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阮大铖传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阮大铖为明末戏曲家、诗人、政客,终生未获高位却位列明史《奸臣传》,又为大有才华的封建文人。对阮大铖及其传奇作品展开研究,需对阮大铖其人所处的政治历史环境以及阮大铖传奇所处的文化环境进行整体观照。客观环境和主观志向的合力作用造就了十分特殊的封建文人政客阮大铖,阮大铖自身深厚文学底蕴和特殊遭际影响了阮大铖的传奇作品。
     论文以阮大铖传奇作品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已有定论的前提下,将其放回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中,在明末的大背景下对阮大铖传奇进行整体观照,以阮大铖传奇创作与演出为中心展开研究。论文采取“散点透视”的角度,强化问题意识,思路紧紧围绕阮大铖传奇进行发散式的展开,以阮大铖传奇为中心,梳理明末清初戏曲发展之线索和规律。研究内容包括:阮大铖南京活动及其传奇创作,传奇创作及其演出,阮大铖的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阮大铖与临川派的渊源关系,阮大铖与李渔的承续关系及其异同点,等等。各章内容安排如下:
     绪论,综合论述阮大铖其人其传奇作品及二者之间的关联,论文各部分内容具体安排。第一章,南京与石巢四种的创作。描摹阮大铖谋求起复谈兵说剑流连诗酒挑灯作传奇的南京生活。第二章,阮大铖传奇接受述略。以文本接受和演出接受两个方面分别论述阮大铖传奇的接受,可以看出,其接受也明显受到因人论文的影响。第三章,阮大铖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阮大铖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不存在歧义问题,基本一致。通过明末至清中叶的数部史书,亦史亦文的历史演义历史剧等概论阮大铖的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第四章,文采意趣:阮大铖与临川派。临川派存在与否有争议,将阮大铖归入临川派,也有争议,或者也有其道理。第五章,世俗化与通俗性:阮大铖与李渔。阮大铖与李渔传奇为文人传奇,内容较薄弱,而在形式方面均有创新,在世俗化方面有很大突破。余论:功利性阮大铖传奇的首要特性。功利的阮大铖使得阮大铖传奇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值得特为拈出。
Ruan Dacheng, a dramatist, poet and politician of the late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hadn't had a high post all his life but as a brilliant feudal talent. He was included in The Biography of Evil Officials. It takes an overall attention to the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environment where he lived and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where his legends were created to study Ruan Dacheng as well as his Drama. The objective environment and the subjective ambition jointly made RuanDacheng outstanding. In turn, his profound knowledge of literature and unique experience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his Drama.
     With an already conclusion, the essay centered on Ruan Dacheng's Drama, makes an attempt to set it in the then history environment to study. It also mainly deals with the various works 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focused on his writing and performances. From dispersive points of view, the essay strengthened awareness of the problem with the main idea developing closely around the legend of RuanDacheng in an emanative way. Centered on the legend of RuanDacheng, it also teased out the development and law of the drama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research includes the following:RuanDacheng's activities in Nanjing and his legendary creation, RuanDacheng's legendary creation and its performances, RuanDacheng's literature images and history imag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anDacheng and Linchuan genre, the successive 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RuanDacheng and LiYu. Each chapter is organized as follows:
     ChapterⅠNanjing and the Creation of Four Kinds of Stone Nest. It mainly talks about RuanDacheng's life in Nanjing when he was busy with military training while doing some writing in attempt for rebuilding the Ming Dynasty. ChapterⅡThe Description of the sources greatly influencing RuanDacheng's works. It mainly deals with the great influence on RuanDacheng's works from two aspects, that is the text influence and performance influence.obviously, to a large degree, it is affected by the idea of judging a legend by personality. ChapterⅢRuanDacheng's history image and literature image. There's no divergence of views about RuanDacheng's history image and literature image. This chapter roughly deals with them by studying history books of the period betwee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Qing Dynasty. ChapterⅣLiterary Talent and appretiation. There has been an argument about LinChuan genre's existence. There's also an argument about whether RuanDacheng should be classified into LinChuan genre.Maybe it is reasonable. ChapterⅤSecularization and Popularity. The legend about RuanDacheng and LiYu is one about scholars. There being not much in statement, it has a great progress in innovation and many breakthroughs in Secularization. Postscript Utilitarianism, the primary feature of RuanDacheng's legend.Utilitation, RuanDacheng attaches apparent utilitarianism to the legend, which is especially worth talking about.
引文
①关于阮大铖的研究,论文约有170余篇,并有博士论文一篇,硕士论文三篇。关于阮大铖传奇的评价、研究,具有明显的历史分期:同期文人戏剧家的欣赏推许;有清一代的鄙视其为人从而搁置鄙弃其诗其曲;民国之后的陈散原等对阮大铖诗作成就的重新肯定,并给予相当高的评价。戏曲研究大家吴梅对阮大铖剧作的赞扬和肯定。其后的研究大致围绕阮大铖的生平、交游、结社、创作等而展开,结论不出两点:阮大铖是奸臣,阮大铖大有才华。在正文中对于研究史的内容较多涉及,故不再单独梳理阮大铖戏曲的研究史,特此说明。
    ②夏完淳《续幸存录》《续修四库全书》440史部杂史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p559
    ③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第一版p31
    ①李清《三垣笔记》下中华书局1982年5月第一版p114
    ②柳诒徽《咏怀堂诗集跋》《咏怀堂诗》(明)阮大铖著国立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排印本民国17年
    ③黄钧《阮大铖石巢四种评议》《文学遗产》1986年第5期
    ①郭英德《传奇戏曲的兴起与文化权力的下移》选自《南戏传奇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P418
    ②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二版p82
    ③(美)托·斯·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英)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p130
    ④黄钧《阮大铖石巢四种评议》《文学遗产》1986年第5期
    ①陈平原《文学的周边》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p16
    ①(清)李逊之等著《三朝野记》(外四种)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p148
    ②(明)文秉等著《烈皇小识》(外一种)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p15
    ③张廷玉等《明史·阮大铖传》,中华书局1974年重印本p7938
    ④(明)文秉《先拨志始》所列等级为:(一)首逆,(二)首逆同谋,(三)交结近侍,(四)交结近侍次等,(五)逆孽军犯,(六)交结近侍又次等,(七)谄附拥戴。阮大铖列罪颂美赞导:因杨涟有叩马献策之语,报复有魏大中、杨、左之参,至合算七年一疏,尤为逆珰巧护解嘲。《蜀碧》(外二种)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p221-248
    ⑤张廷玉等《明史·阮大铖传》中华书局1974年重印本p7937
    ①(明)文秉等著《烈皇小识》(外一种)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p15
    ①《崇祯长编》卷14,崇祯元年十月壬寅,载有魏学濂上血书:“阮大铖兄傅应星、傅继教以固援于内,并率傅櫆兄事应星、继教以植党于外。既夜,叩忠贤于涿州,进《百官图》,导之杀人,以肆毒于外。又嗾傅櫆道旁伏谒忠贤,借汪文言为阱于国中,以授题于内。陈九畴以谢应祥之推故,逐臣父于前,倪文焕以周顺昌之订婚促杀臣父于后。乞下所司提鞫,魏忠贤、许显纯已正刑章,以其首赐臣,俾臣携惨死诸臣之子孙,于镇抚司牢穴之前呼其先人,痛哭浇奠。
    ②钱澄之《阮大铖本末小纪》《所知录》《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44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p192
    ③《明史·阮大铖传》:“而赵南星、高攀龙、杨涟等以查典近,大铖轻燥不可任,欲用魏大中。”中华书局1974年重印本p7937
    ④钱澄之《阮大铖本末小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44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p191
    ①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分册1930年
    ②李清《三垣笔记》中华书局1982年5月第一版p31
    ③李清《三垣笔记》中华书局p64-65
    ①李清《三垣笔记》中华书局p9-10
    ②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第一版p664
    ③安徽通志馆编《安徽通志列传稿》卷一“刘城沈寿民蒋姬允传·沈寿民”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①叶灿《咏怀堂诗序》《咏怀堂全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13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p325
    ②温睿临《南疆逸史·奸佞·阮大铖》《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别史类332册p473
    ③李清《三垣笔记》下中华书局1982年5月第一版p94《小腆纪年》与之说法相同
    ④李清《三垣笔记》下中华书局1982年5月第一版p114
    ⑤张岱《石匮书后集·马士英阮大铖列传·阮大铖传》《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别史类3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p688
    ⑥徐鼐《小腆纪传》《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别史类33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p199
    ①(清)彭遵泗等著《蜀碧》(外二种)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p282
    ②(清)徐芳略《浙东纪略》载为方国安而非阮大铖:“阁部金华朱大典……至是国安降,欲首先效力,导北兵以大炮攒打,七月十六,城破,屠城;朱合家焚死。”(清)邓凯瞿玄锡等著《崇祯长编》(外十种)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p196
    ①冒襄《往昔行跋》《同人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总集类385集1997年7月第一版p377
    ②吴应箕《楼山堂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138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p604
    ③黄宗羲《黄宗羲南雷杂著稿真迹》,《陈定生先生墓志铭》,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④《小腆纪传》卷五三《黄宗羲》《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别史类33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p124⑤《明史·吴应箕传》中华书局1974年重印本p7093
    ①引自《国粹学报》庚戊第十二号宣统二年十二月二十日p105-107
    ②崇祯初年复社二张也有檄文驱逐顾秉谦之举:魏忠贤败,鹿城顾秉谦也被削籍,在家乡为邑人所逐,避居娄中,张博与张采“率诸生驱之,檄文脍炙人口”,郡中五十余人敛资镌石以记之。顾秉谦无处藏身,献窖藏银四万于朝,寄居他县以死。
    ③转《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万明主编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第一版p554
    ④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8月第一版p843-844
    ⑤夏允彝《幸存录·门户杂志》,《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44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p544
    ①樊树志《晚明史》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p749
    ②樊树志《晚明史》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p750
    ③吴应箕《与友人论留都防乱公揭书》《楼山堂集》第十五卷,《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1388册上
    海古籍出版社p546-547
    ④冒襄《往昔行跋》《同人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385册p377-378
    ⑤冒襄编《同人集》卷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385册P376
    ⑥吴应箕《楼山堂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138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①李清《三垣笔记》中华书局1982年5月第一版
    ②侯方域《壮悔堂文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140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p645
    ③(清)邓凯 瞿玄锡等著《崇祯长编》(外十种)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p323
    ④(清)徐鼐《小腆纪年》,《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36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p525
    ⑤(清)李逊之等著《三朝野记》(外四种),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p227
    ⑥《明史·阮大铖传》中华书局1974年重印本p7940
    ①(清)徐鼐《小腆纪年》,《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36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p525
    ②钱澄之《阮大铖本末小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444册p192
    ③《东林始末》载:初延儒既罢,丹阳监生贺顺,虞城侯氏共敛金,属太监曹化淳等营复相,至是得召用。
    ④(明)文秉等著《烈皇小识》(外一种)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p208
    ⑤张廷玉等《明史·阮大铖传》中华书局1974年重印本p7938
    ⑥钱澄之《阮大铖本末小纪》《所知录》《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444册p192
    ①李清《三垣笔记》下中华书局1982年5月第一版p94
    ②(清)李逊之等著《三朝野记》,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p164
    ③(清)陆世仪《复社纪略》,《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古籍出版社p553
    ④钱澄之《阮大铖本末小纪》《所知录》,《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44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p193
    ①李清《三垣笔记》下中华书局1982年5月第一版p101
    ②李清《三垣笔记》下中华书局1982年5月第一版p118-119
    ③徐鼐《小腆纪年》《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36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p527
    ①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p163
    ①徐鼐《小腆纪年附考》,王崇武校点中华书局1957年5月第一版p372
    ②此为《小腆纪年》的说法:“城破不食死。”《南疆逸史》:“思任已病,避至秦望山丙舍以死。”《海东逸史》:“明年六月,绍兴破,踉跄避兵,入天门山,痛哭而卒。”
    ①冒襄《同人集》卷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总集类集385齐鲁书社1997年第一版
    ①石巢四种创作时地意见主要采自孙书磊《明末清初戏剧研究》第九章《石巢传奇四种创作考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p232-246下同
    ①胡先骕《读阮大铖咏怀堂诗集》见《咏怀堂诗集》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1928年印行
    ①黄文旸《曲海总目提要》见《笔记小说大观》二十五编第八册台北新兴书局民国七十二年十月版p534-538
    ②《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曲类17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p486
    ③确切地说,清末时期,对于阮大铖诗作及其传奇作品的评价,因人废言的状况已经发生了改变。尤其是《诵芬室重刊石巢传奇四种》和《暖红室汇刻传剧》,其刊刻年代虽为清末,但对于阮大铖传奇的观点态度则与民国时期更为接近,所以划至“不以人废言”的阶段论述。
    ④胡先啸在《中国文学改良论》(上)一文中,信笔所举的例子也是阮大铖的诗:“试观阮大铖之《村夜》:‘坐听柴扉响,村童夜汲还,为言溪上月,已照门前山,暮气千峰领,清宵独树间,徘徊空影下,襟露已斑斑。’其造境之高,岂可方物乎?”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二集《文学论争集》郑振铎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p105
    ⑤陈美林《人生喜剧喜剧人生:阮大铖研究序》胡金望同名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p2
    ①《石巢传奇校注》阮大铖著,蔡毅校注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p3
    ②《石巢传奇校注》阮大铖著,蔡毅校注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p2
    ③《中国文学概论》盐谷温著陈彬和译朴社民国18年(1929)版p82
    ①《新著文学史》北新书局1936年版,第八编
    ②转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1989年10月第一版p1391
    ③《中国文学史》,世界书局1932年版第九编第一章
    ④《中国近世戏曲史》青木正儿著王古鲁译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p307
    ⑤阿英编《晚清文学丛抄·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3月第一版p627
    ⑥阿英编《晚清文学丛抄·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3月第一版p627-628
    ①从陈家琪校本以下,录自《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卷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4年5月第一版,顺序按照出版年代稍有调整。
    ②《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p987
    ①主编了《古本戏曲丛刊》的郑振铎先生在著名的白话文运动中对诸如《燕子笺》之类的古代戏曲是颇有看法的,在他的《光明运动的开始》一文中写到:“有一回,我到西湖去,在西冷印社买了一本《燕子笺》,很高兴的跑回来,静静的坐在那里读,读不上二三页,就觉得再也读不下去了。因为他们里面所包含的思想,与现代的思想,相差实在太远了……”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二集《文学论争集》郑振铎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p423
    ②《阮大铖戏曲四种》徐凌云、胡金望点校黄山书社1993年1月第一版p9-10
    ③《阮大铖戏曲四种》徐凌云、胡金望点校黄山书社1993年p2
    ④《阮大铖戏曲四种》徐凌云、胡金望点校黄山书社1993年p6
    ⑤校注者之校注说明篇末题: 校注者识1992年6月5日,可知校注说明完成于1992年。石巢传奇校注阮大铖著,蔡毅校注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p4
    ①《石巢传奇校注》阮大铖著,蔡毅校注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p3
    ②同上p3
    ③《石巢传奇校注》阮大铖著,蔡毅校注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p2
    ④《燕子笺》,刘一禾注,张安全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6年4月第一版p7
    ⑤《燕子笺》延沛整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第一版p182
    ①冒襄《影梅庵忆语》《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127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p237
    ②(台)龙应台《龙应台评小说》作家出版社1988年9月第一版p35
    ③文震亨《牟尼和题词》《阮大铖戏曲四种》黄山书社1993年1月第一版p313
    ④王思任《春灯谜序》同上书p169
    ①冒襄《同人集》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总集类集385齐鲁书社1997年第一版p85
    ②曾衍东《小豆棚——郑板桥》齐鲁书社1991年版p308
    ③《明宫词》,(明)朱权等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p318-320
    ④王士禛《带经堂集》卷10“渔洋诗诗十辛丑稿”清康熙五十年(1711)程哲七略经堂刻本
    ⑤金嗣芬《板桥杂记补》卷下“李香君在南都后宫私寄侯公子书”,民国二十三年謇言修馆铅印本
    ①陈作霖编《金陵通纪》卷十下,清光绪丁未(1907)瑞华馆刻本
    ②王世禛《带经堂集》,《秦淮杂诗二十首》其十作者自注,清康熙五十年程哲七略书堂刻本
    ③冒襄《往昔行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385册p378
    ④冒襄《影梅庵忆语》《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127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p237
    ①梁悦馨 莫祥芝修、季念诒 沈锽纂《(光绪)通州直立州志》卷末“杂记·轶闻”,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②杨恩寿《词余丛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一版p280-281
    ③陈维崧《奉贺冒巢民老伯暨伯母苏孺人五十双寿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总集类集385 p46
    ④吴伟业《祝冒辟疆社盟翁先生双寿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总集类集385 p48
    ①周亮工《因树屋书影》卷九,《周亮工全集》朱天曙编校整理凤凰出版集团凤凰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p784
    ②冒襄《同人集》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总集类集385p379
    ③冒襄《同人集》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总集类集385齐鲁书社1997年第一版p85
    ①曹寅《楝亭词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别集类集257齐鲁书社1997年7月第一版p集257-249
    ②邓汉仪《诗观三集》卷六《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集3p64
    ③转刘水云《明清家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p257p303
    ④史耀清主编《梨园寻芳》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P41-42
    ①范丽敏《清代北京戏曲演出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P186
    ②据赵山林教授的《传播接受史》统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p467-469
    ③陈芳《乾隆时期北京剧坛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p2
    ①赵山林教授的《传播接受史》一书以宝仁堂原编为主,并以流行最广的四教堂本为补充进行了分列。数字为据赵的列目统计所得
    ②《纳书楹曲谱》叶堂《续修四库全书》1756-1757册集部曲类上海古籍出版社,数字也根据其版本所列而统计
    ③范丽敏《清代北京戏曲演出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P184
    ①以上据赵山林《中国戏曲传播接受史》统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486-492
    ②《穿戴提纲》,据朱家(?)《故宫退食录》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统计所得第660-662页
    ③范丽敏《清代北京戏曲演出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P71-83
    ④范丽敏《清代北京戏曲演出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P83
    ⑤范丽敏《清代北京戏曲演出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P113-115
    ⑥转范丽敏《清代北京戏曲演出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P245
    ①见清·曼殊震钧撰《天咫偶闻》《笔记小说大观》十三编第七册民国七十二年十月版p4452-4453
    ②徐珂《清稗类钞》第11册中华书局1986年7月第一版P5014
    ③转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P310-311
    ④范丽敏《清代北京戏曲演出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P282-290
    ⑤朱恒夫《论戏曲的历史与艺术》学术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p365《昆曲新导》上海新华书局1928年初版后于1931、1940年二版三版
    ⑥同上p358,朱建明辑录的《申报》昆剧资料选编 上海昆剧志编辑部编印1992年5月
    ①吴小如《吴小如戏曲随笔续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P225
    ②梅兰芳口述 许姬传 许源来 朱家(?)记《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下团结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P615
    ③梅兰芳口述 许姬传 许源来 朱家(?)记《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下P643
    ④梅兰芳口述 许姬传 许源来 朱家(?)记《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下P646
    ①戴平《论丑角之美》隗芾等选编《戏曲美学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9月第一版p318-319
    ②郑雷《昆曲》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p28
    ③江巨荣《剧史考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131-132
    ④张允和《昆曲日记》语文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P30
    ①张允和《昆曲日记》语文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P39
    ②张允和《昆曲日记》语文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P49
    ③张允和《昆曲日记》语文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P46
    ④戴平《论丑角之美》隗芾等选编《戏曲美学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9月第一版p319-320
    ①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第一版p843-844
    ②阚红柳《清初私家修史研究——以史家群体为研究对象》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p29
    ①袁中道《游居柿录》卷十二《笔记小说大观》七编第二册民国七十二年十月版p1016
    ②叶灿《咏怀堂诗序》《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13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p327
    ③阚红柳《清初私家修史研究——以史家群体为研究对象》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p228
    ④《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二史部卷五十史部六别史类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2-111民国七十五年3月初版
    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二史部卷五十一史部七杂史类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2-145
    ②夏允彝《幸存录》《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44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p521
    ③夏允彝《幸存录》《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44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p531
    ④同上p535
    ①《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44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p537
    ②夏完淳《续幸存录自叙》同上p555
    ③夏完淳《南都大略》《续修四库全书》440册史部杂史类 上海古籍出版社p556
    ④邵廷采《明遗民所知传》,《思复堂文集》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别集类齐鲁书社1997年7月
    ①钱澄之《所知录序》《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44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p131
    ②钱澄之撰,《所知录序》《续修四库全书》p131
    ①《四库禁毁书丛刊》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委员会史部72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p140
    ②《咏怀堂诗集·柳诒徵跋》《咏怀堂诗》(明)阮大铖著,国立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排印本民国17年
    ①谭帆主编《明清小说分类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p33-37
    ①江左樵子编辑 钱江拗生批点 史愚点校《樵史通俗演义》《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北京第2版p1
    ②附录(孟森)《重印樵史通俗演义序》江左樵子编辑 钱江拗生批点 史愚点校《樵史通俗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北京第2版p310
    ①《明史》卷二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三中华书局1974年重印本p6136
    ②《明史》卷二百四十列传第一百二十八中华书局p6236
    ③《明史》卷三百五列传第一百九十三p7819
    ④《明史》卷三百六列传第一百九十四p7861
    ①《东林点将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附《四库全书总目·东林点将录一卷》提要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一版p史107-696
    ②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①[清]张延玉等撰《明史·马士英阮大铖列传》中华书局 1974(重印本)p7943
    ②同上
    ①齐裕焜《中国历史小说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p215
    ①孔尚任《桃花扇》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合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9月第一版p257后文所引均自该书
    ②余秋雨:《笛声何处》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p85
    ①徐鼐《小腆纪年》卷十《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3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p53
    ②(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月第一版p73
    ①胡金望在《人生喜剧与喜剧人生——阮大铖研究》《导言》中谈到:他视政治如演戏,进行投机钻营,结果必然受到历史的嘲弄,成为庄重历史舞台上的“二丑”角色。P3
    ①谭帆 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p7
    ②石韫玉序《吟香阁曲谱》毛效同编著《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p935
    ①王骥德谈到:“词隐《坠钗记》,盖因《牡丹亭记》而兴起者。”(《曲律》卷四)
    ②汤显祖《答吕姜山》《玉茗堂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7月第一版p集181-696
    ③汤显祖《答凌初成》同上P集181-700
    ④汤显祖《与宜伶罗章二》《玉茗堂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7月第一版p集181-741
    ①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12月第一版p165
    ②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12月第一版p312
    ③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p166
    ④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P158
    ①吴梅《顾曲麈谈·中国戏曲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p162
    ②潘之恒《亘史·杂篇》卷二《瑾情》《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类书类194册
    ①郭晨子《昆曲——从今生看到前世》新星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p7
    ①吴梅《顾曲麈谈中国戏曲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p160
    ②徐朔方《徐朔方说戏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P163
    ③沈自晋著 张树英点校《沈自晋集》中华书局2004年5月第一版p81
    ①吴梅《顾曲麈谈中国戏曲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p162
    ②廖奔《中国戏曲发展史》第三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p394
    ③李渔《闲情偶寄》《李渔全集》第三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p57
    ①梁廷柟《曲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12月第一版p267
    ②《吴梅全集》理论卷上,王为民编校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p289
    ①梁廷柟《曲话》卷三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12月第一版p269
    ②吴梅《读曲记》王为民编校《吴梅全集》理论卷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p895
    ①王为民编校《吴梅全集》理论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p95
    ②(明)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序《孟称舜戏曲集》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10月第一版p528
    ①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玉茗堂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7月第一版p集181-96
    ②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玉茗堂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7月第一版p集181-96
    ③(明)陈洪绶《节义鸳鸯冢娇红记序》,孟称舜《孟称舜戏曲集》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10月第一版p547
    ④同上p546-547
    ①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p171
    ②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12月版p171
    ③(明)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序《孟称舜戏曲集》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10月第一版p526
    ④吴梅《顾曲麈谈》《中国戏曲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p160
    ⑤王思任《春灯谜序》《阮大铖戏曲四种》黄山书社1993年1月第一版p169
    ①徐朔方《沈璟曲学辩争录》选自徐朔方孙秋克编《南戏传奇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②王为民编校《吴梅全集》理论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p232
    ③郑振铎《插图本文学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p1141-1142
    ④叶堂《纳书楹曲谱》《续修四库全书》17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p486
    ①吴梅《顾曲麈谈·中国戏曲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P113
    ②余秋雨《笛声何处》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P60
    ①这样的比附在文人是或者尚为较自然的事情,但坦言胜出的少见,如叶堂评《长生殿》:“词极绮丽,宫谱亦协,但性灵远逊临川。”洪异《长生殿·例言》的比较则有与阮大铖相似之处,洪异自谓:“予自惟文采不逮临川,而恪守韵调,罔敢稍有逾越。”
    ②汤显祖《王季重小题文字序》《玉茗堂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7月第一版p集181-63
    ①杨恩寿《词余丛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12月第一版p254
    ②吴梅《顾曲麈谈中国戏曲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p171
    ①胡金望 徐凌云编《阮大铖戏曲四种》黄山书社1993年1月第一版p178
    ①不仅是《牡丹亭》,汤显祖在《南柯记》中也有运用集唐,见第四出《禅请》第三十八出《生恣》第四十四出《情尽》等
    ②据赵山林先生《试论<临川四梦>的文学渊源》一文统计,共69首,计选入127位诗人(其中含无名氏1)的276句诗句。其中引用较多的是:杜甫13句;韩愈10句;韦庄9句;李商隐、曹唐各8句;白居易、王建各7句;李白、刘长卿、元稹、司空图各6句;刘禹锡、张祜、杜牧、罗隐、韩偓、谭用之各5句;王维、钱起、卢纶、许浑、陆龟蒙、郑邺各4句;柳宗元、张籍、朱庆余、薛能、李山甫、曹松、罗虬各3句。
    ③孔尚任《桃花扇》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合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9月第一版
    ①陈多《剧史思辨》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P212
    ②转《中国古代戏曲序跋汇编》吴毓华编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8月第一版p251
    ①(明)吕天成著 吴书荫校注《曲品校注》卷上中华书局1990年8月第一版p34
    ②凌濛初《谭曲杂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p254
    ③朱彝尊《静志居诗话》 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p423
    ④王冀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12月第一版p165
    ⑤王为民《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p423
    ⑥(明)汤显祖《合奇序》《汤显祖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别集类齐鲁书社1997年7月第一版p集181-65
    ⑦叶灿《咏怀堂诗序》《咏怀堂全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13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p328-329
    ⑧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1月第一版p461
    ⑨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p307
    ①徐朔方《徐朔方说戏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P40
    ②吕天成《曲品》卷上《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12月第一版p213
    ①谭帆《传统文艺思想的现代阐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6月第一版p171
    ②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至九)》《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12月版p425
    ③叶灿《咏怀堂诗序》《咏怀堂诗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13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 版p327-328
    ①谢国桢《江浙访书记》,三联书店1985年版P244
    ②胡金望《人生喜剧与喜剧人生:阮大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P277
    ③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音律第三》,《李渔全集》卷三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p26
    ④李渔《李渔全集》卷五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p215
    ⑤李渔《李渔全集》卷一《春及堂诗跋》p134
    ①郭英德《传奇戏曲的兴起与文化权力的下移》徐朔方孙秋克《南戏传奇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420-421
    ①黄果泉《雅俗之间——李渔的文化人格与文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p235
    ①更有人推测阮大铖家班不止一个,而是有对内对外两部班底。夏太娣博士论文《晚明南京剧坛研究》p113
    ②钱澄之《阮大铖本末小纪》(明)阮大铖著胡金望汪长林校点《咏怀堂诗集》黄山书社2006年11月第一版p505
    ③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第一》,《李渔全集》卷三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P156
    ①黄果泉《雅俗之间——李渔的文化人格与文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p230
    ②李渔《李渔全集》卷四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p203
    ③黄果泉《雅俗之间——李渔的文化人格与文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p230-231
    ①黄周星《制曲枝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12月第一版p120
    ②杨恩寿《词余丛话》卷二《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12月第一版p254
    ③吴梅《顾曲麈谈·中国戏曲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p191
    ④李渔《李渔全集》第三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P18
    ①《李渔全集》卷三浙江古籍出版社P24
    ②李调元《雨村曲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p27
    ③杨恩寿《词余丛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p265
    ④李渔《李渔全集》卷二p484
    ⑤黄果泉《雅俗之间——李渔的文化人格与文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p253
    ①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宾白第四》李渔全集第三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p45
    ②廖奔 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p409-410
    ③韦佩居士《燕子笺序》胡金望《人生喜剧与喜剧人生:阮大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p284
    ①袁于令《隋史遗文序》《隋史遗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9月第一版p1
    ②王思任《春灯谜序》转胡金望《人生喜剧与喜剧人生:阮大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P277
    ③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p387
    ④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p392
    ⑤(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卷八,阮元海家优中华书局2007年4月第一版p97
    ①《李渔全集》卷三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P3
    ②《李渔全集》卷三浙江古籍出版社p9-10
    ①(明)张岱《琅环文集》卷三《答袁箨庵》,清康熙间刻本
    ①李渔《与某公》《李渔全集》卷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P174
    ②李渔《答陈蕊仙》《李渔全集》卷一P176
    ③李渔《闲情偶寄·器玩部·制度第一》《李渔全集》卷三P229
    ④《李渔全集》卷一浙江古籍出版社p167
    ①徐大椿《乐府传声》《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p180
    ②计六奇《明季南略》中华书局1984年12月版p163
    ③卢宜《续表忠记》卷二《左忠毅传附阮大铖始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120册p594
    ①胡忌 刘致忠《昆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6月第一版p200
    ①周亮工《因树屋书影》卷九朱天曙编校整理《周亮工全集》凤凰出版集团凤凰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p784-785焦循《剧说》卷六记载基本相同《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p201-202
    ②李渔《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李渔全集》卷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P96 97
    ③《后断肠诗十首序》,《李渔全集》卷二P217
    ④《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李渔全集》卷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P98
    ⑤《闲情偶寄·饮馔部·肉食第三》,《李渔全集》卷三P257
    ①李渔《自乔姬亡后……遂成四首》《李渔全集》卷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P212
    ②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p391
    ①《李渔全集》卷二p195
    ②(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中华书局2007年4月第一版P53
    ①焦循《剧说》卷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p199
    ②李渔《蜃中楼》第五出《结蜃》《李渔全集》卷四p222
    ①张允和《昆曲日记》语文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P27
    ②(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中华书局2007年4月第一版P53
    ①徐凌云 胡金望点校《阮大铖戏曲四种》黄山书社1993年1月第一版p31
    ①徐朔方《徐朔方说戏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P103-104
    ①(苏)卡冈《艺术的社会作用》,《美学和系统方法》,凌继尧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p172
    ②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p118
    ③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p98
    ④(德)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丁扬忠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3月p5-6
    ⑤施旭升《戏剧艺术原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p378
    ①施旭升《戏剧艺术原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p378
    ②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二版p82
    ①谭帆 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p162
    ②谭帆 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p164
    ①焦循《剧说》《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12月第一版p134
    ①黄文旸《曲海总目提要》见《笔记小说大观》二十五编第八册p531-532
    ②黄文旸《曲海总目提要》见《笔记小说大观》二十五编第八册p527-528
    ①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第一版p843-844
    ②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p392
    ③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p389-390
    ①焦循《剧说》卷五《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12月第一版p195
    《雪韻堂批点燕子笺》/(明)阮大铖撰 不详
    《燕子笺记》/(明)阮大铖撰 寄傲山房,清同治13年(1874)
    《批点燕子笺》/(明)阮大铖撰 贵池刘氏暖红室,清宣统2年(1910)
    《诵芬室重刊石巢传奇四种》董康校刊清宣统二年(1910)年出版
    《批点燕子笺》/(明)阮大铖撰 扫叶山房,民国6年(1917)
    《燕子笺》/(明)阮大铖撰 贵池刘氏,民国8年(1919)
    《暖红室汇刻传剧》刘世衍 校刊1919年出版
    《绣像绘图燕子笺传奇》/(明)阮大铖撰 上海:上海进步书局,民国(1912-1949)
    《古本戏曲丛刊二集》古本戏曲丛刊编刊委员会 上海 商务印书馆影印1954-1955年影印
    《燕子笺》阮大铖著 刘一禾注 张安全校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燕子笺》(明)百子山樵著 延沛整理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第一版
    《阮大铖戏曲四种》徐凌云、胡金望点校 合肥 黄山书社1993年1月第一版
    《怀远堂批点燕子笺》/(明)阮大铖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石巢传奇校注》阮大铖著,蔡毅校注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
    《桃花扇》孔尚任著 王季思 苏寰中 杨德平合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9月第一版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12月第一版
    《晚清文学丛抄·小说戏曲研究卷》阿英编 北京 中华书局1960年3月第一版
    《昆剧演出史稿》陆萼庭著赵景深校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1月第一版
    《中国古典戏曲存目汇考》钱南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戏曲美学论文集》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9月第一版
    《中国戏剧学史稿》叶长海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
    《昆剧发展史》胡忌 刘致中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6月第一版
    《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蔡毅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10月第一版
    《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吴毓华编著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8月第一版
    《曲海总目提要》黄文肠撰董康校订天津天津古籍书店1992年版
    《李渔全集》李渔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
    《晚明曲家年谱》徐朔方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传统文艺思想的现代阐释》谭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6月第一版
    《中国戏剧学通论》赵山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
    《明清传奇综录》郭英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
    《宋元戏曲史》王国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李渔评传》俞伟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李渔评传》沈新林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徐朔方说戏曲》徐朔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顾曲麈谈·中国戏曲概论》吴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中国戏剧史》徐慕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
    《明清传奇史》郭英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明清文人传奇研究》郭英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二版
    《乾隆时期北京剧坛研究》陈芳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吴梅全集》理论卷王为民编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中国戏班史》张发颖学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中国戏曲发展史》廖奔刘彦君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沈自晋集》沈自晋著张树英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5月第一版
    《笛声何处——关于昆曲》余秋雨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人生喜剧与喜剧人生:阮大铖研究》胡金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昆曲日记》张允和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南戏传奇研究》徐朔方孙秋克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李渔全集》第五卷第六卷第七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雅俗之间——李渔的文化人格与文学思想研究》黄果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昆曲》郑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明清家乐研究》刘水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谭帆 陆炜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上 下 梅兰芳述 许姬传 许源来 朱家(?)记 北京 团结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中国戏曲发展简史》廖奔 刘彦君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
    《中国戏剧史》余秋雨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戏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杨惠玲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戏剧艺术原理》施旭升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古韵悠扬水磨腔——昆曲艺术的流变》王丽梅著 傅谨审订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孟称舜戏曲集》孟称舜 四川巴蜀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昆曲——从今生看到前世》郭晨子 北京 新星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昆曲旧事》穆凡中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清代戏曲发展史》主编秦华生 刘文峰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明)张岱 北京 中华书局2007年4月第一版
    《清代北京戏曲演出研究》范丽敏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
    《明末清初戏剧研究》孙书磊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舞台哲理》余秋雨 中国盲文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
    《明代戏曲史》金宁芬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
    《剧史考论》江巨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中国戏曲传播接受史》赵山林 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8月第一版
    《论戏曲的历史与艺术》朱恒夫 学术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
    《小说枝谈》蒋瑞藻 上海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6月第一版
    《四友斋丛说》何良俊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4月第一版
    《扬州画舫录》(清)李斗北京 中华书局 1960年4月第一版
    《明史》二六(清)张廷玉等撰 北京 中华书局1974年(重印本)
    《柳如是别传》陈寅恪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第一版
    《池北偶谈》(清)王士禛 北京 中华书局1982年1月第一版
    《两般秋雨庵随笔》梁绍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月第一版
    《笔记小说大观》台北新兴书局民国七十二年十月版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史部六别史类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民国七十五年三月初版
    《明宫词》(明)朱权等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樵史通俗演义》江左樵子编辑钱江拗生批点史愚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9月第一版
    《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4年5月第一版
    《中国禁毁小说百话》李梦生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 总集类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 济南 齐鲁书社1997年第一版
    《姑妄言》清·曹去晶著 许辛点校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1月第一版
    《故宫退食录》朱家(?) 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委员会 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中国历史小说通史》齐裕煜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明代文学研究》邓绍基 史铁良主编 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续修四库全书》部分分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蜀碧》(外二种)(清)彭遵泗等著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崇祯长编》(外十种)(清)邓凯 瞿玄锡等著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三朝野记》(外四种)(清)李逊之等著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烈皇小识》(外一种)(明)文秉等著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在文学馆听讲座》精华本 舒乙 傅光明主编 北京 华艺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晚明史》(上下卷)樊树志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 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5月第一版
    《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万明主编 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第一版
    《咏怀堂诗集》[明]阮大铖撰 胡金望 汪长林校点 合肥 黄山书社2006年11月第一版
    《清初私家修史研究——以史家群体为研究对象》 阚红柳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