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教育供求的市场均衡到社会均衡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教育的协调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要实现教育的协调发展,不能只靠市场或者政府。只有教育供求实现社会均衡,教育才能协调发展,社会目标才能达成。从教育供求的市场均衡到社会均衡是实现教育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运用教育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提出实现教育供求均衡存在的一般问题。
     第二部分分析了教育的产品属性,并对在分析教育产品属性时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三部分到第五部分从成本分析入手,对教育市场运行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市场的确是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但是,市场在调节教育供求时存在局限性,教育供求的市场均衡存在着教育服务分配不均,教育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难以确保教育的政治方向和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无法保证教育长期、稳定发展。对于市场存在的上述缺陷,政府可以弥补。因此,为了实现教育的社会目标,政府必须对教育进行调节,引导教育供求从市场均衡走向社会均衡。
     第六部分通过对政府经济职能的分析,提出实现教育供求社会均衡的政策性建议。
The harmon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goals for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We can't depend only on market or government to reach the goal. The harmon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goal can be realized only when education demand and supply reach social equilibrium. It is the key to realize the harmon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at education demand and supply reach social equilibrium from market equilibriu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question with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education economics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It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gives the definition of education demand and supply and poses the common questions existed during the procedure in reaching equilibrium of education demand and supply.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product attributes of education and expounds some related concepts.
    The third part to the fifth part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education market. Through the analysis, we find that market is indeed the valid method to realize the rational use of education resource, but market has defects. Though education demand and supply reach market equilibrium, it still has some questions, for example, education service is unfairly distributed and the valid supply of education isn't adequate. Market can't ensure the political direction and strategy emphasis of education, can't ensure education developing steadily for long time, while government can make up the defects. Therefore, government must regulate education, lead education demand and supply reaching social equilibrium from market equilibrium.
    The sixth part analyzes government's economic functions and poses some advice to realize social equilibrium of education demand and supply.
引文
[1].(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萧琛 等译.经济学(第16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2].(美)爱墨等著,郭庆明、应雄伟译.社会问题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 Charles T. Clotfelter and Michael Rothschild 1993 Studies of Supply and Demand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and London
    [4]. George Psacharopoulos 1987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 Oxford Pergamon Press, New York
    [5].(美)约翰·E·丘伯、泰力·M·默著,蒋衡 等译.政治、市场和学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英)G·B·J 阿特金森著,鲍怡军、杜作润等译.教育经济学引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盖浙生.教育经济与计划[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版。
    [8].马丁·卡诺依著,闵维方译.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闵维方主编.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林文达.教育经济学[M].台湾:三民书局,1984年版。
    [14].周贝隆.试以效益眼光看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5].丁小浩.中国高等院校规模效益的实证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版。
    [17].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8].苌景州.教育投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肖昊.教育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李进才主编,肖昊副主编.高等教育世纪观[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年版。
    [21].李进才、娄延常主编、肖昊 等副主编,方向·目标·对策——新时期高等学校[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22].曲衡昌,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阎凤桥.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吉林:近邻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4].陈云平,姚电.高等教育产业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5].彭坤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6].陈列.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一个世界性的课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7].杨葆焜,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蒋凯译.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孙伯良.市场契约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30].吴震主编.教育资金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2].范先佐.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崔玉平.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4].李同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35].廖叔俊,王冀生主编.高等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问题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6].刘亚荣.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供求问题研究.博士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版。
    [37].肖昊.论教育供求的基本矛盾运动[J].教育研究,1986,(12)
    [38].肖昊.论教育供求的调节机制[J].教育研究,1988,(6)
    [39].劳凯声.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改革走向:教育与市场的关系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7)
    [40].张兴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误区及其矫正[J].教育发展研究,2003,(1)
    [41].沈百福,王红.2000—2002年我国义务教育完成率和义务教育经费问题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3,(9)
    [42].周树蕃、刘俊学、曹执令.高等教育供求分析——与肖昊同志商榷[J].1997,(2)
    [43].阮艺华.政府调控教育供求的目标及手段[J].教育评论,2001,(1)
    [44].马晓燕.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供求关系初探[J].教育与经济,2000年专辑
    [45].陈兰枝.市场调节教育供求的有效与失效[J].教育与经济,2003,(2)
    [46].(日)金子元久著,徐国兴 译.教育中的市场机制[J].教育与经济,2003,(2)
    [47].吴宏超.我国目前的教育机会分配与教育公平[J].教育与经济,2003,(3)
    [48].林勇.我国教育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关系及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3,(6)
    [49].张淑敏.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经济学思考[J].民办教育研究,2003,(4)
    [50].吴克明.教育供求新探[J].教育与经济,2001,(3)
    [51].朱静.试论办学体制与教育供求的关系[J].教育与经济,2001,(1)
    [52].关业文.我国高等教育供求矛盾及其缓解[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7,(2)
    [53].《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2001),人民教育出版社。
    [54].《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