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江淮东部史前文化与社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淮河流域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学术界对其重视程度远不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尤其是受到自然环境变迁影响严重的江淮东部地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不仅考古工作开展得比较少,相应的研究也远远不够。在青莲岗遗址发现之后,青莲岗文化的命名提出,从而打破了原有的“仰韶-龙山”二元格局,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江淮东部地区多针对青莲岗附近的几处遗址的文化属性展开讨论,但此时江淮东部地区少有遗址进行过系统的发掘,因此这种讨论多是借助于与青莲岗遗址有近似文化面貌的遗址进行,而这些遗址又多不属于江淮东部地区的范畴。以致于江淮东部地区的原始文化以及史前时期的文化序列一直以来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淮河上游贾湖遗址的发掘使人们对淮河流域的原始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为了深入对淮河流域的史前文化的认识,同时也为了解决江淮东部地区考古文化区系类型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京博物院在江淮东部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考古调查及发掘工作,这不仅为此前持久的关于青莲岗文化的讨论提供了新的线索,同时也为该区域的综合研究积累了大量新材料,而近几年进行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使江淮东部地区的史前遗址的数量又有所增加。与此同时,相邻的海岱地区以及太湖地区的考古研究工作愈加充实,对两个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序列及文化面貌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由于新考古学的传入,使我们认识到,考古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应该透过我们发现的考古材料,去阐述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而过程考古学、社会考古学、认知考古学、聚落考古学等以阐述为主的各种理论日渐其盛,特别进入21世纪以来,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越来越成熟。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江淮东部地区史前遗存进行详尽分析,确立江淮东部史前文化性质及年代发展序列,进而从经济、聚落、思想信仰等不同方面探讨由考古遗存所揭示的江淮东部地区的史前社会的发展进程。
     全文分为八个部分。
     一、绪论:主要介绍文章选题的原因以及写作的思路,同时对文章的时空框架作简要说明,并对运用的理论与方法作介绍。
     二、第一章:江淮东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主要从地理地貌及成因、自然环境与气候、海岸线变迁、长江入海口和淮河及西部诸湖的变迁等几个方面,借助于自然学科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江淮东部地区史前时期的自然地理环境作介绍。人类发展的初期阶段,自然环境及地理位置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江淮东部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江淮东部在其最初阶段形成了有着自身特色的考古学文化,但这也是其走向衰亡的原因之一,同时也影响着后期各种文化在江淮东部地区分布以及传播的路线。
     三、第二章:江淮东部地区史前考古工作与研究历程。主要介绍江淮东部地区史前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的情况,以及不同时期内相应开展的考古研究工作。对于江淮东部地区的考古工作及研究,可以1991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其中前期以调查为主,研究层面则主要集中于对文化遗存的属性界定上;后期开始有了针对性的发掘工作,获取了不同类型的文化遗存,进而研究工作一方面开始转为对之前的发现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并初步构建江淮东部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另一方面也开始结合发掘材料,阐述史前的社会状况。
     四、第三章:江淮东部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在对江淮东部地区发现的史前典型遗址分析的基础上,与区域内其他遗址进行对比,从而梳理江淮东部地区各类遗存之间的相互关系,确立文化发展的序列;同时将文化遗存与周围地区的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以确定区域内不同时期文化遗存的绝对年代与性质。江淮东部地区不同阶段的文化面貌和性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总体看来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龙虬庄文化时期,江淮东部多为当地原始文化的分布区,但在文化发展的后期阶段受到太湖地区文化的强烈影响,北部的青莲岗类遗存则或可归入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第二阶段江淮东部地区原始文化的独立性丧失殆尽,区域内多有良渚文化遗存的分布,进而成为太湖文化区的组成部分;第三阶段江淮东部则成为海岱文化的分布范围。
     五、第四章:江淮东部地区史前社会经济。主要是对不同时期江淮东部地区发现的与经济相关的遗存进行分析,以阐述当时的经济状况。江淮东部地区的经济与当时的自然资源、环境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在龙虬庄文化时期,可以说渔猎和采集类的攫取经济在获取食物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以家畜饲养和水稻种植为代表的生产经济并没有占据绝对优势;该阶段的手工业经济中,陶器和骨角器制作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尤其是骨角器的加工,有了专门的工匠。龙虬庄文化之后,虽然也发掘了不同时期的遗址,但与经济相关的遗存相对较少,限制了我们对于当时社会经济的认识。
     六、第五章:江淮东部地区史前聚落分析。主要从聚落的分布、聚落内部居址及墓葬情况着手,对于江淮东部地区的史前社会状况进行探讨。从聚落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江淮东部地区在史前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了解文化传播及人群迁徙的路线,江淮东部地区在史前时期可以说经历了一个海岱、太湖系文化南来北往的过程;而通过居址形态和墓葬,可以了解江淮东部地区在史前时期的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进程。
     七、第六章:江淮东部地区史前思想信仰。主要对江淮东部地区发现的史前时期的刻画符号、特殊埋葬方式等可以反映思想信仰的各种考古遗存与现象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揭示当时的思想信仰状况。可以看出,江淮东部地区相对于海岱地区和太湖地区而言,在史前时期并没有形成自己强势的思想传统,而这也是其很快走向衰亡的极为重要的原因。
     八、结语:对前文内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指出文章的创新之处以及写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The Huai River played an indispensible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cient civilization, little scholars placed it as important as the Huang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 Particularly, the eastern Jiang-huai region, whose environment had changed a lot, had little archaeological work carried out and relevant research. After finding and naming Qingliangang site in this area, the previous Longshan-Yangshao pattern had changed. Prior to 1990, discussions on this culture mainly did not focus on the whole eastern Jiang-huai region from a systematic perspective but several sites around Qingliangang site. At that time, since there were very few sites having systematic excavation work in this region, relevant researches usually altered to sites located beyond eastern Jiang-huai region but seemly having the same cultural characters. For this reason, prehistoric cultures and their cultural sequences here had been figured out for a long time.
     Afterwards, the excavation work of Jiahu site in upper Huai River offered an opportunity for scholars that what the ancient cultures of this area were like. In order to gett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ts prehistoric cultures, as well as figuring out its archaeological types, Nanjing Museum has launched a series of archaeological surveys and excavations in eastern Jiang-huai region since 1990. Based on these work, new clues about Qingliangang culture is showed and plenty of new materials are accumulated. Apart from this, the number of total sites here increases according to the third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Survey. What's more, the achievements obtained in adjacent Haidai region and Taihu region are also available for us. In addition, from a view of New-archaeology, we realize that the discoveries of ancient social conditions are our research purposes, via the existed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Since 2000, archaeological theories and methods are getting increasingly mature and we can interpret relevant materials through process archaeology, social archaeology, cognition archaeology and settlement archaeology.
     According to materials mentioned above, I initially analyze its prehistoric sites in detail and establish its cultural sequence and characters in eastern Jiang-huai region, and then discuss its social developments through its economy, settlement and belief.
     Generally, this dissert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eight parts:
     The first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shows the reasons to choose this topic and the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I apply. Also, I picture the time and space framework of this thesis in this part.
     Subsequently, chapter one indicates the environment and geography of eastern Jiang-huai region. Specifically, the contents of this chapter include the landscape and its formation reasons,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local climate, changings of the coastline, estuary of the Yangtze River, Huai River and western lakes. Eastern Jiang-huai region not only benefits from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o present its own archaeological culture, but also suffers from it to go vanish. What's more, its unique landscape also poses an effect on the routes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fterwards.
     The following one is chapter two which mainly describes the research history of prehistoric archaeology in eastern Jiang-huai region. This includes data of surveys and excavations and other archaeological work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terms of the period distinction, this thesis refers the year of 1991 as a watershed. In the earlier period prior to 1991, scholars put emphasis on surveying and telling the characters of cultural remains. In the later period,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doing purposed excavations, reviewing previous materials, establishing regional cultural sequence, and interpreting ancient society.
     Next, chapter three gives us a picture of prehistoric cultures in eastern Jiang-huai region. After dividing all the sites into classic ones and others and making comparisons between those two types,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cultures in this region with those around to see the differences. Generally, there are three main cultural stages in eastern Jiang-huai region. The first stage, I think, is Longqiuzhuang Period. In the eastern region, the majority is the local prehistoric cultures while Qingliangang culture,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region, belongs to Haidai cultures. The Taihu cultures also pose a strong impact on this region later. In the second stage, the prehistoric cultures here become one regional part of Taihu region. In the last stage, Haidai region obtains the control of this region.
     In chapter four, I analyze the prehistoric economy in eastern Jiang-huai region according to economy-related sites. In the Longqiuzhuang Period, the ancient economy mainly depends on local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which results in the hunting-and-gathering economy taking overwhelming advantage to the domesticating-and-planting economy. After Longqiuzhuang culture, since there are few economy-related sites excavated, we get a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its economic conditions.
     After chapter four, we emphasize on prehistoric settlements in eastern Jiang-huai region. To shed light on this question, we choose to analyze it through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 the living and burying areas of the settlements. In the former factor, we can explore not only the role this region plays i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ut also the routes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cultural spread. In the latter factor, we can figure out the regional social structures and developing progress.
     In the following chapter six, we discuss the prehistoric thoughts and cultures in this region. Specifically, by means of depicted symbols discovered in this region, we try to interpret the local ancient beliefs. Compared with Haidai and Taihu regions, eastern Jiang-huai region do not develop its own leading believing tradition, which, in return, leads to its cultural collapse.
     The last section of the whole thesis is to summarize the conceptions mentioned above and state the originality and problems in this dissertation.
引文
①苏秉琦:《略谈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物》1978年第3期,第41页。
    ①张敏、韩明芳:《江淮东部地区古文化的初步认识》,《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第108页。
    ①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85—93页。
    ②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73—182页。
    ③常见有四种方法,除上述两种外,还有民族历史学分析法和人类学分析法。
    ①王建华:《聚落考古综述》,《华夏考古》2003年第2期,第98页。
    ②严文明:《聚落考古学与史前社会研究》,《文物》1997年第6期,第27—35页。
    ③张忠培:《聚落考古初论》,《中原文物》1999年第1期,第31—33页。
    ④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122页。
    ①叶敦平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65页。
    ①凌申:《全新世以来里下河地区古地理演变》,《地理科学》2001年第21卷第5期,第474—478页。
    ②单树模、王维屏、王庭槐:《江苏地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5页。
    ①凌申:《射阳湖历史变迁研究》,《湖泊科学》1993年第5卷第3期,第225—233页。
    ②柯长青:《人类活动对射阳湖的影响》,《湖泊科学》2001年第13卷第2期,第111—117页。
    ①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第15—18页。
    ①施雅风、孔昭宸等:《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的基本特征》,《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海洋出版社,1992年,第1—18页。
    ② An, Z, S. C.Porter, J.E. Kutzbach, X. Wu, S.Wang, X. Liu, X. Li, and W. Zhou, Asynchronous Holocene Optimum Of the East Monsoon.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2000.19:743-762. Li Xiaoqiang, Zhou Weijian, An Zhisheng and J. Dodson, The Vegetation and Monsoon Variations at the Desert-loess Transition Belt at Midiwan in Northern China for the Last 13ka. Th Holocene.2003.13(5):779-784.
    ③赵希涛、鲁刚毅等:《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地层及其对环境变迁与海面变化的反映》,《中国科学》B辑,1991年,第992--999页;吴学忠、赵希涛:《江苏建湖庆丰剖面的孢粉分析及其所反映的古植被与古环境》,《中国气候与海面变化研究进展》(一),海洋出版社,1990年,第53--54页;王绍鸿、、吴学中、赵希涛:《江苏建湖三岔口剖面全新世有空虫与孢粉组合及古环境》,《中国气候与海面变化研究进展》(二),海洋出版社,1992年,第55--57页。
    ④吴学忠、王绍鸿、赵希涛:《江苏建湖地区全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地质、古地理意义》,《地理科学》1996 年第16卷第3期,第252—259页。
    ①图中全新世地层划分采用布利特—色尔南德尔气候分期方案,并以反映暖湿气候的大西洋期作为全新世地层划分的标志带。
    ②施雅风、孔昭宸等:《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的基本特征》,《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海洋出版社,1992年,第1—18页。
    ①孙林、高蒙河:《江南海岸线变迁的考古地理研究》,《东南文化》2006年第4期,第11—16页。
    ①赵庆英、杨世伦、刘守祺:《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和演变》,《上海地质》2002年第4期,第25--29页。
    ②潘凤英、石尚群等:《全新世以来苏南地区的古地理演变》,《地理研究》1984年第3卷第3期,第68页。
    ③杨怀仁、韩同春等:《长江下游晚更新世以来河道变迁的类型与机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第2期,第342页。
    ①邹厚本、谷建祥:《青莲岗文化再研究》,《东南文化》1992年第1期,第58页。
    ②类似文章还有潘凤英:《中全新世以来长江南京河段的河床变迁》,《南京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第13卷第4期,第81—88页;吕全荣、曹敏等:《长江河口沙坝全新统沉积特征和环境变迁》,《第四纪研究》,1990年第4期,第326—333页;蔡华伟、黄宝玉等:《从软体动物分布谈淮河及长江下游第四纪地层和古地理》,《地层学杂志》2002年第26卷第4期,第253—258页,等等。
    ③印志华:《从出土文物看长江镇扬河段的历史变迁》,《东南文化》1997年第4期,第18—19页。
    ④陈吉余:《苏北海洋的历史变迁》,《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32—234页。
    ①万延森、盛显纯:《淮河口的演变》,《黄渤海海洋》1989年第7卷,第1期,第30—37页。
    ②王均:《论淮河下游的水系变迁》,《地域研究与开发》1990年第9卷第2期,第50—53页。
    ③潘凤英:《晚全新世以来江淮之间湖泊的变迁》,《地理科学》1988年第3卷第4期,第361—368页。
    ④廖高明:《高邮湖的形成和发展》,《地理学报》1992年第47卷第2期,第139—145页。
    ⑤王均:《论淮河下游的水系变迁》,《地域研究与开发》1990年第9卷第2期,第50—53页。
    ⑥朱兴华:《洪泽湖成湖历史及演变过程》,《江苏水利》1998年第8期,第47页。
    ⑦潘凤英:《试论全新世以来江苏平原地貌的变迁》,《南京师范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第1期,第9—10页。
    ⑧王庆、陈吉余:《洪泽湖和淮河入洪泽湖可口的形成和演化》,《湖泊科学》1999年第11卷第3期,第237页。
    ① Sauer, C O.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J]. Proceeding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1948,92:65-77译文见于邓先瑞、邓巍:《气候变迁与长江流域古文化的奠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38卷第1期,第102页。
    ①华东文物工作队:《淮安县青莲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考古学报》1955年第9册,第13—24页。
    ②南京博物院:《江苏淮安青莲岗古遗址古墓葬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第10期,第45—50页。
    ③该遗址位于废黄河以北,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江淮东部地区。
    ①杨庄北与杨庄东北两处遗址,为龙山时代遗址,一处位于杨庄北200米,一处位于杨庄东北200米,因此是一处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后文中将两处遗址合称为杨庄遗址。
    ②尹焕章、赵青芳:《淮阴地区考古调查》,《考古》1963年第1期,第1—8页。
    ③南京博物院;《江苏射阳湖周围考古调查》,《考古》1964年第1期,第26—28页转第18页。
    ④蒋素华:《江苏阜宁陆庄出土的良渚文化遗物》,《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第151—153页。
    ⑤南京博物院:《江苏海安青墩遗址》,《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第147—190页。
    ⑥宝应县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宝应县文化体育局编:《宝应馆藏文物精粹》,2007年,第12页。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08年,第563页。
    ⑦徐治亚:《略谈吉家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第297—298页。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08年,第499页。
    ①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江苏兴化戴家舍南荡遗址》,《文物》1995年第4期,第16页。
    ②现藏于扬州市博物馆。
    ③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江苏兴化戴家舍南荡遗址》,《文物》1995年第4期,第16—30页。
    ④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江苏高邮周邶墩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7年第4期,第481—513页。
    ①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7页。
    ②下所列出的遗址,是近年南京博物院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见于张敏:《江淮东部地区古文化的初步认识》,《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第108页:邹厚本主编:《江苏考古五十年》,南京出版社,2000年,第74页。)
    ③南京博物馆考古研究所等:《江苏阜宁陆庄遗址》,《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第130—146页。
    ④此处三处遗址可参见《江苏阜宁陆庄遗址》(《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第130页“陆庄遗址地理位置图”。
    ⑤盐城市博物馆、东台市博物馆:《江苏东台开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5年第4期,第12—27页。
    ⑥南京博物院等:《江苏阜宁县东园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4年第6期,第7—21页。
    ①黄书胜:《永不消隐的影山头》,《泰州日报》,2010年1月8日。另据黄书胜老师讲,在林湖乡南荡遗址以北,影山头遗址西南的湖东村,也曾发现过新石器时代的陶片,但遗物未保存,故此处暂不作为遗址考虑。
    ②盐城市文化局编:《盐城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汇编》,2010年,第194—196页。该书中将立新遗址、小陆田遗址也归为新石器时代,但根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08年版)P641页的描述,这两处遗址出土遗物为周代遗存,故此处未将其列入。
    ③杨兆民、朱敏丽:《兴化发现5000年前古文化遗址》,《泰州日报》,2010年10月13日。
    ①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出土文物选集》代序,文物出版社,1963年。
    ②吴山菁:《略论青莲岗文化》,《文物》1973年第6期,第45—61页。
    ③关于青莲岗文化50年代初—90年代出的研究历程,已有学者进行过相应的整理,详见:栾丰实:《东夷考古》,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93—97页。
    ④关于青莲岗文化的几种观点,已有学者进行相应的整理,此不赘述,详见:张敏:《从青莲岗文化的命名谈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文化的相互关系》,《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12—13页。
    ⑤高广仁:《试论大汶口文化的分期》,《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第399—420页。
    ⑥牟永抗、魏正瑾:《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太湖流域原始文化的分期问题》,《文物》1978年第4期,第67—73页。
    ⑦黄宣佩、张明华:《关于崧泽墓地文化的几点认识》,《文物集刊》(1),文物出版社,1980年。
    ⑧夏鼐:《碳-十四测定年代与中国史前考古学》,《考古》1977年第4期,第225页。
    ①马洪路:《试论青莲岗文化》,《考古学集刊》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252—277页。
    ②纪仲庆、车广锦:《苏北淮海地区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的再认识》,《考古学文化论文集》(二),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199—212页。
    ③石兴邦:《山东史前考古方面的有关问题》,《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第23—24页。郑笑梅:《试论北辛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关系》,《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第212页。徐基:《试说青莲岗文化与北辛—大汶口文化的关系》,《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第86—97页。
    ④邹厚本、谷建祥:《青莲岗文化再研究》,《东南文化》1992年第1期,第58—71页。
    ⑤张敏:《从青莲岗文化的命名谈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文化的相互关系》,《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13页。
    ⑥南京博物院:《江苏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第201页。
    ①张敏、韩明芳:《江淮东部地区古文化的初步认识》,《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第108—124页。
    ②邹厚本主编:《江苏考古五十年》,南京出版社,2000年,第71—75页。
    ③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519-520页。
    ④栾丰实先生在“龙虬庄遗址与江淮地区古文化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载于《东南文化》1999年第3期,第10—12页。
    ⑤高广仁、邵望平:《析中国文明主源之一—淮系文化》,《东方考古》第1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6—63页。
    ⑥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517—519页。
    ①邹厚本主编:《江苏考古五十年》,南京出版社,2000年,第83—84页。
    ②王其银:《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命名与青墩文化的内涵》,《东南文化》2005年第5期,第22—24页。
    ③张敏、韩明芳:《江淮东部地区古文化的初步认识》,《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第108—124页;张敏:《江淮东部原始文化初论》,《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4—43页。
    ④燕生东:《海安青墩遗存再分析—江淮东部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之一》,《东南文化》2004年第4期,第25—33页。
    ⑤夏寒:《江苏青敦史前墓葬研究》,《南方文物》2005年第1期,第54—60页转第34页;夏寒:《江苏高邮龙虬庄史前墓葬人口状况分析》,《江汉考古》2006年第2期,第40—46页,等等。
    ⑥郭雁冰:《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浅析》,《中国农史》2000年第19卷第1期,第3—8页;汤陵华、张敏等:《高邮龙虬庄遗址的原始稻作》,《作物学报》1996年第22卷第5期,第608—612页;张敏、汤陵华:《江淮东部的原始稻作农业及相关问题的讨论》,《农业考古》1996年第3期,第106—121页;任重:《淮河下游流域史前农业探述》,《农业考古》1996年第3期,第71—77页;任重、马绍林等:《淮河流域稻作起源再探》,《农业考古》1998年第1期,第183—187页;王才林、张敏:《高邮龙虬庄遗址原始稻作遗存的再研究》,《农业考古》1998年第1期,第172—181页转第187页,等等。
    ⑦饶宗颐:《谈高邮龙虬庄陶片的刻划图文》,《东南文化》1996年第4期,第11—12页;张敏:《从史前陶文谈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东南文化》1998年第1期,第46—52页;周晓陆:《生命的颂歌—关于释读龙虬庄陶文的一封信》,《东南文化》1998年第1期,第53—56页;刘志一:《龙虬庄陶文破译》,《东南文化》1998年第1期,第57—62页,等等。
    ①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90页。
    ②栾丰实:《海岱龙山文化的分期和类型》,《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29页。
    ①一方面,因发掘规模的原因使得不同遗址中发现的遗迹现象存在不平衡性,其中以青墩、龙虬庄遗址发现的遗迹现象最为丰富;另一方面,因为发掘区域的原因使得单个遗址中发现的遗迹现象也存在不平衡性,如在龙虬庄与青墩遗址中,遗迹以灰坑和墓葬为主,其他遗迹现象相对较少。
    ②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7页。
    ①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90页。
    ②此处将第二期分为三段仅就龙虬庄遗址而言,因为第5层墓葬和第4层墓葬中的一些器物客观存在不同的演变关系,但综合考虑随葬品组合等情况,报告中将第4层和第5层墓葬合为一段也是可取的。
    ①此类遗存在遗址东部三个探方(T3629、T4029、T4129的3B层)内小片零星分布,发现的遗存仅数十片陶片。
    ①盐城市博物馆、东台市博物馆:《江苏东台市开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5年第4期,第12—27页。
    ①此处的百分比,不是以发现的夹砂陶数量为基数,而是以所有的陶片为基数,该遗址以下亦同。
    ①郝明华:《苏皖江北地区的崧泽文化因素》,《东南文化》2001年第5期,第18—23页。
    ②现在学者在讨论江淮东部文化属性时,多用“江淮东部原始文化”一词,在龙虬庄报告中也对此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释,指代江淮东部地区所具有的不同于周边地区的各类文化遗存。严格意义上,江淮东部发现的诸多史前遗存,都可以称为江淮东部地区的原始文化,其都是在其他地区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但方便叙述期间,文章在未对以龙虬庄遗址第一期和第二期为代表的文化遗存进行考古学文化命名讨论前,参照前人的称法,以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称之,后文对于该类遗存的命名问题再作细述。
    ③张敏、韩明芳:《江淮东部地区古文化的初步认识》,《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第113页。
    ④燕生东:《海安青墩遗存再分析—江淮东部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之一》,《东南文化》2004年第4期,第33页。
    ①根据上文的分析,此处为笔者的推测,但从出土物上分析,绳纹鼎的年代的确偏晚,其与鼎足形制与周邶墩的第2类遗存极为相似,而且两个遗址距离很近,因此,将三个探方中,距离良渚时期文化层相对较远的T3029中的3B层定为与周邶墩第2类遗存同时,而距离东部良渚时期文化层很近的T4029和T4129中的3B层定为龙虬庄遗址的第三期,亦即良渚文化时期。
    ②镇江博物馆:《江苏丹阳王家山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5期,第389—399页。
    ③镇江市博物馆:《江苏句容城头山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4期,第289—302页转335页。
    ④南京博物院:《江苏文物考古三十年》,《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年,第201页。
    ⑤南京博物馆考古研究所等:《江苏阜宁陆庄遗址》,《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第142页。
    ①栾丰实:《论陆庄新石器时代遗存的文化性质和年代》,《考古》2000年第2期,第89—96页。
    ①谷建祥、申宪:《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去向初探》,《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4—48页。
    ②田名利:《试论宁镇地区的岳石文化因素》,《东南文化》1996年第1期,第33—40页。
    ③张敏:《试论点将台文化》,《东南文化》1989年第3期,第125-140页。
    ④周邶墩遗址以北不远的龙虬庄遗址中有良渚文化早期的文化遗物,在周邶墩遗址发掘前后,龙虬庄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发掘,三次发掘为同一年进行。
    ①南京博物院:《江苏海安青墩遗址》,《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第147-190页。
    ②燕生东:《海安青墩遗存再分析—江淮东部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之一》,《东南文化》2004年第4期,第25—33页。
    ①同类器形可参照龙虬庄T4029④:10的豆,龙虬庄M284:1的鼎,龙虬庄M46:7的折腹盆等。
    ①徐治亚:《略谈吉家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第297—298页。
    ①周煜、黄炳煜:《天目山、单塘河古遗址调查简报》,《东南文化》1986年第2期,第13—16页。
    ②可能为釜片,在蒋庄遗址中这种夹粗砂厚胎陶常见,详见上文。
    ①实地调研过程中,该遗物未见到,从当地文物干部叙述中,仅知其形制较大。
    ②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98页。
    ①该地人多将四周环水的中间的土台称为垛。
    ②笔者于2010年12月到该地调研,在黄书胜老师的陪同下对遗址进行调查,从一处断面上发现有人腿骨的现象,并且腿骨周围的剖面上有比较完整的器物,故推测是墓葬的可能性比较大。而灰坑从剖面上可见多处,文末图版三中的遗址外景,可通过断面观察到。
    ③遗址由林湖乡中学黄书胜老师于2006年7月首次发现,并及时汇报给当地的文物单位。几年中黄书胜先生在遗址上采集了大量的遗物,’并于2009年10月一次性向兴化市博物馆捐献各类遗物247件,其中动物化石49件,石器16件,骨器12件,陶器170件。
    ①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08年,第609页。
    ①邹厚本主编:《江苏考古五十年》,南京出版社,2000年,第77—81页。
    ②肖燕:《苏北淮海地区青莲岗文化新论》,《华夏考古》1998年第2期,第60页。
    ③夏鼐:《碳-十四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考古》1977年第4期,第225页。
    ①伍人:《山东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及相关问题》,《文物》1982年第10期,第49页。
    ②吴汝祚:《试论北辛文化-兼论大汶口文化的渊源》,《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
    ③栾丰实:《北辛文化研究》,《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3页。
    ①南京博物院等:《江苏阜宁县东园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4年第6期,第7—21页。
    ①南京博物院等:《江苏阜宁县东园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4年第6期,第21页。
    ②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08年,第641页。
    ①栾丰实:《东夷考古》,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②栾丰实:《良渚文化的分期与年代》,《中原文物》1992年第3期,第79—87页。此外,张忠培先生在其文章《良渚文化的年代和其所处社会阶段—五千年前中国进入文明的一个例证》(载《文物》1995年第5期,第47—58页)中认为良渚文化的起始年代为距今五千二三百年,延续到距今4600年,与栾丰实先生的观点相近。
    ③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03—204页。
    ①张敏、韩明芳:《江淮东部地区古文化的初步认识》,《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第108—124页。张敏:《高邮龙虬庄遗址的发掘及其意义》,《东南文化》1995年第4期,第95—98页。
    ②由于本文将龙虬庄遗址的第二期分为三段,笔者认为单就龙虬庄遗址而言,其年代可以6100aB.P和5800a B.P.作为分界点。
    ③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98页。
    ①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04页。
    ②南京博物院等:《江苏阜宁县东园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4年第6期,第20页。
    ③南京博物院:《花厅—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194页。
    ①盐城市博物馆、东台市博物馆:《江苏东台市开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5年第4期,第25—26页。
    ②主要是栾丰实先生四期五段分法中的第3期第4段时的遗存,少量的第2期第3段遗存。
    ③栾丰实:《论陆庄新石器时代遗存的文化性质和年代》,《考古》2000年第2期,第89—96页。
    ④转引自萧家仪、张敏:《江苏阜宁陆庄遗址孢粉分析与古环境》,《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第150页。
    ⑤萧家仪、张敏:《江苏阜宁陆庄遗址孢粉分析与古环境》,《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第150页。
    ①其中,青莲岗类文化的遗存年代可能还要稍早些,但大致范围在此之间。
    ①观点较多,所列举的仅为较有代表性的看法,各观点详见:《淮河下游新石器时代的绚丽画卷—龙虬庄遗址与江淮地区古文化学术座谈会专家发言纪要》,《东南文化》1999年第3期,第6—16页。
    ②主要以张敏先生为代表,且多有文章进行论述,《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中即为此观点,详见报告第493—531页。
    ③见栾丰实先生在“龙虬庄遗址与江淮地区古文化学术座谈会”中的发言,载于《东南文化》1999年第3期,第10—12页。
    ④主要以邹厚本、谷建祥先生为代表,观点可见于邹厚本主编:《江苏考古五十年》,南京出版社,2000年,第83—84页;谷建祥先生在“龙虬庄遗址与江淮地区古文化学术座谈会”中的发言,载于《东南文化》1999年第3期,第16页。
    ⑤见王永波先生在“龙虬庄遗址与江淮地区古文化学术座谈会”中的发言,载于《东南文化》1999年第3期,第12—13页。
    ⑥此处青墩遗址的分期是作者研究后的所作的重新划分。
    ⑦燕生东:《海安青墩遗存再分析—江淮东部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之一》,《东南文化》2004年第4期,第25—33页。
    ⑧张敏、韩明芳:《江淮东部地区古文化的初步认识》,《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第113页。
    ⑨邹厚本主编:《江苏考古五十年》,南京出版社,2000年,第83—84页。
    ⑩王其银:《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命名与青墩文化的内涵》,《东南文化》2005年第5期,第22—24页。
    11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517—519页。
    ①对于用龙虬庄文化命名此类遗存的缘由,在龙虬庄发掘报告中有详细的论述,此不赘述。详见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517—519页。
    ①《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中将第4-8层定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因本文研究范围为史前时期,第3层报告认定为“南荡文化遗存”时的堆积,因此本文将第3-8层定为史前文化层。
    ①其中部分遗存的文化归属上略有不同,详见前文对龙虬庄遗址的文化属性分析。
    ②南京博物院:《江苏海安青墩遗址》附录一,《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第187—188页。
    ①该地人多将四周环水的中间的土台称为垛。
    ②遗址由林湖乡中学黄书胜老师于2006年7月首次发现,并及时汇报给当地的文物单位。几年中黄书胜先生在遗址上采集了大量的遗物,并于2009年10月一次性向兴化市博物馆捐献各类遗物247件,其中动物化石49件,石器16件,骨器12件,陶器170件。
    ③笔者于2010年12月到该地调查,在黄书胜老师的陪同下对遗址进行调查,从一处断面上发现有人腿骨的现象,并且腿骨周围的剖面上有比较完整的器物,故推测是墓葬的可能性比较大。而灰坑从剖面上可见多处。
    ①郝明华:《苏皖江北地区的崧泽文化因素》,《东南文化》2001年第5期,第18—23页。
    ①栾丰实:《花厅墓地初论》,《东南文化》1992年第1期,第71—78页。
    ①夏鼐、王仲殊:《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②科林·伦福儒、包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72页。
    ①施雅风主编:《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海洋出版社,1992年。张丕远主编:《中国气候与海面变化及其趋势和影响①(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等等。
    ②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243—244页。
    ①萧家仪:《龙虬庄遗址古生态环境研究》;黄翡、王伟铭:《龙虬庄遗址的孢粉与植硅石分析》;朱诚:《龙虬庄遗址新石器时代环境研究》,均见于《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97—417页。
    ②张嘉尔:《江苏海安青墩遗址孢粉鉴定报告》,《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第188—189页。
    ③赵希涛、李波等:《江苏阜宁西园全新世风暴沉积与海岸丘的发现及其意义》,《中国科学》B辑,1992年第9期,第999页。
    ④朱诚:《龙虬庄遗址新石器时代环境研究》,《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09—417页。
    ①朱诚:《龙虬庄遗址新石器时代环境研究》,《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09—417页。
    ②汤陵华:《龙虬庄遗址稻作遗存的鉴定与分析》;王才林:《龙虬庄遗址水稻植物蛋白石的分析》:李晨等:《龙虬庄遗址单粒炭化稻DNA片断的提取与RAPD扩增》,均见于《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41—460页。
    ③何泽瑛:《青墩遗址出土种子鉴定》,《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第190页。
    ④李民昌:《龙虬庄遗址动物遗存的鉴定与研究》,《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65—490页。
    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瓣鳃类组:《化石鉴定》,《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第189页。
    ⑥萧家仪、张敏:《江苏阜宁陆庄遗址孢粉分析与古环境》,《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第147—150页。
    ①萧家仪:《江苏兴化南荡遗址孢粉分析报告》,《文物》1995年第4期,第92—94页。
    ②韩辉友、朱诚:《江苏高邮周邶墩遗址孢粉分析》,《考古学报》1994年第4期,第511—512页。
    ①张敏、汤陵华:《江淮东部的原始稻作农业及相关问题的讨论》,《农业考古》1996年第3期,第108—110页。
    ①秦岭、傅稻镶等:《河姆渡遗址的生计模式—兼谈稻作农业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东方考古》第3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20页。
    ①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56—457页。
    ②1、此处数量因为龙虬庄遗址中的各类工具的数量不明确,而青墩遗址地层出土的工具虽有明确数量,但是其层位不明确,因此此处讨论比较的是龙虬庄全部墓葬和青墩中、下层墓葬中出土的工具。需要指出的是,像石锄、鹿角镐等在地层中没有发现。2、石斧是一种多用途工具,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锛固然也用于“垦荒”意义上的伐木,但主体上还是作为加工和生活方面的砍伐用具较为合理,本文虽将其列入各类工具的数量比较图中,但未纳入农具范畴考虑。对于石斧、石锛等各类石器的用途分析可参阅栾丰实:《试论新石器时代石器的定名及其用途》,《纪念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创建20周年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83—93页。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龙虬庄报告中对墓葬中出土的石斧、石锛的统计数量存在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在对随葬器物分类介绍时,石斧数量为39件,石锛数量为83件;但是对报告最后的墓葬登记表中,石斧的数量为32件,石锛的数量为52件。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前面介绍的时候,将一部分的地层中的石器作为随葬用品进行介绍。考虑到在遗址地层中出土的石器数量在作为生活用品进行介绍时,并没有详细的数量统计,因此此处在墓葬出土器物分析图表中的石锛、石刀等各类器物的数量均以报告后的墓葬登记表内的数量为准。详细情况见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78—181、307、318、534—552页。
    ①秦岭、傅稻镰等:《河姆渡遗址的生计模式—兼谈稻作农业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东方考古》第3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07-350页。
    ②陈淳:《中石器时代与农业起源》,《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年,第461页。
    ③第一种观点认为动植物的驯化是对人口压力和粮食短缺的一种反应。并经由最佳觅食理论的实例探讨,证实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性。第二种观点认为农业开始初期,驯化动植物在减缓和消弥人类饥荒中不可能起决定性作用,因为这些物种在数量有限和收获不稳定的条件下,它们在当时人类食谱结构上不可能占很大的比重。详可参阅陈淳:《稻作、早地农业与中华远古文明发展轨迹》,《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年,第482页。
    ④张光直:《中国东南海岸的“富裕的食物采集文化”》,《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三联书店,1999年,第190—205页。
    ①陈学强:《论新石器时代的夹蚌陶》,《中国文物报》,2009年4月15日。
    ①该纹样名称为笔者定义,后文在第六章时有简要说明,详见第221页。
    ①林声:《云南傣族制陶技术调查》,《考古》1965年第12期,第646-653页。
    ②汪宁生:《云南傣族制陶的民族考古学研究》,《考古学报》2003年第2期,第253页。
    ③江苏文物工作队:《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遣址第一次发掘》,《考古学报}1962年1期,第84页。
    ④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的试掘》,《考古学报}1962年2期,第3页。
    ①这一方面的文章较多,如张季:《西双版纳傣族的制陶技术》,《考古》1959年第9期,第488-490页:林声:《云南傣族制陶技术调查》,《考古》1965年第12期,第646—653页:傣族制陶工艺联合考察小组:《记云南景洪傣族慢轮制陶工艺》,《考古》1977年第4期,第251—256页;杨原:《云南元谋元告村的制陶工艺》,《考古》1986年第12期,第1133—1138页;杨原:《云南元谋苴林的慢轮制陶工艺》,《考古》1987年第9期,第848—852页。
    ②楼崇:《我国的竹类资源及分布特征》,《林业科技开发》1991年第3期,第7—8页。
    ①昌潍地区艺术馆、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7年第4期,第266页。
    ①《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在介绍随葬品时,骨环共发现有11件,但其中一件出自墓葬区的地层。
    ②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47页。
    ③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97页。
    ①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81—282页。
    ②V. G. Childe:Man Makes Himself, PP.102. New American Library,1958.
    ③杨原:《云南元谋苴林的慢轮制陶工艺》,《考古》1987年第9期,第852页
    ④华东文物工作队:《淮安县青莲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9期,第17页。
    ① Prudence M. Rice.1981. Evolution of Specialized Pottery Production:A Trial Model. Current Anthropology, Vol.22,No.3. pp.219-240.
    ② Cathy Lynne Costin.1991.Craft Specialization:Issues in Defining, Documenting, and Explaining the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Vol.3,ed by M.B.Shiffer,pp1-56,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Tucson.
    ③ I.Hodder, The Present Past:An 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 for Archaeologists, PP.86-87. London, B.T.Batsford.1982.
    ④汪宁生:《云南傣族制陶的民族考古学研究》,《考古学报》2003年第2期,第241—262页。
    ①杨原:《云南元谋元告村的制陶工艺》,《考古》1986年第12期,第1136-1137页。
    ①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534-552页。
    ①第6层墓葬中发现5件,第5层墓葬中发现14件,第4层墓葬中发现72件;青墩下层墓中没有发现,中层墓中发现有8件。
    ①刘莉:《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66页。
    ①梁思永:《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考古学报》1954年第七册,第9页。
    ②栾丰实:《山东龙山文化社会经济初探》,《山东龙山文化研究文集》,齐鲁书社,1992年,第247—266页。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山东20世纪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64—270页。
    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山东20世纪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20—322页。
    ④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江苏兴化戴家舍南荡遗址》,《文物》1995年第4期,第16—30页。
    ①严文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史前聚落研究>序》,《长江中下游地区史前聚落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Ⅳ页。
    ②秦岭、傅稻镰等:《河姆渡遗址的生计模式—兼谈稻作农业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东方考古》第3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18页。
    ③转引自陈淳:《中石器时代与农业起源》,《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年,第458页。
    ④贾学德、郑建明:《人地关系简论—以环太湖史前的食物结构变化为例》,《农业考古》2006年第1期,第18—24页。
    ⑤王芬:《史前墓地研究述评》,《东南文化》2004年第5期,第19页。
    ①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90页。
    ②严文明:《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文物》1997年第6期,第27—35页。
    ①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上)》,中国地图出版社,2008年,第42页
    ①王建华:《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73-277页。
    ①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地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90页。
    ②栾丰实:《大汶口文化与崧泽、良渚文化的关系》,《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51页。
    ③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江苏丹阳西沟居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考古》1994年第5期,第391页。
    ①主要有两大部族间的婚姻关系、良渚文化北渐、文化碰撞与征服战争和良渚古国派遣到大汶口文化南部某个邦国的友好使团的遗留等几种观点。
    ②南京博物馆考古研究所等:《江苏阜宁陆庄遗址》,《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第144—145页。
    ③《论陆庄新石器时代遗存的文化性质和年代》一文中的注释11,见《考古》2000年第2期,第96页。
    ①伍人:《山东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及相关问题》,《文物》1982年第10期。
    ②吴汝祚:《试论北辛文化—兼论大汶口文化的渊源》,《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
    ③栾丰实:《北辛文化研究》,《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3页。
    ①栾丰实:《东夷考古》,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99页。
    ②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江苏兴化戴家舍南荡遗址》,《文物》1995年第4期,第28页。
    ①南京市博物馆:《南京牛头港遗址的发掘》,《2003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44—47页。
    ①栾丰实:《大汶口文化与崧泽、良渚文化的关系》,《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50页。
    ②高广仁:《花厅墓地“文化两合现象”的分析》,《东南文化》2000年第9期,第29页。
    ①中国钻石的资源和钻石产地目前主要有三个:山东蒙阴—临沭钻石产地,辽宁的瓦房店钻石产地,湖南沅水流域钻石产地,但由于该资源在现代开发较晚,当时是否已经意识到该类资源的存在还不能确定,故当时良渚文化北渐以获取玉器加工工具,为一推测性结论。
    ②对于上述原因的分析,得益于同山东大学王青老师的谈话。
    ③张敏:《苏鲁豫皖考古座谈纪要》,《文物研究》第7辑,第16页。
    ④栾丰实:《从镇江马迹山遗存看前期湖熟文化的年代》,《史前研究辑刊》1990年、1991年合刊。
    ①赵春青:《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的演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页。
    ②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地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9页。
    ③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26—130页。
    ④赵春青:《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的演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9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汶上县东贾柏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6期,第481—487页。
    ①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4—45页。
    ②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江苏兴化戴家舍南荡遗址》,《文物》1995年第4期,第28页。
    ①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8—23页。
    ①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91页。
    ②科林·伦福儒、包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86—187页。
    ③南京博物院:《江苏海安青墩遗址》,《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第149—151页。
    ①南京博物院等:《江苏阜宁县东园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4年第6期,第9—11页。
    ①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江苏兴化戴家舍南荡遗址》,《文物》1995年第4期,第18—19页。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665页。
    ①根据器类的相伴共存程度,将共存度高的器类合并到一起,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只要墓中出现了某一财产要素所包含的任何一个或数个,都被认为是该墓具备了这一财产要素。而墓葬中所具备的要素越多,等级就相应的越高。并有学者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财产要素划分基本上和随葬品质地和功能的分类接近。详可参阅:西村正雄:《华南战国时期两个墓地的分析》,《南方民族考古》1989年第二辑,第83页;科林·伦福儒、包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97页。
    ②详见夏寒:《江苏青敦史前墓葬研究》,《南方文物》2005年第1期,第59—60页。文中作者将随葬品分为陶器、纺轮、石器、骨角器、装饰品五个财产要素,进而将诸层的墓葬分为了四个等级。但若从青墩上层的墓葬看,除在一座墓葬中有几个獠牙外,其余墓葬均不见随葬骨角器,也就是说其中的一个要素在上层墓中根本不具备可实施性,财产要素划分等级的方法有优势,其操作性可能会较难以掌握。
    ③科林·伦福儒、包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96页。
    ①需要注意的是在龙虬庄发掘报告中的墓葬统计表中,M358的层位归错,属于4层的墓却标示为5层;在介绍随葬品组合情况的时候将M158误放入5层介绍,应属于4层墓葬。详细情况可见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549、357—358页。
    ①夏寒:《江苏高邮龙虬庄史前墓葬人口状况分析》,《江汉考古》2006年第2期,第41页。
    ②王仁湘:《原始社会人口控制之谜》,《化石》1980年第4期,第19—20页。
    ③陈铁梅:《中国新石器墓葬成年人骨性比异常的问题》,《考古学报》1990年第4期,第511—522页。
    ④王建华:《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00—202页。
    ⑤王仁湘:《中国新石器时代人口性别构成再研究》,《中国史前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17—232页。
    ①汪宁生:《仰韶文化葬俗和社会组织的研究—对仰韶母系社会说及其方法论的商榷》,《文物》1987年第4期,第36—43页。
    ②夏之乾:《谈谈我国民族地区的多人合葬》,《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年第2期,第83—89页。
    ③王仁湘:《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二次合葬及其社会性质》,《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3期,第43—50页。
    ④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编:《中国原始社会》,文物出版社,1977年,第54页。
    ⑤夏之乾:《谈谈同性埋葬习俗》,《史前研究》1984年第4期,第98—103页。
    ⑥西安半坡博物馆:《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存看母系氏族公社》,《文物》1975年第12期,第72—78页。南京博物院:《青莲岗文化的经济形态和社会发展阶段》,《文物集刊》1980年第1期,第43页。
    ⑦夏之乾:《谈谈同性埋葬习俗》,《史前研究》1984年第4期,第98—103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以停尸作为二次葬形成的原因之一,亦即洗骨葬;民族学材料上,在贵州的黎平县三龙乡等地的侗族中有中被称为“停棺待葬”的习俗,可见,停尸也可以用来解释同时下葬的现象。相关论述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599页:夏之乾:《谈谈同性埋葬习俗》,《史前研究》1984年第4期,第102页。
    ②同龄男女间的同时下葬,可能是夫妻中的一方因为对方的死亡而自杀陪葬或者是殉葬;同龄同性别的男性或女性的同时下葬,可能是出于某种宗教信念方面的考虑,以为某些性别相同的兄弟或姐妹既然在同一年内由另一个世界投身到人世间的同一氏族或家族中来,那么他们也应当在同一年内又一同再返回到另一个世界中去。相关论述见:单达、史兵:《从大汶口文化遗存看我国古代私有制的孕育和萌芽》,《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81年,第73页;夏之乾:《谈谈同性埋葬习俗》,《史前研究》1984年第4期,第102页。
    ③王仁湘:《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二次合葬及其社会性质》,《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3期,第43—50页。
    ④李仰松:《佤族的葬俗对研究我国远古人类葬俗的一些启发》,《考古》1961年第7期,第371—374页。吴汝祚:《从墓葬发掘来看仰韶文化的社会性质》,《考古》1961年第12期,第691—692页。夏之乾:《对仰韶文化多人合葬墓的一点看法》,《考古》1976年第6期,第361—364页转第394页。邵望平:《横阵仰韶文化墓地的性质与葬俗》,《考古》1976年第3期,第168—172页。李文杰:《华阴横阵母系氏族墓地剖析》,《考古》1976年第3期,第173—174页。
    ⑤张锴生:《我国古代氏族社会二次葬》,《中原文物》1999年第1期,第47—48页。
    ①不存在同时下葬的墓葬一表中,随男性是指多人合葬中一次葬是男性,二次下葬的时间契合于他的埋葬时间。
    ①王奇志:《龙虬庄遗址墓葬统计学分析尝试》,《东南文化》2003年第1期,第19—22页。
    ①第六层墓葬中随葬品较多的墓葬是M312有10件,M153有15件,M173有16件,M256有16件。
    ①严文明:《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文物》1997年第6期,第33页。
    ②张锴生:《我国古代氏族社会二次葬》,《中原文物》1999年第1期,第47页。
    ①王奇志:《龙虬庄遗址墓葬统计学分析尝试》,《东南文化》2003年第1期,第22页。
    ②栾丰实:《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53—154页。
    ①夏寒:《江苏青敦史前墓葬研究》,《南方文物》2005年第1期,第54—60页转第34页
    ②燕生东:《海安青墩遗存再分析—江淮东部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之一》,《东南文化》2004年第4期,第25—33页。
    ①南京博物院:《江苏海安青墩遗址》,《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第147—190页。
    ②在分布示意图中有几处错误,在此略作说明:1、原图中将T7、T8两个探方的位置标颠倒;2、出现两座M9,其中左边位于T8西南方向的一座应为M19:3、在T9中西部,有一座头向偏西南的墓未有编号,结合报告中的文字叙述:“墓葬的头向除一座(M96)为南偏西(240°)和M3是一座乱葬坑外,其余的墓葬都向东或偏南或偏北(40°—112°)”以及M43(四人合葬墓)的描述情况,笔者认为,未有编号的墓可能为左侧的二次葬者。对于上述错误,在文章后面的各层墓的分期图中都予以改正,同时根据M43的平面图及文字描述,标出了三具二次葬的大体位置,不妥之处敬请见谅。
    ③南京博物院:《江苏海安青墩遗址》,《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第161页。
    ①燕生东:《海安青墩遗存再分析—江淮东部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之一》,《东南文化》2004年第4期,第25—33页。
    ①Trigger, B. G. Gordon Childe:Revolution in Archaeolgy. London:Thames andHudson,1980。
    ①杨锡璋:《<上村岭的屈肢葬及其渊源>管见》,《考古》1962年第2期,第95—98页。
    ①夏寒:《江苏青敦史前墓葬研究》,《南方文物》2005年第1期,第54—60页转第34页。
    ①徐治亚:《略谈吉家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第297—298页。
    ②南京博物院等:《江苏阜宁县东园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4年第6期,第7—21页。
    ①拉德克利夫·布朗著,潘蛟、王贤海等译,潘蛟校:《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页。
    ②邹厚本主编:《江苏考古五十年》,南京出版社,2000年,第124页。
    ③王芬:《海岱地区和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比较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150页。
    ①赵春青:《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的演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6-47页。
    ①张光直著,胡鸿保等译,陈星灿校:《考古学中的聚落形态》,《华夏考古》2002年第1期,第61-81页。
    ①朱乃诚:《人口数量的分析与社会组织结构的复原》,《华夏考古》1994年第4期,第46-52页。
    ②朱延平:《裴李岗文化墓地再探》,《考古》1988年第11期,第1021-1032页。
    ①刘莉著,陈星灿等译:《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44页。
    ②栾丰实:《大汶口文化的社会发展进程研究》,《古代文明》第2卷,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13-52页。
    ①科林·伦福儒、包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72页。
    ①叶敦平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65页。
    ②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186—187页。
    ①张荣明:《中国思想与信仰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②科林·伦福儒、包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390页。
    ①清华大学的葛兆光教授曾提出了“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这一新的思想史写作思路。详见葛兆光:《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读书》1998年第1期,第102—113页。
    ②第二种分类中用了埋葬礼仪与埋葬习俗概念,埋葬礼仪可以理解为一些高规格的墓葬所具有的墓葬的形制、随葬品组合以及葬式等方面的内容;而埋葬习俗,则指一些中小型墓葬中的随葬品组合以及葬式等方面的内容。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665页。
    ④栾丰实:《东夷考古》,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98页。
    ⑤这类文章很多,更有由宁夏岩画研究院和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主办的年刊《岩画研究》。以下仅举几例吉发习:《阴山岩画“天神象”年代刍议》,《内蒙古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陆思贤:《将军崖岩画里的太阳神象和天文图》,《淮阴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等等。
    ⑥这种璜形器可分可合,在凌家滩墓地、祁头山遗址以及北阴阳营遗址都有发现。
    ①石兴邦:《中国文化与文明形成和发展史的考古学探讨》,《亚洲文明》第三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3页。
    ②俞伟超:《江阴祁头山遗存的多文化因素》,《中国文物报》2001年5月2日,第7版。
    ③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考古》1959年第4期,第169—172页。
    ①Viewpoint:What is Cognitive Archaeology? Cambridge Archaeological. Journal3:2(1993).
    ②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186—187页。
    ③俞伟超:《江阴祁头山遗存的多文化因素》,《中国文物报》2001年5月2日,第7版。
    ①此处考古学文化,是目前中国考古学界对于考古学文化依据各项标准划分之后的结果,并未过多考虑思想信仰的标准,下文同。
    ②赵辉:《关于考古学文化和对考古学文化的研究》,《考古》1993年第7期,第620—626页。
    ①石兴邦:《中国文化与文明形成和发展史的考古学探讨》,《亚洲文明》第三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5页。
    ②拙文:《江淮东部地区史前文化研究》,《东方考古》第6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08页
    ③孟华平:《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结构》,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90页。
    ④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104—105页。
    ⑤严文明:《关于考古学文化的理论》,《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
    ⑥石兴邦:《中国文化与文明形成和发展史的考古学探讨》,《亚洲文明》第三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5页。
    ①赵辉:《考古学关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古代文明》第2卷,开明文教出版社,2003年,第4页。
    ②杨建华、张文立:《认知考古学在欧洲的兴起》,《华夏考古》1996年第2期,第110页。
    ③这方面,比较重要的是徐旭生所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科学出版社,1960年;近期又有李玉洁:《中国古史传说的英雄时代》,科学出版社,2010年,等等。
    ④李学勤:《走出疑古》,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①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479页。
    ②王仁湘:《我国新石器时代墓葬方向研究》,《中国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59—271页。
    ③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522页。
    ④转引自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山东20世纪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92页。
    ⑤丁义珍、刘凤桂:《江苏沿海原始墓地红陶钵盖头葬俗初探》,《东南文化》1988年第2期,第74页。
    ⑥下文简称作“器物覆面”。
    ①此处的比例,系无头墓葬的数量与当层墓葬数量的总和相比较的结果。
    ②报告中并没有对无头墓葬的统计,所举例的墓葬又不是全部。此处的统计是根据各层的墓葬的分布图上统计出的,可能难免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譬如可能墓葬中头骨移位的也算入无头墓的行列,但是相差的绝对数量不会太大,不影响我们的讨论。因此在此,无头墓葬的数量用“约为”多少座这样的字眼。同时在后面的对有碗、钵、豆等覆住脸或头的统计中,所依据的是报告中对墓葬的举例介绍,数量可能偏少,即使如此可能也没有完全毫无遗漏的统计,但反映的总体趋势可能受影响不大,在此一并指出。
    ③报告中在T2028中,M116出现了两次,在统计过程中,亦作为两个个体予以统计。
    ④第4层中有10个未成年人,1个老年人;第5层中有5个未成年人,无老年人;第6层中均为成年人。
    ⑤龙虬庄墓地人口的年龄较青墩墓地人口的年龄要低,可能与龙虬庄墓地中大量的无头墓葬的存在有关系。
    ①其他区共有埋葬个体110个,其中约有22个属无头埋葬。
    ②其他区共有埋葬个体195个,其中约有54个属无头埋葬。
    ③此处的比重,男性与同层的男性个体总数相比,不是与同层的个体总数比;女性与不详也是单独比较。后文中器物覆面标中的比重算法与此同。
    ①第6层有两个未成年人,无老年人;第5层中有一个未成年人,一个老年人;第4层中有1未成年人,两个老年人。
    ②1959年冬和1960年春,先后进行两次发掘,揭露面积300余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7座,其中有5座使用红陶钵覆盖在头部。详见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连云港市二涧村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1962年第3期,第111—116页。
    ①大伊山遗址发现的62座墓葬中,有17座用陶钵覆盖墓主头部,详见连云港博物馆:《江苏灌云大伊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 《东南文化》1988年第2期,第37-46页;南京博物院等: 《江苏灌云大伊山遗址1986年的发掘》, 《文物》1991年第7期,第10-27页。
    ②M12中红陶钵盖于面部,见于南京博物院: 《江苏沭阳万北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发掘简报》, 《东南文化》1992年第1期,第124-133页。
    ⑧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新海连市大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勘察记》,《考古》1961年第6期,第321-323页。
    ④丁义珍、刘凤桂:《江苏沿海原始墓地红陶钵盖头葬俗初探》,《东南文化》1988年第2期,第74页。
    ①金汉波:《史前至商周时期的人头崇拜及其相关问题》,《民俗研究》2005年第4期,第89—111页。
    ②钱耀鹏:《试论我国史前时代的猎头习俗》,《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4期,第41—47页。
    ③王胜华:《西盟佤族的猎头习俗与头颅崇拜》,《中国文化》1994年第9期。
    ④田继周、罗之基:《西盟佤族的自然宗教》,《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4集,第114—123页。
    ①南京博物院:《江苏海安青墩遗址》,《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第161页。
    ①王仁湘:《新石器时代葬猪的宗教意义-原始宗教文化遗存探索札记》,《文物》1981年第2期,第79—85页。
    ①M92在发掘报告中定为上层墓葬,在墓葬分析一章,通过综合考虑出土遗物的情况,将其调整至中层。
    ②徐治亚:《略谈吉家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第297页。
    ③这种璜形器可分可合,在凌家滩墓地、祁头山遗址以及北阴阳营遗址都有发现。
    ①徐东昌:《青墩出土麋鹿角上刻划纹之文化涵义探析》,《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第299—301页。
    ②南京博物院:《江苏海安青墩遗址》,《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第157—158页。
    ③张政烺:《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第414页。
    ①第五件角枝的一端,“有密集的锥点,围成一头尖一头的圆的长条,纵贯于分枝之中,外廓如倒‘且’字;内部的锥点,大都外大内小,外密内疏,隐约联成几个椭圆圈。查且字乃男性生殖器的象形,兼有祖先崇拜的意味。”上述有关材料及解释,可参阅徐东昌:《青墩出土麋鹿角上刻划纹之文化涵义探析》,《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第299—301页。
    ②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04—205页。
    ③刘志一:《龙虬庄陶文破译》,《东南文化》1998年第1期,第57—62页。
    ①周晓陆:《生命的颂歌—关于释读龙虬庄陶文的一封信》,《东南文化》1998年第1期,第53—56页。
    ②饶宗颐:《谈高邮龙虬庄陶片的刻划图文》,《东南文化》1996年第4期,第11—12页。
    ③杨振彬:《长江下游史前刻划符号》,《东南文化》2001年第3期,第20页。
    ④张敏:《从史前陶文谈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东南文化》1998年第1期,第46—52页。
    ⑤科林·伦福儒、包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390页。
    ①张光直:《谈“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254页。
    ①栾丰实:《中国史前文化中的八角星图案初探》,《南艺学报》2010年第1期,第91页。
    ②陈久金、张敬国:《含山出土玉片图形试考》,《文物》1989年第4期,第14-17页;俞伟超:《含山凌家滩玉器和考古学中研究精神领域的问题》,《文物研究》第5辑,1989年,第57-63页。
    ③俞伟超:《江阴祁头山遗存的多文化因素》,《中国文物报》2001年5月2日,第7版。
    ④栾丰实:《海岱地区彩陶艺术初探》,《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78页。
    ⑤栾丰实:《中国史前文化中的八角星图案初探》,《南艺学报》2010年第1期,第114-115页。
    ①杨锡璋:《<上村岭的屈肢葬及其渊源>管见》,《考古》1967年第2期,第95-98页。
    ①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考古学报》1962年第1期,第81—102页。
    ②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2期,第9—47页。
    ③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第9—56页。
    ④高广仁、邵望平:《中国史前时代的龟灵与犬牲》,《中国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1986年。
    ⑤南京博物院:《1987年江苏新沂花厅遗址的发掘》,《文物》1990年第2期,第7—8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1—14页。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12—118、440页。
    ①栾丰实:《东夷考古》,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98—199页。
    ①佟柱臣:《中国新石器研究》,巴蜀书社,1998年,第1750页。
    ①栾丰实:《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华进程和相关问题》,《东方考古》第1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08—309页。
    ②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汶口续集—大汶口遗址第二、三次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21—123页。
    ①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遗址群考古报告之二-反山》,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364页。
    ①杨晓燕、王涛等:《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尺度及其在环境考古中的应用程度》,《东方考古》第3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39—245页。
    1.华东文物工作队:《淮安县青莲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考古学报》1955年第9册。
    2.南京博物院:《江苏淮安青莲岗古遗址古墓葬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第10期。
    3.尹焕章、赵青芳:《淮阴地区考古调查》,《考古》1963年第1期。
    4.南京博物院:《江苏射阳湖周围考古调查》,《考古》1964年第1期。
    5.南京博物院:《江苏海安青墩遗址》,《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
    6.徐治亚:《略谈吉家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
    7.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江苏兴化戴家舍南荡遗址》,《文物》1995年第4期。
    8.南京博物馆考古研究所等:《江苏阜宁陆庄遗址》,《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
    9.蒋素华:《江苏阜宁陆庄出土的良渚文化遗物》,《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
    10.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江苏高邮周邶墩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7年第4期。
    11.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
    12.南京博物院等:《江苏阜宁县东园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4年第6期。
    13.盐城市博物馆、东台市博物馆:《江苏东台市开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5年第4期。
    1.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等:《大汶口》,文物出版社,1974年。
    2.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
    3.南京博物院:《江宁汤山点将台遗址》,《东南文化》1987年第3期。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永城王油坊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1987年第5集。
    5.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兖州西吴寺》,文物出版社,1990年。
    6.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年。
    7.南京博物院:《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3年。
    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科学出版社,1999年。
    9.南京博物院:《花厅—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3年。
    10.嘉兴市文化局编:《马家浜文化》,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
    1.曾昭烯、尹焕章:《古代江苏历史上的两个问题》,《江苏省出土文物选集》,文物出版社,1963年。
    2.吴山菁:《略论青莲岗文化》,《文物》1973年第6期。
    3.邹厚本、谷建祥:《青莲岗文化再研究》,《东南文化》1992年第1期。
    4.栾丰实:《良渚文化的分期与年代》,《中原文物》1992年第3期。
    5.张敏、韩明芳:《江淮东部地区古文化的初步认识》,《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
    6.张敏:《高邮龙虬庄遗址的发掘及其意义》,《东南文化》1995年第4期。
    7.田名利:《试论宁镇地区的岳石文化因素》,《东南文化》1996年第1期。
    8.栾丰实:《花厅墓地初论》,《东南文化》1992年第1期。
    9.栾丰实:《论陆庄新石器时代遗存的文化性质和年代》,《考古》2000年第2期。
    10.郝明华:《苏皖江北地区的崧泽文化因素》,《东南文化》2001年第5期。
    11.谷建祥、申宪:《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去向初探》,《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12.张敏:《江淮东部原始文化初论》,《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 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13.高广仁、邵望平:《析中国文明主源之一—淮系文化》,《东方考古》第1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
    14.燕升东:《海安青墩遗存再分析—江淮东部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之一》,《东南文化》2004年第4期。
    15.张敏:《从青莲岗文化的命名谈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文化的相互关系》,《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6.王其银:《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命名与青墩文化的内涵》,《东南文化》2005年第5期。
    1.南京博物院:《青莲岗文化的经济形态和社会发展阶段》,《文物集刊》1980年第1期。
    2.王仁湘:《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二次合葬及其社会性质》,《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3期。
    3.夏之乾:《谈谈同性埋葬习俗》,《史前研究》1984年第4期。
    4.夏之乾:《谈谈我国民族地区的多人合葬》,《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年第2期。
    5.严文明:《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文物》1997年第6期。
    6.张锴生:《我国古代氏族社会二次葬》,《中原文物》1999年第1期。
    7.王仁湘:《中国新石器时代人口性别构成再研究》,《中国史前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
    8.王奇志:《龙虬庄遗址墓葬统计学分析尝试》,《东南文化》2003年第1期。
    9.夏寒:《江苏青敦史前墓葬研究》,《南方文物》2005年第1期。
    10.夏寒:《江苏高邮龙虬庄史前墓葬人口状况分析》,《江汉考古》2006年第2期。
    1.栾丰实:《山东龙山文化社会经济初探》,《山东龙山文化研究文集》,齐鲁书社,1992年。
    2.任重:《淮河下游流域史前农业探述》,《农业考古》1996年第3期。
    3.张敏、汤陵华:《江淮东部的原始稻作农业及相关问题的讨论》,《农业考古》 1996年第3期。
    4.汤陵华、张敏等:《高邮龙虬庄遗址的原始稻作》,《作物学报》1996年第22卷第5期。
    5.任重、马绍林等:《淮河流域稻作起源再探》,《农业考古》1998年第1期。
    6.王才林、张敏:《高邮龙虬庄遗址原始稻作遗存的再研究》,《农业考古》1998年第1期。
    7.张光直:《中国东南海岸的“富裕的食物采集文化”》,《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三联书店,1999年。
    8.郭雁冰:《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浅析》,《中国农史》2000年第19卷第1期。
    9.贾学德、郑建明:《人地关系简论—以环太湖史前的食物结构变化为例》,《农业考古》2006年第1期。
    10.秦岭、傅稻镰等:《河姆渡遗址的生计模式—兼谈稻作农业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东方考古》第3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1.田继周、罗之基:《西盟佤族的自然宗教》,《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4集。
    2.徐东昌:《青墩出土糜鹿角上刻划纹之文化涵义探析》,《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
    3.钱耀鹏:《试论我国史前时代的猎头习俗》,《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4期。
    4.王胜华:《西盟佤族的猎头习俗与头颅崇拜》,《中国文化》1994年第9期。
    5.饶宗颐:《谈高邮龙虬庄陶片的刻划图文》,《东南文化》1996年第4期。
    6.张敏:《从史前陶文谈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东南文化》1998年第1期。
    7.周晓陆:《生命的颂歌—关于释读龙虬庄陶文的一封信》,《东南文化》1998年第1期。
    8.刘志一:《龙虬庄陶文破译》,《东南文化》1998年第1期,第57—62页。
    9.杨振彬:《长江下游史前刻划符号》,《东南文化》2001年第3期。
    10.金汉波:《史前至商周时期的人头崇拜及其相关问题》,《民俗研究》,2005年第4期。
    1.赵希涛、耿秀山等:《中国东部20000年来的海平面变化》,《海洋学报》1979年第2期。
    2.赵希涛等:《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地层及环境变迁与海面变化的初步研究》,《科学通报》1990年第4期。
    3.吴建民:《苏北史前遗址的分布和海岸线变迁》,《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
    4.吴建民:《江苏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与环境演变》,《东南文化》1991年增刊《第四纪沉积与环境变迁》。
    5.赵希涛、李波等:《苏北全新世海岸沙丘的发现及意义》,《科学通报》1991年第22期。
    6.赵希涛、鲁刚毅等:《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地层及其对环境变迁与海面变化的反映》,《中国科学》B辑,1991年。
    7.赵希涛、王绍鸿:《中国全新世海面变化及其与气候变迁和海岸演化的关系》,《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海洋出版社,1992年。
    8.施雅风主编:《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海洋出版社,1992年。
    9.张丕远主编:《中国气候与海面变化及其趋势和影响①<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10.蔡华伟、黄宝玉等:《从软体动物分布谈淮河及长江下游第四纪地层和古地理》,《地层学杂志》2002年第26卷第4期。
    11.杨晓燕、王涛等:《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尺度及其在环境考古中的应用程度》,《东方考古》第3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1.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年。
    2.乔纳森·哈斯著,罗林平等译,余灵灵校:《史前国家的演进》,求实出版社,1988年。
    3.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
    4.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编:《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三秦出版社,1991年。
    5.刘长茂等:《人口结构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1年。
    6.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7.栾丰实:《东夷考古》,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
    8.孟华平:《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结构》,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
    9.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10.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
    11.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邹厚本主编:《江苏考古五十年》,南京出版社,2000年。
    13.赵春青:《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的演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4.张光直著,曹兵武译:《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15.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
    16.拉德克利夫·布朗著,潘蛟、王贤海等译,潘蛟校:《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17.张弛:《长江中下游地区史前聚落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
    18.韩建业:《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
    19.王仁湘:《中国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
    20.陈淳:《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年。
    21.高广仁、栾丰实:《大汶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4年。
    22.科林·伦福儒、包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
    2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山东20世纪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
    24.王芬:《海岱地区和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比较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25.刘莉著、陈星灿等译:《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文物出版社,2007年。
    26.王建华:《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