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及运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任何一门科学或学科,都存在着一定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和历史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其最基本的和灵魂性的方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原理的研究仅限于概括性的讨论是不够的,还要在运用中进一步深化研究。只有通过运用,才能达到对于这一方法的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运用不是被动的,需要研究者主动设定研究范围,选择研究对象,展开自己的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辩证的唯物主义、彻底的唯物主义。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说明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认识论,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的说法是不妥的。唯物史观消除了过去哲学和历史理论的包括最为隐蔽的缺点,是最有系统说服力的科学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意义既体现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不同于以前研究历史的新的并且是科学的方法上,又体现为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研究的方法而不是研究历史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同唯物史观具有紧密的内在统一性,相对于其他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学科,它同唯物史观的关系更为密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唯物史观的发展史表明,马克思经济学和唯物史观能够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质就在于两者的内在统一性。这种内在统一既体现在动态的学科发展史的过程中,也体现在静态的学科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中。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各门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它是事后的方法,即唯物史观在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中基本形成后,人们可以从中得到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最初的经济学研究中不可能运用作为事后方法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但已明显体现出不同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唯心史观的新历史观,而历史观是历史的产物。从历史事实出发,不从既定理论出发,是唯物史观对理论研究包括经济学研究的根本要求,也是唯物史观经济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唯物史观还要求经济学研究从物质生产实践这个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济事实出发。这两者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也是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还包括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为方法、历史辩证法、主体既定法、科学研究经济范畴和阶级分析法等方法。上述方法都是有联系的,可以形成一些基本的分析思路,比如我们运用从历史事实出发和生产实践出发的思路和方法来划分社会历史主体,然后对具体事物进行主体既定分析等,该思路体现在本文后两章中。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主要是一个从历史事实出发和从生产实践出发的研究态度和研究思路,并不神秘深奥,事前研究不要过于强调某些人们常说的原理,这些原理正需要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思路去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还存在一般抽象思维方法以及抽象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思维方法,如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等,一些方法也是人类各门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史表明,衡量作为社会科学和历史科学的经济学的抽象法深浅和科学与否的根本标准在于历史观。错误的历史观导致或者一些方法本身就不是或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方法,或者一些本来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具体方法失去了根本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三层,第一层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或简单地说即唯物的历史辩证法,但也包括了那些其本身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特有的方法但被它科学说明了的方法,第二层是一般思维运动辩证方法,第三层是思维辩证运动中更加具体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的历史辩证法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运用后者的灵魂性方法。
     本文对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原理的运用和进一步研究在广义政治经济学范围内进行。第四章基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事实,从人类社会的生产实际出发,对人类生产什么、用什么生产、怎样生产进行历史考察,顺理成章提出对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所有制诸范畴含义的探讨,而后以思想史实为基础,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加以说明。随后在历史事实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生产的特殊社会形式及其体现的生产关系对社会历史进行了一般阶段的划分,即依存关系的社会阶段、依附关系的社会阶段、资本所有的社会阶段,可分别称为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古希腊罗马地区还存在一种特殊社会形态,称为奴隶社会。随后本文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表明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进而决定生产关系的社会历史变迁原理,并借鉴相关研究进行理论说明,同时在各地区具体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说明该原理和历史发展的辩证关系。第五章对农村公社、土地国家所有、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典型研究对象进行主体既定分析,表明和分析所选研究对象及其发展变化是不同历史阶段主要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个侧面或表现,进一步深化对社会历史主体的认识。
Methodology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of Marxist economics.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the soul of Marxist economics as a social science and historical science. The research on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f Marxist economics is not limited to general discussion, we need to deepen the cognition in use. The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essentially a train of thought. Moreover, one of the purposes of methodological research is to use,we need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stud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practical materialism,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radical materialism, the practice is the primary viewpoi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historical materialism explain the basic problem of philosophy and epistemolog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not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which is applied to the field of society and history. Materialism historical view is the most scientific historical view. materialism historical view as a new methodology in historical research is not religious dogma.The unity between materialism historical view and Marxist economics is inherent.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economics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how that Marxist economics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ould reveal the secrets of human history,which lies in the inner unity. The inner unity is reflected in the dynamic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ic features of subject. idealism historical view which embodied in western economics prove the inner unity from the opposite side.
     The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all the Marxist discipline including economics, it is an approach after the event. We could derive the methodology whe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study of Marxist economics reached maturity. It is impossible that Marx and Engels should use the the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initial economic study.But it had reflected a new historical view which was different from the idealism historical view of bourgeois economics. The historical view is a product of history. The fundamental starting point and thinking of the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f Marxist economics is“starting from the historical facts”and“starting from production practice”. Other methods includ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s methods, established social formation analytic methods,historical dialectics, economic category analytic methods, class analytic methods, etc.it can form some idea of fundamental analysis. The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essentially a train of thought. The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need to be studied by the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rxist economics method also includes some general abstract thinking method and specific thinking methods, such as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analysis and synthesis, the unity of history and logic, and so o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hodology in Marxist economics and western economics show that the critical standard in accordance with abstract method is historical view. Some methods can not become a real scientific method or some scientifical method become meaningless because of the wrong view of history. Marxist economics research method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layers, the first layer is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r historical dialectics of materialism, the second layer is the dialectical method in general thinking movement, the third layer is more specific approach in dialectical thinking movement. The first layer is the soul of the whole approach.
     We use and research the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range of the general political economics .The fourth chapter start from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explore production of human society in history,study some category,such as productivity, mode of production,relations of production,ownership and so on.We divide human history into three stages named primitive society,feudal society and capitalist society according to social form of production an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We discuss principles of social change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facts. We show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levant principles. The fifth chapter analyse objects by established social formation analytic methods and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objects is one side of social change. The specific research process and research finding on land state ownership, rural commune, cooperatives and stock company,see text.
引文
1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25页。
    2恩格斯:《致维·伊·查苏利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9页。
    3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可参见黄楠森、庄福龄和林利教授主编的、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八卷本。
    4吴易风:《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5许兴亚:《马克思经济学著作的“六册计划”与<资本论>》,《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6《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2《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
    4载许兴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经济问题探索》,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
    6于金富:《社会主义经济转轨的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
    1于金富:《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
    2于金富:《生产方式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范式》,《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3林岗、张宇:《<资本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五个方法论命题》,《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
    4张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本质、精髓与创新》,《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1期。
    5林岗、张宇:《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范式》,载张宇、柳欣主编:《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范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另见《政治经济学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卷第3辑第1编第2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
    6林岗、张宇:《马克思主义与制度分析》第3部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另见张宇、孟捷、卢荻编著:《高级政治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程恩富、胡乐明著:《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西方主流与多学科视角》,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程恩富:《马学为体,西学为用:重建中国主流经济学范式》,《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程恩富:《改革以来六次思想解放与经济学现代化五大态势》,《财经科学》,2008年第10期。《程恩富论马克思主义:“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兼论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创新原则和思维方针》,人民网:理论频道,2009年2月12日。
    2周新城:《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经济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7期。
    3周新城:《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第2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2李建平、张华荣、黄瑾、王知桂:《<资本论>方法之我见》,《东南学术》,1998年第6期,另见李建平著:《<资本论>第1卷辩证法探索》附录一,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李建平:《<资本论>方法的历史演变》,《<资本论>与当代经济》,1992年第3、4期,《当代经济研究》1992年Z1期,另见李建平著:《<资本论>第1卷辩证法探索》附录二,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李建平、张华荣、黄茂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理论演进与变革趋向》,《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
    5何干强:《论唯物史观对经济学价值的基本认识》,《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3期。何干强:《简论唯物史观的经济数量分析特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数量分析方法比较》,《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7期。
    1何干强:《用唯物史观指导中国政治经济学体系创新》,《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3期。
    2何干强:《历史唯物主义与总结中国改革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3期。
    3何干强:《论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He Ganqiang:《On the economic analysis paradigm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8年第2期。
    1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王伟光、张峰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27页。
    2柯尔施:《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阶级运动》,熊子云、翁延真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3转引自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页。
    4柯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岳长龄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27、28、29页。
    5柯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岳长龄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83、84、84-89页。
    6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阮仁慧、钟石韦、冯瑞荃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2、23、51、53页。
    7程恩富主编,朱奎著《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欧美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228页。
    1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59、71-72页。
    2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1页。
    3姜义华等:《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8页。
    4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1、263、273、276、318、338页。
    5黄继锋:《断裂的历史—评巴里巴尔对马克思历史过渡理论的理解》,《福建论坛》,2003年第6期。
    1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09-411页。
    2弗罗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纽约1961英文版,第4页,转引自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7页。
    3弗罗姆:《超越幻想的锁链》,伦敦1980英文版,第71页,转引同上,第343页。
    4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8卷,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第187页。
    5刘军:《汤普森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载罗凤礼主编《现代西方史学思潮评析》,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0页。
    6刘为:《有立必有破—访英国著名史学家汤普森》,《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3期。
    7汤普森:《理论的贫困及其他》,伦敦1978,第289页,转引自王立端:《社会历史解释的新模式—论汤普森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8赵世玲《人·文化·历史—爱德华·汤普森及其〈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史学理论》,1987年4期。
    9沈汉:《爱德华·汤普森的史学思想》,《历史研究》1987年第6期,另见梁民愫:《中国史学界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4期。
    10姜芃:《汤普森的史学思想研究》,《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2期。
    11吴学琴、梁立:《阿尔都塞和汤普森的历史主体观的分歧》,《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12转引自梁民愫:《坚持唯物史观与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的理论反思》,《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2期。
    13霍布斯鲍姆:《叙事史的复兴:若干评论》,载《过去与现在》第86期,转引自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473页。
    1姜芃:《霍布斯鲍姆和佩里·安德森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3期。
    2梁民愫:《坚持唯物史观与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的理论反思》,《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2期。
    3《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1《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3-284页。
    2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8、423、425页。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59-16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3《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442页。
    5《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6页。
    2章士嵘:《西方历史理论的进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版,第69页。
    3《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29页。
    4维柯:《新科学》上,商务印书馆1997,第137、55、319页。
    5康德:《一个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1959年伽地纳《历史理论》英文版,22页,转引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页。
    6潘春葆:《孔德的历史哲学述介》,《哲学动态》,1989年第5期。
    7孔德:《论实证精神》,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页。
    8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223页。
    1马克思:《致约·魏德迈的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7页。
    2恩格斯:《致符·博尔吉乌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3页。
    3《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293页。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6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11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721-722页,注91。
    8《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83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31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27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27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277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298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339页。
    6《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191页。
    9《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1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104页。
    2《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上,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2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56页。
    6《列宁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345页。
    7庄福龄、冯景源、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页。
    8《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58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41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53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页或257页。
    3《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9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0-74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4-70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47-254页。
    4《致康拉德·施密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1页。
    5《致康拉德·施密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1页。
    6《致康拉德·施密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2页。
    7《致康拉德·施密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4页。
    
    1《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2《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1页。
    3《致约·布洛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331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7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7页
    1《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3、425页。
    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3《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8《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307页。
    3《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2-36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3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2-363页。
    7《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1《李达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6页。
    2《〈反杜林论〉序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9页。
    3《〈反杜林论〉序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4页。
    5《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页。
    6《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0页。
    7《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320页。
    1《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页。
    4《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5《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64页。
    2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145-146页。赵家祥教授认为根据这段话认为马克思反对一般的历史哲学理论是对马克思的误解。赵家祥:《澄清对马克思一个命题的误解》,载《江汉论坛》2000年第6期。
    4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
    5恩格斯:《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6恩格斯:《致弗·阿·左尔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页。
    7《再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1页。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页。
    8《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9恩格斯:《致保·恩斯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8页。
    10恩格斯:《致康·施米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2页。
    11《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5页。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11页。
    2《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4页。
    3《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4《我们的纲领(为《工人报》写的文章)》,《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275页。
    5《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页。
    6《〈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第二版序言》,《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2页。
    7《共产主义》,《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页。
    8《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22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445页。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19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442-47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446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44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1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1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19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20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20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19-20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20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27-28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26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34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31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364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281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0-741页。
    1威廉·配第:《赋税论》,《配第经济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6页。
    2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页。
    3周治平:《斯密和马克思分工论比较》,《暨南学报》,1990年第3期。
    4《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4页。
    1《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3、24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3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4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38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39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62页。
    7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2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25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26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25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254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254页。
    5参见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8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2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86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476-47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7-138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142、14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1、33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8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页。
    6《1857-1858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50和18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8页。
    2《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112页。
    3《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4《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9-49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8页。
    
    1《又一次消灭社会主义》,《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39页。
    2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1998年版,第170页。
    3《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7-88页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40-41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446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443页。
    6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页。
    7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吴斐丹、张草纫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4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26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22、26页。
    3《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4《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5-376页。
    5《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9、49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4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许兴亚教授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对此作了进一步研究和论述。对此,本文在后面还将会进一步用到和说明。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6马克思:《雇佣劳动和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
    7《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9页。
    8《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
    1《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页。
    2《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6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531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449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297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1恩格斯:《致康·施米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2页。
    2《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1《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2《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3《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41页。
    4《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5恩格斯:《致康·施米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2页。
    6《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页。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8页。
    2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
    5《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6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4页。
    7《什么是“人民之友”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8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绛枫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6页。
    9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绛枫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7页。
    1恩格斯:《致格·亨·福尔马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200页。
    2恩格斯:《致约·布洛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页。
    3《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4《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5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准备材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661页。
    6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2恩格斯:《论住宅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9页。
    3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4马克思:《致路·库格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0页。
    5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776页。
    6恩格斯:《致约·布洛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695-696页。
    7恩格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5-336页。
    8《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298页。
    9《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267、275页。
    10《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96页。
    11《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12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733页。
    1《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107-108页。
    2《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1页。
    3恩格斯:《致爱·皮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页。
    4《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5《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40-941页。
    6《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7《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40-94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2《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4《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5《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5-69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页。
    3褚鸣:《新剑桥学派的现状与未来》,《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马克思:《致路·库格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1页。
    2《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3《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363页。
    4《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364页。
    1恩格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5-336页。
    
    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1-692页。
    4《在尼·布哈林(过渡时期经济学)一书上作的批注和评论》,《列宁全集》第60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304页。
    1《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3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42-43页。
    4《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4页。
    5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6《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21页。
    7《论国家》,《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61页。
    1《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2页。
    2《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4页。
    3“主体既定的方法”,是许兴亚教授在他多年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根据马克思的有关论述而总结出来的一个方法。本文这里尝试展开对于这一方法的进一步讨论。
    4《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5《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6《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7《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8《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1《论民族自决权》,《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
    2《打着别人的旗帜》,《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140-141页。
    3《游击战争》,《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5马克思:《评瓦格纳〈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415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404-405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296页。
    8格奥尔格·伊格尔斯:《历史主义的由来及其含义》,王晴佳译,《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1期。
    1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又译《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1琼·罗宾逊:《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9或30页。
    2琼·罗宾逊:《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载《现代外国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页。
    3琼·罗宾逊:《凯恩斯革命的结果怎样?》,《凯恩斯以后》,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8页。
    4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1页。
    5恩格斯:《致·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页。
    1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2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9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页。
    4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5页。
    5参见许兴亚:《关于〈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的若干译文的辨析》,《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5期。
    6《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对于这一点的解释,亦可参见许兴亚:《关于〈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的若干译文的辨析》,《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5期。
    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2恩格斯:《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第三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页。
    4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507页。
    5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278页。
    6《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页。
    7《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8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2页。
    9《李嘉图著作通信集》第1卷《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页。
    10《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454页。
    2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5、18页。
    3凯恩斯:《劝说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44-245页。
    4马克思:《致约·魏德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页。
    2恩格斯:《致保·恩斯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8页。
    3《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5列宁:《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0页。
    1刘炯忠:《〈资本论〉方法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4页。
    1刘炯忠:《〈资本论〉方法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9页。
    2《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3《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2页。
    4《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8页。
    5《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9-320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5页。
    7《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34页。
    1《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356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300页。刘炯忠教授在《“资本论”方法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结合马克思的论述认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特别是古典经济学抽象法在理论和方法上的错误主要是“强制的抽象”和“任意的抽象”,见该书第26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49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181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211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172页。
    6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如刘永佶教授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史大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和董瑞华、傅尔基教授的《经济学说方法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等。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18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18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111-11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18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183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124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12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11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18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18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213-21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557-558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172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556页。
    1刘炯忠:《资本论》方法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69页。
    2西斯蒙第:《政冶经济学新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14、460页。
    3西斯蒙第:《政冶经济学新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6页。
    4西斯蒙第:《政冶经济学新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60、479页。
    5《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151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124页。
    7西斯蒙第:《政冶经济学新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0页。
    8西斯蒙第:《政冶经济学新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6页。
    9《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563页。
    
    1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5-4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183页。
    3《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204-20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363-364页。
    2宋承先:《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24-425页。
    4《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40-941页。
    5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5页。
    6《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492页。
    8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328页。
    1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定义》,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50页。
    3季陶达:《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选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25、326页。
    4季陶达:《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选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23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558页。
    6《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376页。
    
    1汤在新主编:《近代西方经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02页。
    2季陶达:《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选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59、362页。
    3季陶达:《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选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42、343、341页。
    4季陶达:《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选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62页。
    5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页。
    1汤在新:《近代西方经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07-408页。
    2《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5页。
    3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47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557页。
    5马克思:《致约·魏德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Ⅱ,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50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365页。
    1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1页。
    2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弗里德曼文萃》,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02页。
    3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5页。
    4引自程恩富、胡乐明:《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西方主流与多学科视角》,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转引自蔡仲:《现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的证伪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11期。
    6傅耀、颜鹏飞:《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演变和最新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2期,第25页。
    7张立英、董华:《拉卡托斯主义对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2期。
    8张高荣:《科学哲学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理论界》, 2007年9期。
    9库恩:《必要的张力》,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56页。
    10法伊尔阿本德:《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周昌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24页。
    11程恩富、胡乐明:《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西方主流与多学科视角》,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马抗美、胡明、常绍舜、解战原:《现代西方哲学评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111页。
    2肖德武:《从归纳法的兴衰看西方科学哲学的演变》,《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3参见马抗美、胡明、常绍舜、解战原:《现代西方哲学评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8-13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中文1版,第170页。
    1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黎明星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5-56页。
    2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老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34页。
    3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老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4布坎南:《经济政策的宪章》,载《美国经济评论》第77卷,第243页。转引自车卉淳、周学勤:《芝加哥学派与新自由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页。
    1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6页。
    2《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107-108页。
    3胡钧、刘凤义:《论制度分析的整体主义方法与唯物辩证法——老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之比较》,《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2期。
    4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绛枫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8页。
    1《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1页。
    2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3《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135页。
    
    1《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2《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3《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4页。
    4《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9页。
    5《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0页。
    6《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4页。
    7《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
    1《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页。
    2《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3《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页。
    1黄少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的方法论比较》,《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6期。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542页。
    1《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290页。
    2恩格斯:《反杜林论》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9页。
    3保尔·拉法格等:《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7页。或拉法格:《回忆马克思》,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8页。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56-257页。
    1《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02页。
    2《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2页。
    3庞巴维克:《资本与利息》,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14、320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0页。
    5《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41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184-185页。
    4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5庞巴维克:《资本与利息》,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14页。
    1罗雪尔:《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页。
    2转引汤在新主编:《近代西方经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95页。
    3《立宪民主党人的胜利和工人政党的任务》,《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27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6恩格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5-33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1吕友仁:《周礼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页。
    2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1-92页。
    3蒋礼鸿撰:《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页。
    1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1页。
    2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7页。
    3马克思区分了社会内部的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见《资本论》第1卷第12章第4节。
    
    1马克思论述了工厂的分工,见《资本论》第1卷第13章第4节以及其他节相关论述。
    2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4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100页。
    3《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2参见许兴亚:《论生产关系的概念》(1980)和《马克思经济学著作的“六册计划”与〈资本论〉》(1997),载许兴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经济问题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斯大林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4页。
    2《斯大林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1-443页。
    1《斯大林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3-444页。
    2《斯大林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4-445页。
    3《斯大林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9页。
    4《斯大林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50-451页。
    
    1《斯大林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52-453页。
    2《斯大林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94-595页。
    3《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页。
    4《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页。
    1《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2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364页。
    5《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页。
    6《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29页。
    7《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8《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3页。
    9《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26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3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3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4页。
    4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250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261页。
    7潘志新:《追问生产力和唯物史观》和《对生产力概念模糊性的认识》。“学术连线”http://www.xslx.com/
    8《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1《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页。
    2《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6页。
    3《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66页。
    4参见《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93页。
    5《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6-927页。
    1《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7页。
    2柯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岳长龄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83、84、84-89页。
    
    1《斯大林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94-59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2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29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349-350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1《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2近期的一些著作和文章如冯天瑜教授的《“封建”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李根蟠教授的《中国“封建”概念的演变和“封建地主制”理论的形成》(载《历史研究的理性抉择》,北京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等。
    3见冯天瑜:《“封建”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1黄现璠:《我国民族历史没有奴隶社会的探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2、3期。
    2张广志教授在《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回顾与反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著作中总结、论述了相关历史和争论。
    3张广志:《略论奴隶制的历史地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2期。
    1陈淳:《社会进化模式与中国早期国家的社会性质》,《复旦学报》,2006年第6期。
    2纵瑞华:《试论历史上最初的国家都不是奴隶制国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3期。
    3朱晞:《论古希腊、罗马史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阶段》,《四川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4郭小凌:《论唯物史观及其历史命运》,载《历史研究的理性抉择》,北京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
    5杨共乐:《罗马史纲要》,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3、4、8页。
    6自由村社和依附村社是笔者沿用罗爱林同志著作中的称呼,后同。见罗爱林:《俄国封建晚期农村公社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475页。
    8杨共乐:《罗马社会经济研究》,北京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第259页。或《罗马早期国家论》,载《史学理论的世界视野》,北京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第105页。或《罗马史纲要》,第13页。
    9朱晞:《论古希腊、罗马史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阶段》,《四川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10杨共乐:《罗马史纲要》,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05、106、110页。
    1《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3页。
    2《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0页。
    3《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4页。
    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29页。
    2《斯大林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46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5杨共乐:《马克思“古代所有制”理论研究》,《史学史研究》,1997年第4期。
    6鲁克俭:《“古典古代”等于“奴隶社会”吗?—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古代生产方式”》,《哲学动态》,2007年第4期。
    7《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11页。
    1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欧洲中心论”及其表现:社会科学的困境》,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季刊》,瞿林东主编,2002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107-108页。
    2恩格斯说:“关于人类原始史,直到1877年摩尔根才给我们提供了理解这一历史的钥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8页。
    3见不破哲三:《<资本论>与现代》,于俊文、赵洪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6页。
    1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294页。
    1苏凤捷:《关于社会形态问题的质疑和探索》,《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
    2《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
    3《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107-10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533页。
    1这里涉及社会分工与工场内部分工的区别和联系,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2章第4节。
    2《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9页。
    3《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40页。
    1《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41页。
    2《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0页。
    3《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8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116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533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142页。
    8《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27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0-471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514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1-74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1《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6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1页。
    
    1《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页。
    2《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3《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页。
    4《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1页。
    5《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4页。
    1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0页。
    2《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4页。
    3《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1页。
    
    1《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9页。
    2《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6页。
    3《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21页。
    4《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9页。
    5《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
    1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2马克思:《给维·伊·查苏里奇的复信——三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477页。
    1马克思:《给维·伊·查苏里奇的复信——三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477-478页。
    2李根蟠等著:《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80页。
    3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55、357、362页。
    4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01页。
    5林甘泉:《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2恩格斯:《马尔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57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473页。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13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第467页。
    2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87页。
    1《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02页。
    1马克思:《致弗·阿·左尔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192页。另见《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39页。
    
    1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2页。
    2[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卷十六《任峻传》。
    3[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食货志》。
    1恩格斯:《致麦克斯·奥本海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58页。
    2《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93-694页。
    3《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95-696页。
    4《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7-878页。
    1《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2《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99页。
    3《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5、43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
    
    1《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5-606页。
    2《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页。
    1《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21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6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0页。
    4恩格斯:《致奥·倍倍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5页。
    5《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页。
    1《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2-343页。
    4《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22页。
    5《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99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第37页。
    
    1《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94-495页。
    2《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97页。
    3《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98页。
    4《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97页。
    5《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98、499页。
    1杨欢亮:《中国员工持股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页。
    2朱钟棣:《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页。
    3Kruse,D:“Why Do Firms Adopt Profit-Sharting and Employee Owenership Plan”,转引自朱钟棣:《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页。
    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4、6、7、12、13、16、18、19、20、22、26、28、29、
    30、31、32、34、35、36、38、39、42、46、47、48卷,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10、11、21、25、30、31、32、46、47、48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
    列宁:《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第1995年版。
    列宁:《列宁全集》第1、2、3、7、9、12、13、15、16、17、18、20、22、25、26、27、28、29、30、32、34、35、36、37、40、45、55、60卷,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
    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孙伯鍨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1卷,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葛锡有、赵邨方、靳辉明、蔡金发:《马克思主义诞生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王正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历史唯物主义》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高校教材:《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温济泽:《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郭继严、辛仲勤、谢淀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江丹林著:《马克思的晚年反思》,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
    谢霖:《东方社会之路——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刘启良著:《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黄楠森、庄福龄、林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1-8卷,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庄福龄、冯景源、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韩庆祥、毛卫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疑难解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马抗美、胡明、常绍舜、解战原:《现代西方哲学评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辛敬良:《走向实践的唯物主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吕世荣、周宏:《唯物史观的返本开新》,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邓生庆、任晓明:《归纳逻辑百年历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周泽之等:《社会历史之谜的科学解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讲》,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上古部分,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中古部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上,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下,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黎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版。
    郑学檬、蒋兆成、张文绮:《简明中国经济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杨堃:《原始社会发展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李根蟠、黄崇岳、卢勋:《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蔡俊生:《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原始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林甘泉:《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庞卓恒主编:《西方新史学述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罗凤礼:《现代西方史学思潮评析》,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杨共乐:《罗马社会经济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庞卓恒:《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朱寰:《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姜义华、瞿林东、赵吉惠:《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赵家祥:《历史哲学》,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何兆武、陈启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张广志:《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回顾与反思》,陕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
    章士嵘:《西方历史理论的进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马克垚:《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冯天瑜:《“封建”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世华:《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杨共乐:《罗马史纲要》,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罗爱林:《俄国封建晚期农村公社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岱孙:《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许涤新:《政治经济学词典》,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陈征、严正编:《<资本论>的对象、方法和结构》,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马健行、郭继严:《<资本论>创作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章士嵘:《<资本论>的逻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刘永佶:《<资本论>的逻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宋承先:《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汤在新、傅殷才、颜鹏飞:《近代西方经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刘炯忠:《〈资本论〉方法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商德文:《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邱兆祥:《马克思的货币、信用和银行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社1993年版。
    周守正、许兴亚:《〈资本论〉教学与研究纲要》,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许兴亚:《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问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网,http://www.marxismeconomics.com/.
    林岗、张宇:《马克思主义与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董瑞华、傅尔基:《经济学说方法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程恩富、胡乐明著:《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西方主流与多学科视角》,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旭:《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许兴亚:《马克思的国际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许兴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经济问题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朱钟棣:《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张宇、柳欣:《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范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于金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谢富胜:《分工、技术与生产组织变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杨欢亮:《中国员工持股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刘永佶:《政治经济学方法史大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张宇、孟捷、卢荻编著:《高级政治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建平:《<资本论>第1卷辩证法探索》,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高德步:《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历史的视角》,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车卉淳、周学勤:《芝加哥学派与新自由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于金富:《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于金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与现代观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兴茂、李保民:《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于金富:《生产方式:经典理论与当代现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曹贯一:《中国农业经济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年版。
    岳琛、黄希源、郑庆平:《中国农业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杨坚白:《合作经济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周诚:《土地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彭万林、覃有土、李开国:《民法学》,中国政法出版社2002年版。
    [英]配弟:《配第经济著作选集赋税论》,陈冬野、马清槐、周锦如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意]维柯:《新科学》上,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法]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吴斐丹、张草纫选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英]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1974年版。
    [英]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厦大经济系翻译组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英]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定义》,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陈振骅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三联书店1956年版。
    [英]李嘉图著、斯拉法主编:《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1卷《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瑞士]西斯蒙第:《政冶经济学新原理》,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德]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吴衡康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德]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法]孔德:《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德]罗雪尔:《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大纲》,朱绍文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法]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英]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郭大力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奥]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刘絜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法]拉法格等:《回忆马克思恩格斯》,马集译,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奥]庞巴维克:《资本与利息》,何昆曾,高德超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许良英、范岱年编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英]凯恩斯:《劝说集》,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绛枫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王伟光、张峰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德]柯尔施:《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阶级运动》,熊子云、翁延真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英]汤因比:《历史研究》,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英]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朱泱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英]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何林、赵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英]琼·罗宾逊:《凯恩斯以后》,虞关涛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英]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美]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高榕、范恒山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英]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马俊亚、郭英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法]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美]库恩:《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纪树立、范岱年、罗慧生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美]法伊尔阿本德:《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周昌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黎明星、陈一民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英]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老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陈建波、郁仲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徳姆塞茨:《竞争的经济、法律和政治维度》,陈郁译,上篐榈?1992年版。
    [日]不破哲三:《<资本论>与现代》,于俊文、赵洪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英]柯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岳长龄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美]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阮仁慧、钟石韦、冯瑞荃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季陶达主编:《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选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1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编:《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9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Cohen: Karl Marx’s Theory of History a Defens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Sean Sayers:Reality and Reason-Dialectic and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Basil Blackwell,1985.
    Jorge Larrain :A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George Allen &Unwin(Publishers)Ltd, 1986.
    Richard D.Wolff and Stephen A. Resnick:Economics: Marxian versus Neoclassical,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7.
    Derek Sayer:The Violence of Abstraction-The Analytical Foundation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Basil Blackwell,1987.
    Terrell Carver: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arx,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Paul Wetherly: Marx’s theory of history: the contemporary debate,Avebury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1992.
    Mark E·Meaney:Capital as Organic Unity -the Role of Hegel’s Science of Logic in Marx’s Grundrisse,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2.
    Tom Rockmore: Marx after Marxism-The Philosophy of Karl Marx,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2.
    Lawrence A. Boland: The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Method ,Routledge ,2004.
    Jonathan Joseph: Marxism and social theory,Palgrave Macmillan,2006.
    黄现璠:《我国民族历史没有奴隶社会的探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2、3期。
    张广志:《略论奴隶制的历史地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1、2期。
    许兴亚:《论生产关系的概念》,《河南师大文科科学讨论会论文集》1980年。
    纵瑞华:《试论历史上最初的国家都不是奴隶制国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2、3期。
    苏凤捷:《关于社会形态问题的质疑和探索》,《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
    厉以宁、胡代光:《批判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歪曲》,《经济研究》,1983年第6期。
    赵仲英:《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云南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
    曹维安:《俄国农村公社的土地重分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潘春葆:《孔德的历史哲学述介》,《哲学动态》,1989年第5期。
    周治平:《斯密和马克思分工论比较》,《暨南学报》,1990年第3期。
    姜芃:《霍布斯鲍姆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山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金雁:《村社制度、俄国传统与十月革命》,《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料学版)》1991年第3期。
    姜芃:《E. P.汤普森的史学思想研究》,《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2期。
    黄建新:《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朱晞:《论古希腊、罗马史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阶段》,《四川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李建平:《<资本论>方法的历史演变》,《<资本论>与当代经济》,1992年第3、4期。
    刘为:《有立必有破——访英国著名史学家汤普森》,《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3期。
    朱晞:《为马克思辩——古代世界的奴隶经济取决于商业资本的发展是一个科学的结论》,《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4期。
    易克信:《霍布斯鲍姆论唯物史观》,《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第7期。
    许俊达:《历史决定论评述——兼评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江淮论坛》,1995年第2期。
    杨霞:《对批判历史哲学所作的批判》,《社会科学》,1995年第12期。
    陈启能、张艳国:《当前西方史学理论发展的回答》,《企业导报》,1996年第11期。
    曹维安:《俄国的农奴制度与农村公社》,《兰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吴易风:《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许兴亚:《马克思经济学著作的“六册计划”与<资本论>》,《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杨共乐:《马克思“古代所有制”理论研究》,《史学史研究》,1997年第4期。
    蔡仲:《现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的证伪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11期。
    李建平、张华荣、黄瑾、王知桂:《<资本论>方法之我见》,《东南学术》,1998年第6期。
    许兴亚:《关于《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的若干译文的辨析》,《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5期。
    黄少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的方法论比较》,《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6期。
    林岗、张宇:《<资本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五个方法论命题》,《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
    赵家祥:《澄清对马克思一个命题的误解》,《江汉论坛》,2000年第6期。
    许兴亚:《<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的若干范畴》,《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9期。
    蔡继明:《论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1期。
    梁民愫:《中国史学界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4期。
    何干强:《论唯物史观对经济学价值的基本认识》,《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3期。
    傅耀:《试析经济学方法论演进的四阶段及其内在逻辑》,《当代财经》,2002年第5期。
    张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本质、精髓与创新》,《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1期。
    胡钧、刘凤义:《论制度分析的整体主义方法与唯物辩证法——老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之比较》,《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2期。
    傅耀、颜鹏飞:《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演变和最新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2期。
    张立英、董华:《拉卡托斯主义对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2期。
    曹静:《对卡尔多程式化事实的重新解释》,《政治经济学评论》,2003年第2期。
    何干强:《用唯物史观指导中国政治经济学体系创新》,《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3期。
    杨共乐:《后现代主义史学述评》,《高校理论阵线》,2003年第6期。
    黄继锋:《断裂的历史—评巴里巴尔对马克思历史过渡理论的理解》,《福建论坛》,2003年第6期。
    李增刚:《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几点思考》,《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奚兆永:《申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答胡世祯、郭冠清并论“生产关系与交换”的翻译》,《海派经济学》,2004年第5辑。
    邱建群:《文艺复兴与历史哲学的兴起——兼论维柯革命性的开拓》,《辽宁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程恩富:《马学为体,西学为用:重建中国主流经济学范式》,《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刘和旺、颜鹏飞:《诺思的制度演化理论及其特点》,《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王立端:《社会历史解释的新模式—论汤普森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姜芃:《霍布斯鲍姆和佩里·安德森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3期。
    何干强:《历史唯物主义与总结中国改革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3期。
    褚鸣:《新剑桥学派的现状与未来》,《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张盾:《哲学经济学视域中的劳动论题——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理论传承关系的微观研究》,《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陈淳:《社会进化模式与中国早期国家的社会性质》,《复旦学报》,2006年第6期。
    周新城:《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经济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7期。
    于金富:《社会主义经济转轨的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
    周新城:《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第2期。
    肖德武:《从归纳法的兴衰看西方科学哲学的演变》,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第3期。
    鲁克俭:《“古典古代”等于“奴隶社会”吗?——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古代生产方式”》,《哲学动态》,2007年第4期。
    李建平、张华荣、黄茂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理论演进与变革趋向》,《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
    何干强:《论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何干强:《简论唯物史观的经济数量分析特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数量分析方法比较》,《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7期。
    林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范式的基本特征》,《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7期。
    张高荣:《科学哲学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理论界》,2007年第9期。
    吴学琴、梁立:《阿尔都塞和汤普森的历史主体观的分歧》,《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李根蟠:《中国“封建”概念的演变和“封建地主制”理论的形成》,《历史研究的理性抉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郭小凌:《论唯物史观及其历史命运》,载《历史研究的理性抉择》,北京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
    杨共乐:《罗马早期国家论》,《史学理论的世界视野》,北京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
    于金富:《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
    于金富:《生产方式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范式》,《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程恩富:《改革以来六次思想解放与经济学现代化五大态势》,《财经科学》,2008年第10期。
    梁民愫:《坚持唯物史观与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的理论反思》,《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2期。
    [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历史主义的由来及其含义》,王晴佳译,《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1期。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欧洲中心论”及其表现:社会科学的困境》,载瞿林东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季刊》2002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