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数字化电影的美学审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数字技术以无可抵挡的迅猛势头将其应用范围扩散至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艺术亦在数字技术的引领下,承载着人们的思想与智慧,迸发出更加灿烂梦幻的想象。数字技术打造出一场又一场夺人耳目的视听盛宴,奇观化影像的魅惑令观众应接不暇,数字化时代电影文本、表现形态、语言元素的种种变化直接导致了电影美学形式和审美倾向的调整。
     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美学角度去提炼这种变化对中国电影的美学影响,在梳理数字化、数字技术等相关概念以及国内和国外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发展历程之后,选取几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审美范式作为基点,考察数字技术参与下的中国电影如何体现中国独特的文艺观和审美旨趣,如数字技术引导的影像修辞奇观化打造了“天人合一”的旖旎风光、声像造境诉说着“气韵生动”的艺术节奏、数字技术生成的“虚拟现实”主导着电影艺术“时空合一”的多维转换等;接着阐述数字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反思其介入电影后对于表现中国传统电影美学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如唯技术主义的创作思想损伤了电影的人文内涵,以“效果美学”为代表的新型电影美学观念正在逐步偏离中国电影素来富含的现实主题,视听饕餮正在扭曲由“影戏”发展而来的中国电影本身具有的叙事传统等。基于上述正反二方面的辩证分析,展望中国电影在数字技术时代进行全球化发展的新契机,至此完成深化和充实数字化电影审美的理论性研究。
Since the 70s of last century, the digital technology has spread its application to all areas of human life with impossible and unpredictable speed. As the "seventh art", films we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digital technology, carrying people's minds and wisdom, burst out more brilliant dreams and imagination. Digital technology has created spectacular audio-visual feast times and times again, and the marvelous sight phantom attracted the audience overwhelmed. Movie text and language elements were changed according to the digitized time, which gave birth to the adjustment of the form of film aesthetics and aesthetic tendencies.
     This article bases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sthetics angle to refine this impact on Chinese film. After cleaning up concepts of digital、digital technology as well as development process both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digital technology in film, we select several typical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 paradigm as the basis to investigate how digital technology reflects China's unique cultural values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For example, under the guidance of digital imaging technology, the spectacle of rhetoric creates enchanting scenery where people can be harmonized with the nature; audio and video describes the rhythm of lively artistic conception, visual—reality leads multi-dimensional conversion in which time and space can combine.
     We take the digital technique as the double-edged sword and reconsider its negative effect which brings to the Chinese tradition esthetics of film produce. Such as the technicism principle damages humanities and life connotation in movies, "effect esthetics" dispels the reality subject which Chinese movie richly contained, the audio-visual gluttony is twisting the Chinese narrative tradition in Chinese movie which is developed from the concept of "the cinema" and so on. Bases on dialectically analyzing the pro and con two aspects, we hope that the Chinese movie can carry on more globalized development in the digital technique times. We will make endeavor to deepen and enrich the cortical research of aesthetic theory of the digital film.
引文
①[美]托马斯·A·奥汉年、迈克尔·E·菲利浦斯,施政宁译:《数字化电影制片》,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①李铭主编:《数字时代的影像制作》,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①尹鸿:《中国电影面对数字化的挑战》,《人民日报》,2000年07月01日,第5版。
    ②张歌东:《数字时代的电影技术与艺术》,《当代电影》,2003年第3期。
    ③郝冰:《奇观影像的百年回顾——电影特技的发展及其对电影本体论的革命》,《当代电影》,2004年第1期。
    ④游飞,蔡卫:《电影新技术与后电影时代》,《当代电影》,2000年第4期。
    ⑤潘源:《传统电影美学的现实延伸——数字化电影再思考》,《艺术评论》,2008年第2期。
    ⑥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文艺研究》,2005年第3期。
    ①郝冰:《奇观影像的百年回顾——电影特技的发展及其对电影本体论的革命》,《当代电影》,2004年第1期。
    ②宋家玲:《视听震撼下的叙事断裂—关于电影叙事“项链效应”的进一步阐释》,《当代电影》,2006年第3期。
    ③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学术研究》,2004年第2期。
    ④陈犀禾:《虚拟现实主义和后电影理论》,《当代电影》,2001第2期。
    ⑤金丹元:《论中国当代电影与中国美学之关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3期
    ⑥王一川:《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视觉流<英雄>与视觉凸现性美学的惨胜》,《电影艺术》,2003年第2期
    ①托马斯·A·奥汉年,迈克尔·E·菲利浦斯:《数字电影制片》,施正宁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版。
    ②Glenn.Kennel: 《Digital Cinema Industry Handbook Series》, Focal Press2006.
    ③杰克·詹姆斯:《电影的数字中间片》,施正宁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
    ① Husak Walt:《Economic and Other Considerations for Digital Cinema》,《Image Communication》 2004,19(9).
    ② Furstenau Marc:《Cinema,Language,Reality:Digitization and the Challenge to Film Theory》, 2005.
    ③ Futurist:《Digital Cinema:A Breakthrough》,《World Trends&Forcasts》,2004,38(4).
    ④ Dancyger Ken:《The Technique of Film and video Editing: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Focal Press,1997.
    ⑤ Rabiger Michael:《Film Techniques and Aesthetics》,《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2003(02).
    ⑥ Ohanian Thomas:《Digital Filmmaking:The Changing Art and Craft of Making Moting Pictures》, Focal Press,2005,(05).
    ①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189页。
    ①张歌东:《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①张歌东:《数字时代电影的技术与艺术》,《当代电影》,2003年第3期。
    ②刘晓春:《电影数字化与数字电影》,《影视技术》,2005年第8期。
    ①张歌东:《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①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9页。
    ①尹鸿,邓光辉:《世界电影史话》,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第一版,第20页。
    ②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0页。
    ③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第280页。
    ④托马斯·A·奥汉年、迈克尔·E·菲利普斯:《数字化电影制片》,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版,篇22页。
    ⑤张歌东:《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①张歌东:《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世界》,2006年2月,第B14版。
    ①金丹元:《论中国当代电影与中国美学之关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3期。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5页。
    ②杨伯峻:《论语释注·阳货篇》,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1页。
    ③杨伯峻:《论语释注·雍也篇》,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5页。
    ④《孟子·尽心上》
    ⑤《孟子·尽心上》
    ⑥王夫之(清):《庄子解·齐物论》,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页。
    ⑦王夫之(清):《庄子解·逍遥游》,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页。
    ①张敏:《武侠电影的中国山水画意境——从<卧虎藏龙>看另一个境界》,《电影文学》,2007年第23期。
    ①王庆卫:《论气韵的艺术理念向艺术本体的诗性言说》,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
    ②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236页。
    ③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1页。
    ①蒲震元、杜寒风:《电影理论:迈向21世纪》,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①杨伯峻:《论语释注·子罕篇》,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8页。
    ②王夫之(清):《庄子解·知北游》,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9页。
    ①吴功正:《中国文艺美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75页。
    ②潘世东:《中国传统文化的时空观及其人文魅力》,《学术论坛》,2001年第5期。
    ③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第85页。
    ①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②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页。
    ①《易传·系辞传》
    ②朱乘爵:《存余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已经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③司空图:《与极浦书》:“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
    ④宗白华:《美学散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108页。
    ①吕益都:《澄怀味象——中国电影受众审美鉴赏特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①张歌东:《数字时代的电影技术与艺术》,《当代电影》2003年第3期。
    ②《易复·贲卦》
    ③《大学》
    ①史可扬:《象、气、仁与中国电影——中国电影美学范畴分析》,《当代电影》,2004年第2期。
    ①尹鸿:《数字化对电影的革命》,见《BBS水木清华站》,2002年4月25日16:52:47。
    ①游飞、蔡卫:《电影新技术与后电影时代》,《当代电影》,2000年第2期。
    ②王一川:《数字技术时代电影的富贫悖谬症》,《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①周剑云:《影戏周刊》第2期序言,1921年11月。
    ②侯曜:《影戏剧本制作法》,见罗艺军主编《20世纪电影理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
    ③吕益都:《闪烁在诗意的长河--中国文人电影的叙事特征》,《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①史可扬:《影视美学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页.
    ①罗艺军:《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上册,第48—49页。
    ②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205年版,第63页。
    [1][德]克里斯蒂安·黑尔曼.世界科幻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3][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著,邵牡君译.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4][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5][美]大卫·波德韦尔.诺埃尔·卡罗尔主编,麦永雄、柏敬泽译.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美]尼格洛庞帝著,胡泳等译.数字化生存[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
    [8][美]托马斯·A·奥汉年、迈克尔·E·菲利浦斯,施正宁译.数字电影制片[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
    [9][美]杰克·詹姆斯著,施正宁译.电影的数字中间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2007.
    [10][苏]叶·魏茨曼著,崔君衍译.电影哲学概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11][匈]贝拉·巴拉兹著,何力译.电影的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1]《大学》
    [2]《老子》
    [3]《论语》
    [4]《孟子》
    [5]《易经》
    [6]《庄子》
    [7]蔡贻象.影视文化美学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8]陈墨.百年电影闪回[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9]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10]程青松,黄鸥.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六十年代中国电影导演档案[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1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中华书局,1961.
    [12]葛路.中国艺术神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13]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5]黄良.镜头真与美——影视新闻传播美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16]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17]贾磊磊.影像的传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8]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19]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0]金丹元.“后现代语境”与影视审美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21]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史实[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设,1997.
    [22]李铭.数字时代的影像制作[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23]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24]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5]罗慧生.世界电影美学思潮史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26]罗艺军.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27]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8]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9]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30]沈达人.戏曲意象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
    [31]史可扬.影视美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2]王笛,王志敏.中国电影与意境[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33]王夫之(清).庄子解[M].上海:中华书局,1981.
    [34]王庆卫.论气韵的艺术理念向艺术本体的诗性言说[M].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1.
    [35]王世德.影视审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36]王志敏.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37]伍蠢甫.中国画论研究[M].业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38]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
    [39]许南明.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40]杨伯峻.论语释注[M].上海:中华书局,1980.
    [4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2]尹鸿,邓光辉.世界电影史话[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43]游飞,蔡卫.世界电影理论思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44]张歌东.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45]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M].台北: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2002.
    [46]章柏青,张卫.电影观众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47]钟大丰.中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48]周星.民风化境—中国影视与民族文化[G].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9]周星.影视艺术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0]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陈犀禾.虚拟现实主义和后电影理论—数字时代的电影制作和电影观念[J].当代电影论坛,2001,(01).
    [2]葛非.高科技革命与未来影视新关系[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3,(02).
    [3]葛菲.如何面对电影制作中的数字技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8,(01).
    [4]郭望泰.浅论当前中国电影的意境[J].电影艺术,2004,(02).
    [5]郝冰.奇观影像的百年回顾——电影特技的发展及其对电影本体论的革命[J].当代电影,2004,(01).
    [6]郝冰.数字特技与视觉真实性的问题[J].影视技术,2002,(01).
    [7]郝建.错位困境与艰难选择—面对数字影像的思考[J].当代电影.2001,(02).
    [8]胡泊.走向后电影时代,电影艺术会终结吗[J].文艺争鸣,2004,(06).
    [9]贾磊磊.剑与心——卧虎藏龙的双重文本[J].当代电影,2001,(06).
    [10]金丹元.回归本体——对于当下电影美学研究的质疑[J].电影艺术,2007,(01).
    [11]金丹元.论中国当代电影与中国美学之关系[J].学术季刊,2000,(03).
    [12]李东升.张艺谋美学批判[J].电影,2007年(03).
    [13]李海燕.从《卧虎藏龙》的中国古典美学特征看中国电影的发展[J].安康学院报,2009,(01).
    [14]梁国伟.互动性:数字电影的基本特性—一个关于现代技术观念的疑问[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03).
    [15]刘书亮.论电影意境的生成机制[J].当代电影,2008,(08).
    [16]刘晓春.电影数字化与数字电影[J].影视技术,2005,(08).
    [17]吕益都.澄怀味象——中国电影受众审美鉴赏特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6,(05).
    [18]吕益都.闪烁在诗意的长河--中国文人电影的叙事特征[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01).
    [19]罗艺军.致力电影民族化研究建立中国电影理论体系[J].当代电影,2000,(08).
    [20]倪万.电影艺术数字化追求的价值与中国式“大片”的反思[J].南方文坛,2009,(02).
    [21]倪震.中国电影:展望新世纪[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01).
    [22]聂庆璞.数字化艺术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挑战[J].文艺争鸣,2004,(06).
    [23]欧阳文风、阳春秀.论中国当代电影中的意境及其创构[J].理论与创作,2006,(02).
    [24]潘世东.中国传统文化的时空观及其人文魅力[J].学术论坛,2001,(05).
    [25]潘秀通、潘源.论数字影像及其真实性观念[J].上海大学学报,2002,(01).
    [26]潘源.传统电影美学的现实延伸——数字化电影再思考[J].艺术评论,2008年(02).
    [27]秦喜清.数字化技术、景观与中国大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J].艺术评论,2009,(02).
    [28]秦翼.数字技术条件下的中国电影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01).
    [29]沈义贞.梦幻中的抽象中国—关于<卧虎藏龙>的美学思考[J].当代电影,2002,(01).
    [30]史可扬.“象”、“气”、“仁”与中国电影——中国电影的美学范畴分析[J].当代电影,2004,(02).
    [31]史可扬.寻找和确立中国电影的美学意识[J].文艺争鸣,2002,(05).
    [32]史可扬.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语境下的中国电影[J].电影创作,2000,(05).
    [33]宋家玲.视听震撼下的叙事断裂—关于电影叙事“项链效应”的进一步阐释[J].当代电影,2006,(03).
    [34]王一川.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视觉流<英雄>与视觉凸现性美学的惨胜[J].电影艺术,2003,(02).
    [35]王一川.数字技术时代电影的富贫悖谬症[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
    [36]肖峰,技术的返魅[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04).
    [37]徐欣.电影数字合成技术的创新与实践[J].影视技术,2005,(08).
    [38]叶基固.体现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意境说——试析李安电影的理性与感性[J].当代电影,2008,(08).
    [39]尹鸿.《夜宴》:中国式大片的宿命[J].电影艺术,2007,(01).
    [40]尹鸿.数字化挑战中国电影[N].人民日报,2000.07.01,5
    [41]游飞,蔡卫.电影新技术与后电影时代[J].当代电影,2000,(04).
    [42]余纪.数字化生存中的电影美学[J].文艺研究,2000,(01).
    [43]张敏.武侠电影的中国山水画意境——从《卧虎藏龙》看另一个境界[J].电影文学,2007,(23).
    [44]张歌东.计算机控制技术[J].计算机世界,2006,(02).
    [45]张歌东.数字时代电影的技术与艺术[J].当代电影,2003,(03).
    [46]张颐武.全球性后殖民语境中的张艺谋[J].当代电影,1993,(03).
    [47]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J].文艺研究,2005,(03).
    [48]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J].电影艺术,2001,(02).
    [1]Birkests Seven. The Gutenberg Elegies:the Fate of Reading in an Electronic Age. New York:Fawcett Columbine,1995.
    [2]Comey Jeremiah.The Art of Film Acting. Focal Press,2003,(05).
    [3]Dancyger Ken.The Technique of Film and video Editing:Theory and Fabe Marilyn. Closely Watched Film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rt of Narrative Film technique.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Press.2004, (02).
    [4]Futurist.Digital Cinema.A Breakthrough.World Trends&Forcasts,2004,38(4).
    [5]Glenn Kennel. Digital Cinema Industry Handbook Series. Focal Press,2006.
    [6]Husak Walt. Economic and Other Considerations for Digital Cinema. Image Communication,2004, (09).
    [7]Murray Janet. Hamlet on the Holodeck the Future of Narrative in Cyberpace. New York:Free Press,1997.
    [8]Ohanian Thomas. Digital Filmmaking.The Changing Art and Craft of Making Moting Pictures. Focal Press,2005, (05).
    [9]Onega Susana, Landa Jose. An Anthology of the Moving Image. 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3.
    [10]Rabiger Michael. Film Techniques and Aesthetics.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Press,2003, (02).
    《星球大战》、《谁陷害了兔子罗杰》、《侏罗纪公园》、《阿甘正传》、《极地快车》、《真实的谎言》、《生死时速》、《泰坦尼克》、《蜘蛛侠》、《最终幻想》、《怪物史莱克》、《黑客帝国》、《指环王》、《金刚》、《阿凡达》等。
    《横空出世》、《紧急迫降》、《青娜》、《极地大营救》、《天地英雄》、《蜀山传》、《寻枪》、《英雄》、《十面埋伏》、《少林足球》、《无极》、《功夫》、《情癫大圣》、《神话》、《卧虎藏龙》、《满城尽带黄金甲》、《见龙卸甲》、《江山美人》、《宝葫芦的秘密》、《功夫之王》、《夜宴》、《长江七号》、《南京南京》、《投名状》、《墨攻》、《赤壁》、《画皮》、《风云Ⅱ》等。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