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反客为主:清代黔西南民族区域的客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研究清代黔西南民族区域的客民,通过分析客民由“化外之民”到“化内之民”,最后,“反客为主”的身份转换过程,探讨国家权力的介入所造成地民族区域演变,进而揭示客民与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客民身份转换与社会秩序的变动关系,并对区域社会史研究进行思考。
     关于清代黔西南的客民发展,可将其分为四个时期来观察。第一,明末清初,黔西南的客民,主要是官方力量促成;第二,康乾时期,受王朝政策的影响,自发性移民纷纷涌入黔西南;第三,嘉庆道光年间,自发性移民逐步向定居化方向发展,以同乡聚居、同姓聚居的形态生活,这时的客民达到顶峰;第四,咸同以后,客民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转化造成了原有的地方社会秩序的变动和新的社会秩序的重建。
     随着黔西南的客民定居化的进程,出现土客之间利益资源的争夺和认同价值观的转变。客民的不断增加,黔西南各地都出现了客强土弱,土著屡屡被侵凌的情况,并由此争斗而相互仇视,相互对峙,形成一种以籍贯为划分彼此标准的社会冲突。这种冲突因土客双方的势均力敌而得以强化和延续,又因土客双方的身份转化而变得错综复杂。土客之间的感情日益恶化,仇恨日益加深,长期积聚在土著心理上对客民仇视与痛恨,最终导致了大规模冲突或械斗的发生;另一方面因人口消亡,田地无人开垦,又引发了新的客民前来开垦的行为,而黔西南土地稀少与贫瘠的地理特征与传统的生计模式存在着内在的紧张,以及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加剧了族群之间,土客之间的矛盾。
     在王朝眼里,客民是游离于化外与化内的一个群体,王朝对客民的态度也是在鼓励与限制之间徘徊,但每一个客民都希望自己能从化外走向化内,成为有身份的国家人。无论自发而来还是政府组织而来,客民都会用不同的办法把自己的身份与王朝的正统性联系起来,会自觉或不自觉的维护国家的正统秩序。在客民心里,王朝的正统,就是“户籍”和儒家思想的社会政治价值观,如“忠、孝、义”等正统性符号,这些成为客民得以世代延续下去,成为巩固其地位,控制地方社会的资源。虽然土著尽管是王朝的合法居民,但在王朝眼里仍然是“未开化”的民族,王朝既对他们要加强防范,又要提防客民的肆意侵凌所造成地冲突。土著同样希望自己能纳入到王朝的正统中来,成为像中原一样“文明”的人,但由于各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心理、感情、习惯上的差异,他们很难融入到客民社会当中,因而土客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隔阂和矛盾。
     朝廷往往通过行政区划、地名教化、地方保甲制度来应对社会秩序的变动,而土司则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即甲亭制度,来稳定和发展其管辖的地方。州县制度和甲亭制度并行不悖的并存着直至民国初年,在完全废除土司后,甲亭制度才基本被保甲制度所取代。清中后期黔西南的地方官员以“王学”为榜样,通过制定乡规民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此重塑王朝的社会秩序。教化的效果不理想不是“教化”的不到位,而在于“边界”的模糊。朝廷与地方政府只有通过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把过去的三套官僚系统并治的行政体制,改变为以州县系统为主的地方行政,理顺各级政府的隶属关系,通过解决省界和府内各州县的界域纷争和众多的插花地问题,从地理疆域上解决行政管辖的“盲区”,给地方社会秩序的重整创造了条件。但从黔西南区域社会与政治互动的关系看,我们发现即使清政府有心加强地方的统治,其结果却证明这个目的是失败的,反而引发了震惊全国的嘉庆南笼叛乱、咸同回民叛乱等政治事件,最终清政府平定了叛乱,也由此产生了一批地方精英。刘氏家族正是善于利用清政府的国家制度和善于利用地方性策略而崛起并称霸地方,实现了客民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转变。
This dissertation makes a research on the settler in the southwest of Guizhou province at Qing Dynas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dentity conversion process of the settler turning from "uncivilized people" to "civilized people", finally, turning from settler to master, it makes a research on the ethnic regional evolution caused by the intervention of state power, and then reveal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settler and region, changing relations between identity conversion of settler and social order, and it also brings out the thoughts on the research of regional social history.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ttler in the southwest of Guizhou province at Qing Dynasty, i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to observe. First, at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the settler in the southwest of Guizhou province was mainly caused by the government; Second, at the Kangxi(康熙)and Qianlong(乾隆)period, affected by the policy, spontaneous immigrants poured into the southwest of Guizhou province; at the Jiaqing(嘉庆)and Daoguang(道光)period, the spontaneous migrants were gradually to the direction of settlement, and they lived in a state of fellow villager or the same surname, then the settler reached its peak; Fourth, after the Xianfeng(咸丰)and Tongzhi(同治)periods, the transformation of settler identity and social status resulted in the changing of the original social order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ocial order.
     With the process of settlement, there were the scramble for interest resources between the settler and the aboriginal peopl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rporate values. As the settler increasing,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settler was strong and the aboriginal people was weak, and native was repeatedly infringed, appeared everywhere in the southwest of Guizhou province. And then it produced a social conflict using a domicile of origin as the standards dividing each other. This conflict was reinforced and lasted because both sides were close, and became complicated because identity transformed between both sides. As the affection worsening and the enmity growing, eventually hatred and hate which had accumulated in indigenous people' heart for a long time led to a large-scale conflict or fighting.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of the dying population, there was some untouched field which attracted the new immigrants to reclaim, but there was internal tension between scarce land, poor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aditional living pattern,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etting worse, conflict between the ethnic groups, and between the settler and the aboriginal people was intensified.
     In nation opinion, the settler as a group was free from uncivilized people to civilized people, the attitude of Qing dynasty for the settler was wandering between the encouragement and restriction, but every settler hoped to change from uncivilized people to civilized people, and to be a people who had a national identity. Whatever immigrants came spontaneously or were organized by government, immigrants always used different ways to relate their identity with the legitimacy of the dynasty, and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maintained national orthodox order. In settler's heart, orthodoxy of dynasty was the "census register" and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values of Confucianism, Such as "loyal, filial piety and righteousness", all these orthodoxy symbols became resources of the settlers, which made the settlers continu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consolidate its status and control the local society. Aboriginal people were dynasty legal residents, but they were still "uncivilized nation" in dynasty views, the government not only enhanced preparedness, but also bewared of the conflict caused by the settlers' infringe. Indigenous people also hoped themself to be into the dynasty orthodoxy, to become "civilized people" as Han people, but because of the various differences of cultural mental, emotional and habits between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it was hard to immerse themselves in the settler society, so there was always a certain estrangement and contradictions between each other.
     The government often coped with social order changes through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placename indoctrination, local Bao jia system(保甲制度),and Tusi(土司)had its own ways, that was Jia ting system(甲亭制度),to stabilize and develop its presidial place, two systems run parallelly until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complete abolition of Tusi, Jia ting system was basically replaced by Bao jia system. Local officials in the southwest of Guizhou province followed the example of "Thoughts of Wang Yangming"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 Qing dynasty, through setting of village convenance to regulate people's behavior, to reshape dynasty social order. Indoctrination effect was not ideal not because "indoctrination" but the vague "boundary".Through constantly adjusting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govern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 changed the past three bureaucratic systems co-governance to local administration mainly to system of states and county, rationalized the subordinate relations of the government at various levels, and through solving disputes of provincial boundaries and states county in the province and solving problems of Chahua area(插花地),govern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 solved administrative jurisdiction "blind spots"by the geographical territory, and so all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created the conditions to reorganize the local social order.
     From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regional society of the southwest of Guizhou province and political interaction, it was proved to be fail to strengthen local governance, even the Qing government dedicated to do it. On the contrary, it caused a series nation-shaking political events, such as Nanlong rebellion(南笼叛乱),Moslem rebellion. The Qing government eventually put down the rebellion, meanwhile a number of local elites appeared. The Liu clan was just good at using the Qing imperial's state institutions, and just good at using local strategies,and so it rose and dominated the local region, successfully achieved the changing of settler identity and social status.
引文
① 从通史角度来看,主要学术成果有:田方、陈一筠编:《中国移民史略》,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年;石方:《中国人口迁移史稿》,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六卷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从区域的角度看,主要以省区为单位的移民史研究,如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谭红主编:《巴蜀移民史》,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刘德增:《山东移民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若从微观角度看,那就更多了,用“汗牛充栋”形容一点不为过,相关综述性文章,可参考梁勇:《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移民史》,《读书》2011年第3期。梁勇把移民史研究方法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为代表,在研究方法上与人口史研究相结合;另一种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移民史研究。
    ② 陈孔立:《有关移民与移民社会的理论问题》,《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③ 道光二十六年四月已巳,《清宣宗实录》(七)卷428,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370页。
    ④ 道光八年四月庚寅,《清宣宗实录》(三)卷135,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69页。
    ⑤ 民国《兴仁县志》卷8,《民政志·赋税》,民国二十三年稿本,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5年。
    ⑥ 袁轶峰:《清代贵州的客民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7期。
    ① 关于客民的界定,我在下文中将有详细阐述。
    ② 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有:蒋德学:《试论清代贵州的移民》,《人口研究》1983年第5期;古永继:《元明清时贵州地区的外来移民》,《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孙秋云:《核心与边缘:18世纪汉苗文明的传播与碰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杨鸿雁:《略论清朝对客民的法律调控措施》,《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③ 杨念群:《“在地化”研究的得失与中国社会史发展的前景》,《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④ 杨念群:《“在地化”研究的得失与中国社会史发展的前景》,《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① 迄今为止,只有张建民、陈启钟、袁轶峰对“客民”及相关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参见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2-78页;陈启钟:《清代闽北的客民与地方社会》,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2-8页;袁轶峰:《清代贵州的客民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7期。
    ② 参见(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道光二年刻本,《三省山内风土杂识》,陕西通志馆印本,民国二十五年。亦可见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一书对严如熤的分析。
    ③ 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450页。
    ④ 这个问题笔者将在学术史回顾中详细讨论。
    ⑤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1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页。
    ⑥ 万芳珍:《清前期江西棚民的入籍及土客籍的融合和矛盾》,《江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
    ⑦ 刘秀生:《清代闽浙赣皖的棚民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⑧ 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8页。
    ① (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480-3481页。
    ② (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481页。
    ③ (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481-3482页。
    ④ (同治)《钦定户部则例》,同治十三年校刊本,第11页。
    ⑤ (同治)《钦定户部则例》,同治十三年校刊本,第21页。
    ⑥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1,《贵阳府》,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76页。罗绕典在贵州任职多年,对贵州的社会经济有深刻认识,由于道光年间外来移民较多,书中特别关注了“客民”问题。
    ⑦ 民国《兴义县志》第11章,《社会·语言》,民国三十七年稿本,贵州图书馆复制油印本1966年。
    ⑧ 参见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1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22页。
    ⑨ (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483页。
    ① 关于客民与移民的转化条件,笔者与陈启钟的观点截然相反,陈认为客民入籍后转化为移民。从官方的角度看,移民是一个流徙性较强的群体;从民间的角度看,移民有自发与被迫两者性质的群体。客民一般是一个相对概念,即相对于土著而言,也就是说客民与土著一样,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因此,笔者认为移民入籍后才是客民。
    ② 徐旭龄:《安流民以弭盗疏》,(清)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34,《户政九·屯垦》,光绪十七年刻本。
    ③ 周振鹤:《序:兼议自然区、行政区与文化区相互关系研究之重要性》,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① 何兹全:《何兹全文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55页。
    ② 对西北史地研究水平较高的当属郭丽萍的《绝域与绝学——清代中叶西北史地学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③ 关于地方史研究的综述性文章主要可参阅李玉:《中国近代区域史研究综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2年第6期;叶舟:《民国以来国内地方史研究综述》,《中国地方志》2005年第8期;段建宏:《地方史研究的思考》,《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杨军:《构建与开拓: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地方史研究》,《史学集刊》2008年第5期;张黎:《2000年以来中国地方史研究述评》,《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但五位作者都没有区分地方史与区域史的差别,以及在综述地方史发展时,没有述及这种发展变化的学术脉络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
    ① 叶显恩:《谈社会经济史的区域性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表达类似观点还有章开沅、吴承明等老一辈学者,可分别参见章开沅:《南通模式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叶显恩:《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上),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47页;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343页。
    ② 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第1页。
    ③ 傅衣凌:《集前题记》,《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④ 刘志伟、陈春声:《梁方仲先生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⑤ 如冯尔康、常建华、陈支平、郑振满等对家族(宗族)社会的研究;唐力行、王振忠等对徽州社会的研究;王家范、李伯重、范金民等对江南社会经济的研究;张建民、任放、吴琦等对长江中游社会的研究;马敏、朱英等对晚清绅商和商会的研究;科大卫、陈春声、刘志伟等对华南民间信仰的研究;钱杭、赵世瑜等对“传说与故事”的研究;杨念群、余新忠等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蔡少卿、秦宝琦、邵雍等对近代秘密社会的研究;乔志强、行龙等对近代华北乡村社会的研究,都是其中引人注目的成果。这些成果均为区域史学树立起一种具有相当解释力与可操作性的研究范式,关于这些学术成果,我在后文中有专门论述。
    ① (美)费正清、刘广京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1页。
    ② “中国中心观”强调从中国而不是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历史,主张开展区域史、地方史的研究,“横向”分解中国区域,以及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参见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③ 参见(美)施坚雅:《城市与地方体系层级》,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第327-417页。刘招成对施坚雅模式有专门的论述,可参阅刘招成:《美国中国学研究:以施坚雅模式社会科学化取向为中心的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④ 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批评了这种模式的缺陷。国外学者如马若孟和桑德斯批评施坚雅模式存在三个方面的致命缺陷:一是每个大区是否真具有极大的独立性,而缺乏区域间的联系;二是正六边形分析模型过于理想和规则,不可避免会失之偏颇;三是中心—边缘差异存在概念性错误与资料统计上缺乏严谨性。参见Roman H. Myers &Barbara N. Sands, The Spatial Approach to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Aug,1986.721-744;甚至施坚雅的学生克瑞斯曼(Lowrence Crissman)在做台湾的族群研究时,发现:由于族群认同原因,汉人与土著族群之间存在隔阂与冲突。当地人赶集往往喜欢在同族群内进行,而不是就近去做买卖,这造成了舍近求远的现象。这就是著名的“文化崎区”现象和“磁吸理论”。克瑞斯曼研究表明,崎区现象不是地理现象而是文化现象。克瑞斯曼认为施坚雅的市场体系理论很难解释台湾的汉人社会的市场聚落分布与发展。参见庄英章:《人类学与台湾区域发展史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国内学者主要从两个层 面予以批评:一是经验层面,即用具体事例指斥施坚雅模式与历史实际不符,或通过实证研究修正施坚雅的某些结论:二是理性层面,即对施坚雅模式的理论来源,以及该模式本身的某些研究方法提出批评。参见任放:《施坚雅模式与中国近代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① (美)孔飞力著、谢亮生等译:《中华帝国末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军国主义化和社会结构1796—1864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前著强调了对地方士绅的研究,认为动乱时期的军事化给了各界名流动员的机会,中国的近代史应该从这时候开始,是书显示了当时西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趋势。后著试图通过叫魂的案件,透视清王朝的社会控制。我以为是书将政治史运用到社会史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典范。详细可参见龚咏梅对孔飞力的研究。龚咏梅:《孔飞力中国学研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② Hilary J. Beattie(《土地与宗族:明清时期安徽桐城县的研究》)Land and Lineage in China:A Study of T'ung-ch'eng County, Anhwei, in the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这本书挑战了关于明清时期中国上层社会划分标准,传统史学观点认为科举考试是晋升上层阶层的不必可少的一步,Hilary J. Beattie的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安徽省桐城县的情况并非如此,土地和宗族才是确定上层社会的标准。
    ③ R. Keith Schoppa.(《中国的精英与政治变化:20世纪初的浙江省》)Chinese Elites and Political Change: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肖邦齐通过区域考察论证了地方精英类型的多样化。此外,他的另一本《九个世纪的悲歌》,作者通过将历史叙述与理论分析巧妙的结合,向我们展示了九个世纪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具体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官员、社会精英、普通大众,他们的生活是如何围绕着湘湖而展开的。参见肖邦齐著,姜良芹、全先梅译:《九个世纪的悲歌——湘湖地区社会变迁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我以为这本书“以小见大”的工夫发挥到了极致,尤其值得借鉴。
    ④ (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两卷本社会史著作堪称中国城市史研究之范本。
    ⑤ (美)裴宜理著、池子华、刘平译:《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他采用社会生态学和环境学的视角与方法,分析了特定区域地理生态环境与农民叛乱的关系。在解释农民起义方面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⑥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是书首先提出用“内卷化”概念刻画中国小农农业的经济逻辑。“内卷化”概念一提出即引起了学术的赞誉和批评。近几年,黄宗智对自己的研究进行了反思,从历史视野来探讨当前问题的起源和可能出路。参见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
    ⑦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杜赞奇突破了“乡绅理论”模式,创造了“权力的文化网络”概念,论证了国家权力是如何通过种种渠道深入乡村社会的,以及乡村社会又是如何作出回应的。
    ⑧ (英)科大卫著,卜永坚译:《皇帝与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该书从制度层面讨论“皇帝”与“祖宗”,地方宗族的形成有赖于王朝推行的制度,王朝制度和统一意识形态赖地方宗族才能生根发芽,两者的互动共同缔造了中国这个统一的国家。萧凤霞关于小榄菊花会的研究,认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边缘村落演变为财富和文化的“超级中心”是同宗族的剧烈分化和重组相联系的。参见萧凤霞:《传统的循环再生——小榄菊花会的文化、历史与政治经济》,《历史人类学学刊》第1卷第1期,2003年4月;亦可见Helen Siu,Recycling Tradition:Culture,History,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Chrysanthemum Festivals of South China,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vol.32, No.4,1990,765-94读者若想进一步了解的话,可参见David Faure & Helen Siu:(《植根乡土:华南地域社会研究》)Down to Earth:The Territorial Bond in South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这是笔者所见最早提出区域被视为一种有意识的历史建构的观点。科大卫的学生程美宝在《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一书中向我们娓娓道来“地域文 化”的叙述框架如何在晚清到民国年间形成的历史过程。程美宝娴熟地把这一种理念贯穿其中。
    ① 他们具有代表性(这个代表性是笔者根据个人的读书感受和明清社会史研究范畴等认为的,可能与读者的认为有不同之处)的作品是:张仲礼著、李荣昌译:《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瞿同祖著、范忠信等译:《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何炳棣(Ping-ti Ho)(明清社会史论,1368—1911)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1368-1911,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2;萧公权(Kung-chuan Hsiao)(中国乡村:19世纪帝国控制)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Washington University Press,1960;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② 常建华在《日本八十年代以来的明清地域社会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
    ③ 叶军:《日本“中国明清史研究”新特点:地域社会论与年鉴学派》,《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④ 蔡麟:《地域社会研究的新范式——日本地域社会学述评》,《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⑤ (日)森正夫:《日本80年代以来明清史研究的新潮流(要旨)》,《史学集刊》1993年第4期;张思:《日本学者对中国社会形态问题的思考》,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高寿仙:《关于日本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学术回顾——以理论模式和问题意识嬗变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栾成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史研究——以宋至清中期为中心》,《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1期;胡成:《我们的中国史研究如何走向世界?——以台湾地区及日本的中国史研究为镜鉴的思考》,《史林》2011年第5期。
    ① (日)谷川道雄:《战后日本的中国史论争》,刘俊文主编、高明士、邱添生、夏日新等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论著选译》(第2卷专论),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14-315页。
    ② 转引自叶军:《日本“中国明清史研究”新特点:地域社会论与年鉴学派》,《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③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④ (日)岸本美绪:《明清交替の江南社会:17世纪中圜の秩序问题》,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第1-20页。转引自胡成:《我们的中国史研究如何走向世界?——以台湾地区及日本的中国史研究为镜鉴的思考》,《史林》2011年第5期。
    ⑤ 张思:《日本学者对中国社会形态问题的思考》,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① 王晓秋:《1990年以来以日文发表的清史研究成果综述》,《清史译丛》第1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② 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③ 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④ 参见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2-203页。
    ① 参见孙江:《后现代主义、新史学与中国语境》,杨念群、黄兴涛、毛丹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下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75-767页。
    ② 杨念群:《“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③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赵世瑜在强调其“民间传说”研究并不是割裂与传统史学的发展脉络,而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研究视角的转换问题,以及对“问题意识”的把握。参见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此文亦收录《小历史与大历史》一书中。
    ① 施爱东:《赵世瑜的<小历史与大历史>》,《民俗研究》2007年第4期。
    ② 赵世瑜《“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历史学》,《博览群书》2007年第1期。《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出版之后,赵世瑜对书中的理念和方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③ 他们代表性论著有:陈春声:《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的神庙系统为例》,《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的创制——潮州民间神信仰的象征与历史意义》,《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明末东南沿海社会重建与乡绅之角色——以林大春与潮州双忠公信仰的关系为中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陈支平:《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林美容:《由祭祀圈来看草屯镇的地方组织》,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86年第62期。庄英章:《林圯埔—一个台湾市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许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组织》,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75年总第36期。钱杭:《忠义传说、祭祀圈与祭祀组织——浙江省平阳县腾蛟镇薛氏忠训庙的历史与现实》,《史林》2002年第2期。
    ④ 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⑤ 《走向多元开放的社会史——中国社会史研究30年的回顾与前瞻超越名实之辩的社会史》,《光明日报》2009年3月24日。
    ① (美)卡尔·魏特夫著、徐式谷等译:《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② (日)森田明著、雷国山译:《清代水利与区域社会》,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
    ③ 冀朝鼎著、朱诗鳌译:《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④ (美)魏丕信著、徐建青译:《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⑤ 王铭铭:《水利社会的类型》,《读书》2004年第11期。
    ⑥ 行龙:《从“治水社会”到“水利社会”》,《读书》2005年第8期。作者的这种注重水利社会史角度研究的具体思想在《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山西明清社会史研究》一文中得到体现。他认为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进行全面分析,并作为水利社会类型划分和时段划分的基本依据;第二,对以水为中心形成的经济产业进行研究;第三,以水案为中心,对区域社会的权力结构及其运作、社会组织结构及其运作、制度环境及其功能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第四,对以水为中心形成的地域色彩浓厚的传说、信仰、风俗文化等社会日常生活进行研究。参见行龙:《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山西明清社会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
    ⑦ 钱杭:《共同体理论视野下的湘湖水利集团——简论“库域型”水利社会》,《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⑧ 杜靖:《超越村庄:汉人区域社会研究述评》,《民族研究》2012年第1期。
    ⑨ 王铭铭:《心与物游》,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9-162页。
    ① 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与赣南山区的开发》,《中国农史》1985年第4期;《明清时期的流民与赣北山区的开发》,《中国农史》1986年第2期。
    ② 张桂林:《赣西棚民与福建佃农》,《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③ 刘秀生:《清代闽浙赣皖的棚民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④ 郭松义:《清初四川外来移民和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
    ⑤ 周伟华、黄志繁:《明清时期流民与粤东北山区开发》,《嘉应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⑥ 路遇:《清代山东闯关流民问题研究》,《东岳论丛》1987年第4期。
    ⑦ 陈国生、董力三:《清代贵州的流民与山区开发》,《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⑧ 杨永福:《论元明清时期滇川黔桂毗邻地区的移民》,《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
    ⑨ 古永继:《明清时期云南的江西移民》,《思想战线》2011年第2期。
    ⑩ 蓝勇:《清代四川土著和移民分布的地理特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2期。
    11 赵丹:《浅谈清代流民对吉林地区的农业开发》,《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2 (美)赵冈:《清代的垦殖政策与棚民活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3期。
    13 张芳:《明清时期南方山区的垦殖及其影响》,《古今农业》1995年第4期;《清代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中国农史》1998年第2期。
    14 周邦君:《清代四川土地开发与环境变迁——以水土流失问题为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① 刘白杨:《棚民的土地利用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明清江西为考察中心》,《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② 孟晋:《清代陕西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史学月刊》2002年第10期。
    ③ 李晓方:《明清时期闽粤客家的倒迁与赣南生态环境的变迁述论》,《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④ 陈瑞:《清代中期徽州山区生态环境恶化状况研究——以棚民营山活动为中心》,《安徽史学》2003年第6期。
    ⑤ 佳宏伟:《清代陕南生态环境变迁的成因探析》,《清史研究》2005年第1期。
    ⑥ 赵赟:《强势与话语:清代棚民历史地位之反思》,《中国农史》2007年第3期。
    ⑦ 池子华:《流民的文化现象——以清代淮北地区为例》,《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⑧ 张力仁:《人类空间选择行为与环境关系个案研究——以清代陕南秦巴山地为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2期。
    ⑨ 葛庆华:《太平天国战后皖南地区的移民活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2期;《太平天国战后苏浙皖交界地区的两湖移民》,《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⑩ 比如杨鸿雁:《略论清朝对客民的法律调控措施》,《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李文军:《清代地方诉讼中的“客民”——以<樊山政书>为中心的考察》,《贵州文史丛刊》2010年第2期。
    ① 刘敏:《论清代棚民的户籍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1期。
    ② 万芳珍;《清前期江西棚民的入籍及土客籍的融合和矛盾》,《江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
    ③ (韩)朴基水:《清中期广西的客民及土客械斗》,《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
    ④ 黄志繁:《国家认同与土客冲突:明清时期赣南的族群关系》,《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⑤ 黄志繁:《土客冲突、商镇发展与民俗创造——江西上犹营前圩的个案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⑥ 张福运:《意识共同体与土客冲突——晚清湖团案再诠释》,《中国农史》2007年第2期。
    ⑦ 王炎:《离异与回归——从土客对立的社会环境看客家移民的文化传承》,《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1期。
    ⑧ 刘平:《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⑨ 谢宏维:《清代徽州棚民问题及应对机制》,《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乡村社会控制一一以清代徽州的棚民活动为中心》,《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清代徽州外来棚民与地方社会的反应》,《历史档案》2003年第2期:谢宏维、张研:《清中期至民国时期万载的土客冲突与国家应对》,《江西社会科学》 2004年第2期;《棚民、土著与国家——以清中期江西省万载县土棚学额纷争案为例》,《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谢宏维:《化干戈为玉帛——清代及民国时期江西万载县的移民、土著与国家》,《历史人类学学刊》2005年第3卷第1期。
    ① 张萍:《清代徽州民间社会对棚民的应对》,《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② 王林:《论清代对灾后流民的防范和安置》,《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③ 黄志繁:《地域社会变革与租佃关系——以16—18世纪赣南山区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④ 王炎:《“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与清政府的行政调控》,《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6期。
    ⑤ 梁洪生:《从“异民”到“怀远”——以“怀远文献”为重心考察雍正二年宁州移民要求入籍和土著罢考事件》,《历史人类学学刊》2003年第1卷第1期。
    ⑥ 邵鸿:《利益与秩序:嘉庆二十四年湖南省湘潭县的土客仇杀事件》,《历史人类学学刊》2003年第1卷第1期。
    ⑦ 陈其南从分类械斗的变化和宗族的形成两方面来论证了台湾移民社会的“土著化”进程。参见陈其南:《台湾的传统中国社会》,台北: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第158—160页。陈孔立的“双向型”发展模式,即在社会结构以及政治、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更加接近闽粤社会,而在经济方面和大陆的关系则有所削弱,台湾居民日益扎根在台湾当地。参见陈孔立:《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第87页。
    ⑧ 张晓虹:《清代移民与陕西汉水流域民间风俗的嬗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02年第3期。
    ⑨ 王东杰:《“乡神”的建构与重构:方志所见清代四川地区移民会馆崇祀中的地域认同》,《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
    ⑩ 章毅:《清代中前期浙南移民的国家化与本地化——以石仓祠庙为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9年第3期。
    ① 饶伟新:《清代赣南客民的联宗谱及其意义初探》,《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② 梁勇:《移民、国家与地方权势——以巴县客长制为中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③ 张福运:《地权冲突与秩序重建——清代“湖团”案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④ 葛庆华:《试论清初中期川陕交界地区的开发与环境问题》,《西北史地》1999年第1期。王向红:《清代秦岭、大巴山区的农业开发与生态变迁》,《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⑤ (韩)郑哲雄、张建民、李俊甲:《环境、移民与社会经济——清代川、湖、陕交界地区事务经济开发和民间风俗之一》,《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⑥ 冯贤亮:《清代浙江湖州府的客民与地方社会》,《史林》2004年第2期。
    ⑦ 黄敏兰:《当代中国历史学的学术转型与创新——试论旧课题的改造和新课题的建立》,《史学月刊》2005年第5期。
    ⑧ 袁轶峰:《清中期贵州的人口压力及相关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袁轶峰:《清代贵州的客民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7期。
    ⑨ (日)菊池秀明:《太平天国前夜的广西社会变动——以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档案史料为中心》,《清史研究》2008年第4期。
    ⑩ 柳岳武:《清末民初江南地区主客冲突与融合——以江苏句容县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史林》2012年第2期。
    ① 如赵世瑜认为:“其实越是晚近修的族谱,吸收传说的内容越多,传说进入族谱,便成为可信的史料,族谱所说再被采择进入正史或者学术性著作,历史就这样被亦真亦幻地建构起来了。”参见赵世瑜:《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
    ② 曹树基:《“瓦屑坝”移民:传说还是史实》,《学术界》2011年第9期。
    ③ 刘志伟说道:“它们多少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地方史的研究中应该可以在被解读的基础上作为史料来利用。不能只以其所记述事实本身是否可靠来评价,而应考虑到有关历代祖先故事的形成和流变过程所包含的历史背景,应该从分析宗族历史的叙事结构入手,把宗族历史的文本放到当地的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去解释。”参见刘志伟:《附会、传说与历史真实——珠江三角洲族谱中宗族历史传说的叙事结构及其意义》,王鹤鸣、马远良、王世伟主编:《中国谱牒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49页。
    ④ 萧凤霞、刘志伟:《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⑤ 赵世瑜:《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
    ⑥ 梁勇:《“麻城孝感乡”:一个祖源地记忆的历史解读》,《学术月刊》2009年第3期。
    ⑦ 冀满红:《民众迁徙、家园符号与地方认同——以洪洞大槐树和南雄珠玑巷移民为中心的探讨》,《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2期。
    ⑧ 戴炎辉:《清代台湾之乡治》,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转引自梁勇:《清代四川移民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① 郑锐达:《移民、户籍与宗族:清代至民国期间将向袁州府地区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② 梁勇:《清代四川客长制研究》,《史学月刊》2007年第3期。
    ③ 陈亚平:《清代巴县的乡保客长与地方秩序——以巴县档案史料为中心的考察》,《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④ (日)山田贤著、曲建文译:《移民的秩序——清代四川地域社会史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⑤ 陈启钟:《清代闽北的客民与地方社会》,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①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② 赵世瑜:《我是什么人我是哪里人》,《读书》1999年7期。
    ③ 刘正刚:《清代四川的广东移民会馆》,《清史研究》1991年第4期;《清代四川的广东移民经济活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清代前期广东移民四川原因考述》,《广东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清代福建移民在四川分布考——兼补罗香林四川客家人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3期;《清代四川闽粤移民的农业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6期。
    ④ 刘正刚:《东渡西进——清代闽粤移民台湾与四川的比较研究》,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
    ⑤ 吴琦:《社会史研究中的区域失衡现象》,《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⑥ 比如我们的很多硕士博士论文在文献综述中基本上都会提到当前研究的缺陷时,都会说研究区域不平衡之类的话,但到底是为什么造成这类现象,难道只是学者关注对象的厚此薄彼吗?
    ① 如冯贤亮把“客民”等同于“棚民”;朴基水把“客民”等同于“移民”。分别参见冯贤亮:《清代浙江湖州府的客民与地方社会》,《史林》2004年第2期,朴基水:《清中期广西的客民及土客械斗清中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相对来说,“客民”与“客家”区分还是很明显的,“客民”作为清代移垦过程和户籍制度背景下的历史产物,它与“土著”、“土籍”相对的移民范畴,“客家”则是在晚清以来华南地区社会文化变迁和学术发展背景下出现或建构的一个具有人类学意义的民系范畴。参见饶伟新:《区域社会史视野下的“客家”称谓由来考论——以清代以来赣南的“客佃”、“客籍”与“客家”为例》,《民族研究》2005年第6期。
    ② 柏果成:《浅谈布依族古代史上的两个问题》,《布依学研究》(二),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周国炎:《“越、摸、僚、夷、仲”与现代布依族族称关系试析》,《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莫俊卿:《布依族的族源研究》,《贵州民族研究》1980年第2期;侯绍庄:《浅谈布依族族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梁南灿:《布依族源流考》,《贵州民族研究》1987年第2期;田晓帕:《略论布依族的族源问题》,《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罗漫:《布依族与夏文化:论布依族先民的一支属夏禹后裔》,《布依学研究》(四),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5年。
    ③ (日)武内房司:《清代布依族吸收它族文化的过程与民族认同意识》,《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作者以清代布依族的历史为例,探讨清代西南少数民族的汉化与其民族认同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这种研究视角和问题意识是值得肯定的。
    ① 雷广正、李知仁:《咸同年间黔西南白旗大起义》,《历史教学》1981年第8期;李尚英:《嘉庆二年的王囊仙起义》,《清史研究》1993年第2期;夏逢魁:《南笼起义前布依族地区的土地问题》,《布依学研究》(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陈天俊:《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仙姑”“仙达”的理想王国与南笼起义》,《布依学研究》(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岑英仲:《浅谈南笼起义对西隆农民起义的影响》,《布依学研究》(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保健行:《咸同年间贵州回民的反清斗争》,《贵州文史丛刊》1981年第1期。上述学者尽管从不同方面论述了民族起义的原因及其作用,但仍然没有跳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甚至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的分析框架。对于其原因和分歧等问题。参见袁轶峰:《二十年来清代苗民起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贵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② 焦世泰:《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整合发展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
    ③ 杨永福:《论元明清时期滇川黔桂毗邻地区的移民》,《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
    ④ 范玉春:《红水河流域汉族移民初探》,《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
    ⑤ 骆江玲、杨明、奉公:《布依族生计与耕牛文化的共变机制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⑥ 杨文俊:《黔西南州黔东方言苗族迁徙初探》,《贵州民族研究》1988年第4期。
    ⑦ 董力三:《从<徐霞客游记>看滇、黔、桂民俗中的经济文化》,《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第7期。
    ⑧ 赵壮天:《开放与整合:明清汉文化在桂西壮族中的传播》,《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2期。
    ⑨ 王晖:《打老庚:滇黔桂交界地区的民族关系》,《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
    ⑩ 1856年2月29日,法籍神甫马赖非法进入西林县进行传教活动,因马赖等人目无官府,肆意横行,被当地正法,史称“西林教案”,又称“马神甫事件”。事后,法国以此为借口,联合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1 程昭星:《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黔西南》,《贵州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韦廷忠、罗希:《天主教安龙教区概况回忆》,《安龙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周健钟:《法国传教士在安龙教区》,《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
    ① 秦和平:《试论天主教传播布依族社会的部分原因》,《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4期。
    ② 许晓明:《天主教在桂西多民族地区的传播及原因探析》,《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③ 雷广正:《黔西南亭目领主制度》,《贵州民族研究》1982年4期。
    ④ 胡积德:《清代盘江流域布依族地区改土归流与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的转化》,《贵州民族研究》1982年第3期。
    ⑤ 何毛堂、李辉南:《土司制度对桂西民族融合的促进作用初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⑥ 王德军:《明清之际桂西土官政治抉择之考察》,《陇东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⑦ 唐晓涛:《明代桂西土司力量在大藤峡地区的更替》,《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
    ⑧ 综述性文章可参见范连生:《近十年贵州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研究述略》,《凯里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林艺:《近十年布依族研究综述》,《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第4期,文章对有关布依族的文化、宗教、经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状况作了分类和综述,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⑨ 王鸣明以民族学的眼光反思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和特点。王鸣明:《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罗正副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论述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问题。罗正副:《调适与演进: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以布依族为个案的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① 文中的数据根据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站的数据。参见www.qxn.gov.cn。
    ② 安和平、金小麒的研究认为黔西南大于25度以上的地形为全省之最。参见安和平、金小麒: 《南、北盘江流域(贵州部分)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退化研究》,《贵州林业科技》1997年第3期。尽管排名上有分歧,但仍然可以看出黔西南的土地现状是全省比较糟糕的一个地区。
    ① 咸丰《兴义府志》卷4,《地理志·形势》,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① 由于黔西南行政区划变易较大,本文在地名的处理上,遵循各个历史阶段的称呼。如雍正五年至嘉庆二年,贞丰为永丰州,嘉庆二年以后称呼贞丰州,民国三年以后称呼贞丰县。也由于黔西南的民族种类繁多,本文在论述时,也是根据文献的称呼使用,即论述古代的情况则用古民族名称,论述当代的情况则用今天的民族名称,希望读者明鉴。另外,望谟县、晴隆县在民国后期(1940、1941)分别析出的县份,故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① 咸丰《兴义府志》卷5,《地理志·气候》,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② 咸丰《兴义府志》卷5,《地理志·气候》,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① (清)田雯:《黔书》下卷,《瘴疠》,黔南丛书(第2集第4册),贵阳文通书局1936年,第64页。
    ② (清)李宗昉:《黔记》卷4,道光十四年刻本。
    ③ (明)王守仁著、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53页。
    ④ 咸丰《兴义府志》卷5,《地理志·气候》,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⑤ 刘济明:《贵州有毒植物资源的种类与分布》,《贵州农业科学》2004年第5期。
    ⑥ 周琼:《清代云南澜沧江、元江、南盘江流域瘴气分布区初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2期。
    ⑦ 据冯翔的研究,《岭南卫生方》是元僧人继洪纂修的一部方书,但主要内容的作者为南宋的李璆、张致远、王桨等。它既是一部方书,记载了大量处方,同时又带有笔记的色彩,反映了南宋的中原人士认识瘴病的过程。由于以《岭南卫生方》为代表的瘴病观中的诸如热瘴、冷瘴、哑瘴这些名称并不渊源于经典医学,所以推测它们来源于南方民众对当地常见病的称呼,以《岭南卫生方》为代表的瘴病观在南宋出现,可能是经典医学与南方民众的观念相结合的产物。由于这种瘴病观体现了迁移到南方的中原人士对瘴病的认识,又比较接近南方人的观念,所以有理由认为南宋至明代史籍中的瘴病较多指的是这种瘴病。参见冯翔:《关于宋代至明代南方的瘴病及其历史的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⑧ 咸丰《兴义府志》卷5,《地理志·气候》,咸丰四年刻本。
    ① 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地理学报》1993年第4期。
    ② 梅莉、晏昌贵、龚胜生:《明清时期中国瘴病分布与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2期。
    ③ 宣统《贵州地理志》卷8,《兴义府》,宣统二年油印本,贵州省图书馆复制油印本1966年。
    ④ 《贵州舆图说》,(清)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78,《兵政九·地利上》,光绪十七年刻本。
    ⑤ (明)郭子章:《黔记》卷59,《诸夷·仲家》,万历三十六年刻本。亦可见乾隆《贵州通志》卷7,《地理·苗蛮》,乾隆六年刻,嘉庆修补本。两书记载略有差异,比如《黔记》记载:“以十一月为岁首”,而乾隆《贵州通志》“以十二月为岁首”,现还无法判别哪种记载正确,暂存疑,以备将来考证。
    ① 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15,《安南志》,贵州省图书馆影印本。亦可见嘉靖《贵州通志》卷3,《风俗》,嘉靖三十四年刻本。
    ② (清)爱必达:《黔南识略》,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23页。
    ③ 乾隆《贵州通志》卷7,《地理·苗蛮》,乾隆六年刻,嘉庆修补本。
    ④ (清)赵翼:《檐曝杂记》,卷4,《苗倮陋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9页。
    ⑤ 乾隆《南笼府志》卷2,《地理志·苗类》,乾隆二十九年稿本。
    ⑥ 乾隆《南笼府志》卷2,《地理志·苗类》,乾隆二十九年稿本。
    ⑦ 乾隆《南笼府志》卷2,《地理志·苗类》,乾隆二十九年稿本。
    ⑧ 咸丰《兴义府志》卷43,《物产志·谷属》,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⑨ 宣统《贵州地理志》卷,《兴义府》,宣统二年油印本,贵州省图书馆复制油印本1966年。
    ⑩咸丰《兴义府志》卷40,《风土志·风俗》,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11 乾隆《南笼府志》卷2,《地理志·苗类》,乾隆二十九年稿本。
    12 乾隆《南笼府志》卷2,《地理志·苗类》,乾隆二十九年稿本。
    ① 乾隆《南笼府志》卷2,《地理志·苗类》,乾隆二十九年稿本。
    ② (清)方亨咸:《苗俗纪闻》,(清)王锡祺: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8帙),杭州:杭州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
    ③ (清)陈鼎:《黔游记》,(民国)任可澄等辑:《黔南丛书》(第2集第2册),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7-218页。
    ④ 乾隆《南笼府志》卷2,《地理志·苗类》,乾隆二十九年稿本。
    ⑤ 乾隆《南笼府志》卷2,《地理志·苗类》,乾隆二十九年稿本。
    ⑥ 柏果成:《布依族的亭目制度》,贵州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社会形态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① 转引自周春元编著:《贵州古代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43页。
    ② 雷广正:《黔西南亭目领主制度》,《贵州民族研究》1982年第4期。
    ③ (清)爱必达:《黔南识略》,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23页。
    ④ 印田,使用自由民的摇役劳动来经营的领主直营田。
    ⑤ 把事田又称“头人田”,山享目赐予管理村寨的把事或“头人”占有,具有代俸禄性质。
    ⑥ 为扶养兵士及巫师等人,而贷与他们的职禄田即粮田。
    ⑦ 劳役田,又称夫田,由亭目分配给定期服劳役的农民耕种。
    ⑧ 专供祭祀活动费用之田。
    ⑨ 两地都是以土司为首的封建领主制,土地都有“公田”与“私田”之分。但两者的分别却是很明显的,西双版纳的傣族社会中,领主占有土地相当少,如,农奴主约占耕地的14%,农奴占86%。关于傣族社会土地形态,详细可参阅曹成章:《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土地形态的演变》,中国民族学研究会编:《民族学研究》(第6辑),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而黔西南的亭目制度,领主占有绝大数土地,而且是毫不顾忌的盘剥苗民。总之,由于两者地理、历史、民族条件不同,西双版纳的领主制是通过自下而上的联合形成的,而亭目制则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征服所形成。而且,亭目制的建立主要是外部军事力量的推动,有明显的征服痕迹。
    ① 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页。
    ② 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1页。
    ③ 古永继:《元明清时贵州地区的外来移民》,《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④ (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506页。
    ⑤ (清)爱必达:《黔南识略》,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8、106页。
    ⑥ 郭松义、桑士光:《清代的贵州古州屯田》,《清史研究》1991年第1期。
    ⑦ 民国《贵州通志》卷20,《前事志》,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⑧ 庄亲王允禄等折,乾隆二年三月十一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殊批奏折》,北京:档案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
    ① 两书的作者都曾在贵州任职多年,书中涉及农业、矿业、人口、军屯、集镇等方面内容,对清代的社会经济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中特别关注贵州的“客民”问题,基本上各州县都有较详细记载,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清代时期贵州的客民问题是非常突出的,引起了两位作者的高度注意。
    ② 嘉靖《思南府志》卷7,《拾遗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2年。
    ① 民国《贵州通志》卷20,《前事志》,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② (清)爱必达:《黔南识略》,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0页。
    ③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6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4页。曹树基的统计依据也是罗饶典《黔南职方纪略》,但与笔者统计数据有些差距,我在表2.1中有详细说明。
    ①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00页。
    ②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96页。
    ③ 咸丰《兴义府志》卷9,《地理志·屯寨》,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亦可见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一书,但两书数据略微有差别,本文采用前书数据。
    ④ (清)爱必达:《黔南识略》,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26页。
    ⑤ 民国《册亨县乡土志略》第2章,《人口》,第1节《种族》,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① 民国《兴仁补志》卷14,《物产》,民国三十二年未刊稿,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②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2,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93-294页。
    ③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2,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96页。
    ④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2,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90页。
    ⑤ 咸丰《兴义府志》卷25,《赋役志·户口》,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⑥ 民国《册亨县乡土志略》第2章《人口》,第1节《种族》,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① 赫伯尔是最早完整提出推力—拉力理论模式的学者。他在1938年发表的《乡村—城市迁移的原因》提出这一重要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一个人离开一个地方的“推力”和吸引到另一个地方的“拉力”共同作用而发生的。参见Herberle. R,The Causes of Rural-Urban Migration:A Survey of German Theor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38(43):p.925-950。
    ② 陈孔立:《有关移民与移民社会的理论问题》,《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③ 杨志强较早提出“古苗疆走廊”的概念,关于这条驿道还可参见杨正泰:《明代驿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68-70页。
    ① (清)师范:《移家行》,转引自万挨一:《清嘉庆初贵州的一次“移民”佚史》,《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第 4期。
    ① “秋九月劝民苗垦荒田”,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十八》,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② 康熙二十二年三月已未,《清圣祖实录》(二)卷108,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100页。
    ③ 庄亲王允禄等折,乾隆二年三月十一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殊批奏折》,北京:档案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
    ① 庄亲王允禄等折,乾隆二年三月十一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殊批奏折》,北京:档案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
    ② 张广洒:议覆苗疆善后事宜疏,乾隆《贵州通志》卷36,《艺文·疏》,乾隆六年刻本。
    ③ 庄亲王允禄等折,乾隆二年三月十一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殊批奏折》,北京:档案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
    ④ 《张广泗奏革除苗疆派累厘定屯堡章程折》,《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上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第227页。
    ⑤ (民国)凌惕安《咸同贵州军事史》,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6年,第1-2页。
    ⑥ (清)罗文彬、王秉恩编纂:《平黔纪略》,贵州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79页。
    ① (清)罗文彬、王秉恩编纂:《平黔纪略》,贵州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82页。
    ②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道光二十七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4年,第53页。
    ③ 民国《兴仁县补志》卷14,《物产》,民国三十二年未刊稿,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④ 民国《兴仁县志》卷9,《风物志·风俗》,民国二十三年稿本,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5年。
    ①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15页。
    ② (清)爱必达:《黔南识略》,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5页。
    ③ (清)爱必达:《黔南识略》,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01页。
    ④ 民国《贵定县志稿》,《风俗气候》,民国八年钞本,贵州图书馆油印本1964年。
    ⑤ (清)爱必达:《黔南识略》,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71页。
    ⑥ 蓝勇:《明清时期云贵地区汉族移民的时间和地理特征》,《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①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17页。
    ②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14页。
    ③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90页。
    ④ 李振纲等《贵州六百年经济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1页。
    ⑤ 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壬午, 《清圣祖实录》(三)卷249,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469页。
    ① 转引自《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第3卷,《清代的贵州》,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第140页。
    ②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93页。
    ① 乾隆《镇远府志》卷7,《气候志》,乾隆五十四年,贵州省图书馆复制本,1965年。
    ② 民国《施秉县志》,《农桑》,民国九年,贵州省图书馆复制本,1965年。
    ③ 民国《桐梓县志》卷21,《实业志》,民国十九年刊本。
    ④ 光绪《续修正安州志》卷5,光绪三年刊本。
    ⑤ 该表与此前发表的文章里的表有所变化。参见拙文:《清中期贵州的人口压力及相关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这里纠正了以前表格中的部分错误,所以在表后的分析中,得出了与以前不一样的结论,由于没有注意到梁方仲先生统计康熙、雍正朝贵州的数据是丁口数,没有仔细鉴别就直接使用,这是笔者需要检讨的地方。
    ① 如宓汝成先生认同这个说法。他所依据的是,1876年贵州巡抚黎培敬奏称:“存者不及从前(即动乱前)十分之一”,战前全省人口大概55万左右,因此,该省人口减少了五百万人。参见宓汝成:《十九世纪中清政府的反革命战争对社会经济的破坏》,《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4期,作者在引用《咸同贵州军事史》资料时说道:“死于兵疫者几四百九十万众”。这个说法似乎太夸张了,其实凌惕安的原话是:“五省之兵力先后动员至七八万人,死于兵役者几四百九十万众”,这是五省的死亡人数统计。参见(民国)凌惕安:《咸同贵州军事史》(第8册),第5编《善后》,上海: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民国21年。通过表3.3比较,贵州死亡人数估计在15万人左右,并非500万人。
    ② 依据咸丰《兴义府志》卷24,《田赋》,卷25,《赋役志·户口》,兴义府全境的田亩数为38492亩,这一时期人口数为302204人,部分苗族人口数没有统计在类,若加进来的话,人均面积还会更少。
    ① 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第2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87-688页。
    ② 萧正洪:《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47-150页。
    ③ 李中清使用的汉族移民,笔者并不认同,笔者在绪论中对客民有详细解释。同时,李中清所使用的资料主要是《黔南职方纪略》,在作者罗绕典眼中,客民与移民是有区别的,尽管作者未解释其原因,但笔者认为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客民含有定居化的概念,移民含有流动的概念。
    ① 李中清著、林文勋、秦树才译:《中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经济》,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27-328页。
    ① (清)贺长龄:复奏汉奸盘剥苗民疏,民国《大定县志》卷20,《艺文志·文》,大方县志办铅印本(内部刊本)1985年。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7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8页、第99页。
    ① (清)罗绕典: 《黔南职方纪略》卷2,《兴义府》,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65页。
    ② (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5,《普安县》,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0页。
    ③ 民国《兴仁县补志》卷14,《食货志·商业》,民国三十二年未刊稿,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④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2,《兴义府》,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67-68页。
    ⑤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2,《兴义府》,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75-76页。
    ⑥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6页。
    ⑦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0页。
    ⑧ 卜长莉:《“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① 周泓:《杨柳青镇乡:地缘圈界与信仰圈层——兼论汉人社会圈层形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② 程贤敏:《<清圣训>西南民族史料》,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53页。
    ③ (清)贺长龄:复奏汉奸盘剥苗民疏,民国《大定县志》卷20,《艺文志·文》,大方县志办铅印本(内部刊本)1985年。
    ④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2, 《兴义府》,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88-289页。
    ⑤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2, 《普安县》,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93页。
    ① 民国《兴义县志》第4章,《人民·宗族》,民国三十七年未刊稿,贵州图书馆复制油印本1966年。
    ② 民国《兴仁县志》卷2,《建置编·祠庙》,民国二十三年未刊稿,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5年。
    ① (日)山田贤著、曲建文译:《移民的秩序——清代四川地域社会史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39页。
    ② 民国《兴义县志》第4章,《人民·宗族》,民国三十七年未刊稿,贵州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①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2,《兴义府》,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90页。
    ② 《吴八月供词笔录》(乾隆六十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贵州省档案馆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第141页。
    ③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6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48页。
    ④ 《贵州巡抚毛文铨奏审办广顺苗人焚劫一案情形折》(雍正三年三月初十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4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08页。
    ①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6,《镇远府》,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26页。
    ②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2,《兴义府》,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89页。
    ③ (清)罗文彬、王秉恩编纂:《平黔纪略》卷10,贵州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点校,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37页。
    ④ 乾隆二十九年巡抚陈宏谋等奏:“严立防制实安边之大计”,(清)严如煜:《苗防备览》卷22, 《杂识》,道光二十二年重刻本。
    ⑤ 贵州巡抚嵩溥奏:“编查附居苗寨客民保甲完竣,并酌拟随时稽核章程:一禁续增流民;一禁续置苗产; 禁盘剥准折;一禁加租逐佃;一禁棚户垦占。”道光七年九月庚申,《清宣宗实录》(二)卷126,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1101页。
    ①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2, 《兴义府》,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88-289页。
    ②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2,《贞丰州》,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91-292页。
    ① (明)王士性:《黔志》,(民国)任可澄等辑:《黔南丛书》(第2集第2册),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7-169页。
    ② (清)陈鼎:《黔游记》,(民国)任可澄等辑:《黔南丛书》(第2集第2册),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7-218页。
    ③ (清)罗文彬、王秉恩编纂:《平黔纪略》卷19,贵州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点校,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35页。
    ④ (清)罗文彬、王秉恩编纂:《平黔纪略》,《序》,贵州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点校,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① 道光六年九月丙午,《清宣宗实录》(二)卷106,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761页。
    ②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戊午,《清宣宗实录》(五)卷316,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934-935页。
    ③ (民国)凌惕安:《咸同贵州军事史》第1编,《总论·军事初起时贵州之背景》,上海: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民国21年。
    ④ 光绪十年五月丁亥,《清德宗实录》(三)卷183,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年,第562页。
    ① 咸丰《兴义府志》卷40,《风土志·风俗》,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② 咸丰《兴义府志》卷40,《风土志·风俗》,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③ 民国《册亨乡土志略》第9章,《风俗·奢俭》,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④ (清)李鸿章等编:《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31,《吏部·处分例》,上海: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⑤ 王美英:《清代的赌博述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① 王卫平:《清代吴地赌风述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② 袁轶峰:《文化与环境:清至民国时期黔西北农业生计模式》,《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③ 佚名:《东方杂志》贵州资料辑录(九),《贵州档案》2004年第4期。
    ④ 民国《兴义县志》第7章,《经济·农业》,民国三十七年稿本,贵州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⑤ 民国《兴仁补志》卷14,《物产》,民国三十二年未刊稿,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⑥ 萧正洪:《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47-150页。
    ① 袁轶峰:《清中期贵州的人口压力及相关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
    ② 雍正三年四月初二日,兵部尚书孙柱等为会议严禁劫掠捆卖人口等事题本,哈恩忠编选:《雍正年间整饬贵州川贩史料》,《历史档案》2009年第4期。
    ③ 关于改土归流期间贵州贩卖人口问题,可参阅哈恩忠:《略论雍正年间清政府对贵州贩卖人口的整饬——以鄂尔泰打击川贩为中心》,《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2期。张中奎:《论清代前期贵州苗疆人口贩卖屡禁不止的原因》,《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④ 雍正二年十二月十八日,贵州巡抚毛文铨为报贵州川贩等情形事奏折,哈恩忠编选:《雍正年间整饬贵州川贩史料》,《历史档案》2009年第4期。
    ⑤ 乾隆五年十月十二日,许容奏变卖滋事苗众家口折, 《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上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第430页。
    ① 民国《兴义县志》第11章《社会》,第4节《民生》,民国三十七年稿本,贵州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② 道光三十年四月丙寅,《清文宗实录》(一)卷7,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134页。
    ③ 光绪十一年六月乙酉,《清德宗实录》(三)卷210,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年,第966页。
    ④ 鲁西奇:《内地的边缘:传统中国内部的“化外之区”》,《学术月刊》2010年第5期。
    ⑤ 道光十六年五月辛丑,《清宣宗实录》(五)卷283,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374页。
    ① “雍正五年四省接壤分界安汛”,乾隆《贵州通志》卷33,《艺文·谕》,乾隆六年刻本。
    ② 广西岑氏族谱编纂理事会编:《广西岑氏族谱》卷2,《古谱世表》,内部刊行1997年,第20页。
    ③ 广西岑氏族谱编纂理事会编:《广西岑氏族谱》卷4,《历代化洞官事录》,内部刊行1997年,第504页。
    ④ 广西岑氏族谱编纂理事会编:《广西岑氏族谱》卷4,《历代化洞官事录》,内部刊行1997年,第504页。
    ⑤ 雍正三年三月初十日贵州巡抚毛文铨奏审办广顺苗人焚劫一案情形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4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08页。
    ⑥ 咸丰《兴义府志》卷46,《大事志·本末》,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① 雍正五年三月庚寅,《清世宗实录》(一)卷54,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815页。
    ② 咸丰《兴义府志》卷首,《御制》,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排本民国三年。
    ③ 雍正十三年七月甲子,《清世宗实录》(二)卷158,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943页。
    ④ 杨斌:《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研究》,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6页。
    ⑤ 鲁西奇:《飞地:孤悬在外的领土》,《地图》2009年第4期。吴滔在其论文中,总结了历史地理学者对插花地形成原因的不同看法,亦可参阅。见吴滔:《“插花地”的命运: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10年第3期。
    ⑥ 道光二十七年十一月安顺府知府胡林翼请拨正境内插花,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十一》,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⑦ 咸丰《兴义府志》卷首,《图说》,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排本民国三年。
    ⑧ “岑春翼奏陈接办黔省插花业经划分改隶各地面”,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十二》,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① “岑春翼奏陈接办黔省插花业经划分改隶各地面”,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十二》,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① “道光二十七年十一月安顺府知府胡林翼请拨正境内插花”,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十一》,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② 杨斌:《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研究》,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50-151页。
    ③ 咸丰《兴义府志》卷首,《图说》,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排本民国三年。
    ④ 考正兴义县图说,咸丰《兴义府志》卷首,《图说》,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排本民国三年。
    ⑤ 这个概念的提出得益于傅辉的研究,傅辉:《河南插花地个案研究(1368—1953年)》,《历史地理》(第19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杨斌提出“地随人走”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核心仍然是地籍与户籍分离的问题。
    ⑥ 咸丰《兴义府志》卷首,《图说》,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排本民国三年。
    ① 民国《贵州通志》,《舆地志六》,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② 民国《贵州通志》,《舆地志六》,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③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49页。
    ①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编:《黔西南布依族清代乡规民约碑文选》,册亨县印刷厂铅印本1986年,第25-26页。
    ① 普安直隶府保鲁布三营世袭部厅龙:即普安厅龙姓上司。明水乐十三年改普安安抚司为普安土知州,隶属贵州布政司,故沿称直隶府。州辖十二营长地,十二营长皆世袭。
    ② 兵目伙头:原为土司下的带兵官,后引申为寨中的长老。花户:旧时对户口的称呼,这里可能指的是有户籍的人。
    ③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编:《黔西南布依族清代乡规民约碑文选》,册亨县印刷厂铅印本1986年,第27-29页。
    ① 署册亨理苗州:署,下级任上级职务称代或署即暂行代管。册亨理苗州:《贵州通志》、《兴义府志》皆记册亨州同,并无“理苗”二字。但在民间,都称理苗州,后又称理民州,碑文证明,实行这个名称,但含贬义。
    ② 加三级录五次:册亨州同应为从六品,其署理者原职系正八品,故加三级始能署理州同。录五次;就是记功五次。
    ③ 把事:册亨州同当时辖四甲半二十六亭,亭以下为寨,民间称寨的行政负责人为把事。
    ④ 首事:指村寨的当事人。
    ⑤ 首士:指村寨的知名人士或者有声望的人。
    ⑥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编:《黔西南布依族清代乡规民约碑文选》,册亨县印刷厂铅印本1986年,第36-38页。
    ①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编纂委员会编:《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志·文物志》,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125页。
    ①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编:《黔西南布依族清代乡规民约碑文选》,册亨县印刷厂铅印本1986年,第32-36页。
    ② 贱只官卖气:意思是说,再贫穷都不能去偷盗,宁肯出卖苦力。
    ③ 被盗苦案:被盗被抢的人家,反被作贼者控告,不但不能伸冤追回失物,还吃官司,受拖累。
    ①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编:《黔西南布依族清代乡规民约碑文选》,册亨县印刷厂铅印本1986年,第48-50页。
    ①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编:《黔西南布依族清代乡规民约碑文选》,册亨县印刷厂铅印本1986年,第52-55页。
    ②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编:《黔西南布依族清代乡规民约碑文选》,册亨县印刷厂铅印本1986年,第56-57页。
    ① 庄目:为土目、土舍管理他们的田庄,经收租粮的人称为庄目。
    ② 斤:计量单位,与我们现在的斤并不一样。这里的斤专指册亨的食用制钱,是用斤、两计算。银一两可换制钱八至十斤,每斤制钱有一百三十文至一百六十文不等。贵州每个县的计量单位都没有统一标准,这种现象,是最近几年我们在各县做田野调查时发现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不在本文讨论范围,故不展开论述。
    ③ 二比:至今还不明白这个词的意思。不知是原文错误还是地方方言,暂存疑,以待他日实地调查时了解。
    ④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编:《黔西南布依族清代乡规民约碑文选》,册亨县印刷厂铅印本1986年,第71-74页。
    ⑤ 王章浇漓:规范地方社会的国家典章制度日益败坏,社会风气日益浮华。
    ① 天体:指社会秩序安定合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
    ②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编:《黔西南布依族清代乡规民约碑文选》,册亨县印刷厂铅印本1986年,第76-79页。
    ① 清户:指清白的人家。
    ② 黄见龙悦赏辛苦:由于后文中缺失字太多,目前还无法判断这句话的意思。
    ③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编:《黔西南布依族清代乡规民约碑文选》,册亨县印刷厂铅印本1986年,第81-85页
    ① (清)黄恩彤:《大清律例按语》卷26,《刑律杂犯》,海山仙馆刊本道光二十七年。
    ②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3,《知行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26页。
    ③ 《孟子注疏·公孙丑章句上》,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7页。
    ①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10,《列传·土司》,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981页。
    ② 雍正四年八月初六日《管云贵总督鄂尔泰奏陈宜重流官职守宜严土司考成以靖边地管见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殊批奏折汇编》(第7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850页。
    ③ 相关性综述可参见贾宵锋:《二十多年来土司制度研究综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4期;瞿州莲:《第一届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年第2期。
    ④ 贺喜:《编户齐民与身份认同——明前期海南里甲制度的推行与地方社会之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① (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卷512,《列传·土司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203页。
    ② 贺喜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对这一问题有精彩的论述。参见贺喜:《编户齐民与身份认同——明前期海南里甲制度的推行与地方社会之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亦可以参阅贺喜著作,贺喜:《亦神亦祖:粤西南信仰构建的社会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第64--95页。
    ③ 咸丰《兴义府志》卷44,《大事志·纪年》,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④ 咸丰《兴义府志》卷44,《大事志·纪年》,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⑤ 咸丰《兴义府志》卷44,《大事志·纪年》,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⑥ 咸丰《兴义府志》卷15,《职官志·官制》,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①乾隆《贵州通志》卷33,《艺文·谕》,乾隆六年刻本。
    ② 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十九》,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③ 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十九》,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④ (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卷512,《列传·土司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230页。
    ⑤ 咸丰《兴义府志》卷44,《大事志·纪年》,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① 咸丰《兴义府志》卷44,《大事志·纪年》,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② 咸丰《兴义府志》卷44,《大事志·纪年》,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③ 广西岑氏族谱编纂理事会编:《广西岑氏族谱》卷4,《古谱世表》,内部刊行1997年,第20页。
    ④ 咸丰《兴义府志》卷44,《大事志·纪年》,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⑤ (清)魏源:《圣武记》卷7,《土司苗瑶回民·雍正西南夷改流记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90页。
    ⑥ (清)魏源:《圣武记》卷7,《土司苗瑶回民·雍正西南夷改流记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85页。
    ⑦ 咸丰《兴义府志》卷46,《大事志·本末》,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① (清)魏源:《圣武记》卷7,《土司苗瑶回民·雍正西南夷改流记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84页。
    ② (清)蓝鼎元:《论边省苗蛮事宜书》,(清)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86,《兵政十七·蛮防上》,光绪十七年刻本。
    ③ (清)蓝鼎元:《论边省苗蛮事宜书》,(清)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86,《兵政十七·蛮防上》,光绪十七年刻本。
    ④ 咸丰《兴义府志》卷首,《御制》,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⑤ 咸丰《兴义府志》卷46,《大事志·本末》,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⑥ (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卷512,《列传·土司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231页。
    ⑦ 咸丰《兴义府志》卷44,《大事志·纪年》,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① 广西岑氏族谱编纂理事会编:《广西岑氏族谱》卷4,《古谱世表》,内部刊行1997年,第20页。
    ② 雍正十三年七月甲子,《清世宗实录》(二)卷158,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943页。
    ③ 咸丰《兴义府志》卷44,《大事志·纪年》,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④ “分界安汛谕”,咸丰《兴义府志》卷首,《御制》,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① 雍正五年八月癸卯,《清世宗实录》(一)卷60,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919-920页。
    ② “雍正画黔粤界设南笼府、永丰州本末”,咸丰《兴义府志》卷46,《大事志·本末》,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③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9页。
    ① 《岑春翼奏陈接办黔省插花业经划分改隶各地面》,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十二》,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② 《贵州巡抚林绍年奏陈清理通省插花地面办理情形》,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十二》,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③ 冯贤亮:《疆界错壤:清代“苏南”地方的行政地理及其整合》,《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④ 《林绍年片陈拟办插花》,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十二》,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⑤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志编纂委员会:《黔西南州志·政权政协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72页。
    ① 《林绍年片陈拟办插花》,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十二》,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② 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壬午,《清圣祖实录》(三)卷249,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469页。
    ③ 《岑春翼奏陈接办黔省插花业经划分改隶各地面》,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十二》,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① 费孝通著、赵旭东译:《中国绅士》,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② (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③ 张研、牛贯杰:《19世纪中期中国双重统治格局的演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④ 笔者在绪论中有较详细的梳理,可参阅。
    ⑤ 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⑥ 王毓铨:《汉代“亭”与“乡”“里”不同性质不同行政系统说》,《历史研究》1954年第2期。
    ⑦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柴剑虹、李肇翔主编:《中国古典名著百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年,第301页。
    ⑧ (西晋)司马彪撰、(南朝)刘昭注补:《后汉书》,《志第二十八·百官五》,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624-3625页。
    ⑨ 许倬云:《求古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2页。
    ① 参见王毓铨:《汉代“亭”与“乡”“里”不同性质不同行政系统说》,《历史研究》1954年第2期。
    ② (北宋)司马光撰、邓广铭、张希清点校:《涑水记闻》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56-257页。
    ③ (北宋)司马光撰、邓广铭、张希清点校:《涑水记闻》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57-258页。
    ④ (南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周去非撰《岭外代答》卷3,《外国门下·土丁土保》,北京:中华书局年1999年,第140页。杨武泉校注中提到:土丁为沿边民兵,保丁为行保甲法后遍于各地之民兵。沿边之地,拣选土丁后,其余在拣选保丁。广西沿边之土丁、保丁,实际并未按五丁抽一、二丁抽一之规定。实际上,基本每户都会抽取,甚至父子兄弟都在其中。
    ①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贵州省望谟县桑朗亭目历史、安龙县龙山布依族解放前社会经济、镇宁县扁担山布依族解放前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调查资料》,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民族研究所编印本1964年,第4页。该资料收集后来汇编在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中,见贵州省编辑组:《布依族社会历史调查》,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6年。
    ②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贵州省望谟县桑朗亭目历史、安龙县龙山布依族解放前社会经济、镇宁县扁担山布依族解放前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调查资料》,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民族研究所编印本1964年,第4页。
    ③ 《岑氏宗友图册》,转引自雷广正:《黔西南亭目领主制度》,《贵州民族研究》1982年第4期。
    ④ 王毓铨:《明代的军屯》,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6页。
    ① 据雷广正解释:亭目的官署衙门,一般是位于居高临下的半山间或岩壁之上,桑郎王氏亭目官署位于桑郎河岸的半山间,号称五大进间衙门。第一进间是头门,总内把事、签役房;第二进间是仪门,监狱、士兵房;第三进间是大堂,亭目审案的公堂;第四进间是花厅,亭目会客厅;第五进间是卧房,亭目家人的卧室。每一进间相隔处为天井院坝,两边陈设有石块砌成的鱼池,还有假山花木陪衬。参见雷广正:《黔西南亭目领主制度》,《贵州民族研究》1982年第4期。
    ②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贵州省望谟县桑朗亭目历史、安龙县龙山布依族解放前社会经济、镇宁县扁担山布依族解放前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调查资料》,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民族研究所编印本1964年,第6页。该调查资料详细解释了师爷、老总头、把事、士兵等阶层的含义,因内容较多,在此不一一列出。
    ③ 总计数据结合了《黔南识略》关于各州县的文字描述,各甲亭归诸姓氏管辖则参考了贵州省编辑组:《布依族社会历史调查》,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49页。
    ④ 贵州省编辑组:《布依族社会历史调查》,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41页。
    ①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贵州省望谟县桑朗亭目历史、安龙县龙山布依族解放前社会经济、镇宁县扁担山布依族解放前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调查资料》,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民族研究所编印本1964年,第3页。
    ① 乾隆《南笼府志》卷2,《地理》,乾隆二十九年稿本,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5年。亦可见《黔南职方纪略》,其原文为:“此苗民在昔为土目之佃人,亦即土兵也。往时分地而耕,纳租于主者是为公田;其余众苗通力合作,土目按亩收利者则属私田。”(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2,《兴义府》,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89页。
    ② 咸丰《兴义府志》卷9,《地理志·屯寨》,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③ 贵州省编辑组:《布依族社会历史调查》,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34页。
    ④ 乾隆《南笼府志》卷2,《地理志》,乾隆二十九年稿本,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5年。
    ① 咸丰《兴义府志》卷25,《赋役志·户口》,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② 咸丰《兴义府志》卷9,《地理志·屯寨》,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③ (清)蓝鼎元:《论边省苗蛮事宜书》,(清)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86,《兵政十七·蛮防上》,光绪十七年刻本。
    ④ 民国《册亨县乡土志略》第9章,《风俗·土司遗制》,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⑤ 刘示指的是当时罗斛清军府负责人刘忠泽为名出的告示。
    ⑥ 大场指的是征收市场内商贩和农民的捐税。
    ⑦ 转引自莫健:《桑郎土司》,贵州省布依学会编:《布依学研究》,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
    ⑧ (清)李鸿章等编:《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45,《吏部·土官》,上海: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⑨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1,《贵阳府》,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78页。
    ⑩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贵州省望谟县桑朗亭目历史、安龙县龙山布依族解放前社会经济、镇宁县扁担山布依族解放前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调查资料》,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民族研究所编印本1964年,第8页
    ①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2,《兴义府》,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89页。
    ② 《清朝通典》卷34,《职官十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③ 《清朝文献通考》卷21,《职役考一》,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8年。
    ④ 《清朝文献通考》卷22,《职役考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8年。
    ① (清)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篡》卷30,《户役一》,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88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第21页。
    ② (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卷120,《食货一·户口》,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481页。
    ① (清)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篡》卷30,《户役一》,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88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第28页。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殊批奏折汇编》(第7册)《管云贵总督鄂尔泰奏陈宜重流官职守宜严土司考成以靖边地管见折》(雍正四年八月初六日),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852页。
    ③ 咸丰《兴义府志》卷44,《大事志·纪年》,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① (清)彭鹏:《保甲示》,(清)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74,《兵政五·保甲上》,光绪十七年刻本。
    ② 光绪十三年二月丁丑,《清德宗实录》(四)卷239,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年,第224页。
    ③ 光绪九年六月庚午,《清德宗实录》(三)卷165,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年,第318页。
    ④ 光绪二十三年七月乙卯,《清德宗实录》(六)卷407,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年,第325页。
    ① 道光六年七月癸卯,《清宣宗实录》(二)卷101,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656页。
    ② (清)李鸿章等编:《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8,《户部·户口》,上海: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③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3页。
    ④ 专门以地名为题的重要研究成果有:熊树梅:《中国地名的起源和演变简论》,《辽宁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第4期;徐兆奎,韩光辉:《中国地名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华林甫:《中国地名源流》,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郭锦桴:《汉语地名与多彩文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孙冬虎:《地名史源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褚亚平:《地名学基础教程》(第2版)北京:测绘出版社2009年。
    ⑤ 仅见蓝勇:《西南边疆政区名称教化功能演变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4期。
    ⑥ (明)郭子章:《郡县释名》,《江西郡县释名序》,万历四十二年刻本。
    ① (明)郭子章:《郡县释名》,《贵州郡县释名序》,万历四十二年刻本。
    ① 吴为善:《平仄律、轻重音和汉语节律结构中“弱重位”的确认》,《语言研究》2005年第3期。
    ②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6页。
    ③ 咸丰《兴义府志》卷9,《地理志·屯寨》,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④咸丰《兴义府志》卷42,《风土志·方言》,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⑤ 伍文义:《贵州高原布依语反映的地名极其稻作文化》,《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
    ⑥ 伍文义:《贵州高原布依语反映的地名极其稻作文化》,《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
    ① 咸丰《兴义府志》卷42,《风土志·苗言》,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②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3页。
    ③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6页。
    ① 詹世友:《论教化的三大原理》,《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3期。
    ② 民国《贵州通志》,《舆地志六·建置志沿革六》,民国三十七年贵阳书局铅印本。
    ③ 蓝勇:《西南边疆政区名称教化功能演变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4期。
    ① (明)俞汝楫等:《礼部志稿》卷1,《圣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9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3年,第25-26页。
    ② (明)郭子章:《郡县释名》,《贵州郡县释名序》,万历四十二年刻本。
    ③ 《圣祖仁皇帝圣训》卷6,《圣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第1页。
    ① 乾隆九年五月庚子,《清高宗实录》(三)卷217,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792-793页。
    ② (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卷16,《本纪十六·仁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571页。
    ① 张研:《清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3-188页。
    ② 蓝勇:《西南边疆政区名称教化功能演变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4期。
    ③ 雍正五年十一月戊辰,《清世宗实录》(一)卷63,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968页。
    ④ 杨念群:《“整体”与“区域”关系之惑——关于中国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现状的若干思考》,《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4期。
    ① (清)严如煜:《苗防备览》卷21,《艺文志下·戒苗条约》,道光二十二年重刻本。
    ② 乾隆三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已酉,御史纪复亨奏贵州苗民签派官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帝起居注》(第二十八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9页。
    ③ 《审讯杨国安等笔录》乾隆六十年闰二月初六日,《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汇编》(中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第281页。
    ④ 《张广泗奏苗疆善后事宜折》乾隆元年十一月二十日,《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上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第225页。
    ⑤ 《张广泗奏苗疆善后事宜折》乾隆元年十一月二十日,《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上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第225-228页。
    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农民战争史资料选编》(第3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61页。
    ⑦ 《谕张广泗苗疆善后事宜应详细筹划》乾隆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上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第230页。
    ① 《允禄等奏详议苗疆善后事宜折》乾隆二年三月十一日,《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上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第234页。
    ② 《邹一桂奏苗民被欺积怨折》乾隆元年十二月十五日,《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上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第229页。
    ③ (清)鄂辉等撰:《钦定平苗纪略》卷30,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编四库未收书辑刊(4辑,第14册),北京:北京出版社影印本2000年,第487-488页。
    ④ 乾隆六十年二月丙辰,《清高宗实录》(十九)卷1470,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629-630页。
    ① 《谕内阁著福康安将为首侵占苗第客民从重惩办》乾隆六十年二月初五日,《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中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第168页。
    ② 道光六年六月庚辰,《清宣宗实录》(二)卷99,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624-625页。
    ① 《军机处档》,转引自钟千琪:《清朝苗疆例之研究》,台北:东吴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92页。
    ② 道光十八年“贺长龄复奏汉奸盘剥苗民疏”,(民国)《大定县志》卷20,《艺文志·文》,大方县志办铅印本(内部刊本)1985年。
    ① 同治《户部则例》卷4,《户口》,同治十三年校刊本。
    ② (清)严如煜:《苗防备览》卷13,《屯防》,道光二十二年重刻本。
    ① (清)严如煜:《苗防备览》卷21,《艺文志下》,道光二十二年重刻本。
    ② (清)严如煜:《苗防备览》卷22,《杂识》,道光二十二年重刻本。
    ③ (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488页。
    ④ 道光七年九月庚申,《清宣宗实录》(二)卷126,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1101页。
    ⑤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戊午,《清宣宗实录》(五)卷316,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934-935页。
    ⑥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戊午,《清宣宗实录》(五)卷316,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935页。
    ⑦ (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29,《普安直隶厅》,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0 页。
    ①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2,《兴义府》,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92页。
    ② 糜奇瑜:体察苗疆情形见(现)将应办事宜酌立条款疏,民国《贵州通志》卷9,《土民志》,民国三十七年铅印本。(清)罗文彬、王秉恩编纂《平黔纪略》卷19,贵州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点校,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41-543页。
    ① (清)贺长龄:复奏汉奸盘剥苗民疏,民国《大定县志》卷20,《艺文志·文》,大方县志办铅印本(内部刊本)1985年。
    ② 《兵燹记略》,天柱县志办:《天柱县旧志汇编》内部刊印本1988年,第325页。
    ③ 道光六年九月丙午,《清宣宗实录》(二)卷106,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760-761页。
    ① 民国《兴义县志》第4章,《人民·宗族》,民国三十七年未刊稿,贵州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② 民国《兴义县志》第4章,《人民·宗族》,民国三十七年未刊稿,贵州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③ 民国《兴义县志》第11章,《社会·语言》,民国三十七年未刊稿,贵州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④ 周日佐:《黄氏族谱序》,民国《兴义县志》第4章,《人民·宗族》,民国三十七年未刊稿,贵州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① 咸丰《兴义府志》卷42,《风土志·苗语》,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② 民国《续修安顺府志》卷20,《杂志》,民国三十年稿本。
    ① 郭忠华:《动态匹配·多元认同·双向建构——再论公民身份与国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② 顺治六年四月壬子,《清世祖实录》卷44,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348页。
    ③ (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卷120,《志九十五·食货一》,第3841页。
    ④ (清)李鸿章等编:《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58,《户部·户口》,上海: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⑤ (清)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篡》卷30,《户役一》,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88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第22页。也可参阅(清)李鸿章等编:《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58,《户部·户口》,上海: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⑥ 嘉庆十九年十月辛巳,《清仁宗实录》(四)卷298,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1101页。
    ① 道光六年九月丙午,《清宣宗实录》(二)卷106,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761页。
    ② (清)李鸿章等编:《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58,《户部·户口》,上海: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③ (清)李鸿章等编:《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58,《户部·户口》,上海: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④ 咸丰《兴义府志》卷25,《赋役志·户口》,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⑤ 道光二十六年四月乙巳,《清宣宗实录》(七)卷428,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370页。
    ① 衷海燕:《士绅、乡绅与地方精英——关于精英群体研究的回顾》,《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② 英文文献可参阅R.Keith Schoppa, "Power, Legitimacy, and Symbol:Local Elites and the Jute Creek Embankment Case,"in Joseph W. Esherick and Backus Rankins(eds.),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p.140-161;中文文献可参阅李猛:《从“士绅”到“地方精英”》,《中国书评》1995年第5期。关于地方精英的研究,萧邦齐用力最著,详细的体现在其另一本书中,Chinese elites and political change: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③ Joseph W. Esherick and Backus Rankins(eds.),"Introduction,"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 p.11.
    ① 贵州大学历史系供稿、省政协文史办公室编:《贵州军阀刘显世发家史》,《贵州文史资料》(第三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86页。
    ② 民国《兴义县志》第1章,《历史》,民国三十七年稿本,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③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708页。
    ④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2,《兴义府》,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89页。
    ⑤ 贵州大学历史系供稿、省政协文史办公室编:《贵州军阀刘显世发家史》,《贵州文史资料》(第三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87页。
    ① 贵州大学历史系供稿、省政协文史办公室编:《贵州军阀刘显世发家史》,《贵州文史资料》(第三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87页。
    ① 民国《兴义县志》第12章,《人物·忠义》,民国三十七年稿本,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② 民国《兴义县志》第12章,《人物·忠义》,民国三十七年稿本,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③ 民国《兴义县志》第12章,《人物·乡贤》,民国三十七年稿本,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④ 民国《兴义县志》第12章,《人物·良将》,民国三十七年稿本,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⑤ 《节录振威将军刘铭之墓志铭》,民国《兴义县志》第12章,《人物·忠义》,民国三十七年稿本,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① 民国《兴义县志》第12章,《人物·宦绩》,民国三十七年稿本,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① 民国《兴义县志》第12章,《人物·宦绩》,民国三十七年稿本,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② 民国《兴义县志》第12章,《人物·善行》,民国三十七年稿本,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③ 民国《兴义县志》第12章,《人物·宦绩》,民国三十七年稿本,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④ 民国《兴义县志》第12章,《人物·宦绩》,民国三十七年稿本,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① (清)罗文彬、王秉恩:《平黔纪略》,贵州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37页。
    ① 道光十八年“贺长龄复奏汉奸盘剥苗民疏”,民国《大定县志》卷20,《艺文志·文》,大方县志办铅印本(内部刊行)1985年。
    ② 参阅袁轶峰:《二十年来清代苗民起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① (民国)凌惕安编著:《咸同贵州军事史》第92章,《结论》,上海:中华书局仿宋本民国二十一年,第1257页。
    ② (民国)凌惕安编著:《咸同贵州军事史》第80章,《普安回变之役》,上海:中华书局仿宋本民国二十一年,第1119-1120页。亦可参见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十五》,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③ 贵州省安龙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安龙县志》卷5,《民族》,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72页。
    ④ “十一月普安厅回匪张淩翔作乱”,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十五》,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⑤ “十一月普安厅回匪张淩翔作乱”,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十五》,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⑥ “十一月普安厅回匪张淩翔作乱”,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十五》,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① 在统计杀死高氏家族人数上存在较大差距,民国《贵州通志》和《咸同贵州军事史》记载为200余人;而《安龙县志》记载:“杀死举人高发扬、拔贡高发祥及高氏家族300余人,并纵火烧毁高家房屋”。贵州省安龙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安龙县志》卷1,《大事记》,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7页。
    ② “回贼薄普安厅城,兴义府知府胡霖澍遁,普安县城围旋解”,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十五》,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③ “回贼薄普安厅城,兴义府知府胡霖澍遁,普安县城围旋解”,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十五》,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④ 保健行:《咸同年间贵州回民的反清斗争》,《贵州文史丛刊》1981年第1期;做过类似研究的还有雷广正、李知仁:《咸同年间黔西南白旗大起义》,《历史教学》1981年第8期。两篇文章都是从大事记的形式讲述了咸同回乱的前因后果,着重于对回民起义的正面反应。
    ⑤ “何占标、钱壎会剿大坡铺贼,平之”,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十六》,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⑥ “兴义五属皆陷贼”,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十七》,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① “林自清戕害署普安厅同知陈世镇”,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十二》,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② “何占标、钱壎会剿大坡铺贼,平之”,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十六》,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③ “二月撤遣黔勇”,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十八》,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④ “林自清戕害署普安厅同知陈世镇”,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十二》,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⑤ (清)罗文彬、王秉恩:《平黔纪略》,贵州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平黔纪略》,第337页。亦可见《马仲黑夷陷兴义县城,旋弃去,团首刘官礼集团复入城》,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十一》,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① “严禁跋扈不法各团首”,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十三》,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② 张研:《清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55页。
    ③ “总督张亮基奏请仿行坚壁清野法”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十五》,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④ “严禁跋扈不法各团首”,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十三》,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⑤ “严禁跋扈不法各团首”,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十三》,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⑥ “严禁跋扈不法各团首”,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十三》,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⑦ “严禁跋扈不法各团首”,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十三》,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⑧ 瞿同祖就“治安”方面阐述了保甲制度是没有多少效率的。参阅瞿同祖著、范忠信、晏锋译:《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50-257页。
    ① 瞿同祖著、范忠信、晏锋译:《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54页。
    ② 咸同回乱,以白旗为标志,故以“白”指起义军,“红”指清政府军。
    ③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编:《黔西南布依族清代乡规民约碑文选》,册亨县印刷厂铅印本1986年,第87-90页。
    ①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编:《黔西南布依族清代乡规民约碑文选》,册亨县印刷厂铅印本1986年,第95-97页。
    ①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编:《黔西南布依族清代乡规民约碑文选》,册亨县印刷厂铅印本1986年,第98-99页。
    ②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编:《黔西南布依族清代乡规民约碑文选》,册亨县印刷厂铅印本1986年,第101-102页。
    ① “贞丰瓮安饥人相食”,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十六》,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② 贵州省安龙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安龙县志》卷5,《民族》,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72页。
    ③ 民国《册亨县乡土志略》第2章,《人口·种族》,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④ “十二月檄办上游镇抚事宜,周康禄遣新城降回各回原籍”,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十八》,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⑤ (美)孔飞力著、谢亮生等译:《中华帝国末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军国主义化和社会结构1796-1864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66页。
    ① (民国)凌惕安编著:《咸同军事史》第15章,《兵制之变迁》,上海:中华书局仿宋本民国二十一年,第204-205页。
    ② 贵州省安龙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安龙县志》卷21,《军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96页。
    ③ (清)罗文彬、王秉恩:《平黔纪略》,贵州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54页。
    ④ (民国)凌惕安编著:《咸同军事史》第15章,《兵制之变迁》,上海:中华书局仿宋本民国二十一年,第208页。
    ① (民国)凌惕安编著:《咸同军事史》第15章,《兵制之变迁》,上海:中华书局仿宋本民国二十一年,第207页。
    ② 贵州省安龙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安龙县志》卷21,《军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06页。
    ③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2,《兴义府》,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92页。
    ④ 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7-21页。
    ① (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27,《兴义府·兴义县》,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26页。
    ② 白寿彝编:《回民起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四种),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348-349页。亦可见“刘统之先生年谱”,(民国)凌惕安编著:《咸同军事史》第80章,《普安回变之役》,上海:中华书局仿宋本民国二十一年,第1177页。
    ③ 白寿彝编:《回民起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四种),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347页。亦可见“刘官礼下五屯忠义祠”,(民国)凌惕安编著:《咸同军事史》第80章,《普安回变之役》,上海:中华书局仿宋本民国二十一年,第1174页。
    ④ (民国)凌惕安编著:《咸同军事史》第9章,《军事期间人民自卫团体之组成》,上海:中华书局仿宋本民国二十一年,第167页。
    ① (民国)凌惕安编著:《咸同军事史》第80章,《普安回变之役》,上海:中华书局仿宋本民国二十一年,第 1174-1176页。亦可见白寿彝编:《回民起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四种),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347-348页。
    ① 贵州大学历史系供稿、省政协文史办公室整理:《贵州军阀刘显世发家史》,《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89页。
    ② (民国)凌惕安编著:《咸同军事史》第80章,《普安回变之役》,上海:中华书局仿宋本民国二十一年,第1180页。
    ③ 吴雪俦、胡刚:《贵州辛亥革命散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辑:《云南贵州辛亥革命资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197页。
    ① (清)罗文彬、王秉恩:《平黔纪略》,贵州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37页。亦可见“马仲黑夷陷兴义县城,旋弃去,团首刘官礼集团复入城”,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31》,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② 吴雪俦、胡刚:《贵州辛亥革命散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辑:《云南贵州辛亥革命资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196页。
    ③ (清)罗文彬、王秉恩:《平黔纪略》,贵州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69页。
    ④ (清)罗文彬、王秉恩:《平黔纪略》,贵州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72页。
    ① 蒋叔阳:《邑人刘统之先生事略》,转引自冯祖贻:《兴义刘氏家族与近代贵州政治》,《贵州文史丛刊》1984年第4期。
    ② 贵州省安龙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安龙县志》卷27,《人物》,贵阳:贵州1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786页。
    ③ 贵州省安龙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安龙县志》卷27,《人物》,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786页。
    ④ (民国)凌惕安编著:《咸同军事史》第72章,《袁绍先之役》,上海:中华书局仿宋本民国二十一年,第703页。
    ⑤ (民国)凌惕安编著:《咸同军事史》第72章,《袁绍先之役》,上海:中华书局仿宋本民国二十一年,第704页。
    ⑥ 《袁廷泰父子二三事》,转引自龙尚学、陈翰辉、房健:《袁祖铭家族百年史》,《贵州文史丛刊》1982年第1期。
    ⑦ 贵州省安龙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安龙县志》卷27,《人物》,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786页。亦可见龙尚学、陈翰辉、房健:《袁祖铭家族百年史》,《贵州文史丛刊》1982年第1期。
    ① 吴雪俦、胡刚:《贵州辛亥革命散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辑:《云南贵州辛亥革命资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197页。
    ② (清)罗文彬、王秉恩:《平黔纪略》,贵州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46页。
    ③ (清)罗文彬、王秉恩:《平黔纪略》,贵州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83页。
    ④ 《咸同军事史》第15章,《兵制之变迁》,上海:中华书局仿宋本民国二十一年,第206页。
    ⑤ 贵州大学历史系供稿、省政协文史办公室编:《贵州军阀刘显世发家史》,《贵州文史资料》(第三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93页。
    ⑥ 《刘公事略册》,《贵州政报》第八号(1919年),转引自冯祖贻:《兴义刘氏家族与近代贵州政治》,《贵州文史丛刊》1984年第4期。
    ① 黔西南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兴义刘、王、何三大家族》,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6--7页。
    ② 黔西南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兴义刘、王、何三大家族》,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4页。
    ③ 李德芳:《刘显世》,《贵州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④ 黔西南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兴义刘、王、何三大家族》,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9页。
    ⑤ 民国《兴义县志》第12章,《人物·乡贤》,民国三十七年稿本,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① 莫健、雷永明:《辛亥革命前的贵州社会》,《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7页。
    ② 民国《兴义县志》第12章,《人物·宦绩》,民国三十七年稿本,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③ 冯祖贻:《兴义刘氏家族与近代贵州政治》,《贵州文史丛刊》1984年第4期。
    ① 华南学派,又称为历史人类学派,该学派受弗里德曼、华德英影响,由科大卫、萧凤霞、陈春声、刘志伟等人倡导历史人类学。他们提倡田野调查与文献解读、历时性研究与结构性分析、地方精英研究与基层社会研究的有机结合,力图建立自己的方法体系和学术范畴。2001年2月,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成立,并创办了《历史人类学学刊》。2004年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自此,该学派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中心,2010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一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成立,这一学派计划从西南、洞庭湖周边及珠三角等地区的角度出发,覆盖宗族史、宗教文化史及经济史等主要领域,自下而上地探索从长时段的中国历史。尤其在区域社会史研究中充满活力,成果十分突出,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 刘志伟:《引论:区域史研究的人文主义取向》,姜伯勤:《石濂大仙与澳门禅史》,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② 戴一峰:《区域史研究的困惑:方法论与范畴论》,《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① (民国)于曙峦:《贵州苗族杂谭》,《东方杂志》20卷14号1923年7月,第61页。
    ① 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03页。
    [1](西晋)司马彪撰、(南朝)刘昭注补:《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2](明)俞汝楫:《礼部志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3年。
    [3](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4]《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1987年。
    [5](同治)《钦定户部则例》,同治十三年校刊本。
    [6](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7]《清朝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8年。
    [8](清)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篡》,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88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
    [9](清)李鸿章等编:《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上海: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10](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8帙),杭州:杭州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
    [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
    [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殊批奏折》,北京:档案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
    [1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帝起居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清)鄂辉等撰:《钦定平苗纪略》,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编四库未收书辑刊(4辑,第14册),北京:北京出版社影印本2000年。
    [15](清)黄恩彤:《大清律例按语》,海山仙馆刊本道光二十七年。
    [16](清)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光绪十七年刻本。
    [1]嘉靖《思南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2年。
    [2]宣统《贵州地理志》,宣统二年油印本,贵州省图书馆复制油印本1966年。
    [3]咸丰《兴义府志》,咸丰四年刻本,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
    [4](清)爱必达:《黔南识略》,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5](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杜文铎等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6]乾隆《南笼府志》,乾隆二十九年稿本。
    [7]乾隆《贵州通志》,乾隆六年刻,嘉庆修补本。
    [8]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贵州省图书馆影印本(时间不详)。
    [9]嘉靖《贵州通志》,嘉靖三十四年刻本。
    [10]民国《贵州通志》,贵阳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十七年。
    [11]乾隆《镇远府志》,贵州省图书馆复制本1965年。
    [12]光绪《续修正安州志》,光绪三年刊本。
    [13]民国《施秉县志》,贵州省图书馆复制本1965年。
    [14]民国《桐梓县志》,民国十九年刊本。
    [15]天柱县志办编:《天柱县旧志汇编》(内部刊印本)1988年。
    [16]民国《兴义县志》,民国三十七年稿本,贵州图书馆复制油印本1966年。
    [17]民国《贵定县志稿》,民国八年钞本,贵州图书馆油印本1964年。
    [18]民国《册亨县乡土志略》,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19]民国《兴仁县志》,民国二十三年稿本,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5年。
    [20]民国《兴仁县补志》,民国三十二年未刊稿,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1966年。
    [21]民国《续修安顺府志》,民国三十年稿本。
    [22]民国《大定县志》,大方县志办铅印本(内部刊本)1985年。
    [23]贵州省安龙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安龙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24]《贵州通史》编委会:《清代的贵州》,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
    [1]《孟子注疏·公孙丑章句上》,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柴剑虹、李肇翔主编:《中国古典名著百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年。
    [3](北宋)司马光撰、邓广铭、张希清点校:《涑水记闻》,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4](南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周去非撰《岭外代答》,北京:中华书局年1999年。
    [5](明)王士性:《黔志》,(民国)任可澄等辑:《黔南丛书》(第2集第2册),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6](明)王守仁著、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7](明)郭子章:《黔记》,万历三十六年刻本。
    [8](明)郭子章:《郡县释名》,万历四十二年刻本。
    [9](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0](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道光二年刻本。
    [11](清)严如熤:《三省山内风土杂识》,陕西通志馆印本民国二十五年。
    [12](清)严如熤:《苗防备览》,道光二十二年重刻本。
    [13](清)田雯:《黔书》,(民国)任可澄等辑:黔南丛书(第2集第4册),贵阳:贵阳文通书局1936年。
    [14](清)李宗防:《黔记》,道光十四年刻本。
    [15](清)赵翼:《檐曝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6](清)陈鼎:《黔游记》,(民国)任可澄等辑:《黔南丛书》(第2集第2册),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清)罗文彬、王秉恩编纂:《平黔纪略》,贵州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18](清)魏源:《圣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9](清)陈鼎:《黔游记》,(民国)任可澄等辑:《黔南丛书》(第2集第2册),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20](民国)凌惕安编著:《咸同贵州军事史》,上海: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民国21年。
    [1]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六卷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2]孙秋云:《核心与边缘:18世纪汉苗文明的传播与碰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3]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4]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5]叶显恩:《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6]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7]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8](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9](美)孔飞力著、谢亮生等译:《中华帝国末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军国主义化和社会结构1796—-1864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0](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11](美)肖邦齐著、姜良芹、全先梅译:《九个世纪的悲歌——湘湖地区社会变迁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2](美)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美)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8年。
    [14](美)裴宜理著、池子华、刘平译:《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15](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16](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17](英)科大卫著、卜永坚译:《皇帝与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18](美)李中清著、林文勋、秦树才译:《中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经济》,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19](日)山田贤著、曲建文译:《移民的秩序——清代四川地域社会史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20]张仲礼著、李荣昌译:《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21]瞿同祖著、范忠信、晏锋译:《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22]刘俊文主编,高明士、邱添生、夏日新等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论著选译》(第2卷专论),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23]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24]杨念群、黄兴涛、毛丹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上下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5]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26]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27]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8]郑振满:《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29]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30]刘平:《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31]郑锐达:《移民、户籍与宗族:清代至民国期间将向袁州府地区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32]贺喜:《亦神亦祖:粤西南信仰构建的社会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33]刘正刚:《东渡西进——清代闽粤移民台湾与四川的比较研究》,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
    [34]费孝通著、赵旭东译:《中国绅士》,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35]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36]张研、牛贯杰:《19世纪中期中国双重统治格局的演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37]张研:《清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38]杨正泰:《明代驿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9]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40]萧正洪:《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41]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42]许倬云:《求古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43]王毓铨:《明代的军屯》,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44]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45]华林甫:《中国地名源流》,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46]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1]陈孔立:《有关移民与移民社会的理论问题》,《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2]蒋德学:《试论清代贵州的移民》,《人口研究》1983年第5期。
    [3]古永继:《元明清时贵州地区的外来移民》,《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4]杨鸿雁:《略论清朝对客民的法律调控措施》,《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5]杨念群:《“在地化”研究的得失与中国社会史发展的前景》,《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6]杨念群:《“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7]杨念群:《“整体”与“区域”关系之惑——关于中国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现状的若干思考》,《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4期。
    [8]万芳珍:《清前期江西棚民的入籍及土客籍的融合和矛盾》,《江西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
    [9]刘秀生:《清代闽浙赣皖的棚民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10]叶显恩:《谈社会经济史的区域性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
    [11]刘志伟、陈春声:《梁方仲先生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2]庄英章:《人类学与台湾区域发展史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13]常建华:《日本八十年代以来的明清地域社会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
    [14]叶军:《日本“中国明清史研究”新特点:地域社会论与年鉴学派》,《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5]高寿仙:《关于日本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学术回顾——以理论模式和问题意识嬗变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
    [16]栾成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史研究——以宋至清中期为中心》,《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1期。
    [17]胡成:《我们的中国史研究如何走向世界?——以台湾地区及日本的中国史研究为镜鉴的思考》,《史林》2011年第5期。
    [18]王晓秋:《1990年以来以日文发表的清史研究成果综述》,《清史译丛》第1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9]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20]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21]赵世瑜:《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
    [22]陈春声:《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的神庙系统为例》,《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
    [23]陈春声:《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的创制——潮州民间神信仰的象征与历史意义》,《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
    [24]行龙:《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山西明清社会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
    [25]行龙:《从“治水社会”到“水利社会”》,《读书》2005年第8期。
    [26]钱杭:《共同体理论视野下的湘湖水利集团——简论“库域型”水利社会》,《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27]袁轶峰:《文化与环境:清至民国时期黔西北农业生计模式》,《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28]袁轶峰:《清中期贵州的人口压力及相关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
    [29]袁轶峰:《二十年来清代苗民起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贵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30]袁轶峰:《清代贵州的客民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7期。
    [31]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与赣南山区的开发》,《中国农史》1985年第4期。
    [32]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与赣北山区的开发》,《中国农史》1986年第2期。
    [33]杨永福:《论元明清时期滇川黔桂毗邻地区的移民》,《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
    [34]张芳:《清代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中国农史》1998年第2期。
    [35]周邦君:《清代四川土地开发与环境变迁——以水土流失问题为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6]刘白杨:《棚民的土地利用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明清江西为考察中心》,《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37]孟晋:《清代陕西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史学月刊》2002年第10期。
    [38]李晓方:《明清时期闽粤客家的倒迁与赣南生态环境的变迁述论》,《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39]陈瑞:《清代中期徽州山区生态环境恶化状况研究——以棚民营山活动为中心》,《安徽史学》2003年第6期。
    [40]佳宏伟:《清代陕南生态环境变迁的成因探析》,《清史研究》2005年第1期。
    [41]赵赞:《强势与话语:清代棚民历史地位之反思》,《中国农史》2007年第3期。
    [42]池子华:《流民的文化现象——以清代淮北地区为例》,《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43]张力仁:《人类空间选择行为与环境关系个案研究——以清代陕南秦巴山地为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2期。
    [44]葛庆华:《太平天国战后皖南地区的移民活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2期。
    [45]刘敏:《论清代棚民的户籍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1期。
    [46]黄志繁:《国家认同与土客冲突:明清时期赣南的族群关系》,《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47]黄志繁:《土客冲突、商镇发展与民俗创造——江西上犹营前圩的个案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48]黄志繁:《地域社会变革与租佃关系——以16—18世纪赣南山区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49]谢宏维:《清代徽州棚民问题及应对机制》,《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
    [50]谢宏维:《清代徽州外来棚民与地方社会的反应》,《历史档案》2003年第2期。
    [51]谢宏维、张研:《清中期至民国时期万载的土客冲突与国家应对》,《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52]王炎:《“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与清政府的行政调控》,《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6期。
    [53]梁洪生:《从“异民”到“怀远”——以“怀远文献”为重心考察雍正二年宁州移民要求入籍和土著罢考事件》,《历史人类学学刊》2003年第1卷第1期。
    [54]邵鸿:《利益与秩序:嘉庆二十四年湖南省湘潭县的土客仇杀事件》,《历史人类学学刊》2003年第1卷第1期。
    [55]张晓虹:《清代移民与陕西汉水流域民间风俗的嬗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3期。
    [56]王东杰:《“乡神”的建构与重构:方志所见清代四川地区移民会馆崇祀中的地域认同》,《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
    [57]章毅:《清代中前期浙南移民的国家化与本地化——以石仓祠庙为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58]饶伟新:《清代赣南客民的联宗谱及其意义初探》,《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59]饶伟新:《区域社会史视野下的“客家”称谓由来考论——以清代以来赣南的“客佃“客籍”与“客家”为例》,《民族研究》2005年第6期。
    [60]张福运:《地权冲突与秩序重建——清代“湖团”案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61]柳岳武:《清末民初江南地区主客冲突与融合——以江苏句容县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史林》2012年第2期。
    [62]梁勇:《“麻城孝感乡”:一个祖源地记忆的历史解读》,《学术月刊》2009年第3期。
    [63]梁勇:《清代四川客长制研究》,《史学月刊》2007年第3期。
    [64]梁勇:《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移民史》,《读书》2011年第3期。
    [65]冀满红:《民众迁徙、家园符号与地方认同——以洪洞大槐树和南雄珠玑巷移民为中心的探讨》,《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2期。
    [66]陈亚平:《清代巴县的乡保客长与地方秩序——以巴县档案史料为中心的考察》,《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67]刘正刚:《清代四川的广东移民会馆》,《清史研究》1991年第4期。
    [68]吴琦:《社会史研究中的区域失衡现象》,《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69]冯贤亮:《清代浙江湖州府的客民与地方社会》,《史林》2004年第2期。
    [70]冯贤亮:《疆界错壤:清代“苏南”地方的行政地理及其整合》,《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71]雷广正:《黔西南亭目领主制度》,《贵州民族研究》1982年4期。
    [72]胡积德:《清代盘江流域布依族地区改土归流与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的转化》,《贵州民族研究》1982年第3期。
    [73]安和平、金小麒:《南、北盘江流域(贵州部分)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退化研究》,《贵州林业科技》1997年第3期。
    [74]周琼:《清代云南澜沧江、元江、南盘江流域瘴气分布区初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2期。
    [75]冯翔:《关于宋代至明代南方的瘴病及其历史的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2期。
    [76]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地理学报》1993年第4期。
    [77]梅莉、晏昌贵、龚胜生:《明清时期中国瘴病分布与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2期。
    [78]古永继:《元明清时贵州地区的外来移民》,《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79]郭松义、桑士光:《清代的贵州古州屯田》,《清史研究》1991年第1期。
    [80]蓝勇:《明清时期云贵地区汉族移民的时间和地理特征》,《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81]蓝勇:《西南边疆政区名称教化功能演变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4期。
    [82]万挨一:《清嘉庆初贵州的一次“移民”佚史》,《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第4期。
    [83]杨斌:《清代前期贵州人口资料辨析》,《中国人口科学》1996年第4期。
    [84]王美英:《清代的赌博述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3期。
    [85]王卫平:《清代吴地赌风述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86]哈恩忠:《略论雍正年间清政府对贵州贩卖人口的整饬——以鄂尔泰打击川贩为中心》,《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2期。
    [87]张中奎:《论清代前期贵州苗疆人口贩卖屡禁不止的原因》,《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88]鲁西奇:《内地的边缘:传统中国内部的“化外之区”》,《学术月刊》2010年第5期
    [89]吴滔:《“插花地”的命运: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10年第3期。
    [90]贺喜:《编户齐民与身份认同——明前期海南里甲制度的推行与地方社会之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91]余宏模:《试论清代雍正时期贵州的改土归流》,《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92]王毓铨:《汉代“亭”与“乡”“里”不同性质不同行政系统说》,《历史研究》1954年第2期。
    [93]熊树梅:《中国地名的起源和演变简论》,《辽宁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第4期。
    [94]吴为善:《平仄律、轻重音和汉语节律结构中“弱重位”的确认》,《语言研究》2005年第3期。
    [95]伍文义:《贵州高原布依语反映的地名极其稻作文化》,《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
    [96]詹世友:《论教化的三大原理》,《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3期。
    [97]冯祖贻:《兴义刘氏家族与近代贵州政治》,《贵州文史丛刊》1984年第4期。
    [98]龙尚学、陈翰辉、房健:《袁祖铭家族百年史》,《贵州文史丛刊》1982年第1期。
    [99]李德芳:《刘显世》,《贵州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100]赵世瑜:《我是什么人我是哪里人》,《读书》1999年7期。
    [101]李猛:《从“士绅”到“地方精英”》,《中国书评》1995年第5期。
    [102](美)萧凤霞、刘志伟:《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103](美)萧凤霞:《传统的循环再生——小榄菊花会的文化、历史与政治经济》,《历史人类学学刊》第1卷第1期。
    [104](美)赵冈:《清代的垦殖政策与棚民活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3期。
    [105](日)森正夫:《日本80年代以来明清史研究的新潮流(要旨)》,《史学集刊》1993年第4期。
    [106](日)菊池秀明:《太平天国前夜的广西社会变动——以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档案史料为中心》,《清史研究》2008年第4期。
    [107](日)武内房司:《清代布依族吸收它族文化的过程与民族认同意识》,《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
    [108](韩)朴基水:《清中期广西的客民及土客械斗》,《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
    [1]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
    [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
    [3]贵州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社会形态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
    [4]中国民族学研究会编:《民族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贵州省档案馆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
    [6]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7]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8]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编:《黔西南布依族清代乡规民约碑文选》,册亨县印刷厂铅印本1986年。
    [9]贵州省编辑组:《布依族社会历史调查》,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6年。
    [10]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贵州省望谟县桑朗亭目历史、安龙县龙山布依族解放前社会经济、镇宁县扁担山布依族解放前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调查资料》,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民族研究所编印本1964年。
    [11]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编纂委员会编:《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志·文物志》,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年。
    [12]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志编纂委员会:《黔西南州志·政权政协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
    [13]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农民战争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14]白寿彝编:《回民起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四种),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
    [15]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辑:《云南贵州辛亥革命资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
    [16]程贤敏:《<清圣训>西南民族史料》,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
    [17]佚名:《<东方杂志>贵州资料辑录》(九),《贵州档案》2004年第4期。
    [18]黔西南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兴义刘、王、何三大家族》,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
    [19]《安龙文史资料选辑》(内部刊行)1984年。
    [20]《贵州文史资料选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
    [21]《贵州文史资料》,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
    [22]广西岑氏族谱编纂理事会编:《广西岑氏族谱》(内部刊行)1997年。
    [23]哈恩忠编选:《雍正年间整饬贵州川贩史料》,《历史档案》2009年第4期。
    [1]Roman H. Myers &Barbara N. Sands, The Spatial Approach to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Aug,1986.
    [2]Hilary J. Beattie, Land and Lineage in China:A Study of T'ung-ch'eng County, Anhwei, in the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3]R. Keith Schoppa, Chinese Elites and Political Change: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4]Helen Siu, Recycling Tradition:Culture, History,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Chrysanthemum Festivals of South China,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vol.32, No.4,1990.
    [5]David Faure & Helen Siu, Down to Earth:The Territorial Bond in South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6]Ping-ti Ho,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1368-1911,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2.
    [7]Kung-chuan Hsiao, 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ashington University Press,1960.
    [8]Herberle.R, The Causes of Rural-Urban Migration:A Survey of German Theor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38.
    [9]R.Keith Schoppa, "Power, Legitimacy, and Symbol:Local Elites and the Jute Creek Embankment Case," in Joseph W. Esherick and Backus Rankins (eds.),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
    [10]R.Keith Schoppa, Chinese elites and political change: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11]岸本美绪:《明清交替の江南社会:17世纪中国の秩序问题》,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
    [1]钟千琪:《清朝苗疆例之研究》,台北:东吴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2]王鸣明:《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3]梁勇:《移民、国家与地方权势——以巴县客长制为中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4]罗正副:《调适与演进: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以布依族为个案的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5]陈启钟:《清代闽北的客民与地方社会》,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6]杨斌:《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研究》,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