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后期对蒙古策略探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朝自万历年间开始一直到末期,与北边蒙古的关系主要是针对漠南蒙古左、右翼各部来展开。随着形势的变化,明朝政府不时对蒙古右翼的策略进行战略性微调,但总体还是延续了降庆时期的基本做法;而对蒙古左翼的策略,在万历朝及以后的时间里,却经历了种种变化,尤其是万历时期制定的一些策略,直接对天启朝和崇祯朝产生了重要影响。后金势力兴起后,明朝在后金的强大攻势而前屡屡被动,特别是得知后金进一步采取对蒙古进行拉拢和绥服的策略之后,深感失去蒙古的可怕后果,不得不反复调整对蒙古左翼的策略,试图借助蒙古的力量来牵制后金并与之抗衡。但结局是蒙古诸部陆续归附后金,并作为后金攻明的主要辅佐力量,与后金一道推翻了明朝在中原近三百年的统治。系统深入地研究这一时期明朝对蒙古的策略,有助于我们了解明廷对蒙古策略的摇摆性和不一致性,映证出明朝皇帝的不作为以及明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同时也能清楚地看到后金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作为一股新生政治力量的主要代表,在处理与蒙古的关系上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和高超智慧。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就是进一步探讨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到末期与蒙古关系中的政策性因素对明蒙双方产生的重要影响。
     本文第一章《嘉隆时期明朝对蒙古策略综述》主要吸收前人研究的成果,借助史料专门探讨蒙古达延汗以后蒙古左、右翼的迁徙分布情况,重点分析了以俺答汗为首的蒙古右翼与明朝的对抗以及“俺答求贡”始末,把“俺答求贡”这段历史史实作了进一步的梳理。同时围绕“隆庆和议”,把明蒙之间从多年的战争对抗演变为相互间经济贸易往来的过程进行了集中论述。认为该和议的达成,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也进一步促进了双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成为明蒙关系史上最大的亮点。同时阐明,由于明朝在对待蒙古左翼问题上显得有些气量不够,采取了“拒贡”政策,这样的做法虽然为明朝后期对蒙古策略的调整留出了很大空间,但同时也埋下了祸根,使明朝为此付出惨痛代价。
     本文第二章《万历年间明朝对蒙古策略的转变》主要探讨明朝对蒙古右翼策略的战略性微调以及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改变对蒙古左翼的“拒贡”政策,用比较详实的史料考证了明神宗的“逆革顺赏”策略,强调此举进一步左右了明朝后期对蒙古的策略,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第三章《辽东局势的变化以及明朝对蒙古策略的走向》则把目光聚焦到明朝的辽东地区。这一区域对明朝后期的历史走向至关重要。可以说守住了辽东就等于守住天下,而失去辽东就可能失去天下。本章通过对明朝后期几任辽东督抚经略经营辽东的情况以及这一时期明朝对蒙古采取的策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分析了后金的崛起影响和制约了明朝对蒙古的策略,探讨了明朝最终失去辽东的深层次原因。
     本文第四章《天启朝对蒙古的策略与效果》专门探究明熹宗在后金强大的攻势面前,与明臣一道加紧对蒙古诸部抚赏策略的调整,以期借蒙古助兵来牵制后金的力量,缓解对明朝的进攻。同时还穿插论述了后金与明朝双方在争取蒙古过程中的一些不同做法,得出了后金采取的策略远比明朝实用的结论。
     本文第五章《崇祯朝对蒙古的策略与效果》集中论述崇祯皇帝在制定对蒙古左翼察哈尔部策略上表现出的模糊性和摇摆性,分析了王象乾在左右明朝政府对蒙古策略中发挥的突出作用,把明朝对蒙古策略失败的原因归结到政治、经济和人为因素等几个方面。
     结论部分主要把明朝后期对蒙古策略的变化及其得失做了进一步归纳、分析和总结。
The diplomatic policies towards Mongolia in the northern China of Ming dynasty were mainly directed at the right and left sides of Monan Mongolia(漠南蒙古) since Wanli years(万历) to the collapse of the Ming dynasty.As the change of the situation,the rulers of Ming had to make the subtle strategic adjustments on the policies towards the right side of the Monan Mongolia,but the basic principles in Longqing years (隆庆) were still kept well.On the constrast,the policies towards the left side of Monan Mongolia continued to be changed since Wanli years and its later periods,some tactics established in Wanli in particular directly caused the important impact in the Tianqi(夭启) and Chongzhen years (崇祯).After the Post-jin(后金) force rose,the rulers of Ming felt very passive against its strong attacks.Especially when knowing Post-jin insistently hooked in and pacificated Mongolia,Ming's government had to repeatedly rectify the policies towards the left side of Mongolia in order to contain and antagonize the force of Post-jin.But the history tells us the tribes of Mongolia eventually submitted to the Post-jin in succession.As the main helpers,the Mongolian troops under the direction of its leading force Post-jin,overthrew the governing of Ming dynasty for three hundred years.Systematic and profound study of the Ming's diplomatic policies towards Mongolia could help us to further our understanding of its vibration and disaccording,comprehend the nonfeasance and corruption of Ming dynasty,and catch on the foresight and wise of Nurhachi(努尔哈赤) and HuangTaiji(皇太极) of Post-jin a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s of the newly rising political forces dealing the relations with Mongolia.The emphasis of the dissertation is to discuss the important impact of the policy factors on the Ming and Mongolia since Wanli years to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first chapter,Introduction of Diplomatic Policies towards Mongolia of Ming in Jialong years,consulting and absorbing the former scholars' studies,discusses the mig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lift and right sides of Mongolia since DaYanHan(达延汗) years of Mongolia.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confrontation of right side of Mongolia to the Ming's government and constructs the true story of "An-da search for tribute"(俺答求贡).At the same time,focusing on the formation of "Longqing Negotiation"(隆庆和议),this chapter systematically delineates the history of Ming-Mongolia from the wars of many years to the economic interaction and trade,which as the lightest spot in the relations of Ming and Mongolia,catered for the trend of times and promoted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both sides.But as un-tolerance and short-sight to the left side of Mongolia,the rulers of Ming implemented the policy of "Refusal of Tribute"(拒贡),giving the space for the adjustment of Ming's policy towards Mongolia as well as the cost would be paid in the later years.
     The second chapter,the Change of Ming's Policies towards Mongolia in Wanli Years,discusses the strategic subtle adjustments made by Ming towards the right side of Mongolia and the change of "Refusal of Tributes"(拒贡) towards the left side of Mongolia.Probing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olicy of "Ni Ge Shun Shang"(逆革顺赏) implemented by Emperor Shenzong(神宗) of Ming and noticed that this action basically decided the policies towards Mongolia of later Ming dynasty and caused the un-neglected negative influences.
     The third chapter,the Change of Liaodong Situation and the Trend of Ming's Policies towards Mongolia,focuses on the Liaodong areas, which made the key position in the later history of Ming dynasty.It may be said that protection of Liaodong is equal to protection of Ming dynasty. Through the study of Dufu Jinglue(督抚经略) governing Liaodong Area in late Ming and the change of Ming's policies towards Mongolia,the author analyzes what the rising Post-jin has made on the Ming's diplomatic policies towards Mongolia and the profound reasons for Ming's losing the Liaodong Area.
     The fourth chapter,Policies of Tianqi Years towards Mongolia and its Effect,studies the history in which Emperor Xizong(熹宗) of Ming and his officials adjusted the Fu Shang Policy(抚赏政策)for the Mongolian tribes and used them as the containing force to confront with attack from Post-jin.In this part,the author also discusses some effective ways used by Post-jin to hook in Mongolian government,which was more pragmatic than the ways of Ming's rulers.
     The fifth chapter,the Diplomatic Policies towards Mongolia and its Effect in Chongzhen Years,investigates the illegibility and vibration when Emperor Chonezhen made the policies towards the Cha-haer tribe(察哈尔部落) of the left side of Mongolia,analyzes the important function played by the senior official Wang Xiang-qian(王象乾) in the policy-making towards Mongolia,and ascribes the reasons for the failure of Ming's diplomacy towards Mongolia to the political,economic and personal factors.
     The concluding part furthers to induct,analyze and synthesize the changes of diplomatic policies towards Mongolia of late Ming dynasty and its success and failures.
引文
[1]薄音湖:《明代蒙古史研究概况》,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1]此节论述集中参考了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王毓铨主编:《中古时代·明时期》(上)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1][明]魏焕:《皇明九边考》卷1,《番夷总考》,国家图书馆馆藏地方志,1992年。
    [2][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第一册》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8页。
    [3]《明太祖实录》卷51,洪武三年四月辛酉条。
    [4][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91,《志第六十七·兵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36页。
    [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91,《志第六十七·兵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36页。
    [1][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第二册》卷32,《土木之变》,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72页。
    [1][明]高岱:《鸿猷录》卷16,《追杀仇鸾》,[清]沈杰甫编:《纪录汇编》本,1996年。
    [2]曹永年:《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6页。
    [3]《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8页。
    [4]杨绍猷、莫俊卿:《明代蒙古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48页。
    [1]达力扎布:《<万历武功录>有关卜赤汗记事浅析》,见《明清蒙古史论稿》,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86页。
    [2]达力扎布:《明后期察哈尔部的南迁及其分布》,见《明清蒙古史论稿》,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27、132页。
    [3][明]翁万达:《北虏求贡疏》,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三册,卷224,《翁东涯文集·二》,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年,第2350、2351页。
    [1]《明世宗实录》卷137,嘉靖十一年闰五月戊辰条。
    [2]达力扎布:《北元汗斡耳朵游牧地考》,见《明清蒙古史论稿》,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 78页。
    [1]达力扎布:《明后期察哈尔部的南迁及其分布》,见《明清蒙古史论稿》,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27页。
    [2][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第一册》卷20,《设立三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23-324页。
    [1]乌云毕力格、白拉都格其主编:《蒙古史纲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9页。
    [2][日]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论集》下册,潘世宪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425页。
    [3]达力扎布:《明后期察哈尔部的南迁及其分布》,见《明清蒙古史论稿》,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21、171页。
    [1]乌云毕力格、白拉都格其主编:《蒙古史纲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0、121页。
    [2]嘉靖二十一年,吉囊死,俺答(1507-1582年)成为蒙古右翼的实际首领。
    [3][明]沈一贯:《请许套虏求款揭帖》,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六册》卷435,《沈蛟 门文集》,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年,第4764页。
    [1]《明世宗实录》卷243,嘉靖十九年十一月甲寅条。
    [2]《明世宗实录》卷254,嘉靖二十年十月癸丑条。
    [3]《明世宗实录》卷351,嘉靖二十八年八月庚中条。
    [4]《明世宗实录》卷364,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壬戌条。
    [5]《明世宗实录》卷526,嘉靖四十二年十月丁卯条。
    [6]《明世宗实录》卷560,嘉靖四十五年七月丙辰条。
    [1]《明世宗实录》卷252,嘉靖二十年八月癸未条。
    [2]《明世宗实录》卷271,嘉靖二十二年二月乙亥条。
    [1]《明世宗实录》卷345,嘉靖二十八年二月戊中条。
    [2][明]刘涛:《巡视陕西三边答阁部分关镇战守书》,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四册》卷305,《刘带川书稿一》,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年,第3228页。
    [3]曹永年:《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00页。
    [1][明]沈越撰:《皇明嘉隆两朝闻见纪十二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七》,齐鲁书社,1996年,第417页。
    [2][明]沈越撰:《皇明嘉隆两朝闻见纪十二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七》,齐鲁书社,1996年,第418页。
    [3]《明世宗实录》卷347,嘉靖二十八年四月丁巳条。
    [4][明]沈越撰:《皇明嘉隆两朝闻见纪十二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七》,齐鲁书社,1996年,第440页。
    [5]冯时可:《俺答前志》,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六册,卷434,《冯元成文集》,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年,第4746页。
    [1]达力扎布:《明后期蒙古察哈尔部的南迁及其分布》,见《明清蒙古史论稿》,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58、159页。
    [2][美]亨利·赛瑞斯:《明代的汉蒙贸易》,达力扎布译,载《蒙古学信息》,19gh4年第1期。
    [1]《明世宗实录》卷381,嘉靖三十一年正月丁亥条。
    [2]《明世宗实录》卷389,嘉靖三十一年九月癸卯条。
    [1][清]魏源:《圣武记》卷12,《武事余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4年。
    [2]《明穆宗实录》卷12,隆庆元年九月乙卯条。
    [3]《明穆宗实录》卷12,隆庆元年九月壬中条。
    [4]《明穆宗实录》卷24,隆庆二年九月丙辰条。
    [5]《明穆宗实录》卷28,隆庆三年正月己未条。
    [6]《明穆宗实录》卷37,隆庆三年九月丙子条。
    [7]《明穆宗实录》卷51,隆庆四年十一月丁亥条。
    [1]《明穆宗实录》卷12,隆庆元年九月丁卯条。
    [2]《明穆宗实录》卷31,隆庆三年四月丁卯条。
    [3]《明穆宗实录》卷39,隆庆三年十一月乙亥条。
    [4][明]雷礼等辑:《皇明大政纪》,《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七》,齐鲁书社,1996年,第818 页。
    [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19册,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641页。
    [2]《明穆宗实录》卷54,隆庆五年二月庚子条。
    [1]《明穆宗实录》卷55,隆庆五年三月庚午条。
    [2][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19册,卷222,《王崇古传》,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838、5842页。
    [1]《明穆宗实录》卷56,隆庆五年三月辛亥条。
    [2]《明穆宗实录》卷61,隆庆五年九月癸未条。
    [3]《明神宗实录》卷40,万历三年七月丁酉条。
    [4]《明神宗实录》卷45,万历三年十二月丙子条。
    [1]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245页。
    [2]《明神宗实录》卷79,万历六年九月甲戌条。
    [1]《明穆宗实录》卷59,隆庆五年七月戊寅条。
    [2]《明穆宗实录》卷60,隆庆五年八月乙卯条。
    [1]《明穆宗实录》卷61,隆庆五年九月乙酉条。
    [2]《明穆宗实录》卷66,隆庆六年正月庚辰条。
    [3]《明穆宗实录》卷69,隆庆六年四月甲子条。
    [4]《明神宗实录》卷21,万历二年正月乙酉条。
    [5][明]沈一贯:《请许套虏求款揭帖》,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六册,卷435,《沈蛟门文集》,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年,第4764-476页。
    [6]《明神宗实录》卷31,万历二年十一月丁亥条。
    [1]乌云毕力格、白拉都格其:《蒙古史纲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1、122页。
    [2]《明神宗实录》卷51,万历四年六月壬午条。
    [3]《明神宗实录》卷160,万历十三年四月丁未条。
    [4]《明神宗实录》卷281,万历二十三年正月辛丑条。
    [1]《明神宗实录》卷317,万历二十五年十二月甲戌条。
    [2][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19册,卷221,《张学颜传》,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854页。
    [3][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19册,卷221,《张学颜传》,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855、5856页。
    [4]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237页。
    [1]《明神宗实录》卷73,万历六年三月壬子条。
    [3]乌云毕力格、白拉都格其主编:《蒙古史纲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2页。
    [1]《明神宗实录》卷14,万历元年六月壬子条。
    [2]《明神宗实录》卷76,万历六年六月癸卯条。
    [3]《明神宗实录》卷5,隆庆六年九月庚戌条。
    [1]《明神宗实录》卷29,万历二年九月甲中条。
    [2]《明神宗实录》卷29,万历二年九月癸巳条。
    [4]《明神宗实录》卷40,万历三年七月西酉条。
    [4]《明神宗实录》卷54,万历四年九月壬子条。
    [1]《明神宗实录》卷67,万历五年九月甲寅条。
    [2][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19册,卷222,《方逢时传》,北京:中华书局,第5848页。
    [3]《明神宗实录》卷156,万历十二年十二月辛酉条。
    [1]《明神宗实录》卷185,万历十五年四月辛未条。
    [2]《明神宗实录》卷31,万历二年十一月丁未条。
    [1]《明神宗实录》卷31,万历二年十一月丁丑条。
    [2]《明神宗实录》卷32,万历二年十二月壬子条。
    [3]《明神宗实录》卷33,万历二年闰十二月己丑条。
    [1]《明神宗实录》卷38,万历三年五月庚子条。
    [2]《明神宗实录》卷43,万历三年十月壬申条。
    [3]《明神宗实录》卷45,万历三年十月丙子条。
    [4]《明神宗实录》卷51,万历四年六月壬中条。
    [1]《明神宗实录》卷52,万历四年七月甲寅条。
    [2]《明神宗实录》卷72,万历六年二月癸未条。
    [3]此处提到的宾兔和丙兔是不同的两个人,均为俺答的儿子,宾兔一枝驻牧松山,丙兔一枝则在西海。参见李文君:《明代西海蒙古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2页。
    [4]《明神宗实录》卷47,万历四年二月己巳条。
    [1]《明神宗实录》卷60,万历五年三月甲辰条。
    [2]《明神宗实录》卷66,万历五年闰八月丙戌条。
    [3]《明神宗实录》卷67,万历五年九月巳未条。
    [5]《明神宗实录》卷71,万历六年正月丙寅条。
    [6]《明神宗实录》卷74,万历六年四月丁亥条。
    [7]《明神宗实录》卷84,万历七年二月癸巳条。
    [1]曹永年:《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85、386页。
    [1]李文君:《明代西海蒙古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2、73页。
    [2]《明神宗实录》卷6,隆庆八年十月庚申条。
    [3]《明神宗实录》卷33,万历二年闰十二月辛卯条。
    [4]《明神宗实录》卷39,万历三年六月辛未条。
    [1]《明神宗实录》卷41,万历三年八月戊寅条。
    [2]《明神宗实录》卷233,万历十九年三月癸卯条。
    [1]《明神宗实录》卷10,万历元年二月丁卯条。
    [2]《明神宗实录》卷12,万历元年四月乙卯条。
    [3]《明神宗实录》卷33,万历二年闰十二月戊寅条。
    [4]《明神宗实录》卷36,万历三年三月癸丑条。
    [1]《明神宗实录》卷79,万历六年九月丙寅条。
    [2]余同元:《崇祯十七年--社会震荡与文化变奏》,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第99页。
    [1][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总略》,《辽境诸夷》,《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南京: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藏本影印本,1930年,第33页。
    [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20册,卷238,《李成梁传》,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6183、6184页。
    [2]《明穆宗实录》卷64,隆庆五年十二月辛亥条。
    [3]《明穆宗实录》卷68,隆庆六年三月庚子条。
    [4]《明神宗实录》卷4,隆庆六年八月庚申条。
    [5]《明神宗实录》卷7,隆庆六年十一月已酉条。
    [6]《明神宗实录》卷30,万历二年十月丁巳条。
    [7]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453-455页。
    [8]《明神宗实录》卷63,万历五年六月丁卯条。
    [9]《明神宗实录》卷92,万历七年十月乙酉条。
    [10]《明神宗实录》卷106,万历八年十一月丙子条。
    11 《明神宗实录》卷108,万历九年正月癸酉条。
    [1]《明穆宗实录》卷57,隆庆五年四月丙辰条。
    [2]《明穆宗实录》卷64,隆庆五年十二月辛丑条。
    [3][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13,《黑石炭列传》,明万历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四库禁毁书丛刊》,《四库禁毁书丛刊》编撰委员会,北京出版社。
    [1]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238页。
    [2]《明神宗实录》卷46,万历四年正月丁未条。
    [3]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240页。
    [4][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20册,卷238,《李成梁传》,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6191页。
    [1]《明神宗实录》卷366,万历二十九年十二月辛未条。
    [2]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241页。
    [3]《明神宗实录》卷487,万历三十九年九月丁酉条。
    [1]《明神宗实录》卷499,万历四十年九月庚午条。
    [2]《明神宗实录》卷487,万历三十九年九月丁酉条。
    [3]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242页。
    [4]《明神宗实录》卷234,万历十九年闰三月己巳条。
    [5]《明神宗实录》卷262,万历二十一年七月辛酉条。
    [1]《明神宗实录》卷185,万历十五年四月乙丑条。
    [2]《明神宗实录》卷219,万历十八年正月乙丑条。
    [3]《明神宗实录》卷224,万历十八年六月甲申条。
    [1]《明神宗实录》卷224,万历十八年六月丁酉条。
    [2]《明神宗实录》卷225,万历十八年七月庚申条。
    [3]《明神宗实录》卷225,万历十八年七月巳酉条。
    [1]《明神宗实录》卷225,万历十八年七月乙丑条。
    [2]《明神宗实录》卷226,万历十八年八月庚午条。
    [1]《明神宗实录》卷226,万历十八年八月辛未条。
    [2]《明神宗实录》卷227,万历十八年九月乙巳条。
    [3]《明神宗实录》卷238,万历十九年七月丙子条。
    [4]《明神宗实录》卷226,万历十八年八月癸酉条。
    [1][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8,《扯力克列传》,明万历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36册,《四库禁毁书丛刊》编撰委员会,北京出版社。
    [2][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十九册,卷222,《郑洛传》,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851-5853页。
    [1]《明神宗实录》卷247,万历二十年四月甲寅条。
    [2]《明神宗实录》卷305,万历二十四年十二月丙寅条。
    [3]《明神宗实录》卷316,万历二十五年十一月庚戌条。
    [4]《明神宗实录》卷350,万历二十八年八月甲戌条。
    [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8册,卷91,《兵志第六十七·边防》,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2235页。
    [1][日]和田清:《明朝的北边防务》,见《明代蒙古史论集》(下册),潘世宪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643、645、646页。
    [1]《明太祖实录》卷66,洪武四年六月壬寅条。
    [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四册,卷41,《志第十七·地理二》,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952页。
    [2][明]毕恭:《辽东志·序》,见《辽海丛书·辽东志》,国家图书馆馆藏地方志,1985年。
    [3]《明太祖实录》卷239,洪武二十八年辛巳条。
    [4][明]魏焕:《辽东镇》,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三册,卷248,《巡边总论》(一)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年,第2603页
    [1][清]黄宗羲:《明儒学案》,《黄梨洲先生原序》,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2]陈文石:《明清政治社会史论》(全二册),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八十五年十一月初,第177-180页。
    [3]余同元:《崇祯十七年--社会震荡与文化变奏》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第109页。
    [1][明]徐光启:《兵非选练决难战守疏》,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六册,卷488,《徐文定公集》(一),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年,第5377-5378页。
    [2][明]徐光启:《计开》,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六册,卷488,《徐文定公集》(一),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年,第5380-5383页。
    [3]樊树志:《万历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08、409页。
    [4][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20册,卷238,《李成梁传》,第6190页。
    [1]樊树志:《万历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1,第410页。
    [2][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22册,卷259,《杨镐传》,第6688页。
    [3]《明神宗实录》卷122,万历十年三月丙子条。
    [4]《明神宗实录》卷144,万历十一年七月乙亥条。
    [5]《明神宗实录》卷145,万历十二年正月丙戌条。
    [1]《明神宗实录》卷158,万历十三年二月戊午条。
    [2]《明神宗实录》卷166,万历十三年闰九月乙卯条。
    [3]《明神宗实录》卷215,万历十七年九月己未条。
    [4]《明神宗实录》卷229,万历十八年十一月丁未条。
    [5]《明神宗实录》卷235,万历十九年四月巳未条。
    [6]《明神宗实录》卷246,万历二十年三月癸酉条。
    [7]《明神宗实录》卷283,万历二十三年三月戊子条。
    [8]《明神宗实录》卷317,万历二十五年十二月甲戌条。
    [9]《明神宗实录》卷334,万历二十七年闰四月癸卯条。
    [10]《明神宗实录》卷357,万历二十九年三月丙午条。
    [1]《明神宗实录》卷427,万历三十四年十一月已巳条。
    [2]《明神宗实录》卷456,万历三十七年三月辛卯条。
    [3]《明神宗实录》卷501,万历四十年十一月辛卯条。
    [4]《明神宗实录》卷499,万历四十年九癸巳条。
    [5]《明神宗实录》卷507,万历四十一年四月辛亥条。
    [6]《明神宗实录》卷535,万历四十三年八月甲午条。
    [7]《明神宗实录》卷569,万历四十六年闰四月丙寅条。
    [8]《明神宗实录》卷584,万历四十七年七月戊戍条。
    [1]《明神宗实录》卷411,万历三十三年七月丙戌条,“兵部言”。
    [2]《明神宗实录》卷387,万历三十一年八月辛卯条。
    [3]《明神宗实录》卷362,万历二十九年八月庚寅条。
    [1]《明神宗实录》卷362,万历二十九年八月辛卯条。
    [2]《明神宗实录》卷387,万历三十一年八月己酉条。
    [3]《明神宗实录》卷411,万历三十三年七月丙戌条。
    [4]《明神宗实录》卷411,万历三十三七月戊戌条。
    [5]《明神宗实录》卷435,万历三十五年闰六月甲戌条。
    [6]《明神宗实录》卷435,万历三十五年闰六月辛巳条。
    [7]《明神宗实录》卷442,万历三十六年正月甲寅条。
    [1]《明神宗实录》卷456,万历三十七年三月丁亥条。
    [2]《明神宗实录》卷468,万历三十八年三月己丑条。
    [3]《明熹宗实录》卷13,天启元年八月乙未条。
    [4]《明熹宗实录》卷29,天启二年十二月辛巳条。
    [1]《明熹宗实录》卷57,天启五年三月庚戌条。
    [2][明]李贤:《大明一统志》卷89,《女真》,国家图书馆馆藏古籍,1911年。
    [1]李鸿彬:《满族崛起与清帝国建立》,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7、88页。
    [2]同上书第89页。
    [1]袁闾琨、蒋秀松:《消代前史》(上卷),沈阳出版社,2004年,第195、196、160页。
    [2]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455-457页。
    [3]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259、260页。
    [4]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458页。
    [1]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260、261页。
    [2]孟森:《明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70页。
    [1][美]牟福礼、[英]崔瑞德编,谢亮生、张书生等译:《剑桥中国史》(第七卷),《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2年,第557、561、631页。
    [2]樊树志:《万历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9、269页。
    [3]孟森:《明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55页。
    [4][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2册,卷21,《本纪第21·神宗2》,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295页。
    [1][明]张学颜:《题停止加派买办银两疏》,《明经世文编》第五册,卷363,《张心齐奏议》,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年,第3913、3914页。
    [2][明]张学颜:《题停取帑银疏》,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五册,卷363,《张心齐奏议》,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年,第3917页。
    [3]《明神宗实录》卷441,万历三十五年十二月丁卯条。
    [4]《明神宗实录》卷441,万历三十五年十二月癸未条。
    [1]《明神宗实录》卷445,万历三十六年四月己未条。
    [2]《明神宗实录》卷454,万历三十七年正月己亥条。
    [3]《明神宗实录》卷502,万历四十年闰十一月丁亥条。
    [4]《明神宗实录》卷530,万历四十三年三月壬申条。
    [1]《明神宗实录》卷549,万历四十四年九月己卯条。
    [2]《明神宗实录》卷550,万历四十四年十月丙辰条。
    [1]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生活·读书·新知》,1997年,第218、219页。
    [2]《明神宗实录》卷456,万历三十七年三月甲申条。
    [3][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卷1,《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史11-35,《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篡委员会,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53-54页。
    [1]《明神宗实录》卷507,万历四十一年四月甲午条。
    [2]《明神宗实录》卷569,万历四十六年闰四月甲子条。
    [1]《明熹宗实录》卷2,泰昌元年(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甲辰条。
    [1][明]张学颜:《抚辽疏》,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五册,卷363,《张心齐奏议》,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年,第3906-3907页。
    [2][明]张学颜:《逋民尽数归顺疏》,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五册,卷363,《张心齐奏议》,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年,第3911页。
    [3][明]张学颜:《中食辽臣抚夷疏》,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五册,卷363,《张心齐奏议》,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年,第3908页。
    [1][明]龙文彬:《明会要》卷63,兵六,《边防》,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1227页。
    [2][明]熊廷弼:《答石付宪开道·款宰赛之利》,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六册,卷480,《熊经略集》(一),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年,第5286页。
    [1][明]熊廷弼:《与叶相公·计处辽夷》,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六册,卷480,《熊经略集》(一),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年,第5290页。
    [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22册,卷259,《熊廷弼传》,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705、6706页。
    [2]包遵彭主编:《明史论丛之六·明代边防》,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五十七年,第131页。
    [3]《明熹宗实录》卷24,天启二年七月甲寅条。
    [1]《明熹宗实录》卷24,天启二年七月壬子条。
    [2][明]龙文彬:《明会要》卷63,兵六,《边防》,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1227页。
    [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21册,卷250,《孙承宗传》,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6465、6477页。
    [2]《崇祯长编》卷8 崇祯元年夏四月辛亥条。
    [3]《崇祯长编》卷11 崇祯元年秋七月癸酉条。
    [1]《崇祯长编》卷11,崇祯元年秋七月乙亥条。
    [2]《崇祯长编》卷11,崇祯元年秋七月甲申条。
    [3]《崇祯长编》卷12,崇祯元年八月戊寅条。
    [4]《崇祯长编》卷13,崇祯元年九月壬戌条。
    [5]《崇祯长编》卷15,崇祯元年十一月壬戌条。
    [6]《崇祯长编》卷16,崇祯元年十二月癸巳条。
    [7]《崇祯长编》卷21,崇祯二年闰四月壬午条。
    [1]《崇祯长编》卷29,崇祯二年十二月甲戌条。
    [2][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22册,卷259,《袁崇焕传》,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6707、6719页。
    [3]李光涛:《明季边防与袁崇焕》,包遵彭主编:《明史论丛之六·明代边防》,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五十七年,第114页。
    [4]梁启超:《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沈鹏等编:《梁启超全集》(第五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365页。
    [1]姜守鹏:《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经辽研究》,载《东北师大学报》,1992年第4期。
    [1]杨绍猷、莫俊卿:《明代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76页。
    [1]达力扎布编著:《蒙古史纲要》,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1、172页。
    [2][美]牟福礼、[英]崔瑞德编,谢亮生、张书生等译:《剑桥中国史》(第七卷),《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2年,第644页。
    [1]《明神宗实录》卷569,万历四十六年闰四月乙亥条。
    [2]《明熹宗实录》卷1,泰昌元年九月壬辰条。
    [3]《明熹宗实录》卷2,泰昌元年十月丁巳条。
    [1]《明熹宗实录》卷6,天启元年二月壬戌条。
    [2]《明熹宗实录》卷6,天启元年二月壬戌条。
    [3]《明熹宗实录》卷7,天启元年闰二月乙酉条。
    [1]《满文老档》第二函,太祖皇帝,第十一册,天命四年七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2页。
    [2]《满文老档》第四函,太祖皇帝,第二十三册,天命六年六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北京:中华书局,第210、211页。
    [3]《明熹宗实录卷》卷6,天启元年二月壬戌条。
    [1]《清实录》卷7,天命六年三月癸卯条。
    [2]《明熹宗实录卷》卷8,天启元年三月辛酉条。
    [3][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卷1,见《四库禁毁书丛刊》史11-37,《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篡委员会,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58页。
    [1]《明熹宗实录》卷9,天启元年四月甲戌条。
    [2]《明熹宗实录》卷9,天启元年四月庚辰条。
    [3]《明熹宗实录》卷9,天启元年四月丁酉条。
    [4]袁森坡:《明朝后期与辽东蒙古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99、200页。
    [5]《明熹宗实录》卷10,天启元年五月辛亥条。
    [1]《明熹宗实录》卷10,天启元年五月乙卯条、丙寅条。
    [2]袁森坡:《明朝后期与辽东蒙古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05页。
    [3]《清实录》卷6,天命四年冬十月辛未条。
    [1]《清实录》卷7,天命五年春正月丙申条。
    [2]袁森坡:《明朝后期与辽东蒙古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06页。
    [3]同上书第207页。
    [1]《满文老档》第二函,太祖皇帝,第十一册,天命四年七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2、103、104、106页。
    [1]《满文老档》第二函,太祖皇帝,第十三册天命四年九月至十二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8、119、120页。
    [2]《满文老档》第二函,太祖皇帝,第十三册,天命四年九月至十二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20页。
    [3]《满文老档》第二函,太祖皇帝,第十三册,天命四年九月至十二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21、122、123页。
    [1]《明熹宗实录》卷12,天启元年七月庚子条。
    [2]《满文老档》第四函,太祖皇帝,第二十五册,天命六年八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26页。
    [3]《满文老档》第四函,太祖皇帝,第二十七册,天命六年九月至十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45页。
    [1]《明熹宗实录》卷6,天启元年二月乙丑条。
    [1]袁森坡:《明朝后期与辽东蒙古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02-205页。
    [2]《明熹宗实录》卷12,天启元年七月庚戌条。
    [3]《明熹宗实录》卷12,天启元年七月乙卯条。
    [4]《明熹宗实录》卷12,天启元年七月庚申条。
    [5]《明熹宗实录》卷13,天启元年八月乙未条。
    [6]《明熹宗实录》卷14,天启元年九月癸丑条。
    [1]同上条。
    [2]《明熹宗实录》卷24,天启二年七月乙未条。
    [1]《明熹宗实录》卷24,天启二年七月己酉条。
    [2][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卷1,《四库禁毁书丛刊》史11-40,《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篡委员会,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64页。
    [3]《明熹宗实录》卷41,天启三年十一月己卯条。
    [1]《明熹宗实录》(梁本)卷39,天启四年春二月戊申条。
    [2]《明熹宗实录》(梁本)卷41,天启四年复四月癸巳条。
    [3]《明熹宗实录》卷56,天启五年二月乙酉条。
    [1]《明熹宗实录》卷613,天启五年九月丁卯条。
    [2]《明熹宗实录》卷65,天启五年十一月癸丑条。
    [3]《明熹宗实录》卷66,天启五年十二月戊子条。
    [4]《明熹宗实录》卷68,天启六年二月甲戌条。
    [5]《明熹宗实录》卷68,天启六年二月乙亥条。
    [6]《清实录》卷10,天命十一年二月壬午条。
    [1]《明熹宗实录》卷之68,天启六年二月丙子条。
    [2]《明熹宗实录》卷70,天启六年四月己亥条。
    [3]《明熹宗实录》卷71,天启六年五月乙巳条。
    [4]《明熹宗实录》卷71,天启六年五月庚申条。
    [5]《明熹宗实录》卷71,天启六年五月甲子条。
    [1]《清实录》卷10,天命十一年夏四月癸酉条。
    [2]《明熹宗实录》卷72,天启六年六月戊子条。
    [1]《明熹宗实录》卷73,天启六年闰六月乙巳条。
    [2]《明熹宗实录》卷73,天启六年闰六月乙卯条。
    [3]同上条。
    [4]《明熹宗实录》卷75,天启六年八月己巳条。
    [1]《清实录》卷4,壬子年春正月丙申条,甲寅年夏四月丁酉条、壬寅条,十二月己卯条。
    [2]《清实录》卷8,天命六年八月庚午条、戊寅条、甲申条。
    [3]《清实录》卷9,天命九年五月辛巳条。
    [4]《满文老档》第八函,太祖皇帝,第六十四册,天命十年正月至三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24页。
    [5]《清实录》卷9,天命十年二月庚辰条。
    [1]孟昭信:《满蒙联姻的最新研究成果》,《史学集刊》,2004年7月,第三期。
    [2]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115页。
    [3]《满文老档》第七函,太祖皇帝,第五十七册,天命八年七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36、537页。
    [1]《明熹宗实录》卷79,天启六年十二月丙辰条。
    [2]《明熹宗实录》卷82,天启七年三月癸酉条。
    [3]《明熹宗实录》卷83,天启七年四月丁巳条。
    [1][美]牟福礼、[英]崔瑞德编,谢亮生、张书生等译:《剑桥中国史》(第七卷),《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2年,第661、662页。
    [1]《崇祯长编》卷7,崇祯元年二月壬午条。
    [2]《崇祯长编》卷8,崇祯元年夏四月壬辰条。
    [1]《崇祯长编》卷11,崇祯元年秋七月丙戌条。
    [2]《崇祯长编》卷11,崇祯元年秋七月丁亥条。
    [3]《崇祯长编》卷16,崇祯元年十二月癸巳条。
    [1]《崇祯长编》卷16,崇祯元年十二月癸巳条。
    [2]《崇祯长编》卷24,崇祯二年七月己丑条。
    [1][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十七卷,《总略·辽境诸夷》,国家图书馆馆藏古籍,1988年,第33页。
    [1]达力扎布:《明清蒙古史论稿》,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231-232页。
    [2]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294页。
    [3]《满文老档》第一函,《太宗皇帝》第一册,天聪元年二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12、813页。
    [4]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336页。
    [1]《崇祯长编》卷5,崇祯元年春正月己巳条。
    [2]《崇祯实录》卷1,崇祯元年三月辛巳条。
    [3]《崇祯实录》卷1,崇祯元年五月己巳条。另注:此处为载误,伯颜阿亥指的是喀喇沁部。据达力扎布考证,在此击败察哈尔部的是后金军队,不是喀喇沁属部朵颜卫,而被击败者也是岭南察哈尔,并不是林丹汗率领下西迁至明宣、大迤北的岭北察哈尔部落。此役之后,察哈尔林丹汗进而兼并了蒙古右翼。参见达力扎布:《明清蒙古史论稿》,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245页。
    [4]《崇祯实录》卷1,崇祯元年五月己巳条。
    [5]《崇祯实录》卷1,崇祯元年五月丁亥条。
    [6]《崇祯实录》卷1,崇祯元年六月癸巳条。
    [7]《崇祯实录》卷1,崇祯元年六月辛丑条。
    [1]《崇祯长编》卷7,崇祯元年三月乙丑条。
    [2]《崇祯长编》卷11,崇祯元年秋七月戊寅条。
    [3]《崇祯长编》卷12,崇祯元年八月辛未条。
    [4]《崇祯长编》卷12,崇祯元年八月癸酉条。
    [5]《崇祯实录》卷1,崇祯元年九月癸未条。
    [1]《崇祯长编》卷14,崇祯元年冬十月壬辰条。
    [2]《崇祯长编》卷18,崇祯二年二月癸卯条。
    [1]《崇祯长编》卷19,崇祯二年三月丙子条。
    [2]《崇祯长编》卷19,崇祯二年三月甲申条。
    [3]袁森坡:《明朝后期与辽东蒙古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14、215、217页。
    [4]《崇祯长编》卷21,崇祯二年闰四月己未条。
    [1][清]王鸿绪:《明史稿》(五),《王象乾传·列传第123》,文海出版社印行,《敬慎堂刊本》,“中华民国”五十一年,第186-188页。
    [1]《崇祯长编》卷20,崇祯二年四月己丑条。
    [2]《崇祯长编》卷20,崇祯二年四月甲辰条。
    [3]《崇祯长编》卷21,崇祯二年闰四月庚辰条。
    [1]《崇祯长编》卷20,崇祯二年四月辛亥条。
    [1]《崇祯长编》卷22,崇祯二年五月辛卯条。
    [2]《崇祯长编》卷23,崇祯二年六月壬戌条。
    [1]《崇祯长编》卷25,崇祯二年八月庚申条。
    [1]《崇祯长编》卷25,崇祯二年八月癸酉条。
    [2]《崇祯长编》卷26,崇祯二年九月辛卯条。
    [1]《崇祯长编》卷27,崇祯二年十月己卯条。
    [2]《崇祯长编》卷30,崇祯三年庚午正月己丑条。
    [1]樊树志:《崇祯传》,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9页。
    [2][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22册,卷259,《列传第147·袁崇焕》,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6718页。
    [3]阎崇年:《袁崇焕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281、285页。
    [4]袁森坡:《明朝后期与辽东蒙古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17页。
    [1]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309页。
    [1][明]卢象升:《卜夷乞款疏》,《卢象升书牍》卷6,载《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25页。
    [1][明]卢象升:《遵旨谕讋卜夷疏》,《卢象升书牍》卷6,载《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31、132页。
    [2]达力扎布:《清初漠北喀尔喀与明朝的短暂贸易关系》,中国蒙古学第二届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2008年9月22日。
    [3]参见王雄:《察哈尔西迁的有关问题》,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1][明]卢象升:《密奏卜夷纳款疏》,《卢象升书牍》卷6,载《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37页。
    [2][明]卢象升:《类报宣边夷情疏》,《卢象升书牍》卷8,载《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37页。
    [1][明]卢象升:《再陈卜哈情形疏》,《卢象升书牍》卷8,载《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99、200页。
    [2][明]卢象升:《详筹用哈疏》,《卢象升书牍》卷9,载《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56页。
    [1][明]卢象升:《请叙三镇有功文武官员疏》,《卢象升书牍》卷10,载《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56页。
    [2]达力扎布:《清初漠北喀尔喀与明朝的短暂贸易关系》,中国蒙古学第二届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2008年9月22日。
    [3][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22册,卷261,《列传第149·卢象昇》,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6759-6766页。
    [1]陈梧桐、彭勇:《明史十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36页。
    [1]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17-223页。
    1、(明)胡广等撰:《明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版。
    2、(明)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年版。
    3、[日]田村实造等:《明代满蒙史料(〈明实录〉抄·蒙古篇)》,京都大学文学部1954-1959年。
    4、[日]田村实造等:《明代满蒙史料(〈明实录〉抄·满洲篇)》,京都大学文学部,1954-1959年。
    5、[日]田村实造等:《明代满蒙史料(〈李朝实录〉·抄)》,京都大学文学部,1958年。
    6、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社会科学历史所编辑:《明代辽东档案汇编》(上、下),辽沈书社,1985年。
    7、薄音湖、王雄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
    8、薄音湖、王雄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9、(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
    10、(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
    11、无名氏:《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
    12、(清)彭孙贻:《明史纪事本末补编》,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
    13、(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南京: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藏本影印本,1930年。
    14、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明清史料》,南京,1930年。
    15、《崇祯实录》,台湾影印《明实录》本。
    16、《崇祯长编》,台湾影印《明实录》本。
    17、(清)谈迁:《国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
    18、(明)雷礼等辑:《皇明大政纪》,《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七》,山东:齐鲁书社,1996年8月。
    19、(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刻本。
    20、(清)魏源:《圣武记》,韩锡铎、孙良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1、台湾影印故宫排印本:《清太祖武皇帝弩儿哈奇实录》(简称《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台北台联国风出版社,1969年。
    22、中华书局影印本:《清实录·高皇帝》,1986年,北京。
    23、中华书局影印本:《清实录·文皇帝》,1986年,北京。
    2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译注:《满文老档》,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25、中国历史档案馆译编:《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
    26、潘颉、李红兵等辑:《清入关前史料选集》(第一、第二、第三辑),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1989年、1991年。
    27、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8、(明)沈越撰:《皇明嘉隆两朝闻见纪十二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山东:齐鲁书社,1996年。
    29、(明)方孔炤撰:《全边略记》,《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篡委员会,北京出版社,2000年。
    30、(明)卢象升:《卢象升书牍》,《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31、(清)王鸿绪:《明史稿》,文海出版社印行,《敬慎堂刊本》,“中华民国”五十一年。
    1、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
    2、[日]和田清著、潘世宪译:《明代蒙古史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3、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蒙古族通史》(上、中、下),民族出版社,2001年。
    4、[美]司律义(赛瑞斯):《明代汉蒙关系》第一卷(布鲁塞尔,1959),第二卷(1967),第三卷(1975)。
    5、《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6、《蒙古民族通史》编委会:《蒙古民族通史》(共四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
    7、达力扎布:《明清蒙古史论稿》,民族出版社,2003年。
    8、巴特、洪坚毅:《蒙古族古代战争例史》,金城出版社,2002年。
    9、马大正主编:《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0、《蒙古学论文资料索引》,内蒙古大学出版,1997年。
    11、孟森:《明史讲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杨绍猷、莫俊卿:《明代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
    13、达力扎布编著:《蒙古史纲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乌云毕力格、白拉都格其主编:《蒙古史纲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15、杜荣坤、白翠琴:《西蒙古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
    16、卢明辉:《清代蒙古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17、杨绍猷:《俺答汗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8、陶克涛:《内蒙古发展概述》(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19、余元庵:《内蒙古历史概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20、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蒙古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4年。
    21、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历史研究所编:《蒙古族史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3年。
    22、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历史研究所编:《蒙古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7年。
    23、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24、[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25、《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编写组:《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26、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民族关系史论文集》(上、下),民族出版社,1982年。
    27、[美]魏斐德著,陈苏镇、薄小莹等译:《洪业--清朝开国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28、袁闾琨、蒋秀松等:《清代前史》,沈阳出版社,2004年。
    29、陈生玺:《明清易代史独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30、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
    31、阎崇年:《努尔哈赤传》,北京出版社,1983年。
    32、余梓东:《清代民族政策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
    33、孟森:《明代史》,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1957年。
    34、民大历史系资料室编:《1985年以前蒙古资料索引》。
    35、李鸿彬:《满族崛起与清帝国建立》,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36、樊树志:《晚明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37、沈起炜编著:《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
    38、樊树志:《万历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
    39、[日]萩原淳平:《明代蒙古史研究》东京:同朋舍,1980年,
    40、[日]向岛安市:《北元考》,东京:《史学研究新》(第一卷)1949年。
    41、冯锡时、马大正等:《卫拉特蒙古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
    42、白翠琴:《瓦刺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43、孟凡云:《〈万历武功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44、樊树志:《崇祯传》,人民出版社,1997年。
    45、余同元:《崇祯十七年》,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
    46、陈梧桐、彭勇:《明史十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7、李文君:《明代西海蒙古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48、刘祥学:《明朝民族政策演变史》,民族出版社,2006年。
    49、于默颖:《明蒙关系研究--以明蒙双边政策及明朝对蒙古的防御为中心》,内蒙古大学博士论文未刊稿,2004年。
    50、陈文石:《明清政治社会史论》(全二册),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八十五年。
    51、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生活·读书·新知》,1997年。
    1、高树林:《明朝隆庆年间与蒙古右翼的封贡互市》,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
    2、薄音湖:《明代蒙古史研究概况》,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
    3、钟云校:《明初与北元关系之研究》,载《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1年第4期。
    4、王雄:《明洪武时对蒙古大众的招抚和安置》,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5、胡钟达:《明与北元--蒙古关系之探讨》,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84年第5期。
    6、蔡志纯:《明朝前期对蒙古的民族政策》,载《西北史地》,1985年第3期。
    7、洪用斌:《试论明朝处理北方民族关系的得失》,载《文科教学》,1982年第3期。
    8、卢明辉:《关于中国蒙古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载《中国少数民族》,1981年第8期。
    9、陈梧桐:《正确对待我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及其与汉族王朝的战争》,载《新 华文摘》,1982年第9期。
    10、奥登:《关于一三六八年后蒙古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
    11、乌日娜:《试析永乐北征》;载《蒙古史文稿》,1984年第4期。
    12、陈守实:《明初与蒙古关系》,载《复旦学报》,1980年第1期。
    13、蔡志纯:《明朝前期对蒙古的民族政策》,载《西北史地》,1985年第3期。
    14、王复兴:《论明成祖对蒙古的和平争取政策》,载《齐鲁学刊》,1985年第5期。
    15、[美]亨利·萨路依斯著,方达译:《明朝初年封爵的蒙古人》;载《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10辑,1964年。
    16、洪用斌、张泽凡:《“抽刀断水水更流”--略述明代的蒙汉关系》,载《北方民族关系史论丛》,第1辑,1984年。
    17、谢玉杰:《明代的“套寇”与明王朝的河套防务--兼论明王朝与蒙古的关系》;载《西北民族文丛》,1984年第1期。
    18、薄音湖:《评也先的统一及其与明朝的关系》,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
    19、金元山、戴鸿义:《明初朱元璋对北元的政策》,载《吉林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
    20、余同元:《明太祖北部边防政策与明代九边的形成》,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21、陈梧桐:《论朱元璋对蒙古的“威德兼施”政策》,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
    22、谢贵安:《从朱元璋的正统对看他对元蒙的政策》,载《华中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23.雪岩:《朱元璋对北元政策管窥》,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24、许振兴:《论明成祖对北边蒙古民族的备御政策》,载《西北史地》,1986年第2期。
    25、韩狄:《明成祖对蒙古防御政策调整刍议》,载《呼伦贝尔盟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26、《朱棣对蒙古各部的均势政策与五次北征》蒋重跃《浙江学刊》1990年第2期
    27、[澳]费克光著,许敏译:《论嘉靖时期的明蒙关系》,载《民族译丛》,1990年第6期。
    28、宝日吉根:《试论明朝对所辖蒙古人的政策》,载《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7年。
    29、蔡家艺:《关于明朝辖境内的蒙古人》,载《蒙古史研究》,第4辑1993年。
    30、薄音湖:《北元与明代蒙古》,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31、奥登:《喀尔喀五部考述》,载《蒙古史研究》第2辑。
    32、[蒙古国]阿荣高娃:《中国明朝对蒙古的政治政策(自16世纪至17世纪上半叶)》,载《东方学研究》,1985第2期。
    33、赵克生:《明、蒙冲突与祭礼之变》,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2期。
    34、刘仲华:《明代嘉隆两朝九边消极的防守策略》,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35、唐玉萍:《明朝对蒙政策述论》,载《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6卷,第3期。
    36、齐书深、龚江红:《论明太祖、成祖时期对蒙古的政策》,载《史学集刊》,1995年第3期。
    37、唐玉萍:《明朝嘉万时期对蒙政策探论》,载《社会科学集刊》,2002年第6期。
    38、赵云田:《试论清太祖、太宗时期对漠南蒙古的关系和政策》,载《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
    39、张羽新:《努尔哈赤对蒙古族的政策》,载《满族研究》,1988年第2期。
    40、白国华:《论努尔哈赤的蒙汉民族政策》,载《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年第2期。
    41、郭成康:《皇太极对漠南蒙古的统治》,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5期。
    42、关树东:《皇太极对漠南蒙古的政策和措施》,载《满族研究》,1994年第4期。
    43、刘毅政:《清太宗统一漠南蒙古的政策及其意义》,载《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
    44、李景屏:《清初民族政策初探》,载《北方民族关系史论丛》,第1辑。
    45、卢明辉:《略析清代前期治理蒙古的几项重要政策》,载《北方民族》,1995第2期。
    46、佳江:《清朝统治蒙古的体制--八旗蒙古、外藩蒙古、内属蒙古》,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47、周朱流:《浅论清初对漠南蒙古的政策》,载《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2期。
    48、沈红霞:《清初民族政策述略》,载《华中师范学院研究生学报》,1982年第2期。
    49、吴耀堃:《清朝前期对蒙古的统治政策》,载《甘肃民族研究》,1984年第3、4期。
    50、岑大利:《努尔哈赤家族与女真各部及漠南蒙古的联姻》,载《清史论丛》,1991年第8辑。
    51、王冬芳:《后金联姻政策在收服蒙古各部的作用》,载《东北地方史研究》,1992年第2、3期。
    52、魏鉴勋、袁闾琨:《试论清入关前的满蒙关系》,载《北方论坛》,1982年第5期。
    53、华立:《清代的满蒙联姻》,载《民族研究》,1983年第2期。
    54、曹凤山:《试论清代满蒙和亲的原因与后果》,载《松州学刊》,1995第2期。
    55、蒙村:《清太祖时期的满蒙关系》,载《内蒙古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
    56、刘潞:《清太祖太宗时满蒙婚姻考》,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3期。
    57、刘潞:《对清太祖太宗时期满蒙联姻的再认识》,载《清史研究》,1995年第3期。
    58、杜家骥:《清代皇族与蒙汉贵族联姻的制度和作用》,载《南开学报》,1990年第4期。
    59、杨余练、关克笑:《清朝对东北边陲民族的联姻制度》,载《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年第2期。
    60、[英]托·尤因,康右铭译:《清朝政府对外蒙古的政策》,载《中俄关系问题》1981年第4期。
    61、佟金启孮:《清代蒙古史札记》,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
    62、玛·乌尼马兰:《论清朝对阿拉善蒙古的和亲政策》,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63、[日]矢野仁一:《清朝征服蒙古与中国人势力在蒙古的进展》,载《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1964年第16辑。
    64、[日]矢野仁一:《内外蒙古问题》,载《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1964年第16辑。
    65、姜守鹏:《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经辽研究》,载《东北师大学报》,1992年第4期。
    66、黄木、吴克娅:《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朝贡初探》,载《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1年 第4期。
    67、李美玲:《三娘子四嫁顺义王与明末蒙汉关系》,载《阴山学刊》第16卷,2003年第6期。
    68、[日]蔌原淳平著,涛海译:《林丹汗的一生及其时代》,载《蒙古史研究通讯》第二辑,1985年。
    69、薄音湖:《维护蒙汉友好的三娘子》,载《学习与思考》,1981年第4期。
    70、阿萨拉图:《明代蒙古和中原间的贸易关系》,载《中国民族关系史论文集》(上册),1982年。
    71、陈育宁:《明代蒙古之入居河套》,载《史学月刊》,1984年第2期。
    72、杨绍猷:《明代蒙古经济述略》,载《民族研究》,1985年第5期。
    73、袁森坡:《明朝后期与辽东蒙古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74、[美]亨利·赛瑞斯,达力扎布译:《明代的汉蒙贸易》,载《蒙古学信息》,1994年第1期。
    75、李光涛:《明季边防与袁崇焕》,包遵彭主编:《明史论丛之六·明代边防》,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五十七年。
    76、韩道诚:《熊廷弼之经略辽东》,包遵彭主编:《明史论丛之六·明代边防》,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五十七年。
    77、陈安丽、石斌:《袁崇焕与蒙古》,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78、曹永年:《“传国玺”与明蒙关系》,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79、袁森坡:《察哈尔蒙古初探--兼论察哈尔与明朝的关系》,载《中国民族史研究》第1辑,1987年。
    80、陈生玺:《明代蒙古各部的分合与后金对漠南蒙古的征服》,载《南开学报》,1987年第1期。
    81、王雄:《察哈尔西迁的有关问题》,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82、晓月:《漠南蒙古归附后金经济原因管窥》,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83、曹彦生:《林丹汗联明抗金的经济原因》,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84、滕绍箴:《浅论明代女真与蒙古关系演变中的经济问题》,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1期。
    85、萧国亮:《明代后期蒙汉互市及其社会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7年第2期。
    86、纳古单夫:《论蒙古末代可汗--林丹汗》,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87、包国忠:《林丹汗统一蒙古与抗清战争》,载《蒙古族古代军事思想研究论文集》第3集,330-344页,1992年。
    88、戴鸿义:《论林丹汗的败亡》,载《社会科学辑刊》,1992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