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公益信托法律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公益信托的基本法律问题。在对信托基本理论进行必要梳理的基础上,对公益信托所涉及的主要理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对我国公益事业如何利用信托方式进行制度建构作了探索。
     第一章信托制度概述。
     本章试图在不割裂信托制度与普通法系联系的前提下,在民法法系的语境中解读信托。
     首先,从英国的历史与民族传统入手,分析信托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普通法与衡平法孕育了信托的雏形——Use。信托制度的最终形成是市民群体智慧的结晶,是与教会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大法官们的杰作、也是英国特殊法院体系的产物。接着,本文探寻了民法法系国家如何在保证不背离信托制度价值的前提下实现信托制度的本土化。对信托进行了基本分类,目的是分析不同类型信托的功能,总结它们的特点,合理架构信托制度。
     其次,文章对信托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笔者认为,应该区分信托法律关系与信托关系,这是信托理论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关系着是否能够真正把握信托的精髓。信托法律关系是信托在民法法系理论框架下的体现,信托关系通常是普通法系的思维习惯。所谓信托法律关系,是指基于信托事实并由信托法律规范调整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一般而言,一个信托法律关系存在着委托人、受托人与受益人三方当事人。信托关系的当事人只有受托人与受益人两方,受托人履行义务的对象是受益人。如果将二者混为一谈,就很难解释信托中的许多理论问题,就会动摇信托制度的基础。
     再次,研究信托关系的核心——信托财产。信托财产是委托人移转给受托人,由其为了受益人利益而持有、管理和处分的财产。信托本来就是一种财产安排制度,没有财产也就没有信托。民法法系在没有“双重所有权”与衡平法规则可以适用的前提下,如何保障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是信托制度建构中的最大难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使信托丧失其“灵魂”与制度优势。在“一物一权”原则无法动摇的情况下,只有建立完善的信托财产登记制度才是民法法系国家信托法的唯一出路。
     本章目的在于,研究信托制度的重要基础问题,以便能够较为清楚地、正确地认识信托,为后面公益信托制度的讨论做铺垫。
     第二章公益信托与社会发展。
     分析公益信托的本质属性以及各方面社会因素对公益信托影响,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公益信托的积极作用。
     首先,本章讨论公益信托的定义与性质。从中文词义上分析,“公益”与“慈善”一词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公益”是对信托目的的说明,而“慈善”是对委托人行为性质的一种界定。慈善具有内在性,而公益具有外在性;人们的“慈善”要通过其行为效果——“公益”表现出来,该信托才属于慈善信托。对于何为慈善、如何定义慈善在普通法系至今尚未有一个普遍赞同的答案。公益信托不仅是委托人自身的行为,当其将财产移转给特定的受托人持有,并为不特定受益人的利益而管理和处分该财产时,就指向了除委托人之外的他人的行为,而成为一种“社会行动”。社会主体行动的理性化与公益信托的基本制度设计是吻合的。讨论公益信托的功能应该从公益信托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地位出发的,综合分析其内在与外在因素。
     公益信托很好地将公平、秩序、正义等价值结合起来,是公益事业的最佳选择。与财团法人相比,公益信托具有几方面的功能优势:第一,效益:设立、存续成本低,信托财产可增值;第二,安全:委托人隐名,运作方式科学、便于监督;第三,创新:灵活性强、弹性较大。公益信托相对于私益信托而言,因其涉及社会公众利益,法律对其规定严格许多,比如有些国家强制登记制度、设立许可制度等等,但信托的基本价值——个人自由之追求仍得到体现。
     然后,本文分析了宗教对公益信托的影响。“宗教是文明中最强有力的特征,始终是过去和今天的文明的中心问题。”这一论断同样适用对公益信托的讨论。公益信托是最早的一种信托形式,滥觞于英国,其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宗教烙印。公益信托的雏形——Use制度就源于对教会的土地捐赠。教会法是衡平法的主要渊源。尽管各宗教在社会目标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是个人救赎和社会救赎都构成其基本的目标。与公益信托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目标相似。倡导宗教事业始终是而且将永远是公益信托的主要目的之一。
     接着,本文利用价值分析方法,全面剖析了公益信托的价值取向。自由与诚信是私益信托的主要价值取向。公益信托的价值取向是公平与秩序。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而秩序是公平的保障和归依。运用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可以看出社会系统的“平衡”就是社会秩序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而良好的社会秩序:公益信托与社会福利的共同追求。
     以英、美两国为代表的普通法系国家,公益信托制度较为成熟,调整公益信托的法律、法规及配套规定齐全、完备,公益信托事业得到了很好的开展。普通法系国家的公益信托制度在坚守传统的同时,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改进,发挥了很好的社会作用。以日本为代表的民法法系国家,因公益信托引入时间尚短、制度整合困难以及社会习惯等因素,公益信托制度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日本公益信托制度的发展历程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建立信托制度固然重要,最为重要的还是如何为其发展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创造良好的环境。应该大力宣传公益信托制度的优势,特别是要加大优惠措施的力度,刺激、鼓励人们通过信托的方式从事公益事业。
     第三章公益信托的设立
     本章讨论影响公益信托设立的因素以及各国对公益信托设立的立法态度
     首先,研究税收对公益信托的影响以及公益信托应该享受哪些税收优惠。衡量税收公平与否除了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外,还应该确立一种新的原则——有益原则。有益原则是指如果纳税人的行为有益于社会,则应该根据其有益程度的大小来给与相应的税收优惠待遇。有益原则实际上是对受益原则逆向思维而推导出来的,受益原则的理论基础是纳税人从公共资源中受益,而有益原则的理论基础是社会自纳税人那里受益。公益信托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可以增加社会公共资源,有利于社会福利。公益信托将资金或物资直接投放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上,毫无疑问国家会因此节省一大笔税收征收的成本和相关的行政管理费用,也可减轻政府行政事务和行政成本的支出。国家应该公益信托的发展,给予公益信托以各种优惠待遇,具体体现在税收的优惠政策上。税收政策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着公益信托发展的好坏。英、美两国对公益信托的税收政策比较全面、科学,值得民法法系国家(地区)借鉴。
     任何一个信托都必须具有确定的目的。所谓信托目的,是指委托人通过设立信托意欲达到的目的,如前所述,英美法一般称其为委托人意图。信托目的是产生信托的原因,是委托人设立信托的信念;信托目的是受托人活动的航标灯,是其必须遵守的“规矩”;信托目的是确定受益人范围的准则,是其之所以从信托中受益的根据。信托目的的确定与否关系到信托能否成立,信托目的不明确的“信托”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流,不能成其为信托。公益信托中,可能会出现比较宽泛、抽象的信托目的。由于法律规定公益信托必须接受公益事业管理机构必要的监督管理,所以可以把握信托行为不会违背委托人的意愿,不至于被用于非公益的目的。就此意义而言,即使信托目的有些抽象也可以得到认可。无论是普通法系国家还是民法法系国家,对公益信托的信托目的均采用了列举加概括的方式予以规定。判断是一个信托是否属于公益信托,关键是看其信托目的是否为了公共利益。在立法中可以概括规定公共利益几个基本条件,如公共利益应当具有妥当性、必要性和适当性,限定公共利益的非私人性。
     公益信托属于意定信托,产生的方式有依契约而设立、依遗嘱而设立与依宣言而设立三种方式。其中,契约方式或者宣言方式设立的公益信托属于生前信托(Living Trust)范畴。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必须能够清楚地表明设立信托的公益目的。普通法系国家对待公益信托设立的立法态度,采纳的是准则主义。所谓公益信托设立的准则主义就是指申请人设立公益信托只需符合法律所规定的设立条件,向登记机关申请登记即可设立,无须经特定机关批准。民法法系国家普遍采公益信托设立许可主义,是指公益信托的设立,应该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请,由该机关进行实质审查、做出批准与否的决定。许可主义并不具有任何优势,而徒增公益信托设立的成本并易生流弊,不宜采用。
     第四章公益信托的运行与监督
     本章研究公益信托的核心——运行及其监督。
     第一,公益信托运行之承担——受托人。受托人在公益信托法律关系起着核心作用。委托人基于信赖将信托财产移转于受托人所有,受托人在特定公益目的限制下,为受益人的利益而行为。受托人的选择得当与否、受托人是否具有管理信托财产的能力、能否恪守职守,决定着公益信托的成败。受托人应该被课以严格的诚信义务。诚信义务的两个主要内容:一是忠实义务和谨慎义务。具体来说,忠实义务指的是管理人员在履行其职务时应以受益人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不得为自己谋取不当利益。谨慎义务则是强调受托人在管理信托财产时,应当善意地并按照同样的一个通情达理(普通智者)在相似的情况下可能表现出来的勤勉、谨慎和技术行事。民法法系国家大多将受托人的诚信义务规定为善良管理人义务。与普通法系国家的谨慎义务与忠实义务相比,民法法系国家善良管理人之注意义务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规定过于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二是对受托人的要求过低,与信托之本质相悖。
     第二,公益信托运行失败之拯救——近似原则。如果私益信托不成立或者信托目的不能达成,信托财产应归属于委托人。但是,对于公益信托而言,则有可能会适用近似原则(Cy-Près Doctrine),将信托财产用于与委托人得初始目的最相近的其他慈善目的。近似原则是指一项慈善赠与的目的无法实现或实践上不可能的,可以将捐款用于与原始目的相近似的慈善目的。信托目的不存在或者无法实现的,实际上造成了公共利益的损失。为信托财产再次寻求一个尽可能相近的公益目的用途,是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考虑。民法法系国家的信托法则只承认部分的近似原则,即只有在公益信托终止且无信托财产权利归属人时,才允许信托为类似目的而继续存在。对于公益事业来说,近似原则的适用发挥着拯救的功能。最初的信托目的被一个新的信托目的所取代,这个新信托目的是公益的,与最初目的极其相似,信托财产得以保存而用于公益目的。近似原则的适用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第一,不证自明的公益目的或指定公益机构;第二,公益信托的失败;第三,如果是最初失败,必须具备一般慈善意图。
     第三,公益信托运行的内部监督——信托监察人。信托监察人(信托管理人)为民法法系国家信托法之特有制度,在特定情况下,作为受益人代表,监督信托受托人运行信托之行为。日本、韩国信托法将其称为信托管理人,我国台湾地区与大陆信托法均称信托监察人。信托监察人的权利应为监督权,而不是“管理权”。既然在内容上并无“管理”之实,在形式上信托管理人之称呼又极易引人误解,那么就没有必要。弃“行政监察人”不用而采“行政管理人”。信托监察人职权行使得当与否,事关重大。一方面关系到能否真正对受托人的行为起到监督作用,使受益人的权益不受损害;另一方面,这也关系到信托是否可以正常、顺利运行。既要保障信托监察人的权力,也要保障受托人对信托的独立运行权。信托监察人不得干预受托人管理、处分信托财产的正常行为。否则,不但不能发挥积极作用,反而会造成受益人权益的损害。因此,对于信托监察人不仅要“授权”,同样需要“限权”。
     第四,公益信托运行的监管。无论是普通法系还是民法法系,各国(地区)都对于公益信托采取较为严格的监管。不过,由于国家体系与法律传统等方面的原因,两大法系对公益信托监管模式截然不同。英国以专门的机构——慈善委员会负责公益信托的监管,在美国是总检察长。民法法系国家(地区)则普遍采用由公益事业主管机关监管公益信托的模式。这与它们对财团法人的监管模式相同。我认为,理想的公益信托监管模式应该是以设立主义为原则、监管主体作为“公共利益保护人”为理论基础、设置专门机构执行监管职能。
     第五章现实与理想:我国公益信托法律制度的建构
     本章主要分析我国公益信托的现状及成因,并对如何构建我国公益信托法律制度提出自己的建议。
     首先,研究基金会与公益信托的关系,在比较其优劣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公益事业应该采取何种方式。目前,我国社会捐赠从事公益活动主要通过基金会的形式完成,而具有独特优势的公益信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民法法系国家普遍认为基金会是财团法人;而普通法系国家认为,基金会有非营利性法人与公益信托两种方式存在。我国立法认为,基金会是财团法人。我国基金会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捐赠财产的属性模糊、使用混乱;第二,对基金会运行的监督不力;第三,管理体制不科学。与之相比较,公益信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应该为公益事业之首选:第一,设立简便、易行,灵活性强;第二,运行管理效率较高,有助于节省管理费用;第三,监督体系科学、合理,便于防止营私舞弊、玩忽职守行为发生;第四,对财产管理人的资格与义务要求较高,利于目的财产保值、增值
     其次,本文以高等教育为切入点,探索利用信托制度整体构建我国公益事业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公益信托制度特点与教育公共性原则相适应。教育公共性原则一般是指,教育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服务,为最大多数人提供教育机会。教育公共性原则为当代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坚持。高等教育适用公益信托的意义如下:第一,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第二,有利于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保障高校自主权;第三,完备的监督体系可以充分调动高校的积极性、防止高校自主权的滥用;第四,为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在高等教育公益信托制度的具体架构上,我的想法是:以中央政府与省一级地方政府作为委托人;各公立高等学校作为受托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信托监察人;信托监管职能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承担。以高等教育作为突破口,全面整体实现公益信托制度的建构。
The paper focuses on essential legal issues of Charitable Trusts, and advancessubstantial viewpoints concerning the main theories of Charitable Trusts on the basisof analyzing primary theories hereof to a considerable extent, which attributes to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commonweal undertaking by the way of trust.
     Chapter one: General of trust
     On the basis of special relationship of trust and common law, the chapter hereofintends to explain the trust under the context of civil law. Firstly, the paper analyzesthe specific historic background of trust concerning how to emerge from theperspective of English history as well as ethical tradition.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common law and equity law give birth to embryo of trust, namely, Use. Due to thecivilian wisdom collectively, the Justices who have countless relationship with church,and the unique judicial system of Great Britain, the trust system comes into beingfinally.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indigenization of trust system in the civil countrieswithout deviation from the essential valve of trust system thereof, and tries to classifythe system with the reflection of analyzing the distinct functions of trust andsummarizing their characteristics respectively so as to develop reasonable trust systemconsiderably.
     Secondly, the paper tends to analyze the trust relations in a great degree. With thereflection of holding the essence of trust authentically, the paper tries to distinguishthe legal relationship and fiduciary relationship, which has been considered as themost primary issue of trust theory. Normally, the fiduciary relationship is traditionalmanners of common law, and the legal relationship of trust is the specific embodimentof trust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ivil law system. The legal relationship of trustreflects concrete relations regulated by legislations. Generally, the legal relationshipincludes three parties, that is, settler, trustee and beneficiary. The specific parties offiduciary relationship are settler and trustee, and trustee practices the obligation forbeneficiary. Therefore, the confusion of two sorts of relationship could touch the basisof trust system and would fail to explain various theoretical issues of trust.
     Thirdly, as the heart of trust relations, trust property is transferred from settler totrustee who has been authorized to hold, manage and dispose the property hereof forthe interest of beneficiary. In deed, the trust is a sort of systems concerning propertymanagement, so the trust relation could not be setup without trust propertyauthentically. It is a huge problem concerning how to ensure the independence of trustproperty in the civil law system which hasn't duel ownership to accommodate theequitable rules. Otherwise the trust would lose its systematic predominance andessence at all. Under the doctrine of one property bearing an ownershipcorrespondingly, the only means to settle the problem is to establish the consummateregistration system of trust property in civil law.
     In a word, the aim of the chapter lies in analyzing fundamental issues of trustsystem,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understanding the system hereof definitely andsetting a good basis for following chapters.
     Chapter two: Charitable trus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aim of this chapter lies in how to exert the positive functions of charitable trustgreatly by the channel of analyzing the essence of charitable trust and influence ofvarious social factors in a considerable degree. Firstly, the definition and property oftrust is the main topic. Strictly, commonweal isn't same with charity completely,because commonweal reflects the real aim of trust, while charity tends to definite thepractice of settler. Furthermore, charity is of property of internality and should bereflected by the effect of practice, namely, the commonweal which owns externalityexactly. There is no common definition of charity in common law system recently.Besides reflecting the individual practice of settler, charitable trust is also consideredas a sort of social practice specially when settler transfer personal property to giventrustee for beneficiary. Due to rationality of parties' practice, the paper tends toanalyze the internal as well as extern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functions of charitabletru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ation of charitable trust in the whole social system.
     Charitable trust is the optimal choice for commonweal undertaking, especiallybecause it could concern several social values such as equality, order, justice etc. Incomparison with the consortium, charitable trust owns functional predominance inseveral aspects. Firstly, efficiency, namely, charitable trust could be setup andpreserved at low cost, and the property could keep increase during it continence.Secondly, security, settler could be keep incognito, and operational matter is pettyreasonable and convenient for supervision. Thirdly, innovation, this form of trust is offlexibility and agility to a great extent. In comparison with non-charitable trust,charitable trust concern various aspects of social common interests, therefore thecorresponding legislation would be more restrict, such as the systems of compulsiveregistration, permissive setup. However, charitable trust still keeps and reflects thebasic value of trust system, namely, the individual freedom.
     Furthermor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n to charitable trust. As forcharitable trust, religion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of civilization, andalways plays a role as the heart of civilization in the past and in recent. As originalform of trust, charitable trust comes from Britain and develops with deep brand ofreligion. The embryo of charitable trust is Use, which came from the estate donationof church. As the main origin of equality law, individual salvation and social salvationare basic aim of church law which is pretty similar to the value and social aim ofcharitable trust, though various religions have distinct social objects. Therefore,advocating the religious undertaking is one of fundamental aims of charitable trust.
     The author tends to analyze the orientation of charitable trust in the whole aspectsby the way of value analysis. The basic orientation of trust value is equality and order.There is no denying fact that social equality is the optimal value of society, and orderis considered to ensure this value. By the channel of functionalism, the balance ofwhole society means to make social order become perfect state comparatively, and agood social order is common pursuit of charitable trust and social commonweal.
     In common law countries, especially Britain and American, the system of charitabletrust is rather mature, and corresponding legislation as well as institutions are alsoconsummate and perfect greatly. Charitable trust in common law countries improveswith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has a good social effect normally. As for civil law countries, for example Japan, charitable trust couldn't have great social influence dueto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social tradition, difficult conformity of institutions andshort-term period etc. The experience of charitable trust in Japan reveals the fact thatcorresponding measure and good environment is supposed to be more important thanthe setup of system comparatively. Moreover, propagandizing domination ofcharitable trust and enhancing the favorable measures could inspire people to take partin the commonweal undertaking by the way of trust.
     Chapter three: the establishment of charitable trust
     The paper tries to discuss various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stablishment ofcharitable trust, and introduce legislative orientation of countries world-wide.
     First of all,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influence and preferential tax for charitabletrust. Besides principles of benefit and capability, the new principle should beconfirmed as well, that is, the principle of helpfulness, which means correspondingpreferential tax should be fit with the degree of helpfulness where the practice oftaxpayer benefits the society. The basic theory of principle of benefit lies in the factthat taxpayer would benefit from public resources, while the foundation of principleof helpfulness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practice of taxpayer could benefit the wholesociety. With the aim of public interest, charitable trust would increase publicresources and benefit social commonweal undertaking. Undoubtedly, charitable trustenables the authority to save the cost of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ve affairs by theway of putting fund and material to develop social commonweal undertaking directly.Therefore, the authority should endow charitable trust various favorable treatmentespecially the preferential tax policy, because tax policy would have direct influenceto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able trust considerably. Britain and American tax policy isrelatively reasonable and sound, which is of referential value for civil law system.
     One sort of trust should have definite trust aim which means the object of settlersetting up a trust. Trust aim is the cause of establishing trust and persuasion of settler,which is reckoned as the rule of practice for trustee and the reason for beneficiary toenjoin benefit from trust. The definition of trust aim concern the establishment of trust,that is, indefinite trust aim could result in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ment of trust. Becausecharitable trust should be supervised by the supervisor department of commonwealundertaking so as to ensure the practice of trustee to follow real purpose ofcommonweal, the specific aim of charitable trust maybe rather abstract and broad to aconsiderable extent. Both common law system and civil law system, the legislationtends to regulate the aim of charitable trust by the way of enumeration adding withgener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islation, the trust aim of public interest isthe key factor to define a charitable trust exactly. For public interest, the legislationcould generalize several basic conditions to restrict the non-private trait, such asvalidity, essentiality, reasonability etc.
     Charitable trust is a sort of trust established by manners of contract, will anddeclaration, and trust by the manners of contract and declaration is living trust. Anymanner of trust should make clear its commonweal aim of trust. Common law systemadopts Criterion doctrine, by which the applicant for establishment registration shouldmeet corresponding legal conditions without applying for special authorization of the authority. For civil law countries, the legislation adopts the permission doctrine, bywhich the authority would supervise the substantial issues of application and thenmake decision on whether to authorize applicants the right to registration or not.Normally, permission doctrine is unreasonable due to increasing cost of establishmentfor charitable trust.
     Chapter four: operation and supervision
     Firstly, bearing the operation of charitable trust, truste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trust in reality. On the basis of faith, settler transfers his property to trustee fordisposition, and trustee executes the practice for beneficiary under restriction ofspecific aim of commonweal. The choice of candidate, the qualification of trustee tomanage trust property and the character of faith would determine the success ofcharitable trust. Therefore, trustee should bear strict obligation of faith, namely,obligation of loyalty and caution. Specifically, obligation of loyalty refers to theadministrant should execute obligation from the most interest of beneficiary, andobligation of caution emphasizes that trustee should be a common wiser in a similarsurrounding to manage trust property cautiously and technically. In comparison,majority of civil law countries tend to define it as the obligation of virtuous manager,which has obvious deficiency such as abstractness, lack of specific operationalregulations and less strict requirement for trustee.
     Secondly, due to failure of establishment or aim of trust, the property ofnon-charitable trust might belong to settler. As for charitable trust, the legislationadopts the Cy-Près doctrine and regulates the property should be used for othercharity aim most similar to the original aim of settler. Considering the loss of publicinterest if trust aim is fail or inexistent, the Cy-Près doctrine tries to find othercommonweal aim most similar as a relief manner. The civil law countries just adoptthis doctrine with special condition of termination of trust and no beneficiary. TheCy-Près doctrine owns the function of salvation for commonweal undertaking. Underthis condition, the new trust aim should be of public interest and have optimalsimilarity with the original. Moreover, the property should be preserved forcommonweal. Applying this doctrine should fit three conditions, that is, obvious aimof public interest or the authorized commonweal organization, the failure of charitabletrust, and having common charity purpose if it is the first failure.
     Thirdly, as unique system of civil law, trust supervisor, namely trust manager, is thenominee of beneficiary to supervise trustee in special conditions. They are called astrust manager in Japan and Korea, but as trust supervisor in Taiwan and Mainland ofChina. In reality, the right of trust supervisor is more a sort of supervisal right than themanaging right, because trust supervisor doesn't own the right to manage exactly, andthe name of manager would invoke unnecessary mistake. The execution of trustsupervisor concerns the matter of trust, specifically, that relates the interest ofbeneficiary by the way of supervising trustee, and could ensure the power ofsupervisor as well as the independent right of operation for trustee. Generally, trustsupervisor should not interfere to the normal practice of trustee to manage and disposetrust property. Therefore, the authority of right and restriction of power is both ofgreat importance.
     Finally, not only common law system but civil law countries, the legislators haveregulated rather strict supervision rules. Because of distinct national system and legaltradition, they adopt different supervision modes recently. For example, British set upspecial institution, charity commission, to supervise trustee, while the prosecutingattorney executes supervision in USA. The common practice in civil law is toauthorize administer department of commonweal undertaking to supervise trustee, sothis mode is same with consortium considerably. The paper develops new viewpointsthat ideal supervision mode should have the doctrine of setup, the theory concerningsupervisor playing as protector of public interest, and should establish specificinstitution for supervision.
     Chapter five: Reality and ideal: construction of charitable trust in China
     The chapt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recent situation and cause of our charitabletrust system, and tends to develop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n how to construct thislegal system in a significant degree.
     On the basis of relationship and comparison between charitable trust and fundfoundation, the paper tries to invest the most reasonable means for our commonwealundertakings to adopt finally. In reality, the social donation to the commonwealundertakings is more by the channel of fund foundation mainly than by the way ofcharitable trust owning the unique predominance exactly. It is common sense thatfund foundation is a sort of consortiums in civil law countries, while in common lawsystem, fund foundation is regarded owning two forms, namely, the non-profitedcorporate and charitable trust. In China, fund foundation, normally, is a kind ofconsortiums. The primary issues for our system lie in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theattribute of donation is rather indefinite and misused. Secondly, the supervision ofrunning management isn't impelling exactly. Thirdly,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fundfoundation in China is pretty unreasonable. In contrast, charitable trust owns severaladvantages as follow, such as convenient and flexible establishment, efficientmanagement which contributes to save management cost, reasonable supervisionsystem for scrimshankers, high qualification and strict obligation for trust manager topreserve the property et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 education undertaking in China, the paper probes intothe possibility and reality of commonweal undertakings' construction by the channelof trust system in the whole, because character of charitable trust goes with commondoctrine of education undertaking correspondingly. The common doctrine adopted bymajority of countries worldwide means that the education chance should be providefor total social members to enjoy. The specific meaning for high educationundertaking to adopt the form of charitable trust lies in various aspects normally. Indetail, this form could be propitious to the reality of educational equal and systematicreform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to ensure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high schools.Moreover, the mature supervision system could boost activity of high school to avoidmisusing the right to self-determination. By the way of charitable trust, the societycould have pretty good chance to participate the high education undertakings.
     On the level of specific construction, the author advances following suggestions, that is, the centre government and provincial authority should play as the settler,council high school is trustee normally, and educational department should be trustsupervisor exactly. In a word, the successful construction of charitable trust in Chinashould lie in the systematic reform of high education undertaking.
引文
① 孙玉:“信托公司呼吁完善公益信托法规”,《证券时报》,2006年11月20日,第A7版。
    ② 在中融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公开的年度报告等信息中并未对该信托作任何说明。见《中融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2005年度报告》(http://www.zritic.com/shownews.asp?Newsid=160&bigtrade=公司年报,07∥01/25)。
    ① Selected Historical Essays 129(1936). There is no institution quite like the trust in civil law systems based on Roman law—see (1974) 48 Tulane L. R. 917 (J. H. Merryman).
    ② Richard Edwards & Nigel Stockwell, Trusts and Equity 5tth Ed. p. 1.
    ③ [日]川崎诚一:《信托》,刘丽京、许泽友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① 参见[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敦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61页。
    ②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99页。
    ③ 张天民博士认为,罗马法上的信托与普通法系的信托有着近乎完全相同的制度得以形成的背景要素。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参见张天民:张天民:《失去衡平法的信托》,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① [英]S.F.C.密尔松:《普通法的历史基础》,李显冬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② 高岱:《英国通史纲要》,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③ 参见R.C.范·卡内冈:《英国普通法的诞生》,李红海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④ 参见R.C.范·卡内冈:《英国普通法的诞生》,李红海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⑤ 高岱:《英国通史纲要》,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⑥ [美]莫理斯:《法律发达史》,王学文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页。
    ① 参见[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31页。
    ② 参见[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85页。
    ③ 有的学者对此有详细论述。参见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④ R.C.范·卡内冈:《英国普通法的诞生》,李红海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页。
    ⑤ [英]S.F.C.密尔松:《普通法的历史基础》,李显冬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① 潘华仿:《英美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② [英]亨利·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6页。
    ③ [美]莫理斯:《法律发达史》,王学文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0页
    ④ [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45-246页。
    ⑤ 衡平法院发布的防止提起和继续有为公平的诉讼的命令。由于1873—1875年法院法融合了普通法和衡平法,该禁令不再被使用。参见[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31页。
    ⑥ 1603年,爱德华科克爵士主持的王座法院判决了一笔到期的款项。因为事实已明,即在未起诉以前,款项即已清偿,并取到收据。但因收据遗失,被告在审判时不能提出证明。法院就援引前例,判决原告胜诉。后被告把收据找到了,但是这时普通法已不能使他有效,因为这个判决是最终的。于是被告遂诉诸埃尔斯米尔伯爵所管理的衡平法院,请求暂缓执行。大法官便判令对普通法院的判决缓期执行。两个法院为此发生了剧烈的争执,最后请求国王亲自判断。最后,这场闹剧以国王詹姆斯一世(James I)确认了衡平法院 决定的效力而结束。
    ① 参见[美]莫理斯:《法律发达史》,王学文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7页
    ② 赖源河、王志诚先生将Use表述为用益权制度(《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方嘉麟教授将其译为用益(《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何宝玉先生在其著作中,将其理解为用益制度;张天民博士并未将Use翻译为汉语,而是直接引用。
    ③ 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④ 不过,在对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转换时,再高明的翻译家都不可能没有任何误差的传递原义,所以我赞同张天民博士的作法,直接使用Use,不去在汉语中寻找合适的词语去代替它,因为,那是徒劳无功的。
    ① [英]S.F.C.密尔松:《普通法的历史基础》,李显冬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
    ② See K. O. Morgan, 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Britain, Oxford 1984, p160.转引自:高岱:《英国通史纲要》,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页。
    ③ 欧洲教会为了转移社会矛盾,掠夺中东的经济资源而煽动实施的一次大规模的集体狂热运动。美国史学家汤姆逊称其为大批群众在强烈的情绪刺激的压力下的神经错乱症或癫狂症。
    ④ 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① [英]S.F.C.密尔松:《普通法的历史基础》,李显冬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页。
    ② 参见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6页。
    ③ [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耿淡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3页。
    ④ 方济各(Francis of Assist,1182—1226)出生于意大利亚西西城(Assisi)一个富有家庭。以服侍穷人为其毕生追求的、虔诚的基督徒,他离开富裕的家庭,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游走欧洲各地传道。1210年,方济各连同十一位志同道合之土,在教皇的批准下成立了方济各会(Franciscans),并获得讲道权。由于方济各谦卑、简朴的性格,他自称方济各会为小兄弟会(friarsminor)。该团体的目标是救济贫穷,方济各会的规章禁止自己拥有任何财产。
    ⑤ [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295页。
    ① In personam对人的权利,对人诉讼:指授予某个人仅仅对抗特定的人并使其承担个人责任的权利和请求权的术语。在司法程序上,对人诉讼是针对另外法律上的人。参见[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51页。
    ② See Richard Edwards & Nigel Stockwell, Trusts and Equity 5tth Ed.p.6.
    ① [英]S.F.C.密尔松:《普通法的历史基础》,李显冬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6页。
    ② 参见[英]D·J·海顿:《信托法》,周翼、王吴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③ [英]亨利·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5页。
    ① Philip H. Pettit, Equity and the Law of Trusts, 4th Ed, London ButterWorths, 1979, p17.
    ② See Richard Edwards & Nigel Stockwell, Trusts and Equity 5tth Ed. p. 7.
    ① [英]D·J·海顿:《信托法》,周翼、王吴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② 参见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① "A trust, as the term is used in the Restatement of this subject, when not qualified by the word 'charitable', 'resulting' or 'constructive', is a fiduciary relationship with respect to property, subjecting the person by whom the title to the property is held to equitable duties to deal with the property for the benefit of another person, which arises as a result of a manifestation of an intention to create it."
    ② See, Definitions, Article I, section103. Uniform Trust Code (Last Revised or Amended in 2005).
    ③ [英]D·J.海顿:《信托法》,周翼、王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① 德国固有制度Treuhand合同灵活多样,应用十分广泛。参见张天民:《失去衡平法的信托》,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② Francois Barriere:《法国信托业和信托法概述》,载于《中国信托法起草资料汇编》,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③ 虽然在学理上,长期以来认为我国大陆法律体系属于社会主义法系,不属于大陆法系,但是无论是从历史传统来看,还是我国目前立法体系的继受关系来说,我国大陆应归类于大陆法系国家较为妥当。
    ④ 日本在19世纪末引入信托制度时也处于这一阶段,其受美国影响颇深。后来,直至今日,日本的制度对亚洲诸国的影响很大。
    ⑤ [日]川崎诚一:《信托》,刘丽京、许泽友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⑥ 《日本信托法》第1条。
    ① 《韩国信托法》第一条第(二)项。
    ② 参见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③ 《台湾信托法》第一条。
    ① 参见卞耀武(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托关系规范化及其现实意义》,载于卞耀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二条。
    ③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编卞耀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④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礼,1999年版,第486页。
    ① 王卫国:《超越概念法学》,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3期。
    ② See Alfred E. yon Overbeck, Explanatory Report on the 1985 Hague Trusts Convention, http://www.hcch.net/index_en.php?act=conventions.publications&dtid=3&cid=59 T:12/06/2006.
    ① 《海牙公约》(Convention on Applicable Law in Trusts and Their Recognition)第2条。
    ① 张天民:《失去衡平法的信托》,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① 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4页。
    ① [英]D·J·海顿:《信托法》,周翼、王吴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6—49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54、55条。
    ③ 《日本信托法》第73条。
    ① 唐义虎:《信托财产权利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页。
    ② 参见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③ See Philip H. Pettit. Equity and the Law of Trusts, 4th Ed, London Butter Worths, 1979, p54~65.
    ④ 参见[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84页。
    ① [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49页。
    ② 关于这一点,存在很多争议。默示信托、归复信托与推定信托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文认为,从思维逻辑的角度出发,将归复信托与推定信托纳入默示信托的范畴较为妥当。
    ③ [英]F.H.劳森、B.拉登:《财产法》,施天涛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54页。
    ④ [日]川崎诚一:《信托》,刘丽京、许泽友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
    ① 《日本信托法》第六条“营业信托的商业行为性”。
    ① 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② 在特殊信托法律关系中会出现第四方——信托监察人,主要是在那些受益人不确定或尚不存在的情况下。详细论述见后文。
    ③ 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19条。
    ① 参见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② [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24页。
    ③ 如周翼、王吴所译D·J·海顿之《信托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① See Benefitting from Trust, The New Zealand Herald, October 8, 2006 Sunday.
    ② 亦有些学者将信托关系分为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信托的内部关系是指受托人与受益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平衡关系;信托外部关系即信托三方关系人——委托人、受托人及受益人分别与其债权人(含交易相对人)或其他第三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参见周小明:《信托制度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49页。
    ① See Irwin J. Schiffres, J. D. Francis M. Dougherty, J. D., Mitchell J. Waldman, J. D, American Jurisprudence, 2nd, Volume 76, Trusts.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1992, p46.
    ② 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页。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9条。
    ④ 《台湾地区信托法》第5条。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8条第1、2款:设立信托,应当采取书面形式。书面形式包括信托合同、遗嘱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书面文件等。
    ② 《台湾地区信托法》第2条:信托,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应以契约或遗嘱为之。
    ③ 徐孟洲主编:《信托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④ 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
    ⑤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8条第3款。
    ① 卞耀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② See Philip H. Pettit, Equity and the Law of Trusts, 4th Ed, London Butter Worths, 1979, p38.
    ③ 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页。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6条第1款。
    ① [美]阿瑟·库恩:《英美法原理》,陈朝璧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
    ② [英]F.H.劳森、B.拉登:《财产法》,施天涛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14条:行纪合同是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从事贸易活动,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
    ② 这一条虽然是说明信托财产独立性的,实际上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信托法认为信托财产不属于受托人所有的立法态度。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15条。
    ① 《台湾信托法》第6条。
    ② 《日本信托法》第31条。
    ③ 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08页。
    ① See generally Chesterman Charities, Trusts and Social Welfare(1979) ch 1.
    ① 即《社会劳动分工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社会学方法论》。
    ② [法]雷蒙·阿隆(Raymond Aron):《社会学主要思潮》,葛智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47页。
    ③ [法]E.迪尔凯姆(即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即《社会学方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54页。
    ④ [法]E.迪尔凯姆(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即《社会学方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54-55页。
    ① [法]雷蒙·阿隆(Raymond Aron):《社会学主要思潮》,葛智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47-248页。
    ② [法]E.迪尔凯姆(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即《社会学方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61页。
    ③ 《日本信托法》第66条。
    ① 《韩国信托法》第65条。
    ② 《台湾信托法》第69条。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60条。
    ④ 《韩国信托法》、《台湾信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的颁布时间分别为:1961年12月、1996年1月、2001年4月。
    ⑤ 参见史尚宽:《信托法论》,台北: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2年版,第9页。
    ⑥ 杨崇森:《信托与投资》,台北:正中书局,1979年版,第14页。
    ⑦ 周小明:《财产权的革新——信托法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⑧ 为了论述的完整性,本文上一章也采取了这种方式。
    ⑨ 参见:[日]川崎诚一:《信托》,刘丽京、许泽友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施天涛、余文然:《信托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① Philip H. Pettit, Equity and the Law of Trusts, 4th Ed, London Butter Worths, 1979, p165.
    ② Richard Edwards & Nigel Stockwell, Trusts and Equity 5th Ed. p. 15.
    ③ [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21页。
    ④ Richard Edwards & Nigel Stockwell, Trusts and Equity 5tth Ed. p. 15. Philip H.Pettit, Equity and the Law of Trusts, 4th Ed, London ButterWorths, 1979, p193.
    ⑤ See In Re Delany, [1902] 2 Ch. 642, at pp. 648, 649.
    ⑥ See Charities: A Framework For The Further, Gmnd. 694(1989).转引自: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97-298页。
    ① [德]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2页。
    ① 参见[德]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法律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
    ① [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11-112页。
    ② 参见[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① [美]文森·特帕里、罗约翰·史汀森、阿黛思·史汀森:《当代社会问题》,周兵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② 英美对公益信托之管理主要采用登记制度,但是登记并非公益信托之成立与生效要件。换言之,公益信托与私益信托相同,皆于信托财产移转时成立及生效。只是经登记之公益信托往往享有法律上之优惠措施。参见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页。
    ① 史尚宽:《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页。
    ② 方国辉:《公益信托与现代福利社会之发展》,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博士论文,第156页。
    ③ 《基金会管理条例》(2004年3月8日国务院令第400号公布)第22条。
    ① 参见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李伟所撰写的《基金会组织机构的构建》,http://www.chinanpo.gov.cn/web/showBulltetin.do?type=pre&id=18605&dictionid=1500&catid=15009/2006-12-28
    ② 周小明:《财产权的革新——信托法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6页。
    ③ 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① 参见《基金会管理条例》(2004年3月8日国务院令第400号公布)第16条第2项。
    ②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69条。
    ③ 德]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法律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
    ④ 如《基金会管理条例》(2004年3月8日国务院令第400号公布)第八条第二项规定: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800万元人民币,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400万元人民币,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原始基金必须为到账货币资金;
    ⑤ 方国辉:《公益信托与现代福利社会之发展》,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博士论文,第25页。
    ⑥ 参见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107页。
    ①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肖昶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
    ② 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5-156页。
    ③ [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④ 高岱:《英国通史纲要》,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① [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耿淡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1页。
    ② [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耿淡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3页。
    ③ See Gram Moffat. Dr Gerry Bean. Professor John Dear. Trusts Law Text and Materials. 4th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877.
    ① 史尚宽:《信托法论》,台北: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2年版,第2页。
    ② [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③ 方国辉:《公益信托与现代福利社会之发展》,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博士论文,第184页。
    ④ [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⑤ 赵林:《西方宗教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9页。
    ⑥ 《新约·罗马书》,第3章第28节。
    ① 参见[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2-54页。
    ② [美]阿瑟·库恩:《英美法原理》,陈朝璧译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① [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页。
    ② 诺曼征服成功后,威廉国王将全国1/4的森林和土地赐给了教会和修道院。
    ③③ [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294页。
    ④ 比如捐赠者可能要求保留为建造在捐赠土地上的教堂举荐一名教士的权利,这种职务通常是有利可图的。
    ⑤ [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⑥ [英]S.F.C,密尔松:《普通法的历史基础》,李显冬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0页。
    ① 西方和中东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东方的道教、佛教和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被认为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
    ② [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4页。
    ③ 陈麟书、陈霞主编:《宗教学原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卷,第1页。
    ① 《新约·彼得后书》,第1章第7节。
    ② 《新约·约翰贰书》,第1章第3节。
    ③ 这是穆罕默德有关信仰的言论。
    ④ 段德智:《宗教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页。
    ⑤ 《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
    ⑥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一。
    ⑦ 《长阿含经》卷十一。
    ① 段德智:《宗教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6页。
    ②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71页。
    ③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3页。
    ① 参见[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04页。
    ②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③ See L. A Sheridan & George Keeton, The Modern Law of Charities, University College Cardiff Press, 1983, London, pp. 1.
    ④ See R. H. Maudsley & E. H. Burn, Trusts and Trustees: Cases and Materials, London Butterworths, Reprinted in Singapore by Tien Wah Press (Pte)Ltd. P277-278.
    ① See Report of the Charity Commissioners for England and Wales for the year ending 31 March 2006.
    ② 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页。
    ③ 即隐匿性、简便性、免责性、多样性、优先性与超越性。
    ④ 参见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105页
    ①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62页。
    ② [美]迈克尔·D·贝勒斯(Michael D. Bayles):《法律的原则》,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95页。
    ① 参见[法]卢梭(J. J. Rousseau):《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0页。
    ② 参见郁建兴:《自由主义的批判与自由理论的重建》,北京: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31页。
    ③ 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Friedrich A. Von Hayek):《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页。
    ④ [法]卢梭(J. J. Rousseau):《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0页。
    ① 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② 本文观点:信托关系仅存受托人与受益人之间,换句话说,只有受托人与受益人才是信托关系的当事人,而委托人属于信托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之一。对此,本文第一章第四节有详细论述。
    ③ 张天民:《失去衡平法的信托》,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④ Philip H. Pettit, Equity and the Law of Trusts, 4th Ed, London ButterWorths, 1979, p3.
    ① 参见潘华仿:《英美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② 史尚宽:《债法总论》,台北:荣泰印书馆,1978年版,第319页。
    ③ 参见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的解释》,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2-73页。
    ① [英]D·J·海顿:《信托法》,周翼、王吴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2-143页。
    ② [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社会学》(第4版),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① [美]文森·特帕里、罗约翰·史汀森、阿黛思·史汀森:《当代社会问题》,周兵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② Richard Edwards & Nigel Stockwell, Trusts and Equity 5tth Ed.p. 185.
    ① Preamble to '1601 Statute of Charitable Uses'.
    ② 参见国际经济增长中心(Intemational Center for Economic Growth)V奥斯特罗姆(Vincent Ostrom)等组织编写的《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王诚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1页。
    ③ 参见[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① [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② 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2页。
    ③ 王一多:《论公平概念的可操作性定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10)。
    ④ [法]卢梭(J.J.Rousseau):《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10-111页。
    ⑤ 《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世界银行(World Bank)2005年9月21日发布。
    ① 参见[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② [英]赫伯特·斯宾塞(Hebert Spencer):《社会静力学》,张雄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7-28页。
    ③ 参见[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① 参见[美]文森·特帕里、罗约翰·史汀森、阿黛思·史汀森:《当代社会问题》,周兵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② Hayek,Law,Legislation and Liberty:Rules and Order(Ⅰ),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p.36.转引自:邓正来:《哈耶克的社会理论》载于[英]佛里德里希·冯·哈耶克(FfiedrichA.Von Hayek):《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③ Hayek,Law,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London and Chicago,1960, P.159-160.转引自:邓正来:《哈耶克的社会理论》载于[英]佛里德里希·冯·哈耶克(Friedrich A.Von Hayek):《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④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是功能主义理论的顶峰时期,现在功能主义的影响已大不如前了。
    ① 参见[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② 邓正来:《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78-79页。
    ③ 参见邓正来:《哈耶克的社会理论》,载于[英]佛里德里希·冯·哈耶克(Friedrich A.Von Hayek):《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① 参见李志宁、辛鸣:《追问福利制度的本义》,载于《北京日报》,2006年10月30日第18版。
    ① [英]佛里德里希·冯·哈耶克(Friedrich A.Von Hayek):《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4页。
    ① V.奥斯特罗姆(Vincent Ostrom)等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王诚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2-53页。
    ② [英]赫伯特·斯宾塞(Hebert Spencer):《社会静力学》,张雄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1-32页。
    ③ 秩序是人类理性对社会生活的追求。人最重要的方面是人的灵魂,它由两个部分构成,即非理性部分和理性部分。接着,非理性部分又分为两个部分,有生长力部分和愿望的或“爱欲”的部分。通常,愿望和爱欲与“理性原则相对,抵制和反对理性原则”。道德的任务是调和人类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冲突。参见[英]韦恩·莫里森(Wayne Morrison):《法理学》,李桂林等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47页。
    ④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02页。
    ①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6页。
    ② [美]迈克尔·D·贝勒斯(Michael D.Bayles):《法律的原则》,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93页。
    ③ [法]卢梭(J.J.Rousseau):《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4页。
    ① (1974) 33 CLJ 63; Chesterman chs 2-5; Jones History of the Law of Charity 1532-1827(1969);
    ② Gram Moffat, Dr Gerry Bean, Professor John Dear, Trusts Law Text and Materials, 4th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883.
    ③ 自亨利七世(HenryⅦ,1485-1509)至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Ⅰ,1558-1603),亨利七世本名亨利·都铎(Henry Tudor)。都铎王朝时期,英国在经济、宗教、文化、艺术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均有较大发展。
    ④ 参见高岱:《英国通史纲要》,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9-180页。
    ① Gram Moffat, Dr Gerry Bean, Professor John Dear, Trusts Law Text and Materials, 4th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883-884.
    ② 王名:《英国NGO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载于《中国青基会通讯》,2006年第3期。
    ③ 详见本文第三章第二节。
    ④ See Gram Moffat, Dr Gerry Bean, Professor John Dear, Trusts Law Text and Materials, 4th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887-888.
    ① D. J. Hayton, The Law of Trusts, 3rd edn. (Sweet &. Maxwell, 1998), p. 1
    ② Vannie:《走,当志愿者去》,载于2007年3月3日《周末画报》。
    ① 何勤华主编:《美国法律发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
    ② 方国辉:《公益信托与现代福利社会之发展》,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博士论文,第203页。
    ③ See L. M. Friedman, A History of American Law, p224.
    ④ 参见方国辉:《公益信托与现代福利社会之发展》,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博士论文,第203页。
    ⑤ 潘华仿:《略论美国宪法的联邦主义原则和法律体系》,《比较法研究》,1994年第3期。
    ① 周小明:《信托制度比较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
    ② 即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mmissioners on Uniform State Law和American Law Institute.
    ③ See, Prefatory Note, Uniform Trust Code (Last Revised or Amended in 2005).
    ④ Michelle W. Clayton, Legislative Counsel, 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mmissioners on Uniform State Laws, Legislative Process, Enactment Prospects and Healthy Debates.
    ⑤ 参见[美]Betsy Buchalter Adler: 《美国慈善法指南》(The Rules of the Road: A Guide to the Law of Char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信息咨询中心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① 参见资中筠:《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序言。
    ② 参见美国基金会中心(Foundations Center)统计数据:Top 100 U. S. Foundations by Asset Size, http://foundationcenter.org/findfunders/topfunders/t00100assets.html.访问时间:2007/01/21。
    ③ 参见[日]川崎诚一:《信托》,刘丽京、许泽友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第13-14页。
    ④ 1977年,今井保太郎决定将在土地交易中所获暴利成立财团法人。今井通过向三菱信托银行资讯,了解到采用财团法人的方式有许多不便之处,如必须设立事务所、购置固定设备及办公场所、人事费用之开支 等等,会使捐赠财产之规模逐渐缩小,因此接受该银行建议,采用公益信托制度,设立今井海外协力纪念基金,开日本公益信托之先河。参见方国辉:《公益信托与现代福利社会之发展》,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博士论文,第280页。
    ① 参见[日]川崎诚一:《信托》,刘丽京、许泽友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7-118页。
    ② [日]星田宽:《金融时报》,2002年4月4日第8版。
    ① 王鸿貌、陈寿灿:《税法问题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②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版,第581页。
    ③ 公共欲望是指公众可以共同享有的欲望,不具有排他性。公共欲望不能通过市场主体的活动来实现,即市场机制不能满足公共欲望,只有政府才能担当此任。公共物品是由公共经济部门提供的、用以满足人类公共欲望的资财。一个主体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能排除其他主体的同样消费,各个主体的消费是不能明确区分界线的。这种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的公共物品因其无法形成市场价格,因而很难像私人物品那样通过市场来供给,而只能由公共经济部门来提供,从而使提供公共物品成为国家或政府的一种重要 职能。参见张守文:《税法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① 王鸿貌、陈寿灿:《税法问题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②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9页。
    ③ 葛克昌:《社会福利给付与租税正义》,《国家学与国家法》,台北:月旦出版社,1996年版,第88页以下。转引自黄俊杰:《税捐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④ 黄俊杰:《税捐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序言部分。
    ① 参见张守文:《税法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34页。
    ② 朱为群编著:《中国税制教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① 经济学上税收公平被分为横向公平(Horizontal Equity)和纵向公平(Vertical Equ时)。横向公平是指境遇相同的人税负相同;纵向公平是指境遇不同的人税负也不相同。
    ② 税收差别待遇主要有两种基本目标:一种是奖励,另一种是照顾。对于某项经济活动予以奖励,其目的是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而对某项经济活动给予照顾,其目的是让那些因遭受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而处境困难的纳税人不至于因纳税而无法生存下去。参见朱为群编著:《中国税制教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③ 参见中野正俊、张军建:《信托法》,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210-211页。
    ① 参见本文关于“公益信托目的”和“公益信托设立”部分的论述。
    ② [美]Betsy Buchalter Adler:《美国慈善法指南》(The Rules of the Road:A Guide to the Law of Char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信息咨询中心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③ 国家税务总局信托税制研究课题组:“关于我国信托税制的研究报告”,载于《中国税收政策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① [英]D·J·海顿:《信托法》,周翼、王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页。
    ② 高萍:《关于遗产税的研究》,《税务研究》,2004年第2期。
    ③ 参见杨春梅:《资本利得课税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税务与经济》,1996年第4期。
    ① Section 256 of the taxation of Chargeable Gains Act 1992.
    ② 参见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03页。
    ③ [英]D·J·海顿:《信托法》,周翼、王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页。
    ④ 这种区分捐款人采用不同待遇的做法有失公道,不利于个人向公众服务业捐款。参见[美]托马斯·西尔 克主编:《亚洲公益事业及其法规》,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主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页。
    ① 《台湾所得税法》第4-3条。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税法第六条第二款所说的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的捐赠,是指个人将其所得通过中国境内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的捐赠。
    ③ 参见中野正俊、张军建:《信托法》,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212页。
    ① [美]Betsy Buehalter Adler:《美国慈善法指南》(The Rules of the Road:A Guide to the Law of Char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信息咨询中心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7页。
    ② [美]雷门:《美国关于公益信托的作法》,2005年7月召开的“中国公益信托研讨会”会议资料。
    ③ [美]亨瑞·J·艾伦、威廉姆·G·盖尔:《美国税制改革的经济影响》,郭庆旺、刘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0-281页。
    ① 《台湾所得税法》第4-3条。
    ② 《台湾信托业法》第2条。
    ③ [美]托马斯·西尔克主编:《亚洲公益事业及其法规》,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主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页。
    ④ 参见方国辉:《公益信托与现代福利社会之发展》,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博士论文,第559页。
    ⑤ 例如如果个人委托人所为之给付,而且该公益信托为特定公益信托,并为大藏大臣所指定表彰有关学术之显著贡献或奖励有关具有显著价值之学术研究之公益信托,且其受领者又为大藏大臣指定之财物,免课赠与税;其以提供学生学资为目的之公益信托所受领之财物,亦免课赠与税,此为,自一般公益信托所受领之给付,受益人原则上应课征赠与税,但六十万日圆以内之赠与则免课税;若属法人委托人所为之给付,而其给付系供作为学资之款项或物品者,免课所得税。参见方国辉:《公益信托与现代福利社会之发展》,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博士论文,第560页
    ① Notice 701/1 Charities, May 2004, National Advice Service.
    ② 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03页
    ③ See Notice 701/1 Charities, May 2004, National Advice Service.
    ① 中野正俊、张军建:《信托法》,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60-61页。
    ② 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03页。
    ③ 1st, Chapter 50, Charities Act 2006.
    ① [英]D·J·海顿:《信托法》,周翼、王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
    ② I.e. Commissioners for SpecialPurposes oflncome Tax v.Pemsel.
    ③ Philip H.Pettit, Equity and the Law of Trusts, 4th Ed, London Butter Worths, 1979, p174.
    ④ Clause 2(2), The Charities Bill 2004.
    ① 指的是该法令第4节中的规定:其他有利于社会的目的。
    ② 《日本信托法》第66条。
    ③ 《韩国信托法》第65条:以学术、宗教、祭祀、慈善、艺术等公益为目的的信托为公益信托;《台湾信托法》第69条:称公益信托者,谓以慈善、文化、学术、技艺、宗教、祭祀或其他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之信托。
    ④ 借鉴民法中有名合同和无名合同之分,我认为,以信托目的是否属于法律明文规定为标准,可以将公益信托分为有名公益信托和无名公益信托。如前文所述,无论是普通法系国家还是民法法系国家,对公益信托的定义普遍采用列举加概括的方式。那些信托目的为法律所列举的公益信托为有名公益信托;法律没有列举而被概括性规定所涵盖的公益信托属于无名公益信托。
    ⑤ 神道教是日本所特有的一种宗教信仰。神道教的祭祀活动是人与神进行交流的行为方式,是神道教信奉者向神灵表达崇敬、信赖之情的外在的宗教行为,具有对神的恩泽表示感谢、向神倾诉心愿和抚慰神灵、招迎神灵等三重意义。
    ⑥ 参见张大拓:《简论日本神道教祭祀的原理、构成及主要特质》,《国外宗教研究》,2000年第2期。
    ① 参见李长莉:《略论中日前近代民间学问观的差异》,载中华文史网(国家清史编委会网上工程),http://www.historychinamet/cns/QSYJ/ZTYJ/ZWGX/04/25/2006/16853.html,访问时间:2007/01/07。
    ② [日]田中实、山田昭:《信托法》,学阳书房1989年版,第115页。转引自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页。
    ③ 对比《韩国信托法》与《日本信托法》,可以发现二者内容的差别非常小,而前者又晚于后者四十年颁布;《台湾信托法》的内容也大量重复了《日本信托法》的规定。
    ④ 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页。
    ⑤ 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编卞耀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152页。
    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60条。
    ① 详见本文第二章第一节之论述。
    ② 一项信托被认为法律意义上的公益信托,除了形式上符合法律规定外,还要求能够被证明是为了公共利益,或者为了社会公众的一个显著重要部分的利益。参见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08页。
    ① 参见[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社会学》(第4版),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料.2003年版.第297页。
    ② Per Evershed M.R. in Re Coulthurst's Will Trusts, [1951] I All E.R.774, at p.776;[1951]Ch.661, at p.666, C.A.
    ③ Richard Edwards & Nigel Stockwell, Trusts and Equity 5tth Ed.p. 186.
    ① 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28页。
    ② 《日本信托法》第66条、《韩国信托法》第65条、《台湾信托法》第69条。
    ③ 参见[日]田中实:《公益信托的现代展开》,劲草书房1995年版,第69页:[日]田中实、山田昭:《信托法》,学阳书房1989年版,第114页。转引自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页。
    ④ 案情:立遗嘱人指示他的遗嘱受托人,在他的妻子去世后,将10000英镑剩余财产纳入信托,并将收入 “用于向Dingle&Co.Ltd公司里贫穷的雇员支付养老金……”1950年立遗嘱人去世时,Dingle&Co.Ltd公司共有705名全日制雇员和189名半日制雇员,并且还向89名退休的雇员支付养老金。初审法院和上诉法院均判决该信托属于慈善信托,上诉人不服,请求上议院判决该信托不是慈善信托。上议院判决:立遗嘱人设立的信托是有效的慈善信托。
    ① 参见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28页。
    ② [美]文森·特帕里、罗约翰·史汀森、阿黛思·史汀森:《当代社会问题》,周兵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19页。
    ① 参见中国青基会委托北京锐智阳光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共同关注·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综合评估报告》,2006年lO月26日发布。
    ② [美]文森·特帕里、罗约翰·史汀森、阿黛思·史汀森:《当代社会问题》,周兵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19页。
    ③ Philip H.Pettit, Equity and the Law of Trusts, 4th Ed, London Butter Worths, 1979, p177.
    ④ Per Harman J. in Re Shaw, [1957] I All E.R.745, at p.752(G.Bernard Shaw). "Education is no doubt a charitable purpose within the statute, learning is not."
    ⑤ Re Hopkins' Will Trusts, [1964] 3 All E.R.46.52;[1965]Ch.669, 680, per Wilbefforce J.
    ① 《日本信托法》第66条、《韩国信托法》第65条《台湾信托法》第69条。
    ② [日]田中实、山田昭:《信托法》,学阳书房1989年版,第115页。转引自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页。
    ③ 《信托法》第60条。
    ④ 本文第二章第二节“信仰的力量:宗教对公益信托的影响”。
    ⑤ 参见成穷:《定义宗教的四种方式》,《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2期。
    ① 《普利汉诺夫哲学选集》(第3卷),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363页。
    ② 见1976年世界宗教协会通过《教会与国家关系准则》。
    ③ 韩大元:《试论政教分离原则的宪法价值》,《法学》,2005年第10期。
    ④ 《世界人权宣言》第18条。
    ⑤ 《中国的宗教现状》,载于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网站,访问时间:2007/01/10。http://www.zytzb.org.cn/zytzbwz/religion/wdzj/80200212190045.htm
    ① 王作安:《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中国宗教》,2005年第3期。
    ② 《信托法》第60条规定的有名公益信托有:(1)救济贫困;(2)救助灾民;(3)扶助残疾人;(4)发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事业;(5)发展医疗卫生事业;(6)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维护生态环境。
    ③ 参见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页。
    ④ 参见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34页。
    ⑤ See Per Romilly M.R. in Thomton v. Howe[1862], 31 Beav. 14, at p. 19;Gimour v. Coats, [1949] 1 All E.R.848;[1949] A.C.427, H.L., Re Watson, Hobbs v. Smith, J1973] 3 All E.R.678.
    ① Neville Estate,Ltd.v.Madden, [1962]Ch.832.转引自方国辉:《公益信托与现代福利社会之发展》,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博士论文,第393页。
    ② 方国辉:《公益信托与现代福利社会之发展》,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博士论文,第393页。
    ③ 弥撒(Missa)是天主教与基督教的主要崇拜仪式.由规范的圣咏组成,笔者注。
    ④ [英]D·J·海顿:《信托法》,周翼、王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124页。
    ① 参见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39页。
    ① 参见莽萍:《动物福利与动物伦理》,载中国青年报绿网,http://www.cyol.net/cydqn/content/2OO6-O3/30/content 1346982.htm, 2007/01/22.
    ② 早在1822年,英国通过人道主义者马丁提出的“禁止虐待动物法令”(马丁法令),是世界上第一部保护动物的法律。
    ③ R. H. Maudslev, E. H. Bum, Trusts and Trustees: Cases and Materials, London Butterworths 1978.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保护法》第一条。
    ① 如台湾《动物保护法》第一条规定:“为尊重动物生命及保护动物,特制定本法”。
    ② 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5页。
    ③ 参见王利明:《界定公共利益:物权法不能承受之重》,载《法制日报》,2006年10月21日第4版。
    ① 主要是在物权法立法过程中,就是否在即将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界定“公共利益”的意见。最终,立法机关的态度是对“公共利益”不作具体界定,而以由有关单行法律作规定为宜。
    ② 参见崔丽、程刚:《草案对“公共利益”未作具体界定》,载《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23日第3版。
    ③ 这里的“私人利益”泛指特定私法主体的利益,包括商业利益在内。
    ④ 参见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20页。
    ⑤ 这里所指的第四类慈善信托指的是除救济贫困、促进教育和倡导宗教以外的其它有益于社会的信托,此三种慈善信托在英国一贯被法院认为是当然具有慈善性的。
    ① 根据订约人订立合同的目的是否为自己谋取利益,合同可分为“为订约人自己订立的合同”和“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的法律特征为:一是第三人不是订约当事人,不必在合同上签字,也不需要通过其代理人参与缔约;二是该合同只能给第三者设定权利,而不得为其设定义务;三是该合同的订立,事先无须通知或征得第三人的同意。参见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45页。
    ② 受托人一般而言是无偿的、义务的履行信托义务,当然双方也可以约定受托人的报酬。
    ① 《法国民法典》第1121条。
    ② 参见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7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162页。
    ③ 《信托法》第8条第2款。
    ④ 其实,从形式上看,任何一种设立信托的合同都是“赠与合同”,因为委托人要转移信托财产给受托人,而受托人也不必为此而付出对价。但是受托人并不是实质上的受赠人。
    ⑤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86条。
    ① [日]田中实、山田昭:《信托法》,学阳书房1989年版,第41页。转引自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② 《日本信托法》第49条。
    ③ 《韩国信托法》第17条、《台湾信托法》第46条。
    ④ 《信托法》第13条第2款。
    ① 《信托法》第8条。
    ② 参见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① 参见四宫和夫:《信托法(新版)》,法律学全集33—Ⅱ,有斐阁1989年,第84页。转引自中野正俊、张军建:《信托法》,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② 《台湾信托法》第71条。
    ③ 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9、221页。
    ④ 《日本信托法》第1条。
    ①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编卞耀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② 参见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0页。
    ① 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
    ② Philip H. Pettit, Equity and the Law of Trusts, 4th Ed, London ButterWorths, 1979, p45.
    ③ [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896页。
    ④ 《日本信托法》第3条。
    ⑤ 《韩国信托法》第3条。
    ① 《台湾信托法》第4条。
    ② [日]川崎诚一:《信托》,刘丽京、许泽友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③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编卞耀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①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2005年7月10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第9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登记;未经登记,不发生物权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草案)》第十九条。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九条。
    ④ 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编卞耀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35页。
    ⑤ 学者们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对意思自治原则妨害;第二,使财产曝露于公众,没有太大必要;第三,交易成本增大;第四,登记机关须进行实质审查,要求过苛;第五,容易混淆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结果。第六,导致公权力对私权干涉过大。参见陈训龙:《不动产物权变动和登记制度》,载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 display.asp?ArticleID=20464.07/01/30.
    ① Registration of charities, Chapter 3, Part 2, Charity Act 2006.
    ② 《1960年慈善法》(CharitiesAct 1960)中规定了九种慈善组织属于“豁免慈善”(exempt charity),主要涉及诸如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传统名校的教育类的慈善;诸如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伦敦博物馆管委会(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Museum of London)、大英图书馆管委会(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一些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机构(比如任何依照Industrial and Provident Societies Act1893和Friendly SocietiesAct 1896设立的组织)等等。
    ① 《1960年慈善法》主要规定了以下几种免予设立登记的慈善:(1)属于本法规定“豁免慈善”的;(2)特殊令状或法规豁免的慈善(S.I. 1963 No. 2074; S.I. 1964 No.1825(Religious Charities);S.I.1961 No.1044(Boy Scouts and Girl Guides);S.I.1965 No.1056(Armed Forces, );S.I.1966 No.965(Non-Exempt Universities)); (3)那些既没有永久性捐赠、每年的收入不超过15英镑,而且没有使用和占用任何土地的慈善;另外,关于已经注册的拜神场所的慈善也不需要注册。
    ② See, §12584 Establishment of register of charitable corporations and trustees;§12585 Filing of copy of articles of incorporation and instrument providing for trustee's title, powers and duties. Supervision of Trustees and Fundraisers for Charitable Purposes Act(California Government Code Sections 12580-12599.5)
    ③ 《日本信托法》第68。
    ④ 《台湾信托法》第70条。
    ① 《信托法》第62条第1、2款。
    ② 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8页。
    ① 当然,从广义上说,侵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必然是侵害公共利益的行为,但是此公共利益并非可以作为公益信托目的的那种有益于社会一般公众的“公共利益”。
    ② 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编卞耀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55页。
    ① 参见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
    ① 《信托法》第61条、第63条第3款。
    ① 参见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68-169页。
    ② See Steams v Fraleigh, 39 Fla 603, 23 So 18. Restatement 2d, Trusts §89.
    ③ Irvine v Irvine, 76 US 617. 19L Ed 800. Restatement 2d. Trusts §91.
    ④ 《日本信托法》第5条。
    ⑤ 《韩国信托法》第10条、《台湾信托法》第21条。
    ⑥ 《信托法》第24条。
    ⑦ 参见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① Section 72 of Charities Act 1993.
    ② 《日本信托法》第68条。
    ③ 《台湾信托法》第70条。
    ④ 《信托法》第62条。
    ① 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编卞耀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55页。
    ② 依民法法系的法律思维,受托人在民事法律关系的中享有的利益应为权利而非权力,在普通法系下,受托人被视为一种“职务”,其对于信托财产的支配、处分等管理信托的行为被当作权力,使用Power一词。并未严格区分power和right,虽然二者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这一问题在同时比较两大法系的类似规定时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表述混乱,特此说明。受托人对信托的管理不仅仅是权利,而且是义务,从其对信托财产拥有所有权的角度看,似表述为权利与义务较为妥当;但是从受托人管理人身份来看,表述为权力(Power)与职责(Duty)亦有道理。
    ① Richard Edwards & Nigel Stockwell, Trusts andEquity 5tth Ed. p. 343.
    ② Re Petition of First Interstate Bank, N. A.(Colo App) 767 P2d 792.
    ③ 《信托法》第14条第1款。
    ④ See Philip H. Pettit, Equity and the Law of Trusts, 4th Ed, London ButterWorths, 1979, p204.
    ① Power to insure of Miscellaneous and Supplementary, Part Ⅵ Trustee Act 2000.
    ② [英]D·J·海顿:《信托法》,周翼、王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144页。
    ① See Irwin J. Schiffres, J. D. Francis M. Dougherty, J. D., Mitchell J. Waldman, J.D, American Jurisprudence, 2nd, Volume 76, Trusts.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1992, p374.
    ② 张天民:《失去衡平法的信托》,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① See 3B. Chapter 3, Charities Act 2006.
    ② 《日本信托法》第68条。
    ③ 《韩国信托法》第66条。
    ④ 《台湾信托法》第70条。
    ⑤ 参见《信托法》第62条及本文第3章第3节之相关论述。
    ⑥ 诚信义务是受托人诚实信用原则的体现,贯穿于受托人对信托管理的整个过程。受托人任何与信托相关的行为都应该遵守该义务,在此为了表述之方便,将其单列出来,需要强调的是受托人的其他义务是以其为基础的。
    ⑦ 参见沈四宝:《最新美国标准公司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55页。
    ① See, The duty of care & Schedule 1 Application of duty of care, Trustee Act 2000.
    ② [英]D·J·海顿:《信托法》,周翼、王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156页。
    ③ Section 804. Prudent Administration. Uniform Trust Code (2005).
    ④ 徐孟洲主编:《信托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99-100页。
    ⑤ 参见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① 施天涛、余文然:《信托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25页。
    ② Section 802. Duty of Loyalty. Uniform Trust Code (2005).
    ③ 仅就私益信托而言,公益信托因为受益人的不确定性,不适用这一规定。
    ④ 《统一信托法典》(UTC)第1009条:受托人违反信托的行为在受益人同意其行为、免除其义务或者认可其交易行为的情况下,可以不承担责任。但以下两种情况除外:一是受益人在受托人的误导下做出同意、免除或认可的;二是受益人在做出同意、免除或认可等行为时,不知道自己的权益被侵害的。
    ① 《日本信托法》第9条。
    ② 参见《台湾信托法》第35条第1款。
    ③ 《日本信托法》第20条。
    ④ 《韩国信托法》第28条、《台湾信托法》第22条。
    ⑤ 《台湾信托法》第22条中明文规定:受托人应依信托本旨,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处理信托事务。
    ① 立法机关认为,本条规定是法定的原则和义务,受托人不得违反。如果违反,受托人就要承担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责任,对这种责任,当事人不能约定免除。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编卞耀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页。
    ② Standard investment criteria of Investment, Part Ⅱ Tmstee Act 2000.
    ① 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② 施天涛、余文然:《信托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页。
    ③ 参见《日本信托法》第40条。
    ① 《日本信托法》第69条。
    ② 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编卞耀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167页。
    ③ 《信托法》第70条。
    ① 《台湾信托法》第68、69条。
    ② 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编卞耀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60-161页。
    ① 《台湾信托法》第74条。
    ② 杨崇森:《信托法之研究》,台北:财团法人保险事业发展中心,1989年版,第60页。
    ③ 《日本信托法》第47条、第72条。
    ① 不过,我认为,我国大陆地区信托法关于新受托人选任的规定存在重大缺陷。《信托法》第40条第1款:受托人职责终止的,依照信托文件规定选任新受托人;信托文件为规定的,由委托人选任;委托人不指定或者无能力指定的,由受益人选任;受益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依法由其监护人代行选任。另外,《信托法》第13条规定,在遗嘱信托指定的人拒绝或无能力担任受托人时,由受益人另行选任受托人。从信托基本原理分析,委托人设立信托的目的虽然是为了使受益人从信托中获益,但是其信赖的人是受托人而非受益人,比如委托人对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挥霍无度、不事生产的子女、亲属,为了信托财产的保值、增值,而选择受托人管理、处分信托财产。另外,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也决定着受益人并不能选择可以享有信托财产所有权的人——受托人,如果按照受益人的意思选任,难以避免其选任自己可以控制的人,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将无法保障。概览世界各国信托立法和判例,除《信托法》外,尚无受益人可以选任受托人之先例。虽然,因为受益人并不确定,上述规定对公益信托新受托人的选任没有影响,但是对于私益信托意义重大,特此强调。当然,如果信托文件明确授予受益人选任新受托人,并无任何不妥。
    ② 立法例参见《台湾信托法》第36条第3项、第45条、第76条。
    ① 《日本信托法》第72条:对公益信托,第8条第1项、第3项,第22条第1项之但书及第47条至第49条所规定的法院的权限属于主管官署。但第47条至第49条规定的权限依其职权行使之。
    ② 参见[英]D·J·海顿:《信托法》,周翼、王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
    ① 参见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5-356页。
    ② 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6页。
    ③ 日本、韩国信托法将其称为“类似原则”,还有学者将其称为“次接近原则”。但从其英文本义以及应用来看,“近似”一词更为确切。
    ① 参见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51页。
    ② 参见[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③ 参见[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页。
    ④ See, Richard Edwards & Nigel Stockwell, Trusts and Equity 5th, p210.
    ① 参见[美]雷门:《美国关于公益信托的做法》,载于中国公益信托研讨会会议资料,2005年7月中国银监会主办。
    ② 例如《台湾信托法》第5条规定:信托行为,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无效:一、其目的违反强制或禁止规定者;二、其目的违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者;三、以进行诉愿或诉讼为主要目的者;四、以依法不得受让特定财产权之人为该财产权之受益人者。
    ① 参见陈金泉:《公益信托法律问题之研究》,(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法律研究所硕士论文,1985年6月,第116页。
    ② 《信托法》(大不列颠法律袖珍读本),文杰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页。
    ③ AG v Ironmongers Company(1834) 2 My & K 576.
    ① 参见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62页。
    ② 该法目前已经被《1993年慈善法》所取代,但是很多条文得以保留,其中就包括了与近似原则相关的规定。
    ③ Occasions for applyingproperty cy-pres, Charities Act 1993, Part Ⅳ.
    ④ Application cy-pres by reference to current circumstances, Charities Act 2006, Chapter 4.
    ① 18 Cy-pres schemes, Charities Act 2006, Chapter 4.
    ② Cy Pres, Section 413, Article 4, Creation, Validity, Modification, and Termination of Trust, Uniform Trust Code(Last Revised or Amended in 2005).
    ① 《日本信托法》第73条。
    ② 《台湾信托法》第79条。
    ③ 《信托法》第72条。
    ① 参见邱细钟:《公益信托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② See Gram Moffat, Dr Gerry Bean, Professor John Dear, Trusts Law Text and Materials, 4th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906-907.
    ③ See Richard Edwards & Nigel Stockwell, Trusts and Equity 5th Ed. p. 215.
    ① 周小明:《财产权的革新——信托法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2页。
    ② 参见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58页。
    ③ 参见[英]D·J·海顿:《信托法》,周翼、王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
    ④ 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61页。
    ⑤ 这是衡平法的著名格言:衡平法不允许一项信托因为缺少受托人而失败(Equity will not allow a trust to fail for want of a trustee)。衡平法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委托人设立的有效信托因为没有人担任受托人而不能生效 是荒谬的。在这种情况下,法院有权根据对具体情况的判断指定受托人,以保证信托不失败。审判实践中,法院往往依照《受托人法》(Trustee Act)行事,这项权力是当然属于法院的,不需要当事人请求。
    ① 参见《信托法》(大不列颠法律袖珍读本),文杰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1页。
    ① 日、韩信托法称信托管理人,我国台湾地区及大陆信托法均称之为信托监察人。该制度在台湾不为公益信托之专有,在受益人不特定、尚不存在等特殊情况下,也应设立。对此,下文将详细论述。
    ② 参见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版,第198页。
    ① 《日本信托法》第8条。
    ② 三菱信托银行信托研究会编著,信托法务实务,金融财政事情研究会,平成二年,页104。转引自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页。
    ③ 《台湾信托法》第52条第1款。
    ④ 参见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页。
    ⑤ 参见方国辉:《公益信托与现代福利社会之发展》,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博士论文,第571页。
    ⑥ 《台湾信托法》第75条。
    ⑦ 《信托法》第64条。
    ①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编卞耀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60-161页。
    ② 信托监察人不是受益人的代理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需要设置信托监察人的信托,受益人处于不特定或尚未存在的状态。此时“本人”尚不确定,代理人也无从说起。其次,从信托监察人产生的方式看其也不是受益人的代理人。民法的基本理论看,根据是否基于本人的意思而发生为标准,可将代理分为法定代理与意定代理。显然,信托监察人非意定代理人;而从代理人可以由信托委托人与受托人约定而产生来看,其也不属于法定代理人范畴。最后,从维护受益人需要看,各国(地区)信托法均赋予了信托监察人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诉权,这也说明了信托监察人并非受益人的代理人。
    ① 参见方国辉:《公益信托与现代福利社会之发展》,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博士论文,第528页。
    ② 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160页。
    ① 《日本信托法》第8条第2款;《韩国信托法》第18条第2款;《台湾信托法》第52条第2款。
    ② 参见[日]松本崇、西内彬:《信托业法·兼营法》(特别法),第一法规,昭和五十二年,页71。转引自: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页。
    ③ 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编卞耀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160页。
    ④ 《信托法》第64条。
    ① 依各国(或地区)信托法规定,此处的特定机关,在私益信托中是指法院,而公益信托中为公益事业主管机关。
    ② 《台湾信托法》第52条第1款。
    ③ 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
    ① 《台湾信托法》第52条第1款。
    ② 《台湾信托法》第36条第3款规定:前二项情形(受托人辞任与被解任的),除信托行为另有订定外,委托人得指定新受托人,如不能或不为指定者,法院得因利害关系人或检察官之声请选任新受托人,并为必要之处分。
    ③ 公益信托不同,不存在依申请设定信托监察人之情况。详细论述见下文。
    ④ 《日本信托法》第8条第1款:《韩国信托法》第18条第1款。
    ⑤ 参见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4页。
    ⑥ 《台湾信托法》第75条;《信托法》第64条。
    ⑦ 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编卞耀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58页。
    ① 《台湾信托法》第57条。
    ② 《台湾信托法》第76条。
    ③ 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④ 《台湾信托法》第58条。
    ① [日]四宫和夫:《信托法》(新版),有斐阁,平成六年,第338页。转引自: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② 《台湾信托法》第54条。
    ③ 参见本文第四章第一节中关于受托人义务之论述。
    ① 台湾“法务部”信托法研究制定委员会意见。参见方国辉:《公益信托与现代福利社会之发展》,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博士论文,第478-479页。
    ② 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编卞耀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页。
    ① [日]杉本久男:《公益信托经营阶段上的各种法律上及实务上问题》,转引自:方国辉:《公益信托与现代福利社会之发展》,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博士论文,第529页。
    ② 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页。
    ③ 《台湾信托法》第56条。
    ① 对慈善信托的监管主要是慈善委员会的职能。不过税务局对恶意利用慈善事业逃税避税的行为可以撤销其税收优惠,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监管。
    ② 《2006年慈善法》规定,慈善委员会由一名主席和其他不少于4名不超过8名委员组成。
    ③ 参见[英]D·J·海顿:《信托法》,周翼、王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
    ④ See, The Charity Commission and Regulation, Version, 06/03.
    ① Charity Commission Annual Report, 2005-06.
    ② Report of the Charity Commissioners for England and Wales for the year ending 31 March 2006. The Charity Commission.
    ③ Report of Findings of a Survey of Public Trust and Confidence in Charities (November, 2005), Prepared by Opinion Leader Research for The Charity Commission, P13.
    ④ 《2006年慈善法》(CharityAct 2006)第11条规定:设立公益信托都必须进行登记,但是有几种特殊情况除外:(1)《1960年慈善法》规定的享有豁免待遇的慈善(exempt charity)(SCHEDULE 2,Charity Act 1993.);(2)委员会的令状永久或暂时豁免的那些年毛收入低于十万英镑的慈善;(3)州秘书(Secretary of State)规定的那些永久或暂时而且年毛收入不超过十万英镑的慈善;(4)任何年毛收入又不超过五千英磅。上述规定较之《1960年慈善法》,放宽了免予设立登记的慈善的范围。
    ① 6. Power of Commissioners to require charity's name to be changed, Charity Act 1993.
    ② 18. Power to actforprotection of charities, Charity Act 1993.
    ③ 19. Power to suspend or remove trustees etc. from membership of charity, Charity Act 2006.
    ① 参见方国辉:《公益信托与现代福利社会之发展》,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博士论文,第489页。
    ① [美]雷门:《美国关于公益信托的作法》,2005年7月召开的“中国公益信托研讨会”会议资料。
    ② §12598 Supervision of Charitable Trust; Enforcement, Supervision of Trustees and Fundraisers for Charitable Purposes Act. (California Government Code Sections 12580-12599.5).
    ① §12584. Establishment of register of charitable corporations and trustees; §12585. Filing of copy of articles of incorporation or instrument providing for trustee's title, powers or duties.
    ② §12588. Investigation of transactions and relationships of corporations and trustees; authority to require persons to give information, produce books, etc.
    ① [美]雷门:《美国关于公益信托的作法》,2005年7月召开的“中国公益信托研讨会”会议资料。
    ② 史尚宽:《信托法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71页。
    ③ 《日本信托法》第67条。
    ④ 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编卞耀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55页。
    ① 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
    ② 参见《日本信托法》第70条;《韩国信托法》第67条;《台湾信托法》第73条;《信托法》第69条。
    ③ 如《日本信托法》第23条:当信托行为进行时,发生出于不可预见的特殊情况,致使信托财产的管理方法不符合受益者利益的情况,委托者、其继承人、受益者或受托者,可向法院申请变更管理方法。前项规定可准用法院所规定的管理方法。《信托法》也规定了在特定情况下私益信托委托人有信托条款变更权。《信托法》第21条:因设立信托时未能预见的特别事由,致使信托财产的管理方法不利于实现信托目的或者不符合受益人的利益时,委托人有权要求受托人调整该信托财产的管理方法。《信托法》第51条:设立信托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托人可以变更受益人或者处分受益人的信托受益权:(一)受益人对委托人有重大侵权行为;(二)受益人对其他共同受益人有重大侵权行为;(三)经受益人同意;(四)信托文件规定的其他情形。有前款第(一)项、第(三)项、第(四)项所列情形之一的,委托人可以解除信托。这种赋予委托人对信托重要条款进行变更的权利,过于草率。在出现上述情形时,应该由委托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向法院申请靠公力变更,而不能仅由委托人单方就可以进行变更。
    ④ 《日本信托法》第71条;《信托法》第68条。
    ① 参见本文第2章第3节“公益信托的价值取向”。
    ② 详细论述见本文第3章第3节“公益信托的设立方式及立法主义”。
    ③ 周小明:《财产权的革新——信托法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7页。
    ④ 2D Intervention by Attorney General, The Charity Tribunal, 2 Chapter, Charities Act 2006.
    ① (c)List of exempt organizations, §501 Exemption from tax on corporations, certain trusts, etc. Internal Revenue Code.
    ② 参见[美]Betsy Buchalter Adler:《美国慈善法指南》(The Rules of the Road: A Guide to the Law of Char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信息咨询中心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39页。
    ③ 参见王晓丽、曹庆萍:《美国基金会的界定与分类》,《学会》,2006年第2期,第6页。
    ④ 娄成武等:《基金会的发展历史和发达国家基金与企业合作起源、特点探析》,《中国科学基金》,2004年第2期,第104页。
    ⑤ Highlights of Foundation Giving Trends, Foundation Center, Foundation Today Series, 2007 Edition.
    ① Trumble, W. R.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 fifth edition. Qxford University Press.
    ① Foundations and Their Role in Philanthropy, Online Training Courses. http://foundationcenter.org/getstarted/training/online/free_ftrip_detail.jhtml. 2007/01/21.
    ② 第一位为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资产总额为29153508829美元;第二位为The Ford Foundation, 基金总额为11615906693美元。See, Top 100 U. S. Foundations by Asset Size, http://foundationcenter.org/findfunders/topfunders/top100assets.html.2007/01/22.
    ① An Introduction to Foundations, Foundations and Their Role in Philanthropy, Foundation Center.
    ② 《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条。
    ③ 参见《基金管理条例》第3条。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基金会管理条例政策答问》,2004年3月发布。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发布:《2006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2月15日。
    ① 《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7条。
    ① 见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官方网站。http://www.zgggw.com/modules/vm_jiankangtiyujijinhui/index_zhangcheng.php,2007/01/25。
    ② 《基金管理条例》第29条第2款: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
    ① 见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官方网站。http://www.zggw.com/modules/vm_jiankangtiyujijinhui/index_zhangcheng.php,2007/01/25。
    ② 参见《基金会管理条例》第6条。
    ③ 参见《基金会管理条例》第7条。
    ④ 邓海峰:《基金会立法的缺陷与矫正》,《学会》,2005年第9期,第33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基金会管理条例政策答问》,2004年3月发布。
    ② 同上。
    ③ 《基金会管理条例》第34、35条。
    ④ 参见谢宝富:《当代中国公益基金会的若干问题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哲社版)》,第16卷增刊,2003年3月,第30页。
    ① 柳志伟:《基金概念的“南桔北枳”现象》,《中国投资》,2002年第6期,第43页。
    ② Fund: sum of money saved or made available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 See Edited by Judy Pearsall,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4th edition, Clarendon Press·Oxford, p598.
    ③ 4. Interpretation of references to trustproperty and trust funds, Trustee Investments Act 1961.
    ④ 《海牙公约》(Convention on Applicable Law in Trusts and Their Recognition)第2条。
    ⑤ 参见吴汉军:《美国公司基金会对中国的启示》,《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2期,2004年6月。
    ① 参见史尚宽:《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9页。
    ② [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3-54页。
    ③ 尹田:《民事主体理论与立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① 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页。
    ② 蔡磊:《论基金会的法律问题》,《学术探索》,2003年第9期,第46页。
    ③ [日]田中实:《公益法人公益信托》,劲草书房,1986年版,第19页。
    ④ [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38页。
    ⑤ Foundations and Their Role in Philanthropy, Online Training Courses. http://foundationcenter.org/getstarted/training/online/free_ftrip_detail.jhtml. 2007/01/21.
    ⑥ 参见郗杰英:《基金会,美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均衡因素》,《中国青年科技》,1999年第10期,38页。
    ① 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0页。
    ② 《基金会管理条例》第8条第2项。
    ③ 《基金会管理条例》第9条。
    ④ 《信托法》第62条第1款。
    ① 周小明:《财产权的革新——信托法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5页。
    ② 《基金管理条例》第20条第2款:用私人财产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相互间有近亲属关系的基金会理事,总数不得超过理事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他基金会,具有近亲属关系的不得同时在理事会任职。
    ① 比如英国《1993年慈善法》(Charities Act 1993)第72条规定,下列人士没有资格担任慈善信托受托人:(1)曾经犯有任何涉及欺骗或不诚实的违法行为的;(2)被裁定破产或者没收财产而尚未解除的;(3)与债权人达成和解协议或重新安排债务的协议,或者为债权人授予信托契据,尚未解除责任:(4)对管理慈善事务过程中的不当行为或者不当管理负有责任或者是当事人,或者其行为导致或加重了错误后果,慈善委员会或高等法院发布命令撤销其慈善受托人职务的;(5)根据《1990年法律改革法》的规定,被剥夺对任何组织的管理或控制权的;(6)根据《1986年公司董事资格法》和《1986年破产法》的规定,无资格担任公司董事的人。
    ② 同注①。
    ③ 《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5月9日公布实施)第21条。
    ④ 方国辉:“公益信托与现代福利社会之发展”,(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博士论文,1992年6月,第393页。
    ① 孙玉:“信托公司呼吁完善公益信托法规”,《证券时报》,2006年11月20日,第A7版。
    ② 在中融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公开的年度报告等信息中并未对该信托作任何说明。见《中融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2005年度报告》(http://www.zritic.com/shownews.asp?Newsid=160&bigtrade=公司年报,07//01/25)。
    ③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4页。
    ① [挪威]波·达林(Per Dalin):《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范国睿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① 曹淑江:“论教育的经济属性、教育的公益性、学校的非营利性与教育市场化改革”,张人杰主编,《2004教育中国》,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② “促进教育的信托”最早被Lord Macnaghten在1891年作为三种主要的慈善形式之一被提出。但是早在《1601年慈善用益法》的序言中就规定,“资助学术机构、兴办免费学校和资助大学教授”属于慈善目的的范围,以这些为目的的信托被认为是促进教育的信托。
    ③ 《信托法》明确规定了“教育”为公益信托目的之一,而日、韩与台湾地区信托法规定的公益信托目的——“学术”,囊括了“教育”与“文化”的目的。
    ④ 《教育法》第28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国家保护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① [日]藤田英典:《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张琼华、许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页。
    ② 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① 蒲蕊:《当代学校自主发展:理论与策略》,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② 袁锐锷:《外国教育史新编》,北京: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4页。
    ③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8页。
    ④ 李剑萍:《中国现代教育问题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页。
    ⑤ “李岚清谈全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时强调要加大力度加快进程”,《人民日报》,1998年1月18日,第1版。
    ① 李剑萍:《中国现代教育问题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6页。
    ② [日]藤田英典:《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张琼华、许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1页。
    ① 《高等教育法》第13条。
    ② 蒲蕊:《当代学校自主发展:理论与策略》,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页。
    ① 《高等教育法》第30条。
    ② 《信托法》第63条。
    ① [英]斯蒂芬·J·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②
    ①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5-406页。
    1.张天民:《失去衡平法的信托》,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2.高岱:《英国通史纲要》,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潘华仿:《英美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卞耀武:《信托关系规范化及其现实意义》,载于卞耀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7.卞耀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8.王卫国:《超越概念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3期。
    9.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唐义虎:《信托财产权利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周小明:《信托制度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12.徐孟洲主编:《信托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3.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史尚宽:《信托法论》,台北: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2年版。
    15.杨崇森:《信托与投资》,台北:正中书局,1979年版。
    16.周小明:《财产权的革新——信托法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施天涛、余文然:《信托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18.史尚宽:《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方国辉:《公益信托与现代福利社会之发展》,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博士论文。
    20.李伟:《基金会组织机构的构建》,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
    21.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赵林:《西方宗教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陈麟书、陈霞主编:《宗教学原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4.段德智:《宗教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5.郁建兴:《自由主义的批判与自由理论的重建》,北京: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26.史尚宽:《债法总论》,台北:荣泰印书馆,1978年版。
    27.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的解释》,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王一多:《论公平概念的可操作性定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10)。
    29.邓正来:《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30.邓正来:《哈耶克的社会理论》,载于[英]佛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31.李志宁、辛鸣:《追问福利制度的本义》,载于《北京日报》,2006年10月30日,第18版。
    32.王名:《英国NGO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载于《中国青基会通讯》,2006年第3期。
    33.Vannie:《走,当志愿者去》,载于2007年3月3日《周末画报》。
    34.何勤华主编:《美国法律发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5.潘华仿:《略论美国宪法的联邦主义原则和法律体系》,《比较法研究》,1994年第3期。
    36.资中筠:《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7.王鸿貌、陈寿灿:《税法问题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版。
    38.张守文:《税法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葛克昌:《社会福利给付与租税正义》,《国家学与国家法》,台北:月旦出版社,1996年版。
    40.朱为群编著:《中国税制教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1.中野正俊、张军建:《信托法》,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42.黄俊杰:《税捐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3.国家税务总局信托税制研究课题组:“关于我国信托税制的研究报告”,载于《中国税收政策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年版。
    44.高萍:《关于遗产税的研究》,《税务研究》,2004年第2期。
    45.杨春梅:《资本利得课税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税务与经济》,1996年第4期。
    46.张大拓:《简论日本神道教祭祀的原理、构成及主要特质》,《国外宗教研究》,2000年第2期。
    47..李长莉:《略论中日前近代民间学问观的差异》,载中华文史网,http://www.historychina.net/cns/QSYJ/ZTYJ/ZWGX/04/25/2006/16853.html,访问时间:2007/01/07。
    48.中国青基会委托北京锐智阳光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共同关注·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综合评估报告》,2006年10月26日发布。
    49.成穷:《定义宗教的四种方式》,《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2期。
    50.韩大元:《试论政教分离原则的宪法价值》,《法学》,2005年第10期。
    51.《中国的宗教现状》,载于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网站,http://www.zytzb.org.cn/zytzbwz/religion/wdzj/80200212190045.htm,访问时间:2007/01/10。
    52.王作安:《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中国宗教》,2005年第3期。
    53.莽萍:《动物福利与动物伦理》,载中国青年报绿网,访问时间:http://www.cyol.net/cydgn/content/2006-03/30/content_1346982.htm,2007/01/22。
    54.王利明:《界定公共利益:物权法不能承受之重》,载《法制日报》,2006年10月21日第4版。
    55.崔丽、程刚:《草案对“公共利益”未作具体界定》,载《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23日第3版。
    56.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7.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7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8.陈训龙:《不动产物权变动和登记制度》,载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20464。访问时间:2007年1月30日。
    59.沈四宝:《最新美国标准公司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0.杨崇森:《信托法之研究》,台北:财团法人保险事业发展中心,1989年版。
    61.陈金泉:《公益信托法律问题之研究》,(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法律研究所硕士论文,1985年6月。
    62.邱细钟:《公益信托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63.王晓丽、曹庆萍:《美国基金会的界定与分类》,《学会》,2006年第2期。
    64.娄成武等:《基金会的发展历史和发达国家基金与企业合作起源、特点探析》,《中国科学基金》,2004年第2期。
    6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基金会管理条例政策答问》,2004年3月发布。
    6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发布:《2006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2月15日。
    67.邓海峰:《基金会立法的缺陷与矫正》,《学会》,2005年第9期。
    68.谢宝富:《当代中国公益基金会的若干问题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哲社版)》,第16卷增刊,2003年3月。
    69.柳志伟:《基金概念的“南桔北枳”现象》,《中国投资》,2002年第6期。
    70.吴汉军:《美国公司基金会对中国的启示》,《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2期,2004年6月。
    71.尹田:《民事主体理论与立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2.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3.蔡磊:《论基金会的法律问题》,《学术探索》,2003年第9期。
    74.郗杰英:《基金会,美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均衡因素》,《中国青年科技》,1999年第10期。
    75.孙玉:“信托公司呼吁完善公益信托法规”,《证券时报》,2006年11月20日,第A7版。
    76.《中融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2005年度报告》(http://www.zritic.com/shownews.asp?Newsid=160&bigtrade=公司:年报,07//01/25)。
    77.李剑萍:《中国现代教育问题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8.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9.曹淑江:“论教育的经济属性、教育的公益性、学校的非营利性与教育市场化改革”,张人杰主编,《2004教育中国》,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0.蒲蕊:《当代学校自主发展:理论与策略》,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1.袁锐锷:《外国教育史新编》,北京: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82.“李岚清谈全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时强调要加大力度加快进程”,《人民日报》,1998年1月18日,第1版。
    1.[日]川崎诚一:《信托》,刘丽京、许泽友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
    2.[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英]S.F.C.密尔松:《普通法的历史基础》,李显冬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4.[英]R.C.范·卡内冈:《英国普通法的诞生》,李红海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美]莫理斯:《法律发达史》,王学文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英]亨利·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8.[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9.[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耿淡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0.[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1.[英]D·J·海顿:《信托法》,周翼、王吴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2.[法]Francois Barriere:《法国信托业和信托法概述》,载于《中国信托法起草资料汇编》,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13.[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英]F.H.劳森、B.拉登:《财产法》,施天涛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15.[美]阿瑟·库恩:《英美法原理》,陈朝璧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6.[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葛智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7.[法]E.迪尔凯姆(即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即《社会学方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8.[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德]马克斯·韦伯:《法律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21.[美]文森·特帕里、罗约翰·史汀森、阿黛思·史汀森:《当代社会问题》,周兵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2.[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肖昶等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新约·罗马书》。
    25.[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7.《新约·彼得后书》。
    28.《新约·约翰贰书》。
    29.《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
    30.《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一。
    31.《长阿含经》卷十一。
    32.[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3.[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4.[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35.[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 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36.[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37.[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8.[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39.[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40.《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世界银行2005年9月21日发布。
    41.[英]赫伯特·斯宾塞:《社会静力学》,张雄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42.V奥斯特罗姆等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王诚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3.[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李桂林等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4.[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5.[美]Betsy Buchalter Adler:《美国慈善法指南》,NPO信息咨询中心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日]星田宽:《金融时报》,2002年4月4日第8版。
    47.[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版。
    48.[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9.[美]托马斯·西尔克主编:《亚洲公益事业及其法规》,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主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美]雷门:《美国关于公益信托的做法》,2005年7月召开的“中国公益信托研讨会”会议资料。
    51.[美]亨瑞·J·艾伦、威廉姆·G·盖尔:《美国税制改革的经济影响》, 郭庆旺、刘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2.[日]田中实、山田昭:《信托法》,学阳书房,1989年版。
    53.[日]田中实:《公益信托的现代展开》,劲草书房,1995年版
    54.《普利汉诺夫哲学选集》(第3卷),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版。
    55.世界宗教协会:《教会与国家关系准则》,1976年。
    56.[日]四宫和夫:《信托法(新版)》,法律学全集33—Ⅱ,有斐阁,1989年。
    57.《信托法》(大不列颠法律袖珍读本),文杰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8.三菱信托银行信托研究会编著,信托法务实务,金融财政事情研究会,平成二年。
    59.[目]松本崇、西内彬:《信托业法·兼营法》(特别法),第一法规,昭和五十二年。
    60.[日]杉本久男:《公益信托经营阶段上的各种法律上及实务上问题》。
    61.[日]田中实:《公益法人公益信托》,劲草书房,1986年版。
    62.[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郑继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63.[英]斯蒂芬·J·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4.[挪威]波·达林(Per Dalin):《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范国睿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5.[日]藤田英典:《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张琼华、许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 Selected Historical Essays 129(1936).
    2. (1974)48 Tulane L.R. 917(J.H. Merryman).
    3. Richard Edwards & Nigel Stockwell, Trusts and Equity 5tthEd..
    4. K. O. Morgan, 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Britain, Oxford 1984.
    5. Philip H. Pettit, Equity and the Law of Trusts, 4th Ed, London ButterWorths, 1979.
    6. Uniform Trust Code (Last Revised or Amended in 2005).
    7. Alfred E. yon Overbeck, Explanatory Report on the 1985 Hague Trusts Convention.
    8. Benefitting from Trust, The New Zealand Herald ,October 8, 2006 Sunday.
    9. Irwin J. Schiffres, J.D. Francis M. Dougherty, J.D., Mitchell J. Waldman, J.D, American Jurisprudence, 2nd, Volume 76, Trusts.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1992.
    10. Chesterman Charities, Trusts and Social Welfare(1979).
    11. In Re Delany,[1902].
    12. Charities: A Framework For The Further, Gmnd. 694(1989).
    13. Gram Moffat, Dr Gerry Bean, Professor John Dear, Trusts Law Text and Materials, 4th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14. L.A Sheridan & George Keeton, The Modern Law of Charities,University College Cardiff Press, 1983, London.
    15. R. H. Maudsley & E. H. Burn, Trusts and Trustees: Cases and Materials,London Butterworths, Reprinted in Singapore by Tien Wah Press (Pte)Ltd.
    16. Report of the Charity Commissioners for England and Wales for the year ending 31 March 2006.
    17. Hayek,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Rules and Order(Ⅰ),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
    18. Hayek, Law,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London and Chicago, 1960.
    19. (1974) 33 CLJ 63; Chesterman chs 2-5; Jones History of the Law of Charity 1532-1827(1969);
    20. J. Hayton, The Law of Trusts, 3rd edn. (Sweet &. Maxwell, 1998).
    21. L.M. Friedman, A History of American Law.
    22. Michelle W. Clayton, Legislative Counsel, 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mmissioners on Uniform State Laws, Legislative Process, Enactment Prospects and Healthy Debates.
    23. Taxation of Chargeable Gains Act 1992.
    24. Notice 701/1 Charities, May 2004, National Advice Service.
    25. Charities Act 2006.
    26. I.e. Commissioners for Special Purposes of Income Tax v. Pemsel.
    27. The Charities Bill 2004.
    28. Per Evershed M.R. in Re Coulthurst' s Will Trusts,[1951] I All E.R. 774, at p. 776;[1951]Ch. 661, at p. 666, C.A.
    29. Re Hopkins' Will Trusts,[1964] 3 All E.R. 46.52;[1965]Ch. 669,680, per Wilberforce J.
    30. Per Romilly M.R. in Thornton v. Howe[1862],31 Beav. 14, at p. 19;Gimour v. Coats,[1949].1 All E.R. 848;[1949] A.C. 427, H.L., Re Watson, Hobbs v. Smith,[1973] 3 All E.R. 678.
    31. Neville Estate, Ltd. v. Madden,[1962].
    32. R. H. Maudsley, E. H. Burn, Trusts and Trustees: Cases and Materials, London Butterworths 1978.
    33. Supervision of Trustees and Fundraisers for Charitable Purposes Act(California Government Code Sections 12580-12599.5).
    34. Stearns v Fraleigh, 39 Fla 603, 23 So 18. Restatement 2d, Trusts § 89.
    35. Irvine v Irvine, 76 US 617, 19L Ed 800. Restatement 2d, Trusts § 91.
    36. Charities Act 1993.
    37. Re Petition of First Interstate Bank, N.A. (Colo App) 767 P2d 792.
    38. Trustee Act 2000.
    39. AG v Ironmongers Company(1834) 2 My & K 576.
    40. The Charity Commission and Regulation, Version, 06/03.
    41. Charity Commission Annual Report, 2005-06.
    42. Report of the Charity Commissioners for England and Wales for the year ending 31 March 2006. The Charity Commission.
    43. Report of Findings of a Survey of Public Trust and Confidence in Charities (November, 2005), Prepared by Opinion Leader Research for The Charity Commission.
    44. §12598 Supervision of Charitable Trust; Enforcement, Supervision of Trustees and Fundraisers for Charitable Purposes Act. (California Government Code Sections 12580-12599.5).
    45. §12584. Establishment of register of charitable corporations and trustees; § 12585. Filing of copy of articles of incorporation or instrument providing for trustee's title, powers or duties.
    46. §12588. Investigation of transactions and relationships of corporations and trustees; authority to require persons to give information, produce books, etc.
    47. (c)List of exempt organizations, § 501 Exemption from tax on corporations, certain trusts, etc. Internal Revenue Code.
    48. Highlights of Foundation Giving Trends, Foundation Center,Foundation Today Series, 2007 Edition.
    49. Trumble, W.R.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0. Foundations and Their Role in Philanthropy, Online Training Courses.http://foundationcenter.org/getstarted/training/online/free_ftrip_detail.jhtml. 2007/01/21.
    51. Top 100 U.S. Foundations by Asset Size,http://foundationcenter.org/findfunders/topfunders/top100assets.html.2007/01/22.
    52. An Introduction to Foundations, Foundations and Their Role in Philanthropy, Foundation Center.
    53. Fund: sum of money saved or made available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 See Edited by Judy Pearsall,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4th edition, Clarendon Press·Oxford.
    54. Trustee Investments Act 1961.
    1.《日本信托法》
    2.《韩国信托法》
    3.《台湾信托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
    5.《海牙公约》
    6.《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7.《基金会管理条例》
    8.《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9.《台湾所得税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实施条例》
    12.《台湾信托业法》
    13.《世界人权宣言》
    14.《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保护法》
    15.《台湾动物保护法》
    16.《法国民法典》
    17.《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
    18.《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草案)》
    19.《1960年慈善法(英国)》
    20.《统一信托法典(美国)》
    21.《1993年慈善法(英国)》
    22.《2006年慈善法(英国)》
    23.《基金会管理条例》
    24.《海牙公约》
    25.《1990年法律改革法(英国)》
    26.《1986年公司董事资格法(英国)》
    27.《1986年破产法(英国)》
    28.《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
    29.《1601年慈善用益法(英国)》
    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3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