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区域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关中地区作为西周王朝建立前的根据地和之后的统治核心区,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对这一地区商代的考古学遗存进行研究,分析其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形成过程与发展水平,进而探讨关中地区的最终崛起就具有了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文首先回顾了以往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全面的社会史视角和关中区域社会的核心概念,指出正是从四邻地区持续迁入的各类考古学遗存才造就了关中社会这个实体,而这个实体内部也在持续进行着交流与互动。
     论文主体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考古学遗存的时空框架。其中第二章对各遗址的陶器进行分期,将其分为六期;第三章结合墓葬资料对遗存进行分类,总共分为16类。下编从区域社会的视野中来分析关中社会的文化、经济、社会和军事等方面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和发展水平,分别在第四、五、六章中展开。第四章从陶器面貌、墓葬特征、铜器以及占卜习俗入手探讨文化的形成;第五章从第一类基础经济部门的农业、畜牧、渔猎、制陶、制骨、纺织等和第二类反映社会性质和发达程度的部门,如铸铜、制车、制玉、漆器、金工和贝等入手讨论经济状况;第六章从聚落结构、墓葬和武器装备入手讨论关中社会内部的区域发展状况和等级结构,并在四邻社会这个更大的框架内分析以上状况出现的原因。
     在第七章结语中,本文讨论了区域社会得以开展的三个前提,进而引申至关中地区独特的地理结构对这一时期历史的影响。再从更广阔的四邻社会与关中社会视角内,综合分析了关中区域社会形成的具体过程和特点,以及各个相邻地区的不同贡献。探讨了在商人的西土之中,为何是关中地区而不是晋南、晋中和陕北最终灭掉了商王朝,并从聚落考古的角度对关中与上述地区进行了比较分析。还从关中地区商代各期都有多类遗存并存的现象出发,推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的取得的经验似的周人在灭商后对各不同区域采取了“疆以戎索”的治理思路。
The Guanzhong area had long been occupied by the Zhou people as their core territory before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was formally established. It is in this sense that Chinese Bronze Age archaeological studies have always been focusing on the cultural, economic and societal changes in this area during its pre-dynasty period and the roles these changes might have played in the rise of the Zhou.
     This dissertation first reviews the successes and defects of the related studies in the previous several decades. It then puts forward the idea that an acceptable explanation of the Zhou’s ris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right understanding of the total history of the local society; furthermore, a complete scenario should also encompas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immigrants from outside the Guanzhong area and the continuous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Guanzhong society. The core discuss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includes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focused on the tempro-spatial sequence of the archaeological remains. As discussed in the second chapter, typological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pottery remains should be divided into six periods. Mortuary practices analysis in the third chapter classifies the burial goods excavated in the Guanzhong area into 16 types. The second part examines the cultural, economic, societal and military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uanzhong society in the perspective of‘area history’. The major points are further elaborated in the Chapters 4, 5 and 6. Chapter 4 includes pottery analysis, mortuary practices analysis, studies on bronzes and divination practices. The first part of Chapter 5 is focused on subsistence patterns, including agriculture, livestock husbandry, hunting and gathering, bone artifacts and textile production; whilst the second part is primarily about prestige goods industries which are commonly believed to indicate social complexity, such as bronzes production, chariot making, jade carving, lacquered wooden vessels, and the production of gold goods and shells maybe as currency. Chapter 6 discusses settlement patterns, burials and weaponry issues in a wider context encompassing the peripheral areas.
     In the conclusion section, a regional society formation pattern is built;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Guanzhong local society is reconstructed; and the contribution from the peripheral areas to the core Guanzhong society is discussed. The author also trie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hy, among many other ethnic/social groups which exited to the west of the Shang kingdom, could Guanzhong group give an end to the Shang’s rule? Settlement patter analysis gives the detail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uanzhong and other societies distributed in the west. The final Chapter makes a comparison of the societie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Jing River and those in the Wei River valleys. It is also mentioned in this dissertation, long-term coexistence with other peoples, especially the Shang as observed in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might have made the Guanzhong society very experienced in managing the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neighbors. This experience began to develop after the Shang’s defeat and helped in the Zhou’s barbarian-styled management of the relations with other peoples ruled by the Zhou kingdom.
引文
①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②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4页。宋江宁:《关于“先周文化”的几点反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编:《三代考古(三)》,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3-123页。马赛:《考古学文化与族群关系的思考——“先周文化”研究反思》,《文博》2008年第5期。
    ③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国立北京大学出版部承印,1948年。
    ④石璋如:《传说中周都的实地考察》,《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第20本下册,1949年,第91-122页。
    ⑤陕西省博物馆等,《陕西岐山礼村附近周遗址的调查和试掘》,《文物资料丛刊》第2辑,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⑥胡谦盈:《胡谦盈周文化考古研究选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代自序第1页。
    ⑦这次调查有两个简报,为:考古研究所渭水流域调查发掘队:《陕西渭水流域调查简报》,《考古》1959年第1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渭水流域考古调查发掘队:《陕西渭水流域西周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96年第7期。
    ⑧陕西省博物馆:《陕西岐山贺家村西周墓葬》,《考古》1976年第1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岐山贺家村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1期;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贺家村周墓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第8辑,文物出版社,1983年。
    ⑨陕西考古所泾水队:《陕西彬县下孟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第1期。
    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武功发掘队:《陕西武功县新石器时代及西周时期遗址调查》,《考古》1983年第5期。
    ①苏秉琦:前引书,第8-10页。
    ②石璋如:《传说中周都的实地考察》。
    ③宋江宁:前引文,第114-115页。
    ④徐锡台:《早周文化的特点及其渊源的探索》,《文物》1979年10期。
    ⑤邹衡:《论先周文化》。见邹衡著:《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297-356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陕西长武碾子坡先周文化遗址发掘纪略》,《考古学集刊》6,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豳州·碾子坡》,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年版。
    ⑦郑家坡遗址曾进行过三次发掘,第一次为1981~1983年,见宝鸡市考古队:《陕西武功郑家坡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7期。第二次为1987年,由宝鸡市考古队进行发掘,第三次为1997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发掘,这两次发掘的资料都未发表,见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第180-276页和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第100-105页。
    ⑧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刘家姜戎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7期。
    ⑨周原博物馆征集,资料未发表,见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第170-174页。
    ⑩韩伟、吴振锋:《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4期。
    ①扶风县博物馆:《扶风北吕周人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7期。罗西章:《北吕周人墓地》,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
    ②宝鸡市考古队:《宝鸡市纸坊头遗址试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5期。
    ③北京大学考古系:《陕西扶风壹家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1期。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陕西扶风县壹家堡遗址1986年度发掘报告》。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43-390页。另有扶风县博物馆高西省:《陕西扶风县益家堡商代遗址的调查》,《考古与文物》1989年5期。
    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麟游县蔡家河遗址商代遗存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00年第1期。
    ⑤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武功岸底先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3期。
    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麟游县史家塬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04年第4期。
    ⑦雷兴山:《陕西省麟游县园子坪遗址商代遗存分析》,《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4期。
    ⑧资料未发表,见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第237-245页和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第82-84页。
    ⑨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礼泉朱马嘴商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5期。
    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陕西彬县断泾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9年第1期。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第2期。
    12这次发掘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期间发掘,资料未发表,本文所用部分转引自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第41-62页、第175-178页。
    13周原考古队:《2001年度周原遗址(王家嘴、贺家地点)发掘简报》。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2卷,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432-490页。
    14周原考古队待刊资料,本文所用部分转引自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第41-62页。
    15周原考古队:《2002年周原遗址(齐家村)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4期。
    16周原考古队:《2004年秋季周原老堡子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17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
    17宝鸡市考古队:《关中漆水河下游先周遗址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6期。
    18宝鸡市考古队:《宝鸡市附近古遗址调查》,《文物》1989年第6期。
    19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陕西彬县、淳化等县商代遗址调查》,《考古》2001年第9期。
    20周原考古队:《2001年度周原遗址调查报告》。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
    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2卷,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395-431页。
    21周原考古队:《陕西周原七星河流域2002年考古调查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4期。
    22周原考古队:《2003年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调查报告》。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5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51-186页。
    23周原考古队:《2005年陕西扶风美阳河流域考古调查》,《考古学报》2010年第2期24宗礼、刘栋:《先周文化研究六十年》。《周秦文化研究》编委会:《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68-285页。
    ①马赛:《考古学文化与族群关系的思考——“先周文化”研究反思》,《文博》2008年第5期。
    ②采用这一做法的只有雷兴山先生一位,见其博士论文《先周文化探索》打印稿,2010年正式出版的《先周文化探索》中增加了大量新资料,也采用了一些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将后者作为第三阶段的成果看待。
    ③徐天进:《周公庙遗址考古调查的缘起及其学术意义》,《中国文物报》2004年7月2日。周公庙考古队:《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考古收获丰硕》,《中国文物报》2004年12月31日。周原考古队:《2003年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调查报告》。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5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种建荣、雷兴山:《周公庙遗址商周时期陶器分期研究》。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研究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编:《西部考古》第三辑,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08年,第118-147页。
    ④钱耀鹏、魏女、李成:《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发掘获重要发现》,《文物报》2006年11月24日第2版。韩辉:《淳化枣树沟脑先周时期遗存分析》,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钱耀鹏、李成、魏女:《淳化县枣树沟脑遗址调查发掘的主要收获》,《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7月,第38卷第4期。王振:《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再获重要发现》,《文物报》2008年10月12日。钱耀鹏、李成、韩辉、马明志:《枣树沟脑遗址H14及其相关问题分析》,《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2期。王振、陈洪海:《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2008年度发掘的主要收获》,《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月,第40卷第6期。
    ⑤种建荣:《孔头沟遗址商末周初遗存与先周文化探索》,《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3期。种建荣、张敏、雷兴山:《岐山孔头沟遗址商周时期聚落性质初探》,《文博》2007年第5期。
    ⑥宋江宁:前引文,第113-114页。
    ①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②许益:《陕西华县殷代遗址调查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3期。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华县报告编写组:《华县、渭南古代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3期。另张天恩在《关中商代文化研究》第107-108页中提到了半坡博物馆的发掘情况。
    ③西安半坡博物馆、蓝田县博物馆:《陕西蓝田怀真坊商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3期。
    ④卢建国:《陕西耀县北村商代遗址调查》,《考古与文物》1984年1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商周室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实习组:《陕西耀县北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年2期。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等:《陕西耀县北村遗址1984年发掘报告》。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83-342页。
    ⑤保全:《西安老牛坡出土商代早期文物》,《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2期。宋新潮:《西安老牛坡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西安老牛坡商代墓地的发掘》,《文物》1988年第6期。刘士莪:《老牛坡》,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报告中另附有王长启的《建国以来老牛坡遗址散出的商代历史文物》一文。
    ⑥笔者不认为壹家堡遗址是商文化,暂放于此处是为了照应下面学者对商文化的研究。
    ⑦邹衡:《试论夏文化》。见邹衡著:《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95-182页。
    ⑧徐天进:《试论关中地区的商文化》。北京大学考古系编:《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21-242页。
    ⑨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2-163页。
    ⑩孙华:《陕西扶风壹家堡遗址分析-兼论晚商时期关中地区诸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01-130页。
    ①张天恩:前引书,第146-153页。
    ②刘士莪:《西安老牛坡商代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周秦汉唐考古与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西北大学学(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1988年。
    ③刘士莪:《西安老牛坡2号商代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发掘70周年学术纪念会论文, 1998年。
    ④刘士莪:《老牛坡》,第336-347页。
    ⑤彭邦炯:《西安老牛坡商墓遗存族属新探》,《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6期。
    ⑥张天恩:前引书,第152页。
    ①本段表述主要引自赵世瑜:《再论社会史的概念问题》,《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
    ①许宏:《都邑变化与商代考古学的阶段划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庆祝佟柱臣先生八十五华诞学术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479-487页。
    ②张国硕、尤悦:《商文化阶段划分刍议》,《文物报》2008年7月4日。
    ①宋江宁:《商文化京当类与郑家坡类遗存关系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编:《三代考古(三)》,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22-334页。本文中我们对京当类的性质有所改变,详见下文。
    ②张天恩先生曾发表《高领袋足鬲的研究》一文(《文物》1989年6期),后在《关中商代文化研究》第284-306页中基于新资料和层位关系又做了更细致的分析,我们在此以后者为讨论的基础。
    ③雷兴山:前引书,第106-112页。
    ④即本文的枣树沟脑类遗存。
    ⑤本文在此提前使用了在后面采用的文化分类,而没有沿用以前学者的各种文化命名。
    ⑥本文在第三章中将周原遗址此类遗存称为王家嘴类遗存。
    ①宋江宁:《商文化京当型与郑家坡类遗存关系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编:《三代考古(三)》,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22-334页。本文将坚持以上分期的序列,但出于研究目的不同,将在下文进行调整。另在下面第六点关于断代的意见中,我们认为商后期的断代无法与殷墟遗址的分期进行准确的对应,所以断代只能模糊而不求精准,而学者之间在这个时期断代上的分歧也将不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②张天恩:前引书,第49页。
    ③付仲杨:《周原商代遗存的分期与性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第28-29页表二、表三。
    ④张天恩:前引书图七有14件,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礼泉朱马嘴商代遗址试掘简报》图五:12B型罐为另外1件。
    ⑤张天恩:前引书,第64-65页。
    ①雷兴山:前引书第43页图三:1和图六:3、4。
    ②付仲杨:前引文第28-29页表二、表三。
    ③张天恩:前引书,第64-65页。
    ④付仲杨:前引文,第47页表四。
    ①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陕西扶风县壹家堡遗址1986年度发掘报告》第386页表三。
    ②张天恩;前引书,图七。
    ③北京大学考古系:《陕西扶风壹家堡遗址发掘简报》图三:2、1。
    ④周原考古队《2001年度周原遗址(王家嘴、贺家地点)发掘简报》图一五:12。
    ⑤张天恩:前引书,图七。
    ⑥可见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图七Aa型豆假腹豆与Ba型真腹豆。
    ⑦雷兴山:《对关中地区商文化的几点认识》,《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2期。
    ⑧孙华:《陕西扶风壹家堡遗址分析-兼论晚商时期关中地区诸考古学文化的关系》第122页图九。
    ⑨付仲杨:前引文,第36页图十九中第二期的第五类因素。
    ①雷兴山:前引书第103-104页。
    ②孙华:《关中商代诸遗址的新认识-壹家堡遗址发掘的意义》,《考古》1993年第5期。
    ①张天恩:前引书,第49页。
    ②雷兴山:前引书,第101-102页。
    ③雷兴山:前引书,第101-102页。
    ①雷兴山:前引书,第106页。
    ②雷兴山在《先周文化探索》第108-109页中将高领袋足鬲分为八式,我们根据其描述归纳出足根的形状有五种。
    ③雷兴山:前引书第102、104页。
    ①出自1997年H64,年代上晚于我们所选的几个最早单位,资料引自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第103-104页。
    ①此处是指1999年新组建的周原考古队2001年王家嘴、贺家村北,2002年礼村北、齐家北四次发掘的资料。王家嘴、贺家资料见周原考古队:《2001年周原遗址(王家嘴、贺家地点)发掘简报》。齐家北资料见周原考古队:《2002年周原遗址(齐家村)发掘简报》。礼村北资料转引自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第40-62页。
    ②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下)第176页36-A36中面积为15万平方米。1984年北京大学等发掘报告中的遗址面积为18万平方米。
    ③卢建国:《陕西耀县北村商代遗址调查》。
    ④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商周室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实习组:《陕西耀县北村遗址发掘简报》。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等:《陕西耀县北村遗址1984年发掘报告》。
    ⑤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商周室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实习组:《陕西耀县北村遗址发掘简报》。
    ⑥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等:《陕西耀县北村遗址1984年发掘报告》。徐天进:《试论关中地区的商文化》。
    ⑦王立新:前引书,第59-60页。
    
    ①张天恩:前引书,第120-121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9页。
    ①张天恩先生指出位于灞河东岸,与报告并无冲突,因灞河在此段为东南-西北向,所以遗址位于东岸和北岸的说法都可接受。
    ②国家文物局主编:前引书(下)第60页17-A17。
    ③保全:《西安老牛坡出土商代前期文物》,《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2期。
    ④王长启:《建国以来老牛坡遗址散出的商代历史文物》。刘士莪:《老牛坡》,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附录一,第415-425页。。
    ⑤刘士莪:前引书第329-336页。
    ⑥宋新潮:《殷商文化区域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72页。
    ⑦王立新:前引书,第61-62页。
    ⑧黄尚明:《论老牛坡商文化的分期》,《江汉考古》2003年第1期,总第86期。
    ⑨张天恩:前引书,第115-118页。
    ①张天恩:前引书,第131-141页。
    ②报告中未对瓮进行分类,笔者在此为了表达上的清楚,并利用与折肩罐和敛口罐的相似做如此命名。
    ③其中真腹豆为《老牛坡》图一四一:4,图一四二,大口缸为图一五一,图一五二:1、2、3,图一五三1、2、3。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第2期。
    ①国家文物局主编:前引书(下)第298页4-A4的遗址面积为25万平方米,高西省调查中数据为40万平方米。
    ②扶风县博物馆高西省:《陕西扶风县益家堡商代遗址的调查》。
    ③北京大学考古系:《陕西扶风壹家堡遗址发掘简报》。孙华:《关中商代诸遗址的新认识-壹家堡遗址发掘的意义》。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陕西扶风县壹家堡遗址1986年度发掘报告》。孙华:《陕西扶风壹家堡遗址分析-兼论晚商时期关中地区诸考古学文化的关系》。上述诸文中都有对遗址分期的介绍,最详细者为最后一文,本文以最后一文为准。
    ④梁星彭:《壹家堡商周遗存若干问题商榷》,《考古》1996年第1期。
    ⑤张天恩:《高领袋足鬲的研究》。
    ⑥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⑦宋江宁:《商文化京当类与郑家坡类遗存关系探讨》。
    ①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武功岸底先周遗址发掘简报》。
    ②刘军社:《试论岸底遗址的分期及相关问题》。《周秦文化研究》编委会:《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74-187页。
    ③牛世山:《陕西武功县岸底商代遗存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考古求知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08-333页。
    ①张天恩:前引书,第204页。
    ②雷兴山:前引书,第97-100页。
    ③牛文中第七段H35中出土了典型殷墟四期的陶簋(H35:86),故可明确其时代为西周初期。
    ④见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第120页。
    ⑤国家文物局主编:前引书(下)第374页16-A16的遗址面积为10万平方米。发掘简报中的面积为30万平方米,后者是在文物地图集出版后的新数据,较为可靠。
    ⑥秋维道:《陕西礼泉县发现两批商代铜器》,《文物资料丛刊》第3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⑦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礼泉朱马嘴商代遗址试掘简报》。
    ⑧张天恩:前引书,第47-49页、第52-55页。
    ①史念海:《周原的变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6年3期。
    ②数据引自马赛:《聚落与社会——商周时期周原遗址的考古学研究》,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年6月,第30页。
    ③张天恩:前引书,第13-29页。付仲杨:前引文。
    ④雷兴山:前引书,第39-62页。
    ③国家文物局主编:前引书(下)第404页,17-A17。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陕西长武碾子坡先周文化遗址发掘纪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豳州·碾子坡》。
    ⑤牛世山:《刘家文化的初步研究》。《远望集》编委会编:《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200-213页。
    ⑥张天恩:《古密须国文化的初步认识》。《远望集》编委会编:《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214-220页。
    ⑦刘军社:《论碾子坡文化》。《远望集》编委会编:《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221-232页。
    ⑧王巍、徐良高:《先周文化的考古学探索》,《考古学报》2000年第3期。
    ①雷兴山:前引书,第90-91页、第203-204页。
    ②报告中未见到具体器物号。
    ③同上。
    ④与扶风赵家沟H1的风格也相近,我们在下一章进行详细论述。
    ①周原考古队:《2004年秋季周原老堡子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17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第2期。
    ③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刘家姜戎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7期。
    ④周原遗址2002年发掘资料,转引自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图九:18,属于周原遗址第五期晚段,时代大致与沣西H18相同。
    ⑤雷兴山:前引书,第112页。
    ⑥数据来自2003年残灰坑清理简报,文物地图集上尚无此遗址。
    ⑦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长安羊元坊商代遗址残灰坑的清理》。
    ①数据来自2002年七星河流域调查报告。
    ②周原考古队:《陕西周原七星河流域2002年考古调查报告》。
    ③周原考古队:《2004年秋季周原老堡子遗址发掘报告》。
    ④周原考古队:《2004年秋季周原老堡子遗址发掘报告》。付仲杨:《老堡子遗址商代遗存的年代与性质研究》,《考古学集刊》第17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①张天恩:前引书,第52页。
    ①数据来自1980年调查与试掘报告。
    ②许益:《陕西华县殷代遗址调查简报》。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华县报告编写组:《华县、渭南古代遗址调查与试掘》。
    ③张天恩:前引书,第107-108页。
    ④此图采自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
    ⑤数据来自1980年试掘简报。
    ⑥樊维岳、吴镇烽:《陕西蓝田县出土商代青铜器》,《文物资料丛刊》3,文物出版社,1980年。
    ⑦西安半坡博物馆、蓝田县文化馆:《陕西蓝田怀真坊商代遗址试掘简报》。
    ⑧国家文物局主编:前引书(下)第570页,32-A32。
    ⑨张天恩:前引书,第108-109页。
    ①国家文物局主编:前引书(下)第569页,19-A19。
    ②张天恩:前引书,第109页。
    ③国家文物局主编:前引书(下)第490页,6-A6。
    ④左忠诚:《渭南市又出一批商代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4期。
    ⑤张天恩:前引书,第110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第270页。
    ⑦国家文物局主编:前引书(下)第444页,17-A17。
    ⑧马琴莉:《三原县收藏的商周铜器和陶器》,《文博》1996年第4期。
    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陕西彬县、淳化等县商时期遗址调查》,《考古》2001年第9期。
    ⑩周原考古队:《陕西周原七星河流域2002年考古调查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4期。另2002年调查时采用的地图上误将赵家沟标注为曹家沟,直到2004年开始发掘后我们才知道是由于当地发音的原因导致了地图的错误,这也导致了我们在申请田野发掘执照时仍然按照曹家沟来填写,后在老堡子遗址的正式报告中做了改正。
    ①周原考古队:《2004年秋季周原老堡子遗址发掘报告》。
    ②发掘简报和地图集数据一致。
    ③宝鸡市考古队:《陕西武功郑家坡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7期。
    ④尹盛平、任周方:《先周文化的初步研究》,《文物》1984年7期。刘军社:《郑家坡文化与刘家文化的分期及其性质》,《考古学报》1994年第1期。
    ⑤张长寿、梁星彭:《关中先周青铜文化的类型与周文化的渊源》,《考古学报》1989年第1期。
    ⑥孙华:《关中商代诸遗址的新认识-壹家堡遗址发掘的意义》。
    ⑦张天恩:前引书,第203-230页。
    ⑧雷兴山:前引书,第100-105页。
    ①张天恩:前引书,第238页。
    ②雷兴山:前引书,第83-88页。
    ③国家文物局主编:前引书(下)第414页,32-A32。
    ④张天恩:前引书,第238页。
    ⑤张天恩:前引书,第242页。
    ⑥雷兴山:前引书,第82-83页。
    ①韩辉:《淳化枣树沟脑先周时期遗存分析》。
    ②刘家墓地属于周原遗址的一部分,由于其墓葬具有独特的面貌,所以在此单独提出来。
    ③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刘家姜戎墓葬发掘简报》中报道了20座墓,雷兴山在《先周文化探索》第170页中增加了2001年周原博物馆征集的2座墓的资料。
    ④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刘家姜戎墓葬发掘简报》。
    ⑤卢连成:《先周文化与周边地区的青铜文化》。《考古学研究》编委会编:《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1993年,第243-279页。
    ⑥卢连成:《扶风刘家先周墓地剖析-论先周文化》,《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2期。
    ①胡谦盈:《试谈先周文化及相关问题》。见胡谦盈著:《胡谦盈周文化考古研究选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141页。
    ②后在《关中商代文化研究》中将M3的年代定为殷墟三期之后,但未作更具体的年代推断。
    ③张天恩:《高领袋足鬲的研究》。
    ④孙华:《关中商代诸遗址的新认识-壹家堡遗址发掘的意义》。
    ⑤雷兴山:前引书,第168-173页。
    ⑥这25座墓葬包括1996-199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清理的22座,引自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第175-178页,另有2001年周原考古队发掘的3座,见周原考古队:《2001年度周原遗址(王家嘴、贺家地点)发掘简报》。以上墓葬的平面图也引自雷文。
    ①此图采自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第177页图三九。
    ②M26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岐山贺家村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创刊号。M45见徐锡台《周原贺家村周墓分期断代研究》。《周秦文化研究》编委会:《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29-239页。
    ③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贺家村西周墓葬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第8辑,文物出版社,1983年。
    ④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岐山贺家村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创刊号。
    ⑤徐锡台《周原贺家村周墓分期断代研究》。
    ⑥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岐山贺家村西周墓葬》,《考古》1976年第1期。另小墓73M01为徐锡台在《周原贺家村周墓分期断代研究》中命名的。
    ⑦周原考古队:《2001年度周原遗址(王家嘴、贺家地点)发掘简报》。
    ⑧罗西章:《扶风白家窑水库出土的商周文物》,《文物》1977年第12期。
    ⑨张天恩:前引书,第51、55页。
    ⑩周原考古队:《陕西周原七星河流域2002年考古调查报告》。
    ①国家文物局主编:前引书(下)第267页,53-A53。
    ②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麟游县史家塬遗址发掘报告》。
    ③国家文物局主编:前引书(下)第265页,10-A10。
    ④雷兴山:《陕西省麟游县园子坪遗址商代遗存分析》。
    ⑤即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中周原遗址第一期第2段。
    ①先后见于雷兴山:《蔡家河、园子坪等遗址的发掘与碾子坡类遗存分析》。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10-237页。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麟游县蔡家河遗址商代遗存发掘报告》。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第63-65页。
    ②张天恩:前引书,第320-326页。
    ③国家文物局主编:前引书(下)第420页,14-A14。
    ④姚生民:《陕西淳化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6年5期。
    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陕西彬县、淳化等县商时期遗址调查》。
    ①姚生民:《陕西淳化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6年5期。
    ②刘军社:《先周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148页。
    ③李海荣:《关中地区出土商时期青铜器文化因素分析》,《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2期。
    ④张天恩:前引书,第98-100页。
    ⑤数据来自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宝鸡高家村刘家文化墓地发掘报告》,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七卷,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286-322页。
    ⑥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宝鸡市高家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第4期。
    ①雷兴山:前引书,第185-188页。
    ①高次若、刘明科、李新秦:《宝鸡高家村发现刘家文化陶器》,《考古与文物》1998年4期。后张天恩先生在《关中商代文化研究》第281页中指出简报中有器物编号混淆的问题,故依张文改正。
    ②因苟家岭墓地陶器面貌与高家村墓地完全相同,故在此省略。
    ③雷兴山:前引书,第71-76页、266-269页。
    ④两位发掘者共发表了两篇(本)论文(论著),分别为:种建荣、雷兴山:《周公庙遗址商周时期陶器分期研究》和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在这两篇中遗址的分期、断代个典型单位是完全一致的。
    ⑤种建荣、张敏、雷兴山:《岐山孔头沟遗址商周时期聚落性质初探》,《文博》2007年第5期。
    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工作站、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岐山赵家台遗址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2期。发掘者将较早的遗存定为西周前期。
    ①遗址的面积引自梁晓青:《戴家湾遗址地貌环境的考古学探讨》,《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4期。值得注意的是遗址的延续时间很长,包括新石器、商、周、汉、唐、宋等时期,所以这个数字不是商代时期的面积。
    ②任雪莉:《宝鸡戴家湾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的整理与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③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国立北京大学出版部承印,1948年版。
    ④代表性的研究有:邹衡:《论先周文化》。孙华:《关中商代诸遗址的新认识-壹家堡遗址发掘的意义》。牛世山:《先周文化探索》,《文物季刊》1998年2期。王巍、徐良高:《先周文化的考古学探索》,《考古学报》2000年第3期。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
    ⑤此图采自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第190页图四五。
    ①国家文物局主编:前引书(下)第302页,75-A75。墓地面积来自发掘简报。
    ②扶风县博物馆:《扶风北吕周人墓地发掘简报》。
    ③罗西章、王占奎:《试论北吕墓地的先周墓葬》。陕西省考古学会编:《庆祝武伯纶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91年。罗西章:《北吕周人墓地》,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
    ④胡谦盈:《试谈先周文化及相关问题》。
    ⑤王巍、徐良高:《先周文化的考古学探索》。
    ⑥张天恩:前引书,第247页。
    ⑦雷兴山:前引书,第194-197页。
    ①数据来自韩伟、吴振锋:《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的发掘》。
    ②胡谦盈:《试谈先周文化及相关问题》。
    ③王巍、徐良高:《先周文化的考古学探索》。
    ④张天恩:前引书,第247-248页。
    ⑤雷兴山:前引书,第199-202页。
    
    ①宝鸡市考古队:《宝鸡市纸坊头遗址试掘简报》。
    ②雷兴山:前引书,第92-93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陕西长安户县调查与试掘简报》,《考古》1962年6期。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镐工作队:《1984~1985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87年第1期。蒋祖棣:《论丰镐周文化遗址陶器分期》,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一),文物出版社,1992年。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第2期。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镐发掘队:《长安沣西早周墓葬发掘记略》,《考古》1984年9期。
    289数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队:《1982-1983年陕西武功黄家河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7期。国家文物局主编:前引书(下)第476页,24-A24中遗址面积为37万平方米。前者似专指周墓,后者包括新石器时代到秦代的遗址。所以可以认为遗址面积不详,大于2万平方米。
    29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队:《1982-1983年陕西武功黄家河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7期。
    291雷兴山:前引书,第197-198页。
    292数据来自陕西考古所泾水队:《陕西彬县下孟村遗址发掘简报》。
    293王桂枝:《宝鸡下马营旭光西周墓清理简报》,《文博》1985年第2期。宝鸡县博物馆阎宏斌:《宝鸡林家村出土西周青铜器和陶器》,《文物》1988年第6期。陕西省考古所、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省宝鸡市峪泉周墓》,《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5期。
    294雷兴山:前引书,第192-193页。
    295考古研究所渭水流域调查发掘队:《陕西渭水流域调查简报》,《考古》1959年第1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渭水流域考古调查发掘队:《陕西渭水流域西周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96年第7期。
    296刘宝爱:《宝鸡发现辛店文化陶器》,《考古》1985年第9期
    297卢连成:《扶风刘家先周墓地剖析-论先周文化》,《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2期。
    298资料转引自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 2004年。
    299卢连成:《先周文化与周边地区的青铜文化》,《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1993年。
    300张天恩:《高领袋足鬲的研究》。
    301劝读、水沟和贴家河遗址的资料和研究结论全部引自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第286-288页。
    303《中国考古学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259页。
    304付仲杨:《周原商代遗存的分期与性质研究》第28-29页。
    305付仲杨:前引文,第28-29页。
    
    306种建荣、雷兴山:《周公庙遗址商周时期陶器分期研究》。
    30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
    308雷兴山:前引书,第164页、第76页。
    309周原考古队:《2001年度周原遗址(王家嘴、贺家地点)发掘简报》。
    310雷兴山:前引书,第165页。
    311雷兴山:前引书,第208-209页。
    312之所以出现四种方向,是因为资料发表不详,有的是笔者根据墓葬分布图所做的描述,有的是发掘者自
    313李峰:《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314在此的商文化主要就考古学文化面貌而言,以免与商王朝统治区域这样的概念产生冲突,因为我们并不能确定政治意义上的统治区域与物质遗存意义上的考古学文化是否重合,而且我们认为更可接受的意见是二者应该不重合才符合历史的真相。
    3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洛阳盆地2001~2002年考古调查简报》,《考古》2005年第5期。
    316朴载福:《中国先秦时期的卜法研究——从考古资料探讨卜用甲骨的特征与内容》,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年12月。本文以下所引甲骨资料及研究结论,不注者皆引自朴文。
    317蒋刚:《太行山两翼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与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动》,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常怀颖:《夏商时期古冀州之域的考古学研究》,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年6月。另,笔者并非不关注学术史的回顾,由于在此的目的只是揭示一个与关中地区不同面貌的文化区域,再者由于本人学力有限,无法对引用的所有资料进行一一甄别,所以引用资料最多的研究成果也许就最为安全吧。
    318王立新:前引书,第170-174页。
    323常怀颖:前引文,第413页。
    32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灵石旌介商墓》,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05-206页。
    325李伯谦:《从灵石旌介商墓的发现看晋陕高原青铜文化的归属》。李伯谦著:《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184页。
    326此处据常怀颖《夏商时期古冀州之域的考古学研究》和《灵石旌介商墓》综合而成。
    327李家崖文化的代表性研究文章主要有:吕智荣:《试论李家崖文化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4期。《朱开沟文化遗存与李家崖文化》,《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6期。《李家崖文化的社会经济形态及发展》。《考古学研究》编委会编:《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1993年,第356-359页。《李家崖古城址AF1建筑遗址初探》。《周秦文化研究》编委会:《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16-123页。《李家崖文化因素分析和相关问题》,《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8辑,2001年。张忠培、朱延平、乔梁:《陕晋高原及关中地区商代考古学文化结构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李伯谦:《从灵石旌介商墓的发现看晋陕高原青铜文化的归属》。蒋刚:《太行山两翼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与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动》。蔡亚红:《李家崖文化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常怀颖:《夏商时期古冀州之域的考古学研究》。
    328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安塞县西坬渠村遗址试掘简报》,《华夏考古》2007年第2期。
    329张映文、吕智荣:《陕西清涧李家崖古城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1期。戴应新、吕智荣:《清涧县李家崖青铜时代墓葬》。
    330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考古实习组:《陕西绥德薛家渠遗址的试掘》,《文物》1988年第6期。
    331国家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晋中考古》,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87-93页。
    332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清水河县文物管理所:《清水河县西岔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考古报告集》,远方出版社,2001年,第60-78页。
    333国家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前引书,第91-97页。山西省考古考古研究所:《2004柳林高红商代夯土基址试掘简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学会编:《三晋考古》第三辑,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6-127页。王京燕、高继平:《山西柳林高红商代夯土基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2007年1月5日第2版。
    334此图采自常怀颖《夏商时期古冀州之域的考古学研究》第397页图五·二六。
    335常怀颖:前引文,第413页。
    336曹玮:《陕北的商代青铜器研究》,《陕北青铜器》(第1卷),巴蜀书社,2009年,第001-043页。
    337李伯谦:《从灵石旌介商墓的发现看晋陕高原青铜文化的归属》。
    338王永刚、崔风光、李延丽:《陕西甘泉县出土晚商青铜器》,《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3期。
    339简报中误认为铃首匕。
    340李水城:《刘家文化来源的新线索》。《远望集》编委会编:《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193-199页。
    341张天恩:前引书,第315-316页。
    342即本文的石嘴头类、刘家类、纸坊头类遗存。
    343尹盛平、任周方:《先周文化的初步研究》,《文物》1984年7期。张天恩:《高领袋足鬲的研究》,《文物》1989年第6期。刘军社:《郑家坡文化与刘家文化的分期及其性质》,《考古学报》1994年第1期。
    344卢连成:《扶风刘家先周墓地剖析-论先周文化》,《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2期。张忠培:《陕西史前文化的谱系与周文明的形成》。《远望集》编委会编:《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145-163页。张长寿、梁星彭:《关中先周青铜文化的类型与周文化的渊源》,《考古学报》1989年第1期。
    345李水城:《刘家文化来源的新线索》。《远望集》编委会编:《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193-199页。
    346关于随葬石块,胡谦盈先生曾有论及。见胡谦盈《南邠州碾子坡先周墓葬和西周墓葬—周人早期葬俗探讨之一》。胡谦盈著:《胡谦盈周文化考古研究选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172页。
    347谢端琚:《试论我国前期土洞墓》,《考古》1987年第2期。[日]高滨侑子:《中国古代洞室墓》,韩钊译,《文博》1994年第1期。
    348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民和核桃庄》,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4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徐家碾寺洼文化墓地—1980年甘肃庄浪徐家碾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50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合水九站遗址发掘报告》。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三,1997年,第300-477页。
    351洞室墓M48不是在墓道一侧的偏洞式,而是在墓道的一端。
    35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洛市博物馆:《商洛东龙山遗址I区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4期。
    353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城固宝山1998年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181页。
    354张天恩:《试论关中东部夏代文化遗存》,《文博》2000年第3期。《关中西部夏代文化遗存的探索》,《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3期。《关中商代文化研究》第2-13页。
    35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工作队:《陕西华阴横镇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四辑,1984年。
    356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元君庙仰韶墓地》,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357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华县报告编写组:《华县、渭南古代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3期。
    35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蓝田泄湖遗址》,《考古学报》1991年第4期。
    359半坡博物馆发掘资料未公布,转引自张天恩《试论关中东部夏代文化遗存》。
    360刘士莪:《老牛坡》。
    361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82级实习队:《宝鸡石嘴头东区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
    362田仁孝等:《陕西麟游县蔡家河遗址龙山遗址发掘报告》,《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6期。
    363宝鸡市考古工作队1992年抢救发掘资料,未发表,转引自张天恩《试论关中东部夏代文化遗存》。
    364秋维道:《陕西礼泉县发现两批商代铜器》,《文物资料丛刊》第3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365双庵和水沟的资料均为宝鸡市考古工作队1980年文物普查资料,转引自张天恩《试论关中东部夏代文化遗存》。
    366宝鸡市考古工作队1990年采集资料,转引自张天恩《试论关中东部夏代文化遗存》。367一部分为宝鸡市文化局1980年普查资料,转引自张天恩《试论关中东部夏代文化遗存》;一部分见王世和等:《渭北三原、长武等地考古调查》,《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1期。368千阳县文化馆藏品,转引自张天恩《试论关中东部夏代文化遗存》。
    369徐天进:《试论关中地区的商文化》。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
    370常怀颖:前引文,第496页。
    37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文员会、陕西省博物馆:《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一),文物出版社,1979年。
    372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890页。
    373卢建国:《陕西铜川发现商周青铜器》,《考古》1982年第1期。
    374朱凤瀚:前引书,第901、903页。
    375朱凤瀚:前引书,第898、900页。
    376陈坤龙:《陕西汉中出土商代铜器的科学分析与制作技术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1月,第113页。
    378卢建国:《陕西铜川发现商周青铜器》,《考古》1982年第1期。马琴莉:《三原县收藏的商周铜器和陶器》,《文博》1996年第4期。
    379王光永:《陕西省岐山县发现商代铜器》,《文物》1977年第12期。
    380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文员会、陕西省博物馆:《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一)。
    381罗西章:《扶风美阳发现商周青铜器》,《文物》1978年第10期。
    382高西省:《陕西扶风壹家堡商代遗址的调查》,《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5期。
    383罗西章:《扶风县文物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38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文员会、陕西省博物馆:《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一)。
    385罗西章:《扶风县文物志》。
    38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文员会、陕西省博物馆:《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
    387邹衡:《先周文化研究》。朱凤瀚:前引书,第909页。王立新:前引书,第169页。
    388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长安羊元坊商代遗址残灰坑的清理》。
    389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礼泉朱马嘴商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5期。
    390周原考古队:《2001年度周原遗址(王家嘴、贺家地点)发掘简报》。
    391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陕西扶风县壹家堡遗址1986年度发掘报告》。
    392周原考古队:《2004年秋季周原老堡子遗址发掘报告》。
    394王巍、徐良高:《先周文化的考古学探索》。徐良高:《京当类型商文化与郑家坡类遗存关系再探讨》,《考古》2010年第9期。宋江宁:《商文化京当型与郑家坡类遗存关系探讨》。
    395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麟游县史家塬遗址发掘报告》。
    396宝鸡市考古队:《陕西武功郑家坡遗址发掘简报》。
    397段绍嘉:《介绍陕西省博物馆的几件青铜器》,《文物》1963年第3期。
    398秋维道、孙东位:《陕西礼泉发现几批商代铜器》,《文物资料丛刊》3,文物出版社,1980年。
    399宝鸡市考古队:《陕西武功郑家坡遗址发掘简报》。
    400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麟游县史家塬遗址发掘报告》,。
    40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灵石旌介商墓》,第21-22页。
    402赵丛苍:《城洋青铜器》,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63-64页。
    406张天恩:前引书,第98-100页。
    407康乐:《武功出土商周青铜器》,《文博》1986年第1期。
    408卢连成、胡智生:《宝鸡鱼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
    409秋维道、孙东位:《陕西礼泉发现两批商代铜器》,《文物资料丛刊》3,文物出版社,1980年。
    
    410钱耀鹏、李成、韩辉、马明志:《枣树沟脑遗址H14及其相关问题分析》,《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2期。
    4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陕西彬县断泾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9年第1期。
    412张文立、林沄:《黑豆嘴类型青铜器中的西来因素》,《考古》2004年第5期。
    413常怀颖:前引文,第588-591页。
    414常怀颖:前引文,第598页。
    415戴应新:《陕北和晋西北黄河两岸出土的殷商铜器及其有关问题的探索》。《考古学研究》编委会编:《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1993年,第219-235页。
    416蔡亚红:《李家崖文化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第9-15页。
    417此处利用了李伯谦《从灵石旌介商墓的发现看晋陕高原青铜文化的归属》一文和和蔡亚红硕士学位论文《李家崖文化研究》中的资料。
    418蔡亚红:前引文,第9-13页。
    419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民和核桃庄》。
    42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徐家碾寺洼文化墓地—1980年甘肃庄浪徐家碾考古发掘报告》。
    421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合水九站遗址发掘报告》。
    422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前引书,第180页。
    423赵丛苍:《城洋青铜器》,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424赵丛苍:前引书,第242页。
    425陈坤龙:《陕西汉中出土商代铜器的科学分析与制作技术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1月,第113页。
    426陈坤龙:前引文,第94页。
    427陈坤龙:前引文,第94-101页。
    428陈坤龙:前引文,第104页。
    429陈坤龙:前引文,第107-108页。
    430陈坤龙:前引文,第111-112页。
    431陈坤龙:前引文,第125-127页。
    432周原考古队:《周原遗址(王家嘴地点)尝试性浮选的结果及初步分析》,《文物》2004年10期。
    433朴载福:前引文,第45-46页。
    434周本雄:《附录四碾子坡遗址的动物遗骸鉴定》,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南豳州·碾子坡》,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490-492页。
    435李志鹏:《殷墟动物遗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第45-72页。
    436李志鹏:前引文,第61页。
    437刘军社:《先周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145-162页。
    438李海荣:《关中地区出土商时期青铜器文化因素分析》,《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2期。
    439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各章中铜器介绍。
    440朱凤瀚:前引书,第1128页。
    441张天恩:前引书,第218页、第221页。
    44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第412页。
    443李志鹏:前引文,第21页。
    444徐良高:《文化因素定性分析与商代“青铜礼器文化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44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446本文不关注学界对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的讨论,认为其都是都邑性聚落,
    447此处采用《中国考古卷·夏商卷》中对殷墟的研究成果。
    450赵丛苍:《宝山遗址发掘取得重大收获》,《中国文物报》2000年1月23日。
    452李健超:《陕西地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页。
    45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影印本,正文第364页。
    454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军事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9卷55页。
    
    455史念海:《古代的关中》,《河山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26-66页。
    456李健超:前引书,第33页。
    457雷兴山:《西安袁家崖墓葬年代为西周说》,《华夏考古》,2008年第1期。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元君庙仰韶墓地》,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曹玮:《陕北的商代青铜器研究》,见曹玮编:《陕北青铜器》(第1卷),巴蜀书社,2009年。
    国家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晋中考古》,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刘士莪:《老牛坡》,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罗西章:《北吕周人墓地》,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民和核桃庄》,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灵石旌介商墓》,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编:《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一~四),文物出版社,1979年10月、198年6月、1980年12月、1984年8月。
    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国立北京大学出版部承印,1948年版。
    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图说》,中国科学院,1954年版。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城固宝山1998年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徐家碾寺洼文化墓地—1980年甘肃庄浪徐家碾考古发掘
    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南豳州·碾子坡》,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年版。
    赵丛苍:《城洋青铜器》,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宝鸡市考古队:《陕西武功郑家坡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7期。
    宝鸡市考古队:《宝鸡市纸坊头遗址试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5期。
    宝鸡市考古队:《宝鸡市附近古遗址调查》,《文物》1989年第6期。
    宝鸡市考古队:《关中漆水河下游先周遗址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6期。
    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宝鸡市高家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第4期。
    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宝鸡高家村刘家文化墓地发掘报告》。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七卷,文物出版社,2008年。
    宝鸡县博物馆阎宏斌:《宝鸡林家村出土西周青铜器和陶器》,《文物》1988年第6期。
    保全:《西安老牛坡出土商代早期文物》,《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2期。
    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华县报告编写组:《华县、渭南古代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3期。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麟游县蔡家河遗址商代遗存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00年第1期。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麟游县史家塬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04年第4期。
    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考古实习组:《陕西绥德薛家渠遗址的试掘》,《文物》1988年第6期。
    北京大学考古系:《陕西扶风壹家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1期。
    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陕西扶风县壹家堡遗址1986年度发掘报告》。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等:《陕西耀县北村遗址1984年发掘报告》。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合水九站遗址发掘报告》。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
    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礼泉朱马嘴商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5期。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陕西彬县、淳化等县商时期遗址调查》,《考古》2001年第9期。
    曹发展、景凡:《陕西旬邑崔家河遗址调查记》,《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
    长水:《岐山贺家村出土的西周铜器》,《文物》1972年第6期。
    戴应新、吕智荣:《清涧县李家崖青铜时代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文物出版社,1988年。
    樊维岳、吴镇烽:《陕西蓝田县出土商代青铜器》,《文物资料丛刊》3,文物出版社,1980年。
    扶风县博物馆高西省:《陕西扶风县益家堡商代遗址的调查》,《考古与文物》1989年5期。
    扶风县博物馆:《扶风北吕周人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7期。
    高次若、刘明科、李新秦:《宝鸡高家村发现刘家文化陶器》,《考古与文物》1998年4期。
    高西省:《扶风出土的几组商周青铜兵器》,《考古与文物》1993年3期
    高西省:《扶风近年征集的商周青铜器》,《文博》1988年6期
    巩启明:《西安袁家崖发现商代晚期墓葬》,《文物资料丛刊》第5辑
    韩伟、吴振锋:《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4期。
    贺梓诚:《耀县发现一批周代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11期。
    巨万仓:《陕西岐山王家嘴、衙里西周墓葬发掘简报》,《文博》1985年第5期。
    考古研究所渭水流域调查发掘队:《陕西渭水流域调查简报》,《考古》1959年第11期。
    罗西章:《杨家堡出土的商周之际的铜器》,《文物》1977年12期
    罗西章:《扶风美阳发现商周铜器》,《文物》1978年第10期。
    罗西章:《扶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0年4期
    罗西章:《扶风白家窑水库出土的商周文物》,《文物》1977年第12期。
    卢建国:《陕西耀县北村商代遗址调查》,《考古与文物》1984年1期。
    马琴莉:《三原县收藏的商周铜器和陶器》,《文博》1996年第4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清水河县文物管理所:《清水河县西岔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自治
    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考古报告集》,远方出版社,2001年。
    钱耀鹏、魏女、李成:《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发掘获重要发现》,《文物报》2006年11月24日第2版。
    钱耀鹏、李成、魏女:《淳化县枣树沟脑遗址调查发掘的主要收获》,《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7月,第38卷第4期。
    秋维道:《陕西礼泉县发现两批商代铜器》,《文物资料丛刊》第3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马琴莉:《三原县收藏的商周铜器和陶器》,《文博》1996年第4期。
    刘宝爱、啸鸣:《宝鸡市博物馆收藏的陶鬲》,《文物》1989年第5期。
    刘宝爱:《宝鸡发现辛店文化陶器》,《考古》1985年第9期。
    卢建国:《陕西铜川发现商周青铜器》,《考古》1982年第1期。
    山西省考古考古研究所:《2004柳林高红商代夯土基址试掘简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学会编:《三晋考古》第三辑,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岐山贺家村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创刊号。
    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岐山贺家村西周墓葬》,《考古》1976年第1期。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贺家村西周墓葬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第8辑,文物出版社,1983年。
    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刘家姜戎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7期。
    陕西省博物馆等,《陕西岐山礼村附近周遗址的调查和试掘》,《文物资料丛刊》第2辑,文物出版社,1978年。
    陕西省考古所、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省宝鸡市峪泉周墓》,《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5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洛市博物馆:《商洛东龙山遗址I区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4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商周室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实习组:《陕西耀县北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年2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工作站、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岐山赵家台遗址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2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武功岸底先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3期。
    陕西考古所泾水队:《陕西彬县下孟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第1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长安羊元坊商代遗址残灰坑的清理》,《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2 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安塞县西坬渠村遗址试掘简报》,《华夏考古》2007年第2期。
    石璋如:《传说中周都的实地考察》,《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第20本下册,1949年。
    宋新潮:《西安老牛坡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田仁孝等:《陕西麟游县蔡家河遗址龙山遗址发掘报告》,《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6期。
    王光永:《陕西省岐山县发现商代铜器》,《文物》1977年12期。
    王桂枝:《宝鸡下马营旭光西周墓清理简报》,《文博》1985年第2期。
    王京燕、高继平:《山西柳林高红商代夯土基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2007年1月5日第2版。
    王麟昌、尹申平:《陕西麟游古遗址调查简报》,《文博》1998年第4期。
    王永刚、崔风光、李延丽:《陕西甘泉县出土晚商青铜器》,《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3期。
    王振:《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再获重要发现》,《文物报》2008年10月12日。
    王振、陈洪海:《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2008年度发掘的主要收获》,《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月,第40卷第6期。
    西安半坡博物馆、蓝田县文化馆:《陕西蓝田怀真坊商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3期。
    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岐山县王家嘴遗址的调查和试掘》,《史前研究》1984年第3期。
    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82级实习队:《宝鸡石嘴头东区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
    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西安老牛坡商代墓地的发掘》,《文物》1988年第6期。
    夏商周断代工程先周文化分期与测年专题组:《武王伐纣年代先周文化分期专题初步报告》打印稿。
    许益:《陕西华县殷代遗址调查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3期。
    淳化县博物馆:《陕西淳化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6年5期。
    张映文、吕智荣:《陕西清涧李家崖古城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1期。
    赵丛苍:《宝山遗址发掘取得重大收获》,《中国文物报》2000年1月23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陕西长安户县调查与试掘简报》,《考古》1962年6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张家咀与姬家川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武功发掘队:《陕西武功县新石器时代及西周时期遗址调查》,《考古》1983年第5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镐发掘队:《长安沣西早周墓葬发掘记略》,《考古》1984年9 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工作队:《陕西华阴横镇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四辑,198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镐工作队:《1984~1985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87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队:《1982-1983年陕西武功黄家河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1988年第7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陕西长武碾子坡先周文化遗址发掘纪略》,《考古学集刊》6,198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蓝田泄湖遗址》,《考古学报》1991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渭水流域考古调查发掘队:《陕西渭水流域西周文化遗址调查》, 《考古》1996年第7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陕西彬县断泾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9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第2期。
    周公庙考古队:《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考古收获丰硕》,《中国文物报》2004年12月31日。
    周原考古队:《2001年度周原遗址调查报告》。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2卷,文物出版社,2003年。
    周原考古队:《2001年度周原遗址(王家嘴、贺家地点)发掘简报》。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2卷,文物出版社,2003年。
    周原考古队:《周原遗址(王家嘴地点)尝试性浮选的结果及初步分析》,《文物》2004年第10期。
    周原考古队:《陕西周原七星河流域2002年考古调查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4期。
    周原考古队:《2002年周原遗址(齐家村)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4期。
    周原考古队:《2003年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调查报告》。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5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
    周原考古队:《2004年秋季周原老堡子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17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
    周原考古队:《2005年陕西扶风美阳河流域考古调查》,《考古学报》2010年第2期。
    左忠诚:《渭南县南堡村发现三件商代铜器》,《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2期。
    左忠诚:《渭南市又出一批商代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4期。
    蔡亚红:《李家崖文化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曹定云、刘一曼:《殷墟花园庄东地出土甲骨卜辞中的“中周”与早期殷周关系》,《考古》2005年第9期。
    常怀颖:《夏商时期古冀州之域的考古学研究》,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年6月。
    陈坤龙:《陕西汉中出土商代铜器的科学分析与制作技术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1月。
    戴应新:《陕北和晋西北黄河两岸出土的殷商铜器及其有关问题的探索》。《考古学研究》编委会编:《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1993年。
    付仲杨:《老堡子遗址商代遗存的年代与性质研究》,《考古学集刊》第17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
    付仲杨:《周原商代遗存的分期与性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日]高滨侑子:《中国古代洞室墓》,韩钊译,《文博》1994年第1期。
    韩辉:《淳化枣树沟脑先周时期遗存分析》,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黄尚明:《论老牛坡商文化的分期》,《江汉考古》2003年第1期,总第86期。
    胡谦盈:《姬周陶鬲研究—周族起源探索之一》,《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1期。
    胡谦盈:《试谈先周文化及相关问题》。见胡谦盈著:《胡谦盈周文化考古研究选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胡谦盈:《姬周族属及其文化探源—周族起源探索之二》。见胡谦盈著:《胡谦盈周文化考古研究选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胡谦盈:《太王以前的周史管窥—周族起源探索之三》。见胡谦盈著:《胡谦盈周文化考古研究选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胡谦盈:《浅谈先周文化分布与传说中的周都—周族起源探索之四》。见胡谦盈著:《胡谦盈周文化考古研究选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蒋刚:《太行山两翼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与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动》,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蒋刚:《山西、陕北及内蒙古中南部夏商西周时期青铜文化的演进》,《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10期。
    江林昌:《古公亶父“至于岐下”与渭水流域先周考古文化》,《考古与文物》2000第2期。
    蒋祖棣:《论丰镐周文化遗址陶器分期》。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一),文物出版社,1992年。
    雷兴山:《对关中地区商文化的几点认识》,《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2期。
    雷兴山:《蔡家河、园子坪等遗址的发掘与碾子坡一类遗存分析》。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
    雷兴山:《论周公庙遗址卜甲坑H54的期别与年代》。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5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
    雷兴山:《陕西省麟游县园子坪遗址商代遗存分析》,《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4期。
    雷兴山:《周原遗址商时期考古学文化分期研究》。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6卷,文物出版社,2007年。
    雷兴山:《西安袁家崖墓葬年代为西周说》,《华夏考古》,2008年第1期。
    雷兴山:《周原遗址商时期遗存与先周文化关系辨析》。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七卷,文物出版社,2008年。
    雷兴山:《周原遗址刘家墓地分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七,科学出版社,2008年。
    雷兴山:《由周原遗址陶文“周”论“周”地与先周文化》。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俞伟超先生纪念文集·学术卷》,文物出版社,2009年。
    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梁星彭:《壹家堡商周遗存若干问题商榷》,《考古》1996年第1期。
    梁星彭:《从郑家坡遗址谈地层学在考古分期断代中对于类型学的主导作用》,《考古》1998 年第4期。
    李伯谦:《从灵石旌介商墓的发现看晋陕高原青铜文化的归属》。见李伯谦著:《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
    李峰:《试论陕西出土商代铜器的分期与分区》,《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3期。
    李峰:《先周文化的内涵及其渊源探讨》,《考古学报》1991年3期。
    李海荣:《关中地区出土商时期青铜器文化因素分析》,《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2期。
    李水城:《论董家台类型及其相关问题》。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
    李水城:《刘家文化来源的新线索》。《远望集》编委会编:《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李志鹏:《殷墟动物遗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吕智荣:《试论李家崖文化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4期。
    吕智荣:《朱开沟文化遗存与李家崖文化》,《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6期。
    吕智荣:《李家崖文化的社会经济形态及发展》。《考古学研究》编委会编:《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1993年。
    吕智荣:《李家崖古城址AF1建筑遗址初探》。《周秦文化研究》编委会:《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吕智荣:《李家崖文化因素分析和相关问题》,《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8辑,2001年。
    刘军社:《对先周文化涵义的一点认识——兼论考古学文化的命名问题》,《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刘军社:《对先周文化涵义的再认识》。陕西省考古学会编:《庆祝武伯纶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91年。
    刘军社:《太王“剪商”史事辨》,《西周史论文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刘军社:《凤翔西村先周墓葬分析》,《文博》1993年第6期。
    刘军社:《壹家堡类型文化与早期秦文化》,《秦文化论丛》第三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
    刘军社:《郑家坡文化与刘家文化的分期及其性质》,《考古学报》1994年第1期。
    刘军社:《先周文化与光社文化的关系》,《文博》1995年1期。
    刘军社:《水系·古文化·古族·古国论——渭水流域商代考古学文化遗存分析》,《华夏考古》1996年第1期。
    刘军社:《再论郑家坡遗址的分期与年代》,《考古与文物》1996年2期。
    刘军社:《试论岸底遗址的分期及相关问题》。《周秦文化研究》编委会:《周秦文化研究》,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宗礼、刘栋:《先周文化研究六十年》。《周秦文化研究》编委会:《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刘军社:《论碾子坡文化》。《远望集》编委会编:《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刘军社:《关于地层学与类型学的关系及其相关问题-与梁星彭先生讨论》,《考古与文物》1999年6期。
    刘军社:《先周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刘军社:《对寻找泾水上游先周文化遗存的思考》,《文博》2006年第5期。
    刘士莪:《西安老牛坡商代墓地初论》,《文物》1980年第6期。未复印
    刘士莪:《试论老牛坡商代墓(提要)》,《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刘士莪:《西安老牛坡商代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周秦汉唐考古与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西北大学学(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1988年。
    刘士莪:《西安老牛坡2号商代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发掘70周年学术纪念会论文,1998年。
    刘绪:《周原考古札记四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俞伟超先生纪念文集·学术卷》,文物出版社,2009年。
    卢连成:《扶风刘家先周墓地剖析-论先周文化》,《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2期。
    卢连成:《先周文化刍议(摘要)》,《周秦汉唐考古与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西北大学学报》1988年增刊。
    卢连成:《先周文化与周边地区的青铜文化》。《考古学研究》编委会编:《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1993年。
    卢连成:《商代社会疆域地理的政治架构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4期。
    卢连成:《商文化关中类型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罗西章、王占奎:《试论北吕墓地的先周墓葬》。陕西省考古学会编:《庆祝武伯纶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91年。
    马赛:《考古学文化与族群关系的思考——“先周文化”研究反思》,《文博》2008年第5期。
    马赛:《聚落与社会——商周时期周原遗址的考古学研究》,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年6月。
    牛世山:《关于刘家墓地的几个问题》,《中原文物》1997年4期。
    牛世山:《陕西武功县岸底商代遗存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考古求知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牛世山:《先周文化探索》,《文物季刊》1998年2期。
    牛世山:《刘家文化的初步研究》。《远望集》编委会编:《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牛世山:《论先周文化的渊源》,《考古与文物》2000年2期。
    朴载福:《中国先秦时期的卜法研究——从考古资料探讨卜用甲骨的特征与内容》,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年12月。
    钱耀鹏、李成、韩辉、马明志:《枣树沟脑遗址H14及其相关问题分析》,《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2期。
    任雪莉:《宝鸡戴家湾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的整理与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宋江宁:《关于“先周文化”的几点反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编:《三代考古(三)》,科学出版社,2009年。
    宋江宁:《商文化京当型与郑家坡类遗存关系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编:《三代考古(三)》,科学出版社,2009年。
    宋新潮:《试论陕西出土的商代铜器》,《文博》1989年第6期。
    宋新潮:《殷商文化区域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孙华:《关中商代诸遗址的新认识-壹家堡遗址发掘的意义》,《考古》1993年第5期。
    孙华:《陕西扶风壹家堡遗址分析-兼论晚商时期关中地区诸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孙华:《商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在纪念殷墟发掘70周年之际的反思》。三代文明研究编辑委员会编:《三代文明研究》1,科学出版社,1999年。
    田仁孝、张天恩、雷兴山:《碾子坡类型刍议》。《周秦文化研究》编委会:《周秦文化研究》,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克林:《试论齐家文化与晋南龙山文化的关系-兼论先周文化的渊源》,《史前研究》1983 年第2期。
    王克林:《先周文化再研究》,《文物季刊》1995年第1期。
    王克林:《周族、周文化的起源及有关问题》。《周秦文化研究》编委会:《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巍、徐良高:《先周文化的考古学探索》,《考古学报》2000年第3期。
    王占奎:《论郑家坡先周遗存与刘家遗存》。《考古学研究》编委会编:《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1993年。
    王仲孚:《试论周人先世传说与先周考古》。《周秦文化研究》编委会:《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谢端琚:《试论我国早期土洞墓》,《考古》1987年第2期。
    徐良高:《文化因素定性分析与商代“青铜礼器文化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徐良高:《京当类型商文化与郑家坡类遗存关系再探讨》,《考古》2010年第9期。
    徐天进:《试论关中地区的商文化》。北京大学考古系编:《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
    徐天进:《周公庙遗址考古调查的缘起及其学术意义》,《中国文物报》2004年7月2日。
    徐天进:《周公庙遗址的考古所获及所思》,《文物》2006年第8期。
    许伟、许永杰:《周文化形成与周人兴起的考古学观察》,《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2期。
    徐锡台:《早周文化的特点及其渊源的探索》,《文物》1979年10期。
    徐锡台:《周原贺家村周墓分期断代研究》,《周秦文化研究》编委会:《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尹盛平、任周方:《先周文化的初步研究》,《文物》1984年7期。
    尹盛平:《关于先周文化的几个问题》。《周秦文化研究》编委会:《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张长寿、梁星彭:《关中先周青铜文化的类型与周文化的渊源》,《考古学报》1989年第1期。
    张翠莲:《扶风刘家墓地试析》,《考古与文物》1993年3期。
    张国硕:《论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方法》,《中原文物》,1995年第2期。
    张良仁:《高领袋足鬲分期与来源研究》,《考古与文物》2001年4期。
    张天恩:《高领袋足鬲的研究》,《文物》1989年第6期。
    张天恩:《先周文化早期相关问题浅议》,《西周史论文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张天恩:《古密须国文化的初步认识》。。《远望集》编委会编:《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张天恩:《周原遗址殷商时期文化遗址试析》,《中原文物》1998年1期。
    张天恩:《试论关中东部夏代文化遗存》,《文博》2000年第3期。
    张天恩:《关中西部夏代文化遗存的探索》,《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3期。
    张天恩:《关中西部商文化研究》,《考古学报》2004年第1期。
    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张文立、林沄:《黑豆嘴类型青铜器中的西来因素》,《考古》2004年第5期。
    张忠培:《客省庄文化及其相关诸问题》,《考古与文物》1980年4期。
    张忠培、朱延平、乔梁:《陕晋高原及关中地区商代考古学文化结构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张忠培:《陕西史前文化的谱系与周文明的形成》。《远望集》编委会编:《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种建荣、张敏、雷兴山:《岐山孔头沟遗址商周时期聚落性质初探》,《文博》2007年第5期。
    种建荣、雷兴山:《先周文化铸铜遗存的确认及其意义》,《中国文物报》2007年11月30日。
    种建荣、雷兴山:《周公庙遗址商周时期陶器分期研究》。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研究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编:《西部考古》第三辑,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08年。
    种建荣:《孔头沟遗址商末周初遗存与先周文化探索》,《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3期。
    邹衡:《试论夏文化》。见邹衡著:《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邹衡:《论先周文化》。见邹衡著:《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邹衡:《再论先周文化》。见邹衡著:《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李峰:《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李健超:《陕西地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钱穆:《周初地理考》,《燕京学报》第10册,1931年。
    史念海:《古代的关中》,《河山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
    王元林:《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
    萧楼:《夏村社会——中国“江南”农村的日常社会和社会结构(1976-2006)》,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总论),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赵济主编:《中国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赵世瑜:《作为方法论的区域社会史——兼及12世纪以来的华北社会史研究》,《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
    赵世瑜:《再论社会史的概念问题》,《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