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青史演义》史料来源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由导论、正文、结论等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导论部分由《青史演义》产生的历史背景、《青史演义》作者、《青史演义》成书时间及版本流传、《青史演义》编纂特点及所利用之史书、《青史演义》研究概况、研究目的与方法等六节组成。《青史演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以政治、经济、宗教与教育、儒文化、蒙古封建社会的没落等六个方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关于《青史演义》作者,在大量阅览有关尹湛纳希的书籍的基础上,对尹湛纳希的一生作了介绍。关于《青史演义》成书时间,笔者赞同扎拉嘎的观点,即从同治六年(1867)开始陆续写作,直到光绪十四年((1888)才最终完成。《青史演义》编纂特点以及所利用之史书方面,介绍了《青史演义》采用了编年体例、正统观点强烈、全书贯穿着儒学思想等特点同时指出尹湛纳希因受其特殊身份和所处社会影响显露出了把成吉思汗神化、找不到正确的前进方向等方面之缺点,接着详细介绍了有关写作《青史演义》之时所利用之十种史籍。研究概况方面,介绍了目前为止国内外研究情况及所取得的成就。研究目的与方法方面,认为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是该文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首先鉴于《青史演义》当中的史料来源的多样性使用了历史文献学中的文献比较研究方法,同时又考虑到了《青史演义》的文学作品特点,拟采用了情节分析和分类方法。
     正文部分从成吉思汗的诞生及其成长,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战争,成吉思汗征金朝、征西夏和征西域,成吉思汗的安答及辅臣,窝阔台可汗的事迹等五大章组成。成吉思汗的诞生及其成长章节由成吉思汗的诞生、成吉思汗成长的艰难过程、成吉思汗的婚姻等三个小节组成并分别对其内容进行了史料对比工作。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战争章节由十三翼之战、阔亦田之战、合兰真沙陀之战、纳忽山之战等四个小节组成并分别对其内容进行了史料对比工作。成吉思汗征金朝、征西夏和征西域章节由成吉思汗的征金、成吉思汗的征西夏、成吉思汗的征西域等共三个小节组成并分别对其内容进行了史料对比工作。成吉思汗的安答及辅臣章节由成吉思汗的安答札木合、蒙古族辅臣、其它民族辅臣等共三个小节组成并分别对其内容进行了史料对比工作。其中第二节蒙古族辅臣由木华黎、孛斡儿出、者别、者勒篾等四个部分组成,第三节其它民族的辅臣又由石抹明安、郭宝玉、耶律留哥、耶律楚材、张柔、史天泽等六个部分组成。窝阔台可汗的事迹章节由窝阔台可汗伐金、窝阔台可汗伐宋等两个小节组成并分别对其内容进行了史料对比工作。
     最后,笔者认为,《罗黄金史》对其创作《青史演义》中的作用应得到充分的重视。众所周知,《罗黄金史》研究始于1926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图书院首任院长札米扬公从民间搜得《罗黄金史》开始,此后,根据此本先后出版了乌兰巴托本(1937年、上下两本)、1952年的乌兰巴托本的哈佛影印本、1957年的乌兰巴托本的吉里尔蒙古文本、1973年的乌兰巴托本的俄文本、20世纪60年代初台湾出版的哈佛影印本的汉译本等。本文通过《青史演义》内容与《罗黄金史》历史记载之间进行大量的比较研究,证实了当时作者创作他那巨著《青史演义》之时《罗黄金史》成为了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或可以这样说,当时尹湛纳希家庭藏有《罗黄金史》。
The paper includes three parts:introduction、main body and conclusion. The first part is made up of six sections:the background of Qing Shi Yan Yi, its author, time of completion, types of edition, compiling feature, reference books, research summary, study purpose and study methods. As to the background, the author makes a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rom six aspects, politics、economy、religion、education、 Confucian culture、the decline of Mongolian feudal society. As to the author of Qing Shi Yan Yi, based on reading lots of books about Yinzhanaxi, the writer introduces the lifetime of Yinzhanaxi. As to time of completion, the writer agrees with Za Laga, namely Qing Shi Yan Yi was begun to be composed from1876and was finished in1888. As to its compiling feature and historical reference books, the writer shows that Qing Shi Yan Yi adopts a chronological model、traditional orthodoxy、Confucianism thought; meanwhile, the writer points out that affected by his social status and social environment, Yinzhanaxi has its shortcomings because he deified Genghis khan, so he couldn't find the right direction of the book. In addition, Qing Shi Yan Yi uses ten historical books for reference. As to research summary, the writ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situation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home and abroad. As to its study purpose and methods, the writer thinks that the scientificity and operability are the keys to the success of the book. So considering the diversity of the sourc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Qing Shi Yan Yi, this article employs literature comparative study method of historical philology, at the same time, in view of characteristic of the literature of Qing Shi Yan Yi, the writer uses the plot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The main body is made up of five chapters:the birth of Genghis Khan; his growth; his war of uniting Mongolia tribes; His conquer of Jin Dynasty, Serindia and Hsi Hsia; his blood brother and ministers; his achievement on Ogodei. The first chapter includes three sections:the birth of Genghis Khan, his hard growing process, his marriage. The writer compared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illustrate the problems. The second chapter includes four sections:the war of uniting Mogolian tribes and "13" wing; the war of kuo yi tian; the war of he Ian zhen shao tuo, the war of na hu shan. The writer compared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illustrate the problems. The third chapter is made up of three sections:conquering Hsi Hsia, Serindia and Jin Dynasty. The writer compared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illustrate the problems.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Genghis Khan's blood brother and ministers.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his blood brother-Zagreb; his Mongolian ministers and other ethnic ministers. The writer compared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illustrate the problems.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his Mongolian ministers Muqalk Boyurji Jebe、Jalm-a. The third part is about other ethnic ministers:Shimo Ming-an、Guo Baoju、Yelu Liuge、 Yelu Chuca、Zhang Ro、Shi Tianze. The fifth chapater deals with the achievement of Ogodei, consisted of gedei Khan'war against Jin Dynasty, and Shong Dynasty etc. The writer compared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illustrate the problems
     Lastly, the writer thinks ROM. Yellow Jin Shi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Yinzhanaxi's composing Qing Shi Yan Yi. As is known, the research on ROM. Yellow Jin shi began in1926based on the ROM. Yellow Jin shi which was gained among the people by the first President of national library of Mongolian People's Republic. And afterwards the version of Ulan Bator was published in1337, then Ulan Bator Copy of Harvard in1952, the version of Ulan Bator in Auspicious lille Mongolian in1957, the version of Ulan Bator in Russian in1973. The Chinese version of Copy of Harvard published in Taiwan in the1960s. Comparing the contents of Qing Shi Yan Yi with the contents of ROM. Yellow Jin Shi, the writer proved that when writing Qing Shi Yan Yi, ROM. Yellow Jin shi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ocuments, or we can say when writing Qing Shi Yan Yi, Yinzhanaxi had the book ROM. Yellow Jin Shi.
引文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二)“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人民出版社,1969年,593页。
    1中国革命史编写组《中国革命史》,巴拉钦道尔吉、苏达那木若华、赛吉拉大等译,民族出版社,1989年,48-53贝。
    2留金锁《蒙古史概要》(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258-259页。
    1留金锁《蒙古史概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259页。
    2留金锁《蒙古史概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259-260。
    3留金锁《蒙古史概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25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3页。
    5那仁高娃《中国近代史》,内蒙古教出版社,1984年,76页。
    1白拉都格其、金海、赛航《蒙古民族通史》(第五卷)(上),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43-45。
    2乌兰察夫、宝力格、赵智奎《蒙古族哲学思想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年,170页。
    1扎拉嘎《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载《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271贝。
    2拉喜彭楚克著胡和温都尔校译《水晶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52页。
    3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98页。
    1齐木道吉、梁一孺、赵永铣等编著《蒙古族文学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232页。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一分册72灭。
    1根据Klaus Sagaster教授于2010年1月17日致齐木德道尔吉的电r信件"uber den Name Injannasi"2(《关于尹湛纳希之名》)作出如是解释。关于尹湛纳希的词义,策·达木苏荣院士曾做过不完整的解释,认为Injana是梵文zana,词义与蒙古语bilig同;si是藏文,词义也是蒙古语的bilig。详[蒙古]策·达木丁苏荣编《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第四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1744贝。
    2扎拉嘎《尹湛纳希年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9贝。
    3乌云毕力格《喀喇沁万户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53贝。
    4包文汉、奇·朝克图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17页。
    1扎拉嘎《尹湛纳希年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10-12页。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前言,2-3页。
    3扎拉嘎《尹湛纳希年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10页。
    4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前言,4页。
    5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一分册10-11页。
    6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前言,4-5页。
    7扎拉嘎《尹湛纳希年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15页。
    1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一分册9-11页。
    2扎拉嘎《尹湛纳希年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254页。
    1以上内容根据吴·塔娜博士《关于(青史演义)的版本及其手抄本的收藏》一文加以整理叙述的。详吴·塔娜《关于<青史演义)的版本及其手抄本的收藏》,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年第一期,92-94页。
    2尹洪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1贝。
    3尹洪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6-7页。
    4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三分册14-16页。
    5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六分册23-24页。
    6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四分册126-131页。
    7尹洪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98页。
    1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20-21页。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一分册34页。
    3德斯来扎布《青史演义与所用十部史书的关系》,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1年。
    4德斯来扎布《论(青史演义)与十部史书的关系》,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0年,1、38、96、113、145、154、161-162、181、229-230页。
    1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一分册129贞。
    2 Walther. Heissig, Ein Volk sucht seine Geschichte:Die Mongolen u.d. verlorenen Dokumente ihrer grossen Zeit, Dusseldorf, Wien: Econ Verlag,1964。
    2转引自杭棉.官布扎布著,德力格尔译《(青史演义)—尹湛纳希所著蒙古族首例历史小说研究》,尹湛纳希研究会编,16贝。
    4转引自杭棉·官布扎布著,德力格尔译《(青史演义)—尹湛纳希所著蒙古族首例历史小说研究》,尹湛纳希研究会编,40页。
    5[西德]瓦尔特·海西西著,阿毕达、阿特横译,阿特横、官布仁钦校译《蒙古历史与文化》,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6,23-38。
    6策·达木丁苏荣《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第四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1742页。
    7杭棉·官布扎布著,德力格尔译《(青史演义)—尹洪纳希所著蒙古族首例历史小说研究》,尹湛纳希研究会编。
    1转引自伍月《尹湛纳希及其作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15页。
    2转引自伍月《尹湛纳希及其作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17—18页。
    3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乔玛吉里尔文转写,乌兰巴托,2006年。
    4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1-6页。
    5尹湛纳希研究会编《尹湛纳希研究论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1—38页。
    6那木吉勒舍旺《蒙古古典文学研究论文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1—172页。
    7贺·宝音巴图《论尹湛纳希及其(青史演义)》,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1年。
    1贺·宝音巴图《蒙古文学研究论文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年,277—293页。
    2宝力高《历史长篇小说(青史演义)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二期,89-105页,第四期,66-84页。
    3伍月《(青史演义)与(水晶珠>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一期,104-112贝。
    4伍月《尹湛纳希及其作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76-104页。
    5德斯来扎布《论(青史演义)与十部史书的关系》,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0年。
    6详包红梅《论蒙古史传文学向历史小说的转型——<青史演义)与相关蒙汉文历史著作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3年,3页。
    7巴·苏和《尹湛纳希(青史演义>与蒙古族(九)数崇拜文化》,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冬期,36-41页。
    8云峰《蒙汉文学关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223-228页。
    9包红梅《论蒙古史传文学向历史小说的转型——<青史演义>与相关蒙汉文历史著作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1吴·塔娜《(青史演义)史料学研究》(蒙古文),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562-563贝。
    2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145页。
    3《黄金史纲》、朱风、贾敬颜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7页。
    1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14-17页。
    2《秘史》作“翁吉刺”,此部属迭儿列斤蒙古,与成吉思汗所属的孛儿只斤氏世结婚约。原驻牧地在贝尔湖、呼伦湖至额尔古纳河一带。
    3蒙古弘吉刺部人,《元史》称特薜弹,姓孛思忽儿。“本命特,因从太祖起兵有功,赐名薛禅,故兼称曰特薛禅。女曰孛儿台,太祖光献翼圣皇后”。薛禅,义为“智者”。
    1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563-564贞。
    2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145-146页。
    1《罗黄金史》翻译参照额尔登泰、乌云达赍校助本《蒙古秘史》。
    1尹湛洪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18页。
    2“八刺忽”,地名。《元史》作“归八剌忽之地止焉”。
    3“浩饶”,蒙语,意思跟“古列延”同。
    4《黄金史纲》、朱风、贾敬颜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8页。
    1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20页。
    2《大元史》杜当乌力吉吐等译民族出版社1987年,12页。
    1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27页。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29-30页。
    3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30-36页。
    4《秘史》称“锁儿罕·失剌”surqan-Sir-a者。
    1成吉思汗四杰之·,锁儿罕·失刺长子。
    2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565页。
    3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147页。
    4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566页。
    5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148页。
    1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566-567页。
    2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148页。
    1应该是(uruyu或者是uruyudan)。
    2尹洪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46-47页。
    3《黄金史纲》、朱风、贾敬颜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13-14页
    1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567页。
    2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149页。
    1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73页。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74页。
    3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78页。
    4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87页。
    5[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3-4页。
    1尹洪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148页。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186页。
    3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三分册,4页。
    4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939年,第三分册,6页。
    1扎拉嘎认为尹湛纳希没见到过《蒙古秘史》,有关史实的获得,是通过《罗黄金史》来实现的。详见扎扎嘎《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208-209页。
    1Ke wang,意为克烈部之王,指王罕。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三分册,12-14页。
    1《青史演义》的石刻版中yamuγ—a是jamuq—a的代名词。然而在其后的所有铅印版中将yamuγ—a全部改为jamuq—a。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三分册,138-139页。
    3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六分册,28页。
    4以成吉思汗的安答忽亦勒答儿薛禅为模型所塑造的英雄人物。
    5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六分册,46页。
    6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六分册,47页。
    1额尔登泰乌云达赉《(蒙古秘史)校勘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982-987页。
    1详见扎拉嘎《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208-209贝、吴·塔娜《(青史演义>史料学研究》,博士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162-163。
    1作者所利用之《大元史》称做wanggubu。
    2作者所利用之《大元史》称做diciquli。
    3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939年,第六分册,125页。
    4作者所利用之《大元史》称做bedede。
    1《大元史》作alaqusa。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六分册,130-131页。
    3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七分册,1-2贞。
    4《青史演义》当中的作者臆造之部落名。
    5《青史演义》当中的作者臆造之部落名。
    6《青史演义》当中的所谓秃鲁班部首领。
    7《青史演义》当中的所谓塔塔尔部首领。
    8《青史演义》当中的所谓合塔斤部首领。
    1《青史演义》当中的所谓散只兀部首领。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七分册,26-27贝。
    1[明]宋濂等撰《大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12-13页。
    1是为“乌沙堡”之音译。见《元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五年庚午春条。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八分册,172页。
    3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939年,第八分册,181-183页。
    4即位汉语“野狐岭”之音译,蒙古语作unegen dabaγan。位于今张家口迤北长辈县境内。
    6即为地名“大水泺”之音译。尹湛纳希将“泺”字误读为li。
    6是为“丰县”之音译。
    7是为“利县”的音译。
    1蒙古语,意即崇尚礼仪之人。是作者在《青史演义》中给唐兀部察罕所取的新名字,源于《大元史》34-35页的记载:“唐兀氏察罕英武,少时放羊,把羊棍插入地中,然后上面挂帽子,行礼归。太祖问之原由,察罕曰,一人敬帽子,二人敬长辈,现在是一人,所以敬帽子。闻有贵人到,故练习礼仪呢!”察罕,《元史》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七有传。
    2尹洪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九分册,15-16页。
    3尹洪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九分册,76-77页。
    4尹洪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九分册,77页。
    5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九分册,94页。
    6Jambal-a,是为大将“者别”的代名。尹湛纳希往往取相近音的名字来代替原本人物加以文学创造。例如“札木合作yamuγ-a。
    1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九分册,119页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一分册,108页。
    1[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15-24页。
    1《大元史》杜当乌力吉吐等译民族出版社1987年,51-52页。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九分册,122-123页。
    1见《元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岁乙丑条。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七分册,52页。
    3见《元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二年丁卯秋条。
    4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八分册,90页。
    5见《元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四年己己春条。
    6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八分册,140页。
    7见《元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四年己己春条。
    8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939年,第八分册,141-142页。
    1见《元史》卷一、《太祖本纪》、四年己已春条。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八分册,143页。
    3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八分册,145页。
    4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分册,44页。
    5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分册,45页。
    6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一分册,81页。
    7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一分册,83页。
    1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一分册,85页。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一分册,86页。
    3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一分册,101贝。
    4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一分册,102页。
    5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一分册,109页。
    1[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13-24页
    1《大元史》杜当乌力吉图等译民族出版社1987年,35页。
    1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939年,第七分册,55-56页。
    2《大元史》杜当乌力吉吐等译民族出版社1987年,74页。
    3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一分册,83-84页。
    1是为“西域”之音译。尹湛纳希在描写成吉思汗西征的故事,一概沿用蒙古文《大元史》中的名词,所以“花剌子模”等名词未曾出现。
    2sala-ding,是为“札兰丁”的音译。
    3dung-iuu,是尹湛纳希所创造的成吉思汗使臣的名字,这里译作“董武”。
    4Vusi,也是尹湛纳希所创造的另一位使臣之名字,这里译作“符石”。
    5即成吉思汗三个儿子拙赤、察阿夕、斡歌歹。
    6作者虚构之乃蛮部人。
    7作者所虚构之人。
    8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分册,67页。
    1《秘史》§257作“兀都剌儿城”utrar-qota,在今哈萨克斯坦南哈萨克斯坦州希姆肯特西北帖木儿,位于锡尔河下游东岸。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分册,74-75页。
    3《秘史》§257作“不合儿”buqar,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
    4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分册,90页。
    5《秘史》§257作“薛米思加卜”,即为Samarkand,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
    6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分册,104页。
    7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分册,]04页。
    8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分册,124页。
    9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分册,126页。
    10《秘史》§258作“兀笼格赤”urunggeci,花刺子模国旧都,位于今咸海南面阿姆河下游,遗址在今上库曼斯坦库尼亚乌尔根奇。
    1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分册,136页。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分册,137页。
    3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分册,154页。
    4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分册,154-155页。
    5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分册,155页。
    6《秘史》§257作“札刺勒J‘·算端”jalaldin-sultan,他是花剌子摸换算端摩诃末之子。
    7《秘史》§257作“罕·篾力克”qan-melig。
    8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分册,1665页。
    9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分册,166-167页。
    1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分册,167页。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一分册,8页。
    1[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20-22页。
    1《大元史》杜当乌力吉吐等译民族出版社1987年,60页。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分册,83-86页。
    3《大元史》杜当乌力吉吐等译民族出版社1987年,61页。
    4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分册,105-107页。
    1作者臆造,《秘史》§40作“合剌合答安”qar-a qadaγan。
    2《青史演义》的石刻版中yamuy-a是jamuq-a的代名词。然而在其后的所有铅印版中将yamuy-a全部改为jamuq-a。
    3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146页。
    4关于成吉思汗夫人孛儿帖的名字,《秘史》§94作“孛儿帖”borte;《罗黄金史》22页作borte“孛儿帖”;《黄金史纲》145页作“孛儿帖格乐津”bortegeljin;《蒙古源流》567页作“孛儿帖”borte;《青史演义》47页作bortegeljin“孛儿帖格乐津”,《青史演义》取自《黄金史纲》。
    5尹洪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146页。
    1《罗黄金史》,乌兰巴托影印本,国家出版局,1990年,30-31页。
    2额尔登泰乌云达赍《(蒙古秘史>校勘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957页。
    3此段记载在《蒙古秘史》中有丁记载,然而与《罗黄金史》中的记载有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刚好说明尹湛纳希在撰写《青史演义》时大量地利用了《罗黄金史》中的记载,而不是《蒙古秘史》。《罗黄金史》移录《蒙古秘史》282节之233节,《蒙古秘史》史料在《青史演义》中的利用,是通过《罗黄金史》来实现的。简单举例如下:《青史演义》中描写“阔亦田之战”时出现一位名叫“钦丹察干”cindan-cayan之人(豁罗剌思部落之人)。他在《罗黄金史》中也是以(cindan-cayan)“钦丹察干”出现,可是,在《蒙古秘史》中却是“绰纳黑、察合安”cunay,cayan,两个人的名字。还有,《蒙古古秘史》中之赤老温之父“锁儿罕失刺”(surqan-sir-a),在《青史演义》中以(toryan-sir-a)‘脱尔干失剌’使用之。这跟《罗黄金史》和《蒙古源流》及《黄金史纲》中之写法(toryan-sir-a)‘脱尔干失剌’一致:《蒙古秘史》,中之孛斡儿出之父“纳忽伯颜"naqu-bayan,在《青史演义》中以(laqu-bayan)‘拉忽伯颜’使用之。这跟《黄金史纲》中之写法“拉忽伯颜”laqu-bayan完全一致。
    1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分册,5页。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分册,162页。
    3石天应,《元史》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三十六有传。
    1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一分册,4页。
    1《大元史》杜当乌力吉吐等译民族出版社1987年,57-70页。
    2[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19-22页。
    3《续资治通鉴》清毕沅著中华书局1957年,4364页。
    4《续资治通鉴》清毕沅著中华书局1957年,4409页。
    5《续资治通鉴》清毕沅著中华书局1957年,4415页。
    1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38页。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41页。
    3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42页。
    4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44页。
    5关于孛斡儿出父亲的名字,《秘史》§93作“纳忽伯颜”naqu-bayan;《罗黄金史》22页作naqu-bayan“纳忽伯颜”;《黄金史纲》145页作“拉忽伯颜”laqu-bayan;《蒙古源流》567贝作“纳忽伯颜”naqu-bayan;《青史演义》47页作1aqu-bayan“拉忽伯颜”,《青史演义》取自《黄金史纲》。
    1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43页。
    1《罗黄金史》,乌兰巴托影印本,国家出版局,1990年,20-22页。
    2额尔登泰乌云达赉《(蒙古秘史>校勘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943-945页。
    1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63-64页。
    1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64页。
    2《罗黄金史》,乌兰巴托影印本,国家出版局,1990年,44页。
    3额尔登泰乌云达赍《(蒙古秘史)校勘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972-973贝。
    1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54页。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二分册,134页。
    1《罗黄金史》,乌兰巴托影印本,国家出版局,1990年,23页。
    2额尔登泰乌云达赉《(蒙古秘史>校勘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946-947页。
    3《罗黄金史》,乌兰巴托影印本,国家出版局,1990年,42页。
    4额尔登泰乌云达赉《(蒙古秘史>校勘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971页。
    1石抹明安,《元史》卷一百五十,《列传》第三十七有传。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九分册,41-44页。
    3《续资治通鉴》清毕沅著中华书局1957年,4311页。
    1《大元史》杜当乌力吉吐等译民族出版社1987年,42-43页。
    2郭宝玉,《元史》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三十六有传。
    3《青史演义》中郭宝玉误写。
    4尹洪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九分册,20-21页。
    5《续资治通鉴》清毕沅著中华书局1957年,4305页。
    1《大元史》杜当乌力吉吐等译民族出版社1987年,39-40页。
    2耶律留哥,《元史》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三十六有传。
    3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九分册,31页。
    4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九分册,37-38页。
    1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九分册,55-56页。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九分册,85-86页。
    3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九分册,87页。
    4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九分册,89页。
    5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九分册,139页。
    6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九分册,141-142页。
    1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九分册,161页。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分册,31页。
    3《续资治通鉴》清毕沅著中华书局1957年,4316页。
    4《续资治通鉴》清毕沅著中华书局1957年,4317页。
    5《续资治通鉴》清毕沅著中华书局1957年,4318页。
    6《续资治通鉴》清毕沅著中华书局1957年,4342页。
    7《续资治通鉴》清毕沅著中华书局1957年,4342页。
    8《续资治通鉴》清毕沅著中华书局1957年,4342页。
    9《续资治通鉴》清毕沅著中华书局1957年,4353页。
    10《续资治通鉴》清庆毕沅著中华书局1957年,4353-4358页。
    11《续资治通鉴》清毕沅著中华书局1957年,4358页。
    12《续资治通鉴》清毕沅著中华书局1957年,4373-4374页。
    1《大元史》杜当乌力吉吐等译民族出版社1987年,41-58页。
    2[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16-19页。
    1耶律楚材,《元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三有传。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九分册,124-125页。
    3《续资治通鉴》清毕沅著中华书局1957年,4347页。
    1《大元史》杜当乌力吉吐等译民族出版社1987年,53页。
    2张柔,《元史》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三十四有传。
    3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分册,34-35页。
    1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分册,36页。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分册,39页。
    3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分册,64页。
    4《续资治通鉴》清毕沅著中华书局1957年,4371页。
    5《续资治通鉴》清毕沅著中华书局1957年,4371页。
    6《续资治通鉴》清毕沅著中华书局1957年,4371页。
    7《续资治通鉴》清毕沅著中华书局1957年,4379页。
    1史天泽,《元史》卷一百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二有传。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一分册,65页。
    3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一分册,68页。
    4《续资治通鉴》清毕沅著中华书局1957年,4430页。
    5《续资治通鉴》清毕沅著中华书局1957年,4441页。
    1《大元史》杜当乌力吉吐等译民族出版社1987年,72-73页。
    1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二分册,17-18页。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二分册,18贝。
    3《续资治通鉴》清毕沅著中华书局1957年,4482页。
    4《续资治通鉴》清毕沅著中华书局1957年,4482贝。
    5《大元史》杜当乌力吉吐等译民族出版社1987年,82贝。
    1塔斯,国王木华黎孙子。
    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第十三分册,23-24页。
    1《续资治通鉴》清毕沅著中华书局1957年,4565-4566页。
    2《大元史》杜当乌力吉吐等译民族出版社1987年,97贝。
    [1]《罗黄金史》(altan tobci),乌兰巴托影印本,国家出版局1990年
    [2]《黄金史纲》(qad-un undiisun-u quriyangyui altan tobci),贾敬颜朱风译《汉译蒙古黄金史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3]《蒙古秘史》校勘本额尔登泰、乌云达赉校勘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4]《大元史》(dayiyuan ulus-un teuke)杜当乌力吉吐等译民族出版社1987年
    [5]《(蒙古源流)研究》乌兰著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
    [6]《金轮千辐》(altan kurdun mingγan gegesutu)达尔玛著乔吉校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
    [7]《元史》[明]宋濂等撰中华书局1976年
    [8]《续资治通鉴》[清]毕沅编中华书局1957年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二),人民出版社,1969年。
    [2]齐木道吉、梁一孺、赵永铣等编著《蒙古族文学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3]云峰《蒙汉文学关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4]尹湛纳希著,黑勒丁师浩译,王利器校《青史演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5]白拉都格其、金海、赛航《蒙古民族通史》(第五卷)(上),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
    [6]白拉都格其、金海、赛航《蒙古民族通史》(第五卷)(下),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
    [7]孟广耀《蒙古民族通史》(第一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
    [8]曹永年、孟广耀、张帆、叶新民《蒙古民族通史》(第二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
    [9]曹永年《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马克思恩克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11]那仁高娃《中国近代史》(蒙古文),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4年。
    [12]留金锁《蒙古史概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13]乌兰察夫、宝力格、赵智奎《蒙古族哲学思想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年。
    [14]乌云毕力格、白拉都格其《蒙古史纲要》,内蒙古人民出版,2006年。
    [15]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
    [16]伍月《尹湛纳希及他作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
    [17]杭棉·官不扎布著,德力格尔译《关于(青史演义)—尹湛纳希所著蒙古族首部历史小说》,尹湛纳希研究会编。
    [18][苏]符拉基米尔佐夫著,伍月、包力道译《蒙古社会制度史》,民族出版社,1980年。
    [19][西德]瓦尔特·海西西著,阿毕达、阿特横译,阿特横、官布仁钦校译《蒙古历史与文化》,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6年。
    [20]扎拉嘎《尹湛纳希年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
    [21]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22]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
    [23]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7年。
    [24]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蒙文学会,1939年。
    [25]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内蒙古科技出版社,2004年。
    [26]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
    [27]尹湛纳希研究会编《尹湛纳希研究论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
    [28]尹湛纳希著,曹都毕力格校订《(青史演义>的补充本》,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
    [29]额尔顿陶克陶《尹湛纳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8年。
    [30]额尔顿陶克陶《蒙古族近代著名作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31]额尔顿陶克陶《额尔顿陶克陶文选》,民族出版社,1988年。
    [32]德斯来扎布《论(青史演义)与十部史书的关系》,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0年。
    [33]策·达木丁苏荣《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第四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34]那木吉勒舍旺《蒙古古典文学研究论文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
    [35]贺·宝音巴图《论尹湛纳希及其<青史演义)》,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1年。
    [36]贺·宝音巴图《蒙古文学研究论文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年。
    [37]策·达木丁苏荣《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第一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38]亦邻真《亦邻真蒙古学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39]德斯来扎布《尹湛纳希研究》,民族出版社,1993年。
    [40]扎拉嘎《尹湛纳希评传》,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
    [41]扎拉嘎《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
    [42]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年。
    [43]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44]韩儒林《元朝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
    [45]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
    [46]陈垣《陈垣文集》,中华书局,1980年。
    [47]呼春《尹湛纳希与卓索图文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
    [48]《民族文学译丛》,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编印,1983年。
    [1]巴·苏和《填补尹湛纳希研究空白之力作》,文学遗产,1996年第四期。
    [2]巴·苏和《蒙古族近代文学大师尹湛纳希研究概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一期。
    [3]吴·塔娜《<青史演义)与(蒙古秘史)历史事件之比较》,中国蒙古学研究,2007年第二期。
    [4]德斯来扎布《有关历史小说<青史演义>共有一百二十回之说法的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三期。
    [5]那木吉勒舍旺《有关<青史演义)名称之由来》,内蒙古大学学报,1960年第一期。
    [6]那木吉勒舍旺《有关历史小说<青史演义)之民族形式》,内蒙古大学学报,1960年第一期。
    [7]阿穆尔朝格图赛音吉日嘎拉《<青史演义)中所反映的民主主义》,内蒙古大学学报,1962年第二期。
    [8]吴·塔娜《关于<青史演义)的版本及其手抄本的收藏》,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年第一期。
    [9]德力格尔《<青史演义)当中塑造的人物性格的系统与结构》,内蒙古大学学报,1988年第三期。
    [10]乌云图雅《(青史演义)当中的成吉思汗形象》,蒙古学研究,1992年第三期。
    [11]吴双福《(青史演义>创作之民族化与翻译时注意事项》,语言与翻译(新疆),2006年第一期。
    [12]玉峰《再探<青史演义>创作年代》,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四期。
    [13]呼春《尹湛纳希的宗教观》,内蒙古社会科学,1983年第一期。
    [14]特尔格乐《有关尹湛纳希与贡桑诺尔布亲属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1993年第六期。
    [15]额尔德木图《拉西彭苏克的<水晶珠)与尹湛纳希的<青史演义)之间思想内容比较》,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一期。
    [16]额·萨仁《有关<青史演义)继承历史思想方面》,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夏期。
    [17]呼春《尹湛纳希与卓索图文化》,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夏、秋期。
    [18]额·那顺巴雅尔《小说<青史演义)与<成吉思汗)之比较研究》,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1991年春期。
    [19]呼春《满清统治下的尹淇纳希》,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1992年夏期。
    [20]特·额尔顿套克套《尹湛纳希研究之一朵花—<尹湛纳希之哲学思想研究>一书的感想》,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1999年秋期。
    [21]巴·苏和《(青史演义>与蒙古人<九)数崇拜文化》,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冬期。
    [22]讷古单夫《尹湛纳希之家谱》,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第一期。
    [23]吉日嘎拉《从尹湛纳希的作品当中品尝他的思想发展轨迹》,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年第六期。
    [24]图布格日乐图《(青史演义)的章前纲要当中说了些什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1988年秋期。
    [25]德斯来扎布《蒙古草原之画卷——试谈<青史演义>的民族形式》,内蒙古社会科学,1982年第四期。
    [26]额·扎咪延《<青史演义)章前纲要当中之哲学思想》,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年第二期。
    [27]布仁门德《尹湛纳希之无神论》,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年第一期。
    [28]格日乐图《有关(青史演义>内容之几个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第六期。
    [29]伍月《(水晶珠>和<青史演义)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一期。
    [30]巴·那顺乌日图《大思想家、作家尹湛纳希及其他作品的思想倾向》,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1981年第二期。
    [31]额尔顿套格套《思想先驱、大作家—尹湛纳希》,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1987年秋期。
    [32]本刊记者《追踪尹湛纳希踪迹——有关尹湛纳希首次学术研讨会简要》,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年第五期。
    [33]德斯来扎布《古代妇女们的美好品德之体现——有关<青史演义>当中所塑造的妇女形象》,内蒙古社会科学,1982年第一期。
    [34]巴·乃颜泰《(青史演义>要目当中所体现之观点》,西北民族大学,1991年第一期。
    [35]敖特根《尹湛纳希鬼神观及其它的文化渊源》,西北民族大学,1993年第一期。
    [36]热·攉布斯《从<蒙古秘史)到<青史演义)之史传文学精神》,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1990年秋期。
    [37]巴·苏和《尹湛纳希研究之成果——有关扎拉嘎研究员的关于尹湛纳希研究方面的三部力作》,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冬期。
    [38]德期来扎布《继承民族遗产之不朽之作—(青史演义>与它所利用之十部历史书》,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年第三期。
    [39]胡日查《浅谈尹湛纳希之民族观》,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04年。
    [40]包红梅《论蒙古史传文学向历史小说的转型<青史演义>与相关蒙汉文历史著作的比较研究》,博士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
    [41]宝力高《历史长篇小说<青史演义)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二、第四期。
    [42]吴·塔娜《(青史演义)史料学研究》,博士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3]乌兰巴根《(元史)满蒙翻译研究》,博士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