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契约视角下的行业自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所谓自治,是指自己制定规范并自己执行这些规范的一种社会治理体制。而由行业组织或行业中的企业通过制定自治性规范文件而实施的、非法律的规范方式,即是行业自治。本文从契约的视角并基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展开对行业自治的研究。
     行业自治的理论基础包括市民社会理论、多元主义和法团主义理论、治理理论以及社会契约理论。市民社会是一种社会和社会秩序运作的特殊形式,是指介于国家和家庭或个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相互作用领域及与之相关的价值或原则。行业组织是市民社会的重要基础性力量,对行业公共事务进行自主管理,并通过与企业、政府的互相参与和合作,实现与企业和政府的良性互动。
     多元主义和法团主义认为社会利益是普遍分化的,强调独立的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社会组织将分化的利益纳入体制可控制的轨道,主张通过行业组织等社会团体与国家的合作,保持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治理理论主张社会、经济的治理主体除政府部门外,还应包括公共组织、私人机构及社会个人等,并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和互动,以弥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而行业组织当然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理主体。
     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思想是社会个体通过订立社会契约建立国家和政府。因而,社会个体也可以通过社会契约建立社团组织,如行业协会。行业协会的章程即是一种社会契约,行业协会以此为依据可以对成员行使管理和约束的权力,对行业公共事务进行自治性管理,并实现成员间的合作和利益的协调、平衡。
     行业自治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方中世纪就已经出现了行业团体自治的形式——行会,同时,商人在商事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法律——商法,并组建了商人法庭。中国从宋代到明清以及近代,也都有商人组织,并实行自治管理。
     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的发展,对行业自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在相关领域中实现了行业自治。行业自治对于促进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于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自治体制有其优势,也有其缺陷,因而政府有必要对其予以一定程度的介入和干预,社会自治的模式总体而言,是在政府法治框架下的自治。本文将行业自治的类型划分为企业自治、行业团体自治和行业标准,而行业标准本质上也是行业团体自治的一种方式,可以纳入行业团体自治的范围。
     企业自治的产生,起源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企业自治主要表现为企业自身制定行为准则或采用其他社会团体或组织制定的行为准则,以规范和约束自身的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企业行为准则是一种自愿性行为准则,对企业的内部组织机构和员工虽具有约束力,但对企业本身并没有法律上或规则上的强制效力,其有效实施完全依赖于企业的自觉。对企业的外部主体,企业行为准则原则上也没有约束力,除非企业的外部主体自愿接受其约束。
     企业行为准则对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和员工的约束,实际上是一种契约约束。并且,在特定的情况下,通过企业与企业外部主体签订协议的方式,企业行为准则可获得对企业外部主体的约束力,当然,此时企业也应受企业行为准则的约束。也就是说,企业行为准则对企业和企业外部主体的约束,是以双方的同意为基础的,因而也是一种契约约束。如专业市场通过与市场经营户签订协议,要求市场经营户遵守市场制定的经营户行为规范;以及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领域,网络服务提供商通过与用户订立用户协议的方式,对用户的行为进行规范。
     在行业成员同意的基础上设立行业协会并实行行业团体自治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维持稳定、有序的行业竞争秩序和合作秩序,同时通过行业协会与政府及行业外利益集团的沟通,通过行业协会向成员提供行业信息以降低交易成本、为行业成员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促使行业成员承担社会责任以提升行业整体形象,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并谋求有序的行业发展秩序。从而,行业协会的设立、行业团体自治契约的实施,获得了社会合理性。
     政府为借助行业协会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通过行业协会联系企业,以完善其公共决策,并使得其公共决策的实施能获得行业和企业的配合和支持,对行业协会及其团体自治活动也予以认可和支持。从而,行业协会及其团体自治契约的实施,获得了法律上的合法性。行业协会自治权的来源是成员权利的让渡,同时也基于政府的授权或委托而行使部分公共管理职能。行业协会是经济法的主体,并由于其对行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而能成为独立的行政诉讼主体。
     我国的行业协会可分为体制内生成的“政府派生”型行业协会和体制外生成的“民间自发”型行业协会两类。前者受政府主管部门的干预较多,行政色彩浓厚;后者也存在被大企业控制、行业覆盖面不够大、某些管理行为缺乏法律依据等问题。同时,我国现行的行业协会双重管理体制和“一业一会”、“一地一会”的体制也存在着缺陷。应通过对行业协会充分放权和授权、加强对行业团体自治的培育、改革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加强行业协会立法,完善行业团体自治契约的实施机制。
     行业自治规范,包括企业行为准则等企业自治规范以及自律公约、自治协议等行业团体自治规范,是以当事人的同意为基础产生的,因此对当事人应具有相应的约束力。企业自治规范通过企业与外部主体签订协议的方式,获得外部的适用效力。不但在企业的个别性交易中,对企业和交易对象具有约束力,并且对同为企业交易对象的企业外部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具有适用效力。而行业团体自治规范作为行业成员协商一致基础上成立的多方“合同”,对行业成员也具有相应的约束力或强制效力。同时,在行业外主体自愿接受的基础上,也能对行业外主体产生约束力。并且,行业自治规范作为对商事实践中普遍的商事习惯做法的总结和定型化,还具有一定的习惯法的效力。
     然而,实践中行业自治规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可能影响社会公共利益,因而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效力审查和认定机制,包括行政备案和审查机制以及司法审查机制。行业自治规范应可以通过司法机制而获得执行,同时,通过行业自治组织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和对争端的解决,行业自治规范具有独立的执行机制。
     在行业自治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关系上,行业自治规范不得与法律规范相抵触,同时行业自治规范是法律规范的配套和补充,而法律规范应体现行业自治规范所总结的经验。在我国,行业立法主要是由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或监管机构进行的。行业立法应在行业主管部门或监管机构的职能范围内,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行业立法对行业经营活动的规范和干预,应是宏观的规范并持宽容的态度。
     凡行业经营中涉及经营和交易活动公平和安全的重要问题,以及行业整体发展中的问题,应属于行业立法调整和规制的范围,其他问题则可以由行业自治规范去加以解决。行业立法为行业的发展及行业自治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原则指导和框架,在此框架范围内,应为行业自治规范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制度空间,鼓励行业和企业对自治规范的探索和发展。
     包括行业自治规范在内的多层次的行业规范性文件体系,是行业自治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基础性条件,而行业自治规范在行业规范性文件体系中,又处于重要的和基础性的地位。应通过国家和社会、行业共同的努力,积极推进我国法治框架下的行业自治体制的发展。
Self-regulation mea ns establishing rules and enforcing this rules by oneself, andthe regulation model which industry associa tion or enterprises enforce the rulesestablished by themselves mea ns industry self-regulation. This article researched theindustry self-regulation from the view of agreement and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The basic theories of the industry self-regulation include the civil society theory,the polycentrism theory, the collectivity theory, the governa nce theory and the socia lcontract theory. The civil society is a specia l form in which the society operates, and italso mea ns a field between the country and the families or the individ uals containing aseries of basic principles related with it. The industry associa tion is a important andbasic power in the civil society, the public affairs in the industry are governed by it,and it genera lly cooperates with the enterprises and the government each other nicely.
     The polycentrism theory and the collectivity theory consider the socia l interestsare different genera lly, they emphasize the function of the self-regulated organizations in the society, by which the different socia l interests are brought into a systematic pathand then it can be controlled. They cla im that the politics and the society could n’t becontrolled orderly unless there exist efficient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the socia l organizations.
     The governa nce theory cla ims that the governance bodies include publicorganizations, private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 uals besides the government in thesocia l and economic field, and the industry associa tion is certainly a importantgoverna nce body. It emphasize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society in order to remed y the failure of the market and the government,
     The core idea of the socia l contract theory is that the country or the government is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socia l contract between the individ uals, so the socia lorganizations such as industry associa tions can also be established based on it. Thestatute of the industry associa tion is actually a socia l contract, by which the industryassocia tion can order or control the members, govern the public affairs in the industry,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operation and the bala nce of advantage between the members.
     The history of industry self-regulation is centuries-old both in west countries andin China. In the Midd le Ages of west countries, the guild as a old form of selfregulationalready exis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mercha nts developed commercia l lawas the ir own rules in business, and established commercia l court themselves. In China,mercha nt organizations also exis ted from Song dynasty to Qing dynasty, also inlatter-days, they practiced self-regulation in business field.
     In now-days , the dema nd to self-regulation is higher tha n before with thedevelopment of globa l economy,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twork technologyand cyber-business, self-regulation has already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a insevera l socia l fields. Self-regulation has important function to advance the innovation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system, to develop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o build the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
     The self-regulation system has advantages and also has limitations, so it ought tobe intervened somewhat by the government. The model of self-regulation operatesgenera lly under the shadow of the government. In this article, the type of the self regulation includes the enterprise self-regulation, the collective self-regulation and theindustry standard, but the industry standard is actually a form of collective selfregulation,so it can be also brought into the scale of collective self-regulation.
     The enterprise self-regulation derives from the movement of corporate socia lresponsibility. The enterprise self-regulation usua lly presents a voluntary initiativeestablished by the enterprise itself, or in sometime s the enterprise adopt initiativesestablished by other organizations, in order to restrict its internal and external behavior.The initiatives have force to the intern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employees of theenterprises of course, but they haven’t force to the enterprises neither in the law nor inthe rules, it depends on the enterprise’s own will entirely whether they bright theinitiatives into effect. The initiatives also haven’t force to other bodies principally,unless they obey them voluntarily.
     The force of the initiatives to the intern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employees of theenterprises is based on a contract. In some cases, the initiatives have force to otherbodies if the enterprise made a contract with them, so the force of the initiatives to theenterprise and other bodies is also based on a contract. For example, the commod itymarket makes a contract with the clients and requests them to obey its initiatives. Andthe same way happens in the cyber-business field.
     The purpose of industry associa tion and industry self-regulation based on theagreement of the members is to build steady and orderly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order in the industry, besides, it can gain good developing order based on the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associa tion and the government or the outside interestgroups, the information and service given by the associa tion, and the obligation ofsocia l responsibility taken on to the members by the associa tion. So the industryassocia tions and the carrying out of the self-regulation agreement in the industry isreasonable.
     The government usua lly admit and hold up industry associa tion and its behavior,in order to use it to give public service, to contact enterprises, and to gain itscooperation while the government makes and carries out its public decision relatedwith the industry. So the industry associa tion and its self-regulation is lega l. The industry associa tion’s power of self-regulation derives from the members’rights, andat sometimes, the government also gives some power to it to administrate some publicaffairs. The industry associa tion is one of the bodies in the economic law, and it can bean independent body in an administrative lawsuit because of its power to administratepublic affairs in the industry.
     The industry associa tions can be separated into two kinds, one is derived from thegovernment and the other is constructed by the industry itself. The former is intervenedby the government easily, and the latter also has some shortcomings, such as controlledby big enterprise, the scale is not so vast, some behavior hasn’t lega l foundation, etc.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industry associa tions also has some defect, such as oneindustry one associa tion , one area one associa tion. The operative system of industryself-regulation should be perfected by cultivating and authorizing the industryassocia tion, innovating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legislation.
     The self-regulation rules should have somewhat force to the people involved inthe industry because they are brought out from people’s agreement. The enterpriseinitiative s gain external force by the enterprise signing a contract with the externalbodies, both to the specia l excha nge an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ternalbodies. And the collective self-regulation rules based on the agreement of the membersin the industry not only have compulsive force to the members, but also have force tothe bodies outside the industry when they accept it voluntarily at sometimes.Meanwhile, the self-regulation rules are summa ry of the custom in the business, sothey ought to have force as common law.
     The self-regulation rules also have some problem in the practice, they may hurtthe public interest at sometimes, so the supervising system including putting onrecords to the government and judica tory supervising system is necessary. The selfregulationrules can be carried out by the judica tory process, moreover, it haveindependent enforcing process with the industry associa tions having the power topunish the behavior violating the rules and settle the disputes in the industry.
     The self-regulation rules should n’t violate the law, moreover, they aresupplement and backup of the law, and the experience gained by the self-regulation rules in the practice ought to be reflected in the law. The industry legislation isgenera lly operated by government in our country, the government ought to make lawwithin its authority, and its intervene to the industry ought to be good-tempered.
     The things related with justice and security in excha nge or development of theindustry should be regulated by industry legislation, and the other things can beregulated by industry self-regulation rules. The industry legislation provides aframework and principle of guida nce to the industry self-regulation, within this scale,the government ought to encourage the industry and the enterprises develop their ownregulative rules.
     The system of multila yer industry regulative rules including the self-regulationrules is the basic condition to build and perfect the industry self-regulation system, andthe industry self-regulation rules’status is more important and basic in this system.The industry self-regulation system under the framework of law should be advancedwith the endeavor of the country and the society.
引文
1[英]约翰·霍尔:《探寻公民社会》,载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9、55页。
    2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3爱德华·希尔斯:《市民社会的美德》,载邓正来、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一会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
    1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2查尔斯·泰勒:《市民社会的模式》,载邓正来、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3马长山:《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法治的基础和界限》,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邓正来著:《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7页。
    2邓正来著:《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3参见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4查尔斯·泰勒:《市民社会的模式》,载邓正来、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5张沁洁:《参与合作:行业协会的运作逻辑》,载《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陈宪、徐中振著:《体制转型与行业协会——上海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研究报告》,上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页。
    4马克思常把市民社会等同于“生产关系的总和”和“社会的经济结构”,但这只表明马克思抓住了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本质,并不表明他排斥使用一般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的概念,实际上,马克思也使用普通意义上的,代表私人利益关系、私人领域、非官方社会组织、国家生活之外的社会生活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的概念。参见俞可平:《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载《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转引自马长山:《市民社会理论:法学现代化的重要基点》,载《求是学刊》1999年第1期。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2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4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2页。
    5马长山:《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法治的基础和界限》,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3期。
    6 [法]狄骥著:《公法的变迁:法律与国家》,郑戈等译,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1张丽曼:《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说的真髓》,载《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3期。
    2梁志刚:《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看我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合理性》,载《求实》2000年第1期。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页。
    4梁志刚:《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看我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合理性》,载《求实》2000年第1期。
    1社会政治论是刘德厚教授研究社会的政治进程原理的一个重要论断,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社会政治即指无阶级、无国家存在的社会的政治类型,它存在于前阶级社会形态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参见刘德厚:《关于“社会政治”的一般理论》,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胡祥:《“社会政治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载《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2马长山:《西方法治产生的深层历史根源、当代挑战及其启示——对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视角的重新审视》,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6期。
    3齐凌云:《中国社会与政治的发展模式——国家与社会关系分析框架下的研究范式》,载《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6期。
    1 [德]哈贝马斯著:《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91页。
    2 [美]罗伯特·达尔著:《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周军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1孙双琴:《论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选择:法团主义视角》,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2张静著:《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3齐凌云:《中国社会与政治的发展模式——国家与社会关系分析框架下的研究范式》,载《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6期。
    1 [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526页。
    2孙双琴:《论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选择:法团主义视角》,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3孙双琴:《论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选择:法团主义视角》,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5
    1 [澳]欧文·E·休斯著:《公共管理导论》,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9页。
    2 [德]哈贝马斯:《法的合法性》,许润章译,载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3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3马长山:《西方法治产生的深层历史根源、当代挑战及其启示:对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视角的重新审视》,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6期。
    1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1 Grand, Julinale, 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Failur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4, 1991, pp.423-442.
    2李风华:《治理理论:渊源、精神及其适用性》,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
    3李风华:《治理理论:渊源、精神及其适用性》,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转引自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2李风华:《治理理论:渊源、精神及其适用性》,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 [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页。
    2马长山:《全球社团革命与当代法治秩序变革》,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
    1 [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杨国政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2 [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杨国政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11、12页。
    3 [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杨国政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4 [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杨国政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1 [英]约翰·洛克著:《政府论两篇》,赵伯英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6-187页。
    2 [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杨国政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3-54页,第75页。
    1孙立清:《民间化行业协会的合约特征》,载《开放导报》2006年第3期。
    2 [美]麦克尼尔著:《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导言第2页。
    1季卫东为《新社会契约论》中译本作的序:《关系契约论的启示》,第2页,载[美]麦克尼尔著:《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美]麦克尼尔著:《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3 [美]麦克尼尔著:《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4 [美]麦克尼尔著:《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8、9页。
    5 [美]麦克尼尔著:《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1 [美]麦克尼尔著:《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2 [美]麦克尼尔著:《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40页。
    3季卫东为《新社会契约论》中译本作的序:《关系契约论的启示》,第10页,载[美]麦克尼尔著:《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金志霖著:《英国行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1金志霖著:《英国行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45-46页。
    1金志霖著:《英国行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69页。
    1 G. Malynes, Consuetudo, Vel Lex Mercatoria, Or, The Ancient Law-Merchant (London: Adam Islip, 1622;Goldbach, Germany: Keip Verlag, 1997). From Leon E. Trakman, From the Medieval Law Merchant to E-MerchantLaw, 53 Univ. of Toronto L.J. 265(Summer, 2003).
    2全汉升著:《中国行会制度史》,台湾食货出版社1986年版,第17页。
    1梁国楹:《略论宋代城市工商业行会的形成》,载《德州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见《湖南商事习惯报告书》,载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01页。
    1孙丽娟著:《清代商业社会的规则与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9页。
    1朱英著:《中国近代同业公会与当代行业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2彭南生:《近代工商同业公会制度的现代性刍议》,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朱英著:《中国近代同业公会与当代行业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237、238页。
    2 [英]马丁·阿尔布劳著:《全球时代》,高湘泽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01页。
    3 Anthony Giddens, Beyond Left and Right,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转引自马长山:《全球社团革命与当代法治秩序变革》,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
    1马长山:《全球社团革命与当代法治秩序变革》,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
    2马长山:《全球社团革命与当代法治秩序变革》,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
    3饶戈平、黄瑶:《论全球化进程与国际组织的互动关系》,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2期。
    1向前:《“自治商人法”理论——戈德曼现代商人法思想评述》,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1期。
    1单文华:《国际商事惯例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60页。
    2向前:《“自治商人法”理论——戈德曼现代商人法思想评述》,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1期。
    1 Leon E. Trakman, From the Medieval Law Merchant to E-Merchant Law, 53 Univ. of Toronto L.J. 265(Summer,2003).
    1宫国鑫等:《论技术的法律控制》,载《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第3期。
    2罗中玉主编:《知识经济与法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页。
    1 Virginia Haufler, a Public Role for the Private Sector: Industry Self-Regulation in a Global Economy,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2001, P.22.
    2罗莉:《作为社会规范的技术与法律的协调——中国反技术规避规则检讨》,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罗莉:《作为社会规范的技术与法律的协调——中国反技术规避规则检讨》,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2马长山:《西方法治产生的深层历史根源、当代挑战及其启示——对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视角的重新审视》,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6期。
    1孔令栋:《权威与依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载《文史哲》2001年第6期。
    2孔令栋:《权威与依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载《文史哲》2001年第6期。
    3孙双琴:《论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选择:法团主义视角》,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1孔令栋:《权威与依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载《文史哲》2001年第6期。
    2范翠红:《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政治文化变迁》,载《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3王名著:《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1 [法]让-马克·夸克著:《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
    2 [英]戴维·赫尔德著:《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6页。
    3张静著:《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4勃鲍·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漆芜译,载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
    5马长山:《全球社团革命与当代法治秩序变革》,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
    1赵辉:《政治关系文明的制度分析——在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内》,载《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王世雄:《后发国家政治发展及其模式选择——兼评权威主义现代化道路》,载《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3赵辉:《政治关系文明的制度分析——在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内》,载《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 Jody Freeman, the private role in public governance, 75N.Y.U.L.Rev.543(June, 2000).
    2 [德]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页。
    3季亚丽:《行业协会自治的法律制度构建》,载《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马长山:《NGO的民间治理与转型期的法治秩序》,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石元康著:《当代自由主义理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5年版,第59页。
    2 [美]麦克尼尔著:《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1王云骏:《论行业协会权力的获取和权利的保障》,载《江海学刊》2005年第5期。
    1 [美]斯科特·R·鲍曼著:《现代公司与美国的政治思想:法律、权力与意识形态》,李存捧等译,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2 [美]卡尔·博格斯著:《政治的终结》,陈家刚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页。
    3张良庆:《行业自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载《中国律师》2005年第3期。
    1马长山:《市民社会理论:法学现代化的重要基点》,载《求是学刊》1999年第1期。
    2 [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上),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76页。
    3 [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著:《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5页。
    4 [西班牙]萨尔瓦多·吉内尔:《公民社会及其未来》,魏海生译,载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页。
    1 [美]巴尔:《三种不同竞争的价值观念体系》,力文译,载《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3年第9期,转引自马长山:《NGO的民间治理与转型期的法治秩序》,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
    2社会资本是当代西方社会学家、政治学家观察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分析工具和理论路径。西方学者对社会资本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界定,但共同的取向是把社会资本定位于以合作、信任和相互期待为基础的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进而成为能够对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进行功能补充的非制度化要素。参见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3 [英]哈耶克著:《法律、立法与自由》第1卷,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页。
    1 Margot Priest, The Privatization of Regulation: Five Models of Self-Regulation , 29 Ottawa L. Rev.233(1997-98), P.238.
    1该词也可以翻译为自律,但中文自律的基本含义是自我约束的意思,无法表达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达成某种秩序目的的意思。
    2 [德]康德著:《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84页。
    3 [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1、518、523页。
    4 Margot Priest, The Privatization of Regulation: Five Models of Self-Regulation, 29 Ottawa L. Rev. 233(1997-98).
    1 [美]弗里德曼著:《法律制度——从社会科学角度观察》,李琼英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4页。
    2 [美]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9页。
    1鲁篱著:《行业协会经济自治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
    1 Margot Priest, The Privatization of Regulation: Five Models of Self-Regulation, 29 Ottawa L. Rev. 233(1997-98).Deborah Platt Majoras, Chairman, Self Regulatory Organization and the FTC, Council of Better Business Bureaus,April 11,2005.
    1 Margot Priest, The Privatization of Regulation: Five Models of Self-Regulation, 29 Ottawa L. Rev. 233(1997-98).Deborah Platt Majoras, Chairman, Self Regulatory Organization and the FTC, Council of Better Business Bureaus,April 11,2005.
    1 Margot Priest, The Privatization of Regulation: Five Models of Self-Regulation, 29 Ottawa L. Rev. 233(1997-98).
    2参见郭道晖:《多元社会中法的本质与功能——第二次亚洲法哲学大会述评》,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3期。
    3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1 Margot Priest, The Privatization of Regulation: Five Models of Self-Regulation, 29 Ottawa L. Rev. 233(1997-98).
    2 Margot Priest, The Privatization of Regulation: Five Models of Self-Regulation, 29 Ottawa L. Rev. 233(1997-98).
    1 Margot Priest, The Privatization of Regulation: Five Models of Self-Regulation, 29 Ottawa L. Rev. 233(1997-98).
    1 Kenneth W.Abbott, Duncan Snidal, International‘standards’and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8J.Eur,Pub.Pol’y345,345(2001).
    1 Herbert V. Morais, The Quest for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Global Governance vs. Soverei gnty,50 Kan. L. Rev.779 (May, 2002).
    1鲁篱:《标准化与反垄断问题研究》,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
    1沈洪涛、沈艺峰著:《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2沈洪涛、沈艺峰著:《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6-37页。
    3沈洪涛、沈艺峰著:《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1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1见淘宝网http://service.taobao.com/support/help-763.htm
    1见淘宝网http://service.taobao.com/support/help-763.htm
    2见淘宝网http://service.taobao.com/support/help-763.htm
    3见淘宝网http://service.taobao.com/support/help-763.htm
    1高富平主编:《网络对社会的挑战与立法政策选择:电子商务立法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11页。
    1翟鸿祥主编:《行业协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5、76页。
    1郑江淮:《行业协会:功能、绩效与转轨》,CYESD研究论文系列,2006年8月。
    2杨宇立:《经济发达地区行业协会的现状及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沪、穗、温州三地区为例的分析》,载《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3马长山:《社会资本、民间社会组织与法治秩序》,载《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秋季号。
    1 LESTER M, SALAMON, American’s Nonprofits Sector,转引自李亚平、于海编选:《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工作组织理论文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2张沁洁:《参与合作:行业协会的运作逻辑》,载《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3 MCMILLAN, WOODRUFF, Private Order under Dysfunctional Public Order, Michigan Law Review, August,2000.
    4郑江淮:《行业协会:功能、绩效与转轨》,CYESD研究论文系列,2006年8月。
    1谢增福:《行业调节、市场调节与国家调节的比较研究》,载《中州学刊》2006年第6期。
    2牛桂敏:《从过度竞争到有效竞争:我国产业组织发展的必然选择》,载《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3杨宇立:《经济发达地区行业协会的现状及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沪、穗、温州三地区为例的分析》,载《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1常敏:《转型期我国行业协会制度变迁路径和环境因素的思考——浙江省温杭等地调研分析》,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
    1王玉珍、任一:《行业协会的组织嵌入与行业秩序改善——基于天津市自行车行业协会的案例分析》,载《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2常敏:《转型期我国行业协会制度变迁路径和环境因素的思考——浙江省温杭等地调研分析》,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
    3谢增福:《行业调节、市场调节与国家调节的比较研究》,载《中州学刊》2006年第6期。
    1张驰:《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从温州市烟具行业协会抵制欧盟CR法案,打赢反倾销案说起》,载《中国市场》2006年第48期。
    1王玉珍、任一:《行业协会的组织嵌入与行业秩序改善——基于天津市自行车行业协会的案例分析》,载《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2 Andrew Green, Roy Hrab, self-regula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public interest, Paper Prepared for the Panelon the Role of Government, June 2003.
    3 Andrew Green, Roy Hrab, self-regula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public interest, Paper Prepared for the Panelon the Role of Government, June 2003.
    1 Advertising Standards Authority Inc. http://www.asa.co.nz/
    2翟鸿祥主编:《行业协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6页。
    1郑江淮:《行业协会:功能、绩效与转轨》,CYESD研究论文系列,2006年8月。
    1参见丁凤楚:《论我国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规制》,载《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李萃:《从经济法基础理论之层面论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载《财经界》2006年第12期。
    2黎军著:《行业组织的行政法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3黎军著:《行业组织的行政法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1李萃:《从经济法基础理论之层面论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载《财经界》2006年第12期。
    2单锋:《行业协会法律主体地位与市场规制权探析》,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1期。
    3黎军:《行业自治及其限制:行业协会研究论纲》,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4姚魏:《行业协会的行政诉讼法律地位——由足协被诉引发的行政法思考》,载《法治论丛》2004年第1期。
    1丁凤楚:《论我国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规制》,载《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2李亚平、于海编选:《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工作组织理论文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3王名扬著:《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130页。
    1见新浪网体育http://sports.sina.com.cn/b/2002-02-07/07235109.shtml。
    1 [美]麦克尼尔著:《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51页。
    2有关特别权力关系的论述,参见马怀德:《公务法人问题研究》,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4期;王名扬著:《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8页;于安著:《德国行政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6页。
    3姚魏:《行业协会的行政诉讼法律地位——由足协被诉引发的行政法思考》,载《法治论丛》2004年第1期。
    4季亚丽:《行业协会自治的法律制度构建》,载《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参见翟鸿祥主编:《行业协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7-58页;张驰:《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从温州市烟具行业协会抵制欧盟CR法案,打赢反倾销案说起》,载《中国市场》2006年第48期。
    2参见姚晓静:《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载《学习月刊》2006年第5期。
    3鲁篱著:《行业协会经济自治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33页。
    1郁建兴、江华:《商会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温州行业商会、协会调查》,载《中国改革》2006年第10期。
    2马述忠、沈国华:《对浙江省农产品行业协会运作模式的案例分析》,载《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1期。
    1郑江淮:《行业协会:功能、绩效与转轨》,CYESD研究论文系列,2006年8月。
    2陈剩勇等著:《组织化、自主治理与民主——浙江温州民间商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0页。
    1郑江淮:《行业协会:功能、绩效与转轨》,CYESD研究论文系列,2006年8月。
    1郁建兴、江华:《商会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温州行业商会、协会调查》,载《中国改革》2006年第10期。
    1王名等著:《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转引自叶劲松:《试论行业协会双重管理体制的改革》,载《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2期。
    2陈国卫:《给行业协会更大发展空间》,载《中国石油企业》2004年第8期。
    1郁建兴、江华:《商会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温州行业商会、协会调查》,载《中国改革》2006年第10期。
    1王圣诵:《中国行业自治及其立法》,载《东方论坛》2001年第2期。
    2王云骏:《论行业协会权力的获取和权利的保障》,载《江海学刊》2005年第5期。
    3季亚丽:《行业协会自治的法律制度构建》,载《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郁建兴、江华:《商会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温州行业商会、协会调查》,载《中国改革》2006年第10期。
    2孙翠雯:《行业协会立法的若干问题》,载《理论前沿》2004年第21期。
    1黎军:《行业自治及其限制:行业协会研究论纲》,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2叶劲松:《市民社会视角下的民间商会及其政治参与》,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3常敏:《转型期我国行业协会制度变迁路径和环境因素的思考——浙江省温杭等地调研分析》,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
    1王玉珍、任一:《行业协会的组织嵌入与行业秩序改善——基于天津市自行车行业协会的案例分析》,载《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2黎军:《行业自治及其限制:行业协会研究论纲》,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3常敏:《转型期我国行业协会制度变迁路径和环境因素的思考——浙江省温杭等地调研分析》,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
    1马述忠、沈国华:《对浙江省农产品行业协会运作模式的案例分析》,载《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1期。
    2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49页。
    1季丽亚:《行业协会自治的法律制度构建》,载《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叶劲松:《试论行业协会双重管理体制的改革》,载《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2期。
    2常敏、叶劲松:《行业协会的组织边界与效率——对“一业一会”问题的再思考》,载《浙江学刊》2006年第3期。
    3李振中:《从国外行业组织的法律地位和现状看我国的行业协会》,载《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06年第3期。
    1徐家良、张玲:《治理结构、运行机制、与政府关系:非营利组织有效性分析——浙江省义乌市玩具行业协会个案》,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 [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著:《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
    1黎军:《行业自治及其限制:行业协会研究论纲》,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季亚丽:《行业协会自治权的法律定位与制度研究》,载《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叶劲松:《市民社会视角下的民间商会及其政治参与》,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 Michael Urminsky(ed.),Self-regulation in the workplace: Codes of conduct, social labeling and sociallyresponsible investment,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Citizenship Program, Job Creation and EnterpriseDevelopment Department,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 Geneva.
    1 [德]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页。
    2 [美]伯尔曼著:《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65页。
    3苏永钦著:《私法自治中的经济理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第12-13页。
    1苏永钦著:《私法自治中的经济理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1苏永钦著:《私法自治中的经济理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1单锋:《行业协会法律主体地位与市场规制权探析》,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1期。
    2冷明权、张智勇著:《经济社团的理论与案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3页。
    1王名扬著:《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27-528页。
    2黎军著:《行业组织的行政法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1苏永钦著:《私法自治中的经济理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1 Andrew Green & Roy Hrab, SELF-REGULA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PUBLIC INTEREST ,Paper Prepared for the Panel on the Role of Government, June 2003.
    1 Mark C. Anderso, Self-Regulation and League Rules Under the Sherman Act, 30 Cap. U.L. Rev. 125(2002).
    1鲁篱著:《行业协会经济自治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60页。
    1鲁篱著:《行业协会经济自治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84页。
    1 Jernej Sekolec and Michael B. Getty, The UMA and the UNCITRAL Model Rule: An Emerging Consensus onMediation and Conciliation, 2003 J. Disp. Resol. 175 (2003).
    1 [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著:《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6页。
    2 [日]青木昌彦著:《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3 [瑞士]皮埃尔·德·塞纳克伦斯:《治理与国际调解机制的危机》,冯炳昆译,载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页
    1 Ernst-wolfgang Bockenforde, State, society and Liberty, Published by Berg publishing Ltd, 1991, P.126.转引自马长山:《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法治的基础和界限》,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3期。
    2 [德]图依布纳:《现代法中的实质要素和反思要素》,乔波译,载《北大法律评论》第2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 [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著:《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4页。
    1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著:《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页。
    2邱本著:《市场法治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91页。
    3季亚丽:《行业协会自治的法律制度构建》,载《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4于安著:《德国行政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1单锋:《行业协会法律主体地位与市场规制权探析》,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1期。
    1季亚丽:《行业协会自治的法律制度构建》,载《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1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10页。
    1 Sidney A. Shapiro & Joseph P. Tomain, Regulatory Law And Policy (2d ed. 1998).
    1爱德华·希尔斯:《市民社会的美德》,李强译,载邓正来、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2 [英]拉尔夫·达仁道夫著:《现代社会冲突》,林荣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1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著:《社会过程》,洪小良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2 [美]L·科塞著:《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08页。
    3 [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27-228页。
    4向前:《“自治商人法”理论——戈德曼现代商人法思想评述》,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1期。
    1马长山:《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法治的基础和界限》,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邓正来著:《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陈宪、徐中振著:《体制转型与行业协会——上海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研究报告》,上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法]狄骥著:《公法的变迁:法律与国家》,郑戈等译,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4.[美]罗伯特·达尔著:《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周军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张静著:《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7.[澳]欧文·E·休斯著:《公共管理导论》,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美]查尔斯·沃尔夫著:《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全的选择》,谢旭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
    9.[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杨国政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英]约翰·洛克著:《政府论两篇》,赵伯英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美]麦克尼尔著:《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金志霖著:《英国行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13.全汉升著:《中国行会制度史》,台湾食货出版社1986年版。
    14.孙丽娟著:《清代商业社会的规则与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朱英著:《中国近代同业公会与当代行业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英]马丁·阿尔布劳著:《全球时代》,高湘泽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7.罗中玉主编:《知识经济与法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王名著:《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19.[法]让-马克·夸克著:《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20.[英]戴维·赫尔德著:《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21.[德]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22.石元康著:《当代自由主义理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5年版。
    23.[美]卡尔·博格斯著:《政治的终结》,陈家刚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4.[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上),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25.[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著:《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6.[英]哈耶克著:《法律、立法与自由》第1卷,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27.[德]康德著:《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8.[美]弗里德曼著:《法律制度——从社会科学角度观察》,李琼英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9.[美]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0.鲁篱著:《行业协会经济自治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1.[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32.沈洪涛、沈艺峰著:《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3.[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4.高富平主编:《网络对社会的挑战与立法政策选择:电子商务立法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5.黎军著:《行业组织的行政法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6.王名扬著:《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7.于安著:《德国行政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8.陈剩勇等著:《组织化、自主治理与民主——浙江温州民间商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王名等著:《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0.[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41.[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著:《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2.[美]伯尔曼著:《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43.苏永钦著:《私法自治中的经济理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4.冷明权、张智勇著:《经济社团的理论与案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5.[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著:《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6.[日]青木昌彦著:《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47.[德]迪特尔·梅迪库斯著:《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8.邱本著:《市场法治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49.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0.[英]拉尔夫·达仁道夫著:《现代社会冲突》,林荣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1.[美]查尔斯·霍顿·库利著:《社会过程》,洪小良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52.[美]L·科塞著:《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53.[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迁》,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54.马长山著:《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5.袁祖社著:《权力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6.王新生著:《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7.秦国荣著:《市民社会与法的内在逻辑:马克思的思想及其时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8.苏力等著:《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9.娄胜华著:《转型时期澳门社团研究:多元社会中法团主义体制解析》,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0.任进著:《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法律实证和比较分析的视角》,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1.丁元竹著:《非政府公共部门与公共服务——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服务状况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62.王建芹著:《第三种力量——中国后市场经济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3.李珍刚著:《当代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4.蔡磊著:《非营利组织基本法律制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5.陈金罗等著:《中国非营利组织法的基本问题》,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
    66.罗豪才等著:《软法与公共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7.[美]萨瓦斯著:《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8.[澳]约翰·S·德雷泽克著:《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丁开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69.金小晨著:《商会与行业协会法律制度研究》,气象出版社2003年版。
    70.洪涛等著:《行业协会运作与发展》,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版。
    71.贾西津著:《转型时期的行业协会:角色、功能与管理体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72.余晖著:《行业协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理论与案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73.陈清泰著:《商会发展与制度规范》,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74.[美]科斯等著:《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刘刚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5.[美]科斯·哈特等著:《契约经济学》,李风圣主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76.孙伯良著:《市场契约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77.徐向东著:《自由主义、社会契约与政治辩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8.胡叔宝著:《契约政府的契约规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9.张缨著:《信任、契约及其规制:转型期中国企业间信任关系及结构重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80.李留澜著:《契约时代:中国社会关系现代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81.[美]托马斯·唐纳森、托马斯·邓菲著:《有约束力的关系:对企业伦理学的一种社会契约论的研究》,赵月瑟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82.余凌云著:《行政契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马长山:《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法治的基础和界限》,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3期。
    2.张丽曼:《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说的真髓》,载《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3期。
    3.梁志刚:《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看我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合理性》,载《求实》2000年第1期。
    4.胡祥:《“社会政治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载《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5.马长山:《西方法治产生的深层历史根源、当代挑战及其启示——对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视角的重新审视》,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6期。
    6.齐凌云:《中国社会与政治的发展模式——国家与社会关系分析框架下的研究范式》,载《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6期。
    7.孙双琴:《论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选择:法团主义视角》,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8.李风华:《治理理论:渊源、精神及其适用性》,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
    9.马长山:《全球社团革命与当代法治秩序变革》,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
    10.孙立清:《民间化行业协会的合约特征》,载《开放导报》2006年第3期。
    11.方凯、吕昭河:《中国商会的社会起源与发展》,载《求索》2007年第1期。
    12.梁国楹:《略论宋代城市工商业行会的形成》,载《德州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3.彭南生:《近代工商同业公会制度的现代性刍议》,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4.彭南生:《近代中国行会到同业公会的制度变迁历程及其方式》,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5.彭南生:《论近代中国行业组织制度功能的转化》,载《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16.朱英:《中国传统行会在近代的发展演变》,载《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7.饶戈平、黄瑶:《论全球化进程与国际组织的互动关系》,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2期。
    18.向前:《“自治商人法”理论——戈德曼现代商人法思想评述》,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1期。
    19.宫国鑫等:《论技术的法律控制》载《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第3期。
    20.罗莉:《作为社会规范的技术与法律的协调——中国反技术规避规则检讨》,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21.孔令栋:《权威与依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载《文史哲》2001年第6期。
    22.范翠红:《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政治文化变迁》,载《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3.赵辉:《政治关系文明的制度分析——在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内》,载《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4.王世雄:《后发国家政治发展及其模式选择——兼评权威主义现代化道路》,载《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25.季亚丽:《行业协会自治的法律制度构建》,载《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6.马长山:《NGO的民间治理与转型期的法治秩序》,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
    27.何宏光:《国家——社会视野中农民合作特点考察》,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28.王云骏:《论行业协会权力的获取和权利的保障》,载《江海学刊》2005年第5期。
    29.张良庆:《行业自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载《中国律师》2005年第3期。
    30.胡玉鸿:《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能否共存及何以共存》,载《法治研究》2007年第1期。
    31.鲁篱:《标准化与反垄断问题研究》,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
    32.马凌:《基于商业生态系统视角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思考》载《中国流通经济》2007年第10期。
    33.马述忠、沈国华:《对浙江省农产品行业协会运作模式的案例分析》,载《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1期。
    34.郑江淮:《行业协会:功能、绩效与转轨》,CYESD研究论文系列,2006年8月。
    35.杨宇立:《经济发达地区行业协会的现状及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沪、穗、温州三地区为例的分析》,载《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36.马长山:《社会资本、民间社会组织与法治秩序》,载《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秋季号。
    37.张沁洁:《参与合作:行业协会的运作逻辑》,载《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38.谢增福:《行业调节、市场调节与国家调节的比较研究》,载《中州学刊》2006年第6期。
    39.牛桂敏:《从过度竞争到有效竞争:我国产业组织发展的必然选择》,载《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40.常敏:《转型期我国行业协会制度变迁路径和环境因素的思考——浙江省温杭等地调研分析》,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
    41.王玉珍、任一:《行业协会的组织嵌入与行业秩序改善——基于天津市自行车行业协会的案例分析》,载《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42.张驰:《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从温州市烟具行业协会抵制欧盟CR法案,打赢反倾销案说起》,载《中国市场》2006年第48期。
    43.丁凤楚:《论我国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规制》,载《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44.李萃:《从经济法基础理论之层面论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载《财经界》2006年第12期。
    45.单锋:《行业协会法律主体地位与市场规制权探析》,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1期。
    46.黎军:《行业自治及其限制:行业协会研究论纲》,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47.姚魏:《行业协会的行政诉讼法律地位——由足协被诉引发的行政法思考》,载《法治论丛》2004年第1期。
    48.姚晓静:《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载《学习月刊》2006年第5期。
    49.郁建兴、江华:《商会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温州行业商会、协会调查》,载《中国改革》2006年第10期。
    50.叶劲松:《试论行业协会双重管理体制的改革》,载《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2期。
    51.陈国卫:《给行业协会更大发展空间》,载《中国石油企业》2004年第8期。
    52.王圣诵:《中国行业自治及其立法》,载《东方论坛》2001年第2期。
    53.孙翠雯:《行业协会立法的若干问题》,载《理论前沿》2004年第21期。
    54.叶劲松:《市民社会视角下的民间商会及其政治参与》,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55.常敏、叶劲松:《行业协会的组织边界与效率——对“一业一会”问题的再思考》,载《浙江学刊》2006年第3期。
    56.李振中:《从国外行业组织的法律地位和现状看我国的行业协会》,载《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06年第3期。
    57.徐家良、张玲:《治理结构、运行机制、与政府关系:非营利组织有效性分析——浙江省义乌市玩具行业协会个案》,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58.季亚丽:《行业协会自治权的法律定位与制度研究》,载《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9.马长山:《市民社会理论:法学现代化及法治研究的新视角》,载《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60.马长山:《民间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与法治秩序》,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61.赵秋雁:《行业自律与政府管理的经济法学分析》,载《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3期。
    62.李骏:《城市街区空间的组织特征:国家——社会关系视角》,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63.中共宁波市委党校课题组:《国家和社会关系视角下的村民自治探析》,载《学习论坛》2003年第2期。
    64.张琳:《CPA行业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载《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3期。
    65.国彦兵、刘藏岩:《“温州模式”的一个亮点——温州民间商会和行业协会》,载《企业经济》2004年第8期。
    66.王玉珍:《行业租金、行业协会与行业自我管理》,载《经济学家》2007年第2期。
    67.高传好、丁长海:《地方治理视角下行业协会与地方政府的互动》,载《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68.罗欣贤、杨建梅:《广州市行业协会现状与发展对策——基于抽样调查问卷的分析报告》,载《南方经济》2005年第3期。
    69.孙立清:《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行业协会职能分析》,载《开放导报》2007年第2期。
    70.苗贵安:《利益集团视角下的行业协会》,载《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71.鲁篱:《论行业协会自治与国家干预的互动》,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9期。
    72.胡飞航:《民间行业协会在温州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温州烟具协会为主例》,载《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1期。
    73.何俊峻:《行业协会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分析》,载《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4期。
    74.林琼慧、徐晓敏:《行业协会在反倾销中的作用——以温州行业协会为例分析》,载《企业经济》2004年第4期。
    75.王晓明:《转型期行业协会制度的供给需求分析——以浙江省为例》,载《企业经济》2006年第3期。
    76.张晓玉:《行业协会的自治与转型》,载《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10月10日第41期。
    77.甫玉龙、黄凤兰:《行业协会权能的法律规范探讨》,载《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3期。
    1.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邓正来、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3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7.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中华书局1995年版。
    8.翟鸿祥主编:《行业协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李亚平、于海编选:《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工作组织理论文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吴玉章主编:《社会团体的法律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1.金锦萍、葛云松:《外国非营利组织法译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李本公:《国外非政府组织法规汇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13.魏定仁主编:《中国非营利组织法律模式论文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
    14.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15.顾功耘主编:《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中国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吴敬琏、江平主编:《商会与商会法》(洪范评论第3卷第1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G. Malynes, Consuetudo, Vel Lex Mercatoria, Or, The Ancient Law-Mercha nt(London: Adam Islip, 1622; Goldbach, Germa ny: Keip Verla g, 1997).
    2.Virginia Haufler, a Public Role for the Private Sector: Industry Self-Regulation in aGlobal Econom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 l Peace,2001.
    3.J. Deborah. Leipziger, SA8000, The Definitive Guide To The New Socia l Standard,Financia l Times Hall, 2001.
    4.[英]弗格森·亚当著:《市民社会史》(影印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美]埃弗里·卡茨著:《法律的经济分析基础》(影印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6.[美]杰弗里·L·哈里森著:《法律与经济学》(影印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Leon E. Trakman, From the Medieva l Law Mercha nt to E-Mercha nt Law, 53 Univ.of Toronto L.J. 265(Summer, 2003).
    2.Jody Freema n, the private role in public governa nce, 75N.Y.U.L.Rev.543(June,2000).
    3.Margot Priest, The Privatization of Regulation: Five Models of Self-Regulation, 29Ottawa L. Rev. 233(1997-98).
    4.Deborah Platt Majoras, Chairman, Self Regulatory Organiza tion and the FTC,Council of Better Business Bureaus, April 11,2005.
    5.Michael Urminsk y(ed.),Self-regulation in the workplace: Codes of conduct, socia llabeling and socia 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CitizenshipProgram, Job Creation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Internationa l LaborOffice, Geneva.
    6.Kenneth W.Abbott, Duncan Snidal, Internationa l‘standards’and Internationa lGovernance, 8J.Eur,Pub. Pol’y345,345(2001).
    7.Herbert V. Morais, The Quest for Internationa l Standards: Global Governance vs.Sovereignty,50 Kan. L. Rev. 779 (May, 2002).
    8.Andrew Green, Roy Hrab, self-regula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public interest,Paper Prepared for the Panel on the Role of Government, June 2003.
    9.Internationa l Labour Organiza tion, Bureau for workers’s Activities, CorporateCodes of Conduct.
    10.Marks. Schwartz, Archie&Carroll, Corporate Socia l Responsibility: A Three-Doma in Approach, 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2003, 13.
    11.Kitxhin, Corporate socia l responsibility: A brand expla nation, Brand Management,2003, 10.
    12.MCMILLAN, WOODRUFF, Private Order under Dysfunctiona l Public Order,Michigan Law Review, August, 2000.
    13.EURIM (the European information society group) Briefing No.25, March 1999.
    14. Mark C. Anderso, Self-Regulation and League Rules Under the Sherman Act, 30Cap. U.L. Rev. 125(2002).
    15. Jernej Sekolec and Michael B. Getty, The UMA and the UNCITRAL Model Rule:An Emerging Consensus on Mediation and Concilia tion, 2003 J. Disp. Resol. 175(2003).
    16.Sidney A. Shapiro & Joseph P. Tomain, Regulatory Law And Policy (2d ed. 1998)for a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economic and socia l regulation.
    17.Wolfga ng Schulz, Thorsten Held,Regulated Self–Regulation as a Form of ModernGovernment,Study commissioned by the German Federal Commissioner for Culturaland Media Affairs Interim Report (October 2001).
    18.Sandy Bogaert,Christophe Boone,Glenn R.Carroll, Contentious Legitimacy:Professiona l Association and Density Dependence in the Dutch Audit Industry 1884-1939, RESEARCH PAPER SERIES, 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BUSINESS, September 2006, http://ssrn.com/abstract=937938.
    19.Katherine Gunny, Tracey Zha ng, The associa tion between earnings quality andregulatory report opinions in the accounting industry-AICPA peer review and PCAOBinspections, December, 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