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劳工权益保障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劳工标准”是指有关劳工保护的基本法律规则,它是对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工资、收入等)、劳动条件(工作时间、安全保护等)、劳动福利(休息、医疗保健、教育、生活待遇等)及其它公民权利(如结社、集会、罢工、言论等自由)所作的规范与要求,本属于国内法的范畴。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成立以来,将本属于国内法的劳工标准推广到国际法的范畴。由国际劳工组织(ILO)所采纳的涉及基本人权、就业、社会政策、劳动管理、工作条件、行业关系、社会保障、妇女地位、童工问题、移民工人、成年工人等185项公约和194项建议书被称为国际劳工标准。国际劳工标准以社会正义为宗旨,以保护劳工权利为目标,但全球化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含义。
     国际贸易中的劳工标准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这一问题也构成了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一个难以调和的分歧点。发达国家提出了要在世贸组织协议中列入保护劳工权利的所谓“社会条款”,将劳工标准和国际贸易挂钩,对于不遵守国际公认劳工标准的国家,应当予以贸易制裁,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反对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联系在一起。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劳工标准问题没有被明确纳入多边贸易体系,但是,对于社会条款问题的争论却仍然在继续。在双边贸易领域,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的挂钩却有了实质性进展,在美国与新加坡、智利签署的自由贸易协议中,已经把劳工保护条款列入其中。可以预见,由于国际社会各种复杂因素,劳工标准问题将被纳入WTO多边贸易体制是一必然趋势。中国是世界上的贸易大国又是WTO的成员之一,也是世界上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市场最大的国家,劳工标准问题不容回避。因此,研究我国劳工权益保护问题对我国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者尝试通过对国际劳工标准的研究为国内的劳动标准问题给出解释。本文摆脱了“劳工标准是否应与贸易挂钩”的研究视角,而是回归对国际劳工标准本身的探究。本文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作为人权的劳动权益为逻辑起点和核心思想,对国际劳工标准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指出国际劳工标准是一种“守住底线,留出空间”式的国际立法形式,并提出依据国际劳工标准对我国的劳动标准立法进行调整。
     首先对我国平等就业权保障制度的检讨与反思。我国法律中有不少关于平等就业权保护的规定,但禁止就业歧视的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不仅在于我国平等就业方面的法律规定存在众多缺陷且没有设置专门的禁止就业歧视的执法机构,还在于用人单位为就业歧视承担的风险低,缺乏有效的对就业者进行救济的制度,就业者的权利意识差,以及国家机关对就业者平等就业权的漠视。因此,我国应当借鉴国际上保障平等就业权的先进经验,在完善有关平等就业权、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定的同时,设置独立的专门的禁止就业歧视的执法机构,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加大对就业歧视行为的惩处力度;其次提出了改革现有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的渐进模式和最终目标,即在政府的主导下,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建立覆盖所有社会成员的保险体制;逐步建立企业层次、个人层次等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规范社会养老保险的运行机制,健全和落实管理制度;确保受保人的利益;稳步推进城乡合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和谐发展;文章最后探讨劳工自由结社和集体谈判制度,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也是现代西方国家规范和调整劳动关系十分奏效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方法。它不仅规定了劳动者的工资福利水平,而且本身就是化解劳资冲突的一种重要方式。
Labor standards refer to the basic rules to protect the workers. The labor standards regulate theworkers’payments (salaries and incomes,etc.), the working conditions (working time and safety,etc.),the welfare system(rest,medical ceare,education and living benefits etc.)and other civil rights (thefreedom for ganizing,meeting,striking and speech).
     International Labor standards usually refer to the Pacts and suggestions adopted by the ILO(the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Nowadays,the ILO has adopted185Pacts and194suggestionsconcerning the issues on the basic human rights,employment,social Policy,labor management,working conditions,industrial relations,social security,woman’s,rights,child labors,immigrantworkers and adult workers,etc.The international labor standards basic idea to Protect soeial justice andto achieve the goal to Protect the labor’s,rights has been augmen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globalization.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issue of labour standard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s getting moreand more important and becoming the focus of governments and academia all over theworld.Meanwhile,the issue has also become a tough bifurcation in the new round multilateral tradenegotiation betwee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countries.developed countries put forward theso called"social clause"which meant to protect labour rights as a new entry of WTO.In this way,theylink labour standard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together. According to them, countries which don't abide by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standards shall receive trade sanction. However most of the developingcountries are against this proposal.The issue of labour standards hasn't been incorporated into themultilateral trade system due to the strong opposi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Nevertheless,the disputeon the social clause is still going on.In the bilateral trade field the link between labour standards andinternational trade has developed substantially.The entries of labour protection has been brought into the free trade agreement signed between the U.S,the U.S and Chile.Besides,in the non-official level theissue of trade and labour standards exists also in the code of conduct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It canbe foreseen that the issue of labour standards will beincorporated into the WTO multilateral tradesystem will be an irresistible trend due to the combination of all the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socialfactors.China is a big country of trade and a member of WTO,at the same time,it's also the country ofmost labours and the biggest labour market,so the labour standards is a problem unavoidable. Therefore,research on the issue of labour standard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s of great theoretic and realisticsignificance.
     The author trying to explain the problem of national labor standards through the research ofInternational Labor Standards.This dissertation abandons the research angle of whether the laborstandards should be linked with international trade,and returns to the research of International LaborStandards itself.It takes the proposition,“the connotation of labor rights,as apart of human rights,is toprotect workers’rights to exist”,as the logical beginning and the core thought,and provides newexplanations to the context,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International Labor Standards.It demonstratesthat International Labor Standards is the international legislation which in the mode of“defending thebase line and preserving the vacancy”and proposes that China should adjust its legislation of laborstandards according to the trends of ILS,such as deregulation,increasing flexibility and expandingcoverage.
     First analyses and reformation of safeguarding system of equal Employment right of ourcountry.There are many Provisions about equal ernploymnent in the legislation of our country,but theeffect of Prohibiting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is not ideal.This is notonly because there are manydefects in the Provisions oflaw of this aspect and thereis no expert organization of Prohibiting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but also because of these facts:employers will pay little for their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actions,there is no effective relief ways, employees have a weak rightconsciousness,and the state have attach enough importance to equal employment right.Therefore,weshould learn from advaneed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improve Legislative Provisions about equalemployment right and employmnent discrimination, set up expert organization for prohibiting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and Punish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actions more severely.Secondly much more advanced age people is not only the social problem,but also is the economics problem. Thepaper puts outs the gradual mode and the end targets to reform the existing systems.For example:allsocial members enjoy the more layers of social pension plan;under the predominance of thegovernment,taking nation’s social basic pension system as the foundation to build up it and so on.Wecan also build up gradually such as business enterprise layer and personal layer social pension system,orcorrect the behavior of the system mechanism and make sure the implementation management andprectect the benefits of the guarantor.In the end of the paper we propose that these plans should becomeone unite so that we could prom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social walfare.Lastcollective bargaining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to modify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market-orientedeconomy. It is also the effectively basic and major means for regulating and modifying labor relations inwest countries. Not only does collective bargaining establish the level of employee s wage and benefits,but also serves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conflict resolution. The basic of bringing the modifying effectof collective bargaining into play is to resolve the problem in implementation of collective bargaining inour country.Collective bargaining is not only a means to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sent laws, but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establishing new rules.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ctive bargaining systemsdepends on whether we select agreement self-government model or the government play the major rolein it.
引文
1该统计数据截至日期为2011年8月,资料来源:http://www.ilo.org/globe/standards/lang--en/index.ht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9月9日。
    2中国与墨西哥就中国加入WTO的谈判几度限于僵局,反映了两个依赖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产业的国家面对竞争的困境。
    1常凯主编:《WTO:劳工权益保障》,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1马宇:《中国贸易:贸易、竞争力与劳工标准》,2004年12月4日《经济观察报》,http://finance.sina.com.cn/g/20041121/16351169710.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8月16日。
    2胡江云刘仲华:《欧美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是必然也指日可待》,2011年6月14日《人民日报》,http://intl.ce.cn/zgysj/201106/14/t20110614_22477750_2.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8月16日。
    1资料来源: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0/indexch.ht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8月29日。
    2截至2011年8月中国共计批准国际劳工公约25项,http://www.ilo.org/ilolex/english/newratframeE.th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8月29日。
    3Gote Hansson,Social Clause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An Economic Analysis of Labour Standards in Trade Policy(London&Canberra: Croom Helm,1983).
    1André Sapir,“Symposium: Does Free Trade Require Fair Trade and Harmonization?”The World Economy, Vol.6(Nov.1995).
    1André Sapir,“Symposium: Does Free Trade Require Fair Trade and Harmonization?”The World Economy, Vol.6(Nov.1995)..
    2Jadish Bhagwati and Robert E. Hudec, eds., Fair and Harmonization: Prerequisites for Free Trade? Vol.1EconomicAnalysis(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1996).
    3Adrian Wood,“How Trade Hurt Unskilled Worker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9,No.3(Summer1995),p.57;Ravi Batra,“The Myth of Free Trade”(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93); Edwards E. Leamer,“Wage Effect of aU.S.-Mex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in Peter M. Garber, ed.,The U.S.-Mexican Free TradeAgreement(Cambridge,Mass.: The MIT Press,1993).pp.57-125; Paul Krugman and Robert.Z Lawrence:“Trade.Jobesand Wages”Scientific Amercian No.4(April1994).
    4Adrian Wood,“How Trade Hurt Unskilled Worker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9,No.3(Summer1995).
    1马永堂:《国际劳工组织关于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的有关公约、建议书(上)》,《中国劳动》1994年第5期;《国际劳工组织关于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的有关公约、建议书(下)》,《中国劳动》1994年第5期;《国际劳工公约、建议书简介之一关于保护工资和确定最低工资的论述》,《中国劳动》1994年第7期。
    2贾俊玲:《女工国际劳动保护标准在中国的适用》,《中国劳动》1995年第9期。
    1许国庆:《论贸易竞争与劳工标准》,《世界经济》1996年第9期;邵宏华:《国际竞争政策协调与我国的对策研究》,《国际贸易问题》1998年第10期;夏申:《论国际贸易与竞争政策》,《世界经济》,1997年第6期。
    2张克宁:《劳工标准: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威胁》,《国际贸易》1995年第5期。
    3王学秀:《劳工标准之争——WTO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问题》,《国际贸易》1997年第3期。
    4聂元贞:《公平自由贸易与劳工标准差异——析发达国家借劳工标准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国际贸易问题》1998年第6期。
    5孙恒有:《劳工标准:国际贸易中的新壁垒》,《改革与理论》2000年第2期。
    6金泽虎:《新世纪的贸易壁垒——透视南北方贸易与劳工标准之争》,《经济纵横》2000年第12期。
    7张利萍:《我国劳工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2期
    8吴刚:《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新的贸易保护主义》,载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4期。
    9刘铁民:《国际核心劳工标准发展动态及其发展趋势调研报告》,《劳动保护》2002年第3期;刘铁民:《我国实施国际核心劳工标准的差距及对经济发展影响》,《劳动保护》2002年第4期;刘铁民:《我国实施国际核心劳工标准面临的形势与应对措施》,《劳动保护》2002年第5、6期。
    10莫世健:《试论WTO和人权的可协调性》,《政法论坛》2004年第2期。
    1孙璐:《国际贸易体制内的人权》,《当代法学》,2004年第4期。
    2胡连生、奚雅丽:《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的劳工权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长白学刊》2005年第3期。
    3李春林:《国际劳工标准的导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6年第3期。
    4程多生:《略论人权在国际劳工标准中的体现》,《人权》2007年第2期。
    5杨体仁:《全球化与“劳工标准”的多面性思考》,《开放导报》2001年第5期;《以全球化视角看劳动标准》,《中国劳动》第12期;《全球化视角下的“劳工标准”》,《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23期。
    6常凯:《WTO、劳工标准与劳工权益保障》,《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7佘云霞:《国际劳工标准:演变与争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8王一怀:《加入WTO后的劳工标准问题对策》,《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3期。
    9褚童:《WTO环境下劳工标准与自由贸易的关系》,《社科纵横》2006年第6期。
    1陈建国:《WTO新议题与多边贸易体制》,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2Werner Sengenberger﹠Duncan Campbell,Creating Economic Opportunities_The Role of Labour Standards in IndustrialRestructing,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Labour Studies,Geneva,1994,p.3.
    1Drusilla K. Brown, Alan V. Deardorff and Robert M. Stern, International Labour Standards and Trade: A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Jadish Bhagwati and Robert E. Hudec, eds., Fair and Harmonization: Prerequisites for Free Trade?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1996, p.229.
    2ILO,C87Freedom of Associ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Organize Convention资料来源:http://www.ilo.org/ilolex/english/convdisp1.ht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8月31日。
    3ILO,C87Freedom of Associ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Organize Convention资料来源:http://www.ilo.org/ilolex/english/convdisp1.ht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8月31日。
    4ILO,C98Right to Organize and Collective Bargaining Convention资料来源:http://www.ilo.org/ilolex/English/convdisp1.th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8月31日。
    5ILO,C98Right to Organize and Collective Bargaining Convention资料来源:http://www.ilo.org/ilolex/English/convdisp1.th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8月31日。
    6ILO,C98Right to Organize and Collective Bargaining Convention资料来源:http://www.ilo.org/ilolex/English/convdisp1.th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8月31日。
    1ILO,C29Force Labor Convention,资料来源:http://www.ilo.org/ilolex/English/convdisp1.th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8月31日。
    2ILO,C105Abolition of Force Labour Covention,资料来源:http://www.ilo.org/ilolex/English/convdisp1.th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9月3日。
    1ILO,C138Minimum Age Convention资料来源:http://www.ilo.org/ilolex/English/convdisp1.th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8月31日。
    2ILO,C182Worst Form of Child Form Convention资料来源:http://www.ilo.org/ilolex/English/convdisp1.th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8月31日。
    1资料来源:http://www.ilo.org/ilolex/English/convdisp1.th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9月2日。
    2ILO C100Equal Remuneration Convention, http://www.ilo.org/ilolex/English/convdisp1.th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9月2日。
    3ILO C100Discrimination (Employment and Occupation) Convention, http://www. ilo.org/ilolex/English/convdisp1.th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9月2日。
    1余云霞:《国际劳工标准:演变与争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1国际劳工组织于1998年6月18日在日内瓦通过的《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工作中基本原则和权利宣言及其后续措施》序言第5段。
    1曹建明、贺小勇:《世界贸易组织》,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26页。
    1米海依尔·戴尔玛斯—马蒂著:《世界法的三个挑战》,赵海峰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2资料来源: 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01-10/2776475.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10月5日。
    1Stephen D. Krasner,ed., International Regimes,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in Robert Jilpin, GlobalPolitical Economy: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p.78.
    2US Department of Labor, Bureau of International Labor Affairs, Labor Standards and Trade Distortions, mimeo, DC,September,1978, p.7, in Gote Hansson,1983, p.26.
    1普惠制(The 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简称GSP)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普通、非歧视、非互惠的一种关税优惠制度。它源于1968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第21(2)号决议,该制度的设计是基于对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存在的被掠夺的经济事实和现实中与发达国家经济地位的巨大差异,必须实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补偿不平等”和非互惠的差别待遇,以真正体现公平互利原则的考虑。它是发展中国家为争取改善其贸易环境,团结一致,同发达国家谈判斗争的结果,但发达国家强调具有实施普惠制的自主性。
    21994年12月部长理事会颁布的对发展中国家生产的某些工业品实行普遍关税优惠制的3281/94号法令。
    31996年7月1日部长理事会颁布的对发展中国家生产的某些农场品实行普遍关税优惠制的1256/96号法令,计划实施时间从1996年7月1日起到1999年6月30日止。
    4资料来源:《欧盟调整普惠制谁损谁益》,http://www.gf.com.cn/commons/infoList.jsp?docId=893743,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12月1日。
    1Council Regulation2501/2001,Article26(1)(a).
    2Council Regulation2501/2001,Article26(1)(b).
    3Council Regulation2501/2001,Article26(1)(b).
    4Council Regulation2501/2001,Article14(2).
    5Commission Proposal for a Council Regulation applying a scheme of generalized tariff preferences for the period1January2002to31December2004,Explanatory Memorandum para.28,COM(2001)293final.
    1国际劳工组织公约批准统计,载http://www.ilo.org/ilolex/english/newratframeE.ht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12月访问。
    2United States-Chile Free Trade Agreement,载于美国贸易代表官方网站http://www.ustr.gov/Tradeagreements/Bilateral/Chile FTA/Final Texts/Section Index.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10月3日。
    1Report of the Labor Advisory Committee for Trade Negotiations and Trade Policy2003,6.
    2http://www.ilo.org/ilolex/english/docs/declworld.ht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12月3日。
    3http://www.ilo.org/ilolex/english/newratframeE.ht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12月3日访问。
    4Robert B. Zoellick,Helping Labor Through Trade, Washington Post,2004-4-19.
    5Report of the Labor Advisory Committee for Trade Negotiations and Trade Policy,Feb.28,2003,8.
    1Virginia A.Leary,”Work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The Social Clause(GATT,ILO,NAFTA,U.S Laws)”in JagdishBhagwati and Robert E.Hudec.eds,Fair Trade and Harmonization,pp.193.
    2Lance Compa,“NAFTA’s Labor Side Agree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bor Solidarity,” in Peter Waterman,Place space andthe New Labor Internationalisms, UK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2001,p.1497.
    3Miguel Poiares Maduro, Striking the Elusive Balance Between Economic Freedom and Social Rights in EU, in The EUand Human Rights,1999,449.
    4罗马条约第117条。
    1《罗马条约》第118条。
    2《罗马条约》第118a条。
    3《罗马条约》第119条。41989年英国没有在宪章上签字。1998年,布莱尔所领导的工党政府上台后,英国才签署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法律文件。
    5根据宪章第22条的规定,从事夜间工作的工人年龄不得低于18岁。
    1DOHA WTO MNIISTERIAL2001MNIISTERIAL DECLIARATION WT/MIN01D/EC/120November2001.
    2资料来源:http://wto.org: MNIISTERIAL CONFERENCE:Singapore,9-13Decmeber1996,NETHERLANDS,Statement by H.E. Mrs Anneke Vna Dok-Vna Weele,Minister for Foreign Trade,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10月2日。
    1陈丽丽:《国际贸易—劳工问题的历史、冲突与应对》,《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5期。
    2资料来源:http://wto.org: MNIISTERIAL CONFERENCE: singapore,9-13Decmeber1996,BRAZIL, statementby H.E Mr luiz Felipe Lampreia,Minister for Exterial Relations.
    1聂元贞:《公平自由贸易与劳工标准差异—析发达国家借劳工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国际贸易问题》1998年第6期。
    2王峰、肖光恩:《WTO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的非贸易议题》,《亚太经济》,2004年11期。
    1王峰、肖光恩:《WTO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的非贸易议题》,《亚太经济》,2004年11期。
    2刘笋:《关于“与贸易有关的问题”及从WTO调整范围的若干思考》,《法商研究》,2003年第5期。
    1刘光溪著:《多哈会议与WTO首轮谈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页。
    2US Pursuit of Labor Working Group Meets Strong Resistance from Others, BNA International trade Report,Vol.16.NO.48,9.December1999.
    1陈建:《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世贸组织焦点问题探讨》,《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第6期。
    1国际劳工标准的实施具有严格的监督程序。国际劳工组织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建立了对国际劳工标准批准及实施的各项监督检查程序及标准实施专家委员会、劳工大会标准实施委员会、理事会结社和委员会等执行机构,对成员国批准和实施国际劳工标准的情况进行定期监督,以便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接受三方成员关于违反公约的申诉并予以处理。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种监督机制是道义性的,既非政治谴责,亦非经济制裁,这种实施和监督不具有强制约束力,从国际劳工标准的性质特点来观察,国际劳工标准的实施没有真正的约束机制,不具有贸易制裁措施的惩罚性特点,而主要依靠各成员国的自觉行为。这正是一些国家和学者认为国际劳工组织在实施国际劳工标准时软弱无力的原因。
    2缪剑文:《世贸组织劳工标准之争吸其法律评析》,《国际贸易问题》,1998年12期。
    1余云霞、王祎主编:《国际劳工标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页。
    2根据《1994年关贸总协定附件I注释和补充规定》,“进口产品来自完全或实质上完全垄断的国家,且所有国内
    1汪培:《中美贸易往来中不可忽视的利益集团——工会》,《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2月。
    2《后续报道:中国彩电业遭遇反倾销严冬》,《中国企业报》,2003-11-28,资料来源:http://www.people.com.cn/GB/41390/41416/41955/41959/3097255.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10月15日。
    3余云霞、王祎主编:《国际劳工标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第236页。
    1《纺织品配额全部取消全球纺织业迎战后配额时代》,资料来源: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50110/07171281148.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10月15日。
    1卡尔.施米特著,刘锋译:《宪法学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页。
    2谢瑞智:《宪法新论》,文笙书局1999年版,第144页。
    3浦部法穗著,武树臣译:《基本人权总论》,沈宗灵、黄枬森主编:《西方人权学说》(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4页。
    4李惠宗:《宪法工作权保障系谱之再探》,《宪政时代》,第二十九卷第一期。
    1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页。
    2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180页。
    1《1998~2003:中国工会前进的脚步声》,资料来源: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6/2098026.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11月5日。
    1资料来源:http://www.ilo.org.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11月30日。
    1徐小洪:《私营企业劳动关系》,《中国企业劳动关系报告(2005)》,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页。
    2参见林来梵《批读秦晖教授的<十字路口的中国土地制度改革>》,载林来梵教授法律博客,http://linlaifan.fyfz.cn/blog/linlaifan/index.aspx.blogid=392940.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11月19日。
    3董保华:《社会基准法与相对强制性规范—对第三法域的探索》,《法学》,2001年第4期。
    1宋忠胜、窦为恒:《“国际劳工标准”与我国的劳动法制改革》,《经济论坛》,2004年第11期。
    2孙立文、黄志雄:《全球化、WTO、劳工权益与国际法—2002年“全球化与国际法律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北欧”“国际劳工标准与工人权利”和“商业与人权”学术会议”综述》,《法学评论》,2003年第1期。
    3《劳动法实施存在五大问题,何丽痛斥劳动合同现状》,《中国青年报》,2005年12月30日。
    4宋忠胜、窦为恒:《“国际劳工标准”与我国的劳动法制改革》,《经济论坛》,2004年第11期。
    1虽然我国刑法第244条规定了强迫职工劳动罪(劳动法第96条也有相关规定),但是我国刑法的规定与国际劳工组织公约的规定有很大的不同。强迫职工劳动罪侵犯的对象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起了劳动关系的“职工”,与第29号公约的“任何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2陈兴良:《劳动教养:根据国际人权公约之分析》,《法学》,2001年第10期。
    1项怀诚:《全国社保基金的创新与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保险与社会保障的角色——北大CCISSR论文集.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13页。
    2潘红艳:《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冯彦君主编:《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法保障》,中国社会劳动保障出版社,2008版,第429页。
    3张恺悌,郭平:《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版。
    4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来源:http://www.mohrss.gov.cn/page.do?pa=402880202405002801240882b84702d7&guid=e60c0ef72ddd4e8eb968ac5f11900f59&og=8a81f0842d0d556d012d111392900038,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11月5日。
    1该款规定:“人人有权组织工会和参加他所选择的工会,以促进和保护他的经济和社会利益;这个权利只受有关工会的规章的限制。对这一权利的行使,不得加以除法律所规定及在民主社会中为了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的利益或为保护他人的权利和自由所需要的限制以外的任何限制。”
    2贺然:《论中国罢工权的缺失与法治原则的矛盾及其解决办法》,《兰州学刊》,2007年第6期。
    1余云霞、王祎主编:《国际劳工标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第242页。
    1袁志刚、方颖著:《中国就业制度的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版,第5页。
    2曼纽尔·卡斯特著:《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47一248页。
    1《中国职场性别歧视状况研究报告》,《中国妇女报》,2009-6-15,资料来源:http://www.china-woman.com/rp/main?fid=open&fun=show_news&from=view&nid=45932,2011年11月10日访问。
    2崔郁:《发挥妇联组织作用促进下岗失业妇女再就业》,《中国妇女就业:现状与对策》,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1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192页。
    2肖玉、肖建华:《户籍制度——中国就业歧视的制度性原因》,《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奚晓明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三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96页。
    1周伟等著:《中国的劳动就业歧视:法律与现实》,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17—318页。
    2岳建国:《大学生刺杀人事干部如此偏激为哪般》,《检察日报》,2003—04—09。
    1林来梵:《从规范宪法到宪法规范: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页。
    2谢鹏程:《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2页。
    12003年,洛阳市汝阳县种子公司与伊川县种子公司发生合同纠纷,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审理。在审理过程中,伊川公司同意对汝阳公司进行赔偿,但在赔偿损失的计算方法上却与汝阳公司存在差异。汝阳公司认为,玉米种子的销售价格应依照国家《种子法》的相关规定,按市场价执行;伊川公司则认为,应当依据《河南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确定的政府指导价进行赔偿。承办法官、时年30岁、拥有刑法学硕士学位的李慧娟在提交审委会讨论后作出判决:“《种子法》实施后,玉米种子的价格已由市场调节,《河南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作为法律阶位较低的地方性法规,其与《种子法》相冲突的条款自然无效,而河南省物价局、农业厅联合下发的《通知》又是依据该条例制定的一般性规范性文件,其与《种子法》相冲突的条款亦为无效条款。”2003年10月,河南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室发文称,经省人大主任会议研究认为,《河南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第36条关于种子经营价格的规定与《种子法》没有抵触,应继续适用。且“洛阳中院在其民事判决书中宣告地方性法规有关内容无效,这种行为的实质是对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的违法审查,违背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侵犯了权力机关的职权,是严重违法行为”,要求洛阳市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纠正洛阳中院的违法行为,对直接负责人员和主管领导依法作出处理,通报洛阳市有关单位,并将处理结果报告省人大常委会”。11月7日,根据省、市人大常委提出的处理要求,洛阳中院党组拟出一份书面决定,准备撤销相关庭的副庭长职务和李慧娟的审判长职务,免去李慧娟的助理审判员资格。该案虽然是民事案件,但引发了深刻的宪法问题,造成的宪法影响丝毫不亚于被称为“宪法第一案”的齐玉玲案。该案首先反映了中国语境下的司法独立问题。根据宪法、民诉法和法官法的规定,法官的裁判应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该案主角李慧娟法官在经过审委会讨论后做出的裁判,仍然受到了省人大常委会的粗暴干涉。其次,该案也反映了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司法的关系。该案可以说是两者关系最有力的证据之一,司法在“往往看起来弱势的人大及其常委会”面前,干起了“严重的违法行为”,昭示的是司法的地位是如何的低下。最后,该案也反映了中国法官的职权——不得进行司法审查。这样的直接结局就是,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违反上位法的条例可以造成个案被干涉、法官被撤职这样的结局。看来就不是司法权在制约立法权,而是立法权对司法权的全面的有效的控制。关于“洛阳种子案”的讨论可参见张千帆著:《宪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190页;李晓兵:《宪政体制下法院的角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103页等。
    2许明月主编:《劳动法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1Herbert Hill Black Labor and the American Legal System: Race, Work,and the Law,inedited by Paul Burstein,EqualEmployment Opportunity:Labor Market Discrimination and Public Policy,Aldine de Gruyter,1994,p.8.
    2Samuel Estreiche, Michael C. Harper,Cases and Materials on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and Employment Law,WestGroup,2000,p.45.
    1Deborah J. Lockton, Employment Law,Fourth Edition,Palgrave MacMillan2003,pp.125-135.
    1吕怡维:《美国反就业歧视法规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法学杂志》,2010年第1期。
    1Web v.Emo Air Cargo (U K) Ltd (c-32/93)1994IRLR482.
    2饶志静:《英国反就业歧视制度及实践研究》,《河北法学》,2008年11月。
    1HM Prison Service v Johnson1997IRLR162.
    2查尔斯·巴罗,约翰·达丁顿:《劳动法简明案例影印版·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202页。
    1徐显明:《人权的体系与分类》,《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2李雄:《劳动者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困境与出路》,《河北法学》,2008年第1期。
    1周伟:《论禁止歧视》,《现代法学》,2006年第5期。.
    2刘明辉:《女性劳动和社会保险权利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1齐延平主编:《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2林嘉等:《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250页、
    3托马斯·弗莱纳:《人权是什么》,谢鹏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
    4林嘉等:《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250页。
    1我国《劳动法》第七十七条把劳动争议规定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争议”。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劳动争议定义为:(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劳动关系后发生的纠纷:(3)劳动者退休后,与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原用人单位因追索养老金、医疗费、工伤保险待遇和其他社会保险费而发生的纠纷。
    1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2史蒂芬·霍尔姆斯、凯斯.R.桑斯坦:《权利的成本》,毕竞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1李珍:《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与制度的收支平衡》,《保险研究》,1999年第11期。
    1谷佳、王涛:《养老保险基金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7第3期。
    1黄顺祥:《我国养老基金投资模式设计》,《经济导刊》,2002年第7期。
    1罗志先:《当前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现状、缺失原因及其对策》,《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2王亚琴,韩丽萍:《对农民工权益的思考》,《政治·行政》,2005第9期。
    1Axel Borsch-Supan,Reinhold Schnabel.Social Security and Declining Labor-Force Participation in Germany.Th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3):173-178.
    1郭超贤、袁小伟:《工业化发达国家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和启示》,《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2David A.Wise:Retirement against the demographic trend:More Older People Living Longer,Working Less,and SavingLess.Demography,1997,(2):83-95.
    1Robert L.Clark.Japanese Pension Plans in Transition.Benefits Quarterly.1999,(1):59-74.
    1吴霞:《中日韩三国老龄化问题的比较研究》,《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3期。
    2孙东民:《引发“地震”的日本养老保险》,《人民日报》,2004年5月22日。
    1乔治·威廉逊、夫雷德·潘波:《养老保险比较分析(中译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页。
    1Eileen Meier.Hearing held on Social Security Improvement.Bussiness and Fiscal.2002,(7):76.
    1Georges Casamatta,Helmuth Cremer,Pierre Pestieau.Demogrophic Shoch and Social Security:A Political Economy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2001,(8):417-431
    2李俊:《美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其改革》,《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11期
    3Richard G.Leventhal.The Aging Consumer:What’s All the Fuss About Anywany?The Journal of ServicesMorketing.1990,(3):39.
    4Assaf Razin,Efraim Sadka and Phillip Swagel.The Aging Population and the Size of the Welfare State.The 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2002,(8):900-997
    1Leslie A Muller.Coordination Between Social Security and Defined Benefit Plans:How Might Social SecurityReformAffect Defined Benefit Pensions?Benefits Quarterly.2005,(4):56-69
    2Russell W.Cooper,Thomers W.Ross.Pensions:theories of underfunding. Labour Economics2002,(8):667-689
    1Sylvester J Schieber,John B.Shoven.Social Security Reform:Around the World in80Ways.The 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96,(3):373-377
    1John B Williamson and Stephanie A Howing:The Notional Defined Contribution Approach to Public PensionReform:Implications for Women and Low-wage Worker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Policy.2003,(12):2-16
    1Paola Profeta.Aging and Retirement:Evidence Across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2002,
    (11):652-670.
    1David Miles.Financial Markets,Aging and Social Welfare.Fiscal Studies.1997,(2):161-187.
    1Ronald Lee,Shripad Tuljapurkar.Uncertain Demographic Futures and Social Security Finances.The 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98,(3):238.
    1杨燕绥:《社会保险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页。
    1朱剑宇、杨海坤:《追索养老金案件中法院的权限定位》,《中国社会保障》,2011年第10期。
    1郭捷著:《劳动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9页。
    1工会的机构设置从上到下是:(一)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总工会是中国工会组织机构中的最高组织形式,称“全总”,是地方工会和全国产业工会自下而上联合起来的代表机关和领导机关。他负责领导全国工人运动指导工会工作,并在国际活动中代表中国工会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日常工作由书记处主持。(二)全国产业工会:产业工会主要是指由同一企业、事业、机关中的会员组织的工会基层组织和由同一国民经济部门,或性质相近的几个国民经济部门,根据需要建立的全国和地方的产业工会组织。产业工会的全国组织由“全总”确定,根据各产业的不同情况分别建立工会全国委员会。全国产业工会,只能在本产业系统内施行垂直领导,同时受全总的业务指导。(三)地方工会和地方产业工会:地方工会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市县建立的总工会。他负责领导本地区工会工作,指导和促进本地区基层组织的工作,协助他们发挥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各级地方产业工会的设置,一般应由同级地方总工会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如省产业工会的建立就应由省总总会来确定。(四)基层工会:基层工会是工会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工会的方针政策由基层工会来落实。工会十一大提出工会改革要以增强基层工会的活力为中心环节。通过改革,使基层工会同广大职工群众建立密切的联系,成为群众信任的“职工之家”。
    2沃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中译本),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
    1具体内容参见邓小平1978年10月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1Chan.Anita.Labour Relations in Foreign一Funded Ventures,ChineseTradeUnions,and the Prospects for CollectiveBargaining.in:Greg O’Lear(ed).Adjusting to apitalism: ChineseWorkersandtheState,New York:M.E.Sharpe,1998:136
    1冯同庆:《工会经费问题》,《工会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5期。
    2王绍光:《金钱与自主—市民社会面临的两难境地》,《开放时代》,2002年第2期。
    3赵守博:《罢工权的保障与规范》,《厦门大学法律评论》总第十五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页。
    1史探径:《中国工会的历史、现状及有关问题探讨》,《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第2期。
    2刘小娅:《罢工权入宪的正当性分析》,《西部法学评论》,2009年第5期。
    1许章润《:多元社会利益的正当性与表达的合法化———关于“群体性事件”的一种宪政主义法权解决思路》,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东航飞行员集体罢飞网民纷指危及乘客》,《海南日报》,2008年4月4日。
    3《重庆市主城区发生大规模出租车罢运时间》,资料来源:http://news.sina.com.cn/o/2008-11-04/042514677470s.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11月5日。
    4《本田“罢工门”调查》,《南风窗》,2010年第12期。
    5张晋藩:《中国宪法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2页
    1郑贤君:《基本权利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417页。
    2杨燕飞:《罢工权在宪法中的隐性存在》,《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五期。
    1周永坤:《“集体返航”呼唤罢工法》,《法学》,2008年第5期。
    2常凯:《罢工权立法问题的若干思考》,《学海》2005年第4期。
    3周永坤:《“集体返航”呼唤罢工法》,《法学》,2008年第5期。
    1史尚宽:《劳动法原论》,1934年上海初版,1978年台北重刊,第249页。
    2常凯:《罢工权立法问题的若干思考》,《学海》,2005年第4期。
    1常凯:《论中国的罢工权立法》,载《中国劳工通讯》2004年7月。
    2Peter Fairbrother, David Hall, Steve Davies, Nikolaus Hammer, and Eman-uele Lokina,TheRight to Strike in thelectricity Sector in EUCountries,The University of Greenwich,2002; Leslie Wolf-Phillips,(editor),Constitutions ofModern States,Frederick A. Publishers, N.Y.1968;Juri Aaltonen,International Secondary Industrial Action in the EUMember States, Helsinki: Finnish Metalworker Union,1999.
    1Archibald Cox, Derek Curtis Bok, Robert A. Gorman&Matthew W. Finkin, Labor Law, Cases&Materials,3rd.ed.,Foundation Press, N.Y.2001, pp.4~114.
    2赵守博:《罢工权的保障与规范》,《厦门大学法律评论》总第十五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页。
    3美国最高法院就曾于“窦尔奇一案”(Dorchy v. State of Kansas)中指出并无一种可以进行罢工的绝对权利(absoluteright to strike)换言之,罢工权可以在某情况之下予以限制或禁止。
    4Manfred Weiss&Marlene Schmidt,Labor Law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Germany,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TheHague,3rd revised ed.2000, pp.167~170.
    5ILO Governing Body Committee on Freedom of Association, Digest of Decisions and Principles of the Freedom ofAssociation Committee,1996, para.477.
    1史尚宽:《劳动法原论》,1934年上海初版,1978年台北重刊,第249页。
    1董保华:《杜会基准法与相对强创性规范—对第三法城的探索》,《法学》,2001年第4期。
    1.安妮·0·克鲁格编:《作为国际组织的WTO》(黄理平、彭利平、刘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罗伯特·A·高尔曼,马静等译:《劳动法基本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贾格迪什·巴格沃蒂著:《今日自由贸易》(海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艾德等著:《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权利》(黄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常凯等主编:《全球化下的劳资关系与劳工政策》,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
    6.常凯主编:《WTO:劳工权益保障》,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
    7.国际劳工局:《国际劳工组织在技术合作方面的作用》,日内瓦·国际劳工局,1999年中文版。
    8.国际劳工局:《禁止强迫劳动》,日内瓦·国际劳工局,2001年中文版。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中国劳动标准体系研究》,中国劳动社会出版社,2003版。
    10.刘旭:《国际劳工标准概述》,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11.郭连成:《经济全球化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应对》,中国财政经济版社,2001年版。
    12.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13.王曦编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4.袁志刚、方颖著:《中国就业制度的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15.王正毅、张岩贵著:《国际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6.周长征著:《全球化与中国劳动法制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18.张晋藩:《中国宪法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9.郑贤君:《基本权利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20.朱立群:《欧洲安全组织与安全结构》,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21.王家宠:《国际劳动公约概要》,中国劳动出社,1991年版。
    22.谢鹏程:《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史尚宽:《劳动法原论》,1934年上海初版,1978年台北重刊。
    24.杨燕绥:《社会保险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乔治·威廉逊、夫雷德·潘波:《养老保险比较分析(中译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6.马永堂:《国际劳工组织关于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的有关公约、建议书(上)》,《中国劳动》1994年第5期;《国际劳工组织关于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的有关公约、建议书(下)》,《中国劳动》1994年第5期;《国际劳工公约、建议书简介之一关于保护工资和确定最低工资的论述》,《中国劳动》1994年第7期。
    27.董保华:《劳动者自发罢工的机理及合法限度》,《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28.贾俊玲:《女工国际劳动保护标准在中国的适用》,《中国劳动》1995年第9期。
    29.丁建岳、郭林:《战后法国混合型社会保障制度特征的形成及其影响——兼论法国社会保障改革缓进及罢工频发的原因》,《法学研究》,2011年第4期。
    30.胡星斗:《经济罢工权立法的探讨》,《学术界》,2010年第6期。
    31.许国庆:《论贸易竞争与劳工标准》,《世界经济》1996年第9期;
    32.邵宏华:《国际竞争政策协调与我国的对策研究》,载《国际贸易问题》1998年第10期。
    33.夏申:《论国际贸易与竞争政策》,《世界经济》,1997年第6期。
    34.张克宁:《劳工标准: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威胁》,《国际贸易》1995年第5期。
    35.王学秀:《劳工标准之争——WTO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问题》,《国际贸易》1997年第3期。
    36.聂元贞:《公平自由贸易与劳工标准差异——析发达国家借劳工标准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国际贸易问题》1998年第6期。
    37.孙恒有:《劳工标准:国际贸易中的新壁垒》,《改革与理论》2000年第2期。
    38.金泽虎:《新世纪的贸易壁垒——透视南北方贸易与劳工标准之争》,《经济纵横》2000年第12期。
    39.张利萍:《我国劳工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2期
    40.吴刚:《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新的贸易保护主义》,《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4期。
    41.杨体仁:《全球化与“劳工标准”的多面性思考》,《开放导报》2001年第5期。
    42.李佳:《国际劳工标准对完善我国劳动标准立法的积极作用》,《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期。
    43.杨体仁:《以全球化视角看劳动标准》,《中国劳动》第12期。
    44.杨体仁:《全球化视角下的“劳工标准”》,《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23期。
    45.常凯:《WTO、劳工标准与劳工权益保障》,《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46.常凯:《论中国的罢工权立法》,《中国劳工通讯》,2004年7月。
    47.邓剑:《国际劳工标准的强制性》,《求索》,2011年3月。
    48.蔡雨成:《国际劳工标准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研究》,《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8期。
    49.陈晓阳:《浅析国际劳工标准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国际商务》,2010年第5期。
    50.李静:《残疾人康复及就业的国际劳工标准》,《上海企业》,2010年第3期。
    51.王一怀:《加入WTO后的劳工标准问题对策》,《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3期。
    52.褚童:《WTO环境下劳工标准与自由贸易的关系》,《社科纵横》2006年第6期。
    53.王娜:《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商业养老保险公司在养老保障领域的职责》,《时代金融》,2011年第33期。
    54.周永坤:《“集体返航”呼唤罢工法》,《法学》,2008年第5期。
    55.朱莉莉:《国际劳工标准在中国的适用及启示——基于中国“民工荒”的现状分析》,《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56.杨俊:《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真正保障了劳动者的养老保险权利》,《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
    57.许章润《:多元社会利益的正当性与表达的合法化———关于“群体性事件”的一种宪政主义法权解决思路》,《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58.杨勇刚、姜泽许:《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支出水平测量模型分析——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为视角》,《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59.史探径:《中国工会的历史、现状及有关问题探讨》,《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第2期。
    60.刘小娅:《罢工权入宪的正当性分析》,《西部法学评论》,2009年第5期。
    61.冯同庆:《工会经费问题》,《工会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5期。
    62.郝红梅:《论平等就业权的限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63.肖竹:《废除强迫劳动国际劳工标准与我国相关立法及实践的比较研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64.王绍光:《金钱与自主—市民社会面临的两难境地》,《开放时代》,2002年第2期。
    65.李雄、刘俊:《<就业促进法>中平等就业的制度困境》,《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66.李俊:《美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其改革》,《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11期。
    67.黄艳娥:《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社会政策取向》,《求索》,2009年第9期。
    68.郭超贤、袁小伟:《工业化发达国家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和启示》,《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69.徐显明:《人权的体系与分类》,《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70.郭延军:《美国<1964年民权法>与女性平等就业权》,《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1. Audley,John.J.,Demetrios G.Papademetriou,Sandra,Polaski and Scott Vaughan,NAFTA’sPromise and Reality——Lessons from Mexico for the Hemispere,Washington,DC:CarnegieEndow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2003.
    2. Addo,Michael K.(Ed.),Human Rights Standards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Lond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
    3. Azizur Rahman Khan and M.Muqtada(Eds),Employment expansion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under increasing globalization, Houndmills, Basingstoke,Hampshire: Macmillan;NewYork:St.Martin’s Press,1997.
    4. Asia Monitor Resource Center(AMRC)and APEC Labour Rights Monitor(ALARM).Asia PacificLabour Law Reuiew,Hong kong,1999.
    5. Bhagwati,Jagdish and Robert E.Hudec,eds.,Fair Trade and Harmonization: Prerequisites for FreeTrade?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1996.
    6. Cline,William R,Trad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Washington,DC:th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Economics,1997.
    7. Cline,William R,Trad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Washington,DC:th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Economics,1997.
    8. Compa,Lance A.and Stephen F.Diamond,eds.,Human Rights,Labor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Trade,Philade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96.
    9. DavidP.Twomey.Equalem ployment opportunity law.2nded. Cincinnati, OH: South---WesternPub.Co.,c1990.
    10. Dewatripont,Mathias,Andre Sapir,and Khalid Sekkat eds.,Trade and Jobs in Europe—Much Adoabout Not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1. John H.Jackson,The World Trade Organisation:Constitution and Jurisprudence, London:Royal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98.
    12. John H.Jackson,The World Trading System:Law and Polic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Eelations,Cambridge,Massachusetts:MIT Press,1997.
    13. Jenkins,Rhys,Ruth Pearson,and Gill Seyfang,eds.,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and LaborRights:Codes of Conduct in the Global Economy,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 Ltd,2002.
    14. Lammy Barkin,International labor law:selected issues.Deventer:Kluwer,1993.
    15. Mack A.Player,Federal law of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in a nutshell,2nd ed. St. Paul, Minn.:West Pub.Co.,c1981(1989reprinting).
    16. Mike Rigby,Roger Simith and Teresa Lawlor(Ed.),European Trade Unions:Change andResponse,London:Routlege.1999.
    17. Moran, Theodore H.,Beyond Sweatshops—Foreign Direct Invest and Globalization in theDeveloping Countries,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e Press,2002.
    18. Robert E.Hudec, Enforcing International Trade Law:The Evolution of the Modern GATTSystem,Salem New Hampshire:Butterworth Legal Publishers,1993.
    19. Robert E.Hudec,Essays on the Natur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Law,London:Cameron May,1999.
    20. Robert E.Hudec,The GATT Legal System and World Trade Diplomacy,Salem New Hampshire:Butter worth Legal Publishers,1990.
    21. Stephen Herrzenberg and Jorge F.Perez—Copez(Eds),Labor standards and development in theglobal economy,Washington:U.S.Dept.of Labor,Bureau of International LaborAffairs.U.S.G.P.O.,1990.
    22. Anker,Richard,The Economics of Child Labour:A Framework for Measurement, InternationalLabour Review,Vol.141,No.1~2(2002)
    23. Atkinson,Glen,Capital and Labor in the Emerging Global Economy,Journal of EconomicIssues,No.2.(June1997).
    24. Baban,Hasnst,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hild Labor,Journal of Econmic Issues, Vol.XXIX,No.2(June1995).
    25. Basu,Kaushik,Child Labor:Cause,Consequence,and Cure,with Remarks on Interational LaborStandard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 XXXVII (September1999).
    26. Basu,Kaushik,International Labor Standards and Child Labor, Challenge,Vol.42,No.5(Srptember-October1999).
    27. Basu,Kaushik and Pham Hoang Van,The Economics of Child Labour,American EconomicReview,88(1998).
    28. Beaulieu,Eugene and James Gaisford,Labour and Environmental Standards:The‘LemonsProblem’in Interntional Trade Policy.The World Economy, Vol,25,No.1(January2002).
    29. Bhagwati,Jagdish,Trade Liberalisation and Fair TradeDemands:Addr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andLabour Standards Issues,The World Economy,Vol.6(Nov.1995).
    30. Brown,Drusilla K.,Child Labour in Latin America:Policy and Evidence.The WorldEconomy,Vol.25,No.2(February2002).
    1. http://www.apec.org.au
    2. http://www.cnki.net
    3. http://www.oecd.org
    4. http://www.trade.gov
    5. http://www.un.org
    6. http://www.wto.org/
    7. http://www.mohrss.gov.cn/
    8. http://www.mofcom.gov.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