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林译小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末民初之时,林纾(1852-1924)因以古文笔调翻译了大量泰西小说而名声显赫,享有“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第一人”的美誉,虽然林纾本人颇以古文自重,诗、书、画也有所长,并兼及小说和传奇的创作,但论及文学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却要首推其翻译。“如以中国文学论林纾,那么林氏简直微不足道”,“他的身价,完全在他译述小说”。自1898年初涉译坛,林纾的系列译作便源源不断、汩汩而出,并逐渐形成品牌,与严复的“严译名著”分庭抗礼,世称“林译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的革命之火和浪漫之源,殆即发端于此,故林译小说极具研究价值。
     回顾以往的林译研究论著,常有这样的感觉,即它们或者概括林纾生平,从序跋中总结林氏的翻译思想,谈及林译小说的轰动效应,对于真正的翻译层面却很少论述。或者仅以单篇林译世界名著为例,分析林纾翻译的文化特点,对于林译整体却缺乏把握。真正理想的方式应该是两者的结合。
     本文以林译小说为研究对象,较少旁及其他,分为上下两编。
     上编涉及林译小说总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从宏观上展现林译小说的基本面貌,并讨论其翻译模式和构成形态。
     第一章首先回顾林译小说目录的整理历程,并根据笔者发现的译本改名现象,得出林译总数应为193种。在林译小说的类型问题上,指出通常人们有关林译类型的认识受到林译标示的影响,而标示实际上是商务印书馆的促销手段,与小说实际性质不尽一致,林译小说以言情、社会、神怪冒险和侦探小说四大类型为主。与范烟桥、钱钟书和张俊才对于林译小说的分期方法不同,本文认为应该结合林纾与出版机构的关系、林译小说口译者、林译小说的质量和数量等因素综合考虑,将林译小说分为四个时期。
     第二章讨论林译小说的翻译模式。先从原著、口译者两方面来分析合作翻译,勾勒林译小说口译者的生平,并总结林纾与其合作者之间的四重关系。在翻译方法上,口译笔述在带来高效的同时,也带来了匆忙和草率。而二次传递则有两人的观念渗入其中,大致说来,技术性的错误应由口译者负责,而风格和情感上的差异主要来自林纾。
     第三章将林译小说分解成书名、序跋、评注和译文四个部分。分别讨论书名的离题和改名,序跋体现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评注的众声喧哗和译文的复杂多样,尤其是译文与林氏古文之间的关系。
     下编从微观出发考察林译小说的文化翻译,选择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两种类型——言情小说和神怪冒险小说,将林译本与原著以及清末民初其他译者的同书异译本进行比较。
     第四章对读《迦茵小传》和Joan Haste以及包天笑、杨紫驎的译本《迦因小传》,进行文本比较,考察形象差异,并小结。
     第五章对读《金梭神女再生缘》和The World's Desire以及周氏兄弟的译本《红星佚史》,进行文本比较,考察形象差异,并小结。
     结语部分对林译小说做出评价。
During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period,Linshu (1852-1924) was famous as a leader in translation which translated western novel by using ancient-style prose. he was well versed in ancient-stlye prose,peom,handwriting and Chinese Brush Painting .writing novels and legends were also occupied his life. But his translative novels have an unique place in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history," it seems to believe that Linshu can afford to be potty because,in literature of China.""the evaluation of him depends on his translation works". Since 1898,he involved in traslation field and gradully become a famous translator, in his own inimitable ways, it was instrumental in the success of the translation field. The moment that his translative novels which was called"Lin's translative novel" provided him an excellent place which would be recognised as of equal status to Yanfu. With the beginning of revolutiona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romantic charm, in fact, this point of history made "Lin's translative novel" more invaluable.
     Reviewed past books which study on" Lin's translative novel", most of them are easy to read as a personal narrative, then summarize an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translate conception which based on preface and postscript, and lead to its sensational effect logically. But only a few books talk about traslation stage, some only choose one translative novel as a model to explore linshu's translative characteristics, neglect the overall spirit. From previous experience, two parts combined will be the better method to get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Linshu.
     Less involved in other content, Lin's translated works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it falls into two parts. First part will show a basic situation of "Linshu's translative novel" and talk about its translation model and formation. In section 1,collation of Linshu's novel list can be the clue to look back his translated life .After compare with the name of original and translation,the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e total number of " Linshu's translative novel" is 193. We studied in the categorise of "Linshu's translative novel " and point out that the mark used in "Linshu's translative novel" make influence on people's cognition of them. Actually mark was only a way of promotion to Commercial press , not used to distinguish or separate the novel in technical way. Basically ,Linshu's translative novel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society, romantic ,adventure and detective novels. Different from other method to divide Linshu translation period, which from Fanyanqiao,Qianzhongshu and Zhang juncai. This paper presented to separate his translation period according to partnership, interpreter,quality and quantity ,ect. Based on an overall consideration of various factors , Linshu's translative novel is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 in this paper. Discussion in this section revolves around Linshu's translation model. Original,interpreter and Linshu himself cooperate together bring us translative novel.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 and life of interpreters to get a deep understanding about Linshu's translative novels. Athough use this process brings them dictate and record more efficiency ,meanwhile,it makes casually, thoughtless or inconsiderate .After two separate operation, it can't avoid subjective opinion involve in.
     Generally, mistranslations or inappropriate translations are from interpreters,but the distinction of sentiment and style of writing are from Linshu. This section divided the study into four parts,title, preface and postscript, a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Discuss on discursive titles and nonliteral titles,we also pay attention on ideology and artistry's effect in preface and postscript. Various a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makes "Linshu's translative novel" more worthiness, especially through Linshu's ancient-style and translaton.
     See the translation in a different view in the second fold. two kinds of novel are chosen for their typical value, which are sentimental novel and genie love story. and then compare these kinds of "Linshu's translative novel" with Original works and other translations of the same book.
     Section four study Jiayinxiaozhuan(Lin) with the original work JoanHaste and Jiayinxiaozhuan(Bao), compare the novel and figureation,make a simple summarize.
     Section five study Jinsuoshennvzaishengyuan with The World's Desire. and Hongxingyishi which was translated by the brother Luxun and Zhouzuoren, compare the novel and figureation, make a simple summarize.
     In Epilogue, make a comment to LinShu's Translative novel
引文
[1]歌德语。转引自乔治.斯坦纳著、庄绎传译《通天塔--文学翻译理论研究》PV,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
    [2]朱羲胄编《贞文先生学行记》卷一第1页,世界书局1949年版
    [3]王佐良《严复的用心》,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论严复与严译名著》第27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觉我《余之小说观》,原刊《小说林》第10期(1908年);收入舒芜等编《近代文论选》(下)第50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2]侗生《小说丛话》,1911年《小说月报》第三期,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36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关诗佩《从林纾看文学翻译规范由晚清中国到五四的转变:西化、现代化和以原著为中心的观念》,《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台湾)2008年48期
    [4]王无为《中国小说史大纲.序》,转引自寒光《林琴南》第50页,中华书局1935年版
    [5]邱炜萲《挥麈拾遗》,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3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茶花女遗事》,今人谓之外国的《红楼梦》”,见金松芩《论写情小说于新社会之关系》,《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2》第344页,上海书店1995年版
    [1]《近代史两种》第380页,见《陈旭麓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3329页,岳麓书社1997年版
    [3]赵尔巽《清史稿》第13447页,中华书局1976年版
    [4]林纾《冷红生传》:冷红生,居闽之琼水。自言系出金陵某氏,顾不详其族望。家贫而貌寝,且木强多怒。见郑振铎《晚清文选》(下)第23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919年3月30日陈独秀发表《林纾的留声机器》、4月6日发表《婢学夫人》,讽刺林纾。
    [1]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第345页,见《胡适文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2]周作人《中国新文学源流》第50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范烟桥《中国小说史》第230页,苏州秋叶社1927年版
    [2]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 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第86、19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124页,上海书店2004年版
    [4]胡怀琛《中国小说概论》第121页,世界书局1934-年版
    [5]阿英的《晚清小说史》第277页,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6]郭箴一《中国小说史》第586页,上海书店1984年版
    [1](陈)寒光《林琴南》第209、211页,中华书局1935年版
    [2]“当时第一个跳出来,以卫道自任,反对新文学的是林纾……封建复古主义者如何仇视新文学运动,从这里我们可以完全看到了”。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第3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钱钟书等《林纾的翻译》第22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第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2]邹振环的论文见《复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三期
    [1]可参见单德兴《翻译.介入.颠覆:重估林纾的文学翻译--以〈海外轩渠录〉为例》,载2000年10月《文山评论》(台湾)1卷4期;
    纪元文《移译、越界与文本多义性:以林纾翻译的〈鲁滨孙漂流记〉为例》,载2000年10月《文山评论》(台湾)1卷4期;
    张佩瑶《西方主义的话语?--〈黑奴吁天录〉个案研究》,载2003年8月《中外文学》(台湾)第32卷第3期
    [2]陈建华的论文见《人文东方:旅外中国学者研究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沈庆会的论文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马晓东的论文见孟华主编《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本人承蒙樽本照雄先生惠赠大著《林纾冤罪事件簿》和《林纾研究论集》(其中《林纾研究论集》甚至还未正式出版),不胜感激,特此致谢。
    [1]三多寿先生序,见《贞文先生学行记》卷二第3页,世界书局1949年版
    [2]林彦京寿先生序,见《贞文先生学行记》卷二第35页,世界书局1949年版
    [1]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137页,世界书局1935年版
    [2]《春觉斋著述记》卷二,见《林畏庐先生学行谱记四种》,上海世界书局1949年4月版
    [3]《兴登堡成败鉴.序》说“余不事译著,可一年矣”,见吴俊《林琴南书话》第129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见曾朴《致胡适书》,载《真美善》第一卷第12号(1928年4月16日),见时萌《曾朴及虞山作家群》第1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5]胡怀琛《中国小说概论》第121页,世界书局1934年版
    [6]赵景深《中国文学小史》第205页,上海光华书局1928年版
    [7]见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第185页,华文出版社1989年版
    [1]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第143页,中华书局1931年版
    [2]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评传》第87页,北平杏岩书屋1934年版
    [3]刘声木《苌楚斋随笔》卷十第6页,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
    [4]林薇《百年沉浮--林纾研究综述》第30页,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有人说,这十七种原稿,在一二八时,已被焚毁;这是外间揣测的话,究竟是否被焚,还是疑问。当民国十四年五月间,我曾经手管理此事,但到一二八之后,这事的究竟,我也不清楚咧。”见胡怀琛《中国小说概论》第122页,世界书局1934年版。
    [2]朱羲胄《春觉斋著述记.卷一》第17页,世界书局1949年版
    [1]曾锦漳《林译小说研究》,刊于《新亚学报》第7卷第2期-第8卷第1期,1966年8月-1967年2月
    [2]韩迪厚《近代翻译史话》,香港辰冲图书公司1969年版
    [3]中村忠行《清末侦探小说史稿》(日文),刊于《清末小说研究》第2-4号,1978-1980年
    [4]马泰来《林纾翻译作品全目》,见钱钟书等《林纾的翻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俞久洪《林纾翻译作品考索》,见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连燕堂(连燕堂《林纾二题》,见《近代文学史料》第22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3]张俊才《林纾著译系年》,见《林纾研究资料》第612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见樽本照雄《林纾冤罪事件簿》第14页,清末小说研究会2008年版
    [1]李家骥《林译小说未刊九种》第330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见《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49-1979).小说卷》第68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2]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第16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3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舒芜等《近代文论选》(上)第15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3]严复《本馆复印说部缘起》,《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2》第248页,上海书店1995年版
    [1]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二》第303页,上海书店1995年版
    [2]《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4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新中国未来记》绪言,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3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2》第331-334页,上海书店1995年版
    [2]参见陈大康《关于晚清小说的“标示”》,《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2期。
    [3]见陈大康《关于晚清小说的“标示”》,《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2期
    [1]陈建华《林纾与现代“小说”观念的形成》,《人文东方--海外中国学者研究论文集》第46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转引自邹振环《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百种译作》第216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年版
    [2]鲁迅《域外小说集序》(1920):我所忘不掉的,是曾见一种杂志上,也登载一篇显克微支的《乐人扬珂》,和我的译本只差了几个字,上面却加上两行小字道“滑稽小说!”这事使我到现在,还感到一种空虚的苦痛。但不相信人间的心理,在世界上,真会差异到这地步。见鲁迅《域外小说集》第3页,岳麓书社1986年版
    [3]寒光《林琴南》第57页,中华书局1935年版
    [4](俞明震)《觚庵漫笔》:近日又有《滑稽外史》之刊,共六册,为译本中成帙最巨著,穷形尽相,恶人、善人、伪人、贫人、富人--为之铸鼎象物,是魑魅魍魉,小复有遁形。欧西此等小说,风行一世,有裨于社会处不少,如《孤星泪》、《旅行述异》皆同一宗旨者,但不可指为滑稽小说耳。《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2》第242页,上海书店1994年版
    [1]郑振铎《林琴南先生》,见钱钟书等《林纾的翻译》第12-13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张若谷《初次见东亚病夫》,见《异国情调》第9页,世界书局1929年版
    [3]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11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罗家伦《今日中国之小说界》,见《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2》第472页,上海书店1994年版
    [2]见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卷)第54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3]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第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1]范烟桥《中国小说史》第230页,苏州秋叶社1927年版
    [2]钱钟书《林纾的翻译》第34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张俊才《林纾评传》(修订版)第94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
    [1]薛卓《林纾前期译书思想管窥--谈“林译小说”序跋札记》:见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第387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张世涛《〈迦茵小传〉与林纾的古文翻译》,《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6年第3期
    [3]参见韩洪举《林译小说研究:兼论林纾自撰小说与传奇》P41-4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邱炜萲《客云庐小说话》,阿英《晚清文学丛抄.小说戏曲研究卷》第408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2]《冷红生传》:(冷红生)家贫而貌寝,且木强多怒……生好著书,所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尤凄婉有情致。尝自读而笑曰:“吾能状物态至此,宁谓木强之人果与情为仇也耶?”。见郑振铎《晚清文选》(下)第23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致汪康年(一)》,《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书信日记集1》第121页,上海书店1992年版
    [1]关于《伊索寓言》的中译史,可参看戈宝权《近四百年来中译〈伊索寓言〉史话》,载刘靖之《翻译新论集--香港翻译协会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香港)1991年版。
    [2]吴俊《林琴南书话》第119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俞明震)《觚庵漫笔》,见《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2》第239页,上海书店1994年版
    [2]李家驹《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第185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东尔《林纾与商务印书馆》,(1897-1987商务印书馆九十周年--我和商务印书馆》第543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另据包天笑所说,“商务任董事,起码要有股份三千元”。见包天笑《我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我和商务印书馆》第87页,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林纾)致汪康年(二)》,“闻张菊生颇称吾书,此君品学皆高,恨未之见,怅甚”。见《中国近代文学大系 书信日记集一》第122页,上海书店1992年版
    [3]见《严复集(三)书信》第547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4]郑逸梅《林译小说的缺失》,见《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49-1979).小说卷》第68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另据1916年8月10日张元济的日记,该年收购林译作品共572496字,需支付3209.08元,折算下来林译稿酬为每千字5.6元,与郑逸梅的说法相近。见《张元济日记》第102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英国大侠红蘩露传》(下)第9页,商务印书馆1908年版
    [2]欧文曰:以我观之,白克宋诈也,此女平日累困白克宋者,实则心怿白克宋也,蓄而不言,至白克宋受产后始出其愊臆耳。见《旅行述异》(下)第9页,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
    [3]仲马曰:卖霜扈叔一身感求脱皇后太子于虎口,其胆力盖至伟,乃以一人之智力与举国角,初无机会是乘,斤斤而冒为之,生国人之怒,邀残贵之欢,利小而益微也。见《玉楼花劫》(前编)(上)第41页,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
    [4]迭更司曰:斯语吾又不解矣。见《滑稽外史》(卷六)第69页,商务印书馆1907年版
    [1]《劫外昙花序》,见吴俊《林琴南书话》第139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贞文先生学行记》卷三,世界书局1949年版
    [2]钱钟书《林纾的翻译》,见《七缀集》第9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3]东尔《林纾和商务印书馆》:据说1916年林纾曾给高梦旦写信说,商务对他所译的小说,支付稿费时计算字数不太准确,前后少算甚巨,要求补找。于是高梦旦让编译所的学徒向图书馆借来整套的林译小说,细细检查一遍,原来最初计算粗糙,遇有只占三四个字的行数即抹掉不算,而每行中遇有添加进去的旁边整行小字,亦往往略去不计,因此经过重新核算之后,发现漏算字数竟达十万多字。结果补找了六百多元了事。现在看起来,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是预付稿费,一般只是按稿纸概略计算,排版之后字数自然有出入。不过,因为林纾名气大,发现后还是补给了。见《1897-1987商务印书馆九十周年--我和商务印书馆》第542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张元济日记》第102、233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叶至善、俞润民、陈煦《暮年上娱--叶圣陶、俞平伯通信集》第41页,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3]范烟桥《中国小说史》第232页,苏州秋叶社1927年版
    [4]沃丘仲子《近现代名人小传》(下)第364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5]先生对于执贽请业者间多做月旦评,至为中肯。而对于梁鸿志及黄浚两人所下之品语尤具卓见。先生因不满两人之操行,时加劝勉,因而触及两人之怒,既足不履先生之门,且复以恶语相加。更甚者,粱鸿志且自号曰“非庐”,黄浚自号曰“无畏”,盖将先生之笔名“畏庐”两字拆开,用以讥先生者。先生闻之亦不以为忤。某次,先生于寄先君书中,提及此二人时,有“二人者,吾不怨其叛师,而忧其叛道,终忧其叛国也”之语。后果如先生之言。见胡孟玺《林琴南轶事》,《福建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第105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 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1年版
    [1]钱钟书《林纾的翻译》第18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如1916年7月21日张元济日记:“前托胡梓芳译英文小说四种。久未来,托伯恒差示。如不译,即退还,交傅卿。已寄回,交图书馆。”见《张元济日记》第91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参看郭延礼《中国前现代文学的转型》第185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钱钟书《翻译术开宗明义》,罗新璋《翻译论集》第30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郑逸梅《艺林散叶》,《郑逸梅选集》(第三卷)第250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见《林氏弟子表》第49页,世界书局1949年版
    [3]包天笑说:“其时林琴南先生已在商务印书馆及其他出版社译写小说,商务送他每千字五元,但林先生不谙西文,必须与人合作,合作的大半是他的友朋与学生,五元之中,林先生即使取了大份,亦不过千字三元(后来商务印书馆给林先生每千字六元)”。见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325页,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
    [4]吴文祺《林纾翻译的小说该给以怎样的估价?》,郑振铎、傅东华《文学百题》第447页,上海书店1981年版
    [1]“与严复差不多同时代的林纾(即林琴南)翻译了许多文学作品,但他本人却不懂外文,是别人口译,他笔录下来,而且是用文言文翻译的。当时与他合作的人有好几个,猜想起来,林的合作者虽懂外文,文言不一定写得好,所以自己不翻译”见《茅盾译文选集序》,罗新璋《翻译论集》第518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晓斋遗稿》的诗作可见林怡、卓希惠《处困还期得句工--近代著名翻译家王寿昌及其〈晓斋遗稿〉》,《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第02期
    [3]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188页,上海书店2004年版
    [4]《贞文先生学行记》卷三第12页,世界书局1949年版
    [1]蒋瑞藻《小说考证》第376页,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寒光《林琴南》第[2]蒋瑞藻《小说考证》第376页,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69页,中华书局1935年版
    [3]见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第23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4]林纾《致汪康年》:“弟本无受资之意,且此书刻费出自魏季渚观察,季渚也未必肯收回此款”。见《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书信日记集1》第121页,上海书店1992年版
    [1]梁启超《论译书》,罗新璋《翻译论集》第131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为饰达。依义旨以传,而能如风格以出,斯谓之信。支、林于此,尚未推究。雅之非润色加藻,识者犹多;信之必得意忘言,则解人难索。译文达而不信者有之矣,未有不达而能信者也。钱钟书《译事三难》,见罗新璋《翻译论集》第23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梁启超《论译书》,罗新璋《翻译论集》第131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参见马祖毅《中国翻译史》(上)第148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参看孔慧怡《亚洲翻译传统与现代动向》第2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利玛窦《译〈几何原本〉引》,罗新璋《翻译论集》第91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华蘅芳《地学浅释》序言,黎难秋《中国科学翻译史》第146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第6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第18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4]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第113页,三联书店1998年版
    [5]林纾他是中译中述,由通西文而中文修养不是很好的中国译员口译,他担任笔述,结果,口译的那些人,都不大为人所知,尽管译作上也有他们的大名。这种情况和两译中述一样,是从闭塞走向开放的中国输入西学的特殊形式。这种翻译方式,是西译中述的翻版,只不过口译者由传教士变为中国译员罢了,其口述、笔述角色由二人分别担任的实质没有变。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第68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贞文先生学行记》(卷二)第35页,世界书局1949年版
    [2]朱羲胄《春觉斋著述记》(卷三),世界书局1949年版
    [3]张若谷《异国情调》第20页,世界书局1929年版
    [4]胡适《明日之学校》,引自寒光《林琴南》第66页,中华书局1935年版
    [5]傅雷《致林以亮论翻译书》,见刘靖之《翻译论集》第74页注一,三联书店1985年版
    [1]蒋英豪《林纾与桐城派、改良派及新文学的关系》,《文史哲》1997年第1期
    [2]钱钟书《林纾的翻译》,《七缀集》第8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3]《张元济日记》第233、265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4]张俊才《林纾评传》第10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
    [5]林纾《恨绮愁罗记.序》:“余携是书游南昌,以译本初成,将加检校,顾为嗜痂者窜取而去,幸副本尚存,匆匆叙而贡之海内君子,将以鄙言为何如者”。《林琴南书话》第88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孙应祥《严复年谱》第192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茅盾《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和革新〈小说月报〉的前后》:我问他(郭按:指孙毓休):“不跟原书校勘一下么?也许我有译错之处。”他摇头道:“本馆所出的译本,向来不对校原作,只要中文好,就付印。”这真使我大吃一惊。后来知道,这是因为当时编译所中并没人做这项校勘译文的工作,虽然所中懂外文的人并不缺乏,但谁也不愿意做这种吃力不讨好而且难免会得罪人(如果指出译笔有错误)的事。)见《1897-1987商务印书馆九十周年--我和商务印书馆》第150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3]李家骥说:“根据我们搜集到的几种手稿,常常是通篇不窜一字,脱手而成篇。这样的速度,这样的一气呵成,若非有文思敏捷、译笔流畅的特殊才华,是很难办到的。”见《林纾翻译小说未刊九种》前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钱钟书《林纾的翻译》,《七缀集》第9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5]秦瘦鸥《小说纵横谈》第175页,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6]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125页,上海书店2004年版
    [1]《闽中新乐府.序》,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第102页,福建人民出版色1982年版
    [2]……设立闽学堂,择宣武门福建会馆为校舍,首任监督为江春霖(字杏村,莆田人,御史)。琴南兼任周文教习,每星期授课四小时,讲课时操福州方言,朗诵古文,手舞足蹈,声震屋宇。见吴家琼《林琴南生平及其思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福建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第96页,1981年版。
    [3]施蛰存《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1.导言》,上海书店1990年版
    [1]傅斯年《译书感言》,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第59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
    [2]胡译的极端成绩,无论如何,不能超过林琴南、严几道二位先生之上:一位把赫胥黎十九世纪文字译成柳子厚《封建论》之小影(引张君励先生评语);一位把两洋的长篇小说变成《七侠五义》《阅微草堂笔记》等的化身。见林语堂《论翻译》,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第262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
    [3]“直译”这名词,在“五四”以后方成为权威。这是反抗林琴南氏的“歪译”而起的。我们说林译是“歪详”,可丝毫没有糟蹋他的意思;我们是觉得“意译”这名词用在林译身上并不妥当,所以称他为“歪译”。见茅盾《直译.顺译.歪译》,罗新璋《翻译论集》第351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茅盾《直译.顺译.歪译》,罗新璋《翻译论集》第351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吴汝纶《答严几道》,见《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2》第676页,上海书店1990年版
    [2]郑振铎、罗家伦、寒光、钱钟书都人都曾指出魏易译《二城记》删略太多,分别见《林琴南先生》、《今日中国之小说界》、《林琴南》和《林纾的翻译》
    [3]在Nicholas Nicldeby第六章,小说主人公乘马车前往远地开始教书生涯,因路途遥远、穷极无聊,互不相识的旅客们便说了两个故事--“The Five Sisters Of York”和“The Baron Of Grogzwig”--来打发时间。原著第四十八章主要是说,主人公偶然看到他流浪时曾短暂栖身的剧团将举行最后义演的海报,于是前往与老友文森特.克拉姆尔斯一家叙旧并观看表演。
    [4]“一般认为,狄更斯的艺术过于夸张,感情过于矫揉造作,小说的结构过于松散。”阿诺德.凯特尔说:“狄更斯使情节迎合分期连载的需要,在每一期结束时制造一个高潮;他运用了火众连载读物所必不可少的曲折和花招”。约翰.怀恩说:“《小杜丽》的情节冗长而且不自然,起达到的程度在狄更斯其他作品中也足少见的”。见《狄更斯评论集》序及第189、270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1]这一点王萱有提到,见山东大学王萱博士论文《林纾的翻译及小说创作研究》第83页
    [2]林纾《兴登堡成败鉴序》:“吾不审西文,但资译者之口,苟非林季璋之通赡,明于去取,则此书之猥酿不纲,尚不止是也。《林琴南书话》第129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妨碍政治、审美(如《海外轩渠录》没有译出Guilliver's travels中关于粪便的不雅描写。参见单德兴《翻译.介入.颠覆:重估林纾的文学翻译--以〈海外轩渠录〉为例》,《文山评论》第1卷4期(2000年)
    [4]如《鲁宾孙漂流记》开头,“父亲”。长篇大论地教训“我”,林纾将“父亲”的话打断,捅入“我”的反应
    [5]如《滑稽外史》第十七章让丑态百出又自以为美的那格多照了一次镜子
    [1]经常被人笑话的例子是福尔摩斯“拂袖而去”和茶花女“接所欢,媰,而其母下之,遂病”。
    [2]寒光《林琴南》第17页,中华书局1935年版
    [3]林纾《致蔡鹤卿书》,张若英《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第102页,上海书店1985年版
    [4]瞿秋白《鬼门关外的斗争》,魏绍昌《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卷)第2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5]韩南《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第109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翻译文学作品似乎应当个人单干。即使二、三人合作,也应最后由一人执笔行文,以便风格统一。尽管林纾译书,有人帮助,可是文笔的确是他一个人的”。见老舍《论翻译》,《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第131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
    [1]刘半农给周作人写信说:“我们做后辈的被前辈教训两声,原是不足为奇,无论他教训的对不对”。钱玄同说:“实在说来,前辈(尤其是中国现在底前辈)应该多听些后辈底教训才是。因为论到知识,后辈总比前辈进化些;大概前辈底话总是错的多”。周作人《再说林琴南》:“林琴南的确要比我们大几十岁,但年老不能勒索我们的尊敬,倘若别无可以尊敬的地方,所以我不能因为他是先辈而特别客气”。以上见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第165-169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秦瘦鸥《小说纵横谈》第175页,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1]杨岂深《漫谈书名和人名的翻译》,《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第33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张佩瑶《西方主义的话语?--〈黑奴吁天录〉个案研究》,《中外文学》第32卷第3期,2003年3月
    [3]杨岂深《漫谈书名和人名的翻译》,《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第33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丰华瞻《漫谈书名的翻译》,《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第373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
    [5]在译者未注明原著时,从书名入手来推想进而求证也是获知原著的方法之一,美国的韩南教授就是这样发现中国第一部近代小说《昕夕闲谈》原来译自英国作家利顿的小说《夜与晨》。
    [1]徐念慈《余之小说观》,《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2》第350页,上海书店1995年版
    [2]《歇洛克奇案开场序》,吴俊《林琴南书话》第64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施蛰存《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1.导言》,上海书店1990年版
    [1]《论文偶记 初月楼古文绪论 春觉斋论文》第13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2]参见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第118-12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香钩情眼》(Antonine,1849)。可译为《安东妮》”。见俞久洪《林纾翻译作品考索》,《林纾研究资料》第421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致〈新青年〉编者书》,张若英《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第113页,上海书店1985年版
    [5]《复玉敬轩书》,张若英《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第122页,上海书店1985年版
    [1]高梦旦《书〈闽中新乐府〉后》:畏庐先生以为转移风气,莫如蒙养。因就议论所得,发为诗歌,俄倾辄就。季子先生为出资印行,名曰《闽中新乐府》。见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第127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林琴南“戒缠足诗”三首,引自姚灵犀《采菲录》第67-68页,上海书店1998年版
    [3]谢天振《译介学导论》第12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不如归序》:“余译书近六十种,其最悲者,则《吁天录》,又次,则《茶花女》,又次,则是书矣”。吴俊《林琴南书话》第93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如《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序》:“纾不通两文,然每听述者叙传中事,往往于伏线、接笋、变调、过脉处。以为大类哥古文家言”。吴俊《林琴南书话》第34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第49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王靖说:“林氏不审西文,藉门人口译,而能区其流派,评其优劣,无不中肯!使迭更九泉有知,当叹为中士之知己矣”(《英国文学史》86负,泰东,汉文本)。转引自寒光《林琴南》第77页,中华书局1935年版
    [2]“林纾通过《伊索寓言》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对比,开启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先河”。见郭延礼《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第224页,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林纾所做的中西文学比较,乃是无影响联系的平行比较,这从时间上看,远较今日风行世界比较文学届的‘美国学派'所倡导的平行研究要早得多”。见徐志啸《近代中外文学关系》第11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统计数字见王栻《严复集》第1583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沈禹钟《〈甲寅〉杂志“说林”之反响》,《申报》1926年1月25-27日
    [2]钱钟书《林纾的翻译》第50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贞文先生学行记》卷三第17页,世界书局1949年版
    [4]“伊藤问汉文高师,告以林琴南孝廉纾”。见宋开玉整理《桐城吴先生日记》第65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辛酉五月,余晤康长素于沪上,长素曰:‘足下奈何学桐城?'余笑曰:‘纾生平读书寥寥,左、庄、班、马、韩、柳、欧、曾外,不敢问津。于归震川则数周其集,方、姚二氏,略为寓目而已。'长素怃然。”见《震川集序》,《林琴南书话》第152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为民国更元,文章多途,特以俪体缛藻,儒林不贵,而魏晋、唐宋,驰骋文囿,以争雄长。大抵崇魏晋者,称太炎为大师,而取唐宋,则推林纾为宗盟云。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124,上海书店2004年版
    [3]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文集》(四)第34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4]“独其所为文,颇秘惜。然时时以为不足藏,催落如秋叶……日汲汲焉索其疵谬,时时若就焚者”。张僖《畏庐文集.序》,见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第136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钱钟书《林纾的翻译》,《七缀集》第9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6]梁启超说:“纾治桐城派古文,每译一书,辄‘因文见道',于新思想无与焉”。见《清代学术概论》第9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即goodbye的音译,意为“再见”,可见《钟乳骷髅》第二章
    [2]即icecream的音译,意为“冰淇淋”,见《玫瑰花》(上)第三章
    [3]即acre的音译,意为英亩,见《橄榄仙》第一章
    [4]即club的音译,见《彗星夺婿录》第十二章
    [5]见《欧战备闺梦》(上)第二章
    [6]见《盈盈一水》第一章
    [7]见《赂史》第一章
    [8]见《兴登堡成败鉴》第52页,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
    [1]曹聚仁《文坛五十年》第137页,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2]《闽中新乐府序》:畏庐子,二十六年村学究耳。目不知诗,亦不愿垂老冒为诗人也,故并其姓名佚之。《鹰梯小豪杰叙》:本非小说家,而海内知交咸目我以此,余只能安之而已。见《林琴南书话》第135、120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橡湖仙影》(下)第二十三章
    [4]《橡湖仙影》(中)第六章
    [5]《雾中人》(下)第七章
    [1]“伯爵及利莎咸愕即前视之,则野美纳也,而两目虽张似不见人,直梦魔耳(湖南人谓之沙魔)”,见《泰西古剧》(上)第36页,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
    [2]毕树堂《林琴南》,《人间世》30期,1935年6月20日
    [1]韩嵩文:「启蒙读本」:商务印书馆的《伊索寓言》译本与近代文学及出版业,作者:Michael Hill(韩嵩文),来源: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http://www.chinese-thought.org/whyj/004758_2.htm
    [2]李林波《中国新时期翻译研究考察:1981-2003》第11页,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谢天振《译介学》P25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转引自王宏志《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第22页,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2]甚至有人用翻译改写理论来重新梳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如赵文静《翻译的文化操控--胡适的改写与新文化的建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中国翻译研究的几个问题》,孔慧怡《翻译 文学 文化》第八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王宏志《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第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韩南《中国近代小数的兴起》第14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陈西滢《西滢闲话.妙论》第3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3]陈平原说:“林纾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后二十三章基本不动,前四章删节较多,主要删去一些作者的 感慨及拍卖场上大人、公爵的假正经、马克姐姐得遗产等无关大局的插曲”。见《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52页注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郭延礼说:“简要的说,《巴黎茶花女遗事》的删节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场面与过程的描写;二是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文字;三是亚猛叙述故事时的插话。”见《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第234页,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
    [1]《似曾相识的姑娘--晚清译者笔下的“茶花女”形象》,见孟华《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第180-206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沈庆会《论〈迦因小传〉的删节问题》,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四期
    [3]罗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论林译〈迦茵小传〉中女性形象的重构,见《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07年第2期;
    刘洪涛、刘倩《论林译小说〈迦茵小传〉中的创造性叛逆》,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编《牛津英国文学词典》第426页,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93年版
    [2]鲁迅《祝中俄文字之交》,《魏晋风度及其他》第45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高继海《英国小说史》第20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杨紫麟说:“这(指《迦因小传》)有点象《茶花女遗事》,不过茶花女是法国小说,这是英国小说,并且只有下半部。”见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172页,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
    [1]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172页,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
    [1]“前此十余年,包天笑译《迦因小传》,甫得下半部,读而奇之。寻从哈葛德丛书中,觅得全义,补译成书。寓书天笑,彼此遂定交焉,然实未晤其人”。见《包天笑〈留芳记〉弁言》,《林琴南书话》第172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寅半生《读〈迦因小传〉两译本书后》,见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22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上海文艺之一瞥》,《鲁迅与外国文学资料汇编》第161页,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1977年编
    [1]《上海文艺之一瞥》,见《鲁迅全集》第四卷第29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钱钟书《林纾的翻译》第26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魏易之女魏惟仪在怀念父亲的文章中说:“林的中文非常好,是桐城派的大师,但不识外文,全靠父亲口述。林先生不太了解译书必须忠于原文,不可随意窜改,往往要把自己的意思加进去,自然不免有时会与父亲发生争执;结果林先生总是顺从了父亲的意见,仅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眉批里。”魏惟仪《我的父亲--魏易》,转引自单德兴《翻译.介入.颠覆:重估林纾的文学翻译--以〈海外轩渠录〉为例》,见《文山评论》1卷4期(2000年10月)
    [2]韩南《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第143、145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然而才子+佳人的书,却又出了一本当时震动一时的小说,那就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迦茵小传》(H.R.Haggard:Joan Haste)。”见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魏晋风度及其他》第31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林琴南一日与人作雀戏,谋一副三台大牌,不意竟被上家拦合,致功败垂成。林大愤,时植岁寒,室中炉火甚炽,林遽投雀牌火中,旋又深悔之,自此遂不复作是戏。见《郑逸梅选集》(第三卷)第249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周作人《知堂回想录》第384页,香港三育图书馆有限公司1980年版
    [2]周作人《知堂回想录·翻译小说上》第163页,敦煌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3]周作人《关于鲁迅》第349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致蒋抑卮》,见《鲁迅全集》第11卷32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5]《致增田涉》,见《鲁迅全集》第13卷第47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1904年,鲁迅还在日本求学的时候,翻译了一本《北极探险记》,在1906年由蒋智由(观云,1865-1929)介绍到商务印书馆。1934年5月15日,鲁迅致杨霁云的信中曾经谈到《北极探险记》的事情:“我因为向学科学,所以喜欢科学小说,但年轻时自作聪明,不肯直译,回响起来真是悔之已晚。那时又译过一本《北极探险记》,叙事用文言,对话用白话,托蒋观云先生绍介于商务印书馆,不料不但不收,编辑者还将我大骂一通,说是译法荒谬。后来寄来寄去,终于没有人要,而且稿子也不见了。”
    [2]“有人认为,周氏兄弟第一本问世的译作,应是1907年的《红星佚史》(Henryk Sienkiewicz,Latarnik[The Lighthouse Keepe of Aspinwell]),但是,这篇小说全是周作人翻译的,鲁迅只译了AsamMickiewicz的Pan tadeusz中的16节诗。因此,在讨论鲁迅的翻译活动时,这不能算成是鲁迅的第一本译作”。见王宏志《重释信达雅--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第210页,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3]《域外小说集序》:“《域外小说集》为书,词致朴讷,不足方近世名人译本。特收录至审慎,移译亦期弗失文情。异域文术新宗,自此始入华土。”机锋所指,乃在林纾。
    [1]周振鹤《晚清营业书目》第372页,上海书店2005年版
    [1]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上)第277页,台湾龙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
    [1]赵景深《中国文学小史》第205页,上海光华书局1928年版
    [1]如第二十二章。“有人作歌,则阿治修声也。歌词之意,似自慰其心,口:‘汝须容忍,苦尽甘来矣。天下固有甘苦乘者,唯忍苦始能得苦'”。
    [2]如第十九章删除了弓与蛇的三次对唱
    [3]如第十四章没有翻译海伦所唱的七首歌,又如第二十五章,“希伦且行且歌,众女争出庙而遁”。
    [1]郑逸梅《稗品》,依花品为次序,首推“端庄”(林琴南),见魏绍昌《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第19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1]钱钟书《石语》第3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洁非《林琴南》,《申报》1936年10月15日
    [3]张俊才《林纾评传》第301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
    [1]《迦茵小传》,原载1951年3月11日《亦报》,见《周作人书话》第45页,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2]他还做了诗呢,起初我不知道,后来读梁任公的《饮冰室诗话》,却载有一则,今录如下:“十年不见吴君遂,一昨书丛狼籍中,忽一剌飞来,相见之欢可知也。相将小饮,席间出示近稿十数纸,读之增欷。顾靳不我畀,惟以别支题《迦因传》一首见遗,录此以记因果。诗云:万书堆里垂垂老,悔向人来说古今。薄酒最宜残烛下,暮云应作九州阴。旁行幸有娄迦笔,发喜难觅大梵心。会得言情头已白,鬑鬑相见久沉吟。”迦因传者,某君所译泰西说部,文学与《茶花女》相埒者也。见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227页,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其实这种诗的作者是夏曾佑,诗题为《积雨卧病读琴南迦茵小传有感》,诗句与这首略有出入。见《迦茵小传》第2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红星佚史.序》,见《红星佚史》第4页,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1]饯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M].第137页,世界书局1935年版
    [2]邹振环《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百种译作》[M].第216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年版
    [3]朱羲胄《春觉斋著述记》[M].(卷三)第1页,世界书局1949年版
    [4]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第49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郑振铎《林琴南先生》,见钱钟书等《林纾的翻译》[M].第12-13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6]郑逸梅《艺林散叶》,《郑逸梅选集》[M].(第三卷)第250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郑逸梅《林译小说的缺失》,见《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49-1979).小说卷》[M].第68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8]赵景深《中国文学小史》[M].第205页,上海光华书局1928年版
    [9]张若谷《异国情调》[M].第20页,世界书局1929年版
    [10]李伟《中国近代翻译史》[M]第254页,齐鲁书社2005年版
    [11]张佩瑶《西方主义的话语?-<黑奴吁天录>个案研究》[J].,《中外文学》第32卷第3期,2003年8月
    [12]张俊才《林纾著译系年》,见《林纾研究资料》[M].第612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3]张俊才《林纾评传》[M].第10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
    [14]张俊才《林纾评传》(修订版)[M].第94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
    [15]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M].第18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16]曾朴《致胡适书》[J].,载《真美善》第一卷第12号(1928年4月16日)
    [17]曾锦漳《林译小说研究》[J].,刊于《新亚学报》第7卷第2期-第8卷第1期,1966年8月-1967年2月
    [18]俞明震《觚庵漫笔》,见《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2》第239页,上海书店1994年版
    [19]俞久洪《林纾翻译作品考索》,见《林纾研究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0]俞久洪《林纾翻译作品考索》,《林纾研究资料》第421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1]叶至善、俞润民、陈煦《暮年上娱--叶吊陶、俞平伯通信集》[M].第41页,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2]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M].(第一卷)第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23]杨岂深《漫淡书名和人名的翻译》,《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M].P33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4]杨联芬《晚清至五网: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M].第118-12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薛绥之、张俊才《林纡研究资料》[M].第165-169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6]徐念慈《余之小说观》,《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2》P350页,上海书店1995年版
    [27]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第68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8]谢天振《译介学导论》[M].第12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3]吴文祺《林纾翻译的小说该给以怎样的估价?》,郑振铎、傅东华《文学百题》[M].第447页,上海书店1981
    [30]吴汝纶《答严几道》,见《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2》第676页,上海书店1990年版
    [31]吴俊《林琴南书话》[M].第119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2]沃丘仲子《近现代名人小传》(下)[M].第364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33]王栻《严复集》[M].第1583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34]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M].第113页,三联书店1998年版
    [35]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评传》[M].第87页,北平杏岩书屋1934年版
    [36]孙应祥《严复年谱》[M].P192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7]施蛰存《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1.导言》,上海书店1990年版
    [38]王萱《林纾的翻译及小说创作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第83页
    [39]邱炜萲《客云庐小说话》,阿英《晚清文学从钞.小说戏曲研究卷》第408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40]秦瘦鸥《小说纵横谈》[M].第175页,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41]钱钟书《译事三难》[A].,见罗新璋《翻译论集》[C]P23,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2]钱钟书《林纾的翻译》[M]第P18负,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43]钱钟书《林纾的翻译》[A].,《七缀集》[M].第88,P90,P92,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44]钱钟书《翻译术开宗明义》[A].,罗新璋《翻译论集》[C]第30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5]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M].第125页,第188页,上海书店2004年版
    [46]茅盾《直译.顺译.歪译》[A].,罗新璋《翻译论集》[C]第351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7]茅盾《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和革新<小说月报>的前后[A].》见《1897-1987商务印书馆九十周年--我和商务印书馆》[M].第150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48]马祖毅《中国翻译史》[M].(上)第148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9]马泰来《林纾翻译作品全目》[A].,见钱钟书等《林纾的翻译》[M].,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50]罗家伦《今日中国之小说界》[A].,见《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2》[C]第472页,上海书店1994年版
    [51]鲁迅《域外小说集.序》[C](1920);见
    [52]刘声木《苌楚斋随笔》[M].卷十第6页,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
    [53]林薇《百年沉浮-林纾研究综述》[M].P30页,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4]林纾《致汪康年》[A].见《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书信日记卷.1》[C]P121页,上:海书店1992年版
    [55]林纾《致蔡鹤卿书》[A].,张若英《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M].第102页,上海书店1985年版
    [56]林纾《兴登堡成败鉴序》[A].《林琴南书话》[M].第129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7]林纾《恨绮愁罗记.序》[A].,《林琴南书话》[M]第P88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8]林琴南“戒缠足诗”三首,引自姚灵犀《采菲录》[M].第67-68页,上海书店1998年版
    [59]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A].,舒芜等《近代文论选》[C](上)第15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60]梁启超《论译书》[A].,罗新璋《翻译论集》[C]第131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61]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A],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M].第33页,北京大学出版1989年版
    [62]连燕堂(连燕堂《林纾二题》[A].,见《近代文学史料》[M].第22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63]利玛窦《译<几何原本>引》[A].,罗新璋《翻译论集》[C]第91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64]李家驹《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M].第185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65]老舍《论翻译》[A].,《翻译研究论文集》[C](1949-1983)第131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
    [66]孔慧怡《亚洲翻译传统与现代动向》[M].第2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7]康有为《琴南先生写<万木草堂图>,题诗见赠赋谢》[A].: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喜剩灵光三绝笔,谁伤正则日行吟。唐人顽艳多哀感,欧俗风流所入深。多谢郑虔三绝笔,革堂风雨日批寻。《庸苦》[M].第1卷第7号(1912)
    [68]瞿秋白《鬼门关外的斗争》[A].,魏绍昌《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M].(上卷)P2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69]蒋英豪《林纾与桐城派、改良派及新文学的关系》[J].,《文史哲》1997年第1期
    [70]蒋瑞藻《小说考证》[M].第376页,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71]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M].第185页,华文出版社1989年版
    [72]林语堂《论翻译》[A].,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研究论文集》[C].(1894-1948)P262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
    [73]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M].第23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74]华蘅芳《地学浅释》序言[A].,黎难秋《中国科学翻译史》[M].第146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5]胡适《明日之学校》[A].,引自寒光《林琴南》[M].第66页,中华书局1935年版
    [76]胡孟玺《林琴南轶事》[A].,《福建文史资料选辑》[C](第五辑)第105,中图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1年版
    [77]胡怀琛《中国小说概论》[M].第121、122页,世界书局1934年版。
    [78]韩南《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M].第109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9]韩洪举《林译小说研究:兼论林纾自撰小说与传奇》[M].第41-4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80]韩迪厚《近代翻译史话》[M].,香港辰冲图书公司1969年版
    [81]寒光《林琴南》[M].第17、57、69页,中华书局1935年版
    [82]郭延礼《中西文化碰见撞与近代文学》[M].第224页,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3]郭延礼《中国前现代文学的转型》[M].第185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4]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第6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5]戈宝权《近四百年来中译<伊索寓言>史话》[A].,载刘靖之《翻译新论集--香港翻译协会二十周年纪念文集》[C],商务印书馆(香港)1991年版。
    [86]高梦旦《书<闽中新乐府>后》[A].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M].第127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7]傅雷《致林以亮论翻译书》[A].,刘靖之《翻译论集》[M].第74页注一,三联书店1985年版
    [88]丰华瞻《漫谈书名的翻译》[A].,《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M].第73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
    [89]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M].(上卷)第54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90]范烟桥《中国小说史》[M].第230、232页,苏州秋叶社1927年版
    [91]东尔《林纾与商务印书馆》[A].,《1897-1987商务印书馆几十周年--我和商务印书馆》[M].第542、543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92]单德兴《翻译.介入.颠覆:重估林纾的文学翻译--以<海外轩槊录>为例》[J].,《文山评论》第1卷4期(2000年)
    [93]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M].第143页,中华书局1931年版
    [94]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第1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5]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M].第16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6]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M].第3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97]陈建华《林纾与现代“小说”观念的形成》[A].,《人文东方--海外中国学肯研究论文集》[C]第46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98]包天笑《我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A].,《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我和商务印书馆》[M].第87页,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99]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M].第325页,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
    [100]《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A].,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M].P44页,北京大学出版1989
    [101]《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49-1979).小说卷》[M].第68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102]《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2》[M].第242页,上海书店1994年版
    [103]《致汪康年(一)》[A].,《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书信日记集1》[M].第121页,上海书店1992年版
    [104]《致<新青年>编者书》[A].,张若英《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M].第113页,上海书店1985年版
    [105]《贞文先生学行记》卷三[M].第12、35页,世界书局1949年版
    [106]《张元济日记》[M].第91、102、233、265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07]《玉楼花劫》(前编)(上)[M].第41页,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
    [108]《英国文学史》[A].86页,泰东,汉文本。转引自寒光《林琴南》[M].第77页,中华书局1935年版
    [109]《英国大侠红蘩露传》[M].(下)第9页,商务印书馆1908年版
    [110]《严复集(三)书信》[M].第547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11]《兴登堡成败鉴.序》[A].说“余不事译著,可一年矣”,见吴俊《林琴南书话》[M].第129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2]《新中国未来记》绪言[A].,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M].第3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13]《歇洛克奇案开场序》[A].,吴俊《林琴南书话》[M].第64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4]《晓斋遗稿》的诗作可见林怡、卓希惠《处困还期得句工--近代著名翻译家王寿昌及其<晓斋遗稿>》[J].,《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第02期
    [115]《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序》[A].《林琴南书话》[M].第34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6]《闽中新乐府.序》[A].,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第102页,福建人民出版色1982年版
    [117]《茅盾译文选集》序[A].,罗新璋《翻译论集》第518,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18]《论文偶记 初月楼古文绪论 春觉斋论文》第13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119]《旅行述异》(下)[M].第9页,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
    [120]《林纾冤锥事件簿》[M].第14页,清末小说研究会2008年版
    [121]《林纾前期译书思想管窥--谈“林译小说”序跋札记》[A].:见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 资料》[M].第387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22]《林氏弟子表》[M].第49页,世界书局1949年版
    [123]《冷红生传》见《畏庐文集》[M].,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
    [124]《滑稽外史》[M].(卷六)第69页,商务印书馆1907年版
    [125]《黑奴吁天录.跋》[A].,吴俊《林琴南书话》[M].第5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6]《复王敬轩书》[A].,张若英《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M].第122页,上海书店1985年版
    [127]《狄更斯评论集》[M].序及第189、270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128]《春觉斋著述记》卷二[A].,见《林畏庐先生学行谱记四种》,上海世界书局1949年4月版
    [129]《不如归序》《林琴南书话》[M].第93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0]《<迦茵小传>与林纾的古文翻译》[J].,《中山大学学报论从》1996年第3期
    [131]《(林纾)致汪康年(二)》[A].,见《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书信日记集一》[M].第122页,上海书店1992年版
    [132]韩伟表《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论》[M],齐鲁书社2006年版
    [133]Henry Rider Haggard,"She"[M].,Oxfor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34]Henry Rider Haggard,"King Solomon's Mines"[M].,Wordsworth Edition Limited,1998
    [135]《translation history culture::A source book》[M].,Andre' lefevere,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136]徐志啸《近代中外文学关系》[M].第11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7]《红星佚史》[M].,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138]《金梭神女再生缘》[M].,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