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清时期美洲农作物在中国的传种及其影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美洲原产作物有玉米、番薯、马铃薯、木薯、花生、向日葵、辣椒、番瓜、西红柿、菜豆、菠萝、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参、番木瓜、烟草等近30种。在这些传入的作物里面,对明清以来的中国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是玉米、番薯和烟草。
     第一章首先考察了玉米、番薯、烟草传入中国的路线、时间及其在中国各地的别称,然后就其在全国各地的传播种植情况分别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本章是后面两章内容立论的基础。
     第二章重点探讨玉米、番薯、烟草的传种对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尤其是饮食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玉米传入后,随着其推广种植日益成为人们尤其是山区平民的重要食粮,食用的方法有炒、炸、煮、烧和作糕、饼、糜、粥等许多种,同时也被作为了酿酒的原料;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高、适合山地和旱地种植、可以“乘青半熟,先采而食”等优点使其在清代经常被看作是最宜备荒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的药用、可作为家畜的优质饲料、燃料、肥料等价值也多被人们认识和加以利用。番薯的食用方法有煮、蒸、烤、煎、炸等许多种,煮熟、蒸熟之后可以作为干粮,还可以和大米、小米混在一起煮粥,同时也同玉米一样被作为了酿酒的原料;相比较玉米,番薯对各种土地的适应性更强,单位面积产量更高、抵御风灾能力更强、从种植到收获所需时间更短、且种植后不怕蝗害,更适合作为救荒作物来种植;番薯的药用、饲料价值也非常突出。对经济作物烟草功效的认识和利用也是本章考察的重点内容。明清时期人们的吸烟方式主要有旱烟、水烟和鼻烟三种,与之相适应亦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旱烟具、水烟具和鼻烟具文化,其中又以鼻烟壶文化最具特色和影响;烟草所具有的药用、消遣、提神、排忧、解乏、娱乐、社交等功效也多被明清时期的人们认识和加以利用,从而使得烟草成为了与茶、酒并列的消费资料。此外,玉米、番薯的上市贸易,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起到了平抑粮价的作用;烟商的活跃亦促进了明清时期烟草种植业发展和吸烟风气的蔓延。
     第三章探讨的是明清政府对玉米、番薯、烟草的态度及其原因。玉米传入中国后,起初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提倡。清代乾隆年间及以后,由于受到人口增长的压力,玉米“接济民食”的功效逐渐得到了某些地方政府官员的认识和重视,并采取措施在所属地区进行提倡和推广;由于玉米是进山垦殖的流民所植粮食作物的首选,流民在山区的粗放种植玉米经常会导致水土流失,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再加上清政府担心流民聚居山区会威胁其统治,故而在一些地方政府采取措施限制在山区种植玉米。番薯传入中国后,其有利救荒的优点很快就得到了明清政府的认识和重视,晚明和清代都有不少地方官员在所属地区大力推广种植番薯,一些官员如徐光启、王象晋、黄可润等人还对番薯的藏种、种植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探索;清代中期及以后,番薯种植因得到乾隆皇帝的提倡而日益推广。烟草传入后,明清政府均认识到了种烟影响粮食作物的种植、损耗地力、耗费人力和肥力、导致粮价上涨和吸烟耗费钱财、危害身体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容易引发火灾等对粮食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不良影响,并采取措施禁止种植、贩卖和吸食烟草。但由于种烟的巨大利益,清代皇帝、王公贵族和政府官员多亦吸食和嗜好烟草,以及吸烟容易上瘾使人产生依赖等原因,明清政府对烟草的政策经历了从厉禁到放任的过程。
Nearly 30 kinds of crops originated in American were imported to China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re are maize,sweet potato,potato,cassava,peanuts,sunflower,hot pepper,papaya,tomatoes,bean,pineapple,sweetsop,guava,avocado,cashew,cocoa,American ginseng,papaya,tobacco and so on. In these crops,maize,sweet potato and tobacco had the greatest influences to the social life of Ming and Qing.
     In the first chapter,its main focuses on the route,time and other name in various parts of China of those three crops. Then it give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about their spreading and growing in different parts of China . This chapter is the basis of next two chapters argument。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the imported maize,sweet potato,tobacco to the social life,especially diet of Ming and Qing Period。After maize being imported,it became people’s especially mountainous people’s main food along with its wild spreading. Maize could be bombed, deep-fried and cooked as cake, pie, powder, porridge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it was used as raw material to brewery .The advantages of maize such as its high output, easy to grow on mountainous region and dry land , eating before its greenness and so on made it one of the most proper crops to be prepared against natural disasters. The value of medical use, feedstuff , fuel, fertilizer of maize were gradually known and made use of by the people. Sweet potato’s cooking methods include boil, steam ,bake, fry, deep-fry ,after cooked and steamed thoroughly, it could be served as solid food, also be blended with rice and millet to cook porridge and be used as raw material in brewery like maize. In contrast with maize, sweet potato could be grown everywhere, with higher output and wind-resisting quality , Short growing period , and high resistance to plague of locusts ,this makes it suitable for people to grow it to against natural disaster. Sweet potato’s medical use and feedstuff efficiencies also are outstanding. People’s recognition of tobacco is also the main point discussed in this chapter .There are three main smoking manners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amoker, shredded tobacco and snuff. Equal with these three smoking manner, there are three smoking set culture. Among these three culture, snuff culture held special features and the most influences. Tobacco’s medical use ,entertainment, pastime, ommunication efficiency are gradually known and made use of by the people, which made tobacco together with tea, wine the most popular hobbies at that time. In addition, maize and sweet potato’s introduction came into the market not only increased peasant’s income but also stabilized the price of foodstuff. The active tobacco traders promoted tobacco growing and the spread of smoking vogue.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attitude and reasons of Ming and Qing government toward corn, sweet potato and tobacco. Corn was not concerned and highly thought of during and after Qianlong period, because of population growth, corn’s supplementary effect was gradually recognized by some local governors, they took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growing of it. On the other hand, as it is the first choice of refugees who planted it in mountain areas, corn planting in these areas easily caused soild loss , destroyed ecosystem and environment. Besides, the Qing Dynasty government was afraid that refugees gathering would threaten its governance , so some local government limited corn planting in mountain areas. As soon as sweet potato imported China, its advantage for providing disaster relief was recognized and thought highly of by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ome officials such as Xu Guangqi, Wang Xiangjin, Huang Kerun even concluded and explored the storage and plant techniques comprehensively. In the middle Dynasty, after tobacco was brought into China, both Ming and Qing governments realized that growing tobacco affected other crops’planting, reduced land nutrition, consumed a lot of human resource and fertilizer, led to price growing, wasted money, did harm to health, corrupted social ethos, caused fire disasters easily, so governors took measures to forbid tobacco planting, selling and smoking. But for its great interest, besides, the majority of nobles and emperors of Qing Dynasty smoked tobacco, smokers were easily addicted to it, governor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ad to let it along after forbidding.
引文
①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 世纪)》,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第 429 页。
    ②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 世纪)》,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第 433-434 页。
    ③王思明:《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载《中国农史》2004 年第 2 期。
    ①中国粮食生产上的第一次革命是宋代引种的“耐水旱而成实早”的早熟稻“占城稻”。(蓝勇编著:《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27 页。)
    ②许嘉璐:《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北京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5 页。
    ③黎虎主编:《汉唐饮食文化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 页。
    ④唐启宇:《中国农史稿》,农业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34 页。
    ⑤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5 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 129,《货殖列传》,中华书局 1999 年版(简体本),第 2472 页。
    ②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22-223 页。
    ③黎虎主编:《汉唐饮食文化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前言。
    ④【明】宋应星著,管巧灵等校点:《天工开物》卷上,《乃粒第一·麦》,岳麓书社 2004 年版。
    ⑤【明】宋应星著,管巧灵等校点:《天工开物》卷上,《乃粒第一·总名》,岳麓书社 2004 年版。
    ⑥【美】德·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58 页。
    ①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载《古今农业》2005 年第 3 期。
    ②周源和:《清代人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2 年第 2 期。
     ①屠地:《明清之际吸烟状》,《中国史研究》1985 年第 3 期。
    ①嘉靖《平凉府志》卷 4,《平凉县物产》;卷 11,《华亭县物产》,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②【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 26,《御麦》,收入【清】吴弥光编《胜朝遗事》。
    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三种·粮食作物》上编,农业出版社 1959 年版,第558 页。
    ④【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 23,《谷部》,《玉蜀黍》,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 年版。
    ①【清】张宗法:《三农纪》卷 3,《谷属》,《御麦》,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二册),《植物类·玉蜀黍》,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5725 页。
    ③具体情况见郭松义:《玉米、番薯在中国传播中的一些问题》,载《清史论丛》第七辑,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105-107 页。
    ④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 年第 3 期;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书海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94 页。
    ⑤【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 26,《御麦》,收入【清】吴弥光编《胜朝遗事》。
    ⑥嘉靖《平凉府志》卷 11,《华亭县物产》,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⑦嘉靖《大理府志》卷 2,《地理志》,《物产》
    ⑧万历《云南通志》卷 1,《云南府》:“玉麦”;卷 2,《永昌府》,《物产》:“耒麰之属四:大、小、燕、玉”;卷 3,《蒙化府》,《物产》:“玉麦”;卷 3,《鹤庆府》,《物产》:“玉麦”;卷 3,《姚安府》:“玉麦”;卷 4,《景东府》,《物产》:“大、小、燕、玉、秃麦”;卷 4,《顺宁府》:“玉麦”;卷 4,《北胜州》,《物产》:“大、小、玉、燕麦”。
    ①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 年第 3 期。
    ②【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 26,《御麦》,收入【清】吴弥光编《胜朝遗事》。
    ③嘉靖《平凉府志》卷 11,《华亭县物产》,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④【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 26,《御麦》,收入【清】吴弥光编《胜朝遗事》。
    ⑤【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 23,《谷部》,《玉蜀黍》,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 年版。
    ①【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 23,《谷部》,《玉蜀黍》,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 年版。
    ②【清】汪灏:《广群芳谱》,卷 9,《谷谱》,《玉蜀黍》,收入商务印书馆 1935 年版《国学基本丛书》;雍正《陕西通志》卷 43,《物产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清】张宗法:《三农纪》卷 3,《谷属》,《御麦》,续修四库全书本。
    ④乾隆《遵化州志》卷 11,《风土志》,《物产》,《谷属》
    ⑤【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二册),《植物类·玉蜀黍》,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5725 页。
    ⑥谢国桢选编,牛建强等校勘:《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1 页。
    ①万国鼎:《五谷史话》,载《古代经济专题史话》,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24 页。
    ②【明】徐光启著,陈焕良、罗文华校注:《农政全书》卷 25,《树艺》,《谷部上》,《蜀秫》,岳麓书社 2002年版。
    ③【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卷 2,《谷类·玉蜀黍》,商务印书馆 1957 年版。
    ④嘉靖《鄢陵县志》卷 3,《田赋志》,《土产》:“麦,……有白麦、御麦为最嘉”;嘉靖《尉氏县志》卷 1,《风土类》,《物产》:“曰玉麦”;嘉靖《襄城县志》卷 1,《地理志》,《土产》:“玉麦”;嘉靖《巩县志》卷 3,《土产》,《谷之属》:“玉麦”;嘉靖《钧州志》卷 1,“玉麦”;万历《温县志》卷 1,“玉麦”;万历《原武县志》,《土产》,《谷类》:“玉麦”。
    ①郭松义:《玉米、番薯在中国传播中的一些问题》,载《清史论丛》第七辑,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②顺治十六年(1659 年)《封邱县志》卷 3,《土产》:“玉麦”;《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 396 卷,《归德府物产考》:“玉麦”;第 421 卷,《怀庆府物产考》;“玉麦”;第 485 卷,《汝州府物产考》:“玉麦”;第435 卷,《河南府物产考》:“玉麦”。
    ③乾隆《嵩县志》卷 15,《食货》:“玉黍,粒大如豆,粉似麦而青”;乾隆《河南府志》卷 27,《物产志》,《谷部》:“玉蜀黍”;乾隆《仪封县志》卷 2,《地理志》,《土产》:“玉麦”;乾隆《阳武县志》卷 5,《土产》:“玉麦”;乾隆《新乡县志》卷 18,《物产》:“玉麦”;乾隆《遂平县志》卷 3,《土产》:“玉麦”;乾隆《偃师县志》卷 5,《风土记》,《土产》,《谷之属》:“玉麦”;民国四年重刊乾隆《永宁县志》卷 4,《土地部》,《土产志》,《谷之属》:“御谷”;嘉庆《商城县志》卷 2,《地理志》下,《物产》:“玉蜀秫,一名玉谷,俗称玉陆”;嘉庆《洛阳县志》卷 25,《物产记》:“玉蜀黍……有赤白二种”;嘉庆《渑池县志》卷 7,《土产》,《谷之类》:“玉谷”;嘉庆《孟津县志》卷 4,《贡赋》,《土产》,《谷之属》:“又,玉麦苗色翠而实大,晚熟”;乾隆《彰德府志》卷 12,《风土》,《物产》,《谷类》:“粟谷”;道光《太康县志》卷 3,《物产》:“谷,……又有玉蜀秫”;道光《尉氏县志》卷 3,《物产》,《谷》:“包谷,俗名玉米”;道光《泌阳县志》卷 3,《土产》:“玉蜀黍,一名戎菽,一名玉麦”;道光《扶沟县志》卷 10,《风土志》,《物产》,《谷之属》:“玉蜀秫”;道光《禹州志》卷 5,《土产》:“玉麦”;道光《辉县志》卷 4,《地理志》,《物产》:“麦,大麦、玉麦、荞麦”;道光《许州志》卷 1,《方舆》,《土产》:“玉蜀秫……玉麦”;道光《重修伊阳县志》卷 1,《地理》,《物产》:“玉麦”。
    ④侯甬坚:《历史地理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33-334 页。
    ①【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香港】太平书局 1998 年据明万历年间刊本影印版,第 31、35 回:“玉米”;万历《诸城县志》卷 7:“玉谷秫”;崇祯《历城县志》卷 5:“玉秫”。
    ②【明】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亨部》,《谷谱》,《麦》:“御麦”。
    ③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重刻顺治《招远县志》卷 5,《物产》,《谷属》
    ④乾隆《泰安府志》卷 2,《物产》:“玉蜀黍”;乾隆《福山县志》卷 1,《物产》:“玉蜀黍”;乾隆《鱼台县志》卷 1,《舆地》:“御秫米”;乾隆《济阳县志》卷 1,《舆地》,《物产》:“麦,……包惟玉秫”;乾隆《淄川县志》卷 1,《重续物产》:“玉秫薥”;乾隆《临清直隶州志》卷 1,《疆域志》,《物产》:“玉蜀黍”;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 2,《物产》,《谷之类》:“玉蜀黍”;嘉庆《禹城县志》卷 5,《食货志》,《物产》:“间有玉秫,关东名为挷儿米者”;道光《荣城县志》卷 3,《食货志》,《物产》:“近年渐种玉粟”;道光《胶州志》卷 14,《物产》:“曰玉蜀黍,俗名包儿米。……胶土不甚宜,故种稀”;咸丰元年《宁阳县志》卷 6:“包谷,间有种者”。
    ⑤光绪《临朐县志》卷 8,《风土》,《物产》,《谷之属》
    ⑥光绪《文登县志》卷 13,《土产》
    ⑦康熙《唐山县志》卷 1,《土产》:“玉蜀秫”;康熙《清苑县志》卷 2:“玉麦”;康熙《香河县志》卷 2,《物产》:“玉秫”;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张诚日记》,《第一次鞑靼之行》:“虽然古北口地方并不足道,我们却在那儿看到了很好的水果,……他们还在周围的地方播种玉米。”(《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20 页。)
    ⑧雍正《畿辅通志》卷 56,《土产》,《谷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乾隆《沧州志》卷 4,《物产》,《谷属》:“玉秫米”;乾隆《安东县志》卷 8,《物产》:“玉蜀黍,即玉粟”;乾隆《乐亭县志》卷 5,《风土志》,《物产》:“玉蜀秫”;乾隆《丰润县志》卷 4,《物产》,《谷属》:“玉蜀秫”;乾隆《任邱县志》卷 3,《物产》:“玉蜀秫”;乾隆《涿州志》卷 8,《物产》:“玉蜀秫”;乾隆《柏乡县志》卷10,《物产》:“玉蜀秫,《农政全书》作玉米”;乾隆《永清县志》卷 9,《物产》:“玉粟黍”;乾隆《热河志》卷 92,《物产》一,《谷之属》:“玉蜀黍”;乾隆《大名县志》卷 20,《物产》:“玉蜀秫”。
    ②乾隆《天津县志》卷 13,《物产》,《谷属》
    ③爱尼斯·安德逊:《英使访华录》。《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17 页。
    ④乾隆《献县志》卷 3,《食货志》,《物产》
    ⑤乾隆《宁河县志》卷 15,《风土志》,《物产》,《谷属》
    ⑥嘉庆十三年(1808 年)据乾隆《安肃县志》卷 4,《方产》,《谷属》
    ⑦光绪《遵化通志》卷 15,《舆地志》,《物产》,《谷属》
    ⑧光绪《乐亭县志》卷 13,《食货志》下,《物产》,《谷之属》
    ①光绪《昌平州志》卷 13,《物产志》
    ②万历《稷山县志》卷 1,《物产》,《谷属》
    ③康熙《河津县志》卷 3,《田赋志》,《物产》,《百谷类》
    ④雍正《山西通志》卷 47,《物产》,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粱四宝、王云爱:《玉米在山西的传播引种及其经济作用》,载《中国农史》2004 年第 1 期。
    ⑥道光《太原县志》卷 2,《物产》,《谷之属》:“玉麦”;道光《大同县志》卷 8,《风土》,《物产》:“玉蜀秫”;道光《繁峙县志》卷 3,《物产》,《谷类》:“玉蜀秫”;同治《阳城县志》卷 5,《赋役》,《物产》:“御麦,……俗称玉焦籽,山产者肥大”。
    ⑦光绪《徐沟清源县志》卷 5,《物产》,《谷属》:“玉蜀黍即包谷”;光绪《孝义县志》第四册,《物产民俗》:“豫黍,……豫黍所产不多”;光绪《定襄县补志》卷 4,《田赋志》,《物产》,《谷属》:“玉米,土人呼为玉茭子”;光绪《沁水县志》卷 5,《贡赋》,《物产》,《谷属》:“玉麦”;光绪《盂县志》卷 9,《食货考》,《物产》:“玉蜀黍,秫之别种”;光绪《新纂丰镇厅志》卷 6,《物产》:“玉蜀秫,……近年又有西洋玉蜀秫”;光绪《续修崞县志》卷 1,《舆地志》,《物产》,《谷属》:“别一种名曰玉秫,俗呼为玉茭子”;光绪《文水县志》卷 2,《地利志》,《物产》,《谷属》:“包谷”;光绪《五台新志》卷 2,《土田》:“北至县城,左近高梁已少,迤北绝无高梁,黍稷之外,多玉茭、大豆、番薯(俗名回回山药)。再北近五台山,则以玉茭、油麦为主”;光绪《寿阳县志》卷 10,《风土志》,《物产》,《谷属》:“玉秫秫,……一名玉茭茭”;光绪《永济县志》卷 21,《艺文志》,:“包谷(售钱)一千一百”。
    ①光绪《山西通志》卷 100,《风土记下》,《物产》,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万历《肃镇志》卷 2:“回回大麦,肃州昔无,近年西夷带种方树之,亦不多,形大而圆白色而黄,穗异于他麦,又西天麦”。
    ③康熙《隆德县志》上卷,《物产》:“玉麦”;康熙《安定县志》卷 5,《风土》,《土产》,《谷类》:“玉麦”;康熙《临洮府志》卷 8,《食货考》《物产》《谷属》:“玉麦”;《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 554 卷,《巩昌府物产考》:“宁远县(今武山县)特产玉麦”。
    ④乾隆《平番县志》卷 1,《物产》:“玉麦”;乾隆《镇番县志》卷 1,《物产》:“玉麦”;乾隆《狄道州志》卷11,《物产》,《谷属》:“玉麦”;乾隆《陇西志》卷 2,《物产》:“燕麦有二种,无壳者曰玉麦”;乾隆《皋兰县志》卷 8,《风俗》,《土产》附《谷属》:“西天麦”。
    ⑤嘉庆《华亭县志》卷 4,《田赋志》,《物产》
    ⑥道光《兰州府志》卷 5,《田赋志》,《物产》
    ⑦万历《安定县志》卷 1,《土产》:“玉麦”;万历《汉阴县志》卷 3,《物产》,《五谷类》:“玉麦”。
    ⑧【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 页。
    ①【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9 页。
    ②康熙《西乡县志》卷 3,“西番麦”;康熙《山阳县初志》卷 3:玉蜀黍“……一名番麦,一名玉米,有白紫蓝之不同色”;《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 548 卷,《延安府物产考》:“安定县特产玉麦”。
    ③严如熤(1759—1826 年),清代地理学家,湖南溆浦人,字乐园。历任洵阳知县,迁定远厅、潼关厅同知,汉中知府,陕安兵备道等职。道光元年(1821 年),奉命勘察川、陕、楚三省边防,后又升贵州按察使。著有《洋务辑要》、《苗防备览》、《三省边防备览》等。
    ④【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 8,《民食》,续修四库全书本。
    ⑤道光《石泉县志》卷 4,《事宜》,附录
    ⑥【清】卢坤:《秦疆治略》,清道光年间刻本。
    ①【清】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湖广奏稿》,《筹防襄河堤工折》,清光绪间刻本。
    ②道光《紫阳县志》卷 3,《食货》,《树艺》
    ③道光《留坝厅志》卷 4,《土地志》,《物产》
    ④嘉庆《汉阴厅志》卷 2,《疆域志》,《物产》,《谷之属》
    ⑤嘉庆《扶风县志》卷 4,《赋役》,《土产》
    ⑥道光《蓝田县志》卷 6,《风土》
    ⑦道光《宁陕厅志》卷 1,《物产》
    ⑧道光《榆林府志》卷 23,《物产》
    ⑨道光《哈密志》卷 17,《舆地志》,《风俗》
    ⑩光绪《轮台县乡土志》,《物产》 11光绪《沙雅县乡土志》,《物产》 12光绪《疏勒府乡土志》,《物产》
    ①宣统《新疆图志》卷 66,《土壤》2,《土宜》,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清】卫三畏著,陈俱译:《中国总论》(上),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05 页。
    ③康熙《盖平县志》卷下,《物产志》:“玉蜀黍”;康熙《铁岭县志》,《物产志》“玉蜀黍”;《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 177,《锦州府物产考》:“玉蜀黍,辽西呼为包子米”。
    ④《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 167,《盛京府物产考》上,《谷之属》
    ⑤乾隆《盛京通志》卷 106,《物产》,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7 年版,第 657 页。
    ⑦光绪《奉化县志》卷 11,《物产志》,《谷类》:“玉蜀黍,……又名包儿米”
    ⑧宣统《长白汇征录》卷 5,《物产》,《植物》卷上,《谷类》
    ⑨宣统《呼兰府志》卷 11,《物产略》,《植物》,《农产》,《谷之属》:“苞米”
    ①《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171 页。
    ②顺治《浦城县志》卷 4,《赋役考》,《土产》,《谷品》:“珍珠粟”;雍正十年(1732 年)《永安县志》卷 5,《物产》:“御麦”。
    ③乾隆《福宁府志》卷 12,《食货志》,《物产》,李拔《请种包谷议》
    ④乾隆《安溪县志》卷 4,《物产志》,《谷之属》:“御米,一名番麦,穗生节间”;乾隆《晋江县志》卷 1,《物产》,《麦之属》: “番大麦,一名御米”;嘉庆《同安县志》卷 14,《物产》,《谷之属》:“番大麦,一名御米”;嘉庆《福鼎县志》卷 3,《物产》,《谷》:“玉米”
    ⑤道光《罗源县志》卷 28,《物产》
    ⑥康熙《诸罗县志》卷 10,《物产志》,《谷之属》:“番麦似黍而低,……煨食颇香美”
    ⑦乾隆《重修凤山县志》卷 11,《杂志》,《物产》:“番麦”;道光《彰化县志》卷 10,《物产志》,《谷之属》:“……又有一种番麦”;嘉庆《续修台湾县志》卷 1,《地志》,《物产》,《谷》:“番麦,番人种之”;道光《噶玛兰厅志》卷 6,《物产》,《谷之属》:“番麦”。
    ⑧光绪《长汀县志》卷 31,《物产》:“包粟,……一名玉蜀黍”;光绪《光泽县志》卷 5,《舆地略》,《物产》,《谷属》:“番豆,一名苞粟”;光绪《侯官县乡土志》,《物产琐记》,《植物》,《谷属》:“番黍则呼玉米”;光绪《闽县乡土志》,《物产琐记》,《植物》,《谷属》:“又一种番黍,俗名玉米”;光绪《苗栗县志》卷 5,《物产考》,《黍属》:“包黍,有黄白二种”。
    ⑨【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 14,《食语》,《黍稷》》,中华书局 1997 年版。
    ①乾隆《澄海县志》卷 14,《物产》
    ②乾隆《归善县志》卷 16,《物产》:“包粟,本名御麦”;乾隆《镇平县志》卷 2,《赋役志》,《物产》:“玉高粱,俗名包谷”;嘉庆《平远县志》卷 2,《物产》,《谷之属》:“包粟”;道光《灵山县正续志》卷 21,《物产》:“大包粟”;道光《开建县志》卷 3,《物产》:“玉蜀黍”;道光《东安县志》卷 3,《物产志》,《谷类》:“稷,粤名粟,有狗尾、鸭脚、珍珠各种”;道光《西宁县志》卷 3,《舆地》,《物产》,《谷类》:“苞粟”;道光《佛冈厅志》卷 2,《物产》:“苞粟”;道光《恩平县志》卷 16,《物产》:“玉蜀黍”;道光《肇庆府志》卷 3,《舆地》,《物产》:“谷之属:……玉蜀粟”;道光《封川府志》卷 1,《舆地》,《物产》:“……包粟……,宜于山田”;道光《钦州志》卷 1,《物产》:“包粟”;道光《遂溪县志》卷 10,《物产》,《稷之种》:“珍珠粟”;道光《长乐县志》卷 4,《物产》:“包粟、高粱粟,宜于山坡”。
    ③光绪《广州府志》卷 16,《舆地略》8,《物产》:“玉高粱,俗名包粟”;宣统《南海县志》卷 4,《舆地略》,《物产》,《谷品》:“苞粟,一名珍珠粟”;同治《番禺县志》卷 7,《舆地略》,《物产》,《谷品》:“苞粟,一名珍珠粟”;光绪《清远县志》卷 2,《舆地》,《谷类》:“又有苞粟,一名粟米”;同治《韶州府志》卷 11,《舆地略》,《物产》,《谷属》:“苞粟,一名珍珠粟”;同治《乐昌县志》卷 1,《方域志》,《物产》,《谷属》:“苞粟”;光绪《四会县志》编 1,《舆地志》9,《物产》,《谷之属》:“包粟,俗称粟米”;光绪《高州府志》卷 7,《舆地》,《物产》,《谷之属》:“饭包粟,亦名包谷,又名珍珠粟,即玉蜀黍也”;光绪《茂名县志》卷 1,《舆地志》,《物产》,《草》:“包粟亦名苞谷”;光绪《吴川县志》卷 1,《地舆志》,《物产》,《植物类》:“玉蜀黍,一名玉高粱,俗云苞粟,又名珍珠粟”;光绪《化州志》卷 2,《舆地志》,《物产》,《谷之属》:“粟,有珍珠粟”;光绪《临高县志》卷 4,《疆域类》,《物产》,《谷之属》:“粱,俗名玉米”。
    ④雍正《广西通志》卷 31,《物产》,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郭松义:《玉米、番薯在中国传播中的一些问题》,载《清史论丛》第七辑,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91 页。
    ⑥乾隆《镇安府志》卷 4:“玉米,原果属,以食小儿,向惟天保县山野遍种,……近来汉土各属亦渐多种者”;嘉庆《全州志》卷 1,《舆地》,《物产》:“玉蜀黍,俗名玉米”;道光五年(1825 年)《宾州志》卷 20,《物产》,《谷类》:“玉米,俗名包粟”。
    ①光绪十一年(1885 年)增刊道光《永宁州志》卷 3,《舆地志》,《物产》
    ②道光《庆远府志》卷 8,《食货志》,《物产》,《谷类》
    ③道光《白山司志》卷 10,《物产》,《谷之属》
    ④道光《续增归顺直隶州志》卷 2,《地舆》,《气候》
    ⑤光绪《迁江县志》卷 2,《物产略》:“玉米,俗名苞粟”;光绪《上林县志》卷 8,《物产志》,《谷米》:“粟包,一名玉米”;光绪《百色厅志》卷 3,《舆地志》,《物产》:“惟包粟、山薯及芋”;光绪《贺县志》卷 7,《物产》:“干生之苞米”;光绪《永安州志》,《地志》1 中,《土产》,《谷之属》:“曰包粟,即玉米”;光绪《容县志》卷 5,《舆地志》,《物产》,《谷属》:“玉蜀黍,俗名苞粟”;光绪《北流县志》卷 8,《物产》:“包粟”。
    ⑥康熙《筠连县志》卷 3:“玉麦”(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4)》,中华书局 2001 年版,第 140 页。)
    ⑦乾隆《灌县志》卷 10,《土产》:“包谷”;乾隆《巴县志》卷 10,《风土志》,《物产》:“玉秫黍(俗名包谷)”;乾隆《永川县志》卷 8,《风俗志》,《物产》,《五谷之属》:“玉米,俗名包谷”;乾隆《广元县志》卷 7,《土物》,《谷类》:“玉麦”;乾隆《珙县志》卷 4,《物产》,《谷之属》:“包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刑科题本》(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刑部尚书鄂弥达题)里有湖南人到屏山县“帮种包谷”之语。引自《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72 页;乾隆《屏山县志》卷 1,《舆地志》,《物产》,《谷类》:“包谷”;乾隆《雅州府志》卷5,《物产》:“荣经县:包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刑科题本》(乾隆六十年七月二十三日大学士管理刑部事物阿桂题)里有打箭炉人刘潮贵“贩卖包谷折本”之语。引自《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76 页;乾隆《威远县志》卷 2,《地理志》,《物产》,《粱类》:“包谷”;乾隆《江安县志》卷 3,《物产》,《谷类》:“玉麦”。
    ①光绪《叙州府志》卷 21,《物产》,《五谷》
    ②光绪《奉节县志》卷 15,《物产》,《谷类》
    ③光绪《巫山县志》卷 7,《水利志》
    ④康熙《云南通志》卷 12,《物产》,《通省各属》:“麦,有小麦、大麦、燕麦、玉麦、西番麦”
    ⑤康熙《大理府志》卷 22,《物产》,《谷属》:“麦,有大麦、小麦、玉麦、燕麦”;民国五年(1916 年)印康熙《宁州志》,《物产》,《粱之属》:“玉麦,一名玉秫,一名玉高粱”;康熙《嶍峨县志》卷 2,《物产》:“玉麦”;康熙《蒙化府志》卷 1,《蒙化府》,《物产》:“御麦”;康熙《新兴州志》卷 5,《物产》:“玉麦、西方麦”;康熙《罗平州志》卷 2,《赋役志》,《物产》,《谷部》:“玉麦”;《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498 卷,《姚安府物产考》,《谷属》:“玉麦”;《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 1476 卷,《临安府物产考》:“玉麦……而石屏州独备”。
    ⑥乾隆《广西府志》卷 20,《物产》,《麦之属》:“玉麦”;乾隆《弥勒州志》卷 23,《物产》:“玉麦”;乾隆《陆良州志》卷 2,《风俗》,《物产》,《麦》:“玉麦”;乾隆《石屏州志》卷 3,《赋役志》,《物产》附,《谷部》:“玉麦”;乾隆《东川府志》卷 18,《物产》:“玉麦,城中园圃种之”;乾隆《河西县志》卷 1,《食货志》,《土产》,《麦属》:“玉麦”;乾隆《蒙自县志》卷 5,《物产》,《谷属》:“玉麦”;道光《广南府志》卷 3,《物产》,《谷之属》:“玉麦”;道光十六年十二月,云贵总督伊里布、云南巡抚何煊等奏:“……云南地方辽阔……多有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穷民……艺种苞谷之类……此等流民于开化、广南、普洱三府为最多”。(见于道光十八年,1838 年,《威远厅志》卷 3,《户口》);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云贵奏稿》,《保山县城内回民移置官乃山相安情形折》:“保山……因而外来无业客民,单身赴彼,或种包谷杂粮”;道光《元江州志》卷 1,《地理部》,《物产》,《谷属》:“玉麦”;道光《威远厅志》卷 7,《物产》,《谷属》:“玉麦”;道光《宣威州志》卷 2,《物产》,《谷属》:“玉麦”;道光《澄江府志》卷 10,《风俗》附《物产》,《谷之属》:“玉麦”。
    ⑦康熙《思州府志》卷 4,《赋役志》,《物产》,《谷类》:“玉米,一名包谷米,一名雨麦”
    ①道光《平远州志》卷 18,《物产》,《谷》:“包谷”
    ②【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 29,《普安直隶州》
    ③【清】郑珍:《巢经巢诗集》卷 2,《玉蜀黍歌》,见《四部备要》,《巢经巢集》
    ④光绪《平越直隶州志》卷 1,《天文》,《气候》
    ⑤乾隆《襄阳府志》卷 6,《物产》
    ⑥同治《房县志》卷 11,《物产》:“……玉麦,自乾隆十七年大收数岁”;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荆州府志》卷 18,《物产》,《谷之属》:“玉蜀黍,俗名玉米”;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刑科题本》(乾隆三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大学士管理刑部等事务舒赫德题)里有湖南人在利川县雇工“挖种百谷”的记载,见于《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147 页;乾隆《郧西县志》卷 4,《方产》:“玉麦”;乾隆《竹山县志》卷 11,《物产》,《谷属》:“包谷”。
    ⑦道光《鹤峰州志》卷 6,《风俗》
    ⑧同治《房县志》卷 11,《物产》
    ⑨同治《宜昌府志》卷 11,《风土志》,《物产》,《东湖谷类》
    ⑩同治《来凤县志》卷 29,《物产志》,《谷属》 11同治《巴东县志》卷 11,《物产志》,《谷类》
    ①同治《咸丰县志》卷 18,《艺文志》,黄裳吉《玉蜀黍》
    ②乾隆《长沙府志》卷 36,《物产》:“玉米”;乾隆《湘潭县志》卷 12,《物产志》,《谷之属》:“玉米”;乾隆八年(1743 年)纂修,乾隆二十年(1755 年)增修《平江县志》卷 12,《物产志》,《谷之属》:“包粟,及包谷,甚少”;乾隆《宝庆府志》卷 29,《风俗》:“玉米,俗名包谷”;乾隆《辰州府志》卷 15,《物产考》上,《谷之属》:“玉蜀黍,俗名玉米……数十年来种之者日益多”;乾隆《沅州府志》卷 24,《物产》,《谷之属》:“玉蜀黍俗名玉米,亦名包谷”;乾隆《芷江县志》卷 5,《风土》,《物产》:“玉蜀黍”;乾隆《祁阳县志》卷4,《物产》:“玉米,一名包谷”;乾隆《永顺府志》卷 10,《物产》:“包谷,土名玉米,杂粮中所产最广”。
    ③嘉庆二十五年(1820 年)引乾隆《湖南通志》卷 175,《物产》1,《总记》
    ④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 年第 3 期。
    ⑤乾隆《太湖县志》卷 3,《食货志》,《物产》:“芋芦,即玉高粱”;乾隆《歙县志》卷 6,《食货志》下,《物产》:“黍,俗又呼为玉米”;嘉庆八年(1803 年)《无为州志》卷 8,《食货志》,《物产》:“芦粟,玉粟”,“常志”即常廷壁等修的乾隆《无为州志》。
    ⑥乾隆《霍山县志》卷 7,《物产志》,《谷属》
    ⑦道光《怀宁县志》卷 7,《物产》,《谷之属》
    ⑧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卷 22,《物产志》,《谷之属》
    ⑨道光《徽州府志》卷 5 之 2,《食货志》,《物产》,《谷粟》
    ①万国鼎:《五谷史话》,载《古代经济专题史话》,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24 页。
    ②乾隆《德安县志》卷 6,《食货志》,《物产》:“玉米”;乾隆《建昌府志》卷 13,《物产考》,《谷之属》:“五邑(指建昌府所辖南城、新城、南丰、广昌、泸溪等 5 县)所出甚少,山乡有之,曰金钗、曰苞粟,又名玉芦”;同治《广信府志》卷 1,《地理》,《物产》,《谷之属》,引乾隆《广信府志》:“近更有所谓苞粟者……土人于山上种之,获利甚丰”;乾隆《萍乡县志》卷 8,《物产志》,《粟之属》:“御米,俗呼苞粟”。
    ③道光四年(1824 年)《鄱阳县志》卷 12,《土产》,《谷之属》:“苞芦,即俗呼玉米者”;道光《玉山县志》卷11,《风俗》:“玉蜀黍”;道光《宜黄县志》卷 12,《土产志》,《粟之属》:“金豆子粟,俗名包粟”;道光《赣州府志》卷 21,《舆地志》,《物产》:“珍珠粟,一名观音粟,一名包粟”;道光《信丰县志》卷 4,《土物》:“高粱粟,包胎粟”;道光《定南厅志》卷 6,《物产》,《粟属》:“包粟”。
    ④同治《南昌府志》卷 8,《地理》,《土产》
    ⑤同治《义宁州志》卷 8,《地理志》,《土产》
    ⑥同治《玉山县志》卷 1 下,《地理志》,《物产》,《谷之属》
    ⑦同治《赣州府志》卷 20,《舆地志》,《风俗》
    ⑧万国鼎:《五谷史话》,载《古代经济专题史话》,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24 页。
    ⑨《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 663 卷,《江宁府物产考》,《谷属》:“玉蜀黍,种出西土,苗心别出一苞,如梭鱼。久则苞拆子出,点茶香美异常”;《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 681 卷,《苏州府物产考》,《麦属》:“西番麦,形似稷,枝叶大,子如芡实”;《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 699 卷,《松江府物产考》,《谷属》:“鸡头粟……一名珍珠粟,又名天方粟,又名玉麦”。
    ⑩乾隆《淮安府志》卷 34,《物产》:“玉芦秫,……今黄河北多种之”;乾隆《上海县志》卷 5,《土产》,《五谷之属》:“鸡头粟……一名珍珠粟,又名天方粟,又名玉麦”;乾隆《如皋县志》卷 17,《食货志》上,《黍之属》2:“御麦,即观音粟也”;乾隆《金山县志》卷 17,《物产》,《谷类》:“鸡头粟,一名珍珠粟”;乾隆《直隶通州志》卷 7,《风土志》:“御麦,即观音粟也”;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卷 10 引吴恒宣乾隆《云台山志》,《舆地考》5,《物产》:“谷属……又有玉秫”;乾隆《娄县志》卷 1,《物产》:“鸡头粟……一名珍珠粟,又名天方粟”。
    ①嘉庆《东台县志》卷 19,《考》13,《物产》,《黍稷麻之属》:“御麦,即观音粟”;道光《江阴县志》卷 10,《物产》,《杂谷之属》:“稷,……俗谓芋米”。
    ②光绪《丹徒县志》卷 17,《食货志》,《物产》,《谷属》
    ③田艺蘅:《留青日札》卷 26,《御麦》:“玉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吾乡”指田艺蘅的故乡杭州一带。
    ④乾隆《安吉州志》有记载,《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180 页;乾隆《镇海县志》卷 4,《物产》,《谷之属》:“御麦”;乾隆《平阳县志》卷 5,《风土志》,《物产》,《谷类》:“珍珠粟”;乾隆《鄞县志》卷 28,《物产》:“玉麦俗呼五谷”;乾隆《绍兴府志》卷 17,《物产志》1,《粟》:“乳粟,俗名遇粟”。
    ⑤《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177 页。
    ⑥《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177 页。
    ⑦同治《江山县志》卷 3,《食货志》,《物产》,《谷属》
    ⑧光绪《开化县志》卷 2,《疆域志》7,《地产》
    ①具体情况见郭松义:《玉米、番薯在中国传播中的一些问题》,载《清史论丛》第七辑,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107-108 页。
    ②《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三种·粮食作物》上编,第 605 页。
    ③《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三种·粮食作物》上编,第 605 页。
    ④【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 10,《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戚经文:《番薯名实考》,载《农史研究》第一辑,农业出版社 1980 年版。
    ⑥【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农业出版社 1982 年影印本,第 36 页。
    ⑦【清】郭云陞:《救荒简易书》卷 1,《救荒月令》,续修四库全书本。
    ⑧《钦定授时通考》卷 60,《农余》,《蔬》二,《甘薯》,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 世纪)》,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第 432 页。
    ②公宗鉴:《对甘薯的再认识》,载《农业考古》1991 第 1 期。
    ③闵宗殿:《中国农史系年要录》(科技编),农业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78 页。
    ④光绪《电白县志》卷 20,《杂录》
    ①公宗鉴:《对甘薯的再认识》,载《农业考古》1991 第 1 期。
    ②《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243-244 页。
    ③《番薯输入中国考》,载梁方仲:《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补编》,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4 年版。
    ④《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8-29 页。
    ⑤【清】谈迁著,罗仲辉、胡明点校:《枣林杂俎》中集,《荣植·甘薯》,中华书局 2006 年版,第 456 页。
    ⑥【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下,第 135 页。
    ①【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17 页。
    ②【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 27,《树艺》,《蓏部》,《甘薯》
    ③ 乾隆《台湾府志》卷 17,《物产一》,《蔬菜》
    ④【清】周亮工:《闽小纪》卷 3《番薯》。《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9页。
    ①万国鼎:《五谷史话》,载《古代经济专题史话》,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29 页。
    ②【清】陈鸿:《国初莆变小乘》。转引《清史资料》第一辑,中华书局 1980 年版,第 74 页。
    ③康熙《宁化县志》卷 2,《土产志》,《蔬之属》
    ④乾隆《福建通志》卷 10,《物产》,《福州府》,《蔬之属》
    ⑤乾隆《晋江县志》卷 1,《物产》,《薯之属》
    ⑥嘉庆《新修浦城县志》卷 7,《物产》,《谷之属》
    ⑦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六),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910 页。
    ⑧道光《噶玛兰厅志》卷 6,《物产》,《蓏之属》
    ⑨康熙《台湾府志》卷 4,《物产》,《蔬之属》
    ⑩光绪《澎湖厅志》卷 9,《物产》,《谷之属》
    ①【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 27,《草语》,《薯》,中华书局 1997 年版。
    ②【台湾】故宫博物院:《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 11 辑,雍正六年九月十一日两广总督孔毓珣《奏报粮价收成折》,1978 年,第 331 页。《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305 页。
    ③《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300 页。
    ④嘉庆《雷州府志》卷 2,《地理志》,《土产》
    ⑤万国鼎:《五谷史话》,载《古代经济专题史话》,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28 页。
    ⑥乾隆《横州志》卷 6,《户产志》,《物产》:“番薯,可生食”
    ⑦乾隆《柳州府志》卷 12,《物产》:“番薯,可生食”
    ⑧乾隆《马平县志》卷 2,《地舆》,《物产》:“番薯,可生食”
    ⑨乾隆《梧州府志》卷 3,《舆地志》,《物产》:“番薯……今扬粤山地广种”
    ⑩嘉庆《全州志》卷 1,《物产》 11同治《藤县志》卷 5,《舆地志》,《物产》 12【明】李日华:《紫桃轩又缀》卷 2,收入【清】孙福清辑《檇李遗书》。
    ①【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23-24 页。
    ②乾隆《奉化县志》卷 6,《版籍志》,《物产》:“番芋,种来自日本”
    ③乾隆《镇海县志》卷 4,《物产》,《蔬之属》:“番薯,……镇之山地栽植甚多”
    ④乾隆《温州府志》卷 15,《物产》,《蔬类》:“甘薯,……产瑞邑大山者,味尤嘉美”
    ⑤乾隆《鄞县志》卷 28,《物产》
    ⑥道光《象山县志》卷 19,《物产》,《蔬之属》
    ⑦光绪《仙居县志》卷 18,《风土志》,《土产》,《蔬》
    ⑧光绪《宁海县志》卷 2,《地理志》,《物产》,《蔬类》
    ⑨光绪《青田县志》卷 4,《风土志》,《土产》,《蔬类》
    ⑩【明】徐光启:《甘薯疏·序》,收入《徐光启著译集》11,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 11嘉庆《(南通志乘)海曲拾遗》卷 6,《物产类》,《蔬果》 12光绪《丹阳县志》卷 29,《风土志》,《物产》 13乾隆《瑞金县志》卷 2,《物产》
    ①同治《广信府志》卷 2,《地理志》,《物产》。转引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广信府志》
    ②乾隆《新昌县志》卷 3,《舆地志》,《土产》
    ③同治《义宁州志》卷 8,《地理志》,《土产》
    ④同治《上饶县志》卷 10,《土产》,《蔬之属》
    ⑤万国鼎:《五谷史话》,载《古代经济专题史话》,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28 页。
    ⑥乾隆《望江县志》卷 2,《地理志》,《物产》,《蔬类》
    ⑦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卷 22,《物产志》,《蔬之属》
    ⑧万国鼎:《五谷史话》,载《古代经济专题史话》,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28 页。
    ⑨同治《枝江县志》卷 7,《赋役志》下,《物产》,《蔬属》
    ⑩同治《东湖县志》卷 5,《疆域志》下,《物产》附,《杂类》 11同治《咸丰县志》卷 8,《食货志》,《物产》 12同治《广济县志》卷 1,《物产》 13康熙《宝庆府志》卷 29,《物产》
    ①乾隆《长沙府志》卷 36,《物产》:“近有粤蓣,色红”;乾隆《湘潭县志》卷 12,《物产志》:“薯,有大薯、番薯”;乾隆《辰州府志》卷 15,《物产考》上,《蔬之属》:“甘薯……今辰郡亦知种之”;乾隆《沅州府志》卷 24,《物产》,《蔬之属》:“番薯”。
    ②乾隆《岳州府志》卷 12,《物产》
    ③嘉庆《沅江县志》卷 18,《风俗志》
    ④同治《巴陵县志》卷 11,《风土》,《土产》
    ⑤同治《保靖县志》卷 3,《食货志》,《物产》
    ⑥《浏阳土产表》,载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五月,《农学报》第三期。《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319-320页。
    ⑦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 年第 3 期。
    ⑧康熙《大理府志》卷 22,《物产》,《蔬属》
    ⑨乾隆《云南通志》卷 27,《物产》,《蔬属》:“红薯”
    ⑩乾隆《开泰县志》冬部,《杂记》。《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291 页。
    ①道光《贵阳府志》卷 47,《食货略》第五之四《土贡土物》,《蔬之属》;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思南府续志》卷 3,《食货门》,《土产》
    ②雍正《四川通志》卷 38,《物产志》,《成都府》:“红薯”
    ③乾隆《新繁县志》卷 10,《风土志》,《土产》:“番薯”;乾隆《德阳县志》卷 4,《水利》,《力农事务》:“有一种朱薯(即俗所谓红苕是也)”;乾隆《罗江县志》卷 4,《水利》,附:《农事说》:“红苕……,各量地种之”;乾隆《灌县志》卷 10,《土产》:“红苕”;乾隆《巴县志》卷 10,《风土志》,《物产》:“番薯”;乾隆《永川县志》卷 8,《风俗志》,《物产》:“薯有红白二种”;乾隆《合州志》卷 5,《食货志》,《物产》:“红薯蓣”;乾隆《珙县志》卷 4,《物产》,《菜之属》:“红薯”;乾隆《屏山县志》卷 1,《舆地志》,《物产》,《蔬之属》:“红薯,……最宜种此以资食”;乾隆《威远县志》卷 2,《地理志》,《物产》,《蔬类》:“红苕”;乾隆《潼川府志》卷 3,《土产志》,《蔬之属》:“薯蓣,……曰红薯”;嘉庆《眉州属志》卷 9,《风土志》,《种植》:“再如芋、薯二种”;嘉庆《邛州志》卷 23,《物产》,《蔬之属》:“薯蓣”;嘉庆《纳溪县志》卷 3,《疆域志》,《物产》,《蔬之属》:“薯,有红白二种。种来自日本。故名番薯”;嘉庆《江安县志》卷 1,《物产》,《蔬类》:“薯,有红白二种。种来自日本。故名番薯”;嘉庆《资州直隶州志》卷 8,《食货志》,《物产》,《蔬之属》:“薯蓣,……今则土人多种以备荒”;嘉庆《南溪县卷4,《物产》:“番薯……”;嘉庆《夹江县志》卷 4,《物产志》,《蔬之属》:“红薯、白薯”;嘉庆《犍为县志》卷 4,《物产》,《蔬之属》:“番薯”;嘉庆《华阳县志》卷 42,《物产》,《蔬之属》:“甘薯”;嘉庆《崇宁县志》卷 4,《物产》:“红苕、白苕”;嘉庆《江津县志》卷 6,《食货志》,《土产》,《蔬类》:“红薯,……津民近有种者”。
    ④道光《江北厅志》卷 3,《物产》,《蔬之属》
    ⑤光绪《奉节县志》卷 15,《物产》《谷类》
    ⑥道光《内江县志》卷 1,《物产》
    ⑦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4)》,中华书局 2001 年版,第 145 页。
    ①陈冬生:《甘薯在山东传播种植史略》,载《农业考古》1991 第 1 期。
    ②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 年第 3 期。
    ③康熙《历城县志》卷 5,《赋役志》,《方产》,《蔬》
    ④道光《蓬莱县志》卷 5,《食货志·土田》
    ⑤道光《胶州志》卷 14,《物产》
    ⑥光绪《文登县志》卷 13,《土产》
    ①乾隆《泰安府志》卷 2,《方舆志·物产》
    ②道光《安丘县志》卷 10,《方产考》
    ③【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 5,中华书局 1985 年版,第 251 页。
    ④乾隆《宁河县志》卷 15,《风物志》《物产》,《蓏之属》
    ⑤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 年第 3 期。
    ⑥光绪《乐亭县志》卷 13,《食货志》下,《物产》,《蔬属》
    ⑦光绪《遵化通志》卷 15,《舆地志》,《物产》,《物产》,《谷属》
    ⑧【清】吴汝伦:《深州风土记》卷 21,《物产》。文瑞书院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⑨乾隆《鲁山县志》卷 1,《舆地志》,《物产》,《蔬类》
    ⑩乾隆《洛阳县志》卷 2,《物产》
    ①【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下,第 139 页。
    ②光绪《光州志》卷 4,《物产志》,《蔬之属》
    ③《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342 页。
    ④道光《大同县志》卷 8,《风土》,《物产》
    ⑤光绪《五台新志》卷 2,《土旧》
    ⑥光绪《续修崞县志》卷 1,《舆地志》,《物产》,《蔬属》
    ⑦乾隆《咸阳县志》卷 1,《地理》,《物产》,《谷类》
    ⑧乾隆《重修盩厔县志》卷 10,《物产》,《蔬属》
    ⑨【清】卢坤:《秦僵治略》,道光间刻本。
    ⑩乾隆《鄠县新志》卷 3,《田赋》,《物产》
    ①宣统《甘肃新通志》卷 12,《物产》,《蔬类》
    ②宣统《承德县志书》第六类,《物产志》第二节,《蔬》:“红薯,又名山玉”;宣统《抚顺县志略》,《物产表》第 22,《种植》:“红薯,俗称为地瓜”;宣统《海城县志》,《物产》,《蔬类》:“红薯:俗呼为地瓜”;光绪《法库厅乡土志》,《物产》,《天然植物产》:“红薯”;光绪《镇安县乡土志》,《物产》,《天然植物产》,《蔬类》:“红薯”;宣统《锦西厅乡土志》,《物产》:“红薯”;宣统《怀仁县志》卷 11,《物产》,《蔬类》:“地瓜,即薯,红白二种”。
    ③光绪《吉林通志》卷 33,《食货志》6,《物产》上,《蔬属》
    ④宣统《长白汇征录》卷 5,《物产》,《植物》卷上,《菜蔬类》
    ⑤【英】伊恩·盖特莱著,沙淘金、李丹译:《尼古丁女郎——烟草的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 页。
    ①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 世纪)》,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第 433-434 页。
    ②吴晗:《谈烟草》,载吴晗:《灯下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年版,第 25 页。
    ③【清】汪世韩:《金丝录》,《自序》,收入《中国烟业史汇典》。
    ④全祖望(1705-1755 年),字绍衣,号谢山,浙江鄞县人。乾隆丙辰(1736 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清代著名史学家。
    ⑤【清】全祖望:《鲒崎亭集内编》卷 3,赋 2,《淡巴菰赋》。载【清】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9 页。
    ⑥《烟草史证——中国农植物史证之一》,载倪金根主编:《梁家勉农史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年版,第327 页。
    ⑦【明】张介宾著,赵立勋主校:《景岳全书》卷 48,《大集》,《本草正·隰草部》,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年版。
    ①【清】方以智:《物理小识》卷 9,《草木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清】王昂:《本草备要》卷 1,《草部》,《烟草》,光绪七年扫叶山房藏本。
    ③赵学敏(约 1719—1805 年),字恕轩,号依吉,浙江钱塘人。清代著名医药家。编著有《串雅内篇》、《串雅外篇》。还辑有《本草话》、《医林集腋》、《本草纲目拾遗》等医学著作。
    ④【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⑤【清】褚逢椿、顾禄:《烟草录》,嘉庆十三年颐素草堂刻本。
    ⑥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5),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397 页。
    ⑦【清】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纂》,《火部》卷 2。《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166 页。
    ⑧【清】褚逢椿、顾禄:《烟草录》,陆烜《烟草三十韵》,嘉庆十三年颐素草堂刻本。
    ①也有人认为烟草传入中国的时间应在明朝嘉靖年间。《农业考古》1986 年第 2 期上登载有一篇名为《从广西合浦明代窑址内发现瓷烟斗谈及烟草传人我国的时代问题》一文,说 1980 年在对合浦县上窖窖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三件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烟斗实物一瓷烟斗。“与三件瓷烟斗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压槌,背后刻有‘嘉靖二十八年四月二十四日造”十三字。另外在窑堡北部约三米远地方发现‘宜德(明宣宗年号)通宝铜钱 1 枚。故而推测明代嘉靖年间烟草的栽培与吸烟风气已经在广西合浦沿海相当盛行了。但明代文献中大多称烟草是万历年间传入。
    ②【明】张介宾著,赵立勋主校:《景岳全书》卷 48,《大集》,《本草正·隰草部》,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年版。
    ③【清】方以智:《物理小识》卷 9,《草木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吴晗:《谈烟草》,载吴晗:《灯下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年版,第 25-27 页。另汪银生在《中国烟草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1 页)提出:烟草传入中国的路线有 4 条。前 3条与吴晗所说相同。“第四条路线是从俄国传入新疆。……据《新疆农业》记载:‘16 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初,新疆有玉米、甜菜、黄花烟’。”
    ①《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1 页。
    ②【清】王士祯撰,湛之点校:《香祖笔记》卷 3,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45 页。
    ③【清】叶梦珠撰,来新夏点校:《阅世编》卷 7,《种植》,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167 页。
    ④【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96-197 页。
    ⑤《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1 页。
    ⑥【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⑦吴晗:《谈烟草》,载《灯下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年版,第 27 页。
    ①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 57,中华书局 1980 年版,第 3626—3627 页。
    ②【清】刘廷玑撰,张守谦点校:《在园杂志》卷 3,《烟草》,中华书局 2005 年版。
    ③【清】谈迁著,罗仲辉、胡明点校:《枣林杂俎》中集,《荣植·金丝烟》,中华书局 2006 年版。
    ④【清】王士祯撰,湛之点校:《香祖笔记》卷 3,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45 页。
    ⑤【清】陈琮:《烟草谱》卷 5,《钱大昕竹汀》,续修四库全书本。
    ⑥郑昌淦:《明清农村商品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341-342 页。
    ①【清】王訢:《食烟考》,嘉庆十年刻本。
    ②【清】刘廷玑撰,张守谦点校:《在园杂志》卷 3,《烟草》,中华书局 2005 年版。
    ③【清】陈琮:《烟草谱》卷 1,《土产》,续修四库全书本。
    ④《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下),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2 页。
    ⑤《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170 页。
    ⑥【清】陈琮《烟草谱》卷 1,《浦城烟》,续修四库全书本。
    ⑦【清】陆耀:《烟谱》,《生产第一》,光绪二年刻本。
    ①【清】褚逢椿、顾禄:《烟草录》,陆烜《烟草三十韵》,嘉庆十三年颐素草堂刻本。
    ②嘉庆《新修浦城县志》卷 7,《物产·货之属》
    ③【明】倪朱谟:《本草汇言》卷 5,《草部·毒草类》,《烟草》,续修四库全书本。
    ④【清】汪师韩:《金丝录》,《炯戒》
    ⑤嘉庆《南平县志》。《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208 页。
    ⑥康熙《恩平县志》卷 7,《地理》
    ⑦乾隆《鹤山县志》卷 7,《物产》
    ⑧道光《肇庆府志》卷 3,《舆地》,《物产》
    ⑨嘉庆《大埔县志》卷 9,《物产》
    ⑩嘉庆《平远县志》卷 2,《舆地》,《物产》 11光绪《茂名县志》卷 1,《舆地》,《物产》
    ①道光《石城县志》卷 1,《舆地》,《物产》
    ②道光《新会县志》卷 2,《物产》
    ③道光《鹤山县志》卷 2,《物产》
    ④道光《南雄州志》卷 9,《物产》
    ⑤道光《南雄州志》卷 9,《物产》
    ⑥【清】谈迁著,罗仲辉、胡明点校:《枣林杂俎》中集,《荣植·金丝烟》,中华书局 2006 年版。
    ⑦原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清代文字狱档》,第五辑,上海书店 1986 年版,第 50 页。
    ⑧【清】王逋:《蚓庵琐语》,光绪五年刻本。
    ⑨《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210 页。
    ⑩光绪《桐乡县志》卷 7,《物产》,《草类》 11光绪《桐乡县志》卷 7,《物产》,《草类》
    ①光绪《石门县志》卷 3,《食货志》,《物产》,《草类》
    ②《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 143 页。
    ③《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 143 页。
    ④《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 143 页。
    ⑤《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21 页。
    ⑥光绪《重修丹阳县志》卷 29,《风土》,《物产》
    ⑦《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 142 页。
    ⑧《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 142 页。
    ⑨光绪《靖江县志》卷 5,《食货志》,《土产》
    ⑩《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 142 页。
    ①康熙《瑞金县志》卷 8,《艺文》,谢重拔《禁烟议》。
    ②乾隆《瑞金县志》卷 7 上。转引史志宏:《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84页。
    ③同治《瑞金县志》。《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215 页。
    ④乾隆《赣州府志》卷 2。转引史志宏:《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第 184 页。
    ⑤光绪《龙南县志》卷 2,《地理志》,《物产》。《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 144 页。
    ⑥同治《新城县志》。《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213 页。
    ⑦道光《玉山县志》卷 12,《土产志》
    ⑧同治《兴国县志》卷 12,《土产》,《食货类》。《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 144 页。
    ⑨同治《雩都县志》。《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213 页。
    ⑩同治《南昌府志》卷 8,《地理》,《土产》 11汪银生:《安徽烟草起源探究》,载《农业考古》2006 年第 1 期。
    ①道光《歙县志》卷 5 之 1,《食货志》
    ②道光《怀宁县志》卷 7,《物产》
    ③乾隆《凤阳县志》。《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218 页。
    ④光绪《重修凤台县志》卷 4,《食货志》,《物产》。《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 144 页。
    ⑤汪银生:《安徽烟草起源探究》,载《农业考古》2006 年第 1 期。
    ⑥民国《宿松县志》卷 17,《实业志》,《农业》。《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 144 页。
    ⑦同治《衡阳县志》卷 11,《货殖》6
    ⑧【清】黄本骥:《湖南方物志》卷 3,《衡州府》,道光二十六年知敬学斋藏本。
    ⑨乾隆《清泉县志》卷 6,转引史志宏:《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85 页。
    ①乾隆《沅州府志》卷 24,乾隆《岳州府志》卷 12,嘉庆《郴州总志》卷 40,转引自陈树平:《烟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载《农史研究》第五辑,农业出版社 1985 年版。
    ②光绪《荆州府志》卷 6,《地理志》,《物产》,《草之属》。转引乾隆志。
    ③道光《鹤峰州志》卷 7,《物产》
    ④同治《石首县志》卷 3,《民政志》,《物产》
    ⑤《烟叶述略》,载光绪二十四年《农学报》。《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179 页。
    ⑥陈树平:《烟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载《农史研究》第五辑,农业出版社 1985 年版。
    ⑦【清】陈琮:《烟草谱》卷 1,《兰花香》,续修四库全书本。
    ⑧《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211 页。
    ⑨嘉庆《四川通志》卷 75,《食货》,《物产》,彭遵泗《蜀中烟说》
    ①嘉庆《四川通志》卷 75,《食货》,《物产》,彭遵泗《蜀中烟说》
    ②道光《新津县志》卷 29,《物产》
    ③嘉庆《四川通志》卷 75,《食货》,《物产》,彭遵泗《蜀中烟说》
    ④《铜仁地区·烟草志》,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9 页。
    ⑤《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212 页。
    ⑥道光《遵义府志》卷 17,《物产》
    ⑦《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 148 页。
    ⑧丛佩远:《烟草传入东北的途径与年代》,载《北方文物》2003 年第 4 期。
    ①乾隆《盛京通志》卷 105,《风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俄】P·马克:《黑龙江旅行记》,商务印书馆 1977 年版,第 200 页。
    ③乾隆《大清一统志》卷 42,《奉天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乾隆《盛京通志》卷 106,《物产》,《草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清】萨英额:《吉林外纪》卷 7,《物产》,商务印书馆 1939 年版。
    ⑥【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卷 11,《吃烟事述》,道光二十八年刻本。
    ⑦《通化县乡土志》。《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 140 页。
    ①【清】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 36,《户政》11,岳震川《府志食货论》,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 74 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②《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217 页。
    ③【清】蔡家琬:《烟谱》,道光十六年刻本。
    ④【清】王訢:《食烟考》,嘉庆十年刻本。
    ⑤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 2 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7 年版,第 322 页。
    ⑥【德】福克:《西行琐记》。《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第 443 页。
    ⑦《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2 页。
    ⑧康熙《新城县志》卷 1,《方舆志》,《物产》
    ⑨【清】吴汝伦:《深州风土记》卷 21《物产》,文瑞书院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⑩【民国】《磁县志》卷 8,《物产》
    ①乾隆《热河志》卷 94,《物产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英】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17 页。
    ③【清】王訢:《食烟考》,嘉庆十年刻本。
    ④光绪《雄县乡土志》,《物产》
    ⑤《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1-52 页。
    ⑥《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 238 卷,《兖州府物产考》
    ⑦《清高宗实录》卷 409,乾隆十七年二月辛酉
    ⑧【清】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 42,《计日集》,《自汶上至济宁田间多种蓝及烟草》,四部丛刊本。
    ⑨乾隆《济宁州志》卷 2,《物产》
    ⑩【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卷 3,道光二十五年刻本。
    ①乾隆《泰安县志》卷 8,《风土·物产》
    ②嘉庆《寿光县志》卷 9,《食货志》,《物产》
    ③李令福:《烟草、婴粟在清代山东的扩种及影响》,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 年第 3 期。
    ④雍正《山西通志》卷 47,《物产》,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雍正《山西通志》卷 47,《物产》,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雍正《山西通志》卷 47,《物产》,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清】陆耀:《烟谱·生产第一》,光绪二年刻本。
    ①李嵩震等主编:《河南烟草栽培》,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3、6 页。
    ②《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 146 页。
    ③【清】吴熊光:《伊江笔录》上编,清广雅书局刻本。
    ④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第 443 页。
    ⑤【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 382,《实业》5,《农务考》,民国四年版。
     ① 郭庆法等主编:《中国玉米栽培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 页。
    ①【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卷 2,《谷类·玉蜀黍》,商务印书馆 1957 年版。
    ②乾隆《嵩县志》卷 15,《食货》
    ③光绪《畿辅通志》卷 73,《舆地略》,《物产》,《谷属》
    ④光绪《遵化通志》卷 15,《舆地志》,《物产》,《谷属》
    ⑤【清】严如熤:《三省山内风土杂识》,陕西通志馆民国二十四年印。
    ⑥道光《石泉县志》卷 2,《田赋志》,《物产》
    ⑦光绪《凤县志》卷 8,《风俗志》,《民风》
    ①光绪《宁羌州志》卷 5,《艺文》,张廷槐《劝民种麦以济春食记》
    ②徐海荣主编:《中国饮食史》卷 6,华夏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99-600 页。
    ③【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 8,《民食》,续修四库全书本。
    ④道光《鹤峰州志》卷 7,《物产》
    ⑤道光《施南府志》卷 11,《食货志》,《物产》
    ⑥道光《建始县志》卷 3,《食货志》
    ⑦光绪《兴山县志》卷 14,《物产》
    ⑧同治《竹山县志》卷 6,《物产》,《谷属》
    ⑨嘉庆《峨眉县志》卷 1,《方舆志》,《风俗》
    ⑩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78 页。 11咸丰《天全州志》卷 3,《物产》,《粟属》 12光绪《太平县志》卷 3,《食货志》,《物产》,《菽粟》
    ①道光《白山司志》卷 10,《物产》,《谷之属》
    ②道光《永宁州志》卷 5,《食货志》,《物产》,《谷属》
    ③道光《遵义府志》卷 17,《物产》,《谷类》
    ④咸丰《安顺州志》卷 17,《地理志》,《物产》,《通产》,《谷属》
    ⑤道光《宣平县》卷 10,《物产》
    ⑥光绪《常山县志》卷 21,《风俗》,《四民》
    ⑦【清】包世臣:《齐民四术》一,《农》一上,《农政》,《辨谷》。见《安吴四种》,同治十一年刊本。
    ⑧光绪《洋县志》卷 4,《食货志》
    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 23,《谷部》,《玉蜀黍》,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 年版。
    ⑩《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三种·粮食作物》上编,第 558 页。
    ①乾隆《热河志》卷 92,《物产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嘉庆《汉南续修府志》卷 20,《风俗》,《山内风土》
    ③道光《大姚县志》卷 6,《物产》,《植物》
    ④光绪《遵化州志》卷 15,《舆地志》,《物产》,《谷属》
    ⑤《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三种·粮食作物》上编,第 566 页。
    ⑥光绪《山西通志》卷 100,《风土记下》,《物产》,续修四库全书本。
    ⑦【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香港】太平书局 1998 年据明万历年间刊本影印版,第三十一回。
    ①【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香港】太平书局 1998 年据明万历年间刊本影印版,第三十五回。
    ②乾隆《延长县志》卷 10,《艺文志》,《示谕》
    ③【清】诸联:《明斋小识》卷 12,《番麦》,道光年间刊本。
    ④【清】徐珂:《清稗类钞》(第一册),《朝贡类·吉林岁贡》,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410-411 页。
    ⑤余钊:《北京旧事》,学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85 页。
    ⑥赵荣光:《中国古代庶民饮食生活》,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1997 年版,第 25 页。
    ⑦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1),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01 页。
    ①赵荣光:《满汉全席源流考述》,昆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3-44 页。
    ②崔墨卿等著:《名人与美食》,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51-53 页;任百尊主编:《中国食经》,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05 页。
    ③【清】包世臣:《齐民四术》一,《农》一上,《农政》,《辨谷》。见《安吴四种》,同治十一年刊本。
    ④【清】黄皖子:《致富纪实》,《杂粮》,《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9 页。
    ⑤【清】郭云陞:《救荒简易书》卷 2,《救荒土宜》,续修四库全书本。
    ⑥【清】包世臣:《齐民四术》一,《农》一上,《农政》,《辨谷》。见《安吴四种》,同治十一年刊本。
    ①【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 11,《策略》,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85 页。
    ①【清】郭云陞:《救荒简易书》卷 1,《救荒月令》,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清】郭云陞:《救荒简易书》卷 4,《救荒种植》,续修四库全书本。
    ③【清】严如熤:《三省山内风土杂识》,陕西通志馆民国二十四年印。
    ④光绪《平越直隶州志》卷 1,《天文》,《气候》
    ⑤道光《扶沟县志》卷 10,《风土志》,《物产》,《谷之属》
    ⑥道光《云南通志稿》,《物产》三
    ⑦光绪《荔波县志》卷 4,《食货志》,《物产》,《谷属》
    ①郭庆法等主编:《中国玉米栽培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 页。
    ②乾隆《辰州府志》卷 15,《物产考》上,《谷之属》
    ③李文海、夏明方:《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第四卷》,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829 页。
    ④道光《白山司志》卷 10,《物产》,《谷之属》
    ⑤【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 8,《民食》,续修四库全书本。
    ⑥【清】卢坤《秦疆治略》,道光年间刻本。
    ⑦【清】卢坤《秦疆治略》,道光年间刻本。
    ⑧光绪《洋县志》卷 4,《食货志》
    ①光绪《山西通志》卷 100,《风土记下》,《物产》,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光绪《皮山县乡土志》,《物产》,《植物》
    ③乾隆《襄城县志》卷 1,《土产》
    ④乾隆《沅州府志》卷 24,《物产》,《谷之属》
    ⑤乾隆《辰州府志》卷 15,《物产考》上,《谷之属》
    ⑥嘉庆《常德府志》卷 18,《物产考》
    ⑦乾隆《祁阳县志》卷 4,《物产》
    ⑧乾隆《荆州府志》卷 18,《物产》,《谷属》;乾隆《江陵县志》卷 22,《风土志》,《物产》,《谷之属》
    ⑨同治《宜昌府志》卷 11,《风土志》,《物产》,《东湖谷类》
    ⑩道光《石泉县志》卷 2,《田赋志》,《物产》
    ①光绪《洋县志》卷 4,《食货志》
    ②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91 页。
    ③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34 页。
    ④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卷 4,《食货》,《物产》,《谷之属》
    ⑤咸丰元年《阆中县志》卷 14,《物产志》
    ⑥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52 页。
    ⑦光绪《井研志》卷 8,《志》,《食货》4,《土产》
    ⑧乾隆《澄海县志》卷 14,《物产》
    ⑨道光《白山司志》卷 10,《物产》,《谷之属》
    ⑩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7 页。
    ①郭庆法等主编:《中国玉米栽培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 页。
    ②【明】兰茂:《滇南本草》卷中,见【民国】赵藩辑《云南丛书》初编,子部 15。
    ③【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 23,《谷部》,《玉蜀黍》,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 年版。
    ④【明】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亨部》,《谷谱》,《麦》,两仪堂藏本。
    ⑤【清】张宗法:《三农纪》卷 3,《谷属》,《御麦》,续修四库全书本。
    ⑥【清】包世臣:《齐民四术》一,《农》一上,《农政》,《辨谷》。见《安吴四种》,同治十一年刊本。
    ⑦【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卷 2,《谷类·玉蜀黍》,商务印书馆 1957 年版。
    ⑧光绪《遵化州志》卷 15,《舆地志》,《物产》,《谷属》。
    ⑨ 同治《乾州厅志》卷 13,《物产志》,《谷之属》
    ⑩【清】何刚德:《抚郡农产考略》卷上,《谷类》5,《玉米》,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光绪《邳志补》卷 24,《物产》
    ②嘉庆《郫县志》卷 40,《物产》,《谷属》
    ③乾隆《襄阳府志》卷 6,《物产》
    ④光绪《雒南乡土志》卷 4,《物产》,《植物》
    ⑤同治九年(1870 年)增修乾隆《郧阳县志》卷 11,《物产》
    ⑥宣统《永绥直隶厅志》卷 15,《食货门》,《物产》,《谷之属》
    ①光绪《定远厅志》卷 8,《食货志》,《仓储》
    ②光绪《镇安乡土志》卷下,《商务》,《本境物产》
    ③同治《房县志》卷 11,《物产》
    ④光绪《孝丰县志》卷 3,《水利志》
    ⑤《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三种·粮食作物》上编,第 606 页。
    ①光绪《日照县志》卷 3,《食货》
    ②【清】郭云陞:《救荒简易书》卷 2,《救荒土宜》,续修四库全书本。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 27,《树艺》,《蓏部》,《甘薯》
    ④【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49 页。
    ⑤【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51 页。
    ①【明】徐光启:《甘薯疏?土宜》,收入《徐光启著译集》11,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
    ②【明】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亨部》,《蔬谱》,《甘薯》,两仪堂藏本。
    ③【清】陆耀:《甘薯录》,《劝功》,收入【清】张潮辑《昭代丛书》。
    ④【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52-53 页。
    ⑤【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50-51 页。
    ⑥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86-187 页。
    ①【明】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亨部》,《蔬谱》,《甘薯》,两仪堂藏本。
    ②李文海、夏明方:《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第一卷》,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836 页。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 27,《树艺》,《蓏部》,《甘薯》
    ④【明】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亨部》,《蔬谱》,《甘薯》,两仪堂藏本。
    ⑤【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49 页。
    ⑥【清】郭云陞:《救荒简易书》卷 4,《救荒种植》,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清】郭云陞:《救荒简易书》卷 1,《救荒月令》,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49-50 页。
    ②【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 第 51-52 页。
    ③蔡威主编:《食物营养学》,上海交通大学 2006 年版,第 69 页。
    ④王克勤主编:《甘薯生产与加工》,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 页。
    ⑤【明】何乔远:《闽书》卷 150,《南产志》上,崇祯年间刻本。
    ①【明】谢肇淛:《五杂组》卷 11,《物部三》,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②《古今图书集成》卷 1410,《方舆汇编职方典》,《福州府物产考》
    ③乾隆八年(1743 年)修,乾隆二十年(1755 年)增修《平江县志》卷之终,《附考》
    ④农业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农谚》(上),农业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452-453 页。
    ⑤【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 27,《树艺》,《蓏部》,《甘薯》
    ⑥【明】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亨部》,《蔬谱》,《甘薯》,两仪堂藏本。
    ⑦《清史资料》第一辑,第 74 页。
    ⑧《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360 页。
    ⑨《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第 318 页。
    ⑩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455 页。
    ①杨英:《先王实录校注》,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245 页。
    ②光绪《澎湖厅志》卷 9,《风俗》,《服习》
    ③光绪《澎湖厅志》卷 9,《物产》,《谷之属》
    ④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6),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944 页。
    ⑤《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第 19 页。
    ⑥乾隆《普宁县志》卷 9,《物产》,《蔬之属》
    ⑦光绪《睢宁县志》卷 3,《疆域志》,《物产》,《谷之属》
    ⑧嘉庆《太平县志》卷 2,《地舆志》,《物产》
    ⑨光绪《青田县志》卷 4,《风土志》,《土产》,《蔬类》
    ①道光《蓬溪县志》卷 15,《物产》
    ②光绪《奉节县志》卷 15,《物产》,《谷类》
    ③乾隆《萍乡县志》卷 8,《物产志》,《蔬之属》
    ④同治《兴国县志》卷 12,《土产》,《蔬类》
    ⑤同治《即墨县志》卷 1,《物产》
    ⑥光绪《山东通志》卷 41《疆域志》《物产》
    ⑦光绪《日照县志》卷 3,《食货志》,《物产》
    ⑧道光《修武县志》卷 3,《舆地志》,《物产·蔬类》
    ⑨宣统《项城县志》卷 5,《地理志》,《物产》
    ⑩【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汴人之饮食》,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247 页。
    11【民国】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 2,《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
    12光绪《邢台县志》卷 1,《舆地》,《物产》,《蔬之属》
    ①【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57 页。
    ②【明】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亨部》,《蔬谱》,《甘薯》,两仪堂藏本。
    ③【明】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亨部》,《蔬谱》,《甘薯》,两仪堂藏本。
    ④【清】陆耀:《甘薯录》,《制用》,收入【清】张潮辑《昭代丛书》。
    ①【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52 页。
    ②【清】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谷食》第二,《甘薯》,民国四年仲秋普新书局石印本。
    ③【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8,《诸蔬部》,《甘儲》,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④光绪《龙南县志》卷 2,《地理志》,《物产》,《蔬之属》
    ⑤《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369 页。
    ⑥李文海、夏明方:《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第一卷》,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835 页。
    ①【清】陆耀:《甘薯录》,《制用》,收入【清】张潮辑《昭代丛书》。
    ②同治《安仁县志》卷 4,《风土》,《土产》
    ③【清】章杏云:《饮食辩录》卷 3,《调疾饮食》,《菜类》,道光三年刻本。
    ④【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卷 6,《蔬类·甘薯》
    ⑤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卷 12,《土产志》,《蔬类》
    ⑥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1),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425 页。
    ⑦邓云乡:《云乡话食》,河北教育出版社,第 37 页。
    ⑧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1),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425 页。
    ⑨【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纪》,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88 页。
    ⑩【民国】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 1,《京兆》,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
    ①【清】施鸿保:《闽杂记》卷 10,《地瓜》,咸丰八年刻本。
    ②王克勤主编:《甘薯生产与加工》,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 页。
    ③【明】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亨部》,《蔬谱》,《甘薯》,两仪堂藏本。
    ④【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 27,《草语》,《薯》,中华书局 1997 年版。
    ⑤【清】张宗法:《三农纪》卷 3,《蓏属》,《薯》,续修四库全书本。
    ⑥光绪《兴宁县志》卷 5,《风土志》,《物产》,《谷之属》
    ⑦光绪《遵化通志》卷 15,《舆地志》,《物产》,《谷属》
    ①【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 27,《树艺》,《蓏部》,《甘薯》
    ②【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8,《诸蔬部》,《甘儲》,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③【清】施鸿保:《闽杂记》卷 10,《地瓜》,咸丰八年刻本。
    ④康熙《宁化县志》卷 2,《土产志》,《蔬之属》
    ⑤乾隆《将乐县志》卷 5,《土产志》
    ⑥道光《彰化县志》卷 9,《风俗志》,《饮食》
    ⑦嘉庆十一年(1806 年)补刻乾隆《漳州府志》卷 6,《物产志》,《谷之属》
    ⑧乾隆《岳州府志》卷 12,《物产》
    ⑨同治《宁乡县志》卷 25,《风俗》2,《物产》,《蔬属》
    ⑩同治《巴陵县志》卷 11,《风土》,《土产》
    ①嘉庆《澄海县志》卷 23,《物产》,《蔬之属》
    ②道光《琼州府志》卷 5,《舆地》8,《物产》,《谷类》
    ③光绪《崖州志》卷 3,《舆地志》3,《物产》,《谷类》
    ④乾隆《建昌府志》卷 13,《物产考》,《蔬之属》
    ⑤【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 27,《菜》之二,《甘薯》,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 年版。
    ⑥【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8,《诸蔬部》,《甘儲》,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⑦【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8,《诸蔬部》,《甘儲》,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⑧【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8,《诸蔬部》,《甘儲》,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⑨【清】张宗法:《三农记》卷 3,《蓏属》,《薯》,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嘉庆十一年(1806 年)补刻乾隆《漳州府志》卷 6,《物产志》,《谷之属》
    ②【清】陆耀:《甘薯录》,《卫生》,收入【清】张潮辑《昭代丛书》。
    ①【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8,《诸蔬部》,《甘儲》,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②雍正《广东通志》卷 52,《物产》,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李文海、夏明方:《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第一卷》,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835 页。
    ④【清】张鹏飞:《皇朝经世文编补》卷 28,《户政》,《养民》,马国翰《对钟方伯济南风土利民问》,道光七年来鹿堂刻本。
    ⑤《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264-265 页。
    ⑥嘉庆《云霄厅志》卷 6,《物产》,《蔬之属》
    ⑦光绪《德州乡土志》,《物产》,《植物天然产》,《蔬类》
    ⑧宣统《永绥直隶厅志》卷 15,《食货门》3,《物产》,《蔬之属》
    ①公宗鉴:《对甘薯的再认识》,载《农业考古》1991 第 1 期。
    ②乾隆《大庾县志》卷 4,《物产》,《蔬类》
    ③咸丰《资阳县志》卷 7,《食货考》,《物产》,《蔬之属》
    ④光绪《睢宁县志》卷 3,《疆域志》,《风俗》
    ⑤光绪《海阳县志》卷 24,《舆地略》7,《物产》,《蔬品》
    ⑥光绪《德阳县志续编》卷 1,《地理志》,《物产》
    ⑦张岱(1597 年-1679 年),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号陶庵,,浙江绍兴人。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夜航船》、《三不朽图赞》等文学名著
    ①《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下),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2 页。
    ②屠地:《明清之际吸烟状》,《中国史研究》1985 年第 3 期。
    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农民战争史资料选编》第一册(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4年版,第 59 页。
    ④【清】叶梦珠撰,来新夏点校:《阅世编》卷 7,《种植》,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167 页。
    ⑤【清】王士祯撰,湛之点校:《香祖笔记》卷 3,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45 页。
    ⑥《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208 页。
    ⑦《旧时明月——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99 页。
    ⑧【英】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17-318 页。
    ①【清】刘大魁:《海峰文集》卷 1,《论著》,《慎始》。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赵荣光:《满汉全席源流考述》,昆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5 页。
    ③李漪云:《烟草经由蒙古传入女真考》,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1 期。
    ④房建昌:《内蒙古烟草小史》,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4 年第 3 期。
    ①丛佩远:《烟草传入东北的途径与年代》,载《北方文物》2003 年第 4 期。
    ②朱培初:《鼻烟史话》,载《紫禁城》1986 年第 3 期。
    ③《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218-219 页。
    ④《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219 页。
    ⑤《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66 页。
    ⑥《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87-288 页。
    ⑦蒋慕东、王思明:《烟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载《中国农史》2006 年第 2 期。
    ①【民国】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卷 8,《新疆》,《乌鲁木齐风俗记》,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
    ②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一),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3 页。
    ③屠地:《明清之际吸烟状》,《中国史研究》1985 年第 3 期。
    ④【清】陈琮:《烟草谱》卷 2,《闺中》,续修四库全书本。
    ⑤【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吸旱烟》,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357 页。
    ⑥ 成高编著:《烟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3 页。
    ⑦【清】陈琮:《烟草谱》卷 3,《闺房吸烟》,续修四库全书本。
    ⑧【清】陈琮:《烟草谱》卷 3,《长烟筒诗》,续修四库全书本。
    ⑨雍正《广西通志》卷 92,《诸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181 页。
    ②【清】汪师韩:《金丝录》,《品题》,收入《中国烟业史汇典》。
    ③【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吸旱烟》,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357 页。
    ①杨国安:《中国烟草文化集林》,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91 页。
    ②【清】陈琮:《烟草谱》卷 7,《沈彩虹屏》,续修四库全书本。
    ③【清】陈琮:《烟草谱》卷 6,《归懋仪佩珊》,续修四库全书本。
    ④【清】蔡家琬:《烟谱》,道光十六年刻本。
    ⑤《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166 页。
    ⑥【清】陈琮:《烟草谱》卷 2,《烟趣》,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李伯元著,薛正兴校点:《南亭四话》卷 8,载《李伯元全集》(第 4 册),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423页。
    ②【清】陈琮:《烟草谱》卷 7,《何其伟韦人》,续修四库全书本。
    ③汪茂和主编:《中国养生宝典》(上),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949 页。
    ④【清】包世臣:《齐民四术》二,《农》二,《庚辰杂著》二。见《安吴四种》,同治十一年刊本。
    ⑤【清】陈琮:《烟草谱》卷 3,《烟酒较胜负》,续修四库全书本。
    ⑥【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一册),《戏剧类·山右客善烟戏》,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5081 页。
    ①【清】蔡家琬:《烟谱》,道光十六年刻本。
    ②【清】陈琮:《烟草谱》卷 3,《烟戏》,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清】纪昀著,余夫等点校:《阅微草堂笔记》卷 23,《有能为烟戏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651页。
    ②【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一册),《戏剧类·山右客善烟戏》,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5081 页。
    ③【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一册),《戏剧类·癯叟善烟戏》,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5081-5082 页。
    ①【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一册),《戏剧类·僧善烟戏》,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5082 页。
    ②屠地:《明清之际吸烟状》,《中国史研究》1985 年第 3 期。
    ③吴晗:《谈烟草》,载《灯下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年版,第 32 页。
    ④【清】陈琮《烟草谱》卷 5,《胡然季诺》,续修四库全书本。
    ⑤【清】陆耀:《烟谱·好尚第四》,光绪二年刻本。
    ⑥【清】查为仁:《莲坡诗话》卷下,续修四库全书本。
    ⑦【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吸旱烟》,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357 页。
    ⑧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一),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80 页。
    ①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一),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81 页。
    ②《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 140 页。
    ③【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满人之宴会》,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275 页。
    ④李治亭主编:《东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61 页。
    ⑤【民国】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 9,《蒙古》,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
    ①【民国】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 1,《奉天》,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
    ②【民国】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 1,《奉天》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
    ③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一),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631 页。
    ④仲富兰:《风物考》,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95 页。
    ⑤袁世硕、徐仲伟:《蒲松龄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0 页。
    ①【清】陆耀:《烟谱·好尚第四》,光绪二年刻本。
    ②【明】梅鼎祚编:《西晋文纪》卷 19,《酒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徐海荣主编:《中国饮食史》(卷 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38、145、445 页。
    ④【唐】陆羽:《茶经》卷中,《六茶之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清】顾炎武:《日知录》卷 7,《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唐启宇:《中国农史稿》,农业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512 页。
    ①【英】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70 页。
    ②《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166 页。
    ③【清】陆耀:《烟谱·附录》,《烟草歌》,光绪二年刻本。
    ④【清】陆耀:《烟谱·附录》,《后烟草歌》,光绪二年刻本。
    ⑤【清】蔡家琬:《烟谱》,道光十六年刻本。
    ⑥【清】蔡家琬:《烟谱》,道光十六年刻本。
    ⑦【清】陈琮:《烟草谱》卷 2,《性味》,续修四库全书本。
    ⑧【清】陈琮:《烟草谱》卷 5,《胡然季诺》,续修四库全书本。
    ⑨【清】褚逢椿、顾禄:《烟草录》,嘉庆十三年颐素草堂刻本。
    ①【清】褚逢椿、顾禄:《烟草录》,嘉庆十三年颐素草堂刻本。
    ②【清】汪师韩:《金丝录》,《万柘坡烟诗》
    ③【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茶肆品茶》,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318 页。
    ④【清】全祖望:《鲒崎亭集内编》卷 3,赋 2,《淡巴菰赋》。载【清】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9 页。
    ⑤【清】厉鹗:《樊榭山房文集》卷 2,《烟草唱和诗序》,《四部丛刊》本。
    ①【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 48,《大集》,《本草正·隰草部》
    ②【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 48,《大集》,《本草正·隰草部》
    ①康熙《延绥镇志》卷 2,《烟税》
    ②【清】王逋:《蚓庵琐语》,光绪五年刻本。
    ③【清】张璐:《本经逢原》卷 1,《火部》,续修四库全书本。
    ④《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166 页。
    ⑤【清】王昂:《本草备要》卷 1,《草部》,《烟草》。光绪七年(1881 年)扫叶山房藏本。项长生主编《王昂医学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 378-379 页。
    ⑥【清】陆耀:《烟谱·生产第一》,光绪二年刻本。
    ⑦【明】倪朱谟:《本草汇言》卷 5,《草部·毒草类》,《烟草》,续修四库全书本。
    ⑧【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①【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②【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③【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④【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⑤【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⑥【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⑦【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97 页。
    ⑧《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1 页。
    ①【清】王士祯撰,湛之点校:《香祖笔记》卷 3,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45 页。
    ②【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③【清】褚逢椿、顾禄:《烟草录》,嘉庆十三年颐素草堂刻本。
    ④【清】陈琮:《烟草谱》卷 2,《辟蟲》,续修四库全书本。
    ⑤【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⑥【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⑦【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①【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②【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③【清】褚逢椿、顾禄:《烟草录》,嘉庆十三年颐素草堂刻本。
    ④【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⑤【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⑥【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⑦【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①【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②【清】褚逢椿、顾禄:《烟草录》,引《耕馀小稿》,嘉庆十三年颐素草堂刻本。
    ③【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④【清】朱履中:《淡巴菰百咏》,小酉山房嘉庆二年刻本。
    ⑤【清】朱履中:《淡巴菰百咏》,小酉山房嘉庆二年刻本。
    ⑥闵宗殿:《中国农史系年要录》(科技编),农业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13 页。
    ⑦闵宗殿:《中国农史系年要录》(科技编),农业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13-214 页。
    ⑧同治《会昌县志》卷 12,《土产》
    ⑨同治《于都县志》卷 5,《土产》
    ①光绪《龙南县志》卷 2,《地理志》,《物产》
    ②【清】王士祯撰,湛之点校:《香祖笔记》卷 7,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131 页。
    ③【清】刘廷玑撰,张守谦点校:《在园杂志》卷 3,《烟草》,中华书局 2005 年版。
    ④【清】王訢:《食烟考》,嘉庆十年刻本。
    ⑤【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⑥【清】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年版(以《胭脂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为底本,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第 52 回,第 705-706 页。
    ①【清】赵之谦:《勇卢闲诘》,绍兴墨润堂书苑民国十八年影印本。
    ②【清】陈琮:《烟草谱》卷 2,《烟筒》,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1 页。
    ②【清】方以智:《物理小识》卷 9,《草木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美】卫三畏著,陈俱译:《中国总论》(上),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5 页。
    ④【清】方以智:《物理小识》卷 9,《草木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165-166 页。
    ⑥【清】王訢:《食烟考》,嘉庆十年刻本。
    ⑦【清】褚逢椿、顾禄:《烟草录》,嘉庆十三年颐素草堂刻本。
    ⑧【清】陆耀:《烟谱·制造第二》,光绪二年刻本。
    ①【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②【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③【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④嘉庆《四川通志》卷 75,《食货》,《物产》,彭遵泗《蜀中烟说》
    ①【清】徐珂:《清稗类钞》(第五册),《工艺类·制烟草》,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2369 页。
    ②【清】陈琮:《烟草谱》卷 2,《烟筒》,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二册),《物品类·旱烟管》,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052 页。
    ②《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166 页。
    ③【清】陈琮:《烟草谱》卷 3,《烟筒御盗》,续修四库全书本。
    ④【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册),《音乐类·吹烟筒喇叭》,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5002 页。
    ⑤【清】陈琮:《烟草谱》卷 2,《烟筒》,续修四库全书本。
    ⑥【清】徐珂:《清稗类钞》(第五册),《工艺类·以大豆制烟筒》,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2374 页。
    ①【清】陆耀:《烟谱·器具第三》,光绪二年刻本。
    ②【清】陈琮:《烟草谱》卷 5,《徐以生阶五》,续修四库全书本。
    ③【清】朱履中:《淡巴菰百咏》,小酉山房嘉庆二年刻本。
    ④【清】陆耀:《烟谱》,《附录》,《烟草歌》,光绪二年刻本。
    ⑤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1),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32 页。
    ⑥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1),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63 页。
    ①【清】蔡家琬:《烟谱》,道光十六年刻本。
    ②【清】褚逢椿、顾禄:《烟草录》,嘉庆十三年颐素草堂刻本。
    ③【清】褚逢椿、顾禄:《烟草录》,嘉庆十三年颐素草堂刻本。
    ①仲富兰:《风物考》,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94 页。
    ②王安珠:《中国烟具文化》,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00 页。
    ③明炉、雪娃:《中国烟文化史稿》,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85-186 页。
    ④【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卷 8,道光十六年刻本。
    ⑤【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吸水烟》,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355 页。
    ①【清】陆耀:《烟谱·器具第三》,光绪二年刻本。
    ②仲富兰:《风物考》,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96 页。
    ③王安珠:《中国烟具文化》,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4 页。
    ④【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黄菊人吸水烟》,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356 页。
    ⑤【清】方浚师撰,盛冬铃点校:《焦轩随录·续录》卷 6,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226 页。
    ⑥【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吸水烟》,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354 页。
    ①【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②【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舒铁云吸水烟》,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356 页。
    ③ 王安珠:《中国烟具文化》,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2 页。
    ④【清】方浚师撰,盛冬铃点校:《焦轩随录·续录》卷 6,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226 页。
    ⑤【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吸水烟》,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354-6355 页。
    ①【清】陈琮:《烟草谱》卷 1,《水烟》,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王安珠:《中国烟具文化》,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3 页。
    ③【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吸水烟用纸媒》,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355 页。
    ④【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吸水烟用纸媒》,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355 页。
    ①【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吸水烟用纸媒》,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355 页。
    ②【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吸水烟用纸媒》,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054 页。
    ③ “勇卢”为传说中的鼻神。《太平御览》《神鬼部》卷 881 里说:“鼻神名勇卢。”‘闲诘’为闲话也。
    ④【清】赵之谦:《勇卢闲诘》,绍兴墨润堂书苑民国十八年影印本。
    ⑤《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125 页。
    ⑥【清】赵之谦:《勇卢闲诘》引《随銮纪恩》,绍兴墨润堂书苑民国十八年影印本。
    ⑦【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吸鼻烟》,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364 页。
    ⑧【清】赵之谦:《勇卢闲诘·自序》,绍兴墨润堂书苑民国十八年影印本。
    ①杨国安:《中国烟草文化集林》,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99 页。
    ②【清】王訢:《食烟考》,嘉庆十年刻本。
    ③【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④杨国安:《中国烟草文化集林》,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201-202 页。
    ①【清】赵之谦:《勇卢闲诘》,绍兴墨润堂书苑民国十八年影印本。
    ②【清】赵之谦:《勇卢闲诘》,绍兴墨润堂书苑民国十八年影印本。
    ③【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吸鼻烟》,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364 页。
    ④【清】赵之谦:《勇卢闲诘》,绍兴墨润堂书苑民国十八年影印本。
    ⑤【清】赵之谦:《勇卢闲诘》,绍兴墨润堂书苑民国十八年影印本。
    ⑥【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续编·鼻烟》,北京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53 页。
    ①【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卷 5,《鼻烟》,嘉庆年间刻本。
    ②【清】陆耀:《烟谱·好尚第四》,光绪二年刻本。
    ③【清】刘廷玑撰,张守谦点校:《在园杂志》卷 3,《烟草》,中华书局 2005 年版。
    ④【清】陆耀:《烟谱·好尚第四》,光绪二年刻本。
    ⑤【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吸鼻烟》,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364 页。
    ⑥【清】赵之谦:《勇卢闲诘》引《随銮纪恩》,绍兴墨润堂书苑民国十八年影印本。
    ⑦【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续编·鼻烟》,北京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50 页。
    ⑧【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续编·鼻烟》,北京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51 页。
    ①【清】赵之谦:《勇卢闲诘》,绍兴墨润堂书苑民国十八年影印本。
    ②【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二册),《物品类·鼻烟壶》,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354 页。
    ③【清】赵之谦:《勇卢闲诘》,绍兴墨润堂书苑民国十八年影印本。
    ④【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续编·鼻烟壶》,北京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57-458 页。
    ⑤【清】陆耀:《烟谱·好尚第四》,光绪二年刻本。
    ⑥瞿兑之:《杶庐所闻录·养和室随笔》,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72 页。
    ⑦【清】李伯元:《南亭四话》卷 4,载《李伯元全集》(第 4 册),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40 页。
    ①【清】陈琮:《烟草谱》卷 1,《鼻烟》,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清】赵之谦:《勇卢闲诘》,绍兴墨润堂书苑民国十八年影印本。
    ③瞿兑之:《杶庐所闻录·养和室随笔》,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72 页。
    ④【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续编·鼻烟壶》,北京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59 页。
    ⑤【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续编·鼻烟壶》,北京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59 页。
    ⑥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一),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41 页。
    ⑦【清】王士祯撰,湛之点校:《香祖笔记》卷 7,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131 页。
    ⑧【清】赵之谦:《勇卢闲诘》,绍兴墨润堂书苑民国十八年影印本。
    ①明炉、雷娃编着:《中国烟文化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7 页。另据朱家溍《工艺美术史料》引证的清宫档案记载:“雍正八年三月初六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郎中海望持进画飞鸣食宿雁珐琅烟壶一对,呈进。奉旨:此鼻烟壶画得甚好,烧造得亦甚好,画此烟壶是何人?烧造是何人?钦此。”(转引元朗、谭红编著:《烟瘾·酒嗜·茶趣》,巴蜀书社 1989 年出版,第 45 页)
    ②明炉、雷娃编着:《中国烟文化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7 页。
    ③明炉、雪娃:《中国烟文化史稿》,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8 页。
    ④【清】赵之谦:《勇卢闲诘》,绍兴墨润堂书苑民国十八年影印本。
    ⑤宋海洋:《鼻烟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1 页。
    ①宋海洋:《鼻烟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4 页。
    ②【美】卫三畏著,陈俱译:《中国总论》(上),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7 页。
    ③朱培初:《鼻烟壶史话》,紫禁城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6 页。
    ①【清】徐珂:《清稗类钞》(第七册),《豪侈类·和珅有真珠鼻烟壶》,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3278 页。
    ②元朗、谭红编著:《烟瘾·酒嗜·茶趣》,巴蜀书社 1989 年出版,第 50-51 页。
    ③【清】徐珂:《清稗类钞》(第七册),《豪侈类·德晓峰蓄鼻烟壶》,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3296 页。
    ④【清】王訢:《食烟考》,嘉庆十年刻本。
    ⑤【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 2,载《李伯元全集》(第 4 册),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0 页。
    ⑥【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 15,载《李伯元全集》(第 4 册),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190 页。
    ⑦【清】赵之谦:《勇卢闲诘·后序》,绍兴墨润堂书苑民国十八年影印本。
    ①【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续编·鼻烟壶》,北京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59 页。
    ②王安珠:《中国烟具文化》,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4 页。
    ③【清】徐珂:《清稗类钞》(第七册),《豪侈类·程长庚与某王赛鼻烟》,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3296-3297页。
    ①【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续编·鼻烟壶》,北京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59-460 页。
    ②【清】赵之谦:《勇卢闲诘》,绍兴墨润堂书苑民国十八年影印本。
    ③ 顾卫民:《中国天主教编年史》,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60 页。
    ①【清】赵之谦:《勇卢闲诘》,绍兴墨润堂书苑民国十八年影印本。
    ②【英】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48-550 页。
    ③ 唐鲁孙:《中国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40 页。
    ④《世宗宪皇帝硃批谕旨》卷 34,卷 45 上,卷 106,卷 107,卷 125 之 4,卷 125 之 10 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10,卷 11,卷 19,卷 22,卷 29,卷 33,卷 34,卷 36,卷 37,卷 42,卷57,卷 62;《续编》卷 5,卷 21,卷 2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杨国安:《中国烟草文化集林》,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200 页。
    ②元朗、谭红编著:《烟瘾·酒嗜·茶趣》,巴蜀书社 1989 年出版,第 50 页。
    ③刘翔:《明清两代的烟草生产》,载《农业考古》1993 年第 1 期。
    ④【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续编·鼻烟壶》,北京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61 页。
     ①【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续编·鼻烟壶》,北京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61 页。
    ①【清】徐珂:《清稗类钞》(第五册),《农商类·郑翁以烟叶致富》,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2328-2329 页。
    ②【清】陈琮:《烟草谱》卷 2,《贩烟》,续修四库全书本。
    ③陈登原:《国史旧闻》第三分册,卷 51,中华书局 2000 年版,第 382 页。
    ④【清】陈琮:《烟草谱》卷 2,《贩烟》,续修四库全书本。
    ⑤【清】王逋:《蚓庵琐语》,光绪五年刻本。
    ⑥林仁川:《明清福建烟草的生产与贸易》,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 年第 3 期。
    ①《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 238,《兖州府物产考》
    ②【清】包世臣:《安吴四种》卷 6,《闸河日记》,同治十一年刊本。
    ③【清】贺长龄等:《皇朝经世文编》卷 36,《户政》11,岳振川《府志食货论》
    ④同治《衡阳县志》卷 11,《货殖》6
    ⑤顾阿朝等编著:《北京烟草志》,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72 页。
    ①房建昌:《内蒙古烟草小史》,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4 年第 3 期。
    ②《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 148 页。
    ③【清】陈琮:《烟草谱》卷 2,《烟桌》,续修四库全书本。
    ④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4),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627 页。
     ①【清】陈琮:《烟草谱》卷 3,《匡烟》,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第 111 页。
    ②《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第 131 页。
    ③乾隆《福宁府志》卷 12,《食货志》,《物产》
    ④乾隆《福宁府志》卷 12,《食货志》,《物产》
    ⑤乾隆《延长县志》卷 10,《艺文志》,《示谕》
    ①乾隆《延长县志》卷 10,《艺文志》,《示谕》
    ②乾隆《延长县志》卷 10,《艺文志》,《示谕》
    ③乾隆《延长县志》卷 10,《艺文志》,《示谕》
    ①周源和:《清代人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2 年第 2 期。
    ②【清】严如熤:《三省山内风土杂识》,陕西通志馆民国二十四年印。
    ③乾隆《嵩县志》卷 15,《食货》
    ①《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48 页。
    ②【清】严如熤:《乐园文钞》卷 7,《复查山内匪徒禀》,清道光间刻本。
    ③道光《鹤峰州志》卷 6,《风俗》
    ④同治《宜昌府志》卷 16,《杂载》。
    ⑤道光《武宁县志》卷 11,《风俗》
    ①《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177 页。
    ②光绪《乌程县志》卷 35,《杂识》3,沈尧《落帆楼杂著》
    ③道光《徽州府志》卷 5 之 2,《食货志》,《物产》,《谷粟》
    ④郭松义:《玉米、番薯在中国传播中的一些问题》,载《清史论丛》第七辑,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⑤道光《祁门县志》卷 12,《水利志》,《水碓》
    ⑥嘉庆《旌德县志》卷 5,《食货》,《物产》,《谷属》
    ①《留坝厅足征录》卷 2,《诗征》,王志祈《栈道山田》。转引自郭松义:《玉米、番薯在中国传播中的一些问题》,载《清史论丛》第七辑,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②【清】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湖广奏稿》,《筹防襄河堤工折》,清光绪间刻本。
    ③《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34 页。
    ④《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157 页。
    ⑤《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177 页。
    ①《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177 页。
    ②《清文宗实录》卷 20,道光三十年十月辛巳
    ③嘉庆《宁国府志》卷 18,《食货志》,《物产》
    ④《清文宗实录》卷 20,道光三十年十月辛巳
    ⑤嘉庆《旌德县志》卷 5,《食货》,《物产》,《谷属》
    ⑥【清】陶澍:《陶文毅公全集》卷 26,《会同皖抚查禁棚民开垦折子》,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嘉庆《西安县志》卷 21,《物产》,《谷类》
    ②《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177 页。
    ③道光《西乡县志》卷 4,《水利》
    ①【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17-18 页。
    ②【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23 页。
    ③【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20 页。
    ④【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20-21 页。
     ①【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21-22 页。
    ①【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36-40 页。
    ②【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23 页。
    ③【明】徐光启:《徐光启集》(下)附录一,《传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552 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 251,《徐光启传》,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6493,6494 页。
    ①【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凡例》
    ②【明】徐光启:《甘薯疏·序》,收入《徐光启著译集》11,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
    ③【明】徐光启:《甘薯疏·土宜》,收入《徐光启著译集》11,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
    ①【明】徐光启:《徐光启集》(下)卷 11,《书牍》2,《家书》12,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493 页。
    ②【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 27,《树艺》,《蓏部》,《甘薯》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 27,《树艺》,《蓏部》,《甘薯》
    ④【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 27,《树艺》,《蓏部》,《甘薯》
    ①【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 27,《树艺》,《蓏部》,《甘薯》
    ②【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 27,《树艺》,《蓏部》,《甘薯》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 27,《树艺》,《蓏部》,《甘薯》
    ④【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 27,《树艺》,《蓏部》,《甘薯》
    ⑤【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 27,《树艺》,《蓏部》,《甘薯》。徐光启《甘薯疏》里说“……掘土丈余,未见水湿,但入地窖”,与《农政全书》所载略有不同。
    ①【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 27,《树艺》,《蓏部》,《甘薯》
    ②【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 27,《树艺》,《蓏部》,《甘薯》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 27,《树艺》,《蓏部》,《甘薯》
    ④【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 27,《树艺》,《蓏部》,《甘薯》
    ⑤【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 27,《树艺》,《蓏部》,《甘薯》
    ⑥【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 27,《树艺》,《蓏部》,《甘薯》
    ①【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 27,《树艺》,《蓏部》,《甘薯》
    ②【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 27,《树艺》,《蓏部》,《甘薯》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 27,《树艺》,《蓏部》,《甘薯》
    ④【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 27,《树艺》,《蓏部》,《甘薯》
    ⑤【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 27,《树艺》,《蓏部》,《甘薯》
    ⑥【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 27,《树艺》,《蓏部》,《甘薯》
     ①【明】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亨部》,《蔬谱》,《甘薯》,两仪堂藏本。
    ① 陈冬生:《甘薯在山东传播种植史略》,载《农业考古》1991 第 1 期。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档案》。《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251 页。
    ①【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24 页。
    ②【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28 页。
    ③【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24 页。
    ④【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24-25 页。
    ⑤【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25 页。
    ⑥ 乾隆《胶州志》卷 6,《物产》
    ⑦【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26-27 页。
    ⑧【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27 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 1235,乾隆五十年七月甲子
    ②【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31 页。
    ③【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26 页。
    ④ 道光《胶州志》卷 27,《列传》
    ⑤【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26 页。
    ⑥【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25 页。
    ⑦【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25 页。
    ①【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第 25-26 页。
    ②【清】陆耀:《甘薯录·序》,收入【清】张潮辑《昭代丛书》。
    ③【清】陆耀:《甘薯录》,《跋》,收入【清】张潮辑《昭代丛书》。
    ④【清】陆耀:《甘薯录》,《取种》,收入【清】张潮辑《昭代丛书》。
    ⑤【清】陆耀:《甘薯录》,《藏实》,收入【清】张潮辑《昭代丛书》。
    ①【清】徐楝辑:《牧令书辑要》卷 3,《农桑》,《种薯》,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②【清】徐楝辑:《牧令书辑要》卷 3,《农桑》,《种薯》,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③【清】徐楝辑:《牧令书辑要》卷 3,《农桑》,《种薯》,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①【清】徐楝辑:《牧令书辑要》卷 3,《农桑》,《种薯》,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②【清】徐楝辑:《牧令书辑要》卷 3,《农桑》,《种薯》,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③【清】徐楝辑:《牧令书辑要》卷 3,《农桑》,《种薯》,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④【清】徐楝辑:《牧令书辑要》卷 3,《农桑》,《种薯》,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⑤【清】徐楝辑:《牧令书辑要》卷 3,《农桑》,《种薯》,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①乾隆《正定府志》卷 20,《物产》
    ②乾隆《通州志》卷 9,《风土志》《土产》,《谷之属》
    ③光绪《保定府志》卷 27,《户政略》,《物产》
    ④乾隆《行唐县志》卷 5《种植》;光绪《保定府志》卷 27,《物产》
    ⑤光绪《吴江县续志》卷 17《治绩》,《王锟》
    ⑥乾隆《汝州续志》卷 4,《物产》
    ⑦【清】檀萃:《滇海虞衡志》卷 11,《志草木》
    ①【清】陈宏谋:《培远堂偶存稿》,《文檄》20,《劝种甘薯檄》,光绪二十二年铅印本。
    ②【清】陈宏谋:《培远堂偶存稿》,《文檄》20,《劝种甘薯示》,光绪二十二年铅印本。
    ③乾隆《重修盩厔县志》卷 14,《拾遗》引《恒州偶录》
    ①【清】陈宏谋:《培远堂偶存稿》,《文檄》22,《劝民领种甘薯谕》,光绪二十二年铅印本。
    ②道光《紫阳县志》卷 3,《食货志》,《树艺》
    ③道光《紫阳县志》卷 8,《艺文志》,《示》,陈仅《劝谕广种红蕱晒丝备荒示》
    ④道光《紫阳县志》卷 8,《艺文志》,《示》,陈仅《劝谕广种红蕱晒丝备荒示》
    ①道光《紫阳县志》卷 8,《艺文志》,《诗》,陈仅《劝民种蕱备荒六十韵》
    ②嘉庆《平江县志》卷 14,《名宦志》
    ①乾隆八年(1743 年)修,乾隆二十年(1755 年)增修《平江县志》卷之终,《附考》
    ②嘉庆《宁远县志》卷 6,《名宦志》
    ③道光《永州府志》卷 7 上,《食货志》,《物产》
    ④道光《永州府志》卷 5 上,《风俗志》,《生计》,李宗传《劝民广种植谕文》
    ⑤同治《宜昌府志》卷 14,《艺文》,《诗》
    ①乾隆《望江县志》卷 2,《地理志》,《物产》,《蔬类》
    ②《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347 页。
    ③民国《江津县志》卷 11,《风土志》,《土产》,《蔬类》
    ④光绪《黔江县志》卷 3,《食货》,《物产》,《国朝邑侯翁公若梅<金薯传习录>书后并颂》。
    ⑤光绪《黔江县志》卷 3,《食货》,《物产》,《国朝邑侯翁公若梅<金薯传习录>书后并颂》。
    ①光绪《黔江县志》卷 3,《食货》,《物产》,《国朝邑侯翁公若梅<金薯传习录>书后并颂》。
    ②光绪《黎平府志》卷 3 下,《农桑》,《物产》
    ③光绪《黎平府志》卷 3 下,《农桑》,《物产》
    ①《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第 296-297 页。
    ②《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第 297 页。
    ③《清高宗实录》卷 1234,乾隆五十年七月辛酉
    ④《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第 298 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 1236,乾隆五十年八月庚辰
    ②【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8,《诸蔬部》,《甘儲》,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③《清高宗实录》卷 1268,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癸未
    ④《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第 298 页。
    ⑤ 同治《义宁州志》卷 8,《地理志》,《土产》
    ⑥《清高宗实录》卷 1235,乾隆五十年七月甲子
    ①《清高宗实录》卷 1240,乾隆五十年十月壬午
    ①康熙《龙岩县志》卷 2,《土产》
    ②【清】贺长龄等:《皇朝经世文编》卷 36,《户政》11,郭起元《论闽省务本节用书》
    ③【清】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下,《集外文》卷 1,《请禁烧酒种烟第三札子》,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
    ④【清】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下,《集外文》卷 1,《请定经制札子》,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
    ⑤【清】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下,《集外文》卷 1,《请定经制札子》,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
    ⑥《清高宗实录》卷 194,乾隆八年六月癸丑
    ⑦《清高宗实录》卷 409,乾隆十七年二月戊申
    ⑧《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215 页。
    ⑨ 《清高宗实录》卷 397,乾隆十六年八月壬戌
    ⑩ 【清】贺长龄等:《皇朝经世文编》卷 36,《户政》11,岳振川《府志食货论》 11 【清】包世臣:《齐民四术》二,《农》二,《庚辰杂著》二。见《安吴四种》,同治十一年刊本。 12【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卷 3,道光二十五年刻本。
    ①【清】吴树声:《沂水桑麻话》,咸丰四年刻本。
    ② 嘉庆《四川通志》卷 75,《食货》,《物产》,彭遵泗《蜀中烟说》
    ③ 闵宗殿,纪曙春主编:《中国农业文明史话》,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61 页。
    ④【清】陆耀:《烟谱·生产第一》,光绪二年刻本。
    ⑤【清】贺长龄等:《皇朝经世文编》卷 36,《户政》11,郭起元《论闽省务本节用书》
    ⑥ 原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清代文字狱档》,第五辑,上海书店 1986 年版,第 50 页。
     ①【清】包世臣:《齐民四术》二,《农》二,《庚辰杂著》二。见《安吴四种》,同治十一年刊本。
    ①《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214-215 页。
    ②《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170 页。
    ③【清】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 42,《计日集》,《自汶上至济宁田间多种蓝及烟草》,《四部丛刊》本。
    ④《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215 页。
    ①《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213 页。
    ①《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215-216 页。
    ②【清】包世臣:《齐民四术》二,《农》二,《庚辰杂著》二。见《安吴四种》,同治十一年刊本。
    ③【清】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下,《集外文》卷 1,《请定经制札子》,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
    ④【清】蔡家琬:《烟谱》,道光十六年刻本。
    ⑤【清】贺长龄等:《皇清经世文编》卷 36,《户政》11,郭起元《论闽省务本节用书》
    ①《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168 页。
    ②【清】方以智:《物理小识》卷 9,《草木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 57,中华书局 1980 年版,第 3627 页。
    ④【清】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篡》。《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166 页。
    ⑤ 汪茂和主编:《中国养生宝典》(上),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949 页。
    ⑥ 汪茂和主编:《中国养生宝典》(上),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949-950 页。
    ⑦【清】陈琮:《烟草谱》卷 5,《张翔凤》,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②【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③【清】蔡家琬:《烟谱》,道光十六年刻本。
    ④【清】陈琮:《烟草谱》卷 2,《恶烟》,续修四库全书本。
    ⑤【清】陈琮:《烟草谱》卷 3,《烟喷人面》,续修四库全书本。
    ⑥ 屠地:《明清之际吸烟状》,《中国史研究》1985 年第 3 期。
    ①《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下),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2 页。
    ②【清】陈琮:《烟草谱》卷 5,《张翔凤》,续修四库全书本。
    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2 页。
    ④【清】叶梦珠撰,来新夏点校:《阅世编》卷 7,《种植》,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
    ⑤《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4 页。
    ①【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卷 11,《吃烟事述》,道光二十八年刻本。
    ②《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下),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1 页。
    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下),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1 页。
    ④【清】方以智:《物理小识》,卷 9,《草木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清】谈迁著,罗仲辉、胡明点校:《枣林杂俎》中集,《荣植·金丝烟》,中华书局 2006 年版。
    ⑥《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下),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2 页。
    ⑦《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2 页。
    ⑧【清】叶梦珠撰,来新夏点校:《阅世编》卷 7,《种植》,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
    ⑨陶卫宁: 《明清政府的禁烟及其政策的演变》,载《唐都学刊》2003 年第 1 期。
    ①【清】王先谦:《东华录》,太宗天聪八年十二月甲辰
    ②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 57,中华书局 1980 年版,第 3627 页。
    ③《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164 页。
    ①《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163 页。
    ②丛佩远:《烟草传入东北的途径与年代》,载《北方文物》2003 年第 4 期。
    ③【清】王先谦:《东华录》,太宗崇德六年二月戊申
    ④【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卷 11,《吃烟事述》,道光二十八年刻本。
    ①【清】汪师韩:《金丝录》,《炯戒》,收入《中国烟业史汇典》。
    ②《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卷 11,《吃烟事述》,道光二十八年刻本。
    ④【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四册),《讥讽类·赐水晶烟管》,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1554-1555 页。
    ①【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 3,《圣祖不喜吸烟》,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②【清】朱履中:《淡巴菰百咏》,小酉山房嘉庆二年刻本。
    ③【清】汪师韩:《金丝录》,《品题》
    ④《世宗宪皇帝圣训》卷 25,雍正五年三月庚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清世宗实录》卷 59,雍正五年七月甲子
    ①【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 5,载《李伯元全集》(第 4 册),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60 页。
    ②【清】李伯元:《南亭四话》卷 3,载《李伯元全集》(第 4 册),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72 页。
    ③【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 290,《方苞传》,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1071 页。
    ④【清】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下,《集外文》卷 1,《请定经制札子》,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
    ①《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第 75 页。
    ②《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第 75 页。
    ③《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第 75 页。
    ④《清高宗实录》卷 194,乾隆八年六月癸丑
    ⑤《清高宗实录》卷 207,乾隆八年十二月戊寅
    ①【清】陈琮:《烟草谱》卷 2,《烟禁》,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174 页。
    ③《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174-175 页。
    ④【清】陈琮:《烟草谱》卷 2,《烟税》,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 50,《户部·杂赋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马建忠:《适可斋纪言纪行》卷 3,《上李相伯覆议何学士奏设水师书》。收入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16 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③杨国安:《中国烟草文化集林》,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52 页。
    ①《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1-52 页。
    ②【清】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下,《集外文》卷 1,《请定经制札子》,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
    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下),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2 页。
    ④【清】方式济:《龙沙纪略》,《经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清】王士祯撰,湛之点校:《香祖笔记》卷 3,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45 页。
    ⑥【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舒铁云吸水烟》,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356 页。
    ⑦嘉庆《四川通志》卷 75,《食货》,《物产》,彭遵泗《蜀中烟说》
    ⑧【清】陈琮:《烟草谱》卷 5,《张翔凤》,续修四库全书本。
    ⑨《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217 页。
    ①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第 443、646-647 页。
    ②“区田”是指投入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在治田、育苗、施肥、管理、收采等方面实行的一整套集约化工作方式,耗费人力、财力颇为巨大。
    ③《中国烟业史汇典》,第 215 页。
    ④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3),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353 页。
    ⑤乾隆《瑞金县志》卷 2,《物产》
    ⑥【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卷 8,道光十六年刻本。
    ⑦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 57,中华书局 1980 年版,第 3755 页。
    ①【清】赵之谦:《勇卢闲诘》,绍兴墨润堂书苑民国十八年影印本。
    ②【清】赵之谦:《勇卢闲诘》,绍兴墨润堂书苑民国十八年影印本。
    ③ 明炉、雷娃编着:《中国烟文化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6-57 页。
    ④【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余录》卷 3,中华书局 2005 年版,等 374 页。
    ⑤【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德宗嗜茶烟》,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306 页。
    ⑥《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91 页。
    ⑦《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346 页。
    ①《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346 页。
    ②《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346 页。
    ③童燕:《水烟袋》,载《紫禁城》1985 年第 3 期。
    ④《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182 页。
    ⑤《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346 页。
    ⑥唐鲁孙:《中国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46 页。
    ①【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吸旱烟》,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357 页。
    ②【清】陈琮:《烟草谱》卷 5,《陈元龙广陵》,续修四库全书本。
    ③【清】王士祯撰,张也林点校:《分甘余话》卷 2,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30 页。
    ④【清】龚炜撰,钱炳寰点校:《巢林笔谈·续编》卷下,《烟瘾》,中华书局 1997 年版。
    ①王德明、李苏澜、王舒悦编著:《古代咏物诗精选点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349 页。餐霞术在这里是形容吸烟,呼龙比喻种植烟草,纫佩是指把烟草切成丝带在身上,辱荷为承蒙之意,尚书是指嗜好吸烟的乾隆年间的礼部尚书韩慕庐。
    ②【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纪文达嗜旱烟》,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358 页。
    ③【清】姚元之撰,李解民点校:《竹叶亭杂记》卷 5,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110 页。
    ④【清】方浚师撰,盛冬铃点校:《焦轩随录·续录》卷 6,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226-227 页。
    ⑤【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 5,载《李伯元全集》(第 4 册),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60-61 页。
    ①【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 5,《经文达烟量》,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②【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纪文达嗜旱烟》,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358 页。
    ③【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彭刚直吸旱烟》,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358 页。
    ④【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张文襄嗜旱烟》,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358 页。
    ⑤【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 12,载《李伯元全集》(第 4 册),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151 页。
    ⑥【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以足跟为烟碟》,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364-6365 页。
    ①【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二册),《物品类·水烟袋》,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053 页。
    ②【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二册),《物品类·水烟袋》,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053-6054 页。
    ③【清】徐珂:《清稗类钞》(第七册),《豪侈类·耆英吸鼻烟》,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3285 页。
    ①【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王步云吸鼻烟》,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6365 页。
    ②【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 2,载《李伯元全集》(第 4 册),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8 页。
    ③【英】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71 页。
    ④【英】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18 页。
    ①【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续编·鼻烟》,北京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51-452 页。
    ②【清】蔡家琬:《烟谱》,道光十六年刻本。
    ①【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 2,《烟草火》,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②【清】陈琮:《烟草谱》卷 4,《戒》,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72 页。
    ②《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89 页。
    ③《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631 页。
    ④《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16-117 页。
    ⑤《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75 页。
    ⑥据民国二十五年《涿县志》第三编《经济》第一卷《实业》记载:“主要农作物的产量,麦约十九万余石,谷约十二万五千六百五十石,高粱约七万余石,玉蜀黍约三十八万余石,……红薯约五千万斤。”(《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 51 页。)
    ①章楷、李根蟠:《玉米在我国粮食作物中地位的变化——兼论我国玉米生产的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关系》,载《农业考古》1983 年第 2 期。
    ①《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三种·粮食作物》上编,第 605 页。
    ②【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卷 6,《蔬类·甘薯》,商务印书馆 1957 年版。
    ③道光《武康县志》卷 4,《地域志》4,《水利》
    ④《清史资料》第七辑,第 393 页。
    ①【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卷 11,《吃烟事述》,道光二十八年刻本。
    ②【宋】吴自牧:《梦梁录》卷 16,《鲞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清】刘廷玑撰,张守谦点校:《在园杂志》卷 3,《烟草》,中华书局 2005 年版。
    ④赵荣光:《中国古代庶民饮食生活》,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1997 年版,第 78 页。
    ⑤屠地:《明清之际吸烟状》,《中国史研究》1985 年第 3 期。
    《清世宗实录》,中华书局 1985 年影印版。
    《清高宗实录》,中华书局 1985 年影印版。
    《清文宗实录》,中华书局 1987 年影印版。
    《世宗宪皇帝硃批谕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世宗宪皇帝圣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钦定授时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收于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 74 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 61 年版。
    【清】张鹏飞:《皇朝经世文编补》,道光七年来鹿堂刻本。
    【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民国四年版。
    【清】傅恒等纂:《平定准噶尔方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王先谦:《东华录》,光绪间刻本。
    【清】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光绪间刻本。
    【清】卢坤:《秦疆治略》,道光间刻本。
    【清】徐楝辑:《牧令书辑要》,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形势录》,收入【清】王锡祺编《小方壶舆地丛书》。
    【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马建忠:《适可斋纪言纪行》,收入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16 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1999 年版(简体本)。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民国】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 1997 年版。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陆羽:《茶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李肇《唐国史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梅鼎祚编:《西晋文纪》,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兰茂:《滇南本草》,收入【民国】赵藩辑《云南丛书》初编。
    【明】李日华:《紫桃轩又缀》,收入【清】孙福清辑《檇李遗书》。
    【明】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两仪堂藏本。
    【明】徐光启著,陈焕良、罗文华校注:《农政全书》(上、下),岳麓书社 2002 年版。
    【明】宋应星著,管巧灵等校点:《天工开物》,岳麓书社 2004 年版。
    【明】徐光启:《甘薯疏》,收入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主编《徐光启著译集》11,上海古籍出
    版社 1983 年版。
    【明】何乔远:《闽书》,崇祯年间刻本。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 年版。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收入【清】吴弥光编《胜朝遗事》。
    【明】倪朱谟:《本草汇言》,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徐光启撰,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年版。
    【清】刘大魁:《海峰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张介宾著,赵立勋主校:《景岳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年版。
    【清】王士祯撰,湛之点校:《香祖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
    【清】叶梦珠撰,来新夏点校:《阅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
    【清】施鸿保:《闽杂记》,咸丰八年刻本。
    【清】顾炎武:《日知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谈迁著,罗仲辉、胡明点校:《枣林杂俎》,中华书局 2006 年版。
    【清】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
    【清】吴振棫撰,童正伦点?骸堆月肌罚谢榫?2005 年版。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 1997 年版。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道光二十八年刻本。
    【清】吴熊光:《伊江笔录》,清广雅书局刻本。
    【清】章杏云:《饮食辩录》,道光三年刻本。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纪》,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
    【清】梁章钜:《退庵随笔》,道光十六年刻本。
    【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商务印书馆 1957 年版。
    【清】严如熤:《三省山内风土杂识》,陕西通志馆民国二十四年印,收入《关中丛书》。
    【清】严如熤:《乐园文钞》,清道光间刻本。
    【清】陈宏谋:《培远堂偶存稿》,光绪二十二年铅印本。
    【清】龚炜撰,钱炳寰点校:《巢林笔谈》,中华书局 1997 年版。
    【清】刘献廷著,汪北平、夏志和标点:《广阳杂记》,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清】王士祯撰,张也林点校:《分甘余话》,中华书局 1997 年版。
    【清】方濬师撰,盛冬铃点校:《蕉轩随録·续録》,中华书局 1997 年版。
    【清】刘廷玑撰,张守谦点校:《在园杂志》,中华书局 2005 年版。
    【清】姚元之撰,李解民点校:《竹叶亭杂记》,中华书局 1997 年版。
    【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清】童岳荐编撰,张延年校注:《调鼎集》,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 年版。
    【清】张宗法:《三农纪》,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汪灏:《广群芳谱》,商务印书馆 1935 年版。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农业出版社 1982 年影印本。
    【清】陆耀:《甘薯录》,收入【清】张潮辑《昭代丛书》。
    【清】方以智:《物理小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王逋:《蚓庵琐语》,光绪五年刻本。
    【清】汪师韩著,杨国安校注:《金丝录》,收入《中国烟业史汇典》。
    【清】蔡家琬:《烟谱》,道光十六年刻本,收入《拜梅山房几上书》。
    【清】陆耀:《烟谱》,光绪二年刻本,收入张潮辑《昭代丛书》
    【清】王訢,杨国安校注:《食烟考》,嘉庆十年刻本,收入《中国烟业史汇典》。
    【清】褚逢椿、顾禄辑,杨国安校注:《烟草录》,嘉庆十三年颐素草堂刻本,收入《中国烟业史汇典》。
    【清】朱履中著,杨国安校注:《淡巴菰百咏》,小酉山房嘉庆二年刻本,收入《中国烟业史汇典》。
    【清】陈琮:《烟草谱》,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赵之谦:《勇卢闲诘》,绍兴墨润堂书苑民国十八年影印本,收入《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
    【清】张璐:《本经逢原》,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光绪十年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
    【清】王昂:《本草备要》,光绪七年扫叶山房藏本。
    【清】郭云陞:《救荒简易书》,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何刚德:《抚郡农产考略》,续修四库全书本。
    【民国】赵汝珍编述,石山人标点:《古玩指南全编》,北京出版社 1996 年版。
    【清】王培荀:《乡园忆旧》,道光二十五年刻本。
    【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嘉庆年间刻本。
    【清】查为仁:《莲坡诗话》,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诸联:《明斋小识》,道光年间刻本。
    【明】谢肇淛:《五杂组》,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清】黄本骥:《湖南方物志》,道光二十六年知敬学斋藏本。
    【清】吴树声:《沂水桑麻话》,咸丰四年刻本。
    【清】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民国四年仲秋普新书局石印本。
    【清】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
    【清】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四部丛刊本。
    【清】厉鹗:《樊榭山房文集》,四部丛刊本。
    【清】徐珂编撰:《清稗类钞》(1-13 册),中华书局 2003 年版。
    【清】陶澍:《陶文毅公全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包世臣:《安吴四种》,同治十一年刊本。 陈登原:《国史旧闻》第三分册,中华书局 2000 年版。
    【清】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年版(以《胭脂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为底本,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
    【香港】太平书局 1998 年据明万历年间刊本影印版。
    【明】曾嘉诰修,汪心纂:嘉靖《尉氏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明】林鸾纂修:嘉靖《襄城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明】刘讱纂修:嘉靖《鄢陵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明】赵时春纂修:嘉靖《平凉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明】周泗纂修:嘉靖《巩县志》,民国二十四年泾川图书馆据嘉靖三十四年刻本重刻。
    【明】李贤等纂修:《明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和珅等修纂:乾隆《大清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和珅、梁国治等修纂:乾隆《热河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阿桂、刘谨之等修纂:乾隆《盛京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鄂尔泰、靖道谟等修纂:乾隆《云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唐执玉、李卫等修纂:雍正《畿辅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田文镜、王仕俊等修纂:雍正《河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金鉷、钱元昌等修纂:雍正《广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郝玉麟修,鲁曾煜纂:雍正《广东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刘于义、沈青崖等修纂:雍正《陕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岳濬、杜诏等修纂:乾隆《山东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觉罗石麟、储大文等修纂:雍正《山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许容、李迪等修纂:乾隆《甘肃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常明、杨芳灿等纂修:嘉庆《四川通志》,巴蜀书社 1984 年影印本。
    【清】卞宝第、李瀚章等纂修:光绪《湖南通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年影印本。
    【清】方式济撰:《龙沙纪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刘厚滋、沈溃修,王观潮纂:道光《尉氏县志》,道光十一年刻本。
    【清】余缙修,李嵩阳纂:顺治十六年《封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清】阿思哈、嵩贵纂修:乾隆《续河南通志》,乾隆三十二年刻本。
    【清】景沦修,谢增纂:嘉庆《密县志》,嘉庆二十年刻本。
    【清】吴若烺修,路春林纂:同治《中牟县志》,同治九年刻本。
    【清】黄本诚纂修:乾隆《新郑县志》,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清】李述武等修纂:乾隆《巩县志》,民国十二年据乾隆五十四年刻本铅印。
    【清】谈諟曾修,杨仲震纂:乾隆《阳武县志》,乾隆十年刻本。
    【清】徐元、赵擢彤、宋缙等纂修:嘉庆《孟津县志》,嘉庆二十一年刻本。
    【清】康基渊纂修:乾隆《嵩县志》,乾隆三十二年刻本。
    【清】张淑载修,鲁曾煜纂:乾隆《祥符县志》,乾隆四年刻本。
    【清】黄舒昺修,沈传义纂:光绪《祥符县志》,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清】周玑修,朱璘纂:乾隆《杞县志》,乾隆五十三年刻本。
    【清】武从超修,赵文琳纂:宣统《陈留县志》,宣统二年石印本。
    【清】纪黄中、王绩修,宋宣纂:乾隆《仪封县志》,民国二十四年河南建华印刷所据乾隆二十九年刻本铅印。
    【清】王德瑛纂修:道光《扶沟县志》,道光十三年刻本。
    【清】朱炜修,姚椿、洪符孙纂:道光《禹州志》,道光十五年刻本。
    【清】武开吉纂修:嘉庆《商城县志》,嘉庆八年刻本。
    【清】周际华修,戴铭纂:道光《辉县志》,道光十五年刻本。
    【清】戴凤翔修,高崧、江练纂:道光《太康县志》,道光八年刻本。
    【清】张道超修,马九功纂:道光《重修伊阳县志》,道光十八年刻本。
    【清】汤毓倬修,孙星衍、武亿纂:乾隆《偃师县志》,乾隆五十四年刻本。
    【清】赵开元修,畅俊纂:乾隆《新乡县志》,乾隆十二年刻本。
    【清】徐汝瓒等修纂:乾隆《汲县志》,乾隆二十年刻本。
    【清】龚菘林修,汪坚纂:乾隆《重修洛阳县志》,1976 年成文出版社影印清乾隆十年刻本。
    【清】魏襄修,陆继辂纂:嘉庆《洛阳县志》,民国五年据嘉庆十八年刻本石印。
    【清】汪运正纂修:乾隆《襄城县志》,乾隆十一年刻本。
    【清】冯继熙修,金皋、袁俊纂:道光《修武县志》,道光二十年刻本。
    【清】熊向阶修,武穆淳纂:嘉庆《浚县志》,嘉庆七年刻本。
    【清】吴秀龄修,李栋纂:乾隆《获嘉县志》,乾隆二十一年刻本。
    【清】孙明修,杨笃纂:光绪《五台新志》,光绪九年崇实书院刻本。
    【清】马家鼎修,张嘉言、祈世长纂:光绪《寿阳县志》,光绪八年刻本。
    【清】张尔介、曹晟等纂修:康熙《安定县志》,康熙十九年抄本。
    【清】吴汝伦:《深州风土记》,文瑞书院光绪二十六年本。
    【清】刘埥纂修,傅修续纂修:乾隆《遵化州志》,乾隆五十九年刻本。
    【清】史梦兰纂,游智开等修:光绪《乐亭县志》,光绪三年刻本。
    【清】吴履福等修,缪荃孙等纂:光绪《昌平州志》,光绪十一年刊本民国二十八年铅印本。
    【清】姚延福修,邓嘉辑,蒋师辙纂:光绪《临朐县志》,光绪十年刻本。
    【清】李兆霖等增修:光绪《滋阳县志》,光绪十四年刻本。
    【清】李祖年修,于霖逢纂:光绪《文登县志》,光绪二十三年修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清】张同声修,李图等纂:道光《胶州志》,道光二十五年刻本。
    【清】陈懋修,张庭诗纂:光绪《日照县志》,光绪十二年刻本。
    【清】刘翰周纂修:嘉庆《寿光县志》,嘉庆五年刻本。
    【清】刘崇本纂修:光绪《雄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一年铅印本。
    【清】呼延华国纂修:乾隆《狄道州志》,乾隆二十八年修官报书局排印本。
    【清】宋世荦纂修:嘉庆《扶风县志》,嘉庆二十三年刻本。
    【清】余修凤纂修:光绪《定远厅志》,光绪五年刻本。
    【清】舒钧纂修:道光《石泉县志》,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清】朱子春纂修:光绪《凤县志》,光绪十八年刻本。
    【清】马毓华等修,曹良模纂:光绪《宁羌州志》,光绪十四年刻本。
    【清】钟方纂:道光《哈密志》,道光二十六年修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清】谭吉璁纂修:康熙《延绥镇志》,康熙十二年刻本。
    【清】张绍伯纂:光绪《沙雅县乡土志》,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清】蒋光陞:光绪《疏勒府乡土志》,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清】黄维翰编:宣统《呼兰府志》,宣统二年修民国四年铅印本。
    【清】骆云纂修:康熙《盖平县志》,康熙二十一年修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清】张凤台等纂:宣统《长白汇征录》,宣统二年铅印本。
    【清】陈淑均总纂,李祺生续辑:道光《噶玛兰厅志》,道光二十年修据民国二年刊本。
    【清】余文仪等修,王英曾等纂:乾隆《重修凤山县志》,乾隆二十九年刻本。
    【清】林豪原纂,薛绍元删补:光绪《澎湖厅志》,光绪二十年刻本。
    【清】黎恂等修纂:道光《大姚县志》,道光二十五年刻本。
    【清】黄乐之、平翰等修,郑珍纂:道光《遵义府志》,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清】俞渭修,陈瑜纂:光绪《黎平府志》,光绪十八年刻本。
    【清】爱必达:《黔南识略》,乾隆十四年刊本。
    【清】郑交泰修,曹京纂:乾隆《望江县志》,乾隆三十三年刻本。
    【清】张九章修,陈藩垣等纂:光绪《黔江县志》,光绪二十年刻本巴蜀书社 1992 年影印。
    【清】常丹葵修,邓光仁纂:乾隆《竹山县志》,乾隆五十年刻本。
    【清】杨廷烈纂修:同治《房县志》,同治四年刻本。
    【清】聂光銮等修,王柏心等纂:同治《宜昌府志》,同治五年刻本。
    【清】倪文蔚等修:光绪《荆州府志》,光绪六年刻本。
    【清】吉钟颖修,洪先筹等纂:道光《鹤峰州志》,光绪二年刻本。
    【清】吕肃高著,张国图纂:乾隆《长沙府志》,乾隆十二年刻本。
    【清】隆庆修,宗绩辰纂:道光《永州府志》,道光八年刊本
    【清】彭玉麟、殷家儁等纂修:同治《衡阳县志》,同治十一年刻本。
    【清】曾钰纂修:嘉庆《宁远县志》,嘉庆十七年刻本。
    【清】王毓芳、赵梅修,江尔维等纂:道光《怀宁县志》,道光五年刻本。
    【清】劳逢源、沈伯棠等纂修:道光《歙县志》,道光八年刻本。
    【清】徐瑶光等修,吴仰贵等纂:光绪《嘉兴府志》,光绪五年刻本。
    【清】严辰等纂修:光绪《桐乡县志》,光绪十三年刻本。
    【清】余丽元等修,谭逢仕纂:光绪《石门县志》,光绪五年刻本。
    【清】庆霖修,戚学标等纂:嘉庆《太平县志》,嘉庆十六年刻本,光绪二十二年重刻本。
    【清】疏筤修,陈殿阶、吴敬义纂:道光《武康县志》,道光九年刻本。
    【清】黄寿祺修,吴华辰等纂:同治《玉山县志》,同治十二年刻本。
    【清】王维新修,涂家杰纂:同治《义宁州志》,同治十二年刻本。
    【清】刘长景修,陈良栋等纂:同治《会昌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 1989 年据同治十一年刊本影印。
    【清】周天德修,塗景祚纂:康熙《新城县志》,康熙年间刻本。
    【清】李本仁修,陈观酉等纂:道光《赣州府志》,道光二十八年刻本。
    【清】王恩溥等修,李树藩等纂:同治《上饶县志》,同治十二年刻本。
    【清】许应等修,曾作舟等纂:同治《南昌府志》,同治十二年刻本。
    【清】何绍璋等修,杨履泰等纂:光绪《丹徒县志》,光绪五年刻本。
    【清】叶滋森等修,褚翔等纂:光绪《靖江县志》,光绪五年刻本。
    【清】王崇礼修:乾隆《延长县志》,乾隆二十七年抄本。
    【清】马步蝉等修纂:道光《徽州府志》,道光七年刻本。
    【清】陈炳德等修纂:嘉庆《旌德县志》,嘉庆十三年修民国十四年重刻本。
    【清】姚宾煃等修,范崇楷等纂:嘉庆《西安县志》,嘉庆十六年修民国六年重刻本。
    【清】黄恬文主修:嘉庆《新修浦城县志》,嘉庆十三年修,据方志出版社 2005 年版。
    【清】李拔等纂:乾隆《福宁府志》,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清】王寿颐等修,王棻等纂:光绪《仙居县志》,光绪二十年刻本。
    【清】刘诰等修,徐锡麟等纂:光绪《重修丹阳县志》,光绪十一年刻本。
    【清】蒋继洙等修,李树藩等纂:同治《广信府志》,同治十二年刻本。
    【清】郑交泰修。曹京纂:乾隆《望江县志》,乾隆三十三年刻本。
    【清】郑业崇等修,杨颐纂:光绪《茂名县志》,光绪十四年刻本。
    【清】屠英等修,胡森、江藩等纂:道光《肇庆府志》,道光十三年修光绪二年刻本。
    【清】林星章修,黄培英等纂:道光《新会县志》,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清】萨英额:《吉林外纪》(道光六年),商务印书馆 1939 年版。
    【民国】窦经魁修,耿愔纂:《续修阳武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民国】韩邦孚、蒋浚川修,田芸生纂:《新乡县续志》,民国十二年刻本。
    【民国】方策、王幼侨修,裴希度、董作宾纂:《续安阳县志》,民国二十二年北京文岚籍古印书局铅印本。
    【民国】赵华亭修,李盛谟纂:民国《考城县志》,民国三十年铅印本。
    【民国】王国璋修,刘莲青纂:《民国巩县志》,民国二十六年泾川图书馆刻本。
    【民国】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
    【民国】高延璋、胡荃修,蒋藩纂:民国《河阴县志》,民国十三年石印本。
    【民国】黄希文等辑录:《磁县志》,民国三十年铅印本。
    【民国】聂述文等修,刘泽嘉等纂:民国《江津县志》,民国十三年刻本巴蜀书社 1992 年影印。
    【清】曾国荃、张煦等修,王轩、杨笃等纂:光绪《山西通志》,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袁大化修,王学曾等纂:宣统《新疆图志》,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屠英等修,江藩等纂:道光《肇庆府志》,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平翰等修,郑珍、莫友芝等纂:道光《遵义府志》,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李鸿章等修,黄彭年等纂:光绪《畿辅通志》,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钟英、鲁铨修,施晋、洪亮吉纂:嘉庆《宁国府志》,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甘山修,程在嵘纂:乾隆《霍山县志》,乾隆四十一年刻本,收入《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 1992 年版)。
    【清】李文耀修,谈起行等纂:乾隆《上海县志》,乾隆十五年刻本,收入《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 1992 年版)。
    【清】蒋毓英修纂:康熙《台湾府志》,康熙年间刻本,中华书局 1985 年影印版。
    【清】高拱乾等修纂:康熙《台湾府志》,康熙三十年刻本,中华书局 1985 年影印版。
    【清】范咸等修纂:乾隆《重修台湾府志》,乾隆十二年刻本,中华书局 1985 年影印版。
    《铜仁地区·烟草志》,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顾阿朝等编著:《北京烟草志》,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5 年版。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
    谢国桢选编,牛建强等校勘:《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下),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9 年版。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八分册,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杨国安编著:《中国烟业史汇典》,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2 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一辑,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七辑,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7 年版。
    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7 年版。
    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7 年版。
    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7 年版。
    李文海、夏明方:《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
    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文物出版社 1980 年版。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7 年版。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 2 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7 版。
    彭世奖编注:《中国农业传统要术集萃》,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年版。
    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
    【清】陈梦雷等原辑,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中华书局、巴蜀书社 1986 年影印本。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三种?粮食作物》上编,农业出版社 1959年版。
    《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郭庆法等主编:《中国玉米栽培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年版。
    胡廷积主编:《河南农业发展史》,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年版。
    王红谊等:《中国西部农业开发史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年版。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商务印书馆 1998 年版。
    瞿兑之:《杶庐所闻录·养和室随笔》,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
    周宏伟:《清代两广农业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石云涛:《早期中西交通与交流史稿》,学苑出版社 2003 年版。
    史志宏:《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许倬云:《汉代农业——中国农业经济的起源及特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佟屏亚:《中国玉米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年版。
    田培栋:《明清时代陕西社会经济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杨重琦、魏明孔主编:《兰州经济史》,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4)》,中华书局 2001 年版。
    陈桦:《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郑昌淦:《明清农村商品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主编:《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0 年版。
    郑庆平、岳琛:《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黄希源主编:《中国近现代农业经济史》,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苑书义、董丛林:《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唐启宇:《中国农史稿》,农业出版社 1985 年版。
    闵宗殿,纪曙春主编:《中国农业文明史话》,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1 年版。
    高王凌:《活着的传统: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 世纪)》,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
    史志宏:《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书海出版社 2004 年版。
    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方行等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上),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0 年版。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 1985 年版。
    田培栋:《明清时代陕西社会经济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林永匡、袁立泽:《中国风俗通史·清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年版。
    苑书义、孙宝存、郭文书等主编:《河北经济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程有为、王天奖主编:《河南通史》,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
    彭凯翔:《清代以来的粮价:历史学的解释与再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董恺枕、范楚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吴晗:《灯下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年版。
    赵荣光:《中国古代庶民饮食生活》,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1997 年版。
    董恺忱、范楚玉分卷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农业出版社 1986 版。
    王建中主编:《东北地区食生活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朱振藩:《食林外史》,岳麓书社 2004 年版。
    逯耀东:《寒夜客来:中国饮食文化散记之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年版。
    崔墨卿等著:《名人与美食》,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6 年版。
    王仁湘:《中国饮食的历史与文化》,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年版。
    赵荣光:《满汉全席源流考述》,昆仑出版社 2003 年版。
    赵荣光:《中国古代庶民饮食生活》,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1997 年版。
    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徐兴海主编:《中国食品文化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黎虎主编:《汉唐饮食文化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杨文骐编著:《中国饮食文化和食品工业发展简史》,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3 年版。
    刘修明:《中国古代的饮茶与茶馆》,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1997 年版。
    林乃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
    许嘉璐:《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北京出版社 2005 年版。
    王学泰:《华夏饮食文化》,中华书局 1997 年版。
    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中华书局 1997 年版。
    徐海荣主编:《中国饮食史》(1-6 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王利华:《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徐海荣主编:《中国饮食史》(1-6 卷),华夏出版社 1999 年版
    林永匡、王熹著:《清代饮食文化——美食·美味·美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
    邓云乡:《云乡话食》,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唐鲁孙:《中国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李治亭主编:《东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2 年版。
    施由明:《明清江西社会经济》,江西社会经济出版社 2005 年版。
    蔡威主编:《食物营养学》,上海交通大学 2006 年版。
    蓝勇编著:《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王克勤主编:《甘薯生产与加工》,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年版。
    邓云乡:《中国养植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版。
    杨荫深:《细说万物由来》,九州出版社 2005 年版。
    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社会生活》,沈阳出版社 2003 年版。
    仲富兰:《风物考》,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6 年版。
    宋海洋:《鼻烟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年版。
    朱培初:《鼻烟壶史话》,紫禁城出版社 1991 年版。
    《中国烟草通志》,中华书局 2006 年版。
    明炉、雷娃编著:《中国烟文化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年版。
    袁庭栋:《中国吸烟史话》,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1995 年版。
    李德生:《烟画》,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年版。
    汪银生:《中国烟草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张逸宾:《烟草春秋》,轻工业出版社 1987 年版。
    成高编著:《烟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5 年版。
    王安珠:《中国烟具文化》,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 年版。
    杨国安:《中国烟草文化集林》,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元朗、谭红编著:《烟瘾·酒嗜·茶趣》,巴蜀书社 1989 年出版。
    顾卫民:《中国天主教编年史》,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 年版。
    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历史论丛》第 5 辑, 齐鲁书社 1985 年版。
    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南京农业大学 2003 年硕士学位论文。
    曹玲:《明清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研究综述》,载《古今农业》2004 年第 2 期。
    郭松义:《玉米、番薯在中国传播中的一些问题》,载《清史论丛》第七辑,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 年第 3 期。
    周源和:《甘薯的历史地理——甘薯的土生、传入、传播与人口》,载《中国农史》1983 年第3 期。
    王国忠:《徐光启的<甘薯疏>》,载《中国农史》 1983 年第 3 期。
    王思明:《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载《中国农史》2004年第 2 期。
    王思明:《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饮食原料生产的影响》,载《中国农史》2004 年第 2 期。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山东为例(1368-1949)》,载《中国农史》2006 年第 3 期。
    龚胜生:《清代两湖地区的玉米和甘薯》,载《中国农史》1993 年第 3 期。
    张 箭:《论美洲粮食作物的传播》,载《中国农史》2001 年第 3 期。
    闵宗殿:《海外农作物的传入和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载《古今农业》1991 年第 1 期。
    曹树基:《玉米和番薯传入中国路线新探》,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 年第 4 期。
    谢志诚:《甘薯在河北的传种》,载《中国农史》1992 年第 1 期。
    章楷:《番薯的引进和传播》,载《农史研究》(第二辑) ,农业出版社 1982 年版。
    王家琦:略谈甘藷和《甘薯录》,载《文物》1961 年第 3 期。
    公宗鉴:《对甘薯的再认识》,载《农业考古》1991 第 1 期。
    陈冬生:《甘薯在山东传播种植史略》,载《农业考古》1991 第 1 期。
    王国忠:《徐光启的<甘薯疏>》,载《中国农史》1983 年第 3 期。
    李华:《清代乾隆年间番薯在山东传播的原因及其意义》,载《清史研究集》第五辑,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6 年版。
    李令福:《明清山东粮食作物结构的时空特征》,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 年第 1 期。
    陈冬生:《明清山东种植结构变化及对农业的影响》,载《农业考古》,1991 年第 1 期。
    陈亚平:《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载《读书》2003 年,第 1 期。
    马雪芹:《明清河南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及结构变化》,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 年第 1期。
    马雪芹:《明清时期河南省部分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分布》,载《史学月刊》2003 年第 7 期。
    马雪芹:《明清时期玉米、番薯在河南的栽种与推广》,载《古今农业》1999 年第 1 期。
    萧正洪:《清代陕南种植业的盛衰及其原因》,载《中国农史》1989 年第 1 期。
    耿占军:《清代玉米在陕西的传播与分布》,载《中国农史》1998 年第 1 期。
    梁四宝、王云爱:《玉米在山西的传播引种及其经济作用》,载《中国农史》2004 年第 1 期。
    佟屏亚:《玉米传入对中国近代农业生产的影响》,载《古今农业》2001 年第 2 期。
    佟屏亚:《玉米的起源、传播和分布》,载《农业考古》1986 年第 1 期。
    向安强:《中国玉米的早期栽培与引种》,载《自然科学史研究》1995 年第 3 期。
    张祥稳、惠富平:《清代中晚期山地种植玉米引发的水土流失及其遏止措施》,载《中国农史》2006 年第 3 期。
    章楷、李根蟠:《玉米在我国粮食作物中地位的变化——兼论我国玉米生产的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关系》,载《农业考古》1983 年第 2 期。
    万国鼎:《中国种玉米小史》,载《作物学报》1962 年第 2 期。
    郭松义:《古籍所载有关玉米别称的几点辩证》,载《中国农史》1986 年第 2 期。 千叶德尔原著,于景让翻译:《明代文献中记载的玉蜀黍》,原载《科学农业》, 1973:21 卷5/6 期。引自 http://seed.agron.ntu.edu.tw/cropsci/maize/yu01.htm。
    陈树平:《烟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载《农史研究》第五辑,农业出版社 1985 年版。
    蒋慕东、王思明:《烟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载《中国农史》2006 年第 2 期。
    梁家勉:《烟草史证》,载《梁家勉农史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年版。
    李漪云:《烟草经由蒙古传入女真考》,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1 期。
    房建昌:《内蒙古烟草小史——兼论民国前期内蒙古的烟税及有关机构》,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4 年第 3 期。
    刘翔:《明清两代烟草种植及对外贸易——兼论“明万历年间烟草传入中国说”有误》,在《中国农史》1993 年第 2 期。
    丛佩远:《烟草传入东北的途径与年代》,载《北方文物》2003 年第 4 期。
    李令福:《烟草、婴粟在清代山东的扩种及影响》,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 年第 3 期。
    汪银生:《安徽烟草起源探究》,载《农业考古》2006 年第 1 期。
    陶卫宁:《明清时期我国烟草生产迅速发展的原因探析》,载《农业考古》1999 年第 1 期。
    陶卫宁:《明末清前期我国烟草生产的主要产地及运销》,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 年第4 期。
    陶卫宁:《论烟草传入我国的时间及其路线》,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 年第 3 期。
    陶卫宁:《明末清初吸烟之风及烟草在国内传播方式与途径研究》,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 年第 2 期。
    陶卫宁: 《明清政府的禁烟及其政策的演变》,载《唐都学刊》2003 年第 1 期。
    陶卫宁: 《清代烟草生产的消极影响与启示》,载《陕西教育学报》2003 年第 1 期。
    林仁川:《明清福建烟草的生产与贸易》,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 年第 3 期。
    刘翔:《明清两代的烟草生产》,载《农业考古》1993 年第 1 期。
    屠地:《明清之际吸烟状》,《中国史研究》1985 年第 3 期。
    郝近大:《对烟草传入及药用历史的考证》,载《中华医史杂志》1987 年第 4 期。
    朱培初:《鼻烟史话》,载《紫禁城》1986 年第 3 期。
    杨国安:《清代烟草业述要》,载《文史》第 25 辑。
    金易:《宫女谈往录》,载《紫禁城》1985 年第 3 期。
    陈冬生:《山东烟草种植业古今变迁述略》,载《古今农业》1991 年第 2 期。
    李晓方:《烟草生产在清代赣南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载《农业考古》2006 年第 1 期。
    李晓方:《清代赣南烟草生产论略》,江西师范大学 2004 年硕士学位论文。
    周源和:《清代人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2 年第 2 期。
    【英】伊恩·盖特莱著,沙淘金、李丹译:《尼古丁女郎——烟草的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英】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 年版。
    【美】菲利普·费尔南德斯·阿莫斯图:《食物的历史》,中信出版社 2005 年版。
    【俄】P·马克:《黑龙江旅行记》,商务印书馆 1977 年版
    【美】尤金·N·安德森著,马孆、刘东译:《中国食物》,江苏人们出版社 2003 年版。
    【美】德·希·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年版。
    【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清】卫三畏著,陈俱译:《中国总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