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分形梳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形态在历史演进和文化多元的交织影响下,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城市形态是社会结构的外在反映,今天的城市研究者往往更加关注城市形态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城市问题,这使得关于城市“美”的研究在当代城市形态的讨论中逐渐成为至关重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笔者认为,重新梳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城市美化运动能够为当下城市在形态美学方面的研究提供有裨益的补充。
     首先,本文以城市美化运动为切入点:从尽可能全面、客观的角度围绕城市美化运动所主张的城市形态及相关美学等问题展开讨论,避免将“美化”的含义庸俗化。本文分析对比了同时期我国的“城市美化运动”——南京规划,并进一步在城市化演进中说明“美化”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延续。
     其次,本文以“分形梳理”为手段:“分形梳理”作为城市形态的认知工具和组织工具,试图在不同时代城市美学的异质性中寻找内在的规律。在普遍意义的城市形态演进中,分析了古代传统城市到现代主义城市,再到后现代城市形态发展过程中的分形与美化。从城市形态美学的分析中可看出,传统城市的形态特征体现了分形城市的美学观点;现代主义城市过分强调功能主义规划,形成一套“去文化”的形式体系,这使城市形象陷入趋同的境地;而后现代主义将城市形态美学重新拉回到文化属性、历史属性、地域属性的差异性的价值中,但又在某些层面使城市景观呈现混乱。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运用分形梳理的方式将不同时期城市形态在结构上清晰形象化,并在相互之间建立起对比和关联,以此映射出城市美化运动的城市形态美学的当代意义。
     最后,在今天“无序和碎片化”的城市景观中,以城市美化运动为基点的城市形态讨论将使传统和秩序的理性美学价值回归,再次成为城市形态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城市美化”的城市美学理念在当下重新被赋予意义,最终形成可能的对未来城市形态构建具有参考价值的城市模型:一个承上启下的城市模型。
The urban landscape shows unprecedented complex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evolving history coupled with diverse cultures. The urban form is an externalmanifestation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Today, researchers of urban forms tend to followmore closely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issues behind the urban landscape,which makes the research on “Beautification” of the city become all the important buttend to be neglected. In the author’s view, a review of the Urban Beautiful Movementspanning from late19thcentury to early20thcentury will provide a welcomesupplement to research on aesthetics of contemporary urban form.
     First, this paper departs from Urban Beautiful Movement to discuss the urbanforms advocated by the Movementand relevant aesthetic issues in a comprehensiveand objective manner as far as possible, so as to avoid mundane interpretation of“Beautification”. Then it analytically compares the Urban Beautiful Movement andNanjing city planning in the same period, and goes further to illustrate thecontinuation of “Beautification”amid China’s urbanization.
     Second, this paper adopts “fractal properties analysis”–a tool for identifying andorganizing the urban form–in the attempt to seek the law inherent in the heterogeneityof urban form aesthetics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evolution of urban forms in the usualsense,it analyses the urban evolution and beautification reflected from ancienttraditional cities to modernist cities and then to post-modern cities.Thediscussion onurban form aesthetics reveals that the formal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ities reinforceviewpoints on fractal city aesthetics. The modernist city overemphasizes functionalplanning, which gives rise to a de-culture form system; in result, cities look alike.However, post-modernism restores the relevance between urban form aesthetics andthe values encapsulating cultural properties, historical properties and differences ingeographical properties, which makes the urban landscape chaotic in certain aspects.In this process, the author employs the fractal properties analysis to present a clearpicture of urban form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links them up in comparison andrelevance, so as to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urban form aesthetics of UrbanBeautiful Movemen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contemporary urban construction.
     Finally, considering today’s “chaotic and fragmented” urban landscape, the urbanform discussion departing from the Urban Beautiful Movement makes rationalaesthetical values of tradition and order come back to the scope of urban formresearch. The urban aesthetic concept of “Urban Beautification” has been endowedwith new significance, which is likely to guide the building of acity model that shedslight on construction of the future city and connects the existing and future cities.
引文
1吴良镛:积极推进城市设计提高城市环境品质,《建筑学报》,1993年3月。
    1王少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1【加】贝淡宁【以】艾维纳合著:《城市的精神》,吴万伟译,重庆出版社,2012年11月版,第258页。
    1M.Tafuri, Architecture et humanism.op.cit
    2【法】菲利普·巴内翰著:《城市街区的解体》,魏羽力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页。
    3图片引自:《城市街区的解体》,第17页。
    5王受之著:《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65页。
    2【美】大卫·哈维著:《巴黎城记》,黄煜文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63页。
    1王少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黄安年著:《美国的崛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1页。
    3U. 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U.S. Census Bureau, Statistical Abstract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4,75thEdition,Washington D.C.,1954, p.2.
    4【美】吉尔伯特·尔伯菲特,吉姆·特里斯合著:《美国经济史》,司徒淳,方秉铸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64页。
    1张兵:《浅析1860年‐1920年美国城市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辽宁大学学报,(1999)
    2孙群郎:《城市美化运动极其评价》刊于《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2期。
    3孙群郎:《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2页。
    1罗小朱主编:《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5页。
    2【美】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386页。
    1John S. Pipkin,“The Moral High Ground in Albany: Rhetorics and Practices of an ‘Olmstedian’ Park,1855-1875”.
    1王少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Irving D.Fisher,“Frederick Law Olmsted and the City Planning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StephenC.Foster.
    3孙群郎:《城市美化运动极其评价》刊于《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2期。
    4【加】艾伦·泰特著:《城市公园设计——国外景观设计丛书》,周玉鹏,肖季川,朱青模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5William HWilson, The City BeautifulMovement,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9,p31.
    1William H. Wilson, The City Beautiful Movement,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9, p.18.
    2乡村改进运动正式开始于19世纪50年代,并从19世纪美国生活中汲取动力,目的是抑制城镇的衰退。
    3俞孔坚,李迪华著:《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4William HWilson, The City BeautifulMovement, Baltimore: The JohnsHopkinsUniversity Press,1989,p.83.
    5孙群郎:《城市美化运动极其评价》刊于《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2期。
    1王少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Jon A. Peterson,"The City Beautiful Movement: Forgotten Origins and Lost Meanings", Journal of UrbanHistory,p.118.
    3王少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1李云:《芝加哥的发现_1893年与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考察》,装饰,2010年4月。
    1陈恒鲍红信:《城市美化与美化城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第40卷,第2期。
    2RayHutchison.Encyclopediaof Urbanstudies[M].SagePublication,2010,P153。
    3Jon A. Peterson,"The City Beautiful Movement: Forgotten Origins and Lost Meanings", p110.
    4孙群郎:《城市美化运动极其评价》,刊于《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2期。
    1William HWilson, The City BeautifulMovement,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9,p.92-93.
    1Howard P.Chudacoff,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Urban Society, p.186.
    1Gournay, Isabelle,“Washington: The DC’s History of Unresolved Planning Conflicts”, in David L.A. Gordon ed.,Planning Twentieth Century: Capital Cities, p.117.
    3William HWilson, The City BeautifulMovement,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9.,p.69.
    1吴之凌、吕维娟:《解读1909年芝加哥规划》,国际城市规划,2008Vol.23NO.5。
    2DanielBaldwin HessTransportation Beautiful: Did the City Beautiful Movement ImproveUrban Transportation?
    3【美】彼得·霍尔著:《明日之城》,童明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202页。
    1【美】埃德蒙·培根著:《城市设计》,黄富厢,朱琪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309页。
    1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1913转引自【美】埃德蒙·培根著:《城市设计》,黄富厢,朱琪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8月版。
    2【美】彼得·霍尔著:《明日之城》,童明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219页。
    3【美】彼得·霍尔著:《明日之城》,童明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207页。
    1William HWilson, The City Beautiful Movement, Baltim ore: The Johns HopkinsU niversity Press,1989, p286.
    2孙群郎:《城市美化运动极其评价》刊于《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2期。
    1Daniel Baldwin HessTransportation Beautiful: Did the City Beautiful Movement ImproveUrbanTransportation?Journal of Urban History200632:511
    2彼得·霍尔将法西斯时期的大型公共设施建设也归纳为城市美化运动的极端再现。
    3【美】彼得·霍尔著:《明日之城》,童明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1孙群郎:《城市美化运动极其评价》刊于《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2期。
    2William HWilson, The City BeautifulMovement,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9,p.300.
    3陈恒鲍红信:《城市美化与美化城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0卷,第2期。
    1转引自:孙群郎,《城市美化运动极其评价》刊于《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2期。William HWilson, The City Beautiful Movement,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University Press, p78-86.
    1杨峥嵘:《浅谈城市美化运动》,山西建筑2004年,第11期。
    2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版次,2003年1月版。
    1William HWilson, The City Beautiful Movement, Baltiore: The Johns HopkinsUniversity Press,,p.305.
    1董佳:“首都营造与国民政治:《首都计划》研究”,学术界,2012年5月。
    2(民国)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编:《首都计划》,南京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第60页。
    1(民国)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编:《首都计划》,南京出版社,2006年9月版,P60‐62
    1郭世杰:民国《首都计划》的国际背景研究,2010年。
    2张敬淦著:《北京规划建设五十年》,中国书店出版社,2001年1月版。
    1梁思成著:《关于首都建设计划的初步意见》,转引自王军著:《城记》,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18页。
    2李准:《“中轴线”赞——旧时新议京城规划之一》载于《北京规划建设》,1995年第3期。
    4引自:《长安街从十里到百里的完美延展》2009-09-19新民网news.xinmin.cn
    1杨宇振:《焦饰的欢颜:全球流动空间中的中国城市美化》,国际城市规划,2010版,第33-43页。
    1俞孔坚:《一个不散的幽灵_暴发户与小农意识下的城市化妆运动》,公共艺术,2009年第一期。
    1转引自:林墨飞唐建,《对中国“城市美化运动”的再反思》,城市规划汇刊,2012年。
    ①见2008年11月14日中国新闻网②见2009年7月14日《南方都市报》③见2010年11月13日《西安晚报》④见2011年8月12日《羊城晚报》转引自林墨飞唐建《对中国城市美化运动的再反思》城市规划2012
    2⑤引自http://lxs.cncn.com;⑥引自《举办青奥会对南京城市的影响》,百度文库。
    1郭琼莹:《台湾的另一波无形空间革命——城乡风貌改造运动的意义与效益》,中国园林,2010。
    2引自:《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确定规划实施蓝本》,新华社,2002年07月28日, China.com.cn。
    1【法】Serge Salat著:《城市与形态》,陆阳、张艳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12年,第66页。
    1【美】萨林加罗斯著:《城市结构原理》,阳建强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126页。
    1【美】萨林加罗斯著:《城市结构原理》,阳建强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69页。
    1【法】Serge Salat著:《城市与形态》,陆阳张艳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12年9月版,第25页。
    2【法】Serge Salat著:《城市与形态》,陆阳张艳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12年9月版,第66页。
    1【美】萨林加罗斯著:《城市结构原理》,阳建强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126页。
    1【美】萨林加罗斯著:《城市结构原理》,阳建强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134页。
    1刘海燕吕文明:《凡尔赛中轴艺术及城市影响》,中外建筑,2009年2月,www.cnki.net。
    3【美】科尔森著:《大规划——城市设计的魅惑和荒诞》,游宏滔、饶传坤、王士兰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6页。
    4陈天:《城市设计的整合性思维》,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论文,2007年5月。
    1【法】Serge Salat著:《城市与形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12年9月版,第26页。
    2Henri Gaudin,转引自:《城市与形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12年9月版,第346页。
    1陈天:《城市设计的整合性思维》,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论文,2007年5月。
    1【美】大卫·哈维著:《巴黎城记》,黄煜文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20页。
    1【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521页。
    2【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418页。
    2【法】勒·柯布西耶著:《光辉城市》,金秋野,王又佳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152页。
    1瓦赞规划:1925年柯布西耶提出的对巴黎市中心的规划,这个规划并没有得到实施。
    2【法】巴内翰等著:《城市街区的解体》,魏羽力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1月版,第119页。
    4【美】萨林加罗斯著:《城市结构原理》,阳建强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132页。
    1亚历山大于1965年发表论文《城市并非树形》(A City Is Not A Tree),提出这一研究成果。
    2徐苏宁编著:《城市设计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页。
    1【美】肯尼斯·科尔森著:《大规划》,游洪涛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9页。
    1【美】大卫·哈维著:《巴黎城记》,黄煜文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9页,序二汪民安。
    1【法】亨利·勒菲弗著:《空间与政治》,李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第28页。
    3【日】黑川纪章著:《共生思想》,覃力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66页。
    4【美】肯尼斯·科尔森著:《大规划》,游宏滔、饶传坤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1【日】黑川纪章著:《共生思想》,覃力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29页。
    3徐苏宁编著:《城市设计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1【美】简·雅各布斯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1【英】尼格尔·泰勒著:《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李白玉、陈贞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2【美】简·雅各布斯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1转引自:王军著,《采访本上的城市》,三联书店,2008年6月版,第10页。
    2【美】查尔斯·瓦尔德海姆编:《景观都市主义》,刘海龙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2月版,第113页。
    11徐苏宁编著:《城市设计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P130
    1【美】萨林加罗斯著:《城市结构原理》,阳建强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
    1【美】萨林加罗斯著:《城市结构原理》,阳建强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134页。
    1仇保兴:《19世纪以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六次转折》,规划师,2003年第11期第19卷。
    1【美】萨林加罗斯著:《城市结构原理》,阳建强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74页。
    1【美】萨林加罗斯著:《城市结构原理》,阳建强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页。
    1【法】巴内翰等著:《城市街区的解体》,魏羽力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1月,第79页。
    3【法】巴内翰等著:《城市街区的解体》,魏羽力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1月,第87页。
    1【法】巴内翰等著:《城市街区的解体》,魏羽力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1月,第84页。
    3【法】Serge Salat著:《城市与形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12年9月版,第282页。
    1Harvey Kantor, The City Beautiful in New York History Society Quarterly (1973),P149。
    2The Architecture of New York (1984)转引自《20世纪初纽约城市的美化》,1997。
    1【法】亨利·勒菲弗著:《空间与政治》,李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17页。
    1【美】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86页。
    1CITY AND REGIONAL PLANNING(2000) In Encyclopedia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www.credoreference.com
    1刘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9页。
    1陈竹叶珉:《什么是真正的公共空间》,国际城市规划2009VOL24,NO3,第45页
    1【美】简·雅各布斯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1Daniel Baldwin Hess: Did the City Beautiful Movement ImproveUrban Transportation? Journal of Urban History200632:511.
    3王军著:《采访本上的城市》,三联书店,2008年6月版,第14页。
    4【美】萨林加罗斯著:《城市结构原理》,阳建强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114页。
    1王军著:《采访本上的城市》,三联书店,2008年6月版,第11页。
    2【法】亨利·勒菲弗著:《空间与政治》,李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第4页。
    3【美】萨林加罗斯著:《城市结构原理》,阳建强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145页。
    1转引自:王军《波士顿“大开挖”震荡》,www.blog.sina.com.
    2王军著:《采访本上的城市》,三联书店,2008年6月版,第45页。
    1陈天:《城市设计的整合性思维》,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1Daniel Baldwin Hess: Did the City Beautiful Movement ImproveUrban Transportation? Journal of Urban History200632:511
    2Kenneth Frampton,” Towards a Critical Regionalism: Six Points for an Architecture of Resistance”
    3Kenneth Frampton,”Towards an Urban Landscape”, Columbia Documents No.4(1994)90
    1【美】查尔斯·瓦尔德海姆编:《景观都市主义》,刘海龙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2月版,第4页。
    2【美】查尔斯·瓦尔德海姆编:《景观都市主义》,刘海龙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2月版,第9页。
    1郑曦:《绿色综合体—当代城市公园特征与发展战略研究》,2012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论文集。
    2【美】查尔斯·瓦尔德海姆编:《景观都市主义》,刘海龙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2月版,第165页。
    1【美】查尔斯·瓦尔德海姆编:《景观都市主义》,刘海龙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2月版,第47页。
    2引自:《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建筑民族风格问题研究》,2012年。
    1引自:《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建筑民族风格问题研究》,2012年。
    1【法】Serge Salat著:《城市与形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12年9月版,第398页。
    2【美】萨林加罗斯著:《城市结构原理》,阳建强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16页。
    1刘小石:《城市规划杰出的先驱‐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100周年》,城市规划,2001年5月。
    2【法】亨利·勒菲弗著:《空间与政治》,李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第66页。
    1杨宇振主编:《城市与阅读》,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1月,第193页。
    3【加】贝淡宁【以】艾维纳合著:《城市的精神》,吴万伟译,重庆出版社,2012年11月版,第13页。
    1【美】约翰·布林科,霍夫·杰克逊著:《看得见的景观:美国一瞥》(Landscapein Sight: Looking atAmerica),第239页。
    1杨宇振主编:《城市与阅读》,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1月,第42页。
    2【美】科尔森著:《大规划》,游宏滔、饶传坤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184页。
    3《克利夫兰的公共建筑的组团规划》,丹尼尔·伯纳姆等起草。转引自:【美】科尔森著,《大规划——城
    1【美】大卫·哈维著:《巴黎城记》,黄煜文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5页。
    1转引自:郭宇力,《历史的栖居》,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黄普王蕾:《寻找“失落”的空间‐对我国城市空间扩展的若干问题的认识》,上海城市规划,2009年。
    1车飞著:《北京的社会空间性转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年10月版,第145页。
    2【法】亨利·勒菲弗著:《空间与政治》,李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第29-30页。
    1引自:《生活三联周刊》768期,品味西安,2013年。
    1【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页。
    2【法】亨利·勒菲弗:《空间与政治》,李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5页
    3郑小华:《怎样拥抱城市综合体》,施工企业管理,2011年2月。
    1李海龙:《万达商业综合体规划设计策略研究》,北京建筑大学,2012年。
    1耿海军:《城市规划“以车为本”带来的恶果》,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9月22日。
    1引自:筑龙网上传人,发表时间:2011年11月。
    2沈克宁:《建筑现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136页。
    1凯文·林奇把这个特征称作城市的“可读性”,并解释为:容易认知城市各部分并形成一个凝聚形态的特征。引自:《城市意象》,第2页。
    2【美】萨林加罗斯著:《城市结构原理》,阳建强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16页。
    1【美】柯林·罗,弗瑞德·科特著:《拼贴城市》,童明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
    2【美】萨林加罗斯著:《城市结构原理》,阳建强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145页。
    William H Wilson, The City Beautiful Movement,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University Press,1989.
    John S. Pipkin, The Moral High Ground in Albany: Rhetorics and Practices of an‘Olmstedian’ Park,1855-1875.
    Irving D.Fisher, Frederick Law Olmsted and the City Planning Movement in theUnited States, in Stephen C.Foster.
    U. 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U.S. Census Bureau, Statistical Abstracts of theUnited States:1954,75th Edition,Washington D.C.,1954.
    Jon A. Peterson, The City Beautiful Movement: Forgotten Origins and Lost Meanings.RayHutchison.Encyclopediaof Urbanstudies[M].SagePublication,2010。
    Gournay, Isabelle, Washington: The DC’s History of Unresolved Planning Conflicts,in David L.A. Gordon ed.,
    Planning Twentieth Century: Capital Cities.
    Howard P.Chudacoff,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Urban Society.
    Daniel Baldwin Hess Transportation Beautiful: Did the City Beautiful Movement
    ImproveUrban Transportation? Journal of Urban History200632:511
    Peter Hall, Cities of Tomorrow: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Kenneth Frampton, Towards a Critical Regionalism: Six Points for an Architecture ofResistance
    Kenneth Frampton, Towards an Urban Landscape, Columbia Documents No.4(1994)90.
    Preparing the ground: parkways, park systems and the City Beautiful movement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GARDENS AND DESIGNED LANDSCAPESP137-143by[UNSW Library]
    Rose, Julie KCity Beautiful:The1901Plan for Washington D.C. xroads.virginia.eduWilliam H. Wilson. Harrisburg’s successful city beautiful movement1900-1915Pennsylvania History, Vol.47, No.3(JULY1980), pp.213-233
    Christopher Silver Preparing for the Urban Futur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ityPlanning
    Journal of Urban History1991Vol.17No.2
    Stach Patricia Burgess. Preparing for the Urban Futur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City Planning--Constructing Urban Culture,1820-1900by Stanley K. Schultz/TheCity Beautiful Movement by William H. Wilson/Cities of Tomorrow by Peter Hall1991Journal of Urban History Vol.17No.2
    【加】艾伦·泰特著:《城市公园设计——国外景观设计丛书》,周玉鹏,肖季川,朱青模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美】埃德蒙·培根著:《城市设计》,黄富厢,朱琪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8月版。
    【加】贝淡宁【以】艾维纳合著:《城市的精神》,吴万伟译,重庆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法】巴内翰等著:《城市街区的解体》,魏羽力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1月版。
    【美】查尔斯·瓦尔德海姆编:《景观都市主义》,刘海龙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2月版。
    【美】大卫·哈维著:《巴黎城记》,黄煜文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美】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法】菲利普·巴内翰著;《城市街区的解体》,魏羽力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美】简·雅各布斯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美】约翰·布林科,霍夫·杰克逊:《看得见的景观:美国一瞥》(Landscapein Sight:Looking at America),
    【日】黑川纪章著:《共生思想》,覃力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7月版。
    【法】亨利·勒菲弗著:《空间与政治》,李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
    【美】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4月版。
    【美】柯林·罗弗瑞德·科特著:《拼贴城市》,童明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版。
    【美】科尔森著:《大规划——城市设计的魅惑和荒诞》,游宏滔、饶传坤、王士兰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2月版。
    【美】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合著,《美国经济史》,司徒淳,方秉铸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丹麦】拉斯穆森著:《城镇与建筑》,韩煜译,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
    【美】刘易斯·芒福德编:《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版。
    【法】勒·柯布西耶著:《光辉城市》,金秋野,王又佳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5月版。
    【美】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Charles Venturi, Jr.)著,《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周卜颐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1月版。
    【美】彼得·霍尔著:《明日之城》,童明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英】尼格尔·泰勒著:《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李白玉陈贞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美】萨林加罗斯著:《城市结构原理》,阳建强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美】萨林加罗斯著:《反建筑与解构主义新论》,李春青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法】Serge Salat著:《城市与形态》,陆阳、张艳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12年9月版。
    【美】科林·罗费瑞德·科特著:《拼贴城市》,童明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意】阿尔多·罗西著:《城市建筑学》,黄士钧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罗】维特鲁维著:《建筑十书》,高履泰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版。
    【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著:《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美】罗伯特·文丘里著:《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周卜颐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版。
    黄安年著:《美国的崛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罗小朱主编:《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民国)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编:《首都计划》,南京出版社,2006年9月版。
    俞孔坚,李迪华著:《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孙群郎:《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沈克宁:《建筑现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版。
    王军著:《城记》,三联书店,2003年10版。
    王军著:《采访本上的城市》,三联书店,2008年6月版,第10页。
    王受之著:《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9月版。
    杨宇振主编:《城市与阅读》,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1月。
    冯磊著:《理解空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张敬淦著:《北京规划建设五十年》,中国书店出版社,2001年1月版。
    王杰著:《城市背景线》,吉林出版集团,2012年版。
    车飞著:《北京的社会空间性转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王富臣:《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徐苏宁编著:《城市设计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王少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何东:《论自觉误读:一种当代建筑与城市文化创新方法初探》,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10)。
    熊文思:《浅析我国人工湿地景观在工业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湖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郭宇力:《历史的栖居》,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李亮:《模糊设计方法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运用》,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8)
    郑曦:《绿色综合体—当代城市公园特征与发展战略研究》,2012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论文集,(2012)
    顾芳:《非线性视角下的地形建筑形态设计探讨》,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12)
    陈天:《城市设计的整合性思维》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论文2007年5月
    吴良镛:积极推进城市设计提高城市环境品质,《建筑学报》,1993年3月。
    陈恒鲍红信:《城市美化与美化城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0卷,第2期。
    吴之凌吕维娟:《解读1909年芝加哥规划》,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第23卷,第5期。
    林墨飞唐建:《对中国“城市美化运动”的再反思》,城市规划汇刊2012年,第10期36卷。
    李强张鲸:《理性的综合城市规划在西方的百年历程》,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6期。
    李准:《“中轴线”赞——旧时新议京城规划之一》载于《北京规划建设》,1995年第3期。
    郭琼莹:《台湾的另一波无形空间革命——城乡风貌改造运动的意义与效益》,中国园林,2010。
    杨峥嵘:《浅谈城市美化运动》,山西建筑,2004年第11期。
    俞孔坚:《一个不散的幽灵_暴发户与小农意识下的城市化妆运动》,公共艺术,2009年第一期。
    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中)》,中国园林第一期27-33。
    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上)》,2000年,第16卷,第67期。
    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下)》,2000年,第16卷,第68期。
    洪铁城:《“城市化妆运动”是一条有许多弊病的老路》,建筑时报,2007年12月,第7版。
    杨宇振:《焦饰的欢颜:全球流动空间中的中国城市美化》,国际城市规划,2010版。
    仇保兴:《19世纪以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六次转折》,规划师,2003年第11期第19卷。
    孙群郎:《城市美化运动极其评价》刊于《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2期。
    引自《生活三联周刊》768期,2013年品味西安。
    郁雯雯董莉莉:《应对城市美化运动的景观设计策略》,高等设计教育,2012年21卷第2期
    李云:《芝加哥的发现_1893年与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考察》,装饰,2010年4月,第204期。
    作者不详《20世纪初纽约城市的美化_纽约中央站的改造》,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李敏稚:《以发展眼光看_城市美化运动_之延续》,评论与鉴赏,2008年1月,第26卷。
    李强等:《理性的综合城市规划模式在西方的百年历程》2003年,总第148期。
    陈竹叶珉:《什么是真正的公共空间_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与空间公共性的判定》,国际城市规划2009第24卷,第3期。
    陈雪明:《美国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趋势》,国外城市规划,2003年,第18卷第4期。
    单皓:《美国新城市主义》,建筑师,2003年3月。
    付启元卢立菊:“1929年《首都计划》与南京”,档案与建设月刊,2009年第10期。
    郭世杰:“民国《首都计划》的国际背景研究”,工程研究,2010年3月,第2卷第1期。
    张兵:《浅析1860年-1920年美国城市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辽宁大学学报,(1999)
    周岚:《首都计划》导读[M]//国都建设技术专员办事处.首都计划.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董佳:“首都营造与国民政治:《首都计划》研究”,学术界,2012年5月。
    刘小石:《城市规划杰出的先驱-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100周年》,城市规划,2001年5月。
    杨宇环:“揭开后现代的神秘面纱-读大卫·哈维的《后现代的状况》”,室内设计,2010年6月。
    黄普王蕾:《寻找“失落”的空间-对我国城市空间扩展的若干问题的认识》,上海城市规划,2009。
    郑小华:《怎样拥抱城市综合体》,施工企业管理,2011年2月。
    李海龙:《万达商业综合体规划设计策略研究》,北京建筑大学,2012年。
    耿海军:《城市规划“以车为本”带来的恶果》,新华每日电讯,2011-09-22。
    沈括:《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新探索》,新建筑,1999年6月。
    中国城市规划百度文库,《互联网文档资源》,(2012) http://www.wenku.baidu.com
    引自:游憩中国网《美国城市规划的历史》(2010)
    引自:《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http://digest.scol.com.cn
    引自:王军《波士顿“大开挖”震荡》,http://www.blog.sina.com.
    引自:《故宫皇家设计师家族—样式雷》http://www.qjtrip.com
    引自:《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确定规划实施蓝本》,新华社,2002年07月28日China.com.cn。
    王国平:《保护历史建筑传承城市文化》,2012年,http://hzdaily.hangzhou.com.cn
    仇保兴:《城市经营、管理和城市规划的变革》,www.cnki.net
    引自:《北京城风水内涵解密》http://blog.sina.com.
    引自:《长安街从十里到百里的完美延展》2009-09-19新民网news.xinmin.cn
    张谷:《美国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及各种流行方法》,www.cnki.net。
    刘海燕吕文明:《凡尔赛中轴艺术及城市影响》,www.cnki.net
    余胜:《浅析轴线在巴黎城市建设中的应用》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e934101012kq5.html
    引自:芝加哥规划http://www.chicagocarto.com/burnham/index.html
    引自:空间生产的逻辑,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2012)www.studa.net
    李合群:《论中国古代里坊制的崩溃》,http://www.studa.net/lishi/080729/08400811-2.html
    作者不详《浅谈建国初期苏联对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引自百度文库。
    引自:《城市空间结构理论选编》,2012年6月,http://www.gzns.gov.cn
    戎华:“孙中山改写南京“城市地理”-中古最早的现代城市规划《首都计划》”,www.cnki.net
    引自:《世纪规划论坛专家报告》, www.cnki.net。
    引自:“海上漂浮城市有望与7年后问世”,http://blog.sina.com。
    引自: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互动百科,http://www.hudong.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