汇报工作制度和民主评议村“两委”班子成员制度;习近平、贺国强等中央领导对河南邓州的“4+2”工作法予以肯定,李源潮将其规范为“四议两公开”制度.2010年,四议两公开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第26条,“总结各地实践经验,因地制宜推广本村重大事项由村党支部提议、支委会和村委会联席会议商议、全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以及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等做法.”并向全国推广开来.
    ①记者盛若蔚,张芳曼.我们党充满生机活力[N].人民日报,2013-07-01(01).
    ②韦绍福.农村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J].桂海论丛,2001(8)增刊.
    ①记者盛若蔚,张芳曼.我们党充满生机活力[N].人民日报,2013-07-01(01).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244.
    ②沈耀坤.确立大党建工作思路[J].群众,1994(08).
    ③上海市委提出构建区域性大党建新格局,是党建设理论的探索创新,也是党的基层组织体制的重大改革.构建区域性大党建格局,基本要义是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在政府部门配合和群众组织参与下,以社区(街道)管辖区域为基本网格,通过理顺和完善基层党组织体制机制,进一步整合各类执政资源、调动各方组织力量,构筑上下相通、左右联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基层党建的网络架构和工作平台;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行政组织、驻
    区单位和居民区“三条线”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内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各类组织共同参与
    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详见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员会:《区域性大党建格局与基层党组织
    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探索和创新》,《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年2月号.
    ①社会组织指的是民间设立的从事社会公益和互益活动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这一部分内容可参见张希贤主编,谌玉洁参编.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读本(第一章)[M].中国人事出版社,2013.
    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13:50.
    ③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EB/OL].民政部门户网站,2013-06-19.
    ①李学举.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地位的重大提升[J].求是,2008(3).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527.
    ①潘金生.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J].红旗文稿,2012(24).
    ②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93.
    ③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69.
    ①乡镇体制机制问题是当前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学界大都将体制机制合并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使用.应该明确的是,体制与机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体制指的是机构与规范的综合,包含了组织上下层级之间的权力配置状况与制度规范.机制侧重的是组织内部的构造、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及系统的运行过程.然而,两者在功能上又是互补的,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建立某种体制,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机制,使其能够借助机制对社会活动发生影响;体制决定了机制,规定着机制发挥作用的范围,缺乏一定的体制框架与规范,机制也就失去了意义.因而,笔者也将体制机制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加以使用.
    ②王乃波.农村基层党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M].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3.
    ③高新民,谌玉洁.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和基层实践——十七大以来党内民主发展概述[J].紫光阁,2012(8).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M].人民出版社,2010:3-4.
    ②[意]G·萨托利.政党政党体制[M].王明进译.商务印书馆,2006:37.
    ①陈昌柱.浅析如何提高党员干部执行力[EB/OL].求是理论网,2012-05-30.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17.
    ②王汉生,王一鸽.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J].社会学研究,2009(2).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89:218.
    ①国务院关于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新华网,2013-08-17.
    ①高新民.中国共产党活动方式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3.
    ②[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M].任军锋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48.
    ①[美]福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刘榜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76-277.
    ②笔者曾参与赣榆县首届农村后备人才大专班的管理工作,在结合赣榆县委组织部及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内部材料基础上整理成此案例.“农村后备人才大专班”是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完善和补充,是一个可咨借鉴和推广的创新.
    ①此案例根据以下报道整理而成:新兴组建三级理事会1165个[N].云浮日报,2012-08-31;云浮云安县组建民事民治理事会构建社会管理新网络[EB/OL].云浮农业信息网,2011-09-05.
    ②林尚立.民间组织的政治意义:社会建构方式转型与执政逻辑调整[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1).
    ①[美]卡尔·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111.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7:24.
    ③[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9.
    ①[美]福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刘榜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75.
    ②罗峰.嵌入、整合与政党权威的重塑——对中国执政党、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考察[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54.
    ③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09:25.
    ①刘炳香.创新党的执政方式[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1).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3.
    ②党国英.农民组织与中国农村社会稳定[EB/OL].中国改革论坛,网址: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11&ID=40266.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0.
    ①[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00.
    ②[美]福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李宛蓉译.远方出版社,1998:35.
    ③[美]福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刘榜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8.
    ④[美]福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李宛蓉译.远方出版社,1998:35.
    ⑤[美]福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刘榜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06.
    ⑥约瑟夫·奈和罗伯特·基欧汉共同提出了硬权力与软权力的概念.硬权力是通过威胁或者奖励,让别人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之能力;而软权力则是指通过吸引力而非强制手段,让他人自愿追求你所要的东西之能力.具体参见约瑟夫·奈,罗伯特·基欧汉.权力与相互依赖[M].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①牛铭实.中国历代乡约[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3.
    ②贺雪峰.乡村治理与秩序——村治研究论集[C].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9.
    ③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
    化[M].顾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300.
    ①中结人民共和国宪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11.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EB/OL].新华网,2006-10-31.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77.
    [10]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3.
    [11]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3.
    [1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人民出版社,1999.
    [13]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人民出版社,1999.
    [14]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89.
    [1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83.
    [1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17]刘少奇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1.
    [18]刘少奇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5.
    [19]董必武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5.
    [20]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2006.
    [21]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
    [2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2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二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2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2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四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2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五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2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六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28]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九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9]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0]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M].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1991.
    [3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二册)[M].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1991.
    [3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三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六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3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七册)[M].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1992.
    [3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9]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0]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1]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7]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四卷)[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48]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八卷)[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49]梁漱溟全集(第二卷)[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50]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1]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04.
    [5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7.
    [5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1.
    [5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09.
    [56]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M].人民出版社,1983.
    [57]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58]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二辑)[M].人民出版社,1986.
    [59]教育科学研究所筹备处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选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60]陈元晖,邹光威等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61]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M].人民出版社,2010.
    [62]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63]高新民.党内民主与党的建设制度创新[M].青岛出版社,2011.
    [64]高新民.中国共产党活动方式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65]叶齐茂.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6]袁方等著.社会学家的眼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67]郑杭生等著.转型中的中国和中国的社会转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8]罗荣桓传编写组.罗荣桓传[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
    [69]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0]万小艳等著.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秭归杨林桥社区建设与治理的实践探索[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71]蒋海升.资政通鉴:中国历代农民问题[M].泰山出版社,2009.
    [72]肖唐镖.群体性事件研究[M].学林出版社,2011.
    [73]张乐天.社会工作概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74]张希贤主编.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读本[M].中国人事出版社,2013.
    [75]王乃波.农村基层党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M].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
    [76]罗峰.嵌入、整合与政党权威的重塑——对中国执政党、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考察[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7]卢先福,龚永爱主编.农村基层党建历程[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8]牛铭实.中国历代乡约[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79]贺雪峰.乡村治理与秩序——村治研究论集[C].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0]聂正安.毛泽东组织管理的思想与实践[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81]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82]景跃进.当代中国农村“两委关系”的微观解析与宏观透视[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83]姚锐敏,汪青松,易凤兰.乡村治理中的村级党组织领导[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4]荣敬本,崔之元.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85]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6]徐勇.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M].中国物质出版社,2009.
    [87]张厚安,徐勇主编.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M].武汉出版社,1995.
    [88]程瑞山,王秀华等.制度安排与机制创新[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89]项继权.外国农村基层建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90]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一一南街、向高和方家泉村村治实证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1]李俊伟主编.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92]关海庭主编.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3]王颖.新集体主义:乡村社会的再组织[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94]陈登才等主编.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95]郭献功主编.新时期农村墓层党组织建设[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96]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97]于显洋.组织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98]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99]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00]赵生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纲要[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10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02]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02]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09.
    [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09.
    [4][美]洛易斯·惠勒·斯诺.斯诺眼中的中国[M].王恩光等译,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
    [5][德]斐迪南·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商务出版社,1999.
    [6][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7][法]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商务出版社,2003.
    [8][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决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
    [M].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华夏出版社,1989.
    [9][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0][意]G·萨托利.政党政党体制[M].王明进译.商务印书馆,2006.
    [11][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M].任军锋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2][美]福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刘榜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3][美]卡尔·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
    [14][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5][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6][美]福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李宛蓉译.远方出版社,1998.
    [17][美]约瑟夫·奈,罗伯特·基欧汉.权力与相互依赖[M].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8][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M].顾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9][英]欧内斯特·巴克.英国政治思想——从赫伯特·斯宾塞到现代[M].黄维新,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
    [1]王汉生,王一鸽.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J].社会学研究,2009(2).
    [2]白钢,林广华.论政治的合法性原理[J].天津社会科学,2002(4).
    [3]张书林.试论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J].大庆社会科学,2008(4).
    [4]张荣臣.党的建设90年的历程经验和改革取向[J].学习论坛,2011(2).
    [5]王庭大.建国以来党的制度建设的成就和经验[J].中国延安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9(6).
    [6]马光选.农村基层党建的成就与经验总结[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2(2).
    [7]靳燕凌,高凤林.陕北农村基层党建的现状分析及解决途径[J].延安大学学报,2009(6).
    [8]张智亮,朱树彬.欠发达地区农村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研究,2000年(1).
    [9]李学举.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地位的重大提升[J].求是,2008(3).
    [10]侯松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基层党建——以浙江省N县为个案[J].经济研究导刊,2008(9).
    [11]王建华.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以湖南省华容县为例[J].学理论.2010(10).
    [12]殷焕举,李毅弘,杨雅涵.结构功能视阈下转型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点探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2).
    [13]毕孟琴,杨赛楠.农村基层党组织角色定位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J].前沿,2010(23).
    [14]张卫海.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整合功能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2(5).
    [15]赵理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政治生态学考察[J].党政干部论坛,2004(6).
    [16]王乃波.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初探[J].党建研究,2007(5).
    [17]高新民.论党的基层组织的功能转换[J].理论学刊,2003(4).
    [18]高新民.论党内民主(上)[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6).
    [19]卿秋军.农村新型基层党建模式探析[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2).
    [20]朱正平.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的强化动力与实现模式探索[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1(5).
    [21]徐勇.“法律下乡”:乡土社会的双重法律制度整合[J].东南学术,2008(3).
    [22]徐勇.“政策下乡”及对乡土社会的政策整合[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3).
    [23]徐勇.“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J].学术月刊,2008(3).
    [24]徐勇.“服务下乡”: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服务性渗透——兼论乡镇体制改革的走向[J].东南学术,2009(1).
    [25]徐勇.“行政下乡”:动员、任务与命令——现代国家向乡土社会渗透的行政机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9).
    [26]徐勇.政权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J].贵州社会科学,2007(11).
    [27]徐勇.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村民自治的成长——对中国村民自治发生与发展的一种阐释[J].学习与探索,2006(6).
    [28]黄辉祥.乡村博弈:国家整合的内在紧张——基于现代国家建构理论的尝试性解释[J].东南学术,2008(3).
    [29]黄辉祥.“民主下乡”:国家对乡村社会的再整合——村民自治生成的历史与制度背景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5).
    [30]马宝成.中国三农问题:现状与未来[J].山东社会科学,2005(10).
    [31]穆晓辉,张彦飞.农村党建问题研究——从农村“两委”的视角[J].学理论,2011(18).
    [32]李剑秋.农村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定位[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1(3).
    [33]陈家喜.农村基层党组织选举改革:进展与问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1).
    [34]田改伟,孙彩红.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选举问题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12).
    [35]苑晓杰,李猛.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野下农村基层党建创新探析——以大连市湾家街道为调研对象[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8(2).
    [36]郑杭生.中国社会大转型[J].中国软科学,1994(1).
    [37]刘伟.论村落自主性的形成机制与演变逻辑[J].复旦学报,2009(3).
    [38]罗平汉.一九四七年下半年解放区土改运动中的“左”倾错误及其纠正[J].中共党史研究,2005(2).
    [39]张新光.中国近30年来的农村改革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J].现代经济探讨,2007(1).
    [40]赵爱庆,孙建军,赵佳维.超越乡村精英治理模式的政治抉择[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1).
    [41]包桂英,杨束芳.推行“四位一体”模式创新农村基层党建[J].实践,2009(7).
    [42]陆益龙.转型社会的农村各阶层分析——新农村建设的经验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2).
    [42]胡鞍钢.中国的第二次重大转型[J].书摘,2004(1).
    [43]张芳山.乡村精英与乡村治理模式创新[J].绿叶,2013(6).
    [44]朱江平.村里的事村民定——四川南充市嘉陵区创建村级组织运行新模式探访[J].农村工作通讯,2010(16).
    [45]赵爱庆,孙建军,赵佳维.超越乡村精英治理模式的政治抉择[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1).
    [46]课题组,袁海平.从传统治理到农民参与式治理——绍兴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与启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8).
    [47]张涛.家庭成为农村政治参与主体的制度化研究——对河南中牟县白沙镇联户代表制度考察[J].东南学术,2010(2).
    [48]郝亚光.家庭联户代表制:破解村级换届困境——河南省中牟县白沙镇创新村民自治的探索[J].学理论,2010(33).
    [49]吕永成,樊红敏.农村民主选举机制的探索与创新——河南省中牟县村治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领导科学,2009(17).
    [50]樊红敏.村民自治的发展路径与走向——河南省中牟县白沙镇村治经验及其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2012(1).
    [51]林尚立.基层组织:执政能力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资源[J].理论前沿.2006(9).
    [52]田青华,殷丽霞.农村基层党建模式创新实践探索——肃南县明花乡双海子村创新党建模式的启示[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53]高新民,谌玉洁.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和基层实践——十七大以来党内民主发展概述[J].紫光阁,2012(8).
    [54]韦绍福.农村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J].桂海论丛,2001(8)增刊.
    [55]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员会.区域性大党建格局与基层党组织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探索和创新[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2).
    [56]贺雪峰,仝志辉.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2002(3).
    [57]潘金生.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J].红旗文稿,2012(24).
    [58]刘炳香.创新党的执政方式[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1).
    [59]范燕宁.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1997(1).
    [60]厉以宁.转型发展理论[J].经济学动态,1997(4).
    [61]韩庆祥.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J].现代哲学,2002(3).
    [62]刘宇辉.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整合功能[J].党建研究,2008(1).
    [63]贺雪峰.论现行村级组织制度创新的策略选择[J].中州学刊,1998(3).
    [64]贺雪峰.村级组织制度安排: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及其原因[J].社会科学研究,1998(4).
    [65]贺雪峰.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及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以辽宁大古村调查为例[J].学习与探索,2007(5).
    [66]裴泽庆.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理论初探——以村民自治为宏观背景[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4(4).
    [67]陈明明.现代化进程中政党的集权结构和领导体制的变迁[J].战略与管理,2000(6).
    [68]于建嵘.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政治结构的影响——对湖南省衡山县的实证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4).
    [69]徐祥临.关于重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1(1).
    [70]史云贵.国家与社会的博弈:传统权威走向现代权威的政治学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2006(4).
    [71]宋桂兰.制约村民自治有效运作的因素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3).
    [72]党国英.中国农村社会权威结构变化与农村稳定[J].中国农村观察,1997(5).
    [73]张新光.社会组织化:构筑国家与社会良胜关系的关键[J].学术交流,2007(8).
    [74]林尚立.在有效性中累积合法性: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J].复旦学报,2009(2).
    [75]郭正林.家族的集体主义:乡村社会的政治文化认同[J].社会主义研究,2002(6).
    [76]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提倡小学民办公助的指导[N].解放日报,1944-4-23.
    [77]新华社.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强调必须紧紧抓住党组织建设这个关键[N].人民日报.1994-10-27(第一版).
    [78]何帆燕,朱江燕.村居委员会接手行政事项基层党组织全力创新党建[N]南方都市报,2012-12-27.
    [79]村务监督委员会督查财务公开——顺德先行先试探索村居治理新模式[N].佛山日报,2011-06-30.
    [80]中组部推介顺德基层党建新经验: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协同共治农村管理模式成最大亮点[N].佛山日报,2011-06-30.
    [81]刘嘉麟,南盼.顺德试点农村“党政分开”[N].南方日报,2012-12-27.
    [82]刘嘉麟,张如鸿.顺德吹响基层治理社工化号角:从管理社区到服务社会[N].南方日报,2013-05-29.
    [83]刘嘉麟.顺德村居行政服务站:“自治导向”下的政社互动[N].南方日报,2012-10-22.
    [84]骆苏艳.基层民意直达党代表,催生新政策——探究农村基层治理的顺德模式[N].佛山日报,2012-09-11.
    [85]记者阮加文,张志.中国村治模式论坛:浙江嵊州村治模式改变了什么[N].小康杂志,2006-07-04.
    [86]记者盛若蔚,张芳曼.我们党充满生机活力[N].人民日报,2013-07-01(01).
    [87]胡锦涛.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充分发挥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N].人民日报,2009-07-01.
    [88]李晓峰,于政捷.临桂:“农村党员提案制”倾听基层声音[N].广西日报,2010-10-25.
    [89]秦成志.提案制激发农村党员参政议政热情[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2-04-09.
    [90]记者盛若蔚,张芳曼.我们党充满生机活力[N].人民日报,2013-07-01.
    [1]冯骥才.中国每天消失近百个村落速度令人咂舌[EB/OL].中新网,2012-10-21.
    [2]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门户网站,2011-04-28.
    [3]杨锋磊.国人民生“三农”为大[EB/OL].中国经济网,2007-02-26.
    [4]记者从玉华.杨林桥农村社区调查:农村自治单元新裂变[EB/OL].人民网,2004-07-27.
    [5]记者刘紫凌,张先国.农村社区化:中国乡村治理新探索[EB/OL].新华每日电讯,2005-09-13.
    [6]陈华,曾庆民,梅云超,李林修.能人带领村民昂首“走”出大山——湖北省秭归县杨林桥镇“1+3”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再探[EB/OL].中国社会报,2010-05-19.
    [7]王兴於.创建幸福村落是乡村治理的新路子[EB/OL].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2013-09-24.
    [8]彭军.秭归“幸福村落”:新时期农村社区治理的群众途径[EB/OL].中国社会报,2013-07-02.
    [9]记者程志坚,林龙.乡村典章:一部村民自治的“土宪法”[EB/OL].人民网,2005-10-08.
    [10]记者廉颖婷.浙江:“乡村典章”实践中国基层民主[EB/OL].法制日报,2008-01-11.
    [11]沈锡权,孙金霞.“村民权力大了,干部威信更高了!”——新昌探索“乡村典章”自治新形式纪实[EB/OL].华东新闻,2005-01-06.
    [12]绍兴县“夏履程序”让基层一切事务都按民主程序办[EB/OL].浙江在线,2013-01-17.
    [13]袁祖.让“夏履民主程序”家喻户晓[EB/OL].绍兴县报,2009-10-25.
    [14]记者张凤安.绍兴村政:从“莲东经验”到“夏履程序”[EB/OL].21世纪经济报道,2007-03-05.
    [15]记者俞晓颖.“夏履程序”:“权力入笼”的基层探索[EB/OL].绍兴网,2013-02-01.
    [16]袁华东.“八郑规程”的流传轨迹[EB/OL].今日嵊州,2006-10-11.
    [17]董建民.河南中牟实行家庭联户代表制破题村治模式[EB/OL].中新网,2010-04-19.
    [18]惠州小金口:联系村务赢得民心[EB/OL].南方网,2002-05-13.
    [19]山东莱芜:坚持“四个创新”构建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09-10-27.
    [20]四川雁江:“三规范一创新”深度推进党务公开[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12-08.
    [21]重庆荣昌:创新“一委两会、一评两免”探索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新途径[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2-03-06.
    [22]湖北郧西县推行“一会两票”民主管理机制[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8-07-07.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EB/OL].新华网,2003-01-21.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EB/OL].新华网,2004-08-28.
    [25]朱海薇.村官缘何成了“南霸天”[EB/OL].湖南红网,2013-05-16.
    [26]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EB/OL].民政部门户网站,2013-06-19.
    [27]国务院关于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新华网,2013-08-17.
    [28]云浮云安县组建民事民治理事会构建社会管理新网络[EB/OL].云浮农业信息网,2011-09-05.
    [29]党国英.农民组织与中国农村社会稳定[EB/OL].中国改革论坛.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