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西部民族地区环保非政府组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令世界瞩目。与此同时,中国的环境问题也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西部民族地区作为中国的生态屏障,在保护中、东部和东亚、南亚环境安全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西南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而西北地区的沙尘暴治理则牵动着整个东亚地区的神经。环境治理作为一个综合性和世界性的问题,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实现有效的治理。西部民族地区相对于中东部来说,地广人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加之民族和宗教问题相互交织,因此环境治理问题更迫切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而环保非政府组织作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组织化载体,已经在全球环境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功能已远远溢出了环境保护的范畴。因此,本文对西部民族地区环保非政府组织进行研究就具有了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治理理论,并从网络治理的研究途径入手,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访谈法等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对相关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交代了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往对环保非政府组织的研究极少考虑地区差异,也没有把环保非政府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放在民族政治学的学科背景下进行研究。本文从西部民族地区政治发展和政府治理的角度入手来研究环保非政府组织,拓展了非政府组织的研究视域,并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引起学界和实务界对西部民族地区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西部民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以及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现状。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经济、民族、宗教、少数民族文化等问题使西部民族地区环保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环境与中东部不同。在西部民族地区,国际环保非政府组织具有资金、技术优势,外来的组织尤其是北京的环保非政府组织掌握着较大的话语权和舆论优势,西部民族地区本土环保非政府组织力量薄弱。
     第三部分主要从治理理论的视角对西部民族地区环保非政府组织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功能进行分析。在实践中,西部民族地区环保非政府组织往往自觉地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权益的保护与环境治理的目标相结合,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四部分主要分析西部民族地区环保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瓶颈。公民的权利意识、环保意识、慈善意识是制约环保非政府组织功能发挥的思想障碍,同时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传统生态思想也成为西部民族地区环保组织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民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也使得环保非政府组织自身能力建设遭受着更大的挑战,并制约着其功能的发挥;政策法律环境的不完善则是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最大障碍。
     第五部分主要提出西部民族地区环保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对策。一方面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相关法律政策;另一方面也要在保护西部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以及保障少数民族权益的原则下,从思想意识、自身能力建设和制度环境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创造条件。当然,西部民族地区本土环保组织在谋求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对国际组织和北京的组织的依赖还将继续持续。
     第六部分是实证研究。本文选取了以保护内蒙古现存草原为宗旨的环保组织“曾经草原”为样本,通过追踪和深度访谈,对环保非政府组织进行个案考察,以使本文的立论更加饱满。
     在全球化的时代,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正如萨拉蒙所说的“全球结社革命”。因此,任何国家和政府对非政府组织都不能视而不见。本文虽然以西部民族地区环保非政府组织为研究对象,但研究的主旨在于以环保非政府组织为着眼点,把西部民族地区的环境治理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权益的保护相结合,关注西部民族地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族际关系的和谐、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和谐。当然在社会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
For 30 years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At the same time,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lso draw the world's eyes. As China's ecology barrier, Western minority areas of China has significance in protecting environmental security of middle and east part of China, and even East Asia and South Asia.
     Southwest region of rich biological diversity is the wealth of all mankind, while in Northtwest China,the treatment of dust storms are affecting the entire East Asian region's nerves. Compared with the middle and east part, the west part of China has the vast territory with a sparse population, the backwardnes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 minority and religious issues are intertwined,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tradi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s a comprehensive world-wide problem only rely on the Government dose not effective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of social forces to intervene. As a carrier of public participate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rganization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NG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its functions already spill far the scope of i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refore, the study on western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GOs in this article has a stro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pplied Governance theory, and started from network governance research methods, mainly used literature analysis, compare study methods , empirical research, interviews etc. society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Main content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preface. Mainly defined the related basic concepts, explained meaning of the topic,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natur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of western minority areas of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GOs. It classifie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rganizations and made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The third part, mainly analysis the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functions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GOs in the western minority areas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ance theory, but also pointed out the deficienci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unctions of NGOs. In particular its political functions are double-sided, it is worth the Government's attention.
     The fourth part analysis the bottleneck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western minority of China. Civil rights awarenes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charity awareness are ideological obstacles constrai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GO functioning. Meanwhile, 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deal with the customs of minority areas of China, traditional ecological ideas also become the problems which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western minority region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rganizations; natur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in national area has mad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GO capacity-building itself suffered greater challenges and constrained its function; imperfect policy legal environment for NGO are the biggest obstacles to development.
     The fifth part raised the development measures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GO in the western minority areas of China. We have to learn advanced management methods, management ideas and good policy from advanced countrie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create conditions for NGOs'development from the ideology, their own capacity-building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the principle of protection of the western minority areas of China i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rotection of minorities, ethnic minorities, cultural diversity. Of course, while the western minority areas to foste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rganizations, continue to seek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national organizations are more rational choice.
     Part sixth i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selecte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rganization "once the Prairie" as a sample,their purpose are to protect the existing grassland in Inner Mongolia, through the tracking and depth interviews,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GO case study enabled a more full argument of this article.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NGOs'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worldwide trend, as Salamon calls "a global association revolution." Therefore, any country and and government should not turn a blind eye to NGO. Although,in this paper, the western minority are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GO is the studying object, but it's not the only purpose. Under the concern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hiev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minorities are also the central idea throughtout the full text.
引文
1Nick Young.《国际NGO:不同的起源、变化着的性质和全球化趋势》.载于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福特基金会《200国际NGO在中国:中国发展简报特别报告》.2005,第212-225页.
    1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57-258页.
    2Bertram Pickard,"theGreaterLeague ofNations.A BriefSurvey of the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Unofficial 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 reprinted from T' he ContemporaryReview,' Octo.,1936,pp 6-7.
    1莱斯特·M·萨拉蒙著、贾西津、魏玉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2月版,3页.
    2lester Salamon,"The Ris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Foreign Affairs,vol.74,No.3(July/August1994).
    1克里斯托弗·卢茨主编,徐凯译.《西方环境运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46-250页.
    1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2.
    1参见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Our Golbal Neighborhood).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3页..
    2让一彼埃尔·戈丹.《现代的治理,昨天和今天:借重法国政府政策得以明确的几点认识》.《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2.
    1 R.Rhodes," The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Political Studies,ⅫⅤ,1996.653.
    2 D.Kettle.Sharing Power: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1993.22.
    3 托尼·麦克格.《走向真正的全球治理》.《马克思主义和现实》,2002,1:36页.
    1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国际社会科学》,1999,1:20页.
    2[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上册.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385页.
    1 Steven A.Rosell,Renewing Governance:Governance By Learning In Information Societ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60.
    2[美]詹姆斯·布坎南.《民主过程中财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13页.
    1[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与变革》.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3页.
    1 Robert Leach and 3anie Percy-Smith,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New York:Palgrave,2001.6.
    1自然之友主编.《2006年:中国环境的转型与博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03-106页.
    1张巨勇、马林.《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39-40页.
    2[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政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9页.
    1唐志君.《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路径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78页.
    2温军.《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1-92页.
    3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有关资料整理.
    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有关资料整理.
    2参见宋超.《我国财政转移支付问题研究》.《地方财政研究》.2005年第1期.
    3于国安.《县级财政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39页.
    1罗昌平:300万专款被截留两藏原生态保护成无米之炊 新京报http://news.163.com 2004-11-09 12:49:59
    1参见王世刚.《中国社团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
    1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0-43页.
    2王辉.《NGO的集体亮相--地震中的NGO联合行动》.《中国发展简报》.2008年.秋季刊39页.
    12007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社会组织部分).
    2揭秘国际非政府组织:尴尬中快速发展(组图).国际先驱导报.http://www.sina.com.cn.2008年06月16日11:32.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8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83-384页.
    1参见中华环保联合会主编:《中国环保民间组织报告》(2008).
    2邓国胜.《中国环保NGO的两种发展模式》.《学会》,2005年3期:4-5页.
    3同上,6页.
    1刘敏婵.《制约中国民间环境NG0公共参与能力的因素分析》.《兰州学刊》,2008,9:70页.
    1中国环境:保护与破坏哪一个跑得更快?访世界自然基金会驻华首席代表郝克明.人民网.2002年9月13日.
    2自然之友编.《国际N60组织在中国的环保活动》.《2006年:中国环境的转型与博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版.
    3中华环保联合会主编.2008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报告.3页.
    4中华环保联合会主编.2008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报告.4页.
    1徐凯.《近年来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研究:进展、问题与前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7年1期:60页.
    2陈小莹.NC-O的云南生态.2 l世纪经济报道.2007-10-10.
    3[美]夏勒著、张定绮译.《初访熊猫之乡》.《最后的熊猫》.光明日报出版社.
    1资料来源于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网站.
    3、Mairin Barclay,"IUCN' s Fifty Year Evolution from 'PROtection' to 'Sustainable Use'",http://www.iucn.org/about/index.htm.
    3挪威佛里德约里·南森研究所编、中国环境保护总局译.<绿色全球年鉴2000/2001》.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279页.
    4WWF," Our History" and "WWF' s Annual Report 2002",http://www.panda.org.
    1农民自发成立环保组织保护贵州草海.http://news.QQ.com.新华网.2008年07月30日16:08.
    1张玉国译.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2申小莉、李晟之等.《中国西部自然保护的新探索》.《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94页.
    1参见裴盛基.《云南的传统文化与自然保护》.《中国民族》,2000,8.
    1赵鸭桥.《社区主导的自然保护》.《共管:从冲突走向合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4页.
    2同上.105页.
    3贺金瑞、熊坤新、苏日娜:《民族伦理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364页.
    1刘鉴强.《神山圣湖守卫者》.《中国环境记者调查报告》(2006年卷).上海: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7.227-251页.
    1王松.《草海的痛》.《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2月23日.
    1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与中国合作开展滇西北保护行动.中国青年报绿网.2004一06-0414:17:21.
    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1页.
    2Alexis de Tocqueville,Democracy in America,ed.by J.P.Mayer,trans,by George Lawrence.Garden City,NY:Anchor Book,1969,pp.513-514.
    3赵子陆.《论非政府组织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34-35页.
    1张磊、张洪波、于平.《中国扶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扶贫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4页.
    2参见丁煌.《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于行为和制度的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1高飓.《国际NGO.不同的起源、变化着的性质和全球化趋势》.中国发展简报编载(200国际NGO在中国》.2005年1月.
    2陈济朋.香港港龙航空5年筹集,690多万港元投入云南环保.新华网.2008年11月30日.
    3蔡卓编译.民间环保人士于晓刚荣获环境金人奖.公益时报.2006年05月10日.
    1阎岩.广西金秀大瑶山自然保护区参与式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项目启动.国务院扶贫办外资中心.2007一11-21.
    1李咏.全球最人的环保非政府组织TNC的丽江实验.新华网.2003年2月4日15:11.
    1沈亮.国际组织与云南省合作建生态节能项目.中国自然保护区网站.发表时间:2007-4一09 16:44.
    1王朗自然保护区网站.平武县大熊猫栖息地中蜂基地建设项目启动.2008-12-8.
    2世界自然基金会网站.保护区妇女重拾刺绣活传统工艺力促生态旅游.2007-01-2513:49:42.
    1袁德华.奥地利太阳能技术将用于亚洲象和大熊猫保护.中国绿色时报.2008-12-17.
    2尹婕 吴嫒.农户信誉也能贷款约300非政府组织开展小额信贷.人民网.2006年09月14日03:28.
    1赵俊臣等.《云南生态情势报告》.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240页.
    2SEE大连会议记录.http://www.sina.com.cn 2008/05/19 18:33.
    1国家环保总局新闻发布会新闻通稿,2005年第3号.
    2世行行长.中国给穷国贷款忽视人权和环境.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10月24日.
    1于晓刚.《中国的绿色信贷》.《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47页.
    2徐赛琳编辑.环保志愿者的理性成长.国际在线.2007-11-29 10:07:22.来源:中国青年报.
    1八家民间环保团体联合颁发国内首个绿色银行创新奖.海外环境政策网站.2008-07-30.
    2张文凌.张春山:为红豆杉请命.中国青年报.2002年10月16日.
    1张晶.乔治·夏勒:动物世界里的“辛德勒”.来源:WCS中国.2009-01-09.
    2杨欣.《亲历可可西里10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21页.
    1治沙老人远山正瑛.人民日报.2000年08月24日第五版.
    2一位韩国老人的绿色情怀.中国文明网 www.wenming.cn.2008-10-29.
    3邓丽.内蒙治沙NGO样本:树木成活率与奖励挂钩.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08月28日06.
    1社会碎片化在本文中的含义是指总体性社会解体,整个社会断裂为无数碎片,彼此缺乏联系的一个社会过程。
    1《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汝信等主编,2004)指出,群体性抗争事件连年增加。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增加到约307万。学海40页
    2晋军、何江穗.《碎片化中的底层表达--云南水电开发争论中的民间环保组织》.《学海》2008.4.
    3所谓参与式社会影响评价,是一套让受影响群体评估某项政策或工程对社区生活造成的或将要造成的影响的分析工具。
    1晋军、何江穗.《碎片化中的底层表达--云南水电开发争论中的民间环保组织》.《学海》.2008.4,45-46页.
    1吉姆·哈里斯.草海合作项目回顾.国际鹤类基金会.2006-12-11 14:00.
    2《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
    1参见管毓和、宋涛.草海草海项目对社会性别的影响.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2000年第一届年会.2003年11月25日.
    1赵捷.《再论传统与发展》.《民族发展与社会变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607页.
    1李澜.《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13一119页.
    2Colin Macherras,China' sMinority Cultures:Identitiesand Integration Since 1912,p.121.New York:ST.Martin' sPress,1995.
    3Colin Macherras,China' sMinority Cultures:Identitiesand Integration Since 1912,p.145.
    1吴於松.白马雪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国青年报绿网沙龙,2006-04-17 11:39:39.
    1北京地球村制作:滇西北可替代能源.人民网.2005年08月11日 17:1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2页.
    3刘鉴强.《神山圣湖守卫者》.《改变--中国环境记者调查(2006年卷)》.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40-241页.
    1陶红.马若宇:讲述‘照片之声”的人.http://www.yndaily.com.2005年06月16日 12:39.云南日报网.
    1赵俊臣编著.《谁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体》.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205-206页.
    2管毓和、宋涛.草海草海项目对社会性别的影响.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GAD年会>>网络年会→2000年 第一届年会 发表日期:2003年11月25日.
    1汪澎.《鲜活多样的民间环境教育》.《2005年: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252页.
    2“绿色列车”项目即将启动新线路--“草原生态列车”.北京地球村网站.2008-08-29.
    1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 www.yirr.ngo.cn
    2世界自然基金会网站.羌塘保护区项目.
    3袁磊、张永山、张宇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扶贫和公众意识教育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扶贫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63页.
    1梁从诫主编:《2005年: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16
    1梁从诫主编.《2005年: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55页.
    1刘文泽.雪山脚下“放牛班”--志愿者藏区支教项目.2007年天下溪年报.8-9页.
    1熊彦青.乡土教材给乡村教育多一种选择.中华读书报.2007年04月04日 11:25:57
    2[美]朱莉·费希尔.《NGO与第三世界政治发展》.邓国胜、赵秀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1Sidney Verba,Key Lehman Schlozman,and Henry E.Brady,Voice and Equality:Civic Voluntarism in American Politic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3.
    2陈纪.《论中国社会分化中的民族问题》.《青海民族研究》,2008,4:96页.
    1梁从诫.《2005年: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12-318页.
    1参见黎尔平.《“针灸法”:环保NGO参与环境政策的制度安排》.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1期
    2杨欣.《亲历可可西里10年》.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5.20-21页.
    1科恩.《论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19页.
    2黎尔平.《“针灸法”:环保NGO参与环境政策的制度安排》.《公共管理学报》,2007,1:80页.
    1吴於松.白马雪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国青年报绿网.2007-9-04 16:00.
    2资料来源于2005年保护国际的宣传资料.
    1曹志娟.叶文:中国为什么要建国家公园.中国绿色时报.2008-9-24.
    2李咏.全球最大的环保非政府组织TNC的丽江实验.新华网.2003年2月4日15:11.
    1东马林区“协议保护”项目http://gongyi.sina.com.cn 2009年01月16日14:04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
    1庞文娟.甘肃省大熊猫数量增加到一百二十多只.中国新闻网.2008年4月16日.
    2资料来源于保护国际宣传资料.
    3戴振华.如何更好保护亚洲象,版纳森警接受专家培训.春城晚报.2006-09-06.
    1曹亚康.中老边境举办部分村寨边民亚洲象保护培训班.西双版纳报.2007年04月23日.
    1刘鉴强.《地震灾区的希望之树》.《中外对话》.2008年11月3日.
    1黎尔平.《“针灸法”:环保NGO参与环境政策的制度安排》.《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1期,80页.
    2中国鹤类之未来.自然保护动态.2005-02-25.
    1(印)塞雅尔·沃拉赫著、吴於松译.《综合保护与发展培训者手册--在矛盾中寻求和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226页.
    1土风计划 是一个以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工作为主的课题致力于把文化的保护与环境保护、社区发展密切结合,由著名音乐人陈哲发起。详见十风计划官方网站。
    2冯永锋.陈哲:刮起“土风”保“大树”.北京青年报.08-03-20.
    3吴於松.白马雪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国青年报绿网.2007-9-04 16:00.
    1熊彦青.乡土教材给乡村教育多一种选择.中华读书报.2007年04月04日 11:25:57.
    2让书香飘满田野乡村--“乡村图书馆”工作总结.2007天下溪年报.
    1何平立.《美国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政治作用--兼评美国非政府组织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12期。
    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35页.
    2同上,637页.
    3[美]巴伯.彭斌,吴润洲译.《强势民主》.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82页.
    1梁启超.《新民说》.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02页.
    1 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中国环境意识项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2008年4月3日.35页.
    2 黄晓华.国人的慈善意识为何较弱.海南日报.2006年12月24日.
    1 同上.
    2 中华环保联合会主编.2008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报告.42页.
    3 现代公益基金的散财之道(2)--资中筠研究员在复旦大学的讲演.来源于人民网,2006年07月31日08:34.
    1 参见王名主编《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第101-102页.
    1 晋军、何江穗.《碎片化中的底层表达--云南水电开发争论中的民间环保组织》.《学海》.2008.4:45-46页.
    1 白葆莉.《论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大连大学学报》,2007,2:101页.
    1 李德洙.《跨世纪民族工作的行动纲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85页.
    2 关凯.《族群政治》.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280页.
    1 赵灵敏.《给NGO“补钙”》.《南风窗》.2007年2月.
    1 赵灵敏.给NGO“补钙” http://www.csonline.com.cn.2007年02月06日13时1分.星辰在线.
    1 余晖、秦虹主编.《公私合作制的中国试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1页.
    2[美]戈登·怀特.《公民社会、民主化和发展:廓清分析的范围》.载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9页.
    3 中华环保联合会主编.2008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报告.4页.
    1 王鹏.一个环保NGO的西部生存现实.经济观察报.2008年04月12日.
    2 熊彦青.乡土教材给乡村教育多一种选择.中华读书报.2007年04月04日.
    3 欧阳斌.国际NGO在华生态.凤凰网.2005-9-10.08:18.
    1 白晓威.盖茨言来华募款遭国内质疑 国际募款萌芽仍未知.公益时报,2009年02月10日.
    1 马若宇:讲述“照片之声”的人http://www.yndaily.com 2005年06月16日12:39云南
    2 马国芳.《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云南发展状况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2期:60-61页.
    3 四川:十五万年薪难觅人才.http://edu.qqread.com/ 公益时报.
    1 王鹏.一个环保NGO的西部生存现实.经济观察报.2008年04月12日.
    2 若尔盖:与沙漠争夺湿地的草原.http://www.scol.com.cn.四川在线.2008-03-07.
    1 方舟子.我们要有什么样的“环保”.环球.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3日08:37.
    2 四川.十五万年薪难觅人才http://edu.qqread.com/.公益时报.
    1 NGO面临德治还是法治难题.公益时报.2006-10-12 12:19:31.21CN论坛.
    2 王立雄(“自然之友”创立者之一),在“哥伦比亚中国生态研讨会”的讲话,2002年7月.
    3 转引自刘源.《文化生存与生态保护---以长江源头唐乡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 央民族大学,2004年.148页.
    1 陶红.马若宇:讲述“照片之声”的人.http://www.yndaily.com.2005年06月16日12:39云南日报网.
    2 申小莉、李晟之等.《中国西部自然保护的新探索》.《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三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9页.
    1 刘源.《文化生存与生态保护---以长江源头唐乡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149.
    1 所谓圣境,是指由于传统文化信仰的原因而受到崇拜、禁忌和保护的一类特殊自然-人文景观单元。如人们常说的神山、龙山、风水林、龙泉及宗教庙宇所在地等。
    1 申小莉.中国西部自然保护的新探索.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三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208-209页.
    1 吴钟泽、罗金罗主编:《社团管理工作》,31页,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
    1 中华环保联合会主编.2008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报告.4页.
    1 柴艳萍.《商业和谐论-商品交换伦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45页.
    1 李扬勇.《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兼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河北法学》.2007年4期:147-148页.
    1 付健.我国生态补偿制度若干问题探析--以广西桂林阳朔大榕树风景区群体纠纷为例[J].学术论坛,2007,(10):78.
    1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1 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89-190页.
    1 王莉丽.《绿媒体:中国环保传播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127页.
    1 资敏.云南绿色学校 创建之路怎么走?.中国环境报.2009年02月09日13:36.
    1 参见祝怀新、潘慧萍.《德国环境教育政策与实践探析》.《全球教育展望》,2003,6.
    2 李揽月.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李宏塔:设“慈善日”.2009年全国两会报道专题.2009年03月03日05时02分.
    1 高飏.《非政府组织倡导在中国的现状》.《中国发展简报》.2006年9月.9页.
    2[法]托克维尔、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45页.
    1 L 科塞著.孙立平译.《社会冲突的功能》.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67页.
    2[英]鲁文斯.《非政府组织管理初探》.台北:五南图书有限公司,2007.195页.
    3 刘祖云.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博弈、冲突及其治理.江海学刊.2008年1期:98页.
    1 程凯 木佳等.《解振华23载风雨环保路》.《市场报》.2005年12月09日第七版.
    2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3.
    1 盖志毅、王芳.《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政策调整》.天下溪网站.人与草原网络.草原声音.
    1 贵州以传统民族文化为载体提升群众环保意识.金阳时讯.2007年08月30日.
    1 王婧姝.《从彝语剧深入到文化的自觉》.《中国民族报》,2008-12-12.期数:81212.
    1 王名、乐园.《中国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购买的模式分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4:12页.
    2[美]费尔南多、赫斯顿.《国家、市场和公民社会之间的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74页.
    3 同上,279页.
    1 珍妮弗.L.特纳、吕植《中国环境NGO的作用》,《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65页.
    2 李欣欣.“绿色江河”志愿者进藏先签“生死书”.绿色旅游网.2006-6-19 10:45:00.
    1 港龙航空“点滴献环保”筹款突破六百万港元.香港港龙航空有限公司网站.2007-11-08.
    2 欧阳斌.国际NGO在华生态.凤凰网.2005-9-10 08:18.
    1 徐楠.香格里拉的幸福“三角战”.南方周末.2006-08-03 12:59:40.
    2 吴於松.白马雪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绿网.2006-04-17 11:39:39.
    3 周志忍、陈庆云.《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个案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1 安慧.《非政府组织研究--美国和德国的经验及其启示》:[博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2007.100-106页.
    2 此处德国宪法,指1945年5月23日公布,2001年11月26日最后修订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
    3 此处德国民法典,指1896年8月24日公布、2004年1月18日最后修订的民法典.
    1 参见王名等主编:《德国非营利组织》.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0-36页.
    1 王名、李勇等.日本非营利组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144页.
    2 同上.148页.
    1 资料来源于中华环保联合会主编中国环保民间组织信息库(2008).
    2 方盛举.《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发展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6页.
    1 梁艳菊.《凉山,一个本土化的NGO--记侯远高和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中国民族》.2009年1期.
    1 转引自刘源.文化生存与生态保护--以长江源头唐乡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150-151页.
    1 生态中国候选人白春兰:绿化女状元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30日15:01生态中国
    1 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29页.
    1 云南省省长秦光荣:云南在环保上要加强与非政府环保组织合作.中国经网.2008-02-20.
    1 程昔武.《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页.
    2 丁晨、韩广.《男女平等问题与我国环境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从生态女权主义角度分析》.《文史博览》.2007.2,78页.
    1 张蓉.《浅析环境侵权的救济--环境公益诉讼》.《沧桑》.2008.1,138页.
    1[日本]雨宫高子.《日本非营利组织的免税制度》.中国社会组织网.
    1 参见李小苹.《关于西部生态补偿的立法思考》.《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137-138.
    1 参见《九十万亩草原莫名“失踪”》.《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8月9日.
    1 庞皎明.中国经济时报“内蒙古草原生态调查“系列.2006年8月.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贺金瑞.《民族伦理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4]徐永志.《熔融与冲突-清末民国间边疆少数民族与基督宗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5]柴艳萍.《商业和谐论-商品交换伦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李俊清.《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王克敏.《经济伦理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8]李爱贞.《生态环境保护概论》.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9]余谋昌.《环境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1]陈昌曙.《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2]洪大用.《中国公众环境意识初探》.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13]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4]万以诚.《新文明的路标--人类绿色运动史上的经典文献》.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5]黄鼎成.《人与自然关系导论》.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7.
    [16]自然之友编.2006年:中国环境的转型与博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版.103-106页.
    [17]林娅.《未来与选择》.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18]陈学明.《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19]王进.《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关于生态问题的哲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0]刘大椿.《环境思想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1]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22]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2]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3]施里达斯·拉夫尔.《我们的家园--地球》.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24]岩佐茂(日).《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25]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6]阿尔·戈尔(美).《濒临失衡的地球》.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27]安德鲁·多布森(英).《绿色政治思想》.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28]巴里·康芒纳(美).《封闭的循环》.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9]弗·卡普拉、查·斯普雷纳克(美).《绿色政治--全球的希望》.东方出版社,1988.
    [30]戴斯·贾丁斯(美).《环境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1]塞尔日·莫斯科维奇(法).《还自然之魅--对生态运动的思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2]刘东国.《绿党政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33]洪大用.《中国民间环保力量的成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4]丁金光.《国际环境外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5]王子彦.《环境伦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6]姬振海.《生态文明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7]王之佳.《对话与合作--全球环境问题和中国环境外交》.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8]肖显静.《生态政治:面对环境问题的国家抉择》.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 2003.
    [39]张继愚.《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40]吴楚克.《中国边疆政治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41]蔡拓.《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42]李铁城.《世纪之交的联合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3]王逸舟.《全球政治与中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44]王杰、张海滨、张志洲.《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第三者”--非政府组织问题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45]郇庆治.《环境政治国际比较》.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46]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7]甘峰.《生态政治学视野中的政府与治理》.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48]张巨勇.《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49]陈学明.《生态社会主义》.香港: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
    [50]科尔曼.《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1]孙正甲.《生态政治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52]何群.《环境与小民族生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3]罗贤佑.《历史与民族--中国边疆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05.
    [54]林耀华.《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55]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56]王文长.《西部开发中民族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57]刘玉、冯健.《区域公共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8]杨宏山.《府际关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9]王名.《日本非营利组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0]王名.《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1]王名.《民间组织通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62]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3]王名.《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1.
    [64]陈永锋.《拯救云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65]陈永锋.《没有大树的国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66]陈永锋.《环保--向极端发展主义宣战》.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67]高正文 赵俊臣 陈绍田.《云南生态情势报告》.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68]高丙中.《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9]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0]自然之友.《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1]自然之友.《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2]自然之友.《中国环境的转型与博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3]温军.《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策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4]中国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5]罗康隆、黄怡修.《发展与代价-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76]鲁文斯(英).《非政府组织管理初探》.台北:五南图书有限公司.
    [77]王伟.《生存与发展-地球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8]方盛举.《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9]王凤.《公众参与环保行为机制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80]侯远高、刘明新.《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权益保护》.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81]褚松燕.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
    [82]罗伯特·D·布坎南(美).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83]王莉丽.《绿媒体:中国环保传播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4]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85]张玉国译.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86]周平.《民族政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7]周平、方盛举、夏维勇.《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8]高永久.《民族政治学概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89]郇庆治.《欧洲绿党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90]王名等.《德国非营利组织》.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9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2]资中筠.《散财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3]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94]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万俊人.《从政治正义到社会和谐》.《哲学动态》,2005,6.
    [2]曾建平.《“绿色壁垒”的伦理意涵论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6.
    [3]吴萌.《环境保护主体的行为勘定》.《理论探讨》,2001,3.
    [4]王勇.《利益衡平:中国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法理逻辑》.《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12.
    [5]韩文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与生态理性》.《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3.
    [6]韩东屏.《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是否可行》.浙江社会科学,2001,1.
    [7]肖巍.《生态伦理何以可能》.《复旦大学学报》,2000,2.
    [8]王泽应.《关于生态经济伦理的几个理论问题》.《东南学术》,2001,3.
    [9]陈剑澜.《生态主义及其政治倾向》.江苏社会科学,2004,2.
    [10]冯鹏志.《时间正义与空间正义: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伦理观》.《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1.
    [11]郑易生.《环境污染转移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2002,2.
    [12]韩立新.《自由主义和地球的有限性》.《清华大学学报》,2004,2.
    [13]孙家驹.《人、自然、社会关系的世纪性思考》.《新华文摘》,2005,7.
    [14]潘岳.《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中国国情国力》,2004,12.
    [15]陈文泽.《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主体维度:个体和类》.《四川大学学报》,2004,3.
    [16]王丽.《寻求权力与权利的平衡:服务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创新合作》.《行政论坛》,2004,5.
    [17]黄爱宝.《生态思维与伦理思维的契合方式》.《南京社会科学》,2003,4.
    [18]汪伊举、李涛.《生态与政治探讨》.《学海》,2002,3.
    [19]王楠、郑保章.《组织与社会的碰撞:中国非政府组织》.《前沿》,2004,12.
    [20]单美英.《非政府组织的政治功能分析》.《兰州学刊》,2003,6.
    [21]周茂荣,聂文星.《国外关于世界环境组织的研究》.《国外社会科学》,2004(1).
    [22]李冬.《日本的环境NGO》.《东北亚论坛》,2002,3.
    [23]周志中.《社团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面临的挑战》.《中国环境管理》,2001,5.
    [24]何艳梅.《非政府组织与国际环境法的发展》.《环境保护》,2002,12.
    [25]王名,佟磊.《NGO在环保领域内的发展及作用》.,环境保护>,2003,5.
    [26]安瑞娟,屈巍.《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中现存问题分析》.《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7]侯江红,王红晓.《论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筹资举措》.《求实》,2004,3.
    [28]曹慧珍.《我国当前迫切需要民间环保组织》.《社科纵横》,2003,5.
    [29]赵银红.《中国NGO发展的独特历史背景分析》.《求实》,2003,2.
    [30]李卓.《中国NGO的定义与分类》.《中国行政管理》,2003,3.
    [31]李峰.《试论英国的环境非政府组织》.《学术论坛》,2003,6.
    [32]蔡拓,刘贞晔.《全球市民社会与当代国际关系(下)》.《现代国际关系》,2003,1.
    [33]李艳芳.《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以非政府组织(NGO)为中心》.《浙江社会科学》,2004,2.
    [34]李东兴,田先红.《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其原因探析》.《湖北社会科学》,2003,9.
    [35]叶林顺.《环保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和定位》.《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 1.
    [36]汪锦军.《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公共性之比较》.《浙江学刊》,2004,6.
    [37]张旭如、张霞.《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6.
    [38]王蕴波.《环境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治理的合法性分析》.《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9]舒冰.《论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内蒙古环境保护》,2004,2.
    [40]张金良、李焕芳、黄方国.《社区共管--一种全新的保护区管理模式》.《生物多样性》,2000,3.
    [41]王妮丽.《项目合作: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基于云南的调查》.《消费导刊》,2008,1.
    [42]耿立新.《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管理的对策建议》.《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4,4.
    [43]邱伟,刘力.《透视同益走近中国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学习月刊》,2005,5.
    [44]崔开云.《近年来我国非政府组织研究述评》.《东南学术》,2003,3.
    [45]万松钱.《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创造性冲突》.《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5.
    [46]鄂晓梅.《国际非政府组织对国际法的影响》.《政法论坛》,2001,3.
    [47]杨青.《对在华外国非政府组织的分类研究》.《新远见》,2008,5.
    [48]黄成.《“非政府组织与美国文化外交”研讨会综述》.《美国研究》,2008,1.
    [49]徐莹.《国际非政府组织--主权国家不可忽视的力量》.《宁夏党校学报》,2004,3.
    [50]郑准镐.《非政府组织的政策参与及影响模式》.《中国行政管理》,2004,5.
    [51]邓国胜.《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新环境》.《学会》,2004,10.
    [52]Nick Young.《国际NGO:不同的起源、变化着的性质和全球化趋势》.载于 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福特基金会《200国际NGO在中国:中国发展简报特别报告》.2005.
    [53]马庆钰.《论非政府组织对公共管理的价值》.《理论前沿》,2008,4.
    [54]胡军.《企业与环境非政府组织联盟的风险及其防范初探》.《现代财经》,2008,1.
    [55]陈秀峰.《公共危机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1.
    [56]杨荣.《论非政府组织的社区功能定位》.《社会主义研究》,2008,1.
    [57]黎尔平.《“针灸法”:环保NGO参与环境政策的制度安排》.《公共管理学报》.2007,1.
    [58]何向东.《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教育法>的思考》.《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59]晋军、何江穗.《碎片化中的底层表达--云南水电开发争论中的民间环保组织》.《学海》,2008,4.
    [60]黄波.《论非政府组织与乡村政权的关系》.《宁夏社会科学》,2004,2.
    [61]赵黎青.《环境非政府组织与联合国体系》.《现代国际关系》,1998,10.
    [62]周平.《我国的边疆与边疆治理》.《政治学研究》,2008,2.
    [63]林幼斌 黎纯阳.《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与生态环境保护》.《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青觉.《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
    [2]沈中元.《全球化下非政府组织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3.
    [3]郭文峰.《公共事务治理: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化》:[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05.
    [4]张银岳.《现阶段我国中介组织发展成因及功用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3.
    [5]孙凤蕾.《全球环境治理的主体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 2007.
    [6]李源晙.《国际关系与NGO:研究国际关系中的NGO与中国NGO》:[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
    [7]万亦农.《非政府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河海大学,2007.
    [8]曾繁娟.《试论我国NGO与政府合作的原则及路径选择》:[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7.
    [9]朱洁如.《NGO参与公共事务分析:以环保NGO参与公共工程决策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7.
    [10]王守杰.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研究:欧美的经验与启示[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1]董燕.《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的环境保护参与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6
    [12]蔡丽新.《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政治文明建设》:[博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6.
    [13]霍淑红.《国际非政府组织(INGOs)的角色分析:全球化时代INGOs在国际机制发展中的作用》:[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4]刘清.论非政府组织(NGO)的资金筹集机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5.
    [15]张海馨.《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新闻舆论监督》:[硕士学位论文].保定:河北大学,2006.
    [16]孙景民.《非政府组织的政治行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
    [17]张逸群.《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中的非政府组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开封:河南大学,2005.
    [18]林燕凌.《我国非政府组织研究:兼论志愿者活动的发展》:[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5.
    [19]潘彭丹.《论我国NGO的政策参与功能:以环保NGO的行动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
    [20]王云骏.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视野中的非政府组织发展博士后报告2005.
    [21]艾洁.《社会事件中环境非政府组织的社会资本研究:以怒江事件中绿家园为个案》:[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5.
    [22]陈丹.中国转型期非政府组织内生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沈阳:辽宁大学,2005.
    [23]胡艳霞.政府改革视角里的非营利组织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沙:中南大学,2004.
    [24]高峰.《当代视野中的市民社会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6.
    [25]刘源.《文化生存与生态保护---以长江源头唐乡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6]王世红.《中国政府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规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2007.
    [27]安慧.《非政府组织研究--美国和德国的经验及其启示》:[博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2007.
    [28]陈思堂.《参与式扶贫开发-宣明会与地方政府合作模式的案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
    [29]鄞益奋.《政府-NGO的合作关系研究:基于政策网络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2006.
    [30]刘贞晔.《国际政治领域中的非政府组织:一种互动关系的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4.
    [31]胡延征.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理论视野与现实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05.
    [1]Judith Shapiro,Mao' s War against Nature:Politics and the Environment in Revolutionary Chi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Jennifer Turner,"Small Government,Big and Green Society:EmergingPartnerships to Solve China' 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 Harvard Asia Quarterly, Vol · 8, No · 2(Spring 2004).
    [3] Jonathan Schwartz, "Environmental NGOs in China: Roles and Limits, " PacificAffairs, Vol · 77 Issue 1(Spring 2004).
    [4] Guobin Yang, "Environmental NGOs and Institutional Dynamics in China, " China Quarterly , Vol · 181 (March 2005).
    
    [5]Elizabeth Knup, "Environmental NGOs in China: An Overview , " China Environment Series (1997), Washington, DC: Woodrow Wilson Center.
    [6]Peter Ho, "Greening Without Conflict? Environmental ism, NGOs and Civil Society in China, " Development and Change, Vol · 32 No · 5 (2001).
    [7]Jiang Ru, Environmental NGOs in China: The Interplay of State Controls, Agency Interests and NGO Strategies, PhD thesis, Stanford University, August 2004.
    [9]Fengshi Wu, "Environmental GONGO Autonomy: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StateStrategies in China, " The Good Society, Vol · 12, No · 1 (2003).
    [10]Anna M · Brettell, The Politic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o-Movements in China, (PhD thesis,University of Maryland, 2003)
    [11]Katherine Morton, Taming the Yellow Dragon: International Assistance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Development in China (PhD thesi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2000).
    [12]Katherine Morton, "The Emergence of NGOs in China and Their Transnational Linkages: Implications for Domestic Reform, " AustralianJournal ofInternational Affairs · Vol · 59, No ·4 (December 2005) ·
    [13]Fengshi Wu, Double Mobilization: TransnationalAdvocacy Networks for China's Environment and Public Health,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Maryland, 2005) ·
    [14]Anna Brettell, "Environment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nocents in a Co-Opted Environmental Movement?" TheJournal ofPacific Asia, Vol · 6 (Spring 2002)
    
    [15]R.Rhodes, " The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Political Studies , XIIV, 1996.
    
    [16] D. Kettle. Sharing Power: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3, P2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