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学校制度的个案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以制度变革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制度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学校制度质量的好坏影响着其德育功能发挥。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深入一所民办学校日常生活中,从制度的角度来思考学校德育问题,揭示学校制度的状况,分析学校制度的过程、机制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为人们反思当前学校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造学校制度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德育功能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学校是一种制度性存在,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性活动。就H校而言,学校制度数量巨大,一方面是因为制度是适应学校问题解决而产生的;另一方面,偏狭的制度化管理思维和作秀式的制度建设也导致学校制度在数量上急剧增长。学校的人事制度、工资制度和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是学校的核心制度,它们主要解决了H校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壮大的问题。通过对学校制度的观察和对制度文本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学校制度存在着价值追求存在偏差、结构不合理、语言不严谨、神仙制度与无赖制度并存、制度制定密度高、变化速度快等问题。
     学校制度的制定过程是一个缺乏程序正义的过程,存在着缺乏明确的程序、制定过程不完全公开、缺少学生参与、参与主体地位不平等等问题。
     学校制度主要通过规训化的控制手段来实现其目标。这些控制手段主要包括时间控制、空间控制、层级控制、考试和排名控制等。
     学校制度秩序是一种高压秩序,这种高压主要通过各种会议、领导的要求和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活动体现出来。学校制度以考试和升学利益为导向,制度目的异化。在当前的学校制度安排下,学校德育内容止于日常琐碎事务,学校德育方法难以深入学生内心,学校制度难以发挥其德育功能。
     虽然学校制度存在各种问题,但是,学校自身对教育的追求、教师对教育的反思和对学生的关爱,这些都在事实上成为学校制度缺陷的补救措施。
To promote our social progress via institutional refor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The important role of institutional reform plays in our school has gained unanimous recognition and the quality of institution is the key to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schools by a field study of the school life in a private school from the angle of the influence of institutions on mor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reveal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procedure, mechanics of such institutions, which gives the readers the valuable implications of review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haping the school institutions and in the hope of embodying their moral function.
     As is known to us all that a school is a form of institutions and school education is the action of institutions. The author has figured out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re are a great number of institutions in the school which are implemented to solve the problems,on the other hand, such institutions are becoming greater and greater due to the conservative thought and show like guideline. The institutions of labor, salary, and strict students controlling/management ones are the key, which have solved the survival and prosperity of the school. However, by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exts of institution, the author has found the following problems such as the wrong values pursuit, the irrational structures, and the illogic language, saint demands-oriented demands, illegal items fast-paced and changeable futures.
     The author reaches the conclusion that school education is a kind of institution itself. Institution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a school. School institutions are a net frame, not only the simple text-based specifications. The completion process of school institution is a top-down one with the absence of procedural justice. The procedures are not public; the students do not participate in or do not have equal rights.
     The implement of school institutions is achieved by the following methods, such as the control of time and space, hierarchy, the ranking and other forms of daily control.
     As it is practiced by high pressure and test-oriented, it has a quite strong sense of coerce which is shown by various meetings, the administers'demands or head teachers' administr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test-orientation, the wrong purpose, the present institutions enable the moral education to emphasis its contents on daily routine and the moral education methods can not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As a result, such institutions can not promote students' moral development, sometimes they may become the hindrances of moral development.
     Though there are so many problems, the schools'eternal pursuits of education, the teachers'continual reflection of education, their love to the students shed lights in modifying the deficiency of school institutions.
引文
① 苏舟子.中国教育流行病[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1
    ② 刘超良.制度德育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5
    ③ 刘超良.制度德育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5
    ④ 杜时忠.序[M]//刘超良.制度德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1
    ① 刘超良博士论文修改后以《制度德育论》为书名于2007年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① 杜时忠.制度何以育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① 刘超良.制度德育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21
    ①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②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7-9
    ① 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223
    ① 其具体内容为关于严禁带手机、不使用密码箱和柜门不得上锁的规定.
    ② 该制度文本实际上是把《文明进餐指导方案(草案)》2009-1、《洗漱指导方案(草案)》2009-1、《晚洗(草案)》2009-1、《内务指导方案(草案)》2009-1、《乘车(草案)》2009-1汇总在一起。
    ① 刘超良.制度德育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21
    ① [美]詹姆斯·马奇等.规则的动态演变[M].童根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87
    ① 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
    ② 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
    ③ [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89
    ④ [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2
    ① 苏瀛洲.自励教育精彩人生[N].中国教育报,2007-4-13-8
    ① 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23
    ② 马凤岐.自由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8
    ③ 刘超良.制度德育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34
    ① 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86
    ② 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6
    ① [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三联书店,2002:57
    ② 李家成.关怀生命: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18-219
    ① 关于制度具体条款中的权力、义务与责任的观点,借鉴了赵震江的有关法律规范的类别中的相关观点。参见赵震江.法律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5-98
    ② 赵震江.法律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5-96
    ③ 赵震江.法律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6
    ① 赵旭东.程序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6)
    ② 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1993(1)
    ① [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86
    ② [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85
    ① 孙笑侠.程序的法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07
    ② 孙笑侠.程序的法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07
    ③ 徐亚文.程序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96
    ① 为了保持制度文本的本来面目,《学生违纪处罚条例》及后面涉及到的学校制度文本中可能出现的一些表述和文字上的小错误将不作修改。——笔者注。
    ①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3
    ②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11
    ③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375
    ①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241
    ② 田国秀.学校规训教育与人的物化[J].当代教育科学.2007(18)
    ③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162
    ④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165
    ⑤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167
    ⑥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172
    ①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172
    ②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173
    ③ 胡春光.学校生活中的规训与抗拒[D].华中师范大学,2007:46
    ④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194
    ⑤ [泫]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197
    ①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199
    ②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201
    ③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201-202
    ④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208
    ⑤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216
    ① 吴国盛.时间的观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L:124
    ① [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李康,李猛,译.三联书店,1998.227
    ① 段志东.教室环境布置之座位编排模式摭谈[J].青年教师,2006(6)
    ② 图片来自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45-346
    ① 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47
    ②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30
    ① 庄西真.国家的限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4
    ① H校没有商店,有学生从校园围墙边向外递钱买零食等,围墙外面的商贩常常通过梯子和绳子等把学生买的零食送到学生手上。学校把这种从围墙边上买零食的行为称为“钓零食”,这种行为是被学校禁止的。——笔者注。
    ① 窦竹君.连坐: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制度基础[DB/OL]. http://www.aisixiang.com/data/60975.html
    ①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75
    ② 刘精明,等.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教育[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46
    ① 高兆明.制度公正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334
    ② 丁以升、李清春:《公民为什么遵守法律》,《法学评论》,2004(1)
    ① 在线辞海http://www.521yy.com/cihaizaixianchaci/cihai.asp?id=26520
    ② http://baike.baidu.com/view/531590.htm
    ① 鲁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69
    ②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23
    ① 陈桂生.中国德育问题[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69-70
    ② [法]布尔迪约:《再生产》,商务印书馆,2002.1
    ① 薛晓阳:《学校制度情境中的学生道德生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2006.1
    1.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5. 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人民出版社,2005
    6. 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7. 鲁洁.教育社会学[J].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8. 班华.现代德育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9. 金生鈸.规训与教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0.金生鈸.德性与教化[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11.杜时忠.育十论[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2.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华中师大出版社,1998
    13.杜时忠,杨炎轩,卢旭.社会变迁与德育实效——转型期中小学德育实效报告[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14.杜时忠,卢旭.多元化背景下的德育课程建设[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15.戚万学,杜时忠.现代德育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16.刘超良.制度德育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17.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8.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19.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0.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1.魏贤超.现代德育原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
    22.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3.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4.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人民出版社,2005
    25.高德胜.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6.刘铁芳.生命与教化[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27.刘铁芳.守望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8.刘惊铎.道德体验轮[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9.刘长海.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变革[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0.喻学林.德育有限轮[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31.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修订版)[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3.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4.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5.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6.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7.刘精明,等.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教育[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38.刘精明.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教育获得的社会学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9.李路路.再生产的延续:制度转型与城市社会分层结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0.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1.庄西真.国家的限度:“制度化”学校的社会逻辑[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2.闫旭蕾.教育中的肉与灵:身体社会学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3.马维娜.局外生存:相遇在学校场域[M].北京师范学出版社,2003
    44.王有升.理想的限度:学校教育的现实建构[M].北京师范大学,2003
    45.郭华.静悄悄的革命:日常教学生活的社会构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6.张行涛.必要的乌托邦:考选世界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2003
    47.齐学红.走在回家的路上:学校生活中的个人知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8.叶澜,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9.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0.袁振国.当代教育学(修订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1.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2.萧宗六,余白.学校管理学新编[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3.吴志宏,等.新编教育管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4.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2版
    55.杜育红,刘亚荣,宁本涛.学校管理的经济分析[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6.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7.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2
    58.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M].岳麓书社出版,2005
    59.李家成.关怀生命: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60.李政涛.表演:解读教育活动的新视角[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61.石欧.教学病理学基础[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6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3.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4.涂艳国.走向自由[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5.郭元祥.生活与教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6.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7.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8.周彬.决策与执行:制度视野下的学校变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9.王坤庆.精神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70.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1.孙彩云.教育的伦理精神[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72.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3.周浩波.教育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4.熊华生.反不正当升学竞争的战略问题[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75.曹淑江.教育制度和教育组织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6.陈桂生.教育实话[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7.陈桂生.学校管理实话[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8.陈桂生.中国德育问题[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79.马凤岐.自由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0.王啸.全球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81.傅国涌.过去的中学(增订版)[M].同心出版社,2012
    82..冉云飞.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M].南方出版社,1999
    83.杨全印,孙稼麟.学校文化研究——对一所中学的学校文化透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84.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留美博士眼里的中美教育[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85.李茂.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8位美国当代名师的精神档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6.吴明烈.组织学习与学习型学校[M].九州出版社,2006
    87.高兆明.制度公正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88.江山.制度文明[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89.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0.倪愫襄.制度伦理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91.邹吉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山版社,2003
    92.辛鸣.制度论[M].人民出版社,2005
    93.杨俊一,等.制度哲学导论——制度变迁与社会发展[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94.李松玉.制度权威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5.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96.王海传.人的发展的制度安排[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7.茅于轼.道德·经济·制度[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98.谭希培,等.超越现存——制度创新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99.唐代兴.公正伦理与制度道德[M].人民出版社,2003
    100.夏业良.制度是怎样炼成的[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01.何俊志,等.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102.张旭昆.制度演化分析导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03.宋增伟.制度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M].人民出版社2008
    104.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105.吴翠丽.社会制度伦理分析[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106.徐亚文.程序正义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107.孙笑侠.程序的法理[M].商务印书馆,2005
    108.周世中.法的合理性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109.李道军.法的应然与实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10.李龙.良法轮[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111.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M].商务印书馆,2002
    112.马长山.法治的社会根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13.赵震江.法律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14.刘同君.守法伦理的理论逻辑[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115.曹刚.法律的道德批判[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16.李晓燕.学生权利和义务问题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7.毛锐.中小学生法律问题分析[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118.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19.罗国杰.道德建设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120.王海明.新伦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1
    121.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修订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2.胡海鸥.道德行为的经济分析(第二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23.林火旺.正义与公民[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124.贾西津.中国公民参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25.李萍.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M].人民出版社,2004
    126.龙应台.野火集[M].文汇出版社,2005
    127.肖雪慧.公民社会的诞生[M].上海三联书店,2004
    128.王绍光.民主四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129.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130.文军.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与传统转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3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32.吴国盛.时间的观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3.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商务印书馆,2001
    134.于显洋.组织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35.孙卫敏.组织行为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1. [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 [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法]埃米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 [法]罗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96
    5. [法]玛丽·杜里-柏拉,阿涅斯·冯·让丹.学校社会学[M].汪凌,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7. [德]0·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
    9.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0.[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人民出版社,1994
    11.[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2.[美]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3.[美]劳伦斯·阿瑟·克雷明.学校的变革[M].单中惠,马晓斌,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14.[美]克里夫·贝克.优化学校教育——一种价值的观点[M].戚万学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5.[美]阿普尔.教育与权力[M].谢维和,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6.[美]约翰·I·古得莱得.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M].苏智欣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7.[美]沃尔特·范伯格,乔纳斯F.索尔蒂斯.学校与社会[M].李奇,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8.[美]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贤超,柯森,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19.[美]柯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M].郭本禹,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0.[美]F·戴维.课堂管理技巧[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1.[美]卡罗尔·西蒙·温斯坦.中学课堂管理(第二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2.[美]珍妮·H·巴兰坦.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方法(第五版)[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3.[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三联书店,2002
    24.[英]约翰·怀特海.再论教育目的[M].李永宏,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8.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9.[瑞士]让·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傅统先,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30.[法]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孟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1.[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2.[法]布尔迪约.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邢克超,译.商务印书馆,2002
    33.[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
    34.[法]米歇尔·福柯.疯颠与文明[M].刘北成等,译.三联书店,1999
    35.[法]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严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6.[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李康,李猛,译.三联书店,1998
    37.[美]乔治·里泽.麦当劳梦魇:社会的麦当劳化[M].容冰,译.中信出版社,2006
    38.[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
    39.[英]密尔.论自由[M].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96
    40.[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2007
    41.[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
    42.[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43.[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上册),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62
    4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5.[美]詹姆斯·马奇等.规则的动态演变[M].童根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6.[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7.[美]P.诺内特,P.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M].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48.[美]劳伦斯·M·弗里德曼.法律制度——从社会科学角度观察[M].李琼英,林欣,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49.[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M].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
    50.[英]F·A·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 鲁洁.道德教育:一种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1994(6)
    2. 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
    3. 杜时忠.制度变革与学校德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6)
    4. 杜时忠.制度比榜样更重要[J].人民教育,2001(9)
    5. 杜时忠.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1)
    6. 杜时忠,程红艳.无德而富与道德教育的根本性危机[M].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7. 杜时忠.制度何以育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8. 杜时忠.国家道德即德育[DB/OL].http://www.ai sixi ang.com/data/60542.html
    9. 杨炎轩,杜时忠.论德育实效是学校所有教育者活动的效应[J].江西教育科研,2006(1)
    10.檀传宝.制度缺失与制度伦理——兼议教育制度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05(10)
    11.蔡春,扈中平.德性培育与制度教化——论道德失范时期的道德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
    12.唐凯麟,刘铁芳.价值启蒙与生活养成——开放社会中的德性养成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5(2)
    13.冯文全.关于“生活德育”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研究,2009(11)
    14.蒋一之.从注重“规范”到注重“发展”——当代德育改革的基本特点与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
    15.高德胜.“德育”:存在于司空见惯之中[J].思想理论教育,2005(8)
    16.高德胜.过“有道德的生活”:道德教育的范式创新[J].现代教育论丛,2004(4)
    17.郭思乐.生本教育:最大限度地依靠生命自然(上)[J].课程·教材·教法,2006(3)
    18.郭思乐.生本教育:最大限度地依靠生命自然(上)[J].课程·教材·教法,2006(4)
    19.郭思乐.生本教育的教师观:从“纤夫”到“牧者”[J].课程·教材·教法,2006(12)
    20.段志东.教室环境布置之座位编排模式摭谈[J].青年教师,2006(6)
    21.田国秀.学校规训教育与人的物化[J].当代教育科学.2007(18)
    22.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1993(1)
    23.赵旭东.程序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6)
    24.李江源.论教育制度公正[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
    25.李江源.论教育制度的局限与完善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3)
    26.韩东屏.论道德建设的制度安排[J].浙江社会科学,2002(2)
    27.梁禹祥.制度伦理与道德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0(3)
    28.胡春光.学校生活中的规训与抗拒[D].华中师范大学,2007:46
    29.陈萍.学校教育“新民德”的世纪之梦[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0.卢旭.教育的现代性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9
    31.蒋红斌.教育暴力的澄明与消解[D].华中师范大学,2010
    32.薛晓阳.学校制度情境中的学生道德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3.李伟涛.从制度占有走向制度共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3
    34.王琴.学校教育中师生冲突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5.冯永刚.制度架构下的道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6.何敏.教育时空问题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3
    37.程红艳.儿童在学校中的自由[D].华东师范大学,2004
    38.李醒东.事件·场景·交往——学生社会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39.英配昌.中小学生政治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40.张夫伟.迷失于追寻——选择与道德教育的哲学之思[D].南京师范大学,2006
    41.王丽琴.秩序校园——中小学教学秩序的田野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05
    42.杨一鸣.教育与时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3
    43.周宗伟.“高尚”与“卑贱”的距离[D].南京师范大学,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