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是由政府部门颁布并负责实施的、一定时期内关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设置、管理等方面的文件,它是协调人们在基础教育课程领域中的行动准则。它既包含关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静态的政策文本,也包含着关于这些政策文本的动态的决策过程。它是政府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种价值选择,其核心是课程权力分配,通过课程权力的分配来达到不同利益团体的利益制衡。它不仅包括体现在法律和法规中的课程政策制定者的意图,而且也包括根据这些意图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因此,本文既研究静态的政策文本,也研究这些政策文本的动态的决策过程。
     本文首先通过对我国不同时期的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考察,总结其特点。然后对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制定的环境、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组织与团体以及决策者等三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在课程政策这一复杂的制定过程中,各影响因素是如何交互影响作用的。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中央控制型与地方控制型两种基本类型,其形成是和整个国家的公共管理体制是高度相关的。课程政策制定模式虽有多种,但其各有利弊。为适应课程政策在课程决策权上的“趋同”,本文提出课程政策系统制定模式,既可以突出统一的国家课程意志,也能够发挥地方参与课程的积极性,能很
    
    好地适应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政策作为价值选择的结果,所以必须对课程政策进行价值分
    析。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基本价值特征表现为价值选择性、合法性、
    公正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五个方面,而一项好的理想的基础教育课程
    政策在价值取向上应具备三方面的基本特征,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民主化的课程政策权力观、高绩效的课程政策执行观。我国当前的基
    础教育课程政策总体上是一项好的理想的课程政策,但在实施中存在
    种种的偏离或失真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有
    效性。要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不仅要加强课程
    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培训政策执行者以提高政策执行水平、形成政策
    推进的合理策略、健全政策执行的评估机制,而且需要加强对课程政
    策的理论研究。
The curriculum policy of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which is issued and carried out by the government, is about curriculum aims arrangements management in the stage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t is the principle for people to coordinate their work in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field. The curriculum policy of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includes not only static policy version, such as the arrangements target aims and concrete tragedy design of curriculum in a fixed period ,but also the designing process of these policy version. The curriculum policy is one of the government's value choices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Its core is the distribution of curriculum power and to reach the balance between each unit. It includes not only the policy makers ' intention reflecting in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but also the practice of that intention. This essay not only researches into the static policy versions, but researches into the dynamic designing process of these policy versions as well.
    Firstly, after studying the curriculum policies of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 times of our country, the essay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policy of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China. Secondly, the essay analyseses the environment influencing the design of such curriculum policy ,and the organizations -. units and the designers in the process. From it ,we know how these factors influence each other. We can divide the curriculum policy of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into two primary types in the world: controlled by nation and controlled by local government. This positively relates with the 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system.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design models of the curriculum, each has two sides. In order to gain the common ground among the authority in the curriculum design process for the curriculum policy, this essay suggests it need the systematic design model in the curriculum policy to highlight national consistent curriculum intentions to promote the local governm
    ent to take part in the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actively and to match the needs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revolution.
    The curriculum policy ,as one of the ends of value choice, must be analysesed in value aspect. The curriculum policy of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has five primary characteristics in value aspect, including value selective legal impartial rational and effective. However, an excellent and ideal curriculum policy of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should have three primary qualities in value: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democratizing the power in the designing of the curriculum policy and effectively practicing the curriculum policy. In general, we have an ideal curriculum policy of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nowadays, but there are variety divergent or distorted phenomenons in the practicing of the curriculum policy. This severely redu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our curriculum policy of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Thus, in order to change such situation, we must enhance the design to be more scientific and train the executor of the policy to promote the policy practicing level, to have rational tragedies ad
    vancing the policy and to build perfect evaluation system, and must enhance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the curriculum policy.
引文
1、李复新:《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评价》,《课程教材教法》1991年第9期
    2、薛家宝:《英国课程改革政策沿革与分析》,《外国教育资料》1995年第5期
    3、徐斌艳:《面向21世纪各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巡礼》,《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第4期
    4、赵成根:《论渐进决策模式的有效性》,《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5、樊怀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公共政策研究》,《学习论坛》1997年第12期
    6、张国庆:《论理性主义公共政策分析的局限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7、李慧君:《我国课程管理的主要问题及改革建议》,《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7期
    8、薛家宝:《英国课程改革政策沿革与分析》,《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5期
    9、徐继存:《英国的课程政策与教学文化》,《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10、高民、周卫:《亚太地区中小学课程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学校课程比较研究国际会议综述》,《教育研究》1999年第7期
    11、沈兰:《课程权力再分配:校本课程政策解读》,《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9期
    12、崔允漷:《略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改革方向》,《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9期
    13、吕达、张廷凯:《试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2期
    14、李春玲:《浅析我国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的互动关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年第6期
    15、劳凯声、刘复兴:《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16、汪霞:《当前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特点、困难和问题》,《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17、祁型雨:《论教育政策的主体》,《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7期
    18、袁振国:《深化教育政策研究 加强两种文化交流》,《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9期。
    19、《教育政策实施的障碍种种》,肖绍清,《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12期
    20、黄忠敬:《当前基础教育政策研究的热点问题探讨》,《湖南教育》2000年第20期
    21、何显明:《阶层分化中的社会正义及政府职能的强化问题》,《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1期
    22、常为、杜朝晖、刘仁辉:《论教育政策制定者个人因素对政策制定的影响》,《教育探索》2002年第1期
    23、胡东芳:《论课程政策的系统性分析框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24、胡东芳:《课程政策:一个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集美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25、冯增俊:《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定位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4期
    26、黄忠敬:《跨世纪的思考: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研究——“全国第二届教育政策高级研讨会”综述》,《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27、曾天山、金宝成:《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教学与管理》2001年第7期
    28、谢少华:《澳大利亚课程政策变革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10期
    29、胡东芳:《论课程政策的定义、本质与载体》,《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11期
    30、张人利:《按学生最佳发展期设课——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11期
    31、李江源:《教育政策失真的因素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1期
    32、周峰,吴开华:《二战以来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动态》,《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33、胡东芳:《课程政策的价值研究》,《教育科学》2002年第1期
    34、阎光才:《教育的功能、功用到功效——20世纪西方公共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35、刘复兴:《教育政策活动中的价值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36、郭晓明:《论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公正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37、胡东芳:《课程政策制定的基础性条件分析》,《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38、胡东芳:《新中国课程政策的历史与理论思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39、刘复兴:《教育政策分析的四重视角》,《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40、郭晓明:《从“控制”走向“服务”——论我国课程管理职能的转变》,《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41、胡东芳:《从国际比较的观点看课程政策的变化趋势——兼论我国课程改革的政策取向》,《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5期
    42、胡东芳:《课程政策:问题与思路》,《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6期
    43、胡东芳:《论“课程共有”——对中国特色课程政策模式的探索》,《教育研究》,2002年第8期。
    44、李志厚:《走出旧模式 走进新课程》,《教育导刊》2002年10月号上半月
    45、胡东芳:《论课程政策的价值基础》,《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0期
    46、胡东芳:《新中国课程政策的历史回顾与理论探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47、孙绵涛、邓纯孝:《错位与复归——当代中国教育政策价值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0期
    48、刘复兴:《素质教育政策与“美国2061计划”——教育政策决策与实施程序的比较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0期
    49、胡东芳:《从“两极”到“共有”——论课程政策制定的思维转型》,《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1期
    50、黄忠敬:《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历史、特点与趋势》,《课程·教材·教
    
    法》,2003年第1期
    51、石筠弢:《好的课程政策及其制定》,《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1期
    52、郑金洲:《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世纪走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2期
    53、胡东芳:《从利益的对立到利益的和谐——课程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6期
    54、谢维和:《论辨证的课程观——译<未来的课程>懈小罚犊纬獭そ滩摹そ谭ā?003年第8期
    55、石筠弢:《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发展变化的几点评析》,http://www.edu.cn/20021203/3073418.shtml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2、王天一等编著:《外国教育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3、[英]丹尼斯·劳顿等著,张渭城等译:《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4、王沪宁著:《比较政策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李德顺著:《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6、查尔斯·林德布洛姆著,竺乾威、胡君芳译:《决策过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7、钟启泉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8、哈贝马斯著,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版
    9、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0、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1、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2、加斯东米亚拉雷等主编,张人杰等译:《世界教育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13、袁贵仁著:《价值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版
    14、林德金编著:《政策研究方法论》,延边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5、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课程教材研究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6、杨玉厚主编:《中国课程变革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7、《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版(1989年版缩印本)
    18、[美]E·马克·汉森著:《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9、V·W·拉丹著:《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4版
    20、陈庆云著:《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版
    21、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2、乔·萨托利著,冯克利、阎克文译:《民族新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23、孙光著:《现代政策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4、[法]E·迪尔凯姆著,胡伟译:《社会科学方法的规则》,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25、[德]M·韦伯著,杨富斌译:《社会科学方法论》,华夏出版社1998出版
    26、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课程教材研究1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7、汪霞《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8、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9、陈振明著:《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0、苏力著:《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版
    31、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教研室编:《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研究报告)》,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2、乔·B·史蒂文斯著,杨晓维等译:《集体选择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33、丹尼尔·F·史普博著:《管理与市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34、汪霞著:《课程改革发展的比较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5、钟启泉、李雁冰主编:《课程设计基础》,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6、崔允漷著:《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7、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政策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8、张华等著:《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9、吴志宏著:《教育行政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0、李成智编著:《公共政策》,团结出版社2000年版
    41、毛寿龙编著:《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2、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上卷——课程改革专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3、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中卷——课程改革国别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4、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45、袁振国著:《教育政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6、欧文·E·休斯著,彭和平等译:《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罗斯金等著,林震等译:《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
    48、[美]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著,孙兰芝、胡启生、顾平安、彭宗超、张明译:《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Basic Methods of Policy Analysis and Planning),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49、谢少华著:《权力下放与课程政策变革——澳大利亚经验与启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0、姜添辉著:《资本社会中的社会流动与学校体系》,(台湾)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版
    51、严强、王强著:《公共政策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2、吴志宏等著,陈永明总主编:《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3、斯蒂芬·鲍尔(Stephon J,Ball)著,袁振国、谢维和等主编,王玉秋、孙益译:《政治与教育政策制定——政策社会学探索》(Politics and policy Making in Education——Exploration in policy sociology),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Schwille, J., Porter, A. & Gant, M. (1979). Content Decision-Making and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J]. In Research Series No.52. East Learning: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Teaching.
    2、Scribner, J. & Englert, R.M. (1977).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A]. In Scribner, J. (ed).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The Seventy-six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Part Ⅱ[Z].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Ziegler, H., Jennings, M. K. & Peak, G.W. (1974). Governing American Schools:Political lnteraction in Local School Districts[M] . North Scituate, MA:Duxbury Press.
    4、Landau, M. . The Proper Domain of Policy Analysis[J].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977, 21(4)
    5、Pressman, J., & Wildavsky, A.. Implementation: How Great Expectations Are Dashed in Oakland[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4
    6、Mayhew, D.. Congress: The Electoral Connection[M].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4
    7、Edelman, M.. The Symbolic Uses of Politics[M].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7
    8、T.R.Dye,Understanging Public Policy,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Inc. 1987
    9、Elder, C. & Cobb, R.. The Political Uses of Symbols[M]. New York: Longman.1983.
    10、Husen, T., &Postlethwaite, T., V.(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aedia of Education (2nd edition), 1994
    11、J.Hannaway & M.Carnoy, Decentralization and School Improvement,Jossey Bass Publishers,1993.
    12、Schaffarzick, J., (eds).Value conflicts and Curriculum Issue Lessons from Research and Experience McCutchan, Berkeley, California.,1979.
    13、Laird, D., Grundy, S., Maxwell, T. & Warhurst, J.. Curriculum Contestation[A]. In Hatton, E. (ed). Understanding Teaching: Curriculum and the Social Context of Schooling[Z] . 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Armidale, 1994. Harcourt, Brace.
    14、Kemmis, S., Cole, P. & Suggett, D.. Orientations to Curriculum[A]. In Elizabeth, H. (ed). UnderstandingTeaching: Curriculum and the Social Context of Schooling, 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 Armidale, 1994. Harcourt, Brace.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