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法伦理学:学科抑或思想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有关法伦理学的探讨在我国大陆地区已开展近三十年,然而其研究热度远不及以法社会学、法经济学为代表的众多边缘法学,探讨的内容也多局限于基础理论话题,少有独到的建树。学者们想要努力实现的是尽快建立起学科形态的法伦理学,他们从学科理论入手,生产了一批因缺少新颖的核心理念而难以符合人们预期的成果,这些理论成果在转化为具有法伦理学特质的学科内容时不可避免地遭遇瓶颈,法伦理学似乎陷入不知该向何处去的困境。本文从“如何构建法伦理学”的思考着手,从大陆学界的研究现状、其它法域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出发,在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大陆法伦理学研究困境的根源主要在于按照传统学科构建经验直接“创造”学科形态的法伦理学,忽略了它得以产生的理论和实践需要,造就了一门缺乏特色、难以贡献“知识增量”的“低价值学科”。文章的标题《法伦理学:学科抑或思想》正是对构建方式的问与答,提出法伦理学要走出困境就应当呼应理论和实践的现实需要,确定法伦理学独特的核心思想,在形成系统化的学说后再去构建学科,走一条“先思想,后学科”的道路。
     文章的绪论部分从选题的角度对本论文选题的价值、研究目标、创新点等内容进行阐述,以向读者展示文章具体内容背后的思考,为全文的研究提供一个背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具体内容编排和它们之间的关联。正文部分共八章四个部分,简略摘要如下。
     第一部分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介绍和分析,对大陆法伦理学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批判,对其它法域的法律伦理研究和实践进行介绍并与大陆展开对比,包括第一章“中国大陆法伦理学研究现状批判”和第二章“其它法域的法伦理学”。其中第一章是在对大陆研究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学界探讨得最为集中的三大话题的分析批判,对大陆法伦理学所面临窘境进行了描绘和基本的分析;第二章则将目光转向我国台湾地区的法律伦理学研究和实践,以及发展程度最高的美国法律伦理实践,从比较法的角度对这两个范本与大陆的研究展开对比,为大陆法伦理学的改进提供了一些借鉴。
     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破”的主调的继续深入,并尝试着去“立”一个全新的法伦理学构建模式,包括第三章“法伦理学创生的另一条路径”和第四章“作为一种思想的法伦理学”。其中第三章是第一、二章的继续深入,全面地分析了大陆法伦理学研究困境背后的原因,提出创生的恰当路径是“从思想到学科”;第四章则是对第三章所“立”理论的身体力行,解释作为一种思想的法伦理学的历史场景、明确了法伦理学的核心思想,并通过庞德提出的五个问题以及对思潮与历史场景互动的分析完成了法伦理学思想与西方三大法学思想的比较。
     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法伦理学研究的展开(一):从修正既有理论的角度”、第六章“法伦理学研究的展开(二):从分析社会问题的角度”和第七章“法伦理学研究的展开(三):从法律人伦理的角度”。该部分将法伦理学的核心思想放到既有理论、社会热点问题和法律人伦理探讨中去,让核心思想的种子在以上三个领域中萌发,是法伦理学从思想向学科过渡的第一步。
     文章的第四部分是第八章“作为一门学科的法伦理学”。根据本文的基本观点,法伦理学的学科样态从思想样态进化而来的,在思想样态尚不能提供足够的素材、没有显现出基本理路的情形下,学科样态的法伦理学都不具备形成的条件,因此该部分的阐述实际上是对未来成熟阶段的法伦理学学科的设想。其中探讨了法伦理学学科存在的正当性、学科的定义、研究对象、学科归属和风格等对学科具有根本意义的话题,并提出了学科内容体系的基本构想。
A research on Legal Ethics in China’s mainland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about thirty years, whereas the research is not so popular as most of other frontier jurisprudence, such as Sociology of Law, Economics of Law, and so on. The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is mostly limited to some basic theory topics and lacks of distinctive contributions. What scholars are trying to achieve is to quickly establish a Legal Ethics of discipline pattern. They started their study with the discipline theory and obtained a mass of achievements which were lacking of novel core idea and could not meet people’s anticipation. This thesis begins with the thoughts of“how to construct Legal Ethics”, taking the present study situation of academic circle of China’s mainland and some relevant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e of other region of law as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putting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and criticizing that: the first causes of Chinese mainland study dilemma are mainly owing to directly“create”Legal Ethics of discipline pattern in the light of traditional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neglecting the demanding of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its coming into being, thus causing a“undervalue discipline”which lacks of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and contribution of“knowledge increment”.
     The title of the thesis“Legal Ethics: Discipline or Idea”implies the question and the answer towards the construction pattern, advancing that Legal Ethics should respond to the real demand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order to go out of the dilemma, ascertaining the unique core idea of Legal Ethics, then, constructing the discipline after forming the systematic theory, and going on a road of“First Idea and then Discipline”.
     From the angle of choosing the titl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hesis talks about the value of the title choosing, research aims, innovation points, and so on. It is trying to display the thoughts which are behind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thesis to the readers, provide a background to the research of the thesis, and help the rea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content arrangement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he body includes four parts and eight chapters. The concise abstracts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introduction and analysis to the already existed research achievements, collecting the statistics, analyzing and criticizing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mainland Legal Ethics, introducing the Legal Ethics’study and practice of other region of law and comparing them with Chinese mainland. It includes the first chapter“The Criticism of Present Legal Ethics Study Status of Chinese Mainland”and the second chapter“Legal Ethics of Other Legal Region”. On the basis of statistic analyzing towards the mainland’s present status study, the first chapter aims at three big issues which are discussing most intensively by the present academic circle, describing and analyzing the dilemma which the mainland Legal Ethics are facing. The second chapter turns its eyes on the Legal Ethics’study and practice, and the highly developed level of American Legal Ethics’practice. Then, from the angle of comparative law, it compares these two models with the mainland research, which will give some references to the improvements of mainland’s Legal Ethic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further continuation study of the melody tune“breaking”in the first part, and trying to“establish”a brand-new construction pattern of Legal Ethics. It includes the third chapter“Another Approach of Creating Legal Ethics”and the fourth chapter“Legal Ethics as a Sort of Idea”. Among them,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further continuation study of chapter one and chapter two, fully analyzing the causes behind the study dilemma of mainland Legal Ethics; The fourth chapter is earnestly practicing the theory of“establishing”which is advocated by chapter three, explaining the historical setting of Legal Ethics as a sort of idea and defining the core idea of Legal Ethics. It fulfil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idea of Legal Ethics and three western big legal thoughts through the five questions raised by Pound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oughts and historical setting.
     The third part includes chapter five“The Studying on Legal EthicsⅠ:from the Angle of Revising the Existed Theory”, chapter six“The Studying on Legal EthicsⅡ: from the Angle of Analyzing the Social Problems”, and chapter seven“The Studying on Legal EthicsⅢ: from the Angle of legal professional”. This part puts the core idea of Legal Ethics into the already existed theory, the social hot spots and the ethic of legal professional, letting the seed of core idea bourgeon in the above three fields. This is the first step of Legal Ethics transition from the idea to the discipline.
     The fourth part is chapter eight“Legal Ethics as a Discipline”. According to the basic viewpoints of the thesis, the discipline pattern of Legal Ethics is evolving from the ideology pattern.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at the ideology pattern can not provide enough materials and do not have clear train of thoughts, the discipline pattern will not have the forming conditions, therefore, this part is actually the conceiving of Legal Ethics in the future maturity stage. It talks about some topics of essential meaning for discipline, such as the legitimate existing of Legal Ethics, the definition of discipline, the objects of study, the adscription of discipline, the style, and so on.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basic conceiving of the system of the discipline content.
引文
③详见梁剑兵:《法制伦理学论纲》,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④如谢青松:《刑法与伦理学“相遇”何以可能?——“刑法伦理学”提出之初步构想》,载《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在众多部门法之中,刑法与伦理的关联最为悠久、深刻,因此,关于刑法的伦理探讨一直伴随着刑法的发展。
    ⑤李爱年:《环境法的伦理审视》,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⑥胡旭晟:《法的道德历程——法律史的伦理解释(论纲)》,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①许斌龙:《法律与人格——法律伦理学的视角》,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2,(6).
    ②刘同君著:《守法伦理的理论逻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③王玮:《当代中国法伦理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第三次“北京应用伦理学论坛”综述》,载《道德与文明》,2004,(6).
    ④胡旭晟:《法的道德历程——法律史的伦理解释(论纲)》,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93-194页。
    ①参见「德」布鲁格著,项退结编译:《西洋哲学辞典》“定义”条,先知出版社1976年版,第113页。
    ①尤陈俊:《困境及其超越: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的法律人类学》,载《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十一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8页。
    ②何勤华:《法学伦理学》,载《文汇报》,1984年7月20日。
    ①文正邦:《法伦理学研究的战略意义》,载《探索》,1988,(5).
    ②李建华:《法律伦理学论纲》,载《江西社会科学》,1995,(9).
    ③陈万求:《法律伦理学研究综述》,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S1).
    ①何勤华:《法律文化史论》,法律出版社1 998年版,第360页。
    ①陈万求:《法律伦理学研究综述》,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S1).
    ②曹刚:《法伦理学如何可能——法伦理学的属性、使命和方法》,载《求索》,2004,(5).
    ③石文龙:《法伦理学诞生的现实基础与时代机缘》,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3,(3).
    ④何勤华:《法律文化史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60页。
    ①王玮:《当代中国法伦理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第三次“北京应用伦理学论坛”综述》,载《道德与文明》,2004,(6).
    ①陈万求:《法律伦理学研究综述》,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S1).
    ②曹刚:《法伦理学如何可能——法伦理学的属性、使命和方法》,载《求索》,2004,(5).
    ①石文龙著:《法伦理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②胡旭晟:《法的道德历程——法律史的伦理解释(论纲)》,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94页。
    ①有关两岸法治发展脉络的论述可参见陈长文、罗智强:《法律人,你为什么不争气?——法律伦理与理论的重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75-195页。
    ②王进喜著:《法律伦理的50堂课——美国律师职业行为规范与实务》,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5页。
    ①该书首先在大陆出版,书名为《美国律师执业行为规则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①关于“美丽岛事件”及“美丽岛大审”的详细情形,可参见廖忠信著:《我们台湾这些年》,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6页。
    ④关于泰劳示威并牵扯出总统府及总统一家诸多弊案的详细介绍,可参见廖忠信:《我们台湾这些年》,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267-270页。
    ⑤王进喜著:《法律伦理的50堂课——美国律师职业行为规范与实务》,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8页。
    ①原文为“The principles of right conduct which should guide the behaviour of legal practitioners. Standards of conduct are prescribed by the general law, by court and tribunals exercising disciplinary jurisdiction, and by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such as the Hong Kong Bar Association and the Law Society of Hong Kong in form of codes of practice or codes of ethics or both. Also known as‘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参见《Lexisnexis英汉法律词典》legal ethic条。
    ①Fla. Stat.§454.23 (2010).佛罗里达州法典第454章第23节,2011年。
    ②See Fla. R. Civ. P1.350,1.351,1.410(2011).参见佛罗里达民事程序规则第1.350, 1.351,1.410条,2011年。
    ③布莱恩·肯尼迪(Brian Kennedy)著,郭乃嘉译:《美国法律伦理》,商周出版社家庭传媒城邦分公司2005年版,第7页。
    ①Fed. R. Civ. P 502 (2010).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502条。
    ①Fla. Stat.§733.107(1) (2010).佛罗里达州法典第733章第107节第1款,2010年。
    ②Fla. Stat.§733.107(2) (2010).佛罗里达州法典第733章第107节第2款,2010年。
    ①742 A. 2d 933 (Me. 1999).
    ②82 Cal. Rptr. 2d 799 (App. Ct. 1999).
    ③转引自王进喜著:《法律伦理的50堂课:美国律师职业行为规范与实务》,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141页。
    ①王进喜:《中国律师职业道德:历史回顾与展望》,载《中国司法》,2005,(2).
    ①何勤华:《法学伦理学》,载《文汇报》,1984年7月20日。
    ②关于外部学科“包装”法学现象的分析可参见成凡:《社会科学“包装”法学?——它的社会科学含义》,载《北大法律评论》,2005,(2).
    ①「英」密尔著,程崇华译:《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6页。
    ①「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英」道格拉斯·安斯利英译,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7页。
    ①文会、汪澎、李本刚:《当代新词语大辞典》,大连出版社1992年版,第233-234页。
    ①贺欣:《转型中国背景下的法律与社会科学研究》,载《北大法律评论》,2005,(2).
    ①「美」罗斯科·庞德著,邓正来译:《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②文正邦:《法伦理学研究的战略意义》,载《探索》,1988,(5).
    ③李芹:《社会学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①参见袁亚愚、詹一之:《社会学——历史·理论·方法》,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10页。
    ②韦克难,杨博文,李学林:《社会学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③同上注。
    ①李建华等著:《法律伦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②刘可风主编:《伦理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386页。
    ③刘同君、魏小强等著:《法伦理文化视野中的和谐社会》,江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页。
    ①John Austin,“The Uses of the Study of Jurisprudence”, in H. L. A. Hart, ed. ,The Province of Jurisprudence(New York,1954), p.371.转引自朱迪丝·N·施克莱著,彭亚楠译:《守法主义——法、道德和政治审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②朱迪丝·N·施克莱著,彭亚楠译:《守法主义——法、道德和政治审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①朱迪丝·N·施克莱著,彭亚楠译:《守法主义——法、道德和政治审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②张岂之:《论环境伦理、科技伦理与法律伦理》,载《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17页
    ①[美]罗斯科·庞德著,邓正来译:《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2-73页。
    ②同上注,第74-78页。
    ①[美]罗斯科·庞德著,邓正来译:《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2-87页。
    ②同上注,第88-90页。
    ①戴晓仪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
    ②梁治平著:《法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页。
    ①罗国杰著:《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②同上注,第189页。
    ①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03页。
    ②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页。
    ③与自律他律关联的法学思考还有很多,譬如约瑟夫·拉兹将尊重法律的态度分为认知性尊重和实践性尊重,以及与此相关的恶法善法问题。详见「英」约瑟夫·拉兹著,朱峰译:《法律的权威——法律与道德论文集》,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页。
    ④关于法律的根本特征为可操作性之论断将另文阐述。
    ⑤「日」高柳贤三著,汪翰章译:《法律哲学原理》,上海大东书局1932年版,第210页。转引自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
    ①「英」亚当·弗格森著,张飞宇、田耕译:《道德哲学原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20页。
    ②罗国杰、马博宣、夏伟东:《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伦理学原理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8页。
    ③详见《简明伦理学词典》,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3-284页
    ①详见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64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鹏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9页。
    ①「德」康德著:《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0页。
    ①“人肉搜索”负心丈夫遭网友“追杀”,载《法制晚报》2008年10月5日。
    ①「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说文解字·弓部》,中华书局1963年版。
    ②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572页。
    ③「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说文解字·刀部》,中华书局1963年版。
    ④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91页。
    ⑤王海明著:《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03页。
    ⑥邓秀华,段红柳:《论法律的强制力和权威性》,载《湖湘论坛》,2002,(3).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鹏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9页。
    ②「美」伯尔曼著,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①夏勇:《法治源流:东方与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6-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36页。
    ①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623-625页。
    ②李本森:《法律职业道德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①谢佑平:《独立性:律师职业的本质属性》,载《中国律师》,2002,(7).
    ②《律师暂行条例》(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第一条。
    ③《律师法》(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第二条。
    ①布莱恩·肯尼迪(Brian Kennedy)著,郭乃嘉译:《美国法律伦理》,商周出版2005年版,第46页。
    ②William H. Rehnquist, The Legal Profession Today, 62 Ind.L.J.151.转引自王进喜:《中国律师职业道德:历史回顾与展望》,载《中国司法》,2005,(2).
    ③同注①,第48页。
    ①有关中国律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历史轨迹可参见王进喜:《中国律师职业道德:历史回顾与展望》载《中国司法》,2005,(2).
    ①孙晓楼等:《法律教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②史尚宽:《宪法论丛》,荣泰印书馆1973年版,第56页。
    ①罗旭:《中国法学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及其改革维度》,载《社科纵横》,2010,(1).
    ①何勤华:《法学伦理学》,载《文汇报》,1984年7月21日。
    ②石文龙著:《法律伦理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①王小锡等:《中国伦理学6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9页。
    ②陈万求:《法律伦理学研究综述》,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S1).
    ③曹刚:《法伦理学如何可能——法伦理学的属性、使命和方法》,载《求索》,2004,(5).
    ①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雅克·蒂洛、基思·克拉斯曼著,程立显、刘建等译:《伦理学与生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2008年版。
    ①何勤华:《法律文化史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60页。
    ①石文龙:《法伦理学》,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页。
    ②同上注。
    ③同上注,第1页。
    [1]何勤华.法律文化史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曹刚.法律的道德批判[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刘同君,夏民.伦理文化与法治文化同构——新世纪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文化基础[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4]李建华,曹刚等编著.法律伦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5]李建华.法治社会中的伦理秩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刘同君著.守法伦理的理论逻辑[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7]胡旭晟.法律的道德历程:法律史的伦理解释(论纲)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8]李建华等编著.法律伦理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9]石文龙.法伦理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10]李爱年,环境法的伦理审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11]刘同君、魏小强著.法伦理文化视野中的和谐社会[M].江苏:江苏大学出版社,2007.
    [12]张武举,刑法的伦理基础[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13]余其营,吴云才.法伦理学研究[M].成都: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14]布莱恩?肯尼迪著,郭乃嘉译.美国法律伦理[M].台北:商周出版社家庭传媒城邦分公司,2005.
    [15]王惠光.法律伦理学讲义[M].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7.
    [16]王惠光等合著.法律伦理核心价值探讨[M].台北: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17]陈长文,罗智强合著.法律人,你为什么不争气?——法律伦理与理想的重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8]王进喜著.法律伦理的50堂课——美国律师职业行为规范与实务[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19]姜世明著.律师伦理法[M].台北: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20]姚孟昌,林火旺等著.法律伦理学[M].台北: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21]姜世明著.法律伦理学[M].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10.
    [22]黄裕凯编译.法律伦理基本文件(律师、法官、检察官)[M].台北:辅仁大学,2010.
    [23]罗国杰主编.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4]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下卷)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5]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6]何怀宏.良心论:传统良知的社会转化[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4.
    [27]武树臣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8]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29]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30]何怀宏.底线伦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3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2]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3]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4]汪太贤.西方法治主义的源与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5]范忠信.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6]王海明.新伦理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37]刘海年.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38]戴晓仪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梁治平.法辨[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40]崔永东.道德与中西法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1]王海明.伦理学方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2]刘可风主编.伦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3]胡海鸥.道德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4]宋希仁主编.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5]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6]苏力.也许正在发生[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47]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8]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9]严存生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50]鄂振辉.自然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51]申建林.自然法理论的演进——西方主流人权观探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2]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 ].北京:北京大学, 2008.
    [53]王小锡等著.中国伦理学60年[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54]袁亚愚、詹一之主编.社会学——历史·理论·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
    [55]李芹主编.社会学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56]苏译林.法官职业化建设指导与研究(2003年第1辑)[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57]李本森主编.法律职业道德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8]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编.论“德治”与“法治”:学习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思想论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9]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0] [俄]登特列夫著,李日章译.自然法——法律哲学导论[M].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
    [61] [美]乔治·霍兰·萨拜因著,盛葵阳,崔妙因译.政治学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62] [德]康德著,沈叔平译.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63] [英]边沁著,时殷弘译.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4]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苏力译.道德和法律问题的疑问[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65]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傅德根译.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6] [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67] [爱尔兰] J.M.凯利著,王笑红译.西方法律思想简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68] [美]罗斯科·庞德著,陈林林译.法律与道德[M].北京: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2003.
    [69] [德]魏德士著,丁小春,吴越译.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70] [英]韦恩·莫里森著,李桂林等译.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71] [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 .北京:三联书店,2003.
    [72] [美] 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73] [英]约瑟夫·拉兹著,朱峰译.法律的权威——法律与道德论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74] [英]富勒著,郑戈译.法律的道德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5] [英]休谟著,关文运译.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6] [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7] [美]罗斯科·庞德著,邓正来译.法理学[M].北京: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2007.
    [78] [美]雅克·蒂洛,基思·克拉斯曼著,程立显,刘建等译.伦理学与生活[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7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0] [美]蒙罗·H·弗里德曼,史密斯著,王卫东译.律师职业道德的底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1] Robert H. Aronson﹠Donald T.Weckstein.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in a Nutshell[M].St. Paul, Minn.:West Publishing Co.,1980.
    [82] Anthony Kronman.The Lost Lawyer[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83] Brian Leiter.Objectivity in Law and Moral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84] Stephen Gillers.Regulation of Lawyers—Problems of Law and Ethics[M].Aspen Publishers, Inc,2005.
    [1]何勤华.法学伦理学[N].文汇报,1984年7月20日.
    [2]文正邦.法伦理学研究的战略意义[J].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1988(12).
    [3]张永.万俊人.论法律的伦理学问题[J].广东社会科学,1990(1).
    [4]王昕杰.论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社会功能及其互补关系[J].中州学刊,1991(5).
    [5]何勤华.法律伦理学体系总论[J] .中州学刊1993(3).
    [6]杨明刚.社会控制中的道德与法律:对法律和道德秩序价值的比较分析[J].当代法学,1993 (4).
    [7]岳海勇.法的伦理价值解释探析[J].甘肃理论学刊,1995(6).
    [8]李建华.法律伦理学论纲[J].江西社会科学,1995(9).
    [9]沈宗灵.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道德与法律并重[J].中外法学,1996(6).
    [10]胡旭晟.东方宗教法概观——以法律伦理学和历史的理论逻辑为视角[J].比较法研究,1997(3).
    [11]胡旭晟.论法律源于道德[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 (4).
    [12]郭道晖.道德的权力与以道德约束的权力[J].中外法学, 1997(4).
    [13]刘作翔.法律与道德: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难解之题[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1).
    [14]范进学.论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J].法学评论,1998(2).
    [15]马长山.法治社会中法与道德关系及其实践把握[J].法学研究,1999(1).
    [16]陈万求.法律伦理学研究综述[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S1).
    [17]高兆明.道德与法律———二元规范世界的一元存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1).
    [18]严存生.近现代西方法与道德关系之争[J].比较法研究,2000(2).
    [19]唐凯麟,曹刚.论法律的道德支持及限度[J].哲学研究,2000(4).
    [20]郁建兴.法治与德治衡论[J].哲学研究,2001(4).
    [21]孙笑侠.法律家的技能与伦理[J].法学研究,2001(4).
    [22]岳悍惟.法官的司法伦理基础[J].法学论坛,2002(6).
    [23]许斌龙.法律与人格——法律伦理学的视角[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2(6).
    [24]许斌龙.人性、人格与法制建设——法律伦理学的视野[J].法学,2002(12).
    [25]许章润.论法律的实质理性———兼论法律从业者的职业伦理[J].中国社会科学,2003 (1).
    [26]石文龙.法伦理学诞生的现实基础与时代机缘[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3,(3).
    [27]许斌龙.法律伦理学及其任务[J].唯实,2003(4).
    [28]杨冬艳.浅论创建法伦理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5).
    [29]任建东.法治理念的再检讨——读李建华、曹刚先生《法律伦理学》[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0]陈建明.国内法律伦理研究综述[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1]曹刚.法伦理学如何可能——法伦理学的属性、使命和方法[J].求索,2004(5).
    [32]李光辉,文学平.实然与应然——法律伦理之可能[J].现代法学,2004(5).
    [33]王玮.当代中国法伦理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第三次“北京应用伦理学论坛”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4(6).
    [34]曹刚.安乐死是何种权利?——关于安乐死的法伦理学解读[J].伦理学研究, 2005(1).
    [35]郑膺予.试论道德的强制性[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05(2).
    [36]桂萍.中西复仇文学的法伦理解读[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6).
    [37]谢青松.刑法与伦理学“相遇”何以可能?——“刑法伦理学”提出之初步构想[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38]张满生.法律伦理学视域:恐怖主义行为是犯罪还是战争[J].求索,2005(8).
    [39]李利芳,赵杰.法律伦理学中道德与法律关系的理性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0]文学平.法律伦理的逻辑[J].东南学术,2006,(5).
    [41]李振宇.论边缘法学的层次归依[J].江西社会科学,2006(5).
    [42]戎魏魏.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行使之理论依据[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6(6).
    [43]刘艳军.法律的道德思考——法伦理学诞生的思想演变[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10).
    [44]邢雅杰.法伦理学如何可能——《法律的道德批判》述评[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45]曹刚.伦理学、应用伦理学和法伦理学[J].学习与探索,2007(3).
    [46]曾哲.中国和平崛起正义论[J].时代法学,2007(4).
    [47]周慧.法律的道德审视的可能性[J].道德与文明,2007(4).
    [48]程敏.对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论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7(4).
    [49]何涛.论刑法的伦理基础[J].法制与社会,2007(5).
    [50]陈平.道德与法律的冲突:法律伦理研究的重要课题[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1]尤陈俊.困境及其超越: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的法律人类学[J].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2007(11).
    [52]唐宏站,政治学框架下的法伦理问题初探[J].学术论坛,2007,(12).
    [53]李勇.“拒签事件”的法伦理学思考——知情同意原则的理解和适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54]陈忠海.论档案立法原则的伦理精神[J].档案学通讯,2008(3).
    [55]曹刚,徐新.法伦理学研究论纲[J].伦理学研究,2008(3).
    [56]杨力,王国金.评刘同君等著《法伦理文化视野下的和谐社会》[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7]谢青松.刑法伦理学研究的意义、使命及其学科属性[J].云南社会科学,2008(4).
    [58]苏哲.法伦理文化视野中的和谐社会[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6).
    [59]杨素云.关于利益调整的法伦理学思考[J].学海,2008(6).
    [60]石文龙.法伦理学的独特价值与基本原则[J].东方法学,2009(2).
    [61]陈寿灿.宪政伦理研究:路径、问题与线索[J].伦理学研究,2009(2).
    [62]屈振辉.中国传统礼制对现代中国法治的启示——“礼”的法伦理学视角解读[J].伦理学研究,2009(5).
    [63]李建华,周灵方.法律伦理学研究的时代使命——国内法律伦理学30年研究综述及展望[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64]只培琳.法伦理学的研究价值及其时代使命[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65]罗红艳.关注弱者权利:基于政府与学校法律纠纷的法律伦理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66]孙皓明,叶方兴.立法视域中的道德法律化[J].皖西学院学报,2010(4).
    [67]程昌虹.浅谈法伦理学之正义[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9).
    [68]王润赓.医疗知情同意权的思考——从法伦理学角度[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9).
    [69]温俊达.法伦理学及其基本问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
    [1]罗能生.财产权利与伦理选择[D].湖南师范大学,2002.
    [2]尹伟中.侦查程序中的人权保护与伦理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3.
    [3]程敏.论法伦理学的基本问题[D].安徽师范大学,2005
    [4]李静然.论刑事诉讼伦理观的构建[D].中国政法大学, 2005
    [5]李昕.法律伦理学视野中的民法诚信原则[D].南京理工大学,2005.
    [6]戎魏魏.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行使[D].华南师范大学,2007
    [7]周慧.法律的道德之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8.
    [8]吴真文.法律与道德的界限[D].湖南师范大学,2009.
    [9]付振华.对中国体育社团处罚的伦理考量[D].湖南师范大学,2009.
    [10]缪斌.社会转型期我国公务员职务犯罪的道德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11]曹亚琪.见义勇为立法的法伦理学分析[D].湘潭大学,2009.
    [12]杨曦希.完善我国“交强险”制度的理性思考[D].苏州大学,2010.
    [13]刘亚军.许霆案的定罪规范分析和量刑多维考察[D].西南政法大学,2010.
    [14]高子茜. 2007-2009年社会热点冲突事件分析与研究[D].青岛大学,2010.
    [15]刘闻敏.关于禁止近亲结婚规定的法理学思考[D].安徽大学,2010
    [16]胡菡子.我国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立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0
    [17]李晓娟.论死刑的正当性[D].中南大学,2010
    [18]蔡云玺.律师伦理规范法制研究——以“我国”、美国(加州)及英国(英格兰)法制为比较[D].台湾大学,2007
    [1]东吴大学网站“法律伦理教材编撰推广计划”专题: http://www.scu.edu.tw/law/legalethic/
    [2]中国台湾中华民国律师公会“全国”联合会网站: http://www.twba.org.tw/index.asp/
    [3]中国台北律师公会网站:http://www.tba.org.tw/
    [4]财团法人民间司法改革基金会:http://www.jrf.org.tw/newjrf/index_new.asp
    [5]美国律师协会网站:http://www.abanet.org/
    [6]美国联邦最高法院:http://www.utd.uscourts.gov/
    [7]佛罗里达州议会:http://www.leg.state.fl.us/
    [8]佛罗里达律师协会:http://www.floridabar.org/
    [9]佛罗里达州最高法院:,http://www.floridabar.or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