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少数民族教育体制,民族高等教育体制也是随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民族高等教育体制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研究涉及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新世纪伊始,面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世界各国的变革局势,研究与完善我国的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对于科学引导民族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按需培养民族人才、践行高等教育公平、巩固国家民族团结、构建多元一体的和谐社会以及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等,皆凸显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和重要的社会实践价值。
     某种教育思想往往要通过制度化的形态——教育体制,才能长期地、实际有效地作用于教育实践。本研究打破以往单一体制的研究视角,将“高等教育体制的多维发展”与“新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历史变迁”相结合,从而凸显“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多维变迁”的研究新意。以史为鉴,史海钩沉,改革创新,自然彰显其非凡的研究意蕴。本研究总体上采用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的变迁进行较为系统的“多维立体研究”:从民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多维研究视角,对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的历史变迁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分析、阐释与探究。
     全文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导论部分。阐释了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价值及研究方法等前提性的问题,界定了研究的相关概念。其中,研究现状的综述较为翔实,从“民族”到“民族教育”、从“教育体制”到“高等教育体制”、从“民族教育体制”到“民族高等教育体制”,逐步地深入到研究主题。
     第一章从民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动因”和“直接动因”两个方面,分析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的历史动因,明确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揭示了民族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及政治经济发展与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的内在逻辑。
     第二章翔实阐释了自1949年至2009年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演变,梳理了民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60年来的发展历程,并且对民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革的重要性、原因及动力趋向等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述。
     第三章梳理了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详细分析了民族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影响因素、历史归因、改革目标与内容,阐明了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特色。
     第四章总结了民族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发展沿革的三个历史阶段,探讨了民族高等教育经费特殊扶持政策及创建民族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的相关问题。
     第五章归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高等教育招生就业体制四个阶段的演变历程,分析论述了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招生就业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与探析了新时期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的新路径。
     第六章宏观梳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大历史时期的民族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变迁历程,同时微观回顾了60年来民族院校内部领导体制的发展脉络,并结合N民族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与探索之案例研究,探讨民族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模式。
     第七章是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的历史思变,盘点成就,积累经验,聚焦问题,筹划策略。对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进行较为深入的历史反思和理论反思,同时合理借鉴国外高等教育体制的研究理论与实践经验,探究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高等教育新体制。
     最后是结语部分,在对民族高等教育体制进行梳理、分析、研究与反思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总结民族高等教育体制的变迁规律。同时结合中国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民族高等教育的理论诉求,探究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的发展趋向。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gradually establish a more completesystem of minority education, China's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s also after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radually established and developed.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education system, with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new national system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volves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ethnology,education, history, management, sociology, folklore, cultural and anthropology. In the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the study and improvement of China's national systemof higher education for innovation in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practice equity ineducation, promoting the commo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areas, toconsolidate national unity,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 and heritage and promotenational culture, are highlight the profou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importantsocial value in practice.
     The thinking of some kind of education tend to be institutionalized form, in thelong run, the real effective role in education and practice. Therefore, compared withthe Educational Thought, the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Therefore, the new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changes course for thepractice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significance. Inthe study, breaking the previous single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the multi-dimensional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New Chinese minority highereducation history changes "the combination, thus highlighting the multidimensionalchanges" to "national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new ideas. In this study,overall, macroscopic research and microscopic studies a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research and reality, a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e of research, themethod of combining domestic with foreign research, the changes of our national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more system of "multidimensional": from the national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nationalinvest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enrollment andemployment system,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within the school management systemand other aspects of Chinese National Higher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educationsystem more systematically combing, analysis, interpretation and exploration.
     The main content is as follows:
     First, the introductory paragraph. Discusses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current status,research value,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premise of the question, to clarifyresearch ideas and define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the study for further research focusedon the vital collar. Among them, the more informative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status,from the "nation" to "n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education system to the highereducation system, from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o the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system, step by step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to research the topic.
     The first chapter from the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e fundamentalmotivation and direct action, clea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socio-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veals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national highereducation and political because of two aspects,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Change change the internal logic of economic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good theory pave the way leads tothe body.
     The second chapter combed the ethnic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development, the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managementsystem reform, the cause and dynamic inclination,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thereview from1949to2009new China's60years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The third chapter combed the new China's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schoolsystem development of five historical stages, analysis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nationalschool system influence factors, history attribution, reform and the content of target.
     The fourth chapter summarizes the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vestment systemdevelopment evolution of three stages, discusses the ethnic higher education fundsspecial support policy and multiple investment system establishment.
     The fifth chapter summarizes the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recruit students employment system four stages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alyzesthe higher education recruit students employment system national related problems.
     The sixth chapter combined with 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internal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case stud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internal management system national institutes of innovation mode.
     The seventh chapter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extract the experience, focuson the problems, plans for the future, the new China's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system of historical reflection and theoretical reflection, and draw lessons fromforeign related research theory, and actively creat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Finally, the last section of the comb in the above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research and reflection, draw some conclusions, the summary of the law of the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changes, combined with today's era of developmenttrends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aspira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引文
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05年5月27日),光明日报(2005.5.28)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88年9月5日.
    ①欧以克.民族高等教育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
    ②纳日碧力戈.民族和民族概念辨正[J].民族研究,1990(5):11-17.
    ③费孝通.边区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1993(1)7-12.
    ④张立军,曲铁华.社会和谐发展的民族认同及其教育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1(2).
    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编写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9.
    ②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①曲木铁西,黄秀华.试论少数民族教育的分类[J].民族教育研究,2009(4).
    ②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①哈经雄.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1).
    ②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97.
    ③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04.
    ④曲木铁西.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J].民族教育研究,2006(2).
    ①张立军.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60年回眸[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
    ②国家民委网.[EB/OL].http://www.seac.gov.cn/gjmw/index.htm.
    ③王克勤.体制、机制与教育管理[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4(2).
    ④方慈.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内涵、外延与改革的理论思考[J].江苏高教,1998(2).
    ①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8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①廖叔俊,王冀生.高等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问题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②曲木铁西.试论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及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民族教育研究,2008(6).
    ③陈秀琼.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7(4).
    ①曲木铁西.试论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及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民族教育研究,2008(6).
    ②米欣.论我国教育投资的优化[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9).
    ③李忠斌.民族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及政策建议[J].贵州民族研究,2007(1).
    ①哈经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开放30年[J].中国民族教育,2008(9).
    ②中央政府门户网站.[EB/OL].http://www.gov.cn/gzdt/2009-07/23/content_1372743.htm.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①黄明光.美国民族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借鉴[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6).
    ②夏铸等.美国民族教育立法带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民族教育,2003(1).
    ③张植荣.中美民族高等教育的比较和借鉴[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8(11).
    ④Dainsh Ministry of Education. Facts and Figures: Education Indicators Denmark2002.[EB/OL].http://pub.uvm.dk/2002/factsfig/,2004-10-13.
    ⑤李福华.中美高等学校经费来源结构比较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0(1).
    ⑥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 http://www.nces.com.
    ⑦葛守勤,周式中.美国州立大学与地方经济发展[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⑧陈宝华.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变迁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09(4).
    ⑨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89.
    ①雷鸣,杨文武.中国和印度高等教育体制比较[J].南亚研究季刊,2010(2).
    ②张男星.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4月.
    ③孔伟艳.制度、体制、机制辨析[J].重庆社会科学,2010(2).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3:397.
    ②霍文达,杨胜才.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研究[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149.
    ③顾明远.教育大词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3.
    ①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15.
    ②霍文达,杨胜才.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研究[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151.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百度百科,[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319203.htm.
    ②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延安:解放社出版,1940.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百度百科,[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319203.htm.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②霍文达,杨胜才.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研究[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7.
    ③霍文达,杨胜才.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研究[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140.
    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8.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9.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7.
    ①霍文达,杨胜才.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研究[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143-144.
    ①陆有铨,躁动的百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43.
    ①庞丽娟,刘凯欣.聚焦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创新[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4:196.
    ①马麒麟.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39.
    ②马麒麟.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40.
    ①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八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409.
    ②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458-466.
    ①金炳镐.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94.
    ②张养吾.张养吾民族工作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266-267.
    ③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4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81.
    ①陈立鹏.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新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53—57.
    ②教育部民族教育司.蓬勃发展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1998.(6):12-17.
    ①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新中国教育行政管50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8.
    ②张养吾.张养吾民族工作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266-267.
    ③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4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81.
    ④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司.新时期民族教育工作手册[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471.
    ⑤申素平.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角色的转变[J].高教探索,2000(4).
    ①朴胜一、程方平.民族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41.
    ②帅相志.市场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4.
    ③王杰.中外大学史教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120.
    ④朴胜一、程方平.民族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42.
    ⑤帅相志.市场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6.
    ①朴胜一、程方平.民族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39.
    ①朴胜一、程方平.民族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05.
    ①谢启晃.中国民族教育史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206.
    ②朴胜一、程方平.民族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23.
    ③王杰.中外大学史教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120.
    ①陈秀琼.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7(4).
    ①王想平等.壮志凌云写华章[N].光明日报,2012年2月5日.
    ①周洪宇.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宏观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04(4).
    ①马麒麟.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93-195.
    ①《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408.
    ②1950年9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原新疆学院改为新疆民族学院;1954年新疆民族学院复名为新疆学院.
    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司.新时期民族教育工作手册[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249.
    ①耿金声崔斌子.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当代卷)[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21.
    ②耿金声崔斌子.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当代卷)[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27.
    ③马麒麟.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
    ①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司.新时期民族教育工作手册[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267.
    ②资料源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当代卷)》,吉林教育出版社,P32.
    ③马麒麟.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2.
    ①贵州民族学院于1959年撤销,并入贵州大学,1974年经国务院批准,再次筹建,1977年招生。
    ①霍文达,杨胜才.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研究[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32.
    ①参见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①资料源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当代卷)》,吉林教育出版社,P348。
    ②资料源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当代卷)》,吉林教育出版社,P348。
    ③霍文达,杨胜才.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研究[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37.
    ①霍文达,杨胜才.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研究[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43.
    ②王杰.中外大学史教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121.
    ①霍文达,杨胜才.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研究[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44.
    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司,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民族统计199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251.
    ①国家体改委研究所.中国改革开放20年丛书――中国教育体制改革20年[M].郑州:中州古藉出版社,1998.
    ①欧以克.民族高等教育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62.
    ②帅相志.市场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07.
    ①霍文达,杨胜才.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研究[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115-117.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07月29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②马麒麟.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92.
    ③马麒麟.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93.
    ①陈秀琼.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7(4).
    ①王善迈.2000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教育体制的变革与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
    ①谢启晃.中国民族教育史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226-227.
    ①谢启晃.中国民族教育史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228.
    ②谢启晃.中国民族教育史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230.
    ③朴胜一、程方平.民族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63.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海南出版社,1998:2088.
    ①朴胜一、程方平.民族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72.
    ②尹钟植.中国高等教育50年回顾与展望[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234.
    ①霍文达,杨胜才.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研究[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104-109.
    ①帅相志.市场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②以色列人为何最重视教育:教育是为未来投资[N].光明日报,2010年9月18日.
    ③霍文达,杨胜才.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研究[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①王善迈.2000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教育体制的变革与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9.
    ①霍文达,杨胜才.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研究[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196-199.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同志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75.
    ③金芳.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研究——从利益视角的探索,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3月.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唯有计划地合理地分配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今年暑期毕业生工作的通令》,1950年6月22日。
    ①朴胜一,程方平.民族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②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年—1981年)[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①吴仕民.中国民族政策读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46.
    ②《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③朴胜一、程方平.民族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78.
    ①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司.新时期民族教育工作手册[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472.
    ①朴胜一、程方平.民族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93.
    ②参见《中国民族统计1992》,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
    ①霍文达,杨胜才.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研究[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111-115.
    ①帅相志.市场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81.
    ①帅相志.市场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82.
    ①陈秀琼.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7(4).
    ①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06.
    ①王善迈.2000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教育体制的变革与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3.
    ①郝克明.中国教育体制改革20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205.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计划建设司.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1997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42.
    ①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32.
    ①张立军.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一流大学的创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
    ①学校简介,中央民族大学网站[EB/OL].http://www.muc.edu.cn/About/1.html.2012-02-18.
    ②特木尔,王顶柱.内蒙古民族大学五十年[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251-253.
    ①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教育部民族教育司.蓬勃发展的中国民族院校[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①特木尔,王顶柱.内蒙古民族大学五十年[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②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①帅相志.市场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00.
    ①马麒麟.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05.
    ①引自《新华文摘》1999年第09期“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一文。
    ③霍文达,杨胜才.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研究[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63-66.
    ①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24-325.
    ①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央政府门户网站[EB/OL].www.gov.cn.2010-09-08.
    ①欧以克.民族高等教育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①欧以克.民族高等教育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①欧以克.民族高等教育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03-110.
    ①霍文达,杨胜才.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研究[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296-299.
    ①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①霍文达,杨胜才.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研究[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156.
    ①霍文达,杨胜才.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研究[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158-159.
    ②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Z].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①曲铁华,李娟.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缺失及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5(6).
    [1]秋浦.我国的民族政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895.
    [2]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3](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日本东亚研究所.异民族统治中国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明)宋濂等撰.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6]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7]札奇斯钦.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研究[M].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学报丛书编辑委员会,1978.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六辑)[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
    [9]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
    [10]李维汉.关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若干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
    [11](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12][苏]苻垃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13]札奇斯钦.蒙古史论丛[M].台北:学海出版社,1980.
    [14]中国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学研究(第一辑)[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
    [15]周昆田.蒙藏民族史略[M].台湾中华书局,中华民国71年(1982年).
    [16]陈连开.我国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的贡献[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17]熊明安.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
    [18]梁钊韬.中国民族学概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19]毛礼瑞、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1—6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20]韩儒林.元朝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1]札奇斯钦.蒙古文化概说[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6.
    [22]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论丛编辑委员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论文选1951-1983[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6.
    [23]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论丛编辑委员会.民族史论文选1951-1983[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6.
    [24]札奇斯钦.蒙古文化与社会[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7.
    [25]巴干等.蒙古族哲学思想史论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26](美)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7](美)菲力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8]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29](美)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0](蒙古)比拉.蒙古史学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8.
    [31]田培林,教育与文化[M].台北:五图书出版公司,1988.
    [32]傅维利.文化变迁与教育发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33]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34]谢启晃.中国民族教育史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
    [35]耿金声、王锡宏.民族教育改革与探索[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36]朴奎灿等.延边朝鲜族教育史稿[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37]刘先照、陈永龄.中国的民族概貌和民族政策[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
    [38]张岱年、姜广辉.中国文化传统简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9]布和.民族区域自治基本知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40]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41](法)格鲁塞.蒙古帝国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42]石田一良.文化史学:理论与方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43]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
    [44]肖川.教育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45]张广智等.史学,文化中的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46]郭齐勇.文化学概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
    [47]乌兰图克、齐桂芝.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文集(1966——1990)[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
    [48]陈红涛.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途径探讨[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49]朱解琳.藏族近现代教育史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
    [50]朴胜一.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与展望[M].呼市: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
    [51]郝维民.内蒙古近代简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
    [52]王锡宏.中国边境民族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53]卢明辉.清代蒙古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54]谢启晃、孙若穷.中国民族教育发展战略抉择[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
    [55]宝音.蒙古人民共和国[M].内蒙古大学蒙古研究所,1991.
    [56]郝维民.内蒙古自治区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
    [57]国家民委经济司、国家统计局综合司.中国民族统计1949——199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
    [58]费孝通.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91.
    [59]史波.民族教育与文化变迁[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60]谢启晃.中国民族教育发展战略抉择[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
    [61]罗宏述,米桂山.教育政策法规[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
    [62]刘一凡.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史略[M].武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63](澳) W.F.康纳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64]潘懋元.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65]山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回族教育史论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
    [66]云南省教育委员会教育志办公室.云南民族教育发展概况[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67]郝时远、阮西湖.苏联民族危机与联盟解体[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68]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69]朱解琳.甘宁青民族教育史简编[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70]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
    [71]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探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72]《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上、下)[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73]张诗亚.西南民族教育文化溯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74]陶增骈.东北民族教育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75]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一——八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76]郝苏民.文化透视:蒙古口承语言民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77]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78]萧启庆.蒙元史新探[M].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公司,1994.
    [79]金炳镐.民族理论政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80]王钟翰.中国民族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81]乌兰察夫等.蒙古族哲学思想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
    [82]林干等.内蒙古民族团结史[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5.
    [83]王叔磐.北方民族文化遗产研究文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5.
    [84]文辅相.中国高等教育目标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85]秦政奇.内蒙古教育史志资料[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
    [86]徐辉.市场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87]布赫.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
    [88]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座谈会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
    [89]朱国仁.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90]徐万帮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91]露丝·海荷.东西方大学与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92](元)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6.
    [93]甄金.蒙古秘史学概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6.
    [94]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95]吕思勉.中国民族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96]周维能.藏羌民族教育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97]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98]蔡克勇.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及其综合效益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99]杨聪等.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特征及成才之路[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100]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101]李玢.世界教育改革走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02]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103]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成就统计资料[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
    [104]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105]关荣华.四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106]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107]杨聪等.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特征及成才之路[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108]杜成宪等.中国教育史学九十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09]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10]赵志毅.中国民族德育论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111]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112]沈桂萍、石亚洲.民族政策科学导论[M].北京:中央民放大学出版社,1998.
    [113]张慧明.中外高等教育史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
    [114]雷学华.民族教育的历史传统[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115]陈立鹏.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116]吴仕民.中国民族政策读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117]韩达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第二卷,蒙古族教育史[M].昆明、南宁、广州:云南、广西、广州教育出版社,1998.
    [118]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19]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20]色音.蒙古游牧社会的变迁[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121]国家体改委研究所,中共中央党校经济研究中心.中国教育体制改革20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22]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新中国教育行政管50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23]程凯.当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124]孟立军.历史性超越——民族教育超常规发展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125]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一——八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126]夏铸、哈经雄.中国民族教育50年[M].红旗出版社.1999.
    [127]扬策等.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128]欧潮泉.基础民族学--理论·人种·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129]宋开之.中外文化概论[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
    [1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和国教育50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31]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32]孟立军.历史性跨越[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13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讲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34]陈连开.中国民族史纲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35] 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36]吴仕民.民族问题与中国的发展[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137]金炳镐.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二十年(1978.12——1998.12)[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138]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8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139]李连宁等.民族振兴的希望―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展与前瞻[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0.
    [140](加)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4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42]马世雯.蒙古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143]内蒙古年鉴编纂委员会.内蒙古年鉴1999/2000[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
    [144]马麒麟.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45]吴仕民.中国民族教育[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0.
    [146]刘洪侩、刘建文.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政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147]尹钟植.中国高等教育50年史与21世纪改革方案的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148]王善迈.2000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教育体制的变革与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49]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50]滕星、王军.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5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152]苏日嘎拉图.呼伦贝尔民族教育史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53]陈学恂、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54](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55]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56]朴胜一、程方平.民族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157]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世纪报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58]周瑞海.回顾探索展望[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159]孟立军.论中国民族教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160]卢万发.民族教育法规及知识问答[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
    [161]滕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62]〔奥〕茨达齐尔,李其龙译.教育人类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63]滕星、胡鞍钢.西部开发与教育发展博士论坛[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64]宋蜀华、陈克进.中国民族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l.
    [165]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66]孟辉.论中国民族教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167]林仕梁.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68]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蒙古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69]乌云巴图等.蒙古族传统文化论[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1.
    [170]牛敬忠.近代绥远地区的社会变迁[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
    [171]陈育宁.民族史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172]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7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74]朴胜一等.民族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175]赵世怀,欧以克.中国民族学院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76]敖俊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释义[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77]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78]吴仕民.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79]郭德宏等.丰碑(内蒙古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
    [180]柳海民.现代教育理论进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81]柳海民.当代教育理论进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82]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83]董艳.文化环境与双语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84]吴仕民.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与法制建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85]孛尔只斤·吉尔格勒.游牧文明史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186]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87]陈红涛.中国民族教育模式研究[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88]金东海.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189]滕星.族群、文化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90]朱清时.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国外部分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与课程设置[M].北京:高等教出版社,2002.
    [191]教育部人事司.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92]冯增俊.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193]孙绵涛等.教育政策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94]王鉴.民族教育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195]万明钢.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196]中共通辽市科尔沁区委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通辽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
    [197]孙懿.从萨满教到喇嘛教[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198]韩震等.历史·理解·意义——历史诠释学[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2.
    [199]杨圣敏,于宏.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200]俸兰.新世纪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01]纪宝成.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规划,体制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02]教育部民族教育司.民族教育文件汇编1991-2001[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4.
    [203]韦鹏飞.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问题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4.
    [204]邓小平.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论教育(第3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05]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内蒙古民族教育工作手册[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
    [206]陈·巴特尔.文化变迁中的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演变[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
    [207]木多.民族教育实践与探索[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4.
    [208]黄书光.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09]再娜甫·尼合买提.民族·教育·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210]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第二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11]欧以克.民族高等教育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12]江泽民.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13]曲铁华.中国教育发展史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14]于伟.现代性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15]吴明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16]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17]吴明海.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18]黄正彪.西部民族地区教育探索[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219]王嘉毅、吕国光.西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20]张建新.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21]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教育部民族教育司.蓬勃发展的中国民族院校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22]霍文达.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223]王军.教育民族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24]左立竞.边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研究文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225]陈立鹏.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新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26]张日新.人力资本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27]郑金洲.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5[M].广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28]董宝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29]吴康宁.教育与社会:实践·反思·建构[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30]特木尔,王顶柱.内蒙古民族大学五十年[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231]通辽市民族教育发展概况编委会.通辽市民族教育发展概况(1636——2007)[M].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
    [232]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33]中国民族年鉴2010[M].北京:中国民族年鉴社,2011.
    [1]谭举先.民族高等教育特色的思考[J].鄂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9,2.
    [2]陶愚川.中国教育史上的民族问题[J].齐鲁学刊,1984,1.
    [3]林仕梁,郭晓合.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概述[J].社会科学探索,1991,2.
    [4]李登福.关于深化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5.
    [5]唐纪南.我国民族教育史上的又一盛会——第四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侧记[J].民族教育研究,1992,3.
    [6]王逢贤.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与跨文化交流结合点的探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7]郑金洲.文化传播与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4.
    [8]梅进才.关于解放后民族高等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5,3.
    [9]宋耀禄.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加快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10]孟立军.论中国民族教育的历史特点[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1.
    [11]陈立鹏.对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法规体系的构思[J].民族教育研究,1996,3.
    [12]滕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与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6,4.
    [13]陆儒光.论走向21世纪的民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J].广西社会科学,1996,5.
    [14]滕星,张俊豪.试论民族学校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15]白双山,胡春梅.内蒙古民族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自治区教育50年,1997.1
    [16]孟立军.开拓者的足迹——读《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当代卷[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17]孟立军.论我国民族教育的主要历史经验[J].民族论坛,1997,4.
    [18]王铁志.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上)[J].民族教育研究,1998,2.
    [19]王铁志.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下)[J].民族教育研究,1998,3.
    [20]杨晓.多元文化教育--关于民族教育的新理论[J].民族教育研究,1999,1.
    [21]胡春梅.内蒙古民族教育50年[J].中国民族教育,1999,3.
    [22]黄子亮.邓小平教育理论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实践[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23]哈经雄.五十年的历程——新中国为中央民族大学插上腾飞的翅膀[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24]扎巴.内蒙古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思考[J].内蒙古师大学报,1999,8.
    [25]王翼祥.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研讨会综述[J].楚雄师专学报,2000,l.
    [26]周丽玲.论知识经济时代的民族高等教育[J].贵州民族研究,2000,2.
    [27]刘海峰.在教育与历史之间——高等教育史研究四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28]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J].民族研究,2000,6.
    [29]苏德.加强民族教育研究,加快民族教育改革步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6.
    [30]苏德.以语言学理论和实践为基础指导我区“双语”、“三语”教学改革[J].前沿,2000,12.
    [31]孟立军.论新中国民族教育实践的成就[J].民族教育研究,2001,1.
    [32]苏德.内蒙古地区“三语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师大学报,2001,1.
    [33]苏德.发展民族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民族高级双语人才[J].民族教育研究,2001,1.
    [34]〔美〕卡罗林·布莱特尔/著徐鲁亚/译.资料堆中的田野工作——历史人类学的方法与资料来源[J].广西民族研究,2001,3.
    [35]新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展望——访中央民族大学哈经雄教授[J].教育研究,2001,4.
    [36]刘京美.文化与现代教育目标关系探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37]赵巧华.略论民族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范畴[J].高等理科教育,2001,6.
    [38]陈巴特尔.关于21世纪初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39]黄骏.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与中国的民族高等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6.
    [40]刘宝存.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进展、问题、前瞻[J].比较教育研究,2001,7.
    [41]杨胜才.中国民族高等教育50年回顾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2001,9.
    [42]王玲.21世纪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12.
    [43]李斗石.2l世纪民族教育的发展趋势及特点[J].中国民族教育,2002,1.
    [44]杨胜才.发展民族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战略抉择[J].民族研究,2002,1.
    [45]范惠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演变综述[J].高等农业教育,2002,1.
    [46]苏德.民族教育基本概念之再探[J].内蒙古师大学报,2002,2.
    [47]弓常青.试论内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3.
    [48]王鉴.西方少数民族教育评述[J].世界民族,2002,4.
    [49]何海涛.新时期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选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
    [50]门纪辉.提高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质量的探讨[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2,9.
    [51]王绍东,高明霞.论乌兰夫在创建内蒙古大学过程中的民族高等教育思想[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
    [52]李涛,百年中国教育史研究高潮的回顾与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53]唐滞、丁红卫.可持续发展与高等教育若干问题[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3.
    [54]吴永忠.略论民族教育本土化与多元文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3,4.
    [55]王世枚.教育创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56]黄骏.多元一体化视角下的中国民族高等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57]郭玉琴.对现阶段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青海民族教育,2003,9.
    [58]陈·巴特尔.关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研究的反思[J].江苏高教,2004,1.
    [59]贺国庆,张薇.英国教育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2.
    [60]覃红霞.冲突与融合: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4,3.
    [61]于伟,胡娇.现代性的教育观的危机与出路[J].教育科学,2004(4).
    [62]陈巴特尔.试论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变迁及其特点[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
    [63]胡萍,周兴茂.中国民族教育及其学科的历史回顾成就与展望[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64]杨亚辉.影响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理论[J].青海民族研究,2005,1.
    [65]陈巴特尔.蒙古民族高等教育演变的历史轨迹[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66]张尔晶.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3.
    [67]张俊豪.试论民族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民族教育研究,2005,4.
    [68]纪立新.计量方法与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5.
    [69]陈·巴特尔.试论蒙古民族传统游牧文化知识形态及其教育形式[J].贵州民族研究,2005,6.
    [70]曲铁华,李娟.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缺失及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5,6.
    [71]黄明光.美国民族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借鉴[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72]郭法奇.什么是教育史研究?[J].教育学报,2005,6.
    [73]黄书光.教育史学科发展的自我意识及其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9).
    [74]曲木铁西.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J].民族教育研究,2006,2.
    [75]张俊豪.跨文化视野中的民族高等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6,5.
    [76]王根顺,陈蕾.新中国成立后两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理性反思[J].高等理科教育,2006,6.
    [77][法]皮尔·卡斯巴.谈欧洲教育史研究方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9.
    [78]严奇岩.“三条腿”研究方法与教育史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9.
    [79]高时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史学科建设[J].教育评论,2007年第1期.
    [80]王维.试析近年来我国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81]申国昌,周洪宇.论教育史研究中历史与逻辑的统一[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82]王远新.发展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7,2.
    [83]苏日娜.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民族高等教育——评介《文化变迁中的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演变》[J].民族教育研究,2007,2.
    [84]张直,王瑞武.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85]朱宗顺.走在教育的历史与现实之间——田正平先生教育史学术研究述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
    [86]金东海等.西北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历史回顾·成就·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2007,2.
    [87]柳海民,林丹.困境与突破:论中国教育学的范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88]肖会平.教育史学的发展规律初探[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89]陈秀琼.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7,4.
    [90]徐杰舜,吴政富.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简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4.
    [91]崔家善.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学术交流,2007,9.
    [92]叶贵炎.论民族教育援助机制[J].教育研究,2007,9.
    [93]彭双阳.中西方高等教育体制比较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9.
    [94]周采.教育史研究的前提假设及其意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95]哈经雄.新历史阶段的民族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8,2.
    [96]陈竞蓉.教育史学的回顾与前瞻[J].教育评论,2008年第2期.
    [97]陈秀琼.对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8,3.
    [98]李立峰.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政策的演进与争论[J].教育学术月刊,2008.4.
    [99]金志远.从历史中追寻蒙古族教育的文化个性——品王风雷教授专著《蒙古文化研究丛书——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8,4.
    [100]张亚群.从探索规律到阐释文化——教育史研究的新路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101]刘立德.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史学科教材建设反思与前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102]常永才,哈经雄.试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国际借鉴[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103]曲木铁西.试论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及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民族教育研究,2008,6.
    [104]霍文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科学地总结民族高等教育的经验[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6.
    [105]陈秀琼.对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8,6.
    [106]张桂珍.民族高等教育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7.
    [107]金志远.草原文化与蒙古族高等教育的文化责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
    [108]哈经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开放30年[J].中国民族教育,2008,9.
    [109]洪明,陈瑶.教育史研究国际学术动态与趋势[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9.
    [110]张植荣.中美民族高等教育的比较和借鉴[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111]梁超.新时期民族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路径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112]夏莉.高等教育概念发展的历史考察及启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113]孙百才,张善鑫.我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重大举措与主要经验[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14]伍淑花.西藏民族高等教育50年[J].民族教育研究,2009,1.
    [115]曲铁华,冯茁.基于学术特质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论[J].教育研究,2009,1.
    [116]曲铁华,袁媛.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百年历史考察[J].社会科学战线,2010,1.
    [117]曲铁华,樊涛.新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变迁及影响因素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118]曲铁华,马艳芬.建国后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非均衡发展研究[J].教育科学,2006,6.
    [119]闫广芬,秦安安.近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研究述评[J].高校教育管理,2009,1.
    [120]向双芝,李洁莹.民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努力方向[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1.
    [121]伍淑花.西藏民族高等教育50年[J].民族教育研究,2009,1.
    [122]周洪宇.对教育史学若干基本问题的看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
    [123]粟高燕.论教育史学的人文价值及其实现[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1.
    [124]唐建荣.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对中国多元文化的促进——以贵州民族学院为例[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25]谭敏,谢作栩.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分析[J].高教探索,2009,2.
    [126]易永忠.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3.
    [127]杜学元,林靖云.当代教育改革视野中的教育史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
    [128]常永才.论民族高等教育的价值[J].民族教育研究,2009,3.
    [129]高学.遵循民族高等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130]曲木铁西,黄秀华.试论少数民族教育的分类[J].民族教育研究,2009,4.
    [131]陈宝华.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变迁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09,(4).
    [132]张善鑫.民族教育发展:优惠政策、经验与展望——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回顾[J].民族教育研究,2009,5.
    [133]丁钢.叙事范式与历史感知:教育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维度[J].教育研究,2009,5.
    [134]王鉴,安富海.论民族教育优先发展的科学内涵[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135]李振宏.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民族定义研究[J].民族研究,2009,5.
    [136]祁进玉.教育人类学研究:中国经验30年[J].民族教育研究,2009,5.
    [137]柳琴.试论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优惠的法律保障[J].高教高职研究,2009,6.
    [138]黄海刚.美国少数民族教育:现状与趋势[J].民族教育研究,2009,6.
    [139]米红,赵琳琳.大众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9,7.
    [140]谢作栩,谭敏.我国不同社会阶层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
    [141]金志远.草原文化传承与蒙古族高等教育的当代使命[J].前沿,2009,10.
    [142]陈·巴特尔.中国蒙古民族现代高等教育的嬗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
    [143]张立军,曲铁华.改革开放30年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回顾及特点探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11.
    [144]张学强,王江荷.价值观念与研究路径——关于开展民族教育史研究的几点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0,1.
    [145]陈立鹏,李娜.我国少数民族教育60年:回顾与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0,1.
    [146]刘凯,马介军.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高等教育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147]闫建敏等.民族高校师资队伍结构特点及其发展策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0,1.
    [148]赵俊杰.金朝女真民族教育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
    [149]温顺生.“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高等教育政策的价值[J].江苏高教,2010,2.
    [150]陆洋.探析民族文化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J].北京教育,2010,2.
    [151]白丽娟.蒙古族教育制度的演变[J].满族研究,2010年2期.
    [152]雷鸣,杨文武.中国和印度高等教育体制比较[J].南亚研究季刊,2010年2期.
    [153]付燕鸿.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启示[J].考试与招生,2010,3.
    [154]付娜.民族高等教育重点学科建设的回溯与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155]张立军.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60年回眸[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
    [156]张立军,曲铁华.社会和谐发展的民族认同及其教育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1,2.
    [157]张立军.民族双语教育的当代价值探究——内蒙古民族大学蒙汉双语教育解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2,2.
    [1]陆兴发.中国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问题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3月.
    [2]金学官.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12月.
    [3]张男星.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12月.
    [4]陈巴特尔.文化变迁中的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演变[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5]苏日嘎拉图.满蒙文化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6]杨胜才.中国民族院校特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7月.
    [7]陈立鹏.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
    [8]张布和.建设和谐文化视角的少数民族教育质量评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3月.
    [9]张惠淑(韩国).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目的需要之研究——巴底乡齐鲁村校教育目的个案解析[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10]张俊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院校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
    [11]王曙明.宁夏近代教育史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12]冯福林.蒙古国教育发展史研究[D].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1] Cristopher Dawson:the Mongol Mission,London,1955.
    [2] Juvaini:the History ofthe World conqueror,Manchester,1858.
    [3] Schurmann,H.F.Problems of Political Organization during Yuan Dynasty.25th InternationalCongress ofOrientalists,V.5,1963.
    [4] John Charles Street:khalkha Structure,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63.
    [5] Franke,H_Sino·Westem Contacts under the Mongol Empire.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Society,Hong Kong Branch,6,1966.
    [6] Chart,Hok-Lam.Liu ping-chung(1216-1274)a Buddhist-Taoist Statesman at the CourtofKhubilai Khan.Toung Pao53,Leiden,1967.
    [7] D.Philips,the Mongols,New York,1969.
    [8] SergeM. Wolff.-MongolianEducationalVentureinWesternEurope(1926-1929), MongoliaSociety Bulletin9,N02,1970.
    [9] Dardess,J.W.Conquerors and Confucians:Aspects ofPolitical Change in Late YuanChina.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1.
    [10] Dardess,J.w.from Mongol Empire to Yuan Dynasty:Changing Forms of Imperial Rule inMongolia and Asia.Monuments Serica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V01.30,Hong Kong,1972—1973.
    [11] Hambis,L.Gengis·Khan.Paris,1973.
    [12] Sechin Jagchin: Mongolian Lamaist Quasi· Feudalism during the Period ofManchuDomination,Mongolian Studies1,1974.
    [13] Jockson, P. the Accession of Qubilai Qa’ an: Re—examination. Journal of theAnglo-Mongolian Society,2:1,1975.
    [14] Sechin Jagchid:TraditionalMongolianAttitudesandValuesas Seeninthe Secret History oftheMongols and the Altan—tobchi,Indiana University Uralic and Altaic Series.1978.
    [15] Sechin Jagchid:Prince Gtmgsangnorbu,Forerunner of Inner Mongolian Modernization,Zentral-Asiatische Studien,Wiesbaden,1978.
    [16] Ch’i—Ch’ing Hsiao.Th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of the Yuan Dynasty.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78.
    [17] Langlois,J.D.China under Mongol Rul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1.
    [18] Cleave,F.w the Secret History ofthe Mongol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19]Gerard A Postiglione:Ethnicity and American social theory,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nc.1983.
    [20] Donna M.Golinick and Philip c.Chirm: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The C.V Mosby Company,1983.
    [21] James A.Bank and James Lynch: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Western Society,Holt,Rineharean W'mston Ltd,1986.
    [22] Mike Featherston,Global culture:An Introduction,In Theory,Culture and Society,vol.7,1990.
    [23] Carlos Diaz: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or the21st Century,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ofthe United States,1992.
    [24] Cott,BarBara M.“Integration Race,Class,Gender,and Sexual Orientation into the CollegeCurriculum.”In“A Multicultural Prism:Voices from the Field,”J.Q.Adams and JaniceR.Wetsch(eds.),19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