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价值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推进的表现。自2005年5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教育差距继续扩大的势头有所缓解。但对于如何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同政府官员及理论研究者的价值选择和实现路径出现了分歧。理论上的分歧无法有效地指导政策的制定,还有可能导致政策实践的混乱。因此,以价值分析为主导的综合性政策分析是适切于当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现状的。
     教育政策的价值不能离开教育价值而孤立存在。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出台选择了什么价值?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体系存在什么缺陷?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价值实现合理路径是什么?这些深层次问题是政策实践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是站在教育者和政策分析者的立场上,建构教育均衡政策的教育学分析视角,对国内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行比较,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文本的价值选择,对当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地方实践路径和策略进行透视,以期对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从多种学科视角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进行探讨,有助于对教育均衡问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唤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必要强调的是,教育均衡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教育问题。教育学科需要在其它学科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和发展出教育学对基础教育均衡的独特的视角。基础教育均衡是在教育资源相对均衡配置的教育结构与教育过程中,办学主体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优化教育功能,使每一个儿童都能在教育过程中实现自我建构,得到尽可能的发展的目标状态。以此为视角,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分析会更多地表现出教育的品质和内涵。
     运用多源流政策分析框架对我国教育均衡政策的问题确认、社会关注和讨论以及党和政府执政思维的转变进行了政策过程的分析,对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文本进行语义分析,和内容体系的分析,为揭示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价值诉求提供了事实基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外在价值在于促进社会公平,增进社会发展效益;而其内在价值在于优化教育功能,培养学生个性。当前政策所忽视的内在价值应该引起政府的重视。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价值实现的路径在于从政策资源的保障和政策效力的保证两方面进行。国外推进教育均衡政策的经验及其价值诉求是值得我们去分析和借鉴的。我国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应该有长远战略,以保证政策手段的可持续性。对于我国教育均衡政策价值的实现存在着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制约因素。在概述全国性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江苏省南北教育差距的改造的分析,对不同地区学校的学生生活状态的调查,说明我国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有必要在学校层面推行。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价值实现有赖于从理念变革、公民参与和机制完善几个方面的努力。从实现教育均衡政策价值的主体来看,政府的教育治理转型是实现教育均衡的重要条件,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价值的最终实现在于优化学校教育的功能。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educational equity. From the issuance of Advises on Further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May 2005,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government The tendency of distensible educational gap is relaxed. Different officer and theory researcher have different opinion on the value selection and implement on how to balance develop the basic education. The diverge of theory can't guide the making of policy, but maybe lead the chaos of policy practice. Comprehensive policy analysis leading by the value analysis is fit for the policies for the balance of basic education.
     The value of educational policy can't exist depart from education value. What value did the policies for balance of basic education choose? What weaknesses are there in the policy system for balance of basic education? What is the reasonable route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the policies for balance of basic education? The policy practice can't avoid these issues. The aim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construct the visual angle of pedagogy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o compare the policy practi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o get a perspective of text, route and tactic of the policies for balance of basic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 by the position of pedagogue and analyzer of educational policy.
     Discussion from multi-subject is help to the academic fou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and the extensive attention of society. But it's necessary to stress that educational balance is not only a society problem but also an education problem. The particular visual angle of pedagogy can embody more quality of education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olicies for balance of basic education.
     Multiple-streams Analysis on policy process, Semantic Analysis on policy text and analysis on the content system give the practical foundation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policies for balance of basic education. The adaptation value is to promote the social equity and benefit The integration value is to optimize education function and foster the personality of students. The integration value which is neglected before should lay store by government
     The route to realize policy value lies in the assurance of policy resource and policy effectiveness. The experience and value pursuit of policies for the balance of basic education is worth to analysis and learn. Our policies for the balance of basic education should have long-term stratagem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of policy practice. There are institutional factors and non-institutional factors affect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policies for the balance of basic education. By the summary of national policy practice, the analysis of the reconstruction to the gap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survey to the condition of schooling life in different area, it'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at the level of school for policies for the balance of basic education.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policies for the balance of basic education lies on the effort of the change of concept, participation of citizen and perfecting of mechanism. The change of government on schooling management is the key condition to implement the balance of education. The ultimate value realization of policies for the balance of basic education lies in the optimization of schools' function.
引文
1 一所农村学校不如一间城市教室 人大代表抨击城乡教育差距[N].嘉兴日报,2006-3-5(4).
    1 王石川.有感教育乱收费5年居价格举报首位[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GB/5565276.html.
    1[瑞典]托尔斯顿·胡森.平等——学校和社会政策的目标[G].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93.
    2[瑞典]托尔斯顿·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九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380.
    1[美]科尔曼.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M].何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80.
    2[美]菲力浦·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M].赵宝恒、李环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美]Frideman.M.Public school:Make Them Private.Network:News and Views,1995(4),70.
    2[美]Camegie Task Force of Teaching.A Nation Prepared:Teachers for the 21st Century.New York: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1986:14.
    3[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等.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马忠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4.
    4[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如何治理我们的公立学校[J].夏业良编译,上海改革,2001(7).
    5 Terry Moe.School Vouchers and the American Public.Washington D.C.Brooking Institution Press,2001.
    6[美]David.Stern.从经济学角度重新审视美国教育的公共目的[J].教育与经济,2006(1).
    7 Darling Hammond,L.Vouchers are a smokescreen.R.Lowe & B.Miner.Selling out our schools:Vouchers,markets,and the future of public education.Milwaukee,WI:Rethinking Schools,1996:12.
    1万明钢.“积极差别待遇”与“教育优先区”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2(5).
    2杨军.英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
    3DfEE.The Eic Annual Report 1999-2000[EB/OL].http://www.standards.dfes.gov.UK/nudbins/eic/EiCAunualReport.PDF,2001.
    4杨伟.不把贫困带到第二代——英国的“确保起点”工程[J].全球教育展望,2003(2).
    5[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政策研究百科全书[M].林明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448-450.
    1 叶玉华,教育均衡化的国际比较与政策研究.教育研究,2003(11).
    2 翁文艳,教育公平与学校选择制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
    3 陈中原,教育平等的经济效益[N],中国教育报,2000-09-02(4).
    1安体富,苌景州.完善现行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稳定发展[J].财贸经济,1994(4).
    2辞海(上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10.
    3汉语大词典(简编上)[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811.
    1 详见:周锋.试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2002(80;袁振国.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G].贺春兰.义务教育谁买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田芬,朱永新.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哲学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2004(2);曲正伟.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政府责任[J].教育和管理,2004(3).
    2 袁连生.论教育的产品属性、学校的市场化运作及教育市场化[J].教育与经济,2003(1).
    3 牛富荣,宁振华.财政介入教育的理论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3(3).
    4 周小金,何小陆.分类改革:摆脱我国公共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2004(10).
    5 王一涛,安民.教育是公共产品吗[J].复旦教育论坛,2004(5).
    1[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颐,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0-31.
    2 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25.
    3 丁金泉.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1 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J].教育研究,2002(2).
    2 翟博.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明确哪些理论问题[J].中国教育报,2006-07-29(3).
    3[美]菲利普·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M].赵宝恒、李环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64.
    4 翁文艳.教育公平的多元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1(3).
    5 朱永新,许庆豫.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2(6).
    6 郑新蓉..我国公共教育制度和教育均衡发展[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2).
    7 顾明远.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平等的问题,是人权问题[J].人民教育,2002(4).
    8 于建福..教育均衡发展:一种有待普遍确立的教育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9 王斌泰..着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求是,2003(19).
    10 吴开俊,黄家泉..教育均衡发展:理想和现实的抉择[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4).
    1[德]阿伦特.权力与暴力[A].洪溪译.贺照田.学术思想评论(第六辑):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425.
    2 金生鈜.论教育权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2).
    3 胡锐军.教育权力失范的伦理矫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1).
    1吴康宁.社会变迁对教育变迁的影响:一种社会学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2).
    2曾晓东.社会变迁背景下的教育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3).
    3程红艳.区域内学校非均衡发展与社会阶层分化[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3).
    4详见:申仁洪,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导刊,2003(10);陈小红等,论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J],教育科学2003(1)等。
    5汪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若干保障机制——部分地区的政策及实践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6详见:谈松华.促进教育持续、协调、均衡发展[J].教育研究,2002(1);王唯.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制度的底线公平[J].教育科学研究,2003(1)等。
    7杨颖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视点[J].教学与管理,2002(22).
    1 任国平.教育: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2005年若干基础教育政策与理论问题扫描[J].人民教育2005(23).
    2 韩清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略的政策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4).
    3 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
    4 汪利兵.公立学校私营化:英国“教育行动区”计划案例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1).
    5 尹玉玲.美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及启示[J].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6(3).
    6 李协京.日本教育财政制度和教育立法的若干考察[J].外国教育研究,2004(3).
    7 彭新实.日本教师定期流动[J].中国教师,2003(6).
    8 详见:汪丞.韩国治理缀学“新政”[J].上海教育科研,2008(5);丁秀棠.南非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及其启迪作用[J].教育导刊,2006(9);李忠东.全面和均衡发展的芬兰教育[J].世界文化,2006(9).
    1 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详见:朱永新,许庆豫.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2(6):肖远军.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吉文昌.缩小薄弱学校的差距,全面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家,2003(9);朱家存.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李帆.教育公平需要政府“重点作为”[J].人民教育,2005(23);郭丹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3(4-5);杨昌江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及其策略,当代教育论坛,2004(8)等文章。
    3 杨银付.教育均衡发展需耍体制创新[EB/OL],http://www.edu.cn/20051205/3164216.shtml.
    4 吴开俊,黄家泉.教育均衡化发展:理想与现实的抉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1[美]加里·奥菲尔德.政策与平等——美国三十余年的教育改革[J].教育展望(中文版),2000(4).
    1[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政策科学百科全书[M].林明等译.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446.
    2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262.
    1 如陶志琼、汪维民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万能论的变相表演,是环境影响决定论的翻版。还提出教育非均衡发展才是常态。陶志琼,汪维民.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哲学思考[J].教育探索,2004(7).
    2 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6.
    3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61-164.
    1 孙绵涛.关于教育政策分析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1[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韩水法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汉译本序,1999:12.
    2[英]斯蒂芬.鲍尔.政治与教育政策制定——政策社会学探索[M].王玉秋,孙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3 张烨.试论我国教育政策分析的可能范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
    1 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系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
    2 严强.论公共政策的价值[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2).在引用时,增加了教育政策应当体现的教育价值。
    1 Maurice Kogan.Educational Policy-Malang:A study of Interest Groups and Parliament,London:George Allen & Unw in Ltd.1975:57-67.
    2 孙绵涛.教育政策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7.
    3 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4.
    4 舍勒.论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非形式的价值伦理学[M].英译本,1973:89.转自于祁型雨.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及其评价标准[J].教育科学,2003(2).
    5 祁型雨.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及其评价标准[J].教育科学,2003(2).
    1 祁型雨.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及其评价标准[J].教育科学,2003,(2).
    2 魏峰.内在性和外在性:教育政策的两种价值指向[J].江西教育科研,2007(7).
    1 王延吾.发展观的变革与思维方式特征[J].青海社会科学,2005(2).
    2 曲正伟.教育利益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3 李轶.教育增长与教育发展:历史、概念与政策[J].复旦教育论坛,2005(2).
    1 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4.
    1 朱小蔓.对策与建议——2006—2007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49-256
    1 李金.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制度推进:显性制度化与隐性制度化[J].社会学,2001(6).
    1 蒋建华.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原因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1(7).
    2 孙龙,雷洪.对策行为普遍化的原因——对当代中国一种隐性社会问题的剖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0(6).
    3 靳玉乐,黄清.课程研究方法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89.
    1 文新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及政策制定中的两个理论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5(12).
    1 李连宁.要从教育发展战略上思考和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J].人民教育,2002(4).
    2 顾玲玲.政策保障 推动幼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J].幼儿教育,2006(11).
    3[美]S·鲍尔斯,H·金蒂斯.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M].王佩雄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8.
    1 朱家存.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与动力[J].教育研究,2003(8).
    2 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10.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提高质量势在必行[R].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73.
    1 余斌等.民调:社会不公已成众矢之的[J].改革内参,2005(34).
    2 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对我国重点中学平等与效益的个案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69.
    1 续梅.资源均衡配置访谈:城区内教师流动需制度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7-12-03(3).
    1 王友文.农村学童为啥热衷进城[N].中国教育报,2004-10-20(2).
    1 王友文.农村学童为啥热衷进城[N].中国教育报,2004-10-20(2).
    2 袁桂林.教育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EB/OL].http://www.ha.xinhuanet.com/xhzt/2006-10/31/content_8389932.htm.
    3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55.
    1 王星.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小学生升初中择校调查[EB/OL].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063/3440895.html.
    2 袁新文,靳颖.治愈择校乱收费要对症[N].人民日报,2006-08-31(3).
    1胥丹丹,周迅.“择校”:一场无人喝彩、无人取胜的博弈[N].光明日报,2006-12-06(4).
    1 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41.
    2 James G.March & Johan P.Olsen,Ambiguity and Choice in Organization,Bergen,Norway:universitetsforlaget,1976:54-68
    3[美]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M].丁煌.方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0.
    1 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9:71-72.
    2[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M].王允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72.
    1 尼古拉·巴韦雷.四大社会原因导致法国骚乱[N].金融时报,2005-11-14.
    2[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45-51.
    1 乔聿.教育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石[N].人民日报,2005-03-03(2).
    2 杨东平.高中阶段的社会分层和教育机会获得[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3).
    3 张晓晶,赵华.刘书云.教育不公追问政策调整[J].教育情报参考,2006(4).
    1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皖政[2006]54号)
    2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06]56号)
    1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豫政[2007]2号)
    2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07]68号)
    3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06]56号)
    1 杨正联.公共政策文本分析;一个理论框架[J].理论与改革,2006(10).
    1 参见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40.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的含义指说话者以说话这个行动本身做了一件事情。
    1 让所有的孩子念好书——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侧记之二[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1/23/content_5368048.htm.
    1 郑锦杭,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J].早期教育,2008(3).
    1 刘广第.质量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44.
    2 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命线——访承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建国[N].承德日报,2008-09-02(2).
    1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数据测算,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1 张玉林.中国近十年来的教育投入与目前农村的教育危机[J].战略与管理.2004(4).
    2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4)第14页数据推算所得。
    3 孙国英,许正中,王铮.教育财政:制度创新与发展趋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86.
    4 栗玉香.义务教育均衡推进的财政分析与政策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8).
    1 徐晖.俞熙娜.浙江遏制择校重点高中招生试行“分配制”[EB/OL].http://edu.people.com.cn/GB/6256324.html.
    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网站.网上调查http://www.shmec.gov.cn/web/hdpt/wsdc_index.php?vote id=18.
    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2-25.
    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03.
    1 郭彩琴.教育公平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84.
    2[美]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
    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
    1[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王奔洲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84.
    2 李强,洪大同等.市场经济、发展差距与社会平[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227.
    3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12-13.
    1 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9.
    1 靳玉乐、黄清,课程研究方法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87.
    1温家宝.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上的致词[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149656.htm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2.
    1 陈桂生.“制度化教育”评议[J].上海教育科研,2000(2)
    1 刘泽云.西方发达国家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J].比较教育研究,2003(1)
    1 辛涛,李峰.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国际视野[J].人民教育2007(13-14)
    1钱一呈.外国教育督导与评价制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322
    2丁华锋.新加坡基础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分析及借鉴意义[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2)
    3罗刚.新加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08(11)
    1 张春霖.公平何处求?——“质疑改革年”过后的思考[J].上海国资,2006(4)
    1 诸大建等,政策分析新模式[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113
    2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trategic plan 1998-2002[EB/OL].http://www.ed.gov/pubs/AnnualPlan/voll.pdf.
    3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trategic plan 2001-2005[EB/OL].http://www.ed.gov/pubs/straplan 2001-2005/index,html
    4 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四册)[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10-276
    1 刘国卫.90年代以来美国国家教育发展目标的演变与核心价值诉求[J].比较教育研究,2006(3).
    2 汪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若干保障机制——部分地区的政策及实践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3 王保华.目标定位措施到位方式创新——义务教育相对均衡发展的对策[J],教育研究,2002(2).
    1 诸大建.政策分析新模式[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114.
    2 吴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R].教育蓝皮书200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0-53.
    1 2006年12月30日.江苏省教育厅出台的《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明确规定了学生在校的时间和作业量: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总量分别不超过6小时、7小时、8小时;家庭作业量分别不超过1小时、1.5小时、2小时.
    1 农村义务教育投入78%以上为乡村筹集中央仅补1%[N].领导决策信息,2003(35):28.
    1 王显明.教育经费与教师工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188.
    1 鲍传友,中国城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 周济.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在教育部2005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05/info25105.htm.
    1 周洪宇.教育公平: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基础和实现途径[J].人民教育,2005(7)
    1 阿部菜穗子.英国反思“教育改革”的教训——市场机制并非万应灵丹[N].参考消息,2005-08-10(6)
    2[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226.
    1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2-64
    2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
    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01
    1 朱金花.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 周金燕.教育公平——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J].学习时报,2004(总第221期)
    1 罗刚,薄弱学校校长领导风格的权变分析[J].中小学管理,2009(5).
    2 美国学者哈尔和他的同事对不同州的9所学校经过长期研究发现.校长在处理变革时的领导风格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响应者型、管理者型和发动者型.Hall,G.E.& Hord,S.,Change in School:Facilitating the Process.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7.pp252-253
    1[美]约翰·E.丘伯,泰力·M·默.政治、市场和学校[M].蒋衡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37
    1[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G].王承绪.赵祥麟..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51.
    1 百度百科,词条“服务型政府”[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261993.htm
    1 刘复兴.审视教育政策选择的新视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3-08-30(4)
    2 上海浦东尝试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推进均衡优质发展[EB/OL].http://www.gov.cn/gzdt/2009-04/20/content_1290133.htm
    1[挪威]波·达林.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范国睿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6-77.
    2 陈桂生.学校教育原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47.
    1[美]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邱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34,27.
    2[美]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梁向阳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38.
    1 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8.
    2 劳凯声.重新界定学校的功能[J].教育研究,2000(8).
    3 素质教育与师德建设课题组.素质教育下师德建设的理性思[J].求索.2002(6).
    4 吴康宁.为什么学校会对学生的发展不负责[J].教育研究,2007(12).
    5 王鉴.学校如何对学生的发展负责[J].教育科学研究,2008(3).
    1[美]拉雷.N.格斯顿.公共政策的制定[M].朱子文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213.
    1.[澳]J.J.C.斯马特,[英]B.威廉斯.功利主义:赞成与反对[M].牟斌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美]S·鲍尔斯,H·金蒂斯.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M].王佩雄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3.[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王奔渊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美]菲利普·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M].赵宝恒,李环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美]弗朗西斯·C·福勒.教育政策学导论(第二版)[M].许庆豫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6.[美]科尔曼,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M].何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7.[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8.[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政策科学百科全书[M].林明等译.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9.[美]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M].彭勃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10.[美]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谢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美]约翰·E·丘伯,泰力·M·默顿.政治、市场和学校[M].蒋衡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2.[美]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M].丁煌,方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4.[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何怀宏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
    15.[美]珍妮.H.巴兰坦.教育社会学:—种系统分析法[M].朱志勇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6.[挪威]波·达林.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范国睿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7.[瑞士]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M].赵惠生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18.[印]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9.[英]洛克.政府论[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0.[英]斯蒂芬·鲍尔.政治与教育政策制定[M].王玉秋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1.陈东生,.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政府教育经营理论创建与实践机制选择[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7.
    22.陈敬朴.基础教育矛盾与对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3.陈振明.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4.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5.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评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6.陈中原.中国教育平等初探[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7.成有信.教育政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28.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9.褚继平.优质教师资源共享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30.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1.郭彩琴.教育公平论:西方教育公平理论的哲学考察[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32.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基础教育:政策与制度热点[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33.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34.胡位均.均衡发展的政治逻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35.华桦,蒋瑾.教育公平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36.黄书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反思与前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37.蒋建华.赵学敏.2005教育中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38.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9.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40.刘秉光.城乡教育均衡化实践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41.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2.柳海民等.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3.柳海民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4.马凤岐.教育政治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5.祁型雨.超越利益之争——教育政策的价值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6.桑玉成.政府角色——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与不作为的探讨[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0.
    47.孙绵涛.教育政策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8.孙霄兵,孟庆瑜.教育的公正与利益——中外教育经济政策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9.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0.翁文艳.教育公平与学校选择制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1.吴德刚.中国全民教育问题研究——兼论教育机会平等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5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53.吴志宏,陈韶峰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4.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55.吴遵民.基础教育决策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6.谢明.政策透视——政策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7.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8.杨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9.于发友.通向教育理想之路: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60.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1.袁桂林.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2.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63.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对我国重点中学平等与效益的个案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64.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5.翟博.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66.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7.张乐天.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8.张强.张欢等.农村义务教育税费改革下的政策执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9.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7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中国教育热点问题透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72.钟启泉,金正扬等.解读中国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3.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M].上海:三联书店,2002.
    74.朱家存.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5.诸大建.政策分析新模式[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1.[美]查尔斯·V·威利.教育中的优异、公平和多样性[J].教育展望(中文版),2000(4).
    2.[美]加里·奥菲尔德.政策与平等——美国三十余年的教育改革[J].教育展望(中文版),2000(4).
    3.[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如何治理我们的公立学校[J].夏业良编译,上海改革,2001(7).
    4.鲍传友.中国城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5.本刊记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J].人民教育,2005(12).
    6.陈云奔.近10年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进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4(1).
    7.陈振明.是政策科学,还是政策分析?——政策研究领域的两种基本范式[J],政治学研究,1996(4).
    8.程红艳.区域内学校非均衡发展与社会阶层分化[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3).
    9.程晓樵.“择校”政策对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中国与欧美国家的比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10.丁维莉,陆铭.教育的公平和效率是鱼和熊掌吗——基础教育财政的一般均衡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3).
    11.丁秀棠.南非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及其启迪作用[J].教育导刊,2006(9).
    12.范国睿.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J].教育研究,2005(5).
    13.范国睿.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哲学思考[J].教育评论,1997(6).
    14.范国睿、李树峰.内涵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趋向[J].上海教育科研,2007(7).
    15.范先佐.构建“以省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2).
    16.范先佐.我国基础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
    17.冯增俊.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定位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
    18.韩清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略的政策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4).
    19.胡凯,贾卫华.我国基础教育政策改革的价值取向与公平[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0.黄忠敬.走向均衡:我国基础教育政策重心的转移[J].教育科学,2004(3).
    21.劳凯声,刘复兴.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22.李孔珍.教育政策的重要价值追求——教育公平[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6).
    23.李协京.日本教育财政制度和教育立法的若干考察[J].外国教育研究,2004(3).
    24.李忠东.全面和均衡发展的芬兰教育[J].世界文化,2006(9).
    25.刘晓.教育公平:教育政策的目标构建[J].团结,2005(2).
    26.刘宝存,杨秀治.西方国家的择校制度及其对教育公平的影响[J].教育科学,2005(2).
    27.刘复兴.教育政策的边界与价值向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
    28.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系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4).
    29.刘复兴.教育政策活动中的价值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30.刘复兴.教育政策价值分析的三维模式[J].教育研究,2002(4).
    31.刘复兴.市场条件下的教育公平:问题与制度安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32.刘复兴.我国教育政策的公平性与公平机制[J].教育研究,2002(10).
    33.刘永芳.价值范式及其对教育政策主体的价值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3).
    34.柳海民.教育公平:教育发展质与量的双重度量——兼论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5).
    35.龙春阳,王强.教育公平的主要需求与教育政策的选择重点[J].科技与管理,2003(4).
    36.吕景城,王仲孝.推进教育公平进程中的政府职责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7.彭新实.日本教师定期流动[J].中国教师,2003(6).
    38.祁型雨.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9.祁型雨.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及其评价标准[J].教育科学,2004(2).
    40.曲正伟.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政府责任[J].教育和管理,2004(3).
    41.任国平,教育: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2005年若干基础教育政策与理论问题扫描[J].人民教育2005(23).
    42.上海民进市委.上海义务教育: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均衡化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5(2B).
    43.申仁洪,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导刊,2003(10).
    44.孙绵涛.关于教育政策分析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45.谈松华,促进教育持续、协调、均衡发展[J].教育研究,2002(1).
    46.谈松华.“短缺教育”条件下的教育资源供给与配置——公平与效率[J].教育研究,2001(8).
    47.覃文松.我国义务教育公平的基础:教育财政制度改革[J].现代教育论丛,2005(1).
    48.陶志琼,汪维民.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哲学思考[J].教育探索,2004(7).
    49.田芬,朱永新.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哲学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2004(2).
    50.田正平.教育公平新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
    51.汪丞.韩国治理缀学“新政”[J].上海教育科研,2008(5).
    52.汪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若干保障机制[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53.汪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若干保障机制——部分地区的政策及实践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54.汪利兵.公立学校私营化:英国“教育行动区”计划案例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1).
    55.王钢城,张军.农村教育政策转变与农村教育发展策略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04(11).
    56.文新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及政策制定中的两个理论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5(12).
    57.吴德刚.关于构建教育公平机制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6(1).
    58.吴康宁.为什么学校会对学生的发展不负责[J].教育研究,2007(12).
    59.肖远军.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60.谢少华.教育政策分析超越质——量冲突与融合[J].教育导刊,2003(10).
    61.辛涛,李峰.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国际视野[J].人民教育2007(13-14).
    62.徐金海.论学校教育价值实现的现实困境[J].教育发展研究,2008(23).
    63.杨东平.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回顾与反思[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4).
    64.杨东平.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0(8).
    65.杨东平.试论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公共政策[J].人民教育,2005(7).
    66.杨银付.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体制创新[J].中小学教育,2006(2).
    67.杨颖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视点[J].教学与管理,2002(22).
    68.杨正联.公共政策文本分析:一个理论框架[J].理论与改革.2006(10).
    59.叶澜.21世纪社会发展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05(1).
    70.叶玉华.教育均衡化的国际比较与政策研究[J].教育研究,2003(11).
    71.尹玉玲.美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及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5(12)。
    72.袁振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中国教育政策[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3).
    73.曾晓东.社会变迁背景下的教育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3).
    74.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
    75.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J].教育研究,2002(2).
    76.张良才,李润洲.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2002(12).
    77.张烨.试论我国教育政策分析的可能范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
    78.周洪宇.教育公平: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基础和实现途径[J].人民教育,2005(7).
    79.朱超华.教育公平的本质及其社会价值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3(7).
    80.朱金花.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81.朱军文,王少东.理解转型期教育公平应有三个支点[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1).
    82.朱永新,许庆豫.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2(6).
    83.朱正林.教育发展不均衡形成的原因及其解决的思路[J].上海教育科研,2004(1).
    1.田芬.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4.
    2.李秉中.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3.常江.哲学的“价值问题”[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
    4.丁金泉.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5.朱金花.教育公平:政策的视角[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6.李志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刘世清.教育政策伦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8.杨九俊.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报告[R].2005年江苏省重点课题研究报告集.
    9.国家教育督导团.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状况[R].2006-2-23..
    10.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中国教育绿皮书[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中国教育绿皮书[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教育绿皮书[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3.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中国教育绿皮书[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4.闵维方.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05—2006[R].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5.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4[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6.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4[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7.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5[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8.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6[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9.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7[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0.杨东平.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提高质量势在必行[R].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73.
    2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4.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5.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6.朱小蔓.对策与建议——2006-2007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国务院、教育部文件见附录1.
    2.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皖政[2006]54号).
    3.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06]56号).
    4.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07]68号).
    5.江苏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苏教基[2005]38号).
    6.江西省教育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7.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评选办法(苏教基[2006]3号).
    8.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表彰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的决定(苏教基[2007]12号).
    9.北京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城镇研修工作暂行办法(京教人[2008]14号).
    10.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豫政[2007]2号).
    11.教育部.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S],2003(4).
    12.教育部.2003、2004、2005、2006、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13.教育部.2003、2004、2005,2006、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公告.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6.
    1.Carl V.Patton and David S.Sawicki,Basic Methods of Policy Analysis and Planning.(2nd 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Publishers.1993.
    2.Darling Hammond,L.vouchers are a smokescreen.//R.Lowe & B.Miner.Selling out our schools:Vouchers,markets,and the future of public education.Milwaukee,WI:Rethinking Schools,1996.
    3.David L.Weimer and Aidan R.Vining.Policy Analysis:Concepts and practice.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Inc.1998.
    4.Eugene Bardach.The Eight-Step Path of Policy Analysis:A Handbook for Practice.Berkeley,CA:Berkeley Academic Press.1996.
    5.Evert Vedung.Public Policy and Program Evaluation.New Brunswich,NJ: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7.
    6.James W.Gruthrie Walter I.Garms,Lawrence C.Pierce,School Finance and Education Policy:Enhancing Educational Efficiency and Choice.N J:Prentice Hall,Englewood Cliffs,1998.
    7.Maurice Kogan.Educational Policy-Making:A study of Interest Groups and Parliament,London:George Allen & Unw in Ltd.1975.
    8.Michael D Cohen,James.G.March,Johan P.Olsen.A Garbage Ca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hoice [J].New York.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17,No.1.(Mar.1972).
    9.Mun C.Tsang,Costs of Education in China:Issue of Resource Mobilization,Equality,Equity and Efficiency,Education Economics,Volume 2,Number 3,1994.
    10.Sandra Taylor,Fazal Rizvi,Bob Lingard and Miriam Henry.Education Policy and the Politics of Chang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1997.
    11.Terr L.Cooper.The Responsible Administrator:An Approach to Ethics for the Administrative Role (4th Ed),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8.
    12.Terry Moe.School.Vouchers and the American Public.Washington D.C:Brooking Institution Press,2001.
    13.Thomas V.,Yan Wang,Xibo Fan.Measuring education inequality:Gini coefficients of education.Working paper,2525.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 Institute,Sep 27,1999.
    14.UNESC,Statistical Yearbook Annuaire statistique Anuario estadisticc,UNESCO Publishing &Berman Press,1998
    15.William N.Dunn.Public Policy Analysis:An Introduction.NJ:Prentice-Hall.198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