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交强险直接请求权法律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交强险受害第三人直接请求权(以下简称“交强险直接请求权”)系指交通事故的受害第三人,作为交强险合同外的第三人,依据交强险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直接对保险人享有的保险补偿请求权。交强险直接请求权是交强险制度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只有赋予受害第三人直接请求权才能真正实现其保护受害第三人的立法宗旨。遗憾的是,我国现行《保险法》、《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条例》都未赋予受害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立法上的缺陷导致司法实践中执法标准的混乱,常常会出现同一案件事实两种以上的不同判决结果,严重损害司法权威。有鉴如此,以交强险直接请求权为题对交强险制度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交强险直接请求权为核心,沿着“权利价值——权利性质——权利主体——权利行使——权利救济”这样一个逻辑思路分为五章展开论述,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强险立法经验基础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法与司法相比较,对我国交强险直接请求权有关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尝试对完善我国交强险立法提出建议。
     第一章论述了赋予交强险直接请求权的必要性。任意责任保险严守分离原则,坚持损害赔偿责任关系与责任保险关系相互脱离,是以保护被保险人为中心保险制度体系;而交强险是以保护受害第三人为中心的保险制度体系,交强险是脱离分离原则的窠臼,并承载着以保护受害第三人利益为己任的新的保险制度,实现了从理论基础到立法技术上的变革。在强化受害第三人保护方面,各个国家和地区立法在尝试了各种可能的选择之后,最终都选择赋予受害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研究交强险直接请求权产生与确立的过程发现:责任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加强,为赋予交强险直接请求权提供了可能;合同相对性原理的合理修正,丰富和发展了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理论,同时也为赋予交强险直接请求权奠定了坚实的法理基础;责任保险的发展进化,强调保护受害第三人利益,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确立交强险直接请求权的必然选择。如果不赋予受害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其合法利益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其保险索赔成本会大大增加,索赔过程会更漫长,同时也破坏交强险制度的完整性。赋予交强险直接请求权,能保证交通事故受害人能够得到及时救治,能充分发挥交强险制度的及时救济功能,能进一步体现直接请求权的公平、效率和安全的法律价值。
     第二章分析论证了直接请求权的法律性质。交强险直接请求权性质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独立性质说、侵权损害请求权说和保险补偿请求权说。鉴于受害第三人直接请求权以损害赔偿请求权为基础和起点,并通过交强险合同最终实现,其性质上应属于保险补偿请求权。交强险直接请求权以损害赔偿责任为前提,以损害赔偿范围为归依,具有寄生性。其与损害赔偿请求权竞合时,应优先得到满足。直接请求权是保险补偿请求权,应受保险合同约束,保险人理应依法享有抗辩权,其与保险补偿请求权竞合时,应优先得到满足,但被保险人优先于保险人全部或者部分履行损害赔偿义务时,被保险人仍享有保险补偿请求权,但是,二者请求的总和应以责任险额为限。
     第三章讨论了直接请求权主体问题。直接请求权主体就是受害第三人,受害第三人是“受害人”和“第三人”的结合体。目前我国交强险只保护车下人员,对于车上人员未纳入交强险保护范围,严重背离了我国交强险“广覆盖”的指导思想。借鉴域外立法经验,应将交通事故责任人以外的受害人都纳入交强险的保护范围,不仅保护车下人员,还应保护车上人员;不仅保护直接受害人,还应保护间接受害人。受害第三人对保险人享有保险补偿请求权、垫付抢救费用请求权等项权利;但同时也负担通知义务、证明义务、减损义务、受领义务和协助追偿义务。
     第四章论述了直接请求权的行使问题。直接请求权行使的义务主体就是承保交强险的保险人以及未依法投保的投保义务人。鉴于交强险应当禁止重复投保,所以在单车肇事时赔偿的义务主体是特定的。在多车肇事时,较为合理的解决思路是依照事故责任的大小分担赔偿责任。投保了交强险的机动车,在发生保险事故(交通事故)造成损害,依法应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人依据交强险合同约定向请求权人承担保险补偿责任。在我国有限的交强险资源的情况下,直接请求权的行使内容应仅限于人身损失,并且应当是物质性人身损害,即人身伤亡,而财产损失和精神性损害不应成为直接请求权的行使内容。直接请求权的行使应当受到交强险责任限额(包括总限额和各分项限额)、保险人的抗辩权以及索赔时效的限制。
     第五章阐述了直接请求权的司法救济问题。在司法救济过程中,各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分别为:受害第三人是原告,致害人(被保险人)是被告,保险人应该列为共同被告。将保险人单独作为被告,或者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或者不列为诉讼参与人,甚至认为保险人的诉讼地位不确定,应随原告的意志而定等观点都存在理论上的偏差,不利于保护受害第三人的利益。受害第三人负有证明发生了交通事故,且肇事机动车已投保了交强险,自己因事故所遭受的损害等事项的举证责任,被保险人负责对受害人的过失或故意举证,保险人则要对被保险人免责或者减责的抗辩事由、受害人怠于履行减损义务而增加的损失、夸大的损失和未尽配合义务而导致的损失等抗辩理由举证。交强险在保护受害第三人的同时,也赋予保险人以追偿权,以维持当事人利益的平衡。虽然为了保障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利益,法律会强制保险人垫付受害人的抢救费用,但保险人在垫付后就有权利向应当承担责任的主体追偿。目前多国和地区立法都规定了保险人的此项追偿权,我国的追偿权制度尚不健全,应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完善。
The direct claim of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for the third victim (referred to as:the direct claims of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is the third victim in traffic accident, as the identity of the third body out of insurance contract, has the direct right to request compensation insurance premiums for the damage in the accident from insure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raffic compulsory insurance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direct claim of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system. Only when we give the direct claim to the third victim, can we truly protect the third victim for the legislative purpose. What a pity, in China's current law "Insurance Law" and "Motor Vehicle Accidents compulsory liability insurance regulations" never introduce the direct claims of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Legislative defects lead to the confusion of the judicial practice standards of enforcement, which often results in two or more different verdicts in the same case and seriously damages the judicial authority. Therefore, the systematic study for the direct claim of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center in the direct claim to pay high insurance and has five chapters followed in such logical idea:the value of rights-the nature of rights-the subject of rights-the right to exercise-the right to relief. What's more, this paper studies on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issues of the direct claim of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and tries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 legislation of the direct claim of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basing on the legislative experience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and the contrast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The chapter one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direct claims of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Any liability insurance is the insured-centered insurance system, which is adhering to the strict separation principle and the sepa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liability for damages and liability insurance. However, the direct claim of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is the third victim-centered insurance system, which is apart from the separation principle. It is a new insurance system which carries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third victim and make the change from theoretical basis to the legislative technique.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have tried kinds of choices, at last they chose to confer the injured third party claims directly. We can acquire from the study of the origin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direct claim of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the increase of 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s of liability insurance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direct request of the insurer for victims; the reasonable correction of contract relativity laid considerable theoretical basis and justified description for the enrich and develop the interests of a third party contract theory and the direct claim of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liability insurance emphasizes the third victim's interests, reflects people-centered concept and becomes the necessary choice of the foundation of the direct claim of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If the third victim couldn't gain the direct claim of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protect his legitimate interests and increase the cost of insurance claims. At the same time, the claims process maybe longer. So the completion of the direct claim of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system could also be destroyed. Endowing the direct claims for the claimant to pay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contributes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accident victims and makes full use of its damage timely relief function,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basic value of equity, efficiency and safety.
     The chapter two analyzes the legal nature of the direct claim of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theory about the direct claim of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theory of independent nature, theory of right of claim for tort and theory of right of claim for insurance compensation. Seeing that the direct claims of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for the third party is based on and started from right of claim for tort, and realizes through contract of compulsory insurance for traffic accident of motor-drivenvehicle. So it should be classified as right of claim for insurance compensation. Precondition of the direct claims of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is liability for damage, and the end of this is the range of liability for damage, it is parasitical. When the direct claims of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is competing with right of claim for damage compensation, it should be fulfilled firstly. The direct claims of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is right of claim for insurance compensation, and it should be bound by insurance contract, the insurer should be given the defense right, when it is competing with right of claim for insurance compensation, it should be fulfilled firstly. But when insurant is prior to insurer and fulfill their obligations fully or partly, the insurant still has right of claim for insurance compensation, but the sum of the two should be within the amount of the liability insurance.
     The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subject of the direct claims of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The subject of the direct claims of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is the third party victim, third party victim is combination of "victim" and "third party". For now, the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in our country only covers the people who are not in the vehicle, and do not cover the people who are in the vehicle, which is deviates from our country's guiding idea of "broad coverage" severely.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extraterritorial legislation, we should include all victim, except the person who is responsible for the accident, into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That is to say, not only protect the direct victim, but also protect indirect victim. The third party victim has rights of claims for insurance compensation, advanced rescue cost and so on against insurer, and in the same time, he has the obligation of informing the occurrence of insured accident, proofing, lightening the damage, accepting compensation and assisting to request for compensation.
     The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exercise of the direct claim of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The obligee of the direct claim is the insurance company that cover the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and the insured obligor that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surance. Due to the insurance shall be forbidden to repeat cover, the single-car accident compensation obligation subject is specific. However, in the situation of a serial of traffic accidents, to share the damages according to the responsibility might be a reasonable solution. According to the insurance contract agreement the insurer should take the liability insurance compensation to the obligee when the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was brought for the vehicles that caused the accident. In the situation of the limited dispute of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in our country, the direct claim should be limited to physical and personal injury, the property loss and moral damage must not be included. The direct claim should be restricted by the compulsory third party liability insurance liability limits (Including the total amount and breakdown limit), the insurer's right of defense and the prescription of claim.
     The chapter five discusses the judicial remedies of the compulsory third party liability insurance. The status of each party in the litigation includes:the victim of the third party which is the plaintiff, the infringer (or the insured) which is the defendant and the insurer which is the co-defendant. The doctrines that including named the insurer that separately as a defendant or a third party without independent claim or not a litigant participant or even deem the status of insurer depends on the will of the plaintiff are all lack of partial barge, which are not conducive to efficiency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third party. Third party victim has the burden of proof for the occurrence of traffic accident of motor-driven vehicle and he is the victim of it, for that the motor-driven vehicle has insured by compulsory insurance for traffic accident of motor-driven vehicle of certain insurance company, for the loss he suffered from the accident and other matters. Insurer has the burden of proof for victim's fault or intention. Insurer has the burden of proof for excuse for non-responsibility or reducing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at victim fails to comply the obligation of harm reduction, for exaggerate the loss, and for the loss because of his failure to do his duty on coordination and other matters.When remedying the right of claim for third party victim, traffic accident of motor-driven vehicle give the insurer recourse in order to balance the interests. While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traffic accident victims, the law will force the insurer, who has the right to recourse for responsible party, pay the victim rescue expenses. Now the law of many countries and districts has provision of this recourse. The recourse system of our country is not perfect, and we should develop it on the base of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istricts.
引文
①喻啸:《论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中受害人之直接请求权》,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②蓝艳艳:《论机动车责任保险第三者的直接请求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律硕士学位论文.2005.
    ③MacGillivary & Parkington on Insurance Law, Sweet &Maxwell, eight edition,2001.
    ①江朝国:《保险法基础理论》,台北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第四版,第155-180页。
    ②参见程荣一:《论责任保险被害人行使直接请求权之几个问题》,载《保险专刊》1991年第24辑,第93页。
    ①参见陈荣一:《论“我国”保险法对责任保险之规定的缺失(下)》,载《产险季刊》1984年第51期,第69负。
    ②MacGillivary & Parkington on Insurance Law, Sweet &Maxwell, eight edition,2001, P.825.
    ③本书编写组:《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版社2008年版,第60页。
    ④参见Robert E. Keeton and Alan I. Widiss. Insurance Law, West Publishing Co.,1988. P.133.
    ①MacGillivary & Parkington on Insurance Law, Sweet &Maxwell, eight edition,2001, P.970-972.
    ②本书编写组:《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比较研究》,中国财整经济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③本书编写组:《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④张新宝、陈飞:《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⑤施文森:《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之研究》,台湾“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1983报告,第317页。
    ①王伟:《责任保险第三人是否有直接请求权》,载《中国保险》2005年第7期。
    ②施文森:《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之研究》,台湾“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1983报告,第47页。
    ③周延礼:《机动车辆保险理论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第412页。
    ①本书编写组.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版社,2008.94.
    ②[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法(下卷)[M].焦美华译.张新宝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466.
    ③该法在两德统一后成为德国交强险的共同法律渊源。
    ④参见施文森、蔡丽照:《论西德汽车责任保险制度》,载《产险季刊》1980年第34、35期。
    ⑤ Georges Dionne, Commitment and Automobile Insurance Regulation in France, Quebec and Japan, at http://www. Hec.ca/gestiondesrispues/01-04. pdf.
    ⑥[日]川井健、宫元守男等编:《新版注解交通损害赔偿保障法·自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国家贴偿法》,青林书院1999年版,第87页。
    ⑦[日]川井健、宫元守男等编:《新版注解交通损害赔偿保障法·自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国家赔偿法》,青林书院1999年版,第88页。
    ③参见参见台湾地区“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立法理由书。
    ①江朝国:《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页。
    ②[日]金泽里:《保险と民事责任の法理》,成文堂昭和四十一年版,第126页。
    ②转引自[日]金泽里:《保险と民事责任の法理》,成文堂昭和四十一年版,第125页。
    ③江朝国译:《德国保险法》,财团法人保险事业发展中心编印1993年版,第128贝。
    ④参见温世扬:《“相对分离原则”下的保险合同与侵权责任》,载《当代法学》2012年第5期。
    ④参见温世扬:《“相对分离原则”下的保险合同与侵权责任》,载《当代法学》2012年第5期。
    ⑤《道交法》第76条第1款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①参见《侵权法》第48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①江朝国:《强制汽车责任保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②郑玉波:《民商法问题研究(二)》,三民书局1980年版,第194页。
    ① Donald Harris. Compensation and Support for Illness and Injury. Oxford:Clarendon,1984. p.57.
    ② U. 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Compensating Auto Accident Victims:A Follow-up Report on No-Fault Auto Insurance Experience. Washington, D. C.: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Transportation,1985. p.79.
    ③ Robert Bombaugh. The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Auto Insurance Study and Auto Accident Compensation Reform. Columbia Law Review,1971. p.207-216
    ④ Fifteenth Statewide Grand Jury Report. Report on Insurance Fraud Related to Personal Injury Protection. Aug, 2000.
    ①赵明昕:《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利益衡平问题研究》,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4期。
    ②张新宝、陈飞:《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①[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7页。
    ①王利明:《论合同的相对性》,载《中国法学》1996年第4期。
    ②J. Beatson. Anson's law of contrac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p3.
    ③王家福:《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④[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3页。
    ⑤ J. Flour et J. Aubert, Droit civil, Les obligations,5d edition par A. C. E. Paris,1991. p73.
    ①尹田:《论涉他合同——兼评合同法第64条、第65条之规定》,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①[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3页。
    ②[德]海因·克茨:《欧洲合同法》,周海忠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60页。
    ③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④参见《瑞士债务法》第112条第5款:“以自己的名义为第三人之利益约定给付者,……第三人及其继承人适于该第三人之意思或适于习惯时,得独立地请求其履行”《日本民法典》弟537条第1项:“依契约约定,当事人一方应对第三人实行某种给付时,该第三人有直接对债务人请求给付的权利……”“台湾地区民法典”第269条第1项:“以契约约定向第三人为给付者,要约人得请求债务人向第三人为给付,其第三人对于债务人亦有直接请求给付之权。”
    ①傅静坤:《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55页。
    ②杨丽君:《论英美合同相对性原则》,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从》(第12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54页。
    ③[英]斯蒂芬·戈文:《英国法律委员会合同《第三人权利》议案草案和海上货物运输》,张明远译,载《外国法译评》2001年第1期。
    ④[美]小肯尼思·布莱克等:《财产和责任保险》,陈欣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7页。
    ①Ivar Strahl, Tort Liability and Insurance, Scandinavian Studies In Law,1959, Volume 3, p204-205.
    ②袁宗蔚:《保险学—危险与保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47-548页。
    ①邹海林:《责任保险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
    ②郭锋等:《强制保险立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9页。
    ①江朝国:《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60页。
    ②郭锋等:《强制保险立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③http://www.china-insurance.com/news-center/newslist.asp?id=217258。2013年2月22日浏览。
    ①Webster's New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3 th college edition. New York. p.487.
    ②[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43页。
    ③王利明:《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受害人救济机制》,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4期。
    ① R.F.V.霍斯顿、R.S.钱伯斯:《萨尔门德和霍斯顿论侵权行为法》,伦敦1981年版,第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27页。
    ②徐武生:《担保法理论与实践》,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69页。
    ③R.F.V.霍斯顿、R.S.钱伯斯:《萨尔门德和霍斯顿论侵权行为法》,伦敦1981年版,第22页。
    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高度危险作业包括:“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
    ⑤尹田:《中国保险市场的法律调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04页。
    ⑥王卫国:《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
    ⑦R.F.V.霍斯顿、R.S.钱伯斯:《萨尔门德和霍斯顿论侵权行为法》,伦敦1981年版,第22页。
    ①[日]长谷川城:《被害人的直接请求权》,载吉田秀文主编《裁判实务大系8—民事交通·劳动灾害诉讼法》,青林书院1985年版,第264页。
    ② U. 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Compensating Auto Accident Victims:A Follow-up Report on No-Fault Auto Insurance Experience. Washington, D. C.: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Transportation.1985.79.
    ③ Robert Bombaugh,The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Auto Insurance Study and Auto Accident Compensation Reform. Columbia Law Review 207-216,1971.
    ④ Fifteenth Statewide Grand Jury Report, Report on Insurance Fraud Related to Personal Injury Protection. Aug, 2000.
    ①[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90页。
    ②袁宗蔚:《保险学—危险与保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③李玉泉:《保险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④Greene, M. R., Risk and Insurance,4th ed.,1977, p2-4.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①参见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网站http://www.mps.gov.cn,2012年11月25日浏览。
    ①参见Margie Peden《世界预防道路交通伤害报告》,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版,第40-41页。
    ③参见王泽鉴:《民法总则》,三民书局2001年版,第283页。
    ④邹海林:《责任保险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46页。
    ⑤覃有土、樊启荣:《保险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64页。
    ⑥邹海林:《责任保险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46页。
    ①江朝国:《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209贝;李微:《日本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46页。
    ②李薇:《日本机动车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45页;参见尾上和宣:《自赔责的受害人请求权》介绍,载《新交通事故判例百选》,第163页。
    ①参见王利明:《合同法新论·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5页。
    ②参见张家勇:《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的法律构造》,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③温世扬:《保险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页
    ④李薇:《日本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44页。
    ⑤李薇:《日本机动车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44页。转引自野田良之:《法国责任保险法(三)》,载《法协杂志》56卷3号,第462-468页。
    ①邹海林:《责任保险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45页。
    ②陈亚芹:《论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立法模式——对直接请求权理论基础的新解读》,载《保险研究》2011年第1期,第103页以下。
    ③李薇:《日本机动车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46页。
    ①江朝国:《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页。
    ①江朝国:《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页。
    ②王利明:《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受害人救济机制》,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4期。
    ③M. E. Roujou de Boubee, Essai sur la notion de reparation, LGDJ, Bib.l dr. prive,1974, p.26转引自王利明:《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受害人救济机制》,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4期。
    ①陈亚芹:《论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立法模式——对直接请求权理论基础的新解读》,载《保险研究》2011年第1期,第103页以下。
    ②需要说明的是,下述三方面的观点是由本文在相关讨论会议上的一些记录,以及通过有些法院的判决总结而成,代表了新近一些研究和实务的动态,但因为来源较为多而杂,无法一一列举,在此一并说明。
    ①江朝国:《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144页。
    ①邹海林:《责任保险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46页。
    ①李薇:《日本机动车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41页。
    ②李薇:《日本机动车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41页。
    ①陈亚芹:《论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立法模式——对直接请求权理论基础的新解读》,载《保险研究》2011年第1期,第103页以下。
    ②王泽鉴:《侵权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页。在前揭书稿中,王泽鉴教授是在论述侵权责任衰微的观点而提出的,认为侵权责任法虽然存在一些问题,无过错补偿体系也有一定的效率和优势,但在综合补偿体系中,侵权责任法仍有其价值。从发展来看,在人身意外的损害赔偿中,基本是侵权责任法占据重要地位,过渡到平衡型,并逐渐过渡到无过失补偿体系占据重要位置。
    ③参见陈亚芹:《论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立法模式——对直接请求权理论基础的新解读》,载《保险研究》2011年第1期,第104页。
    ①参见王泽鉴:《侵权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15页。
    ②台湾地区“行政院”会议决议中认为:“强制汽车第三人责任保险改进方案系参酌欧美各先进国家之规制拟定,具有社会保险之性质。惟指定商业保险人办理,设计人民权利义务之处,宜有详确的法律基础,若干重要概念,亦须详加界定,颇难于先行公路法或保险法中修订一二条文予以规范,拟采经建会意见单独制定条例,经立法程序办理”(参见邱瑞利:《汽车交通事故特别补偿基金制度之运作及检讨》,载《月旦法学杂志》2001年第78期,第46页,江朝国:《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③对于此的疑义主要是,该法所制定的到底是美国法上的无过失保险制度,还是德日两国的责任保险?如果采取德国日本的责任保险制度,那么对于责任保险中奉行的“无责任即无责任保险赔偿”的基本原理,如何协调解决?此时是否应该协调用过错责任或者危险责任,统一侵权责任成立条件?是否需要针对商业责任保险与汽车强制责任保险,做不同的制度安排,还是一体适用?等等。
    ④参见王泽鉴:《侵权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515页。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地区的立法足将特别补偿基金一并规定的,除了前句王泽鉴教授理解的无过失补偿强制保险外,另外就是这个特别补偿基金了,显然这属于社会救助体系的范畴,而二者均无需考虑加害人的过失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王泽鉴教授对无过失补偿强制保险的定位是与此相一致的,也是正确的。
    ⑤[德]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侵权行为法》,齐晓琨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21页。
    ①参见陈亚芹:《论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立法模式——对直接请求权理论基础的新解读》,载《保险研究》2011年第1期,第104、105页。
    ①参见郑功成、孙蓉主编:《财产保险》,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第338-339页。
    ②参见王泽鉴:《侵权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61页。
    ①参见参见王泽鉴:《侵权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①杨立新:《侵权行为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页。
    ②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76-77页;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9-562页。
    ③杨立新:《侵权行为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页。
    ④《道交法》第76条第3款规定:“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①《交强险条例》第2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险人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一)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醉酒的;(二)被保险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的;(三)被保险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的。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造成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保险人不承担赔偿责任。”
    ②参见廖焕国:《道路交通侵权责任》,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59页。
    ③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3页。
    ④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1页。
    ①范利平:《侵权行为法中的因果关系——理论与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8页。
    ②[德]克里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55页。
    ③程啸:《论侵权行为法上的过失相抵制度》,载《清华法学》第6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59页。
    ④郑才城:“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中的过失相抵”,载《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5月第3期。
    ⑤钟科见:“论交通事故责任中的过失相抵”,载《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①钟科见:“论交通事故责任中的过失相抵”,载《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④参见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页。
    ①参见[美]约翰·F·道宾:《保险法》(第三版),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②李薇:《日本机动车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41页
    ③[日]长谷川城:《被害人的直接请求权》,载吉田秀文等编:《裁判实务大系8——民事交通·劳动灾害诉讼法》,青林书院1985年版,第264页。
    ④李薇:《日本机动车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46页。
    ①江朝国:《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145页。
    ②[日]西岛梅治:《责任保险法的研究》,同文馆1968年版,第20页(转引自岳卫《日本保险契约复数请求权调整理论研究:判例·学说·借鉴》,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149页)。
    ③[日]中西正明:《责任保险中“第三人”的地位——关于《商法》第667条的一考察》,载《香川大学经济论丛》1956年第29卷第4号,第19页(转引自岳卫《日本保险契约复数请求权调整理论研究:判例·学说·借鉴》,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151页)。
    ①[日]西岛梅治:《责任保险》,载竹内昭夫、龙田节编《现代企业法讲座第4卷——企业交易》,东京大学出版会1985年版,第304页(引自岳卫《日本保险契约复数请求权调整理论研究:判例学说·借鉴,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152页)。
    ②参见陈亚芹:《论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托法模式——对直接请求权理论基础的新解读》,载《保险研究》2011年第1期,第106页。
    ②[日]西岛梅治:《责任保险法的研究》,同文馆1968年版,第25页(引自岳卫:《日本保险契约复数请求权调整理论研究:判例·学说·借鉴》,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156页)。
    ③参见陈亚芹:《论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立法模式——对直接请求权理论基础的新解读》,载《保险研究》2011年第1期,第107页。
    ④温世扬:《“相对分离原则”下的保险合同与侵权责任》,载《当代法学》2012年第5期。
    ①参见陈荣一:《论责任保险被害人行使直接请求权之几个问题》,载《保险专刊》第24辑,1991年自版,第98页。
    ②德国法上所谓的合同不存在(Nichtbestehen),是指合同因当事人无行为能力或者其为未成年人而无效,或合同因隐藏性合意欠缺而不成立,或者合同因意思表示错误或者被欺诈而被撤销等情形。
    ③德国法上所谓的合同终止(Beendigung),包括合同的终止,合同解除,保险人破产程序开始而使得保险合同效力,以及保险期间届满等情况。
    ①参见铃木辰纪:《自动车保险》,日本成文堂1998年版,第123-131页。
    ②参见郭峰等:《强制保险立法研究》(附录四:日本自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371页以下。
    ①参见Robert H. Jerry, Understanding Insurance Law (1992),Matthew Bender &Co., P.650.
    ①刘春堂:《日本之强制车责任保险制度》,载刘春堂著《民商法论集(二)》,1990年自版,第238页。
    ①参见陈荣一:《责任保险与被害人之地位》,载《保险专刊》第29辑,1992年自版,第116页。
    ②参见陈荣一:《责任保险与被害人之地位》,载《保险专刊》第29辑,1992年自版,第223页。
    ①[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页。
    ②本章题目是“直接请求权主体”,其实就是受害第三人,之所以来用文中的标题,是出于文章逻辑关系的考虑,在实际论述时,“直接请求权主体”和“受害第三人”系完全相同的概念。
    ③邹海林:《责任保险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24页。
    ④邹海林:《责任保险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24页。
    ①王利明:《论合同的相对性》,《中国法学》1996年版,第4页。
    ②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14页。
    ③孔祥俊:《合同法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2页。
    ④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七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页。
    ① John G. Flemi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Torts, Clarendon Press·Oxford,1968. P.9.
    ②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parative Las, Vol. Ⅺ, Torts,1983. PP.5-6.
    ①奚晓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保险合同章-条文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36-37页。
    ②投保人在保险合同缔结过程中发出的意思表示是无需赘言的,其填写并提交投保单的行为就是缔结保险合同的要约行为。而被保险人在合同成立阶段也会以独立主体的身份表示其意思,其最典型的意思表示就是人身保险合同中对投保的同意表示。
    ①郭锋等:《强制保险立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3页。
    ②法国《保险合同法》第53条规定,保险人对于受害人因为被保险人的责任所造成的损害事故而受到金钱上的不利后果,只要在保险金额的限度内该金额尚未被赔偿,保险人不得将应当给付的保险金额的全部或 部分,支付给受害人之外的任何人。
    ①樊启荣:《责任保险与索赔理赔》,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②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保险条款》第3条规定:本保险合同中
    ①赵明昕:《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利益衡平问题研究》,《现代法学》2005年第4期。
    ①杨华柏、郭左践:《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9期。
    ①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2)穗荔法民一初字第519号。
    ②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2)穗天法民一初字第875号。
    ①本书编写组:《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②本书编写组:《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页。
    ①本书编写组:《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138页。
    ②本本编写组:《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页。
    ③本书编写组:《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39页。
    ④于敏:《海峡两岸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律制度比较研究——从国际趋势和受害人保护看两岸措施统合之必要》,《中国法学》2007年第5期。
    ①Automobile Insurance Act, Quebec, Canada,at6.
    ②Automobile Insurance Act, Quebec, Canada,at61-69.
    ③李理:《论强制机动车保险法对受害人范围的扩张》,《南方经济》2005年第7期。
    ①于敏:《海峡两岸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从国际趋势和受害人保护看两岸措施统合之必要》,《中国法学》2007年第5期。
    ②台湾地区“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第10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受害人,指因汽车交通事故遭致伤害或死亡之人。
    ①详见海口市龙华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1)龙民二初字第164号。
    ①江朝国:《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107页。
    ①ABI, Association of British Insurers,2006 general insurance net premium income rankings, September 2007.
    ②本书编写组:《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50页。
    ①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5页。
    ①郑玉波:《保险法论》,三民书局2003年版,第143-145页。
    ①Robert Merkin, Jeremy Strart-Smith. The law of motor insurance. London Sweet & Maxwell,2004, P.1.
    ①Automobile Insurance Act, Quebec, Canada. P.10.
    ②彭万林、覃有土、李开国:《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8-529页。
    ①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18-223页。
    ①参见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程啸:《侵权行为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页。
    ②参见杨立新:“我国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归责原则研究”,载《法学》2008年第10期。
    ①童大焕:《交强险费率为什么被“高估”?》,《东方早报》2007年5月18日第8版。
    ①邹志洪:《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法律实务指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②刘锐:《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与强制保险》,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66-367页。
    Josephine Y. King, No fault automobile law, Wiley law publications. P27(1987).
    ④王建伟:《建立强制汽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制度,有效保障汽车社会的安全》,《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2期,第70页。
    ①邹海林:《责任保险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204页。
    ①本书编写组:《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页。
    ②本书编写组:《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80页。
    ③本书编写组:《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比较研究》,中国财整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93-94页。
    ④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较为突出,各种社会保障不健全,保险业不发达,所以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很大程度上还是要诉诸侵权责任,这使得我国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上当事人的利益严重对立,很难通过自主协商达成协议。
    ①《道交法》第73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并送达当事人。
    ②本书编写组:《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页。
    ③本书编写组:《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93-94页。
    ①本书编写组:《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48页。
    ②邹海林:《责任保险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51-252页。
    ③英国1972年《道路交通法》第149条规定:在保险人向被保险人签发有效的责任保险单,被保险人因交通事故对受害人承担的责仕属于保险单承保的责任范围的前提下,受害人取得对被保险人的赔偿判决后,有权直接请求保险人给付保险赔偿金。
    ④最高院《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第27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作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人民法院应依法审查并确认其相应的证明力,但有相反证据推翻的除外。
    ①本书编写组:《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223页。
    ①喻啸:《论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中受害人之直接请求权》,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度硕士学位论文,第28页。
    ①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5页。
    ①George Priest. The Current Insurance Crisis and Modern Tort Law,96 The Yale Law Journal 1521, PP.1546-48
    ② Jeffrey O'Conncll et al., The Effect of Allowing Motorists to Opt Out of Tort Law in the United States, 39 Les Cahiers De Droit 600,603 (1998).
    ③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Compensating Auto Accident Victims:A Follow-up Report on No-fault Auto Insurance Experiences. Washington. D.C.: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Transportation,1985. P.74.
    ①Don Dewees, et al., Exploring the Domain of Accident Law:Taking the Facts Seriousl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7.
    ②本书编写组:《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216页。
    ③本书编写组:《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页。
    ①本书编写组:《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78页。
    ②本书编写组:《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57页。
    ①广东省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1)江中法交终字第31号。
    ①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页。
    ①参见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2)穗荔法民—初字第519号。
    ②张磊、王治:《保险公司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的诉讼地位》,《世纪桥》2007年第1期。
    ③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指导意见》第一条规定:保险人和被保险机动车一方的诉讼地位按下列方式确定:……受害第三者仅起诉被保险机动车一方,被保险机动车一方申请追加保险人参加诉讼的,应将保险人列为第三人。
    ④参见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2)(?)福法民一初字第1351号。
    ⑤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关于交强险的保险人诉讼地位问题答复如下: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赔偿权利人对承保交强险的保险人具有直接请求权,故赔偿权利人可将保险人列为被告要求其直接在交强险责任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
    ①参见广东省佛冈县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2)清佛法民初字第376号。
    ②卢克贞:《交通事故受害人对保险人的请求权辨析》,《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③廖中洪:《交通事故赔偿诉讼中有关保险公司的几个法律问题》,《交通企业管理》2006年第12期。
    ①本书编写组:《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页。
    ①我国《保险法》第60条第1款规定:因第三者对保险标的的损害而造成保险事故的,保险人自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之日起,在赔偿金额范围内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
    ②施文森:《保险法论文集》(第1集),三民书局1985年版,第150页。
    ③许良根:《保险代位求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86页。
    ①游杰:《责任保险代位权探析》,《保险研究》2003年第1期1。
    ②John F. Dobbyn, Insurance Law. West Publishing Co.,1981. p230.
    ①许良根:《保险代位求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92-293页。
    ②许良根:《保险代位求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90页。
    ③本书编写组:《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①Automobile Insurance Act,Quebec,Canada,at89.
    ②Automobile Insurance Act,Quebec,Canada,at83.
    ③《自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第76条第2项规定:因投保人、被保险人、互助人或被互助人的恶意或重大过失而产生损害,保险人或合作社根据第十六条第一项的规定,对受害人支付了损害赔偿额时,政府在其支付金额限度内,取得受害人对投保人、被保险人、互助契约人或被互助人的权利。
    1姜强:《交强险的功能定位及其与侵权责任的关系——审理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制度背景》,《法律适用》2013年第1期。
    2.王榕:《机动车交强险与三者险的比较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第4期。
    3.陈从红:《民事诉讼中司法鉴定人诉讼地位研究—从专家辅助人看我国司法鉴定人地位的新发展》,《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5期。
    4.徐素萍:《论交强险中保险公司的垫付责任——兼评“交强险条例”第22条》,《韶关学院报》2013年第1期。
    5.孙云文;卞荣巍:《关于精神损害抚慰金在交强险赔偿中问题的探讨》,《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6.邢来:《现有法律框架内交强险赔偿制度完善的探讨》,《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年第1期。
    7.韩长印:《我国交强险立法定位问题研究》,《中国法学》2012年第5期。
    8.刘锐:《交强险制度的解释适用与立法完善》,《保险研究》2012年第8期。
    9.龚永胜:《关于交强险与商业第三者责任险适用时的相关问题探讨》,《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9期。
    10.王卫国;齐红娜《投保人能否成为本车交强险的“第三者”》,《中国保险报》2012年第7期。
    11.林国光:《外资全面开放背景下我国交强险的应对策略》,《时代金融》2012年第4期。
    12.马颖军:《交强险无责赔付的利弊权衡》,《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13.郝演苏:《交强险的发展难题》,《经济》2012年第9期。
    14.邵晓生:《对交强险费率结构的几点建议》,《时代金融》2012年第3期。
    15.朱春叶:《合法驾驶人肇事逃逸不影响交强险赔付》,《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16.王卫国;郭丽《论交强险中“车上人员”与“第三者”的区分》,《中国保险》2012年第3期。
    17.李向彬:《交强险中受害人直接请求权行使若干问题研究》,《行政与法》2012年第2期。
    18.陈来鸿:《机动车“交强险”受害第三人直接请求权问题研究》,《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9期。
    19.王浩巍;《交强险中受害人直接请求权制度研究》,《行政与法》2012年第1期。
    20.吴晓静;邓婷《平衡保护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无证驾驶致害等情形下交强险保险人的责任》《人民司法》2012年第11期。
    21.王明发:《交通事故赔偿案中保险公司的诉讼地位》,《法制博览中旬刊》2012年第4期。
    22.赵邯生:《浅析交强险案件不分项赔偿处理法律依据的缺失及负面社会效应》,《中国保险》2012年第9期。
    23.张爱云:《交强险在司法实践中的困境及破解—以交强险赔偿限额为视角》,《人民司法》2012年17期。
    24.张伟伟:《交强险受害第三人直接求偿权的法律依据及行使》,《伤害保险》2012年第4期。
    25.文杰:《交强险中保险人的追偿权质疑—我国(交强险条例第22条)之妥当性评析》《保险研究》2012年第11期。
    26.冯思婕:《交强险责任限额中优先承担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学理论》2012年第12期。
    27.孙文:《浅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地位》,《经济视角(中旬)》2012年第3期。
    28.李喜莲:《民事诉讼法上的“利害关系人”之界定》,《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29.胡丹:《浅析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保险公司的诉讼地位》,《企业导报》2012年第13期。
    30.孟阳:《保险人在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中的角色》,《法制博览(中旬刊)》2012年第8期。
    31.张艳峰:《浅析保险公司在诉讼中败多胜少的原因》,《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3期。
    32.王卫国:《多车连环相撞与“交强险”赔付》,《中国保险》2012年第2期。
    33.余友飞: 《新保险法实施后交强险第三人的保险赔偿请求权问题研究》, 《浙江金融》2012第3期。
    34.任以顺;王冶英;《王芹论责任保险被保险人“怠于请求”行为之司法界定任以顺;》,《保险研究》2011年第7期。
    35.李敏顺:《浅析交强险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7期。
    36.许硕: 《论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在我国的确立》, 《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37.刘莉: 《机动车群体交通事故中请求权分析》, 《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4期。
    38.李娟娟《论责任保险的第三人性》,《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39.武俐: 《浅析交强险责任中的追偿权》, 《山东审判》2011第6期。
    40.吴雷: 《交强险的去商业化改革思考》,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1期。
    41.邢莉: 《交强险经营亏损的原因及对策》,《中国保险》2011年第7期。
    42.何桂兰;彭华;杨新伟: 《关于交强险事故赔偿责任比例赔付问题的探讨》,《上海保险》2011年第7期。
    43.李国波: 《无证驾驶与交强险保险人赔偿责任探讨》, 《经济师》2011年第2期。
    44.汤占奎; 《曹普卿交强险保险人的赔偿范围分析》, 《人大建设》2011年第12期。
    45.偶见: 《关于交强险精细化经营的探讨》,《金融纵横》2011年第4期。
    46.徐良志: 《浅析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第18期。
    47.唐英: 《保险受益人若干问题的法律思考——兼论我国《保险法》相关规定的完善》,《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48.蔡锡钦: 《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法制分析及完善建议》, 《才智》2011年第8期。
    49.万晓运:《交强险中受害第三人直接请求权问题探析》,《法学杂志》,2011年第4期。
    50.李娟: 《交强险-受害人直接请求权的立法反思与重构》,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51.周海赞: 《论交强险的保障范围》, 《学理论》2011年第22期。
    52.王建敏:温衡《交强险法律关系中受害人利益保护探析》,《山东经济》2011年第5期。
    53.冯玥;发绍平:《论交强险与第三者责任险的适用—以道路交通事故侵权责任为视角》《时代金融》2011年第14期。
    54.庞欣: 《反思我国交强险经营困境》, 《海南金融》2011年第12期。
    55.武俐: 《浅析交强险责任中的追偿权》, 《山东审判》2011第6期。
    56.王卫国;曾宪杨《交强险重复投保如何赔付》, 《上海保险》2011年第1期。
    57.谢兼明:《肇事车未投保交强险,交强险责任限额内损失如何赔偿》, 《交通与运输》2011年第41期。
    58.刘军:《关于机动车交强险法律制度的完善措施思考》, 《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7期。
    59.王刚:《精神损害抚慰金应在交强险中优先赔付》, 《人民司法》2011年第16期。
    60.张庆合: 《交强险应引入竞争机制》, 《协商论坛》2011第1期。
    61.王卫国;凌湄:《车狗相撞”与“交强险”赔付》, 《中国保险》2011第9期。
    62.万晓运: 《交强险中受害第三人直接请求权问题探析》.《法学》2011年第4期。
    63.闫海: 《机动车强制保险赔偿的法律争议与对策建议》,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3期。
    64.刘春龙:《无证驾驶情形下保险公司的交强险责任—以受害第三人权利保护为视角》《法律适用》2011年第4期。
    65.马海燕: 《交强险中保险公司的诉讼地位—以受害人直接请求权为视角》,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66.金钢《论“交强险”制度之完善》, 《特区经济》2010年第6期。
    67.宫邦友: 《交强险中六个突出法律问题的澄清》, 《法律适用》2010年第8期。
    68.韩长印;易萍:《交强险中恶意肇事的保险垫付责任》, 《法学》2010年第10期。
    69.沈顺英: 《试论交强险在司法实践中的几个问题—兼评有关交强险的某些理论观点》,《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
    70.雷经升:《交强险除外责任的法理回归》, 《中国保险》2010第3期。
    71.武进军: 《试论我国机动车交强险及其赔偿责任》, 《学理论》2010年第21期。
    72.李可玲: 《试析交强险中保险公司的垫付责任》,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73.宋传宝: 《交强险保险人的诉讼地位》, 《人民法院报》2010第1期。
    74.罗向明;岑敏华《基于损失补偿原则的保险竞合研究—兼论保险利益与重复保险》,《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75.郑鸣哲: 《我国交强险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4期。
    76.郭敬波: 《残疾赔偿与精神损害赔偿的互为渗透性》, 《人民司法》2010年第6期。
    77.佘萍: 《交强险保费偏高问题之求解:法律与市场》, 《知识经济》2010年第3期。
    78.杨文杰: 《交强险除外责任的理解与适用》, 《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年第4期。
    79.樊启荣: 《保险合同‘疑议利益解释’之解释》, 《法商研究》2002第4期。
    80.靳凤娣: 《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的交强险赔付问题初探》, 《改革与开放》2010年第22期。
    81.张玉: 《强制险与商业险重合如何赔偿》, 《新疆人大(汉文)》2010年第7版。
    82.郑冲: 《德国机动车民事责任之规定及其对我国立法的借鉴》, 《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
    83.唐松青: 《机动车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问题之研究》, 《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84.欧阳海泉;廖焕国: 《保单质押贷款的法律分析》,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6期。
    85.吴占权;汤明远:《保单质押贷款若干问题的探讨》,《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86.冯嘉亮:钱洁: 《寿险保单质押贷款业务的审核与规范》, 《保险研究》2000年第10期。
    87.庹国柱:《理性看待“交强险”》,《金融保险》2008年第1期。
    88.齐艳铭:《交强险条例:救助基金制度亟待完善》, 《中国保险》2008年第9期。
    89.丁凤楚: 《台湾地区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律制度对我国大陆相关立法的启示》,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期。
    90.赵明昕: 《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利益衡平问题研究》, 《现代法学》2005年第4期。
    91.王利明: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受害人救济机制》, 《中国法学》2009年第4期。
    92.王伟: 《责任保险第三人是否有直接请求权》, 《中国保险》2005年第7期。
    93.王利明: 《论合同的相对性》, 《中国法学》1996年第4期。
    94.尹田: 《论涉他合同——兼评合同法第64条、第65条之规定》, 《法学研究》2001年第]期。
    95.于敏: 《海峡两岸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律制度比较研究——从国际趋势和受害人保护看两岸措施统合之必要》,《中国法学》2007年第5期。
    96.王建伟: 《建立强制汽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制度,有效保障汽车社会的安全》,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22第期。
    97.游杰: 《责任保险代位权探析》, 《保险研究》2003年第1期。
    98.郑万青: 《论财产保险的赔偿代位制度》, 《浙江学刊》1999第4期。
    99.-王蒙宁: 《谈谈保险代位求偿权及其相关法律问题》, 《内蒙古保险》1999第3期。
    100.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组:《完善我国保险立法与执法的几点建议》,.《保险研究》1999第3期。
    101.许良根: 《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法理探讨和实务》, 《保险研究》1999第2期。
    102.李兆良: 《正确理解保险合同的成立和相关法律关系》, 《保险研究》1997第7期。
    103.蔡广国: 《谈交付保险费与保险单生效的法律关系问题》, 《保险研究》1997第7期。
    104.华春辉: 《论商业保险合同的法律属性》, 《保险研究》2000第3期。
    105.徐国峰: 《被保险人应履行其基本义务》, 《保险研究》2000第3期。
    106.石慧荣等: 《谈我国保险法的几个问题》, 《现代法学》1995第6期。
    107.赵启进: 《论保险法的告知义务》, 《法律科学》1996第3期。
    108.张纪寒:《试论最大诚信原则对保险人的约束》,《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第2期。
    1.喻啸:《论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中受害人之直接请求权》,《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蔡新艺: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险第二人研究》; 《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3.唐海阳: 《论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中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4.申庆月: 《我国责任保险受害人直接请求权制度法律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5.渠慎坤: 《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中受害人直接请求权研究》, 《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6.蓝艳艳;《论机动车责任保险第三者的直接请求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7.刘娇: 《机动车交通是事故损害赔偿责任比较研究》, 《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8.陶美艳: 《保险公司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的诉讼地位》, 《华东政法大学硕士论》2012年。
    9.袁波: 《论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权利保障》, 《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10.徐凯桥: 《保险法投保人如实告知义务规则研究》, 《复旦大学博论文》2012年。
    11.吴利嫦: 《我国机动车交强险赔偿范围问题研究》,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12.马平川《交强险受害人直接请求权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3.项晗:《论机动车交强险中保险公司的除外责任》, 《宁波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14孙长槐: 《保险公司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的诉讼地位》, 《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5.张妮:《精神损害赔偿的定量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16.蒋文嘉: 《论交强险中的“第三人”》, 《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1.江朝国: 《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
    2.郑玉波: 《民商法问题研究(二)》,台湾:三民书局1980年版。
    3.张新宝、陈飞: 《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4.温世扬: 《保险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王泽鉴: 《债法原理·侵权行为法(1)》,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徐武生: 《担保法理论与实践》,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
    7.尹田: 《中国保险市场的法律调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王卫国: 《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9.袁宗蔚: 《保险学—危险与保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李玉泉: 《保险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1.本书编写组: 《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版社2008年版。
    12.施文森: 《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之研究》,“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1983年版。
    13.周延礼: 《机动车辆保险理论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14.邹海林: 《责任保险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5.郭锋等: 《强制保险立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
    16.李薇: 《日本机动车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7.王家福: 《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18.史尚宽: 《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邱兴隆: 《关于惩罚的哲学——刑法根据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0.尹田: 《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21.傅静坤: 《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2.3王泽鉴: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3.王泽鉴: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七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4.孔祥俊: 《合同法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5.奚晓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保险合同章-条文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26.樊启荣: 《责任保险与索赔理赔》,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27.杨华柏、郭左践: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8.王泽鉴: 《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郑玉波: 《保险法论》,三民书局2003年版。
    30.彭万林、覃有土、李开国: 《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1.张民安: 《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2.邹志洪: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法律实务指引》, 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3.刘锐: 《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与强制保险》,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34.刘士国: 《现代侵权损害赔偿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5.张新宝: 《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6.王利明: 《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7.施文森: 《保险法论文集(第1集)》,三民书局1985年版。
    38.许良根: 《保险代位求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9.徐卫东: 《保险法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0.黄华明: 《风险与保险》,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41.江朝国: 《保险法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2.江朝国: 《<保险法论文集>(一)》,瑞星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版。
    43.江朝国: 《<保险法论文集>(二)》,瑞星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
    44.关浣非: 《保险利益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45.许谨良: 《保险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6.中国保险学会: 《中国保险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47.覃有土主编: 《保险法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8.施文森: 《保险法总论》,三民书局1994年版。
    49.施文森: 《保险法论文集(一)》,三民书局1985年版。
    50.施文森: 《保险法论文(第二集)》,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85年版。
    51.施文森: 《保险法判决之研究(上、下册)》,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版。
    52.崔建远: 《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3.陈欣: 《保险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4.刘宗荣: 《保险法》,三民书局1997年版。
    55.肖梅花: 《保险法新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56.孙积禄: 《保险法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57.段昆: 《当代美国保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8.林发动: 《保险法论著译作选集》,政治大学保险丛书1991年版。
    59.桂裕:《保险法论》,三民书局1984年版。
    60.尹章华等:《保险契约法案例汇编》,文笙书局有限公司2000年版。
    61.郝演苏等:《财产保险》,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2.陈晓兴等:《保险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3.李嘉华等:《涉外保险法》,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64.丁凤楚:《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强制保险制度》,人民大学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5.樊启荣:《责任保险与索赔》,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66.李青武:《机动车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67.刘锐;李祝用;曹顺明:《中国机动车强制保险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68.文才:《论完善我国的责任保险制度-兼论责任保险对侵权行为法的影响》,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9.周玉华:《最新保险法典疑难案例叛解》,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70.刘熠;杨伯华;郭左践:《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保险条例解析》,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71.施温森:《汽车责任保险研究第二版》,台湾:商务印务馆1980年版。
    72.陈天助:《道路交通安全法案例解说》,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73.韩长印:韩永强:《保险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4.杨立新:《交通事故:索赔技巧和赔偿计算标准》,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75.叶启洲:《保险法实例研习》,元照出版社2007年版。
    76.刘宗荣:《新保险法》,作者自版2011年版。
    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56.
    4.[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5.R.F.V.霍斯顿,R.S.钱伯斯.萨尔门德和霍斯顿论侵权行为法[M].伦敦版,1981.
    6.[日]长谷川城.被害人的直接请求权[A].吉田秀文.裁判实务大系8——民事交通·劳动灾害诉讼法[C].日本:青林书院,1985.
    7.[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法(下卷)[M].焦美华译.张新宝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8.[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M],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9.[德]海因·克茨.欧洲合同法[M],周海忠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0.[英]斯蒂芬·戈文.英国法律委员会合同《第三人权利》议案草案和海上货物运输[J],张明远译.外国法译评,2001.(1)
    11.[美]小肯尼思·布莱克等.财产和责任保险[M],陈欣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2.[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13.[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4.[英]约翰.T·斯蒂尔.保险的原则与实务[M],孟兴国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
    15.[德]迪特尔·梅狄库斯.德国民法总论[M],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6.[美]James. S. Trieschmann等.风险管理与保险[M],裴平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1.Donald Harris. Compensation and Support for Illness and Injury. Oxford:Clarendon,1984.
    2.U. 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Compensating Auto Accident Victims:A Follow-up Report on No-Fault Auto Insurance Experience. Washington, D. C.: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Transportation,1985.
    3.Robert Bombaugh. The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Auto Insurance Study and Auto Accident Compensation Reform. Columbia Law Review,1971.
    4.Fifteenth Statewide Grand Jury Report. Report on Insurance Fraud Related to Personal Injury Protection. Aug,2000.
    5. Webster's New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3 th college edition. New York.
    6.Georges Dionne, Commitment and Automobile Insurance Regulation in France, Quebec and Japan, at http://www. Hec.ca/gestiondesrispues/01-04. pdf.
    7.Dick Briggs & Burt Edwards:Credit Insurance:How to reduce the risks of trade credit, Cambridge:Wood-head-Faulkner Limited, Simon & Schuster International Group,1988.
    8.Post Office v. Norwich Union Fire Ins. Sy Ltd. (1967) 2 QB 363,375.
    9.J. Beatson. Anson's law of contrac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10.J. Flour et J. Aubert, Droit civil, Les obligations,t.I,5e edition par A. C. E. Paris,1991.
    11.Ivar Strahl, Tort Liability and Insurance, Scandinavian Studies In Law,1959, Volume 3.
    12.John G. Flemi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Torts, Clarendon Press-Oxford,1968.
    13.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parative Las, Vol. XI, Torts,1983.
    14.ABI, Association of British Insurers,2006 general insurance net premium income rankings, September 2007.
    15.Robert Merkin, Jeremy Strart-Smith. The law of motor insurance. London Sweet & Maxwell, 2004, p1.
    16.Josephine Y. King, No fault automobile law, Wiley law publications.1987.
    17.Gary Schwartz, Auto No-Fault and First Party Insurance:Advantages and Problems,73 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2000.
    18.John F. Dobbyn, Insurance Law. West Publishing Co.,1981.
    19.S. S. Huebner, Kenneth Black, Jr., Bernard L. Webb:Property and Liability Insurance, Prentice Hall, Inc.,1996.
    20.Mac Gillivray:Insurance law, London:Sweet& Maxwell,9th den,1998.
    21.Jeff Stempel:"Recent Court decisions",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Vol.68, Jun 2001.
    22.Jeffrey W. Stempel:Interpretation of Insurance Contract,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4.
    23.Jone F. Dobbyn:Insurance Law(英文影印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4.Mannolini, Justin J:"The uncertain ambit of section 54 of the insurance contracts act", Australian Business Law Review, Vol.24,Nov 1996.
    25.Michael Gill, "Insurance and reinsurance disputes in Australia,"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Litigation, Vol.31, June 1998.
    26.Ray Hodgin:Insurance Law, London: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1998.
    27. Aristotle, Nicomachean Ethics (Martin Ostwald trans,1962) at 120-23.
    28. Ernest Weinrib, "Corrective Justice and Formalism:The Care One Owes One's Neighbors: Corrective Justice," 77 Iowa Law Review 403,411(1992).
    29. Immannel Kant,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242(1785); Georg Hegel, Philosophy of Right §§34-40(1821).
    30. Ernest Weinrib, "Correlativity, Personality, and the Emerging Consensus on Corrective Justice," 2 Theoretical Inquiries in Law 107,122(2001).
    31. Ernest Weinrib, "Toward a Moral Theory of Negligence Law," 2 Law and Philosophy 37 (1983); Ernest Weinrib, "Understanding Tort Law," 23 Valparaiso University Law Review 485(1989).
    32. Michael Trebilcock, "The Future of Tort Law:Mapping the Contours of the Debate," 15 Canadian Business Law Journal 471,480 (1989).
    33. Steven Shavell, Economic Analysis of Accident Law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 William Landes and Richard Posner,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Tort Law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4. Guido Calabresi, The Costs of Accidents:A Leg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
    35. Don Dewees, et al., Exploring the Domain of Accident Law:Taking the Facts Seriousl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at 6.
    36. Bruce Chapman and Michael Trebilcock, "Punitive Damages:Divergence in Search of a Rationale," 40 Alabama Law Review 741 (1989).
    37. Michael Sandel, 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82) at 178-82.
    38. Stephen Sugarman, "Doing Away with Tort Law, "173 California Law Review 558 (1985).
    39. Alan Schwartz, "The Myth that Promisees Prefer Supra Compensatory Damages," 100 Yale Law Journal 369 (1990); George Priest, "The Current Insurance Crisis and Modern Tort Law," 96 Yale Law Journal 1521 (1987).
    40. Stephen Carroll et al., No-Fault Approaches to Compensating People Injured in Automobile Accidents (Santa Monica Calif. Institute for Civil Justice,1991) at 1.
    41. Leonard Evans, Traffic Safety and the Driver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1991) at 7.
    42. Mitchell Polinsky, An Introduction to Law and Economics,2nd ed., (Toronto:Little, Brown, 1989).
    43. M. White,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Comparative and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Rules in Accident Law," 20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308 (1989).
    44. Donald Harris et al., Compensation and Support for Illness and Injury (Oxford:Clarendon, 1984).
    45. James Hammitt et al., Automobile Accident Compensation, Volume 4:State Rules (Santa Monica, Calif.:Institute for Civil Justice, Rand Corporation,1985) at 3; Osborne Commission (Toronto:Queen's Printer,1988) at 1:364-66.
    46. Ontario Law Reform Commission Report (1973) at 51.
    47. Andrews v. Grand & Toy Alberta Ltd. [1978] 2 S.C.R.229; Paul Weiler, Medical Malpractice on Trial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at 55.
    48. Wanda Wiegers, "The Use of Age, Sex and Marital Status as Rating Variables in Automobile Insurance," 39 University of Toronto Law Journal 149 (1989).
    49.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Driver Behavior and Accident Involvement:Implications for Tort Liability (Washington, D.C.: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Transportation,1970).
    50. Christopher Bruce, "The Deterrent Effects of Automobile Insurance and Tort Law:A Survey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 Law and Policy 67,70-72 (1984).
    51. Leslie Norman, Road Traffic Accidents:Epidemiology,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ublic Health Papers, No.12,1962).
    52. Richard Epstein, "A Theory of Strict Liability," 2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151 (1973).
    53. Gibbons v. Vanguard Motor Bus Co., (1908) 25 TZ.R.13; Wing v. London General Omnibus Co., [1909] 2 K.B.652.
    54. Nettleship v. Weston, (1971) 3 All E.R.581.
    55. Halliwell v. Venables (1930) 99 L.J.K.B.353; Richley v. Faull [1965] 1 W.L.R.1454.
    56. Highway Traffic Act, R.S.O.1990, c.h.8, §193; John Green, "A Fish Out of Water:Classical Fault on the Highway," 35 Saskatchewan Law Review 2,5 (1970).
    57. Nettleship v. Weston, [1971] 3 All E.R.581, at 586;
    58. See Daniel Caldwell, "No-Fault Automobile Insurance:An Evaluative Survey," 30 Rutgers Law Review 909,915 (1977); Robert Keeton, "The Case for No-Fault Insurance," 44 Mississippi Law Journal 1,7(1973).
    59. Donald Harris, Compensation and Support for Illness and Injury (Oxford:Clarendon,1984).
    60. Craig Brown and Bruce Feldthusen, "The Osborne Inquiry into Motor Vehicle Accident Compensation in Ontario," 8 Windsor Yearbook of Access to Justice 318,329 (1988).
    61. Ontario Law Reform Commission, Report on Motor Vehicle Accident Compensation (Toronto: Ministry of the Attorney General,1973) at 51.
    62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Compensating Auto Accident Victims:A Follow-up Report on No-Fault Auto Insurance Experiences (Washington, D.C.: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Transportation,1985) at 76.
    63 James Hammitt, Automobile Accident Compensation, Volume 2:Payments by Auto Insurers (Santa Monica, Calif.:Institute for Civil Justice, Rand Corporation,1985) at 49-52.
    64. Gary Schwartz, "A Proposal for Tort Reform:Reforming Uninsured Motorist Plans," 48 Ohio State Law Journal 419,440 (1987).
    65. All-Industry Research Advisory Council, Compensation for Automobile Inju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Oak Brook:111.,1989) at 26.
    66. Robert Bombaugh, "The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Auto Insurance Study and Auto Accident Compensation Reform," 71 Columbia Law Review 207,216 (1971).
    67.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Driver Behavior and Accident Involvement:Implications for Tort Liability Washington, D. C.: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Transportation,1970);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Compensating Auto Accident Victims:A Follow-up Report on No-Fault Auto Insurance Experience (Washington, D.C.: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Transportation,1985) at 79; Osborne Commission, Report of Inquiry Into Motor Vehicle Accident Compensation in Ontario (Toronto:Queen's Printer,1988).
    68. Stephen Carroll and J. Kakalik, No-Fault Automobile Insurance:A Policy Perspective (Santa Monica, Calif.:Institute for Civil Justice, Rand Corporation,1991) at 11; Robert Keeton, "The Case for No-Fault Insurance," 44 Mississippi Law Journal 1,5 (1973).
    69. Stephen Carrol et al., No-Fault Approaches to Compensating People Insured in Automobile Accidents (Santa Monica, Calif.:Institute for Civil Justice, Rand Corporation,1991) at 32-33.
    70. See Jeffrey O'Connell and Robert Joost, "Giving Motorists a Choice between Fault and No-fault Insurance," 72 Virginia Law Review 62,64(1986).
    71. All-Industry Research Advisory Council, Compensation for Automobile Inju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Oak Brook:111,1989) at 150.
    72.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Compensating Auto Accident victims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Transportation) 1985 at 84.
    73. New York Insurance Law, §5106.
    74. Fifteenth Statewide Grand Jury Report, Report on Insurance Fraud Related to Personal Injury Protection (Aug.2000), available at http://legal.firm.edu/swp/jury/fifteenth.html.
    75. Daniel Caldwell, "No-Fault Automobile Insurance:An Evaluative Survey," 30 Rutgers Law Review 909,965(1977).
    76.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Compensating Auto Accident Victims:A Follow-up Report on No-fault Auto Insurance Experiences (Washington, D.C.: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Transportation,1985) at 67.
    77. Mich. Comp. Laws, Ann §500.§135(west,1983).
    78. Michael Trebilcock, "Making Hard Social Choices:Lessons from the Auto Accident Compensation Debate," 44 Rutgers Law Review 797,810 (1992).
    79. Jeffrey O'Connell and Robert Joost, "Giving Motorists a Choice between Fault and No-fault Insurance," 72 Virginia Law Review 61,66 (1986).
    80. Robert Houchens, "Automobile Accident Compensation, Volume 3; Payments from All Sources (Santa Monica. Calif.:Institute for Civil Justice, Rand Corporation,1985) at18.
    81. Harvey Rosenfield, "Auto Insurance:Crisis and Reform." 29 University of Memphis Law Review 69,100(1998).
    82. Gary Schwartz, "Auto No-Fault and First Party Insurance:Advantages and Problems," 73 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 611,633-35(2000); Mark Delegal and Allison Pittman, "Florida No-Faults Insurance Reform:A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 29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Law Review 1031 (2002); Louis Papa and Anthony Basile, "No-Fault Insurance Fraud:An Overview," 17 Touro Law Review 611 (2001).
    83. All-Industry Research Advisory Council, Compensation for Automobile Inju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Oak Brook; Ill,1989) at 150.
    84. Kenneth Arrow, "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nomics of Medical Care," 53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41,960 (1963); Mark Pauly, "The Economics of Moral Hozard:Comment, "58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31,535(1968).
    85. James Henderson, Jr. et al., The Tort Process (New York:Aspen Law &Business,1999) at 746.
    86. Craig Brown, "Alternative Compensation Schemes and Tort Theory:Deterrence in Tort and No-Fault:The New Zealand Experience," 73 California Law Review 976.
    87. David Cummins et al., "The Incentive Effects of the No-Fault Automobile Insuranc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427 (2001).
    88. Marcel Boyer and Georges Dionn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Quebec Automobile Insurance Plan," 13 Canadian Public Policy 181 (1987).
    89. Transport (Breath Tests) Notice, [1978] 3 N.Z. Stat. Regs. No.310, at 1300.
    90. N. Bohlin,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28,000 Accident Cases with Emphasis on Occupant Restraint Value," in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Stapp Car Crash Conference, Paper No.670925 (SAE).
    91. OECD Road Safety Research:A Synthesis (Paris:OECD,1986).
    92. G. Mackay, "Seat Belt Use under Voluntary and Mandatory Conditions and Its Effect on Casualties," in L. Evans and R. Schwing, eds, Human Behavior and Traffic Safety (New York: Plenum,1985).
    93. A. Wagengloar at el., "Mandatory Seat Belt Laws in Eight States:A Time-Series Evaluation," 19 Journal of Safety Regulation 51 (1988):
    94. J. Fell, "Alcohol Involvement in United States Traffic Accidents:Where It Is Changing," in S. Kaye ed. Alcohol, Drugs and Traffic Safety: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lcohol, Drugs and Safety (Washington, D.C.:NHTSA,1985).
    95. D. Beirness et al., Alcohol and Fatal Road Accidents in Canada:A Statistical Look at Its Magnitude and Persistence (Ottawa:Department of Justice,1985); A. Donelson et al., Alcohol Use by Persons Fatally Injured in Motor Vehicle Accidents (Ottawa:Traffic Injury Research Foundation of Canada,1985).
    96.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riving While Impaired Charges, Policy Visibility and Alcohol-Related Casualty Traffic Accidents," in Counterattack Traffic Research Papers (Vancouver:Ministry of the Attorney-General,1984).
    97. J. Kearns et al., "An Overview of the Random Breath Testing in New South Wales," in P. Noordzij and K. Roszbach, eds., Alcohol, Drugs and Traffic Safety (Amsterdam:Exerpta Medica,1987) at 429-30.
    98. Leonard Evans, Traffic Safety and the Driver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1991).
    99. A. Williams et al., "Variations in Minimum Licensing Age and Fatal Motor Vehicle Crashes," 73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401 (1983).
    100. A. Mcknight et al., Youth License Control Demonstration Project (Washington, D.C. NHTSA,1984.
    101. L. Robertson and S. Baker, Prior Violation Records of 1,447 Drivers Involved in Fatal Crashes," 7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121 (1975).
    102. R. Hagan, "The Efficacy of Licensing Control as a Countermeasure for Multiple Driving While Impaired Offences," 10 Journal of Safety Regulat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