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及其意义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开创的现象学,和由此引发的现象学运动对欧洲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自身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而他在晚年时期提出的“生活世界”理论应该说是胡塞尔本人留给现象学的最后一个核心概念。“生活世界”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发展的内部驱动与欧洲理性危机的外部动力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围绕着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胡塞尔也开启了后来的诸多哲学家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渊源,影响了哈贝马斯、许茨、海德格尔等很多哲学家的哲学研究。“生活世界”理论也对当代西方哲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自然科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起到启发或推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为开展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对话,解决与政治、文化及历有关的交互文化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
Edmund Husserl set up the phenomenology. It has caused the movement of the phenomenology which makes special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European philosophy. The theory of Husserl's phenomenology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periods. The theory of "life-World" which he put forward during his late time is the last core concept that Husserl left to the phenomenology.The"life-World" theory results of the interaction of internal driving motion from Husserl's phenomenology development and external power of the rationality crisis in European. Concerning the analysis of this concept, Husserl has initiated the theoretical origin that many philosophers return to "life-World" which has influenced the philosophy of many philosophers, such as Habermas, Schuetz and Heidegger. The theory of "life-World" also mad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ny subjects, such as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sociology, aesthetics, psychology, natur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 addition, such theories provide opportunities of communicating and solving the cultural problems related to politics and history.
引文
①胡塞尔著.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M].吕翔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40页.
    ②黑尔德著.世界现象学[M].孙周兴编,倪梁康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55页.
    ③胡塞尔著.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M].吕翔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43页.
    ①丁耕著.生活世界现象学与西方哲学的现代转折[C].
    ①张廷国著.重建经验世界--胡塞尔晚期思想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7页.
    ②魏敦友著.回返理想之源[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③胡塞尔著.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M].吕翔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71—172页.
    ④胡塞尔著.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M].吕翔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59-160页.
    ①丹·扎哈维著.胡塞尔现象学[M].李忠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第47页.
    ①胡塞尔著.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58页.
    ①胡塞尔著.经验与判断[M].邓晓芒、张廷国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9年.第62页.
    ①张廷国著.重建经验世界--胡塞尔晚期思想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7页.
    ①胡塞尔著.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58页.
    ②张廷国著.重建经验世界--胡塞尔晚期思想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9页.
    ①倪梁康著.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303页.
    ①胡塞尔著.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79页.
    ①胡塞尔著.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83页.
    ②胡塞尔著.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88-189页.
    ①胡塞尔著.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19-220页.
    ②胡塞尔著.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23页.
    ③胡塞尔著.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23页.
    ①胡塞尔著.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29页.
    ①王晓东著.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批判[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68-169页.
    ①胡塞尔著.现象学的方法[M].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克劳斯·黑尔德.致中国读者.
    ②丹·扎哈维著.胡塞尔现象学[M].李忠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第159页.
    ①胡塞尔著.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86-187页.
    ①胡塞尔著.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M].吕翔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33页.
    [1]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黑尔德编,倪梁康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胡塞尔.胡塞尔选集(上、下卷),倪梁康选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
    [3]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一卷),霍伦斯坦编,倪梁康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二部分),潘策尔编倪梁康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胡塞尔.笛卡尔沉思与巴黎讲演,张宪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黑尔德编,倪梁康、张廷国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0]丹·扎哈维.胡塞尔现象学,李忠伟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11]黑尔德.时间现象学的基本概念,靳希平、孙周兴、张灯、柯小刚译,靳希平校[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12]黑尔德.世界现象学,孙周兴编,倪梁康等译[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13]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4]泰奥多德布尔.胡塞尔思想的发展,李河译[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
    [15]王晓东.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批判[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6]倪梁康.意识的向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7]倪梁康著.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
    [18]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
    [19]倪梁康.现象学的始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0]倪梁康.面对实事本身,倪梁康主编[C],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21]张廷国.重建经验世界[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2]魏敦友.回返理性之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3]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4]涂成林.现象学运动的历使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25]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二辑)[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6]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四辑)[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7]李鹏程.胡塞尔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28]让-吕克·马里翁.还原于给以--胡塞尔、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研究,方向红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29]叶秀山.思··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0]克劳斯·黑尔德.世界现象学孙周兴编,倪梁康等译[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31]A·D·密斯.胡塞尔与《卡尔式的沉思》,赵玉兰译[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
    [32]尹树广,黄慧珍.生活世界理论--现象学·日常生活批判·实践哲学,尹树广,黄慧珍编[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33]德国哲学论丛1999,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德国哲学论丛》编委会编[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4]德国哲学论丛1998,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德国哲学论丛》编委会编[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5]卡尔·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王玖兴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5]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吕翔译[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37]胡塞尔.经验与判断,邓晓芒、张廷国译[M].北京:三联书店,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