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灾难性新闻的电视现场直播报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灾难新闻由于自身的一些特点,会在发生后较短的时间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产生的影响力将给受众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冲击力,这种事件的本身及其所带来的影响都很容易激起受众的新闻欲望。所以对灾难新闻的报道会有较强的新闻价值。现场直播是当今电视媒体最能体现其优势的手段之一。从电视媒体的竞争来看,能够在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现场直播的电视台往往能够获得好评。本文以中央台为例,分析了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报道中我国电视媒体的表现,提出了我国灾难性新闻事件的直播报道中记者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主要研究内容是:
     1、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分析了汶川地震中我国电视媒体的表现:(1)、快速反应,成为中国电视史上迄今为止启动最快的直播报道;(2)、持续作战,成为中国电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直播报道;(3)全面深入,最立体丰富地报道了汶川地震这个灾难事件;(4)、提升公信,成功地引领了国际舆论,塑造了国家形象。
     2、结合出镜记者在其他灾难新闻直播中的表现,总结出目前我国电视新闻的灾难报道中记者容易出现的问题(1)、缺少人文关怀;(2)、欠缺新闻专业技能和素养;(3)、新闻职业道德问题。
     3、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记者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几点思考:(1)、注意人文情怀;(2)、反映快速,当灾难发生的时候,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3)、记者要深入到灾区,做一线记者。另外,还引用了国外媒体应对自然灾害的四点经验,以期望给我国电视媒体的记者以借鉴作用。
Due to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news of disasters will become the social focus a short time after the occurrence. The influence will bring great psychological impact on the audience. This event itself and influence of the news may easily arouse the desire of audience. Therefore, news coverage on disasters will have a strong news value. Live broadcasting can best embody one of the advantages of today's TV media. From the competition of television media, TV stations may receive favorable comments if they can conduct live broadcasting upon the occurrence of events and emergencies.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rrespondents in live reports of the earthquake happened in Wen Chuan in 2008,mainly in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performance of China's TV media,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inciples of the correspondents in live reports of disasters.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Take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for an example,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performance of China's TV media in the coverage of the earthquake in Wen Chuan. (1)The instant response to the event has become the live coverage which started the fastest in television history up to date. (2) The continuous work has become the longest live coverage in the history of China's television. (3) The most extensive coverage of the earthquake has made reports in depth. (4) The coverage has enhanced public trust, successfully led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and shaped the national image.
     2.Combined with performances of correspondents in live reports in other news coverage of disasters, it is found out the problems appeared in TV coverage of disasters which are about the lack of humane care, the lack of journalistic skills and qualities and the journalism ethics.
     3.Aiming at the problems, the present research brings out some principles followed by correspondents in live reports.Firstly, human care should be focused on. Secondly, instantaneous response to disasters is vital, which means correspondents should reach the spots at once. Finally, correspondents should go to disastrous areas in person.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 quotes four strategies to response to natural disasters of foreign media which our television media may refer to.
引文
1、沈正赋,《解读传媒——传媒生态与新闻生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6页。
    2、沈正赋,《解读传媒——传媒生态与新闻生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8页。
    3、戴邦: 《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223页,
    4、沈正赋,《解读传媒——传媒生态与新闻生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9页。
    5、沈正赋,《解读传媒——传媒生态与新闻生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1页。
    6、沈正赋,《解读传媒——传媒生态与新闻生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1页。
    7、沈正赋,《解读传媒——传媒生态与新闻生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2页。
    8、熊忠辉、葛翔:《电视直播:灾难事件检验下的新闻实践》,《视听界》,2008年第7期。
    9、王诗文:《出镜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6页。
    10、王诗文:《出镜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9页。
    11、王诗文:《出镜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11页。
    12、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d92c060100crk7_html
    13、王诗文:《出镜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12页。
    14、张君昌:《突发灾难性事件报道的重大突破与反思》,《震撼——媒体回想》,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15、《连续直播百余小时央视破纪录》,见http://guide.ppsj.com.cn./art/1004/ lxzbbyxsyspjl/.
    16、李仕权:《从我国灾难报道观念变迁的角度看中央电视台<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直播报道的突破》,《震撼——媒体回想》,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17、周海燕:《新闻权利的起与止——汶川地震报道的几个伦理学思考》,《震撼——媒体回想》,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218页。
    18、周海燕:《新闻权利的起与止——汶川地震报道的几个伦理学思考》,《震撼——媒体回想》,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218页。
    19、埃弗里特等著:《媒介论争:2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122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20、王海明:《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缘由探析》,《新闻传播》,2009年12期。
    21、望江亭:《由“海霞解说门事件”想到的》,凤凰网论坛, 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2675055
    22、王海明:《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缘由探析》,《新闻传播》,2009年12期。
    23、周海燕:《新闻权力的起与止——汶川地震报道的几个伦理学思考》,《震撼——媒体回想》,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215页。
    24、黄深钢:《灾难报道中的三个“L”》,载《中国记者》,2006年第1期。
    25、转引自孙丽萍:《人文关怀精神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和意义》,《新闻大学》,2001年夏季号。
    26、沈正赋,《解读传媒——传媒生态与新闻生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22页。
    27、新华社记者:《河北省唐山、丰南—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泽东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人民日报》,1976年7月29日。
    28、沈正赋,《解读传媒——传媒生态与新闻生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22页。
    29、沈正赋,《解读传媒——传媒生态与新闻生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25页。
    30、参见《警惕“新闻价值”遮蔽人文情怀》,载《燕赵都市报》,2008年5月23日。
    31、参见陈力丹:《抗震救灾中的采访应遵循“减少伤害”原则》,载,《传播学论坛》,2008年5月22日。
    32、沈正赋,《解读传媒——传媒生态与新闻生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28页。
    33、参见卢曦,《国外媒体应对自然灾害报道的五大对策》,《新闻实践》,2008年3期,http://www.xici.net/main.asp?url=/u6415777/d69513127.htm
    34、邵培仁、潘祥辉:《从汶川地震报道看危机事件与媒介制度创新的内在关联》,《震撼——媒体回想》,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35、卢曦,《国外媒体应对自然灾害报道的五大对策》,《新闻实践》,2008年3期,http://www.xici.net/main.asp?url=/u6415777/d69513127.htm
    36、沈正赋,《解读传媒——传媒生态与新闻生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8页。
    37、刘燕南、胡蕊:《灾难事件报道中媒体与受众关系的新思考》,《震撼——媒体回想》,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38、卢曦,《国外媒体应对自然灾害报道的五大对策》,《新闻实践》,2008年3期,http://www.xici.net/main.asp?url=/u6415777/d69513127.htm
    39、孙旭培、卢家银:《媒体公信力在灾难事件中的建构——以中央电视台抗震救灾直播为例》,《震撼——媒体回想》,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①沈正赋,《解读传媒——传媒生态与新闻生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6页。
    ①沈正赋,《解读传媒——传媒生态与新闻生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8页。
    ②戴邦:《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223页,
    ③沈正赋,《解读传媒——传媒生态与新闻生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9页。
    ④沈正赋,《解读传媒——传媒生态与新闻生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1页。
    ①沈正赋,《解读传媒——传媒生态与新闻生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1页。
    ②沈正赋,《解读传媒——传媒生态与新闻生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2页。
    ①熊忠辉、葛翔:《电视直播:灾难事件检验下的新闻实践》,《视听界》,2008年第7期。
    ①王诗文:《出镜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6页。
    ②王诗文:《出镜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9页。
    ①王诗文:《出镜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11页。
    ②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d92c060100crk7.html
    ①王诗文:《出镜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12页。
    ②张君昌:《突发灾难性事件报道的重大突破与反思》,《震撼——媒体回想》,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③《连续直播百余小时央视破纪录》,见http://guide.ppsj.com.cn./art/1004/lxzbbyxsyspjl/.
    ①李仕权:《从我国灾难报道观念变迁的角度看中央电视台<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直播报道的突破》,《震撼——媒体回想》,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①周海燕:《新闻权利的起与止——汶川地震报道的几个伦理学思考》,《震撼——媒体回想》,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218页。
    ①周海燕:《新闻权利的起与止——汶川地震报道的几个伦理学思考》,《震撼——媒体回想》,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218页。
    ②埃弗里特等著:《媒介论争:2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122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③王海明:《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缘由探析》,《新闻传播》,2009年12期。
    ④望江亭:《由“海霞解说门事件”想到的》,凤凰网论坛,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2675055
    ①王海明:《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缘由探析》,《新闻传播》,2009年12期。
    ①周海燕:《新闻权力的起与止——汶川地震报道的几个伦理学思考》,《震撼——媒体回想》,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215页。
    ③黄深钢:《灾难报道中的三个“L”》,载《中国记者》,2006年第1期。
    ①转引自孙丽萍:《人文关怀精神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和意义》,《新闻大学》,2001年夏季号。
    ②沈正赋,《解读传媒——传媒生态与新闻生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22页。
    ①新华社记者:《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泽东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人民日报》,1976年7月29日。
    ②沈正赋,《解读传媒——传媒生态与新闻生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22页。
    ③沈正赋,《解读传媒——传媒生态与新闻生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25页。
    ①参见《警惕“新闻价值”遮蔽人文情怀》,载《燕赵都市报》,2008年5月23日。
    ②参见陈力丹:《抗震救灾中的采访应遵循“减少伤害”原则》,载《传播学论坛》,2008年5月22日。
    ①沈正赋,《解读传媒——传媒生态与新闻生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28页。
    ①参见卢曦,《国外媒体应对自然灾害报道的五大对策》,《新闻实践》,2008年3期,http://www.xici.net/main.asp?url=/u6415777/d69513127.htm
    ①邵培仁、潘祥辉:《从汶川地震报道看危机事件与媒介制度创新的内在关联》,《震撼——媒体回想》,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②卢曦,《国外媒体应对自然灾害报道的五大对策》,《新闻实践》,2008年3期,http://www.xici.net/main.asp?url=/u6415777/d69513127.htm
    ③沈正赋,《解读传媒——传媒生态与新闻生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8页。
    ①刘燕南、胡蕊:《灾难事件报道中媒体与受众关系的新思考》,《震撼——媒体回想》,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6月第l版。
    ②卢曦,《国外媒体应对自然灾害报道的五大对策》,《新闻实践》,2008年3期,http://www.xici.net/main.asp?url=uu6415777/d69513127.htm
    ①孙旭培、卢家银:《媒体公信力在灾难事件中的建构——以中央电视台抗震救灾直播为例》,《震撼——媒体回想》,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①张君昌:《突发灾难性事件报道的重大突破与反思》,《震撼——媒体回想》,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