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更是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实效性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生态学的发展不仅形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理论视野和思维方式,而且为人们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我们拓展研究视野,思维更加科学。从生态学视角切入,以系统的构成要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为主线,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而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提高实效性可提供实际指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反映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及他们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环境之间的关系,从生态学的视角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构成要素与周围环境之间有机联系,构成一个动态平衡、寻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整体,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系统中任何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其他要素产生影响,打破了系统内部原有的平衡,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问题,从而影响系统效能的发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研究,核心问题是从微观层面探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要素、结构,通过对系统各个构成要素进行优化,改善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他们良性互动与有效整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并从宏观层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努力形成家庭、社会关心、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作用的发挥。为此,本文从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入手,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理论,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对策建议。
     1.论文在对系统、生态系统概念及其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界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概念并阐明了其内涵,表明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适切性,并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方法论观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建构奠定了基础,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与环境,各个要素具有明确的生态位,并且相互联系、相关作用,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性整体结构;从系统的功能上看,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通过这些过程,系统将实现动态平衡,并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价值。
     3.论文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情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各个构成要素,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机制与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剖析。
     4.论文运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方法论观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主要对策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应科学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设要确立正确的指导原则;打造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强化生态主体的育人责任;培植协调的生态主客体关系,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内化;确立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保证目标的有效实现;确保有效的生态介体传导作用,提高生态介体的传导效能;建立优化的生态机制运行模式,保证生态系统的功能发挥;促进生态因子的正向作用,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等举措,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具有方法性的指导意义。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valuable resources of the country.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moral character,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quality as well as health quality are not only relevant to current quality of Chinese nation directly, but also related to that in the future. In particula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will have direct impact on future and destiny of our Party and our nation.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IPE) by taking its featur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i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y not only form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thinking mode, but also provides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for issues concerning IPE, which enables us to broaden study perspectives and think in more scientific way. From 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taking system component elements' effect on the IPE as main line, study practical problems of IPE,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ory research on IPE and provides guidance for IP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IP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educators, the educated and IPE-related circumstances. From ecological perspective, various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IPE have links with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which constitutes IPE ecosystem, characterizing with dynamic equilibrium, integrating entity of comprehensive, balanc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y element'changes will inevitably have an impact on other elements, break system internal balance, arouse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then have negative effect on system performance and IPE effectiveness.
     The core issue of IPE ecosystem research is to prove its elements and structure from microcosmic aspect. By optimizing various elements in the system, improve their relations, promote interaction and effective integration and to play their parts. From macrocosmic aspect, to strengthen connections between IPE system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o combine IPE-concerned cares and supports from family and society into resultant force. Make IPE fit in with the needs of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IPE effectiveness and function. Therefore, the following article starts with ecology theories, analyzing problems existed in IPE ecosystem and their causes, followed by suggestions in IPE eco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a review of system concept, ecosystem concept and other related theories, this article defines concept of IPE ecosystem and clarify its connotation. Prove that ecosystem-related theories are indicative to IP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ropose methodological views on IPE ecosystem, in order to lay foundation for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IPE ecosystem, as well as to provide methodological basis for IPE ecosystem construction.
     The basic elements of IPE ecosystem are the educators, the educated, the target, content, methods and environment of IPE. Each element has clear niche, interconnection and dependence interaction, which forms IPE dynamic overall structure. From system features, IPE comprises energy flowing, material cycling an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through which system can achieve dynamic equilibrium, and essence and basic law of IPE can be revealed. All of these will be valuable to strengthen IPE.
     The article discusses IPE ecosystem construction, analyzes problems existed in IPE elements ecosystem, from the educators, the educated, goal, content, methods and environment of the education, and pars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The article researches and discusses main countermeasures of IPE ecosystem construction, from its methodological views. Propose scientific positioning of IPE ecosystem construction. Establish correct guidelines of IPE ecosystem construction. Buil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with good quality, strengthen educational responsibility. Foster harmonious relations between ecological subject and object, promote ideological internalization of the educated. Establish specific objectives of IPE, and guarantee objectives realization. Ensure effective conduction effect of ecological mediator, and improve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of ecological mediator. Establish optimal operation mode of ecological mechanisms, to realize ecosystem function. Facilitate ecological factors and create favorab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ose measures have directive significance on IPE ecosystem construction.
引文
① 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5年1月17日。
    ② 胡锦涛:《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新华网》2006年8月30日。
    ③ 胡锦涛:《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新华网》2007年8月31日。
    ①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6日。
    ②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网》2010年7月13日。
    ③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4月24日。
    ①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4日。
    ② 李长春:《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人民日报》2010年5月31日。
    ① 刘贵华,朱小蔓:《试论生态学对于教育研究的适切性》,《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
    ① 李立娟:《生态论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第4页。
    ① 李金宝:《德育生态论——当代德育生态危机与重构》,博市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第7页。
    ② 查有梁:《系统科学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
    ③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④ 杨京平:《生态系统管理与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
    ⑤ 王春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研究——以合肥地区高校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大学,2010年,第5页。
    ① 贺祖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② 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
    ① 卢岚:《断裂处的光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论》,武汉:人民出版社,2010年。
    ② 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2期。
    ③ 黄必春:《生态学视角下的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究》,《学术论坛》2008年第11期。
    ④ 刘华景:《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五大观念》,《高教论坛》2009年第12期。
    ⑤ 宣仕钱:《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互动与耦合》,《求实》2006年第5期。
    ① 徐绍红,熊玲:《论构建和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经济师》2007第10期。
    ② 王春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研究——以合肥地区高校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③ 贺才乐,胡志群:《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构建初探》,《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年第2期。
    ④ 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4页。
    ⑤ Ashby,E.,Unirsities:British,Indian,African:astudy in the Ec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1966.
    ① 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② 范国睿:《劳伦斯·克雷明的教育生态系思想述评》,《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③ 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④ 王春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研究—以合肥地区高校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第5页。
    ⑤ uyskens,Paul&Ysseldyke,JamesE. Student academic responding time as a function of classroom ecology and time of day.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Vo1.31,No.2.1998
    ⑥ ason.Leonard A.,&Kuchay,Dianne A..Ecological Influences on School Children's Classroom behavior. Education, Vo1.105.No.4.1985
    ① 王素玲:《教育生态观与教育生态化——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路》,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第7页。
    ①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林康义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页。
    ② 曹凑贵:《生态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③ 李洪远:《生态学基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
    ④ 曹凑贵:《生态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7页。
    ⑤ 李洪远:《生态学基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
    ①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6日。
    ① 姜树卿等:《高校“德育为先”理论与实施及评价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1页。
    ② 詹万生:《整体构建中国特色德育体系》,《光明日报》2006年2月15日。
    ③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4日。
    ④ 丁圣彦:《生态学面向人类生存环境的科学价值观》,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09页。
    ① 曹凑贵:《生态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页。
    ② 李洪远:《生态学基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117页。
    ① 丁圣彦:《生态学面向人类生存环境的科学价值观》,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93页。
    ② 奥德姆:《系统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607页。
    ① 李洪远:《生态学基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② 尚玉昌:《生态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页。
    ③ 贺祖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第19页。
    ④ 阎传海,张海荣:《宏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页。
    ① 贺祖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第18页。
    ② 佘正荣:《生态智慧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41页。
    ③ 李金宝:《德育生态论一当代德育生态危机与重构》,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第15页。
    ④ 威廉·弗兰克纳:黄伟合等译,《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5页。
    ⑤ 刘贵华:《生态哲学与大学教育思想变革》,《高教探索》,2001年第3期,第20页。
    ⑥ 焦坤,李德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① 刘贵华:《生态哲学与大学教育思想变革》,《高教探索》,2001年第3期。
    ② 杨孝志:《生态哲学视野下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③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页。
    ①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页。
    ① 刘华景:《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五大观念》,《高教论坛》2009年第12期。
    ① 奥德姆:《系统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607页。
    ① 范国睿:《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哲学思考》,《教育评论》1997第6期。
    ① 石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第66页。
    ② 曹凑贵:《生态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49页。
    ①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页。
    ① 参考:侯俊,张学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互动链的构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730页。
    ① 丁圣彦:《生态学——面向人类生存环境的科学价值观》,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1页。
    ② 邱柏生:《要重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学校建设思想政治教育》2004年第5期。
    ① 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57页。
    ① 李洪远:《生态学基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11-12页。
    ② 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63页。
    ① 引自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第55页。
    ① 注:库是在物质循环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
    ② 曹凑贵:《生态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5页。
    ① 王素玲:《教育生态观与教育生态化——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路》,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第28页。
    ①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人民日报》2010年7月30日。
    ② 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5年1月17日。
    ①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网》2010年7月13日。
    ① 李晓蕾:《“德育为先”理念的解读与深入落实“德育为先”的六个结合》,《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年第3期。
    ① 张建军李立:《关于“德育困境”的思考》,《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索》,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8页。
    ① 胥兴贵:《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思考》,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8年,第21页。
    ① 陈铁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第26页。
    ② 李金宝:《德育生态论——当代德育生态危机与重构》,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第48页。
    ③ 吴鹏:《德育的理想与德育的时效性》,《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④ 熊建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人民日报》2008年10月10日。
    ① 张桂生:《高校班级建设中的“人格本位”教育理》,《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8期。
    ② 陈铁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第28页。
    ① 尹卫国:《大学生诚信问题浅谈(校园走笔)》,《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2月2日,第6版。
    ①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89-190页。
    ①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89页。
    ② 傅佩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5期。
    ③ 王曦:《对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政治性归因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④ 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1995年。
    ① 邱柏生:《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关系》,《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15期。
    ② 程光旭:《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突破》,《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1期。
    ① 杨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新视角》,《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①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01。
    ② 李晓蕾:《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落实高校德育为先》,《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年第4期。
    ③ 迈克尔·G·泽伊:《擒获未来:21世纪的科技与人类生活王剑南》,邵宇宾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8年。
    ① 陈铁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第30页。
    ② 李立娟:《生态论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第19页。
    ①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8页。
    ①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人民日报》2010年7月30日。
    ② 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81-86页。
    ① 胡锦涛:《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07年8月31日。
    ① 曹根记,邓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
    ① 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第72页。
    ②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武汉: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48页。
    ① 孙智昌:《公民教育的逻辑起点》,《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
    ② 鲁洁:《关系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③ 王让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科学定位和有效实现》,《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8期。
    ④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顾新建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2页。
    ① 李丽娟:《生态论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第39页。
    ② 引自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53页。
    ①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9-50页。
    ② 王艳秋:《高校隐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第65页。
    ①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新华网》2005年4月20日。
    ②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87页。
    ① 摘自姜树卿等:《高校“德育为先”理论与实施及评价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68页。
    ①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6页。
    ①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新华网》2005年2月1日。
    ② 张红霞:《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第166页。
    ① 马文琦:《运用隐性教育艺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第5期,第115页。
    ① 《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582页。
    ①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年8月27 日。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67页。
    ① 胡锦涛:《全国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人民日报》,2010年05月31日。
    ② 余家权:《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启示》,《中国电大教育》1996年第6期。
    ①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6日。
    ② 周治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11期。
    ③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而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6日。
    ① 刘玉君,介健美:《浅议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等教育版)》2006年第12期。
    ② 约翰·布雷萧:《家庭会伤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机》,郑玉英,赵家玉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① 卢岚:《“草根性”的复归:德育实效性提升的切入点》,《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1期。
    ② 詹万生:《和谐德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28页。
    ① 孙山:《关于新时期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新思考》,《文教资料》2007年第6期。
    [1]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
    [2]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4日。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6日。
    [4]新华社:《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9月18日。
    [5]查有梁:《系统科学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6]杨京平:《生态系统管理与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
    [7]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8]宣仕钱:《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互动与耦合》,《求实》2006年第5期。
    [9]贺祖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佘正荣:《生态智慧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1]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12]雷毅:《生态伦理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13]余谋昌:《生态哲学》,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14]余谋昌:《生态文化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5]樊浩:《“德”—“育”生态论》,《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16]卢岚:《断裂处的光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论》,武汉:人民出版社,2010年。
    [17]卢岚:《“草根性”的复归:德育实效性提升的切入点》,《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1期。
    [18]徐绍红,熊玲:《论构建和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经济师》2007年第10期。
    [19]范国睿:《劳伦斯·克雷明的教育生态思想述评》,《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20]王春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研究—以合肥地区高校为例》,硕士学位论 文,安徽大学,2010年。
    [21]王素玲:《教育生态观与教育生态化——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路》,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22]阎传海,张海荣:《宏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23]曹凑贵:《生态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4]李博:《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5]尚玉昌:《生态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6]丁圣彦:《生态学——面向人类生存环境的科学价值观》,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27]林育真:《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28]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林康义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
    [29]李军:《基于生态位原理的中国高等学校生态竞争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6年。
    [30]奥德姆:《系统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年。
    [31]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2]詹万生:《整体构建中国特色德育体系》,《光明日报》2006年2月15日。
    [33]威廉·弗兰克纳:《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黄伟合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34]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5年1月17日。
    [35]胡锦涛:《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新华网》2006年8月30日。
    [36]胡锦涛:《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新华网》2007年8月31日。
    [37]贺祖斌:《论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性》,《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10期。
    [38]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网》2010年7月13日。
    [39]石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
    [40]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4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
    [42]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
    [4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品德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44]孟志中:《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45]袁贵仁,韩庆祥:《论人的全面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46]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7]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48]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
    [49]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人民日报》2010年7月30日。
    [50]范国睿:《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哲学思考》,《教育评论》1997年第6期。
    [51]乔浩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生态学思考》,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5年。
    [52]刘贵华:《生态哲学与大学教育思想变革》,《高教探索》2001年第3期。
    [53]肖绍俊:《继承儒家和谐思想,加强大学生和谐教育》,《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3期。
    [54]迈克尔·G·泽伊:《擒获未来:21世纪的科技与人类生活》,王剑南,邵宇宾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8年。
    [55]约翰·布雷萧:《家庭会伤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机》,郑玉英,赵家玉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
    [56]杨孝志:《生态哲学视野下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57]陈铁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58]李立娟:《生态论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59]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60]王卓君:《文化自觉与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期。
    [6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62]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63]杨建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4]邱柏生:《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关系》,《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15期。
    [65]胥兴贵:《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思考》,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8年。
    [66]李金宝:《德育生态论—当代德育生态危机与重构》,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
    [67]熊建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人民日报》2008年10月10日。
    [68]王艳秋:《高校隐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9]程光旭:《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突破》,《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1期。
    [70]杨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新视角》,《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71]尹卫国:《大学生诚信问题浅谈(校园走笔)》,《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2月2日。
    [72]傅佩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5期。
    [73]王曦:《对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政治性归因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74]韩凤来,贺志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75]《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第1期。
    [76]韩雪:《学校德育生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8年。
    [77]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78]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79]查有梁:《课堂模式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80]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81]邱柏生:《要重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学校建设思想政治教育》2004年第5期。
    [82]田九霞:《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对其实效性的功能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83]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84]刘华景:《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五大观念》,《高教论坛》2009年第12期。
    [85]范国睿:《教育生态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86]林国建,李晓蕾:《和谐视野下中国大学文化建设探析》,《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5期。
    [87]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2011年10月25日。
    [88]白庚胜:《增强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07年11月2日。
    [89]金耀基:《大学之理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90]骆郁廷:《建设和谐的大学文化》,《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10日。
    [91]朱小翠:《大学和谐文化建设探析》,《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92]刘玉君,介健美:《浅议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等教育版)》2006年第12期。
    [93]詹万生:《和谐德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94]李晓霞:《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平衡问题研究——以生态学为研究视角》,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8年。
    [95]汪丽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6]赖定益:《学校教育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7]孙山:《关于新时期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新思考》,《文教资料》2007年第6期。
    [98]思正:《肩负起思政理论课的时代责任》,《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23期。
    [99]王让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科学定位和有效实现》,《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8期。
    [100]教育部人事司:《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1]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2]曹根记,邓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
    [103]窦福良:《课堂生态及其管理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4]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
    [105]刘贵华,朱小蔓:《试论生态学对于教育研究的适切性》,《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
    [10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新华网》2005年4月20日。
    [107]徐柏才:《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意义与措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第11期。
    [108]蒋旋新:《大学和谐发展文化特征与模式探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6期。
    [109]方志梅,冯志敏:《正确处理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几个关系》,《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23期。
    [110]张巧俊,李德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底蕴》,《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11]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侯文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112]吴鹏:《德育的理想与德育的时效性》,《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113]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武汉:人民出版社,2003年。
    [114]孙智昌:《公民教育的逻辑起点》,《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
    [115]鲁洁:关系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116]鲁洁:《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
    [117]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18]鲁洁:《转型期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的选择》,《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119]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顾新建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0]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122]《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123]李吉明:《大学生德育为先的本质是和谐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3期。
    [124]罗亚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影响因素的社会心理分析》,《江汉论坛》2006年第2期。
    [125]杨雪英、朱凌云:《论文化的多元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6期。
    [126]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
    [127]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128]赵康太:《当代思想理论教育前沿问题纵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3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131]胡锦涛:《全国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人民日报》2010年05月31日。
    [132]余家权:《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启示》,《中国电大教育》1996年第6期。
    [133]曹建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平衡路径的建构》,《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34]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思想政治工作》2007年第2期。
    [135]张红霞:《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36]马文琦:《运用隐性教育艺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第5期。
    [137]王学风:《论多元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第12期。
    [138]杨文革:《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动态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
    [139]侯俊,张学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互动链的构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40]黄必春:《生态学视角下的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究》,《学术论坛》2008年第11期。
    [141]刘延云:《阿什比的大学移植观浅析—读英国、印度和非洲的大学》,《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2004年第3期。
    [142]吴鹏:《德育的理想与德育的时效性》,《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143]邱柏生:《全面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系统》,《上海教育》2006年第1期。
    [144]张桂生:《高校班级建设中的“人格本位”教育理》,《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8期。
    [145]唐国琪:《道德健康发展的基础—论德育生态环境系统的地位及作用》,《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7期。
    [146]Muyskens Paul & Ysseldyke JamesE:Student Academic Responding Time as a Function of Classroom Ecology and Time of day,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Vol.31, No.2,1998.
    [147]Larrain Jorge:Ideology and Cultural Identity, Mondernity and The Third World Presence, Polity Press,1994.
    [148]The World Crisis in Education, The View Form the Eight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149]Keller, Golley.ed.:The Philosophy of Ecology from Science to Synthesis,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2000.
    [150]Donald Worster:Nature's Economy:A History of Ecological Ideas,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51]Dason.Leonard A.&Kuchay,Dianne A.:Ecological Influences on School Children's Classroom behavior, Education, Vol.105, No.4,1985.
    [152]Allan Nevins:The State Universities and Democrac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2.
    [153]A.R.Berkowitz:New Opportunities for Ecology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M.Hal, Editor, Ecology in Educ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154]Gimeno, J, Woo., C.Y.Hyper:Competition in a Multi-market Environment:The Role of Strategic Similarity and Multi-market Contact in Competitive De-escal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7, No.3,1996.
    [155]Kauffman, Joseph:the College Presidency Yesterday and today, Ashe Reader on Organization and Govern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Needham Heights:Gina Press, 1986.
    [156]Holmes Rolston III:Environmental Ethics:Duties to and Value in the Nature World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88.
    [157]John Bellamy Foster:Ecology against capitalism, 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 2002.
    [158]John Bellamy Foster:Organizing Ecological Revolution, monthly Review:An Independent Socialist Magazine, Vol.57, No.5,2005.
    [159]John Rawls:A theory of justic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
    [160]Gulati R., Nohria N.Zaheer A:Guest Editors'Introdue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Strategic Network,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21,2000.
    [161]Roger S:The Ecological Community: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for Philosophy, Politics, and Morality, New York:Routledge,1997.
    [162]FXBogner:The Influence of Short-term Outdoor Ecology Education on Long-term Variables of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98.
    [163]M. Hale:Approaches to Ecology Teaching:the Educational Potential of the Local Environment, J. Biology Education,1986.
    [164]Berkowitz, A. R.:Schoolyard Ecology Leader's Handbook, Institute of Ecosystem Studies, Millbrook, NewYork:USA,2006.
    [165]Taylor P.:Respect for Nature:A theory of Environment Eth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
    [166]Monica Hale:Ecology in educ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167]C.A.Bowers and David J.Flinders:Responsive teaching: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classroom patterns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thought, NewYork:Teaehers College Press,199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