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美国对华遏制战略与“东突”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界,周边邻国多达八个,占中国陆地边境线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陆地边境线最长的省份。就地理位置来看,新疆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新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通道;就资源来看,新疆拥有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各种矿产资源;就社会发展来看,新疆的社会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国国内的共同富裕,还关系到与邻国的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与文化交流;就国际形势来看,是实现上海合作组织以保护中亚和平与稳定的重要风向标。由此可见,对一国国内的事务而言,新疆是重要的;对国际而言,新疆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冷战后,新疆周边不断扩大的“三股势力”给中国新疆的安全和稳定带来威胁。随着近几十年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国际安全、恐怖问题不断凸显,新疆周边地区越来越多的民族、宗教问题影响到我国的边境安全与稳定。“9·11”事件后,美国名正言顺地进入中亚地区,并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建立军事基地,这使俄罗斯的中亚战略受到威胁,二者展开地区争夺。作为紧邻中亚的新疆地区,也面临威胁。同时,美国对新疆分裂分子从原来的幕后支持变为前台支持;利用“人权”、“自由”、“民族”与“主权”等问题捏造谎言,从经济、舆论、政治、法律上支持新疆“东突”分裂势力,为他们提供分裂“依据”、制造国际声势;组织智囊团,发行出版物,篡改新疆历史与事实,混淆视听,玷污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向分裂势力提供理由。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纵观目前学术界对新疆民族问题的研究成果,相对缺乏的就是基于民族理论的专业研究。作者于波士顿大学访学期间接触并学习了美国的《新疆工程》。基于这两点,本文以《新疆工程》为例,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为理论支撑,对新疆的问题做出系统的研究,揭露美国为掌控世界格局服务自身利益而在新疆问题上的不轨图谋。以在理论上开拓新的研究视角;实践上准确把握中美关系走向,为我国制定对美政策提供依据,为中国的反分裂主义和边疆稳定提供方向。
     本文共分为绪论部分和正文,共七部分。绪论部分,指出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目标与内容,以及相关的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如下:
     第一章以美国的《新疆工程》为主要内容。首先从政治和经济、国际政治、军事和安全三个方面介绍了美国《新疆工程》产生的原因。第二和第三节则分别阐述了《新疆工程》中的“新疆历史”和“新疆人权”因素,并否定中国拥有新疆的合法性,挑战所谓的新疆“人权”。
     第二章考察了“东突”问题与《新疆工程》的关系。首先考察了“东突”分裂势力的历史演变,指出其分裂目的。其次,考察了“新疆问题”、“东突”问题以及《新疆工程》之间的关系,指出《新疆工程》、捏造出来的“新疆问题”与“东突”为同工异曲之作,目的都为分裂新疆。再次,文章从六个方面将《新疆工程》和“东突”思想体系进行对比,指出二者的一致性。
     第三章研究美国《新疆工程》战略遏制中国的理论与企图。主要从美国《新疆工程》所折射出的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两方面进行理论研究,揭示美国《新疆工程》分裂中国的理论基础和意识形态基础,在此基础上揭示其通过言论为在新疆问题上制造事端,进而遏制中国的和平发展,以实现其自身发展、维护自身利益的真正目的。
     美国《新疆工程》战略遏制中国的机制与特点为第四章内容。首先研究了美国破坏新疆稳定、国家安全的主要手段;其次研究了美国《新疆工程》与“东突”问题两者相互作用下,使新疆问题扩散;这种现象对新疆乃至整个国家都是不利的。同时,还指出这一现象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第五章,文章意在指出美国通过《新疆工程》战略遏制中国的策略及其造成的危害。
     面对美国的对华遏制战略,面对国际分裂势力在的不轨图谋,我们该如何未雨绸缪,防止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防止美国的遏制战略带来的危害,作者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提出浅薄对策建议。这是本文最后章节的内容。
Located in very northwest China, with eight neighboring countries, Xinjiang accounts for1/4of its land board. It is an important gateway for China's opening to the west for its landscape, a necessary channel of the new Eurasian Continental Bridge, and a place with rich resource, such as coal, oil, natural gas and other mineral resource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prosperity of China, but also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e and cultural exchange among neighboring n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Xinjiang plays a sign role in realizing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to protect peace and stability in central Asia. Hence, Xinjiang is significant to its domestic affairs, immeasurable to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s well.
     After the cold war, the expansion "three forces" around Xinjiang threatened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that place. With the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nd terrorism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At that time, ever-growing issues related with ethnic and religion in Xinjiang had a bad influence on the border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China. American began an ear to help the issues in Central Asian with a reasonable reason after "9·11" incident. They established military bases in Uzbekistan, Kyrgyzstan and Tajikistan, which threatened the Central Asian strategy of Russia and resulted in the competition for more regions. Xinjiang was in threat as well. Meanwhile, the U.S. changed its role in supporting Xinjiang separatist forces------from original behind-scenes support to front desk support. To created fabricated-separation "evidence" and international momentum, they back them in economy, public opinion, politics and law by the theories of "human rights","freedom","nation" as well as "sovereignty". At the same time, they publicize books written by think tank to tamper the history and facts of Xinjiang, tarnishing the image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viding reasons for the separatist forces.
     Ethnic issue is one part of all social-development issues, which is a fundament perspective of Marxist-Leninist theory on ethnic problems. Compared with the research work on ethnic problems in Xinjiang, achievements based on that theory is less. While, the author knew and had a study of American "Xinjiang Project" when she was a visiting scholar at Boston University in U.S. For these two reasons, the writer does a systematic study on Ameirican's attitude through their "Xinjiang Project"---to serve their own interest through controlling the world pattern. To achieve that purpose, the perspective of "Xinjiang Project" and the theory mentioned above as well as Minzu Policy formulated by China's Communist Party will be applied. At last, the author is looking forward enriching research angles in theory,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Sino-U.S. relation in practice, for providing a basis for China's American policy and directing the China's anti-separatism for broderland stability.
     The paper includes introduction and body. The former focuses on research background, meaning, goals, and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method. The later as follows:
     In Chapter I,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American "Xinjiang Project". On the one hand, the author studies the reasons for putting forward American "Xinjiang Project" from three aspects, ranging from politics and economy,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military as well as securi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Xinjiang is illegally belong to China and there is no "human rights" in Xinjiang, which is based on fabricating Xinjiang history and improper description of "human rights" in Xinjiang.
     The author puts emphase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East Turkistan" issue and "Xinjiang Project" in Chapter Ⅱ. Firstly,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East-Turkistan" separatist forces will be examined for pointing out their separation aim. Secondly, the author will explain the relation among "Xinjiang problem","East Turkistan" issue and "Xinjiang project" to figure out that these three different groups have the same aim-to separate Xinjiang from China. Thirdly, the author studies the same purpose between the ideology systems of "Xinjiang Project" and "East Turkistan" by comparison.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third chapter will be the containment theory toward China in American "Xinjiang Project"and its attempt. The author studies from two aspects implied, nationalism and ideology, to reveal its separation foundation, through which U.S. makes troubles on Xinjiang issues, furthermore, to realize their own development and interest at the cost of containing China's peacful development.
     In the forth chapter, there is a detail analysis on the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ainment strategy toward China in American "Xinjiang Project". The main instruments, destroying stability of Xinjiang and nation security, are examined. Meanwhile,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diffusion of Xinjiang problems affect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merican "Xinjiang Project" and "Eastern Turkistan" issue. This does do harm to Xinjiang as well as the whole country.
     In chapter V, the author points out American's policy in containing China within "Xinjiang Project" and the harm it resulted in.
     Confronting American's containment strategy toward China and dirty hanky-panky from international separatist forces, the author tries to provide appropriate sugg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omestic and abroad to previously pretend the endanger from the two. T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last chapter.
引文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123
    ② Ibid, P 127.
    ③ 袁智兵:“新干涉主义‘新’在哪里”,《人民日报》[N],1997年7月29日,第六版。
    ④ 邱恩田主编:《北约:从冷战到热战》[M],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264页。
    ① 李捷,王婷婷:“疆独”、“藏独”的国际化路径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0第2期,第10~17页。
    ② 徐黎丽:“东突“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治稳定咨询报告[内部资料][M],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004年,第182页。
    ① 刘卫东:“东突”问题中的美国因素[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1-5页。
    ② 罗会钧:中国和平崛起与中美战略关系[J],《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10期,第53页。
    ① 朱成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势[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页。
    ② Johen Mearsheimer, The Trad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M], New York,2001, P 29.
    ② [美]理查德·伯恩斯坦,罗斯·芒罗著,隋丽君,张胜芳和任美芬译:即将来到的美中冲突[M],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43到44页。
    ④ 同上,第179页。
    ⑤ [美]理查德·伯恩斯坦,罗斯·芒罗著,潘忠歧译:即将来到的美中冲突[J],《国际关系问题》,第11页。
    ⑥ [美]理查德·伯恩斯坦,罗斯·芒罗著,隋丽君,张胜芳和任美芬译: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M],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401页。
    ① 楚树龙:《冷战后中美关系的走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6-77页。
    ② [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中国相处》[J],《国家利益》[M],2000年(春季号)。
    ③ 新华社东京电,1996年6月11日。
    ④ 朱成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势》[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页。
    ⑤ 法新社香港电,1995年11月6日。
    ① [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主义的困惑[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② Robert Keohane:After Hegemony. Cooperati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Princeton Univeristy Press,2005, P 53.
    ③ [美]班宁·加勒特:注定成为伙伴[N],南华早报,2004年2月20日:参考消息,2004年3月16日。
    ④ 新华社华盛顿讯,1997年6月14日。
    ⑤ [美]迈克尔·斯温,阿什利·特利斯:中国大战略[M],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① 邢爱芬:自决权问题新探---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法理依据[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4期,第81-85页。
    ② http://wenku.baidu.com/view/6f43c38c84868762caaed53a.html。
    ③ http://baike.baidu.com/view/2060973.htm.
    ④ 邢爱芬:自决权问题新探---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法理依据[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4期,第81-85页。
    ④ Harold S. Johnson:Self-Determination Within the Community of Nations [J],参见:《法学研究》,1997年第3期。
    ① Cassese:Self-Determination of Peoples:A Legal Reappraisal,转引自《法学研究》,1997年第3期。
    ②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28.
    ③ Ibid, P 28-29.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29.
    ② Ibid, P 36.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34-35.
    ② Ibid, P 57-58.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3.
    ② Ibid, P 329.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329.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347.
    ② 潘志平,王鸣野,石岚:“东突”的历史与现状[M],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页。
    ③ 同上,第183页。
    ① [美]L.亨金:权利的时代[M],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66页。
    ② 王虎华:论国家主权与国际人权的辩证关系阴,《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第16-25页。
    ③ [美]安德鲁·内森,罗伯特·罗斯著,柯雄译:长城与空城计[M],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页。
    ① 潘志平,王鸣野,石岚:“东突”的历史与现状[M],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81页。
    ② 郝雨凡,张燕冬:无形的手[M],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178页。
    ① 潘志平,王鸣野,石岚:“东突”的历史与现状[M],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183页。
    ② 李捷,王婷婷:“疆独”、“藏独”的国际化路径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第10-17页。
    ③ 刘卫东:“东突”问题中的美国因素[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1-5页。
    ① 刘卫东:“东突”问题中的美国因素[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1-5页。
    ②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245.
    ③ 郭正礼: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疆民族关系的对策研究[M],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3页。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323.
    ② 郭正礼: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疆民族关系的对策研究[M],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3页。
    ③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147.
    ① 郭正礼: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疆民族关系的对策研究[M],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82页。
    ②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173.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260.
    ② 郭正礼: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疆民族关系的对策研究[M],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182页。
    ① 杨鸿玺:关于“东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载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l,中国世界民族学会,2004年,第1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新疆工作文献选编(1949-2010)[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727页。
    ② 潘志平,王鸣野,石岚:“东突”的历史与现状[M],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7-28页。
    ② 穆斯塔发·本·默罕默德艾玛热编,宝文安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
    ③ 穆罕默德·伊克巴尔(1877-1938年),出生于今天的巴基斯坦旁遮普。他以宗教的虔诚、诗人的浪漫、哲人的智慧成为19和20世纪之交的伊斯兰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泛伊斯兰政治的哈里发制度不合时宜,是一种陈腐的观念,但他还是坚持基于共同信仰之上的全世界穆斯林团结有着积极意义。以上参见潘志平,王鸣野,石岚:“东突”的历史与现状[M],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页。
    ④ 潘志平,王鸣野,石岚:“东突”的历史与现状[M],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⑤ 同上,第41页。
    ⑥ 《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第322页。
    ① 潘志平、王鸣野,石岚:《“东突”的历史与现在》[M],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② 杨鸿玺:《关于“东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载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中国世界民族学会,2004年,第1页。
    ① 潘志平,王鸣野,石岚:“东突”的历史与现状[M],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40-41页。
    ① 杨鸿玺:关于“东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载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中国世界民族学会,2004年,第1页。
    ②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21.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6.
    ① Freaderick starr(editor):Xinjiang:Chian's Muslim Borderland,M.E.Sharpe;Armonk,New York;Lond EnEngland,2004,P 48.
    ② Ibid.P 101.112.
    ③ Ibid.P 112
    ④ Ibid,P230.231.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262.
    ② Ibid. P 262.
    ③ Ibid. P 263.
    ④ Ibid. P 246.
    ⑤ Ibid, P 275.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300.
    ② Ibid, P 319.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389-390.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392.
    ② Ibid, P 396.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349.
    ① 李琪:“东突”分裂主义势力的思想体系和基本特征[J],《西北民族论丛》,2004年第3期,第46-126页。
    ② 潘志平:新疆的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历史与现状的考察[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3期,第46-126页。
    ③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348.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349.
    ①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课题组:从理论——战略高度审视与应对当今国际国内民族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9年第12期,第20-22页。
    ② 杨泓玺:关于“东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中国世界民族学会,2004年,第4页。
    ① 简明社会科学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7页。
    ② 韩锦春,李毅夫:汉文“民族”一词的出现及其初期使用情况[J],民族研究,1984年第2期,第39页。
    ③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the Sixth Edition), Database Righ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P 1892.
    ④ 《斯大林全集》(第2卷)[C],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94页。
    ①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the Sixth Edition), Database Righ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P1893.
    ② Ibid, P 870.
    ③ Ibid, P 2152.
    ④ 朱伦:走出西方民族主义古典理论的误区[J],《世界民族》,2000年,第2期,第7页。
    ④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the Sixth Edition), Database Righ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年版,第2444页。
    ① 潘志平: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页。
    ② 同上,第141页。
    ① 陈永龄:《民族词典》[Z],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1页。
    ②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译:民族-国家与暴力[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41~147页。
    ③ 李红杰:由自决到自治[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① 朱伦:走出西方民族主义古典理论的误区[J],《世界民族》,2000年第2期,第1-12页。
    ②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39页。
    ③ 王建华,熊坤新:世界民族问题作用机制的范式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第10-17页。
    ④ 列宁全集(第25卷)[C],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25页。
    ⑤ 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705页。
    ⑥ 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58页。
    ① 潘志平: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5页。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329-330.
    ② Ibid, P 23.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322-325.
    ② Ibid, P 356.
    ① [英]约翰·洛克: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M],出自《论政府》(下篇),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471-480页。
    ① 董云虎,刘武萍:世界人权约法总览[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2页。
    ② 潘志平: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页。
    ③ 同上,第159-160页。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册)[M],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13页。
    ⑤ 列宁全集(第7卷)[C],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0页。
    ① 列宁全集(第2卷)[C],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1页。
    ② 列宁选集(第2卷)[C],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84页。
    ③ 列宁全集(第32卷)[C],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69-370页。
    ④ 潘志平: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页。
    ① 法学教材编辑部《国际法》编写组:国际法[M],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第63页。
    ② Auguest Heckscher, The Politics of Woodrow Wilson Selections from his Speeches and Writings,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Publishers,1956, P 252.
    ③ 齐世荣: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M],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9页。
    ① 亨利·斯蒂尔:美国历史文献(第二卷——1998年以后)[M],1973年版,第137-143页。唐济生,威尔逊“第四点”与美国外交[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学刊),1989年第3期,第27页。
    ② 潘志平: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页。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5.
    ② Ibid, P 244.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255-256.
    ② Ibid, P 262.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263.
    ② Ibid. P 263.
    ③ Ibid, P 263.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357.
    ①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M],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161页。
    ② Lester B. Pearson, Democracy in World Polit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5, P 82-83.
    ②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M],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页。
    ①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M],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233页。
    ① 徐国琦:塞缪尔·P·亨廷顿及其“文明冲突论”[J],《美国研究》,1994年第1期,第108页。
    ②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nn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323.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340.
    ② Ibid, P 198.
    ① Freaderick StaiT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214.
    ① [德]孔汉思,库舍尔著,何广沪译: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9页。
    ② 同上,第12页。
    ③ 徐化影:对“普世价值”的哲学探析[J],《学习时报》,2008年10月13日,第3版面。
    ①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求是》,2008年12月5日。
    ② 侯惠勤:“普世价值”理论误区和实践危害[J],《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11月17日,第2期(2008-11-17-2)。
    ③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227.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nn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228.
    ② Ibid, P 159.
    ③ Ibid, P 160.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308.
    ② Ibid, P 120.
    ③ 俞可平:全球化与国家主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① 毛瑞:对自由主义“人权高于主权”理论的分析与批判[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6页。
    ② 张晓玲:“人权高于主权论”评析[J],《红旗文稿》,2000年第2期,第28-29页。
    ③ 列宁选集(第2版第2卷)[C],第853页,509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第39卷,第84页。
    ③ 董云虎:论国际关系中的人权与主权关系——兼驳“人权高于主权”谬论[J],《求是杂志》,2006年第6期,第23页。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nn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304.
    ① Jean Calvin, John T. Mcneill and Lewis Battles: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The Westminster Press, 1960, P 926.
    ② [美]w.布莱福特著,王军伟译,“五月花号公约”签订始末[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③ 约翰·斯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M],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0页。
    ②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③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149.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57.
    ② Ibid, P 350.
    ③ Ibid, P 224-225:“这种情况”是指边境开放的最初受益者为新疆穆斯林,后期则为汉族商人。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nn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319.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nn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289.
    ② Ibid, P 293-294.
    ③ Ibid, P 294.
    ④ Ibid, P 294.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170.
    ② 陈兼:革命与危机的年代——大跃进和中国对外政策的革命性转变[J],李丹慧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M]第7辑,世界中是出版社,2008年版,第96页。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nn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374.
    ② Ibid, P 222.
    ① 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队编:2012年新疆调查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
    ②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377.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nn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341.
    ①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P 117.
    ② Ibid,P114.
    ③ Ibid, P 115-116.
    ① [美]J.Nye著,潘忠歧,谭晓梅译,冷战后的冲突[J],《现代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7年第2期,第12页。
    ① 张秀明:新疆反分裂斗争和稳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64页。
    ① 张秀明:新疆反分裂斗争和稳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62页。
    ① 张秀明:新疆反分裂斗争和稳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8-79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1卷)[C],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0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新疆工作文献选编(1949-2010)[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67页。
    ③ 刘迺强:内乱裂变[N],载《信报》,2001年4月17日。
    ① 许新等,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1年版,第344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新疆工作文献选编(1949-2010)[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05页。
    ③ [美]布热津斯基:苏联民族问题的政治含义(汉译文)[J],《民族译丛》,1989年第2期。
    ④ 参见:许新等: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1年版,第346页。
    ⑤ 潘志平,王鸣野,石岚:“东突”的历史与现状[M],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页。
    ⑥ 张秀明:新疆反分裂斗争和稳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⑦ [N]美国纽约:《时代周刊》,1993年10月。
    ① [美]塞缪尔·亨廷顿:《美国的国家利益受到忽视》[J],《外交》,1997年第10期。
    ② [N]华尔尔街日报,1999年5月26日。
    ③ [N]香港:亚洲周刊,2001年4月9日。
    ④ 张秀明:新疆反分裂斗争和稳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新疆工作文献选编(1949-2010)[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30-431页。
    ②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 P 2004。
    ③ 潘志平,王鸣野,石岚:“东突”的历史与现状[M],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页。
    ④ 李捷,王婷婷:“疆独”、“藏独”的国际化路径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① 张秀明:新疆反分裂斗争和稳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页。
    ① 张秀明:新疆反分裂斗争和稳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页。
    ② 同上,第172页。
    ③ 同上,第166页。
    ① 潘志平,王鸣野,石岚:“东突”的历史与现状[M],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64页。
    ① 谢卫东:“东突”的恐怖主义实质[J],国际论坛,2002年第4卷第4期,第23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新疆工作文献选编(1949-2010)[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729页。
    ③ 同上,第338页。
    ④ 徐黎丽:“东突”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治稳定咨询报告(内部资料)[M],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004年,第175页。
    ① 丁建伟,赵波主编:《近代以来中国西北边疆安全问题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453页。
    ② 孙先伟,翟金鹏:“东突”恐怖主义活动发展特点及防范打击对策[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21-26页。
    ③ 张秀明:新疆反分裂斗争和稳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页。
    ① [沙特]萨利哈·福礼尼:适合时代的呼图白集[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81页。
    ①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中心: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怖斗争[C],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② 参见《新疆“东突”恐怖主义再现》[J],《新闻周刊》,2001年第43期。
    ③ 谢卫东:《“东突”的恐怖主义实质》[J],外交学院1998年硕士论文。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6卷)[C]。
    ① 穆夫提,伊斯兰教教职称谓,意思是“教法说明人”。阿拔斯王朝时期正式设立的官职。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新疆工作文献选编(1949-2010)[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729页。
    ① 张秀明:新疆反分裂斗争和稳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4页。
    ② 胡联合:当代世界恐怖主义与对策[M],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7页。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新疆工作文献选编(1949-2010)[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736页。
    ④ 孙鹏,罗文龙:关于“东突”恐怖主义及其对策的探析[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3.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08年12月5日。
    4.江泽民文选(第1卷)[C]。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人民出版社,195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C]。人民出版社,197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C]。人民出版社,1963。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C]。人民出版社,196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C]。人民出版社,1972。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C]。人民出版社,1979。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人民出版社,1972。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人民出版社,1995。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人民出版社,1958。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人民出版社,1972。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人民出版社,1995。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人民出版社,1958。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人民出版社,1972。
    19.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C]。人民出版社,1965。
    20.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2卷)[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21.列宁全集(第7卷)[C]。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2.列宁全集(第2卷)[C]。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3.列宁全集(第32卷)[C]。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24.列宁全集(第20卷)[C]。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25.列宁全集(第23卷)[C]。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26.列宁全集(第25卷)[C]。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7.列宁全集(第28卷)[C]。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8.列宁选集(第2卷)[C]。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9.斯大林全集(第2卷)[C]。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30.斯大林全集(第12卷)[C]。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31.邓小平文选(第1卷)[C]。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2.邓小平文选(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美]安德鲁·内森,罗伯特·罗斯著,柯雄译:长城与空城计[M],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2.[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译:民族-国家与暴力[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3.陈兼:《革命与危机的年代——大跃进和中国对外政策的革命性转变》,李丹慧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M]第7辑,世界中是出版社,2008年版。
    4.楚树龙:冷战后中美关系的走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丁建伟,赵波主编:近代以来中国西北边疆安全问题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6.东方晓:伊斯兰与冷战后的世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7.董云虎,刘武萍:世界人权约法总览[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8.法学教材编辑部《国际法》编写组:国际法[M],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
    9.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队编:2012年新疆调查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
    10.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11.郭正礼: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疆民族关系的对策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郝雨凡,张燕冬:无形的手[M],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13.[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14.亨利·斯蒂尔:美国历史文献(第二卷——1998年以后)[M],1973年版。
    15.胡联合:当代世界恐怖主义与对策[M],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16.金宣久:伊斯兰教与世界政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17.[德]孔汉思,库舍尔著,何广沪译: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8.[美]理查德·伯恩斯坦,罗斯·芒罗著,隋丽君,张胜芳和任美芬译:即将来到的美中冲突[M],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19.李红杰:自决到自治[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0.刘汉太等:为了至高利益——中国打击“东突”报告[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1.马曼丽,张树青:跨国理论问题综论[M],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22.[美]迈克尔·斯温,阿什利·特利斯:中国大战略[M],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23.[埃及]穆斯塔发·本·默罕默德艾玛热编,宝文安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潘志平: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5.潘志平,王鸣野,石岚:“东突”的历史与现状[M],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26.齐世荣: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M],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7.邱恩田主编:《北约:从冷战到热战》[M],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28.[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M],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29.[沙特]萨利哈·福礼尼:适合时代的呼图白集[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30.[美]W.布莱福特著,王军伟译,“五月花号公约”签订始末[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1.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32.谢卫东,王亚丽:“东突”的恐怖主义实质国际论坛,2002年5月。
    33.许新等: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1年版。
    34.俞可平:全球化与国家主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5.[英]约翰·洛克: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M],出自《论政府》(下篇)[M],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36.约翰·斯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M],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37.张秀明:新疆反分裂斗争和稳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新疆工作文献选编(1949-2010)[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39.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册)[M],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40.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中心: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怖斗争[C],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41.朱成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势[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美]布热津斯基:苏联民族问题的政治含义(汉译文)[J],《民族译丛》,1989年第2期。
    2. Cassese:Self-Determination of Peoples:A Legal Reappraisal,转引子《法学研究》,1997年第3期。
    3.董云虎:论国际关系中的人权与主权关系——兼驳“人权高于主权”谬论[J],《求是杂志》,2006年第6期。
    4.韩锦春,李毅夫:汉文“民族”一词的出现及其初期使用情况[J],《民族研究》,1984年第2期。
    5. Harold S. Johnson:Self-Determination Within the Community of Nations [J],参见:《法学研究》,1997年第3期。
    6.侯惠勤:“普世价值”理论误区和实践危害[J],《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第2期。
    7.[美]J.奈著,潘忠歧,谭晓梅译:冷战后的冲突[J],《现代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7年第2期。
    8.金炳镐,青觉:《论民族关系理论体系》[J],中南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 期。
    9.雷振扬:《民族利益与民族关系初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0.李捷,王婷婷:“疆独”、“藏独”的国际化路径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11.李琪:“东突”分裂主义势力的思想体系和基本特征[J],《西北民族论丛》,2004年第3期。
    12.厉声:“东突厥斯坦”迷梦[J],《世界知识》,2001年第22期。
    13.刘卫东:“东突”问题中的美国因素[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4.[美]Louis Henkin著,信春鹰译:权利的时代[M]。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15.罗会钧:中国和平崛起与中美战略关系[J],《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10期。
    16.毛瑞:对自由主义“人权高于主权”理论的分析与批判[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7.潘志平:新疆的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历史与现状的考察[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3期。
    18.[美]塞缪尔·亨廷顿:美国的国家利益受到忽视[J],《外交》,1997年第10期。
    19.孙鹏,罗文龙:关于“东突”恐怖主义及其对策的探析[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20.孙先伟,翟金鹏:“东突”恐怖主义活动发展特点及防范打击对策[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21.唐济生:威尔逊“第四点”与美国外交[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学刊)1989年第3期。
    22.王虎华:论国家主权与国际人权的辩证关系[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23.王建华: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美国民族理论与政策评析[D]。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2011。
    24.王建华,熊坤新:世界民族问题作用机制的范式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
    25.谢卫东,王亚丽:“东突”的恐怖主义实质[J],国际论坛,2002年第4卷第5期。
    26.邢爱芬:自决权问题新探---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法理依据[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4期。
    27.熊辉银:影响当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J],《新疆社会经济》,1996年第3期。
    28.徐国琦:塞缪尔·P·亨廷顿及其“文明冲突论”[J],《美国研究》,1994年第1期。
    29.徐化影:对“普世价值”的哲学探析[J],《学习时报》,2008年10月13日,第3版面。
    30.杨鸿玺:关于“东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载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中国世界民族学会,2004年。
    31.张晓玲:“人权高于主权论”评析[J],《红旗文稿》,2000年第2期。
    32.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课题组:从理论—战略高度审视与应对当今国际国内民族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9年第12期。
    33.朱伦:走出西方民族主义古典理论的误区[J],《世界民族》,2000年第2期。
    1. Auguest Heckscher, The Politics of Woodrow Wilson Selections from his Speeches and Writings,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Publishers,1956.
    2. Jean Calvin, John T. Mcneill and Lewis Battles: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The Westminster Press,1960.
    3. Johen Mearsheimer, The Trad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2001.
    4. Lester B. Pearson, Democracy in World Polit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5.
    5. Freaderick Starr (editor):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 England,2004.
    1.理查德·伯恩斯坦,罗斯·芒罗著,潘忠歧译:即将来到的美中冲突[J],《国际关系问题》。
    2.[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中国相处[J],《国家利益》[美],2000年(春季号)。
    1.[美]班宁·加勒特:注定成为伙伴[N],南华早报,2004年2月20日;参考消息,2004年3月16日。
    2.新华社华盛顿讯[N],1997年6月14日。
    3.刘迺强:内乱裂变[N],载《信报》,2001年4月17日。
    4.香港:亚洲周刊[N],2001年4月9日。
    5.《新闻周刊》[N],2001年第43期。
    6.袁智兵:“新干涉主义‘新’在哪里”,《人民日报》[N],1997年7月29日,第六版。
    1.[N]华尔尔街日报,1999年5月26日。
    2.[N]美国纽约:《时代周刊》,1993年10月。
    3.[N]新华社华盛顿讯,1997年6月14日。
    4.《奥巴马就职演说全文》[N],2009年1月20日,来源于美国参考网:http://www.american.gov/st/usg-chinese/2009/January/20090120132232abretnuh0 .422497.html。
    1. http://wenku.baidu.com/view/6f43c38c84868762caaed53a.html。
    2. http://baike.baidu.com/view/2060973.htm。
    3. U.S. China Stand Against Ternorism[EB/OL]:http//vww.whitehouse gov/nes/releases/2001/10/20011019-4. Htnll 1tty。
    4.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critical2/23/20020201/10203657.html。
    5. http://uighurbiz.net/bbs/viewthread.php?tid=119744。
    6. http://uighurbiz.net/bbs/viewthread.php?tid=119744。
    7. http://bic.cass.cn/info/Arcitle_Show_Study_Show.asp?ID=2232&Title=%C3%F1 %D7%E5%D7%D4%BE%F6%C8%A8%B5%C4%D0%C2%D2%E9&strNaviga tion=%CA%D7%D2%B3-%3E%BF%BC%B2%EC%D1%D0%BE%BF-%3E% D5%FE%D6%CE。
    8. http://www.un.org/zh/documents/charter/chapterl.shtml o
    9. http://news.sina.com.cn/world/9905/050316.html。
    10. 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2013/0304/c70731-20668598.html。
    11.“东突’恐怖组织大揭密[EB/OL],新华网[2004-0309].http:// jczs.sina.com.cn/2004-03-09/1626186639.html。
    12.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2/Oct/216400.htm。
    13. http://www.chinanews.com/n/2003-01-12/26/262701.html.
    14. 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9/07-15/1775361.shtml。
    15.http://stock.591hx.com/article/2012-05-15/0000495238s_1.shtml。
    1.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2.陈永龄:民族词典[Z],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简明社会科学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
    4.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the Sixth Edition), Database Righ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