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当代贵州苗族音乐的传播实践,研究起点是其传承策略的封闭性和传播策略的现代性。研究的构想与基本思路是: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多学科综合分析的方法,全面梳理贵州苗族音乐当代传播的现状,并深刻揭示其现代性特征,同时,通过对不同群体不同观点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揭示其关于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的不同价值观,以此进一步提出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的文化策略和行动策略。本文主要的理论来源包括文化全球化理论、后现代文化、文化传播、文化生态、人类学、教育学、文化产业、苗族文化研究等。
     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章节:
     第一章简要地梳理了贵州苗族音乐的文化空间结构及其研究历程,对传承与传播两个概念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比较与辨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
     第二章主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的民间自然传播,包括“民间自然传播的历时性梳理和功用概述”、“苗族音乐‘代际传播’的行为方式与个案调查”、“苗族音乐‘族际传播’的行为观念与个案调查”以及“贵州苗族音乐民间自然传播的挑战”四个部分。
     第三章主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的现代媒介传播,包括“贵州苗族音乐创作传播及个案分析”、“贵州苗族音乐表演传播及个案分析”、“贵州苗族音乐文化原生态推介”以及“贵州苗族音乐现代媒介传播的价值与现代性症结”四个部分。
     第四章主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的学校教育传播,包括“20世纪下半叶贵州苗族音乐学校教育传播”、“21世纪以来贵州苗族音乐学校教育传播”、“贵州苗族音乐学校教育传播的现代性悖论”三个部分。
     第五章主要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梳理和探讨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的地方策略和社会舆论,包括“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的地方策略与新闻导向”、“青年学生群体社会舆论的问卷调查”、“文化学者群体社会舆论的深度访谈”三个部分。
     第六章为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的文化策略和行动策略的探析。其中文化策略包括“价值判断的文化自觉观”、“研究策略的文化全球观”、“信源策略的文化主体观”、“信道策略的多层分级观”、“解读策略的文化相对观”、“交流策略的主体间性观”、“产业策略的文化生态观”。行动策略则主要研究了以下五个方面:1)以“合目的、合规律”的生产实践维护贵州苗族音乐文化生态;2)从“元素型”转向“文化型”的贵州苗族音乐创演传播;3)回归民间主体性行为,重构贵州苗族音乐的“原生态”推介;4)以“交往理性”重构贵州苗族音乐当代教育传播体系;5)以“主体选择”策略重构贵州苗族音乐保护体制。
The question in this paper originates from the current communication practices of Miao nationality music in Guizhou province. In my opinion, this issue arises from its closure in inheritance practices and the advances in technology of mass communication. Based on my field works, this research paper covers comprehensively present situation of Miao nationality music communication practices and exposes profoundly its modernity characteristic through the method of the multi-disciplinary generalized analyses, at the same time, promulgates its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values related to Miao nationality music and further proposes its cultural strategy and its motion strategy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background with in-depth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s to gathering viewpoints of various communities. The methodology in this study has taken into viewpoints under the subjects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theory, post-modernism culture, cultural transmission, cultural ecology, anthropology, pedagogy and Miao nationality culture study.
     In details, this paper consists following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has briefly combed the cultural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research course of Miao nationality music in Guizhou, further highlight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ncepts of musical inheritance and musical communication. Several questions on musical communication study on Miao nationality are brought up under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main research paper on the natural communication process of Miao's folk music in Guizhou, including its diachronic study and functional study; the behavioral study and individual case investigation on "inter-genera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ity communication" of Miao nationality music; as well a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on the folk music'natural communication process.
     The third chapter is on the research work carried out on the modern communication medium of Miao nationality music in Guizhou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background, including the compose communication of Miao nationality music in Guizhou and its works analysis; the perform communication of Miao nationality music in Guizhou and its case analysis; the recommendation of the Miao people's primitive music culture in Guizhou as well as the value and modernity crux of the modern medium communication of Miao nationality music in Guizhou.
     The fourth chapter is research report covers school curriculum teaching communication of Miao nationality music in Guizhou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background, including the school teaching communication of Miao people's music in Guizhou in20th century next half; the school teaching communication of Miao people's music in Guizhou in21st century; the modernity paradox of the school teaching communication of Miao people's music in Guizhou.
     The fifth chapter has combed and inquired into the local governmental practices and the public opinion on the communication of Miao nationality music in Guizhou by the method of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dividual interviews, including the local governmental practices and the news guidance on musical communicati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s focused on the public opinion formed by varsity student community; the in-depth interviews are conducted among scholars.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strategy and the motion strategy of the communication of Miao nationality music in Guizhou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background. The cultural strategy includes the cultural awareness of the value judgment, the cultural global view of the research strategy, the cultural subject view of the source strategy, the multi-layered graduation view of the channel strategy, the cultural relative view of the explanation strategy, the intersubjectivity view of exchange strategy and the cultural ecology view of the industrial strategy.
     And the motion strategy has mainly studied following five aspects:
     1) maintaining the culture ecology of Miao nationality music in Guizhou by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which gathers the goal and gathers the rule;
     2) changing "the element type" compose and perform communication of Miao nationality music in Guizhou to "the culture type" compose and perform communication;
     3) returning the folk subject act, and rebuilding the recommendation of Miao nationality primitive music in Guizhou;
     4) rebuilding the current curriculum of Miao nationality music in Guizhou by "the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and
     5) rebuilding the preservation program of Miao nationality music in Guizhou by "the main body choice" strategy.
引文
①[美]戴维·哈维著、阎嘉译.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②沈湘平.全球化与现代性[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p23.
    ①薛晓源.全球化时代:我们何为?[J].参见李惠斌主编.全球化与现代性批判[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p1.
    ②陈定家.关于全球化与文化认同危机[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6期.
    ③向红、高莉娟.全球化定义研究——对西方两类主流全球化定义的考察[J].求实.2004年第5期.
    ④ Roland Robertson. Mapping the Global Condition: Globalization as the Central Concept. THEORY CULTURE &SOCIETY. Vol. 7(1990).
    ⑤薛晓源.全球化时代:我们何为?[J].参见李惠斌主编.全球化与现代性批判[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p1.
    ①王玉恒.全球化与价值冲突的讨论综述[J].学术界.2000年第6期.
    ② Roland Robertson. Mapping the Global Condition:Globalization as the Central Concept.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Vol.7(1990).
    ③沈湘平.全球化与现代性[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④林世杰.全球化:带来机遇与挑战[J].时事(时事报告中学生版).1998年第6期.
    ⑤张森林.文化全球化:民族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①[美]路易莎著、校真译.少数的法则[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②该课题组特别注意外来文化与苗族民间舞蹈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目的是通过外来文化与民间舞蹈文化之间冲突、杂糅、消解和融入之动机、张力以及现状、目的等方面的考察,寻找苗族民间舞蹈传承与保护的策略。参与本次实地调查的人员有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徐浩、刘远林等。
    ①刘宗碧.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的当代变迁及其因应问题——以黔东南苗族侗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②王承祖.千岭飞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p21.
    ③杨方刚.芦笙乐谭[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p114.
    ④参见洛秦.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和发展构想(上)[J].音乐艺术.2009年第1期.
    ①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②石朝江.世界苗族迁徙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③侯绍庄、史继忠、翁家烈.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
    ④隶月等.贵州民族音乐教育述略[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0年第4期.
    ①隶月、寒山.贵州民族音乐教育实践评述[J].中国音乐学.1998年第2期.
    ②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p26.
    ③迈克尔·C·霍德华.文化人类学[M].台北:弘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p15.
    ④转引自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p27.
    ⑤邓正来.全球化时代的发展传播学[J].参见[英]科林·斯巴克斯著、刘舸、常怡如译.全球化、社会发展与大众传媒[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p13.
    ①管建华.音乐人类学的写作与思考[J].中国音乐。2010年第3期.
    ②管建华.重建比较音乐学[J].中国音乐.1995年第1期.
    ③[荷]泰奥多·德布尔著、李河译.胡塞尔思想的发展[M].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
    ①邓正来.全球化时代的发展传播学[J].参见[英]科林·斯巴克斯著、刘舸、常怡如译.全球化、社会发展与大众传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p11.
    ②参见谢嘉幸.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年第3期.
    ①参见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网站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usic Education(ISME. org)
    ②[美]杰夫·托德·提顿编.世界音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③李惟白.苗族音乐[J].参见张中笑、罗廷华主编.贵州少数民族音乐[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p3.
    ④管建华.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心路历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p116-117.
    ①杨方刚.贵州民间芦笙音乐文化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年第2期.
    ②胡家勋.黔西北苗族芦笙文化丛[J].民族艺术研究.1995年第4期.
    ③杨方刚.芦笙乐的变革探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年第2期.
    ④杨昌树.芦笙的继承与发展[J].乐器.2004年第7期.
    ⑤范元祝.浅议少数民族乐器芦笙及其改良[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⑥杨方刚.芦笙乐的变革探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年第2期.
    ①梁瓯第.摇马郎[J].参见张永国、史继忠、石海波、韩雪峰收集编纂.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C].1983年.pp305-306.
    ②中国音乐研究所编.苗族民歌[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9年.pp30-35.
    ③王良范.文化复兴与文化认同——黔东南苗族文化的变迁与现代转型[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①袁定基、刘德昌.苗族五缘文化论纲[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②汤飞宇.苗族古歌传承方式浅议[J].艺海.2009年第1期.
    ③杨昌国.芦笙:联结三大方言苗族的文化纽带[J].贵州社会科学.1989年第12期.
    ④杨方刚.贵州民间芦笙音乐文化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年第2期.
    ⑤袁定基、张原.苗族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承和利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4期.
    ①娄必刚、覃朝玲.贵州苗族反排木鼓舞的传承途径研究[J].社会纵横.2011年第3期.
    ②李慎之、何家栋.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J].参见李慎之、何家栋.中国的道路[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p148.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p58.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p63.
    ①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p458.
    ②朱成全.对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争论的科学哲学的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①陈其斌.东乡社会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p11.
    ②王海飞.文化传播与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播——裕固族30年来文化变迁的民族志阐释[J].兰州大学博士论文.导师:杨建新教授.2008年.
    ③王海飞.文化传播与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播——裕固族30年来文化变迁的民族志阐释[J].兰州大学博士论文.导师:杨建新教授.2008年.
    ①王海飞.文化传播与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播——裕固族30年来文化变迁的民族志阐释[J].兰州大学博士论文.导师:杨建新教授.2008年.
    ①参见杨玉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者经济全球化思想评介[J].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9期.
    ②参见百度百科.历史终结论[J].网址:http//www.baidu.com.
    ③彭澎.驳“有限主权论”和“民族国家的终结”[J].现代法学.1999年第4期.
    ④王来金.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文化[J].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导师:陈先达.2001年.
    ⑤高金萍.西方电视传播理论评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②赵志安.音乐传播学科认识导论[J].参见曾遂今主编.音乐传播与传播音乐——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二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③何晓兵.从中心到相对——电视音乐传播价值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①赵光武.后现代主义哲学评述[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年.
    ②厄内斯特·盖尔纳著.韩红译.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③[美]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著、王铭铭、蓝达居译.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④管建华.后现代人类学与音乐人类学[J].中国音乐(季刊).2004年第4期.
    ①[美]J·H·斯图尔特著、王庆仁译.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J].世界民族.1983年第6期.
    ②江金波.论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发展与新构架[J].人文地理.2005年第4期.
    ③王岳川.深生态学的文化张力与人类价值[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①冯光钰、袁炳昌主编、赵毅执行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三卷)[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7年.pp1161-1166.
    ②冯光钰、袁炳昌主编、赵毅执行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三卷)[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7年.p1172.
    ①苗族历史文化的研究表明:除中国大陆外,在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泰国、缅甸以及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法属乌拉圭、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大约有200多万苗族分布。参见方素梅.《跨国苗族研究——民族与国家的边界》评介[J].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②参见百度百科.苗族[J].网址:http://www. baidu.com.
    ③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移居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境外苗族纷纷进入贵州、云南寻根认祖,如今贵州西江、云南文山一带苗族地区,成为境外苗族寻根的主要地区。
    ④尽管20世纪初英国传教士伯格里(S·Poloart)以石门坎语音创造了“老苗文”,民国初年英国传教士胡托(M·H·Hutton)在黔东南炉山县(今凯里市)旁海镇传教时创造了“注音字母苗文”,清末民初湘西苗族诗歌作者石板塘创制了方块字形的苗文,乾城(今吉首市)苗族学者石启贵运用阿拉伯字母创造了速记苗文,松桃苗族教师于贵阳任教时运用国际音标编写了东部方言的苗文课本,但这些苗文都因种种条件的限制,未能在群众中推行。参见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pp3-4.
    ①参见百度文库.贵州地理位置与自然状况[J].网址:http://www.baidu.com.
    ②屠玉麟.独特的文化摇篮——喀斯特与贵州文化[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p2.
    ③屠玉麟.独特的文化摇篮——喀斯特与贵州文化[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pp110-113.
    ④屠玉麟.独特的文化摇篮——喀斯特与贵州文化[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p114.
    ⑤《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pp6-13.
    ①《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p14.
    ①杨志强、赵旭东、曹端波.重构“古苗疆走廊”——西南地域、民族研究及文化产业发展新视域[J].中国苗族网.网址:www.chinamzw.com.
    ①1904年,英国传教士柏格理(Samuel Pollard,1864--1915)进入乌蒙山腹地——石门坎,向当地的大花苗传教,此后,基督教在黔西北“大花苗”得到较为广泛的流传,并使得“大花苗”的传统文化日渐式微。
    ②张永国、史继忠、石海波、韩雪峰收集编纂.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C].1983年.
    ③[日]鸟居龙藏著、国立编译馆译.苗族调查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4月.
    ①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p33.
    ②罗荣宗.苗族之娱乐[J].参见张永国、史继忠、石海波、韩雪峰收集编纂.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C].1983年.pp262-270.
    ③陈国钧.安顺苗夷的娱乐状况[J].参见张永国、史继忠、石海波、韩雪峰收集编纂.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C].1983年.pp227-278.
    ④庄孔韶主编.人类学经典导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p38.
    ⑤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p3.
    ①《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pp6-8.
    ②侯绍庄、史继忠、翁家烈.贵州古代关系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p211.
    ③《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p40、73、106.
    ④杨志强.从“苗”到“苗族”——论近代民族集团形成的“他者性”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①吕骥.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1982年修改稿)[J].音乐研究.1982年第2期.
    ①吕骥.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1982年修改稿)[J].音乐研究.1982年第2期.
    ①周凯模.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主题意识与整合意识[J].中国音乐.2000年第1期.
    ①参见黔东南民族博物馆编.黔东南民族博物馆馆藏资料汇编[M].内部资料.1998年.
    ②中国艺术研究所编.苗族民歌[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9年.
    ③赵塔里木.少数民族音乐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J].艺术评论.2007年第12期.
    ①苏东海.在中挪博物馆学者报告会上的报告[A].博物馆的沉思——苏东海论文选[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②韦祖庆.生态博物馆:一个文化他者的意象符号[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10期.
    ③苏东海.在中挪博物馆学者报告会上的报告[A].博物馆的沉思——苏东海论文选[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①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p505.
    ②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p505.
    ①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合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7月.p136.
    ②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合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7月.p664.
    ①参见郭沫若.墨子的思想[A].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②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
    ③中华书局.中华汉英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④中华书局.当代汉语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p228.
    ⑤参见罗正副.调适与演进: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以布依族为个案的研究[J].厦门大学博士论文.导师:彭兆荣.
    ⑥参见Michael Barry Davis:Writing Heritage:The Depiction of Indigenous Heritage in European-Australian Writings, Melbourne:Australian Scholarly Publishing,2007.
    ⑦赵塔里木教授的《中亚东干民歌的传承方式》是其博士论文《在中亚传承的中国西北民 歌——东干民歌研究》的一个部分,着重考察了中亚东干民歌传承的流传历程和形势、社会传承途径、联想记忆途径、音乐辅助手段、以及流传中的语音、词义和民俗等方面的变异的问题。而杨晓博士对于侗族南部方言区的“‘嘎老’民间传承”的研究,则是以博士论文的篇幅对一个民族区域音乐文化乐种的民间习得行为和观念所进行的专门性研究。
    ①索晓霞.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运行机制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②参见张蓉蓉.教育与文化传承: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两个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李君.多少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教育.2003年第2期.
    ③参见谢嘉幸.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评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年第3期;管建华.后哲学文化与音乐教育文化哲学[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管建华.后现代教育学与音乐教育学[J].中国音乐.2005年第1期;管建华.后现代人类学与音乐人类学[J].中国音乐.2004年第4期;管建华.文化策略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
    ④参见谢嘉幸.寻找家乡的歌——音乐教育的现代观念之三[J].中国音乐教育.2001年第11期;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2000年第1期;谢嘉幸: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吉布森音乐教育国际奖(ISME-Gibson International Award)基金项目《教学生唱自己家乡的歌》(Teaching children to sing the songs of their home area),2010年8月。
    ①参见黄凌飞.云南高等艺术院校民族音乐教育的思考与展望[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周凯模.本土音乐教育与全球文化生态平衡[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黄凌飞.对云南高等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反思[J].云南教育.2002年第18期;赵塔里木.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的一个误区[J].中国音乐.1996年第2期;李方元.现行民族音乐课程能给我们提供什么——现行民族音乐课程评判[J].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3期.
    ②参见田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议[J].文艺研究.2006年第5期;田青.鲁迅错了吗?——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内容[J].音乐研究.2006年第1期.
    ③史丽春.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音乐教育[J].昆明大学学报.2008第2期;赵塔里木.少数民族音乐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J].艺术评论.2007年第12期;赵盈娜.对“土风计划”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再思考[J].民族音乐.2008第4期;参见罗正副.调适与演进: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以布依族为个案的研究[J].厦门大学博士论文.导师:彭兆荣.
    ④贺能坤、张学敏.构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新机制——促进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改革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
    ⑤Craik J. The Culture of Tourism[A]. Rojek, C.& Urry, J. (ed.) Touring Cultures: Transformation of Travel and Theory[C]. New York:Routledge,1997. p121.
    ①钟贤巍.从“共谋”、“冲突”到“和谐”——民俗旅游的内在文化张力及其调和[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②宋晓莲.西方人类学研究评述[J].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
    ③[美]丹尼逊·纳什著、宗晓莲译.旅游人类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pp18-24.
    ④参见Ning Wang. Rethinking 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zation in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 (2):350;徐赣丽.民俗旅游开发中的类民俗化与文化真实性——以广西桂林龙脊风景区为例[J].旅游论坛.2009年第6期;MacCannell. The Tourist: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New York, Schocken Books.1976;杨振之.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J].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⑤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p1627.
    ①任继昉.“传播”源流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②任继昉.“传播”源流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③任继防.“传播”源流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④李茂政.大众传播新论[M].台北:三民书局.1984.转引自任继昉.“传播”源流考[J].周口 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①郑贞铭.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M].台北:三民书局.1978年.pp256-257.转引自任继昉.“传播”源流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②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pp34-37.
    ③王永祥.不可动摇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④杨美平.索绪尔语言学与结构主义文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⑤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p128.
    ⑥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p104.
    ①黄永红.罗兰·巴特对索绪尔符号理论的发展和“颠覆”[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1期.
    ②[法]罗兰·巴尔特著、王东亮等译.符号学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p39.
    ①《数学辞海》编辑委员会编.数学辞海[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p644.
    ①郑金洲.文化传播与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年第4期.
    ②参见吴红雨.解读电视受众:多元化需求与大众化电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pp3-11.
    ③郑金洲.文化传播与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年第4期.
    ①郑金洲.文化传播与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年第4期.
    ①曾遂今.从音乐的自然传播到技术传播(上)[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①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p157.
    ①人民出版社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p276.
    ②冯潮华.文化产业若干重要关系问题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导师:李建平.2005年.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pp23-28.
    ②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pp57-62.
    ③曾遂今.从音乐的自然传播到技术传播——当代音乐传播技术理论探索之一(上)[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④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p252-259.
    ⑤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pp4-5.
    ①宋世坤.贵州出土的铜鼓及其断代[J].考古.1983年第11期.
    ②邓光华.夜郎乐舞的界定、论证与价值定位[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年第1期.
    ①邓光华.夜郎乐舞的界定、论证与价值定位[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年第1期.
    ②邓光华.夜郎乐舞的界定、论证与价值定位[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年第1期.
    ③王承祖.笙鼓传人(一)——苗族音乐史料之一[J].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第3期.
    ①《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贵州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贵州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8年.pp4-5.
    ②侯绍庄、史继忠、翁家烈.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p208.
    ③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二十四史贵州史料辑录[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年.p355.
    ④《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年.pp4-5.
    ⑤彭兆荣.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p6.
    ②吴一文、覃东平.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pp1-6.
    ①吴一文、覃东平.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pp48-51.
    ②胡家勋.黔西北苗族芦笙文化丛[J].贵州民族研究.1995年第4期.
    ③吴一文、覃东平.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p76.
    ①吴一文、覃东平.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p87.
    ②杨方刚.芦笙乐谭[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p65.
    ③胡家勋.黔西北苗族芦笙“语”现象探析[J].中国音乐学.1997年增刊.
    ④杨方刚.芦笙乐谭[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pp65-66.
    ①杨方刚.芦笙乐谭[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p67.
    ②此为侗文记音,本文侗文记音者: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吴培安。
    ③录音时间:2011年8月13日;录音地点:黎平县大酒店;记录:张应华。
    ①“玩意”即表示不是正式活动,娱乐消遣之意。
    ②张应华.贵州梭嘎“长角苗”音乐文化生态考察与研究[C].贵州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邓光华.2002年6月.
    ①杨方刚.芦笙乐谭[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p68.
    ②胡家勋.黔西北苗族芦笙“语”现象探析[J].中国音乐学.1997年增刊.
    ③胡家勋.黔西北苗族芦笙“语”现象探析[J].中国音乐学.1997年增刊.
    ④杨方刚.芦笙乐谭[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p68.
    ①汤飞宇.苗族古歌传承方式浅议[J].艺海.2009年第1期.
    ②石宗仁.苗族文化的传承机制[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③何茂莉.苗族口承文艺与怀乡恋祖情结的文化人类学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
    ①袁定基、张原.苗族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承和利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4期.
    ②访谈时间:2010年7月12日;访谈地点:贵阳花溪杨昌树寓所;记录:张应华。
    ③当下贵州芦笙专业界较为统一的专业术语,芦笙乐曲中的同时发响的双音、三音。
    ④贵州芦笙研究学者杨方刚先生杜撰的一个“术语”,指在“芦笙歌”向“芦笙曲”转化中,在结构上设置了一个时值短促、节奏鲜明、起击节作用的“打音”声部,使得“芦笙曲”具有了舞曲性质。参见《贵州苗族芦笙文化研究》.中国音乐学(季刊).1997年增刊.
    ①要素主义是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的一个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与进步主义教育对立。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和学习的系统性。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美国,50年代成为主流,60年代末在美国失去统治的地位。巴格莱(William Bagley,1874年-1946年)是要素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参见百度百科,网址:http://www.baidu.com.
    ②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 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参见百度百科,网址:http://www.baidu.com.
    ③王凤刚.苗族古歌的传授风俗[J].民俗(第一集).黔东南文艺研究室、榕江县民委编印.1988年.p67.
    ④杨正伟.苗族古歌的传承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
    ⑤吴一文、覃东平.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年.pp3637.
    ①王凤刚.苗族古歌的传授风俗[J].民俗(第一集).黔东南文艺研究室、榕江县民委编印.1988年.p67.
    ①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何芸、简其华、张淑珍执笔.苗族芦笙[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9年.p84.
    ②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何芸、简其华、张淑珍执笔.苗族芦笙[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9年.p51.
    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何芸、简其华、张淑珍执笔.苗族芦笙[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9年.p14.
    ④邓钧.苗族芦笙的应用传统及其文化内涵[J].中国音乐学(季刊).1999年第3期.
    ⑤杨方刚.芦笙乐谭[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p114.
    ①胡家勋.黔西北苗族芦笙“语”现象探析[J].中国音乐学(季刊).1997年增刊.
    ②郑寒风.贵州苗族芦笙音乐[M].内部资料.贵州省艺术学校民族民间音乐教研室.1978年.
    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何芸、简其华、张淑珍执笔.苗族芦笙[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9年.p14、54、84.
    ④邓钧.苗族芦笙的应用传统及其文化内涵[J].中国音乐学(季刊).1999年第3期.
    ⑤杨方刚.芦笙乐谭[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p114.
    ①[加]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李树英校.生活体验研究——人文学科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p11.
    ②钟启泉、张华.在东西方对话中寻求教育意义——“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主编寄语[J].参见[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p1.
    ③张媚玲、张曙晖.近20年来中国西南边疆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综述[J].思想战线.2009年第3期.
    ④侯绍庄、史继忠、翁家烈.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
    ⑤李然.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动与族际关系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 导教师:段超.2009年5月.
    ①参见达尔文著、谢蕴贞译.物种起源[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②罗康隆.族际关系论[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p39.
    ③吴泽霖总纂.人类学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p141.
    ④吴泽霖总纂.人类学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p228.
    ①庄孔韶主编.人类学经典导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pp85-87.
    ②罗康隆.族际关系论[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p39.
    ③庄孔韶主编.人类学经典导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pp40-48.
    ④庄孔韶主编.人类学经典导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p116.
    ⑤童恩正.人类与文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p22.
    ①罗康隆.族际关系论[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pp96-98.
    ②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二十四史贵州史料辑录[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年.p340.
    ③侯绍庄、史继忠、翁家烈.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p331.
    ④侯绍庄、史继忠、翁家烈.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p331.
    ⑤侯绍庄、史继忠、翁家烈.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p335.
    ⑥杨国仁等.《洪水滔天》.参见《中国神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
    ①杨国仁等.《龟婆孵蛋》.参见《中国神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
    ②吴一文、覃东平.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年.p108.
    ③罗廷华.贵州芦笙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p18.
    ④李德沫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p1555.
    ①李继昌、张人卓.山奇水秀[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p174.
    ②罗康隆.族际关系论[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p100.
    ③李继昌、张人卓.山奇水秀[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p174.
    ④罗康隆.族际关系论[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p107.
    ⑤罗康隆.族际关系论[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p108.
    ①参见草苗网.网址:bbs.caomiao.net.
    ②采访时间:2011年8月11日——13日,采访地点:黎平县城;采访对象:居住在县城的草苗人(职业包括政府官员、公务员、企业家和自由工商业者)和侗族音乐工作者.
    ③走访时间:2011年12月28日——30日.
    ④广西师范大学的朱慧珍教授提供的数据为8万多人口.参见朱慧珍.草苗历史与风俗考析[J].网址:bbs.caomiao.net.
    ①参见草苗网.草苗的通婚圈[J].网址:bbs.caomiao.net.
    ②参见朱慧珍.草苗历史与风俗考析[J].网址:bbs.caomiao.net.
    ③参见草苗网.小议草苗族源[J].网址:bbs.caomiao.net.
    ④参见草苗网.草苗是西南夷的一支[J].网址:bbs.caomiao.net.
    ①罗康隆.族际关系论[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p108.
    ②参见草苗网.混合型的草苗族群文化[J].网址:bbs.caomiao.net.
    ③参见朱慧珍.草苗历史与风俗考析[J].网址:bbs.caomiao.net.
    ④参见草苗网.小议草苗族源[J].网址bbs.caomiao.net.
    …我的报道人和调查对象坚持“草苗语”这一概念,尽管他们同意草苗语与侗族南部方言有90%以上的词汇相同,但是他们在与我的交谈过程中仍然自然而然地使用“草苗语”这一概念,当我追问两种语言的差别时,吴仕维先生说,它们的差别在于声调的不同。因此,我这里尊重草苗人的意愿,在行文中也采用“草苗语”这一概念。
    ②关于“明歌”到底是采用汉语表意,还是采用汉文记草苗语音的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广西师范大学朱慧珍教授认为草苗“明歌”是用汉语来唱的(参见朱慧珍.草苗历史与风俗考析[J].网址:bbs.caomiao.net.),民间也有草苗“说侗话、唱汉歌”的说法,但是,部分草苗人则反对上述观点,并通过事例(歌词)说明“草苗的‘明歌’不等于汉歌,只是部分地借用汉语音来吟唱而已,‘草苗唱汉歌’这种说法是完全谬误的。”(参见草苗网.小议草苗族源[J].网址:bbs.caomiao.net.)笔者的报道人和采访对象的观点比较中庸,认为“明歌”大部分是采用汉语演唱,只是一小部分采用汉文记草苗语音。
    ③即酒歌,一般喝酒时由一位男士领唱,两位男士伴唱。两组对唱。
    ④即在“行歌坐月”交友民俗活动中演唱的歌曲,演唱时一人领唱,一男一女伴唱。
    ⑤即在聚会等场所演唱的歌曲,演唱时一人领唱,两位男士伴唱。
    ⑥是迎送宾客时演唱的盘歌,以问答的形式寻问世间事物的根源,如“米酒根”、“桌子根”、“路根”、“茶叶根”、“谷子根”、“棉花根”等等。
    ⑦往往在祝贺孩子“三朝”和建屋上梁时演唱。
    ⑧即“行歌坐月”陪伴姑娘的歌。
    ⑨每年农历五月,青年男女以吃杨梅为名,聚集在一起演唱的歌。
    ⑩这是反对包办婚姻,追求婚姻自由的歌。由于私奔的理想地点是“洞庭湖”,故又称之为“私奔洞庭湖歌”或者“洞庭湖歌”。
    11姑娘出嫁时所唱的拜别歌。
    12参见草苗网.花歌的特点与魅力[J].网址:bbs.caomiao.net.
    ①参见草苗网.谈谈草苗花歌[J].网址bbs.caomiao.net.
    ①参见《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年.pp1171-1337.
    ②参见张中笑、罗廷华.贵州少数民族音乐[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p93.
    ③吴仕维先生认为,草苗语是区别于侗语的一种语言,原因是两者的声调不同。
    ①参见草苗网.草苗文化自救活动之我析[J].网址:bbs.caomiao.net.
    ②杨万选等.贵州苗族考[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pp101-102.
    ①李汉林.百苗图校释[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年.p15.
    ②薛丽娥.苗族“花山节”起源初探[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9年第3期.
    ③杨道才,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幺站镇中心小学教师,出生于当地的“大花苗”社区,毕业于毕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主修苗族语言和汉语专业,是当地“大花苗”唯一的大学生,被当地“大花苗”看成该社区的“文化精英”。
    ①张慧真.教育与民族认同:贵州石门坎花苗族群认同的建构[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②在基督教排除“异端”和所谓“基督化”的本质要求下,苗族的节日、习俗和固有的民族优良传统等等都被禁止。例如:内地会传教士党居仁认为,苗族群众的故乡传说、怀念祖先的敬祭方式是伤风败俗的陈规陋习,苗族的传统节日跳花、跳场以及男女青年自由恋爱是淫荡之风,而苗族的传统乐器芦笙、二胡、唢呐、口弦以及妇女佩戴的装饰品等是淫荡之物,凡此种种都不利于基督教的发展,属于禁止之列。于是,党居仁在1910年成立了“苗族改良会”,其相应的章程规定:禁止苗族跳花、跳场、跳月,禁止苗族教徒听讲本族民间传说或演唱本族史歌、民歌等,并焚毁了一些苗族的民族乐器。引进了小号、风琴、口琴等西洋乐器,教唱《赞美诗》。又如,苗族的神树被砍倒;巫师做道场用的“斗牛鼓”被烧毁;“吃年饭”等风俗被禁止;用“圣诞节”、“升天节”来取代苗族传统节日。这种将基督教文化凌驾于苗族传统文化之上的行为,使苗族教徒拉大了与本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久而久之,会割断教徒与本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和纽带,有损于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参见张山.试论近代苗族社会政治状况及其变化[J].民族研究.1993年第6期.
    ①李欣欣、孙秋云.电视下乡、打工经历与贵州苗族、侗族乡村妇女家庭生活变迁[J].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②彭兆荣.(后)现代性与游移性: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挤压——兼论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文化”[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①翟学伟.进步的观念与文化认同的危机——对中国人价值变迁机制的探讨[J].开放时代.2008年第1期.
    ②傅璇.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认同[J].学术探索.2004年第6期.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pp23-28.
    ②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李启、周立方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p8.
    ③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p261.
    ①冯光钰、袁炳昌主编、赵毅执行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三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pp1162-1163.
    ②冯光钰、袁炳昌主编、赵毅执行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三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p1165.
    ①蒋仁春.音乐让我们紧密相连——梳理贵州各时期的民歌代表作[N].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http://www.gog.com.cn
    ①苗东升.论系统思维(一):把对象作为系统来识物想事[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②王次炤.音乐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pp45-67.
    ③汪申申.一本被“误解”“歪曲”了一百多年的小册子——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读书笔记[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④梁茂春.中国当代歌曲发展概论[J].歌曲.1997年第1期.
    ①冯光钰、袁炳昌主编、赵毅执行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三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p1171.
    ②梁茂春.中国当代歌曲发展概论[J].歌曲.1997年第1期.
    ①梁茂春.中国当代歌曲发展概论[J].歌曲.1997年第1期.
    ②贵州人民出版社.革命歌曲[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pp1-2.
    ①许钰茜.论白诚仁的女声声乐作品演唱艺术处理——以《小背篓》、《苗岭的早晨》、《山神》为例[J].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年.
    ②王斐.浅析《苗岭的早晨》的民族化创作风格[J].科教文汇.2006年12月(上半月刊).
    ①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1949——1989)[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②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1949——1989)[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①宋瑾.站在哪里说音乐[J].艺术评论.2004第3期.
    ②雅文.合唱《踩鼓》的艺术特色[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2年第3期.
    ①沈卫星、李晓枫、云德.受众视野中的文化多样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p4.
    ②王磊.从电视节目设置看分众传播[J].新闻知识.2011年第3期.
    ③贵州都市报.让民歌通俗起来[N].贵州都市报.2007年7月18日.
    ①钱茸.语言学的方法之于音乐的“中国元素”——《民族语言音乐学课题论证》[J].
    ②彭兆荣.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旅游”[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③ Clifford J. Routes: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 p66.
    ①管建华.中国音乐发展主体性危机的思考[J].音乐研究.1995年第4期.
    ②蔡仲德.出路在于向西方乞灵——关于中国音乐出路的人本主义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1年第1、2期.
    ①管建华.中国音乐发展主体性危机的思考[J].音乐研究.1995年第4期.
    ②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19491989)[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③史秀玉.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浅析[J].音乐创作.2010年第5期.
    ①吴家军.钢琴协奏曲《山林》的结构探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①史秀玉.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浅析[J].音乐创作.2010年第5期.
    ②《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上册)[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年.p215.
    ③杨方刚.芦笙乐谭[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p102.
    ④《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贵州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贵州卷(上册)[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6年.p31.
    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⑥赵光武主编.后现代主义哲学评述[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年.p54.
    ①参见[美]理查德·鲍曼著、杨利慧、安德明译.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②参见冯光钰、袁炳昌主编、赵毅执行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三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p1165.
    ③参见冯光钰、袁炳昌主编、赵毅执行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三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p1166.
    ①参见贵州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文化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②参见冯光钰、袁炳昌主编、赵毅执行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三卷)第四十二章“苗族音乐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pp1144-1181.
    ③参见贵州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文化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④参见冯光钰、袁炳昌主编、赵毅执行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三卷)第四十二章“苗族音乐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pp1144-1181.
    ①参见贵州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文化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②参见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选编[C].黔新出[图书]2007一次性内资准字第333号.pp450-491.
    ③参见新浪网.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全国合唱比赛结果公布[N].网址http.//news.sina. com.cn.
    ④参见贵州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文化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⑤参见三苗网.阿幼朵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上[N].网址:http.//www.3miao.cet.
    ⑥参见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选编[C].黔新出[图书]2007一次性内资准字第333号.pp450-491.
    ①参见冯光钰、袁炳昌主编、赵毅执行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三卷)第四十二章“苗族音乐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pp1144-1181.
    ②参见冯光钰、袁炳昌主编、赵毅执行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三卷)第四十二章“苗族音乐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pp1144-1181.
    ③参见冯光钰、袁炳昌主编、赵毅执行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三卷)第四十二章“苗族音乐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pp1144-1181.
    ④参见冯光钰、袁炳昌主编、赵毅执行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三卷)第四十二章“苗族音乐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pp1144-1181.
    ①东丹甘.芦笙更新奏新曲.贵阳市对台办供稿.1974年中央台采用.
    ②[美]路易莎著、校真译.少数的法则[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p162.
    ③[美]路易莎著、校真译.少数的法则[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p172.
    ④陈南先.苏联文艺政策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J].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①杨健.从“革命现代京剧”看传统戏剧的转型[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03年第3期.
    ②参见人民文学出版社.苗岭风雷(京剧)[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p1.
    ①何晓兵.从中心到相对——电视音乐传播价值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p250.
    ②何晓兵.从中心到相对——电视音乐传播价值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p251.
    ③何晓兵.从中心到相对——电视音乐传播价值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p250.
    ④彭兆荣.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旅游”[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①参见贵州都市报.民族的阿幼朵、世界的阿幼朵[N].贵州都市报.2005年10月25日.
    ②[德]马克斯·韦伯著、王荣芬译.伦理之业——马克斯·韦伯的两篇学术演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③[德]马克斯·韦伯著、王荣芬译.伦理之业——马克斯·韦伯的两篇学术演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①姚晓燕.从“附魅”、“祛魅”到“返魅”——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反思[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②牛庆燕.一种生态觉悟:从自然之“附魅”、“祛魅”到“返魅”[J].学术交流.2010年第12期.
    ③[美]查尔斯·泰勒著、程炼译.现代性之隐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pp1-14.
    ④从2009年开始,万金贵被聘为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苗族民歌演唱专业教师,与笔者本人同事,因而笔者曾就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的问题与他交谈多次,2010年7月22日,笔者曾就“反排木鼓舞”的当代传播问题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访谈,并形成了本文的访谈内容,访谈地点: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①参见乔建中.“原生态民歌”琐议[J].人民音乐.2006年第1期.
    ②乔建中.“原生态民歌”琐议[J].人民音乐.2006年第1期.
    ③桑德诺瓦.质疑“原生态”[J].艺术评论.2004年第10期.
    ④刘晓真.行走在泥土边缘——记第二届南北民歌擂台赛兼谈学院内外的“花雅之争”[J].人民音乐.2004年第12期.
    ⑤杨明康.“原形态”与“原生态”民间音乐辨析——兼谈为民间音乐的变异过程立档[J].音乐研究(季刊).2006年第1期.
    ⑥赵晓楠.对三种新型民歌演唱形式及其背景的初步探讨——以贵州小黄寨侗歌为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⑦乔建中.“原生态民歌”琐议[J].人民音乐.2006年第1期.
    ⑧徐天祥.中国民歌何处去?——第二节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学术研讨会综述[J].音乐研究.2005年第2期.
    ⑨田青.舞台上有没有原生态?——关于原生态的意义[J].网址:http://www.cctv.com.
    ⑩田联韬.原生态:“原生——态”抑或“原——生态”?[J].人民音乐.2009年第8期.
    11董阳.原生态音乐辨析[J].中国音乐学网.网址:musicology.cn.
    ①出自《宋史·蛮夷一》.参见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贵州史料辑录[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年.p340.
    ②出自《宋史·蛮夷四》.参见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贵州史料辑录[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年.p355.
    ③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④参见豆丁网.建国初期毛泽东的民族思想与实践.网址:docin.com.
    ⑤贺绿汀.关于音乐教育的一封信[J].人民音乐.1979年第3、4期.
    ①贵州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文化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p12.
    ②参见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选编[C].黔新出[图书]2007一次性内资准字第333号.
    ③参见中国文化报.《多彩贵州风》:目的只有一个[N].2004年4月8日.
    ④参见中广新闻.贵州凯里再唱原生态:中国国际芦笙节开幕[N].中国广播网.2007年10月2日.
    ①张振涛.找回真实——原生态[J].人民音乐.2008年第6期.
    ②马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变迁中的地方社会——以歌谣为中心的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p178.
    ③刘宗碧.“原生态文化”问题及其研究的理论辨析[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年第3期.
    ①马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变迁中的地方社会——以歌谣为中心的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p180.
    ②田联韬.原生态:“原生——态”抑或“原——生态”?[J].人民音乐.2009年第8期.
    ③董阳.原生态音乐辨析[J].中国音乐学网.网址:musicology.cn.
    ①张振涛.找回真实——原生态[J].人民音乐.2008年第6期.
    ②樊祖荫.由“原生态民歌”引发的思考[J].黄钟.2007年第1期.
    ①赵光武主编.后现代主义哲学评述[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年.p54.
    ②谢嘉幸.音乐的“语境”——一种解释学的视域[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
    ①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p406.
    ②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p407.
    ③沈湘平.全球化与现代性[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①王蔚华.打造民族文化的烫金名片——《多彩贵州风》留给黔人的多重启示[N].贵州民族报.2005年11月3日.
    ②参见百度百科.工具理性[J].网址:http://www.baidu.com.
    ③周静、付婧、白骥、江海洋.要的就是符合国际市场的视觉冲击力——总导演丁伟谈新版《多彩贵州风》[N].贵州日报.2005年3月3日.
    ④[美]路易莎著、校真译.少数的法则[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p175.
    ①本报评论员.让“热爱贵州、建设贵州”主旋律响彻黔中大地——预祝首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圆满成功[N].贵州日报.2005年7月28日.
    ②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p43.
    ③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p45.
    ④何晓兵.从中心到相对——电视音乐传播价值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p140、210、250.
    ⑤参见[英]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斯著、尹宏毅译.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
    ⑥沈湘平.全球化与现代性[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⑦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p255.
    ①参见[美]丹尼尔·贝尔著、严蓓雯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p18.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p34.
    ④参见[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著、田时纲译.狱中书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⑤沈湘平.全球化与现代性[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⑥参见[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⑦沈湘平.全球化与现代性[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⑧[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刘北城、曹卫东译.合法化危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pp58-62.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p24.
    ②周静、付婧、白骥、江海洋.要的就是符合国际市场的视觉冲击力——总导演丁伟谈新版《多彩贵州风》[N].贵州日报.2005年3月3日.
    ③[英]齐格蒙特·鲍曼著、欧阳景根译.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p13.
    ④沈湘平.全球化与现代性[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①伍新福.苗族文化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p267.
    ②伍新福.苗族文化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p267.
    ③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编委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教育志[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p367.
    ④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编委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教育志[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p367.
    ⑤王鉴、李伟.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及其昭示[J].贵州民族研究(季刊).2000年第1期.
    ⑥王鉴、李伟.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及其昭示[J].贵州民族研究(季刊).2000年第1期.
    ⑦王鉴、李伟.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及其昭示[J].贵州民族研究(季刊).2000年第1期.
    ⑧王鉴.从传统到现代: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历程[J].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
    ①马茜、肖亮中.文化中断与少数民族教育——兼谈对少数民族教育的理性态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①雍谊.访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班声乐专业[J].人民音乐.1963年第1期.
    ②雍谊.访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班声乐专业[J].人民音乐.1963年第1期.
    ③张中笑.民族音乐学在贵州[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年第2期.
    ④王曼红.浅论我国的民族文化政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⑤何叔涛.新中国60年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①老志诚、陆华柏、陈洪、刘雪庵、张肖虎、杨大钧、刘天浪、黄廷贵.应重视中小学和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J].人民音乐.1956年第9期.
    ②谢嘉幸.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年第3期.
    ③隶月等.贵州民族音乐教育述略[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0年第4期.
    ④隶月等.贵州民族音乐教育述略[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0年第4期.
    ①黄凌飞.当今社会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几种模式及对策[J].民族音乐.2002年第7期.
    ②参见贵州大学.贵州省艺术学校侗歌班简况.内部资料.
    ③隶月等.贵州民族音乐教育述略[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0年第4期.
    ④隶月等.贵州民族音乐教育述略[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0年第4期.
    ①参见贵州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学计划(1985——1987).内部资料.
    ②参见贵州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学计划(1991——1996).内部资料.
    ①参见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文教处、贵州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编.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巡礼[N].内部资料.2007年.p241.
    ①参见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文教处、贵州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编.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巡礼[N].内部资料.2007年.pp24-31.
    ②参见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文教处、贵州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编.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巡礼[N].内部资料.2007年.p123.
    ①参见“贵州改革开放三十年专题报道”.网址http://www.gz.xinhuanet.com.
    ②参见张碧琼.经济全球化:风险与控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
    ③张森林.文化全球化:民族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④刘宗碧.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的当代变迁及其因应问题——以黔东南苗族侗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①李欣欣、孙秋云.电视下乡、打工经历与贵州苗族、侗族乡村妇女家庭生活变迁[J].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②参见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文教处、贵州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编.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巡礼[N].内部资料.2007年.p241.
    ③李达梁.符号、集体记忆与民族认同[J].读书.2001年第5期.
    ④参见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文教处、贵州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编.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巡礼[N].内部资料.2007年.p123.
    ⑤靳玉乐、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p3.
    ⑥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著,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p2.
    ①大卫·雷·格里芬著、马季方译.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p20.
    ②大卫·莱昂著、郭为桂译.后现代性(第二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p8.
    ③宋瑾.站在哪里说音乐[J].艺术评论.2004第3期.
    ④谢嘉幸.音乐的“语境”——一种解释学的视域[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5月.
    ⑤管建华.21世纪音乐教育观念的三个转向[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8年第2期.
    ⑥孙若穷、藤星、王美逢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年.
    ①常永才.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研究:历史、成就与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②常永才.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研究:历史、成就与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③王鉴、李伟.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及其昭示[J].贵州民族研究(季刊).2000年第1期.
    ④李兴国.贵州省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⑤李浩泉、周洪宇.20世纪5080年代贵州的少数民族教育[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⑥覃敏笑、石新荣.贵州民族教育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的调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季刊).1994年第2期.
    ①谢嘉幸.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年第3期.
    ①[法]伽德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特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p3.
    ②[美]戴维·埃利奥特著、齐雪、赖达富译、谢嘉幸、李小莹校.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p27.
    ③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J].中国音乐.2005年第4期.
    ①高建平.全球与地方——比较视野下的美学与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p4.
    ②傅谨.文化多样性公约与中国的国家立场[J].博览群书.2004年第10期.
    ③高建平.全球与地方——比较视野下的美学与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p5.
    ①参见《贵州省民族民间保护条例》.贵州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9次会议通过.2002年7月30日.
    ②参见《省教育厅、省民宗委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贵州省教育厅、省民宗委联合颁布.2002年10月8日.
    ③参见贵州日报.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走进学校[N].贵州日报.2002年11月29日.
    ④参见贵州民族报.对民族文化进入学校的探索与思考[J].贵州民族报.2005年11月1日.
    ⑤参见贵州日报.贵州省431所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N].贵州日报.2007年11月30日.
    ⑥参见贵州日报.贵州:近70万名学生接受民族民间文化教育[N].贵州日报.2008年9月30日.
    ①参见樊祖荫.《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6年立项.
    ②肖学俊、韩芸霞.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传承的类型及策略[J].参见“第二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
    ③肖学俊、韩芸霞.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传承的类型及策略[J].参见“第二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
    ①肖学俊、韩芸霞.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传承的类型及策略[J].参见“第二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
    ②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79.
    ③肖学俊、韩芸霞.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传承的类型及策略[J].参见“第二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
    ①范斌.贵州大学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专业教学的回顾与展望[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8年第2期.
    ②张应华.保持贵州特色、拓宽艺术眼界——浅谈“多彩贵州”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专业的课程策略[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年第1期.
    ①黄凌飞.对少数民族地区高等艺术院校如何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2第1期.
    ②参见樊祖荫.《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6年立项.
    ③参见樊祖荫.《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6年立项.
    ④参见樊祖荫.《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6年立项.
    ①贵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少数民族音乐方向)培养方案(内部资料).2009年6月修订.
    ①张应华.传承与传播:贵州大学苗侗民间音乐教学实践与反思[J].中国音乐.2011年第2期.
    ②肖学俊、韩芸霞.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传承的类型及策略[J].参见“第二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
    ①参见胡家勋.黔西北苗族;芦笙“语”现象探析[J].中国音乐学(增刊).1997年.
    ①马克·斯洛宾.亚文化的声音:西方各种微型音乐[M].[英文版]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2000. p11.
    ②托夫勒著、朱志淼等译.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1984年.p7.
    ③除贵州大学外,笔者所调查的其他高校还有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学院、凯里学院以及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④笔者就苗族音乐学校教育传播而进行的实地调查的中小学校包括:黄平县谷垅民族小学、黄平县谷垅中学、黄平县黄飘中心小学、黄平县第二中学、台江县民族职业中学、台江县城关二小、金沙县上山学校、丹寨县民族中学、丹寨县扬武中学、雷山县第二中学、贵阳民族中学、贵阳都拉小学。
    ①施方良.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p83.
    ②参见贵州大学.贵州省艺术学校一九八二年招生简章.内部资料.
    ③参见杨宗福.“侗歌专业班教学计划”手稿.1989年.
    ④张应华.保持贵州特色、拓宽艺术眼界——浅谈“多彩贵州”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专业的课程策略[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年第1期.
    ①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少数民族音乐方向培养方案(内部资料).2009年6月修订.
    ②参见《贵州省民族民间保护条例》.贵州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9次会议通过.2002年7月30日;
    ③参见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文教处、贵州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编.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巡礼[N].内部资料.2007年.p48.
    ④覃东平、吴一文.蝴蝶妈妈的祭仪——苗族鼓社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p125.
    ①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p3.
    ②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J].中国音乐.2005年第4期.
    ③樊祖荫.多元文化与21世纪的音乐教育改革[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④覃东平、吴一文.蝴蝶妈妈的祭仪——苗族鼓社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p118.
    ⑤覃东平、吴一文.蝴蝶妈妈的祭仪——苗族鼓社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pp132—138.
    ①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缩印本)[C].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p1489.
    ②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缩印本)[C].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p1489.
    ③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缩印本)[C].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p1489.
    ④郁正民.谈音乐教学法课中的“模拟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1989年第1期.
    ①隶月等.贵州民族音乐教育述略[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0年第4期.
    ②参见杨宗福.“侗歌专业班教学计划”手稿.1989年.
    ③隶月等.贵州民族音乐教育述略[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0年第4期.
    ④隶月等.贵州民族音乐教育述略[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0年第4期.
    ①隶月等.贵州民族音乐教育述略[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0年第4期.
    ①河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p3.
    ①沈湘平.全球化与现代性[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黄平校.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p18.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黄平校.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p24.
    ④[美]大卫·雷·格里芬编、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p78.
    ⑤参见范斌.贵州大学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教学的回顾与展望[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8年第4期.
    ⑥参见龙晓匀.从“芦笙班”、“侗歌班”看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音乐.2004年第2期.
    ①参见杜亚雄.为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而奋斗[J].人民音乐.1998年第11期.
    ②杜亚雄.为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而奋斗[J].人民音乐.1998年第11期.
    ③梯利著、葛力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p38.
    ④亚里斯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p3.
    ⑤笛卡尔.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p3.
    ①于霞.“同一性”与“非同一性”:黑格尔哲学与阿多诺哲学比较研究[C].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白锡能.2008年6月.
    ②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p42.
    ③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p329.
    ④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p329.
    ⑤阿多诺著、张峰译.否定的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pp159160.
    ①于霞.“同一性”与“非同一性”:黑格尔哲学与阿多诺哲学比较研究[C].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白锡能.2008年6月.
    ②李方元.现行民族音乐课程能给我们提供什么——现行民族音乐课程评判[J].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3期.
    ①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p84.
    ②靳玉乐、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pp142-143.
    ① Beane, J. A. Creating an Integrative Curriculum:Making the Connections, NASSP Bulletin,1992,pp.46-54.
    ② Miller, J. P., The Holistic Curriculum, Toronto:OISE Press,1988,p.2.
    ③靳玉乐、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p145.
    ④张文军.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评述[M].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年.转引自靳玉乐、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p10.
    ①俞可平.《全球化译丛》总序[J].参见[英]科林·斯巴克斯著、刘舸、常怡如译.全球化、社会发展与大众媒体[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p4.
    ②邓正来.全球化时代的发展传播学[J].参见[英]科林·斯巴克斯著、刘舸、常怡如译.全球化、社会发展与大众媒体[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p8.
    ①张应华.传承与传播:贵州大学苗侗民间音乐教学实践与反思[J].中国音乐.2011年第2期.
    ②殷晓蓉.E.M.罗杰斯和他的《传播学史》[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③ Bateson, G. 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Collected Essays in Anthropology, Psychiatry, Evolution, and Epistemolog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2.
    ④张应华.传承与传播:贵州大学苗侗民间音乐教学实践与反思[J].中国音乐.2011年第2期.
    ⑤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p305.
    ⑥张应华.传承与传播:贵州大学苗侗民间音乐教学实践与反思[J].中国音乐.2011年第2期.
    ⑦刘小新.阐释的焦虑——当代台湾理论思潮解读(1987——2007)[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p35.
    ①管建华.在中国的音乐学院中设立戏曲民间音乐系的思考[J].第16届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宣读.2010年10月.
    ②张应华.传承与传播:贵州大学苗侗民间音乐教学实践与反思[J].中国音乐.2011年第2期.
    ③靳玉乐、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p145.
    ④贵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少数民族音乐方向)培养方案(内部资料).2009年6月修订.
    ①参见《省教育厅、省民宗委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贵州省教育厅、省民宗委联合颁布.2002年10月8日.
    ①张中笑、罗廷华编.贵州少数民族音乐[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p20.
    ②靳玉乐、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p115.
    ③袁定基、刘德昌.苗族五缘文化论纲[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④[美]小威廉姆斯·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pp250-257.
    ①靳玉乐、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p116.
    ①参见费虹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文化领导权”问题[J].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网址:http://www.sznews.com.
    ②[美]路易莎著、校真译.少数的法则[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p160.
    ①参见高丙中.民间的仪式和国家的在场[J].高丙中认为:民间社会在已经与国家疏离的场景中又主动用符号把国家接纳进来,而国家也在征用自己曾经完全否定的民间仪式。民间社会复兴自己的仪式,需要与国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民间社会越是能够巧妙地利用国家符号,其仪式就越容易获得发展。国家把民间仪式纳入国家事件,让民众通过仪式参与国家活动,在当前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国家与社会在仪式上的互动,实际上是“治理”这种新的行政方式的演练,有利于国家与社会今后更加广泛地建立“治理”关系。其他文论参阅: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译:《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书店,1998年5月;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等等。
    ②参见《贵州省民族民间保护条例》.贵州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9次会议通过.2002年7月30日.
    ①在我的访谈对象中,有学者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是一种“他者”话语,是国家意志在民间行为中的体现,是现代性策略在民间文化语境中的一种“镜像”;另有一些观点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表现出国家主流意识,至多是国家和民间社会精英“共谋”的结果。有学者从中西文语“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比较与解读”出发,提出了我国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存在“外生性概念的内在困境”问题(参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比较与解读》.国新办.2010年6月3日);学者李航提出警告:要警惕打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旗号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参见李舫.非物质文化遗产:警惕打着保护旗号的破坏行为[J].人民网.2011年6月10日);科技日报记者陈瑜撰文写道:如何才能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参见陈瑜.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才能“原汁原味”[J].科技日报.2010年9月9日.)
    ①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发布日期:2005年3月26日.
    ②参见高丙中.民间的仪式和国家的在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③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①参见《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黔党发(2006]15号.
    ②参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05年3月26日颁布实施.
    ①参见《贵州省民族民间保护条例》.贵州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9次会议通过.2002年7月30日.
    ②参见《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黔党发(2006)15号.
    ③参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1年9月6日国务院颁布.
    ④参见《贵州省民族民间保护条例》.贵州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9次会议通过.2002年7月30日.
    ⑤参见贵州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民族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汇编[M].内部资料.2007年.p354.
    ⑥参见贵州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民族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汇编[M].内部资料.2007年.p605.
    ⑦参见贵州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民族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汇编[M].内部资料.2007年.p671.
    ①参见贵州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民族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汇编[M].内部资料.2007年.p583.
    ②参见贵州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民族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汇编[M].内部资料.2007年.p354.
    ①参见贵州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民族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汇编[M].内部资料.2007年.p354.
    ②参见田嵩燕.建国以来文化政策的发展[J].学习时报.2009年7月24日.
    ③参见教育部.《新音乐课程标准》.2000年颁布实施.
    ④参见贵州日报.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对推动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A].“金黔在线”.2011年11月8日.
    ①参见贵州日报.保护并合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A].“金黔在线”.2002年5月21日.
    ②参见贵州日报.大力发展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A].“金黔在线”.2006年11月21日.
    ③参见贵州日报.贵州:在发展中保护民族民间文化[A].“金黔在线”.2004年11月25日.
    ④参见贵州日报.安顺斥资亿元保护传承民族民间文化[A].“金黔在线”.2008年7月7日.
    ⑤参见贵州民族报.丹寨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A].“金黔在线”.2006年4月14日.
    ⑥参见贵州民族报.松桃把民族文化融入城市发展“血脉”[A].“金黔在线”.2006年12月30日.
    ⑦参见贵州民族报.我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走上新路[A].“金黔在线”.2007年3月8日.
    ⑧参见贵州民族报.让民族民间文化“活”起来[A].“金黔在线”.2005年11月11日.
    ⑨参见贵州日报.印江举办民族民间文化旅游节[A].“金黔在线”.2005年5月10日.
    ⑩参见贵州日报.麻江县大力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促进旅游经济发展[A].“金黔在线”.2006年8月24日.
    11参见贵州日报.用苗族元素打造旅游县城——雷山县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建设特色城镇[A].“金黔在线”.2010年6月17日.
    12参见贵州日报.贵州: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A].“金黔在线”.2003年8月26日.
    13参见贵州日报.赫章民族民间文化精品在广东精彩亮相[A].“金黔在线”.2008年11月3日.
    14参见贵州民族报.花溪民族传统节日与风情[A].“金黔在线”.2006年8月21日.
    15于平.民族的习俗地域的风——大型民族舞蹈诗《多彩贵州风》观后[A].文艺报.2006年6月6日.
    16参见贵州民族报.花溪: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从小学抓起[A].“金黔在线”.2005年11月1日.
    17参见贵州日报.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走进学校[A].“金黔在线”.2002年11月29日.
    ①参见贵州日报.贵州中小学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教育成果展开幕[A].“金黔在线”.2010年11月25日.
    ②参见贵州日报.民族民间文化在传承[A].“金黔在线”.2008年9月25日.
    ③参见贵州日报.全省431所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A].“金黔在线”.2007年11月30日.网址:http://www.gog.com.cn.
    ④参见贵州日报.让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A].“金黔在线”.2008年4月1日.
    ⑤参见贵州日报.留住民族民间文化之根[A].“金黔在线”.2008年9月25日.
    ⑥参见贵州民族报.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一项长远的工程[A].“金黔在线”.2006年6月5日.
    ⑦参见贵州日报.我省民族民间文化成规模成效应全国独创[A].“金黔在线”.2009年12月22日.
    ⑧沈赤兵.2008“多彩贵州”歌唱大赛组委会召开会议[A].贵州日报.2008年8月30日.
    ⑨谢强、刘熠煊.运用市场手段发展文化事业——祝贺首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赞助权益拍卖成功[A].贵州日报.2005年4月10日.
    ⑩经济信息时报.“多彩贵州”歌唱大赛给我们的启示[A].经济信息时报.2005年8月4日.
    ①苏丹、罗晓燕.文化与经济的成功携手——首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赞助权益拍卖目击[A].贵州日报.2005年4月10日.
    ②参见《“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在京引起反响:一些贵州籍歌手表示将返乡参赛》(贵州日报.2005年4月9日)等报道.
    ③参见《“黄果树”杯首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贵州日报.2005年4月18日)等报道.
    ④参见《让“热爱贵州、建设贵州”主旋律响彻黔中大地》(贵州日报.2005年7月28日)等报道.
    ⑤参见《首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各项赞助权益成功拍卖》(贵阳日报.2005年4月9日)等报道.
    ⑥参见《意义深远的歌唱大赛:省外评委盛赞“多彩贵州”》(贵阳日报.2005年7月18日)等报道.
    ⑦参见《贵州在歌声中生动起来:“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县级选拔赛回眸》(贵州日报.2005年6月3日)等报道.
    ⑧参见《关注“多彩贵州”歌唱大赛》(贵州日报.2005年4月6日)等报道.
    ⑨参见《贵州在歌声中生动起来:“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县级选拔赛回眸》(贵州日报.2005年6月3日)等报道.
    ⑩参见《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士气树立信心》(贵州日报.2005年5月29日)等报道.
    11参见《“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报名人数破万》(贵州日报.2005年4月28日)等报道.
    12王丹.荟萃艺术精华展示音韵风采——评《首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歌曲集》[A].贵州日报.2005年8月12日.
    ①参见贵州日报.为“多彩贵州”喝彩——省外评委谈歌唱大赛[A].贵州日报.2005年7月29日.
    ②参见贵州日报.为“多彩贵州”喝彩——省外评委谈歌唱大赛[A].贵州日报.2005年7月29日.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齐心、王兵、马戎、阎书昌等译、刘琛、张建忠校译.社会学(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p615.
    ①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二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p161.
    ②社会学问卷调查的一种方式,即由调查员亲自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这种问卷的回收率一般要求在90%以上,即只有达到90%以上的回收率,该次问卷调查才被视为有效。
    ①仝志辉.农民选举参与中的精英动员[J].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②他们分别是王良范、杨志强、杨仁厚、刘峰、徐浩、徐小明、王德埙、王承祖、张中笑、唐德松、柴永兴、蒋仁春、范光留、杨道才等。
    ③杨志强,贵州大学教授,苗族社会精英,访谈时间:2011年9月12日,访谈地点:杨志强贵阳花溪寓所。
    ④王良范,贵州大学教授。鉴于王教授教学科研工作的较为繁重,因而本文采用笔谈的方式对他进行访谈,笔者于2011年9月15日向他发出访谈稿,于2011年10月3日受到他的回信。
    ①徐小明,贵州民族学院教授,访谈时间:2011年9月17日,访谈地点:贵州民族学院校园某餐厅。
    ②王德埙,贵州民族学院教授,访谈时间:2011年9月13日,访谈地点:王德埙贵阳花果园寓所。
    ①范光留,贵州省威宁县教育局副局长,访谈时间:2010年12月14日,访谈地点:威宁县教育局。
    ②徐浩,贵州大学教授,访谈时间:2011年9月2日,访谈地点:徐浩贵阳花溪寓所。
    ①杨道才,威宁县幺站中心小学教师,苗族社会精英,访谈时间:2010年12月13日,访谈地点:威宁县幺站中心小学。
    ①刘峰,贵州大学教授,苗族社会精英,访谈时间:2011年9月5日,访谈地点:贵阳花溪郊区某苗族风味小酒馆。
    ①杨仁厚,贵州大学教授,访谈时间:2011年9月9日,访谈地点: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处。
    ①张中笑,贵州省民族音乐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采访时间:2011年9月21日,采访地点:贵阳蓑草路张中笑寓所。
    ①蒋仁春,贵州民族歌舞团副团长,二级作曲,苗族社会精英,采访时间:2011年9月20日,采访地点:贵阳森林公园蒋仁春寓所。
    ①柴永兴,贵州省音乐家协会秘书长,一级作曲,采访时间:2011年9月23日;采访地点:贵州省音乐家协会。
    ①唐德松,贵州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一级作曲,苗族社会精英,采访时间:2011年9月28日,采访地点:贵州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①王承祖,贵州省黔东南州文联研究员,作曲家,苗族社会精英,采访时间:2011年9月25日,采访地点:凯里市王承祖寓所。
    ①李慎之、何家栋.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J].参见:中国的道路[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p148.
    ②唐贤兴.“地方全球化”的幻觉[J].东方早报.2011年2月16日.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迈向全球化的时代[J].共识网.网址:21ccom.net.
    ④陶东风.文化本真性的幻觉与迷误——中国后殖民批评之我见[J].文艺报.1999年3月11日.
    ①衣俊卿.全球化的文化逻辑与中国的文化境遇[J].北京: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1期.
    ①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p59.
    ②在传播学的研究中,科学主义的路径往往专注于媒介的信息技术发展,如早期的“经验功能学派”取实证主义方法,着眼于传播经验、功能的分析,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找到社会管理传播的技术,或经营传播业的技巧。“技术控制学派”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为基础,从媒介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发展出传播的工程技术理论。实际上,这些策略强调媒介作为一种技术力量置于人的作用。参见高金萍.西方电视传播理论评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③传播学批评学派以及上世纪80年代之后兴起的媒介霸权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异化理论、受众分析理论、媒介批评理论、“公共领域”思想、后现代传播理论、技术乌托邦主义、依附理论、文化产业理论、经济单边主义批评、传播民族志理论等着眼于媒介传播的不平等关系及其背后的原因,在人文主义视野下审视媒介的中心主义观念、霸权思想和统治力量。实际上,这些观念强调媒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置于人的作用。参见高金萍.西方电视传播理论评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①于霞.“同一性”与“非同一性”:黑格尔哲学与阿多诺哲学比较研究[C].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白锡能.2008年6月.
    ①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辞典[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p20.
    ②参见百度百科.文化认同[J].网址:http//www.baidu.com.
    ③陈刚.全球化与文化认同[J].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
    ④田金长.全球化场景中的文化认同[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⑤参见百度百科.文化自觉[J].网址:http//www.baidu.com.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张立平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
    ②刘梦溪.“文化自觉”与“美美与共”[J].文汇报.2006年8月15日.
    ③费宗惠、张荣华编.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④参见[奥]贝塔兰菲著、秋同、袁嘉新译.一般系统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
    ⑤参见百度百科.文化自觉[J].网址:http//www.baidu.com.
    ①郑杭生.本土特质与世界眼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p1.
    ②吴泽霖总纂.人类学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p330.
    ③[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王逢振、王丽亚译.单一的现代性[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p2.
    ①尹伊文.在世界边缘的沉思——对社会发展模式的反省[M].北京:生活、读书、知新三联书店.2011年.pp124-125.
    ②按照西方哲学史的研究,西方哲学研究历史的断代为:公元前6世纪~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公元5世纪~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15世纪中期-19世纪40年代前后,称为近代哲学;④19世纪40年代之后,称为现代哲学(参见[英]罗素著、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因此,西方哲学史的近代和现代的划分,与中国学界的划分不一样,故这里仍以西方的学术传统展开讨论。
    ③[英]罗素著、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
    ①铁省林.西方哲学中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嬗变[J].齐鲁学刊.2003年第2期.
    ②金惠敏.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对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一个后现代性考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③“他我”和“他我意识”是胡塞尔所提出的主体间性概念中的关于主体间关系的概念,“他我”即是指他人经验中的“我”,而“他我意识”则是他人经验中的“我”的意识(参见铁省林.西方哲学中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嬗变[J].齐鲁学刊.2003年第2期.)。
    ④铁省林.西方哲学中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嬗变[J].齐鲁学刊.2003年第2期.
    ⑤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p36.
    ①胡塞尔在现象学的还原中提出主体间性的问题,认为“我不但在我意识中经验到他人,而且还可以像经验自己一样来经验他人,也就是说,我意识到,他人可以把我想象为一个他的‘他人’。实质上,在这样的基础上不可能建立真正的主体间性。所以胡塞尔用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非但没有摆脱传统主体哲学的唯我论困境。”参见铁省林.西方哲学中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嬗变[J].齐鲁学刊.2003年第2期.
    ②海德格尔重建存在论,把人称为“此在”,“此在”“在世界中存在”,“与他人共在”,“共在”是“一种把自我和他人同时显现出来的存在方式。他人不是自我的产物或复本,他人存在是一种独立的不可还原的存在。”有学者评论:“海德格尔在理论实际上阐发了一种共主体性,即一种新的主体间性。”参见铁省林.西方哲学中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嬗变[J].齐鲁学刊.2003年第2期.
    ③卡尔—奥托·阿佩尔建立了一种所谓的“先验符号学。”其任务是解决康德的“先验问题”,即知识的可能性的条件问题。在他看来,“知识的可能性条件问题不可能在传统的认识论范围内得到解决,只有在语言批判的基础上才能解决。为此,他以先天性的语言代替先天性的意识,以‘语言交往共同体’代替自我意识。”(参见铁省林.西方哲学中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嬗变[J].齐鲁学刊.2003年第2期.)他认为,独立的“意识主体”缺乏“主体间的有效性”,不能担当起探寻和建立知识可能性基础这一重任。这里我们看到,卡尔-奥托·阿佩尔仍然在证明和追问知识的基础性。
    ④“哈贝马斯也把语言学哲学作为自己的立足点,以语言的共同性、交往性来论证主体间的有效性。从主体中心理性范式转向交往理性范式。解释了主体间性的生成过程:通过语言的交往,参与语言交往的本我和他我相互理解、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由多种视角组成的系统整体,就在语言的层面上生成了主体间性。”参见铁省林.西方哲学中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嬗变[J].齐鲁学刊.2003年第2期.
    ⑤有学者认为,神学哲学家马丁·布伯是更为彻底的主体间性理论家。马丁·布伯认为存在是关系而非实体,而作为存在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我——你”关系,“‘我——你’关系是本源性的关系,是超越因果必然性的自由领域。在‘我——你’关系中,体现了纯净的、万有一体之情怀,人通过‘你’而成为‘我’。”参见杨春时.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⑥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p147.
    ①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p39.
    ②英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具有时空偏向性,一种新的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的文明的产生”(参见[加]英尼斯.传播的偏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p7)。于是出现了一种观点来归类他的观点,即强调媒介决定社会结构的“硬媒介决定论”。参见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p39.
    ③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身体的延伸,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媒介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感觉系统的延伸,也就是说,媒介就是信息。参见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p40.
    ④梅罗维茨写道:“电子媒介将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带到相同的‘地方’,于是许多从前不同的社会角色特点变得模糊了,由此可见电子媒介最根本的不是通过内容来影响我们,而是通过改变社会生活的‘场景地理’来产生影响。”参见[美]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p6.转引自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p40.
    ⑤莱文森提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参见莱文森.软边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pp2-3.转引自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p41.
    ⑥[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p191.
    ⑦安东尼·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主义者,著有《狱中札记》,他提出的霸权(hegemony)实际上是指文化领导权,“是指一定阶级联盟为了自己的利益对整个市民社会的统治。”参见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p341.
    ⑧米歇尔·福柯:法国哲学家,著有《词与物》、《知识考古学》等著作,“福柯所说的‘权力’没有中心,它不仅压制我们,而且积极生产知识,结构驯服的主体。”参见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p364.
    ①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p43.
    ②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p120.
    ③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p121.
    ④俞虹.电视受众社会阶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⑤金惠敏.积极受众论——从霍尔到莫利的伯明翰范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①金惠敏.积极受众论——从霍尔到莫利的伯明翰范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② Stuart Hall, Encoding/decoding", in S. Hall, D. Hobson, A. Lowe and P. Willis (eds), Culture, Media, Language, p.137.
    ③ Stuart Hall, "The Structured Communication of Events", in David Potter et al. (eds), Society and Social Sciences:An Introduction, London & Henley:Routledge & Kegan Paul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 Press,1981, p.280.
    ④莫利认为:“社会个体”就是“在一个既定的被结构化的社会语境中的个体解码者”(the individual decoder in a given structural social context)参见金慧敏.积极受众论——从霍尔到莫利的伯明翰范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⑤吴泽霖总纂.人类学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p330.
    ①《当代汉语词典》编委会编.当代汉语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p734.
    ②关于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的研究,学者高鹏(参见《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困境》,载《教学与研究》,2006年12期)、金惠敏(参见《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对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一个后现代性考察》,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等人做了较为详尽的梳理和分析,并指出了它的根本局限性在于:主体间性不能真正解决主体间的问题(高鹏),但是笔者以为,在当下苗族音乐传播的交流策略中,我们仍然可以吸 收其合理的内核。
    ①倪梁康主编.胡塞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p761.
    ②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p267.
    ③高鹏.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困境[J].教学与研究.2006年12期.
    ④依照海德格尔的观点,“此在”是指具体生活境域中的人,自我作为“此在”处于他人之中。
    ⑤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p176.
    ⑥[德]马丁·布伯.我与你[M].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p57.
    ⑦高鹏.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困境[J].教学与研究.2006年12期
    ①高鹏.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困境[J].教学与研究.2006年12期.
    ②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p53.
    ③欧阳坚.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p4.
    ④顾江主编.文化产业经典命题100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p2.
    ⑤欧阳坚.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p4.
    ⑥邹广文、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p184、187.
    ①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p159、188.
    ②参见贵州民族报.西江苗寨旅游模式,成功了还是失败了?[N].2011年11月9日.
    ③马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变迁中的地方社会——以歌谣为中心的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p189.
    ①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p98.
    ②江金波.论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发展和新架构[J].人文地理.2005年第4期.
    ③Cheryll Glotfelty and Harold Fromm. eds. The Ecocriticism Reader. p.xviii.
    ④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pp21-22
    ⑤王岳川.深生态学的文化张力与人类价值[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①王岳川.深生态学的文化张力与人类价值[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②[德]康德著、关文运译.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p62.
    ③欧阳爱权.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实践维度[J].参见沈立江主编.当代生态哲学建构——“生态哲学与文化”研讨会论文集[N].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p9.
    ④王岳川.深生态学的文化张力与人类价值[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⑤王岳川.深生态学的文化张力与人类价值[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①参见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p60.
    ②黄苏红、王来法.马克思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中国意义[J].参见沈立江主编.当代生态哲学建构——“生态哲学与文化”研讨会论文集[N].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p1.
    ①参见盛晓明.从公共性到主体间性[J].浙江学刊.1999年第5期.
    ①艾四林.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评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②参见苏平富.交往行为、话语伦理与民族国家主权的终结——哈贝马斯主权终结论的反思[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汪奇兵.浅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艾四林.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评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③“第一,目的行为。这是一种旨在实现一种目的的行为,也就是有目的地、因果地介入客观世界的行为;第二,规范调节行为。这是一种社会集团的成员以共同价值观为取向的行为;第三,戏剧行为。这是一种行动者在公众中通过或多或少有意识地显露其主观性而造成一种关于他本人形象或印象的行为;第四,交往行为。这是一种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互动,它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参见艾四林.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评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④艾四林.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评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①参见新华网.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对当代中国的启示[J].2009年6月5日.
    ②参见新华网.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对当代中国的启示[J].2009年6月5日.
    ③艾四林.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评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①艾四林.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评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②艾四林.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评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③靳玉乐、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p145.
    ④艾四林.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评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①吴茉.探讨经济发展对保护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以苗族铜鼓舞发源地:贵州省雷山县掌坳村为例[J].新财经(理论版).2010年第1期.
    ②宋瑾.在保护与发展的交织中探索——2008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③马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变迁中的地方社会——以歌谣为中心的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p191.
    ④刘晓春.谁的原生态,为何本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析[J].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
    ⑤方李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层社会背景——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的研究与思考[J]. 民族艺术.2007年第4期.
    ①马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变迁中的地方社会——以歌谣为中心的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p201.
    ②马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变迁中的地方社会——以歌谣为中心的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p201.
    1.[奥]贝塔兰菲著、秋同、袁嘉新译.一般系统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
    2.[德]阿多诺著、张峰译.否定的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
    3.[德]马克斯·韦伯著、王荣芬译.伦理之业——马克斯·韦伯的两篇学术演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4.[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刘北城、曹卫东译.合法化危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5.[德]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6.[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7.[德]马丁·布伯.我与你[M].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
    8.[德]康德著、关文运译.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
    9.[德]笛卡尔.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11.[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12.[法]罗兰·巴尔特著、王东亮等译.符号学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14.[荷]泰奥多·德布尔著、李河译.胡塞尔思想的发展[M].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
    15.[加]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李树英校.生活体验研究——人文学科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17.[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著,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18.[美]戴维·哈维著、阎嘉译.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19.[美]路易莎著、校真译.少数的法则[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
    20.[美]杰夫·托德·提顿编.世界音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1.[美]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著、王铭铭、蓝达居译.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22.[美]丹尼逊·纳什著、宗晓莲译.旅游人类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23.[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24.[美]理查德·鲍曼著、杨利慧、安德明译.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5.[美]查尔斯·泰勒著、程炼译.现代性之隐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26.[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27.[美]大卫·雷·格里芬著、马季方译.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28.[美]大卫·莱昂著、郭为桂译.后现代性(第二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29.[美]戴维·埃利奥特著、齐雪、赖达富译、谢嘉幸、李小莹校.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
    30.[美]威廉姆斯·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31.[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张立平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
    32.[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王逢振、王丽亚译.单一的现代性[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33.[美]梯利著、葛力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34.[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李启、周立方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
    35.[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36.[日]鸟居龙藏著、国立编译馆译.苗族调查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4月.
    37.[希腊]亚里斯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38.[英]达尔文著、谢蕴贞译.物种起源[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39.[英]厄内斯特·盖尔纳著.韩红译.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40.[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41.[英]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斯著、尹宏毅译.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
    42.[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
    43.[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齐心、王兵、马戎、阎书昌等译、刘琛、张建忠校译.社会学(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44.[英]科林·斯巴克斯著、刘舸、常怡如译.全球化、社会发展与大众传媒[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45.[英]齐格蒙特·鲍曼著、欧阳景根译.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46.[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著、田时纲译.狱中书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47.陈其斌.东乡社会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48.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49.冯光钰、袁炳昌主编、赵毅执行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三卷)[M].北京:京华出 版社.2007年.
    50.费宗惠、张荣华编.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
    51.管建华.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心路历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52.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53.高金萍.西方电视传播理论评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54.高建平.全球与地方——比较视野下的美学与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5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56.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二十四史贵州史料辑录[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年.
    57.贵州人民出版社.革命歌曲[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
    58.贵州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文化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59.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选编[C].黔新出[图书]2007一次性内资准字第333号.
    60.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文教处、贵州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编.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巡礼[N].内部资料.2007年.
    61.贵州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民族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汇编[M].内部资料.2007年.
    62.顾江主编.文化产业经典命题100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63.侯绍庄、史继忠、翁家烈.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
    64.何晓兵.从中心到相对——电视音乐传播价值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65.河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66.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67.金惠敏.积极受众论——从霍尔到莫利的伯明翰范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68.靳玉乐、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69.李慎之、何家栋.中国的道路[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
    70.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71.李德沫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72.李继昌、张人卓.山奇水秀[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
    73.李汉林.百苗图校释[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年.
    74.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75.罗康隆.族际关系论[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
    76.罗廷华.贵州芦笙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77.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1949——1989)[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78.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79.刘小新.阐释的焦虑——当代台湾理论思潮解读(1987——2007)[M].福建人民出版 社.2010年.
    80.《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
    81.马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变迁中的地方社会——以歌谣为中心的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82.倪梁康主编.胡塞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83.欧阳坚.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
    84.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编委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教育志[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85.覃东平、吴一文.蝴蝶妈妈的祭仪——苗族鼓社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
    86.人民出版社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87.人民文学出版社.苗岭风雷(京剧)[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
    88.人民出版社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89.沈湘平.全球化与现代性[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90.石朝江.世界苗族迁徙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
    91.沈卫星、李晓枫、云德.受众视野中的文化多样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92.沈立江主编.当代生态哲学建构——“生态哲学与文化”研讨会论文集[N].杭州:浙江大
    93.学出版社.2011年.
    94.孙若穷、藤星、王美逢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年.
    95.施方良.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96.童恩正.人类与文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
    97.王承祖.千岭飞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
    98.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99.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0.王次熠.音乐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101.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102.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
    103.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4.伍新福.苗族文化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
    105.吴红雨.解读电视受众:多元化需求与大众化电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6.吴一文、覃东平.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年.
    107.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二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
    108.谢嘉幸.音乐的“语境”——一种解释学的视域[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
    109.杨方刚.芦笙乐谭[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
    110.杨万选等.贵州苗族考[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
    111.尹伊文.在世界边缘的沉思——对社会发展模式的反省[M].北京:生活、读书、知新三联书店.2011年.
    112.俞虹.电视受众社会阶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3.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4.庄孔韶主编.人类学经典导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115.张中笑、罗廷华主编.贵州少数民族音乐[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
    116.张碧琼.经济全球化:风险与控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
    117.张永国、史继忠、石海波、韩雪峰收集编纂.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C].1983年.
    118.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9.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0.中国音乐研究所编.苗族民歌[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9年.
    121.中国音乐研究所编.苗族芦笙[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9年.
    122.《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年.
    123.《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贵州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贵州卷(上册)[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6年.
    124.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12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6.郑杭生.本土特质与世界眼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7.郑寒风.贵州苗族芦笙音乐[M].内部资料.贵州省艺术学校民族民间音乐教研室.1978年.
    128.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129.曾遂今主编.音乐传播与传播音乐——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二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0.赵光武.后现代主义哲学评述[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年.
    131.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2.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3.邹广文、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1.陈定家.关于全球化与文化认同危机[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6期.
    2.陈强芬.营造民族音乐教育氛围——把乡土音乐引进课堂教学的尝试[J].湖北教育.1996.年第2期.
    3.陈南先.苏联文艺政策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J].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4.陈刚.全球化与文化认同[J].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
    5.蔡仲德.出路在于向西方乞灵——关于中国音乐出路的人本主义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1年第1、2期.
    6.常永才.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研究:历史、成就与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7.邓光华.夜郎乐舞的界定、论证与价值定位[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年第1期.
    8.邓钧.苗族芦笙的应用传统及其文化内涵[J].中国音乐学(季刊).1999年第3期.
    9.董阳.原生态音乐辨析[J].中国音乐学网.网址:musicology.cn.
    10.杜亚雄.为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而奋斗[J].人民音乐.1998年第11期.
    11.范元祝.浅议少数民族乐器芦笙及其改良[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2.范斌.贵州大学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专业教学的回顾与展望[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8年第4期.
    13.樊祖荫.由“原生态民歌”引发的思考[J].黄钟.2007年第1期.
    14.樊祖荫.《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6年立项.
    15.樊祖荫.多元文化与21世纪的音乐教育改革[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6.方李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层社会背景——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的研究与思考[J].民族艺术.2007年第4期.
    17.傅璇.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认同[J].学术探索.2004年第6期.
    18.傅谨.文化多样性公约与中国的国家立场[J].博览群书.2004年第10期.
    20.管建华.重建比较音乐学[J].中国音乐.1995年第1期.
    21.管建华.后现代人类学与音乐人类学[J].中国音乐(季刊).2004年第4期.
    22.管建华.后哲学文化与音乐教育文化哲学[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3.管建华.后现代教育学与音乐教育学[J].中国音乐.2005年第1期.
    24.管建华.文化策略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
    25.管建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主体性危机的思考[J].音乐研究.1995年第4期.
    26.管建华.21世纪音乐教育观念的三个转向[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8年第2期.
    27.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J].中国音乐.2005年第4期.
    29.仝志辉.农民选举参与中的精英动员[J].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30.高鹏.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困境[J].教学与研究.2006年12期.
    31.胡家勋.黔西北苗族芦笙文化丛[J].民族艺术研究.1995年第4期.
    32.胡家勋.黔西北苗族芦笙“语”现象探析[J].中国音乐学.1997年增刊.
    33.黄萍、游建西.求变与保护:中国首座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处境与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0期.
    34.黄凌飞.云南高等艺术院校民族音乐教育的思考与展望[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35.黄凌飞.对云南高等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反思[J].云南教育.2002年第18期.
    36.黄凌飞.当今社会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几种模式及对策[J].民族音乐.2002年第7期.
    37.黄凌飞.对少数民族地区高等艺术院校如何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2第1期.
    38.黄永红.罗兰·巴特对索绪尔符号理论的发展和“颠覆”[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1期.
    39.贺能坤、张学敏.构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新机制——促进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改革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
    40.何茂莉.苗族口承文艺与怀乡恋祖情结的文化人类学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
    41.何叔涛.新中国60年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42.贺绿汀.关于音乐教育的一封信[J].人民音乐.1979年第3、4期.
    43.江金波.论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发展与新构架[J].人文地理.2005年第4期.
    44.靳丽芬、宋德江、黄清林.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等音乐教育[J].云岭歌声.2005年第3期.
    45.林世杰.全球化:带来机遇与挑战[J].时事(时事报告中学生版).1998年第6期.
    46.刘宗碧.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的当代变迁及其因应问题——以黔东南苗族侗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47.洛秦.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和发展构想(上)[J].音乐艺术.2009年第1期.
    48.隶月等.贵州民族音乐教育述略[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0年第4期.
    49.隶月、寒山.贵州民族音乐教育实践评述[J].中国音乐学.1998年第2期.
    50.娄必刚、覃朝玲.贵州苗族反排木鼓舞的传承途径研究[J].社会纵横.2011年第3期.
    51.吕骥.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1982年修改稿)[J].音乐研究.1982年第2期.
    52.李君.多少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教育.2003年第2期.
    53.李方元.现行民族音乐课程能给我们提供什么——现行民族音乐课程评判[J].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3期.
    54.李欣欣、孙秋云.电视下乡、打工经历与贵州苗族、侗族乡村妇女家庭生活变迁[J].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55.李兴国.贵州省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56.李达梁.符号、集体记忆与民族认同[J].读书.2001年第5期.
    57.梁茂春.中国当代歌曲发展概论[J].歌曲.1997年第1期.
    58.刘晓真.行走在泥土边缘——记第二届南北民歌擂台赛兼谈学院内外的“花雅之争”[J].人民音乐.2004年第12期.
    59.刘宗碧.“原生态文化”问题及其研究的理论辨析[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年第3期.
    60.刘宗碧.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的当代变迁及其因应问题——以黔东南苗族侗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61.刘晓春.谁的原生态,为何本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析[J].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
    62.老志诚、陆华柏、陈洪、刘雪庵、张肖虎、杨大钧、刘天浪、黄廷贵.应重视中小学和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J].人民音乐.1956年第9期.
    63.龙晓匀.从“芦笙班”、“侗歌班”看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音乐.2004年第2期.
    64.金惠敏.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对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一个后现代性考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65.[美]J·H·斯图尔特著、王庆仁译.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J].世界民族.1983年第6期.
    67.苗东升.论系统思维(一):把对象作为系统来识物想事[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年第4期.
    68.马茜、肖亮中.文化中断与少数民族教育——兼谈对少数民族教育的理性态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69.牛庆燕.一种生态觉悟:从自然之“附魅”、“祛魅”到“返魅”[J].学术交流.2010年第12期.
    70.彭澎.驳“有限主权论”和“民族国家的终结”[J].现代法学.1999年第4期.
    71.彭兆荣.“东道主”和“游客”:一种现代性悖论的危险——旅游人类学的一种诠释[J].思想战线.2002年第6期.
    72.彭兆荣.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73.彭兆荣.(后)现代性与游移性: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挤压——兼论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文化”[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74.彭兆荣.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旅游”[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75.乔建中.“原生态民歌”琐议[J].人民音乐.2006年第1期.
    76.覃敏笑、石新荣.贵州民族教育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的调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季刊).1994年第2期.
    77.任继防.“传播”源流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87.索晓霞.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运行机制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79.史丽春.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音乐教育[J].昆明大学学报.2008第2期.
    80.宋晓莲.西方人类学研究评述[J].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
    81.宋世坤.贵州出土的铜鼓及其断代[J].考古.1983年第11期.
    82.石宗仁.苗族文化的传承机制[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83.宋瑾.站在哪里说音乐[J].艺术评论.2004第3期.
    84.宋瑾.在保护与发展的交织中探索——2008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85.史秀玉.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浅析[J].音乐创作.2010年第5期.
    86.桑德诺瓦.质疑“原生态”[J].艺术评论.2004年第10期.
    87.盛晓明.从公共性到主体间性[J].浙江学刊.1999年第5期.
    88.苏平富.交往行为、话语伦理与民族国家主权的终结——哈贝马斯主权终结论的反思[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89.汤飞宇.苗族古歌传承方式浅议[J].艺海.2009年第1期.
    90.田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议[J].文艺研究.2006年第5期.
    91.田青.鲁迅错了吗?——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内容[J].音乐研究.2006年第1期.
    92.田联韬.原生态:“原生——态”抑或“原——生态”?[J].人民音乐.2009年第8期.
    93.田嵩燕.建国以来文化政策的发展[J].学习时报.2009年7月24日.
    94.田金长.全球化场景中的文化认同[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95.铁省林.西方哲学中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嬗变[J].齐鲁学刊.2003年第2期.
    96.王曼红.浅论我国的民族文化政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97.王鉴、李伟.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及其昭示[J].贵州民族研究(季刊).2000年第1期.
    98.王承祖.笙鼓传人(一)——苗族音乐史料之一[J].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第3期.
    99.王玉恒.全球化与价值冲突的讨论综述[J].学术界.2000年第6期.
    100.王良范.文化复兴与文化认同——黔东南苗族文化的变迁与现代转型[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01.王岳川.深生态学的文化张力与人类价值[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02.王永祥.不可动摇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103.王风刚.苗族古歌的传授风俗[J].民俗(第一集).黔东南文艺研究室、榕江县民委编印.1988年.
    104.王斐.浅析《苗岭的早晨》的民族化创作风格[J].科教文汇.2006年12月(上半月刊).
    105.王磊.从电视节目设置看分众传播[J].新闻知识.2011年第3期.
    106.汪申申.一本被“误解”“歪曲”了一百多年的小册子——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读书笔记[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107.汪奇兵.浅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08.韦卓民遗稿、曹方久整理.浅论科学研究的方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2期.
    109.韦祖庆.生态博物馆:一个文化他者的意象符号[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10期.
    110.吴家军.钢琴协奏曲《山林》的结构探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11.吴茉.探讨经济发展对保护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以苗族铜鼓舞发源地:贵州省雷山县掌坳村为例[J].新财经(理论版).2010年第1期.
    112.向红、高莉娟.全球化定义研究——对西方两类主流全球化定义的考察[J].求实.2004年第5期.
    113.谢嘉幸.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年第3期.
    114.谢嘉幸.寻找家乡的歌——音乐教育的现代观念之三[J].中国音乐教育.2001年第11期.
    115.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2000年第1期.
    116.徐赣丽.民俗旅游开发中的类民俗化与文化真实性——以广西桂林龙脊风景区为例[J].旅游论坛.2009年第6期.
    117.徐天祥.中国民歌何处去?——第二节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学术研讨会综述[J].音乐研究.2005年第2期.
    118.薛丽娥.苗族“花山节”起源初探[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9年第3期.
    119.肖学俊、韩芸霞.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传承的类型及策略[J].参见“第二届全国 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
    120.雍谊.访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班声乐专业[J].人民音乐.1963年第1期.
    121.雅文.合唱《踩鼓》的艺术特色[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2年第3期.
    122.杨美平.索绪尔语言学与结构主义文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123.杨玉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者经济全球化思想评介[J].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9期.
    124.杨昌国.芦笙:联结三大方言苗族的文化纽带[J].贵州社会科学.1989年第12期.
    125.杨方刚.贵州民间芦笙音乐文化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年第2期.
    126.杨方刚.芦笙乐的变革探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年第2期.
    127.杨昌树.芦笙的继承与发展[J].乐器.2004年第7期.
    128.杨志强.从“苗”到“苗族”——论近代民族集团形成的“他者性”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29.杨正伟.苗族古歌的传承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
    130.杨健.从“革命现代京剧”看传统戏剧的转型[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03年第3期.
    131.杨明康.“原形态”与“原生态”民间音乐辨析——兼谈为民间音乐的变异过程立档[J].音乐研究(季刊).2006年第1期.
    132.杨春时.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33.袁定基、刘德昌.苗族五缘文化论纲[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134.袁定基、张原.苗族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承和利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4期.
    135.姚晓燕.从“附魅”、“祛魅”到“返魅”——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反思[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36.郁正民.谈音乐教学法课中的“模拟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1989年第1期.
    137.殷晓蓉.E.M.罗杰斯和他的《传播学史》[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38.衣俊卿.全球化的文化逻辑与中国的文化境遇[J].北京: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1期.
    139.张中笑.民族音乐学在贵州[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年第2期.
    140.张振涛.找回真实——原生态[J].人民音乐.2008年第6期.
    141.张森林.文化全球化:民族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42.朱成全.对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争论的科学哲学的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 第3期.
    143.郑金洲.文化传播与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年第4期.
    144.周凯模.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主题意识与整合意识[J].中国音乐.2000年第1期.
    145.周凯模.本土音乐教育与全球文化生态平衡[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46.赵塔里木.少数民族音乐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J].艺术评论.2007年第12期.
    147.赵塔里木.中亚东干民歌的传承方式[J].音乐研究.2003年第1期.
    148.赵塔里木.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的一个误区[J].中国音乐.1996年第2期.
    149.赵盈娜.对“土风计划”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在思考[J].民族音乐.2008第4期.
    150.赵晓楠.对三种新型民歌演唱形式及其背景的初步探讨——以贵州小黄寨侗歌为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51.张蓉蓉.教育与文化传承: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两个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152.张媚玲、张曙晖.近20年来中国西南边疆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综述[J].思想战线.2009年第3期.
    153.钟贤巍.从“共谋”、“冲突”到“和谐”——民俗旅游的内在文化张力及其调和[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54.曾遂今.从音乐的自然传播到技术传播(上)[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55.张慧真.教育与民族认同:贵州石门坎花苗族群认同的建构[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56.张森林.文化全球化:民族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57.翟学伟.进步的观念与文化认同的危机——对中国人价值变迁机制的探讨[J].开放时代.2008年第1期.
    1.王海飞.文化传播与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播——裕固族30年来文化变迁的民族志阐释[J].兰州大学博士论文.导师:杨建新教授.2008年.
    2.王来金.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文化[J].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导师:陈先达.2001年.
    3.罗正副.调适与演进: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以布依族为个案的研究[J].厦门大学博士论文.导师:彭兆荣.
    4.冯潮华.文化产业若干重要关系问题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导师:李建平.2005年.
    5.李然.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动与族际关系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段超.2009年5月.
    6.许钰茜.论白诚仁的女声声乐作品演唱艺术处理——以《小背篓》、《苗岭的早晨》、《山神》为例[J].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年.
    7.于霞.“同一性”与“非同一性”:黑格尔哲学与阿多诺哲学比较研究[C].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白锡能.2008年6月.
    1.Eric Bredo & Walter Feinberg, eds, Knowledge & Values in Social & Educational Research.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USA,1982.
    2.Michael Barry Davis:Writing Heritage:The Depiction of Indigenous Heritage in European-Australian Writings, Melbourne:Australian Scholarly Publishing,2007.
    3.Craik J. The Culture of Tourism[A]. Rojek, C.& Urry, J. (ed.) Touring Cultures: Transformation of Travel and Theory[C]. New York:Routledge,1997.p121.
    4.MacCannell. The Tourist: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New York, Schocken Books.1976.
    5.Clifford J. Routes: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
    6.Beane, J.A. Creating an Integrative Curriculum:Making the Connections, NASSP Bulletin,1992.
    7.Miller, J.P., The Holistic Curriculum, Toronto:OISE Press,1988.
    8.Bateson, G. 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Collected Essays in Anthropology, Psychiatry, Evolution, and Epistemolog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2.
    9.Stuart Hall, "The Structured Communication of Events", in David Potter et al. (eds), Society and Social Sciences:An Introduction, London & Henley:Routledge & Kegan Paul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 Press,1981.
    10.Cheryll Glotfelty and Harold Fromm. eds. The Ecocriticism Reader. p.xviii.
    11.Roland Robertson. Mapping the Global Condition:Globalization as the Central Concept.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Vol.7(1990).
    12.Ning Wang. Rethinking 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zation in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