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法的价值与人的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法的价值研究是对法的本质目的的深入挖掘,其根源意义在于揭示法的生成、发展、更替、消亡的根本动因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本论文从法理学和法哲学两个领域切入,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入学思想,指出法的价值主体必须是、也只能是人。在此基础上,从生成论和实践论的角度阐发了法的价值的产生是人的发展的客观需要,法的价值的实现和体现与人的发展进程是动态结合、内部统一、相互促动的过程,进而得出法的终极价值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结论,从而使文章主旨得以确立。当代中国研究和做好二者结合的理论意义在于确立以人为目的的发展观,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实践上则是为了更好地执行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The studying on the value of law is deep excavating the essential aim of the law . And its sourceful meaning lies in reveal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asic reason of the coming into being ,the developing ,the replacing and the withering of the law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This essay ,having the aid of the Marxism's humanism ,points out that the main part of the value of law must be and can only be human being , starting with the theory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w .On the base of this ,from the view of theory of coming into being and practice ,it elucidates the appearing of the value of law is the objective needs of the developing of the human being .The realizing and the embodying of the value of law and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ing of the human being is the course which combines dynamically ,unites in inner and promotes mutually. And it can come into conclusion that the ultimate value of the law is to realize the all-round developing of human being ,so establishing the purport of this essay .The
    theorimatical meaning of the studying in the present China and combining them properly lies in establishing the development sense on the purpose of human being, showing as fully as possible the priority of the socialism system .In practice ,its purpose is to execute the general plan of ruling the country by law and build the socialist country of ruling of law .
引文
[1] 《现代西方法理学》沈宗灵 北大出版社 1992年版;
    [2] 《后现代法哲学——告别演讲》 (德)阿图尔·考夫曼著 法律出版社 2000年9月第1版;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 人民出版社 1974年11月第一版;
    [4] 《价值论》李德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
    [5] 《价值与价值观念》 杜齐才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6] 《论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 何中华 《哲学研究》 1993年第9期;
    [7] 《社会价值:统摄与驱动》 王宏维 人民出版社 1995年;
    [8] 《现代化与法》(中译本) (日)川岛武宜 中国政法上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9] 《法律的价值》严存生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10] 《法的价值论》乔克裕 黎晓平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11] 《法理学教程》孙国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12] 《法的价值论》卓泽渊 法律出版社 1999年7月第1版;
    [13] 《当代西方法学思潮》 张文显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14] 《西方社会的法的价值》(中译本) (美)彼德·斯坦 约翰·香德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15] 《儒家法思想通论》俞荣根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16] 《西方哲学史》金增嘏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17] 《论共和国、论法律》西塞罗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20] 《人的哲学》袁贵仁 工人出版社 1988年版;
    [21] 《评价论》 冯平 东方出版社 1995年版;
    [22] 《价值体系的历史选择》李从军 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23]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法律的任务》(中译本) 庞德 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
    [24] 《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中译本) (美)博登海默 华夏出版社 1987年版;
    [25] 《牛津法律大词典》 (英)沃克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年版;
    [26] 《正义论》 (美)约翰·罗尔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
    [27] 《论平等》 (法)皮埃尔·勒鲁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年版;
    [28] 《民主新论》 (美)乔·萨托利 东方出版社 1993年版;
    [29] 《神学政治论》 (荷)斯宾诺莎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年版;
    [30] 《政府论》(下篇) (英)洛克 商务印书馆 1985年版;
    
    
    [31] 《法学导论》(中译本) (德)拉德布鲁赫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年版;
    [32] 《法律的经济分析(上)》 波斯纳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34] 《平等与效率》 (美)阿瑟·奥肯著 王忠民 黄清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35] 《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 法律出版社 1986年版;
    [36] 《论“三个代表”》江泽民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年;
    [37]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袁贵仁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38] 《马克思主义中的价值论》 (苏)B·Ⅱ·图加林诺夫著 齐友 王霁 安启念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39] 《(南宋)永嘉·治国方略》(《八面锋》)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40]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
    [4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人民出版社 1965年5月第1版;
    [4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65年5月第1版;
    [4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人民出版社 1974年11月第1版;
    [4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人民出版社 1974年11月第1版;
    [4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 1965年5月第1版;
    [4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人民出版社 1974年11月第1版;
    [4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人民出版社 1974年11月第1版;
    [4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 1974年11月第1版;
    [4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 人民出版社 1965年5第1版;
    [5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 1974年11月第1版;
    [5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人民出版社 1974年11月第1版。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1965年5月第1版、1974年11月第1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3、(德)阿图尔·考夫曼《后现代法哲学—告别演讲》法律出版社 2000年9月第1版;
    4、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法律的任务》(中译本) 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
    5、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6、(英)洛克《政府论》(下篇) 商务印书馆 1985年版;
    7、卓泽渊 《法的价值论》 法律出版社 1999年7月第1版;
    8、谢鹏程 《基本法律价值》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0年3月第1版;
    9、吕世伦 文正邦主编 《法哲学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10、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商务印书馆 1999年2月第1版;
    11、卫东海《中国法家》 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6年11月第1版;
    12、谷春德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5月第1版。
    1、于群 《依法治国与法律价值体系的重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张昌文 《论当代中国社会法律的价值基础》《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11月第23卷第6期;
    3、刘泽君《论法的价值取向》《北方工业大学学报》第9卷第4期;
    4、卓泽渊 《论法的价值》《中国法学》2000年第6期;
    5、周彩云 张鹏飞 《论法的价值与正义》《甘肃政法学院学报》总第58期;
    6、孙国华 何贝倍 《法的价值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人大复印资料 《法理学、法史学》 2001年第12期;
    7、刘武俊 《现代立法程序的价值体系》 《法学研究》(人文杂志) 2000年第6期;
    8、韩慧 《法律制度的效率价值追求》《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
    9、程雁雷 《法的工具性价值与伦理性价值》 《光明日报》 2000年4月18日;
    10、龙文懋 《“自由与秩序的法律价值冲突”辨析》 人大复印资料 《法理学、法史学》2001年第1期;
    11、蒋德海 《法律理性再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1
    
    期;
    12、崔永东《儒家道德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0年5月;
    13、周丽杰 夏振鹏 《法的本体论价值和经济价值》《学术交流》2001年9月第5期;
    14、蒋明华 《法的自由价值与我国法治建设》《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月第25卷;
    15、潘慧明 《从法的价值谈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1年第23卷;
    16、孙季萍 冯立永 《墨子的义利观与现代法的价值取向》《山东法学》 1996年第2期;
    17、聂原 《自然法学:价值与局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30卷第5期2000年10月;
    18、沙文韬 王志娟 《法的价值理论管窥》《枣庄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19、邓崇专《论依法治国的价值目标》《学术论坛》2000年第3期;
    20、陈磷 《试论依法治国的价值目标》《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2期;
    21、李德顺 戚渊《关于法的价值的对话》《中国法学》1996年第5期;
    22、陈宜 《法的价值与功能辨》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4月第4期;
    23、周敦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的传统解说评析》《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4月第2期;
    24、宋全成 曹宪忠《人的现代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史哲》 1997年第2期;
    25、黄楠森《略谈人的发展的整体图景》 《西南师范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5月第3期;
    26、雷振扬《社会主义市场经与人的全面发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7月第4期;
    27、陈太福 《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8月第4期;
    28、卞风玲 王勇 《经济人的内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29、孙鼎国 《人的本质及人的价值》 《文史哲》 1998年第4期;
    30、张阳升 《市场机制的人学意义辨析》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1999年第1期;
    31、张天祥 周利兴 《市场经济与人的本质及其价值趋向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3月第2期;
    32、韩庆祥 庞井君《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对马克思的思想体系的一种新解释》《中共中
    
    央党校学报》1997年第1期;
    33、任天成 《也谈人的全面发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
    34、陈卫平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体制创新》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第3期;
    35、顾瑞强 《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11月;
    36、辛世俊 《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1月第1期;
    37、王锐生《论人的两种全面发展(对话)》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