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是全球信息化条件下信息网络技术介入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管理活动后出现的一种政府管理现象。具体而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就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在国家信息化总体战略框架下,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结合地方民族构成、民族文化和行政环境所开展的本级和下级政府及其部门的信息化以及引领地方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现和发展过程。
     从信息技术角度而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所使用的技术方法、技术工具和技术设备等与一般意义上的政府信息化并无二致。但是,由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管理的特殊性,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具有自己的特征、特定的内容和相对滞后的发展阶段。技术性、政治性和民族性士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本源特征;公共性、异步性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衍生特征。国家、上级政府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本身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主体;信息基础设施、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政府网站、民族工作和民族资源信息化等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客体。从实践来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在不同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之间不完全同步,与一般地方政府相比也存在总体上相对落后的现象。从总体上看,计算机单机应用、民族资源信息化、政府外网建设特别是政府网站建设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主要阶段。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具有独特的内在机理。首先,从技术机制角度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实施后的作用要大于一般地方政府,具体表现在网络结构、信息交换速率、信息成本和收益等方面。其次,从非技术机制角度看,国家通过对信息技术的选择和信息政策的制定等方式对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进行着干预控制;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消极效应、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的滞后状态、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心理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制约因素。最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政治性、民族性和技术性等三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互动关系。在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语境中,政治性与民族性的互动主要表现为“一体——多元”互动,技术性与民族性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形式——内容”互动,政治性与技术性的互动主要表现为“人——机”互动。本文基于以上互动关系进一步认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政治性、民族性和技术性等三个方面,构成了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较为稳定的“三角”结构,忽视任何一方的两方互动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消极后果。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庞杂的,本文遵循“环境—因子—因素”的思路对一些相对重要的影响因子予以展开分析。从国内环境来看,存在物质经济因子、政治法律因子、人口文化因子、民族资源因子、信息技术因子、安全保障因子和地理交通因子;从国际环境来看,存在跨界民族因子、技术优势因子和网络空间因子。本文在关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内在机理相关章节的讨论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管理体制、推动性政策、信息素养、人才队伍、跨界民族、国外技术优势、国际网络空间和国外安全威胁等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无论是其内在机理还是所处的行政生态环境,都表明了其结构性和系统性的整体特点,因而具有特定的功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功能是在多方面和多层次发挥作用的,可以分为技术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等四个主要方面。共享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和提高政府回应性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主要技术功能;更新政府文化、引导网络文化和宣扬民族文化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主要文化功能;增强内部效能、提高外部效益和实现信息扶贫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主要经济功能;推动政府组织变革、促进政府流程再造和提升公共管理能力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主要政治功能。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士我国政府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现状和问题既有我国政府信息化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个性;既表现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层级上的纵向共性,也表现为层级上的横向个性,是共性和个性的结合。本文将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现状概括为:“两网、一站、四库、十八金”等工程在民族自治地方具有一种纵向贯通能力、政府信息化成为一科,政策要求、信息技能要求成为一种人事制度、公文交换系统成为一种实践共识、政府网站建设成为一种潮流。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层级共性问题主要有:思想认识不统一、建设水平不平衡、重建设轻应用、人才匮乏和流失等问题。本文进一步认为,顶层设计欠缺问题是自治区政府信息化的主要问题,政府信息特别是民族信息的采集规范问题是自治州政府信息化的主要问题,而自治县政府信息化的主要问题则表现为对上级政府的依赖性较大、网络化程度总体较低、信息到达基层用户的推送问题等。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价值取向、模式选择、制度设计、信息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塑造等多个方面。首先,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应当坚持服务性的价值取向,这一服务取向具有特定的内容、意义和实现途径。在建设和管理模式选择上,针对不同的建设内容应当分别采取创新式外包、流程式外包和混合式外包等不同的外包形式。其次,在建设框架和重点内容方面包括基础支撑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政务管理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等“六大体系”。其中,民族资源信息化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而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及其专门人才培养也成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进行网络空间和网络边疆治理的基础性条件。再次,民族自治地方在开展政府信息化的实践中还要做好相关制度设计,并同时关注相关制度的共时态作用和历时态作用。关注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建设制度的历时态作用是实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制度设计中,既需要同级人大的立法支持,又需要工信部门对技术性和民族工作部门对民族性的具体把握。最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信息文化建设和网络文化治理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时代使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信息文化建设既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文化的时代性要求,也是其功能性要求。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文化的主要方面。民族自治地方的网络文化治理,既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政治管理职能,也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社会文化管理职能,其治理模式具有特定的内容。
     总之,作为我国政府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它具有不同于一般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特殊性。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特殊性并不完全是相关民族“自为”的结果,它是国内和国外、民族内和民族外、技术的和政治的、地方的和国家的等等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中,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化不仅是一个民族性问题、技术性问题,更是一个政治性问题,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及其完备性是实现信息化条件下民族平等的必由之路。在当今全球信息化步伐加快的形势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在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的建设中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is a phenomenon of a government managemen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volved in the ethnic autonomous local government management activities. Specifically, the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is a series of policy measures to achieve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with which the governments of the autonomous areas, under the overall strategic framework of the national informatization,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bine with the ethnic composition of the ethnic culture and administrative environment to carry out the level and lower-level governments and their departments informatization and lead the loc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re are no differences on technical methods, tools and equipment between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nonautonomous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However, 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s,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specific content and stage of development is lagging behind. The technical, political and ethnic characters are the origin features of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public and asynchronous characters are derived feature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e higher levels of government and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government itself are the main body of the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r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Th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e-government intranet and extranet, government websites, ethnic work, and ethnic resource informatizati and so on, are the objects of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s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n.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is not fully synchronized between the different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s, and there is relatively backward compared with the nonautonomous local government. Overall, the application of separate computers, the ethnic resources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overnment extranet, especially the construction of government websites are main stage of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has a unique internal mechanism. Fir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ical mechanisms, the function of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at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is greater than the nonautonomous area, especifically in the network structure, information exchange rate, cost and revenue. Seco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n-technical mechanis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ill have been controlling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via the choi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policy formulati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ethnic area autonomy system, the lagging informatization of the ethnic languages, the ethnic traditional culture, especially the ethnic psychology are the contraints for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Finally, there are profoundly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olitical, ethnical and technical features of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tical and ethnical features performances an "Integration Diversification" interacti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chnical and ethnical features performances a "form-content" interaction, an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tical and the technical features performances a "person computer" interaction. Based on the abov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this article further believes that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political, ethnical and technical features of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constitute a more stable "triangle" structure, and ignoring any aspect are likely to produce a variety of negative consequences.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very complex. This article follows an idea of "environment-factors-elements" to expand and analysis those comparatively important factors. From the domestic environmental point of view, there are substance and economic factors, political and legal factors, demographic and cultural factors, ethnical resources facto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actors, security factors and geographic traffic factor. From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int of view, there are cross-border ethnic factors, technological advantage factor and cyberspace factor. Based on the on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in former chapter, furtherly,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ose important elements, such as management system, promotive policies, information literacy, personnel and team, cross-national ethnic group, foreign technical dominant, international cyberspace and foreign security threats.
     Either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r the administrativ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shows that the overall features of the structural and systemic. So that, the ethnic autonomous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has many specific functions. And those functions are to play a role in many aspects and level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main areas, such as technical functions, cultural functions, economic functions and political functions. The technical functions include mainly sharing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ing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and improving the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The cultural functions include mainly updating the government cultural, guiding the network culture and spreading the ethnical culture. The economic functions include mainly enhancing internal performance, improving the external benefits and alleviating poverty via informatization. The political functions include mainly promoting government reform, activating government process reengineering and enhancing the capability of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Its status and problems contain not only the commonality of China's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but also its own individuality, not only the longitudinal commonality but also the horizontal individuality of the ethnic autonomous government level, which is a combination of commonality and individuality. The status of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is summarized as follows:the foundational projects called "two-network, one-website, four-database, eighteen-gold" have been performancing longitudinally in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has become a policy requirement, information skills is required to become a personnel system, document exchange systems are to become a practical consensu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overnment websites become a trend. The common problems of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consist of:the inconsistent recognization of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in ethnic area, unbalanced level of the informatization, concentration on construction and neglection on application, scarcity of personnel and the loss of personnel. This article further believes that the lack of top-down design is the main problem of the autonomous regional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the problems of ethnical information collection standard is the main problem of the autonomous prefecture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autonomous county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are depentancy on the higher levels of government, the lower level informatization, less information being pushed to the grass-roots users, and so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relates to various aspects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mode selection, system design, culture and the shaping of the internet culture. First,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service. The service orientation has specific content, way and significance. I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mode choice for building content, different form of outsourcing should be selected, such as innovative outsourcing, process outsourcing and hybrid outsourcing. Second, the building framework and focus on content include six systems. Those are the basic support system,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system, the standards system, security system, and laws and regulations system, among which, the ethnic resources informatization is the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The ethnical language informatization and its specialized personnel training has also become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governance of cyberspace and network frontier. Third, the relevant systems design, and the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functions of them should also be concerned about. To concern about the diachronic function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Meanwhile, the design of the system requires the legislative support of the people's congresses, technical support of IT department and ethnical guidance of ethnic affair commission. Finally,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local government and network culture governance is mission of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information era.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the government cultural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but also its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Autonomous local government staff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is the main aspect of the information culture. The network culture governance is not only the political government function, but also the cultural management functions, and its governance model has specific content.
     In shor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a's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has the particularity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non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The particularity is not entirely done by the ethnic groups themselves. It is the result of complex elements, which include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factor, technical and political factors, local and national factors, etc. The informatization of the ethnic language and literal is not only an ethnical issue, technical issues, but also a political issue. The informatization of the ethnic language and literal and its completeness is the only way for ethnic equality under conditions of informatization. Nowadays, in the situation of accelerated pace of global informatization,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has great poli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multi-ethnic country like China.
引文
①[美]道格拉斯·霍姆斯著、詹俊峰等译:《电子政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引言第6页
    ②汪玉凯、于施洋、张勇进:《地方电子政务发展回顾与“十二五”展望》,参见:洪毅、王长胜主编的《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①陈艳红:《数字鸿沟问题研究述评》,载《情报杂志》2005年第2期。
    2 EU, i2010 e-Government Action Plan. http://europa.eu/legislation_summaries/information_society/124226k_cn.htm
    ①马少美等:《中国电子政务研究文献计量分析》,载《情报科学》2009年第8期。
    ①蔡立辉:《电子政务研究应坚持多学科取向》,载《信息化建设》2007年第11期。
    ①比如,唐代诗人杜牧在《寄远》一诗中就有“塞外音书无信息,道旁车马起尘埃”的诗句
    ①龙小康:《对政府信息化理论和实践的思考》,载《行政论坛》2002年第6期。
    1汪玉凯:《中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载《公共行政管理科学》2002年第2期。
    2参见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等编:《干部信息化知识读本》,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
    3冀峰:《政府信息化与政府管理创新》,载《情报杂志》2006年第10期。
    1徐勇、高秉雄:《地方政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年版,第224页。
    2周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
    3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旧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2005年2月。
    ①周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页。
    ①资料来源:中国西藏网,http://www.tibet.cn/gc/jd/201104/t20110411_992812.html。
    ②图道多吉:《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第292页。
    ①何琼:《西部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第70页
    ①张啸尘:《论网络技术对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载《理论月刊》2001年第4期。
    ②[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①洪伟达:《电子政务与民主政治建设》,载《图书与情报》2008年第2期。
    ②徐黎明:《论网络时代的公民政治参与的意义》,载《理论探讨》2008年第4期。
    ③周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页。
    ①刘同舫:《技术‘与政治的双向互动》,学术论坛,2005年第8期。
    ①每项新技术的产生,都会带来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问题,这似乎已士人类设会发展的规律。数字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在给全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不平等和新的社会分化,此即所谓“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曹荣湘选编:《解读数字鸿沟——技术殖民与社会分化》,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12月第1版,第2页。
    ①方盛举:《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发展论纲》,人民出版社,2007年l月第1版,第38页。
    ②“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一词,是率先在1993年9月15日美国政府发表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动议》(The National Information:Agenda for Action)这一文件中正式出现的,它的英文原词士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缩写为NII。此后,这一概念逐渐破世界各国所采用。
    ①参见200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
    ①参见200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了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6]18号)。
    ①参见:第十届(2011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发布暨经验交流会网站,网址:http://2011 wzpg.cstc.org.cn/fbh2011/pgjg/10547.shtml。
    ①转引自《信息化:民族地区还得努力啊!——少数民族八省区信息化水平分析》,作者:杨京英,载《中国民族》2001年第1期。
    ①张苏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政府信息化建设纪实》,信息化建设,2001年第7期。
    ①资料来源:全国第十届(2011年)政府网站评估结果经验交流网站,网址:http://2011wzpg.cstc.org.cn/fbh2011/。
    ①姜爱林:《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变迁》,载《情报资料工作》,2002年第4期。
    ②参见: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十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日标的建设》。
    ①徐晓林主编:《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精粹》,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第424-428页。
    ①周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3页。
    1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1参阅:国务院《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兴边富民行功“十一五”规划》、《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
    1参见:《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国务院文件,2012年7月。
    1图道多吉主编:《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97-300页。
    ①图道多吉主编:《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②方素梅、蔡志纯等:《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①周平、贺琳凯:《论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思想战线,2010年第4期。
    2陈云生:《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1周平:《民族政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①周平:《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8-113页。
    ②陈峻俊:《浅析网络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新特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③周平:《民族政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①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页。
    ②[英]汤林森著,冯建三译:《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①刘同舫:《技术与政治的双向互动》,学术论坛,2005年第8期。
    ①顾丽梅:《网络行政新探》,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6明。该文并未对“网络行政”作出明确的界定,而是阐述了网络革命震荡下,政府行政受到冲击,传统行政范式变迁为网络行政发展的新范式的观点
    ②新华网:《广西启动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纪实》,2007年6月7日,资料来源:http://news.qq.com/a/20070607/001597.htm
    ①[英]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69页
    ①刘文富:《国外学者对网络政治的研究》,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2期。
    ①周平·:《民族政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政治屋顶”主要指国家政治体系,也可以指民族共同体的公共权力系统,是个便十理解的比喻性概念——本文作者注。
    ①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网站,网址:http://www.gxgxw.gov.cn/publicInfo/Instutionlntro/OrganizationStructure.shtml
    ②资料来源: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网站—“电子政务”栏目,网址:http://www.xjbz.gov.cn/dzzw/jggk.html
    ①付建光:《领导干部信息素质及其培养》,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6年。
    1张少锋,郑建明:《信息社会中的信息主体素质及其测度》,情报科学,2007年第1期。
    2“梅特卡夫定律”是由美国3Com公司创始人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出的。人们常常将“梅特卡夫定律”’与著名的“摩尔定律”相提并论:如果说摩尔定律足信息科学的发展规律,那么梅特卡夫定律就士网络技术发展定律。
    ①沈刚:《访俞可平:政府创新需“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资料来源:中国政府创新网,网址http://www.chinainnvations.org/Item/36120.aspx,发布时间:2012年05月09日。
    ①汪玉凯:《电子政务需要复合型人才》,光明日报,2007年10月28日,第006版。
    ①孙志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跨越民族问题研究综述》,载《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年第7卷第3期。
    ②孙淦、刘达成:《重视跨境民族研究》,载《人民日报》2001年11月2日第七版。
    ③孙淦、刘达成:《重视跨境民族研究》,载《人民日报》2001年11月2日第七版。
    ①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合作网,网址:http://www.ce.cn/kfq/bjjjhzq/gjbjhz/
    ②张鹤光等:《中越边界(文山段)跨境民族调查报告》,载《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
    ③何少英:《云南跨境民族文化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版。
    ①周平:《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2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1页。
    ①资料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标题为《美国宁愿吃亏仍将管制对中国高科技出口》,网址:http://mnc.people.com.cn/GB/9521624.html。
    ②[英]汤林森著,冯建三译:《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3页。
    ①资科来沥http://alexclark.itpub.net/post/670/295256.
    ②黑客:源自英文hacker,也有人翻译成“骇客”,原指热心十计算机技术、水平高超的计算机专家,尤其是程序设计人员。但到了今天,黑客一词已被用于泛指专门利用计算机网络搞破坏或恶作剧的那些人。
    ①周平:《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载《政治学研宄》,2009年第4期。
    ②同①
    ③周平:《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载《学术探索》,2009年第6期。
    ④周平:《边鼎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⑤[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4月第1版。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一章第二条。
    ①严国萍:《回应性:政府信息公开的关键》,载《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69期,2012年2月20日
    ②从信息网络技术特别足软件技术的角度看,“更新(Update)”士一个惯用语,既可表示软件系统“局部”的优化更新,也可以表示软件系统“版本”的整体升级。如果把“政府文化”视作“系统”,它也有一个“更新换代”问题。
    ③周平、方盛举、夏维勇:《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页。
    ①参见:《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51号令),2011年2月17日。
    ②张开:《媒介素养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①徐翔:《网络文化的地方逻辑》,载《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第1期。
    ①[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59版,第184页。
    ②周平、方盛举、夏维勇著:《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人民出版社2007版,第191页
    ①参见:《信息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机理——兼论对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启示》,作者:李声明,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②参见:《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差异的分析——以广西、广东为例》,作者:陈晓华,载《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第14期。
    ③资科来源: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http://www.cpad.gov.cn/。
    ④方盛举:《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发展论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①周平、方盛举、夏维勇:《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5页
    ①唐兴霖:《论电子政务在政府流程再造中的作用》,载《公共管理研究(2)——“党的十六大与中国政治发展及公共管理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
    ②参见《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周平、方盛举、夏维勇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205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证》第二十六条。
    ②同上。
    ③周平、方盛举、夏维勇:《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人民出版设2007年版,第230页。
    ①周平、方盛举、夏维勇:《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9页。
    ①统计科研所信息化统汁评价研究组:《“十一五”时期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载《中国信息界》,2010年第12期。
    ①数据来源:统计科研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十一五”时期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载《中国信息界》,2010年第12期。
    ②曹荣湘:《数字鸿沟引论:信息不平等与数字机遇》,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第6期。
    ①数据来源:统计科研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十一五”时期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载《中国信息界》,2010年第12期。
    ①周平、方盛举、夏维勇:《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6页。
    ①赵生辉:《西藏电子政务建设的元问题——价值、目标与途径》,载《价值工程》2008年第9期。
    ②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内蒙古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载《北方经济》2008年第8期。
    ③马淑萍:《宁夏电子政务现状与问题分析》,载《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1期。
    ④张小刚、魏光杏:《新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宄——以南疆为例》,载《学术论从》2009年第1期。
    ⑤杨芳:《关于新疆电子政务发展问题的两个思考》,载《中国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l期。
    ①黄春红等:《浅析广西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载《广西大学学报》2009年4月增刊。
    ①唐文玉:《新形势下政府职能转变的五大取向》,载《行政论坛》2005年第1期。
    ①参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年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年5月。
    ②汪玉凯:《电子政务应强调服务导向》,载《人民论坛》2006年第3期。
    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2012年7月19日发布。资料来源: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207/t20120719_32230.html。
    ④资科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http://www.gxhzxw.com/structure/xwzx/gxxwnr_239132_1.htm。
    ①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http://www.miit.gov.cn。
    ①张勇进、汪玉凯:《电子政务服务外包模式比较研究》,载《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4期。
    ①参阅:刘升俭、杨海燕,《西部民族地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构建研究》,载《第13届全国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年)。本文根据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而略作改动。
    ①刘升俭、杨海燕:《西部民族地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构建研究》,载《第13届全国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年)。
    ①王君:《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国际比较研究——模式、体系与政策》,载《上海管理科学》2008年第4期。
    ①卢泰宏:《信息文化学导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②魏钢:《信息文化的含义和特征》,载《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③陈延寿:《概论信息文化的利与弊》,载《现代情报》2004年第12期。
    ①周平、方盛举、夏维勇:《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页。
    ①周平、方盛举、夏维勇:《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DF电子版)。
    [2][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3][美]B·盖伊·彼得斯著,吴爱明等译:《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5][美]道格拉斯·霍姆斯著,詹俊峰等译:《电子政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6][美]简·芳汀著,邵国松译:《构建虚拟政府: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8][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9][英]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0][英]汤林森著,冯建三译:《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蔡立辉:《电子政务:信息时代的政府再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曹荣湘选编:《解读数字鸿沟——技术殖民与社会分化》,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13]陈云生:《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14]段尔煜、刘宝明:《中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学》,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15]方盛举:《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发展论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方素梅、蔡志纯等:《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17]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8]顾丽梅:《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9]国家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研究中心:《电子政务总体设计与技术实现》,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0]何琼:《西部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21]和少英等:《云南跨境民族文化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2]洪毅、王长胜: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23]刘文富:《电子政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4]卢泰宏:《信息文化学导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5]图道多吉:《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6]汪玉凯等:《电子政务基础》,北京中软电子出版社2002年版。
    [27]王长胜、许晓平: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28]吴爱明等:《国外电子政务》,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9]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徐晓林:《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精粹》,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
    [31]徐晓林等:《电子政务》,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32]袁振华:《电子政务》(全四卷),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
    [33]张开:《媒介素养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4]张锐听:《电子政务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5]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等编:《干部信息化知识读本》,文汇出版社2000版。
    [36]周平、方盛举、夏维勇:《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7]周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8]周平:《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39]周平:《民族政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0]周平:《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北京大学等:《中国行政透明度报告2010—2011年度》,2011年9月,新华网,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10929/16792282.html。
    [2]曹荣湘:《数字鸿沟引论:信息不平等与数字机遇》,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第6期。
    [3]陈峻俊:《浅析网络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新特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4]陈伟:《信息化与我国政府管理变革》,载《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5]陈晓华:《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差异的分析——以广西、广东为例》,载《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第14期。
    [6]陈延寿:《概论信息文化的利与弊》,载《现代情报》2004年第12期。
    [7]陈振凯:《中国推进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10月25日第4版。
    [8]代红:《发挥核心作用助力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化建设》,载《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1年第6期。
    [9]邓崧:《电子政务价值评估研究——以政务流程和信息整合为观察视角》(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10月)。
    [10]杜治洲、汪玉凯:《论电子政务对政府能力的影响》,载《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7期。
    [11]段尔煜、朱锐勋:《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载《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
    [12]方华:《创造平等数字机会——新加坡跨越数字鸿沟取得进展》,载《每周电脑报》,2006年第40期。
    [13]付建光:《领导干部信息素质及其培养》,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6年。
    [14]盖玲:《电子政务建设与民族文化互动关系的探讨》,载《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9期。
    [15]龚成、李成刚:《我国网络文化管理体制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载《传媒管理》,2012年第4期。
    [16]顾丽梅:《网络行政新探》,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17]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8]洪伟达:《电子政务与民主政治建设》,载《图书与情报》2008年第2期。
    [19]侯康超:《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政治学透视》(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5月)。
    [20]黄春红等:《浅析广西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载《广西大学学报》2009年4月增刊。
    [21]冀峰:《政府信息化与政府管理创新》,载《情报杂志》,2006年第10期。
    [22]江荻:《藏文信息处理基本属性分析》,载《民族语文》1995年第2期。
    [23]姜爱林:《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变迁》,情报资料工作,2002年第4期。
    [24]靳光瑾:《语言文字信息化与国家安全》,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25]李传军:《信息技术对公共行政的影响》,载《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8期。
    [26]李声明:《信息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机理——兼论对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启示》,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27]梁伟华:《民族自治地区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载《才智》,2012年第4期。
    [28]刘春年、娄策群:《电子政务概念解读》,载《情报科学》,2004年第5期。
    [29]刘春年:《电子政务发展机制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4月)。
    [30]刘刚、娄策群:《政府信息化对行政组织机构变革的影响》,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4期。
    [31]刘升俭、杨海燕:《西部民族地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构建研究》,载《第13届全国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年)。
    [32]刘同舫:《技术与政治的双向互动》,载《学术论坛》,2005年第8期。
    [33]刘文富:《国外学者对网络政治的研究》,载《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2期。
    [34]刘新苗:《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载《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
    [35]刘新萍、郑磊:《国际电子政府新趋势:包容性的公共服务》,载《电子政务》,2010年第12期。
    [36]龙小康:《对政府信息化理论和实践的思考》,载《行政论坛》,2002年第6期。
    [37]马少美等:《中国电子政务研究文献计量分析》,载《情报科学》2009年第8期。
    [38]马淑萍:《宁夏电子政务现状与问题分析》,载《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1期。
    [39]麦日甫·热夏提、艾尼瓦尔·艾尔肯:《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政府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载《科技信息》,2012年第9期。
    [40]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内蒙古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载《北方经济》2008年第8期。
    [41]齐德林:《探讨网络文化与网络安全管理》,载《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年第4期。
    [42]任红杰:《网络文化汇聚效应与政府合法性》,载《长自学刊》,2012年第3期。
    [43]石卫:《1999-2010年我国政府信息化研究论文计量分析》,载《图书馆学研究》,2011年第14期。
    [44]孙淦、刘达成:《重视跨境民族研究》,载《人民日报》2001年11月2日第七版。
    [45]孙志建:《数字政府发展的国际新趋势:理论预判和评估引领的综合》,载《导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46]孙志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跨界民族问题研究综述》,载《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年第3期。
    [47]唐文玉:《新形势下政府职能转变的五大取向》,载《行政论坛》,2005年第1期。
    [48]唐兴霖:《论电子政务在政府流程再造中的作用》,载《公共管理研究(2)——“党的十六大与中国政治发展及公共管理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
    [49]统计科研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十一五”时期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载《中国信息界》,2010年第12期。
    [50]汪玉凯:《电子政务需要复合型人才》,载《光明日报》,2007年10月28日第6版。
    [51]汪玉凯:《电子政务应强调服务导向》,载《人民论坛》,2006年第3期。
    [52]汪玉凯:《聚焦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模式》,载《电子商务》,2004年第8期。
    [53]王春晖:《民族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与思考》,载《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
    [54]王红梅:《试论如何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建设》,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55]王洪涛:《近年来国内网络文化研究综述》,载《当代社科视野》,2012年第3期。
    [56]王慧、阎耀军:《信息技术在民族关系危机预警管理中的作用》,载《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57]王君:《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国际比较研究——模式、体系与政策》,载《上海管理科学》2008年第4期。
    [58]王利清、张建新:《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与对策》,载《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59]王瑞娟:《中西部地区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问题分析》,载《理论探索》,2007年第5期。
    [60]王希恩:《说民族认同》,载《学习时报》第164期。
    [61]卫才胜:《政治视角的西方信息技术哲学——论温纳的信息技术政治思想》,载《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62]魏钢:《信息文化的含义和特征》,载《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63]吴江:《推行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64]吴开松:《中国民族地区县级电子政务平台服务能力实证研究》,载《江汉论坛》,2011年第5期。
    [65]伍海峰:《加强民族地区乡镇街道电子政务建设》,载《攀登》,2009年第3期。
    [66]向芬:《新闻网站:中国主流网络文化的传播阵地》,载《新闻与写作》,2012年第1期。
    [67]新华网:《广西启动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纪实》,2007年6月7日,资料来源:http://news.qq.com/a/20070607/001597.htm
    [68]徐黎明:《论网络时代的公民政治参与的意义》,载《理论探讨》2008年第4 期。
    [69]徐翔:《网络文化的地方逻辑》,载《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第1期。
    [70]徐晓日:《政府创新的信息化模式——电子政务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5)。
    [71]严国萍:《回应性:政府信息公开的关键》,载《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69期。
    [72]杨芳:《关于新疆电子政务发展问题的两个思考》,载《中国乌鲁本齐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
    [73]杨立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有效途径》,载《江海纵横》,2012年第4期。
    [74]殷春永:《用信息化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载《中国人大》,2012年第5期。
    [75]尹艳华:《网络经济将如何改变政府的管理》,载《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1期。
    [76]尹韵公:《论网络文化的新特征与新趋势》,载《新闻与写作》,2012年第1期。
    [77]于洪志:《计算机藏文编码概述》,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3期。
    [78]鱼明:《新疆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载《农业网络信息》,2007年第12期。
    [79]张福学:《信息生态学的初步研究》,载《情报科学》,2002年第1期。
    [80]张鹤光等:《中越边界(文山段)跨境民族调查报告》,载《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
    [81]张凯南、黄孝明:《民族地区乡镇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状况的研究》,载《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第24期。
    [82]张少锋,郑建明:《信息社会中的信息主体素质及其测度》,载《情报科学》,2007年第1期。
    [83]张苏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政府信息化建设纪实》,载《信息化建设》,2001年第7期。
    [84]张小刚、魏光杏:《新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南疆为例》,载《学术论丛》2009年第1期。
    [85]张勇进、汪玉凯:《电子政务服务外包模式比较研究》,载《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4期。
    [86]张志芳,《电子政务给我国政府管理带来的变化》,载《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
    [87]赵生辉、鲁汉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统一归档的战略构想》,载《兰台世界》,2012年第14期。
    [88]赵生辉:《民族地区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构建研究》,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4期。
    [89]赵生辉:《西藏电子政务建设的元问题——价值、目标与途径》,载《价值工程》2008年第9期。
    [90]赵小伟、葛晓萍:《国际电子政务发展阶段与现状》,载《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年第9期。
    [91]郑曙村:《互联网给民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载《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2期。
    [9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2012年7月19日发布。
    [93]周光辉、周笑梅:《互联网对国家的冲击与国家的回应》,载《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2期。
    [94]周平、贺琳凯:《论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载《思想战线》,2010年第4期。
    [95]周平:《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96]周平:《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载《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4期。
    [97]周平:《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载《学术探索》,2009年第6期。
    [98]周学勤:《民族地区县级政府电子政务效率机制研究》,载《科技视界》,2012年第9期。
    [99]朱慧勇:《民族自治地方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及建议》,载《中国市场》,2010年第52期。
    [100]Donna L.Hoffman,Thomas P.Novak.The Evolution of the Digital Divide: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of Race to Internet Access and Usage over Time. http://www2000. ogsm. vander2bilt.edu/digital.divide.html.
    [101]Wallys W. Conhaim. The Digital Divide. Information Today, July,2000
    [102]Trujillo-Mendoza, Maria Fernanda. The global digital divide: Explor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national core computing and network capacity and progress in human development over the last decade. [Dissertation]. Tulane University,2001
    [103]Eszter Hargittai. How Wide a Web, Inequalities in Accessing Information Online. [Dissert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2003
    [104]Choi, Heung Suk. Lee, Jae Ung. Measuring Digital Divide with Korea Personal Informatization Indices (KPII)[R]. Korea University,2004,9
    [105]EU,12010 e-Government Action Plan, http://europa. eu/legislation summaries/informat ion society/124226k_en. htm
    [106]Reddick, Christopher G. Citizen interaction with e-government:From the street to server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Volume:22, Issue: 1,2005, pp.38-57.
    [107]McGregor, Michael A.;Holman,JoAnn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t 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E-government in the public interest?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Volune:21, Issue:3,2004, pp.268-283.
    [108]Reacting an infrastructure for e-government:enable government innovation, e-government strategy and solution team IBM Public Sector,2001.9.
    [109]Erhard Strejcek, Michael Theil, Technology push, legislation pull?E-government in the European Unio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34(2002)
    [110]David L. McClure, Electronic Government:Federal initiatives Are Ecolcing Rapidly But They Face Significant Challenges, United State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2000.5.22.
    [111]Wimmer, Maria A. A European perspective towards online one-stop goVernment:the eGOV project.Electronic Commerce Rescarch and Application Volme:1,Issue:1,Spring,2002,pp.92-103.
    [112]Feng Li, Impl ementting E-Government Strategy in Seetland:Current Situat ion and Emerging Issues,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 Organizations,203.7-8.
    [113]Ishtiaq P Mahmood,Carlos Rufin.Government's Dilemma: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Imitation and Innovation.The Academy()f Management Review, 2005,30(2):338-36.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网址:http://www.gov.cn
    [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http://www.miit.gov.cn。
    [3]人民网,网址:http://mnc.people.com.cn。
    [4]中国政府创新网,网址:http://www.chinainnovations.org
    [5]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http://www.cpad.gov.cn/
    [6]中国经济合作网,网址:http://www.ce.cn。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cn/
    [8]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网站,网址:http://www.gxgxw.gov.cn
    [9]中国西藏网,http://www.tibet.cn。
    [10]云南网,http://special.yunnan.cn/feature3/node_26880.htm
    [11]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网站,网址:http://www.xjbz.gov.cn
    [1]《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办发(2002]17号),2002年8月。
    [2]《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办发(2006]18号),2006年5月。
    [3]《2006-2020年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5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5]《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
    [6]《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51号令,2011年2月。
    [7]《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规[2011]567号),2011年12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