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西迁背景下的锡伯族戏曲“汗都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是对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的锡伯族群民间戏曲艺术汗都春所进行的专题研究。论文的写作是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已有研究成果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本人较为深入的田野工作,对汗都春艺术及相关文化背景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采录基础上完成的。论文从历史学、音乐学、戏剧戏曲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等角度,力求对汗都春作出历史的梳理、艺术的分析和文化的解释。
     论文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是:锡伯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民俗概说;汗都春的历史与现状梳理;平调与越调艺术特征研究;汗都春与新疆小曲子的对比分析;对汗都春现象的文化解释;有关锡伯族群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保护建议。
     论文所呈现的创造性成果和新的学术见解主要包括:对汗都春的来源及各种称谓作了较为清晰的描述,首次找出汗都春(handucun)一词的源头并对其涵义作出注解:通过实证,明确了汗都春之平调声腔源于我国西北地区移居新疆的汉、回艺人传入的曲艺和戏曲艺术,纠正了同时存在的平调“源于东北”之观点;较为详尽地描述了锡伯族群各个社区汗都春(平调和越调)传承的历史与现状,采录到了现有的曲牌和部分剧目,收集到了不少珍贵的历史音响和60余部剧本;首次将汗都春与同源剧种新疆小曲子作了全面比较,强调了汗都春作为新疆曲子剧的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分支的基本标志和特殊的历史与文化意义;笔者根据所获历史音响及本人所采访的录音,为汗都春90个曲牌中的84个作了重新记谱,自认为是比较客观和准确的;在论文的重点研究部分即第五章“汗都春现象的文化解释”中,通过对锡伯族历史上在与蒙古族、满族、俄罗斯民族、汉族等强势民族以及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周边民族的文化碰撞中所持有的多重文化认同,以及西迁新疆后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族群意识和文化自觉的观察和剖析,指出了汗都春现象背后的文化机理所在,即锡伯族群所具有的“兼容并蓄、不失本我”的文化品格。用锡伯族群这一族性特征来解释汗都春现象的产生,应该是本文所努力作出的学术探索并可望从中提出新的见解。
This thesis is a special study on Handucun, traditional opera of Sibe ethnic community of Chabuchaer, Yili Zhou, Vygur Autonomous Region of Xinjiang. The thesis is based on research of abundant reading of materials and papers and of lots of self research and recording. It tries to comb the history, analyze and explain the artistic cultural quality of Handucun from the aspects of history, musicology, drama, cultural anthropology, linguistics and folklore.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contents of the thesis is as follows:history,culture and folk-custom of Sibe ethnic community; history and status in quo of Handucun; research of artistic feature of Pingdiao and Yuediao; comparing and analysis of Handucun and Xinjiang Xiaoquzi; explaining of Handucun phenomenon from cultural aspect; and suggestion about the carrying over of Sibe ethnic community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new and creative academic opinions put forward here include:clearly description of the origin and appellation of Handucun and finding of the origin of the name of Handucun and a clear description of it; approving, through demonstration, that Pingdiao of Handucun originated from Quyi and traditional opera of Han and Hui artists, who immigrated to Xinjiang, which corrects the view of Pingdiao is originated from northeast China; description in detail of the history and status quo of Handucun in different district of Sibe ethnic groups; recordings of reserved Qupai and opera and collecting many valuable recordings and more than 60 plays.
     The thesis makes complete comparing Handucun with its same source opera Xinjiang Xiaoquzi and emphasizing the special historic and cultural meaning of Handucun as a separate branch in Xinjiang.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recording and self recording, the writer rewrite the score of 84 of the 90 Qupai of Handucun. In chapter V, the main part of the thesi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of fuse of Sibe with Mongolia, Man, Rusia, Han, ect., and its recognition of ethnic groups, the writer points out the cultural structure of Handucun, that is the quality of all-embracing but not losing its self. Using the ethnic feature of Sibe ethnic community to explain the rising of Handucun phenomenon should be the academic exploring and new direction of research of the writer.
引文
①清朝对该地区的称呼主要沿用汉代以降的“西域”之称,同时也有了“新疆”一名。在朝廷文件中为了避免与云、贵、川域中4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改土归流”而称“新疆”的情况相混淆,也会以“西域新疆”指称该地区。正式定为国内唯一的“新疆”之名并成为一个省足光绪十年(1884)的事情。(见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5,329页)
    ②见葛丰交、锋晖:《锡伯族人口文化素质浅析》,载于永志坚主编《锡伯族研究文集》(第二辑),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9-285页。
    ③佟进军:《新疆锡伯族传统口头文类综述》,载于朝戈金主编《中国西部的文化多样性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02页。
    ①载于《新疆艺术》1987年5期。
    ②分别载于《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4期和2008年3期。
    ③载于《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3期。
    ①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下同。
    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锡伯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③邵兴周等:《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体质特征调查》,《人类学学报》,第3卷(1984年)第4期,第349-362页。
    ①佟加·庆夫主编:《中国锡伯族双语研究》,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②王皎、江帆主编:《锡伯族·辽宁沈阳市新民村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③嘎仙洞里至今还保留着公元443年北魏大武帝拓跋焘遣使所立的用以纪念其鲜卑祖先的石刻祝文,表明鲜卑族早期曾居住在大兴安岭的森林里。“嘎仙”(或“嘎善”)为锡伯语(满语)“故乡”之意。
    ④杜亚雄、佟加·庆夫:《锡伯族音乐史》,载于冯光钰、袁炳昌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一卷),京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556-560页。
    ⑤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7页。
    ①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2页。
    ①“牛录”是清朝八旗组织的基本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乡、镇一级。
    ②吴元丰:《清政府对锡伯族的统治政策》,载于永志坚主编《锡伯族研究文集》第一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32页。
    ①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史志编纂委员会:《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①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92页。
    ①佟加·庆夫、佟林清主编:《锡伯族风情录》,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①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5页。
    ①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锡伯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①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6页。
    ②赵志强、吴元丰:《锡伯族的姓名》,载于吴元丰、赵志强《锡伯族历史探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99页。
    ①转引自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4页。
    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1998年版,第375页。
    ①贺灵主编:《锡伯族百科全书》,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1页。
    ②该部分主要参考了佟加·庆夫、佟林清主编的《锡伯族风情录》(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和贺灵、佟克力的《锡伯族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等文献资料。
    ①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7页。
    ②白友寒:《锡伯族源流史纲》,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93页。
    ①佟加·庆夫、佟林清主编:《锡伯族风情录》,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页。
    ①马大正等:《新疆史鉴》,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②马大正等:《新疆史鉴》,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190页。
    ③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17、651页。
    ①《中国戏曲志·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第534页。
    ②[元]丘处机:《长春真人西游记》([元]李志常辑):载于杨建新主编《古西行记选注》,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6、202页。
    ③《中国戏曲志·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第493页。
    ④《中国戏曲志·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第13页.
    ⑤见吴蔼宸选辑:《历代西域诗抄》,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6-101页。
    ①[清]黄浚(号台州壶道人):《红山碎叶》,道光(1821-1850)年间成书,同治甲子年刊印,第8、11、16、7页。
    ②此处“达板”的位置据吴鸣筝《南北达坂路,条条通伊犁》(载新疆人民出版社《锡伯文化》总第38期第127-130页)一文所述,应是指清代伊犁西南部的冰达坂。
    ①见吴蔼宸选辑:《历代西域诗抄》,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
    ②《中国戏曲志·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第594页。
    ①《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2003年8月版,第14页。
    ②中国曲艺志·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2009年版,第498页。
    ③指1944年秋新疆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三区爆发的反抗军阀盛世才和国民党统治的武装斗争。详见后述。
    ①“锡索满”指锡伯族、索伦(含鄂温克族、达斡尔族)、满族。
    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锡伯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6页。
    ①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锡伯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①平调[下四川]谱例见本文第196页,宁夏民俗说唱曲牌[下四川]谱例引自《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宁夏卷》第584页。
    ②平调[四合子]谱例见本文第183页,兰州鼓子曲牌[四合四]谱例引自《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甘肃卷》第 172页。
    ①平调[十里屯]谱例见本文第201页,陕西小调《十里墩》谱例引自《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第775页。
    ②平调[一朵红]谱例见本文第200页,青海小调《咬脐郎打围》谱例引自《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青海卷》第170页。
    ①平调[冻冰]谱例见本文第192页,宁夏小调《冻冰》谱例引自《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宁夏卷》第561页。
    ②平调[兰桥担水]谱例见本文第209页,甘肃小调《兰桥担水》谱例引自《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第498页。
    ①平调[西厢记]谱例见本文第206页,宁夏曲子戏曲牌[茉莉花调]谱例引自《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宁夏卷》第514页。
    ①越调[五更]谱例见本文第221页,陕西曲子[五更]谱例引自《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陕西卷》第110页。
    ①越调[开场越调]谱例见本文第220页,甘肃小曲子[越调]谱例引自《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甘肃卷》第436页。
    ①越调[银纽丝]谱例见本文第224页,宁夏民俗说唱曲牌[银纽丝调]谱例引自《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宁夏卷》第51页
    ①越调[东调]谱例见本文第227页,兰州鼓子曲牌[东调]谱例引自《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甘肃卷》第83页。
    ①越调[刚调]谱例见本文第223页,青海越弦曲[岗调]谱例引自《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青海卷》第430
    ②越调[採花调]谱例见本文第239页,青海小调《采花》谱例引自《中国民问歌曲集成·青海卷》第122
    ①越调[森撒克欣]谱例见本文第243页,宁夏曲子戏曲牌[杨柳叶儿青]谱例引自《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宁夏卷》第526页。
    ①塔琴台:《锡伯汁都春》,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1页。
    ①袁静芳:《清故恭王府音乐——爱新觉罗·毓峘三弦传谱序》,载于袁静芳《浅草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145页。
    ①剧本见戴明忠、张世勇主编:《新疆曲子辑注》,昌吉州文体局、新闻出版局2006年编印,第80-88页。
    ②该节中锡伯语唱词的罗马字母撰写均经锡伯族语言学家奇车山先生校正。
    ①本文根据叙事需要,将视不同场合选择使用“新疆曲子剧”、“新疆曲子戏”、“曲子剧”、“曲子戏”或“小曲子”等称呼。
    ②《中国戏曲志·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第78页。
    ①戴明忠、张世勇主编《新疆曲子辑注》,昌吉州文体局、新闻出版局2006年内部印发,第1页。
    ②朱哲:《眉户西行与新疆曲子》,《当代戏剧》2000年6期,第38页。
    ①[清]黄浚(号台州壶道人):《红山碎叶》,道光(1821-1850)年间成书,同治甲子年刊印,第33页。
    ②李富:《新疆曲子戏考》,《新疆艺术》,1987年1期,第73页。
    ③戴明忠、张世勇主编:《新疆曲子辑注》,昌吉州文体局、新闻出版局2006年内部印发,第2页。
    ①罗绍文:《新疆曲子剧史略》,《新疆艺术》,2000年6期,第35页。
    ①李富:《新疆曲子戏考》,《新疆艺术》,1987年1期,第73页。
    ②《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1996年版,第367页。
    ①《中国曲艺志·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2009年版,第7页。
    ②根据与曲子戏的对照,可知汗都春曲牌中也有来源于“鼓子”的,如被视为平调的[射倒海]和越调的[滑调]、[金钱掉儿]。
    ①罗绍文:《新疆曲子剧史略》,《新疆艺术》,2000年6期,第35页。
    ①《中国戏曲志·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第79页。
    ②《中国曲艺志·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2009年版,第10页。
    ①汗都春平调曲牌[下四川]见本文第196页,曲子戏曲牌[下四川]见《新疆曲子辑注》第233页。
    ①汗都春曲牌[划船调]见本文第191页,曲子戏曲牌[推船调]见《新疆曲子辑注》第338页。
    ①汗都春越调曲牌[落江月]见本文第240页,曲子戏曲牌[落江雁]见《新疆曲子辑注》第290页。
    ①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4-465页。
    ②肖夫等:《锡伯族简史》,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97页。
    ③苏德善:《锡伯族双语教育的历史回顾》,载于《锡伯文化》第35期,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56页。
    ④赵志强、吴元丰:《锡伯族南迁概述》,载于吴元丰、赵志强:《锡伯族历史探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
    ①苏德善:《锡伯族双语教育的历史回顾》,载于《锡伯文化》第35期,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57页。
    ②肖夫等:《锡伯族简史》,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98页。
    ①吴元丰:《清初锡伯族居住区域及与相邻民族的关系》,载于吴元丰、赵志强:《锡伯族历史探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②吴元丰、赵志强:《锡伯族由科尔沁蒙古旗编入满洲八旗始末》,载于吴元丰、赵志强:《锡伯族历史探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③锡伯族在元明400余年受蒙古族统治期间,除少数人懂蒙古文字外,基本属于无文字民族。见贺灵、佟克力:《历史民族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1页。
    ④贺灵、佟克力:《历史民族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页。
    ①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史志编纂委员会:《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②贺灵、佟克力:《历史民族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295页。
    ①“索伦”是明清时对鄂温克、鄂伦春、达呼尔等民族的统称(也具体指鄂温克)。三者族源均来自东胡鲜卑,文化与习俗相近。
    ②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5-247页。
    ③韩富清、托富善:《霍城县伊车嘎善乡社会历史概况》,载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次锡伯族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学术讨论会文集》(2-3),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锡伯族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研究学会编,第43页。
    ①贺灵:《俄罗斯文化对锡伯族的影响》,载于永志坚主编《锡伯族研究文集》(第二辑),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6页。
    ②贺灵、佟克力:《历史民族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6页。
    ③郭庆:《俄罗斯语言文化对新疆锡伯族语言文化的影响》,载于《满语研究》,2004年第2期,第42页。
    ①贺灵:《俄罗斯文化对锡伯族的影响》,载于水志坚主编《锡伯族研究文集》(第二辑),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页。
    ②何坚韧:《汉文化对锡伯文化的影响初探》,载于翟新菊主编《锡伯族文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7页。
    ③《新疆历史资料》(第九辑·锡伯族历史资料专辑),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研究所,1963年11月编印,第102页。
    ④吴元丰:《清初锡伯族居住区域及与相邻民族的关系》,载于吴元丰、赵志强著《锡伯族历史探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2-23页。
    ①转引自沈阳市民委民族之编纂办公室编:《沈阳锡伯族志》,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165页。
    ②佟克力:《儒家文化对锡伯族文化的影响》,载于永志坚主编《锡伯族研究文集》(第二辑),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9页。
    ①原文见《锡伯族百科全书》,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8-119页(肖夫翻译)。
    ②苏德善:《锡伯族双语教育的历史回顾》,载于《锡伯文化》35期,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4-66页。
    ③佟加·庆夫:《西域锡伯人》,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4-117页。
    ①佟加·庆夫:《西域锡伯人》,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
    ①潘洪钢:《清代驻防八旗与当地文化习俗的互相影响——兼谈驻防旗人的族群认同问题》,载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59页。
    ②贺灵、佟克力:《历史民族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2页。
    ③“旗、民不交产”,“旗、民不交往”,“旗、民不通婚”等都是清代对全国各地驻防八旗所实行的民族政策。“旗”(或“旗人”)指以满族为首的八旗军民;“民”(或“民人”)对内地八旗而言主要指汉族,对新疆伊犁八旗而言,除汉族外,还包括其他少数民族。
    ④贺灵、佟克力:《历史民族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页。
    ①马戎:《试论“族群”意识》,载于《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第6页。
    ②兰林友:《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载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29页。
    ③李红春、李志农:《试论族群认同与文化变迁的整合——对香格里拉县哈巴“村藏回”族群的解读》,载于《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第61页。
    ④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载于《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1期,第103页。
    ⑤[美]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杜杉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47页。
    ⑥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载于《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1期,第102页。
    ①“所谓文化变迁,简单地说,就是指或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从内容到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见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6页。)
    ②马戎:《试论“族群”意识》,载于《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第10页。
    ③李红春、李志农:《试论族群认同与文化变迁的整合——对香格里拉县哈巴“村藏回”族群的解读》,载于《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第61页。
    ④苏德善:《锡伯族双语教育的历史回顾》,载于《锡伯文化》35期,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①扎鲁阿:《浅谈新疆锡伯族创办的杂志》,载于《锡伯文化》30期,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9-158页。
    ②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8页。
    ①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载于《学术研究》,2003年第7期,第7页。
    ①张咏:《试论文化变迁的“过渡性”》,载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08页。
    ②麻国庆:《走进他者的世界——文化人类学》,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7页。
    ①[美]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杜杉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46-547页。
    ②李安民:《关于文化涵化的若干问题》,载于《中山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第46-49页。
    ③马季方:《文化人类学与涵化研究》(上),载于《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第12期,第19、12页。
    ①韩震:《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认同》,载于《求是学刊》,2005年第5期,第21、23页。
    ②贺灵、佟克力:《历史民族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9页。
    ③佟加·庆夫:《西域锡伯人》,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页。
    ①贺灵、佟克力:《历史民族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6页。
    ②佟加·庆夫主编:《中国锡伯族双语研究》,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③贺灵、佟克力:《历史民族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7页。
    ①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载于《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1期,第103页。
    ①马戎:《试论“族群”意识》,载十《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第11页。
    ①参见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锡伯族汗都春〉申报书》,2007年。
    ①董金权、徐柳凡:《文化自觉、符号体系与参与模式——传统节日文化的生存发展策略》,载于《长江论坛》,2008年第3期,第77页。
    ①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中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2页。
    ②祁进玉:《全球化与地方性:认同的全球化话语——基于同仁县“五屯”地区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个案分析》,《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第16页。
    ③费孝通、方李莉:《全球一体化发展中所遭遇的文化困境》,《民族艺术》,2001年2期,第17页。
    ④见2001年11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三十一届会议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①韩震:《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认同》,载于《求是学刊》,2005年第5期,第22页。
    ②费孝通:《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载于《理论参考》,2002年第3期,第5页。
    1.白友寒:《锡伯族源流史纲》,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2.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史志编纂委员会:《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美]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杜杉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5.傅谨:《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关宝学主编:《沈阳市锡伯族第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9月编印。
    7.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贺灵、佟克力:《历史民族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嵇南、吴克尧:《锡伯族》,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10.[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林振义校,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11.刘桂腾:《萨满音乐文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12.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修订本)。
    13.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中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马大正等:《新疆史鉴》,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6.麻国庆:《走进他者的世界——文化人类学》,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17.沈阳市民委民族之编纂办公室编:《沈阳锡伯族志》,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18.苏富林根据民间手抄及口传史料于当代集撰(锡伯文):《滴水集·伊犁变乱纪》,稿存阿苏处。
    19.宋博年、李强《西域音乐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0.石光伟、刘桂腾、凌瑞兰:《满族音乐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21.塔琴太整理:《锡伯汗都春》,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2.佟加·庆夫、佟林清主编:《锡伯族风情录》,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3.佟克力编:《锡伯族历史与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4.佟加·庆夫:《西域锡伯人》,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5.佟加·庆夫主编:《中国锡伯族双语研究》,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26.吴蔼宸选辑:《历代西域诗抄》,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7.王皎、江帆主编:《锡伯族·辽宁沈阳市新民村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吴元丰、赵志强:《锡伯族历史探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29.肖夫等:《锡伯族简史》,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30.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1.《新疆历史资料》(第九辑·锡伯族历史资料专辑),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研究所,1963年11月编印。
    32.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3.袁静芳:《民族器乐》(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4.赵志忠:《满族文化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董金权、徐柳凡:《文化自觉、符号体系与参与模式——传统节日文化的生存发展策略》,《长江论坛》,2008年第3期,第75-79页。
    2.杜亚雄、佟加·庆夫:《锡伯族音乐史》,载于冯光钰、袁炳昌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一卷),京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556-560页。
    3.费孝通、方李莉:《全球一体化发展中所遭遇的文化困境》,《民族艺术》,2001年第2期,第8-20页。
    4.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学术研究》,2003年第7期,第5-9页。
    5.费孝通:《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理论参考》,2002年第3期,第3-5页。
    6.[挪威]弗里德里克·巴斯(Fredrik Barth):《族群与边界》,高崇译,载于庄孔韶主编《人类学经典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59-376页。
    7.关宝学:《锡伯人的文化使者——肖昌、文兰夫妇》,《锡伯文化》38期,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1-166页。
    8.郭庆:《俄罗斯语言文化对新疆锡伯族语言文化的影响》,《满语研究》,2004年第2期,第41-45页。
    9.郭志英:《对察布查尔县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载于永志坚主编《锡伯族研究文集》第一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89-397页。
    10.韩富清、托富善:《霍城县伊车嘎善乡社会历史概况》,载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次锡伯族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学术讨论会文集》(2-3),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锡伯族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研究学会编,第43-45页。
    11.韩震:《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认同》,《求是学刊》,2005年第5期,第21-26页。
    12.贺灵:《俄罗斯文化对锡伯族的影响》,载于永志坚主编《锡伯族研究文集》(第二辑),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3-243页。
    13.何坚韧:《汉文化对锡伯文化的影响初探》,载于翟新菊主编《锡伯族文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6-248页。
    14.兰林友:《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26-31页。
    15.李富:《新疆曲子戏考》,《新疆艺术》,1987年第1期,第73-78页。
    16.李忠、石文典:《当代民族认同研究述评》,《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24-28页。
    17.李安民:《关于文化涵化的若干问题》,《中出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第45-52页。
    18.李吉和:《古代少数民族迁徙与文化变迁》,《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49-52页。
    19.李红春、李志农:《试论族群认同与文化变迁的整合——对香格里拉县哈巴“村藏回”族群的解读》,《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第61-65页。
    20.罗绍文:《新疆曲子剧史略》,《新疆艺术》,2000年第6期,第35-44页。
    21.马戎:《试论“族群”意识》,《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第5-17页。
    22.马季方:《文化人类学与涵化研究》(上),载于《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第12期,第11-19页;(下),1995年第1期,第48-51页。
    23.潘洪钢:《清代驻防八旗与当地文化习俗的互相影响——兼谈驻防旗人的族群认同问题》,《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59-63页。
    24.邵兴周等:《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体质特征调查》,《人类学学报》,1984年第4期,第349-362页。
    25.苏德善:《锡伯族双语教育的历史回顾》,《锡伯文化》35期,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6-71页。
    26.佟克力:《儒家文化对锡伯族文化的影响》,载于永志坚主编《锡伯族研究文集》(第二辑),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4-252页。
    27.佟加·庆夫:《锡伯族戏剧音乐浅谈》,《新疆艺术》1987年5期,第35-37页。
    28.佟进军:《新疆锡伯族传统口头文类综述》,载于朝戈金主编《中国西部的文化多样性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213页。
    29.王建(见《论锡伯族戏曲音乐的旋律及调式特征》,《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30-34页。
    30.王金会:《跨文化传播下的文化融合与文化自觉》,《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101-103页。
    31.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1期,第102-107页。
    32.吴元丰:《清政府对锡伯族的统治政策》,载于永志坚主编《锡伯族研究文集》第一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36页。
    33.吴元丰:《清初锡伯族居住区域及与相邻民族的关系》,载于吴元丰、赵志强《锡伯族历史探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4页。
    34.吴元丰、赵志强:《锡伯族由科尔沁蒙古旗编入满洲八旗始末》,载于吴元丰、赵志强《锡伯族历史探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38-48页。
    35.许明武、葛瑞红:《翻译与文化自觉》,载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102-105页。
    36.永志坚、英林:《图伯特纪念文及史料译释》,载于永志坚主编《锡伯族研究文集》(第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4-306页。
    37.袁静芳:《清故恭王府音乐——爱新觉罗·毓峘三弦传谱序》,载于袁静芳《浅草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145页。
    38.张咏:《试论文化变迁的“过渡性”》,《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07-110页。
    39.赵志强、吴元丰:《锡伯族的姓名》,载于吴元丰、赵志强《锡伯族历史探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94-217页。
    40.赵阿平:《满-通古斯学研究的人类学价值及发展》,《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3-7页。
    41.赵志强、吴元丰:《锡伯族南迁概述》,载于吴元丰、赵志强《锡伯族历史探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49-57页。
    42.扎鲁阿:《浅谈新疆锡伯族创办的杂志》,《锡伯文化》30期,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9-158页。
    43.周建新:《族群认同、文化自觉与客家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75-79页。
    44.朱哲:《眉户西行与新疆曲子》,《当代戏剧》,2000年6期,39-40、43页。
    1.[清]黄浚(号台州壶道人):《红山碎叶》,道光(1821-1850)年间成书,同治甲子年刊印。书存上海图书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复印。
    2.喀尔莽阿:《署锡伯营领队大臣喀尔莽阿祭图公文及颂辞》,同治十二年五月(1873年6月),原件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办。
    3.[元]丘处机:《长春真人西游记》([元]李志常辑):载于杨建新主编《古西行记选注》,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御制增订清文鑑》,乾隆四十六年(1781)版本。
    1.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史志编纂委员会:《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新疆锡伯族人物录》,2001年6月编印。
    3.戴明忠、张世勇主编:《新疆曲子辑注》,吕吉州文体局、新闻出版局2006年编印。
    4.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锡伯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
    5.贺灵主编:《锡伯族百科全书》,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孙宏开、胡增益、黄行主编:《中国的语言》,商务印书馆,2008年1月版。
    7.苏崇安主编:《新疆锡伯族艺术人名录》,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9年版(内部准印)。
    8.《锡汉简明对照词典》编译组:《锡汉简明对照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9.姚伶等搜集整理:《眉户音乐》,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赵国柱、巨芳主编:《新疆曲子戏选》,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2年版
    11.《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陕西卷》,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
    12.《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甘肃卷》,中国ISBN中心1998年版。
    13.《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宁夏卷》,中国ISBN中心1996年版。
    14.《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青海卷》,中国ISBN中心1998年版。
    15.《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1996年版。
    16.《中国曲艺志·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2009年版。
    17.《中国曲艺志·辽宁卷》中国ISBN中心2000年版。
    18.《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1996年版。
    19.《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宁夏卷》,中国ISBN中心,1999年版。
    20.《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中国ISBN中心,1994年版。
    2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中国ISBN中心,1994年版。
    22.《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宁夏卷》,中国ISBN中心,1992年版。
    23.《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青海卷》,中国ISBN中心,2000年版。
    24.《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1998年版。
    25.《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内蒙古卷》,中国ISBN中心,1994年版。
    26.《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辽宁卷》(中国ISBN中心1998年版)
    27.《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1996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